语文教案(大全6篇)
作为一名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要求:
1、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懂得颜色使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培养学生喜欢色彩、热爱生活的情感。
2、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像力,仿照本诗编写一段诗。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续写小诗。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
教学准备:
1、课前搜集有关各种颜色所代表的意义的资料。
2、萨克斯音乐及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请你想像一下,如果没有颜色,这个世界将会是什么样子?(学生回答)
2.来,现在让我们一起重温这多姿多彩的生活,感受由色彩装点的生活给我们带来的乐趣吧。
学生欣赏课件。(课件内容是:五颜六色的'风景、服饰等)
你有什么感受??
3.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感受五彩缤纷的色彩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情趣。
板书课题:爱什么颜色。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自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自学生字“蔚、战、疆、威”。
2.分小组交流、汇报自学生字情况。
三、读中感知,读中感悟
1.找三名同学分小节朗读课文。
作者都喜欢什么颜色,为什么喜欢?自己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2、你最喜欢哪个小节,美美地读一读,谈谈自己的感受。
3、配乐朗读。
全班同学哪个学生喜欢哪个小节就随着音乐读这个小节。
四、课文延伸、发散。
1、你最喜欢什么颜色,什么东西的颜色是这样的,你也来编一段小诗。
2、学生在全班交流自己编写内容。
六、总结课文
师:同学们,生活是五彩缤纷的,让我们用喜欢的色彩去装点绚丽的生活,用我们的双手去创造美好的生活吧!
第二课时
一、认读字词。
二、教学生字。
三、书写。
四、作业。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恐龙的种类,形态和生活习性。
4、对一般说明方法的初步掌握,特别是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恐龙的种类,形态和生活习性。
教学难点:
对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的说明方法的初步了解和掌握。
教学准备:多媒体,配套光盘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两亿年前,地球广茂的.森林中,生活着一群巨大的爬行类动物,他们主宰着当时的地球,那就是恐龙,(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就要一同领略恐龙的世界。
二、读通全文,解决字词
1、读通全文,读准字音。
现在请同学们自己将课文通读一遍,遇到不会读,不理解的字词划出来,用查字典的方法自己解决,如果还是无法解决,一会儿我们边讲边提(—学生自读,教师巡视)。
出示生字
ì àn dià iàn xíng 5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能够复述课文内容;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领会作者写作的意图;把握文章的主旨。
3、进行多角度的阅读:探究人物做法,能提出自己的意见;
4、联系自己的生活实践,感悟人生哲理。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把握本文的思想内涵;
2、采用读议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充分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解读课文;
教学重点:
复述故事情节。 整体感知课文,掌握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
教学难点:
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掌握文章如何借事论理,使学生感受到正确对待困难,在面对困难时要有不馁不躁,沉着应付的信心和决心。
教学方法:
朗读;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能够复述课文内容;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领会作者写作的意图;把握文章的主旨
3、感悟人生哲理。
教材分析:
一、导入:
上课前先给大家讲个小故事。
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想象着飞机坐舱被炮弹击中,自己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
第二天,他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作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这个,不难作到。
就这样,他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根本不须想更多的事。而且,还有后方的无线电支持。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候一段经历的启示。
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个人是谁,他是怎样克服自己的困难的吗?
他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这篇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作者--莫顿亨特(板书题目、作者)。刚才这个故事是《走一步,再走一步》原文的前半部分在选入教材时做了删节。作者讲自己之所以能够战胜困难,是由于小时候的一段经历留下的启示。那我们今天就来看看,到底作者小时候发生过一件什么事,可以使他在长大之后,勇于面对困难和解决问题。
二、阅读: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思考(1)本文主要讲述了作者一次怎样的人生经历?
(2)作者用哪句话结束了人生经历的讲述?
(3)在这种经历中,作者领悟到了什么?
(本环节的设计旨在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整体把握。)
2、复述故事情节。
用三分钟的时间浏览课文,准备复述故事情节。提出明确要求:①交代清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②把握文章的故事情节(起因、经过、结果);
③尽量用自己的话。
(1)复述前的准备--抢答
-- 故事发生的地点在哪?
-- 故事发生的时间?
-- 爬崖的孩子有几个?有名字的是谁?
--那座悬崖有多高?石架有多高?
-- 孩子们为什么去爬悬崖?
-- “我”为什么不下来?
-- “我”最后是怎样下来的?
(本环节的设计所针对的是我们所授课的初一学生,听课、读书注意力不够集中,效率差的问题。同时也为复述课文作准备。)
(2)把故事分成两部分,前一部分可谓是“冒险”,后一部分可谓是“脱险”,请一位同学复述“冒险”,一位同学复述“脱险”。
在复述过程中可以由多个学生重复复述,要求逐渐提高。让学生在复述过程中,体会记叙文的记叙顺序详略安排,环境描写,心理描写及修辞手法的作用,以及故事情节的前后铺垫、呼应。
<本环节的设计的目的是多方面的:1、进行口语训练。2、引导学生体会记叙文写作的特点。3、熟悉文章内容,为研讨主旨作准备。本环节参与复述的学生有限,其他学生可通过听复述和找毛病,作补充的方式来参与>
(3)根据复述的得失,想一想自己的默读应该如何改进。把经验记下来。
3、文章结构(提问)。
板书:
(一)“我”跟小伙伴去爬悬崖(1~6段)
(二)“我”爬到半途陷入困境。 (7~15段)
(三)“我”在父亲的指点下爬下悬崖。 (16~22段)
(四)童年经历留给“我”的人生经验。 (23段)
4、朗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
5、主旨研讨
(1)从课文内容看,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联系结尾的议论来理解: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
(2)一个巨大的困难分成“一步一步”是什么意思?
--关键是化整为零。大困难是由小困难组成的,小困难是不难战胜的,一步步战胜了小困难,最后就是战胜了巨大的困难。当然,重要的还在于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
(3)为什么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在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种人生经验,给人以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信心。
(本环节是课文悟读,师生畅谈自己的理解:面对巨大的困难,往往心怯了。其实只要不要想着这巨大的困难,勇敢地脚踏实地迈出第一步,走了第一步继续走下一步,坚持不懈;当某天蓦然回首时,困难就已化为乌有。莫顿亨特先生从悬崖上习得的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在主旨研讨上,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独特的意见。>
三、拓展延伸:
阅读文章,学会了很多,从中领悟了人生哲理。
送同学们一首小诗《一步》:一步走不完长征路/长征却少不了每一步/一步登不上高山顶/一步却能跌下深山谷/在人生的道路上/请珍重每一步
请同学们结合文章内容及小诗,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从中受到的启发。
(提示:你在生活中曾遇到什么困难?当时你怎样对待的?结果如何?如果现在碰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做?)
<这个环节主要是强调文章主旨以及学以至用>
四、课堂小结
一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上,不可能都一帆风顺;遇到困难,感受挫折,都是很正常的。只要我们不要失去自信,牢记“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那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将被你踩在脚下。这堂课在与莫顿亨特先生心灵的对话中,我们结交了这位智者朋友,拾取了智慧。而我们只有把这份智慧化为下一刻的实际行动,才算真正汲取了这份营养。
五、布置作业
1、选课后读一读,写一写至少三个造一段话。
2、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还给你哪些启示呢?假如你是“我”,将怎么办?假如你是“我”的同学,将怎么办?杰利与其他孩子有什么不同?父亲为什么不把“我”抱下悬崖,而是教“我”自己下来?
请同学们在课间讨论交流,整理在练笔本上。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深入理解课文主旨,多角度理解文章。
一、导入:
意大利画家达芬奇的老师对达芬奇谈自己画蛋的体会,他说:“即使是同一只蛋,只要变换一下角度,形状便立即不同了。
我国宋代伟大诗人苏轼也谈过类似的体会,他仔细观察过庐山,然后作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两则材料告诉我们,无论绘画还是观景,都要选择不同的角度。这样,才能发现事物、景物的不同特点,画画,才能画出新意;观景,才能观出新意。对一些意蕴丰富的文章也应如此,应从多个方面去想,读得有创意,提高阅读质量。
二、 再读课文,赏析文中的精彩语言。
文中有哪些词句让你感到精彩?为什么?
<本环节主要锻炼学生的语言感悟力>
三、多角度阅读。
讨论:1、你最喜欢文中哪个人物,最不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
<对于复杂人物,引导学生深入分析>
2、假如“我”的父亲急忙赶到悬崖下面,一面安慰“我”,一面急忙爬上石架,把“我”扶下来,这种做法和文中父亲的做法你更喜欢哪种?为什么?
3、从中看出这是一位怎样的父亲?如果是母亲来的话,她又会怎样做?你能想象一下吗?
4、杰利算是“我”真正的朋友吗?他为什么抛下我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你能揣摩一下他当时的心理吗?
5、四个小孩子的行为你欣赏吗?如果是你是其中的一位,你会怎么做?
<这几个个问题的设计主要是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文章,学会从一篇文章中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和感悟。>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领会作品所抒发的火热的爱国热情
2.了解诗歌通过艺术形象抒情的表现方法
【教学重点】
1.象征手法的运用
2.热情洋溢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诗中重点句子的含义
【教学方法】
诵读法、赏析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郭沫若是我国现当代著名的诗人,20年代初诗人寓居日本,正值国内“五四运动”蓬勃发展之时,诗人看到新生的祖国,正象一位年青的女郎,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诗人这首诗——《》。
二、 第一节赏析
1、深入理解“”和“年青的女郎”两个比喻的意义。
是作者自喻,“年青的女郎”比作祖国。为什么作这样的比喻?这样
比喻有什么好处?
明确:因为本诗表现的是“眷念祖国的情绪”,而“”的形象特征是火红、炽热、旺盛、熊熊燃烧,这与诗人对祖国感情的热烈、深切是一致的;“”还具有为人奉献火与热,将自己燃烧成灰,殒身不恤的献身精神,可以形象表现诗人为了祖国在“五四”之后所呈现的新气象的认识,就像一位青春焕发的“年青女郎”而不是我们通常比作的母亲,从抒情的角度讲,更易于抒发炽烈、奔放的情感。作品中的“”和“年青的女郎”,虽然构不成生活中恋人的关系,但从精神实质上讲,同样是在奉献一颗滚烫的心。
2、思考:如何理解“我不辜负你的殷勤,你也不要辜负我的思量“?
明确:前一句是写祖国对于诗人的养育之恩,这是诗人思念祖国的基础。因为是在对作为喻体的“年青的女郎”倾诉,所以这里也比喻性地用了“殷勤”。“不辜负”三字表达了报效之意。后一句的“思量”,不仅是指对于作为地理概念的祖国的思念,不仅是对山川土地的思念,而且是具有更深含义的一种期望,是希望祖国为断发展,日益强盛、进步,所以用了“也不要辜负”。
二、分析第二节
1、这一节中,“”自称“黑奴卤莽”。这是对于“煤”的外观形象的描述:浑身黝黑,形象粗陋,不惹人喜爱。“”问“年青的女郎”,“你该知道我的前身?你该不嫌我黑奴卤莽?”这两句诗,亦问亦答。我的外表虽然粗黑,但心是火红炽热的。“黑奴”的“奴”,可以理解为“我”对于“年青的女郎”即对于祖国心甘情愿、全心全意的奉献精神。为什么“要我这黑奴的胸中,才有火一样的心肠”呢?那是因了我的“前身”,我的来历,我所具有的内在价值。有了这些,我虽然“黑奴卤莽”,你也该不会嫌弃的'吧。而且,只有像我这样有所“前身”的黑奴胸中,才有对你炽烈深切的感情。“黑奴卤莽”的外表与“火热的心肠”强烈地反差,又高度地统一。
2、 怎样理解“”的前身、过去和今朝?
明确:第三节中后三行诗分别写了“我的前身”、过去和今朝。煤的前身“原本是有用的栋梁”,过去“活埋在地底多年”,今朝“总得重见天光”。从字面上讲,讲的是煤的形成过程,其深层含义是说自己原本是国家有用之才,但在过去黑暗现实的压迫下,爱国之情深埋心中,不得抒发,空怀报国之志,却无报国之门。今朝,在五四运动的推动下,祖国焕发出新的青春,诗人的爱国情感不可抑制地喷发而出,报效祖国的时机终于来了。
“”今朝的心理如何?
三、 分析第四节
诗的第四节说“自从我重见天光,我常常思念我的故乡,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这里诗人尽情地倾诉了对于祖国的思念之情,“五四”之后,诗人作为“处在国外的人”,“苦于知识的桎梏而想自由解脱,跑回国去投向爱人的怀里”这是诗人内心情感的真实表露。而这几行诗,正是这种情感的艺术写照,表达了想为祖国轰轰烈烈干一番事业的宏愿。
在这首诗中,“燃”字是最富于动感的一个词,给人的形象感受是炉火跳动,光热四溢,“”的生命在“燃”中得以显现,得以升华。表达出诗人对祖国眷念之深,思渴之切。
这首诗比较突出地体现了郭沫若诗歌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这可以从奇特的艺术形象,由生活中不互不相干的事物为喻体,构成艺术形象及所抒发情感炽烈程度反映出来。在诗人眼中,似乎并不计较两个比喻体在生活中的真实关系,而是更注重喻体内在个性特质,“”是炽烈燃烧的象征,“年青的女郎”一向是令人倾慕、思念的对象。
四、 总结
这首诗比较突出地体现了郭沫若诗歌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在诗人的眼中似乎并不计较两个喻体在生活中的真实关系,而是更注重喻体内在的个性特质。诗人借此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的爱国激情,毫无牵强生涩之感。诗人如此的艺术构思,热烈奔放的情绪,是与“五四”之后狂飙突进的革命文艺思潮及诗人本身的浪漫气质分不开的。
五、 作业
背诵这首诗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学会回答几个问题把答案连起来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2.学会14个生字:理解14个词语的意思,”幽静、清幽、纯熟、霎时“等词语能够运用。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9自然段。4.感受《月光曲》美的意境,感受音乐家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回答几个问题把答案连起来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9自然段。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初学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分段,概括落大意。学习生字新词和第一段。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简介作者。
1.同学们,你们知道著名的钢琴曲《月光曲》吗?它是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月光曲》是怎样谱写成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7课《月光曲》。
板书课题:17月光曲德贝多芬
2.学习后就知道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故事,还可以从中初步认识贝多芬是一位怎样的音乐家。简介贝多芬的生平。
二、听课文录音,整体感受。
三、初学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按思考题思考。2.检查自学生字词的情况。3.指名接读课文,读后评议。4.课文主要写什么?5.讨论分段,概括段意。
全文共分两大段。每段(第1自然段),简单介绍著名钢琴曲一一《月光曲》是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第二段(第2一第10自然段),详细介绍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整个过程。第二段可以分成三个层次。
6.提出自学中不懂的问题。
四、学习第一段。
1.轻声读第一段,想想这段与第二段是什么关系?2.”传说是这样谱成的“这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这是一个过渡句,起到引出下文的作用。)
五、课堂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代学习目标。
(学习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还要继续学习用回答问题,再把答案连起来,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二、初学第二段,归纳主要内容。
1.带着课后第1题3个问题默读第二段,找出回答各题的自然段,并自己试说课文的主要内容。2.检查自学情况,初步归纳主要内容。
三、细学第二段,归纳主要内容。
1.学习第2一第5自然段。
(1)指名朗读2-5自然段。
思考:a.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写什么?b.划出贝多芬为盲姑娘弹钢琴曲的原因的句子。
(2)讨论思考题,边读边理解句子意思。(3)贝多芬为什么要给盲姑娘弹钢琴曲?(4)有感情地朗读2-5自然段。
2.学习第6一第8自然段。
(1)默读6-8自然段。思考: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划出贝多芬弹完一曲,为什么又弹一曲的句子。(2)边交流,边理解句子意思,
a.他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纯熟”是什么意思?盲姑娘能听出贝多芬钢琴弹得纯熟,感情深,说明什么?“您,您......表达了盲姑娘怎样的感情?”
b.贝多芬听了盲姑娘的话以后的心情怎样?会怎样想?
(3)贝多芬弹完一首,为什么又弹一曲(4)感情朗读5-7自然段。(5)第8自然段写出贝多芬是在怎样的环境里弹奏第二首曲子,即(月光曲)的.?(6)有感情地朗读6-8自然段。
3.学习第9、10自然段。
(1)课文的哪一部分描写了(月光曲》所表现的内容?(2)轻声朗读第9、10自然段,划出兄妹俩被美妙琴声“陶醉”的词句,兄妹俩好像看到什么景象的句子。(3)讨论交流,理解“陶醉”、“恬静”意思。(4)有感情朗读第9自然段。个别读同桌互读,集体:读等形式,读后评议(5)贝多芬是怎样把第二首曲子记下来的?
三、运用方法,总结课文。
小结:这节课,我们了解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以及《月光曲》所表现的内容,还再一次运用回答课后问题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至于有感情朗读全文,背诵第9自然段,我们下节课学习。
四、课堂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第9自然段。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指导有感情朗读全文,背诵第9自然段,完成作业本第4、5题。
一、复习检查。
二、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1.指名接读全文,读后评议。
2.指导朗读贝多芬为盲姑娘弹曲子的内容。
(1)。第2-5自然段应怎样读?
(2)第6-8自然段,重点读好盲姑娘,贝多芬的话,体会应怎样读?
(3)第9自然段,重点描写《月光曲》的内容。应怎样读呢?(结合插图体会感情)
听录音、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3、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评议。
三、指导背诵第9自然段
1.谈谈怎样才能背得快?(谈谈背诵方法)
2.运用理清写作思路背诵。
3.练习背诵,自我试背,同桌互背,指名背,齐背。
四、总结全文。
1.轻声有感情朗读。
2.学习课文后,你觉得贝多芬是-位怎样的音乐家?
板书:同情劳动人民
五、课堂作业。
复述谱写《月光曲》传说的故事。
语文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这是一则寓言故事,讲的是一只狐狸借着老虎的威风吓跑了森林中的百兽,故事告诉我们生活中有些人借着别人的力量吓唬人,其实自己没有本领。寓言讽刺了仗势欺人者的奸诈狡猾。全文语言生动有趣,非常适合学生阅读和表演。
学情分析:
学生年龄小,容易被童话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所吸引,因此,本课学习起来并不难。本课语言生动有趣,易于学生理解,学生朗读的欲望很强,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让学生以各种方式读文,读后分析人物特点。此外,通过表演来理解部分词语,增强感受,让学生在一个活泼、轻松的环境中理解课文,学习词汇,明白寓言故事。
教法学法:
小学中年级语文教学应以读为准,以读代讲,在反复诵读中体验课文情境,感悟文章主要思想感情。因此本课采用诵读法和讲解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教学媒体为辅助,利用白板的聚光灯、拖拽、擦除等功能,让学生在生动、形象、愉悦的情境中品读、感悟课文。
本篇课文的学习主体是小学中年级儿童,他们在语文知识和能力水平方面还不是很高,还不能独立由语言文字来切实感悟文章深意。因此,学生要融入一定的课文情境,合作交流,反复诵读,这样才能体悟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狐假虎威”的意思。体会寓意,使学生受到启发和教育。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懂得“狐假虎威”的意思。
教学难点:
揭示寓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教师导入:春天到了,万物复苏,森林里的小动物们也忍不住地走出家门。看,这是谁?你能用一个词语形容一下狐狸和老虎吗?(聪明、狡猾;凶猛、威风)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发生在狐狸和老虎之间的故事。(板书课题:狐假虎威)
二、品读课文,感受体味。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请一位同学读课文,其他同学在书上找一找,从哪些词中可以看出老虎本的威猛?(理解:窜过、扑过去、逮住了)
(2)指导朗读。多么凶猛的老虎啊,你们这么读,让我感到狐狸未必被老虎逮到。再读——齐读。
2.学习第二至第五自然段。
教师导入:老虎多么凶猛,眼看狐狸就要成为老虎口中的美味佳肴,接下去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呢?请大家自己读读2—5自然段。
⑴指名分角色读2~5自然段,其他同学用横线画出狐狸的话,用波浪线画出老虎说的话,注意表示它们的神态和动作的词。{多媒体出示课文}
(2)集体讨论
①“狐狸的眼珠子骨碌一转”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狐狸在想什么呢?
②“扯着嗓子说”是什么意思?
③“你敢吃我?”这句反问句是什么意思?该怎样读狐狸的话?(第二句比第一句更具有威吓性)
④老虎听了狐狸的话有什么反应?画出描写老虎动作的词。(一愣、松开了爪子)这两个动作说明了什么?老虎为什么被蒙住呢?
(3)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诵课文。
【多媒体出示课文,抓住对狐狸的说话语气的理解,引导学生认识到狐狸面对老虎其实是胆怯的,更突出狐狸的'本质的狡猾。】
3.学习六至八自然段。
教师导入:接下来狐狸又想出了什么招数,想在老虎面前显示一下自己的威风?请大家自己读读6—8自然段。
(1)指名读文。
(2)分组讨论:既然老虎放了狐狸,狐狸为什么不赶快逃命,反而要带老虎在百兽前走一趟呢?(验证自己刚才所编造的谎言)
(3)它们往森林走的时候各是什么样子?你读懂了吗?狐狸是神气活现、摇头摆尾,老虎是半信半疑、东张西望。
4.表演配音
三、揭示寓意、拓展升华。
1、导入:百兽是被谁吓跑的?(老虎)从哪里看出是被老虎吓跑的,而不是被狐狸吓跑的?
填空
原来( )是借着( )的威风把百兽吓跑的。总结:人们把“狐假虎威”这个成语比喻借别人的威势来吓唬人的行为,其实自己并没有本事。
2、小练笔:老虎明白了百兽是害怕自己才逃跑的
板书设计:
狐假虎威
神气活现 半信半疑
摇头摆尾 东张西望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指导教案11-08
[精选]语文教案09-23
语文教案(精选)09-28
语文教案【经典】10-03
(经典)语文教案09-02
(经典)语文教案08-26
语文教案(精选)08-30
(精选)语文教案08-31
语文教案【精选】10-22
[经典]语文教案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