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9篇[优秀]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中的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优秀的品质。
2、学习作者留心周围事物和描写人物的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和鱼“游到了我的心里”的意思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从中受到启发;学习作者留心周围事物和注意积累材料的方法。
三、教具准备。
生字、生词卡片。
四、教学课时。
3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学习27课。(板书:鱼画到了纸上)
学生:老师,您写错了,是“鱼游到了纸上”,不是“鱼画到了纸上”
老师:(故作愕然)不对吧,鱼怎么会游到纸上呢?
学生之间的争议引入课文。
(二)检查预习。
上一节课老师已经布置同学们预习这篇课文,现在检查一下预习情况。
1、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鱼游到了纸上”的意思是什么?
“我”去玉泉观鱼,认识了一位残疾青年,他每个星期天都来这里画金鱼。“鱼游到了纸上”意思是说这位青年画的金鱼十分形象生动,像活的那样在纸上游动。学生可以从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只要大致说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就行了。
2、你是怎么知道这位青年是聋哑人?找出课文中的有关语句。
“从来不说一句话”“没有任何反应”,和他胸前佩戴的“福利工厂”的厂徽,可以看出他是一位聋哑青年。如果是会说话的人,不可能从来不说一句话;如果是听得见的人,那么在众人的赞叹、议论声中,不可能“没有任何反应”;“福利工厂”一般是专为残疾人开办的工厂。
(三)初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有关“鱼游到了纸上”和鱼“游到了我的心里”的句子。
2、轻声朗读课文,试着给课文分段,想想每段讲了什么。
3、指名给课文分段,说说每段的段意。学生讨论。
第一段(1—2自然段)讲“我”常去玉泉观鱼。
第二段(3—4自然段)讲“我”在金鱼缸边认识了一位举止特别的青年。
第三段(5—8自然段)讲“我”通过看这位青年画金鱼,对他有了更多了解。
第四段(9—13自然段)讲“我”对这位青年产生了敬佩之情。
4、出示生字生词卡片,用指名读的方法检查生字读音。提醒注意“致”是翘舌音,“聋”是后鼻音。
5、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教师纠正读音和停顿不恰当的地方。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指名朗读第一、二段。
(二)提问。
1、“赏心悦目”是什么意思?作者在玉泉观鱼时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
“赏心悦目”的意思是指因欣赏美好的景物而心情舒畅。因为玉泉的“池水清澈见底”,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这样美好的情景看在眼里自然觉得心情舒畅愉快。
2、想想第一段的哪句话引出下文?
“十几缸金鱼”。
3、“举止”的意思是什么?“我”是怎样认识那位举止特别的青年的?他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举止”,动作、神态。“我”是在金鱼缸边认识那位举止特别的青年的。他“特别”的地方就是“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即爱鱼达到了忘掉自己的程度。
(三)抓住重点,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默读课文二、三、四段,思考问题:这位青年“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找出课文中的有关句子。
2、学生讨论思考题。
“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有时……有时”“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太阳快下山了……那位青年还在金鱼缸边画画。他似乎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自己。”“为了画好金鱼……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等。
3、提问:
(1)“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指的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青年画的鱼仿佛活的一样在纸上游动,引起了人们围观和赞叹。说明他对鱼的特点非常了解,画得非常像。
(2)“融为一体”的意思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融合在一起的意思。他和金鱼融合在一起,好象自己也成了金鱼,这正是达到忘我境界的集中表现。说明这位青年画鱼非常勤奋、专注。
(3)“先游到了我的心里”是什么意思?鱼“游到了心里”和“游到了纸上”有什么关系?
青年对鱼的特点非常熟悉,在心中已经形成了金鱼的清晰、准确、生动的形象。一个“先”字点明了“游到了纸上”和“游到了心里”两者之间的`关系。要把鱼画得像,画得活,必须反复观察,使头脑中的金鱼形象、生动。鱼“游到纸上”是“游到心里”的结果,鱼“游到心里”是“游到纸上”的前提和原因。这位聋哑青年之所以能使鱼“先游到”自己的心里,是他勤于观察,刻苦练习,达到忘我境界的结果。
(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指名分段朗读。注意读出不同人物在不同场合所表达的语气。
2、教师范读课文。
3、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二)讨论下面问题:
1、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作者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
作者与那位青年“只是碰到过几次”,却发现了他的“特别”之处,对那位青年爱鱼爱到忘我境界的准确描写以及发现那位青年是聋哑人,都能体会出作者观察的细致入微。正因为作者留心观察周围事物,注意积累材料,所以文章写得具体、生动。
2、聋哑青年又是怎样观察事物的?
“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一看就是一整天”等,说明他观察事物十分专注、刻苦。从“有时……有时”可以看出他观察时抓住了金鱼的特点,因此,画出的金鱼才能做到仿佛在纸上游动。
3、你从中受到哪些启发?
教师可从两方面加以引导,一是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积累,并说说这样做有什么好处;二是谈谈如何学习那位聋哑青年的勤奋、刻苦的精神。
(三)布置作业。
①抄写生词两遍,提示难点:聚、聋、哑。
②先写出带点字的意思,再写出词语的意思:一丝不苟、赏心悦目、融为一体。
板书:
27、鱼游到了纸上
聋哑青年 举止特别(忘我)游到纸上 先游到心理
“我”认识 了解 敬佩
教后记: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中的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优秀的品质,学习作者留心周围事物和描写人物的方法。
语文教案 篇2
一、班级学生现状分析
2苦练
教材简析
本文节选自鲁光的报告文学《中国姑娘》。文中记录了前中国女子排球队队员陈招娣为了练就过硬本领,为国争光,在排球训练中几次罢练,最终克服困难,理智回归训练的故事,赞颂了她吃苦耐劳、永不服输、顽强拼搏的精神。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体会陈招娣的倔强性格,学习她刻苦、顽强的精神。
2.在阅读中学习作者用典型事例描写人物的方法。
3.认识“猝、垫、苛”3个生字,正确书写“崇、袁”等9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朗读课文,从课文对陈招娣罢练及继续训练的细节描写中,体会中国女排姑娘吃苦耐劳、永不服输、顽强拼搏的精神。
教学准备
1.有关中国女排的图片,文字资料。
2.有关中国女排在国际比赛中的视频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课题导入
1.板书课题,并齐读。
同学们,在你们的头脑中怎样的训练才可以称得上“苦练”?
2.多媒体出示关于中国女子排球队的文字资料:
在教练员袁伟民的带领下,中国女排在1981年第三届“世界杯”、1982年第九届世界女排锦标赛、1984年第二十三届奥运会、1985年第四届“世界杯”、1986年第十届世界女排锦标赛上连连夺冠,获得了全世界重大赛事“五连冠”的殊荣。
中国女排在世界赛事中取得了重大成就,成就的背后她们付出多少辛苦你知道吗?其中有许多令人感动的故事啊!今天,我们就来了解前中国女排的一名成员——陈招娣的故事,看看她是如何苦练的。
二、初读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新词。(读文时可以圈画生字、新词。)
2.利用工具书解决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3.再次读课文,并把语句读通顺,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自主、合作学文
1.两人一组轮流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新词。
(提醒学生在互读时把语句读通顺。)
2.小组交流: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叙述的?
在学生反馈过程中,教师因势利导,与学生共同归纳:
课文记录了陈招娣在排球训练中,因过于疲劳,两次罢练,最终克服困难,理智回归并完成训练的故事,生动地表现了以陈招娣为代表的中国女排强烈的责任感,以及吃苦耐劳、永不服输、顽强拼搏的可贵精神。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写的。
板书:主动请求续加训练——首次累倒赌气罢练——再次累倒痛哭罢练——理智回归完成训练。
四、熟读思考
1.可以把课题“苦练”改为“训练”吗?二者有什么区别?
2.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中哪些内容能体现“苦练”中的“苦”字?在下面用横线画出来。
3.把自己画出来的内容大声地读一读,看看你感受到了什么?把你的感受用概括性的语句批注在书上。
五、交流感悟
1.学生进行汇报、交流时,老师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语句,感受陈招娣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品质。
(1)她玩命地向球飞扑过去,滚翻起来,又飞扑过去。渐渐地,她的双腿发沉了,脸色苍白了。但她仍然不顾一切地奔跑着,翻滚着,飞扑着。当她救起第九个球时,倒在地上起不来了。(这两句话描述了陈招娣救球的训练过程。“飞扑过去”“滚翻过来”,形象地再现了训练情景。“玩命”“不顾一切”,表现了陈招娣认真刻苦的拼搏精神。“双腿发沉”“脸色苍白”,表明她已经精疲力竭了。最终陈招娣因体力不支而倒地。这是陈招娣续练后第一次累倒。)
(2)招娣趴在地上大口大口喘着气,眼看着球从自己的身边、头上飞了过去。她不是不想去救,实在是太累了,即使站立起来,也追不上那刁钻的来球。(“不是不想去救”“实在是太累了”,这表现了陈招娣累得面对飞来的球已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3)招娣走到红十字箱跟前,撕了几条胶布。不裹,手指尖裂开的口子,实在疼得受不了。如果从她打球算起,她用的胶布拼凑起来,至少可以做一身衣裤了。(这几句话先写陈招娣用胶布裹手上的口子,再写她使用胶布之多,极言训练之苦。前文写训练之累,这里写训练之苦,苦和累是中国女排训练的基本特征。)
(4)袁伟民一个球接一个球地扔着、砸着。招娣奋不顾身地向飞来的球飞扑着,滚翻着。好不容易把刚才的负球给补上,她还是只救起了九个球!离十五个还有六个呢!很明显,招娣的动作迟缓了。终于,她又倒下起不来了。(这是陈招娣续练后第二次累倒。第一句写袁伟民对陈招娣的训练,他没有因为陈招娣已经很累而手软,仍凶狠地“扔着、砸着”,足见他是一个以“狠”著称的'教练。后几句写了陈招娣训练时的表现,她没有因为前次累倒心里不满而影响练习,还是那么顽强,再一次表现了她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精神。)
……
2.从以上的语句中,选择一句进行有感情朗读。
学生自由选择语句,自由练读,指名朗读。
3.在苦练的过程中陈招娣有怎样的心理变化?看出她怎样的性格?找到相关的语句。
(1)招娣火了,心里说:“扔吧!扔吧!”她霍地从地上站起身,气冲冲地嚷道:“我不练了!”便走到场外拿起衣裤,径自朝门口走去。(第一次因为教练太苛刻,不顾自己累倒而发火,气冲冲地罢练要走。)
(2)她感到满肚子委屈,站起来,看也不看教练,拿起衣裤又径直向门口走去。她实在忍受不了了,世界上哪有这么狠心的教练呀!(第二次忍受不了教练对自己累倒后的铁石心肠而感到委屈,赌气再次罢练要走。)
(3)她那被极度疲惫和委屈情绪弄昏了的头脑,开始冷静下来,理智回到了她的心中。(最终冷静下来,理智回到心中,要完成训练。)
招娣迈动脚步了。不过,她不是往前走,而是来了个向后转,步子那么猛,动作那么冲。(这表现了陈招娣的个性特征,以及她知错就改、永不服输、顽强拼搏的品质。同时,两次罢练也表明了训练之苦,照应了课题“苦练”。)
4.是一种什么力量支撑陈招娣完成了训练任务?
作为一名中国女排的队员,为国争光,振兴我国排球事业的责任感、使命感,使陈招娣坚持完成了训练任务。
5.让女排的姑娘们练得这样辛苦,袁伟民教练是不是像陈招娣说的那样,太铁石心肠了?你怎么评价袁伟民教练?
第2课时
一、回顾全文
1.用自己的话说说陈招娣坚持刻苦训练的过程。
2.我们应该怎样学习陈招娣顽强拼搏的精神?
二、有感情朗读
1.选择让你感动的段落,自由练习有感情朗读。
2.指名读让你感动的段落。
3.指导朗读3次练球的段落。
4.分组比赛读。
三、情感升华
同学们,读了课文,现在你们对“苦练”一词又有了怎样的理解呢?(中国女排在赛场上有这样优异的表现,这来自于她们背后的苦练。女排姑娘们不仅仅是具有吃苦耐劳、永不服输、顽强拼搏的精神,更重要的是她们日复一日的苦练都是为了祖国的荣誉。)
四、落实识字
1.自主认读。
2.指名认读生字,并组词语。
3.独立书写。
4.辨别各组词语的不同用法。
径自:自己直接行动。
径直:直接向某处前进,不绕道,不耽搁。
滚翻:一种体操动作,有技巧。
翻滚:来回翻身打滚,翻转滚动。
委屈:受到不应该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
委曲:事情的底细和原委。
5.摘记自选词语。
语文教案 篇3
设计理念:
以教材文本为依托,引导学生个性化地阅读。通过精心创设教学情
境,充分展开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引领学生创造性地感受、理解文本。在反复朗读中受到感染和熏陶。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父亲的爱鸟之情和“我”的护鸟心愿。
3、主动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练习用“我会读”中的词语说句子。
教学重点:
通过对文本的朗读感悟,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从父亲和“我”的对话中体会父亲的爱鸟、知鸟之情。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味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这是树林和鸟最快活的时刻。”以及父亲为什么快活。
教学准备:
1、本课的生字卡片若干。
2、课前搜集关于鸟的知识资料。
3、将父亲说鸟的句子做成文字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1、小朋友,你们喜欢小鸟吗?今天这节课,咱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和鸟有关的课文。(板题:29、父亲和鸟)
2、指名读、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质疑)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师:刚才的这些问题,答案在课文里,请大家赶快读读课文,边读划出生字词,标出自然段和序号。遇到难读的句子可以把它画下来。(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1、自学生字,交流反馈:
▲师:你以为哪个句子生字比较多的,难读的,找出来。
学生举例,师相机通过课件出示含有生字的句子如下:
A、父亲突然站定,朝雾蒙蒙的树林上上下下地望了又望,用鼻子闻了又闻,他喃喃地说:“林子里有不少鸟”。
B、我只闻到浓浓的草水气味,没有闻到鸟的气味。
C、在鸟最快活的时刻,在鸟飞离树枝的那一瞬间,最容易被猎人打中。
▲师:谁能把这些句子读好?自由读一读,指名读,正音。
这些句子中藏着我们今天要学的生字,现在生字宝宝从句子中走出来了,你们还认识它吗?(课件隐去句子,将生字留在屏幕上,排列整齐。)
指名读,小组赛读,开火车读生字及词语,交流识字方法。重点读准后鼻韵母的'字“蒙、浓、腾”,提示特殊音节嗯的读法。
▲指导写字,引导观察发现:
重点指导观察味、喜、并、重、群这几个字中横的变化,放手让学生描红,临写。
2、学生逐段读课文(指名读,再次正音)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要
求读得流利。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读了以后,你知道了什么?怎样读好呢?(指名读,齐读。)
2、童年的一天清晨,这位父亲和他的孩子在一片树林里进行着一段关于鸟的对话。想知道他们说了什么?咱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主课时)
一、复习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9课父亲和鸟。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谁告诉大家,你知道了什么?(父亲很了解鸟、父亲很爱鸟、黎明时鸟翅膀潮湿,飞起来重……)
二、朗读感悟。
师:大家说的这些关于鸟的情况都是谁告诉你们的?(父亲说的)那咱们就一起来看看父亲是怎么说鸟的。
1、生自由读课文,用波浪线划出父亲说鸟的句子。
2、交流汇报,教师通过课件随机点击,出示父亲的话。
他喃喃地说:“林子里有不少鸟。”
“看那里,没有风,叶子为什么在动?嗯,还有鸟味。”
“有。在树林里过夜的鸟总是一群一群的,羽毛焐得热腾腾的。”
“这是树林和鸟最快活的时刻。”
“在鸟最快活的时刻,在鸟飞离树枝的那一瞬间,最容易被猎人打中。”
“黎明时的鸟,翅膀潮湿,飞起来重。”
3、师:咱们把父亲说鸟的这些句子连起来自由地读一读,边读边想,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你是从哪些句子中看出来的?
生分小组学习,说说自己的体会。(父亲很善于观察鸟,很了解鸟……)
全班交流,小组汇报学习情况。
4、重点引导学生理解11-12自然段。
结合学生的体会,相机出示句子:“这是树林和鸟最快活的时刻。”我知道父亲这时也是最快活。
▲师:什么时候鸟最快活?这时候还有谁最快活?快活什么?
(鸟快活、树林快活、父亲快活、“我”快活、还有森林里的小动物也很快活……)
[出示课件:茂密的树林中藏着许多鸟,黎明时开始出来活动。]
▲ 师:你们听,鸟儿正在唱歌呢?如果你是这林中的一只小鸟,想说些什么?如果你是这森林中的小动物,又会说些什么?(启发想象,发散思维)
▲ 师:“我”快活什么?从哪些地方看出“我”很快活?你认为“我”是个什么样的人?(爱鸟、护鸟的人)理解句子: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
▲ 指名用“快活”说一句话
小结:从父亲说的每一句话的字里行间,都凝聚着父亲对鸟的深深的爱,他对鸟的了解之深,就像了解自己的孩子一样,他和鸟是那么亲密无间,就像一家人。
5、指导朗读父亲的话,读出父亲和鸟、爱鸟的语气。
A、师生合作读,生读父亲的话,师读文中“我”的语言。
B、 同座位的两个同学分配读,男女生齐读(读全文)
6、读到这,你想对这位父亲说什么?(你真是鸟的朋友阿!你简直是一个鸟类专家……我要象你一样保护小鸟,不让猎人打它们……)
小结:在父亲的熏陶和感染下,“我”也成了一个爱鸟、护鸟的人。
三、拓展延伸。
▲ 师:老师相信,小朋友也愿意象这对父子一样成为鸟的好朋友。把你们从课外查找的关于鸟的知识在小组里交流交流,看看你又结识了哪些鸟类朋友。(学生分小组交流展示)
▲ 可是你们知道吗?在我们生活中的每一天,有许多小鸟和其它小动物们的生命受到人类的危胁,生存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对于这些无知的捕猎者,你想说什么时候吗?(每人写句广告词)让我们象课文中的父子俩一样,爱护动物、保护环境,让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同学们,请记住:“爱护动物就是爱护我们人类自己
板书: 29、父亲和鸟
知鸟 爱鸟
(………………) 学生写的广告词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王、助”等14个生字,会写“王、从”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在读中领悟小英雄的行为,表达出对小英雄的崇敬之情。
3、学习王二小机智勇敢的好品质,体会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体会王二小的机智勇敢,从而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用具
生字卡片,课文挂图,媒体资源:视频《王二小:范读》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切入举例
1、谈话:说说你今年多大了?有一首歌是唱一个12岁的小英雄的,他只比你们大四五岁,想听这首歌吗?听后说说你知道了什么。(听过这首歌的学生一定会说出歌名,有的同学还能简单地讲出王二小的故事。)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王二小的故事。(板书课题)
(从学生的`年龄入手,自然地引出小英雄王二小,再利用课程资源――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一下子将学生带入王二小生活的年代,学生在婉转的歌声中入情入境。为下面的有感情朗读课文打下基础。)
2、你们想知道小英雄王二小的故事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故事。(板书课题)
二、对话平台
(一)看视频《王二小:范读》听范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听后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营造学习氛围,创设学习情境,整体感知内容,挖掘学生的认知。)
自读(尝试读文,扫清字词障碍,熟悉课文内容。)
边读边画出全文共有几个自然段,用你自己喜欢的符号作上标记。
(二)识字(检查自学情况,巩固生字。)
1、汇报你在课前是怎么自学生字的。
2、组内汇报:你在哪里见过这些字,你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
(三)朗读(合作练读,共同进步。)
1、分自然段指名朗读,检查字音是否准确。
(引导学生正确评价他人,实事求是地指出他人的不足,虚心接受他人的评价,从而学会评价。)
2、找一找。找出与四幅图相对应的课文段落,读一读。指出不理解的地方。
(让学生大胆地质疑,培养学生敢想敢问的好习惯。)
3、画一画。在段落中画出直接写图意的句子,读一读。
(四)练习(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照样子说一说:
(1)王二小把敌人带进了埋伏圈。敌人被王二小带进了埋伏圈。
(2)敌人把王二小杀害了。王二小被_____。
(3)敌人被八路军消灭了。八路军把_____。
(五)写字(交流写字方法,注意写字姿势的指导)
1、出示要写的字“王、边、进”,指导认读。
2、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说说这三个字怎样写好看。
3、重点指导走之旁的写法(教师示范,学生书空)
4、指导学生描红,提示学生注意笔顺。
5、展示学生作品,写得好的奖励一颗小星星贴在成长记录册上。
(融书写、观察、评价于一体,提高学生识字能力。)
第二课时
一、对话平台
(一)导入(复现字词,加强巩固。)
上节课的生字宝宝又到我们班做客了,你还认识他们吗?
1、开火车读生字新词。
2、小小擂台赛:男女生各找一名学生比赛认读生字,其它同学做评委,看谁能当上小擂主。
(以生动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生主体意识。)
(二)读文(多种形式练读,体会王二小的机智勇敢)
1、指名读第一段。(用“一边……一边……”练习说话)
2、自由练读第二段。想象:敌人会怎么“叫”他带路?(引导想象当时的情景)
3、男女生比赛读第三自然段。理解“顺从”,表演:王二小是怎样“顺从”的?为什么要“装”?
4、同桌互读四、五段,体会这两段应该用怎样的速度读。(边想象边读)
(启发学生多形式的读文,增强学生感悟,发展学生语文思维。)
(三)感悟(创造性复述课文,感悟英雄的品格)
假如你是王二小,你能想象出王二小当时的语言行动和内心活动吗?
(进行角色换位,训练学生语言。)
(四)讨论(升华情感,激发对小英雄的崇敬之情)
为什么说王二小是英雄呢?
(通过讨论,对学生进行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在训练学生语言的同时,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五)选读(自主选读,加深品味。)
1、找出文中使你感动的地方读一读。(组内练读)
2、以《歌唱二小放牛郎》的乐曲为伴音,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六)扩展(延伸课外,引导创新,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1、把你收集到的小英雄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2、学唱《歌唱二小放牛郎》。
二、写字
学习“从、这、道”三个字,教师指导,学生练写,随时发现问题随时指导。
这一教学过程结合动画课件《王二小:综合生字》辅助进行。
总结(启发谈话,理解升华。)
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哪些想法?(可从两方面引导学生:一是向王二小学习,学习他的什么品质;二是你有哪些感想。)
语文教案 篇5
课题
后赤壁赋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及特殊用法
2、了解前后《赤壁赋》的异同和联系
3、体会本文情、景、理交融的技巧
4、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及其外儒内道的思想
重点难点
重点:
1、了解作者内心世界的强烈矛盾和被贬之后在苦闷中寻求精神解脱的心情
2、两篇《赤壁赋》的比较阅读
难点:
1、鉴赏文章奇思遐想的浪漫主义特色
2、道士化鹤的寓意
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初读课文,要求消除语言障碍,了解文章大意;赏析第一段
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要求:(课前完成)
1、熟读全文,注意栖鹘冯夷蒙茸悄然戛然翩跹等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以及巉的书写
2、借助注释和词典,初步理解文意;查阅成语词典,积累成语不时之需水落石出风起云涌
3、复习苏轼的《赤壁赋》(必修一P96)
4、不懂的地方或吃不准的地方做上记号,准备提问或讨论
5、思考课文后面的阅读与探讨1、2题,争取自己能独立解决一个问题
二、导入:
苏轼《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这是诗人去世前两个月所写,就其政治事业而言,这话当然是自嘲但对文学家的苏轼来说,他的盖世功业确实是在屡遭贬逐的逆境中建立的
苏轼平生受到两次严重的政治迫害,第一次是45岁那年因乌台诗案而被贬至黄州,一住四年第二次是在59岁时被贬往惠州,62岁时贬至儋州,到65岁才遇赦北归,前后在贬所六年虽说苏轼早就名震文坛,贬至黄州后且因畏祸而不敢多写诗文,但黄州时期仍是他创作中的一个高峰散文如前、后《赤壁赋》,诗如《寒食雨二首》,词如《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篇都创作于此时
贬谪生涯使苏轼更深刻地理解了社会和人生,也使他的创作更深刻地表现出内心的情感波澜苏轼对苦难并非麻木不仁,对加诸其身的迫害也不是逆来顺受,而是以一种全新的人生态度来对待接踵而至的不幸,把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老庄轻视有限时空和物质环境的超越态度以及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做到了蔑视丑恶,消解痛苦这种执着于人生而又超然物外的生命范式蕴含着坚定、沉着、乐观、旷达的精神,因而苏轼在逆境中照样能保持浓郁的生活情趣和旺盛的创作活力
前后《赤壁赋》都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一个写于元丰五年(1082)七月既望,一个写于同年十月之望,前后仅相隔三个月,这两篇同名赋文究竟有何不同及联系呢?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学习第十四课《后赤壁赋》
三、诵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1、正音、释义,疏通文意(同学质疑,提出不会解释、翻译的词句,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㈠、点名诵读(最好是自告奋勇)至复游于赤壁之下,正音、释义
皋gāo坂bǎn行xng鲈l
从:使跟从,译为带领
坂:山坡,斜坡
乐:以之为乐
行:走
已而:不久,一会儿
何:怎么办
薄:迫近
举:撒
顾:可是
谋:商量
诸:兼词,相当于之于
须:通需
(二)读第二段(同上),正音、释义
巉chn栖qī鹘h冯png划hu悄qiǎo凛lǐn
断:阻隔
曾:才,刚刚
摄:提
上:方位名词作动词,向上
履:践踏,踩
巉岩:险峻的高山,此处指赤壁
披:拨开
蒙茸:茂盛的草丛
踞:蹲坐
危:高
焉:相当于之,译为我
悄:忧愁样子
肃:恐惧的样子
凛:恐惧的样子
(三)齐读第三段(同上),正音、释义
裳chng缟gǎo戛ji翩piān跹xiān揖yī俛fǔ
东:名词作状语,向东
裳:古人穿的下衣
缟:原指白绢,此指白色
西:向西飞,方位名词作动词
羽衣:名词用作动词,穿着羽毛做的衣服
翩跹:形容轻快地跳舞
俛:同俯,向下,低头,和仰相对
畴昔:过去,以前
寤:睡醒,与寐相对
户:泛指门
2、通过诵读来体会作者蕴涵在景物描绘中的情感:
我们先来看一张表,同样是黄州赤壁,所游的时间是不同的,那么景色也发生了变化作者在《前赤壁赋》中的情感变化是乐悲乐,那么在《后赤壁赋》中作者的情感脉络是怎样的?请同学们将自己对作者情感的理解读出来
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时间七月既望,初秋十月之望,初冬
地点黄州赤壁黄州赤壁
景色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东山霜露既降,木叶尽脱,月白风清,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心情乐悲乐乐悲惆怅迷茫
分组讨论作者的情感变化再推荐代表诵读全文并简述节奏及重、弱读处理的理由
(事先予以必要指导:叙述的句子要读得平缓,描写的句子要注意语境,议论抒情的句子要注意作者的主观感情色彩,以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语调读出作者的情感)
游前(1节):乐(优游自在)语调舒缓轻快
游中(2节)悲(景非往昔,山景的阴森险峻让人悲恐压抑)语调由感叹渐入悲伤沉重
游后(3节)惆怅(失意苦闷,茫然无绪)语调深长缓慢
四、赏析课文第一段:
1、在复游赤壁之前,诗人写了夜游黄泥坂这样一个轻松而富有生活情趣的事情,这件事写得颇有波澜请找出文中能显示情节变化波澜的动词
顾乐叹谋游
(初到黄州,苏轼寓居城东定惠院,不久他的家眷也来到了黄州,便迁居到城南江边的临皋亭由于家里人多口阔,仅靠他微薄的薪奉,生活很感困难后蒙老友马正卿为他请得城东荒地数十亩,让其开垦耕种粮食,才基本解决了生活问题他还在这里修房子,因是在大雪中修的,四壁绘有雪图,故取名为雪堂堂前屋后广种果木佳蔬,可供生活不时之需,并将雪堂自比为陶渊明的斜川因此地位于黄州的东坡,遂自此取号为东坡居士)
2、究竟是什么样的美景令诗人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
①、教师直译这四句写景的句子
②、让学生用一段文字描述一下这四句所写之景点一到两位学生朗读所写语段
直译到描述,对作品的鉴赏层面从意读上升到了美读,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飞跃只有对作品的语言进行想象、还原,才能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这其实就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这也是很多学生缺乏也未能给予重视的`一种审美能力
白描式的写景语言,质朴清新,语淡而意丰寥寥十六字,尽显初冬景物之神韵:清静、明洁、空灵逼真地写出了初冬月夜景色之清朗,环境之清空,静谧宁馨的气氛,烘托出主客浓厚的游兴,并为下文写登山和见鹤作了很好的铺垫
(广东的学生对霜没有生活的认识,有必要说明一下)
大火流兮草虫鸣,繁霜降兮草木零我国东汉著名科学家张衡的诗描述了火星西移的深秋时节,秋虫鸣叫,繁霜出现,草木凋零的景象严霜杀物令百工休霜并非是露结成,而是二物同一气,都是水气凝成,凝成物若暖则是露;若寒甚,水汽直接凝华为冰晶则是霜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唐刘禹锡的诗说霜使秋色更美南宋诗人杨万里也在诗中也赞美霜后色愈浓荒荒瘦日作秋晖,稍稍微喧破晓霏,只有江枫偏得意,夜摇霜水染红衣可见霜的出现可带来美景和好的旅游季节)
3、主、客、妇三方的对话
要特别提一下以备子不时之须与友人一起饮酒赏月,进而诗歌相和,本来就是文人雅事、快事,更何况此酒乃贤妻所备?在患难之中,能有这样一位懂得体贴自己的妻子,不也是人生一大幸事?
(在生活中的苏轼是位什么样的人呢?苏堤和东坡肉在普通百姓中早已闻名遐迩,而苏轼的家庭生活呢?在他的小品文中我们可以一窥一二这些类似便条、日记的小文,记录了他作为普通人日常的喜怒哀乐而最令人动容的,当属《二红饭》:
今年东坡收大麦二十余石,卖之价甚贱,而粳米适尽,故日夜课奴婢舂以为饭嚼之啧啧有声.小儿女相调,云是嚼虱子然日中腹饥,用浆水淘之,自然甘酸浮滑,有西北村落气味今日复令庖人杂以小豆做饭,尤有味老妻大笑日:此新样二红饭也
这篇小品文写于被贬黄州时,当时苏轼由于政治上坚持己见遭贬斥,连累了妻儿甚至连工资也没有,他把所有的钱都吊在屋顶以防浪费,每天只用一吊生活异常艰苦,有时甚至要采杞食菊充饥苏轼也亲自耕种大麦,和着粳米做饭,当然很难下咽小儿女为此调笑说像嚼虱子于是他设法改进工艺,加入了小豆妻子就美名其曰为二红饭在艰苦的环境下,一家人没有怨言没有责难,有的只是其乐融融的支持和理解
文中的老妻即是王闰之,一位能够懂得、体贴诗人的女性她是王弗的堂妹,因排行的兄弟姐妹很多,称二十七娘她是苏轼的知已不仅能够诗情画意地生活,在患难中也能相伴共苦
在乌台诗案中,王闰之几怖死,哭得死去活来,苏东坡也万箭钻心,却无一语之,只回头顾老妻曰:子独不能如杨处士妻,作一诗送我乎?王闰之听后不觉失笑看到妻子笑了,于是东坡便分手而去由此可看出,东坡与王闰之的感情极为笃厚,当此生离死别之时,尚能以旷达态度处之,说明他们间的理解是极深的
黄州的日子令苏轼成熟起来,也让他有了充分的时间思考自省,从而找到真正的自己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写到:他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其实,他并不是一个人医治诗人伤痛最好的心灵补剂,恰恰是来自他的家庭,良好的家庭生活提供了一个细细体味生命的平台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赏析课文第二段、第三段,从中了解作者内心世界的强烈矛盾和被贬之后在苦闷中寻求精神解脱的心情;比较阅读两篇《赤壁赋》;扩展阅读苏轼《定风波》
教学过程:
一、赏析课文
第二段:
良宵、贵宾、佳肴、美酒,四美已具,重游赤壁,乘兴而为
时隔三月,初冬的赤壁又是怎样一番妙境呢?
1、来到赤壁首先进入诗人一行视线的是怎样的景色?这四句写景句子,你最喜欢哪句,为什么?(先教师直译这四句写景的句子,而后学生分析其意境,最后教师小结)
《前赤壁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1)断岸千尺,夸张手法,明写岸之高,暗写(水之浅)
(2)为什么会有山高月小的感觉?(农历十月,已是初冬,天气清朗,作为参照物的山,就显得格外高峻;相比之下,月亮就显得小了)
小结:全用白描,状景写情,字字如画景色清冷峭拔,不同于前赋的清幽它不仅展现了月色下山水的那份遗世独立的美态,而且充溢着浓浓的凭吊江山之幽情,造物者的天工和历史情绪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2、由此诗人发出了怎样的感慨?为什么会有如此感慨?
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既有对人生短促、年华似水的深重感慨,更有对大自然造物之神奇的惊叹
诗人由此生发了下小舟、登高山,与大自然和而为一的冲动
因为上次游赤壁时所见之景是怎样的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那是何等邈远辽阔!现在反差如此之大,作者就不能不生感慨了
3、学生翻译予乃摄衣而上俯冯夷之幽宫
目的在于训练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体会该语段句式参差所造成的特殊表达效果
该语段使用了一系列动词:摄、履、披、踞、登、攀、俯,写登山以六字句开头,间以三字句,后以六字句收尾,节奏呈缓急缓的变化节奏由急而缓,暗示着登顶行为已结束,也预示着诗人情感的进一步变化
4、诗人为何会划然长啸?
融入自然后情绪转为激昂(平静的乐激昂的乐),以啸声抒发内心感慨
5、诗人又为何会悄然而悲,凛乎不可久留呢?
登山所见景物巉岩、蒙茸、虎豹、虬龙、危巢、幽宫,色彩是阴暗的,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云涌营造的是阴森恐怖的氛围与自然和而为一后,诗人又震撼于大自然的伟力,而深感个体的渺小,正如《前赤壁赋》所写: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高昂的情绪陡然低落,转为高处不胜寒的忧惧、伤感
另,作者被贬黄州,政治上受到沉重打击;在黄州,仍是待罪之身,起居行动还受到监视、管制,心中恐惧的阴影实在是挥之不去,沉痛、悲凉时不时地向作者袭来,所以这正是他艰难的政治处境和惊恐的心理状态的反映
6、长啸之后的寂静悲伤,使苏轼不敢久留,重新回到船上,放任一叶扁舟从流飘荡,表现出诗人什么样情感变化?
随遇而安的态度,感情又转为平静
这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他赞成从多角度看问题而不同意把问题绝对化,因此,他在身处逆境中也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理性地对待生活苏轼采取的是一种政治性的退避,宁固穷以济意,不委屈而累己,他找到了生活的快乐和心灵安慰的较为现实的途径
7、小结:诗人在夜游赤壁的过程中,情感经历的变化:
江山不可复识划然长啸凛乎不可久留听其所止而休
情感的变化:平静的乐激昂的乐悲平静
第三段:
1、该段共三层:
①、江中见鹤
②、梦中道士化鹤
③、不见其处
2、如何理解道士化鹤这一情节所传达的诗人的情感?
这一段是本文的重点也是理解上的难点,正如金圣叹所说:前赋特地发明胸前一段真实了悟,后赋是承上文从现身现境一一指示此一段真实了悟若无后赋,前赋不明;若无前赋,后赋无谓要读懂此段,应引导学生对前后二赋进行一个比较,深入地把握苏轼外儒内道的思想世界
《清夜录》云:苏轼有词曰: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赤壁之游,乐则乐矣,转眼之间,其乐安在?以是观之,我与二客,鹤与道士,皆一梦也那夜半飞鸣而过的孤鹤,那梦中神情翩然的道士,一为方外之禽,一为方外之人,孰真孰幻?鹤化道士抑或鹤本道士所化?如庄周梦蝶,一片迷离恍惚见鹤本为生活真实,在《为杨道士书帖》中,苏轼曾追忆此事:十月十五日与杨道士泛舟赤壁,饮醉夜半,有一鹤自西南来,掠余舟而西,不知其为何祥也?而见道士则在梦幻之中,未必是真,亦未必非真,由实生虚,虚虚实实,营造出一种恍惚奇幻的气氛,含蓄地传达出他企望超脱尘世、逍遥物外的隐秘心态与前赋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是一脉相承的
(苏东坡被贬谪黄州,某天与几个朋友在江上饮酒说话,不觉已经入夜,看江天一色,风露浩然,他有所触动,填了一首《临江仙夜归临皋》词,下阕云: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上阕为: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写完之后,与客人们高声唱了几遍,这才各自散去第二天不知道怎么一传,很多人就嚷嚷:苏东坡已经把冠服挂在江边,坐一条小舟长啸而去,不知逃到哪里隐居去啦!郡守徐君猷听了是又惊又怕,担心真的走失了这个罪人,急急忙忙赶到苏宅察看,却见大苏先生还酣睡未醒呢,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只是一时兴起说说罢了然而这事传得非常邪乎,连远在东京汴梁的宋神宗都听说了,也将信将疑的)
鹤的象征义:形貌出众,有高贵幽雅、超凡脱俗、仙风道骨的特征,有高人隐士之风,被视作仙禽和长寿之物传说中鹤能翩翩于仙凡之间,不受任何拘束传说中修道之人可以化而为鹤所以鹤是超然物外,随缘任化的道家精神的象征
作者写了梦见所遇道士为鹤的化身这一情节暗示作者希望在精神上升腾入自然,将自己升华而与大自然合为一体的旷达之思此时孤鹤、道士、作者已经三位一体这种想法与道家文化对苏轼的影响密不可分(年少时苏轼读《庄子》曾言:吾昔有见于心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可见庄子所讲之理便是他一向心中所向往的且他在黄州期间结交的朋友不乏僧人道士,他也间一、二日辄往安国寺披览佛经)
尽管苏轼一生崇尚儒学,讲究务实,奋厉有当世之志、致君尧舜,但每当其政治上遭遇挫折失意,他便会从老庄思想寻求精神上的自我超脱(旷达不因外物的得失荣辱所累)
小结:道士化鹤这一情节在思想内容方面,作者的处境窘困,心情苦闷,现实中又找不到出路,只好借助梦鹤仙境寻求解脱,就像李白想借助梦游天姥与神仙相聚一样,也像李贺的《天上谣》,把天庭仙境描绘成令人向往的乐土一样,而且与苏轼《前赤壁赋》中作者想怎么样一致的遗世独立,羽化登仙一致艺术手法方面,是大胆新颖的奇思遐想,充满着浪漫主义色彩
3、你又如何理解作者在梦鹤化为道士后又增添醒来寻找道士一笔?
梦是一种追求,但是现实是所追求的未必能获得不知其处表明作者内心面对前途、理想、抱负的迷茫,如同茫茫夜色般无迹可求,以此结尾意味深长苏轼常常在儒家的积极入世和道家的消极避世之间徘徊困惑,这种看似矛盾的思想是其复杂感情的真实体现
二、总结前后赤壁赋的不同与联系:(先学生说,教师小结)
1、景物不同:一写初秋之物,侧重写江与月;一写孟冬之景,侧重写江月木石
2、游踪不同:前赋侧重泛舟,人不离舟;后赋写了舟游、山游、舟游侧重登壁但相同的是都善于根据不同时节、不同地点,抓住景物特征来描写
3、表达方式不同:前赋通过主客问答,议论风生,后赋以记游为主,重在叙事;同:都采用主客对话的形式,都寓情于物,寓情于景,都寄寓着作者的生活态度
4、所抒情感不同:表达的情趣和胸襟也有不同,前赋表现作者胸襟旷达,不以得失为怀;后赋却借助幽深寂寥的境界,主要表达想出世的思想,有虚无色彩;但相同的是均为被贬之后所作精神苦闷,想寻求解脱
三、全文小结:
后赤壁赋,全篇着重苏轼自身情感的转换,由景而乐,乐而歌,得鱼酒更乐,乐而再游赤壁,因景物而生豪壮之气,而有豪壮之行,又因景物而生忧,忧而长啸,长啸后的寂静孤寂,放任漂流的平静心情,梦境的空灵等,鲜明地表现出视觉、听觉、动态及心中的感受,尤其情感随景物的转换更是巧妙,全篇描述了这么多的情感与景物,却完全融合为一体,若不是心中真实感触,必然无法达到这样的境地而将难以言喻之情,以精简的文字呈现,可见苏轼文学修养的不凡
无论人生的感叹或政治的忧伤,都在对自然和对山水的爱恋中得到了安息于是他的山水意识提到了一个远远超出同时代人的高度从而,自然山水在他的笔下,不再是象魏晋诗人那样只是作为哲理思辩或徒供观赏的客体,而融入苏轼的生活、兴趣、情感中秋风秋月、平畴旷野,极其普通的景色在这里都充满了生命和情意而且一种浑化无际、物我两忘的风格在苏轼的笔下流淌出来,这是平凡而不可起企及的美
四、布置作业:
解决课后练习题
板书
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时间七月既望,初秋十月之望,初冬
地点黄州赤壁黄州赤壁
景色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东山霜露既降,木叶尽脱,月白风清,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心情乐悲乐乐悲惆怅迷茫
语文教案 篇6
课前准备
1、回家向父母、爷爷、奶奶及邻居了解他们小时候的吃、穿、住、行,想一想和今天相比有什么不同。
2、想一想家乡有哪些风景、物产和名胜古迹。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倡导合作交流,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2、练习写话培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
3、通过活动,渗透爱祖国爱家乡的教育。
重难点
指导学生口头表达,培养听说习惯。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出示版图,认识家乡位置,理解“家乡”概念。
我的家乡位于辽阔的华北平原东部,有一眼望不到边的平坦的田野,第二条大河——黄河就从这儿流入大海。
春天,平坦的大地披上了绿装,果园里飘出阵阵花香,池塘的小荷露出尖尖角,小鱼在刚刚解冻的水里快活得游着。
秋天、深绿色的棉田里泛起稠密的白花,果园里挂起火红的灯笼,生产路上农民伯伯运送着金黄的玉米棒,满载着他们丰收的喜悦笑得合不拢嘴……
同学们,你爱不爱自己的家乡?想一想家乡的'风景、特产和名胜古迹说说自己的家乡。
二、自己想一想怎样按顺序夸夸自己的家乡美、或者家乡的新变化。
三、分组说说自己的家乡,每组选一个最好的在全班说说。
四、全班交流互评。
五、把自己的家乡写一写。
语文教案 篇7
学习目标:
1、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诗歌内容;通过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
2、体会作者“为理想而奋斗”的思想情怀;理解作者所创设的诗歌意境,把握本诗主旨;
3、深入诗歌意境,涵咏体会“山”和“海”的不同含义,体会诗歌蕴含的人生哲理。
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于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把握诗歌的思想内涵。
教育目标:
培养学生学习诗歌的正确方法,激发学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懈追求奋斗的情怀。
学习方法:
朗读、背诵;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
投影仪、录音机
学习设置:
课文感知:《在山的那边》是诗人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这首诗抒写了童年的向往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品味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课前准备:组织学生认真预习《在山的那边》诗歌内容;查字典解决“读一读、写一写”和注释中的问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写“在生活中遇到困难自己是怎样处理的”练笔,准备上课时在班里交流。课前二分钟:讲述成语故事《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课文导入:学生朗读文章《会飞的蒲公英》,导入新课:同学们,在刚刚读过的文章中,母亲从小就为我埋下了一颗小小的种子,那是一颗怎样的种子?(蒲公英的种子——希望的种子)在今天我们即将学习的诗歌当中,“我”的母亲也为埋下了一颗希望的种子,下面,就让我们一同来学习这首诗歌《在山的那边》,让我们来看一下,这颗种子是怎样生根,发芽,结果的。
(导入二:同学们,当你进入中学,跨入人生道路一个新的起点时,你一定对未来充满了新的憧憬和向往。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们每个人在成长道路中共同的目标。《在山的那边》这一课的作者王家新以自己的情感体验给我们非常有益的启示。《在山的那边》是诗人王家新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在诗里,他述说了童年时代美好而朦胧的“梦”——对大海的热烈向往,长大后依然不停地追寻它。二十多年后的今天,诗人虽然已无数次见过童年时所向往的海,但是心目中的那个“海”依然遥不可及。那么,他心目中的“海”是什么呢?让我们来品读这首诗歌,从中寻求答案)
②出示学习目标并板书课题③教师检查预习(学生交流、巩固)朗读课文:《在山的那边》是一首诗歌,诗歌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在诗中,诗人要用形象而精练的语言来表达他反复体会的情感。我们要理解诗人的情感,就要有感情地朗读,体悟“海”与“山’’的象征意义,领会它们所蕴含的意味。学生先自由朗读,再听老师朗读,在进行读诗的指导。
整体感知:
朗读全文,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诗歌,除了字面上的意思外,往往还有深层含义,探究一下,诗中的“海”与“山”蕴含着什么意思?作者“爬山”有何象征意义?
(“海”指的是理想的境界;“群山”指的是重重困难;“爬山”比喻艰苦奋斗。诗歌主旨: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不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会实现。)
问题探究:
1、为什么说是“隐秘的想望”?
2、为什么说“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3、“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一句是什么意思?
4、“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5、“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
6、“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
体会感知:
联系上下文,品味下面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这个词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2、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这是写山的颜色吗?)
教学方式:
教师配乐朗读,学生带着问题听读,然后讨论回答、相互评论、补充(可由教师鼓励学生探究问题,答案不必求统一,让学生在听读讨论后对诗歌有初步的了解)。在学生(过渡)对诗歌有了大概了解,还要品读诗歌形象而精练的语句,好的诗句总有画龙点睛处,认真进行品读。
a.自由朗读诗歌第二节,思考作者是怎样看到全新的世界,实现人生理想的?
b.找出你认为最形象、精练的语句,反复品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学生自由朗读后,可四人小组讨论,共同探究以上问题。
c.朗读指导教师讲授朗读知识:重音(重读、轻读)、语速、停顿。教师指导朗读,把朗读和品味结合起来,通过反复品读,更好地领悟诗歌所蕴含的意味,更好地体会诗人的感情。学生可在教师指导朗读的基础上齐读、分读。
布置作业:
①背诵自己喜欢的诗句,丰富语言。
②课后练习:读一读,写一写
课后记:朗读技巧的指导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以读代讲是本课最大的成功之处。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分析课文二,三,四部分;.总结全文。
一,复习导入新课:
1, 明确课文的线索;课文的.写作背景。
2, 作者有关知识。
集体订正
二,明确本课学习目标
分析课文二,三,四部分;.总结全文。
三,学生阅读5-6节思考并讨论:
1, 概括5-6节内容。
明确;写白杨树的`外形表现白杨树的不“不平凡”。
2, 第5节主要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安排材料的?
.总结明确:
总:力争上游,笔直的干,笔直的枝》性格:
干:丈把高……
分:丫枝:向上,靠拢……倔强挺立,
叶:向上……不屈不挠,
皮:光滑,淡清色……力争上游,
总:这……
3, 讨/lw/Index.html>论文中提示:
那些词语表现了“力争上游”?它们和“倔强挺立”“不折不挠”的性格有联系吗?
.总结:词语:向上,靠拢,一束……
疏导:通过写白杨树的外形来表象白杨树的内在品质。进而赞美白杨树“不平凡”。
四,阅读第7-8节,讨论:
1, 概括本节内容。
明确:赞美白杨树,揭示其象征意义。
2, 为什么说“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为什么又说“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这种先否定后肯定的写法叫什么?
3, 从哪些地方分析,北方的抗日军民和白杨树具有相似支出?
.总结:不屈不挠,朴质,严肃,坚强不屈……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课文,了解贺龙设下草帽计、敌人中计的过程。
2.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使学生明白根据具体的情况巧用智谋,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困难。
教学重、难点:
通过对课文的前后比较,了解贺龙实施草帽计具体原因及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课
1、教师叙述,使学生了解故事当时的历史背景
师:同学们,1934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为了保存实力,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话说贺龙同志率领一支队伍,由湘西向贵州进发。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期间发生的一个故事——《草帽计》。
2、板书课题,学生发现问题
板书[草帽计],通过学生发现错误、指出错误的过程,使学生加深印象:这篇课文写的是一个有关计策的故事。
3、引导学生理解“计策”
①学生依据理解自己说一说“计策”的意思
②用课间出示词义,指读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提出要求,学生自由阅读课文
师:课文围绕草帽写了一个什么计策呢?请同学们小声、快速地阅读课文。(教师巡视学生读书情况)
2、集体正音:
面面相觑汗流浃背山场山土坊里一窝蜂似的
在正音的过程中,帮助学生理解“山场”的意思:就是山上比较平坦的、比较大的空地。
3、读后交流:课文围绕草帽写了一个什么计策?
三、细读课文,分析课文内涵
(一)贺龙设计
1、结合“计策”的词意,提出问题及读书要求:在什么情况下,贺龙想出的这个计策?
请同学们仔细读读课文的一、二自然段,并画出相关的句子。
2、学生在自己读书、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在什么情况下,贺龙想出的这个计策?
引导学生理解当时具体情况:
①当时是炎夏、天气酷热;
②红军上有飞机的轰炸,后有追兵;
③贺龙选择了一块山场(根据学生的理解,适时板画当时的情况)
4、体会当时红军面临的最大威胁
师:在酷热难熬,敌人上下夹击的情况下,红军最大的威胁是什么?(体会红军最需要摆脱的是敌人的上下夹击)就在这种情况下,贺龙同志设下了草帽计。
5、读书学习战士的`表现
①师:听到丢草帽的命令,战士们什么表现?读读书。
②学生交流读书情况
③通过教师叙述,创设情景:听!贺龙同志的命令传下来了!如果这时你就是一为红军战士你会怎么说?(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加深学生体会战士们对丢草帽的不理解)
(二)敌人中计
1、过度:敌人这的会像贺龙预计的那样中计吗?通过读课文的那部分知道的?(三、四自然段)
读三、四自然段,体会读时的心情
2、学生读书
3、交流读书时的心情:痛快、高兴、激动等
4、指导朗读
5、师问:在痛快、高兴之余,你对敌人的做法有什么疑问吗?
引导学生置疑:敌人怎么会这么轻易的中计?
6、前后联系地读书,体会敌人怎么会这么轻易的中计?
7、在自己阅读的基础上,小组交流
8、全班交流读书情况:敌人怎么会这么轻易的中计?
帮助学生梳理:①天热——敌人抢草帽;②飞机驾驶员急于立功的心理;③选择了有利地形,保证草帽计的成功实施(班述:天气、心理、地形)
小结:贺龙同志正是利用天气、地形以及敌人的心理,巧妙地设下草帽计,请君入瓮、以敌克敌,使红军化险为夷,继续长征。
四、总结全文
1、谈话体会,师问:当战士们后来听到战斗胜利的消息,会怎么说?(体会贺龙的神机妙算)再问:我们读了草帽计,又会受到什么启发呢?
2、作业:自古至今这种巧用智谋、克敌制胜的故事很多,建议同学们课下找一找、读一读,能带给我们更多的借鉴。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经典]语文教案08-10
语文教案(经典)08-02
语文教案[精选]07-26
语文回顾教案11-17
语文教案07-20
【精选】语文教案07-21
语文指导教案11-08
语文教案【精选】10-22
[精选]语文教案09-23
语文教案(精选)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