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优秀[10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科学教案10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科学教案 篇1
准备:
1、 教具:
易拉罐、皮球、牙膏盒、纸张、记录表
2、操作材料:
牙膏盒、纸张、VCD光盘、圆形玩具、彩色卡纸、小球、铅笔、剪刀、胶带座、
过程:
一、引题
1、 老师依次出示易拉罐、皮球,复习滚动的概念。
2、出示牙膏盒、纸张,引导思考皮球和易拉罐为什么会滚动?
二、提出问题:
请小朋友将不会滚动的牙膏盒和纸张变得也能滚动起来。
提示:可以改变它们的形状,也可以用老师提供的卡纸、小球、VCD光盘、圆形玩具、铅笔帮忙,让它们滚动起来。
要求:可以先帮助牙膏盒,也可以先帮助纸张变一变,做好一个后要放在地上滚一下,如果成功了,就放到自己的椅子前面,然后再去拿另外一个。看谁今天想出来的办法最多。
三、幼儿操作,师巡视指导。
四、集中分享:
1、依次请有代表性的幼儿上台展示自己的成果,根据他们出示的作品记录。
2、同样作品的.幼儿一起感受成功的喜悦
设计意图:
在贯彻《规程》、《纲要》的过程中,我们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改革从常识教育逐渐过渡到幼儿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改变了以往一味地灌输、传授的方式,让科学教育赋予孩子们以操作和探索,让科学活动成为孩子们喜欢的活动,但是科学探究并不是盲无目的,而是要适当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以引发幼儿既动手又动脑,通过自己探究去解决问题。
本次设计的活动就是遵循这样一种教育方向。活动前让幼儿初步感知球体、圆柱体能滚动的现象,然后在本次活动中抛出一个需要幼儿去解决的问题,就是让不能滚动的东西,也能滚动起来,这就需要幼儿将已有的形体认识运用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来;将已有的动手能力发挥出来。而在探究的过程中,也将会生成出新的问题,这个新问题也就是下一阶段孩子们可以探究的内容了。如此不断地探索不断地解决不断的生成新问题,就可以不断地引导幼儿深入地探究学习。
活动目标:
1、 鼓励幼儿大胆尝试,运用各种方法,使长方形的牙膏盒和纸张滚动起来。
2、 体验成功的喜悦,提高幼儿的探索欲望。
科学教案 篇2
学情分析1学生的积极性高,但不善于分析问题;2学生的基础差异大;3学生现有的知识技能水平较低。
教学目标 能够对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进行猜想。能够设计实验研究植物的向性运动。能够分析实验数据并运用归纳、演绎的方法作出相应的推断。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能够设计实验研究植物的向性运动。2. 能够分析实验数据并运用归纳、演绎的方法作出相应的推断
教学过程
教学导入
本课的教学导入可以按一下三个步骤进行:
1 观察发现 出示教材在引人部分提供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倾倒在河边的小树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获取更多的事实
观察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联想生活中是否还见过类似的情况,列举更多的事实之后,自然引发出新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使他们变成现在的样子?
活动1—活动3 根总是向下生长的吗、根总朝着有水的.地方生长吗、植物的茎叶总朝着光生长吗
1教师指导
教材在活动1、活动2中提供了比较详细的实验设计范例,希望通过这样的知道之后,放手让学生研究活动3中的内容,自己来设计实验研究植物的向光性。
这3个活动,如果让学生按顺序全都逐一进行研究,组织和操作的难度比较大,教师可以按照前面提到的方法实施教学。每组选定一个研究问题之后,可以先组内设计研究方案,然后集体讨论补充,最后完善。
2 课下研究
在学生课下进行持续时间较长的观察活动中,教师应当及时了解相关情况并进行必要的指导,同时鼓励学生能够坚持进行观察和研究,可以设立研究成果公告栏随时交流研究成果。
3 归纳总结
因为每个小组的研究只能认识到植物适应环境的一个方面,学生的知识是不完整的,因此最后召开研究成果汇报会是必不可少的,通过交流形成共识:植物具有向地性、向水性、向光性的特点。
活动4 自然界中植物 在学生初步了解了植物的向性运动之后,本活动继续引导学生到自然中去寻找更多的实例,进一步丰富学生的认识。
教学环节
教学准备 教学导入 教师指导 课下研究 归纳总结
教师活动
教师指导
预设学生行为
学生的猜想可能不尽相同,在猜想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这些猜想适时进行归纳梳理。
设计意图
激发兴趣,尊重事实,加深对知识的认识。
板书设计
《 一颗“顽强”的小树 》
“根总是向下生长的吗”
“植物的茎、叶总朝着光生长吗 ”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做实验-发现问题-讨论-得出结论
1对时间的把握不够好;2在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时太仓促。
科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物体可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类,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都没有固定的形状。
过程与方法:用网状图展现对事物的认识;熟练运用各种感官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参与有关水的已有认识的研讨,发表有根据的见解;意识到水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在识别水的活动中,学会小组合作。
教学重点:
认识水的性质及特点。
教学难点:
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
给每组准备:7个黑色塑料袋或其他不透明的袋子、4个透明塑料袋(应是可封口的密封袋,用来装四种液体)1块石头、1块木头、1片树叶、水、白醋、牛奶、空气;袋外贴上1到7号标签。
给每个学生准备:网状图记录纸1张。
给全班准备的材料:有关水的课件资料。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1、观看《水的故事》,问:刚才同学们看了《水的故事》,水是一种重要的物质。它对我们的用处可多了。关于水,我们知道些什么呢?板书:水 看一看、听一听
活动(一)
我们知道的水
1、小组内先交流有关水的'知识。
2、填写网状图指导:我们要把你所知道的有关水的知识填写在这张网状图上。填写时要注意对水的知识进行分类。比如:水的用途有哪些,先画一个气泡,填写用途,再在用途下面画个气泡,填写洗衣。
3、班级交流有关水的知识。交流时,要发表有根据的见解。如果要对其他同学的意见进行评判,也要用事实进行说明。(板书:将学生回答的内容填写在网状图的一边,然后师生共同从四个方面进行概括处理。)
1、小组讨论
2、听懂,填写网状图
3、交流水的知识
4、观看,开阔视野
活动(二)
水在哪个袋中
1、水与我们息息相关,我们每天都需要水,都见到水,对水熟悉吗?
出示袋:这里有几个袋子,里面分别装着石头、木块、树叶、水、白醋、牛奶、空气等。在不打开袋子的情况下,我们能不能将袋中的水和其他物体也一一分辨出来呢?
出示问题:
边分辨边小组交流:
1、比较容易辨别的物体有哪些?用什么方法分辨出来的?辨别的依据是什么?
2、比较难以辨别的物体有哪些?原因是什么?
2、小组实验分辨。
3、小组汇报实验结果、分辨理由。教师板书:实验方法:耳:听一听;手:摸一摸、摇一摇、捏一捏;眼:看一看;……
鼓励:我们的方法越多,观察得越仔细,辨识的准确性就越高。
哪几种物质没有辨别出来,为什么不易辨别?
4、对不易识别的这几种物体,如果可以打开袋子,但不能用眼睛看,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辨别呢?(闻)
强调:为了安全,我们做实验时,禁止把鼻子凑到容器口去闻气味,更不允许品尝实验用品,那么我们该怎么闻呢?(“扇闻法”)
5、学生分组活动闻一闻,汇报分辨结果。
如果不闻,只看一看,能分辨出这三种物质吗?
6、小结:我们借助鼻、手、眼等感官,通过仔细观察,分辨出了这七种物质,同学们真了不起呀。
1、明确任务
2、小组实验、交流
3、汇报
4、思考说方法
5、小组实验、汇报
活动(三)
给物质找同类
1、那么,你们能将它们分类吗?为什么要这样分呢?你们有几种分类的方法呢?
2、小组分类,学生汇报交流。
3、指出液体、固体、气体这样的分类方法是科学的分类方法,为什么这样分呢?
4、生活拓展: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的液体、固体和气体,看谁的知识最丰富,举出例子来。
1、明确任务
2、小组分类、汇报
3、谈科学分类的看法
4、学生举例,同学互评
小结拓展
1、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对水有了更深的认识。能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
2、水和油同样是液体,它们有什么不同呢?让我们下节课来研究。
3、同学们,让我们在《节约用水》的小动画中结束这节课吧。
科学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了解大自然里有什么,知道大自然里有许多秘密值得探索。
2.科学探究
能静心听声音,判断和想象大自然中的事物。尝试搜集自然风光图片,尝试向同伴介绍大自然风光。
3.科学态度
感受自然的美丽、神秘,让学生热爱自然,激发探究欲;学习达尔文科学考察过程中主要方法和不畏艰辛、坚持不懈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准备
分组准备:提前搜集自己喜爱的自然风光照片,向大家介绍这是什么地方?最让你印象深刻的是什么?
教师准备:蝉鸣、蛙鸣、杜鹃鸣叫、蟋蟀鸣叫、雷鸣等音视频资料。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大自然,是科学家们研究的'对象。什么是大自然?大自然里都有些什么?这节课,让我们来初步了解。
(二)新课学习
1.提取对大自然的已有认知并予以丰富
(1)老师播放来自大自然的声音(选取带有各种自然之声的声音资料,学生听音判断和想象)。
(2)学生认真听,把听到的声音与对应的物体(现象)画下来。
(3)交流。学生将头脑中一幅幅大自然的画面,用图画和言语表述出来。
(4)出示大自然的声音对应的事物(现象)图片,与之前的交流结果进行印证或纠正。
(5)学生介绍自己见过的自然风景,丰富学生对大自然的认识。(先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
(6)小结。大自然里有山有水、有动植物,有各种自然现象(例如雷电)。
大自然中蕴藏着很多奥秘,需要我们运用科学的方法去研究大自然中的事物和现象,揭示出其中的道理。
2.了解达尔文考察大自然的科技史实
(1)阅读。学生看图、看拼音自读短文,然后互相讲讲达尔文的故事。
(2)交流自己的收获和感想。
(3)总结。我们要像科学家达尔文一样,爱自然,多观察、勤整理、记录、善坚持。
(三)下课
科学教案 篇5
教材开发:
课题出自国标本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固体和液体》单元第二课,教材通过让学生观察固体在水中的表现,了解固体的更多的性质:沉浮性质、溶解性质等。本课在此基础上,作了调整,为学生准备了两组材料:大小不同的蜡烛,苹果、苹果片,土豆、土豆片;方糖、砂糖,粉笔、粉笔头,长短不同的塑料棒。通过这些材料,让学生发现物体在水中有沉浮现象、溶解和不溶解现象等,也通过不同的材料对比让学生发现:改变物体的大小不会影响物体的沉浮,但会改变物体的溶解快慢。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学生能仔细观察物体,发现同一种材料制成的物体会有大小不同;
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经验预测这些物体在水中的不同现象;
学生能够通过实做,验证自己的想法;
能够通过整理数据发现物体沉浮现象和物体本身的大小没有关系;
知识与技能:
知道物体在水中会有溶解现象、沉浮现象等;
知道物体的大小不影响物体沉浮,会影响物体的溶解速度;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经验往往会靠不住;
整理数据会得到有价值的发现。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提醒学生在新的环境里,发言和大声汇报
学生做什么? | 教学流程 | 教师做什么? |
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经验和想法,也听别人的经验, 能够觉察物体的不同,能够发现两组材料在大小上会有显著区别。 | 观察与比较 | 「主题」的提出: 出示材料,提出观察要求 1、认识这些物品。 2、比较两组物品的不同和相同。 |
根据自己的经验,推测物体在水中的'表现。 提出物体在水中不同表现在记录纸上如何表现。 把自己的想法表现在记录纸上。并提出用实验的方法验证自己的想法。 [提出我们的实验要求] 了解实验的性质、研究的范围?知道我们可以做什么?要做什么? [着手来探究] 我们打算怎么做:规划一下流程,做什么?谁来做?需要多少时间? 怎么取得资料?实验怎么做?怎么记录? 汇报自己在实验过程中的发现:哪些是自己原先就想到的,哪些是自己没有想到的?这些实验现象对自己会有什么启发? | 假设与验证
汇报与交流 | 提出问题:将两组物体放入水中会出现什么现象? 两组材料在水中的表现会一样吗? 指导学生做记录,归纳学生的各种经验和想法,将学生的一些想法整理在黑板上,并指导学生将自己的想法表现在记录纸上。 [协助学生确定实验方法] 问题让学生讨论:打算如何做实验,如何收拾材料,如何记录。理清各实验的过程,确定实验的观察内容。 [协助学生实验] [实验结束鼓励学生就实验现象提出自己的想法] |
综合整理两次实验的资料、报告,发表自己的实验心得,也听取别人报告 [我们的发现] 这些数据显示什么意义? 依据数据我们可得到什么结论? [检讨与建议] 获得对整个实验的理解。 | 整理记录
分享经验 | 提出整理实验资料的任务:对2、3两页的实验记录进行整理,形成总结 安排机会和情境,各组发表心得,并促进各组间互相学习,使每个人都能汇集到别组的经验。 提出综合性的想法、检讨实验得失、提出新的问题。 |
科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老师提供岩石图片和实物,学生自行搜集有关岩石变化的资料,使学生经历寻找岩石变化痕迹的探索过程,并在活动中了解冷热、风雨、植物等对岩石变化的作用。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假设——验证”的科学研究过程,能够根据现象,初步解释自然界中岩石变化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培养学生珍爱祖国文化遗产的感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设计实验方案,能够根据现象初步认识自然界中岩石变化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大自然中有许多神秘、稀奇的事物。今天老师要邀请同学们一起到大自然中走一走,看一看。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好,我们出发吧!(课件展示风化岩石:钟乳石、蘑菇石、鹅卵石、黄山奇石等岩石)同学们欣赏了这么多的美景,想跟老师说什么呀?(欣赏并说出有什么想法。)
二、猜想与假设: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可真了不得,雕琢出这么多千姿百态的岩石,那么,它们的模样一直是这样的吗?(猜测岩石会不会改变模样。)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科学来研究“岩石会改变模样吗?”(板书:岩石会改变模样吗?)
1、猜测使岩石变化的因素。
2、教师随机分类板书:冷热、水、风、地表运动……
三、制定方案:
1、同学们刚才欣赏许多形态各异的岩石,请同学们设想一下,如果再过一千年、一万年后,它们还会改变吗?
2、(板书:会)会是什么力量使岩石改变模样的呢?
四、实施探究:
1、同学们说了这么多使岩石变化的因素,你们能用科学的方法来验证你们的说法吗?那么我们就来研究同学们说的其中两个因素。冷热作用和水的作用使岩石发生变化的研究。其它的因素,同学们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设计模拟[内容来于淘-教_案-网()]实验验证其它因素对岩石的改变。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讨论你们将研究那一个问题?是研究冷热作用的,还是研究水的作用的、或者是两个都想研究。选择好之后,再讨论你们将设计怎样的科学方法验证?(两个模拟实验同时进行)
2、学生汇报实验方法。
3、其他学生修正实验方法。
4、同学们的设计方案真好,老师根据同学们的方案再给你们一些小提示。看看有哪些细节是同学们没有注意到的。(出示提示)
5、老师给你们已经准备了一些器材和实验纪录表,请各小组根据你们设计的方案,每组派两位同学来领取。器材领到后,就请同学们开始动手研究吧!(生研究,师指导。)
6、学生汇报实验发现。
7、听了同学们的汇报,老师觉得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真棒!同时通过同学们的实验研究,的确说明冷热作用和水的作用能使岩石变化。除了这些,老师还要告诉同学们,植物的根和大气也会使岩石改变模样。(展示:长着植物的岩石图片,师简析。)
五、展示交流:
1、同学们,通过我们今天的研究你们能结合一些自然现象解释老师带来的.这两个问题吗?(出示问题)能再解释老师送给你们手中的鹅卵石为什么会有大有小吗?(生解释)
2、同学们解释的真棒!(师订正)
3、那么,我们就把岩石在大气、水、生物等长期联合作用下发生变化的现象叫风化。(板书:风化)
六、拓展创新:
1、风化不但会改变岩石的模样,对我们的历史文物的破坏也很大。让我们再来看看这些精美的石雕,(展示:云岗石窟)它们是山西省大同市云岗石窟中的石雕,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可是由于风化的影响,有些地方的破损已经很严重。
2、你们能想出好方法,保护它吗?就请同学们在课后查阅一些相关的资料,再作解答吧!
:
本节课学生体验到了科学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的重要性,能用简单器材进行风化作用的模拟实验,在实验中学生愿意合作与交流。通过实验学生知道了岩石风化的主要原因,了解了著名石雕物品额度防风化措施。
科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探究过程和方法:
能仔细观察并描述图片中三个孩子及其父母所具有的相似点;
能对自己与家人的外型特征进行比较,并作合理解释;
能对动物的遗传现象做出合理的推测;
会查阅和收集有关植物的遗传资料
知识与技能:
知道人的很多特征是可以遗传的,如头发、双眼皮、肤色等;
知道动植物的很多特征也是可以遗传的;
了解遗传也是生命的基本特征。
情感态度:
体会到合作与交流的重要价值;
感受遗传的神奇和美妙
教学重难点
重点:什么是遗传现象
难点:能对动物的遗传现象做出合理的推测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准备
老师准备:多位学生的全家福照片做成多媒体课件,动植物图片,查找有关遗传的谚语学生准备:带父母的照片
教学过程
教学安排教学效果
一、导入
1.以前我们已经学过克隆技术,克隆出来的动物和本身是一模一样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生物的遗传现象。(板书课题)
2.我们先来看看书上P42,大家帮这三位同学找找他们的父母是谁
3.学生讨论后回答
4.为什么他们是他的父母呢?你从哪知道的?(让学生找找这几位父母与孩子的相似特征)
二、学习新课
1.人类的遗传现象
(1)刚才我们已经发现孩子和父母之间多少都有些相似的特征,这种现象科学上称为“遗传”。
(2)你有没有被妈妈或者爸爸的同事说过很像你妈妈或者爸爸?
(3)我这里在课前请几位同学带来了他们的全家福,我们就来找找他们的父母。
(4)不少同学也带来了父母的照片,那小组间混合一下,看能不能为同学找到他的家人
2.动物间的遗传现象
(1)观察P43图片,说说这些动物家庭的成员间有哪些相似的特征
(2)小组讨论回答
3.植物间的`遗传现象
(1)观察P44图片,说说这些动物家庭的成员间有哪些相似的特征
(2)小组讨论回答
4.总结
不仅人类每代间有遗传现象,动植物也存在同样的遗传现象
你还知道哪些描述遗传现象的谚语吗?
例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三、遗传现象的推测
1.观察图片中每只小猫的颜色和花纹,推测一下小猫的爸爸可能是什么样子的?
2.小组讨论后汇报
四、拓展作业
(1)今天我们观察到的遗传现象主要是外形特征,除了外形特征可以被遗传外,还有哪些可以被遗传?回家问问父母,了解一下性格、脾气、习惯等方面也会遗传吗?
板书设计
生物的遗传现象
肤色、眼睛、脸形、遗传:亲代与子代之间或多或少的
花纹、手指形状在相似的特征
鼻子、嘴形??
科学教案 篇8
实验过程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功与失败。现就如何搞好小学科学实验操作,谈一下自己的观点。
一、科学实验设计要符合学科的特点
一切科学都来自实践,都是从科学实验和生产实践中总结发展起来的,小学科学也不例外。科学实验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学活动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双边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实验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实验。
二、 实验操作
新课改后,有的科学课教师在实验教学中采取了牧羊式教学法,把实验过程完全放给学生,让学生随意操作,自由发挥。
1、规范化操作有助于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实验时,通过规范化操作和准确的观察,能使学生获得最典型,最真实的'感性认识,再通过思维活动顺利地形成概念。
2、规范化操作有助于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小学科学课中的实验都是最基本、最简单浅显的实验,如《使用天平称量物体的质量》实验。
总之,教学的实践过程也是教学方法的探索研究过程,好的实验方法有利于学生有效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技能和能力,有利于义务教材内容的完成,也有待教师更进一步地探索研究。
[ 】
科学课是少年儿童了解自然现象、探索自然科学规律的启蒙学科。怎样能有效提高农村小学科学课的教学质量呢?我在积极的教学探索研究中认为:
1、教师要具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小学科学课涉及面广,揭示的自然现象复杂,教师必须具备渊博的自然科学知识
2、科学课堂教学要“实际”。在教学活动中要尽可能向学生展示实物,出示直观教具。
3、科学教学演示实验要“落实”.教师要认真做好实验操作。一方面,要通过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思维、主动探索大自然的奥秘,认识自然规律。
科学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了解水的重要性,鱼儿离不开水,对水中生物特性有直观的感受。
2、懂得保护水的方法,不往河里丢垃圾和倒污水。
活动准备:
《小金鱼搬家》故事录音,故事挂图一套,情景图片四张。
活动过程:
1、教师戴上“金鱼”头饰,扮成小鱼金鱼,“小朋友,我是小金鱼,我原来是住在清清的小河里,可最近发生了一些事情,使我不得不搬家,唉!请小朋友听听我遇到了什么事。”
2、请幼儿听故事《小金鱼搬家》,听完后提问:“小金鱼为什么要搬家?”请幼儿自由讨论。
3、出示图片,请幼儿观察、讨论,请幼儿说说“谁对谁不对”,使幼儿懂得不能往河水里丢垃圾和倒污水,要保护水的清洁。
4、小结。
小金鱼说:“小朋友,我就是因为这样才不得不搬家的',以后请你们一定要保护河水的清洁,让所有的鱼儿都不用搬家。”
科学教案 篇10
活动目标:
1、了解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工具,感知工具与人们的关系。
2、学习正确使用一些常见的工具。
活动准备:
1、与幼儿一起收集一些常见的工具,刨笔器、卷笔刀、刨子、螺丝刀、小榔头、订书机、刷鞋的刷子等。
2、将幼儿将带来的.工具分组,并提供一些材料供幼儿操作。
活动过程:
1、说说工具与人们的关系。
2、知道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操作方法,和幼儿一起看看几种工具的正确使用方法。
3、幼儿分组活动,练习使用各种工具。
(1)练习刨铅笔。(刨笔器、卷笔刀)刨下来的碎屑倒在盒子里。
(2)练习刨皮。(黄瓜苹果胡萝卜等)刨下来的皮请放在盘子里。
(3)练习拧螺母。
(4)学习使用小榔头进行木工小制作。敲的时候注意不要伤到手。
(5)用订书机修补图书或制作图书。订书机订的时候请订在书的边上。
(6)练习用鞋刷为同伴擦皮鞋。
活动结束:
观察幼儿的情况,予以帮助指导,注意安全。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精选)10-22
科学教案[精选]09-22
科学教案(精选)09-24
(精选)科学教案07-26
科学教案【精选】07-29
科学教案(经典)07-30
(经典)科学教案09-17
[经典]科学教案08-28
(精选)科学教案08-31
[精选]科学教案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