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8篇[荐]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古诗描写的景物和表达的情感
2。情景交融,托物言志
二、教学重点:
了解古诗中景物描写的作用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
(一)赏析《蝉》这首诗
蝉(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1、第一句:垂緌饮清露
(1)垂緌,帽带结在下巴下边的下垂部分。暗示自己的显宦身份。
(2)清露,纯洁的露水。饮清露,暗示自己清廉的品质。
(3)该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是运用比兴的手法暗示自己的显宦身份和清廉的品质。
2、第二句:流响出疏桐
(1)流响,指接连不断的蝉鸣声。
(2)“疏”字写梧桐枝干高挺清拔,让人感到流响易于流传。又与末句秋风相呼应。
(3)诗人以蝉自比,则其名声也就不同凡响。
3、三、四两句: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1)“居高”的“高”有哪两层含义?
明确:一是实指蝉所居的梧桐树高,二是暗指“饮清露”的品格之高。
(2)三、四句借蝉抒怀:品格高洁者,不需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播。
诗人笔下的“蝉”带有自况的意味。
4、小结:
在众多的咏蝉诗中,李商隐的《蝉》、骆宾王的《在狱咏蝉》也很有名。这三首诗由于作者地位、遭际、气质的不同,观察蝉的眼光、心情也就不同,因而构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被称为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
(二)赏析《孤雁》这首诗
孤雁(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鸭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1、首联: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一般咏物诗并不道破所咏之物,但杜甫此诗开篇就唤出“孤雁”。它不饮不啄,只是一个劲儿地飞着、叫着、思念着、追赶着它的同伴。这是多么执著的精神啊!
2、颔联: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1)理解:以“谁怜”二字设问:夕日的都在云端里飞得很远了,谁会同情我这个形单影只的失群孤雁呢?
(2)孤雁在干什么?作者为何“怜”它?
明确:它不饮不啄,只是一个劲儿地飞着、叫着、思念着、追赶着它的同伴。
因为其中融入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3、颈联: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写孤雁边追边望,望尽天际,似乎又望尽了同伴的身影;追飞不及,心中哀伤不已,好象又听到了同伴的`呼喊声。
浦起龙评析说:“惟念故飞,望断矣而飞不止,似犹见其群而逐之者;惟念故鸣,哀多矣而鸣不绝,如更闻其群而呼之者。写生至此,天雨泣矣!”(《读杜心解》)
4、尾联:野鸭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作者为何在尾联提到野鸦?
明确:以野鸭反衬孤雁,表达诗人的爱憎之情。
孤雁念群之情是那样浓烈,心中是那样悲痛,追求是那样的迫切,但一群野鸭全然不懂,纷纷然鼓噪不停。
诗人以孤雁自比,野鸭象征一些缺乏情感的平庸之辈。
5、赏析:诗中传递出作者什么样的情绪?
明确:传递出乱离漂泊中失群者的痛苦心情。
三、赏析《鹧鸪》这首诗
鹧鸪(郑谷)
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1、首联: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
首联描写鹧鸪的习性和外貌特征。
这种鸟儿喜欢在温暖的荒野里嬉戏。羽毛鲜明美丽由整齐。这种鸟儿与哪一种鸟儿比较相似呢?在类别上应当与山鸡相似。
从首联的描写中,读者已经看出是咏鹧鸪。
2、颈联: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颔联渲染了什么样的意境?为何提到“青草湖”和“黄帝陵”?
颈联中“雨昏”“花落”点染环境,形成凄迷意境、伤感氛围。“青草湖”“黄陵庙”引起读者对屈子怀沙、湘妃泣竹等历史传说的联想。
游子在“雨昏”“花落”之时、湖边古庙之中,闻鹧鸪之啼,定会倍感其声之哀怨凄恻。
因此联,作者被称为“郑鹧鸪”。
3、颔联: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颔联承“啼”字。游子一听到鹧鸪啼声,就禁不住以袖试泪;闺中少妇刚开始唱曲,就传来鹧鸪的啼声,难过得把眉眼也低下来。
“乍、才”两个虚词,极写鹧鸪的啼声感人。
“征袖湿,翠眉低”以人的感受烘托鹧鸪的啼声之悲。
4、尾联: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尾联“相呼相应”明写鹧鸪雌雄对啼的特性,又暗指游子佳人的心灵呼唤。
在那夕阳西下时分,从湘江两岸的苦竹丛中传来雌雄鹧鸪一呼一应,好象在叫“型不得也哥哥!”怎不引起游子浓重的乡愁旅思?
诗人着意表现鹧鸪的叫声给人的感受,因而更加传神。
赏析:作者借鹧鸪啼声抒写什么情怀?
(表现鹧鸪啼声哀怨凄切,借以抒写游子的乡愁旅思。)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恐龙的种类,形态和生活习性。
4、对一般说明方法的初步掌握,特别是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恐龙的种类,形态和生活习性。
教学难点:
对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的说明方法的初步了解和掌握。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配套光盘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两亿年前,地球广茂的森林中,生活着一群巨大的爬行类动物,他们主宰着当时的地球,那就是恐龙,(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就要一同领略恐龙的世界。
二、读通全文,解决字词
1、读通全文,读准字音。
现在请同学们自己将课文通读一遍,遇到不会读,不理解的字词划出来,用查字典的方法自己解决,如果还是无法解决,一会儿我们边讲边提(—学生自读,教师巡视)。
出示生字
yì màn diào jiàn xíng wèi měng chǐ bǐ mí
亿 漫 吊 剑 型 畏 猛 齿 匕 谜
指导:
“亿”字第二笔为“横折弯钩”,是整体认读音节
“漫”的部首为“三点水”,与水有关,字形辨析:慢(缓慢)漫(弥漫)
“三车并行”其声“隆隆”是为“轰”
“剑”为刀,同为立刀旁的字有“利”、“刻”、“划”、“削”与锋利的刀具有关
“畏”,错误可能多一撇
“型”,后鼻音
“猛”为“反犬旁”,与动物有关,后鼻音
“齿”翘舌音,整体认读音节
“匕”,第三声
“谜”言字旁,谜语用口述
那么,你们对哪些词语不理解呢?或者说你已经通过查字典的方式解决了,也可以和大家交流一下。(教师在学生不理解的情况下进行指导)
漫游:随意游玩,本课指恐龙到处随意走动。
轻型:(机器、武器)在重量、体积,功效或威力上比较小,本课形容翼龙飞行起来比较轻巧。
神秘:高深莫测。使琢磨不透的。本课是指恐龙的突然消失,使人弄不明白其中的奥秘是一个不解之迷。
锋利:本课形容霸王龙的牙齿非常尖锐,很容易刺入别的.动物。
消失:逐渐地减少以至没有。
庞然大物:外表上庞大的东西。本课形容雷龙的形体很大。
望而生畏:畏,害怕。看到了就害怕。
展翅高飞:张开翅膀高高地飞翔。
齐读生字,并完成课后第2题
三、再读课文,理顺句意
1、指名读各个自然段,相机指导。
2、齐读课文,注意字音和停顿。
四、作业布置
1、抄写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讲读第1自然段
1、我们知道恐龙这种神奇的动物已经灭绝了,你们想知道恐龙出现在什么时候吗?当时它们生活的环境又是怎样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学生读第一自然段
2、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3、百闻不如一见,我们一起去看看。
二、讲读第2、3自然段
1、过渡:在两亿年以前这么多恐龙就在地球上自由自在地生活,你想知道它们叫什么名字吗?读读课文第2、3自然段,看看课文介绍了哪几种恐龙,在这几种恐龙的名称下画一条横线。
2、学生交流
3、这些恐龙中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一种?找出来放声读,再说说这种恐龙的特点。
4、学生交流
雷龙:大象在我们同学的眼中是很大的动物,雷龙的身体比六头大象还要重,真是个庞然大物,把雷龙和我们熟悉的大象相比较的说明方法就叫——作比较。说雷龙走路发出的声音就象雷鸣的说明方法叫——打比方。指名读,让大家感受到雷龙又重又大。
梁龙:二十多米,两个教室连起来那么长,二十多米能不能换成很长,这种用数字来说明的方法就叫—列数据。齐读,让同学们都能感受到梁龙很长很大。
剑龙:指名上台介绍,你对他的介绍满意吗?
三角龙:想象它的样子,三角龙的脸我们看了都感到非常害怕,这就是——望而生畏。
鱼龙:和海豚相比较。
翼龙:刚才我们看到翼龙飞得很轻巧,就象一架轻型飞机,这里就采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再让我们走近翼龙。
5、课文中用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这些说明方法,使我们对雷龙、梁龙、剑龙、三角龙、鱼龙和翼龙的形态特点有了很清楚的了解。除了课文中介绍的,你还知道哪些恐龙?
小结:同学们了解的可真多,难怪课文第二自然段第一句就说:恐龙的种类很多,形态更是千奇百怪。课文的2、3自然段就是围绕这一句来写的。
三、那么这些恐龙它们吃些什么呢?在课文中找一找,哪一节能告诉你答案。
1、读读第四小节,看看哪些恐龙吃植物?哪些恐龙吃肉食?
2、学生交流
3、霸王龙真有这么凶猛吗?
指导读(男生读)让我们感受一下它的凶猛。
四、课文除了介绍恐龙的种类和吃食,还向我们介绍了什么?
1、女生读这一小节。
2、看来这些老恐龙都是称职的爸爸妈妈,它们都能细心照料自己的小宝宝。
五、恐龙这种神奇的动物在地球上生活了一亿多年,可是大约在6500万年以前,这些恐龙突然神秘在消失了。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
你们所讲的原因都只是猜测,恐龙灭绝到底是什么原因,至今还是一个谜。但是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定能解开这个谜。说不定解开这个谜的,就是我们班的哪个小朋友。
五、还有许多同学要交流,那下次班会课我们就开展“恐龙知识知多少”的活动,到时候看哪个小朋友知道得最多。
六、作业
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语文教案 篇3
训练要求
1、辅导学生熟读、背会《对子歌》。
2、指导学生读通、读顺《纸上谈兵》的故事,懂得理论要联系实际的道理。
3、指导学生讲童话、演童话、编童话故事,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训练准备
1、布置学生课前收集对联。
2、收集童话故事,准备一些道具。
训练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训练要求 完成总要求1、2。
训练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读一读,背一背
1、学生自读,感知对偶的修辞方法:
(1)正确朗读下面的对联。
(2)在熟读的基础上能背诵下来。
(3)边读边想: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2、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3、学生讨论,相机点拨。
4、再次朗读,感受对子整齐的结构美,和谐的音韵美,凝练的内容美,深远的意境美。
5、背一背:看谁记得快。
6、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对联。
三、完成阅读
1、指名读短文后面的思考题,明确阅读要求。
2、自读短文,一边读一边思考短文后面的思考题。
3、指名朗读短文。
4、组织交流、讨论。
第一题:第一问回答原因抓住赵括高谈阔论,滔滔不绝的行为和骄傲自大的品性。第二问讲明赵括的表现及作战的结果,对应前面的判断。
第二题:各抒己见,谈出有新意、独特的感受。可以是从成语故事中明白的道理,也可以是从故事里的人物身上明白的道理。
5、把《纸上谈兵》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第二课时(实践活动)
训练要求 完成总要求3。
训练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活动欲望
为学生营造一个美丽的童话世界的氛围,激起学生表达的欲望。
二、引导学生讲童话故事
指导学生注意事项:
1、对主人公的描述要抓住动作、语言、神态,尽可能地讲清楚,讲具体。
2、要注意抓住听众的心理,尽量把故事讲得完整,讲得生动。
3、学生分组讲故事。
4、全班交流,大家评议。
看哪一组的故事讲得精彩,并能说出为什么。评选班级的故事大王。
三、把你讲的故事写下来。
四、把故事编成童话集。
五、把童话集带回家,让家人分享你的快乐.
设计方案二:
教学目标:
1、会读、背对仗工整的句子。
2、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3、会编童话故事。
4、会制作新年礼物。
教学准备
阅读关于动物方面的童话故事。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完成“读读背背”
1、自由朗读,大致了解诗句的意思。
2、同桌对读,理清每一句前后事物的'关系。
例如:
天——地 雨——风
秋月白——晚霞红
……
3、在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
4、集体交流,指名背诵。
5、分组背诵。(可以采取多种形式)
二、完成“阅读”
1、正确流利的朗读短文。在朗读时,要注意文中小男孩过河时的动作描写。(要求学生画出描写小男孩过河时动作的词语)
2、说说你是怎样通过理解重点词语读懂短文内容的。
3、自渎短文,体会小男孩的聪明和爱动脑筋。
4、小组讨论,小男孩是用什么办法把水挑过河的?为什么大家都说他的办法
5、拓展活动。
(1)让学生说说在日常生活中一些爱动脑筋的事。
(2)你有更好的办法将水挑过河?
(任选一题,分小组进行讨论交流)
6、教师小结。
第二课时
一、让学生回想一下自己最喜欢的动物童话故事,让学生说一说。(指名说一说自己喜欢的动物童话故事,给其他学生以启发。)
二、教师引导学生想一想,在这些童话故事中,那些小动物都有什么特点。
教师小结:童话就是把这些小动物写成会说话,有感情的人。
三、学生练习编写童话故事。
1、启发学生思路。通过和学生谈话,帮助学生发现素材。开阔思路。
2、让小组里说一说自己选择的小动物。说一说他们中间发生的故事,他们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怎么想?试着给这些小动物起个名字。
3、将想好的故事内容写下来。
第三课时
一、交流写好的故事。
1、修改故事。
同桌交换提意见,个人修改。
2、先小组交流,推荐写得好的在班级交流。
二、实践活动。
1、准备活动
明确要求,准备好制成新年礼物的材料和制作工具。
2、活动指导。
引导学生想一想:新年到了,你会送给自己最喜欢的人什么样的礼物?
引导学生在写祝福的话的时候,应该写一些赞美、祝愿、鼓励方面的内容,不要写那些带有迷信色彩的话或不健康的内容。
3、在班级交流自己准备制作的礼物。
在交流制作过程时,要求学生把话连贯、说通顺,说清楚,让同学能明白。
另外:学生制作好了以后,可以在班上举办一个小展览会,将同学们的作品一一展出,组织评委,评出优秀作品,并进行鼓励。
教后小结: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在阅读中,认识本课10个生字,重点指导“序”的书写;结合理解“争执、面红耳赤、相应”等词语的意思,辨析“发现、发明”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找出有关句子,说说麦布里奇把奔跑的马拍下来的方法,并能借助提示简单说说拍照的原因。
3、能在老师的引导下提出问题,并通过资料补充初步了解电影产生的原理,知道发明创造需要人们细心观察、不断研究。
课前预习:
1、给带点字注音。
争执( ) 木桩( ) 相应( ) 结在快门上( )
2、解释带点字的意思。
着地 一侧
3、认真抄写“绊断、惊讶”,注意看清带点字的偏旁。
4、朗读课文,圈出文中出现的国名、人名,并读准字音。
课内落实(教学过程):
一、反馈预习,揭示课题。
1、反馈预习,朗读国名、人名词卡。(指名读??齐读)
出示:美国 两个年轻人
英国摄影师麦布里奇
法国卢米埃尔兄弟
(朗读关注字音、词组内的逻辑停顿。)
2、提出疑问,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3、理解课题中“活”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把握文章重点。
1、自由轻声朗读课文,思考:照片是怎么拍的?照片上的马又是怎么跑起来的?找到相关的小节,做上记号。
2、交流反馈。
三、学习3、4节,了解拍照片的方法及马“活”了的原因。
1、学习第3节,了解拍照片的方法。
(1) 自由朗读:划出具体描写方法的句子,读得正确、流利。
(反馈时注意正音“一侧 相应 木桩 系 结”)
(2)默读:边读边画拍照过程。
(理解“一字排开、相应”);
(3)借助简笔画,用上“先……接着……再……最后……”复述拍照方法。(个别说?小组交流?指名交流。)
(时关注表达的顺序、关键的要素、词义的理解是否正确)
2、学习第4节,初步了解马“活”了的原因。
(1) 引读第4节,引导学生质疑。
(交流板书时随机指导“序”的笔画、笔顺)
(2) 补充资料或边演示边解说“视觉暂留”。
(3) 借助板书完整地说说马“活”了的原因。
四、学习第1节,了解拍照的原因。
过渡:麦布里奇拍照的想法缘于美国小酒店里两个年轻人的争执。
(板书:“争执”,随机正音)
1、指名读第1节:找找两个年轻人争执的具体内容。
(随机正音“着地”,反馈“着”的意思。)
2、联系理解“争执”。
3、抓住“面红耳赤”朗读体会两个年轻人争执得很激烈。
4、借助提示,尝试概括拍照的原因。
英国摄影师麦布里奇听说了 ,感到很好奇,他决定把马奔跑时的镜头拍下来。
五、整体回顾课文内容,通过辨析词义,体悟文章主旨。
1、借助板书引读3、4、5节。
2、辨析“发现、发明”。
(1)联系第4节“碰巧”一词,理解“发现”的事物、规律、现象是原来就存在的,具有偶然性。
(2)联系生活、补充资料(电影的发明)理解“发明”的新事物、新方法先前是不存在的。
3、用上“发现、发明”这两个词语说说文章给你的启示。
课后练习:
1、选词填空:课后“词句活动室”。
2、填空。
(1)英国摄影师麦布里奇听说了 ,感到
好奇,他决定把马奔跑时的镜头拍下来。
(2)照片上的马活起来了是因为 。
3、用上“发现、发明”这两个词语写写文章给你的启示。
(注:带的为选做作业。)
附板书:
7、照片上的马活了
美国 两个年轻人 争执
拍照: 先……接着……再……最后……
发现
英国摄影师麦布里奇
(视觉暂留)
按顺序、快速拉动 马活了
法国卢米埃尔兄弟 发明电影
语文教案 篇5
一、 单元教学目标:
1 继续培养学生利用工具书解决疑难字词的良好习惯,能准确读写汉字。
2 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搜集学习资料,扩大阅读量。
3 让学生获取观察人物、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掌握几种品读作品的方法,逐步养成品读作品的良好习惯,为形成个性化阅读打下基础。
4 感受五位或平凡或伟大的人物身上所散发的独特精神魅力,形
成对人物风采的正确认识,提升自己的精神品格。
5 能仔细观察、生动描绘人物鲜明的个性,提高写作及修改作文的`能力。
6 掌握采访人物的基本技巧,尝试进行人物采访,提高自己的活动组织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二 、单元课时安排: (15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 (1课时)
《童年的朋友》 (2课时)
《一面》 (2课时)
《我的老师》 (1课时)
口语交际 (1课时)
《展示华夏文化魅力》 (2课时)
《赵 普》 (1课时)
写 作 (1课时)
读书交流活动 (1课时)
三、 单元教学设想:
第一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
教学目标:
1了解本单元学习内容,让学生发现并交流各自的兴趣点。
2了解人物风采的含义,了解单元教学目标。
3与学生一起制订课外阅读及交流计划。
课前学习:
1 查词典,了解风采的含义。
2 浏览第一单元内容,想一想:其中最吸引自己的是什么?
课堂学习:
一 导课
1 教师活动:组织学生完成一个组词游戏: 人 (要求:在横线上填一字,与人组成词。)
2 学生活动:上黑板组词。
3 教师导入语:有言道:世界因你而精彩,可现在我却更能感觉到世界是因人而精彩。形形色色的人汇成了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他们各显风采、各领风骚。翻开第一单元,我们将一起走近其中的几位人物,他们是 (让学生一起说)。走进第一单元,最吸引你的视线的是什么呢?
二 学生交流自己的兴趣点。
(教师认真倾听,从中了解学生在人物描写方面已经具备的知识,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对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可让学生尽情发挥,并从学生的兴趣点切入组织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习惯、学习方法、语文知识与能力、思想情感等方面有新的收获。)
三 教师组织学生理解人物风采的含义。
1 教师紧承上面学生的回答过渡,引出思考:本单元专题是人物风采,你能结合课前预习及本单元的几位人物,说说你对风采的具体理解吗?
2 学生自由发表见解。
四 明确本单元的学习目标
1 过渡语:刚才同学们的回答张显了各自的阅读个性,又互补了缺漏。不过,同学们现在的阅读还是浅层次的,如果同学们想要从中发现、获得更有价值的东西,还需仔细品读课文,积极参与课内课外的学习活动。
2 出示单元教学目标:(略)
五 围绕单元专题制订课外阅读计划,商量读书成果汇报活动方案。
1 过渡语:对于语文来说,课堂是一个小天地,课本里的人物固然精彩,但外面的世界更有无穷魅力。如果你不想错过更多更美的风景,那就让我们一起畅游书海,感受大千世界更多独具风采的人物形象。
2 与学生共同制订课外阅读计划,商量成果汇报活动方案。
时间:三周
内容:自选(人物通讯,报告文学,人物传记等)
汇报方式:(从学生方案中选取)
六 师生自我反思、评价。(侧重于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知识及能力的提高、本堂课的表现等方面)
语文教案 篇6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熟悉生字、词。
2、了解长江的常识,通过长江的形象,接受深厚的民族精神、爱国情感的熏陶。
3、分析作者在文中采用一系列修辞和重复的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熟读课文,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重点语句、词语分析蕴含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熟悉课文,自己解决下列生字词
浦口曙天吹拂舢板驳船堆栈穿梭粼粼
瑰红缕缕千年万载哺育湖泊
容光焕发:脸上放出光彩,形容身体健康,精神饱满。
粼粼:形容水的明净。
三、了解作者和本文的写作背景。
郭风:1917,当代作家。1938年散文处女作《地瓜》。著有散文集《山溪河海岛》、《曙》、《唱吧,山溪》、《鲜花的早晨》、《灯火集》等。善于以诗人的眼光来观察、理解社会和自然,注意吸取意象派、象征派的一些艺术手法,从草木虫鱼、风土人情中见时代风貌,有较浓郁的诗情画意和牧歌风味。
这篇散文作者创作于1961年,目的是要歌颂那个时代他心目中的祖国,新中国诞生后,年轻的共和国意气风发,欣欣向荣,到处洋溢着为未来的灿烂理想而奋斗的勃勃生机,到处是文中写到的.生产建设的繁忙景象和建设的成果。这是时代的开始。所以文中,写长江的黎明,象征着祖国的欣欣向荣,朝气蓬勃。
四、熟读课文,体会文中字里行间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简单回顾上节课内容。
三、分析课文
1、文中写了长江的那个时段的景象?
黎明
2、请从文中找出能够表达作者看到黎明的长江景象的心情的句子?
心好像黎明一般的舒畅,青春一般的欢愉。
四、讨论:黎明和青春的特点是什么?
清新、明净、明丽、容光焕发、生机勃勃、朝气、活力、希望
文中那些语句突出了这样的特点?
并且采用了那些表现手法来写这些景象的?
拟人、反复、比喻、象征(作用都是为了表达作者内心的舒畅、愉悦的思想感情)
五、联系作者的写作时间,思考:
文中的黎明是否仅仅是一种自然现象,为什么只写长江的黎明,在这里有什么深刻的内涵?
不是。象征了祖国的欣欣向荣,勃勃生机。
六、小节课文
七、完成课后练习。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在合作中学会倾听和表达。
2、会认本课15个生字,写6个生字。
3、综合运用所学的识字方法。
4、使学生知道有了美好的愿望必须付诸行动,从身边的小事情做起。体会“长大”的真正含义。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新词,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学生从文中得到启发,明白做好事情应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教学准备:
教师
生字卡片、词语卡片、教学挂图。
学生
为他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好事情。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头饰、小字卡。
一、谈话导入,情境激趣。
1、今天,我们来上课的路上,我手里的东西撒了一地,咱们班的小朋友立刻帮我捡起来,我觉得心里啊真温暖!
2、介绍小尤拉。今天,曹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一位非常可爱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3、出示:好事情我们来替小尤拉想想什么样的事是“好事情”呢?
4、到底小尤拉想做什么“好事情”呢?咱们还是快快走进课文。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一)范读。曹老师特别想读课文,能给我一个机会吗?
(二)想自己读读吗?我们要做几件事情呢?(1、边读边圈出不认识的字。2、用自己熟悉的方法认识它。3、标上自然段的序号。)
(三)查生字
1、出示生字课件。
2、点击,自主识记。“变字小魔术”。
3、游戏。“猜半边”
三、学习课文,体验感悟。
(一)读课文,想想小尤拉到底想做哪些“好事情”?
“如果马莎掉到河里,我就跳下去救他。”
“如果狼来抓小狗,我就开枪把狼打死。”重要
“如果奶奶不小心摔断了腿,我就背着她去医院。”
1、小尤拉想帮助谁?(马莎、小狗、奶奶)想在什么时候帮助他们?(见义勇为、保护神、大力士)读读句子,体会毫不犹豫、坚决。
2、尤拉在想好事情的时候,马莎、小狗、奶奶正好遇到什么困难呢?
恰好马莎需要到山上玩
正好小狗需要喝水正在发生
正好奶奶需要帮他刷碗
3、小尤拉帮助他们了吗?他又是怎样做的'呢?读书、体会,评价。
(课件:点击一件事,就出现一段课文。)
第2段:理解“委屈”。
第3段:体会“夹着尾巴”。
第4段:“大声”,多没礼貌。
4、这些虽然不是大事情,但是马莎、小狗、奶奶正遇到困难急需帮助呀!三个人物里,你找到自己了吗?你是谁?小尤拉这样拒绝了你你心里怎样想?(揣摩心理。)
马莎——尤拉不喜欢我了。一点也不友好。
小狗——我渴死了,小主人对我一点儿也不关心。
奶奶——唉,我们的小尤拉还没长大,一点儿也不知道孝顺奶奶。
(二)交流讨论,明白道理。
1、你瞧!(图:妈妈对尤拉说话,录音配文字。)
我们来帮尤拉想一想,究竟哪些事情才是“好事情”呢?(课件)(辩论,判断,用动画图标表示)
2、你觉得小尤拉是好孩子吗?
(他有帮助别人的美好愿望。但只想当了不起的大英雄,要在人最困难的时候帮助别人。)
3、可小尤拉为什么一件好事也没做成呢?
(原来,这些事都是发生在尤拉身边的小事情,能给别人帮助的事儿,每一件都是应该做的好事情。)
四、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1、好事情应该从哪做起呢?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2、回到教室后,你会做什么事呢?(录象:刚才,咱们的教室,如粉笔掉在地上、黑板没擦、桌子歪了、扫帚横在路上、小朋友的书掉在地上……)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理解秋橘越冬保鲜的新技术和科学工作者的创造性劳动。
2、领会本文用比拟、列数字及引用古人诗句等方法对说明事物特点所引起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1、 理解本文科学性与文学性相结合的科学小品文特点。
2、 领会本文的语言特点及。写作技巧对说明事物特点的作用。
【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桔子红了”这部电视剧我相信有很多同学应该看过吧?给你们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我非常倾心于导演李少红精心布置的容家橘园?真想有机会能去那里看一下!今天其实有一位作家就给我们提供了那么一次机会,让我们来共同领略这美丽的景色。
二、精读课文:
首先,请同学找一下描写柑橘的语段。(1,2小节)朗读。
问:这两个小节主要描绘了什么景象?(这部分作者用鲜明的文学笔法,描绘秋、春两季的美丽景色:秋景,春景,柑橘)。为什么要描绘两个不同季节中相同对象——柑橘的景象呢?
明确:通过异中有同——不同季节、同有柑橘的对照比较,激出疑问,引起人们对秋橘何以能高悬于春树枝头的好奇,为下文的展开做了铺垫。
问:第一节中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引用说明)引用李白诗句,描绘了怎样一副景色?(用文中的话说)
明确:描绘一副“撩人心醉”的江南秋色图,其中突出了秋橘对景色的渲染作用。这不仅在一开始就为读者设置了一种诗意的氛围,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而且也为引起另一副更为撩人的江南春色图做了铺垫。
我们都看过了作者如何描绘春景的(只见绿油油的橘林中……一般)那么柑橘实为秋收的果实,怎么在春天里还会有累累金果呢?在这里作者设下疑问,也让我们把注意力又回到文章的正题上:秋橘何以能够留在春天采呢?
下面让我们来解答这个疑问,继续往下看。找出作者共花了多少笔墨介绍将柑橘留在树上过冬保鲜的新技术的?(3~5小节)
至此,文章段落也很明显了(1~2为第一段,3~5为第二段,6为第三段)
读第3小节,解释文言文部分,问:这一段主要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说明了什么?
明确:征引古今的记录实录(举例说明)作用:显示了“信而有证”的科学实证性。说明柑橘保鲜难。既然平常的保鲜都很难,那就更何况要留在树上过冬了。这就突出了创造秋橘春天采这项技术的.难度。
默读第4小节,问:这一段中作者介绍了什么?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明确:介绍了我国科技工作者发明的让柑橘留在枝头过冬保鲜技术这项新技术的实际效果。作者引用了许多科学数据(列数字),对柑橘的耐寒性、好果率以及营养价值的增加率等都用数字做了精确的说明,显示了准确的科学性,也提高了可信度。
总结:3、4两节有何关系?
明确:形成鲜明对比,突出这项新技术的巨大科学价值。
看第5小节,这一段是作者在遣词造句时的用心所在,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朗读。
问:本段的特色在于哪里?
明确:形象的拟人手法。找一下哪些词语能体现这一特色的?(超期服役,脱尽翠衣,黄袍加身,匆匆离开,乘虚而入,傲霜斗雪,进补,儿孙满堂)有何作用?增加文章的形象性、生动性,而这些词语本身互相之间也有一种潜在的联系,例如“超期服役”与“匆匆离开”正好相对,而“进补”与“儿孙满堂”也相呼应(习惯上我们认为老年人才需要进补)。
问:那么在对柑橘保留在树上所需各种肥料和药物时,其用量也是相当讲究的,为什么第5节没有一点数字?
明确:遮住要是因为科学小品文的读者并非专业工作者,而他们也主要对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一些数据感兴趣,所以在这一新技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涉及的数据也就没必要写明了。
问:这一段中我们还有一个问题有待解决,这里除了写能使柑橘留在树上过冬保鲜的科学原理外,还写了什么没有?
明确:“你看,……汗水”一篇旨在介绍科技新成果的说明文里,为什么还要来这一句感叹呢?其实尽管都是介绍事理,提高对事物特点的科学认识,但仍不应该忽视人在这一认识过程中所具有的主观能动性,对秋橘过冬保鲜技术的介绍也是展示了人对自然条件的不利因素的克服,赞美了科技工作者的创造性劳动!
总结:(3~5小节)由表及里,由因及果,使人的认识逐步深化,而且饶有兴味,体现了作者在层次安排上不平铺直叙的巧妙构思。
朗读第6段。
点拨:最后一部分以诗的笔调,赞美了秋橘春采的实现给美好生活增添了新的情趣。以苏轼的诗作结,这里特别注意一下诗中的一个“最”字,这个“最”意在突出“橙黄橘绿时”在古代是一年好景中无可超越的境界。但这种无可超越的最高美景,在今人手里竟然得到了延伸、扩展,这当然是科学的胜利,是人类改造自然的胜利。文章这个充满诗意的结尾,表达了对这种胜利的由衷钦佩和赞美之情;也是对科技工作者的杰出贡献的充分肯定,对人的自由创造能力的充分肯定,从而激起人们对自身力量的一种自豪的感情。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经典]语文教案08-10
语文教案[经典]08-11
语文教案(经典)08-13
语文教案(经典)08-02
语文教案07-20
【精选】语文教案07-21
语文教案[精选]07-26
语文教案【精选】10-22
语文指导教案11-08
语文回顾教案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