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 通知工作总结 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3-12-26 10:39:13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通用10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教案(通用10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如何通过任务的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及性格特征。

  2、能力目标要展现人物个性特征,需用准确生动的描写方法。

  3、情感目标感受童真童趣的美好。

  4、德育目标珍惜亲人之爱。

  教学重点

  通过人物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结构的巧妙之处(设置悬念、安排线索、巧做铺垫)

  学习方式

  研讨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整理字词、归纳结构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一)字:积攒z ǎn 俨然y ǎn 凛然l ǐn 咄咄d u ō龇z ī 戳c h u ō 镶嵌x i ān g 依靠y ǐ偃y ān 哧溜c h ī l i ū 水渍z ì 霎时s h à 掖y ē

  (二)多音字s āi 塞到y à 轧制l ūn 抡起塞s è 堵塞轧z h á 轧钢抡s à i 边塞g á 轧帐l ú n 抡动

  (三)词积攒:一点一点地积存。俨然:形容很像。凛然:严厉、严肃。咄咄逼人:形容说话伤害人,令人难受。艳羡:羡慕。横刀立马:形容非常英武。张牙舞爪:形容野兽的凶相,多用比喻人的凶恶样子。霎时:形容短时间。克制:克服。

  二、学生读课文(教师指导正音)

  三、初步感知

  (一)课文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回忆性的文章大体结构一般是“总----分----总”,据此文章分为三部分。

  1、(1)童年过年的魅力,引起下文(设置悬念)

  2、(3—17)写我买花脸,演花脸及因演花脸惹祸和遭惩罚(设置铺垫)

  3、(18)总结对于孩子来说过年的魅力更深一层的缘故,照应开头。(一线贯穿)

  (二)、文章的主要内容(学生概括总结)作者叙述了自己在一年过年时候得到花脸并因此闯祸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怀念。

  (三)、总结全文收获

  四、作业:

  1、整理笔记

  2、作训练题

  教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研读探讨、总结收获

  教学过程:

  一、课文围绕“花脸”共写了几件事?(学生总结归纳)

  (一)绘花脸(2)——为下文作铺垫(最喜欢)

  1、写花脸抓住了特征描写(形、色、眉、眼、头、胡须、对比)

  2、语言描写:①“我”:喜欢、渴望又胆怯的心理

  (二)买花脸(3--4)(体现童真童趣)

  ②小伙计:可看出小伙计的精明强干(维妙维肖,符合人物身份)

  ③舅舅:慈爱,理解一颗童心神气的表演

  (三)演花脸(5-17)表演惹祸惹祸后惩罚

  二、学生讨论、总结收获

  1、思想上

  2、写作上

  三、学习了本文后联想自己的童年生活,回想一下在你的思想海洋中有没有几朵晶莹美丽的小浪花,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想一想、说一说,并提炼出其中的积极意义。

  四、把以上的叙述用精彩的笔墨写成一篇回忆自己童年生活经历的文章。注意用上今天的写作收获。

  五、作业:

  1、整理笔记

  2、做练习巩固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图画对照、归类识字等方法,认识11个生字及3个偏旁,会写“书、本”2个生字。

  2.了解学具的名称,知道它的用处。

  3.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儿歌,初步感受儿歌的韵律美。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一些识字方法。

  教学难点:

  认识并学写“书、本”2个生字,初步掌握观察字形的方法,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教师准备:识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A4纸(书包里物品的图画及文字)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出示谜面猜一猜,揭示谜底。板书课题,齐读,学生书空。

  二、学习词语

  1.想知道老师带来的书包里都装了什么吗?逐一掏出东西,课件出示相应词语认读。你知道它们有什么作用吗?

  总结识字方法:有时候我们看到熟悉的物品就认识相应的生字了。

  (板书:看物(图)识字)

  2.翻看书本学词

  (1)借助拼音自己认读,要求:读准字音。

  (2)同桌互读,要求:互相检查字音,纠错。

  (3)展示:小老师带读

  3.自读儿歌,复习词语。展示朗读。

  三、重点识字

  1.抽读生字,口头组词说句。

  2.同桌游戏:我问你指

  同桌评价:正确、流利三颗星正确、速度稍慢两颗星有错误,纠正一颗星

  3.优秀小组展示

  4.如何记住这些字呢?学生说,师板书

  板书:早、本、校(加部件)

  作、笔、课(加偏旁)

  尺加笔画

  总结、板书记字方法:加一加减一减

  相机指导认识单人旁、竹字头,了解生字做偏旁发生变形,发现“刀”和它的变形偏旁“刀字头”5.启发学生用象形字来学习认识“包子头”(课件演示)拓展几个包子头的生字。

  板书:了解字理

  6.随文识字

  齐读儿歌。

  四、拓展识字

  1.拿出A4纸,说说你的书包有什么。同桌互相认一认。

  2.游戏:书包里面有什么(学生展示台展示)

  五、学写字

  1.出示生字“书”“本”,指导学生观察字形。

  2.老师范写,学生书空,强调“书”的点和“本”最后的横画。

  3.学生练写。

  4.展示学生作业。

  六、布置作业:

  想一想,如何整理自己的书包呢?

  板书设计:

  小书包

  识字方法:

  看物(图)识字

  加一加减一减

  了解字理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简析】

  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一写长廊的景色:先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然后抓住每一间的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部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二写万寿山的景色:先写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的壮观景象,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景色;三写昆明湖的景色:分别介绍了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结尾与开头呼应,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动,对新鲜事物好奇,但生活经验有限,他们当中很少去过北京,对那些景物缺少感性认识,很难深刻理解文中描述的'美,所以我准备了课件,创设情景,把学生带进颐和园,使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感受颐和园的美。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搜集资料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所以课前我让学生去搜集有关颐和园的资料和图片,以备上课时小组学习时使用。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长廊、柱子、神清气爽、建筑、佛香阁、金碧辉煌、宫殿、葱郁、掩映、朱红、隐隐约约、堤岸、雕刻、狮子、姿态不一”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4.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学习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教法学法】

  根据教学实际,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的教学方法,采用以读促悟、小组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细读,精读,品读,再现这一幅美丽的画卷,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增强语言感受力;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颐和园的风光图片或文字资料;教师搜制作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1.导语:在我国的首都北京西郊,有一个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它就是颐和园,(教师板书课题)那里有著名的长廊、佛香阁、昆明湖、十七孔桥等人文景观。今天就让我们寻着作者的足迹,一同来饱览颐和园的美景。

  2.板书课题,认读“颐”字

  3.简介“颐和园”。

  介绍时出示“颐和园”的几处著名景观。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描写了颐和园哪些地方的美景?

  2.检查预习

  ①出示生字新词:多种形式认读,及时正音。

  ②指名分节朗读课文,回答预习中的问题。

  随机板书:长廊→万寿山(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十七孔桥)

  三、再读课文,划分段落

  1.朗读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思考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介绍颐和园的?(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

  2.理清层次

  第一段(1):总述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花园。

  第二段(2-5):具体介绍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特点。

  第三段(6):总结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

  四、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要求:

  1、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蒲公英的喜爱之情,激发学生善于留心观察身边事物变化的兴趣,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

  2、学习作者善于观察事物,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通过对内容的理解,学生能够增强对大自然热爱的感情,体验大自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快乐,增强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意识。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在更广阔的大自然和童年生活的背景下学习本篇课文。

  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蒲公英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大家一定见过草地吧,你见过的草地是什么颜色的?你在草地上玩过吗?都玩什么游戏呢?

  2、你见过金色的草地吗?

  板书:金色的草地

  二、范读课文。

  三、自读课文。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解决,解决不了的提出来。

  3、检查自读情况。

  方法:由段到句,再到词、字。

  4、解决不理解的字词。

  5、你见过蒲公英吗?

  四、理解感悟,朗读指导。

  1、再读课文。

  作者为什么说蒲公英成了我们最喜爱的一种花?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交流汇报。

  交流重点:

  1)、哥俩在草地上玩耍,互相往对方的脸上吹蒲公英的绒毛;

  2)、“我”发现了草地会变颜色及其变色的原因。

  (a)“我”先发现了什么?又发现了什么?有了新发现后我们有哪些变化?

  (b)这一部分当中有些词语和句子表达的效果很好,令人回味,可引导学生理解和体会。比如:“我起得很早去钓鱼”这里为什么要强调“起得很早” 呢?可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因为过去没有起这样早,所以一直误认为蒲公英的花是金色的。“发现草地并不是金色的”,“并”在这里有哪些含义呢?用上这个“并”字,给人的感觉是“我”过去一直认为草地是金色的`,不是现在才这样认为,并强调了对过去错误认识的否定。“蒲公英的花就像我们的手掌,可以张开、合上”,用手掌最简单的动作打比方,就把一种不太容易说清楚的现象讲清楚了。

  3)、蒲公英和我们一起睡觉,一起起床。

  3、作者为什么会发现草地会变颜色及其变色的原因呢?

  通过对内容的理解,要引导学生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激发起学生热爱大自然、观察大自然,了解大自然的感情和兴趣。懂得只有细心观察,才能发现事物的本质,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美。

  4、你平时喜欢花草吗?有什么新的发现吗?

  三、你最喜欢课文的哪个自然段?把它美美地读一读。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内容。

  二、教学生字。

  三、书写。

语文教案 篇5

  第一课时

  一、比一比组词:

  1、浆 桨 诱 绣 舔 添 燥 躁

  让学生结合偏旁部首,从字意上进行比较,然后再组词。

  2、抄一抄

  拥挤 沉思 酣睡 黎明 梦境

  散步 欣赏 荣华 视线 收藏

  高楼大厦 新颖 跃跃欲试 无影无踪

  在学生抄写之前,先让学生充分的读一读,然后再补充一些常用词语。

  3、填写词语

  让学生在填写时先进行分析,想一想“的”字前后词语的关系,然后再进行填写。

  金色的阳光 彩色的浓雾

  明亮的教室 清凉的微风

  欢快的笑声 苍翠的松柏

  盛开的野花 鲜嫩的蘑菇

  4、积累词语

  让学生先观察每组词语的特点,然后再进行照写。

  葱葱笼笼 密密层层 严严实实 AABB

  又香又脆 又松又软 又肥又厚 ABAC

  绿茸茸 亮晶晶 笑盈盈 ABB

  5、品读句子

  让学生在课文的学习中了解句子中带点字用的生动形象准确。

  春天,树木抽出新枝,长出嫩绿的叶子。

  夏天,树木长的葱葱笼笼,密密层层的职业把森林封的严严实实,挡住了人们的视线,遮住了蓝蓝的天空。

  早晨,雾从山谷里升起来,整个森林浸在乳白色的浓雾里。

  第二课时

  1、读一读

  让学生通过读这两组对子,了解对子的特点,并能自己编一编。

  2、开卷有益

  1、情同学们自己阅读短文,说一说短文主要写了些什么?了解短文的大意。

  2、说一说,读了短文之后,你有哪些收获。

  3、畅所欲言

  1、让学生收集有关树的图片和资料。

  2、让学生自己列举一些,比一比谁说的树多。

  3、自己选择一种熟悉的树,从树的'生长环境,生长特点等方面进行介绍。

  4、初显身手

  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项做一做,,在班级中进行展示。

  5、笔下生花

  这是一篇想象作文,要启发学生想象,走进了大森林,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什么,或者发生了什么事?

  从不同的季节去想象,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方面写,从中感受到大森林的美,大森林的丰富多彩,奇妙无穷,体会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关系。激发热爱自然的情感。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体会是父母给了自己生命,体会父母对自己的养育恩情,懂得个人的健康平安是家长呵护的结果。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体验能力及收集资料的能力,进而发现和理解生活中蕴涵的道理。

  3.感受父母在自己成长过程中所付出的心血,萌发对父母、长辈的感激、尊重和孝敬之情,形成热爱家庭的态度和情感。

  教学准备:

  (一)学生准备

  1.搜集、整理自己与家长的合影和家长抚育自己成长的小故事。

  2.观察爸爸或妈妈一天的作息,体会爸爸、妈妈的辛劳。

  (二)教师准备

  1.搜集动物和人类抚育子女的图片和录像片断。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许多精美的动物图片,我们一起来欣赏吧,一边欣赏一边仔细观察,动物爸爸妈妈们在干什么?

  (课件播放动物亲子图片)

  2.师:来,谁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指名说(6名学生),老师适时给予鼓励(看得真仔细)

  3.师:你们认为动物爸爸妈妈们对它们的孩子怎样啊?

  (很关心、呵护…….)

  4.师:是啊,孩子们,从刚刚的图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动物爸爸妈妈们是多么辛劳地抚育着自己的孩子成长,它们多么疼爱自己的`孩子。其实,我们的爸爸妈妈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今天,老师想跟同学们一起交流的主题是,来,我们一起来读读:爸爸妈妈抚育我。

  (板书标题)

  二、体验活动:“我来当孕妇妈妈”,体验孕妇妈妈的辛苦。

  1.师:孩子们,老师有个问题想问你们,你们看过孕妇吗?她们是怎样的?

  (提问2名学生)

  师:除了观察,还用心体会。

  2.师:接下来,老师想跟同学们来做一个小小的体验活动,这个体验活动的名字就叫做“我来当孕妇妈妈”,(课件呈现题目),我们把书包背在胸前,把它当作是我们的宝宝。有谁愿意来当?

  (请3名学生上台)

  3.师:先请这些孕妇妈妈准备一下,(穿衣服),在他们准备的时候,老师想请在座位上的同学,我们来当一回小小观察员,仔细观察这些小小孕妇妈妈们是怎样的,他们的动作、做事情的时候是怎样的?

  4.师跟台上3名学生说:现在,我们已经是孕妇妈妈了,先来摸一摸自己的宝宝,再请你们轻轻地弯下腰,因为你们的鞋带松了,把它们系好。来,我们一起来看看这3位妈妈,他们的动作时怎样的?注意,你们现在已经是孕妇妈妈了,做什么事情都要注意不要伤害到自己的宝宝。好,开始。

  (3名学生吃力地弯腰系鞋带)

  5.师:来,这位妈妈,说说你们刚才做了什么事情?你现在系鞋带跟平时有什么不一样?(学生回答)你再做一次,好吗?一只手捂住宝宝,真是个新的妈妈。

  问另一个学生:你有什么感受,为什么不能像平时那样?

  6.(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师:你们这样做保护到了肚子里的宝宝,掌声给她们,请孕妇妈妈小心地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7.师:那我现在来采访采访一下我们的观察员。

  (提问3名学生)

  8.师:观察员,我现在也请你们来当一回孕妇妈妈,你们也来感受感受,来,请起来,尽量地弯下腰来给自己系鞋带,小心你的宝宝。

  (全班起立做动作)

  9.师:好,请坐,怎么样?(学生回答:累、辛苦……)终于体会到当孕妇妈妈的辛苦了。那么,经过十月怀胎,宝宝生下来了,来,请把你们的宝宝轻轻地放下,现在的感受呢?(学生回答:轻松、快乐、幸福…….)为什么幸福?

  三、了解妈妈一天的活动,感受爸爸妈妈的辛劳

  1.师:其实,十月怀胎的辛劳只不过是爸爸妈妈辛勤抚育我们成长的开始,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爸爸妈妈为我们所做的还远远不止这些,我们一起来看看“妈妈的一天”。(课件呈现图片)看看妈妈的一天都会做些什么事情?(学生看图)

  2.师:好,谁来说,说说妈妈的一天,你发现了什么?(学生看图说话,2名)

  3.师:妈妈的一天除了照顾我们,就是在辛勤地工作,那么爸爸妈妈辛勤工作又是为了什么?(学生各抒己见,老师适时点评)

  四、观看生活图片,感受爸爸妈妈的爱无处不在。

  1.师:对,孩子们,爸爸妈妈一天到晚都是为了这个家,为我们而忙碌着,他们这么做是为了让我们更健康、更快乐地成长,这种爱体现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我们再来看一组图片,告诉老师,你看到了什么?(播放日常生活图片后,学生发言,老师给予鼓励)

  五、小组内互相分享爸爸妈妈对自己的爱

  1.师:爸爸妈妈对我们的爱是如此的无微不至。来,下面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互相分享一下爸爸妈妈对你的爱。(四人小组交流)

  2.师:谁愿意跟大家分享一下呢?(学生自由说)巧设故事,更深切感受爸爸妈妈的爱

  六、巧设故事,更深切感受爸爸妈妈的爱

  1.师:孩子们,爸爸妈妈对我们的爱体现在生活当中的点点滴滴,这些爱在日常生活中有时也许并不起眼,有的同学甚至觉得自己还不可能感受到,但是一旦遇到了突发的事情,这些爱就会迸发出无比灿烂的光芒。下面,老师想请你们跟我一起听一个真实的故事。(播放四川大地震伟大母爱的故事)

  2.师:多么伟大的母亲啊!这个故事当中最让人感动的是什么?(指名学生发言)

  3.师总结:对啊,这位母亲吧唯一的生存机会留给了自己的孩子。

  七、制作心意卡,表达对父母的爱。

  1.师:爸爸妈妈对我们的爱是如此的无微不至,我们是否也应该感恩呢?我相信同学们一定有很多话想跟你们的爸爸妈妈说,来,现在我们就来做心意卡,把你们心里想对爸爸妈妈说得话写下来,并且送给他们。(配音乐)

  2.学生读一读自己的心意卡。

  八、总结:孩子们,今天我们感受到了爸爸妈妈是如此辛劳地抚育我们成长,所以我们要爱我们的父母。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 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感受作者形象生动的语言。

  2. 学习作者抓住事物总的特征进行说明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

  马致远的“小桥流水人家”让人联想到家的温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使人产生无限的惆怅……在诗人的眼中“桥”是人性化的,是情感的载体;在画家的眼中,桥则别有一番韵味。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当代画家吴冠中去感受“桥之美”。

  二、介绍作者:

  吴冠中教授,江苏宜兴人,学贯中西的艺术大师。他是当代著名的画家,在中国乃至世界画坛都具有极大的影响,最早画的作品多以江南水乡为题材,画面充满诗意,他特别重视点、线、面的结合与搭配。同时他也是出色的美术教育家、散文家。)

  三、订正字词:

  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问题:a.在作者的眼中桥美在何处?

  并不着眼于桥自身的结构美,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b.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主要举了哪些例子?

  举了四个例子:乌镇苇丛上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颐和园的仿卢沟桥、苏州的宝带桥;形式独特的广西、云南、贵州山区的风雨桥。

  c.联系课文说说怎样欣赏一幅画?

  画面的构成是否有块、线、面的搭配;画中的'形象是否都能和周围的景物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

  五、研读与赏析

  通过阅读文章,我们不难看出作为画家,作者看桥淡化其结构、种类、功用,更重其美学价值。那么你能用优美的语言描绘文中你最欣赏的一幅画面吗7

  a.说说四幅图中你最喜欢哪一幅,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画面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①厚厚实实的平面铺开的苇丛使空间显得狭窄拥挤,令人产生憋闷感;间或出现的石桥轮廓简单鲜明,能使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令人觉得神清气爽。

  ②细弱的柳枝拂着桥身厚重坚硬的石块,这里有形体上的强弱、轻重、动静之分,有颜色上的对比,还有变(柳枝年年发新芽)与不变(桥能历久不变)之别,种种不同,归结起来,其实是阳刚与阴柔这两种美的类型的不同,因桥的轮廓精心设计而和谐统一。

  ③长桥一般建筑在比较宽阔的水面上,打破了背景的单调感。桥是人们劳动的成果,出现在苍茫水面上的长桥,是人类创造力的体现。整个环境似乎有了灵气和生命。

  ④桥面上盖有廊和亭的桥,给人安闲、自在的感觉,这种感觉恰好与险峻的山峰、桥下的急流给人的感觉形成对照。

  b.我们应从哪些角度欣赏一幅艺术作品?

  从色彩的搭配、画面构成(块、线、面)、景物的选择(强弱、明暗、动静等)是否对立统一……角度来判断。

  六、美句赏析。

  吴冠中以他画家的真知灼见,不但告知了我们如何用“美学”的眼光来重新审视事物,而且他还用蕴涵丰富的语言引起我们强烈的感情上的共鸣。

  a.找出意蕴丰富的语句,体味句子的情昧。

  b.先四人小组讨论,再让小组派代表发言。

  重点赏析以下语句:

  ⑴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⑵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

  ⑶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成形与色的乐曲。.

  ⑷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

  七、比较:我们从《桥之美》中,体会到了桥的美感,真是赏心悦目。同是写桥的文章,《中国石拱桥》与之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与《中国石拱桥》之比较:

  相同点:都以“桥”为说明对象;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都用了举例子的方法。

  不同点:内容上,《桥之美》从审美角度说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中

  国石拱桥》从建筑工用角度重在介绍中国石拱桥的总体特点。

  语言上, 《桥之美》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描写抒情语言比较多,《中国石拱桥》是较为规范的说明文,语言科学、平实。

  明确:本文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它的说明性体现在文中先点明在画家眼里桥美在何处,随后举了一些具体的例子。但是与《中国石拱桥》这种较为规范的说明文不同的是,在举例时,作者并不是用科学、平实的语言向读者解说,而是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八、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在画家吴冠中的带领下,一起领略了桥的风采,生活中有多少美不胜收的景致,或纤弱或雄壮或含蓄……让我们练就一双慧眼去发现、去鉴赏这大干世界吧!

  九、布置作业:

语文教案 篇8

  初一语文现代诗歌二首知识点参考:为了方便同学们学习,提高同学们的复习效率,对这一年的学习有一个更好的巩固,具体内容请看下文。

  一、情境渲染、走近诗境

  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礼物?(纸船)你们叠过纸船吗?说一说你叠纸船的情景。

  学生情感激发上来后,随机导入:同学们,你可知道这小小的纸船曾经载着一位游子对母亲的深切的思念?她就是已故我国著名女作家冰心。1923年秋,冰心赴美留学,在远离故土和母亲的浩瀚的太平洋上的孤舟里,冰心含着热泪,满怀深情地叠着一只又一只纸船,然后抛到海里,她总希望有一只能够漂到日夜思念的母亲的身边。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让我们一同随着纸船,伴着音乐声声,漂洋过海,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

  二、初步朗诵,感知诗情

  1.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联系生活理解词语。

  2.指名读,学生进行评价。

  3.欣赏配乐朗诵,想一想:诗歌写了什么内容?

  过渡:爱是冰心永恒的主题,她在国外的三年中由于远离母亲,常常沉浸在对母爱的怀念中,所以这三年中她常常为母爱放歌。下面让我们再次走进这首诗,去感受冰心奶奶对母亲的这份难舍之情。

  三、细读课文,品词析句

  1.教师指导学生边读边想像诗歌中描绘的情景,想一想: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你是从文中哪些词句看出来的?

  2.勾画相关词句,在旁边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3.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词句谈自己的感受。

  预设点:

  (1)冰心很爱母亲。从“从不肯、总是留着、一只一只……”这些词都可以看出冰心叠了很多很多的纸船,因为小船代表她对母亲的爱,叠的越多,越能表达对母亲的爱之深切。

  教师补充资料:在冰心的眼里,母亲又是一位极为温柔娴静女性。她从不打骂孩子,总是用温言软语劝说孩子,用讲故事的方法启发孩子。冰心是这个家庭唯一的`女儿,母亲更视她为掌上明珠。母女俩常常依偎在一起,悄悄地说着知心话。小冰心就是这样一直沐浴在母爱那温柔深沉的海洋里。母亲慈爱的关怀,犹如点点春雨滋润着冰心童年的心田,积淀成绵绵不尽的情愫,以后每当她提笔行文,这情愫就如淙淙清泉汩汩流淌,形成了一篇篇、一首首母爱的赞美诗!

  (2)对母亲的思念之深、之切。“纸船”作为情感寄托物,它载着作者对母亲的深切思念,作者只是通过不停叠纸船这一动作,“不灰心”的“每天叠着”体现女儿对母亲的思念之深、之切,对母亲这种爱的强烈、诚挚。

  教师补充资料:诗人把纸船“从舟上抛下在海里”后,“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写出了精心叠成的纸船抛入大海后瞬间令人心碎的结果,它暗示读者,纸船漂过大海到母亲身边实际上不可能,给人一种悲观绝望的情绪;但诗人仍“不灰心的每天叠着,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这要到的地方便是母亲那儿!俗话说“精诚所致,金石为开”,诗人的愿望能够实现吗?其实,这一问题已经并不重要了,最重要的是,这是诗人寄托思念的惟一方式,只有这样,诗人才能排解心头的忧伤,只有这样,才能最充分地表达那种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

  (3)远离母亲的思念与悲哀。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教师补充资料:在冰心的心目中母亲是个最“无我”的人,冰心一直努力以母亲为榜样,学习处世做人的道理。“海样深沉,火样热烈!”这是当代著名女作家冰心对母亲发自内心而又深情的赞美。冰心是一位至真诚的母爱讴歌者。她的许多作品,都用美丽的词句赞颂这海一般深沉、冰一般纯洁、火一般热烈的母爱!在冰心的心目中,山塌地陷总有时,天荒地老总有期,世事沧桑总可变,只有一样东西不会毁灭,那就是母爱!因为冰心就有一个最挚爱仁慈的母亲,也是“世界上最好母亲的最好一个”。冰心,这位世纪的同龄人,多福高寿的女作家,在她90余年生涯中,也许记忆的大海能刷往事的回忆,也许历史的风尘能掩埋岁月的痕迹,但冰心永远不会忘记她的母亲!

  师:邮轮颠簸在陌生的国度,不知何时能够重新回到母亲的怀抱;远离母亲的游子,寄希望于梦中,在那历经万水千山的小船上,满载的是女儿的思念之泪,是女儿对母亲浓浓的爱意和不能留在母亲身边的深深的悲哀。

  那你们说冰心叠的是一只普通的纸船吗?这样一只满载作者情感的小船,还可以叫做什么?板书(心船)那里面盛载的是什么?(师板书:爱、思念)

  4.激情朗读,再现情感高潮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你此刻就是冰心,现在你离开了母亲,在大海上漂流,四周是茫茫的大海,身边是素不相识的陌生人,你的心情会怎样?带着这样的感情我们来再完整地读一遍这首诗。

语文教案 篇9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苏词的艺术风格。

  2,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3,掌握比较法,朗读法,讨论法等常用的诗歌鉴赏方法。

  二,教学重点:

  1,情与景的自然结合。

  2,了解苏词的艺术风格。

  三,教学难点:

  1,准确把握词人复杂的心情。(即对"人生如梦"的理解)

  四,教学设想:

  按照情境教学理论,利用多媒体,结合朗读法让学生感知,体会,理解《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气势磅礴,恢弘高远的意境;通过比较法,明确宋词两派在用词,选材,意境等方面的不同特点;通过了解写作背景和讨论,比较等方法使学生体会作者复杂的心情,从而达到教学目标,也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五,教学时数: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前几天我们一起了柳永的《雨霖铃》这首词,现在,就请同学们谈谈你的学习成果,好吗

  生1:老师,我能把这首词完整地背下来了。

  生2:作者通过描写景物,抒写内心的情感,也就印证了一句话:"一切景语皆情语" 。

  生3:这首词语言比较精致,华丽,而且选择的意象为自然界中较小且静态的事物,如杨柳,晓风,残月,寒蝉,长亭等。

  生4:这首词格调深沉,通过一系列意象营造了细腻缠绵,低沉含蓄的送别诗意境,它是宋词婉约派的代表作品。

  师:很好,刚才同学们从柳永这首词的用词,意象,意境等方面进行了回顾,讲的都非常有水平。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宋词的另一派别——豪放派的代表作品,那就是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教师板书:《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感知全文:

  师:好,现在老师把苏轼的这首《念奴娇·赤壁怀古》朗读一遍,在朗读过程中,请同学们结合我们以前鉴赏词的方法,一起来体味这首词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朗读后,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心得。

  (教师范读全文)

  师:好,刚才我们一起听了老师的朗读,现在大家一起来谈谈你对这首词的初步感受吧。

  生1:这首词好像也在写作者不愉快的心情,但这心情与柳永不一样。柳永写男女主人公分手时依依不舍的心情,而这首词在写作者老大无成的心情。

  生2:虽然都在写不愉快的心情,但苏轼不一样,柳永显得含蓄,细腻,而苏轼就显得气势磅礴,雄壮激烈。

  生3:这首词与柳永写的一样,也是通过写景,也就是通过描绘意象来抒发感情的。

  (三)鉴赏上阙:

  师:对,刚才同学们讲的都非常有道理,有见地。尤其刚才那位同学提到这首词也是通过写景,通过描写意象来抒怀的。

  (教师板书:写景)

  师:那这些景主要集中在词的上阙还是下阙

  生:上阙。

  师:对,好,现在我们一起来朗读上阙,大家一起来找一下作者选用了哪些意象

  (学生朗读上阙)

  师:好,现在就请同学们找一下。

  生1:大江

  生2:赤壁

  生3:乱石

  生4:惊涛

  生5:……

  (教师板书)

  师:对,大家找得都不错,那我问大家,这些意象尤其是大江与赤壁,前后是否可以调换,就是说,先从"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卷起千堆雪",再写"大江东去……人物" 大家一起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

  师:好,现在请同学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生1:不可以,因为按照人观察事物的顺序是从大到小,从整体到局部,即先写长江再写赤壁,符合这一规律。

  生2:也符合时间的规律,这长江,在作者看来,已不仅仅是真正意义上的长江,而是绵延不断的历史,在历史的长河中,作者身处这有着特定历史事件的赤壁,也就会情不自禁把思绪定格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三国,所以,这意象应该先写长江(久远的历史),再写赤壁(特定的历史)。

  师:刚才两位同学分析得很有道理,他们从空间和时间的角度分析,实际上也是作者由悠久的历史想到了特定的历史,由绵长的长江想到了古战场赤壁。

  师:我们说,词人往往通过意象来渲染一定的意境,我问,这首词的上阙,作者渲染,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生1:激烈

  生2:磅礴,有气势

  生3:气势宏伟

  生4:雄伟壮丽

  师:因此,作者用一句话概括了他描绘的景物,是哪一句

  生:"江山如画"

  师:对,我们说,所谓意象是景物与情感的结合,那么由这些意象上,渗透着作者怎样的感情

  生1: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与热爱

  生2:对古代英雄的赞美

  (板书)

  师:能否更具体些

  生:对周瑜的思慕 (板书)

  师:对,从上阙的哪句词表现出来

  生:"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师:为什么

  生1:这赤壁作者不称呼为诸葛赤壁,也不称呼为刘备赤壁,而是称呼为周郎赤壁。

  生2:作者把周瑜称呼为"周郎",这"郎"显得他特别年轻潇洒,不仅因为羡慕他年轻,而且还有更让他崇拜的呢

  四,鉴赏下阙

  师:对,这就是接下来我们一起要鉴赏这首词的下阙。

  师:我们请一位同学来朗读下阙好吗 其他同学思考,作者还描绘了哪些意象(即写了周公瑾的哪些方面)

  (指定一学生朗读)

  师:这位同学朗读得相当有感情,作者描绘了哪些景象

  生:"小乔出嫁了,雄姿英发"。

  师:这句写了周瑜的哪一方面

  生1:他爱情甜蜜,婚姻美满。

  师:对。

  生2:写他潇洒。

  师:也不错。

  生3:写他年轻。

  师:也很有道理 (板书:年轻)

  师:还有哪方面的 找具体的语句。

  生: "羽扇纶巾,谈笑间,墙橹灰飞烟灭"

  师:这句在写什么

  生:写他有指挥军队,战胜曹军。

  师:指挥时,他的神态怎样

  生:"谈笑"。

  师:说明什么

  生:指挥若定,展现了他高超的指挥才能。

  师:想看看周瑜指挥大军和火烧赤壁的情景吗

  生:想。

  师:好,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周瑜,体会周瑜的卓越才能。

  (播放《周瑜点将和火烧赤壁》)

  师:到这里,即周瑜年轻有为的形象,不仅浮现在作者眼前,也出现我们眼前。

  (板书:年轻 有为)

  师:这是作者在咏史。

  师:回顾历史,回到现实,作者却说"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体会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作者写这首词的画像,从这画相中,你看出什么了

  (出示课件——画像)

  生1:郁闷

  生2:身体欠佳 (笑)

  师:也对。

  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关注苏轼写这首词的背景。

  (出示课件 《念奴娇·赤壁怀古》写作背景的文字)

  师:现在知道为什么要"多情应笑我"了吧

  生1:笑自己居然与周瑜相提并论。(人家一个大都督,我一个凡夫俗子)

  生2:笑自己老大无成

  师:都有道理,是吗

  师:同学们,面对这大江赤壁,想到自己的老大无成,联系自己的政治处境,于是作者发出了"人生如梦"的感叹。

  师:同学们,自这首词问世以来,对"人生如梦"这句有许多的.争论,有人说反映了作者消极的思想,也有人有不同的意见,你认为呢 大家一起讨论一下吧。

  (学生讨论)

  生:1,我认为,苏轼如此地执着,到头来也老大无功,壮志未酬,而周瑜呢,年轻有为,功勋卓越,太伤感了。

  2,即使是风流人物,英雄豪杰的周瑜,不也被这"大江"的"浪"淘尽,淹没了吗 所以说,"人生如梦",所以说有消极的意味。

  3,苏轼尽管有"人生如梦"的感叹,然而,作者的人生态度,还是比较洒脱豁达的,"一尊还酹江月",他"还是举起酒杯,祭奠这万古长存的大江与明月吧",还是把这苦闷,这压抑寄情于这滚滚长的长江 ,高悬的明月吧!

  师:同学们,这首词虽有消极的意味与成分,但,它并没有影响全诗的格调与意境,这豪迈,雄壮的意境和略带消极(伤感)的情绪与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歌同出一辙,两词都写到了长江,也发表了对人生的态度,同时,也都用酒表达了豁达的心胸。好,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感受同样豪放的歌曲。

  (学生欣赏《三国演义》的主题歌,提示学生关注歌词)

  (五)拓展训练:

  师:这豁达其实在苏轼其他的词都能表现出来,包括同一时期的作品,如:他在黄州的第四年写的《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词中有对快哉亭周围美丽环境和悠闲生活描写的基础上,他用"一点浩然气,

  千里快哉风"作结。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首词。

  (出示苏轼图像与《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六)课堂小结:

  师:好,到这里,我们的上课即将进入尾声,现在请同学们一起来小结一下,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1:让我了解了宋词另一词派——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苏轼的风格——雄壮,豪迈。

  生2:让我更深入而全面地了解了词人苏轼,尤其是他写这首词时壮志雄酬又不失豁达的胸襟,太让人感动了。

  生3:让我再一次深刻体会到了"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内涵。

  生4:让我在课后会更深入地讲究宋词两派别的风格,也让我在今后的业余时间有方法去鉴赏宋词————比较法,讨论法,朗读法。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也很有体会。那就让我们一起来背诵这首词来结束今天的课吧!

  (学生背诵全词,播放音乐)

  师:下课,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语文教案 篇10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学会本课14个生字及相关生词,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力、想象力及音乐的鉴赏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理解课文,了解贝多芬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

  (四)美育渗透点

  学习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善良、美好的心灵;并通过欣赏《月光曲》,让学生感受音乐之美,意境之美,陶冶爱美的情趣。

  二、学法引导

  ( 一)教师教法

  创设情境法,引导与点拨。

  (二)学生学法

  朗读法、直观感受法、讨论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难点

  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及感情变化。

  (二)疑点

  皮鞋匠眼前出现的景象和贝多芬弹奏的曲子有什么联系?

  (三)解决办法

  1、围绕重点段和重点词句,反复读、思、议,穿插教师的点拨。

  2、倾听《月光曲》,感受曲子的情绪变化,想象其意境。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导入新课,组织学生读书与交流,给学生播放《月光曲》录音,布置作业。

  (二)学生活动设计

  1、读书、感悟。

  2、小组内交流与研讨。

  3、班上汇报。

  4、听钢琴曲《月光曲》。

  第一课时

  (一)音乐导入

  1、播放钢琴曲《月光曲》。

  2、让学生自由畅谈听后感受。

  3、简介《月光曲》。

  刚才我们听的这首曲子名叫《月光曲》,是首钢琴曲,它是由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那么它描绘的到底是怎样的景象呢?它是怎样谱成的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

  板书:10月光曲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2、汇报初读收获。

  (1)字、词的掌握情况。

  ①认读生字、生词。(出示生词卡片)

  ②说说自己理解了哪些词语。

  (2)朗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

  (3)交流初读感受。

  ①贝多芬为贫穷的盲姑娘弹曲子,说明他有同情心。

  ②贝多芬为盲姑娘弹奏的第二首曲子就是《月光曲》,是他即兴创作的。

  (4)质疑问难。

  贝多芬在给盲姑娘弹奏一曲后,为什么还要弹第二首?第二首曲子在怎样的情境下创作出来的?皮鞋匠眼前出现的景象与此曲有什么联系?

  (三)课堂练习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1、读读课文,说说已懂了什么。

  2、明确本节课探究目标。(学生提出的疑点)

  (二)探究课文

  1、自读,围绕重点段、重点词句进行感悟,将感悟结果以批注的形式写在书上。

  2、小组内进行交流,教师巡视时加以引导或点拨。

  3、班上汇报。

  针对贝多芬走进茅屋,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这一问题进行交流。

  (1)贝多芬在各地巡回演出的空闲散步时,无意中听到一所茅屋里传出钢琴声,走近时又听到屋内穷兄妹俩的对话,贝多芬被感动,于是推门进屋,弹奏了刚才姑娘弹的那首曲子。

  引导:贝多芬作为大音乐家,到各地演出还到小镇上演出,并且无偿为盲姑娘弹奏,这一切说明什么?

  (说明贝多芬没有架子,生活在人民之中,同情、热爱劳动人民,心地善良。)

  (2)贝多芬弹完一曲,盲姑娘说:弹得多纯熟呀!感情多深哪!这说明盲姑娘爱音乐,懂音乐,很有音乐素养。贝多芬为在这儿遇到了知音而激动,因此用我再给您弹一首来回答盲姑娘。

  引导:盲姑娘因为什么断定给他弹琴的人是贝多芬。

  (①贝多芬正在小镇上演出;②弹得如此纯熟,对乐曲的感情体会得这么深刻,只有曲子的创作者贝多芬本人才能做到。)

  练习朗读,把握好穷兄妹俩对话中的互相体贴及盲姑娘听完一曲后的激动的评价。

  关于第二首曲子(即《月光曲》)是在怎样的情境下创作出来的?这一问题,应引导学生弄清以下内容:

  (l)贝多芬心情激动。

  (2)当时风吹灭了蜡烛,屋里洒满银光,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这景色很美,这美盖过了茅屋里的贫困和凄凉,这美感染了贝多芬,诱发了他的创作灵感,怀着对穷兄妹俩的同情,决定把美好的音乐奉献给这贫穷而爱好音乐的人。于是贝多芬即景抒情,弹奏出了《月光曲》。

  关于皮鞋匠眼前出现的景象与贝多芬弹奏的曲子有何联系?这一问题的交流,让学生领悟出:

  (1)皮鞋匠眼前出现的景象正是贝多芬弹奏的曲子所展示的意境。

  (2)皮鞋匠眼前景色的变化正是乐曲旋律起伏跌宕的表现。

  (3)乐曲与意境的具体联系:最初月亮升起,平静的海面上洒遍了银光,这时音乐一定是舒缓的,轻柔的,表现了月光下的一切都很幽静。接着月亮升高,穿过微云,这时音乐逐渐增强,有了曲折,表现微云开始破坏幽静。忽然风起浪涌,宁静被完全破坏了,这时的音乐一定是高昂激越的,表现整个世界充满了风浪。

  (4)再放钢琴曲《月光曲》,让学生感受旋律的进展,并想象乐曲的意境变化。

  (5)有感情地朗读8、9自然段,感受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过程正是他当时激动心情的真实抒发。

  (三)总结扩展

  1、感情朗读全文。

  2、再听贝多芬的《月光曲》。

  3、说说学文后或听乐曲后的感受。

  (四)布置作业

  1、认真书写本课生字。

  2、摘抄文中像幽静的小路断断续续的钢琴声这样的词语。

  3、课外自主了解贝多芬:查书籍或上网。

  4、选一首自己喜欢的曲子,听后把想到的景象写下来。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07-20

【精选】语文教案07-21

语文教案[精选]07-26

语文教案(经典)08-02

(经典)语文教案09-02

语文教案(精选)08-30

(精选)语文教案08-31

(经典)语文教案08-26

语文教案【精选】10-22

语文教案(精选)09-28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