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 通知工作总结 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3-12-27 10:58:14 教案 我要投稿

[精品]语文教案9篇

  作为一名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品]语文教案9篇

语文教案 篇1

  1. 、三徒弟画了什么?读一读画的内容(板书:两只在山谷中走)

  小徒弟画得多吗?从哪里看出很少?(几条、一只、另一只)

  2、比较三幅画,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师:这三幅画,明明是大徒弟和二徒弟画得更多,为什么画师对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反而不满意,而对小徒弟的画,画师却点头称赞?你能体会其中的妙处吗?(四人小组讨论,后交流)

  师:现在请你们当小画师,用“虽然……但是……”、“因为……所以……”来评评三位徒弟的画,把画师的话补充完整。

  3、师:是啊,你们评价的真好。你们把画师想说的话都说出来了。

  (显示画师的话:你们看这幅画,画上虽然只有两只骆驼,但它们在连绵起伏的群山里走着,若隐若现,谁也说不清会从山谷里走出多少只骆驼,这不恰好表明有数不尽的骆驼吗?)

  ⑴读一读画师的话

  ⑵理解“若隐若现”

  ⑶小徒弟的画中,哪只骆驼是若隐若现的?

  4、反问句的改写。

  5、听了画师的话,你们明白画师为什么称赞小徒弟的画了吗?大徒弟和二徒弟明白了没有?你从哪个字看出来?(生:恍然大悟)什么叫“恍然大悟?”他们“悟”到了什么?(生用“原来——”说话)。

  6、小徒弟是怎样表现出骆驼多的?(板书:以少代多)

  7、齐读课文

  下面,把你们悟到的东西通过朗读把它表现出来。

  (四)、拓展内容

  引言:像这样想别人没想到的故事还有很多。

  ①故事:宋太祖赵匡胤开国以后,特别设立了翰林书画院,并用考画来取仕。有一年,考画的内容是“踏花归来马蹄香”。这里的.“花”、“归来”、“马蹄”都好表现,唯有“香”是无形的东西,用画很难表现,这就得让考生们动一动脑筋了。有的画是骑马人踏春归来,手里捏一枝花;有的还在马蹄上画上沾着的几片花瓣。只有一位考生画了几只蝴蝶绕着马蹄翻飞。显然是马儿踏花归来,马蹄上花香犹存,才招引来了蝴蝶。主考官见了十分欣喜,当众表扬了他。

  ②说说你收集来的有关创新的故事

  你有没有听到过类似的故事?(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爱迪生救妈妈、鲁班造锯)

  (五)、考考你

  1、导语:讲了这么多创新的故事,老师也想考考你们的创新能力,我们也来“画花”,比比谁画得花多。

  启发:课文中,小徒弟大胆的创新赢得了画师称赞,希望同学们多动脑筋,用最巧妙的方法画出最多的花。

  2、每人在白纸上画,而后交流。

  3、总结:只要肯动脑筋,大胆创新,就会有很多新发现,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所以,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也要多动脑筋,做一个有创新精神的孩子。

  (六)作业:配套练习册。

语文教案 篇2

  内容预览:

  3.山中避雨

  丰子恺

  教学设想: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阅读课文,联系生活实际经验来感受、体验文中的意境和道理;并出疑问,共同探究,研究进一步感悟课文的思想内容。

  学习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理清文中人物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线索,进一步弄清文章的中心意思。

  过程方法目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目标:感受和体验音乐的趣味。

  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中人物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线索。

  教学难点:

  弄清文章的中心意思,感受音乐的'趣味。

  教学过程:

  导入

  1、导语

  这是一篇抒写野游乐趣的回忆性散文。全文语言生动,耐人寻味,层次清晰,结构严谨。学习这篇课文,将给我们以美的享受;真挚之美、清纯之美、绘画之美、音乐之美、深邃之美、和谐之美……真是美不胜收!

  2、简介作者,揭示课题

  反复诵读接近美

  1、师配乐朗读课文,生听读课文,体会作品的语感和情感。

  2、学生选择喜欢的段落自由诵读、自主体验、自主鉴赏。

  3、扫除字词障碍(投影显示)

  合作探究寻找美

  1、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师: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

  生:快速阅读课文,概括文意。

  师:文中人物思想感情发生了哪些变化?

  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归纳人物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并提出问题,准备进行研讨。

  2、合作探究,深入理解,(投影研讨题或学生提出的较有研讨价值的问题)

  (1)、为什么避雨的作者说:“反觉得比春天游山趣味更好”?你有类似的经历吗?

  (2)、“三家村里……十分温暖”雨是“苦雨”,山是“荒山”,作者为什么还觉得“温暖”?

  (3)、“有生以来……的趣味”怎样理解?

  讨论完毕后每组推荐一个代表讲述对某个问题理解,另组同学可以提问或补充自己本组的不同理解,个别同学也可以发表自己的深刻体验。

  拓展延伸品味美

  1、师:音乐给人以享受,音乐给人以无穷无尽的趣味,你们爱听音乐吗?音乐给了你怎样的感受?

  2、师放乐曲《高山流水》,生听后把想象的和感受的记出来。

  小结。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体会“递进关系关联词”在表达中的作用。

  2积累名言佳句。

  3、借助“互动平台”,学习用“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体会文章的感情。

  4、在口语交际中大胆表达自己的游览见闻。

  5、在习作时,引导学生写出真情实感。

  教学设计

  一、温故知新

  1、从这几个句子中,你感受到什么?

  2、说几个表示递进关系的句子。

  二、语海拾贝

  自读诗词,背诵记忆。

  三、互动平台

  自读互动平台的内容,结合课文说说“一边读一边想”的阅读方法有什么好处。

  四、自主学习园地

  1、为了克服读书不求甚解的毛病,作者采用了那些方法?

  2、这样读书有什么好处?对你有什么启示?

  五、口语交际

  1、阅读材料,了解要求。

  2、和同学谈谈看电影或电视的收获。

  六、习作百花园

  1、回想自己看过的电影或电视内容,交流感受。

  2、动笔;讲评。

语文教案 篇4

  一、教学分析

  1、《春日》展现了泗水边的大好春色,歌颂了春天的无限生命力;《游园不值》也赞美了满园的春色,形象地提示了春天生物旺强的生命力;《望湖楼醉书》生动记了夏天西湖景色的变,表现了景物的动态美;《出净慈寺》则显示了夏天西湖荷花在在晨阳光下映照下的美丽;四首诗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歌颂了祖国的山山水水,让我们在字里行间感觉到诗人(叶绍翁、苏轼、杨万里)文字的优美和描写景物的功力,体会我国代诗词的光辉灿烂。

  2.四首古诗格律整齐,文字优美,诗句生动,读来琅琅上口,是适宜诵的好教材。

  二、教学目标

  1.学会4个生字,理解8个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来。

  3.会背四首诗,会根据《游园不值》所描绘的情景,结合自己想象,说一段话。

  4.感受四首诗所描绘的大自然景色。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借助注解,通过自学,一字一句解释,理解诗意,学会背诵。

  教学难点:注意词义变迁,理解诗意。根据《游园不值》所描绘的情景,结合自己想象,说一段话。

  四、录音机、小黑板或投影仪等。

  五、教学时间:3课时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春日》《游园不值》中的4个生字。

  2.借助注解说说《春日》《游园不值》的意思,并熟读背诵两首诗。

  3.感受这两首诗所描绘的自然美。

  (二)教学过程

  1.揭题:21诗四首(板书、读题)上学期我们学习了《古诗二首》(《山行》《江雪》,都是宋代诗人的作品。唐朝是诗歌鼎的朝代。宋代也是诗歌创作繁荣、优秀诗人辈出的朝代。这一课时,我们学习《春日》《游园不值》。

  2.出示诗题《春日》(板书、读题)我们先学习宋代诗人朱熹的《春日》。

  (1)谁能说说诗人朱熹的情况?(学生可以看注解①说说,也可以离开注解,根据自己知道的说。)

  (2)轻声读读《春日》,要求自己学会生字,读通古诗。读后作自学检查:①泗(sì)通过查字知道:泗水,是山东的一条河流,。②指名一,二位同学读诗,看看是否会读了,即读准音、不尜字、读得较畅。

  (3)理解诗意,再读注解②—⑥。

  ②指名一条说说注解思后,让学生接着说说不得1、2句的诗意。

  ③集体评议、补充、纠错后,教师进行指点。(可出示小黑板或投影)这两句写了诗人春游时看到的景色:风和日丽的一天,我去泗水,寻长优美的景色,河边无边无涯的风光景物,一时间变得焕然一新。(要注意求同存民思维。如第1句注解,可把"寻芳"放在前面,可放在后面,可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说说。)

  ④按同样的方法,读读、说说第3、4句。评议纠正后,教师以小黑板或投影出示正确答案,这两句诗抒发了诗人的感受:春游中,我很容易地认识了春天的'面貌,百花吐艳,成紫千红。告诉学生最生一句是传颂的佳句。(理解后再读读3、4)句。

  ⑤熟读全诗,为以后背诵作准备。

  3.学习《游园不值》。

  (1)读注解①了解作者叶绍翁。同时审题。不值:没有要访问的人。全题意思:去游园,主人不在,没能到园内去。

  (2)初读,《游园不值》,读通诗句,自学习题个生字。(屐(jī)苔(tái)扉(fēi)意门)

  读后进行检查。

  (3)理解诗意。

  ①读诗,并揣摩注解③④,如果其他词语不懂也可提出讨论。(怜:怜惜屐:鞋)

  ②学习1、2句,自学后指名说意思,进行评议,补充、纠正。

  ③本诗诗意较难理解,教师指点后通过投影出示1、2句出意:

  大概是园主人爱惜园内小径上的苍苔,怕别人的木鞋把它踩坏,所以把柴门关上了。(注意"应"理解为"大概",1、2句之间还就补上"园门关上了"。)尽管诗人轻轻敲门好久,也没人来开门。

  ④按同样的方法,读读、说说第3、4句。评议纠正的基础上教师出示3、4句意,并指点(可用投影):满园的春色是关不住的,一枝粉红杏,联想到满园春色,形象地反映春天的勃勃生机,蕴含深刻哲理,一切富于生机的东西是关闭、压不住的。)这个句子与"忝紫千红总是春:一样,成为传颂的诗句。

  (4)熟读全诗。

  4.作业:

  (1)熟读这两首诗。

  (2)做作业本第3、4(1)题。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望湖楼醉书》《出净慈寺》,借助注解诗意。

  (2)熟读两首诗,感受诗所描绘的自然美。

  (二)教学过程

  1、揭题。(板书《望湖楼醉书》)读题:这节课我们先学这首诗,用上节课同样的方法学习。

  (1)看注解①了解作者和诗题。苏轼(1037—1101),宋代最负名的诗人之一。曾在杭州任过太守。苏堤之名是为了纪念这位杰出诗人的。望湖楼在西湖之边。

  (2)自学诗句,理解诗意。

  ①读注解②③理解翻墨跳珠.

  ②有不懂的地方,提出来师生讨论解决.

  ③指名读诗句1、2句,理解词句,师生共同评议,补充、纠正。

  ④出示两个句子的正确句意(用投影);乌云像打翻的墨汁一样还没来得及把山遮住,一场暴雨后的天空一样开阔、平静,西湖又恢复了它平时的姿态。

  ⑤按同方法,指名学生说说3、4句的意思,评议纠正。

  ⑥出示正确句意,教师进行3、4句意指点(投影显示):地面上乔起的大风忽然把云全部吹散了,从望湖楼上往下看,湖水像雨后的天空一样开阔、平静,西湖又恢复了它平时的姿态。

  (3)指名学生读全诗(评议),齐读全诗。

  2.学习《出净慈寺》,揭题、板书、读题、审题。作者杨戌里,南宋杰出诗人。原题是"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题意是晨走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与前一首一样是写夏日西子湖美景的

  (1)读全诗,读通句子。

  (2)理解诗意

  ①读注解②,再提出诗句中不懂的地方,师生讨论解决。

  ②指名读诗句,理解1、2句句意,评议,纠正。

  ③教师根据学生情况指导,投影出示两句句意:到底是六月中的西湖,风光与四时不相同。(这里的"六月"指农历六月。)指点后再读,并齐读1、2句。

  ④指名读3、4句,再连起来说说3、4句句意。(评议、纠正)

  ⑤教师用投影出示3、4句句意,进行指点:碧绿的荷花,红得特加鲜艳。指点后,再读读3、4句。

  ⑥指名熟读全诗,齐读全诗。

  4.作业:作业本1、2题、第4题(2)(3)题。

  第3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加深对四首诗的理解。

  2.根据《游园不值》所描绘的情景,结合自己想象,说一段话。

  3.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四首诗,并默写。

  (二)教学过程

  1.自由轻声读诗《游园不值》。读诗,解诗意,看见图,说一段话。(先自己说说,再同桌相互说说,评议。然后写一段话。)

  2.轻声自由读其三首诗,再按要求说说课后第1题点词和三个诗句的意思。说后评议。)

  3.学生各自读诗四首诗,想想看该如何背,然后自己闭站眼睛试背。

  4.同桌间相互背诵,互相帮助,指正。

  5.齐读诗四首。

  6.听录音背诵,指名背诵、评议。

  7.齐背诗四首。

  8.默写诗四首。(请两人把诗默写在投影片上)默毕出示两位学生默写的投影片上的四首诗,供评议纠正。

  9.作业:作业本第6题。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训练用普通话正确朗读的能力学习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

  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3、体会中心与段落层次的关系。

  4、通过学习课文引导学生观察父母的生活与情感,主动为父母分忧解难。

  教学重点

  1、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2、体会中心与段落层次的关系。

  教学难点

  课文2、3两段对于表达中心的作用是本文的难点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导入新课,介绍相关文学常识。

  2、检查预习情况,初步感知全文。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课前准备〗在上课前,在大屏幕里放事先用FLASH做好的《父亲》这首歌,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师】(激发情感,创设氛围)在我的记忆中有这样几首歌词:在我心中有一座山,险峰万里它最伟岸,爸爸,亲爱的爸爸,你就是我心中的山;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想儿是一封家书,千里写叮嘱,盼儿归,一袋闷烟,满天数星斗。这些饱含深情的话语充满了对父亲的爱戴之情,同时也是父亲最真的写照,

  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文质兼美的纪实散文,其中也刻画了一位疼爱儿子的父亲,这篇散文就是朱自清的《背影》。〖板书课题〗

  二、解题

  1、《背影》是一篇著名的纪实性散文,也可以说是回忆性散文,本文写于1925年,至今已六七十年,一直被广大读者所传诵,多少年来也一直被选入教材,哺育了几代人。对于这样的名篇,我们应认真阅读、学习。

  2、作者简介(看投影片)

  朱自清,字佩弦,号秋实。江苏省扬州市人,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创作成就最大的是散文,细腻清丽、意境隽永、于朴素中见真情、洋溢着一股清新气息。

  三、朗读训练

  1、听录音朗读(选一段节奏舒缓情调感伤的音乐)

  要求:将那些自己读不准的字标出记号;将自己不能理解的词语框出来

  2、检查课前预习情况

  给加点的字注音(出示课件)

  奔(bēn)丧(sāng) 差(chāi)使(shi) 狼(láng)藉(jí) 簌(sù)簌(sù) 妥(tuǒ)贴(tiē) 踌(chóu)躇(chú) 迂(yū) 蹒(pán)跚(shān) 箸(zhù) 拭(shì) 琐(suǒ)屑(xiè) 晶(jīng)莹(yíng)

  3、朗读

  可以分为四个部分:1-3段、4-5段,6段,7段分别找不同的小组读。6段齐读。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学,圈点批注与整体阅读训练。

  教学内容和步骤:

  圈点批注与整体阅读训练

  1、阅读全文,用规定符号进行圈点批注

  【师】批注要点

  1)、词语:不能理解的用横线,认为用得好的用框框

  2)、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3)、有疑问的地方,用括号再加问号

  4)、用双竖线和单竖线划分文章层次

  (这一环节主要用于学习读书方法,形成不动笔不读书的习惯,既是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熟悉,又是个种发现式的学习过程,当然毕竟是初中的学生,不能做太高的要求,能够有所批注,不论对错都是可贵的)。

  2、(稍停)找几位同学简要说说批注的地方并理由(找成绩好的同学,旨在给其它的同学做出示范,教师可在学生阅读时巡视,找那些批得较好的同学发言。教师可根据此收集反聩信息)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讨论讲解全文。

  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3、体会中心与段落层次的关系。

  4、通过学习课文引导学生观察父母的生活与情感,主动为父母分忧解难。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论讨讲解

  【讨论】1、我与父亲最后一次相见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

  〖分析〗

  (理解记叙的要素)

  【讨论】2、我与父亲是在一种怎样的背景下见面的?从文中找出写见面的背景的句子。写出了怎样的一个背景。

  〖分析〗

  ①祖母死了

  ②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祸不单行,家境惨淡)。

  设置惨淡环境,渲染悲凉气氛,与父亲在此困境下仍不辞劳苦,为儿子奔波,与父亲对儿子满腔温情形成对照,更显父爱崇高。

  【讨论】3、文中一共几次提到了背影?分别给每一次的背影起一个名字。

  〖分析〗

  ①第一段: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情念旧事,思念父亲。

  〖板书〗惦记背影

  ②第六段: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

  亲子之爱,情真意切。(为了儿子在旅途中不受苦,仍然买着老迈的步子去儿子买橘子)

  〖板书〗刻画背影,(望父买橘)

  ③第六段: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里,我找不着了我的眼泪又来了。

  离情别绪,摧人泪下。(黯然销魂者,惟别离也,可以举两个古人的例子:古人荆克刺王前,燕子丹给他送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这是送英雄的别离;再有桃花潭水深千尽,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是挚之这间的别离。而我们这些课文则是亲人之别离,更是感人)

  〖板书〗惜别背影(父子分手)

  ④第七段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别后怀念,追思往事,寄托思念。

  〖板书〗再现背影(别后怀念)

  【讨论】4、面对着父亲苍老的背影,作者也不禁簌簌流下了眼泪,文中一共写了作者几次流泪,找出这些语句?

  〖分析〗

  ①课文第二段,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了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这是悲哀之泪,见父亲,睹家境,想祖母。

  〖板书〗悲哀之泪

  ②第六段,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的'流下来。

  这是感动之泪,望父买橘。

  〖板书〗感动之泪

  ③第六段,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这是不舍之泪,父子即将离别。

  〖板书〗不舍之泪

  ④第七段,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

  读到父亲的来信,触目伤怀,又想起了往昔父亲的背影,这是伤心之泪。

  〖板书〗伤心之泪

  【讨论】4、这篇文章的重心在6、7两段,那么2、3、4、5段写的是什么?不写不可以吗?

  〖分析〗2、3段介绍惨淡的家境,为了营造一种悲凉的气氛。

  4、5段介绍父亲对我无微无致的照顾,为了铺垫我对父亲的感情,也就是铺垫背影。

  二、小结

  (以讨论的方式进行)

  【讨论】对本文的中心有以下几种看法,你认为正确的是,简要说明理由。

  A、表现父亲疼爱儿子

  B、表现父亲的生活艰难和老境颓唐

  C、表现儿子体谅父亲

  D、表现父亲怜爱儿子,儿子体谅父亲,父子之间的美好亲情

  〖板书〗父子情深

  三、布置作业

  1、将预习提示中的词语的注音和解释抄写在作业本上。

  2、思考课后第一题。

  课后心得:

  1、整体阅读,以语言训练为主是上这节课的指导思想,在教学方法的选用上主要体现这一点,在处理教材时,先让学生通过听读、朗读等方式从整体上进行充分的感知,并对重要的字词进行训练;再对文章的大致内容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之上,进行重点文段的阅读训练,着重训练词语的运用和关键语句的理解。最后对中心与段落的关系进行领会与分析。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圈点批注、朗读、讨论、质疑、课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动脑动手。

  2、为增大课堂教学的容量和提高效率,采用投影,播放录音等媒体。

  永 久 的 悔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掌握本文真实自然的描写方式,感受本文朴实语言中所含的复杂感情。

  2.准确认读课文中疑难字词,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本文的教学主要从找出文章线索人手,然后围绕这个线索按照段落顺序逐步讲解,所运用的方法主要有问题法、讨论法、教师范读、演讲法等。

  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体会父母、长辈对自己的爱,使其懂得审视自己的行为,珍惜亲情,探寻与父母、长辈相处的最佳方式。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1.学习本文真实自然的描写方式,感受本文平实的语言中所饱含的深情。

  2.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情感教育。

  难点: 1.本文的线索是吃的东西,这一点较不常见,对此应稍作分析。

  2文章对母亲的描写不多,却感人至深,其原因何在?

  教学突破 : 对学生情感的教育不能用说教的方式,可通过演讲,引导学生自己明白体会。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查阅资料,掌握作者情况及作品背景。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文章大意,准确认读课文中疑难字词,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第一课时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1.从文题入手,创建情景,导入课文 ( 1.)讲述让自己悔恨的往事,进入新课学习

  2.分析课文第l、2自然段

  3.朗读课文,在教师指导下研读l、2自然段

  4.让学生默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

  5.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线索,思考相关问题

语文教案 篇6

  练习5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字词句的综合练习。

  2.按先横后竖的笔顺规则,照样子练习写字。

  3.知道我国主要节日的名称。

  4.朗读并背诵儿歌。

  5.仔细观察图画,能根据图下问题说一段通顺的话。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学习字词句

  课前准备:教学挂图或投影片、水彩笔。

  1.审题。

  ⑴学生借助拼音自读图下面的语句。

  ⑵帮助学生弄清本题的学生要求。

  2.指导。

  ⑴指导观察。

  A.出示挂图或投影片。

  B.指名回答以上问题。

  ⑵指导涂色。

  ⑶指导在田字格中写字。图上田字格分别画了什么?指名说一说。指导看图编故事。指导学生说好开头的第一句话。

  3.练习。

  ⑴分小组看图讲故事。选一人上台讲。

  ⑵课后讲给其他小朋友听。

  二、教学第二题:学写铅笔字

  1.审题。指名读题,教师讲解题目要求。

  2.指导。

  ⑴认读:十、牛、丰。指名按笔顺书空,说说这3个字的笔顺有什么共同之处。观察这3个字的每个笔画在田字格里的位置。

  ⑵复习描红,教师范写。

  3.练习。

  4.反馈。

  三、教学第三题:综合性学习。

  1.审题。

  ⑴教师讲解本题要求:

  ⑵指名读题目,让学生说说本题先练习什么,再练习什么。

  2.指导练习。

  四、教学第四题:读读背背

  1.审题。指名读题目,说说题目有哪几个要求。

  2.辅导。

  3.练习。

  4.反馈。

  第三课时

  教学第五题:口语交际——应该怎样做。

  一.课前准备

  1.教学挂图。

  2.教学录像带。

  二、审题

  1.齐读课题。

  2.借助拼音读图下的.要求。

  三、指导

  1.指导学生逐幅看图,说说每幅图画的意思。

  2.讨论:图中的同学这样做对不对?为什么?

  3.读一读录象上的歌谣。

  四、练习

  1.说说在马路上应该怎样做。

  2.你平时是怎样做的?

  3.说说在马路上还有哪些不遵守交通规则的现象。

语文教案 篇7

  第一课时

  一、题揭导入

  1.读好课题。

  ①.课件呈现课题。

  ②教师:今天,咱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写得非常优美、非常生动的课文,谁来读读课题?

  ③指多名学生朗读课题,再齐读课题。注意!“鹚”是第二声,不翘舌。

  2.简介鸬鹚。

  ①教师:鸬鹚是一种不鸟。它们爱吃鱼,也爱捕鱼,而且捕鱼的本领特别高。大家看!这就是鸬鹚。

  ②.课件呈现多幅鸬鹚的照片。

  ③教师:鸬鹚捕到鱼后,就会把鱼吞进自己的喉囊。要是让它继续吞,那鱼就吞到肚子里去了。所以,鸬鹚捕鱼前,渔人得用绳子扎住它的喉囊。捕完鱼后,再把绳子解开。大家看,这就是鸬鹚的喉囊。

  ④.课件呈现出鸬鹚喉囊的位置。

  ⑤教师范写“喉囊”两字,边写边说明书写要领。

  ⑥学生在书的插图旁找一个合适的地方练写“喉囊”。

  3.引入新课。

  教师:课文对鸬鹚的描写会带给我们一种怎样的感觉呢?请大家闭上眼睛,由老师美美地读给大家听。

  二、通读课文

  1.教师范读。

  ①教师配乐范读全文,学生闭目欣赏。

  ②读后促醒学生的语感:小湖的景色优美吧?渔人指挥鸬鹚捕鱼的场面生动吧?

  2.学生练读。

  ①教师:带着这些美好的感觉,像老师这样,自由轻声地读课文。读的时候,注意把字词读准,把句子读通。

  ②学生自读,教师巡视。读后检查学生的朗读。教师指名朗读课文。共抽5位学生,分别朗读→、↑、→↓、°、±”自然段。教师注意正音。例如:

  ▲这个地方没读好。不要紧,你可以请一位同学帮你读。

  ▲这个词语没念准,请再念一遍。

  ▲这个句子没念通,听老师读。

  ▲这个新词念得非常准,咱们听他再念一遍。

  ▲这个句子比较长,你能读得这样通顺,可见你平时对朗读是化了功夫的。咱们请他再念一遍。

  ▲整段话没念错一个字,真不简单。

  ▲这样长的一段话,能够念得这样通顺,这样连贯,可见你读书的基本功是非常扎实的。

  3.再读感悟。

  ①教师:刚才几位同学的朗读,对你们有些什么启发和帮助?(指名回答)

  ②教师:懂得了这些道理,咱们再读读课文,边读边体会,你觉得课文的哪些地方带给你特别优美、特别生动的感觉。

  ③学生自由读全文。

  ④读后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感受。

  4.选段朗读。

  ①教师:读了课文以后,同学们对课文的优美和生动有了更加深刻的感受。但是,同学们的感受又都是与众不同的。大家可以把自己感觉最优美、最生动的那段课文挑出来,美美地读给你的同桌听。听的同学要专心、要投入,边听边想,你最欣赏同桌在哪些地方的朗读。

  ②同桌互读。

  ③教师:哪些同学想情不自禁、真心诚意地夸夸自己的同桌?(抽几对同桌,一人读,一人夸)

  读后教师小结:能受到别人的夸奖,当然是一件快乐的事儿。但是,你们往往不太清楚,真诚地夸奖别人,其实更能让自己快乐。只要你留心体会,语文课上这样的快乐是很多的。

  三、揣摩思路

  1.教师朗读自己最喜欢的一段课文(最后一段)

  2.鼓励学生多元解读:请大家再读读这段课文,看看你能从这短短的17个字当中读出多少东西来。学生解读的结果可作如下推想:

  (1)从“恢复”这个词上可以看出,湖面原来是平静的,后来不平静了,现在又变得平静了。

  (2)从“渐渐”这个词上可以看出,鸬鹚捕鱼的时间是比较长的。

  (3)联系课文前面的内容,不难发现,湖面的.平静与否跟鸬鹚捕鱼是有关系的。

  3.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随机板书如下:

  捕鱼前 捕鱼时 捕鱼后

  平 静 不平静 恢复平静

  4.齐读最后一段。(“又”字要念重音。因为只有这样读,才能让人感觉到,湖面开始是平静的,后来不平静了,现在又变得平静了。)

  四、课堂作业

  认真抄写下列词语。抄几遍由自己决定,难写的可以多抄几遍,(学生抄写时,可以播放背景音乐。)

  夕阳 柔光 悠然 喉囊

  一望无垠 波光粼粼 炊烟袅袅

  第二课时

  一、默写新词

  1.看图片默写新词。

  用.课件呈现3幅图片,每呈现一幅,学生写出相应的新词。

  ①根据第1幅的内容,可默写“一望无垠”。默后反馈,了解学生默了哪个词。

  ②根据第2幅的内容,可默写“夕阳”、“柔光”、“波光粼粼”等词语。默后反馈。

  ③根据第3幅的内容,可默写“炊烟袅袅”。默后反馈。

  2.引入新课。

  教师:上节课,咱们通过一次又一次地读,对小糊的优美、渔人指挥鸬鹚捕鱼的生动有了一个初步的感受。这节果,咱们继续通过读,深入到课文的字里行间,来细细地品味这些美好的感觉。

  二、读悟写捕鱼前的段落

  1.自读感悟。

  ①教师:自由轻声读课文的第1自然段,划一划、圈一圈,你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品味到了小湖的平静和优美。

  ②学生自读品味,教师巡视。

  ③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教师作随机点评,引导学生重点对下列词句有所感悟:

  ▲第1句:湖面和镜子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平、亮、清)

  ▲第2句:再读读这个“浮”字,看看还能品味出什么感觉来?(轻、稳、平)

  ▲第3句:为“悠然”换上一个意思相近的词,再来读读这句话。(悠闲、自由自在、舒服、无忧无虑、从容、轻松自如)大家看,轻松自如地坐在船尾,自由自在地望望风景,无忧无虑地吸着土烟,这种感觉、这种情景,就是“悠然”呀。

  ④在有所感悟的同时,要引导学生反复读好有关词句。对学生的朗读,可作如下调控:

  ▲你们听老师读。

  ▲这句话,谁能比他读得更平静、更优美?

  ▲读开头这句话,声音要低一点,速度要慢一点,要给人以一种静静的、悠悠的、美美的感觉。你再试一试。

  ▲“悠然”这句话,你可以摇头晃脑、慢条斯理地读,这样读起来才有味儿。

  ⑤教师小节:其实,这段话中的每个句子、每个词语、甚至每一个字,都飘散着小湖的这份悠悠的平静和淡淡的优美。你们再读读课文,体会这种感觉。

  2.积累语言。

  ①教师:你们能不能不看书,把这段优美的文字读出来。(学生试背)

  ②教师:我想了解一下,你们现在是怎么背诵这段课文的。(学生可能会有如下办法:一句一句地背;找出重点词背;看着画面背;由同桌提醒背;闭眼想象画面背。)

  ③鼓励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背诵课文。

  ④指名配乐背诵第1自然段。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反复诵读诗歌,欣赏图画理解图题诗的诗情画意。

  2.能力目标:增强学生的朗读能力。

  3.德育目标:体会作者的胸怀和气概。

  4.创新素质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理解本图题诗的诗情画意。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百姓的关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松、竹、梅被称为“岁寒三友”,深受文人墨客的推崇,有古诗云“诗堪入画方称妙,画可融诗乃为奇”。纵观历代文坛,诗书画三绝的名家,层出不穷。而图题诗则是诗坛画苑中一朵绚丽的花朵。今天,就让我们一道去感受——郑板桥在《墨竹图题诗》中要表达的诗情画意。

  二、自主学习:

  1、字:

  衙(yá)斋(zhāi)燮(xiè)号(háo)寒放赈(zhèn)救济(jì)遂(suì)

  2.解词:

  劳顿:劳累。

  思绪:思想的头绪;思路。

  救济:用金钱或物资帮助灾区或生活上有困难的人。

  赈灾:赈济灾民。

  岿然不动:高大独立的样子。

  3、交流材料:

  ①介绍作者: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官山东范县、潍县知县,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做官前后,以书画营生。擅画兰、竹、石、松、菊等,而画竹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体貌疏朗,风格劲峭。

  ②图题诗(找擅长绘画的学生介绍)

  ③墨竹:单用墨画的竹子。

  3.朗读诗歌,熟读成诵。

  三、合作学习:

  1、引导学生阅读“诗画赏析”第二段。

  (明确:郑板桥这首诗的背景、原因和被罢官的结局,说明他是一个关心百姓疾苦的好官。)

  2、感知诗意:这首诗以“竹”为依托之物运用象征手法,表达了诗画家淡薄名利,以解除百姓之苦为己任的胸襟,以及“任风雨来袭,我自岿然不动”的气概。)

  四、合作探究:

  1.请学生说出自己最喜爱的诗句,并说明理由。

  2.本诗作者是怎样展开想象的?(第1句是实写、第2句是虚写,第1句是第2句发挥联想的基础。)

  3.如何理解“一枝一叶总关情”一句?(明确:似是写竹,实则写人。写诗人对百姓的仁爱之心,体恤之情,令人叹为观止。文中作者以竹喻人,比喻新颖奇物,把一个铮铮铁骨的文人写得极入情理,表现了他的高标挺立、特立独行、充满爱民之气节。)

  五、回顾反思:竹的`象征了“有气节,象征诗人“任而东南西北风”的气概。

  六、拓展训练:

  1、组织学生交流搜集的有关竹的诗句,绘画作品。

  2、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赞美竹。

  教后记:

  板书设计:

  竹 人

  干: 细中有强 特立独行

  叶: 青翠欲滴 爱民如子

  傲然树立

  阅读链接:

  扬州八怪:“扬州八怪”包括郑燮、罗聘、李方膺、高翔、金农、李鲩、汪士慎八位画家。从康熙末年崛起,到嘉庆四年“八怪”中最年轻的画家罗聘去世,前后近百年。他们绘画作品为数之多,流传之广,无可计量。“扬州八怪”生前即声名远播。李鲩、李方膺等先后分别为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召先试画,后授职。乾隆八年,弘历见到郑燮所作《樱笋图》,即印了“乾隆御览之宝”朱文椭圆玺。乾隆十三年,弘历东巡时,封联燮为“书画史”。

  “扬州八怪”大胆创新之风,不断为后世画家所传承。徐悲鸿曾在郑燮的一幅《兰竹》画上题云:“板桥先生为中国近三百年最卓越的人物之一。其思想奇,文奇,书画成奇。观其诗文及书画,不但想见高致,而其寓悲奇妙,成为古今天才之难得者。“扬州八怪”大胆创新之风,不断为后世画家所传承。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和1个多音字,会写8个字。自主积累词语。

  2.朗读课文,了解火把节的来由,感受节日喜庆的气氛。

  教学重点:

  了解火把节的来由,感受火把节欢快、热烈的气氛。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火把节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师:课前大家都搜集了很多有关白族火把节的资料,下面请同学们交流一下你们搜集到的资料。(学生展示资料)

  2.同学们对白族火把节有了初步的了解,下面我们就随着白族作家那家伦走进《火的节日》。板书课题:火的节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标出不认识或不理解的字词,查字典或同桌互相帮忙解决。

  2.出示下列词语,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船舷祭奠寡不敌众气氛婴儿喷香

  其中容易错误的读音,提醒大家注意

  船舷(xián)喷(pèn)香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

  三、品读课文,感受气氛

  1.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你发现了什么?句式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重复句式,可以渲染气氛)

  2.默读全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火把节的哪些方面?(火把节的来由、火把节的经过)

  3.简单说说火把节的来由。火把象征着什么?为什么?

  4.火把节的经过是本文的重点,仔细阅读课文7—11自然段,用横线画出文中能体现火把节欢快、热烈气氛的'词语或句子。

  5.学生反馈。指导朗读重点句段。

  句子:啊,整个村子充满了喜庆的气氛。彩旗飘动,红灯闪烁,鞭炮声和锣鼓声此起彼落。

  段落:夜幕降临……爱美的姑娘……爱甜的小伙儿……贴着喜字……

  段落:在鼓乐和欢呼声中隆重的点火把的仪式开始了,……抢……

  6.请找出你最感兴趣的情节和大家分享。

  (可以读原文,也可以边展示自己搜集的资料边用自己的话说。)

  四、作业

  1.抄写8个要求会写的字,想想哪些字容易写错。

  2.搜集具有民族特色的节日的相关资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同桌检查,反馈:哪些字错得比较多,错在哪里,你能想办法把这些字记住吗?

  2.回顾课文,课文从哪些方面写了火的节日?

  3.说说火把节过程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细节。

  二、分析写作方法

  1.学生总结课文的叙述顺序。

  火把节来临——火把节的由来——火把节的经过(扎火把——点火把——撒火把)

  2.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描写,条理清楚,使人一目了然。

  三、交流资料,练习写作

  1.同学们搜集了很多有关民族传统节日的资料,请按照一定的顺序向大家介绍一下你搜集的资料。

  2.全班交流。

  3.小练笔。

  大家搜集了很多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的资料,为了让每个人都对这些节日有所了解,我们班准备整理出一本传统节日知识读本,供大家课余传阅。下面请把你搜集的节日详细地介绍给大家。可以仿照《火的节日》进行介绍。

  四、总结

  民族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历史见证。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远非我们课堂内能讲完的,希望同学们课余能博览群书。

  板书设计:

  火的节日

  欢快 火把节来临

  热烈 火把节的由来

  火把节的经过(扎火把——点火把——撒火把)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经典)语文教案08-26

语文教案(经典)08-02

语文教案[经典]08-11

语文教案(经典)08-13

[经典]语文教案08-10

【精选】语文教案07-21

语文教案07-20

语文教案[精选]07-26

【经典】语文教案12-10

语文回顾教案11-17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