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6篇[推荐]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书写“引”和“泉”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清课文内容,大致了解青蛙没有卖掉泥塘的原因。
4、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感受泥塘发生的巨大的变化,感悟到通过我们的劳动可以创造美好的环境。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大致了解青蛙没有卖掉泥塘的原因,感受泥塘发生的变化,感悟到通过我们的劳动可以创造美好的环境。
教学难点:
在教师的引导下,了解青蛙不再卖掉泥塘的`原因,感受泥塘发生的变化,从而感悟到通过我们的劳动可以创造美好的环境。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词语:青蛙 烂泥塘 老牛 挺舒服 采集草籽 绿草如茵 野鸭
读词,指名复述20课的内容。
2、青蛙听了野鸭的话想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青蛙的泥塘到底卖出去没有呢?今天继续学习,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青蛙卖泥塘下中的故事就更有意思了,想读吗?
1、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特别注意生字的读音,难读的字读完课文后多读几遍。(课件出示生字)
2、检查生字读音。
(1)学习田字格中的字,请人读。
请“小老师”来带读生字,再请小老师带读组词。同桌之间组词读。
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读生字,组词。
(2)认读双横线中的字。先自由读,再请人读,交流能读准认会的方法,哪些字平时我们见到过或者已经认识了?重点读一读平时见得少的几个字。全班齐读。
(3)有几个调皮的生字娃娃自由组合分成了小组做游戏,想请你们帮每个小组起个名字呢!
引 尽
应 愣 泳 通
泉 灌 所
3、记忆生字。
我们知道有些生字不仅要会读,还得会写得记住它的样子。你记住了哪些字?是怎么记住的?(学生交流记字方法)
还没有记住的字,可以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继续识记。
4、检查读词:应该、道理、吆喝、缺点儿、栽了树、修了路、愣住了
5、以“缺点儿”和“吆喝”为切入口练读文中两个比较难读的句子。
小鸟飞来说,这里缺点儿树;蝴蝶飞来说,这里缺点儿花;小兔跑来说,这里还缺条路;小猴跑来说,这里应该盖所房子。
“多好的地方!有树、有花、有草、有水塘。你可以看蝴蝶在花丛中飞舞,听小鸟在树上歌唱。你可以在水里尽情游泳,躺在草地上晒太阳。这儿还有路通向城里……”
要求:读通句子,不要添字掉字,读出节奏。
6、整体读课文,做到通顺流畅。
三、快速阅读,理清课文内容。
在青蛙买泥塘的过程中又有哪些小动物给青蛙提出了建议?
四、学习课文1、2自然段。
1、我们先来看看野鸭告诉青蛙,泥塘里的水太少了,那么青蛙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自由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分别画出想和做的句子。
2、指名朗读,重点指导青蛙是怎样做的(引水),感悟青蛙引水的不容易。
3、小青蛙种了草,引来水,泥塘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青蛙心里会想些什么?接下来青蛙又听取了其它小动物的建议,泥塘又有怎样的变化?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五、随文学写生字“引”、“泉”。
1、观察生字,学生交流生字的特点及书写时要注意的地方。
2、师范写,生练写。
3、评议,交流。
板书设计:
青蛙卖泥塘
老牛 种草
野鸭 引水
小鸟
蝴蝶
小兔
小猴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的整体思路
2、理解作者的人生态度,并从中获得人生启示
3、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4、体会本文的写作特点
重点难点
1、把握文章的整体思路及写作目的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回忆自己的生命历程,有一种弹指一挥间的感觉,在不知觉中,生命渐渐流逝,我们该如何对待时间的渐变,生命的渐变?读丰子恺的《渐》,是否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二、作者简介
丰子恺:原名丰润、丰仁,号子恺。浙江桐乡人。
长于美术音乐,又工散文。散文多为关于艺术、儿童和人生的感怀与颖悟。可分为三类:(1)探究人生和自然奥秘
(2)写儿童情趣(3)写本人生活经历和社会的炎凉世态
皈依佛教,一生淡泊,洁身自好。散文集命名为《缘缘堂》
三、整体感知,把握思路
1、 朗读课文
2、 生字词
纨绔子弟(wán kù) 佣工 yōng 围炉拥衾qīn 刑笞 chī 牛犊dú 轧 gá
3、 理清全文思路,把握文章内容
植物花开
儿女成长
季节
昼夜
人生阶段
人生境遇
自然社会
使人生圆滑进行的微妙的要素,莫如“渐”;造物主骗人的手,也莫如
“渐”。
渐的实质
渐的作用
渐的外在表现
“大人格”,“大人生”的人,不为“渐”所迷,不为造物主所欺
四、思考讨论
1、如何理解“使人生圆滑进行的微妙的要素,莫如‘渐’;造物主骗人的手,也莫如
‘渐’。”中“圆滑”和“微妙”二词
“圆滑”令我们想到人生就是像鹅卵石一样由于岁月的不断冲刷所造成,被冲掉了棱角,冲刷掉了自己的本质。作者用“圆滑”可以说概括了人的一生的整体变化。
“微妙”一词的使用非常贴切。作者指出人生的变化在于“渐”字,而“渐”字的表现是无声无息,令人毫不知觉的`。而“微妙”一词正好是这种特点表现的概括。
2、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是什么?
唤醒人们的时间意识,激励人们要把握好时间,把握好人生。
3、作者用怎样的方法把抽象的道理讲明白?
使用举例论证、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
举了一些非常贴近现实生活的例子来分析人生的发展变化是在不知不觉中微妙进行的。“巨富子弟”的变化、昼夜季节的变化、儿女的成长、植物的花开、抱犊过沟等。把看不见的人生变化比喻成人们熟悉的走路,音乐符号、时钟等,说理形象而到位。
4、作者说“然人类中也有几个能胜任百年的或千古的寿命的人”,如何理解?(课后练习四)
五、写作特点
1、 善于从日常生活的琐事中感悟生命的真谛。
2、 语言平易朴实,分析道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语文教案 篇3
一、导入:
这节课,咱们继续学习第七课《爱之链》。爱是什么?有人说,爱如茉莉,洁白纯净芬芳怡人;有人说,爱如港湾,可以遮风挡雨;有人说,爱如大海,能够包容一切;还有人说,爱如珠链,串起生活中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爱是什么?今天,咱们就和文中的主人公一起感受爱,感受温暖。
二、复习:
1、课文写了哪两件事?
2、指名说,板书:乔依--老妇人--女店主(成心形上半部分,中间用箭头连接,箭头斜着画)
三、学习1--8节:
1、请同学们浏览课文1--8节,老妇人的车胎瘪了,她当时心情是怎样的?
指名说。又冷又怕紧张无助几乎完全绝望了
从“几乎”这个词能让我们感受到,老妇人的内心还是非常渴望--有人来帮助她的。
2、乔依是怎样帮助老妇人的?请同学们默读第四节,你的脑海中浮现怎样一幅画面?
3、交流。
4、如果你就是那位老妇人,看到这一切,你的内心涌动着怎样的情感?你眼中的乔依是怎样一个人?(感激,感动。助人为乐,热情,真诚)
5、所以,老妇人一边打开钱包,一边问:“我该给你多少钱?”言下之意就是--你要多少钱,我就给你多少钱。老妇人觉得只有这样,才能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6、导读第六节,出示小黑板:“乔依愣住了……他一直就是这么做的。”
7、理解“天经地义”。
从“常常、从来、一直”你体会到什么?
8、因此,乔依压根没想到应该得到钱的回报,(导读第七节),乔依笑着对老妇人说--“如果您遇上一个需要帮助的人,就请您给他一点帮助吧。”其实,乔依这个时侯也遇到了麻烦事,请同学们看看第一节。
指名说,乔依遇到了什么麻烦事?(家境本来就不好,工厂又倒闭)
简单讲解环境描写作用。
9、过渡:在这种情况之下,乔依还那么真诚、热情的帮助老妇人,他从没想得到过钱的回报,只希望老妇人能够把爱心继续传递下去,这使老妇人深受感动,于是在他的影响之下,第二个感人的故事发生了。
四、学习9--11节:
1、默读9--11节,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出示小黑板填空题:
来到了小餐馆,老妇人看到(),突然想起了(),于是()。
提示:她还看到什么,会想起什么?思考,同位交流。
2、全班交流。
点拨:老妇人留下钱和纸条,仅仅是因为女店主怀有身孕吗?(引导学生体会女店主的热情周到的服务)
五、学习12节:
1、引读。
2、出示句子“她轻轻地亲吻着丈夫的'脸颊……亲爱的,乔依……”
从女店主的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3、这正如一首歌中所唱,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让我们一起来唱这首歌《爱的奉献》。
六、总结全文。
1、回忆课文内容,说说课文为什么用“爱之链”做题目?
乔依在困难时常常得到别人的帮助,所以,他认为在别人需要时伸出友爱之手是天经地义的。他帮助了困在风雪中的老妇人,老妇人又帮助了女店主,女店主反过来关心乔依,一切因为爱,形成一条美丽的珠链。
2、想想课文内容,是不是仅仅这三件事形成的珠链?(不是,之前乔依常常得到别人的帮助,也常常帮助他人,以后,相信这种爱的故事还会发生,延续。)
3、师小结,丰富板书内容。在爱心串成小珠链的外侧画一条大的心形珠链。
4、结束语:
是啊,即使我们身处困境,即使是在寒冷的冬天,我们也不要忘记帮助别人,把温暖带给别人。
七、作业:
以“乔依醒来……”为开头,展开想象写一段话。
提示:(1)注意故事的连续性;
(2)注意细节描写,抓住人物的对话、表情和动作等;
(3)注意构思的巧妙性,与课文情节发展能够吻合。
(4)要升华“爱”的主题。
语文教案 篇4
师:同学们学过孟郊《游子吟》吗? 让我们来一起朗诵:游子吟(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从这首诗,通过母子将别时,慈母为游子缝衣的场景描写,表现了母子真挚的骨肉深情。今天我们学习《散步》理解一下家庭亲人之间的相互敬爱。
师:首先请同学默读课文。 用简练的语言概述“散步”的过程。
师:现在谁来说说文章讲的是什么事呢?
生:这篇散文,写了一家四口在初春散步,开始我让母亲去散步,母亲很顺从地服从了我。后来产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最后母亲改变了主意要走小路,走不过去的时候,我背着母亲,妻子背着儿子。表现得很温馨,很甜美。这人世间最美好的感情——亲情,是透过优美而朴素的语言传递给我们的,希望你们能用心去感受这份温情。
师:散步对我们而言,是大事还是小事?
生:小事。
师:对,也就是说:散步其实是件又平常又普通的小事。但文章表现上来的东西是不是散步这么简单?
生:不是。
师:是啊,作者从这件小事中还真散出些“大事”来呢。我们一起学习吧。
师:首先请男同学朗读1—3自然段,边读边思考,找出散步的人、时、地、原因。
(几位女学生朗读,全体学生思考)
师:好,男同学们读得又整齐又响亮。来,有谁能回答老师刚才提的问题。
学生甲:人是:包括“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师:他们是——?
学生甲:一家人。时间是春季。
师:春季的哪个时候?
学生甲:初春。
师:哪些词句表现是初春这个特殊的时节的关键?
学生甲:这是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学生甲:地点是田野。
师:为什么要到田野去散步呢?
学生甲:因为我母亲身体不好,我劝她多出来走走。
学生乙:还因为田野空气好,景色又美。
师:补充得不错!
师:从原因上看,我对母亲的态度怎样?
生:很好,很孝顺,很会替母亲着想。
师:可不是吗,这虽然是小事,但可充分体现了“我”的孝心,同学们可要像他学习哟!
师:“我”对母亲很孝顺。“我”与“母亲”之间的关系自然是很好的了。让同学们找找看:哪一句话表现了这样的关系?
生:“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侯很听她的话一样”这一句。
师:很好。虽然散步是小事,母亲能在这春天出来容易吗?
生:不容易。
师:为什么?从来里可以看出来?
学生甲:因为她身体不好。
学生乙:从“熬”字可以看出来。
师:好,散步去!请女同学读第四、五自然段。
师:田野的景色美吗?
生:很美。
师:怎么美?
生:“这是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起一样东西——生命。”
师:哎,“我”怎么会看见这田野美丽的春景就想起“生命”来了?
生:春天万物复苏,一切都是新的,很有生命力,所以想到生命。
师:和前文写母亲有没有关系?思考一下。
生:(思考后)有。
师:什么关系?
生:因为母亲战胜了寒冬,战胜了疾病,使自己的生命得以维持。作者触景生情,联想到,感悟到生命。
师:说得多好!同学们把这些观点总结一下,整理在课本上相应的句子旁。(学生整理)
师:他们一家人散步是怎样走的?
生:前面是母亲和儿子,后面也是母亲和儿子。
师:谁发现了这个情况?
生:“我”的儿子。
师:他把发现的.这个情况怎样表达出来的?
生: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师:这表现了这个小家伙的什么特点?
生:天真、聪颖。
师:小家伙的话充满生活情趣,表现了小家伙的天真、聪颖,同时还表现了什么?
生:表现了家庭的幸福、温馨。
师:接下来,请全体同学把剩下的三个自然段齐声朗读读一遍。
师:后来怎样?
生:发生了分歧。
师:什么分歧?
生: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坦;我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师:“有意思”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生:有趣。
师:谁来解决这个分歧。
生:“我”。
师:为什么是“我”呢?
生:因为课文里说:“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他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他总是听我的。”
师:这说明了我在家中是怎样的地位?
生:是中心、核心。因为我是强壮的,高大的。
师:这个分歧,“我”觉得容易解决吗?为什么?
生:不容易,左右为难,因为找不出两全的办法。
师:最终我决定怎么办?
生:委屈儿子,走大路。
师:为什么?
生:因为我伴同他的时间还长。
师:从这个决定中,我们再次看到了“我”对母亲的——
生:孝顺。
师:问题结束了?
生:母亲改变了主意,走小路。
师:从这个改变中,可以看出,母亲对我的儿子无比的——
生:关爱、爱护、疼爱。
师:用一个字可以概括,那就是——
生:爱!
师:总结一下,这一家人真有意思:年纪老的、大的对年纪小的态度是——
生:爱。
师:年纪小的,大的对年纪老的态度是——
生:孝顺。
师:用一个词概括他们一家人的关系:
生:温馨和睦、尊老爱幼。
师:概括得不错。
师:小路有意思吗?
生:有意思。
师:怎么有意思?
生: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师:小路平坦吗?
生:不平坦。
师:不好走的地方怎么办?
生:我背母亲,妻子背儿子走。
师:课文最后一句说:“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为何要慢慢地,稳稳地,走得那么仔细?
生:因为是小路,路不好走,怕母亲摔着了。
生:我觉得他们走的不仅是平常的路,不仅是散步,同时也在走过人生之路,所以走得仔细。
师:分析得有意思,我觉得这位同学还真像文中的“我”一样,在平凡普通的散步中,“散”除了深刻的东西来。于平凡中见深刻,于“小”中见“大”,不就是这篇文章的主旨吗?
同学们能理解“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吗?
生:这个形象有象征意义,一家有老有小,既要赡养老一代,又要抚养下一代,这是中年的责任。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又何尝不是这样?
师:同学们,你们是家的一份子,也是世界的一份子,学
了这篇文章之后,你懂得了什么?
生:要尊老爱幼、和睦相处。
师: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尊老是人类高尚的情感,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正如培根所言(教师出示投影: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特有的文化之举——<英>培根。
生:读格言
师:下面,我们做一个小小的练习:联系你的生活体验,说说生活中能展现亲情的故事。(展示投影内容,学生思考)
师:我们对天下所有老人都应承担一种责任,老吾老及人之老,关爱老人是每个人来应尽的责任。
这节课我们通过品味文章的语言感受到家庭生活的浓浓的亲情、尊老爱幼高尚情感,认识到每个人所应担负的责任。
师:最后请齐唱《常回家看看》。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文中思想感情,以获得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2、学习并运用朗读的方法;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联系生活实际,学习与父母沟通的方法。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通过朗读感知课文,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教学准备】
预习、查字典扫除文字障碍;诵读全文,读好自己喜欢的角色。
【媒体】
多媒体计算机,背投大电视,音响,网络。
【教学活动及设计意图】
〖学习过程
感受→朗读→探究→领悟→联想迁移
〖教学设计
(课前播放动画片《朋友》,以渲染气氛3分钟)
一、导入
主持人:刚刚升入中学的我们,在悄悄地长大,对许多事情有了自己的主见。对学习,对友情,我们可能与父母有不同的看法,它也许让你无奈、伤心,甚至落泪。这节课我们学习的《羚羊木雕》讲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开场白之后,大屏幕投影出示学习目标)
二、检查预习
抹(mǒ)眼泪 攥(zuàn) 树杈(chà) 寒颤(zhàn)
怦怦(pēng pēng) 逮着玩(此处逮 dǎi,不念 dài)
三、整体感知 角色朗读
(播放学生自拍自演的课本剧录像6分钟)
大屏幕投影:
围绕羚羊木雕发生了什么事情?请同学们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羚羊木雕》讲述的是子女和父母之间发生的一场小矛盾。“我”把羚羊木雕送给了最要好的朋友万芳,父母发觉了,逼“我”去要回来,“我”被逼无奈,只得硬着头皮开口,让万芳把羚羊还“我”。“我”对朋友这样反悔,伤心极了。这种矛盾说到底还是一个“代沟”问题。由于时代的变迁,知识背景的不同,两代人在对待人生、理想、亲情、友情以及价值观等方面必然会有种种差异,也必然表现在许多家庭里。
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概括,主持人概括后,进一步引导同学思考:在这场矛盾冲突中,究竟谁是谁非?要谈出自己的看法,还要再读课文研讨。
(播放“情节示意图”并讲解)
分角色朗读。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与朗读是相辅相成的,朗读有助于体会,体会越深刻,朗读就越有感情。
大屏幕投影:
评价标准:重音 语气 语速……
角色:妈妈 故事叙述者 我 爸爸 奶奶 万芳 万芳妈妈
妈妈的神态:紧紧地盯着 十分严厉
妈妈的语气:咄咄逼人 坚定
孩子的神态:低着头不敢看 一动不动
孩子的语气:声音有些发抖 哭着喊了起来
请分配到角色的同学到前面来,可以边读边表演。其他同学当评委。
学生评价时,主持人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神态、语气评。看是否读出人物的性格以及对此事的态度。(其他人物也可用此方法)
主持人小结:妈妈的神态、语气表现她固执、生硬的态度,爸爸的声音虽然很平静,但带着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态度与妈妈实质相同。“我”被逼无奈、委屈、痛苦的心理与父母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一面是“逼”,一面是“无奈”,两个方面展示在同学们的面前,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呢?
四、探究 合作
大屏幕投影:
1、女儿既然把羚羊木雕送给了万芳,你认为事情怎样处理才妥当?
2、作者的感情倾向是怎样的?怎样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
3、怎样才能避免这一类不愉快的`事情发生?
学生分小组讨论,各抒己见,展示个性。教师指导,全班交流。如果学生的意见不一致,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摆事实讲道理,把握好自己的观点。不论观点怎样,教师都要给予鼓励。要求既展开求异思维,又是合作学习。
五、结束语
主持人总结:《羚羊木雕》展示了两种内心世界:“我”珍惜友情,把羚羊木雕送给万芳;父母心中珍视的是羚羊木雕,逼“我”把羚羊木雕要回来,由此而起冲突。应该说,父母是有欠缺的,“我”也是有欠缺的。彼此都做得周到一点,就不至于发生这样不愉快的事情了。作为中学生的我们,一方面,要学会思考,有主见;但另一面,做事情要跟大人商量了再做,自以为是,自作主张是不对的。推而广之,遇事多商量,就可以避免许多矛盾。
(课后播放歌曲《朋友》,在动听的音乐声中下课)
六、布置作业
【教学自评】
自评指标 自评等级
A B C D
目标能体现新教学理念(“三维度”)、学生达成度高。
课型把握确切,内容设计合理(重点突出、难点突破)。
课堂结构清晰严谨、有节奏,教师“主导”作用明显。
媒体使用适时适事,效果显著。
学生参与度高、气氛活跃,师生互动。
【教学后记】
分角色朗读,学生读得异常的认真,这很容易让学生融入课文;演一演文中的故事,并录制下来在课堂放映,更能让学生进一步地贴近人物,理解内容。采用这些活动形式,学生能很快、很准地总结出了各个人物的语气和性格,对课文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了。
语文教案 篇6
第一课时
预习,听写。
范读(听录音),齐读,一人一句开火车读,结尾齐读。
分析第一、二小节诗的含义、修辞。
第一小节:理想是前进的方向。
运用了比喻、排比、顶针的修辞。顶针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应该揭示其特点,并且举例:“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木兰诗》)
第1、2个比喻是什么意思,起什么作用?(
第4句中的“黎明”比喻什么?
第二小节:理想有时代性。
第12和34句之间为何是句号而不是分号?
[作业]:模仿第一、二小节写8句诗,要运用三种修辞,内容自定。
听写改错。
第二课时
齐读。
分析第三至第十二小节。
三:人类一代又一代的理想,推动历史的发展。
“历史的脊梁骨”如何理解?
四:理想的实现要经历多次的'挫折和失败。
与《在山的那边》相同的诗句是哪些?
五:理想给人力量。
指出每一句写理想给人何种力量?
与34句含义相同的古诗:“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曹操)联系书后背诵篇目
六:理想是崇高的。
如何理解“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
七:有理想的人常感寂寞。
如何理解“理想如果给你带来荣誉,那只不过是它的副产品”?
八:理想对人生的意义。
“不幸”指哪些?
“大写的人”指什么样的人?
九:理想使人重新做人。
十:对理想要执著。
“玷污”和“被扒窃”如何理解?
十一:理想对人生的重要性。
[作业]:做课程探究。
第三课时
交流仿写的诗。
十二:鼓舞人们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奋斗。
比喻的内涵。
结尾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与本诗结尾含义相同的《在山的那边》的诗句是哪些?
记忆附录中关于理想的名人名言。
讲课程探究。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精选】语文教案07-21
语文教案[精选]07-26
语文教案(经典)08-02
语文教案【精选】10-22
语文教案07-20
语文教案(精选)09-28
[精选]语文教案09-23
语文教案【经典】10-03
【经典】语文教案12-10
(经典)语文教案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