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语文教案(大全10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理清全文的脉络结构,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本文的论证结构和论证。
3.分析评价课文观点,借鉴吸收课文的写法。
4.培养阅读、写作要“刻苦自励,推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精练相吻合”的谨严精神。
【教学设计】
通过对比阅读来引导思考“咬文嚼字”与“好读书不求甚解”的不同美学追求。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清代唐彪在《读书谱》中引用武叔卿的话说:“文章有一笔写成不加点缀而工者,此神到之文,尚矣。其次须精思细改,如文章草创已定,便从头至尾—一标点。”同学们能列举出文学史上的作家哪些属于前者,哪些属于后者吗?
前者有李白。后者如贾岛、王安石、欧阳修、曹雪芹等。(贾岛有关于推敲的典故。
王安石修改“春风又绿江南岸”句传为佳话。欧阳修《醉翁亭记》的开头便是精心改成的。《红楼梦》更是“披阅十载,增删五次。”)
提问:古今的伟大作家为什么像李白式的诗人很少,而大多数人却都要“咬文嚼字”,苦苦修改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
二、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全文,熟悉主要内容。
2.根据“学习重点”,确立学习目标。
三、课文分析
1.理清观点与材料的关系。
首先,让学生找出本文在论证中所运用的材料。
(1)郭沫若听演员的意见改动《屈原》的一句台词。
(2)《水浒传》《红楼梦》中几句谩骂性的话语。
(3)《史记》对李广射虎的描写,王若虚对它的改动。
(4)韩愈帮贾岛斟酌诗句。
(5)“烟”字的直指意义和联想意义。
(6)《惠山烹小龙团》三、四两句的剖析。
(7)“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
其次,让学生分析作者运用这些材料要证明的观点。
以上七则材料可概括为:
(1)炼字的重要性。在结构上起到一个引起下文的作用。
(2)古代伟大作家都注重炼字,古代伟大的著作都是炼字的典范。
(3)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炼。
(4)更动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
(5)①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②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
(6)善用联想的意义,会使文章增色。
(7)联想意义的误用会造成流弊。
再次,提问学生这些论证材料可否调换位置。如王若虚对《史记》描写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和“僧敲月下门”一句的推敲两例。
答案是不可以,因为每个分论点和它的论据都是相对应的,两者密切相关,不能调换。
2.理清文章的结构。
全文共分8个自然段。
①②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一部分,写“炼”字的重要性。
③④⑤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二部分,写文字的改动关系着作者的思想感情。
⑥⑦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三部分,写文学写作要注重斟酌文字的联想意义。
⑧自然段是文章的第四部分,总结全文,提倡人们在创作和欣赏中咬文嚼字。
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无沦阅读或写作,都必须有——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作者在文中反复强调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是从根本上抓住了文字的'实质。指出了推敲文字的根本途径,即“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也就是说,真正意义上的“咬文嚼字”应先从思想感情入手,以表达最恰当的思想感情为最终目的,再去进一步斟酌文字,而不能一味地追求形式,搞表面文章,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练。”
4.小结。
在论说文中所列举的材料一定要鲜明有力地证明相应的观点,反之则是材料使用不当。材料与观点之间的联系应具有对应性和最佳性。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对比《咬文嚼字》与《不求甚解》两文,思考其观点提出的不同角度,并让学生通过对比形成自己的看法。
二、整体感知
阅读马南?《不求甚解》一文。
三、分析《不求甚解》一文
1.请划分《不求甚解》一文的结构层次并概括段意。
该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开宗明义,先提出现在人们对“不求甚解”古义的否定。
第二部分(第二至四段),正面阐述陶渊明的本义。先指出“一定要好好读书”,其次,不要“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要“会意”;再具体解释陶渊明式的“不求甚解”的两层意思,一戒“自负”,二戒“固执”。
第三部分(第五段至结束),进一步强调不能求只记住一些字句的“甚解”,要理解“精神实质”。
2.《不求甚解)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读书要把握住精神实质,不要死抠字句,求其表面。
3.《咬文嚼字》与《不求甚解》两文主旨是否矛盾?
答:不矛盾。《咬文嚼字》是强调创作要反复修改,精益求精。《不求甚解》强调读书要把握精神实质,不要困于表面现象。前者侧重写,后者侧重读。同时,即使都是读书或都是写作过程,精益求精、反复修正和把握精神实质、不拘表面这两点要求也要同时具备,两者相辅相成,并不矛盾。另外,“咬文嚼字”是谈学习的态度,“不求甚解”是谈学习的方法,两者角度不同,精神一致。
四、板书设计
《咬文嚼字》 《不求甚解》
观点: 反复修改 把握精神实质
精益求精 不拘于表象
侧重点: 写作 读书
角度: 态度 方法
关系:相辅相成,并行不悖
如何提高现代文阅读能力
在中,现代文阅读历来是失分最多的一个题目,尤其是近几年现代文阅读偏重于主观表述题,由于答题不得要领,失分颇多。
语文教案 篇2
这堂课上得非常出色,可以看出华老师为此作了非常而充分的准备。这堂课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借鉴学习。
一、注重情境的创设。
一走进教室,我就看到了屏幕上一幅清新美丽的图画,以及黑板上一片绿油油的草地、蓝湛湛的天空。学生一走进教室,注意力都被这些画吸引住了。我相信,学生虽未上课,但已入境。教学过程中,教师借助自己的语言、精美的画面,和学生一起贴花、数星星,学生完全沉浸在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中,学得活泼、愉快而扎实。
二、课件的使用。
现在,课件的使用非常广泛,但有些时候教师是为用而用,不是为学生学而用。过多的使用反而削弱了学生自身对文本的感悟。今天华老师的课件运用地恰到好处。背景基本上没怎么更换,除了那幅星空图,主要出示,突出重点的词语。但这些都能有效地启发引导学生理解、感悟。
三、重视朗读训练。
体现在两个方面:
1、朗读体现层次性。
每次读都有明确的任务,而且逐步深入。学习第一段的时候,学生共齐读了四遍:第一遍,自读,说说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这是初步的感悟。第二遍,哪里感觉到鲜花的多?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体会。第三遍,还有哪些词语也让你感觉到鲜花的多?进一步体会。第四遍,你还感觉到鲜花怎么样?透过文字表面的意思体会鲜花的美。体现了从理解性的读—表达性的读—感受性的读这样一个过程。
2、引导感悟的方法多样。
在练习读第一段之前,老师首先让学生说“满地”是什么意思,然后让学生在黑板上贴图,呈现满地的形象,最后再说哪里还盛开着鲜花,唤取学生的多种体验,建立起相关形象。感悟真切了,朗读也到位了。
有两个商榷的.地方:
1、在理解“这里一朵,那里一朵”的时候,老师拿出两朵纸花贴,以此让学生理解“这”是指离得比较近的地方,“那”是指远一点的地方。个人认为“这里一朵,那里一朵”主要写出了花的多。
2、教学生字所用时间太少了。我看到黑板上画了两个田字格,但后来因时间关系只教了一个,显得有点仓促。而分析第一段老师足足用了二十分钟的时间,前面的环节是否可以紧凑些,再腾出点时间进行写字教学。
语文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有趣的作业》是义务教育课程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鄂教版》一年级下册中的一阅读课文,全文讲述了一个有趣的故事:老师布置了一项作业,要求同学们到大自然里找春天,把能代表春天的东西带到教室来,大家纷纷带来了小蝌蚪、柳枝、青草……可小丽带来的是自己亲笔画的一幅玉兰花的画。小丽的作业受到了老师的特别称赞。故事告诉同学们,任何花草树木,还包括小蝌蚪,它们都是有生命的,我们应当尊重它们的生命,关爱它们的生命。
学生分析:
一年级学生经过半年的学习,已具备了一定的识字能力,掌握了一些简单的阅读方法,对生活的观察能力和口语表达的能力在不断地提高,能够关注日常生活中一些事物的变化,并且有自己独特的思维和见解。
教学理念:
1、《语文课程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以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充分发挥师生在教学中的主动积极性。
2、让朗读成为学习的重要方式,让学生在自主的氛围中学习,自由地说,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究中认识生字,理解课文,让学生充分联系生活实际,树立环保意识和正确的情感态度。
教学目标:
1、学会“王、每、今、画、公、玉、兰、四”8个字,会认“代、表、教、定、课、桌、昨、完”7个字,认识5个偏旁“、人、、、口”。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通过课文的学习,懂得要自觉爱护花草树木,爱护大自然。
教学重点:
1、教学生学会生字,认识新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教育学生关爱动物和植物,热爱大自然。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师:前两天,老师给同学们布置了一个作业,请你们把能代表春天的东西带到教室里来,你们能给老师看看吗?
(同学们纷纷展示自己的作品,老师点评)
师:有位老师也给他的学生布置了相同的作业,你们想知道那些小朋友带的是什么东西吗?让我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第三课吧!
(板书课题)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悬念式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检查作业时鼓励性的语言让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为后面的学习做到了铺垫。]
二、初读课文
师:谁愿意提醒大家,我们在初学一新课文时,应注意哪些问题?(1、标然段画出生字,读准字音。2、画出生字,读者准字音。3、把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4、把不懂的词做上记号。)。
[让学生自己说出初读课文应注意的问题,而不是教师一味地灌输,这样不但巩固了学习方法,还培养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究中认识生字,读懂课文,对故事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画,老师巡回指导)
三、检查初读
(尽量面向低水平学生,这样更能发现问题)
1、学生开火车认读生字。
要求会认的字:代、表、教、学、课、桌、昨、完
要学会的字:王、每、今、画、公、玉、兰、回、。
2、指名读课文
①指名读。(学生)
②给自然段标出序号。
[通过检查和学生的,发现学生在学词识记和课文朗读方面的不足,并及时弥补,消灭了初读中的“拦路虎”,为后面的学习指明了方向。]
四、学习课文1-6自然段
1、师:上星期,王老师给同学们布置了一项什么作业?
师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让其他学生带着问题听读)
生:王老师要每个同学到大自然里找春天,把能代表春天的东西带到教室里来。
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2、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
(读课文,看插图)
师:同学们带的东西能代表春天吗?
生:能
师:同学们带了些什么呢?
生:有蝌蚪、有柳枝、有青草……
师:同学们只带了这三种东西吗?
生:不是。
师:你们想象一下,还会带些什么呢?
生1:桃花。
生2:小燕子。
……
师:看来同学们一定很喜欢春天,所以观察得非常仔细。
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深入新课。
师:上节课同学们学的非常好,谁能说出课文的1-6自然段写了什么?
生:老师要同学们把最能代表春天的东西带到教室里来,同学们有的带蝌蚪,有的`带柳枝,有的带青草,小丽带的一幅画。
师:你真棒,小丽为什么要画画呢?
(学生自读第七自然段)
生:小丽说:“我在公园看到一朵玉兰花开了,想摘一朵,突然看见‘爱护花木’的牌子,就回家画了这朵玉兰花”。
师:你们知道小丽为什么要摘玉兰花吗?
生:因为小丽心里想:这玉兰花开得这么美,不就正好代表春天吗?
师:小丽为什么又没摘,而画了一朵玉兰花呢?
生:因为牌子上写着“爱护花木”。
小丽舍不得摘花,又很喜欢这些兰花,所以只好画一朵。
师:玉兰花这样美丽,春天这样美好,小丽又是这样地喜爱春天,我们一起来读第七自然段,读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好吗?
(学生读第七自然段,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由此走进小丽的内心世界)
师:王老师说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读读第八自然段。
(学生自读)
师:听了老师的话,同学们明白了什么?
生1:小丽和同学们一样,把最能代表春天的东西带来了。
生2:小丽不但找到了春天,她还懂得了去爱春天。
师:其他同学呢?
生:他们有的捉蝌蚪,有的摘柳枝,有的摘青草,这是不对的。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动物也有生命,花草树木是供人们欣赏的,不能损坏。
师:对呀!任何花草树木和小动物都是有生命的,我们应该尊重它们的生命,关爱它们的生命。
(指老师的话,读出真心赞美小丽的语气)
师: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课文吧!读出对春天、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读全文)
[在教学中,注重课文内容与生活经验的联系,让学生联系生活去观察、去感悟,把学习语言和塑造人格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了人文]
结束
师(播放有关春天景物的课件)配乐唱《春天在哪里》。
板书设计
3、有趣的作业
同学们蝌蚪、柳枝、青草……
找春天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体会本诗语淡而味不薄的特点。
语文基础知识积累目标:与孟浩然、 田园诗、 重阳日相关的文学、文化常识;具、黍、合、斜、轩、圃、桑麻等实词解释。
口语交际训练设计目标:
在这四幅画面中,你最喜欢哪一幅?读一读,告诉大家。
阅读需要突破的核心问题目标:
为什么诗人临走时要主动相约重阳再聚?
写作训练的.借鉴目标:
学习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段。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导入,请学生回忆并简单介绍作者。
二、沉浸文本,整体感知
1、多种形式的诵读诗歌并正音。
2、请学生谈谈这首诗歌说了什么事。注意:请学生结合具体诗句来谈,将字、句的解释穿插其中。
诗人应邀赴约欣赏田园风光享受农家情趣再约重阳欢聚
三、体验文本、品味语句,理解课文
1、为什么诗人临走时要主动相约重阳再聚?注意:在具体分析中体会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适时插入对田园诗和重阳节的简单介绍。
2、你喜欢这样的聚会吗?你喜欢作者对这次聚会的记录即这首诗吗?具体喜欢哪句诗?注意:在学生的谈论中引导学生体会本诗语淡而味不薄的特点,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段。
语文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了解作者所访之“友”。
②抓住重点词语,理清思路,理解本文新奇的构思。
③展开想像,感受作者的心境,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④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二、教学重点。
感知内容,理清思路,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三、课前准备。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可以让学生自主讨论学习本文,指导学生反复朗读,通过朗读来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四、教学内容。
抓重点词语,感知内容,理清思路,诵读感悟。
五、教学设计。
1、整体感悟。
①导入新课。
阅读标题,揣测文章的内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板书课题:山中访友。
如果你没读过课文,请展开想像,猜一猜作者到山中去访问一位怎样的朋友访问的情形会是怎样的?
学生可以自由发挥,只要合乎情理,或能自圆其说即可。
学生可能会说:
访一位多年不见的住在山中的武林高手切磋武艺;访一位隐居山中的诗人煮茶论诗;访一位得道的僧人禅悟人生;访山中的动物要保护动物等……
教师:可作者是怎样说的呢?
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带着丰富的想像,跟随作者,走进山林,走到山涧边,去感受作者的心,去会晤作者“山中的众朋友”,去感受作者用动情的话语描绘的那童话般的世界。
②学生速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
幽径、逝川、青翠、唱和、湛蓝、赞助、玄奥、清澈、禅心、凝神、犬吠、德高望重、波光明灭、返老还童、津津乐道、栀子花。
③感悟内容
点名让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带着问题听读课文。
a、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
b.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学生讨论明确:
读到第3自然段,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作者要访的是自然界的朋友,依次是:古桥、树林、山泉、小溪、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阵雨、老柏树、蚂蚁、归鸟。
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研读与赏析。
作者与大自然是那样贴近,关系是那么密切,他在山中拜访的都是一些什么样的朋友作者分别从山中的'众朋友身上感悟到什么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①精细地朗读课文,细细品味,自主探究,讨论明确:
古桥,德高望重,古老而坚韧的灵魂,树林,知己,我变成了树,山泉姐姐照出我的浑浊,小溪妹妹一唱和小诗。白云大嫂天空的护士,使天空返老还童。
瀑布一大哥一一天生金嗓子,无回报地从古唱到今。
悬崖一爷爷一一给人清净、无杂念的心境。
云雀弟弟纯洁少年,从不说是非。
石头敲击时间的回声,落叶纹理命运的手相。
小花采一朵插头上悄悄做一会儿女性(寻找一份荚)
阵雨侠客吼叫,醉酒的诗人朗诵感动又吓人。
老柏树慈祥恩泽、遮雨,蚂蚁小弟弟患难兄弟,
归鹤伴我披月回家女。
作者从山中的众朋友身上悟到并得到了这样的启示:做人要有持久而不变的坚韧的灵魂;要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当中;要爱护大自然,保护人类的朋友鸟类;要淳朴善良用爱心待人,不去搬弄是非;愉快地投身于工作和生活。
②合作探究:
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进山看了一路的美景,可作者为什么却说成“山中访友”
讨论明确:
作者访问的是自然界的朋友,想像丰富、新奇,充满童心童趣,构思新奇。以这样的方式叙述,使读者也走进画面中,走进作者的心境中,仿佛这些自然界的朋友,不但是作者的,也是我们每一位读者的,于是感到更加亲切,似乎我们也随着作者把自己想像为一棵树,使树与我融为一体读者时时会被作者的童心打动,时时被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感染,我们与大自然是这样的贴近,甚至会融为一体,又怎么能不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呢
③带着感情朗读课文,去体会那“童话般的世界”。
4、体验与反思。
①质疑交流。
我们随着作者“带着一路月色”“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回到了家中。你有哪些思考和体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珍视我们自然界的朋友
学生讨论交流,学生可以向同学质疑,也可以向老师质疑,形成讨论交流的过程。
5、教师小结。
①当你带着好奇和轻松愉快的心情读完这篇散文之后,在你被那美妙绝伦、如行云流水般的语言带进山中之后,你除了被童话般的意境陶醉外,你还会从字里行间透出的情愫里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对生活的那种深切的热爱。并且,你还会感悟到作者对人生那种深邃的思考做人要有持久而不变的的坚韧的灵魂;要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当中;要爱护大自然,保护人类的朋友鸟类;要淳朴善良;用爱心待人;不去搬弄是非;永远健康地、身心愉快地投身于工作和生活。
②拓展延伸作业
假设你是某一景物,实际上景物已经成为游人的朋友了,请你以景物为角色,与游人互诉心声。写一段文字,字数不限,下节课交流。
6、信息反馈。
语文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本次共分三个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例文”。主要写小作者仔细观察看到的景物。写得清楚、明白,充满同趣。第二部分是“习作要点讨论”。紧扣本次习作训练要点,对“例文”的有关方法)作了提示。第三部分是“作业”。先提出本次习作的要求,然后建议充分进行习作的交流。
教学要求:
1读懂“例文”,了解主要内容,初步感知作者是怎样按顺序抓住重点把在观察所见景物写出来的。
2、借助“习作要点讨论”的提示,领会写发现一要新,二要细。
3、按照“作业”要求,从观察到的景物中,选择两三次,有条理地写出来。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35
一、启发交流,导入新课
1、交流平时生活中新发现的情况
二、揭示要求,明确目标
1、出示要求,思考:
(1)、写什么?
(2)、怎样写?
三、学习例文,写法
1、指名读,思考:文章主要写了哪几个新发现?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2、默读,讨论:小作者是怎样把发现写具体的?(找出有关的语句读一读)
3、:这例文通过小作者细致的描写小作者又抓住了“新”这个重点,使文章变得具体、生动、有趣。所以,要写好这次,我们必须做到:细观察,抓重点。(板书)
四、迁移写法,循序练习
1、口述。
①自由练说。
②同桌互说
③指名说
④师生共同评议
2、写稿。
第二课时36
一、学生小组交流学习,并指导修改。
宗旨: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讲了托尔斯泰改小说的故事作为范例。修改入手的几个方面1、改病句。方法:自己多读两遍,不通的句子改过来,不会改,可以请教老师同学。
2、添词句。方法:小组讨论,互提建议。修改效果自评办法:自己读读修改前后的,觉得有进步就给自己画上一朵红花。互评办法:请小组其他成员或班上其他同学读两,有进步就给打朵红花,看谁得的红花多。
二、优秀习作全班朗读。
生:老师,我抓住了一只“西瓜虫”。
师:在什么地方发现的?
生:就在那!
师:能具体说明白吗?
生:就在假山边的泥土中。
生:我也发现了,就在花坛的边上。
生:草地上也有,老师,你看就在这些岩石的'下面。
师:这可不能称作岩石,还是叫做石块更形象。
生:我知道“西瓜虫”因为怕太阳所以住在泥土和石块下。就像蜈蚣和蚂蚁。
师:蚂蚁是住在石块下吗?想想。
生:噢,不是,是在窝里。呵呵
师:对,“西瓜虫”有窝吗?
生:没有看见,可能它不修窝。
生:老师,这有个洞,他是不是就住在这里?
师:你仔细看看。
生:不是的,我将“西瓜虫”放到洞里,它又爬了出来。
师:“西瓜虫”有几只脚呀?
生:不知道
师:仔细看看。
生将“西瓜虫”翻到过来,仔细的数着。
生:哈哈,我知道了,有十二只,还有两个触须
生:老师,你快来看,“西瓜虫”会爬墙。
师:它这爬墙的姿势,多像一个动画片中的人物呀
生:我知道,是蜘蛛侠
生:它和蚂蚁一样
生:它和壁虎一样
师:所以你可以猜想它脚上可能有什么?
生:吸盘
生:老师你看这两只“西瓜虫”见了面还是不理睬,各走个的。
师:为什么它们没有撞到一起?仔细看看相遇后的情况。
生:他们像蚂蚁一样,对着触须。哈哈……
生:老师我知道为什么叫它”西瓜虫“。因为我们一逗它,它就弯成了一个西瓜样,圆圆的,身上还有一些条纹和西瓜上的一样。
师:你观察仔细,联想贴切。但是“它就弯成了一个西瓜样”的“弯”,能不能换个更合适的词?
生:缩
课后反思:
习作三的教学,我吸取了习作二的教训,没有先指导学生读例文,这样避免用例文的框框将学生牢牢套住。而是和学生共同走到了室外,在春天的校园中,和孩子们去共同发现。整整一节课,孩子们在垂桃的花香中,观察层叠的花瓣。在泥土的芬芳中,逗弄着“西瓜虫”(一种甲虫)。在他们的观察中,我是参与者,同时也是引领者。
语文教案 篇7
一、导入
有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她曾两次获得诺贝尔奖,一次是化学、一次是物理,但她并没有因此而停止科学研究。有一次一位记者惊讶发现,这位伟大的科学家的一块价值极高的奖牌尽然在她的一个小孩手中当作玩具玩耍,记者不仅问其缘由,她却不以为然的答道:“我是要让我的孩子从小就知道,荣誉其实就跟玩具一样,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地方。”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就是——居里夫人(玛丽居里)。
二、听写8、9课字词
1鞭策2报酬3奢望4蹂躏5懊恼6泯灭7猝然长逝8问心无愧9获益匪浅10多愁善感
三、自学课文
(一)学生默读、思考,试用四字短语归纳居里夫人的行为特点。
坚韧不拔树立信心问心无愧尽己所能执着勤奋
集中目标探讨真理献身科学生活简单保持安宁
不图财富追求自由克制自己热爱生活沉醉科学
(二)全班讨论,将有关信息分门别类,从而分析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
板书:
思想理念:探讨真理、不图财富、献身科学、沉醉科学
环境需求:生活简单、保持安宁、追求自由
工作态度:集中目标、树立信心、坚韧不拔
尽己所能、执着勤奋、问心无愧
(三)学生提问。
1、本来是“孤独地过着求学的岁月”,作者却把它当成是“美好快乐的记忆”,这说明了什么?
因为求学时虽然很孤独,她和她的丈夫却能有时间、有精力在一起从事科学研究,并最终发现了镭。这说明了她对科学的渴求,对科学研究的热忱。
2、怎样理解:“我们唯一的希望,是在一个自由国家中,以一个自由学者的身份从事研究工作?”
因为她曾经生活在被占领的波兰,缺少自由,缺少宁静的科研环境的氛围;而科学是无国界的,科学研究需要和平的环境,自由的精神。
3、为什么作者说,科学家也应当是“一个小孩儿”?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态?
因为科学本身具有伟大的美,魅力无穷,这种美,这种魅力,有如神话故事一般,在这样美妙的科学世界面前,科学家就好像迷醉于神话故事的小孩子一样。这反映作者在科学研究中如痴如醉的心态。
4、“我之所以如此,或许是因为有某种力量在鞭策着我”中的“某种力量”指什么?
这种力量是一种复合的因素——完成的决心:无论付出任何代价,都要把这件事完成;对真理的渴求:研究,就是对真理的探讨;科学魅力的吸引:这种魅力,就是使我能够终生在实验室里埋头工作的主要原因;崇高的使命感:科学事业是造福人类的事业。
5、“我深信,在科学方面我们有对事业而不是对财富的兴趣”的含义是什么?
科学可以发现世界的优美,科学本身具有伟大的美。这种美,具有无穷的魅力,使人兴趣盎然,使人乐此不疲:好像一个小孩子置身在大自然的景色之中,有好像在梦幻中一般,有又好像迷醉于神话故事一般。
6、“我们都认为不能违背我们纯粹研究的观念”中“纯粹研究的观念”指什么?
居里夫人把自己的科学事业称为“纯粹研究”,是纯粹为着探讨真理而研究的,丝毫不存名利之想:镭的发现,本可以获得一笔巨大的财富,然而居里夫妇淡然处之,连申请专利的热情也没有。
7、“人类需要讲究现实的人……但是,人类也需要梦想家”一句,“讲究现实的人”是什么人?“梦想家”最基本的特征是什么?从哪一件事上可以看出作者就是这样的“梦想家”?
讲究现实,是通过工作取得物质利益,因为生活毕竟需要金钱,获得很多的报酬才能享受很好的生活。居里夫人对此持肯定态度。
梦想家,是为研究而研究,为工作而工作,为理想而研究而工作,完全不存在物质利益的观念。居里夫人即是。
最基本的特征:献身事业,全身心投入事业,事业就是一切,根本不考虑物质利益。从居里夫人放弃专利,可以看出她就是这样的.梦想家。
8、“我一直沉醉于世界的优美之中,我所热爱的科学也不断增加它崭新的远景”一句中,“不断增加它崭新的远景”,是什么意思?
自然科学是研究物质世界的,是揭示物质世界的规律,探索物质世界的奥秘的。认识了规律,发现了奥秘,就会觉得这世界真奇妙。优美是指物质运动规律以及物质内部结构。学了物理、学了化学,就会感觉世界的优美。科学越发展,世界越是展现它的优美,所以说不断增加它崭新的远景。
9、居里夫人的人格美表现在哪些地方?她取得的巨大成就与她的性格特点有哪些联系?
她那坚忍不拔的精神和坚强的信心,她那顽强的意志,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她那淡泊名利,甘于宁静和简单,不为世俗所诱惑的品格;她那以自由学者的身份在自由国家进行自由学术研究的渴望;她对科学研究的极度兴趣和极大热情,构成了居里夫人的人格美,也正是她取得瞩目的巨大成就的关键之所在。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7个生字。能正确抄写第10自然段,会用“居然”造句。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道理。
3、能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重点句。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哪些内容是详写的,哪些内容是略写的,并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4、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手法,能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的写法,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教学重点:
1、了解花生的可贵之处,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从中体会做人的道理。
2、分清文章的'主次,体会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猜谜语导入,认识花生
1、根根胡须入泥沙,自造房屋自安家,地上开花不结果,地下结果不开花。
2、畅谈花生。
3、认识作者(读“资料袋”)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的顺序,认识文章的详略
1、自由朗读课文,同位学习生字、组词,体会“居然、开辟”的意思。
2、检查学生预习生字的情况。
3、以“种花生——( )——( )——( )”为训练内容理清文章的顺序。
4、了解文章的详略,简单学习第一、二部分。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小组合作朗读课文第三段
1、讨论:姐弟们说到了花生的哪些好处?
2、汇报,板书:味美 可以榨油 便宜 大家都喜欢吃
五、分角色朗读第三段,思考:父亲怎样议花生?
1、汇报,找重点词语,板书:
最可贵 矮矮地长在地上 果实埋在地里 必须
2、朗读该自然段。
3、以练习加深体会
父亲的话中提到了
四种事物,父亲虽然认为 让人一见就
,但是和 相比,还是 最可贵。
4、所以父亲要我们做怎样的人?说说对父亲的话理解。
5、讨论:生活中有哪些像花生一样的人?
6、“桃子、石榴、苹果”是不是就不是好东西呢?作者是以花生讲到做人,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这就叫借物喻人。
六、有感情朗读全文
七、复习生字词语,做词语作业。
附板书:
15、落花生
种花生 收花生
准备品尝花生
品花生
议花生
(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父亲的话中提到了
四种事物,父亲虽然认为 让人一见就 ,但是和 相比,还是 最可贵。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在阅读中,认识本课生字8个“新、型、幕、拱、雁、全、金、与”;正确区分形近字;能正确进行词组(词语)的搭配。
2、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默读课文,感受到新型电影的特点。
3、能展开想像,说一说能把哪些新奇、惊险和有趣的内容拍摄成新型电影,进行说话练习。
4、了解新型电影院的造型新,放映的形式新,感受到科技的进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乐趣。
教学重点:
继续学习良好的默读习惯,边读边思找到反映新型电影特点的句子,段落,有感情地朗读后能自己概要地说一说。
教学难点:
展开想象,在学文的基础上为新型电影创设情节说说哪些情景能拍成新型电影,注意用词恰当,说话连贯。
教学准备:
1、有条件的,课前带领同学一起观赏一场球幕电影。
2、预习作业
(1)读通课文,圈出新词。
(2)音近字比较
功( ) 形( ) 蓝( )
攻( ) 型( ) 篮( )
(3)形近字比较
洒( ) 漂( ) 幕( )
酒( ) 飘( ) 墓( )
(4)课后练习2,注意形容词与名词的正确搭配。
(5)自由查找一些关于新型电影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板书:电影
去电影院看一场电影对我们每一个小朋友来说是一件十分平常的事情。但是,你有没有去过一些不同寻常的电影院,看过一些与众不同的电影呢?
预习反馈:动感电影,立体电影,球幕电影,水幕电影……
2、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其中一种新型的球幕电影
补题:8、新型电影
齐读课题(注意正音“新型”)
说明:由于球幕电影和学生生活实际还是有一定距离的。为了帮助学生读懂课文,感受球幕电影有声有色、身临其境的感觉。建议课前可以组织学生到看一场球幕电影,使学生对它有所感受。在此基础上的课文教学,教师便可以把学生获得的情感体验迁移到本课学习中来,从而能够深切感受文本所描述的情景,体会球幕电影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乐趣,与作者产生共鸣。如若条件实在不允许,教师也可以再上课伊始,补充一些新型电影的资料,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二初读课文,了解特点
1、昨天我们预习了课文,对这种球幕电影有了大致的了解,那么它究竟新在哪儿?有何特点呢?请你默读课文,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注意默读的要求。
2、学生自读,交流:这电影不仅有声有色,而且还有香味呢!
3、听记句子。
这就是这种球幕电影的新颖之处,让我们一起来听记这句话。
听记:球幕电影是一种新型电影。它不仅有声有色,而且还有香味呢!
校对出示齐读。
说明:“新型”两字贯穿全文的两个中心词。在教学时,教师可以以次为抓手,指导学生学生通过朗读、默读、讨论等了解了球幕电影院的新型构造和球幕电影的新型特点,使学生轻松地掌握了课文内容。这样也能较好地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充分发挥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恰巧文中有一句话直接点明了他的放映形式新——“让这电影不仅有声有色,而且还有香味呢!”我们可以把它重组一下,让学生进行听记,不仅让学生加深对球幕电影特点的印象,而且也是一个基础技能的训练。
三深入学习,感受“新型”
1、学习3-7节,感受球幕电影放映形式新
(1)课文中哪些内容向我们详细介绍了球幕电影的这些特点呢?请你们再读读课文,找找有关句子或段落,然后小组内进行交流。
(2)组织交流,适时点拨,指导朗读。
四周的银幕上出现了彩色的画面,连天花板上也出现了朵朵漂浮的白云,成队的大雁从上面飞过。
A、理解:“漂浮、飞过”说明了天花板上出现的景象就像是真的天空一样,非常逼真。
B、补充介绍;四周、天花板都有画面告诉我们球幕电影是整个半球形的内壁,它用多台放映机同时放映,构成一幅统一的画面,所以称它为“球幕电影”,又称“全景电影”。
C、指导朗读:惊喜的感觉
小林觉得自己身前身后全是大树,头顶上的天空也变小了、变窄了。翠绿色的树叶相互交错着,金色的阳光透国树叶的空隙,洒落在自己身上。
A、理解:身前身后全是大树,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大森林。金色的阳光透过树叶的空袭洒落在身上,这些感受跟自己真的在森林的感觉一样。这说明球幕电影中的镜头,十分逼真,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B、指导朗读
C、板书:有声有色
这时候,飘来一阵阵苹果的香味。
A、在观看球墓电影时,随着银幕上出现的物品,电影院还散发出相应的味道。出现鲜花,你会闻到花香……
B、补充资料:
那么这香味是从哪里来的呢?
原来电影院设有地下管道,通到每个座位下。银幕上出现什么实物时,电影运就用压缩机通过管道,把需要放出的气味送到每个人座位下。
C、指导朗读第5节:赞叹的语气。
D、板书:有香味
(3)球幕电影有声有色,有香味!让观众看得如痴如醉,交流朗读6、7节。
板书:情境逼真
配乐师生配合读3-7节。
说明:在学习第3—7节时,以“球幕电影有什么新特点?”这个问题统领,给学生读书的时间和空间,学生通过默读,边读边悟。让学生在小组内先进行交流,给每个学生交流的机会,重视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将能力的训练与学生自主的实践、感悟有机结合。
2、学习第2节,感受球幕影院造型新
(1)为什么会出现这样逼真的效果呢?
出示课文第二小节
电影院是半球形的,像一只巨大的碗反扣在地面上。它四周有许多拱形的大门。大厅里亮堂堂的,地板像个巨大的盘子,中间低四面高。天花板就像那蓝蓝的天空。
引读节二:对了,你看,电影院是——
(2)请你认真读读这一节,自己画画球幕电影院的样子。
理解:反扣、拱形
正因为这独特的造型才产生了刚才独特的放映效果。
板书:影院造型新
(3)指导朗读
说明:读读画画的目的是为了再次调动学生的学习沸点,如果时间不允许的话,也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或者由老师演示板画。
3、说话训练
(1)师生配合读2-7节。
(2)说话训练:球幕电影到底新在哪里?你能借助板书来介绍一下吗?
说明:学生通过读读、划划,并说说的一系列活动,不仅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重新组织语言的机会,最后,我又设计了“以球幕电影是一种新型电影”为开头的口头作文训练,介绍球幕电影,引导学生多角度、全面地思考,既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是对当堂所学知识的反馈。
四说话练习,课后练习
球幕电影院,即将开播新片,如果你是导演,想想哪些情景拍成新型电影,会令人新奇、惊险、有趣的感受,请你想一下,然后将你创作的情节告诉同学们。(注意,内容符合逻辑,说话连贯,用词正确,情节新颖)
说明:通过品读文本语言文字,学生感受到新型的球幕电影画面逼真,观看者有身临其境之感。然后再让学生做一回导演,创设自己的新型电影。通过学习,将学习过程进入认知与情意和谐同意的轨道,让语文学习更具生机与活力。
五拓展延伸
1、除了新型电影外,你还从不同渠道知道了其他哪些新型的电影,或者其他产品,能用几句话向同学们介绍一下吗?
2、或者你还想发明一种新型的产品。
创意“新型的——”。
3、学习小组自主选择阅读一份材料,并完成相关练习
说明:课文知识是十分有限的,我认为语文学习,不能只局限于课本知识,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该尽可能地让学生了解相应的课外知识。同时,这些课外知识应由学生自己去查找,老师只要教会学生查找资料的方法就可以了,不用再把找到的资料念给学生听。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的知识记得也牢。《新型电影》一文,介绍的是球幕电影,其实,由于科技的高速发展,现在已经有许多更新的电影诞生了,如果仅限于课文知识,势必已经落后了。
1、重视学生感悟,以学生为主体。
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习是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构建的过程。教师应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学习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学习活动经验。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应成为课堂教学中知识的探究者和各种技能、知识和能力形成的实践者。而教师则应由知识的传播者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应由教学的管理者变为师生互动的协调者;应由知识的传播者转为学生知识体系的建构者。教师不但要成为“传道授业解惑”者,还要成为具有引导学生拥有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组织者,并成为与学生共同学习的合作者。
本课是一篇低年级学生对于直观、形象的事物,很感兴趣。因此,我在教学前,请家长带领学生去观看一场球幕电影。在教学时,尽量找到一些媒体资料,尽可能地再现球幕电影的奇特画面,让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视觉观察,能够形象地了解了球幕电影的特点,感受球幕电影的新奇。如果条件是在欠缺的话,我也尽量让学生能够不允许的话,可以让学生通过上网、图书、询问、亲身感受等多种途径去搜集一下有哪些新型电影。
这样,学生至少对新型电影有了自己的一些认识。再通过文本的学习,品读语言文字,学生就有了自己的感受。他们是真正体会到了新型电影的新,而这并非是教师强加硬灌。这就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2、运动多种方法,调动学习积极性。
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感觉是一个语文教师的使命。在本课的35分钟教学时间里,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都得到了训练。我在执教《新型电影》时,我以“新型”两字贯穿全文,省去了繁琐的提问,避免了“满堂灌”,把学生学习的时间、空间还给了他们,指导学生学生通过朗读、默读、讨论等了解了球幕电影院的新型特点。学生轻松地掌握了课文内容,较好地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充分发挥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对于影院的造型新,我则采用读读画画的方法。在学生学习疲劳的时候,借画画刺激他们的兴奋点。让他们通过画画,理解语言文字,比如:拱形,反扣等等。
3、延伸语文课堂,拓展课外知识
课文知识是有限的,语文学习不能只局限于课本知识,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该尽可能地让学生了解相应的课外知识。同时,这些课外知识应由学生自己去查找,老师只要教会学生查找资料的方法就可以了,不用再把找到的资料念给学生听。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的知识记得也牢。《新型电影》一文,介绍的是球幕电影,其实,由于科技的高速发展,现在已经有许多更新的电影诞生了,如果仅限于课文知识,势必已经落后了,因此,在预习本文时,我就启发学生能不能通过上网、图书、询问、亲身感受等多种途径去搜集一下还有哪些新型电影,学生对此也非常感兴趣,查到了许多资料。我又指导他们从查到的资料里找出自己最需要的内容,学会对材料进行筛选。学生从查找到筛选这一过程中得益匪浅,相信只要通过长期的指导、实践,学生的学习能力将有大幅度提高。
4、找出自我不足,提升教学素质
这堂课的不足在于我的教学机智不够。比如对于学生提出的一些关于新型电影的问题,未讲清,就蒙混过关。其实,后来想想,当时可以借机让学生课后去查找相关资料,再来解决。这也可以作为三下的一个语文能力训练——查找资料的先期渗透。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复杂的过程,不可能一切都在“预设”中。在课堂上,教案是必需的,但它是预设的,教师不应拘泥于事先设置好的程式,而要根据学情,及时捕捉意想不到的“亮点”,调整自己的教学进程,以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课堂。要把课堂变成一种对师生都充满智慧挑战的过程,变成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战场,变成一个师生互动、共创共享的舞台。
语文教案 篇10
一、教学目标
1比鲜侗究8个生字。
2蹦读课文,从描写父亲言行的词句中体会父亲坚韧的品质和对土地的热爱。
二、教学过程
1苯萄时,先让学生读读“阅读提示”,说说本课的阅读要求。然后按照要求自读课文,边读边在书上做记号和批注,要把描写父亲言行的词句画出来,然后在小组里交流,并把小组里不能解决的问题记下来。
2备盖资窃谑裁辞榭鱿戮龆开垦菜园的?课文就这个问题有清楚的说明,父亲是在新修的公路使“我家”失去了菜园的情况下决定开垦新的菜园的。他又是怎样开垦菜园的?课文就这个问题讲了四点:(1)在我家后面的山坡上,选择了一块相对平缓的.坡地,作为菜园的基地;(2)在坡地的边缘砌了一道高高的石墙,再从山脚下把土一筐一筐挑上去,盖住了那些可怖的岩石。(3)当菜园长出了一片绿绿的豌豆的时候,父亲却把那一片豌豆全翻在泥土里去肥土。(4)四处拾粪,伺候这块菜园。
3贝用栊锤盖籽孕械挠锞渲刑寤岬礁盖浊诶汀⒓崛偷钠分适墙萄У闹氐恪?赏ü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来体会,然后说说从这些句子中感受到什么。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做适当梳理。
(1)决定开荒。“父亲坚毅地说:‘我们去开荒!’”(勤劳)
(2)开垦荒地。“每天天还没亮,父亲就扛着锄头、箢箕上山去,直到傍晚,才挑着一担柴草回家来。”(勤劳、吃苦)
(3)垒上石块。“父亲没有气馁……盖住了那可怖的岩石。”(坚忍不拔)
(4)种上豌豆。当我问能否长出豌豆,父亲“信心十足地说:‘当然能!’”(对土地的信赖)
(5)豌豆肥田。“父亲说:‘……肥土吧。’”(对土地的保护、热爱)
(6)拾粪肥田。“有时候我在山坡上放牛,尿憋急了,父亲也要我跑到菜地里去撒。”(节俭、对土地的热爱)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经典)语文教案08-26
语文指导教案11-08
语文教案07-20
【精选】语文教案07-21
语文教案(经典)08-13
[经典]语文教案08-10
语文教案[经典]08-11
语文教案【精选】10-22
语文教案[精选]07-26
【经典】语文教案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