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 通知工作总结 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乐民之乐,忧民之忧教案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教案

时间:2024-01-12 13:26:04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教案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乐民之乐,忧民之忧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教案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教案1

  【学习目标】

  1、了解第一则选文和第三则选文的思想内容。

  2、把握孟子“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的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学习重点】

  1、学习对比描写在说理中的作用。

  2、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特殊的文言句式

  【学习难点】

  1、正确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

  2、领悟孟子“与民同乐”的思想,学习其关注民生疾苦的火热情怀。

  预习案

  一、读准下列加点词的字音。

  (1)王语暴()(2)独乐乐()(3)举疾首蹙頞()

  (4)羽旄之美()(5)放于琅琊()

  (8)秋省敛而助不给()(9)睊睊()(10)慝()(11)徵招()

  二、结合注释及相关资料,完成文言知识

  第一、二则

  1、找出通假字并解释词义。

  ①今之乐由古之乐()②可得闻与()

  ③直好世俗之乐耳()④时日害丧()

  ⑤予及女偕亡()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

  ①王语暴以好乐()②王变乎色曰()

  ③今王鼓乐于此()④经之营之()

  ⑤庶民攻之()

  3、归纳词类活用现象。

  ①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②与少乐乐,与众乐()

  ③吾王庶几无疾病与()④庶民子来()

  ⑤而民欢乐之()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教案2

  【学习目标】

  1、了解第一则选文和第三则选文的思想内容。

  2、把握孟子“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的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学习重点】

  1、学习对比描写在说理中的作用。

  2、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特殊的文言句式

  【学习难点】

  1、正确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

  2、领悟孟子“与民同乐”的思想,学习其关注民生疾苦的火热情怀。

  【话题导入】

  疲惫的面容、沙哑的声音、有力的挥手,温家宝总理站在地震废墟上的形象定格成一幅永久的画面,它感动了世界,增强了四川人民和全国人们共抗地震灾害的信心和勇气。泼水节上,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和傣族人民相互泼水祝福,给人们留下了温馨的回忆。忧民之忧,乐民之乐,亲民总理爱人民,人民热爱好总理。“天地之间有杆秤,秤砣就是咱老百姓”,把自己的欢乐建立在人民的痛苦之上,人民把他踩在脚下;把人民的忧乐放在心上,人民永远记住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让我们回溯历史,看看孟子是任何解读“仁人之心”的。

  第一学时

  【自主学习】

  一、阅读“引入话题”,结合注释及相关资料疏通一、二两则文字。

  二、读准下列加点词的字音。

  (1)王语暴(yù)(2)庶几(shùjǐ)(3)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l)(4)直好世俗之乐(zhǐ))(5)举首蹙頞(cù)(6)羽旄之美(máo)

  三、归纳文言现象:

  1、找出通假字并解释词义。

  ①今之乐由古之乐(“由”通“犹”,如同。)

  ②可得闻与(“与”通“欤”,语气词。)

  ③直好世俗之乐耳(“直”通“只”,只是。)

  ④时日害丧(“害”通“曷”,何。)

  ⑤予及女偕亡(“女”通“汝”,你。)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

  ①王语暴以好乐(语:告诉。好:喜欢,爱好。)

  ②王变乎色曰(色:脸色。)

  ③今王鼓乐于此(今:假如,如果。)

  ④经之营之(经、营:都有测量、度量的意思。)

  ⑤庶民攻之(攻:制造。)

  3、归纳词类活用现象。

  ①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乐:名词活用为动词,娱乐。)

  ②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少、众: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少数人、多数人)

  ③今王鼓乐于此(鼓:演奏。)

  ④吾王庶几无疾病与(疾病:名词活用为动词,患病、得疾病。)

  ⑤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王:名词活用为动词,称王。)

  ⑥庶民子来(子:名词作状语,像儿子一样。)

  ⑦而民欢乐之(欢乐: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欢乐。)

  4、分类列举本文出现的文言句式。

  ①宾语前置句:

  好乐何如何以能鼓乐也何以能田猎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②介词短语后置(状语后置)句:

  王语暴以好乐王尝语庄子以好乐今王鼓乐于此今王田猎于此

  ③被动句:

  暴见于王他日,见于王曰

  四、简要概括一、二两则的主旨(主要意思)。

  1、孟子主张人君应“与民同乐”,实行“仁政”的思想。

  2、君主贤明,才会享受真正的快乐(池沼苑囿之乐)。

  【合作探究】

  一、翻译下列语句。

  (1)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

  (2)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3)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4)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5)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

  (6)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

  二、梳理课文内容:

  第一则记录了孟子与 、 的'两次谈话。第二次谈话的主要内容有:

  ①

  ②

  ③

  三、请两位同学分饰孟子、齐王,把孟子与齐王的这段对话用现代汉语演绎一遍,要求逼真地读出人物的特点。

  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曰:“可得闻与?”

  四、探究问题:

  1、孟子是如何调控与齐王谈话的气氛的?

  首先,齐王把自己和孟子对立起来,谈话气氛非常僵硬,齐王简直是给孟子来了一个大关门。孟子与齐王谈话,是从齐王好乐开始的,可是,齐王根本不顾孟子的面子,变了脸色,还说“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这等于是堵住孟子的嘴巴,不让孟子谈他的“先王之乐”,而事实上,孟子的谈话肯定是离不开谈“先王之乐”的,因为孟子的音乐观是与王道有关的。其次,我们要看清孟子面对这并不融洽的气氛所用的对策。如果孟子勉强硬谈先王之乐和世俗之乐的是非,谈话气氛可能更加紧张,更关键的是达不到劝说齐王与民同乐、行仁政的目的。所以,孟子在此时转换了谈话的内容,几乎是迎合齐王似的说了那句“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其目的很明显,那就是想通过引起齐王兴趣,改变谈话气氛。但是这句话却是很有文章的,它已经巧妙地把谈话内容引入了政治领域。紧接着,孟子又说“今之乐犹古之乐也”,这话是承接齐王的“先王之乐”与“世俗之乐”而言的,但更应引起我们注意的是这其间孟子已经改变了原来的概念,于是,出现了四个概念:“先王之乐”、“世俗之乐”、“今之乐”、“古之乐”。这四个概念的出现,使孟子转换了话题,为齐王钻进自己的圈套作好了准备。至此,孟子就已经完成了化被动为主动的转移。要指出的是,孟子为了缓和谈

  话气氛所用的手段,并没有改变自己原来对音乐的立场,却把谈话引入了自己想说的领域。

  2、体会孟子与齐王谈话中的两层铺垫的作用。

  这两层铺垫就是孟子的两次提问和两次回答,孟子的两问是“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和“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齐王的两次回答“不若与人。”和“不若与众。”说这话的前提是齐王忍不住主动地说“可得闻与?”孟子在此故意不直接阐述自己的道理,其目的很明确,一是蓄势,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加重谈话气氛,诱导齐王在思想上趋向自己与民同乐的观点。

  3、孟子描绘了人民个个“疾首蹙頞”“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的悲惨图景和人人都“欣欣然有喜色”,祝福国君身体健康的太平景象这两幅画面,其作用是什么?

  避免直接的、枯燥的说教。通过描写来说理,在议论文中可以借鉴使用。

  第二学时

  【自主学习】

  一、结合注释及相关资料疏通第三则文字。

  二、读准下列加点词的字音。

  (1)放于琅琊(fǎngyá)(2)秋省敛而助不给(xǐngjǐ)

  (3)睊睊(juàn)(4)慝(t)(5)徵招(zhǐsháo)

  三、归纳文言现象: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

  ①遵海而南(遵:沿着。)

  ②秋省敛而助不给(省:视察。给:不足。)

  ③为诸侯度(度:法度,准则。)

  ④民乃作慝(慝:邪恶。)

  ⑤师行而粮食(师:众人。)

  ⑥人不得,则非其上(非:责怪,非难。)

  3、归纳词类活用现象。

  ①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忧: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欢乐,以为忧愁。)

  ②出舍于郊(舍:名词活用为动词,居住。)

  4、分类列举本文出现的文言句式。

  ①宾语前置句:

  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之观也

  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

  ②介词短语后置(状语后置)句: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吾欲观于转附、朝儛

  四、简要概括第三则的主旨(主要意思)。

  孟子引用齐景公想出去游玩,晏子劝谏的故事,阐明了君王应“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道理。

  【合作探究】

  一、翻译下列语句。

  1、人不得,则非其上矣。

  2、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

  3、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

  4、吾王不豫,吾何以助?

  5、于是始兴发而补不足。

  二、从对比手法的运用方面来看,本则选文有着怎样的特点?

  为了引出“与民同乐”的观点,文章不仅用了两幅画面,而且使用了对比的手法。当然,这里主要是惨景图和乐景图的对比,这个对比在用法上有一个特点,即分两步采用分述的方式进行,惨景图的描绘,引出的是反面的结论“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乐景图的描绘,引出的是正面的结论“此无他,与民同乐也。”这种两步分述的对比法也是不同于一般对比的,在学习时要注意借鉴。【感悟思考】

  一、模仿示例归纳本文的一词多义现象

  以:①暴未有以对也(连词,来。)②王尝语庄子以好乐(介词,把)

  ③以啮人,无愈之者(表假设,如果)④无以,则王乎(同“已”,副词,停止)⑤不推恩无以保妻子(连词,用来)⑥以若所为,求若所欲(介词,凭)

  见:①庄暴见孟子(拜见)②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接见)

  ③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看见)④居有日,扁鹊复见(进见)

  ⑤诚恐见欺于秦(被)直:①直好世俗之乐耳(同“只”,只是。)②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笔直)

  ③系向牛头充炭直(同“值”,价格)④蓬生麻中,不扶自直(挺直)

  二、分析思想内容;

  1、“王变乎色”的原因,正确的一项是(A)

  A、齐王有不悦之色,认为孟子不该问自己好乐的事。

  B、齐王有愠怒之色,认为庄暴不该把齐王好乐的事告诉孟子。

  C、齐王显出愉悦之色,认为孟子提到好乐的事,令人高兴。

  D、齐王有羞愧之色,认为自己不该好乐。

  2、孟子规劝齐王“与民同乐”很有说服力,对其原因分析不当的一项是(C)

  A、孟子抓住齐王心理,顺水推舟,步步深入,因此能够为齐王接受。

  B、孟子在论证中善于用比喻,用欣赏音乐和打猎为喻,形象生动,易于接受。

  C、孟子是有影响,有地位的人,齐王敬仰他。

  D、孟子在论证中,善用对比,把百姓对国君取乐两种不同态度对比,很有说服力。

  三、翻译下面的文段。

  为民父母

  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梁惠王下》)

  译文:(孟子说:)“国家君主选拔贤能的人,如果迫不得已要用新人,就可能要让地位卑下的超过尊贵的,原来疏远的超过亲近的,这种事难道可以不慎重吗?您左右的人都说他贤德,这还不能肯定;朝中各位大夫都说他贤德,这也不能肯定;全国人民都说他贤德,这样可以进一步考察他;发现他确实是贤德,就可以重用他。您左右的人都说他不贤德,不要轻信;朝中各位大夫都说他不贤德,也不要轻信;全国人民都说他不贤德,这样应该认真审察他;发现确实是不贤德,就应该及时撤换他。您左右的人都说他该杀,不要轻信;朝中各位大夫都说他该杀,也不要轻信;全国人民都说他该杀,这样就应该认真审察他,发现他确实该杀,这样就应该杀掉他。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是全国人民杀掉他的。如果做到这样,您就可以作好人民的父母了。”

  【积累拓展】

  出自《孟子》的成语很多,请你根据下列的成语的释义,写出对应的成语及近义词和反义词。

  1、原形容人目光敏锐,任何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后多形容人能洞察事理,该成语为(洞察秋毫),其近义词为(洞若观火)。

  2、形容房屋或钱财非常宽裕、用不完,该成语是(绰绰有余),其反义词为(入不敷出或捉襟见肘)。

  3、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草,比喻力量太小,解决不了问题,该成语为(杯水车薪),其反义词为(绰绰有余)。

  【课后反思】

  1、本课三则文字使用了大量的对比手法,请结合文章说一说对比手法的好处?(采用对比手法可使“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主旨更加突出。)

  2、面对严重的经济危机,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刺激经济、扩大就业机会的政策,你是怎样看待这些政策的?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教案3

  教学目标:

  1、能整理本文中的重点实词意义和特殊句式。

  2、领会孟子“与民同乐”的民本思想。

  3、学习理解对比在论辩中的作用,感受论述的强度。

  教学重点:

  民本思想和对比手法。

  教学难点:

  学习对比描写,能在作文中运用对比手法阐明事理。

  教法:

  诵读法、练习法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进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范仲淹发出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宣言,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胸怀天下的政治家;鲁迅曾在诗中写道“横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表达了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感情。“天地之间有杆秤,秤砣就是咱老百姓”,把自己的欢乐建立在人民的痛苦之上,人民把他踩在脚下;把人民的忧乐放在心上,人民永远记住他。而在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忙于称霸,不但没多少闲工夫来考虑百姓的利益,反而加重对人民的压迫与剥削。今天,孟子就要站在一心“王天下”的齐王面前,向他推销自己“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政治主张。这无疑是一次挑战,至于结果如何,还是让我们来看课文吧——

  二、学生朗读第一则《庄暴见孟子》 。

  三、正音:

  王语暴()庶几()好乐()可得闻与()蹙(安页)()羽旄()管龠()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臣请为王言乐(yu l,yu l,l,l)

  四、重要词语点拨:

  1、王语暴以好乐语:告诉

  2、直好世俗之乐耳直:同“只”,只是

  3、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乐:第一、第三两个“乐”读yue,意思是欣赏音乐;第二、四、五三个“乐”读le,意思是快乐。

  4、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举:全都

  5、兄弟妻子离散妻子:妻子和儿女

  6、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王:第一个是“大王”,第二个是“行王道一统天下”的意思。

  教师归纳重要词语:见、语、好、乐、今、鼓、少、王、疾、直、与、田

  五、文言知识整理

  A、词类活用

  1、王语暴以好乐语:名词作动词,告诉

  2、独乐乐,与人乐乐前一个“乐”:名词作动词,欣赏音乐

  3、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少,众:形容词作名词,少数人,多数人

  4、今王鼓乐于此鼓:名词作动词,弹奏、演奏

  5、吾王庶几无疾病与疾病:生疾病

  6、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王(后一个):名词作动词,行王道。

  B、古今异义:妻子:古代指妻子和女儿;今指男子的配偶。

  C、一词多义:鼓:

  (1)一鼓作气(击鼓)

  (2)微风鼓浪(振动)

  (3)今王鼓乐于此(演奏)

  (4)噌洪如钟鼓不绝(乐器的一种)

  疾:

  (1)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痛恨)

  (2)疾首蹙(安页)(痛)

  (3)疾风知劲草(猛烈的)

  (4)声非加疾(强)

  D、通假字

  (1)、直好世俗之乐耳(通

  (2)、可得闻与(通

  (3)、吾王之好田猎(通

  E、文言句式有:

  宾语前置:好乐何如?何以能鼓乐也何以能田猎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状语后置:王语暴以好乐王尝语庄子以好乐今王鼓乐于此今王田猎于此

  主谓倒装:善哉问也

  被动句:暴见于王他日,见于王曰

  省略句:不若与人

  六、课文内容解析:

  1、找出全文的中心句。

  明确:“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本文的主要内容是孟子与齐王的对话,第一节却写了庄暴与孟子的对话,这是不是多余的文字?为什么?明确:不是。①给孟子一个找齐王谈话的切入口。 ②引出话题

  2、齐王听到孟子谈到好乐一事时,脸色应该是怎么的?为什么会“变色”?

  明确:无标准答案。可以说“恼怒,恨庄暴转告孟子”,也可以说“良心发现,羞愧不已”。

  3、孟子是如何调控与齐王谈话的气氛的?

  提示:孟子见到齐宣王,首先问“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前两天我听小庄说,大王是位音乐发烧友啊。”)这一个简单平常的问题却让齐宣王面有惭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齐宣王尴尬地一笑:“不好意思啊,寡人不大喜欢贝多芬的音乐,嘿嘿,寡人是周杰伦的粉丝。”孟子的回答大出齐宣王意料之外:“挺好的,其实呢,贝多芬和周杰伦其实都一样。”)(听什么音乐看什么书,到现在也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一个人大体是处在什么阶层的。比如,问问你在听什么音乐呢,你说在听安七炫和周杰伦的新专辑,那我们就知道你是个小中学生,正在青春期呢;你要说听的是平克·弗洛伊德,那我们就知道你是叛逆青年,是愤青,可能还多少有点儿艺术气质;你要说你听的是王菲,没的说,小资;你要说你听的是罗大佑的老歌,那你就是中产阶级,雅皮;你要说听的是样板戏,这个呢,放在以前你是积极分子,放到现在呢,那你可是个超级大另类了,绝对前卫)因为儒家认为一个君主喜欢先王之乐,也就是高雅之乐,对治理国家有利;相反,喜欢世俗之乐会让君主沉溺声色,对治理国家不利。面对齐宣王的惭愧,孟子采取“求同存异”的方法说“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庶几乎!今之乐由古之乐也。”这一句话,缓和了谈话的气氛,同时让孟子掌握了说话的主动权。所以,接下来齐宣王主动问“可得闻与?”紧接着孟子巧设两个问题说“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齐宣王回答“不若与人。”“不若与众。”两次回答都是孟子想要的答案。最后孟子因势利导,在对比描写中让齐宣王明白“与民同乐”的重要性。

  齐王把自己和孟子对立起来,变了脸色,这等于是堵住孟子的嘴巴,谈话气氛非常僵硬。我们要看清孟子面对这并不融洽的气氛所用的对策。如果孟子硬要谈先王之乐和世俗之乐的是非,谈话气氛可能更加紧张,更关键的是达不到劝说齐王与民同乐、行仁政的目的。所以,孟子在此时转换了谈话的内容,几乎是迎合齐王似的说了那句“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其目的很明显,那就是想通过引起齐王兴趣,改变谈话气氛。但是这句话却是很有文章的,它已经巧妙地把谈话内容引入了政治领域。紧接着,孟子又说“今之乐犹古之乐也”,这话是承接齐王的“先王之乐”与“世俗之乐”而言的,但更应引起我们注意的是这其间孟子已经改变了原来的概念,于是,出现了四个概念:“先王之乐”、“世俗之乐”、“今之乐”、“古之乐”。这四个概念的出现,使孟子转换了话题,为齐王钻进自己的圈套作好了准备。

  至此,孟子就已经完成了化被动为主动的转移。要指出的是,孟子为了缓和谈话气氛所用的手段,并没有改变自己原来对音乐的立场,却把谈话引入了自己想说的领域。这是不容易的。孰乐?”齐王的两次回答“不若与人。”和“不若与众。”说这话的前提是齐王忍不住主动地说“可得闻与?”孟子在此故意不直接阐述自己的道理,其目的很明确,一是蓄势,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加重谈话气氛,诱导齐王在思想上趋向自己与民同乐的观点。

  试用简表表示孟子展开论述的思路。

  转换概念,转换话题,再换话题

  吸引对方,诱敌上钩,直奔中心

  4、两幅画面的妙用

  提示:一是人民个个“疾首蹙頞”,“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的悲惨图景;一是人人都“欣欣然有喜色”,祝福国君身体健康的太平景象。这两幅画面使用的是描写的手法,然后把惨景图和乐景图的对比,引出的是正面的结论“此无他,与民同乐也。”这种对比法避免直接的、枯燥的说教,要注意借鉴到作文中。

  5、本篇语言上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提示:描写类语言的形象和精炼。在文中,形象化的'语言主要是指那一些描写人物神态的词语,比如,“疾首蹙頞”、“欣欣然有喜色”、“王变乎色”等,这些神态语言,胜过无数心理活动的描写,“钟鼓之声”、“管籥之音”、“车马之音”、“羽旄之美”,这些词语,非常概括地绘出了王公们的日常生活。有人说,文章写作,就是剪辑生活场景的艺术,这一组名词短语的锤炼技巧。

  七、练习:有一同学热衷电子游戏,不能自拔,请你对他说一番话,尽量运用孟子的谈话的技巧。

  提示:与千千万万奋战在第一线希望一战成名打败电脑手机游戏的斗士一样挥斥方遒,霸气十足。有的人心存侥幸,只看到了别人赢钱的

  第二课时

  一、朗读《王立于沼上》

  二、正音

  三、文言知识整理:

  1、找出通假字并解释词义。

  ①时日害丧(“害”通“曷”,何。)

  ②予及女偕亡(“女”通“汝”,你。)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

  ①经之营之(经、营:都有测量、度量的意思。)

  ②庶民攻之(攻:制造。)

  3、归纳词类活用现象。

  ①庶民子来(子:名词作状语,像儿子一样。)

  ②而民欢乐之(欢乐: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欢乐。)

  四、内容分析:

  一遍《孟子》翻阅下来,我怀疑这个梁惠王,还有《孟子》书中写到的那几位大小国王,全都有主动受虐的倾向。这不,刚被孟子教训完,梁惠王的受虐瘾又上来了。

  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

  跟那些大人物说话,别太把他们当回事,搞得自己像个缩头乌龟样。齐宣王在雪宫召见孟子,问了一句:“贤者也好这口儿吗?”这话是不是很耳熟?不错,前边梁惠王就问过同样的一句话。这二位在问起孟子这句话的时候都给人同样的感觉,那就是:得意洋洋,沾沾自喜。你有豪华别墅怎么啦,你美女如云怎么啦,你有洋酒、房车怎么样?你到处吃喝玩乐又怎么样?——大爷我不尿你这一壶!

  五、简要《王立于沼上》的主旨(主要意思):君主贤明,才会享受真正的快乐(池沼苑囿之乐)。

  第三课时

  一、朗读《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

  二、正音

  (1)放于琅琊(fǎng yá)

  (2)秋省敛而助不给(xǐng jǐ)

  (3)睊睊(juàn)

  (4)慝(t)

  (5)徵招(zhǐ sháo)

  三、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

  ①遵海而南(遵:沿着。)

  ②秋省敛而助不给(省:视察。给:不足。)

  ③为诸侯度(度:法度,准则。)

  ④民乃作慝(慝:邪恶。)

  ⑤师行而粮食(师:众人。)

  ⑥人不得,则非其上(非:责怪,非难。)

  四、翻译下列语句

  1、人不得,则非其上矣。

  2、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

  3、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

  4、吾王不豫,吾何以助?

  5、于是始兴发而补不足。

  五、文言知识整理

  1、词类活用

  ①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忧: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欢乐,以为忧愁。)

  ②出舍于郊(舍:名词活用为动词,居住。)

  2、文言句式。

  ①宾语前置: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之观也

  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

  ②介词短语后置(状语后置):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吾欲观于转附、朝儛

  六、分析

  开篇,齐宣王又对孟夫子问了和梁惠王一样的问题:“贤者亦有此乐乎?”

  难不成贤者都得苦哈哈的?精神上的愉悦就比不上物质上的享受么?看来齐宣王虽然比梁惠王多几分良心,但依旧是一副瞧不起人的暴发户心态(富豪想给儿子买地铁)。

  孟夫子当然不会放弃教育这小子的机会,于是说,贤者也有这样的快乐。要是得不到这样的快乐,他们就会找国王算账。虽说得不着这种快乐就埋怨国王,是不对的,命苦不能怪政府嘛,但一国之主有快乐而不同他的百姓一同享受,也是不对的。夫子又拐着弯把齐宣王骂了一顿。意思是说你齐宣王别得瑟,要是你不让百姓过好日子,迟早有人找你算账。接着他又讲了与民同乐,与民同忧的道理,算是老生常谈了。

  为了让齐宣王更明白,孟夫子讲了景公出游的故事,大概是想让齐宣王以先王为榜样。话说齐景公想去转附朝儛两个山上去游游,就问大臣晏子,怎样才能和过去的圣贤之君相比。晏子就对他讲述了巡狩和述职的事情。巡狩是周天子巡视各个诸侯的守卫的疆土,是上级视察下级。一个“狩“字可以看出周天子是把天下当做他个人的猎场的,诸侯只是他的管理员。述职则是诸侯去朝拜周天子,向上级汇报工作情况。这两件事虽说过程和游玩有关,但主要是以工作为主。其实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早已无力巡狩,而诸侯们也早把述职丢到九霄云外。周天子那微薄的能力和江河日下的威望,估计一出东周小朝廷,稍不注意就会被哪个野心没边的诸侯给灭口了。

  晏子说,那时君王出游,是为给百姓带去好处的。除了视察春耕秋收,还给贫困的百姓进行补助。所以当时的人们非常欢迎君王出游。吾王不出游,我的休息哪里求?吾王不出游,我的补助哪里有?国王要出游,大家能揩油。饿的能有饭,累的能轮休。巡狩政策好,大家乐啾啾。’”可如今君王一出游百姓就怨声载道,因为不但没带来好处,反而耗费民脂民膏,挥霍民力,整得百姓生不如死。谁也不原意让君王出游了。晏子还把君王无耻的行为分为四类,叫“流连荒亡”。孟夫子讲这个故事的目的就是规劝齐宣王,不要一味贪图享乐,而要时常记挂百姓,多为他们的幸福和疾苦操心。

  吃过领导视察的苦的同胞们都知道,那是种神马感觉。当年毛爷爷那批领导人视察各地,人民高兴得像过节一般。可现在领导一下地方,百姓就像躲鬼一样(我胡汉三又回来了),这状况和孟夫子讲的故事咋这么像呢?

  七、小结

  孟子引用齐景公想出去游玩,晏子劝谏的故事,阐明了君王应“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道理。可是两千多年过去了,孟夫子要求的事怎么现在的人还做不到呢?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教案】相关文章:

小班身体碰碰乐教案12-12

小班夹夹乐教案12-11

小班健康圈圈乐教案10-19

大班游戏教案《叠叠乐》反思12-31

大班数学数字猜猜乐教案12-12

打击乐幼儿园教案01-09

周益民与他的《小王子》01-02

大班打击乐教案拔根芦柴花10-23

小班撕纸乐教案《给小斑马穿衣》反思12-26

打击乐幼儿园教案精选(15篇)01-09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