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沙田山居》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沙田山居》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沙田山居》教案1
【教材分析】
《沙田山居》选自语文读本第三册,余光中先生是著名的乡愁诗人,无论诗,还是文,都充满了乡愁之味。《沙田山居》,更是通过在形象的比喻,和缓的语气,压韵的音调,传神的文字,来表达含蓄的思乡情感。文章表达的思乡感情学生从总体上能够了解,但是本文文字艰涩,情思隐寄,具体是如何表现思乡感情的,却是教学难点,需要认真揣摩阅读才可以真正理解。因此在设计教学时就以读为主,通过形式多样的诵读达到理解文意,体悟作者的思乡感情。
【教学目标及重点】
1、美读。通过自读、齐读、示范读等形式来体会文章蕴涵的思想感情。美文须要美读。美读,离不开有感情的朗读。朗诵者是教师或个别学生;而美读则是贯穿教学全过程的一种方式,它要求全体学生参与朗读的实践,并将这种实践跟初步鉴赏紧紧结合在一起。
2、美赏。通过揣摩精警词句来赏读。在整体阅读和细节阅读的基础上,充分把握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和表情达意的技巧。
3、体验乡愁情结。通过阅读本文和余光中的其他散文,体会作者含蓄的情感、传神的'文字,充分理解作者笔下的神妙的山水之美和字里行间的淡淡的乡愁。
【设计思想】
“美文需要美教”(韦志成语)。我们在这里不妨变化一下“美文需要美学”。这是一篇美文,语言优美,甚至辞采华丽。而且多用典,多用修辞,善用动词,可谓一字传神。《乡愁》通过几个特定的意象来表现,主题明显。语言也通俗易懂,读一两遍就能会背诵。而《沙田山居》语言含蓄,意象也有难以理解之处,情思隐寄写景之中。而且本文有许多字词学生从来没有见过,这给阅读带来了极大障碍。因此将本文的教学目标设计为美文美赏。包括鉴赏性阅读、体验性阅读。以读带赏,体验与鉴赏相结合。从景到境,从境到情。抓住几个重要语段,把握“兴寄”过程。
【教学方法】初读初体验(美读)——深读深理解(美赏)——再读再体验(悟乡愁情结)。
【教学媒体】
Powerpoint课件(配乐诗《乡愁》、生字词。)
教学过程设计
【创设情境】
有位台湾诗人曾写过这样一首我们耳熟能详的诗——《乡愁》,脍炙人口,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陆的深情,镌刻在每一个游子的心坎里。它就是《乡愁》,教师示范背诵并投影大家一起朗诵,它的作者就是台湾著名诗人、学者余光中先生。这篇散文文字含蓄甚至有些艰涩。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通过反复朗读,来领悟作者是如何表现乡愁这一永恒的情结的。
【美读提示】这篇文章美不美?可以各抒己见。可能会有同学说文字太难懂。语句晦涩,难懂,影响了我们对文本的阅读。这种敢于质疑的精神很好。没有否定就没有创新。无论美不美,我们不妨读读看。
【难词扫障】文章有不少生字,下面我们一起把这些字词学习一下:出示生字词投影(识记理解积累)
浩淼(miǎo) 衣袂(mèi)绸缪(móu)阒(qù)黑 栖(qī)定 蹂躏(róulìn)碧湛湛(zhàn)莽莽(mǎng)苍苍天籁(lài)
【自读标注】同学们先自读课文,重点的句子做好标注。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初步美读】美文要美读。“三分文章七分读”。看来“读”是学习散文的一个重要方法。怎么读呢?默读还是朗读齐声朗读还是一个人读大家听?读全文还是挑选几段读?大家觉得呢?学生商量,选择一两种。
【设计理念】这样设计充分给学生以自由,既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但是这样也带有很大的随意性,有很大的风险。因此要合理发挥教师主导性,教师要根据学生情况及时调整,运用教学机智,巧妙化解教学矛盾。
【揣摩美读】学生自由诵读,教师巡视,与误读学生交流,帮助学生纠正误读情况。
通过自读,我想同学们已经知道这篇文章美不美。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地诵读,流畅地、充满感情地读,一边读一边想象一边陶醉。
【教师引导】一般来说,作者写文章都有一个思路,这篇文章比较难懂,所以,我们最好顺着作者的思路来阅读,可以比较容易地理解作者的情感。
【重点赏读】抓住第一段“重九的陶菊已近两开,中秋的苏月已经圆过两次了”这里有几个特定的意象。“重九”、“中秋”、“陶菊”、“苏月”,这些意象让我们感受到作者的思乡怀旧之情。
【创新阅读】这段最后一句是否可以变化一下。“重九的陶菊已近两开,中秋的苏月已经圆过两次了”,是否可以调整一下呢?
同学根据上下文进行修改。改过之后一起读一读。教师意见:“重九的陶菊已近两开,中秋的苏月已经又圆了。”是不是更好些?可以讨论。
【设计理念】这样思考,可能只是自己读书过程中发现的一个问题,不是从语法角度着眼,而是从修辞角度考虑,改一下可能效果好一些,而且也培养学生不盲从、不迷信书本、不迷信名家敢于质疑的精神。
【重点赏读】“山外有山,最远的翠微淡成一凫青烟,忽焉似有,再顾若无。”这一句写远景,实际是乡愁的一处体现。写“山外山”,“最远”二词就写出了乡愁的层层与绵亘之远……
【重点赏读】文章接下来重写景,全文描写的是作者在香港九龙半岛沙田的一处居住环境,主要写了围着我的山和围着山的海。有没有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作者的感情流露?找一找,读一读,评一评。
【师生交流】作者将山比喻成罗汉,山顶是佛头,半山腰以上是佛肩,山腰以下是佛肚,山谷是肚脐。
三四两自然段对山的各个时段都进行了形象生动的描写。早晨马鞍山高高耸立于东方,使朝阳迟到,为看日出须得登上佛头。傍晚时西边魁梧的鹿山遮去了半壁西天,黄昏早来,鸟雀啼鸣。夜晚迅速来临,众鸟栖定,草间吟哦四起,幽谷中回音阵阵,山影茫然阴森,潜伏着不安。
除了从不同时段描写山,作者还描写了云烟氤氲的山、起风的山、热闹的山,分别体现在文章五六七自然段。
对于围着山的海,作者也进行了描写,体现在第二自然段。首先,海和山是相互绸缪的,是融合在一起的。晴艳的下午,海上碧波万顷;起风的日子,海波此起彼落;夜深时分,潮声起伏,渔火璀璨。“山睡去以撼人的节奏感撼着我的心血来潮。”写景中思乡之情隐约可见。
【赏读体验】第三段抓住“回答”一个小环节来揣摩。请一位同学朗读品位。例如“家,在半山腰等我。一个“等”,境界全出。每人自读,品味。写山谷,含情脉脉,用比喻,可爱。请一学生声情并茂地读。
【赏读体验】文章第七段可以说是点题的段落。景为谁生?齐读最后一段。体会乡愁是如何表现的。抓住几个关键语句:“加注罢了”、“最令人心动、神往的”、“人的骚音”“山下的铁轨向北延伸,延伸到我的心弦”等来把握。
文末赋诗一首“……湘云之后是楚烟,山长水远,五千载与八万万,全在那里面……”,含蓄深沉地吐露了思念祖国家乡的情怀。
【意象品读】请同学们从文章中找出一些与乡愁有关的意象,从中品味作者的乡愁之思。
【师生讨论】作品中所流露出的,不仅融入了乡愁,还融入了沧桑美。重阳饮菊、中秋看月等古典诗词意象,成为离愁别绪的载体。“五千载与八万万,全在那里面……”,抒发了对祖国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的倾慕之情。在他看来,自己的愁思“一层淡似一层”,“山长水远”。这种沧桑的乡情又表现为“文化乡愁”,即对文化古国的无限赞美和忆思。
【课外拓展】课后请同学们阅读本册读本与乡愁相关的文章《故乡的榕树》、《我寄情思与明月》、《就是那一只蟋蟀》和《我寄情思与明月》等。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阅读《余光中诗集》。
《沙田山居》教案2
一、设计思想
长期以来,虽然我们都意识到应该让课堂成为学生积极活跃、活动起来的场所,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但总摆脱不了课本重点、课文重点、课文难点等套子的束缚,不敢放手让学生自主来学,怕他们抓不住我们预设的重点、难点,不敢让他们任意选择他们认为好的字、词、句、修辞、情感等来欣赏,怕教师认为好的,一些参考书上的“好东西”学生不去理会。我想,事实真如此吗?即使如此,也要让学生把他们自己所认为的重点和难点摆出来,让我们做老师的看看他们的“问题”和“喜好”到底是什么,也感受一下如果学生觉得好而我们教师觉得不好,他们若硬塞给我们,我的感觉怎样?我们不应该强迫学生去喜欢他们认为不好的东西,事实上也强迫不了,硬要学生去分析他们认为不是问题的问题。正如爱因斯坦的《我的回顾》中所说:“现代的教学方法,竟然还没有把研究问题的神圣好奇心完全扼杀掉,真可以说是一个奇迹;因为这株脆弱的幼苗,除了需要鼓励以外,主要需要自由;要是没有自由,它不可避免地会夭折。”我们做教师的为什么不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呢?为什么一定要把教师的“欣赏成果”强加给学生呢?为什么用我们设计好的问题去“请君入瓮”呢?我是带着这些思考,尝试设计此课的。
二、设计创意
(1)改变老师提问、学生回答的老模式,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问题、解决问题。
(2)改变过去老师指定欣赏重点的方法,放手让学生就自己喜欢的文章的任一点、任一方面进行自我欣赏或合作欣赏。
(3)改变过去教师的单一评价模式,采取学生自评、互评、小组评和教师综合评的新模式。
(4)建立新型的师生合作关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引导学生设计问题,写欣赏性文章;搜集、整理学生设计的问题及学生写的欣赏文章,把有价值的问题通过网络供多数学生参考;引导学生如何评价自己、评价他人;补充一些相关的课外知识。
(5)教师注重情感渗透:作示范性背诵爱国诗篇《乡愁》。节录国家重要领导人答中外记者问时,在课堂上学习《望大陆》这首诗。
(6)课后作业注重培养学生举一反三,学以致用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了解课文内容,熟悉课文表达方式。
(2)能力培养目标:
①掌握分析散文的基本方法,具备相关的能力。
②培养自己设计问题的能力。
③培养独立欣赏和合作欣赏散文的能力。
④培养自我评价和对他人进行评价的能力。
(3)思想教育目标:理解作者的情感世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维护祖国统一的情感。
四、教学重点、难点(由学生列出)
(1)重点:领会景物描写中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2)难点:本文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设计问题、写鉴赏文段能力的培养。学生自评和互评能力的培养。
五、教学时数
1课时。
六、教学步骤
(一)课前准备
教师把学生分成四个组,让学生选出每组小组长。每组负责重点欣赏教师指定的文章的某个部分,并兼顾其他部分。每个学生至少设计一个问题,写不少于100字的鉴赏性文字;并从全文其他部分至少设计一个问题,写不少于60字的鉴赏性文字。小组长负责收集、整理。教师把学生设计的比较有价值的、多数学生问到的问题打在屏幕上,展示给学生讨论、解答、评价。
教师列出问题设计、写欣赏文章的着眼点,让学生明白可从哪些方面入手。
文章欣赏点指引:①某个字、某个词、某句话、某个修辞;②意境、画面;③音韵;④色彩搭配;⑤情感;⑥结构组织;⑦独特的理性感悟。
(二)堂上交流
1.导入
“居”,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我们每天的衣食起居、柴米油盐、磕磕碰碰都在那里奏响,我们在那里演绎着春夏秋冬、悲欢离合、人生的起起落落。于是,“居”也成了作家们笔下的一方宝地,不同的.作家笔下表现出不同的景致情怀。在陶渊明《归园田居》、《饮酒》里是“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淡自适;在王维《山居秋暝》里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清幽淡远;在刘禹锡《陋室铭》里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高远追求;在归有光《项脊轩志》里是对事过境迁,物是人非的伤感;在梁实秋《雅舍小品》里,是虽处战乱年代,居于风雨飘摇的破屋之中,却能自我调侃,自娱自乐的豁达;在余秋雨《山居笔记》里却是对中国文化的深沉探询和与中国文人的沉重对话。
2.简介作者及诗作《乡愁》
余光中,当代作家、文学评论家。1928年出生于南京。1947年中学毕业后入金陵大学外文系,翌年转入厦门大学,开始发表诗作。同年随家到香港,1949年赴台湾,入台湾大学外文系。自1974年起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11年。余光中被称为台湾现代派“十大诗人”之一。出版诗集《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钟乳石》、《万圣节》等。余光中的散文在台湾堪称一绝。散文集有《左手的缪斯》、《望乡的牧神》、《听听那冷雨》等。评论集有《掌上雨》、《分水岭上》,评著有《梵谷传》等。
教师配乐背诵《乡愁》。
3.文章赏析交流及自我评价、相互评价
整体感知:(学生自主完成)
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结合电脑屏幕画面和配音概括每自然段内容。
第一自然段:山居概貌
第二自然段:海天相映
第三自然段:山中奇景
第四自然段:山居幻景
第五自然段:雾中仙姿
第六自然段:风中秀色
第七自然段:人为骚音
(教师总结:欣赏文章要先从总体上把握内容)
具体赏析:
(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第一自然段。让学生进一步学习文章欣赏的方法。
①景(写了什么景):山居周围广阔、宁静的环境。②情(抒了什么情):山居生活的自由,对山居的热爱,对祖国文化的热爱,对祖国的爱,浓浓乡愁。③语言(如何写景抒情):押韵、叠音词,音韵舒缓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运用比喻,形象生动;用词古雅,有韵味。
(教师点拨:散文欣赏主要从景、情、语言三大方面展开)
(2)学生自主与师生合作相结合欣赏写景、抒情的精华段落第二、三、七自然段。
操作流程:
屏幕展示精典段落中学生设计的问题→每题请一个学生说明其设计意图并对自己设计的问题进行自我评价→学生分组讨论问题→请某个组派一个代表发言,让另一组对该小组的发言作评价→每段的问题解决后让书面文字鉴赏写得比较好的学生就自己写的该段其他精彩点发言→组长对自己组员作全面总结评价→教师补充知识→教师对全班学生的“问题设计”及“自由鉴赏”(书面文字鉴赏和口头鉴赏)作综合评价。
教师列出“问题设计”、“欣赏性文章”的评价标准指引:
①是否体现文章的重点和文体特点;②是否有新意;③是否有个性;④是否从多个角度入手;⑤问题表述是否明确,用词是否准确;欣赏文章写得是否能自圆其说或引起共鸣,语言是否准确、优美;⑥发言者的语言、语音、语速、情感等如何(符合任何一条都该肯定,不要求面面俱到。自我评价、相互评价、组长评价、教师评价都遵循此原则)。
第二段问题设计精选:
①为什么说“照镜的不是人,是神”?②“海与山绸缪在一起……海湾”中的“绸缪”能否换成“结合”?为什么?“侵入”“诱俘”有何表达效果?③说说“起风的日子,海吹成了千亩蓝田,无数的百合此开彼落”这句话所用的修辞及其表达效果。(教师设计该题)
第三段问题设计精选:
①“山是禅机深藏的高僧,轻易不开口的。”想一想作者为什么把山比作高僧?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人在楼上依栏杆,山列坐在四面如十八罗汉叠罗汉,相看两不厌。”
教师补充资料:独坐敬亭山(李白)
众鸟高飞尽,浮云独自闲。
相看两不厌,惟有敬亭山。
②为什么说“山已经代我答了”,又说“其实山并未回答”?这话矛盾吗?用“山”“鸟”“虫”“松风”代我答“问余何事栖碧山”有什么好处?
教师补充资料:山中问答(李白)
问余何事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③“山谷是个爱唱歌的村女……应人的尾音”用了什么修辞?请具体说明其表达效果。
第七段问题设计精选:
①平常交通繁忙时所制造的噪音令人厌恶,而作者为什么说“最令人心动而神往的,却是人为的骚音”?
②怎样理解“五千载与八万万,全在那里面”?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作者为什么只引用到“全在那里面”呢?
③作者最后那首诗有什么意味?有什么作用?
④作者引用王粲的典故有什么作用?
教师补充:王粲,汉魏间诗人,山东人。由于战乱,曾一度远离家乡,避乱于湖北荆州,期间写下著名的《登楼赋》,表达思乡和渴望被重用的情感。
“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情眷眷而怀归兮……人情同于怀土兮,岂富贵而以异……”《登楼赋》
教师补充:余光中先生在湖南岳麓书院讲学时说“我在诗中怀乡,我在诗中唤醒古典的背景,我在诗中向李白说话,向苏东坡诉说我的心情,这都是怀乡的表现。”(根据这些话引导学生如何理解余光中的散文及诗中经常出现古人和古诗这一现象)
(3)“问题设计”外的其他精彩点鉴赏发言(教师在“课前准备”时选一部分书面欣赏写得比较精彩的学生发言)
组长评价:组长对组员各方面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
教师作总体评价:教师对学生设计的问题和书面欣赏、口头欣赏的表现作总体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
(4)情感深层熏陶
屏幕展示下诗,播放温家宝总理在电视讲话中的该段背诵录音。望大陆
于佑任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
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
故乡不可见兮,永不相忘!
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三)课后作业
(1)文中写了雾中、风中的“沙田山居”,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发挥联想和想象,以“雨中的沙田山居”为中心写一段文字。
(2)把该文和余秋雨的《〈山居笔记〉小引》进行比较,分析它们在写景特点、语言特色、抒发的情感方面的异同。
《沙田山居》教案3
教学目标:
1、大体了解作者有关情况
2、学习本文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法
3、品味本文优美、诗质的语言
4、体会本文所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领会景物描写中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体会本文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由《乡愁》导入。
二、整体感知:
讨论
1.全文整篇写景,山居所见到的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的景物可以说是千变万化.形式是中”散”的,可凝聚其中的却是一种挥之不去的悠悠情思.这是一种怎样的感情?
是一种思乡之情,是一种对故土、对祖国的眷恋之情。
2.这篇散文写景手法多种多样,曲尽其姓,但用得最多的一种手法是什么?
是拟人手法的运用。
3.本文以哪两种顺序把各种景物组织到一起?以哪一种顺序为主?
是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以时间顺序为主。
4课文中说”山是禅机深藏的高僧,轻易不开口的.”找出课文将山比作僧人的句子,想一想作者为什么把山比作高僧。
家,在半山腰上等我,那地势,比佛肩要低,却比佛肚子要高些。
5、在这篇散文中,第一、二段写山居之地的环境,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美的境界?请你用一句话概括其特点。
山与海构成的仙境
6、最后一段写道:“海啸与风声,即使撼天动地,也不过为无边的静加注荒情与野趣罢了。最令人心动神往的,却是人为的骚音。”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作者身居山上,但心怀人世间,他魂牵梦绕的是边愁乡愁,是祖国、民族。因此让他心动神往的是来自大陆的声音。
7、以五行诗结束全篇。诗中“长山水远”“五千载与八万万,全在那里面”句,与的哪一句是呼应的?联系全文看,这五行诗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表达了作者眷恋故乡、情牵祖国的民族感情。
三、 课堂小结
四、 课后作业
五、 板书:
沙田山居
课文结构图示
┎————————————空间顺序—————————————┐
海→→→山→→→沙田山居→→→山上的云烟→→→海潮风声→→→骚音
┖——边愁乡愁 爱国情怀——————————┘
※表达交流活动
1、 阅读《展现七彩人生》一文。
2、 写大作文。
《沙田山居》教案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大体了解作者有关情况;学习本文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法;品味本文优美、诗质的语言。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本文所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3、过程与方法:讨论法。
教学重、难点:
1、领会景物描写中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体会本文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由《乡愁》导入。
二、整体感知:
讨论:
1.全文整篇写景,山居所见到的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的景物可以说是千变万化.形式是中”散”的,可凝聚其中的'却是一种挥之不去的悠悠情思.这是一种怎样的感情?
是一种思乡之情,是一种对故土、对祖国的眷恋之情。
2.这篇散文写景手法多种多样,曲尽其姓,但用得最多的一种手法是什么?
是拟人手法的运用。
3.本文以哪两种顺序把各种景物组织到一起?以哪一种顺序为主?
是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以时间顺序为主。
4.课文中说”山是禅机深藏的高僧,轻易不开口的”找出课文将山比作僧人的句子,想一想作者为什么把山比作高僧。
家,在半山腰上等我,那地势,比佛肩要低,却比佛肚子要高些。
5.在这篇散文中,第一、二段写山居之地的环境,这是一个
山与什么样的美的境界?请你用一句话概括其特点。
海构成的仙境
6.文章最后一段写道:“海啸与风声,即使撼天动地,也不过为无边的静加注荒情与野趣罢了。最令人心动神往的,却是人为的骚音。”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作者身居山上,但心怀人世间,他魂牵梦绕的是边愁乡愁,是祖国、民族。因此让他心动神往的是来自大陆的声音。
7.文章以五行诗结束全篇。诗中“长山水远”“五千载与八万万,全在那里面”句,与文章的哪一句是呼应的?联系全文看,这五行诗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表达了作者眷恋故乡、情牵祖国的民族感情。
三、课堂小结
四、课后作业
五、板书:
沙田山居
【《沙田山居》教案】相关文章:
王维《山居秋暝》教案12-17
《山居秋暝》华体会可以注销账号不 12-22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06-04
大班教案认识a的教案10-10
大班教案民族大联欢教案11-11
关于树叶的教案有趣的树叶教案12-13
中班教案《捉迷藏》游戏教案12-18
小班结构游戏教案城堡教案11-15
《亡羊补牢》教案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