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 通知工作总结 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4-01-13 07:36:59 教案 我要投稿

(精)小学数学教案10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精)小学数学教案10篇

小学数学教案1

  一、联系生活、复习引入。

  1、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谁能说说在我们生活中那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2、从桌面上拿出自己喜欢的物体,并说说它们的的形状。

  3、摸一摸手中的物体,有什么感受?与同学交流想法。

  4、引导学生说出有些物体的一面或几面是平平的,揭示课题。

  二、动手操作,认识图形。

  1、认识长方形。

  (1)让学生动手找出长方形的面(生可以用摸),认识长方形并出示图形。(电脑出示:从长方体中取下长方形。)

  (2)其余生也找找手中物体中的长方形的面,看一看,摸一摸。

  2、能不能从其他物体上找到其他的图形呢?(学生独立找、小组内找、与教师一起找)。

  3、汇报交流,认识正方形、三角形、圆。(电脑演示)

  4、请小朋友仔细观察,今天我们认识的图形和过去认识的.物体有什么不同?(立体图、平面图)

  5、用自己的办法把他们图形画下来。

  三、联系实际、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1、出示教材中的交通标志图让学生辨认,渗透交通安全教育。

  2、在生活中,你在哪儿见过这些平面图形呢?请同组的同学相互说说。

  四、课堂活动。

  1、小明和同学们一样也认识了这些图形,这是小明利用今天认识的图形拼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电脑演示)你们能从这幅美丽的图画中找出今天学的这些图形吗?

  2、下面请同学们小组互相合作,利用老师给你们的图形拼出自己喜欢的漂亮的图画,要尽量和小明的不一样。

  五、课堂小结。

  下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在脑子里想想今天认识的图形。

  六、布置作业。

  2、在生活中我们到处都可以见到这些图形,同学们回到家后仔细观察家里的物体,看看能在哪些物体上找到这些图形,把你的发现告诉爸爸和妈妈。

小学数学教案2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1、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基于以上理念,为了更好地突破重点、难点,本教学设计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4人为一小组在自主探究、交流中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同时给学生留出充分观察、思考和发现新知的时间,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究和发现。

  2、注重用学生熟悉和喜爱的事物及事例设计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用学生熟悉和喜爱的`事物及事例设计情境,为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生动有趣的资源。本教学设计着力挖掘学生生活中的素材来设计有关的数学内容,借助豆荚这一生活实物,编制6的乘法口诀。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会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学情检测卡

  学生准备小棒若干根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说出下列算式的得数和所用的口诀。(学生以“开火车”的形式回答)

  课件出示:5×2=3×1=3×3=4×2=4×3=

  2、说出下面每句口诀的前一句口诀和下一句口诀分别是什么。(课件出示口诀,指名回答)

  课件出示:三五十五二四得八四五二十

  3、揭示课题:以上是我们前几节课学习的乘法口诀,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6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学过的乘法口诀及应用口诀进行计算。既巩固了旧知,又为新知奠定了知识基础。

  探究新知

  1、教学教材60页例6。

  (1)看图填表。

  (课件出示教材60页例6主题图及相应表格)

  ①提问:图中一共有几个豆荚?每个豆荚里各有几颗豆子?

  (6个豆荚,每个豆荚里都有6颗豆子)

  ②思考:1个豆荚里有6颗豆子,2个豆荚里有几颗豆子呢?3个、4个……6个呢?请把你想到的结果填在表格中。

  预设:

  生1:2个豆荚里有12颗豆子。

  生2:3个豆荚里有18颗豆子。

  生3:4个豆荚里有24颗豆子。

  ……

  (2)整理乘法算式。

  师:请同学们根据所填的结果按照顺序列出几个不同的乘法算式。

  预设

  生1:1×6=62×6=123×6=184×6=24

  5×6=306×6=36

  生2:前五个算式还可以这样列:6×1=66×2=126×3=186×4=246×5=30

  解决方案,学生生活,小学数学,能动性,组织者

小学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在具体场景里体会左右、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能比较准确地确定物体左右、上下、前后的方位。

  2、能按左右、上下、前后的方位要求,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常见问题,初步学会用左右、上下、前后等词描述所在的位置,培养初步的位置观念。

  3、培养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准确认识物体之间左右、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

  课前准备:

  课件、粉笔盒、书本、尺子。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观察:小朋友们,请观察自己宽敞、漂亮的教室,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设疑:它们的位置在哪里呢?

  2、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一认它们之间的位置。(板书:认位置)

  二、讨论交流,感悟新知。

  1、出示主题图――教室。

  提问:观察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教室里有些什么?

  2、讨论交流。

  (1)、组内讨论:国旗在黑板的什么位置?小明在小刚的什么位置?

  (2)、小组汇报。(板书:国旗在黑板的上面,小明在小刚的前面。)

  (3)、讨论:国旗在黑板的上面,还可以怎么说?小明在小刚的'前面,又可以怎样说?

  3、分组讨论。

  提问:你还能找出图中哪些物体有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

  讨论后汇报:

  地球仪在讲台的上面,讲台在地球仪的下面。

  小红在小芳的前面,小芳在小红的后面。

  4、联系教室内真实场景,感悟位置关系。

  简要归纳小结:两物体之间有一定的位置关系,如果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上面,那么另一个物体就在这个物体的下面。如果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前面,那么另一个物体就在这个物体的后面。

  三、拓展应用,深化提高。

  1、做“想想做做”第一题的游戏。

  2、做“想想做做”第2题。说一说你的前、后、左、右面是谁?

  3、投影演示冰箱。

小学数学教案4

  一、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四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认识地图上东、南、西、北四个方位的关系(东与西相对,南与北相对)

  3、解决问题: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想像、描述、表示和交流等数学活动中,丰富对方位知识的体验。

  4、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使学生知道地图上的方向。

  教学难点: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二、教学过程

  (一)回顾所学创设情境

  出示儿歌。

  师:同学们咱们在二年级学过一首关于方向的儿歌,还记得吗?(与同学一起回顾)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设计意图:已有的基础又鼓舞着他们探索的兴趣和信心。同学们会用已经知道的前、后、左、右来描述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

  师:那么在生活中我们知道太阳是从哪儿方向升起的?用手指一指这个方向。(设计意图: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动手操作,整体感知方向打下良好基础)

  师:同学们指的非常棒,那么我们通过儿歌可以知道,太阳升起的'方向是—东方。也就是说我们手指的方向是----东方。

  师:那我们在通过儿歌看看西方在哪个方向?

  学生指向后方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东和西,那么如何辨别南和北呢?老师这里有一个识别方向的小妙招。

  请同学们一起做,面向太阳升起的方向,张开双臂,左手所指方向就是北,右手所指方向是南)做完找同学演示。加深印象

  (二)调动原有经验初步感知方向

  (一)师:同学们,其实东南西北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都会遇到,你们还知道哪些知识或者词语和东南西北有关呢?

  生:冬天要刮西北风

  生:太阳从东方升起

  …………

  师:看来有关东南西北的知识还真不少。那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怎样来辨别方向呢?

  生:积雪,融化快的是南方

  生:北极星,永远指向北方

  ......

  师:看来同学们懂得很多辨别方向的方法呢,在野外一定不会迷了路。

  (二)闯关识方向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四个方向,让那个我们来看看咱们学的四个方向有什么关系呢?(东和西相对,南和北相对)

  师:同学们真棒,现在老师有一个小游戏需要你们来闯关,看看谁是方向小达人。

  (找几个同学上台,由老师发号方向口令,同学快速指出,正确的同学获胜)

  师:这位同学真棒,真是名副其实的方向小达人呢,那么下一轮游戏我想找一名同学替老师发号指令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的趣味性,巩固认识感知四个方位)

  (三)联系实际,感知方向

  师:在我们的教室的东、南、西、北方位都有什么?请你写下来。

  生上前展示,老师随堂批改

  (四)、答题闯关

  师:出示课件图片,图中小红所说的方位正确吗?请小组讨论一下。

  生:正确

  师:判断的理由呢?

  生:因为太阳是从东方升起,所以面对太阳的方向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

  师:真棒,老师为你骄傲。老师这里还有几道题,谁来回答一下?

  太阳从(东)方升起,晚上从(西)方落下,北极星挂在(北)方

  早晨当你面对太阳时,你的后面是(西)你的左面是(北),你的右面(南)。

  三、总结

  师:同学们掌握的都很棒,很好的认识了东、南、西、北四个方位,也知道了四个方位在我们生活的运用。也能通过积雪、北极星等辨别了方向。

  四、练习:

  请同学们课下完成图中的练习,写出各个建筑所在的方位。

  板书设计

  位置与方向----认识东南西北

  北与南相对东与西相对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小学数学教案5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83-84页。

  教学目标:

  1.掌握看图找关系的方法。能根据给定的事件或行为从图表中选取相关的信息,进行有根有据地思考与分析;能根据图表中呈现的信息进行合理想像,想到图背后的事件或行为。

  2.感受图表简洁、直观的特点,感受数学课的趣味性。

  教学重点:

  1.掌握看图找关系的方法。

  2.能够根据需要选取相关信息,进行有根有据的分析。

  教学过程:

  一、看图

  师:同学们,找相同游戏好玩吗?

  生:好玩。

  师:如果给你四幅图,让你找相同,还会吗?

  生:会

  师:那就开始吧。

  生1:它们都是折线统计图。

  师:没错,我们就用折线统计图的眼光来看看它们。还有什么相同?

  生2:我看到都有横轴和纵轴

  师:眼力不错,看出都有两条轴。(画出两条轴)还有吗?

  生3:我看到都有时间和速度。

  师:的确,它们都有两个量。(贴出卡片:速度、时间。呈现如下板书:)还有吗?

  生4:它们都有向上的或向下的线。

  师:你真会观察。这样吧,先给你所说的这些线起个名字——折线。四幅图都有折线。(板书:折线)还有别的相同吗?

  生:没有了。

  师(指着图问):看看这两个量,应该摆在什么位置上?(指名操作,学生将板书修正如下:)

  师:瞧,他这么一摆,又摆出了一处相同,横轴都表示什么?(生齐:时间。)纵轴呢?(生齐:速度。)

  师:看来,找相同难不倒大家,我们换个游戏——找不同。

  生1:它们的折线都不相同。

  师:真厉害!一眼就看出折线不同。大家想一想,在这些图中,折线都表示出了谁和谁的关系?

  生齐:速度和时间的关系。

  【教学意图】将本课的生长点立于折线统计图,并以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游戏拉开本课的序幕,让学生一下子以饱满的情绪投入了看图方法的探索中,既复习了折线统计图的有关知识,经历“看什么——怎么看——看到了什么”的过程,从而形成技能。

  二、找关系

  ㈠创设情境

  师:讲到速度与时间,我想起了一件事情,昨天,我乘车从“久久厝边超市”来到我们晋江三实小。这段时间,汽车的速度是怎么变化的呢,想知道吗?

  生:想。

  师:不告诉你们。给段声音,看谁能听出来。(播放汽车行驶的声音)

  师:听出来了?

  生1:我听到汽车一开始是越来越快。然后就越来越慢。

  师:听力不错。你说的越来越快,我们如果称它为速度增加,那么越来越慢就称为——

  生1:速度减小。

  师:聪明。只是,速度增加后马上就减小吗?

  生2:不是,中间的一段速度是保持不变的。

  师:很好,就用你的这个词——保持不变。

  师:原来,汽车的速度经历了这样的变化过程:先是——(生:速度增加),接着——(生:保持不变),然后——(生:速度减小)。

  师:想一想,刚才的四幅图,哪一幅能表示出汽车的速度变化情况?

  生1:图三。

  师:都选图三吗?

  生2:图四。

  师:瞧,师:商量商量,是让我把答案告诉你们,还是自己研究?

  生:自己研究。

  师:有志气,我就喜欢这样的孩子!现在请大家拿出抽屉里的探究单,选一幅自图进行研究,你可以选图三,也可以选四图四。开始吧。

  ㈡自主探究

  ㈢反馈交流图三

  1.交流第一题

  (1)体会函数一一对应的思想,渗透动态过程

  (指名汇报第一题表中的数据)

  师:有谁和他填的不一样的吗?

  生:没有。

  师:看来,每个时间点只有一个速度和它相对应。

  【教学意图】本节课上,学生答案都一致。其实,我更希望学生出现不同的答案。如果不同的答案,则可根据生成引导学生比较,谁对谁错?怎么看出来?这样既复习了用数对知识看点的.方法,还可使函数一一对应的思想让学生体会得更深刻。正因为每个时间点都对应着的速度,因此可将这无数个点汇集成折线,才表示出了汽车的行驶速度变化情况。

  (2)完善图中的信息。

  师:看着你们填的数据,我注意到第一个空格是的速度是0,最后一个空格的速度也是0。那么这两个0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

  生1:第一个0是第0分的速度,最后一个0是第四分的速度。

  师:时间不同。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1:从表上看出来的。

  师:图上看得出来吗?

  生1:图上也看得出来。

  师:还有不同吗?

  生2:第一个0是汽车起动时速度为0,第二个0是汽车停止时的速度为0。

  师:真了不起,他联系了生活实际,想到汽车的运动状态。还有不同吗?

  生3:第一个0,汽车在“久久厝边超市”,第二个0,汽车在三实小。

  师:同意吗?

  生齐:同意。

  师:那我把这两条信息填到图中。(在探究单上补上两个地点的词语)

  这么一交流,我们发现,原来表格中藏着这么多知识!同学们,交流快乐吗?(生:快乐)。让我们继续交流第二题。

  2.交流第二题

  (指名学生交流)

  (1)师生互动

  师:我们来看看他填写的第一句话。“从第0分到第1分”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1:从横轴看出来的。

  师:哦,横看看,看出了时间的变化。(板书:横看)那么速度从0增加到400米/分又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呢?

  生2:从纵轴上看出来的。

  师:竖看看,看出了速度的变化。(板书:竖看)

  师:结合横看、竖看得到的信息想一想(板书:想一想):时间在变,速度在(生:增加),所以这段折线表示速度增加。

  师:我们这么一交流,不仅知道了这一段为什么表示出速度增加,还知道了看图的方法。

  (2)生生互动

  师:我们就像这样继续交流第二句话和第三句话好吗?

  生齐:好。

  师:那么下面的交流活动就交给同桌进行了,开始交流吧。

  3.描述汽车的行驶情况。

  师:汽车的行驶情况现在清楚了吗?

  生:清楚了。

  师:谁能完整地描述一下汽车这段时间的速度变化情况?

  生:(略)

  师:说得怎样?

  生(齐):很好!

  师:那就把掌声送给他。现在,你们对汽车的行驶情况还有问题吗?

  生:没有了。

  4.数*想

  师:我有个问题,想请大家回答:从第一分到第三分,汽车行驶的路程是多少米?

  生1:1200米。

  生2:800米。

  师:你怎么知道是800的?

  生2,从第一分到第三分,时间是两分钟,每分钟速度是400米,所以路程是800米。

  师:你怎么却说是1200米呢?

  生1:我把时间看成了三分钟。

  师:你也是横看,看出时间,竖看,看出速度后算出来的吧?

  生2点点头。

  师:原来要解决这个问题也得用到看图找关系的方法。现在,你们会看图找关系了吗?

  ㈣反馈交流图四

  师:那我们一起来看看图四(在黑板上用小棒摆出图四的图),刚才谁是研究图四的?现在你还认为它能表示出速度的变化情况吗?

  生:不能。因为汽车不可能一下子把速度从0增加到400米/分。

  师:你说的一下子是指它的时间——(生:很短),从图上来看,边很短的时间都没变,都在0分这一时刻。这样的话,就会出现什么问题?

  生:没有时间,速度是不可能变化的。

  师:说得多好啊,那么你认为第一段的折线要怎么摆放才合适?(指名上台调整第一段折线)

  师:这样可以了吗?

  生1:不行,第三段不对,要这样摆。(学生上台操作)

  师:这么一摆,不就是图三了吗?

  三、拓展延伸

  ㈠离家的距离与时间的关系图

  师:同学们,我们用看图找关系的方法排除了错误的图,留下了正确的图。你们觉得这样的学习好玩吗?

  生(齐)好玩

  师:还想不想看看别的图?

  生(齐):想

  师:瞧,图来了。

  师:这两幅图中有一幅表示的是林老师出门散步,走到读报栏,在那儿看了一会儿报纸后回家。请问:是哪幅?说说你的理由。

  生答略

  师:如果是图A,林老师的散步情况又是怎样的?

  生答略。

  师:看来,简单的看图找关系已经难不倒大家了。我想请来一幅难度很大的图,有信心接受挑战吗?

  生(齐):有。

  师:好的,一起来看看。

  师:这幅图描述的是谁和谁的关系?

  生1:是足球场的音量和时间的关系。

  师:是的,这是我看过的一场足球比赛,从音量和时间的关系来看,你觉得精彩吗?

  生:精彩。

  师:精彩的球赛还需要有精彩的解说员。现在我们就开展优秀解说员评比活动。谁能解说得精彩就评他为“优秀解说员”。

  师:同学们,要当好优秀解说员,解说时应该注意什么?

  生1:要说清楚时间的变化和音量的变化。

  师:也就是说要用上这节课学到的本领——看图找关系。这个要求很重要。还有补充吗?

  生2:要关注场上的变化,说清楚比赛的情况。

  师:也就是要根据图想像赛场的情况。这个建议不错。还有吗?

  生3:要说的大声些,要有感染力,能带动观众。

  师:这是个高标准,我觉得能做到这两点就已经很不错了。

  师:解说标准制定好了,我们就开始PK吧,(指名同学解说,其余学生点评,教师给学生颁发“优秀解说员”证。过程略)

  【设计意图】出示足球场的音量变化图时,课已进入尾声。这幅图如果只让学生看图说出时间与音量的关系,显然肤浅了;如果只让学生进行数学计算,说出上下半场各用时多少,中场休息用时多少,显然片面了;如果要完成以上所有任务,时间不允许,且有重复教学的嫌疑。此时,应如何延续本节课的坡度与梯度?如何将学生的思维标杆立于点?我想到了评选优秀解说员的数学活动,因为PK的方式,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热情。PK前约定评比标准,使学生明确看图的要求:既要看出音量与时间的关系,还要合理地想像图背后隐藏的故事。PK过程与学生的评价,使学生提升看图找关系的能力,也感受到本课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到数学课的乐趣。

小学数学教案6

  设计说明

  本课的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利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学目标,在教学中采取了下列方法:

  1.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

  由于一年级学生年龄较小,思维仍处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而问题中出现的数目较大,在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操作,进行分一分、圈一圈、画一画等活动,使学生在头脑中构建并形成表象,逐步理解并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在教学中,当学生完成探究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汇报,使学生理解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促进学生动脑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与人合作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小棒圆片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复习铺垫。

  课件出示:45里面有()个十和()个一。

  63里面有()个十和()个一。

  由3个十和8个一组成的数是()。

  由7个一和5个十组成的数是()。

  (学生自主读题,教师指名回答)

  2.导入新课。

  师:刚才我们复习了数的组成,这节课我们要利用数的组成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板书: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在上新课之前复习数的组成,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接下来利用数的组成解决问题作铺垫。

  ⊙操作探究,学习新知

  1.课件出示教材46页例7,理解题意。

  师:你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学生看图,阅读文字,汇报自己了解到的信息。

  2.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1)动手操作,探究解题方法。

  师:你能用什么方法解决呢?动脑想一想,动手试一试吧。(出示课堂活动卡)

  (学生讨论、操作,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2)汇报交流,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师:现在请想出答案的同学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解决的。

  预设

  生1:我用58根小棒代替58个珠子,10根10根地数,数出10根就捆成一捆,最后捆出了5捆,还剩8根,所以58个珠子能穿5串,还剩8个。

  生2:我在书上圈一圈,每10个珠子圈在一起,能圈出5份,还剩8个,所以能穿5串,还剩8个。

  生3:我想58里面有5个十和8个一,所以能穿5串,还剩8个。

  (3)回顾反思,检验解题结果。

  师:怎样验证你们解答的是否正确呢?

  学生交流后师小结:10个穿一串,5串是50个,再加上剩下的8个,正好是58个,解答正确。

  3.思维拓展,丰富解题策略。

  课件出示:想一想,如果5个穿一串,这些珠子能穿几串?

  (学生讨论、交流,汇报解决问题的策略)

  方法一:利用例7中出现的策略解决。

  5个5个地圈,58里面有11个5,能穿11串,还剩3个。

小学数学教案7

  (一)、学生们情况分析:

  本班16名同学在一学期的一年级学习中积累了一定的学习基础,如对数字的认识、简单的加减法运算都有一定的基础。从同学们的学习和^考~试检测中发现影响本班学习掌握的因素较多。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方向与位置、认识图形、100以内的数、认识人民币、10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1、重视以学生们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们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们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们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们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们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能够熟练掌握100以内数,会读写100以内数。掌握100以内数的组成、顺序和大小,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会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2、会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会用加、减法计算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爱护人民币。

  4、会认读整时、几时半,会写时间,知道珍惜时间。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能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进行恰当的描述、发展空间观念。

  3、在教师的帮助下,初步学会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和。

  (三)、解决问题方面

  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3、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4、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5、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6、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100以内数的认识,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

  教学难点: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以及数学思维的训练。

  1、从学生们的年龄特点出发,多采取游戏式的教学,引导学生们乐于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2、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难、广。应该考虑学生们实际的思维水平,多照顾中等生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们。

  3、布置一些比较有趣的作业,比如动手的作业,少一些呆板的练习,作业分层设计。

  4、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适当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学习的方法。

小学数学教案8

  设计说明

  多位数乘一位数是笔算乘法的开始,要让学生切实掌握。本节复习课在教学设计上主要体现以下两方面:

  1.借助情境指导学生有序整理知识体系,积累复习活动经验。

  多位数乘一位数这部分内容的知识点比较多,在复习时必须进行系统地整理,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清晰的知识体系,从而更深刻地理解算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先借助具体情境提出问题,引入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复习。然后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回顾相关的知识要点,形成简单的知识结构。最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图示将相关的知识要点形成体系,将分散的知识串联起来,为后面形成知识网络奠定基础。

  2.重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广泛收集各种类型的习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答,开阔学生的思路,促进他们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通过单项复习、综合复习,为学生提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整理复习

  1.引入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复习。

  (1)课件出示教材110页1题(4):1架飞机可以载客280人,3架这样的飞机可以载客多少人?

  (2)学生先独立计算,然后集体交流。

  (3)指名说算法后,一起回顾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口算方法。(先把整十、整百数0前面的数与一位数相乘,计算出积后,再看因数的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2.整理知识体系。

  (1)想一想:在多位数乘一位数这个单元,除了学习口算乘法之外,还学习了什么内容?

  (笔算乘法、解决问题)

  (2)讨论:口算乘法、笔算乘法和解决问题分别包括哪些类型题?

  (口算乘法包括整十数、整百数、几百几十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口算;笔算乘法包括不进位乘法和进位乘法;解决问题包括用估算解决问题和归一、归总问题)

  (3)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图示把这个单元的知识要点表示出来。课件出示样例:

  3.分类复习。

  (1)复习口算乘法:直接写出下列算式的得数,并说一说你的算法。

  80×3=70×9=40×6=

  100×5=6×300=7×60=

  900×2=2×200=400×7=

  (2)复习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

  ①课件出示:张阿姨要打一篇500个字的文章,平均每分钟打69个字,估算一下,她7分钟能打完这篇文章吗?

  ②根据题意列出算式。(69×7)

  ③观察算式,复习估算方法。

  ④完成解题过程。

  69×7≈490(个)

  490<500,所以她7分钟不能打完这篇文章。

  ⑤估算。

  教学,数学

小学数学教案9

  设计说明

  1.情境激趣,寓教于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玩”是儿童的天性,在设计这节课时,注重让学生在“蚂蚁做操”的情境中抽象出点子图,借助这一直观模型来解释计算的过程,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运算的意义。做到“在玩中学,在学中练”,完成由知识到能力的升华。

  2.引而不替,突出主体。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适当地引导,然后放手让学生思考,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让学生将点子图与竖式计算对应起来,清晰地呈现出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过程。引导学生掌握表格、抽象竖式、直观点子图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提高计算的能力,同时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发挥。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学情检测卡

  学生准备点子图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质疑引新

  1.(课件出示教材52页蚂蚁做操情境图)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画面,同桌间说一说在情境图中你可以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指名汇报)

  师:根据找到的这些数学信息,谁能提出一个用乘法计算的问题?(要引导学生尽量把问题表述完整:每行有12只小蚂蚁,有4行,一共有多少只小蚂蚁?)

  2.让学生独立列式,并尝试口算。

  师:谁能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个别学生汇报自己的口算过程)

  师:这节课我们要用竖式计算乘法。(板书课题:蚂蚁做操)

  设计意图:观察情境图,从图中获取信息,培养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汇报口算方法的同时,巩固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口算方法,为后面的教学作铺垫。

  ⊙合作探索,学习新知

  1.圈画点子图。

  (1)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的点子图,在点子图上圈一圈,算一算,并说一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学生在小组内圈算,教师巡视指导。

  (2)指名说思考过程。

  引导学生说清自己的思考过程,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

  (要重点理解教材中呈现的第三种圈算方法,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圈的,又是怎样算的,将每一步口算过程与点子图中圈画的点子对应起来,借助点子图直观地理解这种口算方法:先算10×4=40,再算2×4=8,最后算40+8=48)

  (3)总结:这节课我们要一起探究的是笔算乘法,也就是乘法的竖式计算。(板书)

  (4)尝试用竖式计算,展示自己的计算过程。

  根据学生的汇报,师板演完整的竖式过程。随机提问每一步计算的含义。

  (5)说一说竖式计算的每一步在表格和点子图中分别表示的是哪个计算过程。

  2.学习乘法竖式的简写形式。

  师出示乘法竖式的简写形式。

  引导学生想:8写在个位,表示什么?4写在十位,表示什么?

  3.师小结竖式计算的过程。

  (1)书写格式:先写第一个乘数12,再写第二个乘数4,相同数位对齐,乘号写在第二个乘数的左边,然后画一条横线。

  (2)计算方法:从个位乘起,乘到哪一位,积就写在哪一位的下面。

  (3)学生自由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4.课件出示:213×3。

  组织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计算的方法,再指名汇报。

  (注意:对于口算的学生要说一说口算的过程;对于用竖式计算的学生,要说清楚每一步计算表示的具体含义)

  设计意图:教学过程循序渐进,尊重学生的想法,通过圈画点子图、研究笔算算理,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笔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感受到知识的形成过程。

小学数学教案10

  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学会用加法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并解决问题,根据本课的教学任务和特点,作如下设计:

  1.关注课前复习。

  为了使新知的学习顺利进行,在课前要安排复习题,为学生扫清计算方面的障碍,实现知识的自然迁移。

  2.关注学生对算理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每列出一个算式都要提出“算式中的数各表示什么”“为什么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并让学生说出理由,引导学生对算理的理解,从而切实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复习铺垫

  1.学校运动会正在进行中,这些是为参加100米赛跑的运动员准备的题卡,你们也算一算吧!

  课件出示题卡:(师指名口算)

  9+4= 8+8= 8+4= 7+9= 2+8=

  6+7= 5+9= 7+3= 6+8= 5+7=

  2.主席台两边摆了不少鲜花,算一算一共有多少盆。

  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复习20以内进位加法的口算,为本节课解决实际问题扫清计算的障碍;重现用加法解决问题的情境。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6-13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7-06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7-26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8-03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7-30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7-31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8-27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9-10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9-07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7-21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