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 通知工作总结 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美术教案

美术教案

时间:2024-01-14 11:40:24 教案 我要投稿

美术教案6篇(推荐)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美术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美术教案6篇(推荐)

美术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学会用点彩的方法表现茶叶的色彩。

  2、尝试体验点彩的规律、疏密问题,使画面色彩谐调。

  3、感受点彩画的艺术魅力,体验发现点彩的乐趣。

  【活动准备】

  课件,水粉颜料,2号排笔、棉签棒、铅笔、背景音乐。

  【活动过程】

  一、欣赏点彩水粉画作品,观察水粉画中的点彩技法

  导入:(课件:树点彩作品)

  看看谁的眼睛最亮,先看出它是什么?

  你能猜到那是什么吗?那么你看到了什么?(绿颜色的点)

  局部——整体:再退远一点,现在看到什么了吗?(是树)

  小结:好神奇啊,近看只是绿色的'点,退远了就组成了一幅画,这——就是奇妙的点彩画。

  二、观赏图片,欣赏茶园美丽的景色。

  师:这是什么地方?(对,这里是茶山,这是一片茶树。)这一畦畦的茶树看起来像什么?(面包)你看到了什么颜色?如果用点彩的方法来画茶山上的茶树?你想想看这块绿色是不是只用一种绿色点画呢,可以用哪些颜色呢?(深绿色、浅绿色,淡黄)什么地方是深绿什么地方是浅绿的?

  三、感受点彩技法。

  师:茶园真美啊!你们喜欢吗?我也很喜欢,让我们来试一试用点彩画的方法来画茶树。

  a、请一名幼儿上来点画,提醒幼儿蘸上颜料后先在盘子边上刮一刮。茶树叶还可以用什么颜色,谁来换一种颜色接着点?再请一名幼儿点画。提醒幼儿熟练后我们要加快速度。

  b、观察老师点画的茶树和小朋友点画的茶树有什么不同?

  小结:对,老师用点彩的方法将树叶点得满满的,密密麻麻不留空隙。

  c、怎样才能让我们的茶叶也变得密密麻麻的呢?(多点一点)好的,你们的办法真不错,让老师来把树叶点得多一点、密一点、空白的地方再点点,让点点连在一起。换一种颜色再点,仔细看看发生了什么变化?(幼儿:颜色变了)。

  师:两种颜色交融混合在起来发生了奇妙的变化(师加密树叶,提醒幼儿中间的茶叶颜色浅,两边颜色更深一些。)

  四、运用点彩技法表现茶山上成片的茶树。

  1、明确作画内容和方式,讨论作画顺序。

  师:今天我们也来画一画茶山上的茶树。先画什么呀?(茶山和一层层的茶树)用什么方法(铅笔或粉笔勾轮廓)?教师用粉笔在白纸上勾画出幼儿提到的山、树等等(选择用粉笔勾画轮廓,是便于点上了色彩后进行覆盖。)

  小结:茶山上有很多茶树,先在茶山上画出各种一片一片的茶树畦,再用点画的方法画出密密麻麻的树叶。

  2、介绍操作要求,鼓励幼儿大胆合作作画。提醒幼儿点与点要连成一片。

  (1)出示排笔、铅笔、棉签。这些材料怎么用来画画呢?

  (教师总结:用排笔、铅笔、棉签的一端蘸上颜料在纸上点画。)

  (2)教师范画,学习作画技巧

  五、幼儿选择画笔进行点彩,教师指导

  (幼儿作画时,播放背景音乐,茶山课件滚动播放)

  1、在点彩的时候,把颜色一笔一笔点在画面上,先点深色,浅色可以覆盖在深色上出现不同的效果。

  2、提醒幼儿点彩时不要把颜料弄在衣服上;笔用完后及时洗净,养成良好的画画习惯。

  六、成果展示,相互欣赏作品。

  师:画好的小朋友把你们的茶山展览到这儿了变成一片大茶园吧!说说你喜欢那幅画?为什么?今天我们用点彩的方法画出了家乡的茶园,真美!

美术教案 篇2

  第一周:准备课(学习目的性教育、规范教育、学习准备)、立方体的透视现象介绍。

  第二周:立方体的包装盒。

  第三周:圆柱体的透视现象。

  第四周:圆柱体的生活用品(实物写生指导)。

  第五周:各种各样的房屋(写生指导)。

  第六周:想象中的机器人(想象画)。

  第七周:变体美术字(书写指导)。

  第八周:同上

  第九周:手拉手的动物(铅画纸制作)。

  第十周:生动的纸面具(铅画纸制作)。

  第十一周:泥塑面具。

  第十二周:泥塑小动物

  第十三周:△中国画学习 * 牵牛花 *

  第十四周: * 梅 花 *

  第十五周:△结合中国画欣赏 小鸡

  第十六周:调皮的小猴子

  第十七周:戏剧人物

  第十八周:复习

  第十九周:测评、总结。

  准备课

  一、本册教材分析、介绍:

  二、安排学具准备:

  1、思想准备

  明确学习目的,进行纪律教育。

  2、预习,熟悉教材内容。

  3、学习用品准备:2B铅笔、直尺、水彩笔、彩泥、中国画颜料、毛笔(大、中、小白云)、墨汁、调色盘、毛毡、宣纸4—6张等。

  第一单元 立方体和圆柱体的透视现象

  一、立方体的透视现象

  教学目标:

  1、了解立体方形的结构,以和人眼所能够看到的局部(从各个角度)——最多三个面,最少一个面。

  2、使同学初步掌握“平行透视原理”和“成角透视原理”。

  3、能够初步运用立方体的`两种透视原理,画出平行透视、成角透视的立方体结构的物体。

  重点:平行透视、成角透视的原理。

  难点:掌握并运用立方体透视原理。

  教师课前准备:立方体石膏模型,直尺。

  第一教时:平行透视,成角透视的原理

  教学过程:

  一、 出示石膏立方体模型。

  1、结合数学课同学接触到的立方体概念,让同学分析(引导、启发)立方体的12条棱。

  2、分成三组线(每组4条相同角度的线)。

  二、 引导、分析。

  依据人在观察立方体的视线高度,人的位置,立方体的位置(角度)。

  概括出:

  a) 视平线,中心垂直线、心点;

  b) 视平线,左、右消失点。

  这两种透视的条件: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

  导出课题《立方体的透视现象》。

  平行透视:(板书)条件——

  1、立方体的一个面平行对着你。

  2、人眼视线的位置:视平线。

  3、人的位置:中心垂直线。

  4、视平线与中心垂直线的交点:心点。

  平行透视三组线:

  1、水平线

  2、垂直线

  3、对准心点的线

  成角透视:(板书)条件——

  1、立方体的一个棱角对着你。

  2、人眼视线的位置:视平线(人的眼睛在视平线的中心)。

  3、视平线两端:左、右消失点。

  成角透视三组线:

  1、垂直线。

  2、往左边消失点对准的线。

  3、往右边消失点对准的线。

  三、根据以上所板书的原理:

  1、举例示范,平行透视立方体写生步骤。

  2、举例示范,成角透视立方体写生步骤。

  以上板书要求:同学作笔记

  作画步骤要求:同学能按顺序口头述说。

  四、同学回家温习所学知识。

  第二教时:立方体的包装盒——临摹(写生指导)

  教学重点:通过立方体包装盒的写生,掌握立方体的透视方法,提高同学的绘画技能。

  教学难点:培养同学笼统思维和从实物中提炼几何体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根据上节课要求(同学回家复习),抽查提问:

  1、立方体的透视现象有哪两种?

  2、平行透视的条件,三组线?

  3、成角透视的条件,三组线?

  二、分析讲解

  分析讲解平行透视条件、成角透视条件。

  重点:示范演示成角透视立方体画法步骤。

  三、写生指导

  根据P4第二幅照片中包装盒,作写生指导。

  四、巡视指导

  要点讲解,注意点(易错地方)重点提示。

  五、色彩、投影、花纹装饰等作业要求讲解。

  第三教时:各种各样的房屋(写生指导)

  教学重点:通过对各种各样的房屋写生或描绘,进一步运用立方体透视原理,对房屋形体作出适当的分解,将复杂的房屋看作是多种几何体的合理组合,画出符合透视规律的房屋建筑画。

  教学难点:对同学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应变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

  一、研讨同学作业

  指出普遍存在着的问题(黑板示范解决)。

  二、指导观察

  1、指导同学观察房屋(看作类似立方体)。

  2、启发运用已学的立方体透视原理去画房屋。

  三、示范

  指导面对一幢房子(或照片中选一座):

  1、确定视平线左、右消失点;

  2、从人站的位置确定中心棱线的位置;

  3、通过立方体定位,修整成房屋的形状,划分结构。

  4、最终完成房屋构图。

  四、练习

  同学调整、修改稿件,教师巡视指导。

  五、典型作业研讨

  引导同学进一步修整作品。

  六、拓展

  安排同学课后从学校操场和教学楼阳台,观察和近的建筑群。

  第四教时:高楼——写生指导

  一、分析,描述

  通过实景观察,让同学述说从要求的角度所看到的高楼

  (角度、形状组合、色彩和细节,周围的环境等)

  二、欣赏范画

  1、出示范画“高楼”。

  2、讲解构图方法、思路,景物的取舍。

美术教案 篇3

  课题:冰川与晚霞

  课时:2课时

  课堂类型:造型表现欣赏评述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色彩构成的意义。

  2、理解色相及其推移变化

  3、色相推移作业的画法要求。

  4、学会观察分析色相的顺序,并按照色相的有规律的变化来完成一幅色相推移练习作业。

  5、培养学生现代审美意识和设计意识,以及耐心有序的工作习惯。

  教学重难点:

  1、做色彩明度推移学习。

  2、明度深浅对比的变化层次。让学生初步掌握调色的方法和技能及掌握涂色的方法。

  教具学具:水彩、画纸、毛笔、水罐、调色盘等

  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

  1、欣赏教材中的以及所收集到的图片,资料(注意色彩的渐变效果)

  2、让学生看看教材上的"知识窗",了解色彩渐变的知识。

  二、发展阶段:

  1、教师示范: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颜色(例如,普蓝,在以后的步骤中我们可以称之为主色)画一个简单造型(例如,一棵松树,也可以是几何图形)用直线或曲线将图形分割成若干份(可以用笔来画,也可以用硬物划出印记)接下来进行调色并作画。

  注意:调色这一步很重要,要多挤一些主色颜料,最好一次挤到位,黑色或白色可以逐渐添加。深色宜选择用加白的`方式来表现色彩的渐变,反之浅色宜加黑色来表现色彩的渐变。

  2、学生在教师示范的基础上修改自己的创作思路。

  三、收拾和

  作业完成后,提醒学生清洗绘画工具,清理桌面。等作品晾干后再收藏。

  四、课后拓展

  1、利用色彩渐变的方法,画出有装饰效果的风景画或抽象作品。

  2、用红,橙,黄或蓝,绿,紫等同类色,进行色彩渐变的练习。

美术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在观察画面中发现遮挡关系,感受遮挡效果,提高美术欣赏能力。

  2.学习遮挡的绘画技巧,并用之表现虞山树景层叠、若隐若现的美景。

  3.激发热爱家乡、亲近自然的情感。

  活动准备:

  1.《十里青山》PPT课件。

  2.投影仪、视频转换仪。

  3.大小不同的树纸样若干、拼贴纸若干。

  4.黑色水笔人手一支、绿色绘画纸人手一张、展示板、胶布等。

  活动过程:

  1.欣赏视频,感受虞山之美。

  师:常熟有一座山叫什么?虞山上有哪些美丽的风景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剪辑制作一段介绍虞山的视频,让孩子在如诗如画的动态画面中欣赏虞山之美,唤起孩子对虞山美景的回忆。)

  2.观察操作,感受物体间的遮挡效果。

  (1)定格画面,感受树与树之间的遮挡。

  师:虞山上最多的是什么?老师拍了一张照片,请小朋友数数图片上有几棵树?

  师:有人说八棵、有人说九棵,那到底有几棵?我们一起来数一数。

  师:在这里还藏着一棵树,咦!它的树冠、树枝呢?

  (教师利用PPT课件演示,以一张树林的实景图导入,设疑数树,由答案不一,引发探究,再将实景图“一片树林”过渡成线条勾勒画“一片树林”,点出树木间存在着前后遮挡现象,让孩子在观察分析中感受物体间的遮挡关系。)师小结:层层叠叠的树木,相互遮挡,给人一种郁郁葱葱的美感。

  (2)小树拼贴,表现遮挡关系。

  幼儿操作师:我们也来给创造一片树林吧!请小朋友从筐中选几棵小树摆一摆,贴一贴,看看哪些树被遮挡起来了。

  幼儿介绍作品:

  师:你的树林中,哪些树被遮挡了?这棵树在前面还是后面?

  师幼合作,画出树林的轮廓线。

  师:我们一起把这片树林画下来吧。先画哪一棵?再画哪一棵?

  师小结:在表现遮挡关系的景物时,我们可以先画出前面的景物,然后画后面的,在交接的地方可以省略遮挡的线条。

  纠错——感知遮挡部分的画法。

  师:用这种方法可以画出一大片树林,看老师画的对吗?错在哪里?

  (抽象的概念只有建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才能让孩子真正地理解。实物教具小树的提供,让孩子在拼贴树林的游戏情境下,通过操作,直观地了解到挡住的部分是看不见的,而师幼共同勾画和比较纠错,则自然地将贴过渡到画上,进一步巩固了孩子对上面环节知识点的掌握,同时也对下一环节寻找更多层次的遮挡作了铺垫,清晰地说明了遮挡部分在绘画时是不画出来的。)

  (3)进一步探索层层遮挡的表现方法。

  师:在这片密密的树林中还藏着许多景物呢?(定格实景画面,树、房、山层叠),我们一起来找找。

  师:在这幅美丽的虞山风景画中,你看见了什么?哪些景物在前?那些景物发生了遮挡呢?

  师:如果要画树丛中的房子,房子后面的.远山,应该怎么画呢?

  (在幼儿回答的基础上,教师通过PPT课件,以线描画的方式在范例风景画上逐步演示作画步骤:前后层叠的树木,被遮挡的房子,远处的群山,重点暗示孩子关注遮挡的部分,明确绘画要点:从画纸中下方开始画前面的景物,依次往上推进画被遮挡的景物。)

  3.幼儿操作,大胆构画孩子眼中的虞山风光。

  师:美丽的虞山隐藏着这么多的秘密,我们一起来找一找,画一画,夸一夸虞山美景吧。

  (播放悠扬的民乐《高山流水》,孩子在绿色的操作纸上构思画面,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孩子大胆表现遮挡的景物,PPT视频循环滚动播放虞山美景。水笔沙沙,琴音悠扬,活动室充满了浓浓的艺术情趣,良好的氛围激荡着孩子的心灵,营造出一种此出无声胜有声教育效果。)

  4.作品欣赏,再次探讨表现遮挡的要点。

  (1)展示幼儿作品,布置成长卷画形式,幼儿自由欣赏。

  (2)选取一幅作品进行点评:请幼儿介绍一下有哪些美丽的景色;请同伴找一找哪些景物发生了遮挡;纠错。

  (长卷画的展示方式,将孩子的单一行为提升到集体层面,使作品又多了一层新的视觉效果,站在画前,仿佛徜徉在绵延的山脉中,人、景、画合二为一,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艺术效果,也是一种美的享受。)

  活动评价:

  欣赏、绘画都是一项较为安静的活动,但由于媒体教具的运用、艺术氛围的营造以及教师递进的启发式提问,使得孩子在活动中兴趣浓厚,表现积极,气氛活跃。在一篇硕士答辩论文上我看到这样一句话:“优秀的儿童美术教育并不是回避绘画技巧的传授,而是自然而然地渗透到活动的各个环节。学前美术教育应该坚持发展适宜的原则,根据儿童的实际需要支架儿童的发展。”我想,这也是我设计本活动的主要依据。

美术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欣赏凡高的作品“向日葵”中鲜明亮丽的色彩和极富特色的线条,感受画面传达出来的强烈、炙热的感情。

  2、增加幼儿对色调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孩子运用色调进行表现的兴趣和能力。

  活动准备

  1、实地参观:向日葵园地。

  2、多幅凡高的画。

  3、收集来的向日葵的照片或者图片。

  活动过程

  1、教师引导幼儿欣赏、讨论和比较。

  教师:今天让我们将自己拍的向日葵照片或者图片和凡高的作品“向日葵”比一比,你喜欢那一幅?为什么?

  2、放映幻灯“十四朵向日葵”,完整欣赏“十四朵向日葵”。

  1)色彩感受。

  教师:画面中什么颜色最多?你最喜欢画面中的那种颜色?如果都用黄色好吗?……(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幼儿通过自己的观察理解感受到画面中黄色为主、其他色为辅,同时关注到色彩的巧妙搭配及对比色的使用比列。这样画面才能饱满、好看。)

  2)线条的感受。

  教师:为什么向日葵的花瓣弯弯曲曲?好象感觉到了什么?……(引导幼儿感觉和体验作品中线条的夸张大胆和扭曲,感受到画面中的向日葵充满着生命的力量。)

  3)构图的感受。

  教师:数一数由几朵向日葵?它们一样吗?(辨别成熟的和还未成熟的或还未开放的)为什么有的低下了头?(教师引导幼儿从画面的背景,花瓶,花朵的整体来分析作品的`构图。通过对话帮助幼儿理解构图有张驰有疏密才会漂亮。)

  3、进行二次对比欣赏。

  在分步感受理解和欣赏的基础上,鼓励幼儿再次比较照片图片和绘画作品给予人的不同感受。

  4、教师出示更多的凡高的绘画作品“向日葵”(两朵、五朵、十二朵向日葵等等),帮助幼儿进一步感受、理解、欣赏作品向日葵带给人们的那种美丽和热情。激起幼儿的创作欲望。

  5、教师小结,自由结束活动。

  活动提示

  1、凡高简介:文森特;凡高,1853年3月30日出生于荷兰的格鲁宗戴尔的一个新教牧师之家。1890年逝于巴黎。凡高是最令人怀念和感动的一位画家,不只是他的悲剧性的生涯,更因为它纯粹而真诚的艺术态度,无时无刻不在感染着世人。凡高的艺术生涯虽然只有短短八年多,却留下了大约850件油画作品和数目更多的素描。

  2、创作《我的向日葵》,激发幼儿学习模仿或创作一幅“向日葵”作品。

  3、有关向日葵的照片、图片,《向日葵》作品图片每二位幼儿各一幅,“十四朵向日葵”作品幻灯一幅,凡高的其他《向日葵》作品幻灯片。

美术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泥塑的一般特点和小动物的不同种类。

  2.掌握彩泥或黏土粘贴的一般操作方法,能用彩泥或黏土粘贴出有趣、可爱的小动物形象,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培养学生对泥塑的兴趣,从小树立爱护小动物、与动物和睦相处的意识。

  二、教材分析

  1.编写思路。

  大自然中有许许多多活泼可爱的小动物,它们一直在儿童心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因为孩子天生就充满着对小动物的好奇和喜爱之情:玩以动物为形象的玩具、画小动物的图案、看以动物为主题的动画片、听有关小动物的故事及读有关小动物的书籍等等,所有这些都是使儿童拥有良好审美情趣的开端。同时,在此过程中儿童学会了观察、学会了想象、学会了创造、学会了与小动物和睦相处。以小动物为主题的教材安排,正是顺应了儿童生理、心理的发展规律,符合儿童的天性,相信他们一定会喜欢的。

  本课教学要求粘贴可爱的小动物,教师可以为学生介绍小动物种类、讲一些小动物的故事以及猜一些关于小动物的谜语等。同时,也可要求学生讲述自己熟悉的小动物的故事和描述它们的外形特征及生活习性。这不仅会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还可提高趣味性和知识性。

  教材选了十多幅学生的泥塑作品、粘贴步骤的图片和提示、建议等,目的是使学生在创作时有较丰富的参考资料。学生创作时,首先应抓住小动物的外形特征,老师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能用夸张、拟人等手法将小动物进行变形,使其变得更加有趣、可爱、奇特。另一方面,在小动物的色彩选用上,要鼓励学生大胆用色,自己进行积极的色彩搭配,不断探索、反复实践。第三,还要进行形象的创新(包括环境的创设),可以设计一个或一组小动物,也可添加环境,还可设计一个场面等,充分拓展学生的创作空间。

  2.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粘贴小动物,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难点:创造性地制作自己心中的各类小动物。

  三、教学设计

  ●方案一

  课前准备

  (学生)观察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准备彩泥(或黏土)、底板(纸板或木板)等工具材料

  (教师)小动物图片、课件、小动物范作等

  教学过程

  1.播放课件。

  出示各种动物的图片,供学生欣赏。认识动物名称,熟悉外形特征。

  2.知识竞赛。

  分组进行知识讲座的比赛,说说动物的知识和小动物的故事(注意小动物的.生活习性及外形特征等)等,学生评分,教师总评(提示学生注意:可以用树枝、牙签等进行创作、添加、刻画等,同时告诉学生泥塑的不同形式,可以制作平面的,也可以制作立体的,还可以挖空,本课以平面为主,最后对学生进行卫生习惯、创新意识及与动物和睦相处等方面的思想教育)。

  3.欣赏动物。

  (1)教师带几只小动物供学生观察,学生观察后说说特征。

  (2)教师出示各种范作(有浮雕、圆雕、透雕等作品,以浮雕为主),学生欣赏。

  (3)引导学生欣赏课本中的彩泥小动物。

  4.方法传授。

  讲授操作方法,观察动物的形态特征,注意它的头、眼、嘴、耳、身体、尾巴等特征(形状、色彩、结构等)。

  (1)先搓泥条,围出动物的基本外形,再粘贴动物器官和花纹(粘贴时注意色彩搭配)。

  (2)用浮雕的方法。先压泥片,再用小刀或另外的制作工具刻出动物外形,然后逐一去粘贴动物的细部。

  (3)播放动物各种动态的课件,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要注意小动物的动态处理:如跑、跳、游等。另外,还可以进行大胆想象,粘贴出形态奇怪、色彩鲜艳的小动物,也可为我们的小动物们创造一个漂亮的乐园,在乐园里“种”上花草树木,这样会使整个造型更丰富多彩。

  (4)教师边示范边解说,同时强调还可以用圆雕和透雕的形式进行制作。

  5.作业指导。

  (1)学生创作时,教师及时巡视指导。

  (2)学生展示作品。

  (3)师生互评,为自己的小动物编小故事或诗歌等。

  6.课外拓展。

  为自己喜爱的小动物做一系列美术作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