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范例6篇】
作为一名老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的要求:
1复习汉语拼音,能直呼音节,写出汉字,并比较不同的韵母。
2写出带有指定部首的字,认识相关的构字规律,培养识字能力。
3辨析形近字,比较字音和字义,提高运用汉字的技能。
4培养学生恰当运用词语的能力,丰富学生的词汇。
5阅读短文,回答问题,培养初步的阅读能力,同时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6继续学写留言条。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读音节,看看每组韵母有什么不同,再写汉字。
1指名读题,看看题目要我们做些什么。(读、看、写)
2出示音节,直呼。
3比一比每组两个音节的韵母有什么不同?
(1)上面四组,声母相同,韵母不同。
(2)下面四组,声母不同,韵母也不相同。(第四组除外:声母不同,韵母不同)
4程度较高的班级可告诉学生:
(1)ui、un、iu自成音节时应还原成:wei、wen、you。
(2)j、q、x与üe相拼应写成jue、que、xue。
5看音节写汉字。
二、写出带有下面偏旁的字。
1齐读题目,说说要求。
2指名认读部首并说说带有该部首的字一般与什么有关。
3写出带有下面偏旁的字3~5个。(最好写本册学过的)请两人演板,其他同学在下面做。
4集体评议,自己修改。
三、读读比比,再组成词语。
1读题,思考:这一题要我们做什么?在题目的有关词语上加“。”。(读、比、组词)
2分四人小组认读、讨论:每组中的两个字在音、形、义上有何异同?可用什么方法加以区别?如何组词?
3汇报各组自学情况,集体评议,老师相机指导。
4各自在书上独立完成。
第二课时
一、下面的词怎样搭配合适?用线连起来,再写在后面。
1指名读题目,看看题目要我们做些什么。(想、连、写)
2读词、找规律:单音节(动词)、双音节(名词)。
3析例:“闭一眼睛”表示做什么。
4每组中单音节的词应和后面哪个双音节的词连在一起,自己试着连一连。
5汇报、评议,抄写在后面。
二、读句子,把带点的`词换成意思相近的词,写在括号里。
1读题,看看题目有什么要求。(读、换、写)
2举例,介绍做此项练习的方法。
(1)读句子,看看这句话说的是什么。
(2)想想带点的词是什么意思,可以用什么词来代替,想好后写在括号里。
(3)写完之后把句子读一读,看看是否合适。3。师生共同完成1、3;2由学生独立完成,老师检查。
三、读一读,回答问题。
1自己自由地反复地朗读,思考:这篇短文讲的是什么内容?
2带着文后两个问题边读文,边思考。
3讨论文后问题。
(1)你的理想是什么?
(2)除了自己努力以外,实现理想还需要什么条件?(引导学生说出:必须有老师的教育和帮助。)
(3)老师最后说的一句话是什么意思?(老师的理想就是帮助学生实现各自的理想)
4短文是以对话形式写的,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读出语气。
第三课时
写话
写留言条
一、引导学生回忆写留言条的内容与格式。
二、默读此次写留言条的内容与要求,用——、~~~~~做相应的记号。
1留言条的内容:小龙找小岩一起去看孔老师,小岩不在家。小龙让小岩定个时间,通知他一起去。
2要求:替小龙写张留言条;按留言条的格式写。
3口述留言条,老师相机指导。(要引导学生说清楚明白,切忌啰嗦。)
4写留言条:
(1)请两位同学(一好一差)到黑板上写,其他同学在座位上写。写完后,同桌互相交流,再共同评议黑板上两位同学写的留言条。
(2)交流、评议的依据。(小黑板挂出)
①格式是否正确。
②留言条的内容是否符合题目要求。
③语言是不是完整、通顺、连贯。
④书写是否整洁、端正。
(3)修改并誊清。
语文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课文以优美的笔触,大胆地猜测与想象,描写了青海高原上一株神奇的柳树。经过高原风雪,雷轰电击,却顽强地生活了下来,成就了青海高原上一个壮观而独立的风景。青海高原一株柳教案教学设计精品
全文共9个自然段,层次清晰,语言优美流畅,情景交融,由物及人,托物抒情,为人们战线了一幅独特的充满生命力量的风景画,是丰富学生语言积淀和情感体验的好材料。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词语。
3.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时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词语。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准备:课前布置回忆或介绍写柳的古诗。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明确读文重点
1.回忆写柳的古诗,介绍柳树常识
贺知章的《咏柳》
结合影象资料介绍柳树
2.板书课题:提出问题并讨论
(1)本文能不能用一个柳字做题目,用“一株柳”做题目可不可以?
(2)用“青海高原一株柳”做题目有什么好?
教师示范读
学生一边听一边思考:这篇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的什么内容?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受
1.学生自读课文,画出文中生字词语
小组交流学习,实在不懂的作上记号。
自由读课文,将自己认为写的比较好的词语和句子圈点勾画出来;借助工具书或讨论理解字词,依然不能理解的作上记号。
2.学生分节读课文,随时纠正,指名说说不理解的词语。
3.整体把握,建立印象
三.学习写字
1.师重点指导,学生写字
2.展示评议
四.布置作业
1.读熟课文
2.抄写课文生字2遍。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听写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9个。
2、积累13个词语和2句句子。
3、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了解元宵节闹花灯的习俗,感受闹花灯的热闹场面。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感悟词句,体会元宵节闹花灯的热闹场面。
2、读懂课文第二节,结合图文,感悟元宵节花灯的'特点。
教学准备:卡片、投影、录音、板书等。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提问引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农历正月十五是什么节日?板书:元宵节
2、元宵节最常见的习俗是闹花灯、吃元宵。今天,我们通过学习一起来感受闹花灯的热闹场面。
出示课题:2闹花灯(指名读、齐读)
说出合适的动词:()花灯(看、赏、提、做等)
3、学习生字:元宵比较:宵——霄——悄
二、整体感知
1、听录音,说说元宵节的晚上怎么样?交流,出示:人流如潮
2、出示句子,读一读:“歌声、笑声、锣鼓声融成一片,响彻夜空。”
3、学生字:锣鼓融彻
(1)同桌自学交流识字好办法。
(2)给生字找朋友。
三、学生字词语
1、师范读第2节,找找有哪些灯?用“——”划出。
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什么灯?
2、出示句子:“最有趣的是龙灯……不停地摆动。”
(1)自读(读通)
(2)学生字:翻闪鳞禁(前鼻音)
龙追摆(做动作)
(3)开火车抽读生字
3、指导背诵这一节
自己背、师生配合背、看图师生配合背
四、朗读课文,巩固生字词语
1、出示词语(自读、抢读)
2、词宝宝回家,读课文
(1)和好朋友齐读课文(2)师生配合读,男女声配合读
(2)结合投影试背课文
五、说话练习
1、说说你还知道什么灯?(出示图片)
2、你喜欢什么灯?它是怎么样的?讲听。今年你的元宵节是怎样度过的?
语文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能清楚明白地交流自身所观察到的内容,并敢说出自身的感受和想法,并在交流中能就不明白的地方向人请教,与人商讨。
2、能把自身的所观所感不拘形式地写下来。注意表示出自身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3、自身发现和运用识字方法,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4、能发现细心、长期观察的.乐趣所在。
5、能背诵“日积月累”局部。
课前准备
1、提前一段时间安排同学观察自身感兴趣的事物。
2、准备“爬山虎”图片。
第一课时
读读写写
1、检查读音,交流识记方法。
⑴自由读记,读中正音。
⑵交流难记字形识记方法。
2、取长补短,再次识记。
3、按组听写词语,注意书写规范。
⑴住宅住址隐蔽隐藏
⑵洞穴倾斜平坦宽敞
⑶均匀重叠空隙痕迹
⑷引人注意毫不可惜随遇而安
读读记记
1、读中正音。
⑴指名读词,随时正音。
⑵按顺序齐读。
⑶同桌互读,一人随机、快速地指点,另一人读。
2、解释说话。
⑴提出不懂词语,一起交流解疑。
⑵自由选择几个词说一段话。
俺的发现
⑴出示“爬山虎”的图片,自主观察,交流发现。
⑵出示文中语句,读通,读懂,发现作者描写的细腻之处。
⑶作者为何能把爬山虎写得这么细致、具体?考虑交流。
⑷读“小林”“小东”的话。
成语故事
1、写故事需要对某一事物进行细致、长期的观察,其他事情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胸有成竹》这个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2、读故事。了解故事内容,懂得成语含义。
3、故事中的'哪些语言给你特别深刻的印象?
⑴从“生动传神”及第三自然段的例子,感受画的形象逼真。
⑵文中第二自然段几地四自然段文与可所说的“秘诀”,道出“观察”与其取得成果的必定联系。
4、说故事。
日积月累
1、是呀,有人对每月具有代表性的花也做了细致的观察,编了一首歌。先听老师唱唱。(在原有歌曲中选择合适的曲调)
2、读句正音。
3、仔细读读,你发现这段话有哪些特色?哪些词句用得特别精妙。(“红似火,满枝黄,雪里藏”等词精炼地概括出花的特点,让人发生无限遐想。而这一切无不缘于细致、长期的观察)
2、熟读成诵,吟唱成诵。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
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导入
我先朗诵一首诗,如果有知道这首诗的同学,可以和我一起朗读--《月之故乡》。
"天上一个月亮,水里一个月亮/天上的月亮在水里/水里的月亮在天上/
低头看水里/抬头看天上/看月亮,思故乡/一个在水里/一个在天上。"
有没有同学知道这首诗的意思?
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一个人离开家乡很久,又很远,时间的流逝、高山大河的阻隔,他(她),也会有这种思乡之情吗?--这,就是萧乾在《枣核》里所要告诉我们的。
这首诗表达的是思念家乡的感情。在一个月光如水的夜晚,诗人难抑思乡之情,仰天望月,对着月亮倾诉自己思念家乡的`感情。
2整体感知课文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完成2个任务。
(1)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文章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圈点勾画,利用页下注和手头资料(包括词典)解决疑难字词。
读课文,作概括。(同窗离开故土50余年,在美国家庭事业都如意的情况下,托"我"捎带几枚生枣核给他试种。表达了身在异国,心系故土之情。)
作圈点,排疑难。
3研读课文
(1)具体说来,文章共写了哪几件事?这些事情是如何融为一体的?
(2)文章以"枣核"为题好在什么地方?
索枣核--用途蹊跷
见枣核--如获至宝
说枣核--为解乡愁
议枣核--民族之情
枣核是全文的线索,用枣核设置悬念,用枣核推进悬念,用"枣核"揭示悬念。枣核将海外游子之心与吾乡吾土紧紧连在一起,枣核虽小,在文中起到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
4布置作业
(1)找一篇具有以小见大、以某物作为线索之特点的文章,与之比较。
(2)诵读课文,品味语言的精妙。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比较流利地朗读课文,认识14个生字,学会8个生字。
2、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关于数星星方法的文字。
3、启发学生质疑,并联系自己的体验学习课文。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知道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理解词语,通过朗读和默读训练,让学生把课文读熟。除让学生学会字词句和掌握课文内容外,还要让学生获得观察方面的知识,受到唯物主义思想的初步教育。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培养学生刻苦钻研的学习精神。
教学重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习张衡刻苦钻研、持之以恒的精神,培养学生仔细观察事物,认真观察自然现象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难点
启发学生学习张衡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品质。
课前准备
教师:搜集有关张衡及他发明的地动仪和浑天仪的图片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课前预习,读准生字的字音,读通课文。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自主识字
1、在晴朗的夜晚,你们仰望蓝天,会看到些什么呢?
2、过渡:在两千多年前,有个孩子也喜欢观察夜空,还数过星星。你们想知道他是谁吗?
3、板书课题。请学生坐端正,齐读课题。
4、请同学打开课本,大声读课文,读课文之前谁来提醒大家:遇到不认识的字该怎么办?
5、师提出读书要求:一是遇到你觉得难读的字,一定要多读几遍争取读正确、读流利了。二是读书时身子坐正,左手压住书本,右手拿笔,圈画不认识的生字想办法解决它。
1、学生说说自己看到的星空景色。
2、齐读课题。要求学生和老师一起读课题时不拖音。
3、坐端正,自由读课文,圈画生字。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识课文中的生字新词,把课文读正确、流利。让学生借助以前的生活体验,把看到过的'情境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既训练了学生的说话能力,又对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做一定的了解,并对仔细观察的学生给予肯定,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要做有心人。
二合作交流
1、同学们读书特别认真!现在轻轻地把课本反扣在桌上!出示字词卡片。指名读(随时纠正读音错误)。
2、开火车读。
3、齐读。
4、指名接读课文,随时纠正读音。
1、学生举手指认卡片上的字的读音。
2、学生用开火车的方xx流读生字。
3、学生齐读生字。
4、按要求接读课文每人一节,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别人朗读。
这一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识记生字,读通课文。以读为主,变换方式,让生字词在学生的眼前多次再现,寓教于乐,培养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经典)语文教案09-02
[精选]语文教案09-23
语文回顾教案11-17
语文教案【经典】10-03
语文教案(精选)09-28
语文指导教案11-08
【经典】语文教案12-10
语文教案【精选】10-22
(精选)语文教案12-26
语文教案[经典]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