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 通知工作总结 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三峡》教案

《三峡》教案

时间:2024-01-22 07:15:45 教案 我要投稿

(优)《三峡》教案

  作为一名教职工,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三峡》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优)《三峡》教案

  【设计思想】

  本文内容浅显,语言流畅,简洁明快,适合诵读。因此,教学中不必作过多的分析,以诵读、欣赏为主。教师可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在朗读上加以指导,组织学生采用合作的方式自主学习,体会新课标的精神,初步学会运用“研究性”方式学习文章,培养自主研究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

  抓住文中描写景物特征的语句,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品味文章精巧的构思、精炼的语言、精美的画面。

  【教学难点】

  品析文章的美点:构思、用材、布局

  【教学方法】

  本文确定为“文学鉴赏课”。课前向学生下发译文,让学生自主学习,课堂上师生交流,探究本文景物描写及其他方面的特色。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用多媒体播放一段展现三峡优美风光的记录片,并配以简洁的文字进行说明。

  2.欣赏完后教师指出:如今,高峡出平湖,这二十多年前的三峡美景正在渐渐散去,也许有一天,我们也只能在*或在模糊的记忆中捕捉它曾经的险峻和美丽。今天,让我们跟随郦道元的脚步,领略一下千年以前的三峡风光。

  二、朗读课文,理解文意

  先请同学们自由诵读,结合课文注释,读准字音,读顺文句,读懂文意。

  听老师带着惊叹、赞颂之情吟诵课文,学生学读。

  学生之间自由交流文中难以明白和理解的地方。

  三、问题情境设计,师生共同探究。

  (一)问题情境。

  1.本文文字优美,描绘传神,作者是如何抓住三峡的风景特点进行描写的?

  2.三峡的自然风光,有山有水,四季各异,追溯过去,分析现状,展望未来,你想到了什么?

  (二)交流对话

  1.教师与学生对话

  话题一:《三峡》先写山后写水。写山,抓住了什么特征?写水,哪个季节具体写?为什么?

  明确:文章先总写山:山高岭连,绵绵不断;再写水的四季不同,重点写夏水:夏水最迅猛、急遽,有代表性。

  话题二:《三峡》写四季的景色中运用了许多精彩的词语,试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词语作简要的分析。

  明确:春冬之景:“素”“绿”“清”“影”数字;写秋之景:“寒”“肃”“凄”“哀”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出来了。其中“素”“绿”“清”着重写水的色彩,而“寒”“肃”“凄”“哀”则蕴涵着作者的一种思想感情,属于“借景抒情”一类的典型词语。

  2.学生与教师的对话

  话题一:《三峡》语言凝练,只有一百五十五字,却包容了四季景色,罗列了山水草木,清影猿啸,为什么能达到这样的效果?

  明确:(1)文章取材先大后小,先总后分,层次清晰;(2)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色,选择有代表性的景物,进行冼炼地描绘。

  话题二:课文第三自然段“素湍绿潭,回清倒影”,译文为“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试想:雪白的急流奔腾汹涌,可以回旋清波,却怎么可以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呢?这个译文是否有问题?

  明确:这个翻译的确存在问题。原句运用了文言文“并提”(也称为“合叙”)的修辞,也就是古人为了使句子紧凑,文辞简练,把两件相关的事并在一个句子中表述,翻译时不能逐字进行,要从文意出发,找出词语或词组之间的相互搭配关系,如“耳目聪明”应是“耳聪目明”。据此这句的译文应为:雪白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学生与学生的对话

  话题一:课文第二自然段“或王命急宣”似乎不属于自然景物的描写,用在这里有何作用?

  明确:作者用这个例子写出了江水的湍急。

  话题二:文章开头突出三峡山高岭连,隐天蔽日的特点,下文哪些文字可以印证这一特点?

  明确:“绝巘”“峻”“林寒涧肃”“空谷”这些词语都能印证。

  师生与作品的对话

  话题一:郦道元写三峡风光,大部分笔墨放在写水,水是课文的重点,那么能否调整写山写水的顺序?

  明确:这体现了文章布局的巧妙。先山后水是有科学依据的,有了山高岭连的特定地形才能产生江流湍急的水势,山是因,水是果。因决定了果,山是总写,水是分写,顺序不能调换。

  话题二:本文虽只有一百五十五字,但描绘景物却尽传其神,笔法令人称奇,现在我们用欣赏的眼光来审视评说课文的美。(可以从语言、结构、描写等角度入手)

  明确:(示例)描写手法美:

  (1)正面描写:“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垒嶂,隐天蔽日”形象概括地描绘出三峡的地貌特征;

  (2)侧面烘托:“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一句烘托出三峡峰连绵延,隐天蔽日的山势。

  四、拓展研究

  1.摹拟《三峡》第二段的写法,写出春风拂拂之景。

  2.课外收集有关三峡的资料,试比较三峡的古今。

  3.课外阅读吴均的《与朱元思书》、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等写景优美的文言文,试与本文写景进行比较。

  4.课外收集有关三峡的资料,展开一场有关保护三峡景观的讨论,题目可设计为:

  (1)是保护三峡的自然风光,还是不断地开发和利用三峡的水资源?

  (2)在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如何保持和延续三峡独特的魅力?

  【教学随想】

  《三峡》是人教版八年级新教材内的一篇课文。这两节课我们着重探索的是:如何让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自主探究文言文写景的特征和写作特色。先让学生从描述三峡风光的记录片中获得感性认识,产生积极而美好的情感,形成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而后激发他们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且有发现、创新的强烈*。

  教材的适当“处理”,是引导学生学会研究的起点。我们重点选了“三峡的景色欣赏”和“三峡全文的写作特色”两个部分,让学生进行鉴赏和讨论,感受文章的艺术美,成功地引发了学生对课外写景文言文的探究兴趣。

  按照以上的思路,我们在课堂上安排了三个环节。

  第一环节:导入课文。通过播放用多媒体制作的三峡风光的辑录片,使学生产生兴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叹之情。

  第二环节:朗读课文。这个环节既是对学生课前自学课文的一个检测,也是通过图文结合的方法,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时通过朗读,加强学生对散文的节奏美、语言美、意境美的领悟。

  第三环节:研究课文。这个环节是重点。我们是从“问题情境”人手,运用“话题式”教学设计模式,对全文的写作特色进行不同对象的四次对话。对文章的景物特征、重点词语、选材效果、语句翻译、写作手法进行了探究。

  这三个环节用简洁的语言可概括为:

  运用多媒体导入课文(激发兴趣)——→朗读课文(感受内容)——→研究课文(学会鉴赏)

【《三峡》教案】相关文章:

《三峡》教案11-28

《三峡》教案优秀12-09

巴东三峡教案优秀08-14

《巴东三峡》优秀教案优秀11-15

《三峡》 07-14

《三峡之秋》说课稿01-08

三峡教学设计08-29

三峡之秋 10-31

郦道元三峡的教学设计优秀12-12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