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教案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论语》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论语》教案1
【教学目标】
1.在对课文内容进行归类的基础上,用较为简练的语言概况课文所选内容中孔子谈到的学习方法及态度,以及人格修养方面的思想观点。
2.联系自身,说说对文中有关“学习之道”以及个人修养论述的理解。
3.将课文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探究《论语》的现实意义,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珍视和热爱。
【教学重、难点】联系实际理解《论语》的思想内容及现实意义,并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方法】引导法和讲授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都知道孔子被称为万世师表的圣人,但你们知道吗?孔子生非其时,一生屡遭打击,从没有获得过实现自己理想的机会。如果我们细考孔子的一生,会发现他的一生无权无势,只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过治理国家之权。但那些声名显赫的王公贵族们早已在历史的长空中灰飞烟灭,而孔子留下的那些宝贵思想直至今天仍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孔子去世后,他的弟子们为他守丧三年方才洒泪而去,而子贡则整整为他守丧六年。孔子到底有怎样的人格魅力,使得人们对他这样崇敬景仰呢?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近孔子,走近他的《论语》,来探寻其深邃的思想内涵。
出示任务:对《论语》十二章课文内容的简单回顾。
(二)再读课文,迁移阐发
出示任务:
1.在上节课学习基础上,学生自读课文,用较为简练的语言概括所选的这几则语录中孔子谈到的学习方法及态度,以及人格修养方面的思想观点。
反馈指导:注意语言的简洁准确。
2.结合自身在学习方法和态度方面存在的问题,默读课文,从文中找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态度,并谈谈你对“学习之道”的理解。
反馈指导:注意与自身实际相联系
3.围绕课文中阐述关于修身的.章节,抓住其中的关键词,谈谈对这些词的理解,并讨论这些关于修身的论述在今天是否有其现实意义?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3)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4)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反馈指导:理解词语含义与探究现实意义相结合
(三)延读《论语》,拓展提升
出示任务:
1.教师出示几个《论语》中的小故事,并引出相关语句或章节,安排学生分组探究这些语句或章节的思想内容。
2.结合对本课的学习,你认为孔子身上最打动你的是什么?今天我们读《论语》有什么现实意义?
反馈指导:将本课所学内容结合到探究中
(四)诵读课文,情蕴其中
带有感情地齐声诵读课文,注意读出音韵美,并在诵读中进一步品悟课文内容,同时感受古代典籍的无穷魅力。
(五)小结与作业
小结:《论语》完整而充分地反映了被我们尊称为“大成至圣先师”的孔子的为政以德、仁者爱人的政治思想,诚信处事、智慧生存的人道思想,有教无类、启发诱导的教育思想等等。所有牵涉到人类生存与社会安定的各个方面都有深刻和卓有成就的论述,堪称人生的百科全书。虽然有些篇章仅仅是只言片语,但却精辟微妙,发人深省。虽历经两千多年,今天读来仍激荡着我们的胸怀,启迪着我们的智慧,给予我们丰厚的人生营养。
作业:1.课后自主阅读《论语》,将自己最喜欢的部分摘抄下来,并且说说对它们的理解。
2.《论语》中有不少语句逐渐演化并固定为成语,至今仍活跃在现代汉语中,如“温故知新”“不耻下问”“诲人不倦”“后生可畏”“当仁不让”等。你还知道哪些?课文搜集积累,与同学分享。
《论语》教案2
第10课《〈论语〉十则》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第10课〈论语〉十则教案。
2.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并熟练背诵课文。
3.理解、运用《论语》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
4.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开阔胸怀,提高成熟处事的思想修养,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重难点:
1.积累文言词语。
2.理解、掌握十则的内涵。
教学方法:诵读法。本文所选的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论语》十则,主要是谈学习态度、方法和思想修养的,语言简练,用意深远。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营造背诵课文的气氛,在读中理解、领会每一则语录,力争当堂熟读成诵。2.评点、质疑法,就内容、文字、写法的评点。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探究、质疑,调动学习积极性。
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1988年,77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集会的宣言中说到:"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要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寻找智慧。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寻找智慧,就要从《论语》里面去寻找智慧。而20xx年九月二十八日则是孔子诞辰2560周年纪念日,全球华人在各地举行了各种纪念活动,一部电影《孔子》也同时上映。(教师出示图片曲阜、郑州纪念活动)由此可见,孔子是一位对中国乃至世界都影响深远的文化巨人。同学们,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孔子这位伟大的'思想家,学习他十则语录。
二、整体感知:
1.你对孔子了解多少?(学生回答,教师视情况出示课件补充)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曾大力宣传"仁"的学说,自汉代以后,孔子的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书。共20篇,儒家经典著作,由孔子的帝子及再传弟子编写。是先秦散文中一部最早的语录体散文著作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2.同学们自读课文"阅读提示",慢读全文,找出拿不准的字词查字典解决以及画出读不顺的句子。(课件出示字词)
(1)论语
(2)不亦说乎
(3)人不知而不愠
(4)三省吾身
(5)传不习乎
(6)学而不思则罔
(7)思而不学则殆
(8)诲女知之乎
(9)是识也
(10)弘毅
(11)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2)其恕乎
3.听范读。注意读准字音,体会语调。学生大声朗读。
(1)教师指导诵读、划分节奏。
(2)句中停顿是句意层次的表现,诵读中要正确停顿。如"温故"章用陈述语气读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诵读展示。(学习小组形式展示)
三、文意疏通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学生分则朗读,结合课文注释疏通前五则文义,教案《第10课〈论语〉十则教案》。
学生自己解决不了的教师提供帮助。(课件预设)
作业:抄写、今译、背诵前五节。
第二课时
一、继续疏通文意。
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学生分则朗读,结合课文注释疏通后五则文义。
学生自己解决不了的教师提供帮助。(课件预设)教师提示字词释义:
2.学生在理解文意基础上再大声朗读课文,
二、质疑探究:
1.学生试作批注,概括、归类每则内容大意。
2.积累格言警句和成语。
指导学生运用"_与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有关"句式说话。如"学而时习之"与学习方法、习惯有关,"人不知而不愠"与个人修养有关。
教师点拨,帮助学生完成分类式学习笔记如下:
(1)成语类
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任重道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格言警句类
①谈学习态度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
②谈学习方法的
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③谈修身做人的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三人行,必有我师吾日三省吾身士不可以不弘毅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预设问题: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对此,曾经有过不同看法,联系生活体验,谈谈该怎样看待。
明确:曾子曾经说过:"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和"恕"正是孔子"仁"的学说的两个方面。孔子用这句话给"恕"下定义,其中包含了相互体谅的意思。
(2)孔子借松柏之后凋比喻什么?
明确:何晏集解:"喻凡人处治世,亦能自修整,与君子同;在浊世,然后知君子之正不苟容。"这是借松柏后凋比喻社会现象。
4.背诵课文
三、当堂检测:
翻译句字: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明确:(1)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
(2)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3)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
(4)我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5)那大概是"恕"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课堂小结:现代社会一方面经济飞速发展,另一方面传统美德亟待发扬。现代著名新儒学大师、美国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在岳麓书院演讲时曾预言,公元20xx年左右,中华文化将全面复兴,就让我们拭目以待传统美德的蔚然成风吧!
作业:1.翻译后五则。
2.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请你以"老师"为话题,结合《论语》中有关论述,谈谈你的看法。(300字左右)
《论语》教案3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激趣热身
任务:搜集主题资料,并进行分类整理
活动:主题预设------走近儒家传统文化(结合北师大版历史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十课《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走近孔子(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主题活动:《孔子世家》---司马迁、《孔子:第一位教师》---冯友兰、《孔孟》---黄仁宇、《四书五经的假面目》---南怀瑾、《孔子家语》---王肃、《儒学对人生价值的追求》---余翔林等)、走近《论语》(《论语》相关简介及评论)
学情预估:
传统文化知识的搜集与整理长期以来是语文学习的“禁区”,学生相对来说比较陌生,同时又略显有点难度,因此,平时我在阅读教学和综合实践活动课上比较注意让学生搜集、分类并进行整理这方面的知识,依此作为文言学习的知识储备。与“走进儒家传统文化”相比,“走进孔子”“走进《论语》”相对来说比较容易搜索与分析。
说明:
资料的搜集与整理是本节课学深学透的基础,同时随阅读量的增加,疑点会呈波浪式出现,有些问题不解自知,而更多的疑点则会呈现一派“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情景。我们正是抓住这点点滴滴的疑,从而展开探究。
二、文本导读质疑
任务:依话题为导向,结合文本交流汇报资料,从而使资源共享达到最优化,依此激趣导课
活动:话题预设-----“遨游儒家传统文化”、“感悟传统经典”“我心中的孔子”“我与孔子的心灵对白”“走进《论语》”……依小组为单位,依据搜集资料的实际选择言之有物的话题,结合文本具体信息完成初读学习的生疑、质疑,进而为下一步的悟疑、解疑作下铺垫!
学情预估:
初一的学生交流自己查找的资料,可能不很主动,最重要的是交流要切中主题,这需要教师既要点燃学生自我展示的热情,又要进行方向性极强的指导。
说明:
关注文本,注重文本的生成与创新是文言学习的主旨所在,依据资料生疑、质疑,进而围绕文本展开讨论,走进文本,深入探究。(重点参读南怀瑾《四书五经的假面目》)
三、探究研读赏析
任务:圈点文言重点字词,训练句读,分类商译文本内涵
活动:1、抄读文本,删除标点,训练句读,自主探究
2、圈点字词,商译(商讨、翻译)文本,分类整理
3、交流异议,反复诵读
4、《论语》成语、格言、警句集锦
学情预估:
学生可能对文言文中的通假、句式、词义的演变以及文言文常识性问题的解决产生障碍,诸如“说”同“悦”;“知”同“智”;“女”同“汝”以及“三省”、“三人行”中“三”的用法等,这些我们需要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进行正确诠释!同时,在进行句读训练时,注重语法,商译文本时,也要符合现代汉语语法。
说明:
句读训练是文言学习的最基本能力,通过训练可以增加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为商译与诵读做好了铺垫。而商译与诵读的过程则是对文本的深层次的探究研读。由文本归纳总结成语、格言以及名言警句便是活学活用文言文的标志,更容易拉近学生与文言文的距离。
四、交流感悟,强化体验,自省笃行(实践)
任务:沉浸文言经典体验感悟实践
活动:1、诵读感受,体验经典
2、交流感悟,结合所搜集资料,整体感悟孔子思想及《论语》
3、归纳大家的想法,进行类的升华
4、参照文本,强化自我体验,实践真知
学情预估:关注学生的是实际情感体验,给学生搭建一个自我展示的舞台,内化文本知识,拓展学生视野,关注学生的知识构建和人文素养。交流这个环节是最具开放性的,学生依据《〈论语〉十则》的文本信息,加之补充读物和所搜集资料,从而学生会更有可言之的话题,因此,“放之有度”的教学在这里更能体现语文学科的民主与开放,也更具有人文关怀,因为我们始终在关注着学生。
说明:
归纳是对共性的提炼,学生可能会发现都是气势很大的东西,类的升华能提高学习效率。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训练思维,进行情感与价值观的学习,新的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的三个维度的规定值得我们仔细琢磨。
情趣盎然品文言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反思
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囿于“精华”二字,文言文作为课程内容,似乎已被反复固化,精确性、示范性的特征被反复强调,因此文言文的教学一味强调知识接受,只注重将语法、文法讲深讲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权威意识”尤其突出,依赖教参的统一要求是教学活动变得极为机械,教师死输硬灌,学生生吞活剥、囫囵吞枣,整个过程忽视了学习主体,师生独特的体验无法融入整个教学的动态活动中,使整个教学丧失了主体的独立性与创造性,最终文言文教学被简单化的处理成了文言文诵记过程,并越来越呈现为单一化、模式化的过程,使得学生对文言文产生了厌烦、畏惧、排斥心理。
《〈论语〉十则》作为传统文言教学名篇,知识点、考点以及文言文常识性问题是极其好把握的,但是,我没有按照常规的教学思路去教授,而是暂且“抛开”教学目标来与同学们谈论起了厚重却又富有情趣的中华传统文化,同时也涉及到很多颇富哲理的`历史典故,同学们在这无拘无束自由畅谈的课堂气氛中表现的异常活跃与兴奋,自然这一切都是在我的“阴谋”之中的,因为这一节课我的目的就是希望激起学生自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拨开他们心中一直以来存在的学习文言文的阴霾,告别他们一直恐惧的“之乎者也”的“古文”时代,同时我也没有忘记这节课应该达到的教学目的。于是,我和同学们在探讨影响中国人思想的宗教和学派时,便将他们的注意力慢慢的迁移到了儒家学派,当然这一切都是在学生文化积累沉淀的基础上进行的,先前的一段时间我和他们一直搜集和积累古典文化方面的知识,当然更偏重于儒家学派的知识积累,所以学生们谈起来可谓“头头是道”,有的纷纷讲解孔子的思想及其奇闻轶事,有的讲“四书五经”,有的讲到古代的典章制度,有的还讲到一些古代社会的文化常识和社会人情风貌┅┅我感觉这时时机已经到了,便直接切入我们的主题,让学生们来自主学习《论语》中的这十则,学生因为有了刚才的你一言我一语,所以学习起来就更有了劲头。但是接下来一系列的问题又来了:何以为“仁”?仁的具体内涵是什么?“恕”的内涵到底是什么呢?儒家“贤人”的标准又是什么呢?孔子的弟子有哪些呢?他们又有哪些思想主张呢?┅┅一系列的问题如雨后春笋般从学生们的脑瓜中涌了出来,诚然隐藏在古诗文中的微言大义,也在学生们的激烈讨论与研究学习中得以深入透彻的理解,很明显这其中有他们思想的痕迹,尽管有些想法显得那样稚嫩,但这确实是他们自己的所得,这一点一直是我所企求达到的效果。于是,我也很兴奋的加入到他们的合作探究学习之中,尽可能多的给他们提供资料,引导他们扩充知识面,加深对文本的深层次的理解。一节课在我与学生们的交流探讨中很快就结束了,但是学生的学习热情丝毫没有减退,当然这其中充满的更多的则是疑惑与企盼得到挖掘的冲动,于是,我便安排了这一节课的课外作业:围绕本课内容搜集相关知识,深层次的理解领悟其中的微言大义;搜集更多的《论语》资料依此解决你心中的疑惑;写写你学习后的点滴感悟。
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之中,我不禁又对文言文教学多了一些思考:(一)调动经验,缩小差距。文言文、现代文是一脉相承的,许多的语词、语句、语义是相同的,学生生活中就大量存在耳熟能详的成语、名言警句,学生积累的知识经验、已有的学习方法本身就是文言文学习的重要基础,这些与学生生活、学习息息相关的经验因素一旦得到尊重并被充分调动,文言文与学生的距离就会大大消除。同时,还应加强学科间的整合,从而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尤其是历史与政治学科,让学生在自己熟知的“历史背景中”采用合理的思维方式作出研讨。
(二)调动情感,关注体验。语文学习是以认知基础上的体验、感悟、熏陶为主体的。然而在现实中,我们却每每发现学生与文言文文本之间缺乏对话,学生“活生生的体验”及“自我的精神体验”得不到重视和尊重,属于学生自己的、自由的体验被冷漠无趣的所谓翻译所代替,学生学习的诗文似乎是与己无关,与情趣、精美无关的一堆符号。因此,调动经验之后,还需对学生的情感体验予以充分的关注,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与想象,让生活帮助他们来理解文本,促使他们的趣味、感情融入教学之中。让学生以感知为基础,以吟诵品味为感情投入和个性理解为切入点,最终达到学生与文本,与作者的“心灵沟通”。
(三)提高能力,激活课堂。语文能力是人的心理文化结构表现于语言层面的品位、格局和发展的倾向,其核心是语感,语感的获得说到底则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形成。我们应该关注文言文的文本特点,凭借“注释”、“文言空白”,凭借工具书来培养学生的文言思维能力,通过诵读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加入了学生知识与生活经验,融入了学生情感体验的文言文阅读就是融入学生主体和个性见解的过程。,这从而从一个更高的层面和更广阔的视角去把握文言文。通过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小组间的交流与探讨等多种途径,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和情感经历“自由的言说”,自主的表达自己观点的过程。海德格尔曾说:“语言就是人的生命活动,”语言本身具有提高人类修养、使人精神高尚的人文价值,加之文言文作为我国文化遗产,蕴含着大量的精神财富,我们何不在这片深邃的海洋中积极探索,在古文的世界中尽情沐浴人文素养之光!
《论语》教案4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初步理解浅易文言文
2.能准确朗读并熟练背诵默写课文
3.能够读、写、理解“子曰、愠、罔、殆、矣、诲、弘毅、士、凋、恕、欲”等词语。
4.学习《论语》中名言警句的简单应用。
5.简单了解孔子及《论语》
(二)过程及方法目标
诵读理解 交流质疑 教师点评 全文背诵 学以致用 积累拓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感受孔子伟大人格魅力,了解他以“仁”为核心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以及为人处事的态度、做法和人生价值观,提高个人思想修养。
2.联系自身经历,体会课文内涵,端正人生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习观。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默写文章,评点课文内容,精讲难点章节
教学难点
深层理解〈论语〉内涵,触动学生心灵,感受“至圣先师”的伟大人格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教师对学生做朗读指导,正音断句。
2.学生互相质疑法。学生将自己的疑难当堂提出,学生互答。(也可采用学习小组集中质疑,再互相解答法)。
3.归纳、总结法。将本文涉及到孔子、《论语》体裁及主要内容、本文中涉及到的成语、名言、警句等进行归纳记录。
4.教师评点法。教师针对学生理解进行评点指导,形成统一的、正确的认识。
5.延伸应用法。针对本文内容大多通俗易懂的特点进行延伸应用练习。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 运用POWERPOINT系统
学生课前准备
1.找4-5名学生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主题排练一小品,情节简单明快,用时3~4分钟。
2.学生搜集、了解有关孔子及《论语》资料,做好上课准备。
教学说明
因我所教班级每周有一节学生国学演讲课,主要内容为《四书五经》中名言或片段,因此学生对孔子及《论语》比较熟悉,故此在对这两者的处理上可以比较简略。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整体感知文章,朗读、分析文章内容。进行简单应用拓展。
教学步骤
(多媒体课件展示孔子像,背景音乐为古筝曲《高山流水》,进入上课时间)
一、导语
教师在黑板板书繁体“圣”字,由学生识读并分析这个字特点,明确“耳、口皆为王,是为圣”,说明人们把能听、能说,胸中有韬略、有学识、品德高的人称为“圣人”。有一个人被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板书这八个字)可见这个人的厉害了。这个人还被联合国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板书“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今天在联合国还有他的塑像,可见这个人的影响力之大了,这个人是谁?(学生回答)对,他就是孔子。就是我们大屏幕上这个人。对于孔子,大家都不太陌生,而记录孔子生平的那本书《论语》,大家可能也不陌生吧,历史课上老师也已经教过了,那位同学来介绍一下孔子和<论语>的有关内容。
二、关于孔子及《论语》有关资料(出示幻灯片,内容如下)
孔子及《论语》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人。曾周游列国,终不再仕。晚年致力教育,相传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492章,内容涉及很广:哲学、政治、教育、文学、艺术乃至立身处世之道等。是我国现存最早用语录体记录的古籍。在我国思想史、文化史和教育史上有很深广的影响,在文学史上占用重要地位。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些孔子的深邃而言简意赅的言论,来提高我们的认识。(展示幻灯片,出现孔子图像及课题,教师再板书课题)。
认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
(第一部分:读)
1.学习文言文,诵读是最基本的方法。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韵味、读出智慧。现在,让我们通过朗读走近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随他一起探讨有关学习方法、求知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找一名同学朗读“阅读提示”,指导学生对照注释自己朗读《〈论语〉十则》。)
2.学生自己大声地朗读课文。
3.展示幻灯片,给重要字词正音及课下列出的三个通假字的读音及解释。(幻灯片略,字词如:论、愠、罔、殆、凋、焉、弘、恕等,通假字有:说、女、知。)
4.学生各自大声的流利的朗读课文。
5.就“大声”“流利”“快速”进行朗读指导和示范。
6.全体大声的节奏准确的朗读课文。
(第二部分:解)
1.大家阅读本文会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本文的课下注释非常全,大家在阅读中的一些疑问基本上都有说明,下面请大家根据课下注释及平时〈论语〉演讲的积累,自己试译文章内容,个人的疑难可以小声的和同桌进行讨论,通过讨论解决不了的可以一会给大家提出来。
2.学生提出疑难,互相解答。(疑难以字词、短语为主。)
3.给大家一点时间,看一看自己哪一则翻译起来有困难,我们一起来解决一下。(一般说来,学生对第八则的内容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可做示范性翻译)
例如: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刚毅,因为他肩负着伟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是很重大吗?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理解这一句话并不难。这一则中有一个关键词“弘毅”,可用换字办法来解释,即“刚毅”“强毅”;有的可用加字办法来解释,如“任(任务)重(重大)而道(路程)远(遥远)。请大家在理解了句意的基础上齐读这一则,读准节奏。(生齐读第八则。)(板书可设计为“以仁为己任──重,死而后已──远”的一一对应形式,帮助学生理解。)
4.通过解答疑难,大家已经对文章有了一定的理解,下面我请同学来试着按则翻译文章。(配合幻灯片进行翻译,过程中教师及其他同学进行指正)。
(第三部分:练)
1.大家在对整篇文章进行翻译后会发现,文章的每一则都和我们息息相关。请大家说说他主要说了那些方面的东西?(明确:学习与人生修养两类,学习又可以细化为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两类。)(教师板书)
2.既然是和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息息相关,就请大家看看下面几道练习题。(展示幻灯片)
例:(1)与陈毅元帅“大雪压清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意境相似的语句是:
(2)讨论学习和思考相辅相成的关系的'语句是:
(3)一组对比图片,(好与坏的典型),谈感受,用文中语句回答:
(4)学生表演小品,学生根据小品答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四、小结课文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人。1988年初,75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集会,发表了宣言,其中说:“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要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从中国的孔子这里找智慧,就要从《论语》里面去找智慧。这节课我们粗略了解课文的内容,大家可以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智慧,可以谈出对里面的话的理解,我们将在下节课继续了解孔子,走进大师的内心世界。
五、作业
(1)背诵《论语》十则
(2)从十则中选出自己喜欢的2-3则,写出喜欢的理由。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归纳总结文中成语、警句
(2)针对内容进行讨论思辩
(3)感受孔子伟大而深邃的思想内涵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泱泱大国,仅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达三千多年,在这辉煌灿烂的历史长河中,不知诞生过多少光耀千古的历史名人和文化典籍。但在这如满天繁星、数不胜数的历史名人和文化典籍中,有这样一个人和这么一本书,总是如浩月当空,长明不熄,照耀着一代又一代人,引领着一代又一代人。这个人就是孔子,而这本书就是《论语》。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论语》中的十则,并要求大家课下背诵这篇文章,下面我们一起来背诵一下。(生背诵全文,还可以安排单人背诵)
二、总结概括成语、名言警句
不知大家发现了没有,课文中的许多词语早已被我们所熟知,我们常常把它称作什么? (生:成语。)
师:大家能不能从文中再举几个例子? (明确如:温知知新、见贤思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
师:《论语》是为现代贡献成语最多的一本书,我为大家搜集了一些,下面来看一看。(幻灯片显示《论语》中的成语。) 其实除了成语,还有许多的格言警句,至今脍炙人口。下面请就你最喜欢的几则当堂背诵。看谁背得最多最快,最好能谈谈你的感受。(如:(1)生背诵“三人行”篇,这一句让我体会到了凡事都要取长补短,这样才能不断进步。(2)生背诵“岁寒”篇,这句话的意思是:(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实际上,我们也可以把“松柏”理解为一个人,意思是说“只有经过艰难困苦的考验,才能知道一个人的意志是不是坚强”。也就是古诗所说的:“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师:刚才所背诵的这些格言警句,相信对每位同学无论是学习还是做人方面都有不少的启示。现在请你按照上节课提到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思想品德修养类进行分类摘抄。(学生在可讨论的情况下进行摘抄)(幻灯片:分类的名言警句)
三、拓展思辩,读出个性思想光芒
因为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不同,阅读体验自然也不尽相同。上节课我们留了作业,请大家找出最喜欢的二到三则,谈谈个人的看法。请大家再品读这些语句,联系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生活体验谈谈你的见解。(生再读背课文。)(生一般说来可谈出自己的看法,如) 针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格言,学生可能会谈出父母不顾孩子心理强迫孩子做某事等等。针对“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句话,可能谈出和进步、思想、成绩、积累等有关的认识。如有必要,教师可在这里提出“每日三问——今天,我的学习进步了吗?我的身体进步了吗?我的品德进步了吗?”)师:看来,同学们理解很深,真正读出了智慧,读出了个性,也希望大家学以致用,用到自己的提高修养和学习上来,见贤思齐,近朱者赤,只要大家坚持下去,相信你也一定会取得非常大的成就。
四、教师小结及作业
孔子生活的那个时代,战争、疾病、欺凌、掠夺使世界陷入痛苦的呼喊中。正义在哪里?良知和道德在哪里?这时候孔子出现了,他不顾一切地奔走呼告他的神圣理想。应该说,游走于诸候之间是一种悲壮的举措,也许正因为他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任重道远精神,才与众弟子无间隔地坐而论道,使那些学说成为中国数千年绵绵不绝的浩然正气。我想,孔子这样做时,一定没有认为自己是什么圣人先师。他不过是一个童心未泯又热爱艺术且善于思想的真诚人罢了。与其说喜欢孔子的学说,不如说更喜欢孔子这个人。孔子的真诚坦荡,仍然是我们现代人最需要的品质。那么你心中的孔子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请课后广泛地搜集资料,了解他的身世、他的故事、他的主张、他的性格、他的为人等等方面,充分占有材料后写一份读书报告,谈谈你的感受。
五、阅读推荐(幻灯片:《论语心得》封面)
北师大的于丹教授写了一本书,名字叫《论语心得》,谈了《论语》和人生、交友、人的内心等方面的关系,通俗易懂而且见解独到,推荐大家读一下。
六、结束语(幻灯片:孔子半身铜像,题目:永远的孔子)
孔子的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而且在亚洲很多国家都有孔庙,有很多人都尊崇孔子、拜孔子为先师。每次看到孔子的图像,我感觉到的孔子不仅高大、庄严,而且还看到了一位博大精深而又循循善诱的好老师形象。相传孔子有门徒三千,其中有72人被称为“贤人”,课文中提到的子路、子贡都在72贤人之列。孔子死后,被葬于曲阜城北的泗水岸边,弟子们以父亲之礼仪对待孔子,为其服丧3年。子贡在孔子的坟前盖了一间小屋,为孔子守坟6年。孔子是中国历史上创办私学的先行者、第一位职业教师,得到了弟子们的衷心尊敬。我们现在只能通过大师的只言片语来感受他博大精深的思想。今天,我们也来当一回孔子的学生,让我们全体起立,面对先师的图像,深深的鞠上一躬,说一声:“谢谢老师”。(仪式进行)
结束(背景音乐)。
《论语》教案5
教学目的
1.了解文言虚词“而”的用法。
2.学习古人勤学好问,把学习与思考结合起来的学习态度与学习方法。
教学设想
1.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简介孔子,教学第一、二、三则。
第二课时,讲评练习,教学第四、五、六则,总结思想意义。
2.在学习过程中,不失时机地进行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的教育。
3.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释词、口译,分析前三则。
教学过程
1.简介孔子和《论语》。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者。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宋国贵族。少年时家境衰落。成年后做过“委吏”(司会计)和“乘田”(管畜牧)。50岁时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摄行相事。后罢官,曾经周游列国、终不再任。晚年致力于教育,是第一个把教育普及到平民的人,还整理《诗》《书》,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孔子大力宣传“仁”的学说。在世界观上,对殷周以来迷信鬼神的活动采取存疑态度,认为“未知生,焉知死”,提出“敬鬼神而远之”的见解。
在认识论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了不少很有启发意义的见解。
他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弟子有三千,著名学者七十二人。但是他鄙视“学稼”、“学圃”,看不起劳动人民。
在政治上,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维护奴隶制秩序,在维护贵族统治的基础上提倡教化。
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思想的正统,影响极大。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谈论。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依据。
2.教师范读课文。
3.正字正音。
愠yùn罔wǎng说yuè——不亦说(悦)乎
4.教学第一则。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学而》))指定学生一人朗读这一则。
“子曰”:子,古代用作对人的尊称,多指男子,这里可译为先生、老师,指孔子。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学了、学过,后面省略了学的内容;而,顺接连词;时,按时,时时;习,温习、实习;之,代学习的内容。学了(什么),按时温习它,不也愉快吗?“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朋友。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共同学习、研讨问题),不也快乐吗?“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人,别人;知,了解;而,转折连词;愠,恼恨、怨恨;君子,这里指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别人不了解(我),可是我却不恼恨(他),不也是有修养的人吗?
这一则包含几层意思?各表明了学习上的什么问题?
这一则包含三层意思: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这一层表明了既要勤勉学习,还要按时温习,把学习当作一件乐事。既讲了学习方法,也讲了学习态度。
②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这一层表明了学须有友。《礼记学记》中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志同道合的朋友不远千里而来,研究学问,析疑解惑,有利于学业进步,自然成为乐事。这一层讲的是朋友间虚心互学的学习态度问题。
③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一层直接表明了个人修养的问题,其实也表明了学习态度的问题。《论语宪问》篇孔子说过“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可以帮助体会这一层的含意。这一层含蓄地表明了学习要有不求人知、全在进德修业的正确态度。
第一则三句话讲了三个意思,层次分明,言简意赅。
5.教学第二则。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朗读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温习;故,旧的(知识);而,顺接连词;以,把,后面省略了代词“之”;为,作为、当作。复习旧知识,能够领悟新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这一则表明了学习上的什么问题,具有什么含意?
这一则表明了“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语言虽简,含意却很丰富。这里的“知新”,包含有两层意思:第一是得到新的体会,即认识的加深;第二是领悟到新的内容,即知识的扩大。这里的“温故”自然也不只是重复阅读,而是在不断复习的过程中,思考探究,获得新体会,掌握新知识。这是一种正确的学习方法。
6.教学第三则。子曰:“学而不思则闰;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而,顺接连词;思,思考;则,就;罔,迷惑而无所得;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只是读书而不动脑筋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苦思苦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这一则表明了学习上的什么问题?具有什么含意?
这一则表明了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学习方法。这两句话阐明了学习与思考互相补充、相辅相成的关系。学习是思考的基础,思考是对所学的深入理解,不能忽视任何一个方面。这见解是很精辟的。
7、教学第四则。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贡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何以,以何。为什么,凭什么;谓之,称他。子贡问道:“孔文子(谥号),为什么称他为‘文’呢?”“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敏,聪敏;好(hào),喜爱;耻,把……当作耻辱;下问,问下,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是以,以是,因此。孔子答道:(“孔文子)聪敏而又喜好学习,不把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当作耻辱,因此(他的谥号)称他为‘文’”。
这一则中,孔子对弟子进行了什么教育?表明了学习上的什么问题?
这里孔子借回答子贡提出的问题,教育弟子既要勤学,更要好问,要敢于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表明了在学习上要有勤学好问、不耻下问的态度。韩愈在《师说》中说:“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意思是说,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向郯子请教官职的名称,向苌弘请教关于音乐的事,向师襄学过弹琴,向老聃问过“礼”的知识。这些人的学识和个人修养都不如孔子。这正是孔子对子贡答话的很好的注解。8、教学第五则。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默,默默地;识(zhì),记住;之,它,代所学的东西;厌,满足;诲,教导;何有,有何,有哪一样;于,在;哉,叹词。默默地记住学过的东西,对学习从不感到满足,教诲人从不感到疲倦,在我身上有哪一样呢!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解词:识:记住;厌:满足;诲:教导。
翻译:这一则是孔子的自述,讲的是学习态度和方法。要把学过的东西默默地记在心里,不断积累知识。“学而不厌”,讲的是好学精神,学无止境,从不感到满足。“诲人不倦”,讲的是教学态度,要热情地教导学生。孔于一生都是这样做的,所以他说:“对我来说,有什么呀?”表现了孔子的自信。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翻译: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这里说的是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8、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翻译:孔子说:“(对待任何事业和学问)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这段主要讲学习的三个层次,只有以之为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9、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翻译:孔子站在河边叹道:“消逝的时光像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地流去。”讲的是珍惜宝贵的时光。10、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翻译:孔于说:“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思考问题,(但并)没有益处,还不如去学习。”
《论语》教案6
一、教学目标
①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③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
三、课前准备
① 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
② 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
第一课时
一、 复习初一年学过的《<论语>六则》
1、 全班齐背 (活跃课堂气氛)
2、 指名学生介绍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今天我们学习新的十则。
二、 教学思路
(一)第一个教学板块:认读课文
1、 播放录音,学生听读课文,注意校正读音,体会语调
2、各自大声地朗读课文
3、指名朗读
4、全班同学大声、流利地朗读全文
(二)第二个教学板块:析读课文
① 则
省:对自己的言行反省与检查 身:自己 忠:诚心诚意 信:诚实
梗概:多自省
② 则
见贤思齐:看见德行优秀的人要想着向他看齐
梗概:对先进和落后的态度
③ 则
恕:用自己的心来推想别人的心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喜欢的言行,不要施加给别人
梗概:讲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归纳:讲做人的道德修养,要多“自省”,讲恕道
④ 则:
弘毅:抱负远大,意志坚强 任重道远:承担的责任重大,艰险的道路还很长梗概:做人应该抱负远大,意志坚强
⑤ 则
道:仁道 处:据有,取 恶:厌恶、讨厌
梗概:追求“富与贵”,要“从其道”。
⑥ 则
子贡问君子:子贡请教怎样才能做一个君子
梗概:君子的标准是先行而后言。
⑦ 则
恶:坏的,不好的
梗概:主张“成人之美”
⑧ 则
而:如果,表假设 从:从事
梗概:认为要通过修养仁德来得到官职,即使是低微的官职,也应当尽职尽责去做好,如果不能做官,就从事自己喜欢的事业。
归纳:人要有追求、有抱负,对富贵要取之有道,要重实践,能成人之美。
(三)第三个教学板块:理读课文
1、 成语
见贤思齐 任重道远 成人之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 名言警句
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三月不知肉味
三、 小结
本节课我们了解了〈〈论语〉〉十则的大概意思,但其中的道理还须我们进
一步去探索、研究。
四、 作业
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 检查作业
1、 学生齐读课文
2、 学生齐背课文
3、 抽查学生背诵情况
二、 师生共同讨论问题,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具体如下:
1、 本文论述的思想中,你赞成哪一个观点,不赞成哪一个观点?为什么?
2、 在本文论述的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3、 在日常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今后有何打算?
三、 学生再次朗读课文
四、 老师总结
在人的一生中,会遇到许许多多的艰难险阻,这些都需要我们勇敢地去面对,孔子的〈〈论语〉〉为我们讲述了许多人生道理,这些都是我们用来对付困难的法宝,希望大家好好把握住,不要让它们随风逝去,学了就忘。
《论语》教案7
1。熟读并背诵正确翻译这篇课文。
2。积累文言词汇,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过程与方法:
1。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性、主动性。
2。学生采用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学习方式进行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借鉴孔子提出的学习方法。
2。借鉴孔子提出的修身原则。
重点1。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2。积累文言词汇、文言知识。
难点1。文言的理解。
2。积累文言词汇、文言知识。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自学课文
1。熟读课文。
2。根据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二)、导学练习
作者简介
1。关于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是鲁国陬邑(现山东曲阜)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说创始人,封建社会中被尊称为“圣人”。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删修《春秋》,注释《周易》。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有弟子3000人,著名者有72人。自汉以后,其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
2。关于《论语》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的书。《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是封建社会读书人必读之书。
《论语》共20篇,492章,内容涉及很广:哲学、政治、教育、文学、艺术乃至立身处世之道等。它是我国现成最早的用语录体记录的古籍。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依据,在我国思想史、文化史和教育史上有很深广的影响,在文化史上也有及其重要的地位。
3。常说"三教九流",其中的三教指什么?
4。儒教的创始人是谁?儒家思想、儒家风范、儒商等等就是源于儒家文化。
5。给加点字注音。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吾日三省()吾身。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由,诲女()知之乎!
(三)自学疑难摘要:
二、合作探究
1。翻译下列句子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知之为知之。
(3)吾日三省吾身。
(4)学而不思则罔。
(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展示提升
1。朗读第二则
(1)。学而时习之,而:表顺接。
(2)。不亦说乎?不亦......乎固定句式,表反问,释为不也......吗?亦:也。
(3)。有朋自远方来。朋:志同道合的人。
(4)。人不知而不愠。知:了解。而:表却。
2。翻译第一则
3。第一则讲了那方面的内容?
4。背诵第一则
四、反馈与检测
1。朗读第二则
(1)吾日三省吾身。三省:多次的反省。
(2)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真诚,诚实。
(3)传不习乎?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2。翻译第二则
3。第二则讲了那方面的内容?
4。背诵第二则。
5。朗读第3―5则。
(1)温故而知新。故:旧的。知:领会。
(2)可以为师矣。是个省略句,应为可以(之)为师,译为可以把(他)当作老师。可,可以;以,把。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而:转折连词,译为可是。罔:迷惑而无所得。殆:疑惑,精神疲倦无所得。
(4)由,诲女知之乎!诲:教导。知:知道,懂得。之:代词,代正确认识事物的道理。
6。翻译3―5则。
7。3―5则讲了那些方面的内容?
8。背诵3―5则。
《论语》教案8
教学目标:
1、学习即席辩论的方法和途径,做到有理、有节、有礼。
2、培养发言能抓住要害,有较强的说服力。
3、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和应变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语引入
有时候,对一个问题会有两种完全不同的看法,这就要通过辩论来互相启发,提高认识,在辩论前,要根据自己一方所持的观点准备材料,在辩论中要根据对方发言的漏洞进行即席反驳,这就是即席辩论。要使即席辩论有效地击中对方要害,那就应该仔细听清对方辩论中提出的观点和内容。寻找其发言中的漏洞。并记下这些漏洞,根据自己准备的材料,有的放矢地进行反驳,并阐明自己的观点,这是辩论中最重要的本领。
二、典型引路:
1、出示辩论题:有了电脑,还要花功夫练习写字(正方)
有了电脑,不要花功夫练习写字(反方)
2、展示部分辩论场景:(放录像)
反方发言:我认为"有了电脑,不要花功夫练习写字。"因为电脑中有各种字体,练了也没有用。如果你需要的话,从电脑中找出制作一下不就行了吗?从而可以节省很多的时间来做别的工作,这也是时人代文明发展的标志。
三、组织讨论:正方如何反驳。
1、正方记下发言漏洞:
(⑴如果需要的话,从电脑中找出制作打印出来就可以了。
⑵这也是时代文明发展的`标志。)
2、从哪些地方进行反驳:
(1、如果需要的话,从电脑中找出制作打印出来就可以了。
①我需要特别大的字你能制作吗?
②现场需要,当时没有电脑怎么办?
③人家需要你提个意见,写个留言或题个词,你怎么办?
2、这也是时代文明的标志。
①时代文明标志最重要的是人的现代文明素质,而不是先进的科技工具。
②练习写字可以益智健身,培养良好的人格和情操。人的素质高了,这练习写字有助于社会文明的发展。)
三、小组合作:请再找出发言中的一处错误,并提出几点反驳的理由:
一处错误:
几点理由:
四、尝试项目请听"小学生要多看电视"的正方发言:
我认为小学生要多看电视,因为电视中有做人的道理,有美的欣赏,有丑恶的警戒,有各种科学的知识和技能,从中可以得到很多书本上得不到的知识和道理,电视看得越多,即就得到越多。
请在小组里进行交流,评出优秀辩手,进行班级辩论。
五、总结注意点:
1、听要仔细,及时抓住发言中的漏洞。
2、辩论时,要想好辩论要点,既要讲"理",还要讲"新"。做到语言规范,论据充分,说理有力,培养文明的语言习惯。
六布置作业:以下面的题开展辩论
你认为是男性聪明,还是女性聪明,请选定题后写出4条理由。
《论语》教案9
学习目标:
1.积累、理解成语。
2.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并熟练背诵课文。
3.培养文言注释能力。
4.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1.朗读、背诵全文。 2.评点《论语》十则内容。
教学难点:深层理解《论语》十则内蕴。
教学时数:4课时。
学习方法:1、诵读法 2、评点质疑法
第一课时
【学习要点】了解孔子及《论语》。认读《论语》十则,整体感知,析读十则内容。
预习导学:
1、搜集关于孔子其人及《论语》的资料
2、细读《论语》十则,熟读成诵
课堂导学:
1、提问关于孔子的资料收集。(小组汇报,搜集成果)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的世界文化名人。
政治上:主张仁义 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2、提问关于《论语》的资料收集。(小组汇报,搜集成果)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也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从汉朝初年到五四运动以前的两千年间,《论语》一直是学生的一本必读书,影响很大,书中有不少语句都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之中。
3、朗读课文:
范读:学生要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同学们正音正字。
全班齐读:感知课文内容,反复诵读
4、总结三个通假字:
A B C
5、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1)领会大意,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表述。讨论、弄清楚没有注释的词语的意思。
(2)把十则《论语》按照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分类,注意一些句子是兼而有之的。
第二课时
学习重点:理解前五则课文内容,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
学习难点:重点字词释义,弄清楚通假字。
学习要点:详细分析,具体探讨,学习前五则内容。
1、第一则:
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 )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 )第三句讲的是( )
【固定句式】“不亦……乎?”译作“不也是……吗?”
翻译( )
2、第二则:
吾:______日:______三:______省:______为:______
谋:______忠:______交:______信:______传:______习:______
翻译本则( )
3、第三则:
故:______知:______可:______以:______为:______
总结出这章当中的一个成语( )
翻译本则( )
讨论正确的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
4、第四则:罔:______ 殆:______
翻译本则( )
同学们,这一章的内容带给我们什么思考?对于我们学习有何现实指导意义?
理解20xx多年前的圣人之语经久不衰之魅力(小组探究发言,同学们要有自己的思考)
5、第五则:诲:______知之:______为:______是:______
【固定句式】“……也……”译作“……是……”
翻译( )
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6、前五则哪几则是关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的( )
哪几则是关于思想品德修养的( )
7、请同学们当堂背诵前五则(10分钟)
第三课时
学习重点:重点字词释义。
学习难点:理解后五则课文内容,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
学习要点:详细分析,具体探讨,学习后五则内容。
1、第六则:贤: 齐: 内: 自省:
翻译:( )
2、第七则:三: 行: 焉: 其:
善者: 从: 改之:
翻译:( )
找出这两则当中的成语( )、( )
思考:这一则我们应如何理解?
3、第八则:
士: 弘: 毅: 仁以为己任: 已:
翻译( )
思考:这一则当中体现出了孔子的一种思想,你知道是什么吗?
4、第九则:岁寒: 然: 后凋:
翻译:(
5、第十则:以: 行: 其: 欲: 加: 于:
翻译:( )
这一则的成语是( )
【理解第十则】讨论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忠”和“恕”是孔子“仁”的学说的两个方面:“忠”的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正面要求;“恕”的要求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反面要求。其中都包含了相互体谅的意思。
6、后五则哪几则是关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的( )
哪几则是关于思想品德修养的( )
哪几则关于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 )
7、当堂背诵这后五则。看看哪位同学背的最快。
第四课时
【学习要点】总结归纳,查缺补漏,在课堂上就完成背诵、默写。
1、课文当中出现的读音,进行复习。(5分钟)
人不知而不愠( ) 学而不思则罔( ) 思而不学则殆( )不亦说( )乎 三省( )吾身 传( )不习乎
诲( )汝( )知之乎 不知为( )不知 是知( )也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也
2、文言字词句小结(这是我们学习文言的关键一步)
(1)而:(1)表示顺接;(2)表示转接。
学而时习之( )人不知而不愠(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温故而知新(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任重而道远( )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死而后已( )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
(2)为:读wèi时,多作介词;读wéi时,多作动词。
为人谋而不忠乎?( )可以为师矣( )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仁以为己任( )
(3)焉:见贤思齐焉(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4)之:①指示代词,“这”;②第三人称代词,“它、它们”;③结构助词,“的”;④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⑤助词,在句中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实义。
(5)固定句式:
①不亦……乎?→不是……吗?②……也。→……是……。
3、当堂背诵这十则并当堂默写。《论语》作为千百年来的一部伟大的作品、作为四书五经之一应当为我们所熟识,这十则又是经典中的经典,背默是最基本的前提,只有会背默才能进一步理解其中的深意。
4、小组讨论(小组合作探究,同学们要通过自己思考发现《论语》的经典之处,发现《论语》的美)
(1)、你喜欢哪一则?为什么?(2)、你觉得哪一则对你启发最大?(3)、你觉得怎样才能真正学到知识?(4)、你还知道哪些指导我们如何学习的名言?
《论语》教案10
教学目标:
1.熟练文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
2.积累文言词汇。
教学重点:
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2.朗读、背诵课文。
3.研读前五段内容。
一、导入新课:
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二、朗读课文:
1.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全班齐读。
感知课文内容。多读几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根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3.正音、正字。
三、理解课文内容:
1.理解重点词语。
a.教师导学:
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文言文中的基本词汇大多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这好理解。但有些词,古今意义发生变化。如成语“走马观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为“行走”,这个成语就讲不通了。再如“赴汤蹈火”中的.“汤”是“热水”的意思。这些都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学习文言文要特别注意这些变义词。另外,一些文言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意思比较宽泛,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这就需要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
b.自主、合作、探究:
先仔细读几遍,理解各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如果开始不理解,试着再读几遍。实在理解不了的,将问题提出来。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句子理解词义,根据词义理解句子。
教师要求学生,自己理解了的,讲给同学、老师听听。不理解的,四人小组讨论讨论。实在不懂,请教老师。
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学生能讲清的,教师再度明确。学生理解有困难的,教师要讲明白,讲透彻。
重点掌握下列的意思: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见贤思齐焉。
◆士不可以不弘毅。
◆死而后已。
◆知松柏之后凋也。
◆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导学:
关于课文翻译,教师可以根据情况,给学生讲解有关信、达、雅及直译、意译等常识,但要讲得浅显易懂。指导学生逐句翻译前五段。
学生较为难以理解,须重点讲解的句子:
a.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b.吾日三省吾身
c.传不习乎?
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四、朗读、背诵:
反复朗读,直到成诵。
五、作业:
①背诵课文。
②抄写、识记字词。
③预习剩余部分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①研读后五段内容。
②理解全文的思想意义。
③概括成语、格言,积累语言。
一、检查作业:
①背诵课文。
②考查句子的翻译及其重点词语的解释。
二、理解后五段内容:
按第一课时要求,逐句翻译剩余各段。
教师须重点讲解的:
①见贤思齐焉。
②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③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④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概括思想内容:
指导学生将课文有关内容归纳到如下几点:
①学习方法 ②学习态度 ③思想修养
归纳成语、格言
提示: 温故知新 任重道远 死而后已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三人行,必有我师 见贤思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四、学习体验:
①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收获最大?谈谈感想。
②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
③“温故而知新”对于指导我们的学习有什么重要意义?
④透过表面文字,理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深刻含义。试着模仿这种写法,也写几句。
五、教师小结: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六、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学习”
②搜集《论语》中有关做人道理的简短的语录四条,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
《论语》教案11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二、作家、作品简介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 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 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其思想核心是“仁” ,“仁”即“爱人”。
三、初读扫除语言障碍
人不知而不愠(yùn) 不亦说(yuè邑)乎 三省(xǐn g)吾身 传(chuán)不习乎
1.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四、探究学习、理解并背诵前六则
第一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 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时:按时; 说:愉快、高兴; 朋:志同道合 的人; 知:了解; 愠:发怒、生气;
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第二则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三:多次; 省:反省; 为:替、帮; 谋考虑事情; 忠:尽心竭力; 信:真诚,诚实;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习:温习。
第三则 子曰:“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1)有:同“又”。 (2)立:站得住的意思。 (3)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4)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5)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一般而言,指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
(6)从心所欲不逾矩:从,遵从的意思;逾,越过;矩,规矩。
第四则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故:学过的知识; 知新: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可:可以; 以凭借; 为:做。
第五则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罔:迷惑,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有害。
第六则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1)食,一瓢饮,在陋巷(2),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3)。贤哉回也。”(《雍也》)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 握重点字词。
(1)箪:音dān,古代盛饭用的竹器。 (2)巷:此处指颜回的`住处。
(3)乐:乐于学。
2 .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孔子说:“贤德啊,颜回!一箪干粮,一瓢凉水,居住在简陋的巷子里,换了别人一定不堪忍受这种贫困忧苦的生活,但是颜回 啊,从来不知因此而改变自己好学乐善的快乐。贤德啊,颜回!”
3、朗读、背诵。
第七则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知:懂得 、了解; 好:喜欢; 乐:以……为乐。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第八---十二则 子曰:“饭疏食(1)饮水,曲肱(2)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第九则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第十则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第十一则 子曰:三军①可夺帅也,匹夫②不可夺志也” (《子罕》)
第十二则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博:广也。 笃:厚也。 志有两种解释:一,志同识,记忆在心;二,志向。在此,基于取其后者。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子夏说:“一个人心有远大理想就要有丰富的知识,要多多提出疑问,多多深入思考。对于自己的志向不能有过多的干扰,“仁”就在这当中了。”
3.朗读、背诵。
四、分类整理归纳
1.成语: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博学笃志、饭蔬饮水
2.十二则中,哪些语句是讲学习方法?哪些语句是讲学习态度?哪些语句是讲个人修养?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态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个人修养: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作业布置】
1.学习、背诵第九至第十二则
2. 搜集整理《论语》其他篇章中出现的成语、格言、警句2—3个,要求注明出处、含义,并制作资料卡在班上交流展览。
【教后小结】
《论语》教案12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进一步品读《论语》,积累其中的经典语句,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2.在教师的指导下,采取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式,注重学生的个人感悟,力求达到对所选内容的个性化解读,达到用经典文化有效指导思想、生活的目的。
3.汲取精华思想,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每一则选言的含义。
教学难点:
能深入理解每一则选言所传达的思想。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最近,你随意地走入哪一家书店都会看到这样的书籍:《于丹〈论语〉心得》《人味孔子》《孔子传》《论语新解》《学而时习之》《丧家狗——我读〈论语〉》等等,显而易见,在我们的生活中已掀起了一股学习《论语》,走近孔子的热潮,面对这股热潮,你有哪些思考呢?(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如:时代呼唤着君子;经典文化必须传承;学习《论语》,增长智慧等。)孔子是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中承前启后的第一人,也是对中国历史文化及民族精神的形成影响最大的文化巨人,他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条大河,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江河的源头之一。而《论语》里边更多的内容已经成为我们判断是非的标准,或者早已化作千年不易的做人与行动的准则,或者已经成为学习、处世与生活的智慧。其实孔子离我们很近,《论语》和我们息息相关。今天,我们就再来品读《论语》选言。
二、充分诵读。
1、教师范读。(教师的朗读要起到示范的作用,感情充沛,让学生领悟文言篇章的'诵读技巧。)
2、学生自由朗读。(学生的自由朗读,除读准字音外,也要把握好语速、节奏。)
3、以小组为单位比赛诵读。
4、学生个人朗读。
5、男女生分别读其中的几则,如第一、三、五、七、九由男生来读,其余由女生来读。
6、全体齐读。
三、结合书下注释以及工具书着重理解前四则的内容。
1、要求学生在理解前四则内容时及时记下自己的感悟。
2、要求学生及时标注在阅读过程中的困惑之处,提醒自己在交流时重点记忆。
四、精讲前四则的内容。
1、在阅读前四则之后,你是否发现了这四则的共同之处?
这四则所谈论的都是孝道。
2、在这四则中,你对哪一则的感触最深?谈谈你的理解。
第一则:子女的成长无时无刻不牵动着父母的心,心情高兴与否,吃饱穿暖与否,事业通达与否,与人交往顺利与否等等。面对父母的担忧,为人子女,能做到的就是减少父母的忧虑,安排好自己的生活,因为很多事情凭借个人的努力,是可以让父母少担忧,少操心的,也许只有身体的疾病,是个人的力量所改变不了的,所以这一则实际上是在提醒我们为人子女要想行孝就要谨慎持身,这样就可以让父母放心、安心,少挂心。
第二则:世人对尽孝的理解是肤浅的,认为只要是养父母终天年就是孝道,牲畜也有人养,怎么能依据是否有所养就是孝道呢?“不敬”,即不发自内心地孝敬父母,就不是真正的孝道。在我们今天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人都为了更好地生存而疲于奔命,物质生活是很富有,孝敬父母的方式也越来越倾向于公式化,给老人足够的零花钱,给老人舒适的住房,给老人电脑、电视、电话、音响来排遣寂寞,根本不知道老人内心真正的需要,这怎么能算做是孝敬呢?不能想老人之所想,急老人之所急,不能发自内心地对老人怀有敬重、敬畏之心,这又怎么是孝呢?
1、那么在我们今天生活的这个时代,应该如何去做才是真正的行孝呢?
能给予老人心灵上的安慰,使老人在精神上不寂寞,不孤独。能从尊重的角度出发去对待老人。
第三则:父母在,为人子女尽量不远行,一方面,子女的远行会让父母牵肠挂肚,寝食难安,另一方面,父母年事已高,当有些事始料未及时,让子女空留遗憾。如果必须远行,那么一定要告之父母你的行踪,及时让父母知道你的情况,以免父母担忧。
2、在我们今天所生活的这个时代,远离父母,生活在异地他乡的情况比比皆是,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做才是行孝呢?
及时给父母打电话向父母报平安,常回家看看,及时知晓父母的近况。
第四则:父母的年龄不可以不知晓,知道父母的年龄常怀着这样的心情,喜悦和恐惧。喜悦则是因为父母还很健康,很长寿,恐惧的是父母已经高龄,生命已经衰竭,即将走到生命的尽头,所以内心非常恐惧。
3、知晓父母年龄的意义是什么?
知道父母的年龄意义在于提醒自己应该及时行孝,尽心行孝。
《论语》第一章即谈到:“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请谈谈你对“本”的理解。
行孝是为人的根本,孝心即仁心,一个人如果以私心去对待父母对待家庭,怎么可能期待他以爱心、忠诚和责任感去对待他人和国家呢?所以孝是根本,只有“务本”,才可以生道。
五、背诵。
课后作业:
积累《论语》中其他与行孝有关的内容。
板书设计:
唯疾之忧
敬而养之
孝为人之本
游必有方
知年喜惧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由学生背诵前四则导入。
二、完成后五则内容的学习。
1、朗读后五则
(1)教师范读。(力求以虔敬之情感染学生)
(2)学生互相读。
(3)读一则背诵一则。
2、将学生分成小组,选择其中的一则进行探讨。各小组指派一名同学做代表,将小组成员的研究成果公布给其他同学。
3、教师根据学生的研究结果给予评价并引导学生做更进一步的思考。
(1)“巧言令色”的人是怎样的一种人?这种人对他人、对社会有什么危害?
“巧言令色”的人是伪善之人,为了达到个人目的不惜去逢迎、献媚、讨好,是小人,这类人的存在会让他周围的人看不清自己,破坏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尤其是那些为政者,听信了花言巧语,就会腐化堕落,危害国家、百姓。
(2)“德不孤”应该如何理解?一“必”字写出了孔子怎样的信念?
“德不孤”是指有德之人,绝对不会被孤立。孔子坚信一个道德高尚,人格伟大的人,他尽管会遭遇到不理解,但只要有恒心、有意志的话,就一定会有志同道合之人陪伴。
(3) “义”与“利”的不同之处是什么?
义,是道义真理之所在。义者,宜也。凡事先问是与不是,对与不对,当与不当,遵循事理,明辨是非,然后再决定做与不做。君子以义为道德自律,不义之物不取,不义之财不获,不义之名不居。义,是天理之所宜;利,是人情之所欲。君子通晓大义,小人只懂得私利。义和礼不同,礼是外部规定,义是内心约束。君子始终把义放在首位来做选择,是出于内心的需求而不是外在的约束,这是很高的道德境界。
(4)君子为什么会“坦荡荡”?小人为什么会“长戚戚”呢?
君子以“义”行天下,乐天知命,俯仰无愧于天地,所以其心坦然。而小人追名逐利,私欲满腹,因此常会处心积虑,又常会患得患失,所以其心忧戚。
(5)应该如何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推己及人,仁爱待人。这句话强调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想问题,多一些理解、包容,少一分苛责,这样很多的问题便会迎刃而解。
三、后五则着重体现的内容是立德,这部分内容与行孝有何关系?
行孝是立德的一部分,也是立德的基础,如果没有根本上的孝道就无法谈及其他。
四、课后作业。
1、积累《论语》中有关君子的内容。
2、阅读李零的《丧家狗——我读〈论语〉》。
板书设计:
通晓大义
君子坦荡荡
仁爱待人
巧言令色
小人长戚戚
利欲熏心
《论语》教案13
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
1.熟读并背诵正确翻译这篇课文。
2.积累文言词汇,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过程与方法:
1.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性、主动性。.2.学生采用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学习方式进行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借鉴孔子提出的学习方法。
2.借鉴孔子提出的`修身原则。
重点1.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2.积累文言词汇、文言知识。
难点1.文言的理解。
2.积累文言词汇、文言知识。
一、自主学习
(一)、自学课文
1朗读6—7则
2试背6—7则
(二)导学练习
1解释:
(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贤:贤人。齐:相同。焉:语气词,置于句尾,无意义。内:内心,自己。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三:古代多用来表示多数,虚指,可译为“几个”。行:在路上行走,同行,一起。焉:相当于“于之”;于,在;之,代词,指代“三人”。择:选取,选择。其:代词,代“师”。善者:好的方面,即优点。从:跟从,学习。改:改正。
2翻译6—7则
3这两则讲了哪方面的内容?
4背诵6—7则
(三)自学疑难摘要:
二、合作探究
1朗读8—9则
2解释:
(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任以为己任,不亦呼?士:指有抱负或有特殊社会地位的人。弘毅:弘,胸怀宽广;毅,意志坚强。任重而道远:使命重大而路途遥远;而,并列连词,而且,有。远:遥远。仁:仁爱,孔子思想的核心。
(2)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凋:凋谢。
3翻译8-9则
4这两则文字讲了那些方面的内容?
5背诵8-9则
三、展示提升
1朗读第10则
2解释
(1)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恕: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欲:想。勿:不要。施:加,施加。
3翻译第10则
4第10则讲了那些方面的内容?
5背诵第10则
四、反馈与检测
1概括文章内容
(1)学习方法:
(2)学习态度:
(3)思想修养:
2归纳成语
3背诵全文
课后反思
《论语》教案14
《论语》十则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读会写“愠、罔、殆、矣、诲、弘、凋、恕”等字词。
2.积累、理解“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任重道远、三人行,必有我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词语。
3.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并熟练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
1.理解、运用《论语》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
2.培养文言注释能力。
德育目标
1.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开阔胸怀,提高成熟处事的思想修养。
2.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评点《论语》十则内容。
●教学难点
深层理解《论语》十则内蕴。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本文所选的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论语》十则,主要是谈学习态度、方法和思想修养的,语言简练,用意深远。教师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营造背诵课文的气氛,在读中理解、领会每一则语录,力争当堂熟读成诵。
2.评点、质疑法。教读本文采用评点式,就内容、文字、写法的评点。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探究、质疑,调动学习积极性。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投影仪及胶片、打印好的作业讲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认读《论语》十则,整体感知,析读十则内容,就其语言材料进行充分有效的分类整理的实践。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从孔子对教育的贡献、对世界文化的深刻影响入手)
同学们,我们国家古代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不仅对我国、也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今天联合国还有他的塑像,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多媒体显示孔子像)(学生回答)对,他就是孔子。今天,让我们共同来学习他关于学习的一些论述,看看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提及“朝圣”,我们自然会联想到那跪拜、跋涉着的虔诚的教徒向圣地麦加前行的浩荡壮观情景。(多媒体显示孔府、孔庙、孔林)那么,人们把到山东曲阜去看孔庙叫做“朝圣”,同学们知道它的缘故吗?(学生回答,教师明确:曲阜是孔子的家乡,人们尊称他为“圣人”“先师”)(多媒体显示孔子像)同学们请看:孔子“生而首上圩顶,因名曰丘,字仲尼,姓孔氏”“长九尺有六寸(注:约合现在6.4尺),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庄严、高大。作为记录孔子言行的《论语》(板书文题),在我国历史上影响很大,为儒家的重要经典。相传,宋朝名相赵普死后,人们在他的书籍里发现只有半部《论语》,所以世有“半部《论语》冶天下”之说。今天,让我们走近孔子,走进《论语》。去聆听先哲的教诲。
二、关于孔子和《论语》资料助读
投影显示:
1.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孔子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并在晚年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在我国历史上,他是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2.《论语》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其体式归纳起来有: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课文中的第1至9则都属于这种体式;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课文中的第10则属于这种体式,它写出了提问者的原话,但没有写谈话的背景;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三、认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同学们自读课文“阅读提示”,慢读全文。
2.听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体会语调。
[教师提示]
(1)正音
①论语(lún) ②说(yuè):通“悦”,意思是愉快。 诲女知之乎:同“汝”,人称代词“你”。是知也:通“智”,聪明。(古汉语中,有些字可以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这种语言现象叫“通假”。但由于语言的演变,有些借用字和本字之间,现在已不同音了,朗读中要读本字的音) ③愠(yùn):生气,发怒。 ④三省(xǐng)吾身:察看,检查。 ⑤传(chuán)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 ⑥罔(wǎ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dài):有害。 ⑦弘(hóng)毅:强毅。 ⑧凋(diāo):凋谢。 ⑨矣(yǐ):语气词。
(2)句中停顿是句意层次的表现,诵读中要正确停顿。如“温故”章用陈述语气读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学生分则朗读,结合课文注释疏通文义。
教师提示字词释义:
(1)“学而”章
时习:按一定的时间复习。“时”,副词,相当于“以时”,可以解作“按一定的时间”或“及时”。“习”的本义是“鸟数飞”,引申为实习、演习。
“朋”,旧注:同门曰朋。跟现在的“同学”“同班”相近。句中是孔子对弟子说的,“朋”指志同道合的人。
(2)“吾日”章
吾日三省吾身“日”,每天。“三”“九”诸字在文言中皆有“多”义,不是确数,下述三事,这是巧合。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真诚,诚实。
(3)“温故”章
温故而知新“故”,旧的,从前的。
(4)“士不”章
士不可以不弘毅“士”,在《论语》中,多指有抱负或有特殊社会地位的人。“弘”,胸怀宽广。“毅”,意志坚强。
(5)“知之”章
是知也“是”,先秦时代不作判断词用,而是指示代词,相当于“这”,可译作“这(就是)”。
(6)“其恕”章
其恕乎“其”,大概,也许。“恕”,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4.小组内交流每则文意,领会蕴含。
如有疑难,小组长可向全班同学征求意见,确定答案。
教师抽查学生翻译难句: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明确:(1)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
(2)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3)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
(4)我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5)那大概是“恕”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5.学生集体大声、流利、快速地朗读全文。
6.学生跟着录音轻读,尝试背诵。
四、析读课文,深层体悟
1.学生试作批注,概括、归类每则内容大意。
2.积累格言警句和成语。
指导学生运用“__________与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有关”句式说话。如“学而时习之”与学习方法、习惯有关,“人不知而不愠”与个人修养有关。
教师点拨,帮助学生完成分类式学习笔记如下:
(1)成语类
温故知新 见贤思齐 三人行,必有我师 任重道远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格言警句类
①谈学习态度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
②谈学习方法的
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③谈修身做人的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三人行,必有我师 吾日三省吾身 士不可以不弘毅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问题研讨
(1)“学而”章
此章为儒家压卷经典《论语》开宗明义第一段。三个“不亦……乎”的反问复迭,尽得一唱三叹之妙。那么“君子”指的是什么人?一个人在别人不了解他的情况下总是怨天尤人,这样的人配称为君子吗?联系孔子经历,从中感受到孔子怎样的人格呢?
明确:“君子”,在《论语》中有多个义项:有时指有道德的人;有时指在高位的人。在句中取前义。
孔子一生际遇坎坷,但这位大智者能从理智上保持一种心理平衡,表达出一种坦荡旷达的气度,自谓之“不愠”,这种“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的精神足可为百世之师。
(2)“温故”章
有些老师知道世上许多事情,讲起来娓娓动听,这样的老师能说是好老师吗?结合孔子的思想谈谈。
明确:《礼记学记》中记录了孔子这句话:“记问之学,不足为人师。”这说明了孔子认为只能记诵一些知识,是不能当别人的老师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
(3)“诲女”章
《论语》中这段话非常简练,也没有交代说话的背景,而《荀子》书里记子路盛服见孔子的谈话背景,就详细得多,书中说子路穿戴得整整齐齐去见孔子。脸上还露出得意洋洋的神情,经孔子批评后,他挽上了便服,但神情依旧。从这个背景看,孔子说这番话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孔子说这番话的用意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用现代的表述方式,就是要有谦逊的态度,不可强不知以为知。
(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对此,曾经有过不同看法,联系生活体验,谈谈该怎样看待。
明确:曾子曾经说过:“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和“恕”正是孔子“仁”的学说的两个方面。孔子用这句话给“恕”下定义,其中包含了相互体谅的意思。
对这一开放性的题目,学生可以各抒己见,有可取则予肯定,说错了的(有可能误解句意)要纠正。
(5)“岁寒”章
孔子借松柏之后凋比喻什么?
明确:何晏集解:“喻凡人处治世,亦能自修整,与君子同;在浊世,然后知君子之正不苟容。”这是借松柏后凋比喻社会现象。
4.学生集体背诵全文。
五、课堂小结
《论语》全书今本485章左右,课文所选的十则主要是语录体,若干章为一篇,每篇从第一句话中抽2至3个字作篇名,题注里提到的《学而》《为政》《里仁》《述而》等,都是篇名。清
过去有句俗话“之乎者也矣焉哉,七字安排好秀才”。这七个字都是最常见的文言虚词,学习中要加以比较、品味。
六、课堂练习
投影显示:
1.下列句子朗读中,停顿处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B.思而/不学则殆
C.择其善者/而从之 D.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2.比较下列各句“而”的不同用法,按A(顺接)、B(转接)分别归类,将字母填入括号内。
(1)学而时习之( ) (2)人不知而不愠( )
(3)思而不学则殆( ) (4)择其善者而从之( )
3.在括号中解释加粗字,在横线上解释整个文句。
(1)温故知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见贤思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任重道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学而不思则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思而不学则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出对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A.别人不知道就不恼怒,不也是君子吗?
B.别人不了解,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C.别人不了解就不恼怒,不也是君子吗?
D.别人不了解,我就不怨恨,不是君子吗?
(2)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A.选择其中善良的跟随他,其中不善良的让他改正。
B.选择他们的优点就学习,选择他们的缺点(自己如果也有)就改正。
C.看到他们的优点就学习,看到他们的缺点就让他们改正。
D.选择他们的优点学习,对他们的缺点加以改正。
5.根据提示,用课文原句填空。
(1)真正有修养的君子应具有的风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强调“三人行,必有我师”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子曰:“______________,不亦说乎?________________,不亦乐乎?____________,不亦君子乎?” (《学而》)
(5)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________________。仁以为己任,_______________?死而后已,___________________?” (《泰伯》)
6.《论语》中的许多内容,后来逐渐演化固定为成语,如“温故知新”“不耻下问”等,请看《论语》中的下列语句各是什么成语的原型。
(1)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3)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4)子曰:“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5)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述而》)
参考答案:
1.B 2.(1)A (2)B (3)B (4)A
3.(1)旧知识 复习旧的知识,能有新的发现。 (2)相同 见到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一样。 (3)路程 担子很重,路程又长,比喻责任重大。 (4)走 几个人走在一起,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 (5)迷惑 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 (6)有害 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危险。
4.(1)B (2)D
5.(1)人不知而愠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学而时习之 有朋自远方来 人不知而不愠 (5)任重而道远 不亦重乎不亦远乎
6.(1)见贤思齐 (2)尽善尽美 (3)举一反三 (4)道听途说 (5)巧言令色 (6)诲人不倦
七、布置作业
(分发讲义资料)阅读文段,回答1~8题。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②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小子④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礼记檀弓》)
注释:①“式”同“轼”,车前的横木。这里理解为“凭着轼”(表敬意)。②壹似,很像。③舅:公爹。古时女子称丈夫的父亲。④小子:长辈对晚辈的称呼。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含义。
(1)孔子过泰山侧( )
(2)夫子式而听之( )
(3)然( )
(4)昔者吾舅死于虎( )
(5)何为不去也( )
(6)小子识之( )
2.“小子识之”的“识”应读为_______________。
3.“式而听之”中的“而”表示( )
A.顺接 B.转接
4.文中的“夫子”指的是_______________。
5.妇人当时在墓前哭的是_______________。
6.妇人的丈夫与儿子因何而死?
7.“而曰”前省略了主语,如果补出来,应该是_______________。
8.文中哪句话可作为本文主题?翻译这句话。
参考答案:
1.(1)经过 (2)妇人的哭声 (3)是的 (4)从前 (5)离开 (6)这件事
2.zhì 3.A 4.孔子 5.儿子
6.被老虎吃掉。 7.妇人 8.苛政猛于虎。苛酷的统治比老虎还凶猛。
●板书设计
《论语》十则
《论语》――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活动与探究
1.以小组为单位,举行学习情况座谈会,让每位同学谈谈自己的学习态度和方法,总结出自己的学习名言。
2.学完课文后,哪一点对自己最有启发,写篇随笔,字数、形式不限。
3.开放探究
阅读文段,请任选一个角度,简要说说这个故事对你的启发。(50字左右)
动筒(人名)尝于国学(国学:京师官学的通称)中看博士论难(论难:针对对方的论点进行辩论)云:“孔子弟子达者有七十二人。”动筒因问曰:“达者七十二人,几人已着冠(着冠:成年)?几人未着冠?”博士曰:“经结无文。”动筒曰:“先生读书,岂合(岂合:怎么能)不解?孔子弟子着冠有三十人,未着冠有四十二人?”博士曰:“据何文以知之?”动筒曰:“《论语》云,‘冠者五六人’,五六三十也,‘童子六七人’,六七四十二也,岂非七十二人?坐中大笑。博士无以对。”
可探究:(1)敢于怀疑。
(2)不迷信,不盲从。
(3)要培养创造性思维等。
●备课资料
一、课文补遗
《论语》中关于学习的主要内容。
《论语》中关于学习的思想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这些思想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关于学习的态度。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其次,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即学习要有踏实的精神,默默记住学到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满足。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说明学无常师,人应随时随地注意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同时,孔子提倡和赞扬“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体现了孔子严谨的治学态度。
其二,关于学习的方法。最著名的莫过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与此同时,孔子还特别强调学思结合,勇于实践。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要求人们把学习积累和钻研思考相结合,不能偏废。
其三,关于学习的内容。孔子主张学习要博,要广,不能偏颇,单一。他提出要用四种东西作为自己的学习纲要,就是“文、行、忠、信”,即文化知识,品德修养,忠诚笃厚,坚守信约。
其四,关于学习的目的。孔为认为,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的,但重点在于“学以致用”。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也就是说,熟读《诗经》三百篇,交给他政治任务,却办不成,派他出使到外国,又不能独立作主应对;这样,虽然书读得很多,又有什么用处呢?
二、课文赏析
“学而”章赏析
首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即指“退而修诗书礼乐”。孔子自言“学”,司马迁谓之“修”。《礼记檀弓》注:“修,治也。”即研究(如今之谓“治学”)。《说文》:“习,数飞也。”即鸟儿不断地练飞,这是“习”之本义,此处亦应按本义解,有“演练”之意。儒家讲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是必须掌握的六种技能,这当然要学,但更强调的是操作(演练)。故“学而时习之”是指孔子整理六经,制定礼乐。孔子只言“学而时习之,一则自谦,二则示“述而不作”之意。这是孔子作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学者一生完成的一件大业,是对中华文化的不朽贡献。孔子是深刻理解自己这项工作的重大意义的,
《论语》教案15
教学目标
①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这篇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
③积累文言词汇。
教学重点
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课前准备
①搜集孔子及其《论语》的有关资料。
②预习课文。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①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②朗读、背诵课文。
③研读前五段内容。
教学设计
一、导语:
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若干弟子的言行的书,由若干篇章组成,但两章之间不一定有什么联系。《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板书课题。
二、介绍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
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身世:据考证,孔子的六代祖叫孔父嘉,是宋国的一位大夫,做过大司马,在宫廷内乱中被杀,其子木金父为避灭顶之灾逃到鲁国的陬邑,从此孔氏在陬邑定居,变成了鲁国人。
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母亲叫颜征在。叔梁纥是当时鲁国有名的武士,建立过两次战功,曾任陬邑大夫。叔梁纥先娶妻施氏,生9女,无子。又娶妾,生一子,取名伯尼,又称孟皮。孟皮脚有毛病,叔梁纥很不满意,于是又娶颜征在。当时叔梁纥已66岁,颜征在还不到20岁。
公元前551年(鲁襄公二十二年),孔子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城东南)。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孔子三岁时,叔梁纥卒,孔家成为施氏的天下,施氏为人心术不正,孟皮生母已在叔梁纥去世前一年被施氏虐待而死,孔子母子也不为施氏所容,孔母颜征在只好携孔子与孟皮移居曲阜阙里,生活艰难。孔子17岁时,孔母颜征在卒。孔子19岁娶宋人亓官氏之女为妻,一年后亓官氏生子,鲁昭公派人送鲤鱼表示祝贺,孔子感到十分荣幸,给儿子取名为鲤,字伯鱼。
孔子其人:在中国5000年的历史上,对华夏民族的性格、气质产生最大影响的人,就算是孔子了。孔子是一个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个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知识份子。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他的成功与失败,无不与他的品格相关。他品格中的`优点与缺点,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份子。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孔子63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安贫乐道
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识,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直道而行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
与人为善
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毋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等第,都是他的做人准则。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
三、朗读课文
①范读
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②全班齐读
感知课文内容。多读几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根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③正音、正字
四、理解课文内容
①理解重点词语
a、教师导学
语文课程标准第四学段(7—9年级)对学习文言文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根据这个要求,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就是诵读法,也就是加强诵读。古人说“读书千遍,其意自见”意思就是说:读书上千遍,书中的道理便自然显露出来。其次学习文言文,要掌握和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文言文中的基本词汇大多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这好理解。但有些词,古今意义发生变化。如成语“走马观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为“行走”,这个成语就讲不通了。再如“赴汤蹈火”中的“汤”是“热水”的意思。这些都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其三是学习文言文要特别注意这些变义词。另外,一些文言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意思比较宽泛,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这就需要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
b、自主、合作、探究
先仔细读几遍,理解各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如果开始不理解懂,试着再读几遍。实在理解不了的,将问题提出来。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句子理解词义,根据词义理解句子。
教师要求学生,自己理解了的,讲给同学、老师听听。不理解的,四人小组讨论讨论。实在不懂,请教老师。
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学生能讲清的,教师再度明确。学生理解有困难的,教师要讲明白,讲透彻。
重点掌握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包括全文中的重点词语):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见贤思齐焉。◆士不可以不弘毅。◆死而后已。◆知松柏之后凋也。◆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导学:
关于课文翻译,教师可以根据情况,给学生讲解有关信、达、雅及直译、意译等常识,但要讲得浅显易懂。指导学生逐句翻译前五段。
学生较为难以理解,须重点讲解的句子:
a、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b、吾日三省吾身c、传不习乎?
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巳诲女知之乎!
朗读、背诵
反复朗读,直到成诵。
作业
①背诵课文。
②抄写、识记字词。
③预习剩余部分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①研读后五段内容。
②理解全文的思想意义
③概括成语、格言,积累语言。
教学设计
检查作业
①背诵课文。
②考查句子的翻译及其重点词语的解释。
理解后五段内容
按第一课时要求,逐句翻译剩余各段。
教师须重点讲解的:
①见贤思齐焉。
②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③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④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概括思想内容
指导学生将课文有关内容归纳到如下几点:
①学习方法
②学习态度
③思想修养
归纳成语、格言
提示:温故知新任重道远死而后已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见贤思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学习体验
①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收获最大?谈谈感想。
②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
③“温故而知新”对于指导我们的学习有什么重要意义?
④通过表面文字,理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深刻含义。试着模仿这种写法,也写几句。
教师小结
一、本文分别讲了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思想修养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则讲了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启发人们热爱学习,加强自律。
第二则讲了治学的人的品德修养。
第三则讲学习方法,讲知识的继承与创新。
第四则讲学习方法,强调学习和思考相结合的必要性,阐明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
第五则讲学习态度,强调不要不懂装懂。
第六则讲学习态度,不仅要学习别人长处,也要借鉴别人短处反省自我。
第七则讲学习态度和个人修养,强调无论何时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同时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
第八则讲个人修养,既要胸怀宽广,又要意志坚定。
第九则讲人的品质要如松柏坚强不屈。
第十则讲个人的处世之道。
二、《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
②搜集《论语》中有关做人道理的简短的语录四条,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
【《论语》教案】相关文章:
论语初一上册语文教案01-02
《论语》 03-15
《论语》 08-08
论语初中语文说课稿02-11
论语演讲稿03-31
论语演讲稿04-05
精选论语演讲稿4篇02-01
论语演讲稿15篇06-16
论语演讲稿(通用12篇)02-14
实用的论语演讲稿三篇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