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 通知工作总结 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时间:2024-01-24 18:20:39 教案 我要投稿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体味课文的意境。

  2、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二、重点与难点:

  1、领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背诵积累诗词名句,体会诗词的精妙之处。

  三、教学步骤:

  一、导入:师生一起背诵学生曾经学习过的辛弃疾的两首词。

  二、介绍词的常识、小序、作者及时代背景。(请学生介绍,了解预习情况)

  1、词的常识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大家看,写在最上面的“破阵子”是题目吗?

  不是,和我们已经学过的“沁园春”、“卜算子”一样是词牌名;“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才是题目。

  2、“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结合注释1,我们知道这首词是辛弃疾赋闲时写给他的好朋友陈亮的。我们知道,要理解诗必须先要了解作者。那有谁能给我们大家介绍一下这首词所涉及的辛弃疾和陈亮两个人?

  3、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他出生在北方。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同时,由于辛弃疾是在金人统治下的北方长大的,他也较少受到使人一味循规蹈矩的传统文化教育,在他身上,有一种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

  陈亮,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论议风生,下笔数千言立就。隆兴初,与金人约和,天下忻然,幸得苏息,独亮持不可。

  4、这首《破阵子》是辛弃疾赠给他的好友陈亮的,二人均为南宋著名词人,又都坚决主张抗金,收复中原,这共同的志向使他们成为知心朋友。

  辛弃疾作这首词时,已辞官在江西上饶农村闲居,但心中时时不忘杀敌立功,统一祖国。

  三、整体感知

  我们知道文章有“文眼”,诗有“诗眼”,就是那篇文章或诗歌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字词或句子。对与词来说,我们姑且称之为“词眼”。这首词的“词眼”就在题目里,谁能把它找出来?

  “壮”。这个字是本词的“文眼”,整首词都是围绕这个字来写的。大家能找出课文哪些地方表现了“壮”,这个“壮”字的含义又是什么呢?这两个问题我们梳理了课文后再来回答。

  1、首先,先听一下录音,大家在书上注音;然后我请几位同学试着为我们朗读一下。

  2、学生朗读,理解这首词的含义。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回:醒。

  沉醉中挑亮灯光抽出剑来细看,梦醒后各个营垒接连响起号角之声。这时候作者回想梦中之事想到了下面的`景象。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八百里:牛。(典故)。八百里分麾下炙是一个倒装句,正常的顺序为“分麾下八百里炙”的倒装,分给部下烤牛肉,以犒劳出征的士卒。

  五十弦:瑟,泛指乐器(典故:以前都有50弦,因三皇之一的泰皇受不了它发出的悲哀之音,才下令改为25弦)。

  翻:演奏。

  “五十弦翻塞外声”中的“翻”字改为“弹”字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不好,“翻”字写出了战歌嘹亮,乐器轰鸣的热烈场面;如用“弹”字代之,就表现不出这种气氛。

  “秋”仅仅表示这时是秋天吗?不,既点明了战争爆发的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

  把烤牛肉分给部下饱餐一顿,琴瑟演奏出北疆苍凉的乐曲。在肃杀的秋风中,战场上军队正在检阅准备出征。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这两句是宽泛对偶,这样看来与“如”字相对的“作”字是什么意思?

  作:像。这个字古今词义不同要注意。的卢:额部有白色斑点的马。霹雳:弓弦的响声。

  战马像的卢那样飞奔,放箭的弓弦如雷鸣使人心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君王的天下事是指什么?统一国家。

  多想完成君主完成统一国家的大业,自己也赢得一世乃至死后的英名。可惜白发已现两鬓。

  3、我们梳理了整首词后,大家能否找出文中表现“壮”的地方?

  这些句子表现出来的“壮”的内涵是什么?

  壮:点兵出征、飞驰敌阵——壮观而激烈雄壮统一国家、名垂青史——雄心壮志

  本词的文眼“壮”,仅仅是雄壮吗?

  不是,最后一句壮和悲,理想和现实,形成强烈的反差。而当翱翔天际之时,陡然下跌,这里的“壮”还有为“悲壮”的含义。

  作者化“雄壮”为“悲壮”,由理想回到现实,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作者有抗金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却只能在沉醉后的梦里驰骋沙场,心中有壮志未酬的悲情。

  “壮词”意即激昂奋发的壮行言辞,有壮怀激烈之意。词中描绘的军营生活以及激昂奋进的战斗生活就是具体的体现。而末尾两句更为突出,它把描写大功告成后的喜悦,把收复中原,统一祖国与个人杀敌立功的心愿统一在一起,字里行间充满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4、作者为什么会发出“可怜白发生”的慨叹?

  明确:作者一生抗金收复失地,连梦中也不忘抗金的战斗生活,但由于朝廷的无能,自己的理想难以实现,当看到两鬓新生的白发,感到自己已入暮年,空有一身凌云壮志,“报国欲死无战场”只能在沉醉后驰骋沙场,心中不由涌起壮志未酬的悲情。

  5、作者写这首词有什么用意?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这首词托名为安慰朋友,实则是抒发词人自己对青年时代抗金的战斗生活的念念不忘之情,以及坚决恢复中原,建功立业的壮志,还有壮志难酬的悲愤。

  6、如何理解这首词?

  明确:这首词是词人爱国词篇中的代表作之一,虽是为鼓舞爱国壮士、好友陈亮而作,但更是自己心志的流露。词人以早年战斗生活为基础,融梦境幻觉为一体,描绘了一幅爱国将士驰骋沙场,雄伟壮阔的场面,全词内涵丰富,造语豪壮,结构谨严,构想奇特,以梦境贯穿上下片,自出机杼,情感雄奇高昂。末尾“可怜”一句将感情一落千丈:词人的功名只能是在醉里和梦中实现。理想和现实形成极大的反差,有力地突出了词人的悲愤。

  7、齐读课文

  四、小结全文

  全词从想象着笔,描绘了理想中的抗金队伍和战斗场景。全词在感情基调上是雄壮高昂的,而结句又是悲凉低沉的。前后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这种抑扬法赋予了本词特有的艺术魅力,有力地表现了词人满怀壮志而志不得伸的苦痛。

  五、布置作业

  1、朗读、背诵这首诗。

  2、把读完该词后的感悟用一段话表达出来。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清作者思路 , 理解思想内容;积累“可歌可泣”、“当之无愧”等词语学习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了解邓稼先的生平事迹 , 学习他的伟大精神;理清作者的思路 , 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录音机及示范朗读带。朗读课文 , 整体感知 、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 , 学生听读 。 教师抽查学生预习情况 。

  多媒体显示:

  1 )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 彷徨 鲜为人知 锋芒毕选聘 元勋鞠躬尽瘁 妇孺皆知 殷红宰割 筹划

  2 )解释词语并造句 。 仰慕 可歌可泣 鲜为人知当之无愧 马革裹尸 鞠躬尽瘁

  3.学生自主交流阅读感受, 并集体评议 。 教师归纳讨论意见 。 明确:作者热情赞美邓稼先为国家、民族建立的功勋 , 表达了对邓稼先的崇敬心情 。 深层探究 , 理解课文

   思读课文 , 理清全文思路 , 理解文章六个部分之间的'联系。 教师设计相关问题指导学生阅读 , 把握全文思路 。 多媒体显示:

  ( 1 )概括文章六个部分的大意 , 并想想全文六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 。

  ( 2 )文章六个部分的小标题拟得怎么样?介绍自己最欣赏的一个小标题 , 并说说理由 。 这些小标题给你怎样的启示?

  ( 3 )在写邓稼先之前 , 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的历史?文章第四部分为什么写 “ 我 ” ?

  ( 4 )课文有没有详细介绍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巨大贡献?请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

  悟读课文 , 对文章进行深层探究 , 突出重点 , 化解难点 。

  ( 1 )师生共同研读文章第三部分 , 教师设计相关题目指导学生精读课文 。

  个人备课小结: 学科知识构建与板书设计

  邓稼先与锋芒毕露的奥本海默截然不同,“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最有中国农民的质朴气质”。

  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讲究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和睦相处,讲究为人忠厚、谦虚、真诚、朴实。邓稼先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并变成了自己的气质品格。

  反思与重建:

  一、课前检测题:

  热泪盈眶 可歌可泣

  鞠躬尽瘁 彷 徨

  殷红 鲜红

  殷切 鲜为人知

  二、课堂检测题:

  1、下面句中加粗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①老师接连问了三个问题。

  ②重要的问题在于领导是否重视。

  ③这个问题连爸爸也答不出。

  ④这种药治胃病很解决问题。

  ⑤那台机器出了问题。

  A.①③ B.②④ C.②⑤ D.③④

  2.仿写下列句子。

  例句:选择了高山,你也就选择了坎坷;选择了宁静,你也就选择了孤单。

  三、作业设置:

  必做:同步训练 基础知识部分.

  选做:积累邓稼先生平事迹.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3

  教学设想:

  《山市》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所写的一篇文言文,描绘的是山中蜃景,与“海市蜃楼”相似。文中描绘了从山市开始出现到最后消失的变化过程,给人以神奇而又壮丽的感觉。文章语言精炼生动,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像,去揣摩、理解。通过研读对这一现象进行适当探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2、学习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过程与方法:

  体会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壮丽的幻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学道理,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反复朗诵,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

  探究山市形成原理,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科学精神。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展示几幅海市蜃楼的图片)

  提问:你见过这样的景象么?你知道它是什么吗?(学生自由发言)

  提示:在夏天,沿海一带或沙漠地区,经常可以看见在空中或地面以下有远处事物的影像,古人无法解释,误认为是大蛤蜊吐气形成的,因此,就称为“海市”或“海市蜃楼” 。这种现象,有时人们在山区也可以看到,人们就称之为“山市”(出示课题)

  二、介绍作者、作品:投影补充。

  作者: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淄博)人。早岁即有文名,但屡应省试皆落第,七十一岁才补为贡生。他用数十年的时间写成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白居易在香山/欧阳修六一欢/李清照号易安/王安石住半山/苏轼爬东坡/李白采青莲)

  作品:《聊斋志异》文言短篇小说集,共收录作品近500篇,以短篇小说为主,此外还有散记特写、随笔寓言等,主要写鬼狐精怪的故事,也收录一些奇特的事。构思奇妙,语言生动。

  三、指导朗读:

  1、小声自读,划出读不准的字,同桌交流解决。

  2、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奂huan邑yi冥ming甍meng垣yuan睥bi睨ni

  亘gen莽mang霄xiao扉fei缥piao缈miao逾yu倏shu

  3、齐读课文

  四、理解课文:

  1、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画下能解决的`句子。

  2、四人小组交流疑难句子,合作解决。(未能解决的全班交流)

  3、山市的全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是以什么为顺序的?画出表示时间的词语?这表现了山市的变化是迅速还是缓慢?)

  4、山市的具体变化如何,画出描绘的词语。

  5、请学生以这个过程,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以图画或语言的方式展示自己脑海中的“山市”。

  6、学生相互研究讨论后,教师可帮助明确:

  纵观山市的出现分三个阶段:初现孤塔宫殿,再展城郭恢宏,又看危楼出现。结尾照应开头,这里说的“山市”跟“海市”一样,是一种因折光反射而形成的自然景象,它美丽而又奇特,多少年也难得出现,少数人偶遇,多数人难得一见。此是作者根据目击者的叙述所写,令人回味无穷。

  让学生想像一下,山市到底会是一幅什么美景呢?可以让绘画好的同学画出,在班里展示欣赏。然后总结补充:其实,美的东西也许留在想像中会更美,想有多美有多美,正是:此时无画胜有画。

  ①请用自己的话向家长描绘一下美丽神奇的山市。

  ②继续收集有关山市或海市蜃楼的故事。

  ③可以读读蒲松龄的其他文章,了解其创作风格

  五、探究“山市”形成的原因。

  开头,我们提到了海市蜃楼,这种奇观古人是无法解释的,才有了大蛤蜊哈气而成的想象。可我们现代人已经懂得了它的科学道理,你知道么?

  六、布置作业:

  ①请用自己的话向家长描绘一下美丽神奇的山市。

  ②继续收集有关山市或海市蜃楼的故事。

  ③可以读读蒲松龄的其他文章,了解其创作风格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4

  教学目标

  1、快速阅读,理清故事情节,体会“伟大的悲剧”的深刻含义。

  2、品味文中意味深长的语句,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味探险悲剧中所包含的人类精神。鉴赏作品中撼人心魄的悲壮美,激发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培养团结协作、勇于牺牲的精神。

  教学重点:通过品读,体会关键语句,来认识人类挑战自身,实现生命价值的伟大。

  过程与方法:快速默读,重点朗读,品味文中的细节;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南极地图图片及南极风光图,引入探险故事,导入课题。

  二、简单认识作者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小说家、传记作家。茨威格的主要成就在于传记文学,代表作有《三位大师》《罗曼·罗兰》《同精灵的斗争》等。

  三、初步感知全文

  1、读一读,写一写

  2、用简洁的语言介绍这个故事,注意点明时间、人物、地点、事件。

  3、理清故事情节

  奔向南极点→带信返程→一个个牺牲

  (充满希望) (沮丧) (悲壮)

  四、细读研讨

  1、你认为“悲剧”之所以“悲”,体现在斯科特一行南极之行的哪几个方面?从文中哪些文字可以看出?

  失败之悲、作证之悲、死亡之悲、世人之悲

  2、斯科特和他的探险队员们表现出人类怎样的优秀品质?具体表现在课文的哪些地方?

  (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可指导学生充分开展讨论,各抒己见。)

  诚信,有令人敬佩的绅士风度。

  坚毅,执著,为事业而献身的英雄气概。

  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为了保护同伴勇于献出自己的生命。

  无私的爱。在生命的最后一息心中惦记的始终是别人:朋友、同伴、妻小,还有他的祖国和人民。

  3、题目为《伟大的悲剧》,既然是“悲剧”,那又为何“伟大”?这是否矛盾?根据以上认识,谈谈你是的理解。用“悲在xxxx,而xxxx伟大”的句式表述。

  悲在失败,而冒险精神伟大;

  悲在为胜利者作证,而诚信的绅士风度伟大:

  悲在生命的毁灭,而团结无私、献身科学的精神伟大:

  悲在世人悼念,而人们从中获得精神鼓舞伟大。

  4、找出作者对整个事件的评价,这话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斯科特虽然失败了,但他的心灵经受了考验,变得无比高尚。

  5、斯科特一行探险的意义何在?

  认识自然,挑战人类自我,实现生命的价值,给后人以精神的鼓舞。

  五、拓展延伸

  联系实际,说说你所知道的“伟大的悲剧式”的人物或事件,这些人或事对你有什么启示?

  1、成功的英雄

  2、失败的.英雄

  3、小结:英雄之所以称之为英雄,并不在于我们颂赞的语言,而在于他们始终以高度的事业心、自尊心和锲而不舍地对神奇而美妙的宇宙进行探索的责任感,去实践真正的生活以至献出生命,我们所能尽力做到的就是记住他们的名字!——里根《真正的英雄》

  六、布置作业

  1、学习本文后,联系自己学习中、生活中的情况,回忆一个事件,用文字的形式写出自己的经历和感慨,体现真情实感和思想深度,字数不限。

  2、阅读推荐书目:

  《鲁宾逊漂流记》——笛福《英》

  《老人与海》——海明威《美》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5

  学习目标:

  1、学会细致地观察并生动地描写自然景物;

  2、学习文章严谨而精美的结构安排

  3、灵活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领会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

  2、培养学生“细致观察事物,抓住特点描述”的能力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重点切入法

  学法指导:

  精读、摘录

  教学工具:

  多媒体、录音机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创景导入:

  同学们,春天令人神往,春天充满生机,春天如诗情如画意,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春光中,让我们的心灵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可记得孟浩然的《春晓》(放音乐,看投影,生背诗文);可记得杜甫的《春夜喜雨》(接着听音乐、看投影,背诗文)。在多少作家的笔下曾这样深情地描绘过春天,今天让我们再读一篇描画春天的优美的散文《春》(投影出示课文题目及学习目标)。

  一、师生共赏:

  1、师生同读

  (配乐配画)师:深情朗诵。生:深情朗诵。师生齐诵。读后说说文章的行文线索

  明确:盼、来、近总领全文,启开下文——概写初春的山、水、太阳——细致描写春草、春花、春风、春雨、春天里的人们

  2、师生同赏

  ⑴小声读文,把你喜欢的词语和句子填在表格中并写出喜欢的理由。(师生分组同时进行以春草图的描写为例)

  喜欢的词语⑴嫩嫩的、绿绿的、⑵偷偷地、钻⑶理由:⑴写出了春草嫩绿的特点⑵写出小草破土而出挤劲,写出不经意间,春草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这样使无意识的、无情感的小草似乎有了意识,有了情感

  喜欢的句子“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理由:写出了人们在草坪上欢快地玩耍的情景,也写出了他们的喜悦之情。在我们眼前展现的是一幅春草欢乐图。

  ⑵分小组交流,读自己喜欢的词和句子,说喜欢的理由(老师参与在一个小组内)

  ⑶全班交流,生先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理由,最后师交流并总结。

  3、师生同写

  师生读最后一组排比句,仿照“春天像~~~~”写一组比喻或拟人句构成排比,看谁写得多、写得好。

  4、师生同绘

  出示画板,共同描绘美好的春景图。(重点读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然后描画)

  三、精彩展台

  同唱一首赞美春天的歌《春天在哪里》,唱完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说:春天究竟在哪里?或在哪里能找到春天?或在你眼中春天应该是怎样的(描绘你眼中的春天)?(口头作文)

  四、作业布置:

  ⑴课外在网上查阅朱自清简介及他的作品,把朱自清的简介及作品篇名写在摘抄本上。⑵在网上查阅并摘抄描写春天的诗或文章,并在读书笔记本上进行整理。

  第二课时

  链接交流;:朱自清简介、朱自清作品诵读、赞美春的文章朗读比赛

  作者简介

  作者朱自清(1898——1948)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和杰出的散文家。他的散文,文字清新朴素,描写细腻,感情真切,富有自然淳厚的美,读后令人回味无穷。他热爱自然,观察自然,描绘自然,他的写景散文,无不寄托着他对大自然的无限深情。

  写作训练:

  以“家乡的春”为话题写一篇写景散文

  词汇参考:

  朗润、酝酿、卖弄、宛转、嘹亮、黄晕、烘托(见课后读一读、写一写,尽量用上这些词语)

  交流创作:

  选出佳作,全班范围内进行交流赏析。

  《春》重点难点指导

  1、精讲导读要点:抓住特征描写景物,委婉细致,层次清楚。(总分顺序)用词准确、生动、比喻形象。

  2、精讲导读方法:读中导,读中讲、读中练,读后比较综合,读后发挥想象。

  (一)读中导

  1、听朗读录音或教师示范朗读,了解内容,进入意境,初步感受。

  2、通读全文,熟悉内容,理清层次,思考问题:

  (1)全文围绕一个“春”字,文章可分几个部分?标题、开头、结尾之间有何联系?

  (2)第二部分是重点部分,作者采取怎样的顺序描述的??

  (3)作者是怎样经过细致观察,抓住事物的特点,生动而逼真地描绘了这万姿千态的“春”的?他写这篇文章主要抒发哪些感情呢?

  以上导读安排仅是让学生了解阅读这一类文章如何着手及必须抓的几个主要问题。

  (二)读中讲

  1、精读重点部分(第二部分)。教师讲析三个问题:

  (1)结合课后“思考和练习三”分析几个画面、层次的安排,讲清描述景物采用“总分顺序”的方法和作用。(其他几种记叙顺序也宜点明)

  (2)读“春草图”的四句话,从“作者从哪些方面写春草的?哪些词用得特别好?春草有何特点”等方面分析。

  (3)再读“春风图”有关内容,讲清作者怎样借助其它事物写出无形无色的温暖、芬香、和悦等特点的。

  2、细读关键部分。(第三部分)讲析两个问题:

  (1)作者在这部分运用排比句式,连设三个比喻,这“三喻”中的联系和区别,春天的三个特点及为何按这样的顺序排列。

  (2)这部分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

  以上精讲内容安排的依据是:一从本单元“共性”和本文“个性”出发,二从“举一反三”的需要出发,三从初一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

  (三)读中练

  1、练朗读。朗读是本篇的重点训练项目,要反复吟诵,在吟诵中理解作者的感情。体会本文用词造句的妙处。

  2、练字、词、句。

  (1)正音:涨藏散酿巢晕蓑

  (2)辨词:朗润赶趟儿酝酿呼朋引伴卖弄宛转应和黄晕舒适花枝招展

  (3)散文十分讲究词语锤炼,本文有不少特别凝练、形象的“字”,找出来指出其妙处。如“小草从土里钻出来”的“钻”字,“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的“逼”字等等。

  (4)散文常用一些叠字,本文叠字很多,指出其结构上的特点及在表达上的作用。

  (5)结合课后“思考和练习四”找出本文的比喻句并指出其作用。

  3、练分析思维

  (1)对照教师“春草图”、“春风图”的分析,学生自行分析“春花”“春雨”“春人”等画面。

  (2)文章的中心究竟是什么呢?这一篇描写“春”的散文和其他一些写“春”的文章有哪些不同呢?

  练的形式多种多样,什么时候练什么内容教师可随机应变,但万变不能离其宗,基础知识不能忽视,基本技能不能放弃,听、说、读、写全面兼顾,同时还要根据这类课文的特点及本课的“个性”,这就是以上只提供训练内容、不提供形式的原因。

  (四)读后比较综合

  1、把本文和《海滨仲夏夜》、《香山红叶》、《济南的冬天》结合起来。

  比较其异同。综合其“共性”,求得其规律。可口头比较也可列表式比较。

  2、把本文和课外类似散文相比较,进一步求其规律。

  以上步骤颇为重要,学生是否能找到这一类文章的“共性”和“个性”,求出其规律,是能否“举一反三”的关键。

  (五)读后发挥想象

  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想象的翅膀飞腾起来。

  1、让学生熟悉自己周围的景色,展开丰富的想象,口述自己所思。

  2、安排时间,带学生走出校门,帮助他们对自己身边的景物进行仔细观察,抓住特征,进行描述。此类作文可教师命题也可自由命题。

  这一步的目的以读促写,读写结合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同类型文章也完全可以这样做。

  重点提示:

  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不但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同时也使作品语言有高度准确的概括力。

  描绘的细:“春草”图中,春草旺盛的生命力──“钻”,写它的色彩──“绿”,写它的质感──“嫩”、“软绵绵”,写它的覆盖面──“一大片”、“满是的”,写人在草地上游玩的快乐,写风的助兴。细笔细绘,具体形象,使人有亲眼目睹亲身所历之感。

  描绘的立体:“春花图”中,先写树上的繁花似锦,次写树中昆虫是喧闹,再写树下遍地的野花;写眼前的花儿争春,又写想象中树上结的果实;写花的色彩,又写花的甜味;明写野花像眼睛、像星星眨呀眨,暗写风与太阳。这样,动静结合、色味结合、虚实结合、高低结合、明暗结合,绘出一幅色彩鲜艳、春意盎然的立体感极强的图景。

  描绘的方法多样:拟人“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寓花树、万物以人的表情、动作、感情,生机更为盎然。用比喻的手法,“像火”、“像眼睛”……具体生动,以形象喻色彩,色彩更为鲜明。

  描写的语言优美,极富表现力。选词准确精当。“朗润”,准确描绘出春天山景的明朗、润泽的样子。“蜜蜂嗡嗡的闹着”,一个“闹”字,既写出了蜜蜂争先恐后,又呈现出一派喧嚣沸腾的热闹景象。大量的使用叠音词,既没让读者感到词藻的华丽和人工的雕饰,又恰到好处的突出了春天的`特征。“春草图”中的“偷偷”表现了小草在人们不易察觉的情况下,无声无息的生长的动态;“嫩嫩”写出了初生小草的鲜嫩可人;“绿绿”则为小草着上了一层鲜亮悦目的色彩。

  全文围绕一个“春”字,写出了春天未来到时的盼春心切,继而又对春回大地之后呈现的盎然生机的欣赏和赞美,巧妙地向读者传达出春天带给人们的不光是新的气象,更是催人奋进的勇气和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这一深刻含义。

  难点提示:

  文章结尾的三个比喻各突出了春天的哪些特点?

  第一句“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象征着勃发的生机,突出了一个“新”字;

  第二句“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笑着、走着”,象征着春天的婀娜多姿,突出了春天的“美”;

  第三句“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象征青春的活力,给人以“力”的美感。

  《春》

  《春》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写景抒情的经典散文。本文在盼——绘——颂的抒情中描绘了心中的春,与朱先生的其他散文相比风格上有较大的变化。在教学设想中,首先理清了本文的内涵:写景抒情散文、朱自清、《背影》、纪实散文,本文是一篇由妙词、佳句、锦段构成的《春》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写景抒情的经典散文。本文在盼——绘——颂的抒情中描绘了心中的春,与朱先生的其他散文相比风格上有较大的变化。

  在教学设想中,首先理清了本文的内涵:写景抒情散文、朱自清、《背影》、纪实散文,本文是一篇由妙词、佳句、锦段构成的美文。从字方面来说文中多音字多。如:涨、散、藏、和、晕等。从词的角度讲,文中语言使用准确而妥贴。有大量的雅词。很值得学生去体会和积累。从句方面讲,文中大量使用了修辞,如比喻、拟人、排比等。如:比喻共用了八处之多。从段落布局讲,各段落之间安排整齐有序。如:最后三段用三个比喻句来歌功春,表现出春的新、美、力。单独成段构思巧妙。对于这类文学性文章的学习,个人认为应上文学欣赏课:让学生学会欣赏至关重要。用品、背写来体会、感悟其美及美有何处、为何美。调动听、说、读、写各种能力来学习,同时在学习中锻炼、提高能力。

  所以在教学中设计了两课时:一是品读课;一是背读课、意在使学生学有所得、得到一种能力,得到一种欣赏文学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在起初的教学设计中的一些问题:一、品读活动中,把整文交给学生去品词、品句、品段的处理过于急功近利,过于粗糙。如能做以下的调整、细化则更好,学生所得则更多、更深,分四人小组,每组自由选写草、花、风、雨、人的图景来进行品读活动效果更好。二、在进行问题设计时,有几句话表述不够严密,使学生的思路发生了偏斜。不易于课堂练习的进行。所以在设计时一定要细心。三、品读活动中的理解活动,两个问题的设计偏难。

  在教学过程中也有两个问题:

  一、对时间分配不够合理,教学流程有点涩。不够顺畅。

  二、教态不美,缺少活力,及对学生情绪的激活和调动。压制了学生的积极的情感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6

  我的信念

  一、学习目标

  ①理解课文内容。

  ②了解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

  ③品味平实而富于哲理的语言

  二、学习重难点

  ①梳理课文内容。

  ②归纳居里夫人的人格特点。

  ③品味平实且富于哲理的语言

  三、课前准备

  ①预习课文,疏通文意。

  ②搜集居里夫人的有关资料。

  ③教师准备居里夫人的挂图。

  四、自学设计

  1、导入

  同学们,说起居里夫人,我们大都知道她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镭,推动了核科学的发展。但关于她的人格,也许我们知道的并不多。爱因斯坦曾说过:“在像居里夫人这样一位崇高人物结束她的一生的时候,我们不要仅仅满足于回忆她的工作成果对人类已经做出的贡献。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的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

  今天我们来学习居里夫人的自传体散文《我的信念》,或许对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

  2、范读课文

  3、疏通文意,品味语言,识记字词。

  4、梳理信息

  5、教师导学

  本文内容庞杂,头绪纷繁,重在梳理。教师应引导学生首先按顺序搜集、筛选信息,而后概括纲要,最后归纳整理。这样,举一纲而万目张,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①默读,搜集、筛选信息

  让学生独立默读、思考,试着让学生用四字短语归纳居里夫人的行为特点。

  讨论归纳:

  坚忍不拔 树立信心 执著勤奋 集中目标 献身科学 探讨真理 生活简单 重大发现 保持安宁 不图财富

  珍惜时间 追求自由 克制自己 热爱生活 沉醉 科学

  ②概括纲要,归纳整理

  全班讨论,将有关信息分门别类,从而分析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板书:

  探讨真理 保持安宁 集中目标

  思想理念{不图财富 环境需求{追求自由 工作态度{树立信心

  沉醉科学 珍惜时间 坚忍不拔 执著勤奋

  6、重点研读

  ①研读内容

  指导学生重点研读有关词语、句子、语段,品味平实而富于哲理的语言。教师应让学生自己找出相关内容,采用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方式,讨论解决。训练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思考题备案:

  a.“或许是因为有某种力量在鞭策着我”中的“某种力量”指什么?

  b.解释“在科学方面我们有对事业而不是对财富的兴趣”的含义。

  c.“我们都认为不能违背我们纯粹研究的观念”中“纯粹研究的观念”指什么?

  d.“人类需要讲究现实的人……但是,人类也需要梦想家”一句,“讲究现实的人”是什么人?“梦想家”最基本的特征是什么?从哪一件事上可以看出作者就是这样的“梦想家”?

  e.“我的惟一奢望是在一个自由国家中,以一个自由学者的身份从事研究工作”中的“奢望”可否改换成“希望”?为什么?

  f.“在他猝然长逝以后,我便学会了逆来顺受。”联系上下文,谈谈“逆来顺受”在句中的确切意思。

  g.为什么作者说,科学家也应当是“一个小孩儿”?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态?

  h.“我从没把这种权益视为理所应当”中的“这种权益”指什么?

  问题设置比较多,教师可根据需求取舍。

  ②品味语言

  a.教师指导学生体会、品味语言。理解这种朴素而平实的语言风格。不重文采,而重写实,是传记类作品的特点。如果学生感到有难度,教师可引导学生与文学作品语言作比较,就容易理解了。

  b.找出课文中带有哲理性的句子,试着进行赏析。

  7、参考:

  ◆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

  ◆人类需要讲究现实的人……但是,人类也需要梦想家。

  ◆科学本身就具有伟大的美。

  ◆一位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不仅是一个技术人员,而且是一个小孩儿。

  8、教师小结

  读了这篇文章,就如同与伟人对话。我们深深地被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所打动。如果说我们过去没有生活目标,现在我们明确了人生;如果说我们过去一味贪图安逸,现在我们学会了艰苦;如果说我们过去只能依赖他人,现在我们懂得了奉献;如果说过去我们意志薄弱,现在我们拥有了信念。让我们在居里夫人的光辉照耀下,把自己的人生也献给人类的进步事业。

  9、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

  ②居里夫人放弃了镭的专利,却两次成为诺贝尔奖金的获得者。对此,你怎么看?写成300字的小文章。

  10、信息反馈: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7

  一、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对夏天的热爱和对劳动者的赞美之情。

  2、了解文章由总写到分写(具体描绘)的思路。

  3、掌握本文语言的独特魅力,体会句子的深刻含义。

  二、教学重点

  体会前两首诗中所蕴含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想象丰富、构思精巧、语言凝练等特点。

  四、授课方法

  自主预习阅读感知讨论归纳练习巩固。

  五、学法指导

  了解诗歌的一般常识。

  六、教学过程

  【亮标明学】

  齐读本课学习目标。

  【预习导学】

  【合作互学】

  (一)理清结构层次,概括各部分意思。

  第1小节,总写。

  第2—3小节,写夏天的;第4小节写夏天的。

  第5小节,表达。

  (二)深入探讨课文。

  1、请你说说,从作家的描绘中,你看到一个怎样的夏天?

  比如:我从那“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看到一个热烈的夏天,植物蓬勃生长。

  2、文中巧妙地运用了对比。请你说说,作者用夏天作物生长与春天里的作物生长情况比较目的何在?又用“春日融融,秋波澹澹”与“苦涩的.汗水”进行对比有何作用?

  3、第4段中“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一句里连用四个“快”字,在表达上是否重复?请作简要分析。

  4、农民在夏季收割时非常辛苦,要早起晚睡,可他们半夜醒来为什么要去“听听窗纸,看看窗外”?

  【释疑助学】

  1、高骈的《山亭夏日》与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2、本文的作者仅仅是赞美夏天吗?

  (三)总结全文

  1、文章抓住了夏天热烈、紧张、急促的特点,描绘了夏天金黄色的大地上,暑气蒸腾、麦浪翻滚、万物蓬勃生长的景象,表达了他对夏天的和对辛勤劳作的农民的,也体现了他对的向往。

  2、文章善于抓住写景,善于运用、的方法使事物的特征更加鲜明。

  

  教学《夏》这一课的时候,我由高骈的《山亭夏日》导入后,让学生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夏的感情态度,找出直接表达这一感情的语句;找出直接揭示夏的特征的语句。学生在诵读后,探讨这两个问题,很快就抓住了文章的感情基调和描写对象的对征,收到了提纲挈领之效。

  在研读第二节时,我让学生自读课文第二节划出描写的景物,并区分哪些是夏季的景物,哪些不是夏季的景物,是哪个季节的景物,说说为什么写另一个季节的景物。学生很快抓住了用对比描写手法突出夏季热烈的写法,很轻松的化解难点。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再读课文,圈出能体现热烈气氛的动词,难度小,而且能进一步熟悉文本。然后,挑选自己特别喜欢的语句反复诵读,试从修辞、人的感觉角度、用词等角度体会文句的准确生动,学生兴趣盎然,既轻松,又有实效。有不少学生的发言很新颖,如有学生说以前读的比喻都是把某一个事物比作另一个事物,“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这个比喻却用水由冷到沸腾的过程来比喻由春到夏的过程,非常贴切,而且“沸腾”还突出了夏“热烈”的特征,这正是这一节的主要意思。说得多好!

  在教学第三节时,我注意引导学生理解“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生命交替”。通过仔细赏析第五、第六两句话,通过抓住“麦子刚刚割过”体会“收获之已有”;通过品读写棉苗、高粱、玉米和瓜秧的句子,和“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慢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理解“生命交替的旺季”,避免抽象的讲解。

  另外,我在教学过程中,我还注意引导学生理解“黄金季节”中的“黄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的“冲刺”,体会“炎热”与“热烈”的区别,培养学生的语感,学习体会词语的语境意义的解题技巧,既有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又适应考试的要求。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8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作者老舍的资料。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都经历过冬天,那么,石家庄的冬天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说到北方冬天的时候,我们的脑海里总是浮现出那白雪皑皑的画面,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也会想到呼啸的北风,迎面如刀割的凛冽寒风,朔风怒号、冰封雪飘、天寒地冻的萧条画面。总之,北方的冬天给我们的感受既有美丽的雪景,也有刺骨的寒风。然而,在北中国有这么一个地方,不但那里的美景让人流连忘返,而且冬天里没有呼啸的寒风,却有着无限的温暖,那水不但不结冰,反倒冒着点热气,同学们,知道那是什么地方吗?今天,我们一起跟随老舍的脚步一起走进《济南的冬天》,去观看济南冬天的美景,去感受那冬天里的温情吧。

  设计意图:由学生熟悉的事物自然导入,给学生以亲切自然之感,同时教师也点到了济南的冬天与一般的北方冬天有不同之处,给学生以提示。

  二、验收预习第一项,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出示预习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把易读错的字音和难写的生字记在预习本上,并想办法记住它。

  (2)了解文章大意,想想济南的冬天的特点是什么?

  (3)搜集有关老舍的资料。

  1、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验收预习第一项。

  过程:4人小组学习中1号同学当小组长负责组织轮读课文,互相倾听,汇集预习中读音、生字词问题,并互助解决,解决不了的由组长负责记录在预习本中。

  2、全班交流自学成果与遗留问题。

  3、教师出示整理的本课生字词和易读错的词语。2号同学负责,在小组中读正确。

  4、检查词语能否读正确。3号同学读词语。

  5、再读课文,要求读正确、通顺。

  6、检查课文朗读情况。4号同学在小组读课文。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通过小组学习的主要形式验收学生的认读情况,小组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每个同学都能在团队中负责,都有任务,锻炼、培养了每个学生的能力。

  三、验收预习第二项,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概括大意。

  1、默读课文,然后试着想一想济南的冬天的总的特点是什么?

  济南的冬天——温晴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理清文章脉络的基础上,可以整体有序的理解文本。概括文章大意,培养学生概括文章的能力。这在教学大纲中对高年级段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四、再读课文,感受。

  1、教师设置情景导入,让孩子们想象济南的冬天的画面。

  2、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济南的冬天的?

  预设:去感受济南的冬天。

  3、配乐创设情境,朗读体会济南冬天的美。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之后,可以整体有序的理解文本,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可以让学生交流的过程更加整合,使学生在课堂上的交流讨论有更热烈,有更多的感受与同伴分享。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济南的冬天》这篇课文,和作者一起分享了冬天的济南气候温和、山青水绿、度冬如春、美丽如画的景色。谁来说一说,文章围绕“济南的冬天”主要讲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设计意图:复习导入,回顾全篇,尽快让学生走进文本,为后面赏析课文做好准备。

  这节课我们再次走进这个不同寻常的“冬天”,品读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围绕中心话题,体会济南冬天的特点以及作者的情感:

  学生赏析济南山、水接着作者又写了济南的山、水,现在请四组同学的代表分别上台给我们介绍作者笔下的山水,其余同学把书合上,从画中,从同学的复述中感受济南的山、水。

  1、第一张图片:阳光下山景图。

  请第一组学生代表上台根据图片复述课文第二自然段内容。

  教师提问:济南阳光下小山有什么特点?

  教师引导下学生回答。

  板书:阳光下的小山:温晴

  2、第二张图片:薄雪后山景图。

  请第二组学生代表上台根据图片复述第三自然段内容。

  教师指导背诵:根据学生复述按山上——山尖——山坡——山腰的空间顺序指导背诵。

  提问:济南小雪的小山有什么特点?

  板书:小雪后的小山:秀气

  3、第三张图片:城外远望山景图、冒着热气的绿水图

  设计意图:使学生从整体到局部对问有一个更高层次的认识。

  三、深入品读课文,体会情感。

  1、小组交流中心话题。

  课文处处流露着作者对冬天的济南的热爱。现在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用心读一读,谈谈自己的'感受,并在小组中交流交流。

  2、全班交流。

  预设点:

  ①“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用“小摇篮”比喻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用“看护者”比喻四周的的小山,加上温存体贴的抚慰,写出这一圈小山的特别可爱。

  ②.“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睡着”、“唤醒”是拟人的写法,将老城人格化,使之带有生命的感觉与意味,表现了济南“暖和安适”的特点。

  ③“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卧”字用得很贴切。济南城外的小村庄被作者赋予了生命和感情,它们都“安适地睡着”,尽情享受这“温晴”的天赐。这“卧”字,正好与第二段中的“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相呼应,用拟人的手法写活了济南。

  ④雪后山景妙在雪光、雪色:“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松的翠与雪的白相映成趣;“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如洗的蓝天与似银的白雪相映生辉;“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白雪与暗黄的草色,组成彩色的美景。妙在雪态:“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以动写静,写出动人的形态;“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把薄雪比喻成害羞的少女,写出雪的情态。

  在实际课堂中,学生的回答可能会不定性的说到某一部分。教师深入学生回答,与之展开深入对话,有机结合在一起。

  设计意图:以一个问题,统领全课。课堂上,教师把宝贵的时间还给了学生,促进了学生的阅读、探究、感悟。学生在思考和感悟文章的过程中,品词析句,感情朗读,深刻领悟作者对济南冬天的热爱。

  二、回顾全篇,拓展延伸。

  1、向生活延展。

  教师引导:老舍先生写济南的冬天抓住了景物特点,你写《家乡的冬天》准备抓住什么特点?

  学生写简要发言提纲,然后口述。

  教师作综合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全篇,由文本向生活延展,将语文打开。

  ①推荐阅读:《沁园春.雪》

  三、作业。

  1、背诵整篇文章。

  2、学了本文之后,你的感想是什么?记录下今天的收获。可以采用诗歌、文字配画等形式。

  3、请你仔细观察你家乡冬天的景物,倾注你对家乡无限热爱之情,借鉴课文中的某些写法,将最有特点的景物写出来,自拟题目,字数不限。

  设计意图:向书的世界引领,激励着学生种下自己心中生命之花的种子。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9

  教学目标:

  1、感知故事情节,感受到科学工作者专注忘我的精神和极高的专业素养。

  2、品味文章通俗易懂,而且生动活泼的诙谐语言的魅力。

  3、从对于动物行为的冷静观察和炽热描述中,感受人们对动物的关爱和对人类自身行为的思考。

  教学重难点:

  1、从对于动物行为的冷静观察和炽热描述中,感受人们对动物的关爱和对人类自身行为的思考。

  2、练习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及评注的读书方法。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小说常识和自学能力,能自己搜集资料并借助资料理解课文内容,感性认识较强,但理性分析不足。本文内容生动、语言形象,学生很容易被其情节和语言所吸引,就是对小说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分析还需老师引导完成。

  课时分配: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下面介绍一位人物,大家猜猜他是谁。他是当今最杰出的博物学家之一。研究对象是鸟类和鱼类,曾有人称他为现代的法布尔,因为他不仅像法布尔那样,用别具一格、魅力十足的语言提供了大量新事实和新发现,而且还在动物思维与行为的基础原则和理论方面做出了不小的贡献。他是动物行为学的开山祖师,1973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得主。他向一般大众描述动物行为的生花妙笔,通俗有趣,流传最久,最为脍炙人口,被誉为所罗门王散落人间的“指环”。

  生:康拉德劳伦兹。

  师:对,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学习康拉德劳伦兹先生的《动物笑谈》,看他是如何与鸟成为好朋友的。

  二、交流资料

  同学们都查找了有关本课作家、作品等的资料,请在小组内互相交流。(检查学生课前收集的资料,训练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也是自主获取知识的表现)作者简介:劳伦兹是奥地利著名动物行为学家,也是现代动物行为学的创始者。由于其对动物行为学研究方面开拓性的成就,曾获1973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除了在学术上的成就之外,劳伦兹最为人所称道的,是他在动物行为方面的`通俗写作。著有《所罗门王的指环》《灰雁的四季》《狗的家世》《攻击的秘密》等多部作品。在他的深刻观察以及生花妙笔之下,读者可以体会到科学研究的严谨和趣味。《所罗门王的指环》是著名科普作家、诺贝尔生物或医学奖获得者劳伦兹的经典科普著作。本书将科学知识与文学趣味巧妙结合,将读者大众引入有趣的动物行为学世界,作者通过介绍斗鱼、水鼩、寒鸦等动物的生动故事,使人们认识到大自然的美好,认识到动物行为学的意义所在。为什么书名叫《所罗门王的指环》呢?劳伦兹说:“根据史料记载,所罗门王能够和鸟兽虫鱼交谈,而他却需要借助一枚指环。这事我也会,虽然我只能和几种我特别熟悉的动物交谈,但我可不需要魔戒的帮助,这点他就不如我啦!活泼的生命完全无须借助魔法,便能对我们诉说至美至真的故事。大自然的真实面貌,比起诗人所能描摹的境界,更要美上千百倍。”

  三、速读课文,说“笑谈”

  快速通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我”与动物之间哪几件“笑谈”?

  四、合作欣赏,品“笑谈”

  作者是怎样把小水鸭和“可可”写得如此可爱的呢?文中有许多吸引人的描写,你最喜欢哪一段,找出来,把你的感受、你喜欢的理由写在书的扉页;再有感情地朗读,细细地品味。(老师准备了合适的音乐,给朗读的学生配乐;先小组朗读,然后全班展示。)

  五、质疑探究,议“笑谈”

  再读课文,思考:

  1、作者“逗笑”“怪诞不经”“疯子”般奇怪行为表现出作者的什么精神?

  2、质疑:对文章的某个句子的理解、文章内容等,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

  (小组合作、探究质疑,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

  3、通过学习课文,你有什么感想,就“关爱动物”这个主题,谈谈你自己的感悟。

  (学生分组讨论,师作总结。)

  小结:是啊,因为关爱,鸟与人变得亲密、友好。因为关爱,让鸟与人彼此心灵沟通,真情相融。关爱是一把火,能融化心中的冰;关爱是一缕缕阳光,普照万物,使自然更美,人类更美——只有释放关爱,人与动物才会更和谐。

  结束语:瞧,这又是另一幅美丽的画面。有这样一个法国小姑娘,她出生在非洲,在丛林里长大,把大象视为哥哥,和小豹子一起甜蜜入睡,与鸵鸟共舞……这不是童话,这是全球畅销书《我的野生动物朋友》为我们讲述的法国小姑娘蒂皮和非洲野生动物交朋友的真实故事。就让我们带着《动物笑谈》给予我们的启示去读读这本书。我们栖息的地球是如此美好,我们祈愿让真诚的关爱充满生活的每个角落,让关爱之情流淌于万物之间!

  【板书设计】

  动物笑谈“我”学鸭子叫和行走“我”车站学鹦鹉声呼唤“可可”“可可”咬下父亲的衣服扣子“可可”将母亲的毛线缠在树上关爱动物和谐发展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0

  学习目标:

  1.学习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描写、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

  2.体验孙犁小说的风格,品味文中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理解景物描写对于表现主题的作用,掌握基本描写手法。

  3.通过分析重点词句,把握文中主人公的性格特征;了解人物自尊和自信的性格特点,感受人物内心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德育目标:

  通过本文学习,让学生对战争与英雄有更为深刻全面的理解,树立我们的人民是英雄的人民的信念。

  重点难点:

  领悟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教学媒体:投影仪、录音机

  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

  提防dī 竹篙gāo 苇塘wěi 疟子yào 寒噤jìn 吆喝yāo he

  一梭机枪suō 蹿cuān 仄歪zè 趴pā 扒bā 飒sà 转弯抹角mò

  2、掌握下列多音字

  (1)提:提( )防 提( )纲

  (2)疟:疟( )子 疟( )疾

  (3)喝:吆喝( ) 喝( )水

  3、词语积累:

  (1)诗情画意:富有诗和画的意境。(2)自如:活动或操作不受阻碍。

  (3)穿梭:像织布的梭子来回活动,形容来往频繁。(4)胆寒:害怕。

  (5)阴森:阴沉,害怕。 (6)提防:小心防备。

  (7)尖利:尖锐;锐利。 (8)能耐:技能,本领。

  (9)悠闲:闲适自得。 (10)央告:央求。

  (11)阴惨:阴沉暗淡。 (12)水淋淋:形容物体上水往下滴的样子。

  (13)转弯抹角: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走,比喻说话、做事不直截了当。

  (14)抱怨:心中不满,数说别人不对;埋怨。 (15)歇凉:乘凉。

  (16)吆喝:大声喊叫。 (17)遮掩:遮蔽,遮盖。

  (18)现眼:方言,出丑丢脸的意思。 (19)打牙跌嘴:方言,才夸口就出丑丢脸的意思。

  二、导入新课

  (结合白洋淀图片和抗日战争图片)在那富饶的齐鲁大地上,在长长的铁路沿线,游击队员们以非凡的智慧打击了敌人,收获了胜利。在辽阔的冀中平原,在美丽的白洋淀,抗日战争的洪流也锻造出许许多多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大家想认识他们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现代小说家孙犁写的一篇小说《芦花荡》,让我们一起去感受这些传奇人物吧。

  1.作者介绍

  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河北省安平县人。1913年4月6日生。12岁在安国县城上小学时,开始接触五四新文学。鲁迅和文学研究会对他有很大影响。他一直相信艺术为人生的主张。1936年孙犁到河北安新县的小学教书,在这里他对白洋淀一带人民群众的生活有了初步了解。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主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冀中区从事革命文化工作, 1944年去延安,在鲁迅艺术文学院工作和学习。在延安,他发表了《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以其清新的艺术风格引起了文艺界的注意。孙犁解放前及解放初期的创作结集为《白洋淀纪事》(1958),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与散文合集。它主要反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一带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战争、土地改革、劳动生产、互助合作以及移风易俗的生活情景。作品从多方面勾勒了时代和社会的历史风俗画面,以明丽流畅的笔调,秀雅、隽永的风格和丰富的劳动者的鲜明形象,在读者中间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其中《荷花淀》等作品,已成为广泛流传的名篇,文艺界甚至以其为现代文学的一种风格流派的标帜,视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

  2.在教学之前,我们首先来复习一下与小说有关的知识:

  小说的三要素:

  (一) 人物要素:(包括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

  小说的人物是虚构的,是作者把现实生活中不同原型的某些特征加以综合熔铸而成的,因此比现实中的原型更为典型。小说中刻画人物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有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也可以通过其他人物的反应和态度进行侧面描写等等。小说不仅勾勒人物的轮廓,刻画其性格的一个或几个侧面,还要在情节的发展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发展和变化。

  (二) 情节要素:

  小说的情节一般比较完整,往往有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有时前面有序幕,后面还有尾声,能显示生活中矛盾的发展过程。情节的巧妙安排对于刻画人物和表现主题有着重要意义。

  (三) 环境要素:

  小说中要具体描写环境。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两类。环境描写是为交代背景、衬托人物、发展情节、渲染气氛服务的。自然环境描写在小说中表现较多,主要是为了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行动,表达人物心情,渲染当时的气氛。

  3.放录音,学生跟读全文,复述故事内容

  明确:故事发生的时间:抗日战争时期;

  地点:白洋淀地区;

  故事的主人公:老头子;次要人物:大菱、二菱。

  环境:抗日战争中我军抗日根据地的芦花荡。

  情节:通过写主人公夜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和第二天狠狠惩罚敌人、报仇雪恨的故事。

  主旨:赞美了老艄公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英勇机智的革命精神。表现了根据地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抗敌的爱国主义精神,表明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4.根据小说的情节特点,给课文划分段落。

  明确:根据文章内容安排,可以把文章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1~8段) 开头至“敌人发了愁”,首先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及人物介绍。

  第二部分从“一天夜里”至结尾,具体讲述故事的过程。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三层。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1

  导入新课:同学们,相识是一种缘分,你能不能给老师介绍一下你的故乡,或故乡的特产?

  学生:我的家乡在黑龙江,哪里有人参、貂皮、乌拉草,这号称我们东北的“三宝”。

  学生:我的家乡在兰州,家乡的白兰瓜甜如蜜。

  学生:我就是本地人(茌平),我们这里的圆铃大枣,香甜爽口。

  老师:是啊,人们常把对故乡的思念寄托在故乡的风物上,如甜枣、白兰瓜等。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嚼着薄片的雪藕,便怀念起故乡来了”。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篇散文《藕与莼菜》。好文章需要用心来读,下面同学们大声朗读文章,圈画出重点字词和有疑问的句子。(学生读课文)

  老师:同学们,你们是第一次学习叶圣陶先生的文章吗?

  学生:小学的时候我们曾经学过他的《夹竹桃》《爬山虎》。

  老师:好,那么同学们能不能简单的介绍一下叶圣陶呢?

  学生:原名叶绍钧,字秉臣。作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

  学生:他还是我国第一位童话作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短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人民英雄的石像》等。

  老师:刚才同学们在读的时候遇到了那些字词呢?

  学生:洗濯(zhuó)硕腹巨贾(gǔ)拣择(jiǎn)待善价而沽(gū)

  学生:担(dàn)石埠头(bù)嚼(jiáo)譬如(pì)

  老师:同学们,你们能不能用一句话来概括这篇文章(可以采用这样的句式“通过……表达了……”)

  学生:这篇文章通过描写藕与莼菜,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学生:还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怀念。

  老师:同学们说的很好,作者在这篇文章中表达了一种浓浓的思乡之情,那么在文章的哪段文字能够体现这种强烈的感情呢?

  学生:因为在故乡有所恋,而所恋又只在故乡有,就萦系着不能割舍了。譬如亲密的家人在那里,知心的朋友在那里,怎得不恋恋?怎得不怀念?但是仅仅为了爱故乡么?不是的,不过在故乡的几个人把我们牵系着罢了。若无所牵系,更何所恋念?像我现在,偶然被藕与莼菜所牵系,所以就怀念起故乡来了。

  老师:是什么一直牵系着作者,使他对故乡产生了这么强烈的依恋?

  学生:“亲密的家人”“知心的朋友”

  学生:“故乡的几个人”“藕与莼菜”

  老师:藕与莼菜对于我们来说很普通,但对于作者来说却别有一番滋味。同学们能不能在文中找出描写藕与莼菜的句子,并试着赏析。

  学生:“他们各挑着一副担子,盛着鲜嫩的玉色的长节的藕。”这句话写了家乡的藕的颜色和外形。

  学生:“清淡的甘美的滋味于是普遍于家家户户了”这句话写出了家乡的藕滋味很好,让人垂涎三尺。

  学生:“在这里,藕这东西几乎是珍品了。”这句话说明在上海这藕不常见,很珍贵,不像在家乡一样人人、时时都可以吃。

  学生:“至于挑着担子在街上叫卖的,也并不但是数量不多,自有那些伺候豪华公子硕腹巨贾的帮闲茶房们把大部分抢去了;其余的就要供在较大的水果铺里,位置在金山苹果吕宋香芒之间,专待善价而沽。”这句话说明了藕的珍贵,而且只有富人才能享用,成为了一种奢侈品。

  学生:“是没有,但不是瘦得像乞丐的臂和腿,就是涩得像未熟的柿子,实在无从欣羡。”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说明这里的藕的色泽、外形都不够诱人。

  学生:“这仅有的一回不是买来吃的,是邻舍送给我们吃的。他们也不是自己买的,是从故乡来的亲戚带来的。这藕离开它的家乡大约有好些时候了,所以不复呈玉样的颜色,却满被着许多锈斑。削去皮的时候,刀锋过处,很不爽利。切成片送进嘴里嚼着,有些儿甘味,但是没有那种鲜嫩的感觉,而且似乎含了满口的渣,第二片就不想吃了。”这说明故乡的藕来到这里就不好吃了。

  老师:同样的事物,变换了不同的地点为什么感觉就不同了呢?

  学生:因为放的时间过长了,不够新鲜了。

  老师:“只有孩子很高兴,他把这许多片嚼完,居然有半点钟工夫不再作别的要求。”这句话又该怎样理解呢?

  学生:因为小孩子没有吃过家乡的藕,所以能吃到这不够新鲜的藕也觉得很满足了。

  教师:故乡的藕多而普通,洁白而鲜嫩;“这里“的藕被奉为“珍品”,并非普通百姓所能购买到的。故乡的藕洁白鲜嫩无渣,邻舍送的藕被满锈斑,决无鲜嫩之感。这是什么写法?学生:对比。

  老师:这样写的目的是?

  学生:将故乡的藕与自己所处异地的藕进行对比,这里的藕虽然也来自故乡,但一旦离开了故乡,就面目全非,特色全无了,也就让作者不禁怀念起了故乡藕的鲜嫩美味,点明了由藕牵动思乡之情原因。

  老师:作者除了怀念家乡的藕,还怀念家乡的莼菜,由藕过渡到纯菜的句子是?

  学生:“想起了藕就联想到莼菜。”

  学生:“在故乡的春天,几乎天天吃莼菜。”这句话是说家乡的莼菜很常见。

  学生:“而在这里上海又不然,非上馆子就难以吃到这东西。”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在上海与作者的家乡不同,很难吃到,而且只有上馆子才能吃到。

  学生:“在故乡的春天,几乎天天吃莼菜。”“在每条街旁的小河里,石埠头总歇着一两条没篷的船,满舱盛着莼菜,是从太湖里捞来的。取得这样方便,当然能日餐一碗了。”这句话也能够看出家乡的莼菜数量多,而且天天可以吃到。

  老师:“莼菜本身没有味道,味道全在于好的汤。但是嫩绿的颜色与丰富的诗意,无味之味真足令人心醉。”这句话你神怎么理解的?

  学生:这句话是说,家乡的莼菜本身是没有味道的,但是在作者的心里味道是很浓的。

  老师:是的,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酒不醉人人自醉”,这里我们可以这样说“菜不醉人人自醉”,因为这菜生在“我”的故乡,故乡便是那好汤,所以说“无味之味真足令人心醉”。

  老师:在做着的心中藕与莼菜是家乡的珍品,但这珍品也离不开家乡人的雕琢,家乡的人又具有怎样的特点呢?同学们能不能在文中找出来?

  学生:“男的紫赤的胳膊和小腿肌肉突起,躯干高大且挺直,使人起康健的感觉;女的往往裹着白地青花的头巾,虽然赤脚,却穿短短的夏布裙,躯干固然不及男的那样高,但是别有一种康健的美的风致。”这几句话也可以看出家乡的人很健康。

  学生:“他们各挑着一副担子,盛着鲜嫩的玉色的长节的藕。在产藕的池塘里,在城外曲曲弯弯的小河边,他们把这些藕一再洗濯,所以这样洁白。”这几句话可以看出家乡的人很热爱劳动。

  学生:“仿佛他们以为这是供人品味的珍品,这是清晨的画境里的重要题材,倘若涂满污泥,就把人家欣赏的浑凝之感打破了;这是一件罪过的事,他们不愿意担在身上,故而先把它们洗濯得这样洁白,才挑进城里来。他们要稍稍休息的时候,就把竹扁担横在地上,自己坐在上面,随便拣择担里过嫩的“藕枪”或是较老的“藕朴”,大口地嚼着解渴。过路的人就站住了,红衣衫的.小姑娘拣一节,白头发的老公公买两枝。清淡的甘美的滋味于是普遍于家家户户了。”从这里看出家乡的人具有优秀的品质,很善良。作者通过这段文字的描写展示给读者健康、纯朴、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阳光心态。他们有着“宁愿自己一身脏也要换来万人洁”的情操。这不仅是对故乡人的赞美,也是对故乡藕的怀念。那鲜嫩的玉色的长节的藕让人垂涎三尺!

  老师:什么是故乡,故乡不仅仅指的那块我们曾经成长的土地地,故乡是有人、景、物等构成的,同时也融入了我们的感情。

  老师:在文章的第六段作者说,作者真的“向来不恋故乡”“我自己也不明白”吗?

  学生:作者是明白的,只是这种感情深藏心中,一旦有什么东西牵出来了,便一发不可收拾。

  学生:作者也是明白的,这里用的是设问,给人以纡回百折、变幻多端而不离其宗之感,从而解开了“向来不恋故乡的我,想到这里,觉得故乡可爱极了”之谜,也剖析了藕与莼菜同怀乡之情的内在联系。“因为故乡有所恋,而所恋又只在故乡有。”所以起了深浓的情绪。

  老师:“所恋在哪里,哪里就是我们的故乡了。”把故乡的深化了。故乡是我们灵魂的栖息地,故乡并不一定是实实在在的出生地,而是我们心中的寄托,所恋的地方,便可以称为我们心中的故乡。同学们每个人都深深地爱着自己的故乡,很多文人都写过诗句来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你还能拓展哪些?

  学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唐·王维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学生:《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

  学生:京口瓜洲一水间,中间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 《泊船瓜洲》

  学生: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唐〕杜甫

  老师:很好,老师也曾经离开自己的家乡。回顾那段经历,我也写了一篇文章请同学们欣赏:

  携着梦想

  带着嘱托

  我与老公一起来到

  心之向往的海南岛

  进行为期一年的支教

  临行前

  母亲不停唠叨

  把土放进背包

  带瓶水用的着

  出门在外

  没家好

  努力工作出成效

  保重身子也重要

  一边又一遍

  不停的唠叨

  支教学校事重要

  平时很少走出校

  今日无事出来绕

  出门三里

  老公大叫

  循声望去

  心急跳

  山东高庄大馒头

  买来馒头使劲嚼

  嚼了三口泪满流

  摸出电话呼叫母亲

  电话通了

  我却无声了

  好长时间

  母亲我想吃你做的馒头

  母亲我想你的唠叨

  ……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2

  一、学习目标:

  1.在写法欣赏中体会伟大、无私的母爱。

  2.研读文本,联系生活实际,激发感恩情怀。

  3.积极思考,探寻“好好儿活

  ”的含义。

  二、学习重难点

  1.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鉴赏文章的写作手法。

  3.探索思考“好好儿活”的含义。

  三、预习交流

  (一)自主学习

  1、初读读文

  一读:快速浏览,对文章有大致了解。

  二读: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排除生字词语障碍。整体感受文章基本内容。

  三读:默读有一定速度,边读边想,做到三动“眼动、手动、心动”。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对文章有自己初步的见解,做好旁注。

  2、检查独学情况。

  (1)、给下列词语注音

  瘫痪( ) 憔悴( ) 捶打( ) 仿膳( )

  (2)解释词语

  翻来覆去: 絮絮叨叨:

  喜出望外: 憔悴: 烂漫:

  3.通读课文,思考探究:

  话题一:秋天( )(填干什么)(以此找出文章线索)

  话题二:( )的母亲。(找出写母亲的语段,朗读,感悟,体会)

  话题三:( )的“我”(找出写“我”的语段,朗读,体会)

  (二)交流学习[来源:学_科_网]

  1.默读全文,思考课文里写了几次秋天里看菊花?

  2.作者的生活态度前后有什么改变?(勾画出表现作者对生活态度发生变化的 语句。)

  3.通过读课文, 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母亲爱花?她更爱儿子?

  四、展示提升

  通过组内展示和班内展示,陈述自己的意

  见,组间辩论,教师适时点拨。

  展示合作

  学习成果。提出问题,请教其他同学解决。仔细倾听,对不同观点进行辩驳。

  五、达标测评

  (一)读拼音,写词语。

  zá shí yāng shàn

  ( )碎 ( )养 ( )求 仿( )

  (二) 辨字组词。[来源:Z。xx。k.Com]

  侍( ) 踩( ) 诀( ) 悴( ) 矫( )

  待( ) 睬( ) 绝( ) 碎( ) 骄( )

  碗( ) 锤( ) 狠( ) 槐( ) 谣( )

  豌( ) 捶( ) 恨( ) 愧( ) 摇( )

  (三)按课文内容,然后背诵。

  黄色的.花( ),白色的花( ),紫红色的花( )而( ),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 )。

  (四)将成语补充完整,并解释所填字的意思。

  喜出( )外: 翻来( )去:

  恍然大( ): 名( )其实 :

  (五) 选词填空。

  神情 神态 神色 神气

  刚一上场,你看他那( )样儿,好像稳拿第一,可是连输了几个球后,( ) 就有些慌张了。下半场开始,虽然( )恢复正常了,但最终还是丢了关键的一局,你看他那( ),显得十分沮丧。

  (六)按要求改写句子

  1.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改成陈述句:

  2.小树成长。 扩句(至少扩两处):

  (七)阅读下面这篇短文,你想说什么?

  妈妈的账单

  一天晚上,我正在准备晚饭,我的儿子走进厨房递给我一张纸,他在纸上写了一些东西。我在围裙上擦了擦手,仔细地看了看,上面写着:割草,5美元;这一周整理自己的床铺1美元;去商店,50美元;你去购物我照看小弟弟25美分;倒垃圾1美元,取得了优秀的成绩,5美元;还有打扫院子2美分。

  看着他满怀期待地站在那里,千万个记忆一瞬间闪过我的脑海。我接过那张纸,翻到背面,在上面写道:怀你9个月,免费,为你熬夜,请医生为你看病,免费;多年来花在你身上的时光,为了你流过的泪,扶养你成长所付出的一切,免费;日日夜夜为你担忧,将来还要为你操心,免费;给 你忠告和教你知识,供你上学,免费;给你买玩具、食品、衣服,为你擦鼻涕,免费;儿子,当你把这些都加到一起时,妈妈付出的所有的爱都是免费的。

  看完之后,儿子的眼睛浸满了大滴的泪水。他望着我说:“妈妈,我真的很爱你。”

  说着拿起笔在纸上写下了很大的几个字——账已付清。

  感想:

  六、课后反思:

  在课堂上,学生的朗读分为两部分,朗读语段和关键语句,让学生参与到文本中,有自己的体会和感悟。由于这篇课文较简单,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会存在太大问题,所以把质疑和探究问题交给学生,采用朗读、小组合作等多种形式来完成研读课文的环节。之后在情感体验的环节,进行语言训练,学生把自己的心里话和对亲情的感悟写出来,让学生都明白父母是辛苦的,以后要孝敬父母。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掌握字词,了解作者,春教案2。

  ⑵了解散文的特点,体会抒情散文如何以一定的事物为写作对象抒发情感。

  ⑶理解把握文章细致观察景物,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绘的写法。

  2.能力目标:

  ⑴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学习本文清晰的脉络结构。

  ⑵学习通过运用感官细致描写景物的写法。

  ⑶体会用词准确的语言特点,学习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描绘景物的写法。

  3.情感目标:

  领会作者用诗的笔调描绘了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草木花卉竞相争荣的景象来抒发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学习作者热爱自由、热爱生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细致观察景物,抓住景物的特点,用优美语言和写景物技巧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有感情的读出春天的特点,表达美好的感受,体会用词准确生动的语言美。

  三、教法与学法

  1.教法

  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读顺口,读流畅,读出感情。为了使学生朗读的有兴趣、有效果,教师可采用多媒体教学,先展示“春天”的画面,再伴随音乐进行范读,为学生创造设教学情境,引起学生阅读兴趣。在“自主”朗读的基础上,师生“合作、探究”,理解文章的内容,掌握本文的写景方法和优美的语言,既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鉴赏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为巩固并理解课堂内容又设置了练笔这一环节,还留下了积累美句和推荐美文的课后作业。

  2.学法

  本文着眼于感受、欣赏、品味朱自清优美的语言和出色的写作技巧,用听读、美读、赛读,画面再现文字、圈点勾画、旁批等多种形式,体味本文的语言美,学习本文描写技巧,运用“朗读——质疑——探究——解疑——练笔”这五个环节,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

  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以读为主,通过读来理解内容结构,感受文章的语言美R>

  ㈠ 导语设计

  春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古人对春天的吟咏和称赞的诗句很多,如“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是剪刀”,教案《春教案2》。你还能说出描写春天的古诗句吗?(多媒体展示诗句)

  古人对春天的描绘可谓是细致入微、形象生动,那么我们来欣赏“春天”的几幅画面,在畅游春景之后,我们来欣赏一下著名的文学家朱自清写的散文《春》

  ㈡ 检查字词、作者简介的预习情况。(多媒体展示字词、作者简介)

  ㈢ 朗读训练

  1.听读:跟随多媒体播放的音乐《春江花月夜》,听老师范读来感受春天之美。

  2.美读:伴随音乐的响起,学生用情品读,感受文章的内容美和语言美。

  3.赛读:分四组,每组选出一人进行朗读比赛,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㈣ 听着大家优美的朗读,老师眼前出现了一幅幅春意盎然的画面,那么本文分为那三部分?每一部分用两个字概括出来。再概括出文中的五幅画面。(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多媒体展示板书)

  说明:以读促析,感受文章之美,对理解文章内容掌握结构有很大的帮助。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是学习本文的写景技法和语言特点。

  ㈤学生自读逐图分析,用圈点勾画、旁批注释形式理解本分用词准确生动的语言特点,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和感官技巧写景的方法。(多媒体展示思考题)

  1. 春草图

  ⑴本文写小草突出了它的哪些特征?

  ⑵“钻”字用的好,好在哪里?

  ⑶此图运用了哪种感官技巧写景?

  2.春花图

  ⑴作者从几个方面描绘出一幅五彩缤纷的春花图?

  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了花争春的特点?

  3. 春风图

  ⑴“‘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此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⑵找出运用感官描写春风的句子,并说明写出了春风的哪些特点?

  4. 春雨图

  ⑴作者从静景写到动景,从物写到人,由近及远,用比喻的修辞写出了春雨哪些特点?

  ⑵“斜织”“薄雾”这两个词好在哪里?

  5. 迎春图

  ⑴由什么景物引出人迎春?

  ⑵颂扬了一种什么精神?

  教师归纳总结:词语的准确生动和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为本文增添了语言色彩。如:“偷偷”、“钻”把小草人格化了的同时,又写出了小草顽强生命力。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文章的语言富有诗意和美感,使学生感受到文章的“形象美”“绘画美”“音乐美”“含蓄美”。用视觉、嗅觉、味觉、听觉、触觉五种感官技巧,写出了春风的温柔、沉醉、和谐、动听,把春风写得有声有色、有情有感。所以本文无论是从内容还是写作方法上看,都是一篇美文佳作。

  ㈥ 教师归纳总结:学习了写景散文《春》,同学们学到了很多知识,首先了解到写景要善于观察,然后将零散的景物集中于一个特定的范围内,以一定事物为描写对象,抓住景物的特征,运用优美的语言、准确的词语和恰当的描写技巧来抒发感情,达到托物言志目的。

  ㈦ 用多媒体展示朱自清的散文《绿》和《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找两个朗读比较好的学生伴随着音乐朗读,在优美的意境中结束本课节的教学任务。

  说明:此项设计为了陶冶情操,激发学生写作欲望,为下节课练笔创设情境。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抓住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学习春的写景技巧和语言特点进行仿写练笔。

  ㈧ 课内练笔

  从下列问题中任选一项,仿写《春》写作手法写一篇写景散文。(多媒体展示“春、秋、冬”风景画)

  1.模仿《春》写“夏”。

  2.模仿《春》写“秋”。

  3.模仿《春》写“冬”。

  ㈨ 布置作业

  1.积累摘抄优美句子。

  2.推荐美文,在下一课节前朗读,感受美的意蕴。

  板书设计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4

  教学目标:

  1、顺畅朗读,准确翻译,概括寓意。

  2、了解寓言故事蕴涵的深刻寓意,从中接受教育。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中蕴涵的深刻寓意。

  难点:顺畅朗读,准确翻译。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由这句俗语,老师想到了古时候的一则成语故事——杞人忧天(投影出示)

  二、引导学生说说《列子》,了解作家作品众生共享课前搜集整理的《列子》资料(出示投影)

  三、朗读课文,听读,自读,正音。1、提出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鼓励学生查字典认识生字、生词,鼓励学生领读。 2、激发学生齐读速读3、引导学生揣摩人物语气,再读课文。4、正音:杞(qi)人躇(chu)步跐(ci)蹈舍(she)然中(zhong)伤(投影出示)

  四、个别学生朗读、翻译,结合课下注释。(出示投影)重点句子;(1)又有忧彼之所忧者(2)充塞四虚,无处无块(3)奈地坏何? (4)奈何忧其坏?(投影出示翻译)

  五、学生讨论这则寓言的寓意。

  1.杞人“忧”什么?“忧”到什么程度?后来杞人的情绪发生了什么变化?

  2.“晓之者”是怎样解“忧”的?(由表及里化消极心态为积极心态)

  如何理解“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这句话?

  这句话的意思是:日月星辰,也不过是聚集在一起的有光的气体,即使坠落,也不会击中甚至打伤人。这句话揭示了杞人的无根据的瞎担心。

  3、从这则故事中你了解到“杞人忧天”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

  这是庸人自扰,毫无根据地瞎担心,后比喻没有根据或不必要的忧虑。(投影出示)

  六、拓展

  讨论:1、如何看待《杞人忧天》中那个好心人的解释?

  寓言中那位热心人对天、地、星、月的解释是不科学的,只能代表当时的认识水平,但他那种关心他人的精神、耐心诱导的做法,还是值得学习的。

  2、现实环境中的你,面对今天的环境,杞人的行为对你有什么启发?

  九、课堂总结:杞人忧天似的做法大可不必,但生活中大大小小的烦恼忧愁在所难免。如何更好地化解忧愁,笑对人生?相信大家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会有所感悟和启迪。

  十、板书设计{投影出示)

  天,积气——奈何忧崩坠乎?

  忧—天地崩坠,身无所寄。晓日月星宿,亦积气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地,积块——奈何忧其坏?

  (废寝食) (忧彼之所忧者)

  舍然大喜——————— --------(亦舍然大喜)

  《杞人忧天》逐句翻译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古代杞国有个人担心天会塌、地会陷,

  身亡所寄,——自己无处存身,

  废寝食者。——便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

  因往晓之,曰:——就去开导他,说:

  “天,积气耳,无处无气。——“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

  若屈伸呼吸,——你四肢一弯一伸,嘴巴一呼一吸,

  终日在天中行止,——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

  奈何忧崩坠乎?” ——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其人曰:——那人说:

  “天果积气,——“天是气体,

  日、月、星宿,——那日、月、星、辰

  不当坠邪?” ——不就会掉下来吗?”

  晓之者曰:——开导他的人说:

  “日、月、星宿,——“日、月、星、辰

  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

  只使坠,——即使掉下来,

  亦不能有所中伤。”——也不会伤害什么。”

  其人曰:“奈地坏何?”——那人说:“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

  晓之者曰:——开导他的人说:

  “地,积块耳,——“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

  充塞四虚,——填满了四处,

  无处无块。——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

  若躇步跐蹈?——你行走跳跃,

  终日在地上行止,——整天都在地上活动,

  奈何忧其坏?” ——怎么还担心地会陷下去呢?”

  其人舍然大喜,——(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才放下心来,很高兴;

  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

  《杞人忧天》说课稿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杞人忧天》,这篇课文是语文新课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二十课《寓言四则》中的最后一篇,是在学生学习了前面三则寓言故事基础上的继续延伸。

  二:说教学目标

  由于这则寓言故事出自于三千年前的古代典籍《列子》,对初一的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对于字词字音以及文章意思的翻译还是很有必要的,为初一的学生今后学习文言文积累字词以及学习的方法。疏通字词也能更好的理解文章内容便于分析人物形象,也为揭示文章的寓意起到关键的引导作用。再通过人物形象的分析结合故事背景引导学生多角度解读寓言的寓意,指出其现实意义以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三:说教学重难点

  所以我的教学重难点第一是在疏通文意,第二就是在学生能通过引导多角度分析文章寓意并能很好的理解其现实意义,以培养学生多元化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四:说教学方法:

  考虑到我校初一的学生大多活泼开朗,好奇心强,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以让那个学生合作探究自读自悟为基础,教师可以大胆放手让那个学生结合导学案以及课下注释探究感悟文章的意思,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并把诵读作为教学的重要手段,“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不同形式的朗读能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感悟。

  五:说教学过程:

  本课我以一场流星雨的话题作为开场白,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后文的讲解做铺垫。

  接着介绍课文的出处以及作者列子,初步了解道家学派,为后面结合背景资料理解寓意做一定的铺垫。

  学习课文让学生先自由朗读,读准字音字词的同时初步感知课文,然后请学生范读,检查字词字音的学习效果,教师再特别提醒学生通假字以及多音字的读音,夯实基础。再集体朗读加深印象,并在朗读中体会文言字词的韵律感。

  既然是文言文,疏通文意是学习的一个重点,主要让学生利用导学案和课下注释四个一组合作解决文言字词的翻译工作。再有教师指出其中的难点以及学习文言字词的方法,以便让学生多积累感悟。在今后的传统文化的学习中多一些心得体会。

  理解文章内容再分析人物形象,通过归纳整理来引导学生学习《杞人忧天》的含义,由浅入深符合学生的认知。接着从杞人忧天的忧出发探究其忧的深层原因,而能重新认识他的忧患意识的积极的一面,以及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再从故事内容的本身出发结合古代的神话故事启发学生领悟古人探索自然的精神,并能理解其现实意义。培养学生能多元化的考虑问题。

  最后总结我们学习传统文化的必要性,启发学生继承发扬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继往开来做新时代的接班人。

  六:布置作业

  巩固学习背诵课文,并阅读相关的一些小故事作为拓展延伸。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5

  教学设计:龚侃复旦初级中学

  教学目标:朗读感受音韵美,体会丰富想象所具有的表达效果

  梳理作者心情变化,从作者的达观中获得人生启示

  教学重点:朗读感受音韵美,体会丰富想象所具有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梳理作者心情变化,从作者的达观中获得人生启示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你即将迎来一次向往已久的出国旅行,出行前你最担心的是什么事?

  2、今天我们的主人公是南宋词人张孝祥——介绍文学常识。他出门远行是否顺利呢?遇到了什么情况呢?

  二、梳理遭遇“风波”的过程中,张孝祥心情的变化

  1、朗读《西江月》正音:霓裳

  2、梳理:张孝祥的启程的时候情况怎样?后来遇到了什么样的问题?结果怎样?

  出行: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

  过程:从题目概括:阻风

  从词句概括:放起鳞鳞细浪

  结果:明日风回更好

  3、自读联想:作者在整个过程中,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具体的诗句进行分析。

  4、学生交流,互相补充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心旷神怡

  波神留我看斜阳,放起鳞鳞细浪——无奈自嘲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自我解嘲,自我安慰

  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乐观,自信

  5、在这首词中,作者表现想法心境的写法主要是什么?

  明确:联想、想象

  6、在朗读中如何表现这几句作者心情的不同变化?

  7、圈划韵脚,对比刚学的陆游《诉衷情》中“尤”韵的开口大小和声音效果,体会声韵选择与诗歌主题之间的内在关联

  “尤”韵,开口小,音调较低回,效果哽咽悠长,适合表现消极情感

  “昂”韵,开口大,音调较高亢,效果高昂饱满,适合表现积极情感

  8、朗读体会

  三、从小“风波”看大“风波”

  1、从这首词看,张孝祥之所以心态超好的原因是什么?

  乐观面对现状,相信事物总是往好的方面发展

  2、现在看,这首词写遇到“风波”,还能给你别的启示吗?

  《西江月》原文和译文

  原文:

  满载一船明月,平铺千里秋江。波神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

  译文:

  满载着一船的秋色,行驶在广阔平展的江面上。仿佛是水神留我欣赏斜阳,微风弄起粼粼波浪,泛起波光。最好明天风向变了,就可以行船启程,今晚露宿也就没什么关系。等到登上岳阳楼,奏起霓裳乐曲,就似水晶宫一般呢。

  《西江月》赏析

  宋孝宗乾道四年秋八月,张孝祥离开湖南长沙,到达湖北荆州(今江陵)任职。这首词是他在赴任途中所作。词题一作“阻风三峰下”。词句亦稍有差异。他在给友人黄子默的信中说:“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黄陵庙在湖南湘阴县北的黄陵山。相传山上有舜之二妃娥皇、女英庙,故称黄陵庙。可见孝祥在赴任途中曾为风浪所阻,然而他的用意不是在正面描绘汹涌澎湃的波浪,而是着眼于波臣风伯的“善戏”。因此词人倾注了浓烈的主观想象色彩。

  “满载一船明月,平铺千里秋江。”起两句写舟泛湘江一路行来的景色。只写“一船明月”、“千里秋江”,其他美景堪收、旅怀足慰之事,下必细数。以下转入黄昏阻风情事。“波神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两句,由自我想象而进入一种主观幻觉心理的境界。词人不说自己的行船为大风所阻,不得行驶的实况,相反却抒写自己幻觉的意象,水神热情地邀请他欣赏那美好的夕阳景色。晚霞映照的水面,闪动着象鱼鳞般的波纹。这种浪漫主义手法,把现实与想象,幻觉心理与时空变化,非常和谐地描绘在一幅画面上,使人感到似幻似真,从而增强了词的艺术魅力。

  下片借景抒情。“明日风回更好,今朝露宿何妨。”面对风遏行舟的情况词人此刻的心境,犹如苏轼《定风波》词中所写:“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那样泰然自如。不过他的内心深处还是切望风向转变。他说:如果明天能够转为顺风的话,那么今天露宿在江边也是心情舒畅的。

  结尾以“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两句收结,别具情味。《霓裳》,即《霓裳羽衣曲》,是唐代比较流行的一种歌舞曲。“岳阳楼”,在湖南岳阳市城西,面临洞庭湖。这里前一句写一阵阵江中波涛的.声响,就像水府在演奏美妙悦耳的音乐。这种生动的比喻表现出词人所独有的想象。后一句则是表达他内心的愿望,当行舟到达岳阳时,一定要登楼眺望雄伟壮阔的洞庭湖面的自然风光。

  张孝祥一生英才奇气,如果说在《念奴娇·过洞庭》词中以“吸江酌斗,宾客万象”的豪迈气势,使南宋魏了翁为之倾倒,盛赞此首“在集中最为杰特”(《鹤山题跋》卷二)。那么在这首词中浓烈的主观感情色彩,奇幻的艺术想象,同样显露出他的杰出才华和独具的词作风格。[4]

  在这首词中,作者是以怎样的胸怀对待风波险阻的?举出两处具体描写,略作分析。

  张孝祥在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知潭州(今湖南长沙市)。后改官离开湖南,乘舟北上,途经洞庭湖畔的黄陵山,遇风受阻,写了这首词。《宋六十名家词》题作《黄陵庙》,个别语句亦稍有出入。

  上片写行船遇风受阻,泊舟山下的所见与感受。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开头两句,写风尚未起时的风光。“一船秋色”由作者的感受着笔,勾勒出时令特征,引人遐想,可以想见,此时周围的山色浓郁苍翠,万物生机勃勃,开花的花朵艳丽,结果的果实累累;“十里湖光”写出湖面宽广坦荡。这两个对偶句用“满载”和“平铺”相对,将湖光和山色一并画出,前句说美丽的秋景尽收眼底;后句说无风时湖水平稳,远远望去,就象“平铺”在那儿。水光山色,交相辉映,船上人心旷神怡,其乐无穷。此二句纯属写景,而作者欣悦之情尽在其中,即所谓景中有情。

  “波神”二句说,水神有意留住我观看夕阳西下的美丽景色,放起鱼鳞般的波纹。这是写的天气乍变,微风初起时的湖上景色,也是变天的前兆。有经验的船工势必要抛锚停舟,采取应急措施,因为这霞光辉映,“鳞鳞细浪”过后,将是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描写的“浊浪排空”、“樯倾楫摧”的恶劣天气。这两句以幽默的手法写航船遇风受阻被迫停泊的情景,反衬出作者此时的心境十分安闲自在。用“斜阳”点明时间是傍晚,以“细浪”说明天气变化,要起风,皆是妙笔。

  下片写停船后作者的心里活动。“明日风回更好”,写他期待风向回转,天气变好,及时登程的心情。“今宵露宿何妨?”“何妨”,犹言“有什么关系呢”,实际上是无可奈何的话,但也表现了他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露宿”时的旷达胸襟。“水晶宫里奏霓裳”,“水晶宫”,俗谓“龙宫”;“霓裳”,即《霓裳羽衣曲》,一支大型歌舞曲的名字。作者听到阵阵波涛声,奇特的想象油然而生,把水声比喻作龙宫的音乐。龙宫既然奏欢庆之乐,明日准是好天气,航船正常前进,“准拟岳阳楼上”,尾句设想,明天准能在岳阳楼上欣赏洞庭湖的美景胜状。

  本词写航船遇风受阻的情景,写景、抒情,乃至对“明日”的设想,着笔轻松,无半点沮丧之处。全词语言浅易而意境幽雅,读来只觉作者对山水无限热爱,却不见船遇逆风受阻的懊恼,这是此词的特色,作者构思独到之处。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1-21

七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教案11-04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12-05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总结05-02

七年级语文上册 09-04

语文七年级上册 04-04

生物七年级上册教案11-15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05-12

七年级上册语文 12-27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