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 通知工作总结 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渔夫的故事》教案

《渔夫的故事》教案

时间:2024-01-26 10:42:12 教案 我要投稿

《渔夫的故事》教案通用(15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渔夫的故事》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渔夫的故事》教案通用(15篇)

《渔夫的故事》教案1

  一、按照“思维递进理念”说教材

  初中语文第一册编者在第四、第五两个单元“观察、反映生活——人和事,景和物”之后,安排第六单元“现实和想像——神话、民间故事”,这是颇具匠心的。由观察反映现实生活中的人事景物,到了解立足于现实而又富有幻想的神话和民间故事的特点,借以开发、拓展学生的想像能力,它体现了思维递进理念。

  《渔夫的故事》是本单元第二篇课文,它通过丰富的想像,塑造了两个来自于现实而又超越现实的典型形象——渔夫和魔鬼。通过渔夫机智地制服魔鬼的记述,形象地告诉我们:正义力量一定能战胜邪恶势力;对付魔鬼那样凶恶的敌人,不能抱有幻想,不能心慈手软,而要敢于斗争,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去战胜它。

  《渔夫的故事》为什么能如此吸引孩子,甚至感化国王?因为它是神奇的想像。如果没有想像,那就没有渔夫和魔鬼这两个艺术形象,也就没有了《渔夫的故事》,甚至没有了文学。反过来,要让初一学生领悟渔夫战胜魔鬼的过程,反映了劳动人民的觉醒,是劳动人民的智慧、力量和勇于斗争、善于斗争的胜利,也必须借助想像,否则就只能靠老师“填鸭式”的灌输了。由此可见,思维从现实向想像递进,是何等的重要。

  二、围绕“现实和想像”要求说目标

  《语文教学指导纲要》规定,选读一些中外名著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中外的优秀文化,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培养赏析能力。《渔夫的故事》选自《一千零一夜》。《一千零一夜》又名《天方夜谭》,它是一部著名的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丰富多彩的故事内容,充分显示了古代阿拉伯人民高度的智慧和丰富的想像力,它不仅是阿拉伯人民的宝贵文学遗产,也是世界人民的文学瑰宝。高尔基称它为“民间文学史上最壮丽的一座纪念碑”。因此,了解《一千零一夜》,了解课文情节生动,形象鲜明的特点应是本文教学的认知目标。

  《渔夫的故事》是本单元继《牛郎织女》之后的第二篇民间故事,学生通过《牛郎织女》的学习,已了解了民间故事的一般特点。因此。初步学会按民间故事的特点来赏析课文,有表情地朗读对话宜为本文教学的技能目标。

  感受“正能压邪”的道理,感受课文所歌颂的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是本文教学的情感目标。

  根据初一学生好奇、好强、爱幻想、爱表演的心理特点,提出“魔鬼被投人大海以后”“假如渔夫在前三个世纪里解救了魔鬼”等极具想像空间的问题,激发学生进行再想像,以达到本文教学的思维目标:开发、拓展学生的想像能力。

  课文十分成功地运用了对话、外貌和心理描写,来刻画渔夫和魔鬼的性格特征,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渔夫诚实善良、勇敢机智,是正义力量的代表;魔鬼凶残狡猾,卑鄙愚蠢,是邪恶势力的化身。故事通过渔夫这个形象,歌颂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通过魔鬼这个形象,揭露了敌人的残暴和愚蠢,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赏析渔夫和魔鬼的性格特征是本文的教学重点o

  “立足于现实而又富有幻想”是本文的艺术特色,也是民间故事的主要特点,初一学生由于受生活阅历、思想认识、文学修养等影响,不明确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的差异,所以对“立足于现实而又富有幻想”的艺术手法难以理解。他们或把虚构的人事信以为真,或者相反,把艺术形象价值全盘否定。因此,课文是怎样把现实生活与丰富的想像结合起来的应是本文的教学难点。

  三、根据“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动性相结合”的原则说教法

  教学是教和学的双边活动,既要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有学生的主动性。因此,本文的总体教学思路为: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学会根据民间故事的一般特点来赏析课文的方法,以达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目的。可采用“分角色朗读”、“鉴赏分析”、“课堂讨论”等方法进行教学。

  简洁而有个性的对话描写是本文刻画人物的主要手段,爱模仿、好表演是初一学生的普遍心理特征。通过分角色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人物的性格特征通过声音的高低,语速的快慢,节奏的强弱,并辅以表情、动作、姿态,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同学们面前,初步达到感知人物形象的目的。

  叶圣陶先生的“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理论,要求我们教学重在指导方法,培养能力,根据学生通过上一课《牛郎织女》的学习。已经了解了民间故事的'一般特点这一实际情况,用鉴赏分析法来教学这篇课文应该是比较妥当的。因为“语文知识教学和语文能力训练相结合”原则要求我们:语文能力训练要借助于必要的语文知识教学;语文知识教学,要着眼于应用,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学生在已知的有关民间故事知识指导下,通过教师的引导、点拨,初步学会赏析未知的《渔夫的故事》,这种方法正体现了上述教学原则。

  《渔夫的故事>是一篇立足于现实而又富有幻想的民间故事,故事全属虚构,却写得波澜起伏,扣人心弦,表现了作者丰富的想像力和构思能力,要让初一学生体会这种艺术创作手法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采用课堂讨论法进行教学。教师设计一组由浅入深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以达到铺设台阶,化难为易的目的。

  四、紧扣“赏析人物形象”的重点说设计

  第一步,简介作品,导人新课。

  通过娓娓动听的对《一千零一夜》故事内容的讲述,营造神秘气氛,使学生的想像与作品的想像贴近,激发阅读兴趣。

  第二步,复习知识,明确目的。

  通过复习民间故事的一般特点,指导赏析民间故事思路,使学生在赏析过程中有章可循。

  第三步,学以致用,赏析课文。

  (1)根据“完整的故事情节”来赏析故事内容。引导学生理清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概括出“捕鱼捞瓶”,“放魔出瓶”。“诱魔人瓶”,“投瓶人海”的故事情节。理解课文故事情节完整,曲折生动,扣人心弦的特点,让学生的想像依托故事情节有条不紊地展开,又使原有的语文知识得以巩固。

  (2)根据“鲜明的人物性格”来赏析渔夫和魔鬼两个形象。首先指导学生分角色有表情朗读对话,生动形象地再现人物性格,让学生从语言的音韵变化中分辨角色,整体上感知各自的性格特征。接着具体分析语言、外貌、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最后,引导学生从具体的语言材料中,概括出渔夫的“诚实善良,机智勇敢”,魔鬼的“凶残狡猾,卑鄙愚蠢”的鲜明的性格特点,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

  (3)根据“语言口语化,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来赏析语言特色。运用举例分析法来完成这一教学任务。

  第四步,由浅人深,突破难点。本文的教学难点是对“立足于现实而又富有幻想”的这一艺术特色的理解。为突破这一难点。教师可从人物和情节角度,考虑、设计一组由浅人深的问题,组织学生课堂讨论,让学生沿着教师铺设的台阶,拾级攀登,逐步明确:渔夫是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是正义力量的代表;魔鬼是幻想中的人物,但是像魔鬼那样的坏人在现实生活中是存在的,在它身上集中反映了各种反动派的种种本性,它是邪恶势力的化身。渔夫跟魔鬼的斗争情节也是幻想的,但是这种斗争正是现实生活中正义与邪恶斗争的曲折反映,最后渔夫的胜利则寄寓了“正能压邪”的道理。

  第五步,开拓想像,训练思维。爱因斯坦认为“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在赏析课文之后,当堂提出“假如渔夫在前三个世纪解救了魔鬼”、“魔鬼被投人大海以后”等题目,要求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口述一段话,以训练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开拓学生丰富的想像力,达到由感知想像到创造想像的升华。课后要求学生“话”“表”兼顾地讲述《渔夫的故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附:板书设计

  渔夫的故事

  立足于现实,富有幻想

  完整的故事情节{

  开端:捕鱼捞瓶;发展:放魔出瓶

  高潮:诱魔入瓶;结局:投瓶入海

  鲜明的人物性格{

  渔夫:诚实善良机智勇敢(正义)

  魔鬼:凶残狡猾卑鄙愚蠢(邪恶)

  语言口语化,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

  正能压邪

《渔夫的故事》教案2

  教材分析

  《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是世界名著,是一首童话叙事诗,作者普希金是俄罗斯伟大的作家和诗人。这首著名的童话诗讲述了一位老渔夫的妻子贪得无厌,永不满足,对知恩图报的金鱼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最后一无所得的故事。全诗鞭挞了那些凶狠、贪婪、不劳而获的人,同时也批评了老渔夫对丑恶行为的姑息、忍让和他的软弱无能,启示我们美好的生活要用自己辛勤的劳动去创造。

  诗歌在叙述故事时,主要用人物的对话和动作刻画人物的内心和性格,用大海的变化体现金鱼的变化,即由报恩逐步到强烈不满,最后到恢复老太婆贫穷的原状,告诉人们,贪得无厌终归是没有好下场的。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自主学习认识10个生字,学写8个字。

  【过程与方法目标】

  让学生自己读能读懂,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讨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老太婆”的厌恶之情,使学生懂得不劳而获、贪得无厌是不会有好下场的。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中的人物。

  【教学难点】

  通过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中的人物。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词语卡片

  3.课前布置学生收集与课文有关的图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同学们听说过《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吗?听说过《神灯》吗?

  这些故事伴随我们长大,是这些故事给了我们无数的幻想,是这些故事教我们分辨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一个同样的故事《渔夫和金鱼》。

  2.今天学一篇诗歌体裁的外国名著。关于普希金,大家了解些什么?

  3.(板书课题)本课是一首童话诗,又是外国文学作品,在表现形式和语言习惯上与已往学过的诗歌有较大的差异。如有小节间隔;有诗句上的重叠表现;有括号内的注解说明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朗读。

  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指名反馈。

  (渔夫打到一条会说话的金鱼,金鱼哀求渔夫放了它,并许诺要用贵重的报酬答谢老人。渔夫的妻子老太婆向金鱼提出各种要求,金鱼一一答应了她。当老太婆提出要当海上的女霸王时,金鱼收回了她的一切,老太婆回到了从前,变得一无所有。)

  3.分组分节朗读课文。

  二、再读课文,理清线索

  1.快速阅读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理清全诗线索。

  (1)第1节:交代故事的起因。

  老头儿打鱼网上了一条会说话的金鱼,金鱼哀求渔夫放了它,并许诺要用贵重报酬答谢老人。

  (2)第2-9节:讲述事情发展的经过。

  老太婆向金鱼提出要木盆、要木房子、要当贵妇人,金鱼一一答应。

  (3)第10、11节:讲述事情发展的结果。

  老太婆提出要当海上的女霸王,金鱼收回了她的一切,老太婆回到了从前,变得一无所有。

  2.按“起因

  --经过--结果”三部分读课文。

  三、细读课文,探究人物

  1.自由读课文思考:

  ①课文的.人物各有什么特点?

  ②用“-”标出老太婆提出要求的诗句;用“﹏”标出老太婆态度变化的词句。

  2.讨论交流。

  (1)研读描写老太婆的诗句。

  ①老太婆向金鱼提出了几次要求?每次的要求是什么?

  ②(四次。她向金鱼“要新木盆--要木房子--要做贵妇人--要做海上女霸王”。)

  ③她的态度有哪些变化?

  ④(指着老头儿就骂--骂得更厉害--指着丈夫破口痛骂--脾气发得更厉害。)

  ③老太婆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贪得无厌、凶狠残暴)

  (2)研读描写渔夫和金鱼的诗句。

  ①渔夫做了哪些事情?说明了什么?

  (帮助老太婆做了不安守本分的事。如:帮助老太婆向金鱼不断地索要不属于自己的物品、权力、地位:要洗衣服用的木盆子;要住的木房子;要贵妇人的名分;要女霸王的权力,甚至要求金鱼供她使唤。说明他心地善良,但对老太婆一味迁就,显得过分软弱。)

  ②金鱼面对老太婆的要求是怎样做的?

  (老太婆提出的前三次要求金鱼都一一答应了。当老太婆提出要当海上的女霸王,金鱼收回了她的一切。)

  3.课文中的几个人物你喜欢谁?不喜欢谁?为什么?

  老太婆凶狠残暴、贪得无厌;渔夫心地善良,但过分软弱;金鱼心地善良,知恩图报,并信守诺言,言而有信。)

  4.引导学生了解“大海”在诗中的态度变化和它的象征意义。

  (1)用着重点标出描写大海风浪变化的语句。

  (轻微地起着波浪--海水发起浑来--海水不安静起来--海面上起了黑色的大风浪,激怒的波涛翻动起来,奔腾、狂吼。)

  (2)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

  (诗中“大海”没有说一句话,但在全诗中它是“正义”的化身。“蔚蓝的大海”有强烈的爱憎情感,随着老太婆“蛮横无理、贪得无厌”一步步升级,大海随之变化:轻微地起着波浪--海水发起浑来--海水不安静起来--海面上起了黑色的大风浪,激怒的波涛翻动起来,奔腾、狂吼。它在诗中的态度变化既代表着金鱼姑娘,也代表着人世间一切正义人们的共同心声。)

  五、表演故事,深化理解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老师这里有几张图画,看看谁能按照故事的剧情把它们按顺序排列出来?

  3.师:今天我们来将这个故事改编成一个小音乐剧,为了让观众看得清楚明白,我们需要把它划分出几幕来演,你们觉得把它编成几幕比较合适?

  ①指导学生把握诗中不同人物形象的语气,展开想象,补充情节、补充语言。

  ②在小组内表演。

  ③指名表演,评议。

  六、总结全诗,拓展延伸

  1.读了普希金的这首诗,你体会到了什么?

  (贪得无厌终归是没有好下场的。美好的生活要用自己辛勤的劳动去创造。)

  2.如果请你去和课文中的角色交谈,你准备和谁说些什么?

《渔夫的故事》教案3

  教材简析:

  这篇略读课文是世界名著,是一首童话叙事诗,作者普希金是俄罗斯伟大的作家和诗人。这首著名的童话诗讲述了一位老渔夫的妻子贪得无厌,永不满足,对知恩图报的金鱼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最后一无所得的故事。全诗鞭挞了那些凶狠、贪婪、不劳而获的人,同时也批评了老渔夫对丑恶行为的姑息、忍让和他的软弱无能,启示我们美好的生活要用自己辛勤的劳动去创造。

  教学要求:

  1、学习并掌握课文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金鱼为什么把一切都变回原来的样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表演。

  4、激发学生对不劳而获、贪得无厌的老太婆的`厌恶之情。教育学生做事情要有主见,不能像渔夫那样懦弱。

  5、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性,小组合作探究,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重、难点:

  知道金鱼为什么把一切变回原来的样子,感悟其中的道理。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读题。区别鱼和渔。

  2、介绍:这是一则寓言故事,作者是普希金,他以诗歌的形式,为我们展示了充满神话色彩的寓言故事。

  二、提出要求,学生自读。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新词,把课文读通顺。

  2、用自己的话说渔夫和金鱼的故事。

  3、用划出老太婆的要求的句子,用~~划出大海的变化的句子。

  4、完成表格。

  次数 老太婆的要求 结果 大海的变化

  1

  2

  3

  4

  5

  三、集体反馈,检查生字。

  1、出示新词,指读。

  强调:砖臣是卷舌音,纺是后鼻音。婆是上下结构,女中的横要平。

  2、读生字卡的词语。

  3、开火车认读生字新词。

  4、找出含生字新词的句子。

  四、有感情地读诗歌。

  五、小结:

  同学们,这个故事很简单,但却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学,我们下节课来细细体会。

  六、作业。

  1、抄写词语两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认读生字词,导入新课。

  1、出示生字卡,指名认读。

  2、导入:这则故事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今天,我们就来体会。

  二、继续反馈,理解课文。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渔夫救了一条金鱼,把它放了,金鱼为了报答他,说可以满足他的要求。渔夫把这个故事告诉了老太婆,老太婆一次又一次地向金鱼提出要求,最后居然要当女霸王,金鱼很生气,把给他们的一切变回了原来的样子。

  2、同学们,老太婆到底提了什么要求呢?请大家拿出表格。

  3、集体反馈表格。

  次数 老太婆的要求 结果 大海的变化

  1 一个木盆 有了新的 微微起波浪

  2 一座木房子 有了一座新木房 发浑

  3 要做世袭贵妇人 成了贵妇人 不安静

  4 要当女皇 成了女皇 阴暗起来

  5 海上的女霸王 变回了原样 黑风浪,翻滚,奔腾,狂吼

  三、复述故事。

  四、引导学生说一说:

  每次老太婆提出要求,海水有什么变化?他可能说明什么?对老太婆的愤怒、憎恨。

  五、讨论交流。

  1、你觉得老太婆是个什么样的人?

  2、老头子是什么样的人?

  3、金鱼为什么把一切都变回原样子?

  4、小结:不劳而获、贪得无厌的人下场可悲。善良的人呀,也不能太懦弱了。

  5、总结全文:你想对诗歌中的人物说什么吗?你想对谁说呢?说说你的理由。

  6、师结:同学们,不劳而获、贪得无厌的人下场可悲。善良的人,也不能太懦弱了。我们要用自己的劳动去争取自己想要的东西。

  六、分角色表演故事。

  七、作业。

  1、分小组演故事。

  2、积累自己喜欢的词语。

《渔夫的故事》教案4

  教学目标

  一、知识能力

  1.认识8个生字。能正确读“规矩、胆瓶、笑逐颜开、金币、自言自语、披头散发、堡垒、铁叉、违背、解救、无恶不作、荣华富贵、倒霉、恩将仇报、起誓、简短、口吻、下流无耻”等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渔夫是怎样用智慧战胜魔鬼的。

  3.理清文章脉络,简要地复述课文内容。

  二、过程方法:

  这是一篇民间故事,语言通俗、夸张,情节曲折、生动,很受同学们欢迎。因为容易理解,所以教师不必多讲,可让充沛发挥同学的能动性,以课本剧的形式通过同学的扮演来理解体会。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领会本文寓意:对待恶人不能怯懦,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听说过《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的故事了吗?听说过《神灯》的故事吗?是呀这 些故事随同我们长大,给了我们无数美好的幻想,这些故事都是出自一本古代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这是一本神奇的书,今天我们要学习其中的一篇——《渔夫的`故事》。

  二、教学达标:

  1、了解文学常识:你知道《一千零一夜》的故事吗?给大家介绍一下

  2、自读课文解决生字、词并且初步了解故事情节

  3、教师抛砖引玉,提示性扮演开头:

  我是一个穷渔夫,以打鱼为生。我打了一辈子的鱼,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只撒四次 网,这就足够我维持一天的生活了。可是今天我已经撒了三次网了什么也没捞到,难道今天这么倒霉吗?我再撒一次看看,上帝保佑我捞一条大鱼。(做撒网状)哎呀怎么这么沉,上帝真的保佑我捞着大鱼了。(做用力拉鱼网状)

  4、同学排练。

  两人一组自愿组合,排练在魔鬼和渔夫之间发生的故事,通过排练熟悉语言,进一步了 解课文细节,体会人物形象。教师提示可以利用现有的条件做道具。

  5、同学扮演。

  .每一对同学扮演完,请同学来评价扮演的优点与缺点,让下一对扮演的同学引以为戒。找三对同学扮演较好。

  6、教师小结:

  渔夫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总结出:对待恶人不能怯懦,要敢于斗争还要善于斗争,既勇敢又要机智。

  三、开拓扩展:

  这是一个古代阿拉伯的民间故事,我国古代有没有类似的故事?(东郭先生)

  通过这篇民间故事的学习,你能总结出民间故事的特点吗?

  四、欣赏体会:

  动画片《皇帝的新装》中节选:“老大臣看新衣”一段,让同学进一步了解在课本的基础上怎样扮演得更加生动,加深对扮演课本剧的理解。

   :当我借助多媒体朗读之后,同学兴趣盎然;当问到:“你对渔夫的印象如何?从何得知?”同学纷纷举手。这篇文章很好指导同学朗读,让同学读出人物的特点。当分男女角色时,同学发挥很好,把渔夫的冷静稳重和机智,恶魔的凶恶和愚蠢充沛地表示出来。缺乏之处:个别差生在朗读方面比较差。声音太小,请他们扮演花去的时间较多。

《渔夫的故事》教案5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渔夫是怎样用智慧战胜魔鬼的。

  3、理清文章脉络,简要地讲述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渔夫是怎样用智慧战胜魔鬼的。

  2、把握渔夫和魔鬼的矛盾发展转化过程。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精彩展示:

  二、推荐图书,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看过这本书吗?(教师出示《一千零一夜》),指生说说自己知道的里面比较经典的故事。

  今天我们就要学习里面一个充满智慧的故事——《渔夫的故事》。故事里讲述了渔夫和魔鬼之间的事。渔夫是怎样遇见魔鬼的呢?在比自己不知强大多少倍的魔鬼面前,渔夫又是怎样做的呢?请同学们来读一读这个故事,一定会吸引你的。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检查生字词。

  3、简要讲述这个故事。

  四、交流讨论

  1、指名读课文,思考:渔夫是怎样遇见魔鬼的?魔鬼为什么要杀渔夫?

  ⑴汇报交流: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魔鬼说的话是真的.吗?使学生明白,魔鬼是凶恶和狡猾的,魔鬼的杀人本性是不会改变的,魔鬼是不懂得报恩的。引导学生读懂第七至十二自然段。

  ⑵交流对渔夫的看法: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根据情况对学生点拨:渔夫战胜魔鬼,凭的是什么?你是从哪看出来的?魔鬼如此狡猾,它怎么会上当呢?指导学生读懂第十五至二十三自然段,读出渔夫的智慧。

  总结:

  看来,渔夫说的没有错。人的智慧是能压制妖气的。人的智慧,也是能战胜邪恶的。从渔夫的身上,我们领略到了智慧的巨大力量!

  五、创设情境,口语交际

  1、再次设想渔夫把魔鬼扔进大海前还会和魔鬼有怎样的对白。

  2、情境(多媒体播放一群人围住渔夫图):

  傍晚,渔夫把打鱼的人们都叫到一起,又会怎样跟他们讲魔鬼的事?渔夫们又会说什么?

  先在小组里分角色讲,再请讲得有特色的小组在全班讲。

  六、课后延伸:

  1、课后把故事讲给爸爸妈妈或伙伴们听。

  2、课外阅读《一千零一夜》故事。

《渔夫的故事》教案6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一千零一夜》,了解课文情节生动,形象鲜明的特点。

  2、技能目标:初步学会按民间故事的特点来赏析课文,有表情地朗读对话。

  3、情感目标:感受“正能压邪”的道理,感受课文所歌颂的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4、思维目标:开发、拓展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渔夫和魔鬼两个形象的性格特征的赏析。

  教学难点:

  课文是怎样把现实生活与丰富的想象结合起来的。

  预习要求:

  熟悉故事情节;练习对话朗读。

  教时安排:

  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同学们,大家读过《一千零一夜》这部书吗?——读过。

  知道这是一部什么书吗?——阿拉伯民间故事集。

  为什么取名叫《一千零一夜》呢?——相传古代印度与中国之间有一个萨桑国,国王山鲁亚尔痛恨王后对他的不贞,就把她杀了。以后国王每天晚上娶一个王后,到第二天早上就把她杀掉。当时宰相的女儿山鲁佐德为了拯救其他无辜的女子,自愿嫁给国王。晚上,她给国王讲故事,讲到最紧要的时候天就亮了,国王急着要去早朝,但为了听故事的结局,国王就把她留了下来。此后,她每天晚上给国王讲故事,故事一个接着一个,一直讲了一千零一夜。最后,国王终于被感化了,同山鲁佐得王后白头偕老。这就是《一千零一夜》的故事内容。

  《一千零一夜》又名《天方夜谭》(我国古代称阿拉伯地区为“天方”,“谭”通“谈”),它是一部著名的阿拉伯民间故事集,是世界著名文学作品之一。高尔基称它为“民间文学史上最壮丽的一座纪念碑”。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渔夫的故事》这篇课文就选自《一千零一夜》这部民间故事集。板书:渔夫的故事。

  二、复习民间故事的一般特点

  既然《渔夫的`故事》是一则民间故事,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根据民间故事的特点来学习这篇文章。首先,我们请同学们来回忆一下什么是民间故事?民间故事一般有哪些特点?

  指名回答,教师择要板书:立足于现实而又富有幻想,完整的故事情节,鲜明的人物性格,语言口语化,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

  下面老师请问大家的是“完整的故事情节”一般包括几个部分?齐答,板书: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过渡:接下来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用最快的速度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给文章划分为四个部分,并用最简明的语言概括其主要内容。

  三、理清课文结构

  1、学生稍作思考、讨论后回答,板书:(1-2)捕鱼捞瓶,(3-15)放魔出瓶,(16-23)诱魔入瓶,(24-25)投瓶入海。

  2、小结:故事情节不仅完整,而且曲折生动,扣人心弦,表现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构思能力。

  过渡:故事里写了两个人物,一个渔夫,还有一个魔鬼,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两个人物有没有鲜明的性格特点?板书:渔夫,魔鬼。

  四、分析人物形象

  1、分角色朗读对话,其他同学边听边划出有关语句来分析其性格特点。

  2、指名回答,教师点拨,择要板书:诚实善良机智勇敢;凶残狡猾卑鄙愚蠢。

  3、小结并过渡:刚才我们主要是从人物对话中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课文除了对话描写之外,还采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的?

  4、稍作思考,指名回答:对渔夫有心理描写,对魔鬼有外貌描写。

  5、指名朗读心理描写的语句,分析心理描写的作用。(1)喜悦好奇的心理,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2)写出渔夫思想的转化,这时他已清醒地认识到要用自己的智慧去战胜魔鬼,表现了他的机智勇敢。这处心理描写是作品的精华所在,它深刻地揭示了渔夫之所以能战胜魔鬼的根本原因,也使故事情节发生了180度转折,既出乎意料又合乎情理。

  6、分析外貌描写的作用。指名回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师生对口朗读(老师读本体,学生读比喻词和喻体);分析作用:生动形象地刻画出魔鬼面目的凶恶。

  7、小结:作者运用对话描写和心理描写给我们塑造了一个诚实善良,机智勇敢的渔夫;运用对话描写和外貌描写给我们塑造了一个凶残狡猾,卑鄙愚蠢的魔鬼。人物性格鲜明。

  过渡:民间故事的第三个特点是“语言口语化……”,请同学们举例说明。

  五、分析语言特色

  指名举例说明。

  过渡:课文以完整的故事情节,用口语化的语言,叙述了渔夫机智地战胜魔鬼的故事。那么这个故事里面,哪些是现实的?哪些是幻想的?作者是怎样把现实生活与丰富的想象结合起来的?

  六、分析“立足于现实而又富有幻想”的艺术特色

  1、讨论后指名回答:课文所写的哪些是现实的?哪些是幻想的?

  2、教师小结:渔夫是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是正义力量的代表;魔鬼是幻想中的人物,但是像魔鬼那样的坏人在现实生活中是存在的,在它身上集中反映了各种反动派的种种本性,是邪恶势力的化身。板书:正义,邪恶。

  渔夫跟魔鬼的斗争情节也是幻想的,但是这种斗争正是现实生活中正义与邪恶,真善美与假恶丑斗争的曲折反映,最后的胜利则寄寓着劳动人民美好的理想和愿望。

  过渡:那么这个美好的理想和愿望具体指什么呢?也就是说,最后的胜利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七、明确主题思想

  指名回答: 正义的力量一定能战胜邪恶的势力。对像魔鬼那样的敌人,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决不能心慈手软。

  教师板书:正能压邪。

  八、课内思维训练

  题目:

  (1)《魔鬼被投入大海以后》,(2)《假如渔夫在前三个世纪里解救了魔鬼》。

  要求:想象合理,表达流畅。

  九、课后作业:

  “话”“表”兼顾地讲述《渔夫的故事》

《渔夫的故事》教案7

  【1】《渔夫的故事》

  这次执教的课文是一篇民间故事。本文是感悟描写作用的好材料。下面就教材理解、教法的选择、学法的指导、教学程序设计等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说教材

  这篇课文选自《一千零一夜》,故事情节曲折生动,跌宕有致,有较强的吸引力,具有民间故事的充满幻想和想象的特点。文章开头写渔夫四次撒网,前三次一无所获让读者心情随之一抑,产生疑问。第四次渔夫捞上一个铜瓶勾起读者的好奇,魔鬼的出现,要杀渔夫,渔夫据理争辩,人物之间的矛盾扣人心弦,渔夫的巧设计谋,变被动为主动,制服了魔鬼。全文情节环环相扣,能牢牢地抓住读者的心。?

  二、说教法

  互动性是小班化教育实验的重要原则之一,力求打破传统的由教师单一指向学生的接受式的教学模式,而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教师和学生双向交往的活动,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参与教学活动,主动探索,相互评价。为了有效地完成这节课的教学任务,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针对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采取了以下的实践:

  1、教学中,让学生思考这篇文章是怎样通过各种描写来显现主人公渔夫和魔鬼性格的,使用小组讨论的方法。反馈时充分肯定每个小组的努力程度,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满足感,同时评价各小组活动的群体水平,内容有:独立思考质量、参与率、发言率、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互帮互助的程度、遵守纪律程度、活动程序的规范程度。这篇文章情节曲折,而且是通过语言来显现人物性格的,这些内容都是贯穿全文的,学习时还需要老师的引导,同学的启发 ,小组讨论给了学生准备发言的机会。?

  2、小班化的教学中重要的一块就是小组合作学习,本课中主人公的心理随故事的曲折发展也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在基本掌握主要内容后加以整理,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合作,反馈时可以由汇报员负责回答,也可以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本剧的表演,这些活动都需要双方,甚至多方的合作帮助,这样一种互动学习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也有利于下一步教学内容的实施。

  三、说学法

  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活动,既要有教师的引导作用,又要有学生的主动性。我们也在努力通过对包括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实施过程的改革,从而形成有特色的初中语文教学活动的形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人,因此,我设计的学法为“思考——讨论——反馈——再思考”的方式。在达到教学目标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参与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表演能力。

  点 评

  本课是S版七年级语文第一学期第三单元的课文。赵老师的教学着力突现小班化教育的优势。她充分利用小班化为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组织实施所带来的便利条件,针对教学重点、难点内容,强化有效的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参与教学活动,主动探索,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教师和学生双向交往活动,以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如在个人阅读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全班交流认识运用描写手法塑造渔夫和魔鬼形象的方法。同时设置了独立思考、参与程度、互帮互助等指标评价独立学习与小组合作的质量。充分肯定每个小组的努力程度,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满足感,激励或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通过在独立阅读思考基础上进行合作学习,理清渔夫的心理变化过程。在学生自选的口头表达、课本剧表演等丰富的汇报形式之下,积极的补充、质疑与答疑的全班交流活动之中,学生分享着思维碰撞击出的智慧火花和学习进步的快乐心情。最后通过朗读进一步加深体会与理解,将课推向高潮。但教学同时也是一种遗憾的艺术。这堂课也存在着学生小组活动设计的目的性、过程性不够明确,教学节奏的把握欠妥等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索与改进。 (点评者 梁平)

  【2】渔夫的故事获奖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渔夫的故事》选自古代阿拉伯著名的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这是个充满智慧的故事,故事中魔鬼的强大和渔夫的弱小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但是故事却告诉人们:拥有智慧的人,才是真正强大的、不可战胜的。课文语言形象生动,特别是魔鬼的形象和魔鬼与渔夫的对话,非常引人入胜,能充分调动起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学习这篇课文,目的有三:一是引导学生通过抓住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感受人物形象,知道有智慧的人,是真正强大的,不可战胜的。二是让学习抓住故事人物和曲折的情节把握故事主要内容的方法,学习讲故事的方法,尝试着简要讲述故事。三是进一步感受民间故事特点,激发学生读故事的兴趣。这篇课文在教材安排中是略读课文,所以本课将充分利用课文前面提示语组织安排教学,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引导学生与文本零距离接触,充分享受读故事的乐趣并感受民间故事的特点,为学生以后读懂这类故事打下扎实基础。

  教学目标

  在读准、读通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民间故事曲折的情节概括主要内容,为复述课文打下基础。

  抓住外貌、语言、心理描写,通过自读自悟,反复品读等方式,体会魔鬼的狡猾和渔夫的智慧,进而明白真正的强大靠的是智慧,激发学生阅读民间故事的兴趣。

  尝试简要地复述故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唤起阅读期待

  引出课题,学生齐读。

  创设情境:“‘故事大王’闯关”

  出示情境题:“故事大王”第一关:读故事,请各位同学默读这个故事,读完后说一说这个故事大概讲了什么一件事?”

  二、走近故事,把握主要内容

  1.交流说主要内容的方法,2.重点提醒抓住人物、情节,3.把事情说简练。

  4.全体学生练说。

  5.抽生交流。

  6.根据学生交流情况,7.教师板书,8.小结方法:像这样的民间故事,9.我们抓住故事的主要人物和情节就能基本说好故事的大概内容。

  10.情境小结:祝贺全体同11.学顺利通过第一关。

  三、走进故事,感受人物形象,尝试复述故事

  (一)走进故事,抓住外貌、语言描写感受魔鬼形象

  出示情境题:“故事大王”第二关:品故事,“请各位同学想一想:在比自己不知强大多少倍的魔鬼面前,渔夫是怎样做的?”

  学习任务分步提示:我们先去看看这个“比渔夫不知强大多少倍的魔鬼”课文是怎么来写的?快速默读故事4—15自然段,找相关的语句,边读边划,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

  学生默读课文。

  出示第4自然段:隔一会儿,瓶里冒出一股青烟,飘飘荡荡地升到空中,继而弥漫在大地上,逐渐凝成一团,最后变成个巨大的魔鬼,披头散发,高高地耸立在渔夫面前。魔鬼头像堡垒,手像铁叉,腿像桅杆,口像山洞,牙齿像白石块,鼻孔像喇叭,眼睛像灯笼,样子非常凶恶。

  (1)交流感受。

  (2)读出感受。

  (3)通过教师引读,感受表达方式:“堡垒、铁叉、山洞”,读着这些词,你感觉怎么样?

  (4)看图齐读,随机渗透民间故事特点:用这样的东西来比喻魔鬼,那是因为像这样的民间故事往往融入了人们丰富的'夸张的想像。

  出示5-7自然段

  (1)过渡:刚才我们从魔鬼的外形感受了魔鬼的形象,我们还可以从对魔鬼的语言中来感受。

  (2)交流感受。

  (3)师生合作读出魔鬼特点。

  (4)男女生合作读。

  (二)走进故事,抓住语言描写、想像心理活动,体会渔夫智慧

  情境对话,交待任务:就在这非常的危急时刻,渔夫又是怎样做的?拿出表格,快速默读课文16到23自然段,想想渔夫是怎样做的?从课文中摘录关键词。

  (表格内容)

  默读课文16到23自然段,想想渔夫是怎样做的,请摘录关键词。

  渔夫 想智慧定能战胜妖气

  说决心要杀我吗

  魔鬼态度坚决

  抽生交流。随机填入。

  师生合作读出渔夫引的过程。

  同桌合作读,感受渔夫的智慧。

  师生合作读,教师故意漏下:“凭着神的名字起誓,既,更,怎么,绝对不能相信”。

  结合表格,想像渔夫心理,体会用词的精妙。

  抓住关键词,师生合作读。

  (三)学习方法,尝试复述故事

  交待任务,提示方法:可以借助刚才自己填的表格来说好这部分故事。

  学生练讲。

  抽生讲故事,生生互评,提炼方法:引用原话、转述内容、展开想像

  自由练讲

  小结过关,鼓励激情。

  四、升华延伸,拓展学习内容

  提炼主题

  1.我们发现今天的故事一直在魔鬼和渔夫这两个人物之间展开,而2.我们的题目怎么是“渔夫的故事”而3.不4.“渔夫和魔鬼的故事”呢?

  5.教师随机渗透故事特点:故事往往寄托了人们对智慧、善良、勇敢这些优良品质的追求,6.把握了这一特点,7.可以帮助我们以后更好地读懂这类民间故事。

  情境延续,围绕课前提示语,激发讲故事的兴趣

  课件出示情境题第三关:请各位同学试着把这个故事完整地讲给家人听。温馨提示:尝试用用今天学过的方法,祝大家顺利通过最后一关。

  拓展阅读

  自然过渡:故事是个美丽的王国,里面的世界非常精彩。我们今天所学的《渔夫的故事》也只是故事王国里的沧海一粟。让我们走进课文后面的资料袋去感受更为浩瀚的故事世界。

  出示“资料袋”,师生合作读。渔夫的故事获奖教案设计

  教师小结:大家课外有兴趣的话可以再找这本书中的其他故事读一读,去欣赏一下这朵来自阿拉伯的民间艺术的奇葩。

《渔夫的故事》教案8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8个生字,正确认读“规矩、笑逐颜开、桅杆、倒霉、无恶不作、恩将仇报、起誓、简短、口吻”等词。

  2.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渔夫是怎样用智慧战胜魔鬼的。

  3.指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简要地讲述课文内容。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在理清课文脉络的基础上,从有关词句中体会魔鬼的凶恶、狡猾和渔夫的智慧,指导学生简要地讲述故事。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预习探究

  一、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渔夫的故事》是古代阿拉伯著名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中的一个故事。故事讲述了渔夫和魔鬼之间的事。渔夫是怎样遇见魔鬼的?在比自己不知强大多少倍的魔鬼面前,渔夫又是怎样做的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篇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边读边想:渔夫救了魔鬼,魔鬼为什么要杀渔夫呢?渔夫又是怎样做的呢?

  三、合作交流品读体验

  1.魔鬼为什么要杀渔夫呢?

  读第十一自然段,引导学生思考:魔鬼说的是真的吗?他为什么要这样说?使学生明白:魔鬼是个无恶不作的凶神,它净做坏事,是不会懂得报答别人的。另外,杀人是魔鬼的本性,它的'本性是不会改变的。理解“无恶不作”。

  2.面对比自己不知强大多少倍的魔鬼,渔夫又是怎样做的呢?

  读第十六至第二十三自然段,引导学生从渔夫的心理活动中体会到:镇定下来的渔夫知道了怕魔鬼和与魔鬼讲道理都是徒劳的,只有用智慧,才能战胜魔鬼。理解“恩将仇报”。

  3.指名分角色朗读第五至第二十五自然段,读出魔鬼的凶残和渔夫的智慧。

  巩固延伸

  四、理清脉络,复述课文

  1.理清脉络,借鉴提纲。

  2.创设情境,口语交际。

  情境之一:(多媒体播放渔夫和妻子在家门口的对话图)收服了魔鬼的渔夫,拖着渔网回到了家。妻子见他空手而归,就问:“发生了什么事,怎么一条鱼都没打上来?”渔夫说:“你听我慢慢讲讲海边的故事吧。”渔夫的妻子说:“说吧,可要简短点,我还要去织渔网呢!”想想渔夫会怎样简短地讲给妻子听?

  情境之二:(多媒体播放一群人围住渔夫图)傍晚,渔夫把打鱼的人们都叫到一起,又会怎样跟他们讲魔鬼的事?听的人又会说什么?

  3.先在小组里分角色讲,再请讲得有特色的小组在全班讲。

  五、布置作业

  1.将《渔夫的故事》讲给家人听。

  2.读读《一千零一夜》中的其他故事。

  六、板书设计

  32*渔夫的故事

  魔鬼渔夫

  凶残、狡猾、愚蠢从容、镇定、聪明

  

  本文运用对比的方式展开故事情节,揭示道理,教学时,我避免了繁琐的分析,而是通过指导学生朗读,以情导读,以读定悟。文中多处运用对比,学生通过前后对比,朗读、表演、模仿渔夫的言行举止的变化,惟妙惟肖的表演引得孩子们一阵阵开怀大笑,正是在这种轻松和谐的氛围中,狡猾的魔鬼与聪明的渔夫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物形象便展现在面前,谁是谁非?孩子们回答,我已经找到了答案,故事揭示的道理也自然地显现出来。

《渔夫的故事》教案9

  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民间故事,语言通俗、夸张,情节曲折、生动,很受学生们欢迎。因为容易理解,所以教师不必多讲,可让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以课本剧的形式通过学生的表演来理解体会。

  教学目标:

  1、学习民间故事:情节完整、人物形象鲜明、层次结构清楚

  2、领会本文寓意:对待恶人不能怯懦,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教学方法:以学生自学为主,讨论、表演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听说过《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的故事了吗?听说过《神灯》的故事吗?是呀这些故事伴随我们长大,给了我们无数美好的幻想,这些故事都是出自一本古代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这是一本神奇的书,今天我们要学习其中的一篇——《渔夫的故事》。

  教学达标:

  1、了解文学常识:你知道《一千零一夜》的故事吗?给大家介绍一下

  2、自读课文解决生字、词并且初步了解故事情节

  3、教师抛砖引玉,提示性表演开头:

  我是一个穷渔夫,以打鱼为生。我打了一辈子的'鱼,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只撒四次网,这就足够我维持一天的生活了。可是今天我已经撒了三次网了什么也没捞到,难道今天这么倒霉吗?我再撒一次看看,上帝保佑我捞一条大鱼。(做撒网状)哎呀怎么这么沉,上帝真的保佑我捞着大鱼了。(做用力拉鱼网状)

  4、学生排练。

  两人一组自愿组合,排练在魔鬼和渔夫之间发生的故事,通过排练熟悉语言,进一步了解课文细节,体会人物形象。教师提示可以利用现有的条件做道具。

  5、学生表演。

  .每一对学生表演完,请同学来评价表演的优点与缺点,让下一对表演的同学引以为戒。找三对学生表演较好。

  6、教师小结:

  渔夫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总结出:对待恶人不能怯懦,要敢于斗争还要善于斗争,既勇敢又要机智。

  开拓扩展:

  这是一个古代阿拉伯的民间故事,我国古代有没有类似的故事?(东郭先生)

  能力延伸:

  通过这篇民间故事的学习,你能总结出民间故事的特点吗?

  欣赏体会:

  动画片《皇帝的新装》中节选:“老大臣看新衣”一段,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在课本的基础上怎样表演得更加生动,加深对表演课本剧的理解。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渔夫的故事》教学设计一,渔夫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渔夫的故事》教案10

  一、教材分析与设计思路

  这x间故事学生是非常熟悉的,许多学生都曾读过,但停留在对故事情节的了解和对人物的简略分析的层次上。这篇文章怎样上出新意,怎样上出深度?我思考了很久,决定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先请学生介绍作者,说说他们以前读这则故事留下的印象,然后让学生概括毕淑敏的散文的大意,使他们意识到经典的文章是常读常新的。在分析人物和主题时,不是架空的分析,而是着眼于文本的研读,在朗读、品味、揣摩中感悟。课堂小结的步骤我也请学生来说他们对文章的新的解读,课后的作业也紧紧围绕这个话题布置。

  二、课时设计及说明

  按照我校目前倡导的情境导学法(将学生的学习置于适宜的思考状态之中,注重教师有效地启发引导。创设情境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推动学生进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状态),我将本课计划为两课时,第一课时是老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是教给学生方法,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以自主学习和交流讨论为主。

  第二课时在“以学定教、少教多学”的思想指导下,教师适时的引导点拨,使清晰的问题准确,模糊的`知识明确,肤浅的认识深刻,从而在反馈矫正中实现课堂的高效。使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真正主人,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断转化为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

  三、学习目标

  1、通过自主和合作的方式研读生动的人物描写,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探究文章的主题。

  2、在阅读中初步了解文学鉴赏的方法,珍视阅读过程中的理解和感受,培养阅读的兴趣。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相传古代印度与中国之间有一个萨桑国,国王山鲁亚尔痛恨王后对他的不贞,就把她杀了。以后国王每天晚上娶一个王后,到第二天早上就把她杀掉。当时宰相的女儿山鲁佐德为了拯救其他无辜的女子,自愿嫁给国王。晚上,她给国王讲故事,讲到最紧要的时候天就亮了,国王急着要去早朝,但为了听故事的结局,国王就把她留了下来。此后,她每天晚上给国王讲故事,故事一个接着一个,一直讲了一千零一夜。最后,国王终于被感化了,同山鲁佐德王后白头偕老。这就是《一千零一夜》故事内容的来历。

  《一千零一夜》又名《天方夜谭》(我国古代称阿拉伯地区为“天方”,“谭”通“谈”),它是一部的阿拉伯民间故事集,是世界文学作品之一。高尔基称它为“民间文学最壮丽的一座纪念碑”。

  2、整体感知

  是啊,大家《一千零一夜》非常熟悉,有孩子的地方就有《一千零一夜》,他伴随了世界各地一代又一代的儿童,用他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情节感染着我们。那大家以前有没有读过《渔夫的故事》?老师想问问大家,你以前读《渔夫的故事》时,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这则故事写了什么?想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3、研读分析

  很好,大家都很熟悉故事情节,那我们现在先来看一则材料——《常读常新的人鱼公主》。这是我国当代一位的散文家毕淑敏的作品,她也和我们一样喜欢看安徒生的童话,喜欢读《一千零一夜》中的故事。她在不同的年龄读《人鱼公主》有着哪些别样的感受呢?

  同学们概括得非常准确,从毕淑敏这篇文章中,我们能不能得到这样的一个结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读同一篇文章,会得到不同的收获。这样经典的文章确实是值得我们反复咀嚼的。那我们今天又一次重新走入这些经典,随着我们年龄的增大,阅历的丰富,会不会有新的理解和感悟呢?

  A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认真地阅读课文,在文中找出充分的依据填空,并抓住精彩的人物描写揣摩品读,注意关键词句的分析玩味。

  渔夫是一个______的渔夫

  魔鬼是一个______的魔鬼

  非常好。大家刚才细致分析了文中的人物描写的片段,揣摩了人物的心理,概括了人物的性格特点,我们又在同学精彩的发言中重温了这个经典的故事。这个故事中渔夫和魔鬼的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采用了哪些方法使人物的形象变得饱满生动的?此处加练笔。

  总结:“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肖像刻画更要以形写神,形神俱似,不可千人一面,千篇一律。要把人物写活,写真,必须要抓住其特征,还可以使用到一些修辞。

  古人说“言为心声”,可见语言是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工具,是展示人物性格特征的镜子,是袒露人物内心世界的窗户。历来优秀作家都十分重视人物语言的描写,常说的“闻其声,如见其人”,既是对作家塑生动人物形象的高明技法的赞誉,也正是语言描写的功能和作用的体现。

  B这则故事有个性鲜明的人物,跌宕起伏的情节,生动形象的语言,它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思索?

  4、难点探究:

  《一千零一夜》中,故事的原结尾是:渔夫准备将瓶子扔进海里时,魔鬼又苦苦求情,渔夫不答应,后来,魔鬼向安拉起誓,如果放他出来,将要好生报答渔夫。安拉是阿拉伯世界的宗教里的主宰。渔夫这才相信他,便打开了瓶口。魔鬼出来后,果然履行了诺言,给渔夫指出了一条发财之路。这则故事以往选入我国中小学课本时,也如本课文一样,删去了上述结尾。你认为原结尾是保留好呢还是删去好?请谈谈你的看法。

  五、谈谈这节课你的收获

  总结:孔子说过:“温故而知新。”就是说,温习以前学过的知识从而得到新的体会。今天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对这一句话有了更深刻具体的认识。读一部经典就像是在和一个伟大的人对话,每一次对话都会让我们有新的收获。

《渔夫的故事》教案11

  一、教学目标 :

  1、认识8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渔夫是怎样用智慧战胜魔鬼的。

  3、理清文章脉络,简要地复述课文内容。

  二、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理清课文脉络的基础上,从有关词句中体会魔鬼的凶恶、狡滑和渔夫的智慧,引导学生简要地讲述故事。

  三、教学时间:一课时。

  一、导入 课文,激发阅读兴趣

  我小的时候,就读过《渔夫的故事》,好长好长的一个故事。多少年过去了,我还难忘故事中的渔夫和魔鬼。你们想读这个故事吗?今天我们就根据这个故事,开展“一分钟故事比赛”,比一比谁能把长故事变成短故事,讲得绘声绘色。

  二、自己读书,了解课文内容,练习简要讲

  三、讲故事比赛

  1、小组初讲,评出最佳故事选于,参加班级比赛。

  a.商定比赛评价规则。

  师生一起讨论商定,大体可从以下几方面来评价:抓住故事主要内容,讲得流畅完整,时

  间控制在一分钟内。

  b.小组比赛。

  2、全班比赛,评出优秀小组。

  3、拓展阅读,鼓励课外阅读。

  四、读资料袋,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故事导读:我国民间也流传着一个故事,与《渔夫的故事》有些相似之处。《渔夫的'故事》是讲智慧的渔夫战胜可怕的魔鬼,而我要推荐大家读的故事,则是讲智慧的农夫收服了狡猾

  凶狠的狼。想读一读吗?

  读《东郭先生和狼》,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和与《渔夫的故事》的相似之处。

《渔夫的故事》教案12

  课前预习:

  1、完成助学中的预习积累部分。

  2、熟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准备课本剧表演。

  相关课程标准陈述:

  “选读一些中外名著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中外的优秀文化,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培养赏析能力。”“重视学生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要保证学生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的”;“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一千零一夜》,了解课文情节生动,形象鲜明的特点。

  2、技能目标:初步学会按民间故事的特点来赏析课文,有表情地朗读对话。

  3、情感目标:感受“正能压邪”的道理,感受课文所歌颂的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4、思维目标:开发、拓展学生的想象能力。

  评价任务:

  1、讲故事比赛,把获得的整体感觉讲出来。

  2、分角色朗读课文,表演课本剧。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两个问题:

  (1)一位 的渔夫;一个 的魔鬼。

  (2)渔夫和魔鬼的斗争过程说明了什么?联系实际谈谈启示。

  3、放开想象,拓展思维,续写故事。

  教学过程

  一、简介作品,导入新课。

  “很久很久以前,在阿拉伯地区有一个叫萨桑的国家,这个国家的国王因为痛恨王后对他的背叛,每天都迎娶一位新王后,第二天便把她杀了。丞相的女儿山鲁佐德为了拯救无辜少女的生命,自愿嫁给了国王。她每夜都给国王讲故事……”

  (通过娓娓动听的对《一千零一夜》故事内容的讲述,营造神秘气氛,使学生的想象与作品的想象贴近,激发阅读兴趣。同时强调《一千零一夜》的相关知识)

  这节课就让我们跨越时空,到阿拉伯领略一场惊心动魄的人魔之争——《渔夫的故事》。”

  二、展示学习目标

  1.了解《一千零一夜》,掌握文中出现的常用生字、新词。

  2..理清文章脉络,简要地复述课文内容。

  3 .初步了解肖像、对话、心理等描写手法的作用,有表情地朗读对话,分析人物形象。

  4.感受“正能压邪”的道理,感受课文所歌颂的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三、读一读,讲一讲(整体感知,理清情节)

  1、出示题目,检查预习效果。让两名平时字词基础较差的学生上黑板板书,其他学生在小组内完成练习。结合板书情况强调易错的地方,小组内互批,改正并识记错误。“撒网”一词中的“撒”字是多音字,错误较多。《天方夜谭》的“谭”有写成“潭”的。

  2、自由朗读课文,开展讲故事比赛,理清故事情节。

  小组内互讲故事,选出代表参加班级“故事大王”的比赛。

  要求:(1)口齿清晰,语言简洁,讲述流畅,不超过2分钟。

  (2)故事情节交代清楚完整。

  有的学生按照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来讲故事:“渔夫打鱼捞出来一个黄胆瓶,打开瓶子放出里面的魔鬼,魔鬼不仅不感激渔夫反而要杀了渔夫,渔夫运用自己的智慧把魔鬼骗进瓶中,扔入了大海。”

  有的学生抓住渔夫心理变化来讲故事:“渔夫先为自己好不容易第四次捕鱼时,捞到一个可卖十块金币的胆瓶,解决了生计问题而高兴。当他遇到了凶恶的魔鬼,内心无比害怕之后,又镇定下来,按自己的计划骗魔鬼上钩,这里应是自信的。最后,渔夫处置凶暴的魔鬼的态度果断而坚决,从不受魔鬼的.诱惑。”

  四、读一读,品一品(分角色朗读课文,探究人物形象)

  1、弱小的渔夫却战胜了凶恶可怕的魔鬼,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的斗争过程吧!

  (1)小组内分角色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从人物的对话、神态和心理活动中,你感受到你所扮演的是个怎样的人,把你感受最深的句子划一划,读一读,点出重点词,可以简单地写下词语。

  教师指导朗读:“渔夫”在与“魔鬼”说话时,应该用颤抖的声音表示自己的害怕,并且加上表情动作,比如瞪大眼睛、全身抖索等;最后与瓶中的魔鬼说话时,应十分果断,没有丝毫的犹豫,要有斩钉截铁的感觉。

  (2)学生上台表演课本剧:渔夫与魔鬼的斗争过程。

  演员——魔鬼:李振 渔夫:朱正君

  道具——面具2个、马夹、风衣

  舞台监督——张潇誉

  音响——魔鬼进出场模拟录音

  在表演中融入了自己对课本的理解,通过道具、表情、肢体语言等把渔夫

  和魔鬼的形象表现的淋漓尽致,台下掌声不断。

  (3)学生对表演进行评价,舞台上的“他”表现如何?

  生:“对人物的性格揣摩到位,表演到位,落落大方。但是对于课本还是不够熟悉,有断断续续,磕磕巴巴的现象。”……

  (4)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出了一位怎样的渔夫,又读出了一个怎样的魔鬼?

  学生结合文中的具体语句说出自己的朗读感受。

  生:从“你这个魔鬼,我是个堂堂的人,我的智慧一定能胜过你的妖气”一句中,我读出了一位勇敢自信的渔夫。……善良的渔夫,智勇双全的渔夫,沉着冷静的渔夫……

  生:从“我将立刻把你杀掉”一句中我读出了一个恩将仇报的魔鬼。……凶狠的魔鬼,愚蠢的魔鬼……

  2、教师点拨,择要板书:渔夫--诚实、机智、勇敢、善良

  魔鬼--凶恶、愚蠢、狡猾。

  3、小结并过渡:刚才我们主要是从人物对话中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课文除了对话描写之外,还采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的?

  4、稍作思考,学生回答:对渔夫有心理描写,对魔鬼有外貌描写。

  5、学生朗读心理描写的语句,并分析心理描写的作用。

  6、分析外貌描写的作用。指名回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夸张;师生对口朗读(老师读本体,学生读比喻词和喻体);分析作用:生动形象地刻画出魔鬼面目的凶恶。

  7、小结:作者运用对话描写和心理描写给我们塑造了一个诚实善良,机智勇敢的渔夫;运用对话描写和外貌描写给我们塑造了一个凶残狡猾,卑鄙愚蠢的魔鬼。人物性格鲜明。

  五、读一读,思一思(学有所获,获有所用)

  1、读了渔夫和魔鬼斗争的过程,你明白了什么?

  学生根据前面几个环节,很容易得出学习本文的启示。

  生:正义力量一定能战胜邪恶势力,对付魔鬼那样的凶恶敌人,不能抱有幻想,施加仁慈,而要敢于斗争,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去战胜它。

  2、出示图片(抢劫手机,小偷……),如果大家遇到下面几种情况,应该怎么办?

  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及本课所学知识畅所欲言。

  生:“拖延时间,等待最佳求救机会”“用手机拍下小偷的动作,再报警,铁证如山”“沉着冷静,斗智斗勇”……

  3、师小结,出示

  “心中有正气,魔鬼远离你!

  心中有勇气,魔鬼也畏惧!

  心中有智慧,魔鬼没办法!

  我就是充满正气、勇气、和智慧的渔夫 ”

  学生用充满正气的语调齐读。

  六、想一想,写一写

  任选一个题目,展开想象,续写故事。

  (1)《魔鬼被投入大海以后》(2)《假如渔夫在前三个世纪里解救了魔鬼》。

  要求:想象合理,表达流畅。

  学生当堂完成,小组内选出优秀的班内交流并评析哪一例更合理。

  附学生的部分习作:

  (二组学生杨阳)渔夫在第二世纪救出了魔鬼,魔鬼对渔夫说:“啊,你是我的救命恩人,我可以满足你三个愿望,快说吧,别让所罗门发现我。”渔夫有些惊讶,说:“所罗门?他早死了!”“你快说出你的愿望吧,别浪费我宝贵的时间!我还要去抢东——哦,不,你就当我刚才没说话。“我的第一个愿望是……”渔夫慢吞吞地说:“你永远从人间消失。”“哦,不——!”魔鬼尖叫着化作一股青烟,消失在茫茫天地中。

  (五组学生王明阳)渔夫在第三个世纪救了魔鬼,魔鬼让渔夫许三个愿望,渔夫想了片刻说:“第一,我让你弃恶从善,变成一个善良的人,并且是永远;第二,我要让我的家人过上无忧无虑,快快乐乐的日子;第三,给我一艘坚固的大船和许多水手,一起去探索大海。 ”魔鬼听了,说: “好!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变! ”只见一道白光闪现,渔夫的愿望实现了,从此以后,人们都过上了不怕魔鬼、幸福快乐的日子啦!

  作业设计

  1、完成本课助学,预习下一课。

  2、把这则故事绘声绘色的讲给家人听,阅读《一千零一夜》中的其他故事。

  板书设计:

  渔夫的故事

  《一千零一夜》

  渔夫--诚实、机智、勇敢、善良 正义

  魔鬼--凶恶、愚蠢、狡猾。 邪恶

   :

  《渔夫的故事》一课选自古代阿拉伯著名的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故事中魔鬼的强大和渔夫的弱小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但是故事却告诉人们:拥有智慧的人,才是真正强大的、不可战胜的。作为一篇民间故事学生学习热情比较高,因此我设计的总体教学思路为: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学会根据民间故事的一般特点来自己读悟课文的方法,以达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目的。在教学本课时,我抓住两个主要人物:魔鬼和渔夫,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外貌描写来揣摩人物的性格特征。采用“分角色朗读”、“评价分析人物”、“续写故事”等方法进行教学。

  个人认为本节课的亮点在于通过“读、讲、品、思、写”一系列环节学生能自主探究文本,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讲故事比赛,分角色表演等形式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学生表现积极,创意十足,课堂气氛热烈。拓展部分学以致用,学生把学到的启示运用到生活中。使语文知识,语文技能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最后的续写故事更是精彩纷呈,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更让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开拓了思维。一节课我并没有费多大劲,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却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学生的精彩表现,也赢得了前来听课学习的张范中学的老师的一致好评。

  这节课基本是放手给学生,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课前的预习工作很重要。尤其是表演课本剧,课前学生的准备工作做好了,上课才能展示出来。学生准备充足了,表现欲望很强,所以在分角色朗读和表演这一环节,教师要注意把握时间,控制课堂节奏,否则就会造成前松后紧的情况。

  对于七年级的学生而言,良好地学习习惯的培养很重要。但是在这节课上我有些忽视了。比如:有些同学没有学会倾听,在别的小组同学发言的时候,依然执着于本组的任务而忽视了别组同学的答案。以后的课堂中要注意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善于倾听也是一种能力。

《渔夫的故事》教案13

  在教学《渔夫的故事》一文时,我首先注意到了人物语言的特点,所以在组织课堂教学时进行了分角色表演,我要求扮演者表现出魔鬼的凶恶,渔夫的弱小机智,从语言、动作等方面把魔鬼渔夫的形象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这样一个凶恶强大的魔和一个手无寸铁、弱小的渔夫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全体同学抱以热烈的掌声。这些都在我的意料之中的。所以我认为,只要老师肯大胆放手,学生的潜力会最大限度的发挥。

  其次由浅人深,突破难点。本文的教学难点是对“立足于现实而又富有幻想”的这一艺术特色的理解。为突破这一难点。我从人物和情节角度,考虑、设计了一组由浅人深的问题,组织学生课堂讨论,让学生沿着教师铺设的台阶,拾级攀登,逐步明确:渔夫是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是正义力量的代表;魔鬼是幻想中的人物,但是像魔鬼那样的坏人在现实生活中是存在的,在它身上集中反映了各种反动派的种种本性,它是邪恶势力的化身。渔夫跟魔鬼的斗争情节也是幻想的,但是这种斗争正是现实生活中正义与邪恶斗争的曲折反映,最后渔夫的胜利则寄寓了“正能压邪”的道理。

  同时我又引导学生开拓想像,训练思维。爱因斯坦认为“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在赏析课文之后,要求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个故事复述下来,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童话故事 讲童话故事 火车的故事

《渔夫的故事》教案14

  课时目标:

  1、了解民间故事情节曲折的特点,学会从人物语言、心理描写抓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

  2、从分角色朗读和课本剧表演中领会文中人物性格,增强民间故事语言的赏析能力。

  教学程序:

  一、巩固预习

  1、让一名平时字词掌握较差学生上黑板列出本课需掌握的字词:

  (生书写)

  撒撬弥桅唆吻

  指名一生写出字音,师生共同正音。

  2、解词:笑逐颜开

  恩将仇报

  堂堂

  二、解题启思

  1、文章选录于那部著作?你对这部作品的知识了解多少?

  生:选自《一千零一夜》。它是阿拉伯民间故事集,是世界著名的文学作品之一,又名《天方夜谭》,“天方”是指阿拉伯地区,“谭”通“谈”。作品真实地反映了公元8世纪至16世纪阿拉伯的器的风土人情,显示了古代阿拉伯人民高度的智慧和丰富的想象力,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地方色彩。

  2、课文为什么不改为“渔夫和魔鬼的故事”?

  生:因为文章是从渔夫的活动展开的。

  三、梳理情节:

  1、抓渔夫心理变化的句子,用一个词概括。

  渔夫在打渔生涯中不幸遭遇魔鬼,经历了一次最严峻的人生考验。面对着这突如其来的生死攸关的困难,渔夫的心理产生了怎样的变化呢?请找出有关的句子。

  2、学生讨论,并领会情节的曲折性。

  生:渔夫先为自己好不容易第四次捕鱼时,捞到一个可卖十块金币的胆瓶,解决了生计问题而高兴。当他遇到了凶恶的魔鬼,内心无比害怕之后,又镇定下来,按自己的计划骗魔鬼上钩,这里应是自信的。最后,渔夫处置凶暴的魔鬼的态度果断而坚决,从不受魔鬼的诱惑。

  板书:喜悦

  害怕

  自信

  果断

  情节曲折

  四、研习性格

  1、同桌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形象个性。

  提示:你现在正扮演谁?缩短本人与文中角色差距。

  2、课本剧表演:渔夫与魔鬼的.斗争过程。

  演员——魔鬼:魏礼伟

  渔夫:刘见乐

  道具——面具2个、马夹、风衣内衬

  舞台监督——杨绿野

  音响——魔鬼进出场模拟录音

  3、评议角色表演:舞台上的“他”表现如何?

  生:我觉得“渔夫”在与“魔鬼”说话时,应该用颤抖的声音表示自己的害怕,并且加上表情动作,比如瞪大眼睛、全身抖索等;最后与瓶中的魔鬼说话时,应十分果断,没有丝毫的犹豫,要有斩钉截铁的感觉。

  4、概括人物性格:从渔夫和魔鬼的表现可见他们有什么不同的性格?

  学生讨论,板书:诚实、机智、勇敢(渔夫)

  凶恶、愚蠢、狡猾(魔鬼)

  五、想象描述:

  1、“假如渔夫在第三个世纪救了魔鬼”,请设计一段话。学生构思。

  2、学生交流,选取典型例子,评议哪一例更加合理。

  六、这节课我们通过表演、评议、想象,认识了渔夫这一劳动人民的代表勇敢、机智、诚实的性格,并领会了民间故事情节曲折、语言生动的特点。

  板书:

  渔夫

  善良、诚实、机智、勇敢(魔鬼凶恶愚蠢、狡猾的故事喜悦果断情节曲折自信害怕)

《渔夫的故事》教案15

  一、情节巧妙

  魔鬼在讲述为什么要杀救命之恩的渔夫时,采用了重复的手法,但是细读过后,就能清晰地感受到魔鬼内心中产生的微妙变化。

  “你要知道,”魔鬼说,“我是个无恶不作的凶神,曾经跟所罗门作对,他派人把我捉去,装在这个胆瓶里,用锡封严了,又盖上印,投到海里。我在海里呆着,在第一个世纪里,我常常想:‘谁要是在这个世纪里解救我,我一定报答他,使他终身享受荣华富贵。’100年过去了,没有人来解救我。第二个世纪开始的时候,我说:‘谁要是在这个世纪里解救我,我一定报答他,把全世界的宝库都指点给他。’可是没有人来解决我。第三个世纪开始的时候,我说:‘谁要是在这个世纪里解救我,我一定报答他,满足他的三种愿望。’可是整整过了400年,始终没有人来解救我。我非常生气,我说:‘从今以后,谁要是来解救我,我一定要杀死他,不过允许他选择怎样死。’渔夫,现在你解救了我,所以我叫你选择你的死法。”

  魔鬼在海里待着的最初300年里,他分别要以“终身享受荣华富贵”“把全世界的宝库都指点给他”“满足他的三种愿望”报答救他的恩人。由报答的内容逐渐缩小,不难体会出魔鬼的心情也出现了变化:十分感激──感激──感谢。当第四个世纪开始的时候,魔鬼的内心充满了愤怒,不过他的内心还是有一点“感念”的──至少让救他的人选择怎样死。

  也正是这个环节的巧妙安排,也为后文渔夫用智慧战胜了魔鬼,留下了时间和空间,为后文的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

  学生喜欢阅读这个民间故事,学习完这则民间故事的时候,学生很自信地说:“如果,下一次,再有人救了魔鬼,魔鬼一定会立刻把他杀掉,绝不会让他选择死法。”

  学生的想法很奇特,但也很有道理。我马上反问道:“还会有下次吗?”

  “下流无耻的魔鬼,你这是说谎呀!”渔夫一边把胆瓶挪近岸边,一边说:“我要把你投到海里,这一回非叫你在海里住一辈子不可。我知道你是坏透了的。我不仅要把你投到海里,还要把你怎样对待我的事告诉世人,叫大家当心,捞着你就立刻把你投回海里去,让你永远留在海里!”

  学生读完故事的结尾,完全释然了,魔鬼再也没有这样的机会了。可见渔夫的智慧非凡。凭借自己的非凡智慧,不仅制服魔鬼,还让魔鬼住瓶子里一辈子不可。这一结尾无不告诉世人:智慧可以战胜邪恶,永远。

  “渔夫把魔鬼的事告诉世人”,这一情节在原文中是没有的,可见,编者加上这一内容,引发读者对这一内容的深思。同时,故事向我们阐释的道理又是深刻的。

  二、巧妙对比

  翻开《一千零一夜》,我发现这个故事在原著中的题目是“渔翁和魔鬼”。于是,两个形象同时出现在了我的脑海里。一个弱小,一个强大;一个善良,一个凶残……两个截然不同的形象出现在眼前,由此,在头脑中闪现着一个个问号:他们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结果是渔翁遇害?还是渔翁战胜了魔鬼?真是这样,又是怎样战胜的呢?

  原著题目的文字背后是鲜明的形象,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激起了读者阅读遐想,带着强烈的阅读兴致完成美妙的阅读之旅。

  《渔夫的'故事》中两次描写用锡封的黄铜胆瓶。

  第一次:打开网一看,发现网里有一个黄铜胆瓶,瓶口用锡封着,锡上盖着所罗门的印。

  第二次:渔夫见青烟全进了胆瓶,就立刻拾起盖印的锡封,把瓶口封上,然后学着魔鬼的口吻大声说:“告诉我吧,魔鬼,你希望怎样死?现在我决心把你投到大海里去。”

  两次描写胆瓶,比较阅读,便会发现其中的不同。封胆瓶的人是不同的,前一次是所罗门,后一次是渔夫;魔鬼进入胆瓶的方式是不同的,前一次是所罗门凭力量,后一次是渔夫凭智慧。

  再一次阅读原著中的题目《渔翁和魔鬼》时,我们会真切地感到:弱小的渔翁最终战胜了强大的魔鬼;强大的魔鬼拥有力量,弱小的渔翁拥有智慧,富有智慧的人永远是最强大的,最富有力量。正义终究是要战胜邪恶的。

  读故事之前,我会在“渔翁”“魔鬼”之间画上一个“小于号”,可读完了故事之后,恰恰相反,在它们之间要画上一个“大于号”。

【《渔夫的故事》教案】相关文章:

《渔夫的故事》教案08-04

《渔夫的故事》教案优秀09-25

《渔夫的故事》教案(通用)09-13

《渔夫的故事》说课稿11-11

渔夫的故事教学设计10-01

渔夫的故事 04-04

渔夫的故事的 03-01

《渔夫的故事》 09-09

渔夫的故事 01-08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