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 通知工作总结 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时间:2024-02-04 07:00:29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通用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寡人之于国也》教案通用,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通用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通用1

  教学目标

  1.了解《孟子》的有关知识;

  2.归纳课内的文言文字、词、句知识;

  3.理解文中体现的孟子的仁政思想;

  4.欣赏体味孟子散文雄辩的说理艺术。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整体感知

  1.由《论语》导入新课。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我们经常“孔孟”并称,初中时,我们学习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都是劝说君王施仁政。今天我们学习《寡人之于国也》,看看孟子是如何凭着他高超的论辩技巧,阐述仁政的具体内容的。

  2.介绍《孟子》及孟子散文的特点(结合扩展资料中的相关知识)

  3.教师范读课文(或播放朗诵录音)

  (1)要求学生认真听,纠正自己的读音及句读错误。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教师投影,正音:

  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下划线字注音,是通假字的要注明。

  ①弃甲曳( )兵

  ②涂( )有饿piǎo( )

  ③鸡豚( )狗( )

  ④数( )罟( )不入wū( )池

  ⑤无( )失其时

  ⑥谨庠( )序之数

  ⑦颁( )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⑧申之以孝tì( )之义

  明确:①yè②tú涂通假字,同“途”莩③tún 彘 xù ④cù gǔ 洿 ⑤wú无 通假字,同“毋”⑥xiáng ⑦颁bān通假字,同“斑’⑧悌

  4.引导学生对照注释默读课文,把握全文大意

  讨论交流后,点拨:《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论述了如何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

  从具体段落来看,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写梁惠王为自己“尽心于国”,而“民不加多”提出疑问。

  第二部分(“孟子对曰”至“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依据梁惠王有通过政治手段使“民加多”的愿望,孟子帮助他认识到在政治上与邻国相比,只是做了一些救灾的好事而已,本质上并没有区别,使文章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第三段至第五段),根据梁惠王有探求如何使“民加多”的心理,以及战国时国君所有的“统一天下”的宏愿,孟子提出自己的“仁政”主张。

  二、课文分析

  1.提名5名同学分节朗读课文,检查纠正读音、断句。

  2.学生齐读课文

  诵读指导:

  第1段第1句要把梁惠王“自诩”的口气读出来。末尾“何也”要读得稍重一些,疑问语气加强。

  第2段孟子设喻一段朗读时慢一些,语气应平缓。

  第三部分排比,对偶句较多,要读出孟子散文的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的特点。要把反问句的反问语气读出来。

  3.理清思路结构(在学生讨论、明确段意的基础上,教师板书)

  4.学生对照板书,试背课文第1.2节

  5.教师示范背诵第一节,指导背诵方法

  点拨、诱导:找出重点句,划分小层,理出思路,注意层与层之间的联系,注意关键词和句子的异同,可同桌互相提示背诵。

  三、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第一、二两小节。

  2.归纳文中的多义词的含义。

  第二课时

  一、归纳文言文字、词、句知识

  1.检查背诵第一、二小节。

  2.归纳文中重点字、词、句的相关知识。

  教师采用投影或印发相关提纲,列出所要归纳解决的相关字、词、句,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提问,教师纠错、明确,在课文注释及“思考和练习”的基础上补充。

  (1)理解并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

  一词多义:时,①季节。(不违农时、勿夺其时、斧斤以时入山林)

  ②时机、机会(无失其时)

  王

  ①名词,音wáng,大王、君王、王侯。(王如知此、王无罪岁)

  ②动词,音(wàng)称王,统一天下,王道。(然而不王者)

  食

  ①动词,吃(谷不可胜食,七十者衣帛食肉)

  ②名词,食物,吃的东西(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需掌握积累的实词:

  河内凶亦然

  弃甲曳兵而走

  谷不可胜食(“谷”是“庄稼和粮食的总称”)

  勿夺其时(“夺”是“失误”的意思。“勿夺其时”是“不要耽误农时”的意思)

  (2)应掌握的通假字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3)应掌握的古今异义词(投影练习找出下列句子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河内凶 弃甲曳兵而走 斧斤以时入山林 然而不王者

  (4)词类活用(投影练习找出下列句子中的活用词,指出用法并解释,教师归纳)

  名词作动词

  填然鼓之 树之以桑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然而不王者

  (5)出自本课的成语

  ①五十步笑百步:后泛用以比喻缺点或错误的性质相同,只有情节或好或重的区别。

  ②弃甲曳兵:形容打败仗逃跑时的.狼狈相。

  (6)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常用虚词

  重点点拨:

  然

  ①代词,这样。(河内凶亦然、然而不王者)

  ②助词,……地……的样子。(填然鼓之)

  ③连词,然而,但是。(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④形容词,对。(太后曰:“然”。)

  则 连词

  ①顺接,就,那么。(则移其民于河东、则何如)

  ②转接,却。(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以 介词,①用、拿、把清以战喻(用)树之以桑(拿)申之以孝悌之义(把)

  ②介词,凭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③介词,按斧斤以时入山林

  ④动词,认为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⑤然而,相当于“而”,以卫王宫

  (7)应掌握的文言句式

  指名学生口译,重点点拨句式及翻译注意点。

  ①否定句宾语前置

  末之有也

  ②介词结构后置

  树之以桑 申之以孝悌之义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③判断句

  是亦走也 非我也,兵也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④固定格式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8)疑难语句的理解、翻译(指导学生翻译,小组合作修改)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点拨:要注意一词多义“食”的翻译,还要把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准确地翻译出来。“涂”是“在路上”的意思,句式是介词结构后置和判断句。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要注意准确地表现孟子的思想感情。这两句表现了孟子对酷政的批评,情感应是激昂的。可译为:(贵族家的)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这些人)却不加以制止,在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官府)却不知道开仓赈济,百姓(饥饿)而死,却说:‘不是我的过错,是因为年岁不好。’这种说法跟拿刀把人杀死,然后说‘不是我(杀的),是兵器(杀的)有什么不同?’

  二、分析理解

  引导学生重点讨论以下问题:

  (1)“五十步笑百米”的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

  点拨:梁惠王自以为自己对于国家较他国国君尽心,自己的政策比邻国好,邻国之民会自动投奔他。可是,邻国之民不见少,自己的国民不见增多。因为他的目的在于增加兵源,老百姓看穿了他,又怎会来“送死”呢?孟子以临阵脱逃为喻,“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风趣地说明,魏国的政策和邻国的相差无几,本质上讲都是虐民暴政,所以不必希望民之多于邻国。本体和喻体的贴切,使孟子的比喻充满了逻辑的力量。

  (2)孟子否定了魏国及其邻国之政,那么,他的理想政治——“仁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呢?

  先让学生找出概括性语句将第四节分为两小层,再让学生比较两小层列出的项目有什么差异。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并适度归纳整理,适当补充说明,适时板书内容框架,然后再引导学生对照板书在课文中划出相关语句,引导学生背诵。

  (3)梁惠王不顾人民死活,孟子在严厉批评他之后,为什么接着又说“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引导学生认识孟子性善论的两重性:一方面,他认为人应该从善,因此他反对统治者残害人民,批评虐政暴君毫不留情;另一方面,他认为人人都可以为善,因为人人都有“善端”,只要自觉扩充它,就能养成高尚道德。所以,在孟子看来,梁惠王如果不把百姓苦难归罪于年成,就一定能自反,就会舍霸道而就王道,去虐政而行仁政,结果就会使天下归服。孟子的想法是迂腐不合时宜的,但他向梁惠王说这句话不是随便应付的。

  (4)指导学生背诵第3-5节。

  三、品味鉴赏

  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课文的基础上,归纳总结本文所体现的孟子散文的特点。

  点拨:本文从艺术上充分体现了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结构严谨。孟子的文章从表面看,铺张扬厉,似乎散漫无纪,实则段落分明,层次井然,而且环环相扣,不可分割。这篇文章三部分的末尾,依次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既对每一部分的内容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又体现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全文各部分连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②善用比喻。孟子善于运用比喻说理,文字显得从容不迫。如用“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梁惠王所谓“尽心于国”不比邻国之政好多少。

  ③气势充沛。孟子的文章具有雄辩的气势,表现在语言上是使用整齐的排偶句式。如这篇文章第三部分孟子畅谈“使民加多”的道理时,连用四组排偶句,音节铿锵,气势充沛。

  (学生齐背第三节,体味文章的气势)

  四、总结

  孟子作为儒家学派的继承者和发展者,他继承了孔子“仁”的学说并把它发展。他提倡“仁政”的主要之点也为“省刑罚,薄税敛”,减轻人民负担,表现出重视争取民心的政治眼光。在争取民心上,表现最充分的是民为国本的民本思想,他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看法,体现在《寡人之于国也》这一课中,他认为梁惠王要想“使民加多”,在诸侯中称王,必须实行仁政,而实行仁政的措施就是合理地发展生产,使老百姓“养生丧死而无憾”,进而“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对百姓进行教养,使民心归顺。至此,百姓安居乐业,“黎民不饥不寒”,王道可成了。在对梁惠王的循循善诱中,孟子抓住重视百姓和王道形成的关系,体现出民为国本的思想,虽然在这一篇里,他没有提民为贵,但是在阐述中已明确地表现出来,只是有一些小恩小惠式的救灾措施,是不能使百姓人心归顺的,只有去除苛政、酷政,真正地以百姓为重.使百姓能够在这个国家里“无憾”地生活,得到充分的教养,才是治国的根本。他的思想有着积极、现实的意义,但在重武力,强调征伐的时代,又是远离现实而又不切实际的,因而不被采用。

  教案点评:

  本课的教学思路是了解《孟子》的有关知识;归纳课内的文言文字、词、句知识;理解文中体现的孟子的仁政思想;欣赏体味孟子散文雄辩的说理艺术。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通用2

  【教学目标】

  1.了解孟子所提倡的“仁政”思想,把握孟子的论辩艺术及其“好辩”“善辩”的主客观原因。

  2.掌握“凶、察、兵、直、数”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了解“于、之”两个虚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用法。

  3.了解“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等几个句式的特点,辨析它们和现代汉语的不同特点。

  【教学重点】

  1.结合本文学习,联系历史资料,了解孟子思想对当时及后世的影响。

  2.理解“以五十步笑百步”这一比喻的内涵。

  【教学难点】

  领会孟子辩词的思想性、逻辑性。

  【教学时数】

  3教时

  一、激趣导入

  [互动设计1] 视频播放《五十步笑百步》

  千秋亚圣-孟子:他是继孔子后又一个儒学大师,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儒学思想,形成了自己的儒学理论——主张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提出“性善”论。被尊为“亚圣”,和孔子一起合称“孔孟”。

  孟子的仁政思想:

  1.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2.邦国的主权在民:应由百姓决定立谁为君

  3.用人以民意为准:选拔、杀掉某些人,应以国人的意见为出发点,不能只听大臣、大夫之言

  4.国君应以保民为职分:不扰民、与民同乐

  5.施仁政应使百姓安居乐业

  6.反对不义的战争: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二、整体感知

  [互动设计2] 背景介绍

  《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孟子梁惠王》,是该篇上部分的第三章。

  “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韩非子五蠹》)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刘向《战国策序》)。各国诸侯争城夺池,角逐武力,蚕食鲸吞,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水深火热,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制崩坏,世风倾颓,剧烈动荡。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攻伐凌侵被视作合理,由大国以“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

  公元前361年,魏惠王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此后,魏又称梁,魏惠王又称梁惠王。在梁惠王中晚期,由于魏国在几次重大战役中惨遭失败,失去了昔日的强盛。公元前334年,梁惠王“卑词厚币以招贤者”,为振兴魏国聚集人才。孟子被“招贤”应邀来到魏国。梁惠王对孟子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弊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孟子则以“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对答,指出专言求利的严重危害性和躬行仁义的重要意义。二人另一次会面是在禽兽嬉游的池沼边上。梁惠王得意地问孟子:“贤者亦乐此乎?”孟子以“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对答,并通过历史事实的对比,证明了贤者“偕乐”与不贤者“独乐”有截然不同的结束:文王关爱百姓,百姓爱戴他,因而文王能享其乐,夏桀不恤百姓,百姓怨恨他,因而夏桀不能保其乐。正是在接触、交谈的过程中,孟子与梁惠王彼此有了进一步了解,于是有了《寡人之于国也》这么一次传诵千古的政事问答。

  三、合作探究

  [互动设计3] 字词整理

  1.给下列字注音

  王好战 弃甲曳兵ye 数罟不入洿池 gǔ wū 衣帛yi 鸡豚狗彘zhi 庠序xiang 饿莩piǎo

  2.词语讲解

  凶:

  (1)不吉祥,不幸

  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荀子》) (顺应自然的变化,采取正确的措施就吉利;顺应自然的变化采取错误的措施就凶险)

  (2)庄稼收成不好

  河东凶亦然(《寡人之于国也》)

  (3)凶残、残暴

  攘除奸凶(《出师表》)

  (4)恐惧而喧嚷骚动

  敌入而凶(《国语》)(由于敌人入侵因恐惧而喧嚷骚动)

  察:

  (1)观察、仔细看

  徐而察之(《石钟山记》)

  (2)考察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3)考察后推荐

  察臣孝廉(《陈情表》)

  (4)明智、精明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东方朔《答客难》)

  兵

  (1)兵器、武器

  兵刃既接 (《寡人之于国也》)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

  (2)军事、战争

  兵者,国之大事 (《孙子兵法》)

  (3)军队

  赵亦盛设兵以待秦 (《廉颇蔺相如列传》)

  (4)士兵

  可汗大点兵 (《木兰诗》)

  直

  (1)与“弯”相对

  木受绳则直(《劝学》)

  (2)正确的、正直的

  与贵酋处二十日,争曲直(《〈指南录〉后序》)

  (3)面对、遇到

  与单于相直(《汉书》) (与单于相面对)

  (4)价值,后写作“值”

  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

  (5)副词,仅,只是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寡人之于国也》)

  (6)副词,径直、一直

  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信陵君窃符救赵》)

  (7)副词,竟然

  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论积贮疏》)

  数

  (1)数目、数量

  愿令得补黑衣之数(《触龙说赵太后》)

  (2)几,几个

  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狼》)

  (3)命运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六国论》)

  (4)密,与“疏”相对

  数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国也》)

  Shǔ

  (5)计算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

  (6)屡次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通假字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通“毋”

  (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者 〖颁〗通“斑”

  (3)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涂〗通“途”

  [互动设计4] 词类活用

  名词活用作动词

  (1)填然鼓之 〖鼓〗打鼓

  (2)树之以桑 〖树〗种植

  (3)七十者衣帛食肉 〖衣〗穿

  (4)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王〗称王

  (5)王无罪岁 〖罪〗归罪

  动词作名词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活着的人,死去的人)

  形容词作动词谨庠序之教 (认真从事)

  使动用法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使….迁移)

  [互动设计5] 特殊句式

  状语后置句

  申之以孝悌之义 树之以桑 则无望民之多于领国也

  宾语前置

  未之有也

  判断句

  非我也,岁也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互动设计6] 固定句式

  1.直不百步耳 ,是亦走也 (只是……罢了,那还是……)

  2.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有的…有的….)

  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这与……有什么不同呢?)

  例1 下列有关“以”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树之以桑

  B.以五十步笑百步

  C.请以战喻

  D.愿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

  例2 下列画线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河内凶(有战乱)

  B.邻国之民不加(增加)少

  C.填然鼓之(代词,代“鼓”)

  D.弃甲曳(拖着)兵而走

  例3 下面画线字意义不同的一组是

  A.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春心莫共花争发

  B.弃甲曳兵而走 斩木为兵

  C.或五十步而后止 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D.是亦走也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例4 对下列各句中“之”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斯天下之民至焉

  ②鸡豚狗彘

  ③树之以桑

  ④未之有也

  ⑤邻国之民不加少

  A.①⑤/③/④/② B.①③⑤/②/④

  C.①②④/③⑤ D.①②⑤/③④

  例5 下列各句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

  A.请以战喻

  B.寡人之于国也

  C.王无罪岁

  D.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互动设计7] 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

  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引出论题。(梁惠王自谓“尽心于国”,问孟子“民不加多”的原因)

  朗读指导

  梁惠王觉得自己对国家已经尽心尽力,所以“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读时,重音应落在“尽心”二字上,“焉耳矣”三个语气词连用,表委婉、伤感的语气。“河内”四句直承上句,“移民”“移粟”两句并列而又相互补充,应一气读完,“河东凶亦然”是省略的文字,故“亦然”应重读,起强调作用。“察邻国之政”两句,前句轻读,后句重读,有自诩之意,又表明自己用心良苦,为下文提问作铺垫。最后“何也”要读出疑问语气,突出其困惑不解之意。

  第二部分:(2-4)

  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指出本质。(以“五十步笑百步”指出梁惠王与邻国之君一样。)

  对“五十步笑百步”喻义如何理解?

  点拨:孟子通过设喻——设圈套,诱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说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这正好走进“圈套”,所以孟子说:“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梁惠王移民移粟与邻国治国不尽心实质上没什么区别,只是形式上或数量上不同而已,从而引出要使民加多,必须施仁政,行王道。

  朗读指导

  面对梁惠王的提问,孟子其实已经有了答案,但他隐而不说,先设喻。设喻一段应读得慢一些,语气应平缓。“则何如”用征询对方意见的口气,轻读。惠王不知是计,回答“不可”语气平常。当梁惠王进了圈套之后,孟子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这句话有潜台词,读时语气要从容。

  教师提示应重点掌握的词语:①填然鼓之 ②弃甲曳兵而走 ③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④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第三部分:(5-7)

  阐述市“民加多”的具体措施。论述观点:要行王道。(回答梁惠王的疑问)

  朗读指导

  第5段兼用排比和连环两种句法,全段三大句,每句为一层,语势逐层上升,要突出最后一层,这是孟子的主要意图所在。“养生丧死无憾”一语出现两次,前者轻读,后者重读。

  第6段分述王道的四项基本内容,四个“矣”表陈述语气,气势充沛,要读出层次。最后用双重否定句式总结,要读得坚定有力,其中应有劝勉之意。

  选一男生朗读5、6段,其余同学点评。

  学生齐读5、6段,背诵。

  教师提示应重点掌握的'词语:

  ①数罟

  ②数之以桑

  ③衣帛

  ④养生丧死

  ⑤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第7段朗读指导

  “狗彘食人食”句揭露了诸侯贵族的荒yin,朗读时,要读出义愤之情来。“涂有饿莩”句要读出悲愤、严厉的语气。“人死”句是借用诸侯国君的自我辩护的口气,应读出讽刺意味。接着用一个比喻来反驳,应用严厉的质问的口吻来读。最后,劝勉梁惠王弃虐政行仁政,应用和缓、劝慰的语气来读。

  学生依照指导自行朗读品味。

  教师提示应重点掌握的词语:

  ①检

  ②发

  ③王无罪岁

  学生背诵课文5、6、7段

  四、整合评价

  [互动设计8] 归纳

  孟子“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

  1. 孟子是反对诸侯间的无休无止的相互征战的,他认为应该“不违农时”,让利于民,让民众有得以休养生息的机会。

  2.孟子表明了国君应以保民为职分的理想,具体的说,要是让民众安居乐业。

  3.孟子还非常重视教化,提出了“谨庠序”的主张,他的最高理想是黎民“衣帛食肉”,“不饥不寒”。

  4.孟子在自己论证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指出面对上层贵族奢靡浪费,黎民饥寒交迫的社会现实,梁惠王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互动设计9] 写作特点

  说理结构严谨

  比喻生动形象

  感情充沛昂扬

  论辩雄辩缜密

  五、拓展延伸

  [互动设计10] 讨论

  孟子的仁政思想有何现实意义? (古为今用)

  1.孟子的“王道”思想包括“温饱”和“教化”两部分,也就是今天的“物质文明” 和“精神文明”;

  2.开发自然资源,做到“不滥”、“不竭”,是今天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的概念。

  六、研讨练习

  结合自己生活实际,说说孔孟之道及其儒家学说在中国的地位和影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