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语文教案10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诗歌内容;通过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
2.体会作者“为理想而奋斗”的思想情怀;理解作者所创设的诗歌意境,把握本诗主旨;
3.深入诗歌意境,涵咏体会“山”和“海”的不同含义,体会诗歌蕴含的人生哲理。
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于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把握诗歌的思想内涵。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学习诗歌的正确方法,激发学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懈追求奋斗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1.把握诗歌的总体形象,感悟诗歌的思想内容。
2.理解“山”和“海”的深层含义。
学习方法:朗读、背诵;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投影仪、录音机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课文感知:
《在山的那边》是诗人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这首诗抒写了童年的向往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品味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二、课前准备:
组织学生认真预习《在山的那边》诗歌内容;查字典解决“读一读、写一写”和注释中的问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写“在生活中遇到困难自己是怎样处理的”练笔,准备上课时在班里交流。
三、课前二分钟:
讲述成语故事《明修栈道 暗渡陈仓》
四、课文导入:
同学们,当你进入中学,跨入人生道路一个新的起点时,你一定对未来充满了新的憧憬和向往。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们每个人在成长道路中共同的目标。《在山的那边》这一课的作者王家新以自己的情感体验给我们非常有益的启示。《在山的那边》是诗人王家新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在诗里,他述说了童年时代美好而朦胧的“梦”——对大海的热烈向往,长大后依然不停地追寻它。二十多年后的今天,诗人虽然已无数次见过童年时所向往的海,但是心目中的那个“海”依然遥不可及。那么,他心目中的“海”是什么呢?让我们来品读这首诗歌,从中寻求答案)
②出示学习目标并板书课题
③教师检查预习(学生交流、巩固)
五、朗读课文:
《在山的那边》是一首诗歌,诗歌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在诗中,诗人要用形象而精练的语言来表达他反复体会的情感。我们要理解诗人的情感,就要有感情地朗读,体悟“海”与“山”的象征意义,领会它们所蕴含的意味。学生先自由朗读,再听老师朗读,在进行读诗的指导。
教师配乐朗读,学生带着问题听读,然后讨论回答、相互评论、补充(可由教师鼓励学生探究问题,答案不必求统一,让学生在听读讨论后对诗歌有初步的了解)。在学生(过渡)对诗歌有了大概了解,还要品读诗歌形象而精练的语句,好的诗句总有画龙点睛处,认真进行品读。
a.自由朗读诗歌第二节,思考作者是怎样看到全新的世界,实现人生理想的?
b.找出你认为最形象、精练的语句,反复品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学生自由朗读后,可四人小组讨论,共同探究以上问题。
②朗读指导
教师讲授朗读知识:重音(重读、轻读)、语速、停顿。
教师指导朗读,把朗读和品味结合起来,通过反复品读,更好地领悟诗歌所蕴含的意味,更好地体会诗人的感情。 学生可在教师指导朗读的基础上齐读、分读。
六、整体感知:
朗读全文,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诗歌,除了字面上的.意思外,往往还有深层含义,探究一下,诗中的“海”与“山”蕴含着什么意思?作者“爬山”有何象征意义?
(“海”指的是理想的境界;“群山”指的是重重困难;“爬山”比喻艰苦奋斗。诗歌主旨: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不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会实现。)
七、问题探究:
1. 为什么说是“隐秘的想望”?
2. 为什么说“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3.“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一句是什么意思?
4.“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5.“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
6.“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
八、体会感知:
联系上下文,品味下面诗句中加点的词语
1. 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这个词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2. 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这是写山的颜色吗?)
九、布置作业:
①背诵自己喜欢的诗句,丰富语言。
②课后练习:读一读,写一写
课后记:作者以自己的人生感悟启示我们,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只要战胜困难,坚持奋斗,理想终将实现。这首诗意象壮阔,意蕴丰富。一座山,也可以指无数座山,一次又一次地失望,就要一次又一次地鼓起信心战胜困难。但是,怎样翻无数座山,却是不容易的事情。那么,怎样翻过无数座山,到达理想的境界,是教师和学生本节课需要共同探究的问题。朗读技巧的指导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十、板书设计: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感情朗读感悟作者浓厚的思乡之情。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引入课题
1. 导入新课.-----朗诵乡愁
师朗诵乡愁。
2.读课题。
师范读课题,生跟读。
3.长相思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写的一首思乡词。
(出示幻灯片:纳兰性德字容若,清代第一词人,他的词主要是写离别相思之情。
二、整体把握,初步感知
1.初读。
请大家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读的时候要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把它读正确。
生读《长相思》。
(师出示课件《长相思》)
(1)找生字和多音字。
学生朗读。
出示幻灯:生字
分析聒的字型和解释。
(2)出示停顿的地方。
师范读。
男女同学分上下阕读看看。
(男女分角色朗读长相思)
二.同桌交流。
生读,读完后和你的同桌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如果有不懂的地方还可以互相探讨一下。
三.全班交流。
师:谁来说说从这首词中你读懂了什么?
三、品诗词——(深入品味诗的情感)
1.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生:自主学习,认真地品读词或句,并及时做旁注。老师巡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随机作出指导
2.反馈交流、引领提升
小组交流。
(师板书)
作者的心在哪儿呢?你从文中的哪一个词可以看出来?
全班一起读。
3.仔细研读。
生闭上眼睛,老师要播放一段录音,让我们随着音乐一起走进纳兰性德的生活,一起走进他的征途。
播放课件。
交流。
4.想象意境。
故园无此声啊,故园无此声。那么在纳兰性德德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当中,他的家乡,他的故园,又应该是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呢?
(播放雨韵)课件——音乐、诗词、画面:“忆当时,垂柳丝。花枝,满庭蝴蝶儿”……
让生想象自己是纳兰性德,那此时此刻,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呢?
5.对比引读:
(播放琵琶语)
但是,这一切现在有吗?没有。有的只是──故园啊,我的故园,在春暖花开的时候,我们去郊外踏青、放飞风筝。可在这里,有的`只是──(指名朗读词)故园啊,我朝思暮想的故园,当明月东升的时候,我们一起围坐在庭院里,数着一颗一颗闪闪的星星。可在这里,有的只是──(指名朗读词)故园啊,我美丽温馨的故园,当朋友相聚的时候,我们一起畅饮,一起高歌,那时多么快乐啊!可在这里,这一切都不复存在,有的只是──(指名朗读词)
我的家乡多么美好呀!故园,有的是亲人关爱,有的是温暖舒适、宁静详和……而身在塞外,听到的却只有风雪交加,感觉到的只有寒冷孤寂,卧不成眠!叫我怎能不想家!这种心情,谁人知晓呀!这种身心分离的痛苦交织在一起,融成了一个字,那就是——
生:(感情十分充沛地朗读)
再一次感情朗读!试着把作者身和心分离的那种苦、那种痛、那种碎读出来!
四:背诵全诗,积累语言
1.师生演绎长相思。(师演唱,生朗诵配合)
2.课后拓展。
师:同学们,思乡的诗还有很多很多,同学们课后还可以去收集。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连贯地朗读课文。
2、认识绿线格和田字格中的15个生字,写好田字格中的5个左右结构的字。
3、初步感受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4、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
课本插图的幻灯片,14个生字的卡片,音乐伴奏带。
一、设疑导入
1、逐一出示课文题目上的两幅图画,引导学生观察:图上画的是谁?他们正在干什么?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蚂蚁蝈蝈
2、调动学生已有经验。你们见过蚂蚁和蝈蝈吗?谁愿意谈一谈?学生交流后,教师引导:蚂蚁和蝈蝈的名字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谁发现了,告诉小朋友。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昆虫
3、设疑。教师指着两幅图画问:蚂蚁和蝈蝈都是非常好玩的昆虫,为什么会这样呢?
【①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像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开课即让学生观察图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同时也顺应了教材编写者的意图,让学生一接触课文就产生疑问,产生急于读书的愿望。②理解就是使新事物和已有经验建立联系。阅读也是这样。让学生回忆生活中的蚂蚁和蝈蝈,不但有助于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能渗透要抓住事物的突出特点来写的思想。③学生知识面的拓展,应在平时的教学中进行。让学生观察蚂蚁和蝈蝈名字的共同特点,知道他们都是昆虫,所以都有一个虫字旁,即学习了"昆虫"这个名词,又渗透了汉字的造字规律。】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①不认识的字划下来,读读拼音;②读不通的句子反复读两遍。
2、同桌交流划住的生字,看是否把字音读准了。
3、同桌互读课文,看是否有读错的字音。读错的当即指出,读对了再往下读。
4、强化认读生字。可采用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或多媒体出示生字的方法指名认读15个生字,不认识的字要让学生到课文中找出所在的句子,反复读,并让学生交流记住该字的方法。
5、全班交流:课文讲的是什么?
【①一年级学生进入第二学期,已有了一定的独立识字和阅读能力,教师应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学生字,学生在自学生字的过程中,识字能力才会提高。让学生划住生字,交流用什么办法记住生字,是教给他们学习生字的方法,形成习惯,受益无穷。②读完课文想一想讲的是什么,这种良好的阅读方法和习惯从一年级就要培养。所以让学生谈主要内容,要求不可太高。】
三、再读课文
指名逐段读课文。要注意四点:①纠正读错的字音;②指导读破的句子;③指导学生读文章要看标点符号;④读完每段后要想一想这一段讲的是什么。
各段应注意的具体问题有:
第一段:①粮食的"食"读轻声;②"有的……有的.……"句子中间有逗号读时应有停顿。
第三段:①"起来"都读轻声;②第二句较长,要指导学生体会在哪儿停顿好。
【①指名读的目的是发现问题,并进行有效的指导,教师的耳朵一定要灵,指导后要伴有足够时间的练习;②段意的概括要求不可太高,答案强求一致。】
四、学写生字
1、指导书写。①出示米字旁让学生认,并出示"米"字让学生观察和米字旁的不同。教师范写米字旁。②指导学生观察田字格中五个左右结构的字,看清各部分在田字格中的位置。③教师指名交流"汗"的两横、"呼"的一竖的笔画变化,必要时可做范写。
2、学生独立试写,写完后一定要和田字格中的相比较,然后重写。教师巡回指导,必要时要在黑板上范写。
语文教案 篇4
一 、教学目的
1、了解北大荒草塘的优美景色,丰富物产,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思想感情。
2、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意识。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北大荒草塘的优美景色,丰富物产,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教具准备
课件
四、教学时间
三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激情导入,生自定学习目标
1、自由读课文,说说读懂了什么内容
(让学生说说)
2、同学们想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弄明白哪些问题
(作者初到北大荒感觉呆腻了。后来他的思想感情是否发生了变化?)
(想知道可爱的草塘景色怎么优美,物产怎么丰富。)
3、观赏草塘的.美丽景色。
出示课件,可爱草塘的美丽景色。
(让学生学生看一看,说一说)
二、品读第二做出,欣赏草塘的大与绿。
1、出示草塘的图片,生欣赏
①瞧,咱们来到了草塘边上,多么大,多么绿的草塘呀!茫茫的跟蓝天相接呢!②仔细瞧瞧,近处草的颜色与远处草的颜色有什么不同?③风吹草动激起朵朵绿色的浪花,层层浪花,嬉戏着,欢笑着,翻滚着……
2、屏幕出示:
这么大、这么美的草塘,我还是第一次……茫茫得跟蓝天相接。
①朗读这个片段,体会作者的思想变化。
②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③体会作者的用词适当。
3、让学生选择一句自己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
4、品读着这精彩的语句,体会着这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情感。同学们一定感受到作者的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让学生说一说)
5、背诵精彩的语句。
三、创造性学习学习第三段,了解丰富的物产。
1、自由读第三段,把不理解的内容提出来。
①分组自由读第三段的内容。
②找出不理解的内容。
(组内能够解决的在组内解决,不能解决的集体解决)
四、导学第四段,欣赏如画般的美景。
1 、快速默读课文第四段,找出你认为最精彩的、你最想学的语段,放声地读一读。
2、体会作者的感情。
体会得多好,这画面真美!作者突然间看到条清澈的小河,心情怎样?
3、教师总结美景:
置身于大海般的绿色草塘中,享受着拂风欣赏着绿草,蓝天、白云倒映在清澈透明的河水里所呈现出的美景,谁能无感于怀,无动于衷呢?同学们,在这般妙不可言的奇异境界里,同学们想做些什么呢?
(学生自由说)
五、知识迁移,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北大荒如此美景,你们想为北大荒做些什么?
语文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2、6自然段,默读课文,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能力目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富于童真童趣的语言和丰富细腻的想像,培养学生的质疑、表达、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培养学生养成主动质疑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
默读课文,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富于童真童趣的语言。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间:
一课时。
五、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老师想给你们看一些美丽的图片,想看吗?课件出示一组美丽的花儿图片,你们觉得这些花怎么样?(漂亮)老师告诉你,这些漂亮的花儿和你们一样,有自己的妈妈,有自己的学校。那你们想不想去看看它们的学校?(想)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花儿学校》
(二)读文质疑:
学生默读课文,看看你有什么问题可以提出来?
(1)花儿们的地下学校是什么样子的?
(2)花儿们的妈妈是谁?
(3)花儿们的老师是谁?……
把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相继写在黑板上,这些问题会在我们接下来的学习中逐步解决。你们知道吗?泰戈尔写《花儿学校》时,己年近不惑,但仍以纯真的童心感受世界。那质朴的语言闪耀着写作的快乐,奇妙的想像充满了童真童趣。现在让我们走进花儿学校,去感受这些奇思妙想。
(三)精读解疑:
1.指名学生读课文,想课文中哪些自然段是属于描写的?(一、二、六自然段)
2.指名读一、二自然段
(1)边听边想:你知道了什么?六月的阵雨。哗啦啦,是什么词语?(ABB)你能再说几个这样的词语吗?它也是象声词,用这样的词语可以让描写更生动。(指导学生朗读)
(2)第二自然段只有一句话,这句话是一个什么句子?(拟人句)“冒出、欢天喜地”突出了什么?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欢天喜地是什么样的词语,你能再说几个这样的词语吗?
(3)课件出示课文后面想像涂色插图一,学生欣赏,在六月的阵雨中,花儿们笑着跳舞,它们在想什么、在说什么?它们在跳着什么样的舞蹈?引导学生自由想像说一说。(指导学生朗读。这句话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天真烂漫)
3.指名读三、四、五自然段,出示涂色插图二,你来讲一讲,花儿们被老师罚站的故事。想一想,谁是它们的老师?老师为什么要罚站?花儿们的学校是什么样的……可以引导学生解决最开始提出的问题,学生可以大胆想像,用自己的儿童语言来进行描述。
4.指名读第六自然段。
(1)边听边想:你知道了什么?大雨来时花儿们更高兴了,雷电伴奏,花儿娃娃冲出来,你来猜一猜,穿着粉红衣服的是什么花?鹅黄、雪白的都是什么花?理解“磕磕碰碰”,这样的词语能再说几个吗?(AABB)
(2)课件出示插图,想一想花儿们当时在想什么?说什么?笑什么?引导学生放飞想像,自由描述。
(3)课件出示两幅图(阵雨和大雨)的.对比,大家看一下阵雨时花儿们什么样?大雨时花儿什么样?通过这样的对比,你理解到了什么?对,其实这也体现了花儿们一种顽强的精神,环境越恶劣,它们越是冲出来,勇于向困难挑战,决不低头。能把你的理解读出来吗,指导朗读。
5.指名读七、八自然段,你还想提什么问题?出示插图四,想一想,说一说,花儿的家在哪里?是什么样的?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理由。指导学生朗读。难道你不知道它们为什么这样急急忙忙吗?是一个反问句,读出语气。
6.指名读最后一段,你知道了什么?想想花儿的妈妈是谁?学生讨论,汇报,随着学生汇报就解决了刚开始提出的问题“花儿们的妈妈是谁?”,充分理解最后一句话,指导朗读。
(四)拓展想象:
想一想,在花儿学校里还会发生哪些有趣的事?说一说,写一写,小练笔。看谁想得奇妙,写得美妙。
(五)感悟积累:
轻声朗读课文,再次体会课文优美的意境。熟读课文一、二、六自然段,背诵下来,积累优美的词语。
(六)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希望你们也能用童心感受生活,用你们童真童趣的语言记录这美丽的世界。
六、板书设计:
大雨
阵雨冲出
冒出
欢天喜地
#
语文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这是七年级上学期《语文》第十三课的教学内容。
《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演义小说。它以三国时代的历史为背景,描述了自东汉灵武帝刘宏中平元年(184年)到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将近一百年的政治、军事以及外交的斗争故事。
《空城计》节选自《三国演义》第95回。课文描述诸葛亮面对强敌而能处变不惊,设下计谋,终于使司马翻引兵退去,突出表现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指导学生阅读《空城计》,要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弄清文章是通过哪些生动的情节和人物的语言来表现诸葛亮和司马熬这两个人物的性格。
学生分析:
学生在课前己利用阅览课及课余时间借阅《三国演义》,初步了解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第95回的故事梗概,前节课又学习了一些小说的有关知识,对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有一定的识。初一学生具有好肿、好强的特点,班级中已初步形成合作交流、敢于探索的良好学风、学生间相互评价,相互提问的互动的`气氛较浓。
设计理念:
根据新鉴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同标,结合本实验组的研究课题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教学策略的研究,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实施开放式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并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理清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把握人物形象,体会阅读小说的的基本方法。
2、激发学生阅读小说的兴趣,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古今中外的小说佳作,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积极创造机会,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并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如概括情节,评价人物等。
教学过程:
一、导人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是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主题呐,也是小说的卷首词。歌声高亢浑厚,意境深遂悠远,但在它那明白如话的歌词里却包含着笔墨难尽的历史沧桑。每当这首歌回响花耳畔,我们的思绪部会情不自禁地被它引向电视剧《三国演义》中那动人心弦的争霸故事。节选自第95回的空城计的故事早已烩炙人口。
二、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了解《三国演义》第死问梗概。
1、需重点注意下列字词
懿 氅 纶 笑容可掬 遁 蜂拥 隐匿 (大惊)失色 旁若无人 无不骇然
2、弄清文中出场人物
列出蜀、魏双方出场人凯弄清相互间的关系。
3、介绍《三国演义》第95回梗概。
目的:帮助学生更好地熟悉故事情节,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三、揣摩文意,概括要点
思考:默读课文,用简洁的话概括本文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这一过程旨在培养学生捕捉信息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
四个阶段可以概括为:兵临西城;临危施计;司马中计;孔明释计。
四、鉴赏
再读课文,思考:(一)作者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
这一设计意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如何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
明确:1、运用对比和衬托的手法表现人物性格。
如第一部分通过魏蜀双方军力的对比突出西域之险;用众官尽皆失色衬托诸葛亮临危不惊。第三部分以司马昭的年轻气盛衬托司马翻的老深算和多疑自负。第四部分司马军尽去,众官无不骇然而孔明
抚掌而笑,众官必弃城而走的愚见与孔明的一番高见的对比,突出了孔明的足智多谋。全文写司马翻也是为了衬托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2、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人物的语言、情态表现人物性格。如文中三次写到诸葛亮的
笑:一是写诸葛亮在城头笑容可鞠,焚香操琴。此时诸葛亮故作坦然,诱司马中计。内心不免有些紧张。二是见魏军远去,诸葛亮抚掌大笑,这是如释重负,是轻松的笑,也是侥幸的笑,毕竟太危险了。最后一次是诸葛亮向部下解释完计策后抚掌大笑,并说我若为司马翻,必不便退,这是自豪的笑,也是嘲笑司马翻退兵过于草率,到底比自己略逊一筹。
(二)诸葛亮足智多谋,处变不惊。课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诸葛亮的这些特点?结合课文说说你对司马翻的看法。
(讨论上述问题,注意引导学生自己去分析课文,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对人物做出自己的评价。)
五、拓展训练
(1)问题讨论:①众官听得这个消息,尽皆失色,那么他们心里会想些什么呢?请你以第一人称描述其中一位官员此时此刻的心理活动。
②空城汁为什么能获得成功?
(2)将课文改写成小话剧,以小组为单位,在班上表演。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一、引导学生了解史怀哲的人道主义思想。
二、引导学生具备博爱的品质,尊重他人他物的生命。
三、引导学生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尊重自己的生命。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介绍作者)
二、学生自读了解作者在文中传达的人道主义思想。(自读——讨论——总结)
三、课文解析
1、作者传达的思想:尊重生命(生命:有生存意志的、有价值的事物)
加深学生的理解,引导讨论:从尊重生命的角度谈谈你对佛家语:“扫地不伤蝼蚁命”和夏天人们无情灭蚊杀蝇行为的看法。
2、作者认为应当如何做到尊重生命?
行善——爱护并促进生命,使其体现价值。(学生举例:扶正被践踏的`小树)
帮助所有需要帮助的人,怀着牺牲的精神提受难的人服务。(学生举例:捐款)
互相信任,和平共存。(学生举例:和谈避免战争)
和睦相处,与人为善。(学生举例:斡旋化解民族纷争)
3、小结:尊重个体生命——尊重群体生命——尊重全宇宙的生命
四、拓展延伸(学生讨论——老师总结)
1、关注社会
清华大学生刘海洋伤熊事件
初二学生杀母事件
关于取消死刑的提议
结论:提升思想认识,加强法制观念,具备博爱品质,尊重他人生存权。
2、关注个体
上海交大硕士生跳楼自杀事件
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全世界自杀人数的统计数字
活着需要勇气?死去需要勇气?
结论:磨砺自我性格,增强承受能力,珍惜自己的生命,坚强面对生活。
课后小结:本文教学效果相当好,能让作者的思想融入生活,为学生点亮一盏心灯。
作者邮箱:**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读课文,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2.学生边读边想,分析讨论故事中的人物形象,进而明白获得幸福生活的真正途经。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教学难点:
分析讨论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听写本课生字词。 复述故事。
二、新授
(一)细读课文,感受人物形象。
1.自主学习课文。
(1)默读课文,思考:围绕这枚希望戒指出现了哪几个人物?他们各具有什么特点?你比较喜欢谁?不喜欢谁?为什么?
(2)画出相关语句,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2.指名学生汇报,在汇报中老师适时
(1)研读描写农夫的语句。
A 没有使用希望戒指却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为什么?(农夫具有勤劳、本分的品质,他是靠勤劳致富的。)
B 假如农夫听了妻子的建议,动用希望戒指, 他会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吗?(农夫不光勤劳本分,更有坚定的信念,长远的眼光。)
C 指导读:农夫:“不,如果我们辛勤耕作一年,我们就可以再买一英亩土地。”(用坚定的语气读出农夫的.自信。)
(2)研读描写珠宝商的语句、珠宝商是一个怎样的人?假如他没有被砸死,他会过上幸福的生活吗?(珠宝商具有贪婪本性,轻而易举、不劳而获得到的幸福是短暂的,它会腐蚀人,堕落人,最终毁灭人。)
B 指导读,珠宝商:“我要一百万枚金币!”(读 他贪婪、霸道的语气。)
(3)研读描写农夫妻子的语句。
A 么看农夫的妻子?(希望利用“希望戒指”解决眼着急需解决的问题,眼光相对农夫而言比较短浅,但不贪婪。)
B 指导读:农夫的妻子:“现在,让戒指给我们带来一头牛和一匹马吧!”(读出妻子犹豫不决的心理)
(二)表演故事,深化理解。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生自由组合,自选角色表演读课文。
(1)指导学生把握故事中不同人物形象的语气,展开想象,补充情节,补充语言。
(2)在小组内表演。
(3)指名表演、评议。
三、练习
1.读了这个故事,你体会到了什么?
2.如果请你去和课文中的角色交谈,你准备和谁说些什么?
四、总结
只有靠勤劳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盲目依靠外力而不付出实际行动会弄巧成掘,适得其反,造成严重后果。
五、作业
1.朗读课文。
2.阅读相关的故事《渔夫和金鱼》。
3.续编故事或改写课文。
板书设计:
希望戒指
(想不劳而获)
珠宝商 被金币砸死
希望戒指
农 夫 过上幸福生活
(靠辛勤劳动)
语文教案 篇9
一、教材分析
在炎热的夏天,骄阳似火,一场雷雨,送来一阵凉风,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欣赏着美丽的彩虹,耳边传来声声蝉、蛙鸣,淘气的孩子光着小脚丫,在积满雨水的路上嬉戏。这就是夏天的雷雨后的情景,雷雨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课文描写了雷雨前、中、后的`自然景象。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4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默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声音表达雷雨前后的不同景象。
3、有留下观察天气的兴趣,能写观察日记。
三、教学重难点
1、学习课文的生字,新词,初步认识雷雨前、中、后的景象变化特征。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按一定顺序观察图画,培养观察能力,有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能写观察日记。
四、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1、猜谜语:有位老兄脾气大,爱发怒的就是他,发起怒来大声吼,伴着成串泪珠下。请大家打开课文,学习18课(板书课题:雷雨, 学生齐读两遍)
讲析:有积雨云产生的一种天气现象,降水伴随着闪电和雷声。
2、一般夏天的午后,常常会出现雷雨的现象。谁能说说雷雨时的景象吗?
3、欣赏录音读课文(边听边看课文),刚才大家听了录音读课文,感觉雷雨怎么样,请看看课文两幅图画。(仔细观察两幅图的不同之处)
问:第一幅图是什么景象(雷雨前)?第二幅图又是什么景象(雷雨后)?能说出图的意思吗?
图一:天空乌云密布、电闪雷鸣,空中大风,大雨哗哗,树枝乱摆,小朋友关上窗户赏雨。
图二:蓝天白云,彩虹高挂,空气清新,小朋友呼吸凉爽空气。
(二)、初读课文,识字学词。
1、默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画出生字
2、学习生字 齐读、个别读、认读生字、开火车读。
3、认识词语。(压下来,垂下来,彩虹,黑沉沉,逃走)
出示小黑板:越来越亮、一阵、蝉叫、蜘蛛。(齐读)
4、请大家从课文中找到带有生字的词语和句子读一读。
①、压——压下来,满天的乌云,黑沉沉的压下来。
②、乱——乱摆,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
③、垂——垂下来,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
(三)、学习课文,理解内容
1、自由读,边读边想象。课文哪个段落写雷雨前、中、后。
2、自由朗读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3、问:课文中,写了雷雨几个方面
4、问:大家找找课文哪几个段落写雷雨前、中、后的景象,并在课文上做记号。
5、教师引读课文。(满天的乌云。。。。。。树上的叶子。。。。。忽然一阵大风。。。。。哗哗哗雨下起来了。。。。。。雨停了。)
(四)、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①、指名读雷雨前的句子.(板书:乌云密布,叶子不动,蝉也不叫,大风,树枝乱摆,蜘蛛逃走)
蜘蛛在雷雨逃走这一景象,我们回忆在一年级学过的《要下雨了》这一课知识的内容,这都是下雨之前的景象
小结:1、作者写什么景象
2、乌云--大风--闪电--雷声--越下越大--雨渐渐小了。(板书)
②、第二部分
A、指读雷雨中的句子。结合看图下雨时远处是模模糊糊、看不清。
B、看图2:雨过天晴,空气新鲜,雨声雷声从大到小,无色,由暗到亮,空气清新。
个别读句子,哗哗哗,雨下起来了。。。。。
③、学习第三部分
雨过天晴,彩虹挂天空
学习后部分,齐读,板书:
蝉蛙叫,蜘蛛坐网上
指名读句子,天亮起来了,打开窗户,清新的空气,迎面扑来。(边读边体会)
归纳
用几句话概括雷雨前后的变化(雨前天色暗,雨中电光闪,雨后彩虹出现。)
(五)、小结
雷雨是自然现象。我们学习这篇课文要体会雷雨前、中、后的景象。前几天我们这里刚下了几场雷雨,请大家把观察到的写下来。
(六)、巩固练习
填空
1、清新的空气迎面( )来
2、一条彩虹( )在天空
3、蜘蛛从网上( )下来
4、蜘蛛又( )在网上结网了。
A、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课文为什么先写闪电,后写雷声?
B、彩虹是怎么形成?
C、分角色读,雷雨前、中、后。
D、齐读全文。
板书设计
乌云密布,叶子不动,蝉也不叫
雷雨前
一阵大风,树枝乱摆,蜘蛛逃走
雷
雷雨中 越来越大----渐渐小了 抓住特点,观察有序
雨
雨过天晴,彩虹挂天空
雷雨后
蝉蛙叫,蜘蛛坐网上
语文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学习<<卧薪尝胆>>,感悟其中的道理。
教学重点:感受故事揭示的形象,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感悟其中的道理。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方法:导析法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成语故事呢?
(学生自由交流)
2.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卧薪尝胆》这则成语故事吧!
(板书课题:卧薪尝胆)
3.通过预习,谁能说说对课题的理解?
(1)学生齐读课题。
(2)交流、。
(卧薪尝胆:卧,躺。薪,柴草。指越王勾践每天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前都要尝一尝苦胆,策励自己不忘耻辱)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自学要求。
(1)借助汉语拼音、工具书把课文读通、读顺。
(2)把生字、生词圈画出来。
(3)再读课文,同桌之间互相读一读,评一评。
(4)同桌之间交流对词语的理解。
2.学生带着目标自学课文。
3.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纠正读音。
(2)指名读课文。
4.让学生看故事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品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讨论:这个故事的起因是什么?经过怎样?结果又怎样?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1)学生齐读第1自然段,说说故事发生的时间、人物、起因。(战国时期吴王、越王吴国打败越国,越国勾践做了气年俘虏,受尽屈辱)
(2)学生自由读课文第2自然段,讨论:
①越王勾践回国以后是怎样做的?
②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a.学生找出相关语句读一读。(板书:卧薪尝胆)
b.投影出示文中插图,看一看,想一想,越王这时会对自己怎样说?(学生自由畅谈)
(3)学生自由读课文第3自然段,讨论:
勾践卧薪尝胆的结果如何?(一举打败吴国)
3.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将故事按起因、经过、结果、陈述一遍。
4.指导朗读。
四、感悟寓言,拓展延伸
1.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讨论:
(1)读了这则成语故事,你悟出了一个怎样的道理?学生畅谈后教师:这个故事形容人刻苦自励,立志为国家报仇雪耻。
(2)放飞想象的翅膀,想一想:当吴王看到越王勾践将胜利的'旗帜插到吴国的国土上时,他会怎么想、怎么说呢?(学生自由畅谈)
五、课堂
学生自己在这节课的学习中的收获和方法。
作业:写小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