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6篇【荐】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教案 篇1
教材说明:
这是一首儿歌。通过四季代表性事物的描述,表现春、夏、秋、冬不同的景色。儿歌用拟人化的手段来写,语言亲切、生动。所配四幅插图,形象优美,色彩明丽,便于学生观察想象。
预设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七、八、九、无"4个字。认识两种笔画"七、九"和4个偏旁"月、雨、口、禾"。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四季的特征,感受各个季节的美丽。
教学重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认字和练习朗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朗读,感知四季的不同特征,激发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难点:
让学生在自主、合作学习中,产生探究的兴趣。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预设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四季的特征。
2. 认识11个生字,会写"七、八、九、无"4个字。认识两种笔画"七、九"和4个偏旁"月、雨、口、禾"。
3.能正确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现在是什么季节?从哪些地方看出是秋天呢?
一年中,除了秋季,还有哪几个季节?我们来看大屏幕,猜猜是什么季节?说说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看图片,以动画形式连续出现课文中的4幅图,最后定格)
揭题:这四幅有趣的图和几句优美的文字组成了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
板书课题2.四季
二、整体感知,质疑问难
1、根据注音,读读课文。①碰到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②有不明白的地方,用横线划下来;③标一标课文有几句话,想一想每一句讲了什么。
2、小组交流,看看小伙伴间能不能解决你感到困难的问题。(新型生生关系)
3、反馈
①课文有几句话,每一句讲了什么?
②提出难点,全班帮助解决(自主、合作、探究)(字词在本节课解决,课文理解教师酌情放入下节课解决)
三、学习生字、新词
1、出示11个生字。
哪些字的读音你认为应该注意,能给大家提个醒吗?(注意整体认读音节及平翘舌音)
①指名说、带读
②自由读、开火车读生字。
* 练一练,连一连:
Yuan shi dui jiu shou xia ye xue dong du qiu
对 说 是 叶 圆 夏 秋 雪 肚 就 冬
*这些字哪些方面(字形)你要提醒大家注意的.?你能给这些字找找好朋友吗?(指名说)
*"草芽尖尖、荷叶圆圆、谷穗弯弯"这些词语多好呀,我也会试着说几个。
2、学写"七、八、九、无"4个字
①读读"七、八、九、无"4个字
②这几个字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重点指导"七"和"九"两种笔画,让学生明白:①它们都是一笔写成②观察转折角度、运笔的大小
③写一写这四个生字
四、小结
本节课学生未解决的问题,下节课解决。
第二课时
预设教学目标:
1、在自主、合作学习中,产生探究的兴趣。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知道四季的特征,感受各个季节的美丽。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上节课我们初学了课文,初步感知了四季的特点。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研读课文。
1、让学生根据兴趣,自由组成学习小组,选择其中的一句话进行研读。(合作学习)
2、小组汇报、交流。(允许学生用各种方法汇报:诵读、合作表演读等)教师可根据学生需求放背景音乐。
3、评价。(你觉得刚才的朗读好吗?为什么?)
4、指导朗读(重点词、句指导),(激发情感,引起兴趣)
*本环节和刚才的小组汇报可有机的结合,教师酌情灵活调整教学环节。
5、把你最喜欢的句子背一背、记一记。自由准备,全班背诵。(轮流起立把一篇文章背完)
三、拓展作业
*说说画画:
你喜欢哪一个季节?为什么?把你喜欢的季节画一画,并能给图画取个名字。(放背景音乐,用背景音乐来调控画画的时间)
**挑战题:(教师酌情决定做否)
读读下面的儿歌,你能试着写几句吗?
春雷唤醒了桃花。
夏雨洗绿了树叶。
秋风染红了枫叶。
冬雪铺满了大地。
四、课后延伸
找找描写春、夏、秋、冬方面的小诗,读读并能介绍给小伙伴们。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介绍一种风俗,或写一写你参加的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
2.明确这种风俗的主要特点,挑选能够突出风俗特点的材料来写。
3.分清详略,学会抓住特点介绍家乡的风俗的方法。
教学重点:明确这种风俗的主要特点,挑选能够突出风俗特点的材料来写。
教学难点:分清详略,学会抓住特点介绍家乡的风俗的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展示各民族民风民俗图片)“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
2.如果要让你介绍一种家乡的风俗,你会选择介绍什么呢?(学生自由发言)
3.导入新课:现在,让我们用文字来把家乡特别的风俗介绍出来吧!(板书:家乡的风俗)
二、启发思路。
1.介绍之前,说一说你为什么选择这种风俗。(学生自由讨论)
2.汇报讨论成果。
(1)要介绍的风俗是什么?
(2)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你打算从哪几个方面进行介绍?
(3)你将把哪一部分作为重点去写?
3.根据你要介绍的风俗特点,你打算拟定什么题目?
(1)写特色小吃,可以直接用其名称作为作文题目。
(2)可供选择的题目:《春节习俗》《家乡的春节》《欢度 节》
三、习作指导。
1.整理思路:学生先打草稿,确定自己想写哪一种风俗,想想它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2.回忆本单元中学到的一些表达方法。抓住重点课文,以《北京的春节》为例进行指导。
出示课文片段欣赏: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夜饭,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教师点拨:这一段采用“总—分”的结构写除夕。中心句是“除夕真热闹”,后面的内容都是围绕这句话来写的。从味、色、声三个角度描写老北京除夕的风俗习惯。“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作者从气味到色彩再到声音,进行了全方位的描绘,充分表现了除夕的热闹。
3.写作技巧点拨。
(1)要把风俗活动的各个环节写清楚,重点描写活动现场的情况和自身的感受。
(2)要按一定的顺序写。一般先简要地交代风俗活动的时间、地点、人物和内容,然后详写参加活动的经过,最后写活动的结果及感受。可以把风俗的特点或来历自然地穿插在合适的地方。
(3)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可以采用点面结合的手法写。风俗活动中发生的事情很多,写时既要对群体活动的情景做总体描述,也要对其中的个体作具体的描述。对最能表现文章中心的.内容要详细描写,其余部分可一笔带过,这样可以使文章重点突出,主题鲜明。
4.写自己对风俗活动的看法,可以用夹叙夹议的方式,表达出自己的观点,注意要有理有据,论证充分。
5.学生自由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四、习作点评。
选出两三篇比较优秀的作文,在全班进行点评。习作的重点在于讲清楚所写的是什么风俗,内容详略得当、特点突出,语言通顺恰当,等等。
五、小结。
学生通过选择自己喜欢的风俗,选取不同材料,运用抓住特点描写风俗的方法,介绍出家乡的风俗活动,详略得当,表达出自己的看法。
六、延伸。
将你的习作与同桌交换,看看你们能不能根据对方的文字描写,勾画出对方习作中所刻画的家乡的风俗特点。(看看是否详略得当)
板书设计
习作:家乡的风俗
抓特点 详略得当
1.本次习作,鉴于学生对家乡的风俗知之甚少,没有生活基础,课前可先让学生充分搜集材料,有助于课堂上对于习作内容深入讨论,也有助于拓展学生习作思路。
2.对于家乡的风俗的介绍,学生还缺乏深刻的理解,对于一些场景的叙述过于简略,学生对于习俗的来历、一些节日的象征意义缺乏了解,缺乏实际体验。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 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 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
3、 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教学重、难点】
1、 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2、 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板书“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二、 文学常识介绍
《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三、 诗歌鉴赏品味
1、 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提示:方式是试图采摘芙蓉,目的是“遗”远方的“同心”者)
明确:中国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正如王维的《相思》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2、 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艺术作用?
明确:这是环境描写,意在从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3、三、四句一问一答,在诗歌中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诗歌讲究“起、承、转、合”,这两句在结构上是暗转过渡,为表现主人公的情绪由欢欣洋溢转变为下面的黯然销魂作铺垫。
4、诗人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所思在远道”的吗?如果不是,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
提示:“所思”是时时刻刻在他心头的,“涉江采芙蓉”也是为了她,如果诗首就开门见山地把她表出,诗就平淡无味了。这句话是全诗发展的顶点,顶点同时也是转折点,一方面替上文的发展暂时作一结束,一方面为下文的发展作一伏线,所以照例是要摆在中间的。
5、五、六句的“还顾”、“漫浩浩”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可以清晰地表现了主人公孤独、忧愁、怅惘的形象和心情。“漫浩浩”一词是写主人公与环顾所见“旧乡”的距离,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这两个词含蓄地传达了主人公极度痛苦的心情,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
6、最后两句除了表达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什么?
明确:还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因爱之深才思之深,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之“忧伤”。
7、试对这首诗的艺术特点加以概括。
明确: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二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四、 问题探究
关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环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不求统一)
这首诗写的是游子采芙蓉送给家乡的妻子。采摘花草赠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里多有表现。它寄托了什么呢?让我们看看《古诗十九首》中的“庭中有奇树”一诗: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由此可以看出,送花草给“所思”是在思念之情铭心刻骨时自然而有的一种举动,并且所送的花草或为“芙蓉”,或为“奇树”开的芳香浓郁的花,这又表现了对“所思”的珍惜之情。
不过,花草很快就会枯萎,送花草给远方的亲人是“无理”的想法,当送花草的人一转念间意识到花草无从寄出时,内心的痛苦与惆怅可想而知了。
“涉江采芙蓉”这首诗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一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起首四句是平缓的叙述。“芙蓉”“兰泽”“芳草”等语,让人顿感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洁以及所表达的感情的纯洁、美好。“采之欲遗遗谁?所思在远道。”这两句自问自答,语气也是较为缓和的,不过“远道”一词已为下面的情绪转折透露出一些消息。五六两句承“远道”而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将“远道”的意思说尽。“还
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读者似乎看到主人公孤单、忧愁、怅惘地立在船头,徒劳地往故乡的那个方向张望,他看到的是什么呢?是他不敢去仔细计算的迢迢路程!“漫浩浩”一词,读起来即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故乡在哪儿?“所思”在哪儿?至此,抒情主人公感情痛苦到极点。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效果。最后两句也并没有顺接上面两句,而是从眼前想到此后的生涯,主人公更深的担忧是,如果两个相爱的人此生都不能相聚相守,那就只能是“忧伤以终老”了。黯然的情绪真是令人消魂!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认识泉水“多、清、甜、美”的特点,体会泉水一路奉献的精神和奉献的幸福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美读课文,并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难点: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泉水一路奉献的精神。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题、读题
1、看老师写“泉”,怎么记住它?(或说字形或扩词)读题:泉水
2、填一填:( )的泉水 请把课题读好
过渡:想去看看泉水吗?一个要求:请带上你们的眼睛和耳朵。(课件播放山涧泉水)
3.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篇听听读读《泉水》,板书课题:听听读读《泉水》。(齐读课题。)在上个学期我们已经学习过了两篇听听读读课文,谁来说说听听读读这一类型的课文有什么要求?
(听:仔细听,听清读音,听懂内容,边听边思考。)
(读: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
先个别说,然后请一个同学概括说。
二、听全文,感知课文内容。
1.同学们刚才都说得很好,接下来就请同学们带着问题,闭上眼睛,我们来静静地听老师把全文朗读一遍。仔细听,泉水是从哪里来的?最后要流到哪里去?(师配乐范读。)
2.交流问题,板书:石缝大海
三、分节听录音,理解朗读。
(一)1——2小节。
1.泉水是怎样从石缝里出来的?他出来时心情是怎样的?打开书,听第一、二节录音,划出有关语句。
2.交流(冲,表现了泉水快乐、激动的心情。)
3.指导朗读,个别读个别句子,分组读,齐读。
(二)第3——7小节。
1.带着问题听课文录音:泉水流过哪些地方?一路上遇到了谁?
2.边交流边板书:
水池山里的'姐姐
平地杜鹃花
山坡果树
山谷百灵鸟
3.泉水和这些朋友分别说了什么呢?再听3——7小节,自己可以跟着轻声地读一读。
4.自由读泉水的话,然后交流。
5.你最喜欢那句泉水说的话?为什么?
6.从这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泉水是一种怎样的水?(板书:多、清、甜、美。)
7.以各种形式朗读泉水所说的话。
8.想一想:泉水为什么要说这些话?(把自己无私地奉献给别人。)
(三)第8——10小节。
1.听教师范读,思考:泉水最后流到了哪里,遇到了谁?
2.交流,板书:好多飞流的泉水。
3.自由读,集体读。
4.听录音想象:泉水流到大海以后会遇到些谁?会说些什么?
5.个别上台交流表演。
6.齐读后思考:泉水到大海以后,又把自己献给了谁呢?(板书:献给美好的生活。)
四、反复朗读,加深理解。
1.本文的语句优美,小朋友一定很喜欢其中的一些句子,喜欢吗?下面就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或朗读或摘抄或背诵你喜欢的句子并且说说为什么喜欢好吗?
2.准备、交流。
3.有感情地配乐朗读全文。(喜欢那一小节就站起来读。)
五、总结。
1.泉水有着无私奉献的精神,它的味道特别甘甜,你们想不想品尝一下?(想。)
2.品尝后简单交流一下感受。
3.泉水把自己无私地奉献给美好生活的精神特别令老师感动,因此老师为泉水写了一首歌,想听老师唱吗?
4.歌曲:师唱完第一段后,学生齐唱。
5.我们生活中有哪些人就像泉水一样有着无私奉献的精神?
课后小结
1读完了课文,你喜欢泉水吗?为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像泉水学习呢,说说你打算为身边的人做些什么。
2朗读你最喜欢的段落,试着背下来
3把你喜欢的段落读或背给你得好朋友听。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学习轻声。了解同样的词,词尾读不读轻声所产生的意思就不相同。
2、通过诵读积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3、通过口语训练学会有所侧重地介绍一个民族。
4、继续写好钢笔字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理解有些词语尽管写法一样,但读音不同,意思也就不一样,在句子中必须结合上下文先理解意思,才能进行正确朗读。
教学准备:搜集一民族的居住地、风土人情和民族习惯。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语文与生活)
1、教学第一部分
(1)学生读题,审题。
(2)学生分角色演示题中的生活场景。
(3)学生回答题中的“妻子”该怎么读,为什么。
(4)学生说答案。
(5)师生一起小结。
2、教学第二部分
(1)在小结的基础上学生读题。
(2)学生得出结论:由于词尾或不读轻声而各自产生两个词义或不同的一组词。
(3)学生说说每组词的意思的不同。
3、教学第三部分
(1)学生读题目中的`四个句子,了解具体的语言环境。
(2)读每个句子中加点的词和括号里的不同读音,了解它们的意思,辨别它们词义和词性的不同。
(3)再次让学生仔细阅读四个句子,尝试选择正确的读音。(学生交流,教师指导,订正)
(4)共同评议,小结。
二、教学第二题(诵读与欣赏)
1、诵读
(1)学生读《爱我中华》,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韵味,读出感情。
(2)指名试读,相机正音。
(3)学生朗读全文,做到熟读成诵。
(4)在熟读背诵的情况下,学生试着说出歌词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5)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2、欣赏
(1)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本单元所学课文理解歌词的意思。
(2)引导学生找出歌词中自己体会最深的一句或几句话(爱我中华),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3)让学生联系自己对祖国的情感来说说自己读过歌词后的体会。
(注意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领会、欣赏把感情融入到具体描写中去的方法)
第二课时
一、教学口语交际
(一)审题
1、启发谈话: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聚居地区、风土人情和民俗习惯。同学们在生活中要多注意搜集有关的知识,并向别的同学介绍。
2、指名读题目,明确此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二)、指导
1、教师指导学生准备好说话的内容。
2、学生根据自己选定的民族用几分种的时间做准备。(巡视指导)
3、分组练说各自的介绍内容。(各组学生对介绍情况互相提出意见,进行交流。)
4、每组推荐代表上台演讲,师生评议。
(三)反馈
1、指名上台进行口语交际。(师生共同评议演讲者的内容是否符合要求,口语表达的语气、语速、语调等是否得当)
2评议小结。
二、写好钢笔字《示儿》
语文教案 篇6
【方案一】
教学角度:开发课文资源,探究说明技巧,从语言角度把握文体特征。
主要教学步骤:
1.下发同题材不同文体,引导辨析文体,初步感知说明文语言特征。
2.听读、跟读,自行筛选整理文中介绍的知识。
3.多媒体显示赵州桥、卢沟桥图片,图文对照,揣摩说明语言的科学性。
4.分组合作,深入探究本文语言技巧:
①善作比喻形象说明外形;
②借引诗文准确说明特征;
③妙用拟人描摹事物情状;
④常用限制语有分寸说明;
⑤多列数字提供说明依据;
⑥巧作比较突出对象特征;
⑦适时穿插历史性评价;
⑧偶用术语进行科学定义。
5.全班交流,作旁批评点。
6.运用说明性语言口头介绍:
我感兴趣的一种动物、我熟悉的一个生活用品、我爱用的一件学习用具、我珍爱的一样纪念品……
7.自由选题,交流评议。
【方案二】
教学角度:立足课文,延伸课外,培养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能力。
主要教学步骤:
1.点击,观察桥的图片,多角度介绍各种桥,并用最简洁的语言准确说明其特征。
2.范读、齐读课文,概括说明对象、对象特征及说明特征的主要方法。
3.点读、自由读第四至八段,自行设计表格比较赵州桥、卢沟桥的历史、形状、构造、功能和成就,明确选例说明的作用与要求。
4.集体探讨:说明事物怎样抓特征?怎样写特征?教师教学小结。
5.课外尽多收集古今中外桥的`资料,选择有特色的桥配以简要文字说明并建立小档案。如:①造型奇特的桥;②创世界之“最”的桥;③用途特殊的桥;④故事生动的桥。
6.组织主题为“多姿多彩的桥”的图片文字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