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 通知工作总结 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2-15 07:43:54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9篇(优选)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9篇(优选)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会写11个生字,重点理解“晶莹、和蔼、慷慨、枯竭”等词语。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增强爱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

  3.结合关键语句了解课文讲了几个方面的内容。

  4.体会说明文用语的准确、严谨,学习说明的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增强爱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教学难点理解文中宇航员的感叹“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进一步懂得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莹、裹、篮”等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晶莹、摇篮、壮观、半径”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语句初步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3.理解标题“只有一个地球”的含义,重点体会地球的美丽与渺小。

  教学难点

  1.读写并积累、运用生字新词。

  2.理清课文脉络,结合关键语句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激趣谈话,引入新课。

  导语:同学们,世界的杂志《时代周刊》每年都要在世界范围内评选一位年度新闻人物。评出的这个人,肯定是这一年中在全世界影响特别大的。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法国的戴高乐将军等都入选过。有一位中国人在1978年和1985年两次入选,他就是我们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但是,1988年《时代周刊》却评选了一位非常特殊的新闻人物。当时结果一公布,几乎所有人都大吃一惊,你们想知道是谁吗?(课件呈现《时代周刊》的封皮。)对,就是濒危的地球。想知道为什么吗?答案就在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中。请同学们一起齐读课文。(同时板书。)

  2.出示课题,理解课题。

  思考:我们还可以把地球称为什么?(摇篮、水球、母亲、家园……)

  过渡:地球,母亲!这是多么亲切的称呼啊!就像亲生母亲对我们来说都只有一个一样,宝贵的地球对我们来说也只有一个。那么,地球这位“母亲”给予了我们什么?她的宝贵又体现在哪些地方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

  2.教师检查生字、词语预习情况。同桌间互查,小组轮读。

  (1)出示生字,学生交流读音,教师正音。

  莹、裹、篮、蔼、资、慷、慨、贡、滥、基、睹

  过渡:在这些生字中,你认为哪个字在读音和书写时要提醒一下同学们?(学生自由发言。)

  预设:“莹”是后鼻音;“资”是平舌音;“篮”和“滥”是边音。“莹”的最后一笔是点,不要写漏;“睹”意为“看”,和眼睛有关,是“目”字旁,不要写成“日”字旁。

  (2)出示词语卡,学生朗读。

  晶莹、包裹、摇篮、和蔼、资源、慷慨、贡献、滥用、基地

  目睹、壮观、半径、有限、矿物、地质、无私、矿产、节制

  开采、枯竭、毁坏、生态、设想、例如、破碎、子孙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地球的?

  自读提示:

  (1)抓住关键句来理解。在说明文中往往有一些说明主要内容的句子,它们多位于一段文字的开头或结尾处。

  (2)组成四人学习小组,小组内交流答案。

  2.全班合作解疑。

  明确:文章主要是从四个方面来介绍地球的:

  r地球的美丽——“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r地球的渺小——“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

  r地球资源有限——“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

  r地球是的,人类目前无法移居到其他星球——“只有一个地球,如果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

  预设:如果学生的交流情况不错,可进一步提问:文中有一句话把这四个方面都概括进去了,你能找到这句话吗?(“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这是课文的一个重点句,在此可以提一提,让学生有初步的印象。

  3.感受地球的美丽与渺小。

  过渡:“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这是宇航员遨游太空目睹地球时发出的感叹。那么,宇航员看到的地球是什么样子的呢?宇航员在太空中为我们拍下了地球的照片,我们来看一看。

  (1)幻灯片展示在太空中拍摄的地球图片,学生结合课文自由描述地球的外观。

  预设:晶莹的球体;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可引导学生留意这里的比喻句和拟人句,感受语言的生动。科学小品文虽然也是说明文,但语言比较生动形象,常常是融科学性、艺术性和思想性于一体。

  (2)理解句子: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明确:这是作者对地球的赞美,突出表现了地球的可爱与美丽,体现了作者对地球的喜爱之情。句中将地球比作“母亲”“摇篮”,说明了地球是人类及万物生存繁衍的地方,阐明了地球与人类及万物生存的密切联系。

  (3)结合旧知,阅读第2自然段,体会地球的“渺小”。

  过渡:在教材第10课《宇宙生命之谜》中,有一段文字显示了地球之小,同学们还记得吗?(课件出示相关段落。)请大家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再结合本课第2自然段,说说地球的“小”。

  从理论上说,宇宙是无限的。地球只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而太阳系只是银河系中一个极小的部分,银河系又是宇宙的沧海一粟。整个银河系中有几千亿颗恒星,类似太阳系这样的天体系统为数不少,其中肯定有与地球类似的行星。——《宇宙生命之谜》

  (4)出示例句,学生指出说明方法。

  ①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地球是一个半径约为六千四百千米的星球。(列数字)

  ②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作比较)

  预设:学生在前面曾学过两篇说明文,所以说明方法在此可不作为重点来学习了。但可以简单地考查一下,加以巩固。

  4.概括大意,初解课题。

  (1)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联系主要内容,讨论交流:为什么课题说“只有一个地球”?

  (3)师生合作,概括课文内容。

  小结:通过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地球,知道了它的外观(美丽壮观),但同茫茫宇宙相比又显得非常(渺小)。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如果它被破坏,人类根本(无法移居到别的星球)。正是基于这些认识,作者在文章中向人类发出了呼吁(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四、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1.课后搜集更多关于地球的资料。

  2.通过网络了解全球生态环境的现状,感受地球面临的巨大危机。

  3.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懂得要珍惜资源、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2.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学习说明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联系实际思考问题,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将保护地球的意识付诸行动。

  2.结合语句感受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提出问题,复习检查。

  教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前两个自然段,知道了在茫茫的宇宙中地球是美丽而渺小的。作者是用哪些说明方法来介绍这些知识的呢?(生回答: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相信同学们在以后介绍事物的时候,能够运用这些方法将事物介绍清楚。

  2.引入新课。

  (1)过渡:课文前两个自然段向我们描述了宇航员遨游太空时所见到的地球,我们也看了一些地球的图片。我记得同学们在欣赏文字和图片时发出了不少感叹,大家能说说当时的感受吗?

  预设:指名学生回答,答案可以是多样化的:地球真美啊!地球真像宇宙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2)设疑:宇航员在太空看到地球时也有感叹,大家能把宇航员的感叹找出来读给老师听听吗?

  (指名读第8自然段。)

  指导朗读:应该带着什么样的感情来读呢?(讨论后引导学生在该段落旁标注:自豪而又担忧。)

  (3)质疑:地球的可爱仅仅是因为它看上去美丽壮观吗?宇航员的担忧是多余的吗?

  过渡:同学们,要真正理解宇航员的感叹,理解他的自豪和担忧,我们就要认真学习下文。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进一步感悟地球的“可爱”,从“自然资源有限”的角度感悟“只有一个地球”。

  学生自读课文第3—4自然段,思考问题:

  (1)地球用哪些资源养育了人类?

  (讨论交流后板书:自然资源——矿产、水、土地、生物)

  (2)文中哪句话生动地写出了地球的慷慨无私?

  (“地球是无私的,它向人类慷慨地提供矿产资源。”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无私、慷慨”都是人具有的品格。)

  (3)自然资源是无穷无尽的吗?课文在说明这一点时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自然资源不是无限的,如矿产资源是经过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的地质变化才形成的,有会枯竭的一天。这里用的是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小结:地球为人类提供了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等各种资源,它是多么无私啊!从中大家感受到了什么呢?(学生交流,如:地球真是太可爱了。)

  2.讨论交流人类对地球的破坏,感受地球是“容易破碎”的,领悟“忧虑”之情。

  (1)提问:课文从哪几个方面讲了人类对地球的破坏?找出相关语句。

  预设:提示学生矿产资源为不可再生资源,而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为可再生资源,所以课文是从“不可再生资源的枯竭”和“可再生资源遭受破坏”两方面来写的。

  (2)学生交流关键字词,感受人类对地球的破坏及严重后果。

  预设:不加节制、枯竭、随意毁坏、不顾后果、滥用、生态灾难、严重的威胁。

  (3)教师引入其他资料,或让学生交流他们搜集的相关资料,感受地球所承载的重负与压力。

  你听说过“地球生态超载日”吗?“地球生态超载日”由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的合作伙伴,国际民间组织“全球足迹网络”发起,旨在提高人们对生态“超支”的认识,鼓励大家积极采取可持续的行动。地球生态超载日是人类在一年之内生态资源开始入不敷出的时间指标。通过对时间和资源消耗走势的粗略估算,地球生态超载日以科学的方法测算出人类对生态资源和生态服务的需求(支出)和地球的生态承载力(收入)两者之间的差值。

  在1961年,人类一年只消耗大约2/3的地球年度可再生资源,大多数国家还有生态盈余。然而全球消费及人口数量都在增长。自20世纪70年代初以来,人类对地球资源的需求超过了地球资源再生的能力,这一情况就是生态超载。大约从1970年起,人类对自然的索取开始超越地球生态的临界点。1994年的地球生态超载日为10月22日,20xx年提前到了9月20日。20xx年的地球生态超载日为8月20日,意味着在8月20日人类用完了地球本年度的可再生资源,剩下的4个多月进入了生态超载阶段,在生态赤字的状态下,人类将透支自然产品和生态服务。20xx年8月12日是地球生态超载日:在这一刻,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消耗量超出了地球生产和再生自然资源的能力。20xx年的地球生态超载日为8月8日,比20xx年提前5天,这意味着本年度剩下的4个多月里,人类将背上更加沉重的生态欠债,更多地透支地球的生态产品和服务。20xx年的地球生态超载日为8月1日,212天就用完了20xx年的份额。20xx年的《地球生命力报告》显示,人类每年消耗着1.5个地球的生态资源,并且到20xx年之前将达到2个地球。在生态系统开始退化并可能崩溃之前,生态超载只能维持有限的时间。

  3.从“目前人类无法移居”感悟“只有一个地球”。

  过渡:既然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地球是非常容易破碎的,那么我们能不能离开地球,去别的星球上生活呢?

  (1)学生自读第5—7自然段,讨论“人类为什么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

  预设:在第10课《宇宙生命之谜》中,学生已了解到人类目前还无法移居到别的星球上,也掌握了相关知识,这里可借机复习一下,加深认识。

  (2)结合相关句子,体会说明文语言的严谨性。

  科学家已经证明,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四十万亿千米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

  明确:这句话引用了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四十万亿千米”直观地表明了范围很大,大到人类根本无法到达。“至少”一词则强调了目前的研究成果还只限于这个范围,“四十万亿千米”以外的情况还不能确定,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谨性。同时,“至少”是“最少”的意思,又进一步说明了距离遥远,从而简洁有力地证实:目前还找不到第二个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既易于理解,又让人信服。

  4.再次体会课题的深意,提升情感。

  过渡:由我们刚才的讨论来看,宇航员的担心不是多余的。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地球?(板书:精心保护。)这是因为这个美丽可爱、为人类无私奉献的地球在茫茫宇宙中“只有一个”。让我们再一起读一读宇航员的话,体会地球的美丽与脆弱,感受地球的珍贵。

  (1)结合全文理解宇航员的感叹。

  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

  预设:课文中引用的宇航员的感叹是学生理解的一个难点。教学时,可抓住句子中的重点词语“可爱”“破碎”“同时”来理解。

  明确:这句话引用了宇航员的感叹,既与前文照应,又简洁、形象地概括了地球的特征,突出了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说地球“可爱”,是因为地球无私地养育着人类,孕育着万物。“破碎”一词一般用来形容玻璃、瓷器之类的易碎品,在这里可理解为因各种原因造成的对地球的伤害,如文中提到的资源枯竭的危机。强调“同时”,就是强调地球的两重性:它既有可爱的一面,又有容易破碎的一面,提醒人们如果“不加节制”“随意毁坏”资源,可爱的地球就可能“破碎”,所以我们要懂得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2)学生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深入体会课题的含义。

  过渡:同学们,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但我们可亲的地球母亲正在遭受着无情地破坏,她需要我们一起去精心保护她。请同学们带着对地球母亲的一片爱心,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生读)

  小结:善待地球,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只有一个家园。所以,我们回过头来看《时代周刊》将地球评为年度风云行星,不正是在呼吁大家珍爱我们的地球吗?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共同保护我们的地球母亲!

  三、拓展阅读,读写结合

  1.课件出示文段,学生自读。

  过渡:写了《花之歌》的诗人纪伯伦还曾写过一篇的文章《田野中的哭声》,诉说了田野的悲伤。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课件出示或分发纸质材料。)

  东方欲晓,我坐在田野里,同大自然倾心交谈。在那返璞归真、美不可言的时刻,我在绿茵茵的草地上,向我看到的一切探询什么是美的真谛,让眼前的一切告诉我,什么是真实的美。

  这时,一阵阵风从树丛中徐徐而来,像一个贫苦无靠的孤儿在叹息。我问道:“轻柔的微风啊!你为什么叹息?”它答道:“炎炎烈日迫使我逃进了城里,可在城里,我纯洁的躯体沾满了病菌,到处都是有毒的气息。因此,我才这样伤心。”

  我回眸向万紫千红的花儿望去,只见它们簌簌滴下的不是露珠,而是泪水。我问道:“美丽的花儿呀,你们为什么要哭?”花儿抬起她那俏丽的脸,说:“我们哭,是因为人们来到这里,掐断我们的粉颈,把我们带进城里,又把我们丢进垃圾堆里。人类残酷的手将使我们离开故土——田野,我们怎能不哭泣?”

  过了一会儿,我听到溪水在号哭,于是我问道:“甘美的溪水呀,你为什么哭泣?”他答道:“因为我不得不流进城里,在那里,人们鄙视我们,他们用我们的身体为他们洗涤污垢。不久,我这冰清玉洁的身体就会变成污泥浊水。我怎能不号哭?”

  随后,我侧耳倾听,又听到鸟儿在唱着伤心的歌,我就问道:“漂亮的鸟儿啊!你们在为谁悲伤?”鸟儿说:“人们将要像用镰刀割草似的把我们消灭掉。我们在相互诀别,谁都不知道谁会幸免于难。我们走到哪里,死神就跟随到哪里。我们怎能不悲伤?”

  旭日从山后冉冉升起,为树丛戴上了一顶顶金冠,我不由得想:“人类为什么要破坏大自然创建的东西呢?”

  2.阅读与交流。

  (1)诗人听到了哪些哭声?(微风、花儿、溪水和鸟儿的哭声。)

  (2)诗人真的听到了这些哭声吗?他是想表达什么?(没有。诗人假借自然界中的哭声,对人类破坏自然的行为发起了控诉。)

  (3)你想对破坏自然的人们说些什么?你想对大自然或地球母亲说些什么?想一想,再写下来。

  (4)指名读话,集体评议。

  四、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1.选择作业,课堂延伸。

  (1)画一幅环保宣传画,配上一句环保宣传语。

  (2)假如你是一朵花,或一棵树,或一块煤……,你想对人类说些什么?

  (3)搜集一首赞美大自然的诗歌,读出情感。

  2.摘抄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丰富积累。

  3.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语文教案 篇2

  一、教学要求:

  1、自主学习课文,感知并读懂课文,理解词句,体会思想感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具体的语言材料,学习选择哪些读书方法和怎样略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师要抓住精彩之处引导、点拨,把文章中所交给的读书方法通过讨论总结出来

  第一课时

  一、揭题,审题

  1.揭示课题。

  2.审题:(1)什么叫“精读”?什么叫“略读”?

  (2)你通常会采用什么方法?

  二、指导自读课文轻声自读课文

  要求:(1)要有一定的速度;

  (2)弄清这篇课文写了哪几方面,主要写哪几件事?

  (3)在自己认为最有收获的句子下面作记号。

  1.组织交流。

  2.指名分节读课文,要求:读通、读顺课文,注意正确、流利。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思考:哪些句子让你受益匪浅?为什么?

  4.相机出示句子,指导理解:

  (1)俗话说的“一目十行”,就是指这种走马观花式的快速阅读方法。

  提问:A“一目十行”失什么意思?

  B走马观花是什么样的?

  c你这样读过哪些文章?有什么帮助

  D这样的方法给了你什么好处?

  (2)通过略读,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知道一篇文章或一本书的基本内容,从而确定它是否须要精读,或哪些地方须要精读。

  提问:A这句话你同意吗?

  B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

  c这个“须要”是指什么?为什么这里用的是“须要”而不是“需要”?

  5、齐读课文,体会。

  三、小结

  1.小结:在这篇课文中,你最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2.提问:你们身边有这样的例子吗?

  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2)写一篇读后感。(3)完成练习册。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⒈通过朗诵诗歌、欣赏诗歌、学写童诗等活动,感受诗歌的魅力。

  ⒉能写简单的活动总结。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学写童诗。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写简单的活动总结。

  教学准备与诗同行教案教学设计精品

  一首自己最喜欢的诗歌

  教学过程

  一、活动1——自己动手写写诗。

  ⒈师:读了许多名篇佳作,领略了诗中丰富深厚的内蕴,让我们收获颇多。我想,在大家的心目中,诗歌是那样神奇,/诗人是那么的了不起。其实,大诗人也一样是逐步尝试而有所成就的。今天,我们一起来阅读一些同龄人的诗作。

  ⒉学生自由阅读《致老鼠》、《爸爸的鼾声》。

  ⒊学生交流感受。

  ⒋学生说说自己比较喜欢的一首诗,并简述理由。

  ⒌教师小结:原来只要我们有一颗童心,能够大胆想象,就能发现一般人不能发现的趣味,写出有趣的童诗。

  ⒍课件展示补充的诗歌,学生赏读。

  ⒎师:书中还有另外三首诗,你喜欢哪首诗,读一读,试着模仿它写一写,注意想象要大胆,语言要生动,要表达出自己的情感。

  ⒏在小组里交流自己写的诗。互相评议、修改。

  ⒐小组推荐优秀诗作全班交流。

  二、活动2——举办诗歌朗诵会。

  ⒈师:读一首好诗,如饮一杯美酒;读一首好诗,如品一杯香茗。诗中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丹青”的浩然正气;诗中有“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盎然生机;诗中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深厚友情;诗中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旷达胸襟,诗中情诗中意让我们在诵读吟咏中升华感情,陶冶性情,收获快乐。那么。让我们在诗歌朗诵会上倾吐我们的诗情吧!

  ⒉全班分组讨论开好诗歌朗诵会的有关事宜。

  ⑴确定内容。⑵商定形式。⑶组织分工。⑷确定时间、地点。⑸确定评委。

  三、活动3——合作编本小诗集。

  ⒈师:在前面的活动中,我们搜集了一些诗作,赏读了我们喜爱的作品,还小试牛刀当了回小诗人,/article/这么多我们喜欢的诗犹如一个个五彩缤纷的贝壳,那么就让我们来编本诗集,把这些贝壳串成一串美丽的项链吧!

  ⒉小组合作编辑,讨论注意事项。

  ⒊展示成果。

  四、活动4——诗歌知识竞赛。

  ⒈师:我们在诗海中遨游,有的同学“水性”深一些,有的同学“水性”浅一点,我们可以用比赛的形式来比一下“水性”,看哪些同学“功力”深厚。

  ⑴师生一起根据班级情况将学生分成若干组。

  ⑵搜集竞赛题目:可以是诗句接龙、诗谜竞猜、诗歌常识、诗人简介等。

  ⑶题型设制:必答题、抢答题、风险题。

  ⑷制作课件。

  ⒉进行诗歌知识竞赛。

  ⒊评出优胜团队和个人,颁发奖品。

  ⒋教师小结:通过这次诗歌竞赛,我们比出了“水性”,决出了优胜者,希望同学们不辍阅读,以达到更高境界。

  五、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活动总结。

  ⒈师:在“轻叩诗歌的大门”系列活动中,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摘取了生活中的浪花,到诗海中拾贝,与诗歌同行,受益匪浅。今天我们就把自己点滴的收获总结一下,为以后的活动打下基础。

  ⒉结合教材,让学生明确总结的写作要求。

  开展情况——收获——反思——建议

  ⒊学生结合活动前拟订的活动计划和活动过程中随时记下的点滴收获和体会学写总结。

  ⒋全班交流活动总结。教师注意引导学生从知识和能力两方面谈。

  ⒌评选出优秀总结。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诗歌教学,与诗同行教案教学设计精品,希望对你有帮助!

语文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自相矛盾》是一篇精读课文,它以文言文的形式出现,一方面希望学生能读懂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的寓意,同时希望能为以后的古文学习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1.学生情况分析:对于文言文学生虽不是第一次接触,但学习起来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2.学生认知发展分析:我希望通过注释、字典及故事和表演让学生理解故事的内容。。

  3.学生认知障碍点:因为文言文在生活及教学中都较少出现,学生认知起来较为困难,如何让学生把课文读通、读懂、读出其中的寓意是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目标

  1、学会4个会认字和5个会写字。

  2、正确朗读《自相矛盾》,借助注释及字典读懂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寓意。

  3、朗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重点词句,读懂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感受寓言故事的寓意,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简述自相矛盾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请学生尝试自己读故事,注意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准确,同时注意断句。

  2.指名读生字、词语。

  3.教师范读课文。

  4.同桌同学互读课文,在互帮互助中,把故事读通顺。

  (三)细读课文,深入体会。

  1.指名读文章,讲一讲故事大意。

  2.读第一句话。提问:

  从“楚人有鬻盾与矛者“你知道了什么?怎么知道的?

  3.他是如何叫卖的`?你知道了什么?

  ①分别请学生读那个人叫卖的两句话的。学生解释句子大意。

  ②学生带着理解读一读这两句话,并体会其中重点词句的含义。

  ③指导学生朗读句子。

  4.人群中,有这样一个人,他不仅在听,更在想,于是他问了一个有趣的问

  题:“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指名读,谈理解。楚国人的反映怎样?能用一个词语表达吗?

  5.那个楚国人为什么“弗能应也”?

  6.说一说你对“自相矛盾”这个成语的理解?

  他为什么要这样夸耀自己的矛、盾?之前他会想什么?叫卖时的语气、神态、动作是怎样的?周围的人听会又会有哪些表现呢?

  (四)生活中有没有“自相矛盾”的时候呢?或者你觉得这个成语用在什么情况下合适呢?想一想、交流。

  (五)课堂小结

  (六)拓展练习:让学生演一演,情景再现,加强理解。

  (七)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尝试背诵。用现代汉语讲一讲这个故事给身边的朋友或父母听。

语文教案 篇5

  一、导入新课

  先利用多媒体或图片,展示九大行星排列及运行轨迹图,使学生头脑中留下感性的立体的九大行星图,语文教案-漫话小行星 2。然后,请大家分别谈谈对哪种天体感兴趣,为什么?想没想过在研究自己感兴趣的科学领域寻求自身发展的方向?

  二、明确目标

  1.了解小行星的发现史和命名办法,增加这方面的科学知识。

  2.文章如何安排顺序。

  3.思考小行星发现进程说明的问题。

  三、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掌握词语。

  孜孜不倦(zī):勤勉不知疲倦的工作。

  杳无音信(yǎo):形容沉寂或不见踪影。

  雨后春笋(sǔn):大雨过后,春笋旺盛地长出来。比喻新事物蓬勃涌现。

  悬而未决:无着落,未解决。

  2.学生讨论概括本文内容。

  本文以平实的语言介绍了小行星的发现史、命名办法,对小行星观测和研究的新成果以及研究小行星的意义。

  四、研读课文

  1.读课文,将你从文中了解到的有关小行星的知识有条理地介绍给大家听。

  指名一个学生表述,其他学生听并指出其疏漏。

  本文介绍的小行星方面的知识有:

  (1)太阳系除了九大行星,还有众多的小行星,它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是在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这是文章第一部分,概述小行星的位置。

  (2)小行星被发现只有200年的历史。

  (3)第一颗小行星是十九世纪的.第一天夜里被意大利人皮亚齐发现的。第一颗小行星叫谷神星。

  (4)第二颗小行星是1802年3月德国人奥伯斯发现,它叫智神星。

  (5)小行星的位置在不断地变动着,要经过很多个不眠之夜的观测、检验和繁复的计算;在茫茫星海中把它们找出来不是易事。

  (6)1804年和1807年,3号和4号小行星相继被发现,直到1845年,第5号小行星才被发现。

  (7)星表、星图等观测更加完备,使用了更强有力的望远镜等后,小行星才不断地被发现。

  (8)照相方法在天文观测中被应用后,人们找到的小行星日益增多。

  (9)目前已编号的小行星超过8000颗。

  以上内容是文章的第二部分,包括第2~4自然段,介绍小行星的发现史。

  (10)给小行星正式编号的先决条件:从计算得到的轨道参数,预报它下次运行到地球附近时的位置,在不同的年代里有三次以上能根据预报观测到它时,才给予正式编号。发现者获得小行星命名权。

  (11)以我国古代科学家的名字命名的小行星有:张衡、祖冲之、一行、郭守敬。

  (12)由我国天文工作者发现而正式编号命名的小行星超过百颗,编号而尚未命名的更多。

  (13)中国人最早发现小行星的是已故著名天文学家张钰哲,发现时间是1928年。

  (14)张钰哲1957年发现的小行星编号是“1125”,命名为“中华”,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漫话小行星 2》。

  以上是第三部分,包括第5~6自然段,介绍了小行星编号和命名的方式。

  (15)已正式编号的八千多颗小行星中,绝大多数都是在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它们比较集中在距离太阳2.3~3.3天文单位间的几个区域内,小行星与太阳的平均距离约为2.8个天文单位。

  (16)近地小行星的发现只有50年的历史。

  (17)已被确认为是近地小行星的现在只有4颗,其中第3颗是我国科研人员1977年发现的,离地球最近时只有75000千米。

  (18)天文学家们严密监视着包括近地小行星在内的近地小天体。

  (19)小行星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以上是文章的第四部分,包括第7~9自然段,说明小行星的在天体中的位置及其体积和质量。

  (20)为什么九大行星间夹杂着这么多的小行星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见解:一种认为是大行星粉碎成许多碎片形成;一种认为在太阳系未形成时,由于未知的原因,这一区域的物质未能凝聚成一颗大行星,而到现在仍保持着当初的原貌。

  (21)研究小行星对于探讨太阳系起源和演化这一悬而未决的重大课题,能提供许多宝贵的资料和线索。

  以上是文章第五部分,包括第10~11自然段,概说小行星研究的意义,从小行星的位置说起又照应了文章的开头。

  2.由前一个学习环节的内容,大家可以看出本文的结构顺序和说明顺序。

  讨论明确:

  先总说小行星在天体中的位置,再分说有关小行星发现的历史、正式编号和命名以及活动区域、体积质量等方面的知识,最后总说小行星研究的重大意义,采用了总一分一总的结构顺序。

  本文安排说明的内容,是以对事物认识的前后为顺序,因而是由浅入深的逻辑顺序。

  3.你思考过有关小行星的发现进程越来越快的原因吗?试给大家谈一下。

  讨论明确:

  有关小行星的各种发现,如数量的增多(正式编号的八千多颗,总数约在50万颗以上),运行区域(距离太阳2.3~3.3天文单位间的几个区域内,小行星与太阳的平均距离约为2.8个天文单位),与地球的距离(最近的只有75000千米),体积和质量(最大的1号小行星的直径只有1000千米;总质量也许还不及地球的千分之一)等,这些发现都借助了数据说明,表明其观测的精确度。所有这些都是观测技术设备的不断完善(强有力的望远镜,照相方法等)和各种天体理论知识不断丰富的结果。我们不妨由此看到,科学领域的发现和创新,是搀和了各方面的因素而达到的。这启发我们拥有丰富知识的同时,注重博采众长。

  五、总结、扩展

  教师谈如何分析说明文的结构层次:

  说明文的总体结构,大体可以分作三个部分:(1)引出说明对象(引说部分);(2)阐说说明对象(主体部分);(3)总结说明对象(收尾部分)。

  说明的结构顺序尽管千变万化,但主要有三种基本模式:(1)模式结构(说明事物的几个方面);(2)纵式结构(说明事物的发生、发展、结果或制作过程);(3)纵横交错式。

  就正文说,由于段落层次之间的关系不同,因而形成了下面四种常见的结构形式:

  (1)并列式。各层之间的关系是平等并列的。

  (2)连贯式。各层之间按照事物发展过程安排层次,前后互相承接。

  (3)递进式。各层之间的关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

  (4)总分式。这种结构形式大致有三种情形:

  A.总—分式;B.分—总式;C.总—分—总式。

  六、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第一、二、三题。

语文教案 篇6

  一、设计意图:

  新课标提出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本课的设计中,教师、学生与文本进行了多维互动,自由对话,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不断地经历思考、质疑、探究、发现、交流等多种学习过程,并抓住了颇具玩味的两句话:“这玫瑰你白栽了,一朵花都没看着”和“看来,你的玫瑰没有白栽”,学生从无疑到有疑,从有疑到解疑,随着思考、感受的加深,情感的体验也在不断地生成。

  二、学习目标

  1 、认读 8 个生字,会写“谢、渐、微”等 12 个生字。积累“我会读”中的词语,培养积累词语的兴趣和习惯。

  2 、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懂得小鹿的玫瑰花为什么没有白栽。

  3 、认识到为别人创造幸福,自己从中也能得到快乐。

  三、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词语卡片

  四、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出示课件玫瑰花)认读“玫瑰”二字

  小朋友们,你们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份礼物!

  多美的花啊!(师板书:玫瑰)谁会读这个词语?

  (二)揭题

  春天到了,小鹿在门前的花坛里,栽了一丛玫瑰,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小鹿的.玫瑰花》_语文教案》。我们去看看吧。——(把课题补充完整)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整体感知

  (一)请小朋友自由读读故事,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问问下面的小鱼,并把带有生字的词语画出来。读完后和同桌交流自己已认识的字,说说自己的识字方法。

  (二)离开小鱼的帮助,你还认识这些生字吗?

  1 、出示生字词语卡片

  ( 1 )指读“骨”、“花骨朵”(在这个词语中“骨”读轻声),你见过花骨朵吗?(出示课件花骨朵)

  ( 2 )指读“终于、一瘸一拐、惋惜、黄莺”。(结合经验理解“一瘸一拐“)

  2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3 、引导质疑

  (预测学生可能质疑:为什么鹿弟弟先说这玫瑰白栽了,后来又说没有白栽呢?)

  三、学习课文,解决疑难

  (一)根据学生质疑,出示文中的两句话:

  ① 鹿弟弟惋惜地对哥哥说;“这玫瑰你白栽了,一朵花都没看着。”

  ② 鹿弟弟也高兴地笑了,说:“看来,你的玫瑰没有白栽!”

  (二)自由读 1-4 自然段,思考:鹿弟弟为什么说,哥哥的玫瑰白栽了?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习文章用例典型,叙说生动形象。

  2、情感目标:理解文章中心,明白人类的知识是有限的,勉励人们不断探索求知的世界,揭开事物愈来愈多的隐秘。

  3、技能目标:学会运用典型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

  1、用例典型,叙说生动形象。

  2、文中有关声学的知识。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需掌握的字的读音

  颖慧(yǐng)臆断(yì)迥然不同(jiǒng)惊诧(cháà)牛犊(dú)一幢(zhuàng)

  匣子(xiā)惊愕(è)门枢(shū)毋宁(wú)蟋蟀(xī shuài)嗣后(sì)

  折断(zhé) 窒息(zhì)笃信(dǔ)

  二、解释词语

  夸夸其谈:说话或写教学设计>文章浮夸,不切实际。

  优柔寡断:办事迟疑,没有决断。

  人迹罕至:形容人很少到达的地方。迹。足迹。

  迥然不同:差异很大,完全不一样。迥:远。

  三、文本整体把握

  1、概述各自然段的大意。

  第一段,写作者的一个重要发现:知识浅薄者夸夸其谈,而知识丰富者优柔寡断。

  第二段,以“从前有一个人”对声音的认识为例,表明知识愈多愈感自己无知。

  第三段,以不知蟑发声原理作类比,表明自己不知彗星形成之因毫不足怪。

  2、思考:课文第二段详细叙说了一个人知识愈益增多却又愈感无知的过程,找出文中的几个事实?

  明确:作者在此依次写出了各种声音。如:鸣叫——笛声——小提琴——门框锁链声——敲击茶杯声——蟋蟀叫声——风琴、喇叭、笛子声——口琴声——蝉鸣等,说明还有许多种人所不知的难以想象的方法。

  四、文本局部探究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为什么说“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

  课文中以人类对声音和乐音成因的认识逐步深化发展而愈感困惑的事实为据,说明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

  2、文中列举了许多发声的方法,现实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发声方法?

  小鸟借助呼吸之气,振动声带发音;笛子是靠吹竹管,同时手指在上面按动,忽而捂住某些孔眼,忽而放,使它发出声音。

  五、深化提升

  本段中写了哪些乐音?讲到了哪些发声原理?

  鸟儿的叫声。牧童的'笛声。小提琴演奏声。门枢和铰链的摩擦声。指尖敲杯子的杯口。黄蜂、蚊子、苍蝇靠翅膀的快速振动发声,蟋蟀用振翅而非气息发声,风琴、喇叭、笛子、弦乐器、含在嘴里吹奏的铁簧片。靠气息发声,靠翅膀快速振动发声到以口腔作为共鸣体,以气息作为声音媒介物的奇特方式。

  六、布置作业

  1、十几年的生活经历中,你是否也有文中“这个人”的感受,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的理解。

  2、积累有关“知识”的名人名言。

语文教案 篇8

  新的教学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应是执行教案的过程,不应把课堂变成演出“教案剧”的“舞台”。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让课堂教学真正活起来。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的仍然只是教师的“教路”而不是学生的“学路”。

  《燕子》一课的教学片断:

  师:现在请大家读第四小节,这小节有几句话,主要写了什么?

  生:这一节有三句话,主要写了燕子停在电线上。

  师:对,主要写了燕子停在电线上休息,这种燕子课文中说像什么?

  生:这多么像正待演奏的曲谱啊!

  师:为什么说这很像曲谱呢?你们知道什么叫曲谱吗?

  生:就是歌曲的谱。

  师:你们知道歌曲有哪两种谱吗?

  生:……

  师:歌曲有两种谱,一种叫“简谱”,一种叫“五线谱”。(出示表示两种谱的图片)那么课文中说的“曲谱”应该是哪一种?

  生:(齐)是五线谱。

  师:对,那么燕子停在电线上休息为什么会像五线谱呢?我们先来理解“嫩蓝的天空”,什么叫“嫩蓝”?“嫩蓝”与“深蓝”、“蔚蓝”有什么区别?

  生:嫩蓝就是蓝得很淡。

  师:很好,就是淡蓝,因为远远望去,天空是淡蓝的。这“几痕细线”又是指什么?为什么用“痕”而不用“根”?

  生:“几痕细线”指的是电线,“痕”就是很细,因为远远望去看不清。

  师:这“细线”就像五线谱上的什么,停在细线上的燕子又像五线谱上的什么?聪明的孩子一定能回答。

  生:这“细线”就像五线谱上的五条线,停在细线上的燕子像五线谱上的……

  师:音符。说得真好。燕子正准备演奏一首歌颂美好春天的曲子呢!

  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这个环节的教学,看似热热闹闹,师生一问一答,可谓是配合默契。然而,如果我们对照新的课程理念,认真反思,不难看出一些问题:

  一、烦琐的提问设计使学生学得被动

  这里,教师根据主观的思路提出了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范围都很小,解答距离很短。缺少思维强度的问题,固然能使学生易于应答,紧跟教师的.“教路”走,可以保证按时完成教案,但因此学生失去了主动学习的机会,掩盖了学习过程中应有的矛盾和思维碰撞,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

  二、面面俱到的分析使学生学得呆板

  这里,教师把课文分析得很细,短短的一个片断的教学,看似“教给”了学生不少的知识,但却造成了诸多失落,如丰富的想像、会心的鉴赏、逆向的批判、不可言传的意会,等等,严重冲淡了语文教学的情意性特点,使学生学得呆板。我想,如果在教学中,教师只提一个问题“你觉得哪一句写得美,给你的印象最深刻,为什么?”让学生充分去理解、感悟课文,给学生以自主选择的权利和引发讨论的机会,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这样,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主体地位也才得到了真正的落实。

语文教案 篇9

  作者:王群英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2个生字,理解新词,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中“武将”“战利品”的意义。

  3、通过朗读课文,感受“我”童年时赶海的乐趣。激发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通过朗读来初步领会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大海的动态画面。

  2、说说对大海的印象,出示()的大海。

  2、板书:海,用海口头组词。

  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与海有关的,题目叫赶海,板书:赶海

  4、齐读课题,学生质疑。

  二、初读课文。

  1、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课文,你准备怎么学习呢?

  2、出示要求:

  (1)自读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自学生字新词。

  (3)标好自然段序号。

  3、检查。

  (1)认读生字新词,师相机正音。

  暑假舅舅努努嘴儿束手就擒夹住痒痒的

  大虾一捏俘虏偏西满载而归

  螃蟹嘿不甘东逃西窜哎哟

  大螯咦吹拂哼

  (2)你觉得课文中哪些句子最难读,读给同学们听听。相机出示难读的句子.

  4、同学们已经读通了课文,刚才你们提了许多问题,现在请同学们读一遍课文,看看哪些问题能自己解决。

  5、把你最喜欢的句子或段落有感情的读读。(配上音乐)

  三、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齐读,说说你认为哪个生字比较难写。

  2、指导学生记住难写的字。

  3、指导学生描红,注意坐姿。

  四、作业。

  五、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词语。

  教后感:

  一、激情入境

  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和认真阅读的习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就要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励学生全身心地、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新知识的'活动中去。

  本课一开始,我就出示了有关大海的优美画面,唤起了学生对大海的美好印象,接着让学生用一个词来表达对大海的印象,最后自然地引入课题“赶海“,这样做既丰富了学生的词汇量,又为学习课文作了铺垫,同时也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二、以读感知

  在整堂课的学习中,我反复让学生进行朗读,每一遍都有不同的要求,真正做到了在读中理解课文,在读中感悟课文。

  在读书前,学生已经针对课题进行了质疑,所以他们迫切地想通过学习来寻求解答。一开始,我让学生自己来提出学习要求,在第一次读书中解决了生字新词和读通课文。第二次读书时,我让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通过阅读来理解课文内容,初步理清了课文脉络。第三次,我让学生带着一定的感情,配上音乐来读书,学生进一步感悟了课文。

  这样一次一次的阅读理解,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学生真正地成了学习的主人。《大纲》中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学生自主学习,既避免了教师的烦琐讲解,又培养了他们独自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学生活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

  同时,通过反复的阅读,学生逐步加深了对课文语言的感悟和内化,促进了语感的积淀,并将感悟品位的文字通过激情朗读表达出来。

  三、重视字词教学

  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识字、写字还十分重要。这堂课,我充分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来丰富识字教学,并留有时间让学生当堂写字,对于写字姿势正确的同学给予表扬,不正确的及时纠正,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整堂课我就是从以上几方面引导学生积极地投入学习,让学生真正地做学习的主人。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