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 通知工作总结 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2-16 08:27:01 教案 我要投稿

(精)语文教案6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精)语文教案6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掌握本文真实自然的描写方式,感受本文朴实语言中所含的复杂感情。

  2.准确认读课文中疑难字词,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本文的教学主要从找出文章线索人手,然后围绕这个线索按照段落顺序逐步讲解,所运用的方法主要有问题法、讨论法、教师范读、演讲法等。

  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体会父母、长辈对自己的爱,使其懂得审视自己的行为,珍惜亲情,探寻与父母、长辈相处的最佳方式。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1.学习本文真实自然的描写方式,感受本文平实的语言中所饱含的深情。

  2.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情感教育。

  难点: 1.本文的线索是吃的东西,这一点较不常见,对此应稍作分析。

  2文章对母亲的描写不多,却感人至深,其原因何在?

  教学突破 : 对学生情感的教育不能用说教的方式,可通过演讲,引导学生自己明白体会。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查阅资料,掌握作者情况及作品背景。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文章大意,准确认读课文中疑难字词,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第一课时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1.从文题入手,创建情景,导入课文 ( 1.)讲述让自己悔恨的往事,进入新课学习

  2.分析课文第l、2自然段

  3.朗读课文,在教师指导下研读l、2自然段

  4.让学生默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

  5.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线索,思考相关问题

  一、创建情景。导入课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师:在学习本课之前,我想请大家回忆一下,有没有什么事情让你们至今想起仍悔恨不已呢?

  2.鼓励学生举手讲述,注意对学生的心结进行开导。

  3.师:本文题为永久的悔,它的作者 是当代语言学家季羡林老师,写这篇文章时季老师已年近九十,却还在对一件往事耿耿于怀,可见这件事在他的内心深处有着怎样的地位。那么,让这为九十多岁的老人难忘,始终无法释怀的到底是一件什么样的事呢?(板书课题)

  1.低头沉思,回忆往事。

  2.举手讲述让自己至今懊恼不已的往事,注意情节的完整性。

  3.听教师讲述,了解文章的创作背景,对本文的学习产生兴趣。

  二、分析课文第l、2自然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让学生齐读课文第l、2自然段。

  2.师:作者心中永久的悔是什么? 抽学生回答。 板书: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1.朗读课文,注意读出感情。

  2.思考回答。 生: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3.思考回答。

  3.师:为什么说它是作者心中永久的悔? 抽学生回答。 板书: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

  4.师:作者在第1段用了两个成语俯拾皆是和唾手可得,它们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抽学生回答,总结。

  5.让学生用上面两个成语造句,并加以点评。 生:因为它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

  4.思考回答。 生:这两个成语说明作者后悔的事有很多,但却能不假思索地说出让他感触最深的事,因为它一直在他心中,是作者无法解开的心结。

  5.用俯拾皆是和唾手可得造句。

  三、让学生默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明了文章线索(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请学生默读课文。

  2.师:刚才大家都阅读了课文,对文章 的内容有了大致了解。请大家思考一下,作者这篇怀念母亲的文章是围绕什么展开的?

  1.默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

  2.踊跃回答。 生:全文是围绕吃的东西展开的。

  3.师:很正确,具体有哪些吃的呢? 抽学生回答。 板书:白的黄的红的

  4.师:不错,白的、黄的、红的就是本文的线索,它贯穿文章始终。作者为什么要以吃的为线索呢?这一点作者在文中作了说明,请大家找出来。

  5.抽学生朗读相关语句。

  6.师:因为孩子最容易关心吃的东西,所以作者对小时候的记忆总与吃的 联系在一起,这一点可以理解。但 为什么母亲吃不到好东西这件事也会让他想起母亲呢? 组织学生讨论。

  7.让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并加以总结。

  3.思考问题。 生:白的麦子面,黄的小米面和棒子面,红的高粱饼。

  4.阅读课文,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5.朗读:.第一,我作为一个孩子容易关心吃的东西。第二,除了。黄的以外,所有我在上面提到的好吃的东西,几乎都与母亲无缘。

  6.分组讨论,每组选一个小组长,作好 讨论记录。 生:母亲之所以只吃红的是因为她把白的和黄的让给了我,这让我感动至深。 生:母亲艰辛一生,作者儿时无法体会,成人时又无法报答,内心悲凉。

  7.汇报讨论结果,在教师点拨下明确。

  四、本课小结

  本课熟悉了课文内容,明确了文章线索,对第l、2自然段进行了分析,知晓了作者心中永久的悔是什么,初步感受了母亲对我的关爱和我对母亲的怀念。

  五、板书设计

  永久的悔

  季羡林

  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永久的悔: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线索:白的黄的红的

  加入初二学习小组 更多超值免费资料不容错过!

  第二课时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1.阅读3、4自然段,对作者家境和母亲形象有初步认识

  2.阅读5-8自然段,初步感受母亲对自己的关爱

  3.重点研读9-11自然段 ,进一步感受母子情深

  4.辅导学生完成课堂练习

  一、阅读理解3、4自然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让学生阅读第3、4段,思考这两段主要讲了什么,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抽多名学生回答,并总结。

  3.师:这两段篇幅不长,却将作者父辈生活的艰辛深深地印人读者脑海。文中有些词语极富表现力,请大家找出来。

  4.指导学生用这些词语造句,以加深理解。

  5.师:母亲的基本情况是怎样的? 抽学生回答,将内容板书(见板书设计)

  6.师:如何理解这个五里路,就是我母亲毕生所走的最长的距离?(组织学生讨论)

  1.阅读3、4自然段,思考这两段在文中的作用。

  2.生:这两段主要讲述了作者贫困的 家境,将母亲的大致轮廓也勾勒了出来,为后文的展开铺垫了感情基 调。

  3、生:立椎之地、孤苦伶仃、无依无靠、 举目无亲、背井离乡、千辛万苦

  4.用上述词语造句。

  5.生:娘家姓赵,十分贫穷;不识一字,连名字都没有;走过的最长的路就是从娘家到婆家的五里路。

  6.讨论这一句话中所饱含的深情

  二、分析阅读5-8自然段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让学生细读5~8段,掌握其内容。

  2.师:吃白的是最高标准,其次是黄的和红的,作者家平常都吃些什么呢? 抽学生回答。

  3.师:但我却偶尔可以吃到点白的或黄的,有哪几种途径可以得到呢? 抽学生回答,将内容板书(见板书设计)。

  4.让学生齐读第7段,注意读出感情。

  5.组织学生讨论:文中母亲在中秋节给我半块月饼的事是整篇文章唯一一处对母亲行为的描写,语言极其 朴实,却让人感触甚深,为什么会有这种效果呢?

  1.细读第5-8段。

  2.思考回答。 生:白的与我们家无缘,黄的与我们缘分也不大,终日为伍者只有红的。

  3.生:可以从家境较好的大奶奶那里得到一小块馍馍;中秋节母亲会想办法给我弄一点月饼;为二大爷割牛草也可得到一点黄的。

  4.齐读第7段,体会文中流露的母子情深。

  5.分组讨论,汇报交流讨论结果,在教师指导下领会文中自然流露的母亲对儿子的关爱情。

  三、重点研读9一ll自然段,进一步感受母子情深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饱含深情地朗读我在她身边呆到六岁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2.抽一个学生朗读第10自然段。

  3.师:这两段是本文最感人的部分、每 次读来都让人有一种辛酸的痛.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 待,年少时对母亲的'恩情理解得并不深刻,等到知道报答时却已不能,这里包含了作者多少的无奈啊!指导学生领悟这两段作者平实的语言中蕴含的深情。

  1.听教师朗读,感受其感情基调。

  2·充满感情地朗读第10自然段。

  3.领悟作者平实的语言中所蕴含的深情,联想自己的情况,体会父母对自 己的爱。

  4.以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 待为题组织一次小型演讲会,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4.踊跃发言,说说自己平日是如何与父母、长辈相处的,从哪些小事中可 以反映父母对自己的爱。检讨自己 的不足,并思考应该如何去回应、去 报答父母、长辈的关爱。

  四、完成课堂练习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疑难字词练习(见随堂练习设计)。

  2.指导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

  1.掌握相关知识。

  2.发挥主观能动性,完成课后习题。

  五、本课小结

  这节课主要按段落顺序对课文进行了较为详尽地分析,使学生对文中质朴语言所蕴含的复杂情感有了深入体会,明白了文章之所以动人应在于情而非文。学生通过此课的学习,认识到父母及长辈对自己的关爱,懂得思索探寻与他们相处的最佳模式,莫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空悲切。

  六、板书设计

  永久的悔季

  羡林母亲:娘家姓赵,十分贫穷不识一字,连名字都没有走过的最长的路就是从娘家到婆家的五里路毕生与红色的高粱饼子为伍一辈子都没有笑过,日日夜夜盼着自己的儿子回来,直到去世。

  线索

  白的:大奶奶给;中秋节母亲想办法弄

  黄的:为二大爷喂牛讨得

  红的: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一般的纪念性的文章都会围绕被怀念的对象展开,但本文语言平实,对母亲的描写着墨极少,只有一处行为描写和一处语言描写,却同样能触人心弦,让人潸然泪下,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可让学生课外模仿作文。

  练习设计

  随堂练习设计

  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错别字。

  (1)他非常懒,总爱去邻居家憎饭吃。

  (2)年少的他懵懵懂懂,做了很多错事,其中有二件让他至今后悔不已。

  (3)那个工作对他来说垂手可得。

  (4)他拿出一个馒头,扳了一块给我。

  个性练习设计

  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母亲不知有多少个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啊!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回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请随意想像一个片断(如村边眺望、临终思念等)对母亲的心理活动进行描写。

  教学探讨与反思

  1.文中有许多成语,让学生把握运用,对于写作水平的提高有一定作用。

  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可以从理清文章线索人手。

  3.本文写得极其朴实,没有对母亲作过多的描写,只一块月饼和一句话语,就将母爱展露无遗,看不出任何修饰的痕迹。在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明白,自然真实的情感流露才会出最好的文章。此外,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是一个重点,可通过演讲的方式进行。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识记生字,会读课文。

  (一)、谈话导课:

  1、卡片出示“话”字:同学们认识这个字吗?你能用这个字组词吗?能够用数量词跟它组词吗?

  2、我们听别人说话时,听一句好呢?还是听半句好?

  3、今天,老师要带同学们去认识一个听话只喜欢听半句的小朋友,大家有兴趣吗?

  板书:只听半句,学习生字“听”。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指导写:无、半、及、句。

  1、学生借助拼音自由拼读课文,边读边标出小节。

  2、同桌按小节互读互听,互相提示并帮助纠正读错的字音。

  (目的:用读书的方法检查学生对小节的概念是否理解正确,培养学生互相听读、互相纠错的能力。)

  3、反馈:

  (1)帮助同桌纠正了哪个字的读音,能够带领大家读一遍吗?

  (2)能够在课文中找出有这个字的句子并带大家读一遍吗?

  (3)你是怎么记住这个字的?应该怎样写呢?

  (4)检查全部生字的'认读情况:

  A、读生字卡片,读一个拿一个。

  B、小游戏:生字宝宝很淘气,趁同学们不注意又逃回了课文里,同学们在课文里捉住他们,有信心吗?

  C、展示检查学生勾画生字情况。

  D、再读生字卡片,读一个收一个。

  (目的:用汇报的方式反馈学生自读时的识字效果,充分唤起学生的生活积累,主动地识字,把识字过程真正落到实处。)

  (三)、细读课文,读准确,读通顺,有一定语气(会读)。

  1、自由练读课文,一小节一小节地读,读好一节再读下一节。

  2、四人小组合作练读课文:1选择自己喜欢的、或者是最有把握读好的小节读,互相提示、纠正,要读准确、流利。

  3、面向全班检查练读情况:指名让学生读自己喜欢的小节,在学生读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情况有意指导学生读好课文。(按课文的先后顺序逐一完成)。

  4、朗读全文。

  (四)、小结。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感受并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2.学习报告文学的文体特征,进一步理解课文主题。

  3.培养学生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

  4.联系现实,思考关注环境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并归纳变化的原因。

  2.了解环境遭受破坏的深层原因,以及从中吸取的教训。

  教学难点:

  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学生指出罗布泊的所在地。(大屏幕出示新疆地图)罗布泊是西北地区一个曾经非常美丽的仙湖,是一个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可现在那里变成了充满神秘色彩的沙漠,我国科学家彭家木、探险家余纯顺先后在那里失踪、遇难。(出示幻灯片)仙湖为什么变成令人恐怖的沙漠?今天,我们就走进罗布泊,听听她的诉说。(大屏幕上出示课题)

  二、简介作家、作品:

  作者吴岗,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报告文学家。《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他的佳作,被评为20xx年中国最佳报告文学。

  三、快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思考:

  1、课文所描述的罗布泊过去是什么样子,现在又变成什么样子?

  罗布泊过去是广阔、美丽、充满生机的湖泊,周边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是生命的绿洲,被称作仙湖。现在则变成了一片死寂的荒漠,胡杨林成片死亡,寸草不生,不见飞鸟,令人恐怖。(找学生读课本相关段落,然后出示幻灯片,同时播放音乐)

  2.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变化的原因:一是20世纪20年代塔里木河曾经人为改道,导致下游干旱缺水;二是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各种需求也跟着相应增加。耕地需要水,采矿需要水,人们拼命向塔里木河要水。这样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把塔里木河抽干了。罗布泊断水,生态环境彻底破坏,沙漠迅速向湖中推进。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罗布泊消失了。(出示幻灯片,然后齐读相关段落)

  3.造成这些悲剧发生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

  深层次原因:人们不懂得自然规律,不懂生态平衡,只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头脑里没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出示幻灯片)

  4. 从罗布泊消逝的深层次原因中应该吸取的教训是什么?

  应该吸取的教训是:开发要克服盲目性,认识自然规律,认识生态平衡,发展经济同时要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出示幻灯片)

  5.同样的悲剧还有那些?

  还有:青海湖湖水下降,陆地向湖中延伸;月牙泉水域缩小,有干涸之势。

  (出示幻灯片)

  6.讨论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罗布泊的痛惜之情。

  四、探究学习:

  从体裁看是一篇报告文学,它兼有新闻和文学两种特点。新闻要求真实;文学要求形象性、抒情性。(出示幻灯片)下面我们就来探究学习是怎样把罗布泊的今昔情景写得历历在目,把罗布泊消逝的原因说得明明白白的,为什么能使读者对罗布泊的消失痛惜不已。

  1.体味真实性。

  文章列举数据、叙述事实真实可信。

  如:《汉书 西域传》记载了……

  另据史书记载……

  2.感受形象性。

  (1)对比手法

  集中表现在对罗布泊今昔情况进行对比。作者将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都作了鲜明而具体的描写,显示了巨大的反差,使读者产生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2)拟人手法

  如写胡杨林,“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在向谁伸出求救之手!”赋予胡杨以人的感情,怎能不令人感情激荡,为人类自身盲目破坏生态环境而痛惜不已。如替换为“一棵棵胡杨树,只剩下奇形怪状的枯枝”效果就差多了。

  如写罗布泊“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同样赋予罗布泊以人的感情,怎能不令人痛心?如果替换为“站在罗布泊的边缘,你会看到一片荒漠,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那就逊色多了。

  (3)排比

  如“四盲”:遗憾之情,谴责之意呼之欲出。

  3、体会抒情性

  A此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沉重。(直抒内心痛苦而沉重的感情,有力地烘托了罗布泊的惨状,强化了生态被破坏的悲剧。)

  B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一针见血地指出罗布泊的消失是人为地破坏生态的恶果,具有强烈的谴责意味,指责悲剧制造者的盲目和愚昧)

  C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发出拯救生态环境的强烈呼声,表达了强烈的环保意识、忧患意识)

  五、延伸拓展:

  1、课文最后提到青海湖水面下降和月牙泉濒临干涸两个例子,说明悲剧仍在继续。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例子?

  (多年来的滥砍滥伐、损坏植被,导致土地荒漠化日益严重。目前,我国荒漠化土地正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这相当于每年损失一个中等规模的县。目前约有359万平方公顷农田,495万公顷草地,20xx多公里的铁路以及许多城镇、工矿和水库受到荒漠化威胁。我国因荒漠化危害造成的损失已高达540亿元。)

  2、作为中学生,面对环保问题,我们现在或将来能做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六、教师小结:

  地球是我们人类共有的家园。家是一个温馨的字眼,是灵魂的栖息地,是幸福的源泉。如果家没有了,那我们还能剩下什么?请看看我们的双手,是创造,还是毁灭?请看看我们的双眼,是热切的盼望,还是无助与茫然?让理性回归吧,我们有理由相信:天会变得更蓝,树会变得更绿,水会变得更清……(出示幻灯片)

  七、布置作业:

  课后搜集有关环境问题的资料,试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的恶化。

语文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感受梵高投身艺术的忘我境界与执著精神。

  2、了解文学传记刻画人物的方法。

  3、提高语言的品味能力。

  二、教学步骤:

  (一)用多媒体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多媒体出示活动内容]

  [多媒体出示梵高自画像]

  是的,他就是荷兰著名的画家文森特梵高。他的一生可谓是多难而又传奇的,为了追求艺术的完美和创新,他倾注了巨大的激情和超常的努力,今天,就让我们走近梵高,了解他的创作,了解他的生活。

  [板书课题,作者]

  (二)、多媒体出示并简介梵高作品,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请同学们欣赏一些优美画面,从你的表情中我能读出惊叹和赞美,在今天,梵高的哪一幅画不是价值连城呢?可谁又知道,当年的梵高为了创作,经受了多大的苦难?

  (三)、快速阅读,整体感知课文。

  请同学们速度课文,分四人小组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1、借助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2、用一句话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学生讨论后发言,全班交流后教师小结,并用多媒体出示油画《吃土豆的人》。

  (四)、精读品味,了解梵高。

  本文介绍了梵高创作油画《吃土豆的人》的过程,再次精读课文,小组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1、从文中找出文字,介绍一下这幅画的内容及含义。

  2、文章分别从哪些方面对他进行了描写?在文中做一下勾画,并大声读给我们听。

  3、这是一篇文学传记,语言风格与评传有很大不同,请同学们画出自己喜欢的字、词、句,品味语言,用“我发现_____一词(字句)用的好,好在它写出了______”的句式说话。

  多媒体出示范例:我发现“狂”一字用的好,好在它写出了梵高的创作激情。

  学生轮流回答后教师总结文学传记的特点。

  (五)、走近梵高,和伟人对话。

  1、我们通过学习课文,已经了解了梵高,了解了他的作品。那麽,你感受到了梵高的什麽精神,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

  [学生交流后各抒己见,多媒体出示小结]

  2、和伟人对话:在凡高所具有的'精神品之中,给你启发最大的是哪些?请结合自己的情况谈一谈,对梵高说说你的心里话。

  (六)、结语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梵高凭着自己对艺术的执著追求铸就了属于自己的金字塔,站在了艺术殿堂的顶端。生活在幸福之中的我们又有何理由如此怠惰?我们是该做些什麽了,我相信,如果你做了,那麽,不久的将来,你定会成为世界瞩目的制高点!

语文教案 篇5

  学习目的:

  理解龙女和柳毅的人物形象及其意义。

  理解本文想象丰富,用笔夸张,极富浪漫主义色彩的写作风格。

  品味本文凝练生动、句式多变、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学习重点

  理解龙女这个人物形象。

  理解柳毅这个人物形象。

  学习难点

  理解本文想象丰富,用笔夸张,极富浪漫主义色彩的写作风格。

  品味本文凝练生动、句式多变、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学习方法

  阅读、分析、评价、鉴赏

  学习过程

  一、讲习

  1.文学常识

  关于传奇

  指唐代文言短篇小说,由唐代作家裴铏的小说集《传奇》而得名。始于唐初,由六朝志怪小说发展演变而来。内容广泛,多以历史、爱情、侠义、神怪故事等为题材。故事情节比较复杂,结构比较完善,语言运用工丽,具备了相当完整的短篇小说形式,是中国小说发展日趋成熟的重要标志。

  唐传奇全是短篇创作,反映生活比较广泛,思想主题也呈现着复杂多样的状态。在唐传奇的繁荣期,以表现爱情主题的作品显得最有光彩,也是唐传奇小说成就最高的'部分。

  唐代传奇小说对后世文学影响较大,它提出的许多反对封建压迫、要求爱情自由等思想主题,不仅代表着当时,也代表着后世的群众要求,又由于它在艺术上创造出许多生动美丽的人物和故事,因此,它几乎成了元明清三代小说戏剧作家汲取题材的宝库。

  2.作品简介:

  《柳毅传》,唐传奇。是一篇爱情与侠义相结合的神话小说。唐李朝威作。写书生柳毅遇一龙女,听其自述,知其因在夫家受凌虐,被迫牧羊荒郊。柳毅激于义愤,慨然答应下龙宫,为龙女传书信给其父洞庭君。洞庭君之弟钱塘君听说侄女遭遇,一怒之下,杀了侄婿,救出龙女,并把龙女许给柳毅。但因语言傲慢,为柳毅拒绝。后柳毅娶范阳卢氏,乃龙女化身,于是终成美满婚姻。柳毅最后也成仙人;作品极富浪漫主义色彩。故事奇幻,想象优美,环境烘托有声有色,情节曲折,描写细腻,人物性格鲜明,语言生动。其中刻画龙女温柔婉顺而多情的性格,柳毅见义勇为、威武不屈的品德,钱塘君暴烈、刚强的气质,尤为出色。以成仙结局,则反映了作者逃避现实的消极观点。后世不少剧种据以编成《张生煮海》、《柳毅传书》、《龙女牧羊》等剧目。

  二、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情节与结构

语文教案 篇6

  但凡看过《射雕英雄传》的人都会对周伯通印象尤深,这位身怀绝技,傲视群雄的武林前辈,却怎么也正经不起来,整天嘻嘻哈哈,跟什么人都打打闹闹。郭靖明明是他师侄的徒弟,他偏偏要与之称兄道弟,实在让人忍俊不禁。

  不知怎的,最近总喜欢将于老师和老顽童给扯在了一起。

  其一,大概因为于老师也是没大没小吧!你看他在课堂上全无一点师道尊严,十足一个大孩子。观摩于老师的课,只感觉是在享受一位出色的大演员和一群天真的小演员之间精彩的表演——那诙谐的语言、夸张的动作、极富变化的表情,似乎真的将你带入了神奇的语文艺术殿堂。瞧,《狐假虎威》中,于老师成了那只“东张西望、半信半疑”的老虎,你听他气急败坏地喊道:“我也没到退休年龄,也没有犯错误,凭什么叫我下岗?”多有趣!而在《荷花》中,这位六十多岁的老头又翩翩起舞,显尽“婀娜”身姿。只晓得他京剧唱得好,谁料他还有这个本领?唉,一旦到了课堂上,到了孩子中间,他就和“老顽童”一样,全乱了套了。可是,孩子们偏喜欢这样的乱,乱得没有距离,乱得没有压抑,而这不也就是我们一直在努力追求的课堂吗?

  其二,于老师也是一位“绝世高手”,他处理文本,驾驭课堂的`能力在小语界恐怕无人出其右(我是这样认为的,不知诸位赞同否?)。于老师曾坦然自言,其“鬼点子”很多。确实,于老师的教学设计用一个字就可以概括,那就是“绝”。大到整节课的结构,小到具体的读文习词,他总能变着法儿让孩子“进圈套”。他极会煽情,似是很随意地就调动起了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欲罢不能,积极自主地投入到紧张的学习中去,身心和智力得到和谐的发展,从而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说到这儿,大家都会忆起于老师最拿手的经典之作——《小稻秧脱险记》。虽然过去了好多年,可如今我们在处理“有气无力”这个词时,仍然毫不犹豫地选择于老师当时的做法,你说怪不怪?

  周伯通之所以有如此惊世骇俗的武功,完全得益于被困桃花岛的潜心修炼。在人迹罕至之处,他终日以涛声为伴,山石为友,排除一切干扰,始成大家。我想,于老师肯定没有这样离奇的遭遇,但他几十年如一日地沉浸于让他心醉的语文教学中,却是不容怀疑的。几十年的探索,几十年的研究,几十年的积累,也终于造就出了于老师这位“武林高手”。

  他们二位,都属于“山还是山”的世外高人,做他们的弟子应该是很幸运,很幸福的。“笨拙”的郭靖尚且被老顽童调教成一代宗师,于老师肯定早已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了。写到此处,顿生奢想,何时能得于老师亲自指点呢?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