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华体会电子竞技 通知工作总结华体会体育2串1 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种树郭橐驼传教案

种树郭橐驼传教案

时间:2024-02-21 08:28:14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种树郭橐驼传教案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种树郭橐驼传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种树郭橐驼传教案

种树郭橐驼传教案1

  单元学习重点

  1、熟读、背诵,理解思想内容,归纳言常用虚词的意义或用法。

  2、弄清“说”“赋”“疏”“传”四种体的内涵,结合其体特点,理解的思想内容。

  3、初步学会区分虚实,辨析积累常见虚词的意义或用法。

  教学重点:1、学习本的讽喻性特点,理解作者的“养人术”。

  2、掌握“瘘”等18个言实词,归纳“虽”、“因”、“且”、“焉”四个言虚词的用法。

  教学方法:学生自读与教师导读相结合

  学法指导:反复诵读—逐层领悟—当堂背诵

  教学时间:二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语设计

  古人勤于种树,树木造福于古人。因而激发了历代人墨客的诗意,他们常对喜爱的树题诗吟咏。东晋陶渊明在归隐后就专门在房前种了五棵柳树,曾留下“萦萦窗下兰,密密堂前柳”的诗句。唐代诗人杜甫因战乱流浪四川成都浣花溪时,向驻地熟人要桃树苗,“奉气桃栽一百根,春前为送浣花村”就是生动的写照。素有“柳痴”称呼的柳宗元,被贬柳州刺史后,在柳江沿岸种了很多柳树,曾留有“柳州柳刺史,种树柳江边”的说法。他的散《种树郭橐驼传》不仅对指导种树有较高的科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强的讽喻意义。

  二、写作背景

  本名为“传”,实际上是一个讽喻性极强的寓言故事。从内容和风格上看,当是柳宗元早年在长安任职时期的作品。郭橐驼种树的本事已不可考,后世学者多认为这是设事明理之作。本是针对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现象发而为言的。中唐时期,豪强地主兼并掠夺土地日益严重,“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陆贽《均节赋税恤百姓》)仅有一点土地的农民,除了交纳正常的绢粟外,还要承受地方军政长官摊派下的各种杂税。据《旧唐书食货志》载,各地官僚为巩固自己的地位,竞相向朝廷进奉,加紧对下层的盘剥,于是“通津达道者税之,莳蔬艺果者税之,死亡者税之”,民不聊生。这就是柳宗元写作本的社会背景。

  三、解题

  本是一篇兼具寓言和政论色彩的传记。通过对郭橐驼种树之道的记叙,说明“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是“养树”的法则,并由此推论出“养人”的道理,指出为官治民不能“好烦其令”,指摘中唐吏治的扰民、伤民,反映出作者同情人民的思想和改革弊政的愿望。这种借传立说,因事出论的写法,别开生面。先以种植的当与不当作对比,继以管理的善与不善作对比,最后以吏治与种树相映照,在反复比照中导出题旨,阐明事理。中描写郭橐驼的体貌特征,寥寥几笔,形象而生动;记述郭橐驼的答话,庄谐杂出,语精而意丰。全以记言为主,带记言中穿插描写,错落有致,引人入胜。

  四、作者介绍

  柳宗元是著名的散家、诗人,是唐代古运动的另一位领袖人物。他提出的“以明道”的学主张,对当时的“古运动”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他的许多作品,体现了这个主张,为当时散的写作树立了榜样,我国散史上,他的贡献是很大的。创建的作品所达的思想高度和艺术,是超过韩愈的。

  柳宗元的诗具佳,就散说,形式多样化,(《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等八书)、传记(《段太尉逸事状》、《童区寄传》等)、寓言(《三戒》、《传》、《罴说》等)、水游记(《永州八记》)都很出色。“精裁密致,璨若珠贝”,达到了他那个时代的最高峰。柳宗元的作品,由刘禹锡整理编成《柳河东集》,刘并作了序。

  五、具体研习(思考讨论问题)

  1、是如何道出郭橐驼是一个种树的行家的?

  2、郭橐驼的种树方法是什么?他认为种完后应采取什么态度?他对自己取得的成绩是如何评价的?

  3、其他种树的人往往怎样做?结果如何?

  4、郭橐驼是怎样评价、描述官员烦令扰民的?

  5、简析中的对比和映衬手法。

  明确:对比——可以突出事物的特点,显现事物的差别,加强说理的力度,甚至收到不言自明的功效。本中的对比,有叙事性的`:两种种树方法的对比;有论述性的:郭橐驼对自己种树方法的归纳和对“他植者”的批评。

  映衬就是互相照应的写法,通过上下内容或语意的遥相呼应,强化表达效果。本先谈“养树”,后论“养人”,这本身就是运用了映衬的写法。这样写,有关树和人的话题合而为一,互相补充,增强了的气势。在语意上相互映衬的例子,如郭橐驼谈“养树”一段,开头说“橐非能使木寿且孽也”,最后则以“吾又何能为哉”回应,在自谦之中,起到了强化观点的作用;论“养人”一段首尾也是这样呼应的。

  六、板书设计

  ① 总括 分述

  1、木之性(理论说明)

  2、种植方法(实践)

  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3、顺其自然(议论) 对比映衬

  4、他植者违返(反面申述)

  5、种树之术,并不高深(自谦明理)

  ② 1、介绍人物身世

  2、引出种树行家

  3、畅谈种树经验

  4、官府繁政扰民

  5、问者意外收获

  七、总结

  以寓言方式进行讽谏,是中国古代人向帝王或上层统治者提意见的传统做法。

  本主旨是讲顺民之性以养民治道,但却不是进行理论上的辨证,而是巧妙地通过给郭橐驼立传,通过驼介绍养树的经验,再把养树之道“移之官理”,巧妙地把“养树”与“养民”联系起,形象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理想。揭露并讽刺了统治者的苛政烦令对百姓的骚扰侵害,提出宽简为政,让百姓安居乐业的主张。

  八、探究思考

  结合“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谈谈儿童教育。

  说法参考:树木和树人的道理是相通的。教育儿童的根本方法应是不害其长不抑耗其实,应按照自然规律教育儿童,不能太过或不及,更不能人为束缚或戕害儿童身心的发展。教育者只能按照儿童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即“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不能揠苗助长,也不能恨铁不成钢,动辄体罚。

  九、堂练习

  见《高中新教材优秀教案》P246第六部分

  *言阅读指导(七)

  阅读方略:如何辨识偏义复词

  所谓偏义复词,就是一个词有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

  1、两个语素意义相对的。例如:《孔雀东南飞》:“便可白公姥”“我有亲父兄”两句中的“公姥”“父兄”只有“姥”“兄”表示意义。

  2、两个语素意义相近的。如:《墨子非攻》:“今有一人入园圃,窃其桃李。”“园”是种树的地方,“圃”是种菜的地方。在句子中只有“园”这个语素表示意义,“圃”只作陪衬。需要注意的是,两个语素意义相近的偏义复词和同义词的重叠使用要区别开。例如:在《孔雀东南飞》中“举动自专由”“会有相从许”说“专由”就等于说“自专”或“自由”;说“从许”就等于说“相从”或“相许”。中学中出现的偏义复词很多,例如:①“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孔雀东南飞》)——“作息”只有“作”的意义,没有“息”的意义。②“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指南录>后序》)——“利害”只有“害”的意义。③“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桃花记》)——“远近”只有“远”的意义。④“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存亡”只有“亡”的意义。⑤“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国家”只有“国”的意义。等等。

  那么,如何正确识别这种复词偏义的词语呢?辨析性别偏义复词的办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联系它前后的连带成分。

  如:“昼夜勤作息”中的“勤作息”,说“勤劳地种地”是通的,说“勤苦地劳作、休息”就不通了,即可认定“息”是只能做陪衬而不表示意义的语素。因此,也就可以认定“作息”是偏义复词了。

  (二)从全句的意思上去理解。

  如:“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藏否,不宜异同。”(《出师表》)全句是说,不管是“宫中”(指皇宫)的人员,还是“府中”(指丞相府)的人员,都是一样的,在提升、惩处、表彰、批评方面,不应该有所不同。即句中体现的“不宜异”,那么“异同”一词中,只取“异”的意义,而“同”就只作陪衬了。

  (三)纵观全篇,从大局的角度理解。

  如:《孔雀东南飞》中的“我有亲父兄”“逼迫有弟兄”,全诗之中,未言及兰芝有父有弟,固知“父兄”“弟兄”皆为偏义复词,偏在“兄”。有些词只能这样从全考虑,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

种树郭橐驼传教案2

  【教学目标】

  1.了解柳宗元的生平及作品写作背景。

  2.积累“优、业、蕃、舒、顾”等文言实词的含义。

  3.归纳“虽、因、且、焉”等虚词的义项。

  【导入新课】

  古人勤于植树,树木造福于古人。因而激发了历代文人墨客的诗意,他们常对喜爱的树题诗吟咏。东晋陶渊明在归隐后就专门在房前种了五棵柳树,曾留下“萦萦窗下兰,密密堂前柳”的诗句。唐代诗人杜甫因战乱流浪四川成都浣花溪时,向驻地熟人要桃树苗,“奉气桃栽一百根,春前为送浣花村”就是生动的写照。素有“柳痴”称呼的柳宗元,被贬柳州刺史后,在柳江沿岸种了很多柳树,曾留有“柳州柳刺史,种树柳江边”的说法。他的散文《种树郭橐驼传》不仅对指导种树有较高的科学价值,而且还有极强的讽喻意义。

  一、作者简介

  柳宗元,字_______(773-819年),原籍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虞乡镇)人,世称________。唐代文学家,曾任唐朝礼部员外郎,因参加政治革新失败被贬,晚年居官柳州(公元815-819年)刺史,在柳州期间,做了许多有益于人民的事。

  二、体裁与背景

  本文名“传”,实际上是一个讽喻性极强的寓言故事。郭橐驼种树的本事已不可考,后世学者多认为这是设事明理之作。

  本文是针对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现象发而为言的。中唐时期,豪强地主兼并掠夺土地日益严重,“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社会生产破坏严重,政令烦出,民不聊生。这是柳宗元写作本文的社会背景。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放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课文。

  2.给下列字注音。

  出示投影:

  橐驼偻孳莳

  勖缫飧饔

  3、实词检查

  (名)我固当:

  驼(业)种树:

  早(实)以蕃:

  其(莳)也若子:

  移之官(理):

  见(长)人者:

  故(病)且怠:

  4、选择文句中虚词的正确用法

  (1).虽(A连词,虽然;B连词,即使。)

  ①虽曰爱之,其实害之()

  ②虽鸡狗不得宁焉()

  (2)因(A连词,表示承接;B连词,表示结果;C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条件,趁机。)

  ①因舍其名()②因击沛公于坐()

  ③因以为号焉()

  (3).且(A连词,而且;B连词,况且;C连词,尚且;D副词,姑且;E副词,将近。)

  ①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③且壮士不死即已()④存者且偷生()⑤臣死且不避()

  5、研读第一段:橐驼是个什么样的人?

  ①“隆然伏行”写出了人物的形象特征。

  ②“甚善,名我固当”:指其病为号,不雅,但亲切。驼竟以为起得很恰当,且这样自称,勾勒出人物豁达性格。

  总结:本节仿史传体例,介绍人物身世,通过简洁的叙述,生动的描写,一个不同一般的“驼者”形象便跃然纸上了。

  6、研读第二段:思考驼豁达个性背后存在着自信的原因。

  橐驼以种树为业且为种树行家。种树为他带来的“际遇”—争迎取养。

  为什么“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早实以蕃”,原来他的种树技艺高超,而且从欢迎他的人看,可知驼种树既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观赏游玩),又能满足物质需要(种树卖果),技术很全面。

  7、思考以下问题:

  (1)郭橐驼总结的种树方法是什么?

  种树方法:“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如故,其筑欲密。其莳也若子。”

  (2)他认为种完树后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他对自己取得的成绩是如何评价的?

  种后采取的态度:“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置也若弃。”

  对自己的评价:“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番之也。”

  (3)其他种树人怎样做的?结果如何?

  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

  8、研读第三段郭橐驼总结的种树方法是什么?

  9、思考以下问题:

  (1)“问者”问“养树”后,提出了怎样的建议?

  “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

  (2)郭橐驼是怎样评价、描述官吏烦令扰民的?

  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

  10、研读第四段“种树”和“治民”有何相通?

  11、研读第五段:

  文章最后一句“传其事以为官戒也”直接点出写作本文的真正意图:警示上层统治者清肃吏治,顺应老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让他们修养生息,以维持承平之世。

  四、小结

  五、总结全文

  以寓言的方式进行讽谏,是古代中国文人向帝王或上层统治者提意见的传统做法。本文主旨是讲顺民之性以养民治道,但文章却不是进行理论上的辨证,而是巧妙地通过给郭橐驼立传,通过驼介绍养树的经验,再把养树之道“移之官理”,巧妙地把“养树”与“养民”联系起来,委婉含蓄地说明“顺民之性以养其民”的道理。揭露并讽刺了统治者的苛政烦令对百姓的骚扰侵害,提出宽简为政,让百姓安居乐业的主张。

  六、大显身手畅所欲言

  大禹:顺水之性以浚其水

  橐驼: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为官:顺民之性以养其民

  请同学们结合以上观点谈谈网络环境下的学校教育。

种树郭橐驼传教案3

  一通假:

  ①病瘘。[瘘,通“偻”,lǚ,脊背弯曲。“伛偻”(yǔlǚ),腰背弯曲,驼背。]

  ②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而,通“尔”,你们]

  二古今(双音节同形)异义词:

  ①故乡人号之'驼'。[故,所以;乡,乡里]

  ②不抑耗其实而已,[其,它们;实,结果实(名作动)]

  ③其实害之。[其,那;实,实际上]

  ④见长人者好烦其令。[长,管理;人,百姓]

  ⑤得养人术。[养,治理;人,百姓]

  三词类活用:

  1、名作动:

  ①不知始何名。[叫,“何”是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②病瘘,隆然伏行。[患病]

  ③名我固当。[称呼]

  ④早实以蕃。[结果实]

  ⑤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活得长久]

  ⑥其莳也若子。[抚育子女,对待子女]

  ⑦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用爪抓,掐。]

  ⑧传其事以为官戒。[作传。在句子里是为动用法。]

  ⑨而卒以祸。[祸,受到祸害。(见课本181页注解27。)]

  ⑩移之官理可乎?[做官]

  2、动作名:

  或移徙。[移栽的树]

  3、名作状:

  ①旦视而暮抚。[旦,在早上;暮,在晚上]

  ②而木之性日以离矣。[日,一天天]

  4、使动用法:

  ①以致其性焉尔。[使……达到]

  ②非有能硕茂之也。[使……硕大茂盛]

  ③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使……早。使……多]

  ④见长人者好烦其令。[使……多](邓建列认为是形作动,不断地发布)

  ⑤遂而鸡豚。[遂,成,章程,作使动:使……长成;喂大。]

  ⑥鸣鼓而聚之。[鸣,使……发出响声;敲响。聚,使……聚集。]

  ⑦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蕃,使……繁荣。安,使……安乐。]

  5、意动用法:

  驼业种树。[以……为职业]

  6、为动用法:

  ①其培之也。[为……培土]

  ②忧之太勤。[为……担忧]

  ③虽日忧之。[为……担忧]

  ④传其事以为官戒。[为……作传]

  四句式:

  1、判断句:理,非吾业也。[以“……也”式表示判断]

  2、倒装句:

  宾语前置:

  ①不知始何名。[名何——叫什么]

  ②故不我若也。[若我——如我]

  ③吾又何能为哉![能为何——能够做什么]

  ④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以何——用什么]

  3、省略句:

  ①然吾居(于,在)乡。

  ②而卒以(之,指代“好烦其令”。“以之”,因此。)祸。

  ③传其事以(之,它,指代“本传”)为官戒。

  ④移之官理可乎?(于,到)

  五一词多义:

  虽

  虽窥伺效慕。(即使)

  虽曰爱之。(虽然)

  故

  其土欲故。(旧)

  故不我若也。(所以)

  实

  早实以蕃。(结果实,名作动)

  不抑耗其实而已。(结果实,名作动)

  其实害之。(实际)

  若

  其置也若弃。(像)

  若不过焉则不及。(如果)

  故不我若也。(如,及,比得上)

  而

  鸣鼓而聚之。 (表承接,一说表目的,可不译。)

  字而幼孩。 (通“尔”,你们)

  旦视而暮抚。 (表并列,又)

  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表顺接,可译“于是”)

  业

  驼业种树。 (以……为职业)

  理,非吾业也。 (职业)

  然

  隆然伏行。(……的样子)

  既然已。 (这样)

  然吾居乡。 (然而)

  病

  病瘘。 (患,生……病,名作动)

  故病且怠。 (困苦)

  者

  有类橐驼者。 (……的`样子)

  他植者则不然。 (……的人)

  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的人。“吾业者”,我们种树行业的人)

  以

  以致其性焉尔。(来)

  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 (把)

  早实以蕃(而)

  而卒以祸(因,因为)

  摇其本以观其疏密(来)

  而木之性日以离矣(地)

  且

  无不活,且硕茂。(而且)

  吾小人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尚且)

  故病且怠。(又,又……又……)

  传

  种树郭橐驼传(一种文体)

  传其事以为官戒(为……作传)

种树郭橐驼传教案4

  教学目的要求:训练学生自读课文能力,积累文言词汇,筛选、提取课文的信息要点,懂得遵循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顺应其天性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训练阅读时筛选课文重要信息,提取课文要点的能力;使学生理解种树之理与为官治民之道的内在联系。

  授课方法:引导阅读讨论

  教学参考及教具(含电教设备):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多媒体

  板书设计或授课提纲

  种树郭橐驼传柳宗元

  1、介绍人物身世

  2、引出种树行家

  3、畅谈种树经验

  4、官府繁政扰民

  5、问者意外收获

  对比映衬

  郭橐驼勿虑勿动去不复顾莳若子置若弃顺天致性

  他植者爱之忧之旦视暮抚爪其肤摇其本勤虑害树

  长人者好烦其令旦暮来呼小人病且怠繁政扰民

  一、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顾初中学过的柳宗元的文章《捕蛇者说》。

  提问:文中捕蛇的人为什么要冒着生命危险去捕那含有巨毒的蛇?这说明了什么?(因为捕到那种蛇可以抵交赋税,说明当时的赋税比毒蛇还要毒)

  教者:通过故事反映社会现实问题,是柳宗元散文的重要特点。我们今天再来学习一篇柳宗元写的寓言故事,看看与《捕蛇者说》有什么异同?

  二、解题

  1、板书课题:种树郭橐驼传(幻灯片1)

  2、介绍写作背景:(出示幻灯片2)

  从《捕蛇者说》我们知道,中唐时期各地官僚为巩固自己的地位,竞相向朝廷进奉,加紧对下层盘剥,于是“通津达道者税之,莳蔬艺果者税之,死亡者税之”,名目繁多,真比毒蛇还毒。文章就是针对当时这种苛捐杂税,官吏繁政扰民的现象发而为言的。

  3、解题:从文题看,文章似乎写的是一个叫郭橐驼的种树的故事,这个人有什么值得柳宗元为之立传呢?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教者范读课文,学生练读,齐读

  2、布置学生对照课文注解,自学课文,扫除障碍,理清课文思路层次

  3、正音释义:出示幻灯片3,指名认读、教读,解释词义

  4、组织学生讨论并用一句话概括各段大意。教者明确并显示幻灯片4:

  ①介绍人物身世

  ②引出种树行家

  ③畅谈种树经验

  ④官府繁政扰民

  ⑤问者意外收获

  四、重点研读

  1、先后提出下列问题,组织学生讨论

  (1)郭橐驼种树的方法是什么?他认为种完树后应采取什么态度?

  (2)其他种树人怎样种树?结果如何?

  (3)郭橐驼怎样评价、描述官吏繁令扰民的?

  学生讨论,随机出示幻灯片。学生讨论后教者明确,(边讲解边显示幻灯片5):

  郭橐驼勿虑勿动去不复顾莳若子

  置若弃――顺天致性

  他植者爱之忧之旦视暮抚爪其肤

  摇其本――勤虑害树

  长人者好烦其令旦暮来呼小人病

  且怠――繁政扰民

  (讲解时注意随机解释加点的.字义。)

  (4)提问: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课文的重点在第3、4小节,这两小节有什么联系?

  (第3小节谈种树经验,引出第4小节为官治民之道)

  板书:从种树经验引出为官治民之道

  2、概括主题

  要求学生思考文末“传其事以为官戒”中的“官戒”指的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明确:“官戒”就是统治者不要繁政扰民,而要顺应老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让他们休养生息。

  3、讨论写作方法

  (1)对比:从上面的分析很容易看出课文采取了两种种树方法的对比(出示补充幻灯片)这种对比的方法,显示了事物的差别,加强了说理的力度,收到了不言自明的功效。

  (2)映衬:先解释“映衬”,即互相照应的写法,上下文内容、语意遥相呼应,强化表达效果。本文先说“养树”,后说“养人”,树和人的话题合而为一,互相补充,增强了文章的气势。

  五、对比、延伸阅读训练

  1、对比阅读训练

  出示幻灯片6的对比表格引导学生讨论对比本文与学生初中所学《捕蛇者说》两篇文章在写作方法和主题思想上的相同点与不同点。(逐渐出示幻灯片内容)

  本文与《捕蛇者说》的对比

  《捕蛇者说》

  《种树郭橐驼传》

  写法

  一、问答展开情节

  二、陈述蒋氏三代遭遇

  三、映衬蛇之毒-赋敛之毒

  主题

  借捕蛇者的悲惨遭遇揭露赋敛剥削的惨毒、官吏的凶悍和人民苦难的深重

  2、延伸性阅读训练

  显示幻灯片7《蝜蝂》,布置学生阅读后发表评析意见。

  参考答案:小虫:善于负重好爬高。

  讽刺达官贵人:觊觎高位,贪婪成性,唯利是图

  六、小结:

  1、中唐时期,韩愈、柳宗元等倡导“古文运动”,提倡质朴的文风,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现在看来,本文名为“传”,实际上是一篇讽喻性极强的寓言故事,并非实有其事。而以寓言的方式进行讽谏,是中国古代文人向统治者提意见的传统做法。

  2、本文的“顺天致性”观点,不仅适用于种树和为官“治民”,其实,做任何事情都要符合自然规律,只凭想当然乱干蛮干,其结果只能是失败。

  七、作业

  (1)课内完成二、三题(词语训练)

  学生先自己做,再交流讨论。教师总结学法:积累文言实词、虚词,不必死记硬背,而要在不同用法的比较中熟悉它们的用法。

  (2)课外作业

  用本文“顺天致性”、顺其自然的观点围绕下列话题(任选一个)写一篇文章,500字左右。

  ①儿童教育②环境保护

种树郭橐驼传教案5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作者及文章的思想内涵。

  2、掌握“类、固、致、易”等实词的多义性和“且、而”等虚词的意思和用法。

  (二)能力训练点

  1、学习本文设事明理的写法。

  2、掌握文章运用对比与映衬的表现手法。

  (三)德育渗透点

  本文针对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社会现象而作,启发上层统治者清肃吏治,顺应老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使它们修养生息,以维持社会秩序。

  (四)美育渗透点

  赏析“史笔”与“文辞”兼美的语言。

  二、学法引导

  1、学生先阅读注释①,了解作者以及文章的主旨。

  2、对照注释,疏通课文,,可采用讨论法,合作学习。

  3、对照课后题目,通读课文,初步完成对课文的理解。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掌握多义词的用法。

  2、学习文章运用对比与映衬的表现手法。

  3、学习文中设事明理的写法,注意以传记的方式说理、用类比说理、用鲜明对比说理的特点。

  难点:

  1、“史笔”与“文辞”兼美的语言表现力。

  2、《种树郭橐驼传》一文深刻的思想意义。

  解决方法:

  1、师生合作研讨,尤其注意学生合作,教师做好点拨。

  2、熟读全文,以读来促进理解。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师生互动设计

  1、补充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增进对文章内涵的理解。

  2、教师设置讨论题,启发学生读书思考。

  六、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但是到了中唐,已是危机四伏,封建社会开始走下坡路。我们从柳宗元的《捕蛇者说》中可以看出封建朝廷苛征重税,人民不堪重负,“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作者柳宗元不但揭示了当时官吏繁政扰民这一社会现象,还指出了解决这一现象的方法。那就是肃清吏治,顺应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使他们修养生息,以维持社会秩序。今天我们来学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

  (二)写作背景:本文是寓言体的传记。名“传”,实际上是一个讽喻性极强的寓言故事,是柳宗元早年在长安任职时的作品。郭橐驼种树的本事已不可考,后世学者多认为这是设事明理之作。本文是针对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现象而为言的。中唐时期,豪强地主兼并掠夺土地日益严重,“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仅有一点土地的农民,除了交纳正常的捐粟外,还要承受地方军政长官摊派下来的各种杂税。据《旧唐书·食货志》记载,各地官僚为巩固自己的地位,竞相向朝廷进奉,加紧对下层的盘剥,于是“通津达道者税之,莳蔬艺果者税之,死亡者税之”,民不聊生。这就是柳宗元写作本文的社会背景。

  ( 三)出处与作者:柳宗元(773—819),出生于京都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运城西南解州镇)人,世称“柳河东”。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德宗贞元九年(793)进士,曾任集贤殿正字、蓝田尉、监察史里行等职。顺宗时,官礼部员外郎。他参加了主张政治革新的王叔文集团,罢宫市,出宫女,限进俸,减租税,反对宦官专权和藩镇割据。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十年后调任柳州刺史,病逝于任所,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柳宗元和韩愈齐名,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一,并称“韩柳”。他的作品对下层人民的悲惨处境和社会生活中的不合理现象能无情地加以揭露和批判,说理透辟,笔锋犀利,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他的山水游记刻画细致,寄托深远,往往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具有高度的艺术感染力量。他写作的一些讽刺寓言,篇幅虽小,寓意深刻,也为后人广泛传诵。有《柳河东集》。

  (四)疏通课文:种树郭橐驼传 柳宗元

  (原文)郭橐(tuó)驼(tuó),不知始(当初、原来)何名。病(作动词,生……病)偻(lǚ脊背弯曲,驼背),隆然(脊背高高突起的样子)伏行(弯着腰走),有(有点)类(似)橐驼(驼驼)者,故(所以)乡人(同乡人)号(作动词,取绰号)之(称他)“驼”。驼闻(听说)之曰:“甚善(很好),名(称呼,动词)我固(本来、的确)当(恰当)。”因(因而)舍(丢掉)其(自己的)名(真名),亦自谓“橐驼”云。

  (段意)1节介绍人物身世(豁达乐观)

  (分析)提问:1. 得名由来?明确:驼背,取绰号。

  2. 人物性格有何特征?明确:豁达乐观。

  (原文)其(他的)乡曰(叫作)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以……为业)种树(动词,以种树为业),凡长安豪家富人为观游(作为观赏游览的)及卖果者(种树卖果营利的人),皆争迎取养(争着迎接和雇佣)。视(看)驼所种树,或(即或)迁徙(移植),无(没有)不活,且(并且)硕茂(高大茂盛),蚤(早)实(结的果实)以(而)蕃(繁多)。他植者(其他种树的人),虽(虽然)窥伺(暗中观察)效慕(效仿羡慕),莫(没有谁)能如(赶得上,及)也。

  (段意)2节引出种树行家(种树能手)。

  (分析)提问:1.人物有何特长?明确:种树能手

  2.用哪些方法突出他的技术?明确:1侧面烘托:“争迎取养”。2正面突出:“硕茂,早实以蕃。”从成果看其技艺非凡。3对比反衬:“莫能如”对比反衬出他的技艺无与伦比。

  3..阅读第3节,讨论描写郭橐驼这一形象的手法。

  (明确) 本节运用了对比映衬的手法来写郭橐驼具有丰富的植树经验。郭橐驼种树经验在于种树“不害其长”,不做“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的事。而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而“他植者”却与之截然相反。

  (原文)有问之(有人问他),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活的时间长)且(并且)孳(zī生长得快)也,能顺木之天(生长的自然规律),以(来)致(获得)其(它的)性(树木的特性)焉尔(语气词,表示肯定的可译为“罢了”)。凡植木之性(大凡种树的规律),其(它的)本(根)欲(要)舒(舒展),其(它的)培(培土)欲平,其土欲故(旧,旧土),其筑(捣土)欲密(坚实)。既(已经)然(这样)已(通“矣”,了),勿(不要)动(再动它)勿(不要)虑(再犹豫),去(离开)不复(再)顾(回头看),其(那)莳(shì移栽、栽种)也若子(像对待孩子那样),其(那)置(搁置,指栽好后放在一边)也若弃(像抛弃了它们),则(那么)其(它的)天者(天然的品质)全(保全)而其(它的)性(本性)得(得到形成)矣。故(所以)吾不害(妨害)其(它的)长(生长)而已(罢了),非有能(能力)硕(使……大)茂(使……茂)之(它,代树)也;不抑(抑制)耗(损耗)其(它的)实(果实)而已,非有能(不是有能力)蚤(使……早)而蕃(使……蕃,繁多)之(代树)也。他植者(其他的种植的人)则(就)不然(这样),根拳(拳曲,伸展不开)而(又)土易(换了新土)。其(那)培(培土)之也,若(如果)不过焉(不是过多了)则(就是)不及(不够)(若不……则:如果不是……那就是……)。苟(假使)有能(能力)反是(和这种做法相反)者,则(那么)又爱之(它)太恩(情深、用心),忧(担心)之太勤(勤快)。旦视(早上看)而暮抚(傍晚抚摸),已去(已经离开)而(却)复(又)顾(回头看)。甚者(更有严重的)爪(用手指甲去掐,名作状)其(它的)肤(树木表皮)以(来,连词)验(检验)其(它)生枯(是活着还是死了),摇(摇动)其本(它的根)以(来)观(观察)其(它的)疏密(是疏松还是密实),而(可是)木之性(树木的本性)日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的)离(背离,丧失)矣。虽(虽然)曰爱之,其(这种做法)实(实际)害之;虽(虽然)曰忧(担心,忧虑)之,其(这样做法)实(实际)仇(仇恨)之。故(所以)不我若(不如我)也,吾又何能为(做什么)哉!”

  (段意)3节畅谈种树经验。

  (分析)提问:1.郭橐驼种树技艺高超表现在哪几方面?

  明确:a广为争迎取养。b.成活率高,故茂,早实以蕃。

  2.作者写种树技艺高超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在于说明做任何事情都要顺天致性,按客观规律办事。

  3.文中种树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明确:其基本原理就是“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4.“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孽也……而木之性早已离矣”这段话有几层意思?体现这段话的中心旨意的话是哪一句?

  明确:分三个层次:a.指出郭橐驼种树好的基本原理:“顺木之天,以致其性。”这也是这段的中心论点。b.从正面说明郭橐驼种树能顺天致性的态度和方法。“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顺天致性的态度。类比要爱护百姓和让百姓休息生养。c.指出他植者害木之天者使木性日离的态度和方法。

  拳、易、过、不及:是马虎态度(即不及)

  方法:视、抚、去、顾。

  结果:性日离。

  危害:害之、仇之。

  5.作者从什么角度来实现种树的正确态度和方法?这祥写“爱之太恩,忧之太勤”的态度与主旨有何关系?

  明确:第2、3层运用正反对比手法表现种树的正确态度和方法,主要通过橐驼的种树态度和方法与他植者种树的.态度和方法说明种树道理。

  6.他植者不合这一原理主要表现在哪两个方面?

  明确:两种态度——

  a.马虎态度(不及):根拳,培土或过或不及。

  b.爱之太恩,忧之太勤(过分):旦暮视,去而顾,爪其肤,摇其根。与下段“长人者好烦其令”对应。

  7.作者为什么略写他植者的马虎的态度而详写太恩、太勤的态度?

  明确:详细写这种态度是为了表现主题的需要,主旨是要揭露“长人者好烦其令”的社会弊病,这一主旨与种树太殷、太勤的态度和方法恰相类比,详细写是为了引导、强化突出主题。

  8.作者主要采用什么手法表现种树的正确性?

  明确:采用了对比的方法,将驼驼种树方法与他植者进行对比。

  9.从全文看,作者为什么要大力铺陈、郭种树的正确原理和方法?

  明确:文章是以种树类比治国,因而大力铺陈种树的正确原理和方法就阐述了养民治国的道理,就是阐发文章主旨。

  (原文)问者曰:“以(用)子(你)之道(的道理),移(移到)之(代词,指代种树的道理)官理(为官治民。唐人避高宗名讳,改“治”为“理”。理:治)可乎?”驼曰:“我知(只知道)种树而已,官理(当官治民)非吾业(不是我的职业)也。然(然而)吾居(居住)乡(乡间),见长(zhāng)人(治理人民的官长)者,好(喜欢)烦其令(频繁的发布命令),若(好像)甚怜(爱)焉(他们,指爱护百姓),而(可是)卒(最终,终于)以(以此)祸(使动用法。使遭祸)。旦暮(早晚)吏来而呼(呼叫)曰:‘官命(政府命令)促(督促)尔(你们)耕(耕种),勖(xù勉励)尔(你们)植(种植),督(督促)尔(你们)获(收割),早缫(sāo煮茧抽丝)而(通“尔”,你们)绪(丝的头绪),早织而(通“尔”,你们)缕(线,这里指纺线织布),字(养育)而(通“尔”,你们)幼孩(小孩),遂(长,喂大)而(通“尔”,你们)鸡豚(tún小猪)’。鸣(鸣击)鼓(锣鼓)而(来)聚(聚集)之(他们,击(敲击)木(木梆子)而(来)召之(召集他们)。吾小人(我们小老百姓)辍(停止)飧(sūn晚饭)饔(yōng早饭)以(来)劳(慰劳)吏(官吏)者,且(尚且)不得暇(空闲时间),又何以(又靠什么)蕃(使……蕃,繁衍生息)吾(我们)生安(使……安定,安顿)吾性(我们的性命)邪(呢)?故(所以)病(穷困、困苦)且(并且)怠(懈怠)。若是(像这样),则(那么)与(跟)吾业者其(副词,难道、或许)亦有类(类似,近似之处)乎?”

  (段意)4节官府繁政扰民。

  (分析)1. 第4节,将郭橐驼种树之道“移之官理”,仍借郭橐驼之口,写出做官的道理,那么如何做官呢?

  明确:做官之人,要像种树那样,要顺应民众生活的要求,不要妨碍他们的生长,使他们得以“蕃生”,“安性”。

  2.借橐驼揭示“长人者好烦其令”的社会弊病。从全文看,作者为什么要大铺陈郭种树的正确原理和方法?

  明确:“长人者好烦其令”,与第3节“爱太恩,忧太勤”相对应。至此作者用类比的方法完成从植树到治民的过度,用植树类比治民,用种树之道类比治民之理。

  用种树 类比 治民

  顺木之天致木之性 : 顺民之天致民之性

  莳也若子 : 爱民如子

  置也若弃 : 让百姓修养声息

  种树马马虎虎 : 不顾人民死活

  爱太殷,忧太勤 : 长人者好烦其令

  木性日离 : 民病日急

  害树仇树 : 害民仇民

  用类比方法,通过写种树说明养民治国的道理,类比能加强说理的形象性,从而使抽象的道理变得十分具体,深入浅出,生动有趣。

  (原文)问者曰:“嘻(笑声),不亦(也)善(很好)夫!吾问(请问)养树,得养人术(得到养民的方法)。”传(传播)其(他的)事(故事)以(来)为(作为)官戒(当官者的鉴戒)也!

  (段意)5节问者意外收获。

  (分析)点出作者以种树之道类比治国之道的写作目的。全文从橐驼其人,说到种树之道,再转到治国之理,最后从“养树”“养人”两方面收结全文,点明题意,这样以写传的方式进行说理,从一个普通劳动者来阐述治国养民的主张,很有说服力,这也是本文一大特点。 从结构看,第一段是“起”,第二段是“承”,第三段是“转”,第四段是“分”,第五节是“合”。章法分明,过度自然,意理贯通。

  (五)课文分析:

  1.体裁:带有寓言性人物记传,实际是一篇议论文。

  2.中心议题:揭露时政弊端,论述为官治民的道理。本文借为人立传的方式,寓治国养民之理于种树之道当中,揭露了当时统治阶级政乱令烦的弊病给人民带来的祸害,表现了作者进步的“养民”治国思想,体现了人民的愿望和要求。

  3.论证方法:用种树道理说明治民道理的类比论证。本文名为传记,实在说理,名为记人,实在记言,采用的基本手法是类比,见第三部分分析。

  4.层层对比。 本文关于如何种树的道理,主要是通过橐驼和“他的植者”对比说明的,见第二段分析。另外,从总体看橐驼“病偻”种树之“顺天致性”与“长人者好烦其令”之者也存在对比的关系。

  “驼背、违天害性、烦其令、违民天害民性”对比“人不能违天害性,种树不能违天害性,治民不能违天害性”,任何事物都要顺天致性,不能违背客观规律有哲理意义。

  5、赏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明确:文章运用了对比与映衬的表现手法,先谈养树,后论养人,以“种树”喻“治民”,含蓄委婉地表达了作者的政治观点。叙事语言简洁生动,是本文的一个突出特点。如仅用“隆然伏行”几个字,就写出了人物的形象特征;仅用“甚善。名我固当”几个字,就写出了人物的个性,这种“史笔”与“文辞”的兼美,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语言表现力。

  (六)总结扩展:这是一篇传记,也是一篇寓言式的说理文。本文兼有传记文和寓言的特点,将两种文体熔为一炉。就其历叙人物姓名、籍里、职业及对人物作正写反衬等笔法来看是传记文格局;就其借种树之道以喻为官治民之道来看则又是寓言性质。这种融合,有助于叙议契合、事理相生。

  附一:板书设计:

  种树郭橐驼传 种树 顺木之性 效果 设事喻理:

  “幻设为文” (养树)全其天性 早蕃硕茂 停止扰民

  “以寓言为本 “治人 顺民之意 宽简为政

  (鲁迅语) (养民 休养生息 安吾性蕃吾生

  附二:(译文)郭橐驼,不知道原先叫什么。由于得了佝偻病,后背高高隆起,俯伏着走路,好象骆驼的样子,所以乡里人称呼他“橐驼”。橐驼听到这个外号,说:“好得很,用它来称呼我确实很恰当。”于是舍弃他的原名,也自称“橐骆”了。他的家乡叫丰乐乡,在长安城的西郊。橐骆以种树为职业,凡是长安城的豪绅人家修建观赏游览的园林,以及卖水果的商人,都争相迎请雇用他。看橐骆所种植的树木,或者移栽的树木,没有不成活的,而且高大茂盛,果实结得又早又多。其他种树的人虽然偷偷地察看仿效,都不能赶上他。

  有人问他原因,他回答说:“我郭橐驼并不能使树木活得长久而且生长得快,只不过能够顺应树木自然生长的规律,使它按照自己的习性成长罢了。一般说来,种植树木的习性要求是:树根要舒展,培土要均匀,移栽树木要保留根部的旧土,捣土要细密。这样做了以后,不要再去动它,也不要再为它担心,离开后就不必再去看顾它了。树木移栽的时候要象培育子女一样精心细致,栽好后置于一旁要象把它丢弃一样,那么树木的生长规律就可以不受破坏,而能按照它的本性自然生长了。所以我只是不妨害它生长罢了,并没有使它长得高大茂盛的特殊本领;我只是不抑制、减少它的结果罢了,并没有使它果实结得又早又多的特殊本领。其他种树的人却不是这样,树根拳曲不能伸展,又换了新土,培土不是多了就是少了。如果有与此相反的人,却又对树木爱得过于深厚,担心得过了头,早晨看看,晚上摸摸,已经离开了,还要回头看顾。更严重的,还用手指抓破树皮来检验树的死活,摇动树根来察看栽得是松是实,这样,树木的本性就一天天丧失了。虽然说是爱护树,实际上却害了树;虽然说是忧虑树,实际上却是仇恨树。所以都不如我啊,我又有什么本领呢?”

  问的人说:“把你种树的道理,转用到为官治民上,可以吗?”橐驼说:“我只知道种树罢了,为官治民,不是我的职业啊。然而我住在乡里,看到那些官吏喜欢不断地发布各种命令,好象很爱惜百姓,但最后反造成了灾祸。每天早晚,差吏来到村中喊叫:‘官长命令催促你们耕田,勉励你们播种,督促你们收割。早点缫好你们的丝,早点纺好你们的线。抚育好你们幼小的子女,喂养大你们的鸡猪。’一会儿击鼓让人们聚集在一起,一会儿敲木梆把大家召来。我们小百姓顾不上吃晚饭、早饭来应酬慰劳差吏,尚且都没有空暇,又靠什么来使我们人口兴旺,生活安定呢?所以都非常困苦而且疲乏。象这样,那就与我们行业的人大概也有相似之处吧?”

  问的人颇有感慨地说道:“这不是说得很好吗?我问养树,却得到了养民的办法。”我记下这件事,把它作为官吏的戒鉴。

种树郭橐驼传教案6

  教学目标

  1、了解柳宗元的生平及作品写作背景。

  2、了解写作背景,理解本文借种树人之口阐发的为官治民之理。

  3、体会寓言式人物传记委婉、含蓄的讽谏特点及对比与映衬的写法。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故”等实词,归纳“虽”、“因”、“且”、“焉”等几个文言重点虚词的用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自读自译课文,提高文言文的自学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寓言式人物传记委婉、含蓄的讽谏特点及对比与映衬的写法。

  文化传承与理解:要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顺应其天性,让其自由发展,少加人为干扰。

  教学重难点

  重点:积累重要文言文语法现象。

  难点:体会寓言式人物传记委婉、含蓄的讽谏特点及对比与映衬的写法。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但是到了唐代,已是危机四伏,封建社会开始走下坡路。我们从柳宗元的《捕蛇者说》中也可以看出封建朝廷苛捐杂税,人民民不聊生。作者柳宗元不但揭示出了当时官吏扰民的现象,还指出了解决这一现象的方法,那就是肃清吏治,顺应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是它们休养生息,以维持社会秩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

  二、写作背景

  本文是柳宗元早年在长安任职时针对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现象而创作的。中唐时期,豪强地主兼并掠夺土地的现象日益增多,各地官僚为巩固自己的地位,竞相向朝廷进贡,同时,加紧对下层劳动人民的盘剥,于是“通津达道者税之,莳蔬艺果者税之,死亡者税之”,民不聊生。这就是柳宗元写作本文的社会背景。

  三、作者介绍

  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字子厚,汉族,河东(现在山西芮城、运城一带)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有《河东先生集》,代表作有《溪居》、《江雪》、《渔翁》。

  四、题目解说

  “种树”,指种树的人。“郭橐驼”,指本文的主人公。橐驼,即骆驼。“郭橐驼”因驼背而得名。“传”本来指传记,但实际上本文是一篇兼具寓言和政论色彩的传记文。

  五、层次结构

  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简要介绍郭橐驼的形象特征及名号来历。

  第二部分:介绍郭橐驼的籍贯及高超的种树技艺。

  第三部分:写郭橐驼种树与他人种树的不同,实际上就是能否做到“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问题。

  第四部分:在问答中将种树之理“移植”到做官治民之理上来。

  六、全文分析

  1、郭橐驼是从哪些方面论述何谓“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

  ①树根要舒展,培土要平,要用旧土,捣土要结实。

  ②栽好后就不动不虑,离开后也不再去看它们。

  ③栽种时要像对待孩子那样小心,种完后就像丢弃了一样不再管它,使它们保全天性,顺性生长。

  2、种树种不好的两类人是怎么做的?

  一类人是树根拳土就更换新土,培土不适度。另一类人是养护太过、忧树过勤,以致树木的天性一天天远去。他们的共同点就是违背规律,逆树的天性而行。

  3、作者是如何体现郭橐驼种树的精湛技艺的?

  作者运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正面描写如”駝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等。侧面烘托如“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等。

  4、作者是如何体现郭橐驼种树的精湛技艺的?

  作者运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正面描写如“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等。侧面烘托如“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等。

  5、本文虽重在说理,但郭橐驼的形象依然栩栩如生,请说说作者是如何刻画这一形象的,并简析其性格特征。

  本文重点虽不在刻画郭橐驼其人,但他的形象仍然栩栩如生,这与作者在行文中高超的艺术处理是分不开的。比如作者在介绍郭橐驼这个名字的由来时,便颇有匠心地选择了能说明其外形特征的语言:“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这既说明了郭橐驼名字的由来,又勾勒出了他的外形。又如郭橐驼在对话时的用语“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非有能硕茂之也”“非有能早而蕃之也”等,他虽身怀种树绝技,但在讲述种树经验时毫无骄矜之气,他谦逊的语气,也烘托出他的精神面貌。再如第4段中的“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数句,语气符合他的身份,也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安分守己的老实人,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种树人。正因为这样,所以他谈种树之道,句句恰到好处,这就增加了这个人物形象的真实性以及他言谈的'可信性。作者是怀着歌颂劳动人民聪慧才能的感情来刻画郭橐驼这一人物形象的。

  6、郭橐驼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郭橐驼是一个不知名字,身份卑微,平凡朴实、豁达,身残而自信的种树人。“不知始何名”“隆然伏行”写出了人物的身份卑微及形象特征。“甚善。名我固当”,残疾者多忌讳他人言其残疾,此人却坦然接受“驼”名,还自谓“橐驼”,可见其坦荡明达,不因病偻而自卑,其言行中可见“顺天致性”之意。

  七、中心思想

  这是一篇寓言式传记,以种树之道喻治民之理。作者借写郭橐驼种树能够采取正确的方法,顺应树木生长的自然规律,因而使树木长得高大茂盛,果实结得又早又多,警诫官吏为政应顺应百姓的生活需要,符合他们的劳作规律,让百姓休养生息,揭露了当时“长人者好烦其令”的社会弊端,阐发了作者“养民”治国的进步思想。

  八、写作特点

  1、简洁而生动。

  这篇寓言式的人物传记,写得既简洁又生动。简洁体现了史传的特点,生动则蕴含了文学的情趣。如第1段介绍人物,通过简洁的叙述,生动的描写,一个栩栩如生的驼者形象便跃然纸上了。这显示出作者高超的语言表现力。

  2、对比与映衬。

  文中的对比,有叙事性的,如两种种树方法的对比;有论述性的,如郭橐驼对自己种树方法的总结和对“他植者”种树方法的批评。从内容而言,本文先谈“养树”,后论“养人”,运用了映衬的写法。这样写,把树和人的话题合二为一,互相补充使文章说理更加透彻。

  3、婉约而多讽。

  这篇人物传记是通过寓言故事进行劝诫的,这决定了它婉约而多讽”的风格。这种风格基本上是通过所传人物的语言表现出来的,如第4段,一个“知种树而已”的驼者欲止又言。作者在朴实简单的类比中,揭示了吏治的弊端,颇具讽刺意味。

  九、补充资料

  寓言

  寓言,是一种带有劝谕和讽刺性的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结构简单,篇幅短小,情节有趣。寓言作品中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动物或者物品。它的主题思想大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寓言总是通过夸张比喻的方式,使简单的故事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宝贵的生活经验,给人们以智慧、启发、训诫,给丑恶者以无情的讽刺。

  寓言的内容多反映人们对生活的看法,对某种社会现象作出批评,或对某个人有所讽刺和箴诫。它的故事情节虽然是虚构的,但又总是集中概括了人类社会的某种现象,因而具有现实的教育意义。

  十、总结全文

  本文是一篇寓言式的传记。作者借郭橐驼之口,用“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种树方法,委婉含蓄地说明“顺民之性以养民”的道理,揭露并讽刺了统治者的苛政烦令给百姓带来的灾祸,提出宽简为政,让百姓安居乐业的主张。

  布置作业

  在现实生活中,郭橐驼的“种树经”能给我们什么启示?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课后训练

  作业

  1.这段文字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请简要概括。(不超过15字)

  柳宗元虽然活了不到50岁,却在文学上创造了光辉的业绩,在诗歌、辞赋、散文、游记、寓言、小说、杂文及文学理论诸方面,都有突出的贡献。柳宗元一生留下600多篇诗文作品,其诗多抒写抑郁悲愤、思乡怀友之情,幽峭峻郁,自成一路。最为世人称道的,是那些清深意远、疏淡峻洁的山水闲适之作。其文的成就大于诗。其骈文有近百篇,不脱唐骈文习气,但也有像《南霁云睢阳庙碑》那样的佳作。柳宗元认为天下万物的生长,都有自身的发展规律,“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必须顺应自然规律,否则不仅徒劳无益,还会造成损害。柳宗元认为,育人和种树的道理是一样的,育人同样要顺应人的发展规律,而不能凭着主观愿望和情感恣意干预和灌输。

  2.《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告诉我们一个种树的道理,那就是“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由此联想现在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你想对家长说些什么?要求:用语鲜明、生动,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80字左右。

  3.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周敦颐曾论证过,衡湘以南为进士者,皆以子厚为师。唐朝时湖南有25人考取了进士,永州就有9人,柳宗元功莫大焉。

  ①一个历史上著名的奸臣竟对柳宗元有这样的礼赞

  ②震惊之余,也颇释然

  ③在永州潇水之西的柳子庙内的一块古碑上有一首诗,名为“寻愚溪谒柳子庙”

  ④柳宗元理应得到所有人的敬仰

  ⑤诗的落款刻的是“严嵩”二字

  ⑥以谪守永州而坚贞如玉的品格操守、才冠古今的文章学识

  A.③④⑥⑤①②B.③⑤①②⑥④

  C.③⑤①⑥④②D.③②④⑤①⑥

  4.下列各句中,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A.星期天,妈妈为了让小徐熟悉社会,特地叫他到市场买菜。小徐到市场后问摊主:“大叔,买1千克土豆要多少人民币?”

  B.阿明乘公交车去医院看病,他对车上的人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我身体不舒服,大家给我让个座吧!”

  C.好友将自己的字画赠送给马医生,马医生说:“恭敬不如从命,你的墨宝我就全都收下了。”

  D.老师放在讲台上的书不见了,问阿勇看到没有,阿勇回答说:“你的书在哪儿我怎么知道?你问别人吧。”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柳宗元的文学成就和育人思想。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浏览语段,看语段的中心话题是什么,然后看语段由几句话组成,这些话语是什么关系,并进行同类合并,最后进行概括即可。这段文字介绍的对象是“柳宗元”,一共有八句话,第一句话说柳宗元“在文学上创造了光辉的业绩”,这是总体介绍柳宗元的文学成就,二到五句详细介绍柳宗元的文学成就;第八句说“柳宗元认为,育人和种树的道理是一样的”,这一句从六、七句而来,由种树到育人。综合起来看,这段文字主要讲述了两个方面的内容,即柳宗元的文学成就和育人思想。

  2.答案:孩子就像一棵树,无拘无束、自由生长是他们的天性,你不用担心他们会变成灌木,更不用担心他们会变成野草。放开手,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方式成长吧,“树大自然直,人大自然长”是有道理的啊!

  解析:解答本题时可以以郭橐驼所说的这句话为出发点进行阐发,但要注意围绕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展开。同时,要注意题干中对修辞手法和字数的要求。

  3.答案:B

  解析:通读横线后的语句及所给六句话,了解大意。从大意来看,语段由古碑上的诗歌引出柳宗元,然后指出柳宗元被严嵩赞颂的原因是柳宗元的品格和学识。由此可确定③为首句,⑤交代诗的落款,应该紧承③,据此排除A、D两项。①中的“一个历史上著名的奸臣”对应⑤中的“严嵩”,所以①应紧跟在⑤后。②说的是对著名的奸臣礼赞柳宗元这件事的态度,应紧跟在①后,据此排除C项。

  4.答案:C

  解析:A项,“千克”和“人民币”为书面语,口语中不宜使用。B项,阿明请求别人给自己让座的话有道德绑架之嫌。D项,阿勇的话反问语气强烈,不礼貌。

种树郭橐驼传教案7

  教材分析

  本文针对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现象,通过对郭橐驼种树之道的记叙,说明"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是"养树"的法则,并由此推论出"养人"的道理,指出为官治民不能"好烦其令",批评当时唐朝地方官吏扰民、伤民的行为,反映出作者同情人民的思想和改革弊政的愿望。

  教学目标

  1.了解柳宗元的生平及作品写作背景。

  2.积累"优、业、蕃、舒、顾"等文言实词的含义。

  3.归纳"虽、因、且、焉"等虚词的义项。

  4.训练学生自读自译课文,提高文言文的自学能力。

  5.要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顺应其天性,让其自由发展,少加入为干扰。

  教学重点

  1.积累一定量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2.学习文章对比和映衬的写法。

  3.掌握文章的主旨。

  教学难点

  分析作者是如何用种树之理来谈为官治民之道的。

  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理应让学生充分自读,教师作相机点拨。

  课时安排

  1课时

  预习资料

  文言语法现象举例

  (一)通假

  ⑴非有能蚤而蕃之也(“蚤”通“早”)(4处)

  ⑵蚤缫而绪;蚤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而”通“尔”,你们的)

  ⑶其实雠之(“雠”通“仇”,仇视)

  ⑷根拳而土易(“拳”通“蜷”,蜷曲)

  (二)古今异义

  ⑴故乡人号之“驼”(故,所以;乡,乡里)

  ⑵不抑耗其实而已(其,它们;实,果实)

  ⑶其实害之(其,那;实,实际上)

  ⑷见长人者好烦其令(长,管理;人,百姓)

  ⑸字而幼孩(字,抚育;而,你,你们)

  ⑹得养人术(养,治理;人,百姓)

  (三)一词多义

  ⑴虽:他植者虽窥伺效慕(即使,连词)

  虽曰爱之(虽然,连词)

  ⑵故:其土欲故(旧,形容词)

  故不我若也(所以,连词)

  ⑶实:早实以蕃(结果实,动词)

  不抑耗其实而已(果实,名词)

  其实害之(实际上,副词)

  ⑷若:其置也若弃(像,动词)

  若不过焉则不及(如果,连词)

  故不我若也(如,连词)

  ⑸然:隆然伏行(……的样子,助词)

  既然已(这样,副词)

  然吾居乡(然而,连词)

  ⑹病:病偻(害了……病,动词)

  故病且怠(困苦,形容词)

  ⑺者:有类橐驼者(的样子,助词)

  他植者则不然(的人,助词)

  则与吾业者(的职业,名词)

  ⑻以:以致其性焉尔(来,连词)

  早实以蕃(不译,连词)

  以子之道,移之官理(把,介词)

  ⑼而:鸣鼓而聚之(表承接,连词)

  字而幼孩(你,代词)

  旦视而暮抚(表并列,连词)

  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表转折,连词)

  ⑽且:无不活,且硕茂(而且,连词)

  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尚且、还,连词)

  故病且怠(既……又,表示并列关系,连词)

  ⑾业:驼业种树(以……为职业、从事于,动词)

  理,非吾业也(职业,名词)

  (三)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⑴不知始何名(叫)

  ⑵病偻(生……病)

  ⑶名我固当(命名)

  ⑷蚤实以蕃(结果实)

  ⑸橐驼非不能使木寿且孳也(活得长久)

  ⑹其莳也,若子(抚育子女)

  ⑺爪其肤以验其生枯(用手指甲抓)

  ⑻传其事(记载)(《知识》H版归入“为动用法”,为……写传)

  ⑼其筑欲密(用杵捣)

  ⑽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飧,吃晚饭;饔,吃早饭)

  ⑾故乡人号之“驼”(给……起诨名)

  2.动词作名词

  ⑴凡长安豪家富人为观游及买果者(观赏游览的园林)

  ⑵或移徙(移栽的树)

  3.名词作状语

  ⑴旦视而暮抚(旦,在早上;暮,在晚上)

  ⑵而木之性日以离矣(一天天)

  4.使动用法

  ⑴非有能硕茂之也(硕,使……高大;茂,使……茂盛)

  ⑵非有能蚤而蕃之也(蚤,通“早”,使早;蕃,使……多结果)

  ⑶见长人者好烦其令(使……繁多)

  ⑷而卒以祸(使……遭祸)

  ⑸遂而鸡豚(使……顺利地成长)

  ⑹鸣鼓而聚之(鸣,使……鸣响;聚,使……聚集)

  ⑺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蕃,使……多;安,使……安定)

  5,意动用法

  驼业种树(以……为职业)

  6.为动用法

  ⑴其培之也(为……培土)

  ⑵忧之太勤(为……担忧)

  (四)句式

  1.判断句: “……也”式 理,非吾业也

  2.倒装句

  宾语前置

  ⑴故不我若也(“我若”,若我,如我)

  ⑵不知始何名(“何名”,名何,叫什么)

  ⑶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何以”,以何,用什么)

  ⑷吾又何能为哉(“何能为”,为何能,有什么本领)

  3、省略句

  以( )为官戒也(省宾语“之”指其事)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古人勤于植树,树木造福于古人。因而激发了历代文人墨客的诗意,他们常对喜爱的树题诗吟咏。

  东晋陶渊明在房前种了五棵柳树,曾留下"萦萦窗下兰,密密堂前柳"的诗句。唐代诗人杜甫因战乱流浪四川成都流花溪时,向驻地熟人要桃树苗,"泰气桃栽一百根,春前为送流花村"就是生动的写照。素有"柳痴"称呼的柳宗元,被贬柳州刺史后,在柳江沿岸种了很多柳树,曾留有"柳州柳刺史,种树柳江边"的说法。

  他的散文《种树郭橐驼传》不仅对指导种树有科学价值,而且还有极强的讽喻意义。

  二、柳宗元简介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祖籍河东郡解县(今山西永济县),世称"柳河东"。他出生于

  长安,少精敏而有文名,出入经史百子。21岁中进士,任秘书省校书郎。26岁第博学鸿词科,任集贤殿正字,博览群书,通观古今。贞元十七年(801)调任蓝田尉,得以了解世风民情。阪宗即位,他参与王任、王叔文等人的永贞改革,被任命为礼部员外郎。改革失败后,被贬为邵州刺史,途中,改永州(今湖南零陵县)司马,前后长达十年之久。他寄情山水,交往佛释以遣苦闷,并关心现实,写了大量文章驳难政敌。

  元和十年(815),被召入京,他满心以为可一展才志,不料又远放柳州刺史。在柳州任上,他关心民痪,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解民倒悬,深得民心。元和十四年卒于任所,故又称"柳柳州"。(刘禹锡写反诗)

  柳宗元是中唐进步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也是著名的文学家。他具有进步的历史观和朴素的唯物思想,反对天命论。他和韩愈一起领导古文运动,认为文章应辅物及时,其文学主张与韩愈大同小异。他的散文创作立意新颖,章法严谨,以杂文、寓言、山水游记等成就最高。

  三、解题

  本文名"传",实际上是一个讽喻性极强的寓言故事。郭囊驼种树的本事己不可考,后世学者多认为这是设事明理之作。本文是针对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现象发而为言的。中唐时期,豪强地主兼并掠夺土地日益严重,"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陆赘《均节赋税恤百姓》)仅有一点土地的农民,除了交纳正常的绢粟外,还要承受地方军政长宫摊派下来的各种杂税。据《旧唐书·食货志》载,各地官僚为巩固自己的地位,竞相向朝廷进奉,加紧对下层的盘剥,于是"通津达道者税之,前蔬艺果者税之,死亡者税之",民不聊生。这就是柳宗元写作本文的社会背景。

  四、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学生讨论并用一句话概括各段大意。

  明确:

  第1段,仿史传体例,介绍人物身世。

  第2段,转入正题,道出郭囊驼是一个种树的行家。

  第3段,郭囊驼谈种树经验。

  第4段,在问答中将话题"移植"到政事上来。

  第5段,写问者的意外收获及作传目的。

  五、具体研习课文

  出示投影:

  1.文章是如何道出郭囊驼是一个种树的行家的?

  2.郭囊驼总结的种树方法是什么?他认为种完后应该采取什么态度?他对自己取得的成绩是如何评价的?

  3.其他种树的人往往怎样做?结果如何?

  4."问者"问"养树"后,提出了怎样的建议?

  5.郭豪驼是怎样评价、描述官吏烦令扰民的?

  6.简析文中的对比、类比手法。

  学生思考、讨论后明确:

  1.作者先说囊驼种树为他带来的"际遇"一一一"争迎取养",再说他身手不凡。说欢迎他的人,举了两种有代表性的。一是搞观赏游玩的(精神方面),一是种树卖果的(物质方面)。这两种需求所种之树是大不相同的,因而暗示出囊驼技术的全面。说他技艺高超,点出了两个方面。一是他种的树不怕"移修",有"树挪活"的神奇;二是他种的树具有全优的'品质,校繁叶茂,早熟多果。最后用咆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点染一笔,更增加玄妙气氛。

  2.郭囊驼总结的种树方法是:"凡植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士培音欲平,其土如故,其筑欲密。其商也若子。顺应着树木的自然性格栽种,从而保护了它的生机,因而收到"天者全而其性得"的理想效果。正如他对自己的评价一样,"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3.其他种树的人违背树木的本性,种树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因

  此遭致"木之性日以离"的恶果。

  4."问者"问"养树"后,提出了"以子之道,移之官理"的建议。即建议把种树管树之理引申到吏治上去。

  5.文章先简要地用几句加以概括:"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接着用铺陈的手法,把"吏治不善"的种种表现加以集中,加以典型化,且有言有行,刻画细致入微,入木三分。如写官吏们大声吆喝,驱使人民劳作,一连用了两个"尔",五个"而"和七个动词,把俗吏来乡,鸡犬不宁的景象描绘得淋漓尽致。

  6.本文运用了对比和类比的写法。对比可以突出事物的特点,显现事物的差别,加强说理的力度,甚至收到不言自明的功效。本文中的对比,有叙事性的,如两种种树方法的对比;有论述性的,如郭囊驼对自己种树方法的归纳和对"他植者"的批评。类比就是互相照应的写法,通过上下文内容或语意的遥相呼应,来强化表达效果。本文先谈"养树飞后论"养人",把有关树和人的话题合而为一,互相补充。

  六、探究阅读

  结合"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谈谈儿童教育。

  说法参考:树木和树人的道理是相通的。教育儿童的根本方法应是不害其长不抑耗其实,应按照自然规律教育儿童,不能太过或不及,更不能人为束缚或战害儿童身心的发展。教育者只能按照儿童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即"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不能摆苗助长,也不能恨铁不成钢,动辄体罚。

  七、课文总结

  以寓言的方式进行讽谏,是中国古代文人向帝王或上层统治者提意见的传统做法。文章用"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养树方法。委婉含蓄地说明顺民之姓以养民的道理。揭露并讽刺了统治者的苛政烦令对百姓的搔扰侵害,提出宽简为政,让百姓安居乐业的主张。

  (板书):郭橐驼———对比——— “他植者”

  种树技艺、种树态度和方法

  (板书)他植者——————(类比)—————— 为官者

  种树马马虎虎 不关心老百姓痛痒

  “爱之太殷,忧之太勤”: “长人者好烦其令”:

  “旦视而暮抚”“爪其肤”“摇其本”。 “旦暮吏来而呼”“鸣鼓”“击木”。

  “木之性日以离” 百姓在烦琐政令下“病且怠”

  (板书)养树术—————— (类比)——————养人术

  “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顺民之天,以致民之性

  “其莳也若子” 要爱护老百姓

  “其置也若弃” 治国要让老百姓休养生息

种树郭橐驼传教案8

  教学目的:

  1.掌握偻等18个文言实词,归纳虽、因、且、焉四个文言虚词的用法。

  2.类比的写法,对比的手法。

  3.学习本文的讽喻性特点,理解作者的养人术。

  教学设想:

  [重点]文言基础知识用本文寓意。

  [难点]理解郭橐驼这一人物形象。

  [教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古人勤于植树,树木造福于古人。因而激发了历代文人墨客的诗意,他们常对喜爱的树题诗吟咏。东晋陶渊明在归隐后就专门在房门前种了五棵柳树,曾留下萦萦窗下兰,密密堂前柳的诗句。唐代诗人杜甫因战乱流浪四川成都浣花溪时,向驻地熟人要桃树苗,奉气桃栽一百根,春前为送浣花溪就是生动的写照。素有柳痴称呼的柳宗元,被贬柳州刺史后,在柳州沿岸种了很多树,曾留有柳州柳刺史,种树柳江边的说法。他的散文《种树郭橐驼传》不仅对指导种树有较高的科学价值,而且还有极强的讽喻意义。

  二、简介作者。

  柳宗元是著名的散文家、诗人,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另一位领袖人物。他提出的文以明道的文学主张,对当时的古文运动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他的许多作品,体现了这个主张,为当时散文的写作树立了榜样,我国散文史上,他的贡献是很大的。创建的作品所达的思想高度和艺术,是超过韩愈的。柳宗元的作品,由刘禹锡整理编成《柳河东集》,刘并作了序。

  三、简介作品。

  本文是寓言体的传记。名传,实际上时一个讽喻性极强的寓言故事。是柳宗元早年在长安任职时期的作品。郭橐驼种树的本事已不可考,后世学者多认为这是设事明理之作。本文是针对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现象而为言的。中唐时期,豪强地主兼并掠夺土地日益严重,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仅有一点土地的农民,除了交纳正常的捐粟外,还要承受地方军政长官摊派下来的各种杂税。据《旧唐书食货志》记载,各地官僚为巩固自己的地位,竞相向朝廷进奉,加紧对下层的盘剥,于是通津达道者税之,莳蔬艺果者税之,死亡者税之,民不聊生。这就是柳宗元写作本文的社会背景。

  四、解题。从课文的题目我们可以获得那些信息?

  明确:文体是一篇传记,主人公是一位橐驼,他的职业是种树。

  [引]一位底层的种树者能值得士大夫阶层的柳宗元作传,肯定有他与众不同的特点,文中的郭橐驼有哪些方面的特点?(启发;写人当从哪些方面入手写?)

  [明确:形丑、性善、技高、理明。]

  五、课文分析。

  第一段:[注音]橐tuó偻lǚ

  [注释]橐tuó驼:骆驼。偻lǚ:脊背弯曲,即伛yǔ偻病。类:似,好像。号之:称他为。名:起名,名动。因舍其名:于是舍弃他的(原来)的名。舍,放弃。云:句末语气词。

  [译文]郭橐驼,不知道(他)原来(叫)什么名。患了脊背弯曲的病,(脊背)高高突起,弯着腰走路,好像骆驼一样,所以乡里的人给他起个外号叫驼。驼听说起外号的事,说:很好。给我起这个名字本来就很恰当dàng。于是舍弃他(原来)的名,也自称起橐驼了。

  [分析]1.本段传什么?

  明确:仿史传体例,介绍人物身世。(段意)

  2.郭橐驼是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郭橐驼是一个平凡、朴实、具有丰富经验的植树能手。

  [评]这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本名已无人知晓。他病偻而驼背,相貌不如常人,却名闻乡里,以致有绰号流行。

  ①隆然伏行写出了人物的形象特征;

  ②为何郭橐驼要自称驼?

  明确:表现了郭橐驼的豁达、身残而自信。

  [简评]甚善,名我固当:指其病而为号,并不雅,但显得很亲切。驼竟以为起得很恰当,放弃自己原来的名字,这样自称起来。作者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人物豁达的性格,令人猜想在这豁达的背后,一定存在着某种自信,这也就增强了阅读的兴趣。作品通过简洁的叙述,生动的描写,使一个不同一般的驼者形象跃然纸上了。

  [引]为什么这位驼者有着豁达的个性?驼自信什么?

  第二段:[注音]徙xǐ硕shuò蕃fán窥kuī伺sì

  [注释]业,以为业,名意动。为观游:以(种树)作为观赏游玩的。卖果者:指种树卖果营利的人。争迎取养:争着把(他)接来,养在家中。指雇用郭橐驼。他植者:其他种树的`人。虽:虽然。莫:无定代词,没有人,没有谁。如:赶得上。

  [译文]他的家乡叫丰乐乡,在长安西边。驼以种树为业,凡是长安有钱有势的人(种树)作为观赏游玩的以及卖果的,都争着迎接和雇用(橐驼)。察看驼所种的树,即或移植,没有不活的;而且硕大茂盛,结果早并且多。其他种植的人虽然暗中观察,效仿羡慕,没有能赶得上的。

  [分析]

  1.橐驼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明确:(1)从欢迎他的人看,作者举了两种有代表性的人物。一是搞观赏游玩的(精神方面),一是种树卖果的(物质方面)。这说明他种树从欢迎他的人看,可知驼种树既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观赏游玩),又能满足物质需要(种树卖果),这两种需求所种之树是大不相同的,因而暗示出橐驼技术的全面。

  (2)种树为他带来的际遇---争迎取养。为什么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早实以蕃。这说明他的种树技艺高超,不仅所种的树不怕移徙,而且他植者莫能如也。由此可见,驼豁达的个性背后存在着自信的原因。

  小结橐驼种树本领:A技术全面两种人均能满足;B所带际遇争迎取养;C技艺高超不怕移徙;D他植者莫能如也。

  2.这里写橐驼种树本领全面高超---技高,是种树行家,用了什么方法?

  明确:从两方面--人、树(侧面、正面),侧重于侧面描写。

  [述评]乡在京畿,名曰丰乐,颇有些传说色彩。作者先说橐驼种树为他带来的际遇──争迎取养,再说他身手不凡。说欢迎他的人,举了两种有代表性的。谈到了两种不同的需求,写出橐驼技术全面。说他技艺高超,也点出了两个方面。一是他种的树不怕移徙,有树挪活的神奇;二是他种的树具有全优的品质,枝繁叶茂,早熟多果。最后,用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点染一笔,更增加了玄妙气氛。

  段意:转入正题,道出郭橐驼是一个种树的行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继续学习课文。

  第三段:[注音]孳zī莳shì长zhǎng

  [注释]焉尔:语气词连用。全:保全。得:获得。害其长zhǎng:妨害它生长。硕茂之:使之硕茂。硕茂,这里是使动用法。早而蕃之:使它果实结得又早又多。早、蕃,这里也是使动用法。顾:回头看。爪:用爪抓破,名动。验:检验、察看。故不我若也:即故不若我也,宾语前置。何能为:即能为何,能做什么。宾语前置。

  [译文]有(人)问他(种树的方法),回答说:橐驼并不是能使树木长寿而且茂盛啊,(而是)能顺应树木的自然生长规律以使它的本性发展而已。大凡种树的方法,(它的)根要舒展,(它的)培土要平,(它的)土要旧的,(它的)捣土要结实。已经这样做了,不要(再)动,不要忧虑,离开后就不再去看。(那)种植(小心得)像对待孩子,(那)放在一边(不管)像抛弃掉了,那么它的天然(品质)保全而它的本性(就)不会丧失了。所以我不妨害它长而已,(并)不是有能使他硕大茂盛的(本领)啊;不抑制损耗它的果实而已,(并)不是有能使它早并且多(结果)的(本领)啊。其他种植的人则不是这样。(树的)根拳曲而土常换,他给树培土啊,如果不是过多就是不够。假使有能不这样的,则又爱它太情深,忧它太过分。早晨察看,晚上抚摸,已经离开而又回来看。严重的,用指甲划破树皮来检验它的生死,摇晃树干来看它(栽得)是疏松还是密实,而树木的本性一天比一天远去。虽说是爱它,其实是害它;虽说是忧虑它,其实是仇恨它:所以不如我啊。我又能做(别的)什么呢?

  [分析]1.郭橐驼种树有无秘籍,方法是什么?(也就是种树最关键的道理是什么?)

  明确:面对好奇的询问,橐驼化神奇为平易,用谦和的语气娓娓道来。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是总括种树经验,也暗含了全文的寓意。

  2.在这以下,他从几个层次上作了具体论述?

  明确:先谈木之性,从理论上进行说明;次谈种植方法,从实践上进行总结。然后中间插入议论,重新强调了顺其自然的观点。接着,又从反面申述,批评他植者违反树木天性的做法,特别指出顾虑重重、过于用心的危害。最后,以吾又何能为哉发为感叹,在自谦中再次表明种植之术并不高深。结构图:

  总括分述

  1木之性(理论说明)

  2种植方法(实践总结)

  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3顺其自然(议论)对比映衬

  4他植者违反树木天性(反面申述)

  5种树之术,并不高深(自谦明理)

  3.几方面说明种树的窍门?

  明确:其莳也若子,其弃也若弃。

  4.其他的种树人是怎样做的?

  明确:不过则不及,太恩太勤。

  [评]两种种树方法形成鲜明的对比,哪种做法对哪种做法错不言自明。

  5.这样写其他种树人对表现橐驼有什么作用?(即用了什么方法表现橐驼?)

  明确:对比、映衬。(通过上下文内容或语意上的遥相呼应来强化表达效果的写法叫映衬。)

  [述评]郭橐驼说的这一番话语,既是平凡朴素、毫不矫情的实情自谦,又是深远的哲理,类似老子的道。

  6.理清作者写作意图。

  我们再看看下文是否还是在写种树。(点明:下文已不是写种树。)

  7.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什么?

  明确:作者为他立传的目的并非只是为驼作传,而是另有深意。

  段意:橐驼谈种树经验。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继续学习课文。

  第四段:[注音]长zhǎng勖xù缫sāo豚tún飧sūn饔yōng

  [注释]子:对人的尊称,您。移之官理:即移之于官理,把它转用到做官治理政事这方面去。官理,官治,当官治民。理,治,统治。唐人避高宗名讳,改治为理。长zhǎng人者:指治理人民的官长,做官的。长,治理。人,民、老百姓。好烦其令:喜欢多发政令。烦,繁多。怜:爱。官命:官府命令。勖xù:勉励。获:收获,收庄稼。缫sāo:煮茧抽丝。而:通尔,你们。缕:线,这里指纺线织布。字:养育。遂:成,引申为喂大。豚tún:小猪。鸣鼓:使鼓鸣,即击鼓。鸣,动使动。木,梆子。辍饔飧以劳吏:停止吃饭来慰劳官吏。辍,停止。飧sūn,晚饭。饔yōng,早饭。且不得暇:尚且不得空闲。暇,空闲。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又怎么能使我们(自身)繁衍生息,安顿我们的身家性命呢?何以,即以何,凭什么。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而前置。蕃、安,这里都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故病且怠:所以穷困并且懈怠。病,穷困。吾业者:我所从事的行业。其亦有类乎:难道也有类似吗?其,通岂,难道。注:其,解为大概,该句译为大概也有类似吗?这样似乎更符合原意。

  [译文]问的人说:把你的(种树)经验,挪到当官治民上,行吗?橐驼(回答)说:我知道种树(的道理)而已,治理(百姓),不是我的事啊。但我居住在乡间,见做官的好多发政令,好像是很怜爱(百姓)啊,而终于(却)给他们造成灾祸。早晚官吏来而喊道:官府命令催促你们耕种,勉励你们种植,督促你们收获,(让)你们早早地煮蚕茧抽取蚕丝,早早地纺你们的线,养育你们的小孩,喂大你们的鸡和猪。敲鼓而聚集他们,敲梆子而召唤他们。我们(这些)小民停止吃饭来慰劳官吏尚且不得空闲,又怎么能使我们(自身)繁衍生息,安顿我们的身家性命呢?所以穷困并且懈怠。像这样,(其中的道理)那么和我所从事的(种树行当)难道也有类似吗?

  [分析]1.课文为什么设计出有问之问者曰这样的问话者?

  明确:这样造成一问一答的形式,自然地引出郭橐驼的话,也就是引出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

  2.问者问养树后,提出了怎样的建议?

  明确: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

  3.这一句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过渡。转移话题,由谈种树转到谈政事上来。

  4.郭橐驼是怎样评价、描述官吏烦令扰民的?用原文回答。

  明确:评价:然吾居乡卒以祸。吾小人病且怠。描述官吏治民的:旦暮吏来而呼击木而召之。(祸呼、鼓、聚、击、召)

  [评述]郭橐驼先直陈其为祸:而卒以祸;而后描述了官吏烦令扰民的神情动作:来而呼曰,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

  5.养树和养人有何相通之处?

  明确:根拳而土易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爪其肤以验摇其本以观勤虑害树;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则幼孩,遂而鸡豚。繁政扰民。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结构图:

  根拳而土易虽曰爱之,促尔耕

  旦视而暮抚其实害之;勖尔植

  已去而复顾虽曰忧之,督尔获

  爪其肤以验其实仇之。早缫而绪

  摇其本以观早织而缕

  字则幼孩

  遂而鸡豚

  勤虑害树繁政扰民

  6.这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政治观点?

  明确:种树人有勤虑害树的错误,做官者也有烦令扰民之过。

  [引]长人者好烦其令就如勤虑害树一样,繁政扰民,从而将旦暮而来的官吏打入他植者行列。文章从种树之理谈到做官之理,其实谈种树是为了谈做官,这里同样是运用了映衬的手法。(通过上下文内容或语意上的遥相呼应来强化表达效果的写法叫映衬)这一点也反映作者写作思路上的严谨。

  [述评]结合中唐时期时代背景理解。

  中唐时期,豪强地主,兼并掠夺土地日益严重,仅有一点土地的农民,除了交纳正常的绢粟外,还要承受地方军政长官摊派下来的各种杂税,各地官僚为巩固自己的地位,竟相向朝廷进奉,加紧对下层盘剥,民不聊生。柳宗元的《捕蛇者说》里关于繁政扰民有生动的表述: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总评]如果说在上一段中,问者的身份还比较隐晦,酷似一个求艺的人,那么在这一段中,他就渐而露出了作者的身影,表现出别有用心,以一种咨询的语气,根本扭转了话题。在这种默契的问答中,橐驼仍谦逊如故,明确表示理,非吾业也,然后以外行的身份试探着用他的种树理论衡量官吏的所作所为,比照之下,自然得出繁政扰民犹如勤虑害树的结论,从而将旦暮而来的官吏打入他植者的行列。这样,前面批评种树人的话,如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等,自然也可以移植到这些扰民的官吏身上,而又尽在不言中。悍吏来乡,闹得鸡犬不宁,橐驼对这一场景的描绘细致入微,也不妨说他是一个以种树为掩护的政治观察家。

  段意:在问答中将话题移植到政事上来。

  第五段:[注音]嘻xī

  [译文]问的人说:咦,不是很好吗!我请教养树(的方法),(却)得到了养民的法术。传播这件事来作为官吏的戒示。

  [分析]作者写作本文的用意何在?

  明确:传其事以为官戒。

  [述评]如果将这一段比作一出戏的尾声,那么,郭橐驼完成了使命,从旁门下场了。作者在形式上仍保留了问者的独立身份,写出了他问养树,得养人术的欣喜。由此可知,作者真正意图并不在谈种树,而在谈养人,借这种方式抨击了官吏繁政扰民的社会现象。文章最后一句(结语)传其事以为官戒,实际上表明了作传的真正意图是警示上层统治者清肃吏治,顺应老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让他们休养生息,以维持承平之世。

  段意:写问者的意外收获及作传目的。

  二、总结全文。

  1.归纳主题:顺民之性以养民的治道。

  2.写作特点:

  1简洁而生动

  在一篇文章中,简洁和生动是不容易共存的。这篇寓言式的人物传记,就写得既简洁又生动。简洁体现了史传的特点,生动则蕴含了文学的情趣。如第一段介绍人物,仅用隆然伏行几个字,就写出了人物的形象特征;又用甚善。名我固当几个字,写出了人物的性格。这样,通过简洁的叙述,生动的描写,一个不同凡响的驼者形象,便跃然纸上了。在短短几句话中,这种史笔和文辞的完美结合,显示出作者高超的语言表现力。

  2对比与映衬

  以种树喻治民是这篇传记写作的出发点,对比和映衬的写法也是这种寓言风格的需要。

  对比可以突出事物的特点,显现事物的差别,加强说理的力度,甚至收到不言自明的功效。本文中的对比,有叙事性的,如两种种树方法的对比;有论述性的,如郭橐驼对自己种树方法的归纳和对他植者的批评。

  映衬就是互相照应的写法,通过上下文内容或语意的遥相呼应,来强化表达效果。本文先谈养树,后论养人,这本身就是运用了映衬的写法。这样写,有关树和人的话题合而为一,互相补充,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在语意上相互映衬的例子,如郭橐驼谈养树一段,开头说橐非能使木寿且孳也,最后则以吾又何能为哉回应,在自谦之中,起到了强化观点的作用;论养人一段的首尾也是这样呼应的。

  3婉约而多讽

  本文结尾一句道出了写作意图,那就是传其事以为官戒。以寓言的方式进行讽谏,是中国古代文人向帝王或上层统治者提意见的传统做法,它有着委婉含蓄的特点,也间杂着幽默的成分。柳宗元这篇人物传记,也是通过故事进行劝诫的,这决定了它婉约而多讽的风格。这种风格基本上是通过所传人物的话语表现出来的,如第四段,一个知种树而已的驼者,欲止又言,在朴实的简单类比中,揭示出了吏治的弊端,颇具讽刺意味。其中的一些话语,如理,非吾业也,若甚怜焉,而卒以祸,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婉转而幽默,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三、布置作业。

种树郭橐驼传教案9

  教学目标:

  1.了解柳宗元的生平及作品的写作背景

  2.归纳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

  3.训练学生自读自译课文,提高文言文的自学能力

  教学重点:

  1.积累一定量的文言实词、虚词

  2.学习文章对比和映衬的写法

  3.掌握文章的主旨

  教学难点:

  分析作者是如何用种树的道理来谈为官治民之道的。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串讲—诵读—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人勤于植树,树木造福于古人。因而激发了历代文人墨客的诗意,他们常对喜爱的树题诗吟咏。东晋陶渊明在归隐后就专门在房门前种了五棵柳树,曾留下“萦萦窗下兰,密密堂前柳”的诗句。唐代诗人杜甫因战乱流浪四川成都浣花溪时,向驻地熟人要桃树苗,“奉气桃栽一百根,春前为送浣花溪”就是生动的写照。素有“柳痴”称呼的柳宗元,被贬柳州刺史后,在柳州沿岸种了很多树,曾留有“柳州柳刺史,种树柳江边”的说法。他的散文《种树郭橐驼传》不仅对指导种树有较高的科学价值,而且还有极强的讽喻意义。

  二、解题:

  【作者】看注解,补充:柳宗元是著名的散文家、诗人,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另一位领袖人物。他提出的“文以明道”的文学主张,对当时的“古文运动”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柳宗元的诗文俱佳,就散文说,形式多样化,论文(《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等论文八书)、传记(《段太尉逸事状》、《童区寄传》等)、寓言(《三戒》、《传》、《罴说》等)、山水游记(《永州八记》)都很出色。文章“精裁密致,璨若珠贝”,达到了他那个时代的最高峰。柳宗元的作品,由刘禹锡整理编成《柳河东集》,刘并作了序。

  【体裁与背景】

  本文名“传”,实际上时一个讽喻性极强的寓言故事。从内容和风格上看,当是柳宗元早年在长安任职时期的作品。郭橐驼种树的本事已不可考,后世学者多认为这是设事明理之作,是针对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现象而为言的。

  中唐时期,豪强地主兼并掠夺土地日益严重,“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仅有一点土地的农民,除了交纳正常的捐粟外,还要承受地方军政长官摊派下来的各种杂税。据《旧唐书·食货志》记载,各地官僚为巩固自己的地位,竞相向朝廷进奉,加紧对下层的盘剥,于是“通津达道者税之,莳蔬艺果者税之,死亡者税之”,使得民不聊生。这就是本文的写作背景。

  三、自主·合作·探究

  [活动设计一]阅读文章,把握大意

  〖步骤1〗教师范读全文,学生边听边思考:作者把一个什么道理寄寓于一个什么故事?

  明确:郭橐驼“顺木之性,以致其性”的养树方法,说明顺民之性以养民的道理。

  〖步骤2〗学生讨论并用一句话概括各段大意

  明确:①仿史传体例,介绍人物身世②转入正题,道出郭橐驼是一个种树的行家③郭橐驼谈种树经验④在问答中将话题“移植”到政事上来⑤写问者的意外收获及做传目的。

  〖步骤3〗学生精读文章,找出其中难以理解的字词、句子,老师帮助指导翻译,最终完全理解内容并能熟练翻译全文。

  [活动设计二]借助P119自读思考题,通过思考讨论,进一步理解文章思想内容、艺术形式方面的特色。

  1.文章是如何道出郭橐驼是一个种树的行家的?

  明确:A.所带际遇——“争迎取养” B.技术全面——两种人均能满足;C.技艺高超——不怕“移徒”D.他植者莫能如也

  2.郭橐驼总结的种树方法是什么?他认为种完后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他对自己取得的成绩是如何评价的。

  明确:(方法)“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如故,其筑欲密,其也若子。”(态度)“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置也若子。”(评价)“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3.其他种树的'人往往怎样做?结果如何?

  明确:违背树木本性,种树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

  4.“问者”问“养树”后,提出了怎样的建议?

  明确:提出了“以子之道,移这官理”的建议。

  5.郭橐驼是怎样评价评述官吏烦令扰民的?

  明确:先概括:“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再铺陈,把“吏治不善”的种种表现加以集中,加以典型化,且有言有行,把俗吏来乡,鸡犬不宁的景象描绘得淋漓尽致。

  6.简析文中的对比和映衬的手法?

  明确:对比可以突出事物的特点,显现事物的差别,本文中的对比,有叙述性的,如两种种树方法的对比;有议论性的,如郭橐驼对自己种树方法的归纳和对“他植者”的评价。

  映衬就是互相照应的写法,通过上下文内容或语意的遥相呼应,来强化表达效果。本文先谈“养树”,后论“养人”,这样写,将有关树和人的话题合而为一,互相补充,增强了文章的气势。除此而外,文章还有语句上的映衬呼应。

  四、课堂小结:

  以寓言的方式进行讽谏,是古代中国文人向帝王或上层统治者提意见的传统做法。本文主旨是讲顺民之性以养民治道,但文章却不是进行理论上的辨证,而是巧妙地通过给郭橐驼立传,通过驼介绍养树的经验,再把养树之道“移之官理”,巧妙地把“养树”与“养民”联系起来,委婉含蓄的说明顺民之性以养民的道理。揭露并讽刺了统治者的苛政繁令对百姓的骚扰侵害,提出宽简为政,让百姓安居乐业的主张。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二

  2.完成练习三

种树郭橐驼传教案10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写作背景,理解本文借种树人之口阐发的为官治民的道理。

  2、体会本文寓言式人物传记委婉、含蓄的讽谏特点及对比与映衬的写法。

  3、掌握“偻”等实词、归纳“虽”、“因”、“且”几个重点虚词的用法。

  二、教学重难点

  1、本文寓意的理解。

  2、重点实词与虚词的掌握。

  三、教学设想

  本文为自读课文,且书下注解也比较详细,所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点拨为辅。分两课时教学,第一课时着重解决重点字词,疏通文意;第二课时,分析课文,理解寓意,体会注重现实问题的风格。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同学们知道“唐宋八大家”中唐代的两位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两位共同倡导了“古文运动”,在古文理论上有着相同的见解,但韩愈在排斥佛老、复兴儒学、提倡师道方面贡献较大,我们刚学过他的《师说》,还知道他的《谏迎佛骨表》;而柳宗元则注重反应社会现实问题,如我们初中学过他的《捕蛇者说》,就反应了“苛税给人民带来重压”这一社会问题,今天我们来学他的《种树郭橐驼传》,看他又针对什么社会问题,表达什么政治观点。

  二、作者简介

  柳宗元(公元773一819年),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市虞乡镇)人,世称“柳河东”。又官至柳州刺史,也称“柳柳州”。是唐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诗人。自小喜欢读书,当其四岁就熟读了十几篇深奥的古代辞赋,十岁便能写出一手好文章。二十一岁考取进士。曾任集贤殿正字,蓝田县尉。顺宗时,和刘禹锡一同参加了太子侍奉王叔文领导的主张革新的政治集团。“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迁柳州刺史。多年的贬谪生活,使他的身心倍受伤害,四年后病逝于任所。

  柳宗元的政论文和哲理性散文都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和无神论的观点。如《封建论》、《夭对》等。柳宗元的文学性传记散文,大都取材于劳动人民。如《捕蛇者说》、《种树郭橐驼传》、《童区寄传》等,都写得精湛感人,表现了作者本人的正直品格,寄托了他的政治主张,反映了社会现实,可以说是继司马迁《史记》之后的一个新发展。 柳宗元的诗,数量较多的是抒写个人抑郁的心情和离乡去国的悲哀。从这些诗篇里,我们可以看出一个有理想的正直的人在不合理的黑暗社会里遭受到怎样残酷的迫害!著有《柳河东集》四十五卷,《外集》二卷。

  三、初读课文,要求:

  1、借助书下注释,疏通文意,划出不懂的字词句;

  2、找出认为是重点的词语并注出意义及用法;

  四、检查初读掌握情况:

  1、请一生朗读课文,师纠正读音及停顿,评价朗读情况

  2、请一生说明找出的重点词语及其意义和用法,教师作出取舍,分类板书,然后完成下列习题。

  (1)解释加点词语

  病偻(脊背弯曲)名我固当(本来)

  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滋长,繁殖)其莳也若子(种植,移植)

  根拳而土易(拳曲,伸展不开)(更换)摇其本以观其疏密(树干)

  移之官理(治,统治)勖尔植(勉励)

  字而幼孩(养育)遂而鸡豚(成,养大)

  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晚饭)(早饭)故病且怠(穷困)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含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D)

  A以致其性焉尔(本性)B故吾不害其长而已(生长)

  凡植木之性(方法)见长人者好烦其令(治理)

  C故吾不害其长而已(表因果关系连词,所以)

  其培欲平,其上欲故(形容词,旧,这里指旧的土)

  D凡长安富豪人为观游及卖果者(作为)

  传其事以为官戒(作为)

  (3)下列加点的词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A)

  ①名我固当②驼业种树③早实以蕃

  ④其筑欲密⑤非有能硕茂之也

  ⑥非有能早而蕃之也⑦爪期肤以验其生枯

  ⑧故木之性日以离矣⑨见长人者好烦其令

  A①③④⑦/②/⑤⑥⑨/⑧ B①②③⑦/④/⑤⑥⑨/⑧

  C①③④⑦/②/⑤⑨/⑥/⑧ D①②③⑦/④/⑤⑨/⑥⑧

  (4)说明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虽

  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连词,虽然)

  虽鸡狗不得宁焉(《捕蛇者说》)(连词,即使)

  2、因

  因舍其名(连词,表示承接,于是)

  因以为号焉(连词,表示结果,于是)

  因击沛公于坐(连词,引进动作行为的条件,乘机)

  3、且

  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连词,而且)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副词,将近)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连词,况且)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副词,姑且)

  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连词,尚且)

  (5)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古今义完全一致的一项是(D)

  A故乡人号之“驼”B既然已

  C不抑耗其实而已D驼业种树

  E若不过焉则不及F虽曰爱之,其实害之

  G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

  (6)找出没有通假字的一句(B)

  A既然已,勿动勿虑B官命促尔耕

  C早缫而绪D字而幼孩

  (7)翻译下列句子

  1、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像这样,(其中的道理)那么和我所从事的(种树行当)难道也有类似吗?

  2、吾又何能为哉:我又能做(别的)什么呢?

  五、讨论仍不懂的字词句意义,师个别答疑

  六、集体诵读全文

  七布置作业:熟读全文,思考一上课时老师提出的问题(本文针对什么社会问题,表达什么政治观点)

  第二课时

  一、导入:从题目看,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一般人物传记,主要写人物的生平事迹和个性,本文写郭橐驼的生平事迹和个性,主要集中在1—3节。

  二、研读1—3节

  1、第一节:看郭橐驼是个什么样的人,朗读

  ①“隆然伏行”写出了人物的形象特征;

  ②“甚善,名我固当”:指其病为号,不雅,但亲切。驼竟以为起得很恰当,且这样自称,勾勒出人物豁达性格

  ③本节仿史传体例,介绍人物身世,通过简洁的叙述,生动的描写,一个不同一般的“驼者”形象便跃然纸上了。

  为什么这位驼者有着豁达的个性?

  2、第二节,朗读

  橐驼以种树为业。种树为他带来的“际遇”—争取迎养。为什么“争取迎养”:“视驼所种树……早实以蕃”,原来他的种树技艺高超,而且从欢迎他的人看,可知驼种树既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观赏游玩),又能满足物质需要(种树卖果),技术很全面。由此可见,驼豁达的个性背后存在着自信的原因。

  驼种树水平为什么那么高?

  3、第三节:朗读

  驼谈种树的经验(转入正题)

  ① 郭橐驼种树有无“秘籍”,方法是什么?

  ② 如何“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种植时的要求是什么?种后如何管理?

  ③ 他植者为什么“莫能如”?他植者如何做的?结果如何?

  ④ 两种种树方法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样哪种做法对哪种做法错不言自明。

  至此橐驼的'“生平事迹”已讲述完毕,写得不是很详细,且下段已不谈种树,可见本文的真正目的并非为“驼”作传,而是另有深意。

  三、研读第4、5节:

  “问者”问养树后,提出了怎样的建议(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过渡):转移话题,由谈种树转到谈政事上来。

  1、“驼”是如何描述官吏治民的:“旦暮吏来而呼……击木而召之。”“驼”又是如何评价的:“然吾居乡……卒以祸。”“吾小人……病且怠。”

  2、“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驼”以“外行”的身份试探着用他的种树理论衡量官吏的所作所为,二者有类:“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那么,“长人者好烦其令”就如勤虑害树一样,繁政扰民,从而将旦暮而来的官吏打入“他植者”行列。

  结合中唐时期时代背景理解

  3、中唐时期,豪强地主,兼并掠夺土地日益严重,仅有一点土地的农民,除了交纳正常的绢粟外,还要承受地方军政长官摊派下来的各种杂税,各地官僚为巩固自己的地位,竟相向朝廷进奉,加紧对下层盘剥,民不聊生。柳宗元的《捕蛇者说》里关于繁政扰民有生动的表述:“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4、由此可知,作者真正意图并不在谈种树,而在谈“养人”,抨击官吏繁政扰民的社会现象。“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与“他植者”勤虑害树遥相呼应,互相映衬,强化了对官吏繁政扰民现象的批判。在对不良现象的反面批判中,与郭橐驼““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映衬中,作者的正面观点也就显而易见了:当官治民应“顺民之性以养民”,所以作者最后感叹说“得养人术”。

  5、文章最后一句“传其事以为官戒也”直接点出写作本文的真正意图;警示上层统治者清肃吏治,顺应老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让他们修养生息,以维持承平之世。

  四、体裁及文章特点

  驼种树的事迹已不可考,后世学者多认为这是设事明理之作,名为传,实际上是个讽喻性极强的寓言故事。这种以寓言故事的方式来进行讽谏,就决定了文章“委婉含蓄”的特点。

  五、学生通读全文,从驼的话语中体会“婉约而多讽”的特点。

  六、总结全文:

  本文是一篇兼具寓言和政论色彩的传记文。文章通过对郭橐驼种树之道的记叙,说明“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是“养树”的法则,并由此推论出“养人”的道理,指出为官治民不能“好烦其令”,指摘中唐吏治的扰民、伤民,婉约而多讽,体现出柳宗元注重反映社会现实问题的一贯风格。。文章先以种植的当与不当作对比,继以植后管理的善与不善作对比,最后以治民与种树相映衬,在反复比照中导出题旨,阐明事理。文中描写郭橐驼的体貌特征,寥寥几笔,形象而生动;记述郭橐驼的答话,庄谐杂出,语精而意丰。全文以记言为主,带记言中穿插描写,错落有致,引人入胜

  七、布置作业(拓展阅读):

  自学读本上柳宗元的《传》,看柳宗元又反映了什么现实问题,就内容、写作特点两方面写一篇与本文的比较性文章,200字左右。

  附板书设计:

  郭橐驼: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他植者:逆木之本性,勤虑害树

  现实:官吏繁政扰民

  理想:顺民之性以养民

种树郭橐驼传教案11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作者及文章的思想内涵。

  2.掌握“类、固、致、易”实词的多义性和“且、而”等虚词意思和用法。

  (二)能力训练点

  1.学习本文设事明理的写法。

  2.掌握文章运用对比与映衬的表现手法。

  (三)德育渗透点

  本文针对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社会现象而作,启发上层统治者清肃吏治,顺应老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使他们休养生息,以维持社会秩序。

  (四)美育渗透点

  赏析文中“史笔”与“文辞”兼美的语言表现力。

  二.学法引导

  1.学生先阅读注释①,了解作者以及文章的主旨。

  2.学生对照注释,自己疏通课文,尤其要注意一些文言现象,可以采用讨论方法,合作学习。

  3.学生对照课后题目,通过读课文,初步完成。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掌握多义词的用法。

  2.学习文章运用对比与映衬的表现手法。

  3.学习文中设事明理的写法。

  难点:

  1.“史笔”与“文辞”兼美的语言表现力。

  2.《种树郭橐驼传》一文深刻的思想意义。

  解决方法:

  1.师生合作研讨,尤其注意学生间的合作,教师做好点拨。

  2.熟读全文,以读来促进理解。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师生互动设计

  1.教师补充作者生平以及文章的写作背景,增进学生对文章内涵的理解。

  2.教师设置些讨论题,启发学生读书思考。

  3.学生自读课文,发现问题。与同学商讨研究,做好质疑工作。

  六.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同“素质教育目标”)

  (二)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但是到了唐代中期,已是危机四伏,封建社会开始走下坡路。我们从柳宗元的《捕蛇者说》中也可以看出封建朝廷苛征重赋,人民不堪负担,“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作者柳宗元不但揭示出了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这一社会现象,还指出了解决这一现象的方法。那就是清肃吏治,顺应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使他们休养生息,以维持社会秩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板书)

  2.作者及相关背景介绍

  (1)学生自读课文注释①,了解作者生平及文章的主旨

  (2)教师补充。

  柳宗元(773--819)唐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解人(今山东运城县解州镇),世称柳河东。他出身于官吏家庭,21岁时中进士,官监察御史里行。与刘禹锡参加了主张革新的王叔文集团,任礼部员外郎。革新失败后被贬为邵州刺史,赴任途中又被贬为永州司马。同时被贬的还有七人,史称“八司马事件”。在长期的谪贬生活中,柳宗元接近了人民,他的思想有了很大变化。后任柳州刺史,故后人也称之为柳柳州。文学上与韩愈一起提倡古文运动,同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中,并称“韩柳”。他的文学主张是“文道并重”,强调创作态度必须严肃认真。他的创作可分为传记、论文、山水游记、寓言四种,以山水游记和寓言的文学成就最高。他的游记代表作《永州八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他的寓言短小精悍,含义深远。《三戒》是很有影响的代表作。柳宗元在诗歌创作上的成就也主要体现在山水诗的创作上。他的诗不同于其他人的山水田园诗,而是借诗表现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自身不幸的感叹。他在哲学上,提出天地、元气、阴阳不能“赏功而罚祸”,打击了当时流行的因果报应思想,但对佛教妥协,有儒、释、道三教调和的主张,有《河东先生集》。

  《种树郭橐驼传》 教学设计示例教案

  标签:高三语文复习教案,高三语文公开课教案,高中语文教案, 《种树郭橐驼传》 教学设计示例教案,

  3.整体把握文意,理清文章思路。

  (1)学习朗读课文,讨论文章的层次及概括层意。

  ①找出文章中点明题旨的一句话。

  ②简要概括全文每节的主要内容。

  (2)教师点拨,明确:

  ①能顺本之天,而致其性焉尔。

  ②第一段介绍郭橐驼命名由来及籍里。

  第二段介绍郭橐驼以种树为职业。

  第三段由郭橐驼自述种树之法。

  第四段从郭橐驼之口发出治国安民的议论。

  第五段点明写作目的。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达成过程

  1.学习给下列字正音。

  病瘘lu 橐驼tuó 孳zī 勖xǜ 缫丝sāo 飧饔sūn

  2.学生自读课文归纳文中的文言知识。

  (1)指出下列加黑字的词类活用现象并释义。

  ①甚善,名我固当②驼业种树③且硕茂,早实以蕃④其筑欲密⑤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明确]①名,起名,作动词。②业,以……为业,作动词。③实,结果实,作动词。④筑,捣土用的杵,文中用作动词,捣土。⑤爪,用指甲划破,作动词。

  (2)指出下列加黑字的意思。

  ①植木之性②根拳而土易③见长人者好烦其令④字而幼孩⑤故病且怠

  讨论,明确。

  [明确]①性:性质、方法②易:更换③长:治理④字:养育⑤病:穷困

  (3)辨析下列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

  固:

  1.秦孝公据骰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2.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3.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

  4.甚善。名我固当。

  顾:

  1.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2.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3.三岁贾汝,莫我肯顾。

  4.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

  故:

  1.既克,公问其故。

  2.桓侯故使人问之。

  3.君安与项伯有故。

  4.其土欲故。

  《种树郭橐驼传》 教学设计示例教案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且:

  1.且壮士不死则已。

  2.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一师而问焉。

  3.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4.存者且偷生。

  5.故病且怠。

  讨论,交流,明确如下。

  [明确]固①坚固 ②顽固 ③确实 ④本来

  顾①拜访,探望 ②却,反而 ③照顾 ④看

  故①原因,缘故 ②特意 ③旧交情 ④旧,原来

  且①况且 ②尚且 ③将近 ④暂且 ⑤并且

  3.研读课文

  ①阅读1-2节,说说郭橐驼是怎样的一个人?

  讨论,明确:

  他是一个平凡、朴实、而具有丰富经验的植树能手。

  ②阅读3节,讨论描写郭橐驼这一形象的手法。

  讨论,明确。

  [明确]本节文字运用了对比映衬的手法来写郭橐驼具有丰富的植树经验。郭橐驼的种树经验在于种树“不害其长”,不做“虽日爱之,其实害之;虽日忧之,其实仇之”的事。而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而“他植者”却与之截然相反。

  ③第4节,将郭橐驼种树之道“移之官理”,仍借橐驼之口,写出做官的道理,那么如何做官呢?

  [明确]做官之人,要像种树那样,要顺应民众生活的要求,不要妨害他们的生长,使他们得以“蕃生”,“安性”。

  4.赏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①学生通读全文。

  ②讨论写作特点。

  《种树郭橐驼传》 教学设计示例教案

  标签:高三语文复习教案,高三语文公开课教案,高中语文教案, 《种树郭橐驼传》 教学设计示例教案,

  [明确]文章运用了对比与映衬的表现手法,先谈养树,后论养人,以“种树”喻“治民”,含蓄委婉地表达了作者的政治观点。叙事语言简洁生动,是本文的一个突出特点。如仅用“隆然伏行”几个字,就写出了人物的`形象特征;仅用“甚善。名我固当”几个字,就写出了人物的个性,这种“史笔”与“文辞”的兼美,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语言表现力。

  (四)总结扩展

  [总结]这是一篇传记,也是一篇寓言式的说理文。文章通过记述郭橐驼的两段话,反映了当时官吏政乱令繁、骚扰百姓、使之不能安生的现实。并且提出了解决矛盾的方法,即像郭橐驼种树那样,不妨害它们自然生长;统治者清肃吏治,顺应老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使他们休养生息,以维持社会秩序。

  本文兼有传记文和寓言的特点,将两种文体熔为一炉。就其历叙人物姓名、籍里、职业及对人物作正写反衬等笔法来看,是传记文格局;就其借种树之道以喻为官治民之道来看,则又是寓言性质。这种融合.有助于叙议契合、事理相生。请细加体会。

  [扩展]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①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③,秋来处处割愁肠③。

  若为化作身千亿④,散向峰头望故乡⑤。

  [注释]①与:同。浩初:诗人的朋友,潭州(今湖南长沙)人。上人:和尚的尊称。亲故:亲戚、故人。②畔:边,侧。似:有如。剑芒:剑的顶部尖锐部分。③秋:秋季。割:断。愁肠:因思乡而忧愁,有如肝肠寸断。这两句是说,海边的山峰如同锋利的剑芒,在这悲秋的季节,处处都感到它在刺痛我的愁苦的心肠。④若:假若。千亿:极言其多。化身:柳宗元精通佛典,同行的浩初上人,便是龙安海禅师的弟子,诗人自然联想到佛经中“化身”的说法,以表明自己的思乡情切。⑤散向:飘向。峰头:山峰的顶端。望:遥望。

  [提示]柳宗元这首诗想象奇异,构思独特。它所达到的艺术效果更高于普通的思乡诗。柳宗元文采出众,志向远大,然而他所处的时代并没给他施展抱负的广阔空间。不仅如此,诗人因为政治上的失败还抑郁终生。这种悲伤郁闷的情怀在他的诗作中都有所体现。这首诗就写于他两度遭贬,在偏远的柳州任上。诗人紧扣题目中的“看山”,把笔墨直接落在“海畔尖山”上,惟有“尖山”似“剑芒”,才能“割”“愁肠”。作者真是匠心独运,就这样不着痕迹地将所见之景与所念之情联系到了一起。而且一个“秋”字勾勒出了一幅衰草连天,一片荒凉的背景,这种情境下的离人,又怎样不思念故乡呢?可是远离故地,相隔千里,怎能解思乡之苦呢?惟有登高望远。可更为奇特的就在一人登高不足表达心境,若化身千亿,都散向峰头,岂不可以尽情望乡吗?如此神奇的想像不能不令人击节赞叹,当然能想到“化身千亿”和柳宗元精通佛典是分不开的,何况同行的就是一位“上人”。如此“思乡”,真是给人一种回肠荡气的感觉。

  (五)布置作业

  1.本文所讲的种树道理,对今天的环境保护工作有什么启示。

  2.完成课后练习一、二、三。

种树郭橐驼传教案12

  【教材分析】

  《种树郭橐驼传》是唐代柳宗元的作品。本文是一篇兼具寓言和政论色彩的传记文,一个讽喻性极强的寓言故事。郭橐驼种树的本事已不可考,后世学者多认为这是设事明理之作。本文针对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现象,通过对郭橐驼种树之道的记叙,说明"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是"养树"的法则,并由此推论出"养人"的道理,指出为官治民不能"好烦其令",批评当时唐朝地方官吏扰民、伤民的行为,反映出作者同情人民的思想和改革弊政的愿望。

  【教学目的】

  1、落实文言字词,积累文言知识。

  2、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寓意。

  3、培养学生以现代眼光审视古代文学作品,关注现实的能力。

  【教学设想】

  1、运用板块式教学,把课堂设计为三个相连的渐进的板快,即“读——准确地读”;“说——理解地说”;“写——感悟地写”。

  2、文言文学习重在诵读,可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反复阅读,并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文意,培养文言语感。

  3、课文不难,注解也很详细,应放手培养学生自渎的能力,教师适时进行点拨,特别是培养学生推测语意的能力。

  4、用现代人的眼光来审视、学习古代文学作品,从中汲取智慧的结晶,并与现代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以古鉴今,古为今用。

  【教学步骤与内容】

  一、导入:由中国古代文人的爱好导入。

  晋朝陶渊明爱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唐朝大诗人李白爱酒,杜甫有诗云“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宋代大文豪苏轼爱竹,“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唐朝的柳宗元爱树,他不仅爱种树,更能从种树中得到做人的道理,做官的道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这篇《种树郭橐驼传》。

  二、明确本堂课的三大板块:

  “读——准确地读”;“说——理解地说”;“写——感悟地写”。(幻灯出示)

  三、读——准确地读:

  1、听读课文。请学生个别读课文,其余学生听读。要求:仔细听,认真看,心里读。(朗读完成后,教师指正。)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握句读。

  3、学生齐读课文。要求:声音响亮、整齐自信。

  4、熟读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在熟读的基础上对照翻译,边读边翻译给自己听。教师巡视答疑。

  5、教师检查:

  ①学会结合语境,用文言积累和语法常识推断语意:(幻灯出示)

  示例:

  1、遂而鸡豚(鸡豚狗彘之畜《寡人之于国也》)

  2、名我固当

  3、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

  ②试着翻译下列句子,做到准确、通顺。(提醒学生注意倒装句式)(幻灯出示)

  1、故不我若也。

  2、吾又何能为哉?

  3、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邪?

  四、说——理解地说:

  1、说“发现”的话:

  你发现郭橐驼有哪些过人之处呢?请你用“我眼中的郭橐驼是一个的人…”进行评价。(讨论后发言)

  教师总结:郭橐驼是一个既平凡又不普通的人。说他平凡是因为他其貌不扬,职业低贱,但他“种树”却很有一套,他种树讲究的是“顺木之天”;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把这个道理不仅用在了种树上,更把它用在了为官“治民”中,为官治民讲究的`是“顺民之意”。“种树”和“治民”在郭橐驼这里得到了有机的统一。

  2、说“关键”的话:

  怎样才是顺民之天呢?作者在文中并没有直接交待正确的“养人”之术。请用“为官治民应该这样……”,补充出这句关键的话。(先齐读第四段,后说话。)

  教师总结:为官治民就应该真正关心百姓疾苦,给百姓自由的空间安排生产,使百姓得到休养生息。其实,早在战国时期,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就已经提出了类似的措施:“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柳宗元把“治民”的大道理融在了“种树”这样的小事中写来,显示了他极强的文学功力。

  教师补充:孙犁对柳宗元文章这种写法的评价(幻灯出示)

  他(柳宗元)的文章都写得很短,却包含着很深的人生哲理。这种哲理,不是凭空设想,而是从现实生活中体验得来。……他还能把自然界、人的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政治思想、社会组织联系起来。就是说,他能用自然规律、生活规律,表达他对政治、对社会的见解和理想。使天人互通,把天道和人道统一起来。

  ——《谈柳宗元》

  五、写——感悟地写:

  “文章合为时而著”,但我们现在阅读古代文学作品,还是很有借鉴意义。请看漫画《爱与碍》,这幅漫画让你想到什么?请结合当前社会问题写下你的感想。

  (幻灯出示漫画,学生当堂写作,交流,教师评点。)

  教师总结:我们今天读古人的文章,就要用我们现代人的眼光来阅读,来审视,读出我们现代人的感觉。“以古鉴今,古为今用。”这才是我们阅读文言文的正确方法,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汲取古人的智慧结晶。

种树郭橐驼传教案13

  学习目标

  一、评价导入,激发兴趣

  二、郭橐驼其人:个人简历表

  三、郭橐驼其道:新闻发布会(对比论证)

  四、郭橐驼其理:类比论证

  五、柳宗元其文:艺术性

  深受庄子的影响,有所创见:塑造形象、深刻思想

  制造悬念和细笔刻画

  学习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梳理文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用法的知识

  2.思维发展与品质:梳理文章的文脉,感受融叙事说理的特点

  3.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借传记说理的方式,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把握其中承载的文化理念,增进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4.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深刻的道理,赏鉴对举、类比的说理方式

  一、名句导入,激发兴趣

  柳宗元名句pk赛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二、郭橐驼其人:个人简历表

  默读1-2段填写表格

  姓名:郭某某

  患病:偻

  样子: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

  外号:驼

  自号:郭橐驼

  籍贯:长安丰乐乡

  职业:种树

  社会认可度:大师(争着迎接雇佣他)

  技术特长: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三、郭橐驼其道:新闻发布会,对比论证

  默读第3段,你替郭橐驼梳理归纳回答问者的问题

  有问之

  对曰:

  01我为什么好?

  栽,顺天性: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天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

  管,全天性: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栽好后要像丢弃,不害其长,不抑耗其实)

  对比论证:

  种植的当与不当进行对比,句式富于变化。写橐驼种树,用的是整齐的排比句,而写他植者之种树不当,则用散句来表示,文章显得错落有致。

  管理的善与不善进行对比。

  02其他人为什么不如我?

  栽,违天性: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

  管,害天性:爱之太恩,忧之太勤,爪其肤,摇其本,其实害之,其实仇之

  四、郭橐驼其理:类比论证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

  对曰:官吏祸害百姓:见长人者好烦其令,旦暮吏来而呼,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故病且怠百姓天性:蕃吾生而安吾性

  问者:满意!吾问养树,得养人术

  柳宗元:传其事以为官戒。

  下半篇的治民之理是上半篇种树之道的类比和引申。

  五、柳宗元其文:艺术性

  01深受庄子的影响,有所创见

  塑造形象:柳宗元塑造的郭橐驼形象,让我们看到他受《庄子》形象的深刻影响。《庄子》书中所描绘的人物,有的具有畸形残疾,如失去单足或双足的人,怪物支离疏;有的则具有特异技能,如善解牛的庖丁,运斤成风的匠人,承蜩的佝偻丈人等。郭橐驼具有两种特点,既有残疾,又有特异技能。

  深刻思想:郭橐驼,欣然接受橐驼的嘲讽,种植树木的.过程,顺乎自然天性,体现了老庄学派顺乎自然思想,名为外物,不影响实质。柳宗元对其思想的创见之处在于,顺其自然的基础上,加入做有效的管理。

  02制造悬念和细笔刻画

  制造悬念:第二段先介绍郭橐驼的特点,技术特长,然后在结尾处,布置了一个悬念“即“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激发读者阅读兴趣,渴望知道他的诀窍。直到下面段落的详细介绍,才让我们豁然开朗。

  读者从这儿必然急于想知道郭橐驼种树到底有什么诀窍。而下文却讲的是极其平凡而实际却很难做到的道理:“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可见郭并不藏私,而是“他植者”的修养水平和掌握规律的深度太不够了。从这里,作者已暗示给我们一个道理,即“无为而治”并不等于撒手不管或放任自流。这个道理从下面两大段完全可以得到证明。

  细笔刻画:用铺陈的手法,把“吏治不善”的种种表现加以集中,加以典型化,且有言有行,刻画细致入微,入木三分。

  官吏呵斥驱使,“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三个“尔”,四个“而”和七个动词,,把把俗吏来乡,鸡犬不宁的景象描绘得淋漓尽致。

  教师总结:

  真正的养人术:良好的动机(真善美)正确的知识(知天性)管理要到位(全天性)。百姓最需要的是什么?是“养”,是根据其自然天性的“养”,是在行动上真正地做到为民好,而不是停留在嘴上。这和柳宗元的尊重自然规律,倡导人事的思想一脉相承。

种树郭橐驼传教案14

  教学目标

  一、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文言文的习惯。

  二、了解封建统治者实行烦令造成扰民的社会弊端。

  三、学习运用对比、类比这两种比较手法进行说理。

  教学重点

  烦令造成扰民的社会弊端。

  教学难点

  运用比较方法进行说理。

  教时安排

  二教时

  教学步骤

  第一教时

  一、导入

  1、作家作品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运城西南解州镇)人,世称柳河东。曾贬为永州司马,后任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柳州。柳宗元和韩愈齐名,并称“韩柳”,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与宋代的“三苏”、欧、王、曾都以写散文著称,并称“唐宋八大家”。有《柳河东集》。

  本文一篇寓言性传记文,借“传”立“说”,用种树之道,说治民之理。人物形象郭橐驼是寓言中的虚构人物。为什么作者将他设计成生理上畸形的驼背人呢?可能受庄子的影响,《庄子·达生》中承蜩的佝偻丈人,就是生理驼背与技艺精巧集中于一身的人物。一个身躯“拳曲”的人对生物自然生长受到扭曲、伤害有切肤之痛,因而更能体会顺应生物自然规律生长的可贵。

  二、教学

  1、学习文言,疏通文意(可先完成本环节,亦可与分析课文合起来,按自然段依次完成)

  (一)掌握课文有关文言实词、虚词的释义

  (二)懂得课文中出现的文言现象(见附件)

  (三)在以上基础上理解文意

  2、分析课文,学习比较(对比、类比)

  第一自然段紧扣了题目中“郭橐驼”三个字,介绍主人公名字由来、形象特征。写得生动有趣,引人入胜。

  第二自然段写主人公的籍贯、职业、身份和技艺,紧扣题目“种树”两字,然后分三方面写他精于种树。首先,侧面烘托:“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然后,正面描叙主人公精于种树:“视驼所种树,或迁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藩。”前半句强调种树或移栽树没有不成活的,隐含一个“寿”字;后半句强调种的树高大茂盛,且果实结得早、多,隐含一个“孳”。这句直叙主人公种树技艺之高明。又说明了“争迎取养”的原因。最后以对比手段来反衬郭橐驼精于种树:“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要求学生从本段中找出郭橐驼与“他植者”种树技艺相对比的语句。教师帮助梳理、归纳。

  (板书)以种树技艺进行对比:

  郭橐驼————(对比)————“他植者”

  所种树,或迁徙,无不活,窥伺效慕,

  且硕茂,早实以藩莫能如

  第二自然段结尾设置了一个悬念,即“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使读者急于想知道郭橐驼到底有什么诀窍。

  第三自然段从郭橐驼与“他植者”种树的态度方法的对比中,阐述种树之道在于顺天致性。紧承上文,采用对话形式展开。

  要求学生从本段中找出郭橐驼与“他植者”种树态度和方法相对比的语句。教师帮助梳理、归纳。

  (板书)以种树态度和方法进行对比:

  郭橐驼————(对比)———“他植者”

  “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木之性日以离”

  “舒”、“平”、“故”、“密” “拳”、“易”、“过”、“不及”

  “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 “爱之太殷,忧之太勤”

  通过这层层对比,阐述了郭橐驼的种树经验,突出“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重要性。主人公种树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从而得到使木“寿且孳”的结果,与下段中写到的官吏“好烦其令”,从而造成使人民“病且怠”的恶果,这两者也是对比。因此这段的.对比也为下文进行种树与治民的类比作了充分的铺垫。

  第四自然段以问者的口吻写出“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然后,通过郭橐驼的答语,由养树术推出养人术。他植者“种树”与为官者“治民”如出一辙。

  要求学生从三、四两段中找出他植者的“种树”与为官者的“治民”相类比的语句。教师帮助梳理、归纳。

  (板书)以他植者的“种树”与为官者的“治民”进行类比:

  他植者——(类比)——为官者

  种树马马虎虎不关心老百姓痛痒

  “爱之太殷,忧之太勤”:“长人者好烦其令”:

  “旦视而暮抚”“爪其肤”“摇其本”。 “旦暮吏来而呼”“鸣鼓”“击木”。

  “木之性日以离”百姓在烦琐政令下“病且怠”

  同样,我们可以通过类比联想从郭橐驼的养树术推出为官者应采用的养人术。

  要求学生根据三段中郭橐驼的养树术,参考四段为官者的“治民”推出做官者应采用的养人术。教师帮助梳理、归纳。

  (板书)从郭橐驼的养树术推出为官者应采用的养人术:

  养树术——(类比)——养人术

  “顺木之天,以致其性”顺民之天,以致民之性

  “其莳也若子”要爱护老百姓

  “其置也若弃”治国要让老百姓休养生息

  第五自然段通过问者之口,说写本文的目的在于使当官者作为鉴戒。

  文章体现了柳宗元进步的“养民”的治国思想。

  运用比较,研讨弊端

  (一)柳宗元的《捕蛇者说》与《种树郭橐驼传》进行对比,认识暴政害民与惠政扰民同样会造成民不聊生。

  (二)联系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句里的“兴,百姓苦”,理解封建社会的太平盛世百姓受压迫受剥削的重要原因:烦令扰民。

  (三)认清封建统治阶级打着爱民、恤民的幌子行扰民、伤民之实的虚伪面目。

  三、小结

  1、比较说理可以分对比和类比两种手法,对比是相对相反之比,类比是相同相似之比。

  2、苛政猛于虎,惠政也可比狼凶。

  3、郭橐驼的形象是“丑”与“真”的统一体。

种树郭橐驼传教案15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作者及文章的思想内涵。

  2、掌握“类、固、致、易”等实词的多义性和“且、而”等虚词的意思和用法。

  (二)能力训练点

  1、学习本文设事明理的写法。

  2、掌握文章运用对比与映衬的表现手法。

  (三)德育渗透点

  本文针对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社会现象而作,启发上层统治者清肃吏治,顺应老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使它们修养生息,以维持社会秩序。

  (四)美育渗透点

  赏析文中“史笔”与“文辞”兼美的语言表现力。

  二、学法引导

  1、学生先阅读注释①,了解作者以及文章的主旨。

  2、学生对照注释,自己疏通课文,尤其要注意一些文言现象,可以采用讨论方法,合作学习。

  3、学生对照课后题目,通过读课文,初步完成对课文的理解。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掌握多义词的用法。

  2、学习文章运用对比与映衬的表现手法。

  3、学习文中设事明理的写法。

  难点:

  1、“史笔”与“文辞”兼美的语言表现力。

  2、《种树郭橐驼传》一文深刻的思想意义。

  解决方法:

  1、师生合作研讨,尤其注意学生间的合作,教书做好点拨。

  2、熟读全文,以读来促进理解。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师生互动设计

  1、教书补充作者生平以及文章的写作背景,增进学生对文章内涵的理解。

  2、教师合理设置讨论题,启发学生读书思考。

  3、学生自读课文,发现问题。与同学商讨研究,做好质疑准备。

  六、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同“素质教育目标”)

  (二)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但是到了唐代中期,已是危机四伏,封建社会开始走下坡路。我们从柳宗元的《捕蛇者说》中可以看出封建朝廷苛征重税,人民不堪重负,“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作者柳宗元不但揭示了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这一社会现象,还指出了解决这一现象的方法。那就是清肃吏治,顺应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使他们修养生息,以维持社会秩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板书)

  2、作者及相关背景介绍

  (1)学生自读课文注释①,了解作者生平及文章的主旨。

  (2)教师补充。

  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解人(今山东运城县解州镇),世称柳河东。他出身于官吏家庭,21岁时中进士,官监察御史里行。与刘禹锡参加了主张革新的王叔文集团,任礼部员外郎。革新失败后被贬为邵州刺史,赴任途中又被贬为永州司马。同时被贬的还有七人,史称“八司马事件”。在长期的谪贬生活中,柳宗元接近了人民,他的思想有了很大变化。后任柳州刺史,故后人也称之为柳柳州。文学上与韩愈一起提倡古文运动,同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中,并称“韩柳”。他的文学主张是“文道并重”,强调创作态度必须严肃认真。他的创作可分为传记、论文、山水游记、寓言等四种,以山水游记和寓言的文学成就最高。他的游记代表作《永州八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他的寓言短小精悍,含义深远。《三戒》是很有影响的代表作。柳宗元在诗歌创作上的成就也主要体现在山水诗的创作上。他的诗不同于其他人的山水田园诗,而是借诗表现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自身不幸的感叹。他在哲学上,提出天地、元气、阴阳不能“赏功而罚祸”,打击了当时流行的因果报应思想,但对佛教妥协,有儒、释、道三教调和的主张,著有《河东先生集》。

  3、整体把握文意,理清文章思路。

  (1)学生朗读课文,讨论文章的层次及概括层意。

  ①找出文章中点明题旨的一句话。

  ②简要概括全文每节的主要内容。

  (2)教师点拨,明确:

  ①能顺本之天,而致其性焉尔。

  ②第一段介绍郭橐驼命名由来及籍里。

  第二段介绍郭橐驼以种树为职业。

  第三段由郭橐驼自述种树之法。

  第四段从郭橐驼之口发出治国安民的议论。

  第五段点明写作目的。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达成过程

  1、给下列字注音。

  病瘘(lòu)郭橐(tuó)驼孳(zī)勖(xù)缫(sāo)丝飧(sūn)饔(yōng)

  2、学生自读课文,归纳文中的文言知识。

  (1)指出下列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并释义。

  ①甚善,名我固当②驼业种树③且硕茂,早实以蕃④其筑欲密⑤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明确】①名,起名,作动词。②业,以……为业,作动词。

  ③实,结果实,作动词。 ④筑,捣土用的杵,文中用作动词,捣土。 ⑤爪,用指甲划破,作动词。

  (2)指出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①植木之性②根拳而土易

  ③见长人者好烦其令④字而幼孩

  ⑤故病且怠

  讨论,明确。

  【明确】①性:性质、方法②易:更换③长:治理

  ④字:养育⑤病:穷困

  (3)辩析下列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

  1.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固2.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3.沛公默然,曰:“故不如也。”

  4.甚善。名我固当。

  1.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顾2.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3.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4.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

  1.既克,公问其故。

  故2.桓侯故使人问之。

  3.君安与项伯有故。

  4.其土欲故。

  1.且壮士不死则已。

  2.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且3.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4.存者且偷生。

  5.故病且怠。

  讨论,交流,明确如下。

  【明确】①②③④

  固①坚固②顽固③确实④本来

  顾①拜访,探望②却,反而③照顾④看

  故①原因,缘故②特意③旧交情④旧,原来

  且①况且②尚且③将近④暂且⑤并且

  4、研读课文

  ①阅读1-2节,说说郭橐驼是怎样的一个人?

  讨论,明确:

  他是一个平凡、朴实、而具有丰富经验的植树能手。

  ②阅读第3节,讨论描写郭橐驼这一形象的手法。

  讨论,明确:

  【明确】本节文字运用了对比映衬的.手法来写郭橐驼具有丰富的植树经验。郭橐驼的种树经验在于种树“不害其长”,不做“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的事。而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而“他植者”却与之截然相反。

  ③第4节,将郭橐驼种树之道“移之官理”,仍借郭橐驼之口,写出做官的道理,那么如何做官呢?

  【明确】做官之人,要像种树那样,要顺应民众生活的要求,不要妨碍他们的生长,使他们得以“蕃生”,“安性”。

  5、赏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①学生通读全文。

  ②讨论写作特点。

  【明确】文章运用了对比与映衬的表现手法,先谈养树,后论养人,以“种树”喻“治民”,含蓄委婉地表达了作者的政治观点。叙事语言简洁生动,是本文的一个突出特点。如仅用“隆然伏行”几个字,就写出了人物的形象特征;仅用“甚善。名我固当”几个字,就写出了人物的个性,这种“史笔”与“文辞”的兼美,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语言表现力。

  (四)总结扩展

  【总结】这是一篇传记,也是一篇寓言式的说理文。文章通过记述郭橐驼的两段话,反映了当时官吏政乱令繁、骚扰百姓、使之不能安生的现实。并且提出了解决矛盾的方法,即像郭橐驼种树那样,不妨碍它们自然生长;统治者清肃吏治,顺应老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使他们休养生息,以维持社会秩序。

  本文兼有传记文和寓言的特点,将两种文体熔为一炉。就其历叙人物姓名、籍里、职业及对人物作正写反衬等笔法来看,是传记文格局;就其借种树之道以喻为官治民之道来看,则又是寓言性质。这种融合,有助于叙议契合、事理相生。请细加体会。

  【扩展】

  (五)布置作业

  1、本文所讲的种树道理,对今天的环境保护工作有什么启示?

  2、完成课后练习一、二、三。

  《种树郭橐驼传》知识点整理

  一通假字

  ①以致其性焉尔(尔,同“耳”,罢了)

  ②字而幼孩(而,通“尔”,你们的)

  ③既然已(已,通“矣”,了)

  二古今异义

  1.其实

  ①不抑耗其实而已(其实,它的果实)

  ②其实害之(其实,那实际上)

  2.去

  去不复顾(古义:离开。今义:与“来”相对。)

  三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①名我固当(名,称呼)

  ②早实以蕃(实,结果实)

  ③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爪,掐、抓)

  ④移之官理可乎/传其事以为官戒(官,做官)

  ⑤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飧,吃晚饭;饔,吃早饭)

  ⑥传其事以为官戒也(传,作传)

  2.形容词作动词

  ①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全,保全)

  3.名词作状语

  ①旦视而暮抚(旦暮,从早到晚)

  ②而木之性日以离矣(日,一天天地)

  ③旦暮吏来而呼曰(旦暮,从早到晚)

  4.意动用法

  ①驼业种树(业,以……为业)

  5.使动用法

  ①非有能硕茂之也(硕,使……长得高大;茂,使……长得茂盛)

  ②非有能早而蕃之也(早,使……早结果;蕃,使……多结果)

  ③鸣鼓而聚之(鸣,使……发出声音,敲击;聚,使……聚集)

  ④遂而鸡豚(遂,使……成长)

  ⑤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蕃,使……多;安,使……安定)

  四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1.官理,非吾业也

  译:做官治民不是我的职业。

  (二)宾语前置

  1.故不我若也(“不我若”即“不若我”,意为“不如我”、“比不上我”)

  译:所以(他们都)比不上我。

  2.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何以”即“以何”,意为“拿什么”、“用什么”、“凭什么”)

  译:又拿什么来使我们的子孙兴旺并且使我们的生活安定呢?

  (三)省略句

  1.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之)也。

  2.以子之道,移之(于)官理,可乎?

  3.然吾居(于)乡

  4.若甚怜焉,而卒以(之)祸。

  5.传其事以(之)为官戒。

  (四)固定句式

  1.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其……乎,表示揣测的固定句式,意为“大概……吧”)

  译:像这样,那么和我种树行当中的那些人大概也有相似的地方吧?

  2.嘻,不亦善夫!(不亦……夫,表示反问的固定句式,意为“不也……吗”)

  译:不也很好吗?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