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语文教案10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教案 篇1
一、目的要求:
1、明确《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关于语文教学的目的要求及语文学习的特点。明确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即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2、初步明确怎样才能学好语文,怎样培养学语文的兴趣。
3、明确高考对语文学习的要求。
二、教学重点:初步明确怎样才能学好语文,怎样培养学语文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明确语文学习的特点。
四、教学设想:
高中生面临与初中阶段不同的学习,要让学生明确高中语文学习的特点,明确高中语文学习的目的,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提高语文学习的兴趣,不断提高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以及应对高考的的能力,语文的第一节课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第一节课让学生明确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并结合高考试题,让学生明确应考的要求,都是有必要的。第一节课的准备工作,可以将《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以及20xx年高考试题印发给学生,先让学生预习,思考初中是怎样学语文的,有哪些好的学习方法,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
准备工作:印发《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及20xx年语文高考试题。(一课时)
五、教学步骤:
1、由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中关于语文的性质导入新课: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里有两层意思:第一,交际工具,即交际性,实际上也就是它的实用性,这符合大语文教学观,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对于学好其他学科、今后的工作和继续学习,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二,文化性,传承人类文明,对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提高国民素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引导学生从这两个方面谈谈学语文的体会。
3、讲述语文学习中兴趣的培养以及创新精神的培养,发展健康个性和形成健全人格。
首先,兴趣是人类创造力的源泉。人们对天空有兴趣,才会用望远镜去观察天际,用宇宙飞船去星际遨游,用无线电信号进行星球对话,进而去发现宇宙的全部奥秘。人们对足下的土地感兴趣,才会建起无数宏伟壮观的建筑,创造了金字塔、万里长城这样的伟绩。人们对生活感兴趣,才会去发掘生活的美,去讴歌生活,留下众多不朽的诗篇。
对语文感兴趣,就要多读多写多感悟,这样才能提高语文的交际水平,才能使自己有丰厚的文化底蕴。
其次,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是对过去的遗忘,是对现在的不满,是对未来的憧憬。没有创新精神,他的心灵就“如同一沟绝望的死水,春风吹不起半点沦漪”。
大家都还记得,中央电视台春节文艺晚会的一个节目,问罗丹的一个雕塑作品《思想者》中的人物为什么没穿衣服,我们的大人们暝思苦想,不知怎么答为好。可孩子们却 不加思索的回答到:他大概是在想他应该穿什么衣服。例如,一位大学的教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圈,问这是什么,大学生们又是暝思苦想,最后有一个同学吞吐着说,大概是一个不规则的圆吧。同样的问题让幼儿园的孩子们回答,答案却是丰富多彩的(太阳、月亮、地球、月饼、眼睛等等)。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我们的思想被封闭了,我们越学越死了,没有了想象力,没有了创造力。
近年来的语文高考试题,特别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的考查,如近几年的全国语文作文试题:“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答案是丰富多彩的”,“面向大海”,“买镜”等等,这些作文题目,如果没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就很难写好这类的文章。创新精神的显现,在学语文中不要僵死的答案,可以发挥想象,也就是说答案可以丰富多彩。如在一道小学语文测试题中让学生回答“雪化了变成了什么”?标准答案是“雪化了变成了水”,可有的孩子回答:“雪化了变成了春天”,老师竟判了零分。这样做就扼杀了孩子的创造力。20xx年全国语文高考试题,就出现了这样的问题:“你是否同意这一说,为什么?”“是否同意”,就是说不要统一的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就行。
再者,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近几年的高考题,无论是阅读题,还是作文题,都注重了帮助学生提高识别真善美和假丑恶的能力,加大疏导正误、优劣的力度,提高辩证思辨能力,以达到完善学生人格,提高审美情趣的目的。如奉献爱国、勇敢忠贞、淡泊忍让和俭朴改过、尊老爱幼、文明礼貌的修身之道,又关心反对腐败、廉洁爱民、刚直守正、严于利己、宽于待人、求贤若渴、任人唯贤的为政之法,还重视刻苦勤奋、严谨惜时、求真务实、注重方法、多观察、善思考、勤积累的求学之道,更应具备自强自立、勇于探勇于拼搏、坚持实践、勇于创新的精神。
4、讲述高中语文教学的目的:
《大纲》规定:高中语文教学,要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的文字的水平,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可现代文阅读的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奖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请同学们看《20xx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语文卷》,完全是按照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所出的试题。有关语文教学内容和要求,请同学们认真看《高中语文大纲》的高中语文教学的目的。(序号的黑体字部分需板书)
同学们结合老师讲的,谈一谈初中是怎样学语文的,有哪些好的学习方法,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
5、具体要求:
(1)《大纲》后面列出的课外阅读的书目,有条件的同学把这些书全买到,可终身受用。也可以在班级组织图书角,同学们将这些书集在一起,互相传阅。还加上这样一些篇目:《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选》、《水浒传》等等,以及大家喜爱的优秀的书籍。必须准备的:《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词典》。
(2)准备一个周记本、练习本、作文本。
(3)成立语文兴趣小组,包括:成立文学社团,办文学小报。平常还可结合语文单元教学举行一些语文课外活动,如演讲比赛、诗歌朗诵比赛、口头作文比赛、辩论赛等等。还可以开展每天讲一个小故事、每天背一首小诗、每天三分钟的演讲等活动。
6、结束语:宋代理学家朱熹告诉我们:“博学之,审问之,审思之,明辩之,笃行之。”这是做学问之道,在语文学习中只要我们广泛的涉猎,一点一点的积累,深入的思考和鉴赏,我们一定感到有无穷的乐趣,到那时我们遨游在语文这个广博的学海中,一定能收获到许多,一定会受益无穷。
最后让我们在散文《寻找语文》、《与语文同行》中结束今天的`课。(可让学生课前准备,然后朗诵)
7、布置作业:写一篇体会:我这样学语文
(附):散文
寻找语文
真正的语文应当到生活中去寻找。
天边流过一丝云,你觉得这云真好,淡淡的,轻轻的,任意东西,自由自在。这时你就是在学语文。初升的朝阳光芒万丈,你觉得它生机勃发;如血的残阳映红西天,使人无限留恋,这时你也在学语文。到自然中去寻找语文吧!语文是那巍巍的昆仑,语文是那奔腾的长江;语文是名城故都里国色天香的牡丹,语文是荒郊野外随风飘散的蒲公英;语文是那无声的冷月,语文是那静谧的荷塘;语文是秦皇岛外滔天白浪里的 打渔船,语文是暴风雨中高傲飞翔的海燕,语文是青天里的一行白鹭,语文是沉舟侧畔的万点白帆……
语文给了我们聆听美的耳朵,发现美的眼睛,领悟美的头脑。语文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从老子的口中娓娓道来,语文伴着腾腾的杀气被当阳桥的张飞一声吼出。语文在忧国忧民的范仲淹笔下流淌,语文在浔阳江头琵琶女的琴弦上回荡。语文带我们到景阳岗的青石上感受惊险,送我们到天姥山的仙人洞里体验神奇。语文让我们深味“逝者如斯夫”的感慨,“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忧愁,“心远地自偏”的悠闲,“待从头,收拾旧山河”的壮志豪情。
与语文同行
语文是一条河,绵绵流淌的是上下五千年的智慧;语文是一座山,巍巍挺立的是纵横几万里的尊严;语文是一首诗,字里行间悸动的是独行的灵魂;语文是一幅画,色彩光影调和的是缤纷的世态;语文是一位纯洁的天使,她闪闪的光芒招引着我们与她同行。
与语文同行,我们便开始了上下求索。诗无达诂,与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她的神秘,她的魅力,她的圣洁,更激发了我们“欲穷千里目”的豪情,于是,我们这一群追赶太阳的人簇拥而至,无论是鲜花盛开、蝶飞凤舞,还是大雨滂沱、道路泥泞,我们一样沉勇而执著。
与语文同行,便是与快乐相拥。我们每天都徜徉在美丽富饶的文字之中,与纯真的心灵沟通,与古圣先贤对话,与清风明月相伴,与天光云影交流。今天,你可能是唐朝的一株柳树,矗立在古风河畔;明天,你可能与领袖一起伫立橘子洲头,指点江山;明天,你可能走近巴尔扎克,涵咏他沉郁而睿智的思想。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调动训练学生联想想象思维,身临其境地阅读文本。
2、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字、词、句,细品文本语言,感受文本含蓄委婉的情感之美。
3、深入发掘解读文本的个体生命意识及民族文化内涵,熏染其民族文化的自信心自豪感,激发学生心怀天下的历史责任担当。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品析文本语言,感受文本的情感之美。
★教学难点
深入发掘解读文本隐含意蕴,理解其个体生命意识和民族文化内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昨夜伏案,掩卷静思,阿来笔下的丽江唤醒了属于我的诗和远方。如梦如幻,多么美好啊!沉醉之中,我头脑中浮现出这样的字句:“何妨去做个诗性的古城人呢?哪怕做一天,沾沾诗气也值!”一位香格里拉的文人竟如此深知我心。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今天,就让我们走近《一滴水经过丽江》,尽情畅游在丽江的诗情画意里。
二、浸润经典赏画意
作者笔下的丽江,我心中的日月,是陶渊明笔下的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世外桃源,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那聪慧的你漫步在作者笔下的丽江,捕捉到了怎样的风景呢?
请你选取形象鲜明或印象深刻的景物、人物,进行合理的联想想象,简洁生动地描述画面。
提示:注意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
预设:
1、玉龙雪山冰川剔透、白雪晶莹、雾气缭绕,巍峨挺拔矗立在苍茫云海间。“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2、四方街我赤脚轻踩在铺满五花石的老街,仿佛触到千百年前丽江的清凉,嗅到家家户户沁人的花香,听到院落里悠扬的古乐和鸣。“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3、马帮行色匆匆的马帮翻山越岭,和着百灵鸟的歌唱,杜鹃和山茶的舞动,消失在落日余晖中。“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石出。”
三、字斟句酌品诗情
丽江风光无限,风情怡人。让我们带着初遇丽江的欢喜,细细咀嚼这座古城的悠悠诗情。请细心的你字斟句酌地精读文本,抓住重点字词句,品析本文的语言之美。
预设:
1、“又”“想”“被”
2、“看见了”“来到了”“经过”“看到了”“喧哗”
“一滴水”“丽江坝,丽江坝”“丽江,丽江”
示例:“一滴水”一滴水的来之不易。它带着美好的夙愿,经历着漫长的黑暗与等待,为即将开始的长途旅行积蓄能量。
3、“这些人来自远方,在那些地方,即便是寂静时分,他们的内心也很喧哗;在这里,尽情换歌处,夜凉如水,他们的心像一滴水一样晶莹。”
示例:对比,让你感受丽江古城净化心灵,安顿灵魂的静谧纯净,也能感受到作者对丽江古城的赞美和敬意。
4、“一些薄云掠过月亮时,就像丽江古城中,一个银匠,正在擦拭一只硕大的银盘。”
示例:诗意的比喻,精妙的联想,把薄云掠过月亮的景象比作丽江古城的银匠擦拭银盘,突出薄云掠过月亮星空的晶亮之美、飘逸之美、灵秀之美,让人慨叹并沉醉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仿佛能见到作者对丽江之美的陶醉。
四、醍醐灌顶见真谛
位我上者灿烂星空,家国天下在我心中。“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相关。”
我们旅行,读书,并不是为了从中诉求什么,而是因为:世界如此美丽,生而为人,我们应该用心去欣赏它,触摸它,更幸福地生活。我以我心映照此文,获益匪浅,愿分享给大家,请善思的.你静静聆听,希望抛砖引玉,让你重新审视文本的意蕴之美。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而不同”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命题之一。它不仅是一种人际交往的方式,更是一种对待世界的哲学态度,也是修德养性的关键,还是社会交往的准绳,更是国与国共处的原则。反复阅读文本,我在字里行间读出了传统文化“和”。
一、从个体角度来看
1、个体与自我的和谐。譬如,经过丽江的这滴水,它执着寻访四方街的梦想,经历山高水长,激流浅滩,最终美梦成真,回归入海,完成了生命历程,实现了自我的价值。
2、个体与他人的和谐。譬如,远方来的游客和民居的主人亲切交谈,互通消息。又如古城院落的家人,邻里和谐融洽的闲聊,欢声笑语……
3、个体与自然的和谐。譬如,依山而起的重重房屋,顺水而去的蜿蜒老街,山水之间的亭台楼阁……丽江滋养了人们,人们也美丽了丽江。人们在永恒美丽的大自然的怀抱里像个纯净安然的婴孩,返璞归真,找到了心灵安适之所,建构了赤子般的精神家园。
二、从民族文化角度来看
1、丽江古城实现了传统和现代的逐步融合。譬如,丽江四方街白须垂胸的老者演奏清雅古乐,也有华灯初上时灯红酒绿的夜夜笙歌。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由此,得以窥见现代化进程中的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的脉络。
2、丽江古城以其亘古不变的历史积淀和文化魅力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吸引着古今中外的人们前来观览膜拜。丽江古城是中国历史文化变迁的缩影,当下的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一样坚定有力,彰显了我们民族自信包容的博大胸怀和传统文化中“和”的智慧。
三、情真意切咏家乡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行走世间,我们不仅要仰望星空,更要亲吻大地。我们的生活的这片土地和丽江一样历史悠久,文化璀璨;一样博大盛情,笑迎中外游客,四海宾朋。
请热情的你做一名古都洛阳的宣传志愿者,学习借鉴本文拟人的手法,为美丽的古城洛阳一句话,为美丽的洛阳花会添光彩!
示例:
1、我愿意是古城河边的一株垂柳,春风拂面,抚慰那远行的天涯游子。
2、我愿意是古城花园的一只夏蝉,守候在凋零的落红身边,初心不改。
3、我愿意是古城天空的一朵云,为姹紫嫣红的牡丹仙子送去一片阴凉。
作业布置:1、复习再读《一滴水经过丽江》,并参考课外阅读书目,完成课外阅读。
2、选择课外阅读的一篇文章,写一篇读后感。(字数不少于300字)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科学家在认识客观世界过程中的永不停止的探索精神,激发观察和了解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2、体会本文用通俗形象的语言介绍深奥难懂的`科学知识的写法。
3、学习说明文的一些基本写作技巧。
教学重难点:
1、通过阅读感知科学家敢于怀疑、敢于创新、大胆想象的精神。
2学习说明方法,了解多层次复杂分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先板书“夸克”二字,提问:如不看课文,你知道它是什么吗?再完全出示课题。
2、根据语系,对课文标题进行解释。
3、提问课文为什么不换成别的,如:“关于物质的基本结构”、“介绍一种超微粒子”、“微观世界的奥秘”等。
二、感知课文
1、讨论“夸克”应当在“盒式结构图”中的哪一个“盒子”里?
2、第一个盒子和第二个盒子应当填入什么?依据是什么?
3三个盒子的研究。阅读找到关键句子和关键词句,理清盒式结构的顺序 :原子 ——原子核——强子——夸克 。
4借助有关挂图和事物模型以证实前面顺序是否正确。
5、研究文章开头(第1—2段)和结尾(第22—26段)与中间主体部分的关系。
三、研读课文
1、学生提出疑问。
2、教师提出研究问题。
(1)作者除了向青少年介绍物理学知识外,还有没有别的意图?文中有没有透露出这个意思?
(2)“夸克模型”怎样提出来的?科学研究和想象有什么关系?
(3)你对本文在表达上比较满意或感兴趣的有那些?
四、布置作业
1、根据课文内容,写篇题为《夸克自述》的说明文。
2搜集有关材料,谈谈语文课中培养想象力的话题。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要求:
1、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懂得颜色使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培养学生喜欢色彩、热爱生活的情感。
2、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仿照本诗编写一段诗。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续写小诗。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
教学准备:
1、课前搜集有关各种颜色所代表的意义的资料。
2、萨克斯音乐及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请你想像一下,如果没有颜色,这个世界将会是什么样子?(学生回答)
2.来,现在让我们一起重温这多姿多彩的生活,感受由色彩装点的生活给我们带来的乐趣吧。
学生欣赏课件。(课件内容是:五颜六色的风景、服饰等)
你有什么感受??
3.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感受五彩缤纷的色彩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情趣。
板书课题:爱什么颜色。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自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自学生字“蔚、战、疆、威”。
2.分小组交流、汇报自学生字情况。
三、读中感知,读中感悟
1.找三名同学分小节朗读课文。
作者都喜欢什么颜色,为什么喜欢?自己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2、你最喜欢哪个小节,美美地读一读,谈谈自己的感受。
3、配乐朗读。
全班同学哪个学生喜欢哪个小节就随着音乐读这个小节。
四、课文延伸、发散。
1、你最喜欢什么颜色,什么东西的颜色是这样的,你也来编一段小诗。
2、学生在全班交流自己编写内容。
六、总结课文
师:同学们,生活是五彩缤纷的,让我们用喜欢的色彩去装点绚丽的生活,用我们的双手去创造美好的生活吧!
第二课时
一、认读字词。
二、教学生字。
三、书写。
四、作业。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三个自然段。
3、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并认识贝多芬是一个具有卓越才华和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伟大的音乐家。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词句的含义,体会贝多芬在即兴创作《月光曲》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2、体会贝多芬在即兴创作《月光曲》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的原因。
【教学准备】
钢琴奏鸣曲《月光曲》录音磁带,投影片。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听一段音乐(《月光曲奏鸣曲》第一乐章前四小节)说说听后感觉。
2、学生介绍《月光奏鸣曲》。
3、一起来了解《月光奏鸣曲》背后动人的故事。
二、汇报预习
1、生字:
⑴ 指名读字说部首,组词。
⑵ 正音:券、缕、陌。
⑶ 正形:
券的形近字:卷、拳、眷、豢、誊。
蜡的形近字:腊。
幽的笔顺。
粼、盲、瞎、茵的注意的部分。
⑷ 齐读生字。
2、指名说主要内容。
三、读中感悟,直奔重点
1、自由读课文,哪几段讲贝多芬弹奏月光曲的内容?(8、9、10 。)
2、自主学习8、9、10三段,你读懂了什么?标记不明白的地方。
3、四人小组讨论。
4、汇报:
⑴ 为旋律是怎样的?应该怎样读?
(弱──强。)
指导读“忽然……”有气势,高昂。
⑵ 作者是怎样借助语言来表示音乐描述的意境的?
(联想 。)
画出联想的内容自由读。
⑶ 这些联想是由什么引起的?
(实在的事物。)
去掉联想的`句子再读,这样好吗?
⑷ 练习对比读,体会联想内容的必要性。
5、小结:
作者正是通过对皮鞋匠听音乐时的联想的描写,通过对月光下大海的描写来表达音乐的内容、意境、感情,以具体的形象来展示音乐以景美写音乐美。我们再读,试背诵。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掌握以下文言字词:居、如、方、作、撰、伤、与,并背诵9-13段。
2、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
重点难点:
1、 重点:目标1;
2、 难点:目标2。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
1、音形之辨:
曾皙(xī)长乎尔(zhǎng)率尔(shuài)比及(bì)
哂之(shěn)以俟君子(sì)舞雩(yú)
2、疑难字句:
(1)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2)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3)唯求则非邦也与?
3、一词多义:
(1)如:如或知尔【2】如果。
如五六十【6】或者。
如其礼乐【6】至于。
如会同【8】或者。
求!尔何如【5】即“如何”,怎么样。
(2)方:可使有勇,且知方也【3】义,道义。
方六七十【6】古代计算面积的单位,纵横各一里为方。
(3)乎:以吾一日长乎尔【2】比
摄乎大国之间【3】在
异乎三子者之撰【10】与
4、词类活用:
(1)端章甫名词作动词
(2)风乎舞雩名词作动词
(3)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形容词作名词
5、特殊句式
(1)毋吾以也宾语前置
(2)居则曰:“不吾知也”宾语前置(居:平常,平日里。)
(3)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状语后置
(4)比及三年,可使有勇省略句
(5)为国以礼状语后置
二、新课研习:
1、引入:
这是一篇关于孔子与其四名弟子谈志的文章。(全文思路)首先孔子问,你们都有什么样的理想,然后四名弟子一一陈述,最后孔子点评。这里面孔子特别赞同谁的观点?曾皙。
那么他为什么会“与点”呢?(幻灯)
2、详解:
面对这么大,以致让人摸不着头脑的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办?分解。
我们可以把这个大问题拆成几个小问题。
那么你们觉得我们必须在了解哪些东西之后,才能回答这个问题?
【明确】:(1)曾皙表达观点的语句曾皙的观点。
(2)其他人表达观点的语句他们的观点和曾皙的差异何在?【提示:赞同点,隐含了不怎么赞同其他人这个问题。】
(3)孔子的基本思想倾向是怎样的?
回答以上六小问:
【明确】:(1)第12段。请学生不看课后译文来翻译。
曾皙的观点不明确。(孔子有云:“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我们姑且将这个问题存而不论。)
(2)子路:第3段。请学生不看课后译文翻译。
子路--治理“千乘之国”--“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冉有:第6段。请学生不看课后译文翻译。
冉有--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可使足民”,不过“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公西华:第8段。请学生不看课后译文翻译。
公西华--“愿为小相”。
思考:三人观点的共通之处?
【明确】:子路、冉有、公西华的志向都是符合儒家“不仕无义”“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这一入世精神的。
讨论:我们学习前面几篇课文的时候已经知道孔子周游列国,忙于求仕,很显然,他是主张积极入世的,但这里孔子对三子的入世精神没有明确而直接的肯定,是不是孔子当时观念有所改变?还是曾皙与其他三人的观点只是态度或表述差异,曾皙态度或对入世精神的表述比前三者更好?
【二次讨论前提示】:(1)如果是孔子观念有所改变,你是否可以从学过的课文中找出例证?
(2)如果曾皙和其他三人的观点只是态度差异,那么曾皙的话到底该如何理解?可不可以从学过的课文中找到例证?
附:对三子观点评述的含义:针对子路“率尔”答出“可使有勇”,孔子“哂之”理由就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针对冉有“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的回答,孔子当时不语,在回答曾皙的询问时,反问“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既然是治理国家,礼乐教化之事,怎能非要等到君子去做呢?
针对公西华的.观点,孔子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既然也是治国大事,你却只是“愿为小相”,“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因为孔子认为他通晓礼乐,可以大用。
【明确】:(1)孔子虽然热衷于入世,但多次碰壁后心灰意冷,知道自己“道之不行”,有“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之叹。曾皙的志向表明他“知时而不求为政”,这和孔子此时的心情契合。
(2)曾皙描绘了一副雍容暇豫(安闲逸乐)的盛世气象,这正是孔子“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心怀天下的主张的生动写照,体现了孔子的政治理想。
3、延伸:
讲到这里我们这个问题是否解决了呢?
孔子“安贫乐道”思想介绍:
传说,孔子有学生3000,其中最出名的有72人,而颜回又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
颜回的一举一动,在孔子看来,都合乎心意。所以孔子常常以颜回的事例来教育其他学生。
有一次,孔子对学生们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意指:颜回,真贤者啊!他住在荒僻的巷道里,过着极其艰苦的生活。他乘饭用的器皿是竹子做的箪,舀水用的器具是木头做的瓢。这要是落在别人头上,则是不堪忍受的了,但是颜回始终感到满足、快乐。颜回确实是个十分贤德的人啊!
这个故事展示的是一种安贫乐道(安于贫穷,以坚持自己的信念为乐。)的思想。我们是否可以从“安贫乐道”这个角度来解释曾皙的这段话呢?
【明确】:曾点所描绘的是学习圣人之道的快乐(即感受沂水春风之乐),符合孔子安贫乐道的思想。
【补注】:沂水春风:比喻深受孔子(老师)的教育与熏陶。
本堂课所研究的这个问题,不仅是要大家进一步接近孔子思想,接近儒家文化,也是希望能引起大家对发散性思维能力的重视,多做这样的分析思考,可定会对大家有益。
三、作业:
(1)课后思考:你觉得孔子赞同曾皙这个问题是不是还会有其他解释?
(2)以“我看‘其言不让’”为题,写一篇评论性的文章,字数:不少于200字。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了解五言诗的特点,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二、能力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可以突出重点,不必求全。
三、德育渗透目标
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涉江采芙蓉》
一、导入
(板书“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二、文学常识介绍
《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三、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
2、自由朗读
3、个人朗读
四、(一)读完这篇文章,你认为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明确:游子思乡之情。
(二)具体分析这篇文章,看文章如何表达出这种情感的!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主要意象是什么?对全诗意境的营造有什么作用?
芙蓉即荷花,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荷花给人以清幽、高洁之感,屈原作品中也视“荷”为香草,把香草比喻成高洁的品质。为文章奠定了高洁、清幽的意境。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采摘花草送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常有出现。例如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还有灞桥折柳,现实生活中情人节送玫瑰,母亲节送康乃馨。
采摘这些花草的'目的是表达对亲人以及朋友的思念和祝福。但是这芙蓉并没有送出去,文章中作者自问自答可以看出来作者的情绪出现了变化。由欢欣转为失落,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这两句既有人物动作描写,也有心理刻画,你能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来么?“还顾”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的?
明确:“还顾”一词,动作感和画面感很强,可以清晰的表现主人公孤独、忧愁、愁怅的形象和心情。表达了主人公极度痛苦的心情可是,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最后两句,除了表达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情感,,想爱却不能相守,让人有“忧伤以终老”的担忧,黯然的心情令人消魂,这种分离是不同与秦观的《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一个是永久的分离,一个是让人产生距离产生美。
总结:对于古文的思想感情可用三种方法:
1、通过诵读,直接品味本文的思想感情。
2、通过分析,抓取意象—意境---思想情感
3、寻找文中关于文章主旨的表达情感的语句。
五、本文的表达手法
借景抒情,白描手法。
六、小结
“涉江采芙蓉”这首诗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一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起首四句是平缓的叙述。“芙蓉”“兰泽”“芳草”等语,让人顿感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洁以及所表达的感情的纯洁、美好。“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这两句自问自答,语气也是较为缓和的,不过“远道”一词已为下面的情绪转折透露出一些消息。五六两句承“远道”而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将“远道”的意思说尽。
“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读者似乎看到主人公孤单、忧愁、怅惘地立在船头,徒劳地往故乡的那个方向张望,他看到的是什么呢?是他不敢去仔细计算的迢迢路程!“漫浩浩”一词,读起来即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故乡在哪儿?“所思”在哪儿?至此,抒情主人公感情痛苦到极点。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效果。最后两句也并没有顺接上面两句,而是从眼前想到此后的生涯,主人公更深的担忧是,如果两个相爱的人此生都不能相聚相守,那就只能是“忧伤以终老”了。黯然的情绪真是令人消魂!
语文教案 篇8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
1、掌握本课8个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摘录好词好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情感教育
3、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激发学生类似体验。
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难点
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激发学生类似体验。
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课件
师生活动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语。
(2)揭题:今天,我们首先跟着一位作家,走进山林,去拜访他的朋友。请同学们一起读课题。
(3)看课题猜猜,作者拜访的会是怎样一位朋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者去山中拜访的朋友到底是谁呢?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课文。
(2)读后交流,了解大意。
三、读通课文,学习字词
(1)学生自由读,看谁能把课文读正确,读流畅。
(2)谁能把自己读得最流畅的一段读给大家听?
四、师随机纠正,重点点拨。
五、拜访古桥,朗读体验
(1)下面,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去拜访他的第一位老朋友。请同学们一起读课文第3自然段。
(2)一进山,一眼就看到这座古桥,老朋友相见,作者心里默默地对他诉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在书上画出有关句子。
(3)再读读画线的话,体会体会,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对古桥诉说的?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
(4)交流感受。
结合理解“德高望重”,体会老桥默默无闻、任劳任怨为大家服务的品质。
(5)体会写法。
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把自己对老桥的深厚感情,生动地传达给了我们读者。
六、抄写生字词语
板书设计:
山中访友
古桥——树林——山泉——小溪——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阵雨——老柏树——蚂蚁——归鸟(简笔画)
课后反思记载
在导课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上课时,首先出示文题,让学生揣测文章的.内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让学生合理想象、表达,从而引入本课。学生谈的丰富极了,有的认为去访问一位隐居的老人,有的认为去访问稀有动物,有的认为去访问某个建筑等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加以引导,引导其合理想象、表达。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
1、继续阅读理解课文。
2.学习作者善于运用比喻、拟人、想象等手法来抒发情感的方法。
情感教育
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重点
学习作者善于运用比喻、拟人、想象等手法来抒发情感的方法。
难点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课前
师生活动过程
一、听写词语,复习引入
(1)听写词语。
(2)引入:这节课,我们继续跟随作者,走进山林去访友。
二、读文感悟,体验情感
(1)默读课文第4—7自然段,用横线划出,访问了哪些朋友?
(2)再读课文,找一找,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的感情?
(3)交流感受,随机教学。
①第4自然段:重点点拨对树的有关句子的体验。体会作者当时人树相融的感受。
②第5自然段:通过朗读,感受与山中朋友的亲热。
③第6自然段:难点是体验作者是在用心地感受。
④第7自然段:一场突如其来的雨,给作者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也使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真是变幻莫测,令人陶醉。
三、学习首尾,体会写法
(1)再读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你们又感受到了什么?
(2)体会写法: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首尾呼应,前后两次写到“满怀的好心情”,突出“山中访友”之行充满了好心情。
四、课外延伸,强化体验
在作者的眼里,这一花一树,一鸟一石,一山一水都成了有生命的人。她们能跟我们说话,能跟我们交流,她们成了我们的朋友,难怪作者进山看景,变成了“山中访友”。这种类体验,你们也有过吗?和同学交流交流。
五、背诵积累,提升感悟
选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背下来。
板书设计:
古桥——老朋友山泉——姐姐
清晨访友
悬崖——爷爷
夜色归家
(好心情)
老柏树——慈祥
(好记忆)
课后反思记载
本课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好奇心的散文,重点是感受作者对山里朋友那份深厚的感情,并体会作者表达感情的方法。在教授本课以朗读为主,体会句子的含义后以不同形式的朗读为主,让学生在感情朗读中去感悟,体会.尤其是学第五自然段,采取一问一答的方式,学生的想象里非常丰富,而且能读出美感.大多数学生都能背诵课文里的段落。
语文教案 篇9
学习目标
①准确划分语音停顿,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②理解只有善于观察,善于联想想像,才能有物外之趣。
③学习积累重点词语。
○教学重点
①反复朗读,领会课文大意。
②初步了解古文与现代文的异同词,掌握学习古文的规律。
③理解怎样借助观察、想像,获得生活乐趣。
○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反复朗读,正确停顿,疏通文意。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香港是弹丸之地,高楼林立,将道路挤得没有了,楼与楼之间没有空间建路、相通,怎么办?建筑师们就带着画好的图,来到幼儿园,让孩子们在楼与楼之间划上路,孩子们拿起笔,不假思索地就在楼与楼的空隙间画上楼梯,楼梯间搭上天桥,几分钟内就把成人们苦苦思索而不得其解的问题解决了。这说明孩子的想像是奇特的、平易的,一些大人们看来微不足道小事,通过孩子们的想像,都会生出许多的趣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的文章《童趣》。这是一篇记叙童年怎样借助观察、联想、想像,获得生活乐趣的文章。它告诉我们,只有观察得仔细,想像得丰富,才会有乐趣。
朗读课文
第一遍,教师范读;第二遍,教师领读,教师读一句,学生读一句(为使学生正确地掌握停顿)第三遍,教师大声读,学生小声跟读;第四遍,学生齐读。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藐(miǎo),项为之强(jiāng),鹤唳(lì),怡(yí)然,凹凸(āo tū),为壑(hè),癞(lài)虾蟆。
掌握规律
文言文中单音词占大多数,现代文中双音词占大多数,只要我们联系上下文,把单音词变成双音词,就可以了;有的词,可用同义词解释,不大好变的词语,就是你要特别加深印象记住的。教师按照上述方法试讲一两句。重在讲清方法。
用老师所教给的方法,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画出来。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
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
教师启发学生,设小台阶,让学生自己解决未解决的问题,领会课文大意。参阅注释理解文意。注意理解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①项为之强(脖子、颈项)
②果如鹤唳云端(果真)
③以丛草为林(树林)
④兴正浓(兴趣)
⑤方出神(正)
⑥驱之别院(赶、驱逐)
⑦明察秋毫:连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现视力极佳。
⑧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
⑨庞然大物:形容极大极大的动物。
⑩夏蚊成雷:蚊群发出雷鸣般的叫声。
学生再读课文,解决以下问题
①文章围绕什么来回忆了三件趣事?
②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三件趣事。
③三件趣事之“趣”是怎样得到的?
学生自主讨论明确:
a.文章围绕“物外之趣”回忆了三件趣事。
b.第一件是把夏蚊看做群鹤,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第二件是把土墙凸凹、花和花台边小草丛杂处看做大自然;第三件,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又写了如何惩罚癞蛤蟆,表现了儿时的.天真之情。
c.乐趣只有通过仔细地观察,丰富的想像,才会得到。
[教师小结]
“物外之趣”非物自身所有,却又与物有关,“物外之趣”在于善于观察,善于想像,才能因物而生成意趣。
学生快速自由朗读课之后,再快速齐读
限时背诵课文,按自然段为一单元背诵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导入
齐读课文,男女生比赛、背诵课文。怎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呢?
分析第1自然段。
“明察”、“细察’’是两个关键词语,意思是观察敏锐、仔细。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
“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观察的本领。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观察的习惯。
时有物外之趣——观察的收获。
分析第2、3、4段,只是“明察”“细察”了,是否就有“物外之趣”了?
明确——除“明察、细察”之外,还要有丰富的想像,才能真正获得“物外之趣”。
学生思考:下列三件趣事,你最喜欢那一个?背诵并用自己的话形象地叙述。
讨论回答:作者是怎样想像的?
讨论明确:
第一件趣事:先把夏蚊“私拟作群鹤舞空”,自得其乐;再把蚊子留在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
第二件趣事:以“丛草为林”“虫蚁为兽”“凸者为丘”“凹者为壑”,从而怡然自得。
第三件趣事: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尽吞二虫,以及如何惩罚癞蛤蟆。
三件趣事可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讨论明确——不可以。因为三件趣事的写作的顺序是由室内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拟作群鹤,到把草木、虫蚊、土墙凸凹处拟作“林、兽、丘、壑”,再由癞蛤蟆与小虫在其中的生死之斗。
体验与反思:
找出文中描写动作的语句。
明确: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讨论]
问题l:癞蛤蟆已捉在手,又打了几十鞭子,想像一下,是什么样的鞭子?癞蛤蟆竟没有死,是为什么?
[明确]鞭子可能是一根草,也可能是一小枝条。童年的作者不是真要打死癞蛤蟆,说明他心中是热爱小动物的(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问题2:读了此文,你得到了那些启示?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讨论明确:
热爱动物,热爱自然,要善于观察,观察要敏锐,加之丰富的想像,就能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
问题3:说说你童年中有趣的事,善于从联想中发现事物的美妙。
集体背诵课文,背诵时想像出三幅画面,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作业]拟几条热爱草坪、热爱动物的标语。
如:
小草也会疼的,请勿踏之;小草正在生长,请勿打扰;劝君莫打报春鸟,子在巢中盼母归。
课后记:疏通字词障碍,采用齐读、小组朗读、个人朗读等多种形式,然学生反复朗读,只只能达到背诵的程度。
语文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童年絮味》课文内容,了解“我”童年的生活情况。
2、品味《童年絮味》风趣的语言,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体会《童年絮味》作者童年时物质生活的艰辛与对美好世界的向往,进而更加热爱今天的幸福生活。
4、概括《生命》中老师所说的道理。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童年絮味》课文内容,了解“我”童年的生活情况。
2、品味《童年絮味》风趣的语言,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品味《童年絮味》风趣的语言,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体会《童年絮味》作者童年时物质生活的艰辛与对美好世界的向往,进而更加热爱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过程:
(一)导入示例
童年是我们每一个人最幸福的阶段,在童年生活中有许多事情是值得我们留恋的,我们和童年生活也是无忧无虑的,那我们大家来谈一谈在你的童年生活中令你难忘的事或人。(学生回答)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看我国当代女诗人舒婷她的童年生活是怎么样的?
(二)《童年絮味》题解
本文是当代女诗人舒婷的富有情趣的一篇叙事散文。作者通过回忆自己在极度匮乏的物质条件下度过的充满笑声而又略带辛酸的童年时光,抒发了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表达了对追求自由与快乐的纯真童心的赞美之情。同时,也通过与今天的孩子们对比,引起人们的思考。
(三)《童年絮味》导读
1、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看看作者在文中都写到了童年的哪些事情。
讨论归纳:
①童年的玩具只有一个;②多姿多彩的大自然;③初学识字自得意;④自编小辫美极了;⑤家教严历成习惯;⑥左邻右舍关系密;⑦乘凉还有小表妹;⑧夏秋冬季我都爱;⑨如今给儿买雨鞋。
2、重点难点解读。
(1)作者的童年生活和我们今天的生活有什么不同?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作者生活的时代是我们国家经济落后,物质条件差,那时的孩子们少玩具生活较苦。但他们却同样的热爱生活,追求快乐,以艰苦的环境里照样玩得丰富多彩。他们跟大自然亲密接触,他们从不缺玩伴他们可以享受漫长的暑假,健康成长。而今天的孩子们,物质生活优越,他们有大量的玩具与玩伴,往往被封锁在单元里与电视电脑为伴,或是被各种兴趣班占去了课余时间,这是现在孩子们的痛苦之处。为了让今天的孩子们健康成长,应该给他们真正减负,把假期和课余时间还给孩子们,引导他们正确对待学与玩的关系,让孩子们亲近大自然,健康快乐地成长。
(2)作者爱劳动的习惯是怎样养成的?对她今后有何影响?
作者爱劳动的习惯与小时候所受的教育有关,作者很小的时候就自己洗衣服,洗自己的碗,还要接受外婆的严格检查,渐成习惯,不以为苦反以为乐,时常陶醉在自己的劳动成果中。直到长大后,这个好习惯仍伴随着她。
3、综合研讨,探究下列似乎矛盾的现象。
(1)为了贪吃灶糖就公开宣称要嫁给卖糖的老头儿(《拣麦穗》),小小年纪就把自己打扮得像“小妖精”(《童年絮味》),这些小女孩是“不害臊”还是挺可爱?或是二者兼有?为什么?
明确:这两位小女孩当然是挺可爱的。首先,为了贪吃灶糖就决计嫁给卖糖老汉,这在实用性上是很不合算、毫无价值的。但是小女孩对此完全无知。正是这个无知衬托出了心灵的纯洁。这样的未被世俗功利熏染的心灵是可爱可贵的。把自己打扮得成了一个“小妖精”,小女孩的姨妈们看到后差点背过气去,说明在实用性上无可取之处,甚至适得其反。但是小女孩的爱美之心是真诚的,纯洁的,也是幼稚的,她以为自己美极了,她并不知道这个后果。这样,相反的实用效果却反而使人注意到了她的爱美心灵和幼稚可爱的童真。其次,“不知羞”在成人的词典里,在成人的身上是贬词,而在这特定表现儿童心灵的情境里,正是这“不知羞”才显出她们心灵的纯洁和心地的坦然。她们一点都不知道自己的行为会被人笑话,这是多么的纯洁无邪!再次,为吃灶糖而公开宣称要嫁给卖糖老汉,从理性讲,绝对是荒唐可笑的。把自己打扮成了“小妖精”,从效果讲也是可笑的。所以,两篇作品中周围的人们均哈哈大笑,笑得前仰后合。读者看后想来也是开怀大笑。但这笑声是善意的、宽容的.、充分理解对象的,因为这里更多是令人可爱的纯洁、幼稚、天真无邪。如果由此认为这些小女孩是“不知羞”和“挺可爱”兼而有之,那也应属于幽默谐趣的表现效果问题,也就是说,幽默常常把优点和缺点集于一身。换言之,这不是令人讨嫌的“不知羞”,而是令人可爱的“不知羞”。
(2)“我”的乐园——百草园,原本只有一些野草;“我”最心爱的宝书——《山海经》却是一部刻印十分粗拙的本子;类似的描述,《童年絮味》也有,请具体指出。交代这些童年的心爱之物、欢乐之处原本的“简陋”,不会煞风景吗?为什么?
明确:《童年絮味》以那些破布娃娃、破藤桌“舞台”、荒郊野地、防空洞、九曲巷为玩乐对象、场所都属于类似的描述。描述这些童年的心爱之物、欢乐之处的“简陋”,并不会使文章逊色,相反,却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感和审美的重点感——
其一,荒芜的园子、拙劣的印本、破桌荒地,这些都是真实的。在大人们的眼里,这些大约都成不了他们的乐园和爱物。比如《阿长与〈山海经〉》中的“我”成年后,就买过了一本精致得多的石印本《山海经》,而原先长妈妈送的那本早不知丢到那里去了。但在生活经验很有限、事事感到新鲜好奇、常常把幻想和想像当现实的儿童的心灵世界里,这些荒园陋物却可能成为他们心灵上有着无限趣味的乐园,成为满足他们童心的最为心爱的宝书,成为他们童年游戏的大好场所。物不择好坏,事不计真假,要的只是能真正成为他们心灵上的乐园,这正是童趣生活的最真实的特点,这是几乎所有人的童年时代都有过的“过家家”体验。所以,无论是原始素材的实录还是文学创作的编造,描述这些童年心爱之物、欢乐之所的“简陋”,恰恰更能增强文章的真实感。
其二,心灵上的乐园却是简陋之物。这一反差,突显了审美的重点不在实用而在情感、情趣。“我”怀念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不在乎这里只有一些野草和读书生活的枯燥,而在于有过“我”的童趣童真童心。“我”动情地忆起这部最初得到的最为心爱的宝书,不在于书本质量如此粗劣,而在于这里寄寓了一个人道关怀的动人故事。“我”的童年引“我”无限眷恋,不是“我”拥有过奢侈的玩具、豪华的游乐场,而是破桌破椅都记录着“我”童年的情趣。
(四)《生命》导读
1、默读《生命》,体会文中老师所说的道理。
2、概括《生命》中老师所说的道理。
明确:要尊重每一个生命,关爱每一个尊贵的生命,生命的实质就是充满着自由的活力,要为他们(它们)自由地、充满活力地活着而高兴,以宽广的胸怀善待每一个人,善待每一个活生生的生命。
3、讨论:借用《生命》中“老师”所领悟出的道理,你是否能欣赏到《童年絮味》所包含的趣味和意义?
《童年絮味》也就是像《生命》中的“老师”一样,以对生命的新的感悟去感受、看待周围的生活,以升华了的理性认识去照看具体的感性生活。《童年絮昧》就像“老师”在足球场上看到的孩子们“找乐子”情景的翻版。《童年絮昧》所包含的全部意义就是生命的意义,更具体一点,就是“老师”最后说的“生命的实质”,也是“老师”在本段文字开头说的“多么自由啊,不肯受压制”,它的趣味就是以童年情趣的形式展现着这充满自由活力的鲜活的生命。文中的“我”及童年伙伴们也是在到处“找乐子”,替洋娃娃整容。捉蝴蝶、捉迷藏、钻防空洞、捧着大词典大声唱读、把自己打扮成“小妖精”、与同学打架、自编自演戏剧、泡海水、过春节、秋游野餐运动会……,所有这些童趣生活就是活着的生命的趣味。
4、写作特色:
(1)语调诙谐,充满童趣。
(2)以比鲜明,引人深思。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词句品味积累”。
2、完成《伴你学》中相关练习。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指导教案11-08
语文教案02-14
语文教案02-14
语文教案02-14
语文教案02-15
语文教案02-16
语文教案02-17
语文教案02-14
语文教案(经典)08-13
[经典]语文教案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