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 通知工作总结 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高中地球的运动教案

高中地球的运动教案

时间:2024-03-05 09:15:34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高中地球的运动教案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中地球的运动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地球的运动教案

  课文学习

  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球内部的结构,无法直接观察。到目前为止,关于地球内部的知识,主要来自对地震波的研究。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地震波有纵波(P波)和横波(S波)之分。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

  从地球内部地震波曲线图上,可以看出地震波在一定深度发生突然变化。这种波速发生突然变化的面叫做不连续面。地球内部有两个明显的不连续面,一个在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指大陆部分),在这个不连续面下,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这个不连续面叫莫霍界面;另一个在地下2900千米处,在这里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这个面叫古登堡界面。

  以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为界,可以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为岩石圈。

  地球的外部圈层

  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大气圈包围着地球,是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它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它是地球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圈是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它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等。水圈的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之中。

  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它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它是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结果。

  扩展阅读

  《1.4地球的圈层结构》知识拓展

  课内知识补充

  1、纵波(Pwave)和横波(Swave):我们最熟悉的波动是观察到水波。当向池塘里扔一块石头时水面被扰乱,以石头入水处为中心有波纹向外扩展。这个波列是水波附近的水的颗粒运动造成的。然而水并没有朝着水波传播的方向流;如果水面浮着一个软木塞,它将上下跳动,但并不会从原来位置移走。地震运动与此相当类似。我们感受到的摇动就是由地震波的能量产生的弹性岩石的震动。岩石,受到打击,会产生两类弹性波从源向外传播。一种纵波(Pwave)是质点震动方向与地震波传播方向平行的地震波.另一种横波(Swave)是质点震动方向与地震波传播方向垂直的地震波。

  2、地震:地震主要是构造地震,它是由于地下深处岩石破裂、错动把长期积累起来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出去,到地面引起的房摇地动。

  地震波发源的地方,叫作震源。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叫作震中。震中到震源的深度叫作震源深度。通常将震源深度小于70公里的叫浅源地震,深度在70-300公里的叫中源地震,深度大于300公里的叫深源地震。破坏性地震一般是浅源地震。如1976年的唐山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2公里。

  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分布在太平洋周围,像一个巨大的花坏,把大陆与海洋分隔开来。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从地中海向东,至印度尼西亚、至堪察加。

  3、地壳厚度变化的规律:地球大范围固体表面的海拔较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大陆地壳是双层结构,上层是硅铝层,下层是硅镁层,大洋地壳往往是单层结构,硅铝层很薄,甚至缺失。地壳厚度的不均和硅铝层的不连续分布状态,是地壳结构的主要特点。

  1-4地球的圈层结构

  1-4地球的圈层结构

  [课标导读]

  新课程标准中对“地球的圈层结构”部分提出的要求是“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主要特点”。并且在活动建议中提出:“绘制示意图,或利用教具、学具,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由此看来,对地球的圈层结构,从分布到划分依据,从各层特点到学生理解、分析、判断和运用,都是本章内容的重点。因此,在教学中,始终把握住该节内容的标准要求,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教师力求完成的主要任务。

  [教学目标]

  本节教学要重点突出“地球圈层”和“结构特点”两个核心概念,围绕这两个概念,逐步将地球圈层结构及其划分依据——圈层特点等知识点顺序展开。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利用丰富的图例和图片展示,让学生分析和理解各圈层的结构特点。

  1、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分布。

  2、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举例说明主要的地球圈层结构特点。利用图解,由学生分析判断划分的依据。

  [教学设计]

  课时安排

  本节内容是第一章的最后一节,建议用2个课时完成教学。

  第一课时:着重从教学内容的讲授和分析入手,完成地球内部圈层结构教学内容的学习。同时,通过师生互动,将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划分依据让学生能够深入了解。

  第二课时:通过内部和外部圈层的划分,让学生对地球的圈层结构有更加清晰的认知。在讲授地球外部圈层知识过程中,对大气圈、水圈进行简洁而又清晰的介绍。在新课程中,没有像老教材将各圈层分成小节单独分析,而是重在基本了解和理解的程度。所以,教师在讲授这一部分内容时,最好是突出重点和大的结构而尽量高度概括。

  教学安排

  (第一课时)

  1、通过读图,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层次关系。

  2、在有了基本的结构认知后,着重讲授地球的内部圈层的划分。但教师不要过于拘泥于概念的讲授和分析,尤其是地震波、纵波、横波等概念,他们并非是该节内容的核心知识,只要学生了解了内部的几个圈层及层次关系即可。

  3、在教学中值得注意的是,在学生掌握的主要内部圈层的结构后,可以将岩石圈的概念有意识地强调。因为岩石圈是内外部圈层的结合部,与外部圈层的联系也最紧密。学生了解了岩石圈的概念后,对后面的学习就有了知识铺垫。

  (第二课时)

  1、引导学生了解地球外部圈层的划分,明确外部圈层的结构和层次关系,尤其是外部圈层的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的关系更是要交代清楚。

  2、本课时对大气圈、水圈两个圈层的介绍是重点,而生物圈和岩石圈并没有深入下去。因此教师应该适当的用描述性的语言简洁地概括他们的关系。

  3、结合实际案例“美国生物圈2号实验的失败说明了什么问题”,让学生课后对生物圈进行自主学习,是教材设计的一个创意。教师完全可以很好地利用这个案例,开展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通过探究,学生对生物圈的了解会更加直接。

  1、案例研究是教学中的关键。本节教学内容较多,但教师应该通过各种案例分析将“区域”和“区域差异”这两个概念始终把握住。

  2、教学中,教师应该将国情知识渗透进每节课堂,尤其是我国东西部自然、人文上的巨大差异,其产生的历史原因和因应策略,都是当前影响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

  3、利用图表知识进行绘图分析的练习,体现了能力训练的课堂化。设计适当的课堂练习,应该是新课程教学过程从教人员备课中要用心准备的一项工作。往往很多知识点,学生看、老师讲,好象并不难,但到了学生进行实际分析时,效果却不理想,其实就是没有很好地进行配合训练的缘故。

  一堂课下来,教师课前准备的充分不充分,对教学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新课程理念如何体现出新字,仍然需要我们在工作中不断努力地探索。

  深圳市福田中学地理教师郭纯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具有明显的圈层结构。

  2、了解地球的内部圈层、划分依据及其相互特征。

  3、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

  4、了解地球的垂直分层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5、培养自学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辨证唯物主义观和正确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

  地球的内部结构及地壳、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教学难点:

  地幔,对流层和平流层温度随高度变化的原因。

  教学用具:多媒体投影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作业:查找地壳、地幔、地核的相关资料,准备课堂上进行交流。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你们说一个煮熟的鸡蛋从里到外可以分成几部分?

  生:蛋黄、蛋清、蛋壳。

  师:那么你们是如何知道答案的呢?

  生(笑):吃过。

  师:地球的圈层结构和大家吃过的鸡蛋有一些相似之处。

  板图:地球圈层结构圈层示意图。

  师:地球从外到内可以分为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壳、地幔和地核六个圈层,其中前三个者为地球的外部圈层,这些圈层是我们目前可以比较直观地进行观察和研究的。后三者为地球的内部圈层,显然,我们不能象剥鸡蛋一样地对它们进行观察和研究。我们对地球内部圈层的研究需借助于地震波。

  师:地震波是地震时产生的机械波,分为纵波和横波。质点的震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一致为纵波,质点的传播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为横波。在不同的介质中纵波和横波的传播特性不同。一般而言,纵波可通过各种介质,但横波只能在固态介质中传播。在相同的介质中,纵波的传播速度比横波快。科学家就是利用地震波的这种传播特性来研究地球内部物质组成和特性的。

  投影: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图1-4-1)

  师:大家注意观察,从地面往下随着深度的变化横波和纵波传播速度的变化。

  (注意)此处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必要时教师需进行讲解。

  生:(归纳整理)

  师:横波和纵波传播速度突然发生变化的界面称为不连续面,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在2900km深度处,横波和纵波波速出现了什么明显变化?

  生:横波波速突然变为零,纵波波速从约13.5km/s突变为约8km/s.

  师:所以2900km深度处存在一个“一级不连续面”,我们将其称为古登堡面,以上为地幔,以下为地核。另一个一级不连续面叫莫霍洛维奇面,它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请大家继续观察还在哪里波速出现了明显的变化。

  生:1000km我们把根据不连深度处。

  师:对了,这里也有一个不连续面,但这个不连续面我们称为次级不连续面,其以上为上地幔,以下是下地幔。同样的道理,地核也可以分成两部分,请大家观察应该从多少千米深度处分开。

  生:大约是5000km。

  师:对,这里地震波的波速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活动:同学们根据课前作业说明地壳、地幔和地核的主要物质构成和特征。

  生(归纳):地壳是由岩石组成的。地壳中主要的化学元素有氧、硅、铝、铁、钙、钠、钾、镁等,它们占整个地壳的98%以上。地壳的厚度在各处是不均一的,一般来说,大洋地壳较薄,平均厚度只有7km,主要由玄武岩之类密度较大的岩石组成,大陆地壳平均厚度约为35km,表层主要由花岗岩之类密度较小的岩石组成。与地壳相比,地幔的化学组成变化不大,但其温度、压力随深度增加变化较为显著。在上地幔的上部有一个处于熔融状态的软流层,一般认为这里是岩浆的发源地。地核的化学组成主要是铁和镍,外核物质呈熔融状态,内核为固体金属球。总体来看,各层的温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升高,到地核温度已达到2000~5000℃之间。

  师:地壳是由岩石组成的,上地幔顶部也是由岩石组成的,二者合称为岩石圈,因此,岩石圈和地壳所指的范围是不一样的,请大家注意区别。

  师:地球的外部圈层可以分为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三个圈层。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请同学们阅读26~27页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1、随着高度的变化,大气密度有什么变化?为什么?

  2、低层大气主要由哪三部分组成?水汽和固体杂质有什么特殊作用?

  3、分别说明氮气、氧气、二氧化碳和臭氧对生命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影响。

  4、依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物理性质和运动状况,可以将大气分为哪三层?

  投影:大气层气温随高度变化曲线图。

  师:请大家观察,对流层中气温随高度的变化如何变化?为什么?

  生:降低,原因是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于地面。

  师:一般高度每增加100米,气温降低多少℃?

  生:0.6℃。

  师:由于对流层大气上冷下热,所以空气对流运动显著。

  师:对流层集中了大气质量的3/4和几乎整个大气中的水汽和固体杂质,又因为水汽和固体杂质是成云致雨的重要条件,因此,对流层天气状况复杂多变。

  讨论:从低纬度到高纬度对流层厚度一样吗?为什么?

  结论:由于从低纬度到高纬度地表热量分布是不均匀的,所以对流层的厚度从低纬度到高纬度是逐渐变薄的。

  师:我们从温度变化、大气运动状况和天气现象三个方面了解了对流层的特点,下面请大家就从这些方面了解平流层的特点。

  生(归纳):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升高,主要原因是其热量主要来自臭氧对太阳紫外辐射的强烈吸收。大气稳定,以水平方向运动为主。天气晴朗,有利于航空飞行。

  师:高层大气又可以分为中间层、热层、外逸层等,其密度非常小,与星际空间的密度相当接近。在该层大气中存在电离层,能够反射无线电波,为人类的信息交流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师:阅读“水圈”部分课文,了解地球上水体的组成。

  讨论:我们日常生活中应如何合理用水。

  师:水分和能量的不同组合使地球表面形成了不同自然带和自然景观类型,水溶解岩石和土壤中的营养物质,为满足生物需要创造了前提。水分循环可以调节气候,净化大气。水几乎伴随一切自然地理过程,促进地理环境的发展和演化。

  师: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它是由地球上全部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包括水圈的全部、大气圈的下层和地壳的表层。虽然生物圈的质量仅相当于大气圈的1/300,水圈的1/7000,但它是自然地理环境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

  活动:阅读案例研究《美国“生物圈2号”实验》。

  讨论:“生物圈2号”实验的意义是什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场实验的失败?

  师:在现有的科学技术条件下,人类无法模拟出一个类似地球这样一个可供人类生存的环境,我们必须珍惜和保护地球——我们惟一的家园。

  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学习目标 1.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2.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1.地震波

  (1)概念: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①__________,并以②____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即为地震波。

  (2)特点:传播速度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

  (3)分类:地震波的特点:

  地震波的类型传播速度通过的物质

  纵波(P波)快固体、液体、气体

  横波(S波)慢只能通过③____物质

  2.地球内部圈层:地球各圈层的划分及特点

  地球内部圈层构造不连续界面(圈层界线)深度

  (千米)地震波的速度变化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地壳

  莫霍

  界面

  古登堡

  界面

  平均

  33

  2900

  纵波和横波速度④________

  纵波速度突然⑤____,横波消失由岩石组成,厚度不均

  地

  幔

  上地幔

  下地幔

  上部由岩石组成,密度较大,有软流层

  地

  核外核

  外核可能为液态,内核可能是固态

  内核

  3.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⑥______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为岩石圈。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1.组成:大气圈、水圈、⑦________。

  2.相互关系:各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⑧____________。

  基础达标练

  知识点一 地球的内部圈层

  人民网2009年2月12日电:据国家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09年2月12日1时34分,在印度尼西亚塔劳群岛(北纬3.9度,东经126.6度)发生7.2级地震,震源深度约30千米,震中100千米范围内无较大城市。据此回答1~2题。

  1.地震波横波(S波)和纵波(P波)的传播速度在莫霍界面处发生的显著变化是()

  A.S波、P波的波速都明显增加

  B.S波完全消失,P波的波速突然下降

  C.S波、P波的波速都明显下降

  D.P波完全消失,S波的波速突然下降

  2.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A.地核B.上地幔C.下地幔D.地壳

  知识点二 地球的外部圈层

  3.水圈是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它包括()

  ①地表水 ②地下水 ③大气水 ④生物水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4.四大圈层中,厚度最大的是()

  A.大气圈B.岩石圈C.生物圈D.水圈

  读“秀丽的黄果树瀑布景观图”,回答5~6题。

  5.图示景观体现出的地球圈层的个数是()

  A.2个B.3个C.4个D.5个

  6.构成该景观的主体要素属于的圈层是()

  A.生物圈B.水圈C.岩石圈D.地壳

  方法技巧练

  等值线图的判读

  读“我国东部部分地区地壳等厚度线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所示地区地壳厚度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M、N两地的地壳厚度分别约为________、________千米,它们的地形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填字母)。

  A.山地B.盆地C.平原D.湖泊

  方法技巧 两条等值线之间的闭合等值线,具有这样的特点:“大于大的,小于小的”,其变化范围为一个等高距。也就是说:如果闭合的这个等值线的数值和相邻的大的等值线数值相等,其内部值比大的更大,反之,就更小。

  一、选择题

  1.地质学家常利用地震波来寻找海底油气矿藏,下列四幅地震波示意图中表示海底储有石油的是()

  A.①B.②C.③D.④

  2.为了探测莫霍界面的情况,对以下四图中的A、B、C、D四点同时进行了地震波的测定,其中最迟得到从莫霍界面传来地震波的地点是()

  2010年3月以来,北大西洋极圈附近的冰岛发生大规模火山喷发。火山灰蔓延导致欧洲航空业蒙受重大损失。图示为火山喷发图片。回答第3题。

  3.这些蔓延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

  A.大气圈→水、生物圈→岩石圈

  B.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C.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

  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

  4.下列现象与对应圈层不正确的是()

  A.极光——大气层B.流星现象——大气层

  C.印度洋地震——岩石圈D.赤潮——水圈

  2006年11月3日备受国际地质科学界关注的世界第一口白垩纪大陆科学钻井“松科1井”完成科学钻井,深度5000米。其是研究白垩纪地球表层系统重大地质事件与温室气候变化项目的重要研究内容。完成5~6题。

  5.此科研井的深度在什么层()

  A.地壳B.地幔C.地核D.软流层

  6.根据材料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地球各圈层之间没有联系

  B.只有大气圈和岩石圈有联系

  C.研究地球内部圈层只有通过地质钻探

  D.地球各圈层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7.下列关于生物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A.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总称

  B.包括大气圈的上部、水圈全部、岩石圈上部

  C.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D.包括大气圈全部、水圈及岩石圈上部

  8.关于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A.位于地面以下,古登堡界面以上

  B.位于地面以下,莫霍界面以上

  C.位于地面以下,上地幔以上

  D.位于地面以下,软流层以上

  题号12345678

  答案

  二、综合题

  9.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的内部圈层的划分

  (1)在左上图中填上地震波代号。

  P:纵波 S:横波。

  (2)无论纵波还是横波在经过a界面时,速度都明显加快,a为________界面,其以上部分A为________;横波经过b界面时消失,纵波速度突然减慢,b为________界面,其以下部分C为________,其以上部分B为________。

  10.读“地球圈层示意图”,回答问题。

  (1)在图上标出地壳、大气圈、水圈等圈层名称。

  (2)地球外部圈层中,厚度最大的是________,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是________,其范围渗透到其他圈层之中的是________________。

  (3)大气圈包围着地球,它的主要成分是______和________;水圈中的水处于不间断的____________之中;生物圈占有________圈的底部、________圈的全部和______圈的上部。这些圈层之间相互________、相互________,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4)请据图分析地壳厚度的特点。

  答案

  知识清单

  ①弹性震动 ②波 ③固体 ④加快 ⑤下降 ⑥软流层 ⑦生物圈 ⑧自然环境

  基础达标练

  1.A [莫霍界面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纵波、横波在这个不连续界面处,其传播速度都明显加快。]

  2.B [塔劳群岛地震的震源深度为30千米,据此判断此次地震震源位于上地幔。]

  3.D [水圈包括地球表层所有的水体类型。]

  4.A [地球外部圈层中大气圈厚度最大。]

  5.C 6.B [景观图中涉及的圈层有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该景观的主体要素是瀑布,应属于水圈。]

  方法技巧练

  (1)由东向西逐渐增厚

  (2)40M42 38N40 B A

  解析 解答本题时,注意看标题的内容和等值线的名称。由图中等值线数据可知,由东向西地壳逐渐增厚。

  综合提升

  1.A [横波传播速度比纵波慢,且横波不能在液体中传播,故A正确。]

  2.A [A点地壳厚度最大,它最迟得到从莫霍界面传来的地震波。]

  3.A [火山灰漂浮在大气圈中,慢慢会沉积下来,进入到水圈、生物圈,最终沉积下来,进入岩石圈。]

  4.D [流星体进入地球大气层后,与大气摩擦生热而燃烧发光,形成流星现象;来自大气外的高能粒子(电子和质子)撞击高层大气中的原子生成美丽的极光;岩石圈在内力作用下突然发生断裂,发生地震;赤潮是水体中某些微小的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突发性地增殖和聚集,引起一定范围内一段时间中水体变色现象。由此可见,赤潮发生在水圈和生物圈。]

  5.A 6.D [地壳的厚度平均是17千米,“松科1井”深度只有5000米,所以在地壳。通过研究地球的内部圈层来研究温室气候变化,说明地球各圈层是相互联系的。]

  7.C [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它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8.D [地壳与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都由岩石构成,被称为岩石圈。]

  9.(1)图略,左侧虚线处填S,右侧实线处填P。

  (2)莫霍 地壳 古登堡 地核 地幔

  解析 此题考查了地震波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关系。从图中可以看出:虚线表示地震波传播速度慢,应该是横波;实线代表纵波。从深度上和内部圈层的划分图上可以看出:a是莫霍界面,A是地壳,b是古登堡界面,C是地核,B为地幔。

  10.(1)图略 (2)大气圈 水圈 生物圈 (3)氮 氧 循环运动 大气 水 岩石 渗透 影响 (4)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

  解析 从地球圈层的分布可知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的分布。生物圈包括大气圈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从图中可知大陆地壳厚,海洋地壳薄。

  教材P21 读图思考

  1、在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地震波速度的突然变化说明了物质组成的突然变化。

  2.从莫霍界面向下,纵波和横波都可以传播且速度增大,可以推断地幔仍为固态,但物质成分发生了变化。从古登堡界面向下,纵波速度减小而横波消失,可以推断地核的外层可能为液态。

  1.4 地球的图层结构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四节:地球的图层结构

  【教学目标】

  一、知识要求:

  1.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圈层构造,初步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和划分依据

  2.使学生了解各内部圈层的界限、厚度、物理性状等。

  二、能力要求:

  1.使学生了解研究地球内部构造的方法,从而认识人类对未知事物所进行的探索实践,激发同学们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及责任感。

  2.了解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从宏观上认识全球的整体面貌,形成地球系统观念。

  3.通过归纳、总结、对比地球内部各层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综合归纳等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三、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教育,鼓励学生献身于科学教育事业。

【高中地球的运动教案】相关文章:

《地球》的教案05-29

地球的运动 09-04

地球运动 04-29

地球的运动 15篇09-05

美丽的地球教案系列09-25

地球运动 (15篇)10-20

地球运动 15篇08-22

地球运动 (精选15篇)02-25

地球清洁工教案07-17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