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 通知工作总结 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小学教案的格式

小学教案的格式

时间:2024-03-07 11:23:58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小学教案的格式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教案的格式,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教案的格式

小学教案的格式1

  今天我要说的课文题目是《土地的誓言》,这是1941年,九一八事变十周年之际,依然流浪在外的作家端木蕻良满怀激情写下的充满浓郁情怀的文章。下面我将从教材、目标、方法、教学过程、板书几个方面来谈谈对学习这篇课文的做法。

  一、说教材

  这篇课文是部编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三篇,这一单元包括诗歌《黄河颂》、记叙文《老山界》、散文《土地的誓言》、乐府民歌《木兰诗》四篇课文。它们所表现的主题就是人类共有的一种朴素的情感----家国情怀。

  《土地的誓言》就是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即作者要回到故乡的身边愿意付出一切,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他的面前,或是他的坟前。这是一篇抒情美文,在仅有的两段文字中,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选用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组成叠印的画面,前段描绘了沦丧故乡昔日的美丽、丰饶,后段叙述作者自己在故乡的成长足迹,大量排比造成了逐渐增强的气势;运用呼告,直接抒发对土地的热爱、怀念和眷恋,并发出了为解放故乡而战斗,且不惜献出生命的时代强音。

  二、说学习目标和要求

  新课标指出,学生应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感情体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根据本课的特点,特确定本课的学习目标如下:

  1、默读课文,能把握本文作者浓重的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揣摩、品味精美语句,体会作者强烈的思乡之情。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①重点:本单元的主题是家国情怀,本文又是一篇抒情色彩十分浓厚的散文,有感情的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应该是本课教学中重点。

  ②难点:由于本课有些句子语意丰富含蓄,学生不易理解,有碍于充分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因而揣摩、品味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应作为本课教学的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种对话包含多重关系,首先应该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因此我准备以读代讲,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阅读,学生通过读,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深沉感情;通过读,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通过读,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其次还应该是学生和学生、学生与教师的对话,在学生充分接触文本的基础上,我采用对话法让学生和老师进行深入的对话交流,在对话、交流中理解文本。

  教学方法:自读课文,学生运用在教读中获得的阅读经验,自主阅读,进一步强化阅读方法,沉淀为自主阅读的阅读能力。

  学习方法:自主、探究、合作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意境,导入新课

  七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散文学习基础,丰富敏感的心灵,但由于年龄和时代的限制,根本没有故土沦丧,四处漂泊的经历和体验,因此尽管他们通过第一单元《邓稼先》的学习,对祖国屈辱的历史有了一点浅层的、局部的认识,学习本课仍需努力创设情境,唤起学生内心的情感,进入情境学习。

  上课之后,简介本文写作背景,让学生看九一八事变视频片断,重点在难民逃亡的场景。看后,让学生以其中一个长期漂泊、无家可归的流浪者身份,说说自己的感受,然后播放《在松花江上》歌曲,进一步渲染氛围,创设情境;增强学生的阅读期待,同时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和语言特点。

  (二)整体感知,体会情感

  ⒈默读课文。

  (1).作者在第一段话中列举了那些东北的景色、物产?

  (2).文章第二段作者选取了哪两个季节的景物来表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的?

  (3).作者面对丰饶美丽的故乡发出了那些誓言?这是本文关键点突破点,找出它有利于学生整体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⒉以典型段落为例,指导学生体会文中作者表达的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进一步感受作者对故乡的一片赤子之情。(要求:流畅、准确、并尽量读出刚才自己体会出的情感。)

  (三)理解、探究

  初中学生语言感知能力有自己的特点,这一特点同他们对自然、社会的了解需要深化同步。他们已从现实生活和阅读物中接触到大量的语言现象,需要选取格言、警句、成语、谚语及其他从常用语言中提炼出来的表现力强的精华语句来记忆、理解。新课程强调学习的探究性,老师对学生需要进行问题解决的指导。明白这一点,结合语文有很强的实践性的特点,我采用品味、探究的方式训练学生的语感,发展他们的智力,增强创新意思,提高综合能力:

  让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探究。画出自己深受触动的句子或词语;谈谈你的理解和体会并深情地朗读或背诵这些句子。(学生互评,老师指导。)

  然而,由于心理、经历的局限,加上文章是作者在特殊地区和背景下写成的,七年级学生对个别句子深层含意的挖掘是存有一定的困难的,于是我抛出两个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找出课文中用语别致的句子,并说明别致什么地方?

  ⒈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跃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血液吧,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句中的泛滥可否换为拥有、充满这类词语?

  ⒉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棵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

  为什么不用飘荡或回响过我的欢笑之类语句,而用埋葬呢?

  通过这两个词分析探究,引导学生感受创造的优美意境中饱含的真情,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积蕴的激情以及产生的强烈冲击力,同时也可以看到前后两段文字在表现感情上的异同:即都表达了对故乡的真挚热爱和深切怀念,但后段在怀念中却暗含着忧伤与愤怒,由此情感才能在文章的最后得以最强烈的喷发,面对土地发现自己的坚强的誓言。

  泛滥、埋葬两个词的运用逾越了常规。凡是反常之外总是格外引人注目并且令人感到的困惑的,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对于这些特殊的用法应给以方法的指导:①明确该词的本意;②分析该词所处的语境。最后在本意和语境间可以发现词的具体确切的含义。

  (四)拓展升华

  新课标要求尊重学生独特体验,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作用,发展学生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如何做才能达到这一目标呢?教学中我采取下列两个步骤。

  ①配《松花江上》音乐,小声朗诵第二部分,加深对文章思想感情的理解:

  ②展示幻灯片,大声齐读刚学过的李大钊的名言:

  历史的道路,不全是平坦的,有时走到艰难险阻的境界,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够冲过去的。

  用学生的已知来升华作者的感情,热爱故土即热爱祖国,只有对祖国怀有母亲的情感才能使自己的民族克服一切艰难险阻,赢得解放,走向富强。化难为易,引起共鸣。戛然而止,言尽而意无穷。

  (五)推荐作业

  1、课外阅读艾青的诗《我爱这土地》

  2、以《我爱我家》写一篇文章,增强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部编新教材特别重视阅读教学,设计了从教读到自读,再到课外阅读的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

  六、板书设计:

  土地的誓言

  深情赞美故乡誓死保卫家乡

小学教案的格式2

  名称

  《土地的誓言》

  科目

  语文

  课时

  1课时

  所属教材目录

  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9课

  教材分析

  《土地的誓言》是端木蕻良在“九一八”事变十周年所作的一篇抒情散文,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眷恋乡土是一种具有共通性的感情,而作者所眷恋的关东原野,当时却已被日本侵略者强占十年之久。对作者来说,关东原野是失去的美好家园;对国人来说,关东原野是祖国完整版图上沦丧的土地。因此,眷恋乡土就有了让人产生共鸣的强烈的爱国色彩。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本文出现的生字和关键词语,扫清阅读障碍,增加词汇积累。

  2.学习文中呼告、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体会独白式的创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展示写作背景,让学生了解“九一八”事变之后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和悲痛,使之产生强烈的震撼,调动学生的情感。

  2.朗读课文,圈点勾画本文出现的关键意象,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对沦丧的故园的眷恋以及誓死收复失地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品析文中关键意象的含义和关键语句的作用。

  难点:品味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深厚情感。

  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

  1.情境教学法

  通过播放视频战火中的故乡情唤起学生的内心情感,再通过情境课文记忆中的母亲、故乡·母亲等视频感染学生,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对文章所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便于学生感知、理解文章内容。

  2.质疑探究法

  语文课堂要激发学生多向思维,设置一些问题进行提问,让学生大胆交流回答,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激趣

  教师导入语: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者强行进攻沈阳,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四个月内东北全境沦陷,我们可爱的关东原野就这样被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蹂躏了十四年。(播放视频战火中的故乡情)

  观看视频,感受东北沦陷后的家国之痛、民族之恨。

  以形象的画面、视频最直接、最强烈地撞击学生的心灵,使之产生强烈的震撼。

  知识链接

  (读读记记)

  1.关于作者。

  端木蕻良(1912—1996),原名曹汉文,辽宁昌图人。现代作家。1932年发表小说处女作《母亲》。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曹雪芹》,短篇小说集《憎恨》《风陵渡》等。

  2.写作背景。

  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端木蕻良怀着难以抑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篇文章,表明了作者愿意用自己的一切去保卫祖国的思想感情。

  3.东北作家群。

  20世纪30年代中期,从东北流亡到上海及关内各地的一些青年作者,如萧红、萧军、端木蕻良、舒群等人,习惯上被称为“东北作家群”。他们开了抗日文学的先声,第一次把作家的心血与东北广袤的黑土、铁蹄下不屈的人民融成一团,显示出一种浓郁的眷恋乡土的爱国主义情绪和粗犷的地方风格,令人感奋。

  4.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端木蕻良(hóng)

  炽痛(chì)

  嗥鸣(háo)

  谰语(lán)

  亘古(gèn)

  默契(qì)

  田垄(lǒng)

  污秽(huì)

  (2)词语释义。

  炽痛:热烈而深切。

  谰语:没有根据的话。

  亘古:远古。

  默契:①双方的意思没有明白说出而彼此有一致的了解。

  ②秘密的条约或口头协定。

  了解作者的创作情况,对写作背景和“东北作家群”有初步了解。

  1.了解相关文学常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2.了解背景,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内容探究

  1.播放情境课文记忆中的故乡。

  2.请学生诵读课文第一段,领会本文的诗意和情感。

  3.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1)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

  点拨:这一标题是比较独特的,其要点在于“誓言”。从文章来看,这誓言是作者对着土地发出的。作者在文章末尾壮怀激烈地发誓:“我要回到她的身边……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

  ──或者我的坟前。”这种掷地有声的誓言读者自可强烈地感受到。因此,这一标题应该理解为“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的誓言”。

  (2)结合课文内容及你对东北地区的了解,交流东北印象(包括历史与物产)。

  提示:“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

  (3)文中哪些句子或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感情?深情地朗读这些句子,然后谈谈你的理解和体会。

  点拨:例句:“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

  4.播放微课如何做圈点批注。

  5.研读课文第二段。

  播放情境课文故乡·母亲,画出课文中令我魂牵梦绕的故乡生活。我对故乡的土地发出了哪些誓言?

  提示:故乡的生活:“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棵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

  誓言:“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

  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

  1.观看情境课文,初步感知课文的诗意和情感。

  2.分组讨论,谈自身的理解和体会。

  3.观看微课如何做圈点批注,学习阅读时利用圈点批注,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1.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2.培养学生阅读分析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写法探究

  1.找出文中使用呼告手法的句子,分析和理解呼告的作用。

  呼告:“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作用:运用呼告手法,更有利于作者直接对着土地倾诉自己的热爱、怀想和眷恋。

  2.找出文中使用拟人、排比手法的句子,分析、理解这些修辞手法的作用。

  拟人:“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

  作用:作者将倾诉的对象拟人化,以“她”而不是“它”相称,隐含将土地比作母亲的意思,表现出作者对土地像对母亲一样的眷恋和热爱。

  排比:“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仰望天上的星星……”

  作用: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使语意连贯,语言气势逐渐增强,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思乡之情。

  在教师引导下,分组讨论,然后发表看法、意见。

  指导学生在写作时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

  课堂小结

  在本课的学习中,我们从欣赏景物、体会感情入手,了解作者通过描写东北大地丰富的物产、美丽的景色,回忆自己在那片土地上发生的美好往事,表达对故乡的热爱、怀念、眷恋之情以及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热爱故土、热爱祖国是人类恒久而深沉的感情,我们都应该热爱故乡,建设最美好的家园。

  讨论回答。

  全面掌握文章内容。

  布置作业

  查找秦牧的《土地》与本文作比较阅读。

  按时完成。

  培养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

  板书设计

  土地的誓言

  端木蕻良

  回忆东北大地:丰富的物产、优美的景色

  倾诉:对故乡的热爱、怀念、眷恋之情

  誓言:回到母亲(故乡)的身边,为她而战斗而牺牲

  

  略。

  延伸阅读

  略。

小学教案的格式3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教学仪器与媒体:投影仪、PP软件、录音机等。

  教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情境导入

  1、导语

  2、学生上网检索有关背景和作者的资料

  二、整体感知

  1、范读

  2、学生自读

  三、品读精彩语句

  1、学生朗读并互相评价

  2、揣摩特殊词语的用法

  (1)“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2)请再看这样一个句子

  “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

  作者为什么不用“飘荡着我的欢笑,回响着我的欢笑”之类的词语呢?

  (3)学生讨论后学法总结指导

  这两个词语的运用都逾越了常规。对于这些特殊的用法,应从以下两方面求解:

  A、明确该词的本意;

  B、分析该词所处的语境。

  最后在本意和语境间可以发现词语的具体确切含义。

  四、扩展思考

  同学们你们在现实生活中是怎样表达对祖国的热爱的呢?

  五、布置作业

  “九一八真的成为历史了吗?”以此为题写一篇小作文。(可以网上检索有关资料)教后记:土地也就是一个国家的主权问题,结合〈最后一课〉来讲。用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来导入。文章是写事变过去十年后,抗日战争正处在十分艰难的时候。用联系时代背景,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欣赏精彩段落。

小学教案的格式4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土地、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教学仪器与媒体:投影仪、PP软件、录音机等。

  教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情境导入

  1、导语

  2、学生上网检索有关背景和作者的资料

  二、整体感知

  1、范读

  2、学生自读

  三、品读精彩语句

  1、学生朗读并互相评价

  2、揣摩特殊词语的用法

  (1)“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2)请再看这样一个句子

  “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

  作者为什么不用“飘荡着我的欢笑,回响着我的欢笑”之类的词语呢?

  (3)学生讨论后学法总结指导

  这两个词语的运用都逾越了常规。对于这些特殊的用法,应从以下两方面求解:

  A、明确该词的本意;

  B、分析该词所处的语境。

  最后在本意和语境间可以发现词语的具体确切含义。

  四、扩展思考

  同学们你们在现实生活中是怎样表达对祖国的热爱的呢?

  五、布置作业

  “九一八真的成为历史了吗?”以此为题写一篇小作文。(可以网上检索有关资料)

  教后记:土地也就是一个国家的主权问题,结合〈最后一课〉来讲。用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来导入。文章是写事变过去十年后,抗日战争正处在十分艰难的时候。用联系时代背景,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欣赏精彩段落。

小学教案的格式5

  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感受文中饱满、深沉的爱国情感。

  2、了解作者选择有意味的景物组成一个个画面,展现东北大地特有的丰饶美丽的景象。

  3、学习作者采用的人称变化、呼告、排比等表现手法。

  教学步骤:

  一、播放《松花江上》的音乐,同时介绍背景。

  二、扫清字词障碍

  怪诞(dàn)亘古(gèn)默契(qì)污秽(huì)

  炽痛(chì)嗥鸣(háo)谰语(lán)

  三.教师表情朗读,让学生充分领会本文的诗意和情感.

  再让学生自由朗读,理解抒情散文所表现的家国之痛,民族之恨和爱国情感

  四.理解全文结构

  第一段:我常常详细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我的内心为之沸腾

  第二段: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梦萦魂牵,我发誓要为故乡母亲而战斗而牺牲。

  两段文字在结构上如双峰对峙,宛如对仗工整的一副对联。

  五、问题研讨

  1、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

  作者面对土地发出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誓言”。

  2、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称呼,而后来改口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哪?

  人称的变化实际上是情感的变化结果,文章开始用第三人称是因为感情起初比较平稳,但随着作者情绪一步步激动,就不满足于使用“她”,而改用“你”直接与土地对话交流,这在修辞上称作“呼告”/闻一多《最后一次演讲》中有类似用法。

  3、这篇抒情散文,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试结合课文具体说说作者是怎样表露的?

  作者选择有特征的有意味的`景物组成叠印的一个又一个画面,像电影镜头一样闪现。但有人说有些段落排列的词语过多,不够简洁,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为什么?

  六、反复朗读,选择最能打动人心的句子,背诵出来,比赛看谁背的句子多。

  七、作业

  1、课外阅读秦牧的《土地》

  2、摘抄课文中优美的词句

  3、作文《我爱家乡的——》

【小学教案的格式】相关文章:

小学通知格式范文大全01-29

小学放假通知书格式通用12-08

会议通知范文格式02-25

格式10-27

推荐信格式07-01

的格式03-15

请柬的格式及范文通用12-12

策划书格式07-30

小学篮球教案12-12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