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华体会电子竞技 通知工作总结华体会体育2串1 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谈创造性思维教案

谈创造性思维教案

时间:2024-03-08 12:32:24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谈创造性思维教案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谈创造性思维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谈创造性思维教案

谈创造性思维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词语,读准字音,记清字形,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理解观点和支撑观点的材料之间、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3.培养独立阅读、认真探究、积极讨论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在快速高效的默读中,把握文章的结构,理解文章的思路,了解议论文中常用的道理论证、举例论证的方法。

  2.体会本文语言严谨平和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创造性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重大意义,鼓励学生争做一个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力的人。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本文紧扣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论证思路以及运用事实论证的方法。

  2.理解观点和支撑观点的材料之间的关系。

  3.理解“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这一句话的含意。

  4.品味设问句的表达效果。

  【教学工具】

  教学PPT,朗读音频

  【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

  2.互动探究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趣味导入

  同学们,一张白纸有四个角,假如你把它剪掉一个,它还有几个角?(3个、5个……这取决于剪的方法,可能是沿对角线剪,可能是只剪一个小角,也可能是弯曲着一个角剪……)可见,生活中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正如苏东坡的.诗句所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每一种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思考,结论也各不相同,这就需要我们具有创造性思维。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讲述这个道理的课文——《谈创造性思维》。

  二、知识卡片

  1.作者档案

  罗迦8226;费8226;因格,1948年生,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发表过《踢醒沉睡之心》《当头棒喝》等著作。

  “唯一真正快乐的人们是儿童和富有创造性的那一部分人”是他的名言。

  2.背景链接

  本文选自《中外母语教材选粹》(江苏教育出版社20xx年版)。

  许多人在生活、学习的过程中,受传统思想的束缚,容易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知识学得比较死,不善于活用,不会跳出圈外去思考问题。另外,生活中还有一些人认为搞发明创造都是天才人物的事,与自己无缘,不相信自己也能发明创造,导致创造性被自我压制,最终丧失。本文正是针对这种情况而写的。

  3.语基积累

  (1)生难字

  蒂(dì)孜(zī)汲(jí)渊(yuān)恒(héng)榨(zhà)锲(qiè)

  (2)重点词语

  探求:探索追求。

  汲取:吸取。

  渊博:(学识)深而且广。

  创意:创造性的见解或意见。

  素材:指还没有经过提炼和加工的原始材料。

  推敲:比喻斟酌字句,反复琢磨。

  根深蒂固: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

  行之有效:实行起来有成效,指某种方法或措施已经实行过,证明很有效用。

  孜孜不倦:勤奋努力,不知疲倦。孜孜,勤勉,不懈怠。

  持之以恒:长久地坚持下去。恒,恒心。

  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喻,明白。

  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很容易做。

  锲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锲,雕刻。

  第二课时

  一、初步感知

  1.文题探讨

  “谈创造性思维”,既是文章的标题,又是作者论述的对象。

  2.分层解读

  第一部分(第1~3段):提出“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即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强调“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第4~12段):提出“寻求第二种答案,或是解决问题的其他路径和新的方法,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的见解;论述创造性思维所必需的要素;指出了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

  第三部分(第13段):得出结论:“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只要具有渊博的知识,有探求新事物的态度和意识,有持之以恒的毅力,就是富有创造性的人。

  二、深层领悟

  1.文中说:“区分是否拥有创造力的人,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为什么这样说?

  从社会发展史上可以看出,伟人们天才般的创造,往往是从细小的想法开始的:牛顿创立万有引力学说,是从思考苹果落地开始的;瓦特改良蒸汽机,是从观察壶里的开水顶着壶盖开始的;法国大数学家潘嘉顿在数学上取得的成就,大半是从“无意中得出来的细小的想法”开始的。一开始就有大想法的也有,但比较少见。小想法慢慢发展成大创造,这似乎是一条规律。

  2.为什么要确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作者是运用怎样的论证方法来阐明这一道理的?文章还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1)因为只有认识到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我们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进步。

  (2)作者运用了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阐述这一道理。先从反面说“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再从正面说“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正反对比,使说理全面而透彻,增强了说服力。

  (3)①举例论证,如作者在论述产生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哪些要素时,列举了古登堡发明印刷机、排版术的事例以及罗兰8226;布歇内尔发明交互式的乒乓球电子游戏的事例。事例典型,有代表性,具体确凿地阐明了事理。

  ②引用论证,如第10段,就引用了某心理学专家小组的研究结论。

  【结束语】

  本文由一道选择题入手,阐述了什么是创造性思维以及怎样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有创造性的人,号召人们坚信自己的创造力,努力保持好奇心,不断探求,成为富有创造性的人。

  【板书设计】

  谈创造性思维罗迦8226;费8226;因格

  提出问题: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分析问题:创造性思维所必需的要素,拥有创造力的主要根据

  解决问题: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的关键所在,层层深入

谈创造性思维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词语,掌握“汲取、推敲、根深蒂固、孜孜不倦”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议论文的相关文体知识。

  3.了解看问题角度不同,常会有不同结果的道理,认识本文不拘泥于传统的思维方式,独辟蹊径,富于思辨色彩的特点。过程与方法

  1.区分文章的观点和材料、辨析两者之间的联系,理解评价作者的观点。

  2.把握本文的论证方式及其方法,逐步培养学生阅读议论文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创造性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重大意义,鼓励学生争做一个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力的人。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本文紧扣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论证思路以及运用事实论证的写法。教学难点

  1.理解“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这一句话的含意。

  2.品味设问句的表达效果。【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请大家回答一个问题:1+1等于几?其实答案可以有很多。比如:(一个男子)+(一个姑娘)=一个家庭(一滴水)+(一粒种子)=一棵树(一把锯子)+(一片森林)=一片荒漠

  (一支笔)+(一张纸):一幅画、一首诗、一首歌、一个世界……(雪)+(太阳)=水、春天……

  同样一个问题,只要充分发挥创造力,答案就可以是丰富多彩的。今天我们学习来《谈创造性思维》,探究创新奥秘。

  二、自主预习1.背景资料

  罗迦费·因格(1948—),当代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是“创意思考顾问公司”的创立人与总裁。“创意思考顾问公司”位于加州,专门提供激发创意与革新的方法。他为全球各大企业提供演讲与专业课程,这些公司包括可口可乐、奇异公司、迪士尼、英特尔、MTV、微软公司、美国太空总署、苹果电脑、花旗集团与美国奥运协会。他之前写作过两本创意思考的书籍:《当头棒喝》与《在屁股上踢一脚》,并推出广受欢迎的《创意大惊奇》卡片书。2.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汲(jí)取

  根深蒂(dì)固

  锲(qiè)而不舍

  孜(zī)孜不倦(2)词语释义汲取:吸取。汲,从下往上打水。

  根深蒂固: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

  锲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孜孜不倦:勤奋努力,不知疲倦。孜孜,勤勉、不懈怠。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本文主要论述什么问题?

  答案示例:主要论述怎样才能拥有创造力的问题。

  2.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答案示例: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如果能做到这些,就一定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二)研读分析1.突破重难

  (1)为什么要确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作者是用什么样的论证方法来阐明这一事理的?运用这一论证方法有什么好处?

  答案示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种思维方式符合客观实际,遵循自然规律。只有认识到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我们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进步。作者先从反面论证。“如果你认为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然后从正面论证。“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正反对比论证,说理更全面,更透彻。

  (2)区分一个人是否有创造力,关键看什么?作者是怎样论述这一结论的?

  答案示例:作者通过引用某心理学专家小组的研究结论,指出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关键看他是否留意自己的细小想法。

  (3)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明确作者的思维流程。答案示例:本文围绕“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这个中心论题从多层面展开论述。先剖析了“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思维方式的错误,解决人们认识中存在的问题;又论述了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的要素,进而阐明每个人都具有创造力;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结论:拥有创造力需要具备三个关键性的要素。本文逐层论述,由分到总,思路清晰。

  (4)课文选用约翰·古登贝尔克和罗丝·布歇尔两个什么例子来证明什么观点?这种论证方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答案示例:为了证明“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作者列举了两个事例:第一个事例是德国发明家约翰·古登贝尔克将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发明了印刷机和排版术。第二个事例是美国实业家罗丝·布歇尔发明了交互式的乒乓球电子游戏,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通过这两个事例,作者有力地论证了要想有创造性思维就必须精通各种知识,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典型事例的运用有力证明了作者的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2.写法探究

  请找出文中所有的设问句,并分析其作用。

  答案示例:文章开篇对四种图形的选择,如:“你是怎么回答的呢?要是你选择的是……”“那么,又怎样呢?这是唯一……”

  第4段段尾:“那么,创造性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第9段:“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人的区别呢?”

  议论文中常常用设问句。设问是一种无疑而问、自问自答的修辞方式。它的作用有:提醒注意,引发思考,突出某些内容,使文势有变化,起波澜;在结构上起承接、过渡的作用,使文章结构紧密,条理清楚。上面三例均有引发读者思考的作用,后两例的承接、过渡作用在理清论证思路时我们已充分体会到。

  四、课堂小结

  本文运用摆事实、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逐层深入地论证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创造性的人的道理,使我们认识到思维方式、知识、活用知识的观念等对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的重要性。创新是思想火花的迸射,是社会前进不竭的动力。人类社会的车轮正是在创新中前进的。古猿从树上下来,开始直立行走,制造使用工具,是创新;瓦特改良蒸汽机,把人类带入蒸汽时代,是创新,爱因斯坦提出狭义、广义相对论,是创新;邓小平提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创新。21世纪刚刚开始,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的浪潮冲击着我们这个东方大国,只有创新,才能发展!让我们张开创新的双翅,在开放的世界中任意翱翔,尽展雄姿。

  五、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谈创造性思维教案3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回答问题。(出示图画和问题)这幅图也隐含着一种生活的道理:世界是千变万化的,问题是多种多样的,由于角度不同,问题的答案也是丰富多彩的,正如苏轼所说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个有趣的话题“谈创造性思维”。

  二、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

  罗迦费因格,1948年生,当代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曾任加利福尼亚创意顾问。著作有《当头棒喝》《创造性纸牌》等。“唯一真正快乐的人们是儿童和富有创造性的那一部分人”是他的名言。

  2.生难字词

  (1)字音

  汲取(jí) 根深蒂固(dì) 锲而不舍(qiè)

  孜孜不倦(zī)不言而喻(yù)持之以恒(héng)

  (2)词义

  【汲取】吸取。

  【根深蒂固】比喻基础稳固,不容易动摇。

  【锲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做事情能坚持到底,不半途而废。也形容有恒心,有毅力。

  【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喻,明白。

  【持之以恒】长久地坚持下去。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读一读,把握观点。

  (1)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文章,说一说作者论述了哪些主要的观点,是怎样论述的。

  (2)教师出示阅读提示。

  明确:阅读全文,勾画关键句子,分清问题和观点,在阐述“作者是怎样论述”时可以用“首先”“然后”等词语使自己思路清晰。阅读时,特别关注关联语、总结性的词语等关键性语句,它们将帮助你快速把握观点。

  2.速读课文,按议论文的三段式结构,归纳层次

  明确:本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提出问题:从四个图形,提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论题。

  第二部分(第3~12段):分析问题:

  第一层(第3段):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第二层(第4~5段):富有创造力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第三层(第6~8段):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并举例说明。

  第四层(第9~12段):拥有创造力的主要根据。

  第三部分(第13段):解决问题:总结,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的关键所在。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精读课文 深入了解

  1.课文开头的图形揭示了一个什么问题?开头有什么特点?

  明确: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从生活中的现象谈起,开门见山,通俗易懂。

  2.作者为什么从“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谈起?

  明确:因为这个问题很具体,生动形象,又富有针对性,极易引起读者兴趣。

  3.为什么说“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明确:只有认识到事物的正确答案往往不止一个,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我们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进步。

  4.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要的要素呢?

  明确:①渊博的知识。②运用知识去不断探求新思路。③留意细小的想法,并锲而不舍地使之变为现实。

  步骤四 深层探究 局部突破

  1.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关键在哪里?

  明确: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2.本文主要论述什么问题?关于创造性思维所必需的要素,为什么到篇末才给出全部答案?

  明确:主要论述怎样才能拥有创造力的问题。关于创造性必需的三个要素,经过课文逐层论述,最后才给出答案,这合乎“分→总”这种思维规律,便于读者理解和把握。

  3.本文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证明论点?

  明确:(1)例证法:谷登堡的事例(第7段);罗兰布歇内尔的`事例(第8段)——都是从自然科学方面设例。(2)引证法:第5段和第10段。

  四、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本文按照逐层递进的逻辑顺序论证了怎样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这个中心论点。创造性思维不是名人的专利,让我们大家也来锻炼自己的创造性思维,成为一个有创造力的人吧。

  2.拓展延伸

  请把你所崇拜的富有创造性思维的伟人介绍给大家。如:德国最伟大的乐曲家贝多芬,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戏剧家、诗人莎士比亚等。

  3.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完成《名师测控》或《精英新课堂》本课练习。

谈创造性思维教案4

  第三节

  创造性思维

  引言:

  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过程,是人类意识发展水平的标志。据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世界21个国家的调查,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是世界上最强的。调查的同时显示,中国的中学生在学校用来做数学题的时间是每周307分钟,而其他国家孩子学数学的时间仅为207分钟。令人痛心的是,中国学生为了这个“计算能力世界第一”,付出的不仅仅是时间,而且牺牲了孩子的创造力。中国孩子的创造力在所有参加调查的国家中排列倒数第五。中小学生中,认为自己有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只占4.7%,而希望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只占14.9%。

  小时候,我们都被大人们用各类“脑筋急转弯”的问题启发过心智和创造力,但现在,当我们都已成为家长,却没有胆量把这份“聪明才智”薪火相传给下一代,因为它不为现行的教育制度所包容。社会现实给我们的孩子施加了某种不正常的压力。在这种压力之下,孩子们被修剪得失去了个性,家长们也失去了判断力,开始颠倒是非。孩子的创造力的培养就像旧时代女人的小脚,裹它,家长心痛;不裹它,家长失职。于是,过去的父母为了让女儿嫁个好婆家而狠心地束缚她的某一部分肉体,现在的父母为了孩子适应现行的考试制度而同样狠心的束缚他们的创造力。

  一、什么是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创造性思维,泛指在学习、认识和工作实践中富有新意的思维。

  狭义的创造性思维,专指发明创造、科学研究和艺术创作中取得创造性成果的思维。

  概括地说,创造性思维是指在创造性活动中所进行的思维过程。是指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何谓创造性活动?创造性活动是指能够提供新颖的、有社会价值的产物的活动。创造性活动表现在人们的社会生产和社会实践中人类智慧的凸现。创造性思维的标志是取得创造性思维成果。

  科学研究中的新理论、新概念的提出(圆周率的发现)新机器、新产品的发明(蒸汽机的发明)

  文学艺术作品的创作;(《红楼梦》《蒙娜丽沙》的问世)

  创造性思维是多种思维的结晶。它既是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的统一,又是聚合式思维和发散式思维的统一。

  例如,自然科学家提出新假设时,开始运用发散式思维提出各种各样的观点,然后运用聚合式思维归纳成假设。两者有机的交织在一起。

  形象思维对创造性思维来说非常重要。(麦克林托克与玉米的关系:染色体中遗传基因内的“转座因子”),但形象思维还得通过抽象逻辑思维加以验证和确认。

  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

  创造性思维是伴随着创造性活动过程而言的,对创造性思维过程的分析最有代表性的、最有影响力的是英国的心理学家华莱士(Wallas,1926)提出的四阶段理论。即创造性思维过程包括:准备期、酝酿期、豁朗期和验证期四个阶段。

  (一)准备期

  古语“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杜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肖川在《什么是良好的教育》中写到: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如果对某一项活动有着较为持久的投入和倾注,对一切只是浅表性的接触,那么,心灵的疆域也就难以拓展,也难以生发出良好的责任意识。创造性思维活动需要你投入和倾注,机遇是对有准备的人而言的。

  创造者在创造活动之前所做的工作: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形成概念——贮存经验——为创造活动准备

  爱因斯坦《相对论》撰写只花了五个星期的'时间,准备了七年之久。

  准备期是提出创造、创作发明对象的阶段。这一阶段既有逻辑思维的分析和推理,也有形象思维的联想,还有灵感思维和直觉思维的参与。这一阶段最重要的任务是:

  ①明确创造目的;

  ②掌握丰富的经验;

  ③收集广泛的信息和掌握必要的技能。“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是其绝好的写照。

  (二)酝酿期

  这一阶段指准备期所收集到的资料经过深入的探索和思考,难以产生有价值的想法,然后等待有价值的想法自然酝酿成熟,产生出来。创作者须付出百倍的勇气和顽强的毅力,刻苦钻研、精心构思、大胆想象、顽强探索。

  西尔维拉(1971)的项链问题实验充分说明了这一问题。三组被试皆只有30分钟解决项链问题的时间,但后两组分别插入半个小时、4个小时结果三组被试解2决问题的成功率分别为55%、64%和85%,酝酿效应打破了解决问题不恰当思路的定势,促进新思路的产生。

  欧阳修(北宋):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外出骑马旅游、上床睡觉和上厕所等酝酿条件下的新思想)

  这一阶段,主要是运用逻辑思维(抽象思维),但也有灵感思维和直觉思维的作用。“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是这一阶段的写照。

  (三)豁朗期

  豁朗期亦称灵感阶段。个体经过充分的酝酿之后,由于思维者对问题的考虑是多方面的、周密的甚至是较长时间的思维活动,问题突然得到解决。它是创造性思维最富有智慧的高潮阶段。美国的化学家,普拉特和贝克:

  我摆脱了有关这一问题的一切思绪,快步走上街头,突然,在街上的一个地方,我还能指出这个地方,一个想法仿佛从天而降,来到脑中,其清晰明确犹如有一个声音在大声喊叫。(贝弗里奇,1931《科学研究的艺术》)

  “豁朗”的经典的例子是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解决测定王冠含金重量的问题。

  据记载,国王购置了一顶设计复杂、装饰华丽的王冠,他想知道王冠是否是纯金。阿基米德接受了这项艰巨的任务,他反复思考,但一直不得其解。一天,他在洗澡时发现,他的腿所排出的水量等于排出水的体积,他立即联想到,如果把王冠浸入水中,它将会置换出同样体积的水,由此即可以确定王冠是不是纯金。阿基米德就是在灵感突然闪现的一瞬间解决了这个问题。

  灵感产生的条件:

  研究者必须有广阔的科学视野和丰富的知识储备艰苦的劳动和执拗的探索

  坚持开放式思维,不放过任何随机信息的触发使全身放松,思维处于空无状态乐观镇定的情绪把握灵感出现的良机

  法国杰出的雕塑家罗丹在他写的《回忆录》里描述了他的不朽作品《流浪的犹太人》的诞生过程:有一天,我整天都在工作,到傍晚写完一章书,猛然间发现纸上画了这么一个犹太人。我自己也不知道是怎么画成的,或者为什么要去画他。这就是说,罗丹是在无意之中,信手画下了这幅传世之作。这种无意识的信手行为是他不自觉地运用了灵感思维,在灵感思维的驱动下完成的。

  以下几种方法在激发、捕捉灵感,完成创造性行为的过程中值得重视:

  诱因与联想——实现意外客观信息与目标问题的闪现与融合发现与独创——摆脱传统的思维定势和迷信权威的心理独奏与共振——形成思维碰撞的“微型循环”养气与虚静——保持平和的创造心境

  豁朗期可表述为“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即经过艰苦思索和顽强探索后,灵感终于出现。这一阶段,灵感思维和直觉思维起着主导作用,但也不能脱离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

  (四)验证期

  一个理论的创建,一部文艺作品的完成,往往不是一下取得完满成功的,而要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通过多次的论证和反复的修改。灵感所获得的观念尚须通过验证期加以检验。在此阶段,逻辑思维和各种非逻辑思维交融在一起。可谓“苦尽甘来,光彩夺目降人间。”

  三、创造性思维的特征

  (一)新颖性和创见性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标志

  (二)以发散式思维为主,发散式思维和聚合式相结合是其基本图式

  1.发散性思维的概念;

  2.发散性思维的特征: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

  3.发散性思维的衡量标准

  (三)以直觉思维为主,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相结合

  卢瑟福(英)物理学家:凭借直觉预见原子核的存在,提出原子行星结构模型理论;罗巴切夫斯基(俄)数学家:在一个平面上,过直线外一点可以画两条不同的平行线,由这一直觉而建立了罗氏几何。

  (四)创造想象的参与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环节

  创造性想象提供的是事物的新形象。文艺作品中新形象的创造,科学研究中新假设的提出,新机器的发明都离不开创造想象。

  郑板桥《咏竹诗》充满了大胆奇特的想象,《风竹图》中写到“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惟看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列宁:“有人认为,只有诗人才需要幻想,这是没有理由的,这是愚蠢的偏见!甚至在数学上也需要幻想,没有它甚至就不可能发明微积分。”

  (五)迷恋和目的指向性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条件

  普希金:我写诗,我忘记了世界。牛顿:把怀表当鸡蛋放在锅里煮。

  爱因斯坦:创立的狭义相对论经过了“十年的沉思”。

  (六)灵感状态是创造性思维的典型特征

  所谓灵感,是指人们在创造性思维过程中,某种新形象、新概念和新思想突然产生的心理状态。

  灵感的产生阶段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

  笛卡儿(法):著名的数学家、哲学家,发明的解析几何就是在睡梦中获得的。笛卡儿曾学过建筑,受到过空间美的熏陶;当过法院里法庭的陪审员,练就了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也曾目睹过炼金术的象征物——蛇状的链条。自身的经历和实践对其科学研究产生深深的启发。

  库凯尔(比):著名的化学家。对碳氧化合物“笨”的分子结构研究也是在睡梦中获得的。下面一段是关于灵感出现的描述:

  “起始,库凯尔经过长时间思考这一问题无结果,停止了思考。面对火炉打瞌睡,梦中看到很多原子排成很多圆圈在他面前不停的跳动,其中一个圆圈象一道闪电,突然飞到他的眼前,把库凯尔从梦中惊醒,这些跳动的碳原子圆圈使他受到启发,发现了笨的分子构成。”

  四、创造者的个性特征与创造性思维培养

  (一)创造者的个性特征

  甘冒风险有胆量说出自己的观点,不受习惯思维的束缚求知欲旺盛对于探究未知事物有特殊的兴趣,大有欲罢不能的倾向独立性强认知风格独立自主、审慎思考、不轻易接受现成的理论有幽默感幽默感反映了一种内在的自由,其基础则是自信和自尊坚忍不拔顽强的意志、锲而不舍、百折不挠是创造者的共同特点当然,创造者的个性特征不限于上述这些方面,但应该承认上述几点是十分重要的。观察和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期间,创造的个性特征就已经表现。我国心理学研究者列举了富有创造性的学生的十个特征:

  作文想象力丰富;对环境的感受力相当高;心智活动积极;触类旁通;

  干事情热心,坚忍不拔;以新奇的方式提出卓越的见识;独立性高,富有主见;自信、有理想、有抱负;兴趣广泛而专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理。

  (二)学校教育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1.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问题意识的泯灭;

  标准化的答案钳制了学生的创造性;坐井观天的事例;

  现行的教育体制。单一化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夸美纽斯)

  2.改变传统的评定学习成绩的方法,鼓励学生的创造性行为

  学校教育多几把评价的尺子

  鼓励学生在问题回答中的创造性答案(坐井观天、温度计的故事)

  托兰斯曾就如何尊重学生意见,培养创造性思维向教师提出五点建议:

  (1)尊重学生提出的任何幼稚甚至荒唐的问题

  (2)欣赏学生表示出的具有想象与创造性的观念

  (3)多夸奖学生提出的意见

  (4)避免对学生所做的事情给予肯定的价值判断

  (5)对学生的意见有所批评时应解释理由

  4.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创造性活动

  如组织学生参加科技小组、兴趣小组、文艺小组等,是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重要途径。

  美国的教育心理学家戴维斯和豪特曼在1968年所著的《创造的思考》中提出培养学生超长创新思维观念的四种方法:

  局部改变法;清单法;比拟法;棋盘法。

  意大利有一所美术学院,学生外出写生时,老师要求他们背对景物,脖子拼命朝后仰,颠倒过来观察要画的景物。据说,这样才能摆脱日常观察事物所形成的定势,从而扩大视野,在熟悉的景物中看到新意。(创意思维的训练)

谈创造性思维教案5

  理论基础: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即开拓人类认识新领域、开创人类认识新成果的思维活动。在心理学中,创造性思维是以感知、记忆、思考、联想、理解等能力为基础,以综合性、探索性和求新性特征的高级心理活动,需要人们付出艰苦的脑力劳动。一项创造性思维成果往往要经过长期的探索、刻苦的钻研、甚至多次的挫折方能取得,而创造性思维能力也要经过长期的知识积累、素质磨砺才能具备,至于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则离不开繁多的推理、想象、联想、直觉等思维活动。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定势,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2.学习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什么是创造性思维。

  2、激发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兴趣;

  3、通过活动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等。教学方法

  活动法,故事分析,游戏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主题(10分钟):

  老师:同学们,我说左手,你们举右手。我说右手,你们举左手。(重复10遍)老师:我现在说右手,你们举右手。学生:大多数举左手。

  老师:哈哈哈哈!

  学生:啊!哈哈哈哈!请学生们谈谈为什么会这样?——不断重复导致了一种惯性思维。这种惯性思维固然有一定的作用,像每天早上起来后刷牙、洗脸、梳头一样,但过分依赖惯性,也会造成缺乏创新、甚至闹出笑话或丧失机遇。

  今天我们的这节课的主题是“创新思维”,什么叫“创新思维”呢?

  当我们的一种思维方式没有办法解决事情的时候,首先想到的不是放弃,而是选择另一条思路,从别的`方面考虑,如果我们重新选择另一种思维方式。也许答案很快就可以得出。所谓创新思维呢,就是换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也许会得到不一样的结果。

  二、游戏互动,潜力无限(15分钟):

  游戏坊:

  教师:现在我们请10位同学上来做一个小游戏。这8个同学分为一队,把乒乓球从队首传到队尾。游戏规则是必须按照顺序,并使乒乓球接触到每个同学的手。现在全班比赛看看,哪一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这一游戏,赢了的那一组可以获得一份神秘的奖品。

  在游戏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进行多次尝试,并且教师可以从旁提示学生:“还可以再缩短时间,你们还有潜力可挖。”

  (最快的方法:抛开传递的方式,把手扣成圆筒状,摞在一起,形成一个通道,让桔子像自由落体一样地从上落下来,即按了顺序,同时也接触了每个人的手,时间是0.5秒。)

  学生谈游戏感受

  教师总结: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行为结果。

  三、跃跃欲试,脑力激荡(10分钟):

  同学们,趁着大脑思维的余温还未散去,向自己活跃的思维发起挑战吧。而猜脑筋急转弯就是当思维遇到特殊的阻碍时,要很快地离开习惯性思维,从别的方面来思考问题的。训练1:小王是一名优秀士兵,在站岗值勤时,明明看到有敌人悄悄向他摸过来,为什么他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训练2:妻子:“糟糕,亲爱的,你送给我的钻石戒指,落到红茶里去了”结果,戒指又平安回到妻子的手上,而且一点也没有弄湿的痕迹。这难道是奇迹吗?训练3:美丽的公主结婚以后就不挂蚊帐了。为什么?

  训练4:有半瓶酒,瓶口用软木塞塞住,不准敲碎瓶子,不准拔去木塞,不准在塞子上钻孔,怎样喝到瓶子里的酒?

  训练5:一个学生住在学校里,为什么上学还经常迟到?

  答案1是你正在瞄准

  答案2戒指掉进红茶罐子里了答案3她嫁给了青蛙王子答案4把木塞推进瓶子里

  答案5他住的学校,不是他上学的学校学生讨论回答,每道题两分钟

  四、总结(5分钟)

  同学们今天表现得都很不错,头脑灵活,思维敏捷,推理也很严密。曾经有一位科学家这样说过“只有一个办法的办法,是最糟糕的办法”。因此我们要学会用变通的思维方式去解决问题,不做压力的奴隶,做自己的主人,世界是多维的,因此我们看问题的角度也应当是多维的。尽管我们不能多长一只眼睛,但是我们可以多选择一种思维方式。

  最后,老师送给同学们两句话(投影出示)教师寄语

  思考问题要学会变换角度,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翱翔在大千世界的广阔天空,才有可能成为富有创造力的人!

  板书设计:

  1、认识创造性思维

  2、运用创造性思维

谈创造性思维教案6

  【教学目标】

  1.在快速高效的默读中,筛选信息,初步领会文章的基本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2.了解议论文中常用的论证方法,提高对论据的认识。

  3.了解设问句的作用,体会本文语言严谨平和的特点。

  4.明确创造性思维在现实生活中的重大意义,激发创新思维,培养自身创新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把握作者的观点,理清文章结构。

  2.教学难点:分析并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逐层展开论述的论证思路。

  【课前准备】

  教学多媒体课件,有关作者罗迦·费·因格的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观察下面的图片,你能看出些什么?(出示课件1)

  (学生观看图片,教师请几名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正如苏轼所说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个有趣的话题——谈创造性思维。(出示课件2)

  板书课题:20* 谈创造性思维 (出示课件3)

  二、知识备查,扫清障碍

  (一)文本知识

  1.作者简介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下 “创意思考顾问公司”的创立人与总裁——罗迦·费·因格。

  预设:(出示课件5)

  罗迦·费·因格,美国实业家,是“创意思考顾问公司”的创立人与总裁。曾任加利福尼亚创意顾问。著作有《当头棒喝》《创造性纸牌》等。“唯一真正快乐的人们是儿童和富有创造性的那一部分人”是他的名言。

  2.背景资料

  教师:了解本文的背景资料,有助于我们理解这篇议论文。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议论文在什么背景下写的。

  预设:(出示课件6)

  本文选自《中外母语教材选粹》(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郭常义、胡晓丁译,原题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有改动。有很多人在生活、学习的过程中因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容易形成思维定式,知识学得比较死,不善于活用。另外,生活中还有一些人认为搞发明创造的都是天才人物的事,不相信自己也能发明创造,导致创造性被自我压制,最终丧失。本文正是针对这种情况而写的。

  (二)预习检查

  1.教师引导学生读下列字词读音,要求学生读准下列红色的字词读音。(出示课件7)

  2.要求学生分组辨析下列形近字的读音与字形书写。(出示课件8)

  3.请同学们根据课文语境解释下列词语。(出示课件9、10)

  探求:探索追求。

  推敲:比喻斟酌字句,反复琢磨。

  根深蒂固:比喻根基牢固,不可动摇。

  行之有效:实行起来有成效。多指方法或措施被实践证明有效。

  孜孜不倦:勤奋努力,不知疲倦。孜孜,勤勉、不懈怠。

  持之以恒:长久地坚持下去。

  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喻,明白。

  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容易做,不费力气。

  一事无成:连一样事情也没做成;什么事情都做不成。

  锲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做事情能坚持到底,不半途而废。也形容有恒心,有毅力。锲,雕刻。

  教师提示:成语“根深蒂固” 比喻根基牢固,不可动摇。除了指思想习俗外,还可指制度、感情。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同学们,请大家快速读课文,思考下面问题:(出示课件11)

  1.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作者首先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观点。(出示课件12)

  教师点拨:这是要求我们回答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学生默读课文,然后归纳回答。)

  预设:作者在文章中首先告诉了我们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2.读完课文,归纳一下本文提出的观点。(出示课件12)

  (学生默读课文,然后归纳回答。)

  学生1: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第1-3段)。

  学生2: 创造性思维必需的要素(第4-8段)。

  学生3:是否人人都有创造力(第9-12段)。

  学生4:怎样成为有创造力的人(第13段)。

  四、细读课文,精读细研

  教师:同学们,请大家浏览课文内容,思考下面问题:(出示课件13)

  1.本文的开头有什么特点?(出示课件14)

  教师:同学们,请你们从下列四种图形中,找出一个性质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来。

  教师点拨:画出四个图形,提出一个问题。用问题引出论点,结合问题讲道理。

  教师提问:下面,请同学们从不同角度谈谈发现。(出示课件15)

  预设1:A,唯一的没有角的图形。

  预设2:B,唯一的仅由直线构成的图形。

  预设3:C,唯一的非对称性图形。

  预设4:D,唯一由直线和曲线构成的图形。

  教师归纳:由于看图形的角度不同,四种答案全都正确。即: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提出论点)

  教师:同学们说一说:这种开头方法有什么好处?(出示课件16)

  (学生默读,然后分析回答。)

  预设:新颖别致,使抽象的议论显得生动形象,通俗易懂,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教师:下面我们共同分析一下课文的开头吧。(出示课件17)

  预设:“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这篇课文却提出相反观点,要求我们: 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 这一点非常重要。

  2.为什么说“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出示课件18)

  教师:同学们默读课文第1-3段,在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分析回答。

  学生1:由于背景的不同。

  学生2:考虑问题角度的变化。

  教师:以上两位同学回答正确,但是不完整。

  教师补充:知识积累的差异等原因,事物的正确答案往往不止一个。

  3.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要的要素?(出示课件19)

  教师:同学们可以默读课文第5、6段,然后分析归纳回答。

  学生1:有渊博的知识。

  学生2: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学生3: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和毅力(不断地尝试)。

  教师:下面我们一起分析一下创造性思维必要的要素之一——有渊博的知识。(出示课件20)

  教师提问:“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6分钟之后……”。“这种情况”指代什么?“它”指代什么?

  (学生默读课文,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回答。)

  学生1:“这种情况”指代“这些知识随时都可以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

  学生2:“它”指代“新的创意”。

  教师提问:“我对此完全赞同”的“此”指什么?(出示课件21)

  (同学讨论,然后抢答。)

  学生:富有创造力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教师追问:为什么“我对此完全赞同”?(出示课件21)

  学生:因为“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

  教师提问:在创造性思维的必要要素之一——“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层面,作者是如何来论证他的观点的?(出示课件22)

  教师点拨:即运用什么论据来论证这一观点的。

  (学生默读第7、8段,然后分析回答。)

  学生:第7段列举“谷登堡将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发明了印刷机和排版术”的例子。

  学生:第8段列举“罗兰·布歇内尔把电视接收器作为试验对象,发明了交互式的乒乓球电子游戏,从此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的例子。

  教师总结:可见,在此本文作者运用举例论证,证明“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的观点。

  教师:在创造性思维的必要要素之一——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和毅力(不断地尝试)。(出示课件23)

  教师提问:同学们,请你们补充一些例子来证明创造必须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和毅力。

  教师点拨:本文题,即要求我们补充一些事实论据来证明“创造必须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和毅力。”

  (学生讨论,调动积累。)

  教师指导:补充论据(出示课件24、25)

  考点解说:

  论据,是支撑论点的材料,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根据论点补充论据,是近年来常见的题型,看起来要求比较宽泛,但补写的论据也要求典型,有代表性,说服力强。补写的论据不外乎两种形式: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考查方式:

  你能否为要证明的论点再补充一个典型事例或一句名言警句?请选出最能证明论点的论据或请选出不能作为论据的一项。

  方法点拨:

  做这类题目,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①看清楚要求补充的论据类型。

  即看清楚要求补充的是名言还是事例。

  ②补充名人事例要注意字数限制。

  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我们可准备些关于“勤奋”“处世”“诚信”“责任”“信念”等常见主题的名人事例和名言。名言的字数要少,事例要熟悉,不要为求新而准备那些较长的名言或不熟悉的名人事例。

  补充原则:真实、典型,能够证明论点。

  答题方式:人物+事例+简短评价。

  学生1:丁肇中在两年多的夜以继日的实验中发现了J粒子。

  学生2:爱迪生用多种金属丝做实验,前后试过的材料不下1600种,终于发明了电灯。

  学生3:居里夫人从几十吨的矿渣中提炼出不到1克的镭!

  4.是否拥有创造力的依据是什么?(出示课件26)

  (学生默读第9段,分析回答。)

  预设1:不过,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的人和缺乏创造力的人的区别呢?

  预设2:由两个问句引出下文论述的具体内容。在结构上起承接、过渡作用。

  教师总结:同学们默读第12段,我们总结一下,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的主要依据:(出示课件27)

  五、深读课文,合作探究

  1.有人说只有贝多芬、莎士比亚以及爱因斯坦才具备创造性思维,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你的看法。(出示课件28)

  教师:同学们,结合出示贝多芬、莎士比亚、爱因斯坦三人的图片,结合自己积累,联系课文内容来谈谈。

  学生:不同意。(出示课件29)

  教师:请你说说不同意的理由。

  学生:在大多数情况下,即便是他们,也并非轻而易举就能获得如此非凡的灵感。相反,这种非凡的灵感,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

  师生分析:可见,我们每个人都有无限的潜能和创造力,而这个创造力可以无止境地运用于我们生活中的每个角落。我们最需要问自己的`一个问题并非我们是否有创造力,而是如何能够发现并发挥他的潜能和创造力,这也是影响自身创造力是否发挥的根本。

  2.怎样才能做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呢?(出示课件30)

  教师:同学们齐读课文第13段,然后归纳回答。

  预设:(1)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

  (2)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获得的知识。

  (3)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3.你认为发挥创造力的关键是什么?(出示课件31)

  教师提示:我们在联系课文的基础上分析回答本题。

  预设:如何运用知识。

  首先坚信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并坚信自己一定能使之变为现实。

  4.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问题?关于创造性思维所必需的要素,为什么到篇末才给出全部答案?(出示课件32)

  教师提示:第一问是要求我们回答本文的论题是什么?

  预设:主要论述怎样才能拥有创造力的问题。

  教师:第二问,要求我们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出示课件32)

  教师点拨:论证思路答题模板? ?

  ①文章首先提出……这一论点 / 引出……论题。? ?

  ②然后使用……论据,对论据……进行了……的分析。? ?

  ③接着从……角度/ 运用……论证方法从正面 / 反面进行论证。? ?

  ④最后得出……的结论 / 强调……的中心论点 / 发出……的号召 /?提出……的希望。 ? ?

  预设:关于创造性必需的三个要素,经过课文逐层论述,最后才给出答案,这合乎“分→总”这种思维规律,便于读者理解和把握。

  5.赏析语言,说说下列句子中画横线的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语句出示①:(出示课件33)

  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即便是他们,也并非轻而易举就能获得如此非凡的灵感。

  教师点拨: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逻辑性强)

  题型:句中加点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能;因为加点词在句中是xx意思,删去后就变成xx意思,与原意不相符,使论证语言不准确、严密。

  (学生结合语境分析,然后回答。)

  学生:不能删去。“大多数”一词强调了获得灵感多数情况下并非轻而易举,但也有轻而易举获得灵感的时候。

  教师补充:这一词语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语句出示②:(出示课件34)

  富有创造力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学生:不能删去。

  教师:为什么不能删去?

  学生:“总是”强调了富有创造性的人能够长时间的、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如果删去了就没有强调的意味,表示的范围也不明确。

  语句出示③:(出示课件35)

  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预设:不能删去。“真正关键”强调了“如何运用知识”是发挥创造力的最重要的必需的要素,如果删去,则表明该要素是一般的, 无突出强调的效果。

  语句出示④:(出示课件36)

  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

  学生:不能删去。“之一”表示区分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除了这一根据之外,还有别的根据,如果删去,就显得太绝对,体现不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六、课堂小结

  1.这课我们已经学习完了,下面请你们概括本课的主题。(出示课件37)

  教师:要求一至两名学生归纳,最后教师指正。

  预设:本文由一个选择题入手,阐述什么是创造性思维,以及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创造力的人,号召人们坚信自己的创造力,努力保持好奇心,不断探求,成为富有创造力的人。

  2.同学们,通过这课的学习,我们有着怎样的感悟呢?(出示课件38)

  (师生共同讨论,最后教师指正。)

  预设: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了“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思维模式,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事物的答案并不是唯一的。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会得出不同的结论。生活是五彩缤纷的,我们要处处留心,关注细节,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3.我们一起明晰一下这课的写法,体会它的写作特色。

  预设1:围绕中心,逐层论述。(出示课件39)

  课文先用四个图形提出一个题,引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接着,作者从“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引申出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既然不满足于一个答案,就需要寻求其他答案,那么怎样寻求呢?于是课文顺理成章地提出“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紧接着,又引申出如下问题:“不过,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的人和缺乏创造力的人的区别呢?”接下来的论述就是回答这个问题的。最后,课文得出结论:“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只要具备几个关键性的要素,就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预设2:语言准确、严密。(出示课件40)

  例如:“若是某种数学问题的话,说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是对的。”在此强调数学问题,这种用语是非常准确、严密的。因为数学问题的答案,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思维的方式可以多样,但问题的答案只有一个。

  七、课堂检测,当堂反馈(出示课件42-44)

  要求学生当堂做完下列题目,师生再共同订正,看看还有哪些知识没有掌握,教师及时要求学生巩固。

  八、知识迁移,拓展延伸(出示课件45-52)

  阅读中考阅读文章《灵感并不那么值钱》一文,回答下列问题。

  阅读点拨:这是一篇议论文,前三段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伟大的发现都是慢慢地得出来的。然后列举了牛顿发现万有引力,门捷列夫制成元素周期表,爱迪生成为发明大王,法拉第做大量试验的四个例子对这一观点进行了证明,最后一段总结全文,得出结论。

  九、课后巩固,布置作业(出示课件53)

  请围绕“换个角度看问题”的内涵,仿照例句写一句话:

  例句:玫瑰虽美,但花下荆棘丛生,其实换个角度也可以看做:荆棘虽多,但上面却盛开着玫瑰。

  附录:板书设计(出示课件41)

  【华体会可以注销账号不 】

  本课由趣味图片引入课题,生动有趣,使这篇本来枯燥抽象的议论文学起来不乏味,充满了趣味。

  课堂上的引导和学习,使学生领悟了如何写简单的议论文,意识到议论文要靠事实说话,要以理服人,也懂得了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同时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真正走进了文本,真正读,真正品,课堂气氛活跃、热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都大大提高。此外,这堂课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在本课重难点的突破上、教学的过渡上还做得不够;教学方法较保守,只是设计了一个又一个循序渐进的问题,不够灵活,这些还有待加强。

  【课后预习】

  1.利用工具书预习《创造宣言》,解决本课重点字词的音形义,为本课学习扫清障碍。

  2.默读《创造宣言》,说说本文思路是如何展开的。

谈创造性思维教案7

  教学目标

  1、了解创造性思维的要素。

  2、了解议论文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方法。

  3、学习做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方法。

  2、培养创新能力。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正如古诗所言“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看事物的角度不同,答案也多种多样。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因素,使我们在解决事情的方法上也不止有一种选择,那么我们如何让自己的思维突破常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美国实业家罗迦8226;费8226;因格写的一篇文章《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二、浏览感知——明白文章论述的话题

  1、了解文体。

  通过预习,我们知道本文属于哪一种文体?

  明确:议论-------即对人或事物、社会现象、问题等表示自己的立场、意见、观点。

  以议论这种表达方式为主的文章,就是议论文。在了解文中作者的观点、立场之前,首先要了解议论的话题。

  2、明确话题。

  浏览1—3段,思考:

  文章开篇,从分析一个问题的答案入笔,否定哪一种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有什么弊端?倡导哪一种思维方式?

  学法指导:注意文中的关键词“模式”和“方式”的不同,以理解文段的主要意思。

  学生讨论、交流发言。

  8226;否定“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思维模式,倡导“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

  小结:本文开篇,通过一个现象,来引出论述的话题——那就是创造性思维。

  三、紧扣问题——理清文章的.脉络

  1、跳读4——12段,思考:围绕“创新思维”,作者提出了哪几个方面的问题?

  学法指导:注意设问句在文中出现的位置及其作用。

  ——往往出现句末或句首或独句成段,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学生同桌之间相互讨论、而后交流发言。

  明确:1)产生创造性思维所必需的要素。

  2)富有创造力的人)和缺乏创造力的人的区别。

  四、仔细琢磨——分析文章的内容

  1、轻声朗读4--8段,思考:

  1)作者认为产生创新思维所必需的要素有哪些?

  2)难句理解:“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6分钟以后……”。

  这种情况”指代什么?“它”指代什么?

  2、学生分组讨论,质疑,交流

  明确:

  渊博的知识;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请同学们一起朗读5、6小节

  提示:注意长句子朗读的停顿。

  明确:“这种情况”指代“这些知识随时都可以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它”指代“新的创意”。

  追问:请你举例证明作者的这一观点。

  学生答。

  追问:文章举了哪两个例子,请概括。

  学法指导:概括事例的方法——谁做什么事?

  明确:①约翰8226;古登贝尔克发明了印刷机和排版术;②罗兰8226;布歇内尔发明了对战型的乒乓球游戏。

  2、请你用简明的语言来另举例子。

  学生答,教师指导纠正。

  小结:这一部分,作者论述了产生创造性思维的必需的要素。你觉得你身上一具备了哪些要素?你觉得自己是个富有创造力的人吗?(学生交流,引出下一个环节)

  3、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关键看什么?

  明确: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即使他们不知道将来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但他们很清楚,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并坚信自己一定能使之变为现实。

  4、齐声朗读最后一个小节:提示:要读得有力、自信。

  思考: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明确:①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②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③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楔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质疑、争辩,教师点评。

  五、赏读课文析词句————品味文章的语言

  1、再度走进文本,画出你认为文章中能起承上启下的重点句。它们大都以什么句式出现?表达有何好处?

  明确:文章开篇:四种图形的选择,如“你是怎么回答的呢?要是你选择的是B……”“那么,D又怎样呢?这是唯一……”。

  第4段段尾:“那么,创造性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

  第9段:“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有哪些呢?”。

  它们大都以设问句式出现,作用有:①提醒注意,引发思考,②突出某些内容,使文势有变化,起波澜;③在结构上起承接、过渡的作用,使文章结构紧密,条理清楚。

  上面三例均有引发读者思考的作用,后两例起承接、过渡作用。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①然而在大多数的情况下,即便是他们,也并非轻而易举就能获得如此非凡的灵感。

  ②富有创造力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③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

  ④区分一个人是否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

  明确:

  ①“大多数”一词强调了获得灵感多数情况下并非轻而易举,但也有轻而易举获得灵感的时候。这一词语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②不能删。因为“总是”强调了富有创造性的的人都这样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无一例外,如果删去了就没有强调的意味,表示的范围也不明确。

  ③“真正关键”强调了“如何运用知识”是发挥创造力的最重要的必需的要素,如果删去,则表明该要素是一般的,无突出强调的效果。

  ④不能删,“之一”表示区分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除了这一根据之外,还有别的根据,如果去掉,就显得太绝对,体现不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以上问题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合作、交流、辨析完成,教师巡回参与交流。

  六、拓展课文学创新————发挥学生的创造力

  3个回形针,一张卡通信纸。在实践中探索回形针的用途。

  (夹书、书签、钓鱼钩、女生的花夹子、当拉链坠、门帘、项链)

  结束语:

  同学们,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原始到现代的进化历程,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到来,我们只有勇于和善于创新,才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而这个重任就落在了我们肩上。让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培养更多的创新精神,人人都争做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谈创造性思维教案8

  知识与技能

  1.积累词语:读准字音,记清字形,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初步了解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

  1.在快速高效的默读中,筛选信息,初步领会文章的基本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2.了解议论文中常用的道理论证、举例论证的方法;体会本文语言严谨平和的特点。

  3.理解体验设问句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白事物的正确答案真的不止一个,建立“我具有创造性思维”的自信,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朝着创造型、创新型人才的方向健康成长。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用举例来论证中心论点的方法;学习本文作者看问题的角度,敢于向固有的观念挑战的勇气。

  教学难点

  论证方法;层递的结构;思考问题的方法和看问题的角度。

  诵读法:对比法;举证法。

  课前准备:罗迦·费·因格的相片。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基本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创新是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动力,创新是中国乒乓球队长盛不衰的原因,创新是一个国家屹立世界的前提。独辟蹊径才能创造出伟大的业绩,那么怎么才能走一条独创的道路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谈创造性思维》。

  作者简介

  罗迦·费·因格是“创意思考顾问公司”的创立人与总裁。“创意思考顾问公司”位于加利福尼亚,专门提供激发创意与革新的方法。他为全球各大企业提供演讲与专业课程,这些公司包括可口可乐、奇异公司、迪斯尼、英特尔、MTV、微软公司、美国太空总署、苹果电脑、花旗集团与美国奥运协会。他之前写作过两本创意思考的书籍:《当头棒喝》与《在屁股上踢一脚》,并推出广受欢迎的《创意大惊奇》卡片书。

  整体感知

  1.阅读课文,掌握基础知识。

  学生先在课上各自诵读全文,同时标记出读不准的字音和不理解的词义,认真阅读书中注释并使用工具书。老师检查自读情况。

  2.研读课文,体会作者对观点的论述,分析概括文章层次。

  让若干个学生依次诵读全文,同时复习生疏的字音和词义;然后让学生先在组内表达各自的理解情况,再统一意见,回答问题;最后经过老师指导和修正后,投影显示: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举例论证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第二部分(第4~12自然段):论证创造性思维的要素及其所引发的创造力。

  第三部分(第13自然段):总结全文,得出结论: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号召大家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课文精读

  1.作者开头引述材料有何好处?

  这样开头生动形象,吸引读者,发人深省。同时,从材料中提出一个问题,也是议论文常用的开头写法。

  2.作者从这个材料中提炼出了一个什么观点? “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它意在表明确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的重要性,同时也批驳了“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狭隘观点。

  3.作者用“可以说”一词承上启下,说明应“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一个答案需要有创造性的思维,那么,作者认为创造性思维需要哪些要素?

  (1)必须精通各种知识,这是形成创新意识的素材。

  (2)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4.作者在论述上面这个问题时,举了两个例子,这属于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请再举一些例子。

  举例论证。增强文章说服力,使人信服。田忌赛马;飞机和船的结合产生了航空母舰,等等。

  5.第9自然段开头作者用“不过”一转,通过两个设问将问题引向深入,他是怎样分析人“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这一问题的?

  首先引用某心理学专家小组的研究结论:前者自我压制,从而扼杀了自己的创造力;后者关注极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从而获得灵感。其次,作者摆出典型的创造型名人的事例来加以论证。

  6.作者由此得出了一个什么结论?举例证明。

  见课文第12自然段。伽利略从教堂挂灯链条的嘀嗒声中得到的启示;瓦特看见水烧开时水壶盖震动而受到启示等。

  7.体会第11.12自然段中“大多数情况”“往往”“主要……之一”的作用。

  对内容进行某种程度的限制,说明一般如此,但并不排除特殊情况,避免表意绝对化,用语准确。

  8.通过以上分析,作者顺理成章地得出了一个什么结论?怎样才能成为富有创造性的人。(态度意识及三个关键,总结全文,得出中心论点)

  9.课文在证明论点时采用的最基本的论证方法是什么?第二课时

  摆事实,讲道理。

  复习提示

  1.名言(教师可以出示名言):

  好奇心是智慧富有活力的最持久、最可靠的特征之一。(塞缪尔·约翰逊)

  好奇心造就科学家和诗人。(法朗士)

  如果没有好奇心和纯粹的求知欲为动力,就不可能产生那些对人类和社会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创造。(陆登庭)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同学们交流各自查找的有关名言。

  2.聚焦论证方法。

  问题设计:

  观点: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的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一旦产生小的灵感,要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请选择一则格言作为论据,写一段文字来论证上述语段中的观点。然后小组交流。启迪学生,这就是道理论证。道理论证是通过讲道理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巩固理解

  1.事物的正确答案为什么不止一个?

  因为事物是丰富复杂的,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

  2.为什么要确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是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阐明这一事理的?运用这一论证方法的好处是什么?作者运用了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阐述这一道理。先从反面说,“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再从正面说,“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正反对比,使说理全面、透彻,增强了说服力。

  3.产生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又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论证的?

  (1)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2)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3)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作者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具体而又确凿地阐明了事理。

  4.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关键看什么?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即使他们不知道将来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但他们很清楚,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并坚信自己一定能使之变为现实。

  5.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1)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2)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运用所得的知识;(3)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探究升华

  1.“自古英雄出少年”,司马光小时候与一群小伙伴一起玩球,球掉进了树洞中,洞很深,司马光让伙伴们不停地往里面倒水,球终于浮了上来。

  (1)如果洞里是沙地,灌水行吗?

  (2)如果洞底恰好和人家的建筑相通,你认为最经济的方法是什么? 2.砖头有什么用处?(不得少于三种)

  文章脉络

  文章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论,由一个有趣的思考题作为引子,引发下文的议论。作者很自然地过渡到第二部分,用一个设问引出下文的阐述。“本论”部分作者分三个层次阐述创造性思维的要素,层次之间过渡自然。最后一段是对全文的总结,得出全文的结论。引论——本论——结论,论证逐层展开,层层递进。

  文章主旨

  本文从一个选择题入手,阐述了什么是创造性思维以及怎样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号召人们坚信自己的创造力,努力保持好奇心,不满足于一个答案,并锲而不舍地探索,成为富有创造性的人。

  写作特点

  1.逻辑严密,有理有据。

  作者从具体的例子入手阐述道理,先论述具有创造性思维的要素,即明确什么是创造性思维,再进一步论述其实所有的人都能具备创造性思维,以及怎样才能具备创造性思维。这样层层递进,将道理说得透彻、明白。道理论证与举例论证相结合,有理有据。

  2.语言准确、严密。

  例如:“若是某种数学问题的话,说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是对的。”在此强调数学问题,这种用语是非常准确、严密的。因为数学的答案,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思维的方式可以多样,但问题的答案只有一个。

  3.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

  本文多处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如第④、⑨段这些设问句在结构上起到了承接、过渡的作用,有利于逐层展开论述;在表达效果上更能迎合读者心理,更能够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华体会可以注销账号不

  一、尝试短文长教。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学习活动,在阅读思考表达中进步。这种想法,贯穿每一个教学环节。这篇文章不长,内容也不是很深奥,学生可以读懂。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考虑更多的是学生参与的时间、参与的状态,注意课堂上随机生成的东西,把握新的教学资源,在实施过程中完善。

  二、学习活动设计比较合理。“对话”环节的设置是一个不小的亮点,在活动中愉快合作,有兴致有热情地解决问题,攻克理清思路的难点。“对话”,是不会过时的活动,尤其初中学生较喜欢说话,在开放民主的课堂氛围里,尽量多地给学生彼此间对话的机会,师生间对话也在其间穿插。

【谈创造性思维教案】相关文章:

谈礼貌教案09-08

《古人谈读书》教案02-19

谈生命说课稿01-10

谈华体会可以注销账号不 11-14

谈礼貌华体会可以注销账号不 05-05

《谈礼貌》华体会可以注销账号不 07-09

《谈生命》华体会可以注销账号不 01-10

《谈读书》华体会可以注销账号不 11-07

谈生命华体会可以注销账号不 11-28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