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6篇【热】
作为一名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文章如何刻画人物的形象,《老王》教学设计1。
二、过程与方法: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课文中的人物身上,学会善待他人,关注生活中的弱势群体。
课文重点:
理解课文如何细致刻画人物形象;学会善待他人。
课前准备:
1、要求学生反复阅读课文,画出课文中不理解的语句,提出问题。
2、画出你对课文感悟最深的地方,并写上评语。
3、利用网络,查找有关极“左”思潮在中国泛滥的资料,了解课文背景。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文章以“我”和老王的交往为线索展开的,主要反映了人物“善良”的性格特征。
教学设计:
1、导入:请同学们注意看文中的这副脸部特写,你从这张脸上读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饱经沧桑、吃尽人间疾苦、凄凉、痛苦等。
(过渡)同学们的回答是多种多样的,联想是丰富的,那么作者写的是这些内容吗?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课文。
2、教师检查预习情况。
(1)教师出示生字,学生识读。
伛 攥 惶恐 滞笨 塌败 荒僻 骷髅
(2)学生交流查找到的资料,交流对极“左”思潮的'了解。
3、整体感知课文。
提出问题:学生阅读课文,谈谈文章中哪些方面给你的印象最深刻?
这里可以先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充分感受语言,感悟课文的情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线索、事件、文章的剪裁、语言风格、人物个性这些方面去感悟。
接着,在充分阅读思考之后,学生分小组交流探讨。
最后,让学生代表发言。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可以用以下几个问题引导学生,以使学生能更好的理解课文。
a、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b、文中写了“我”与老王交往的几件事?试着用自己的话概括。
c、哪件事详写,哪件事略写?为什么?
d、文中人物哪个方面最使你感动?
教师小结:文章以“我”和老王之间的交往为线索,记叙了“我”与老王之间的四件事,从这些事中可以看出“我”和老王都是普通的人,但是都有一颗善良的心,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老王》教学设计1》。尤其老王,在卑微的身份下,却隐藏着一颗金子般的心。文中详写了老王给“我”送鸡蛋和油这件事。从这件事中,更见老王的善良,和他身上的知恩图报的高尚品质。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在上一节课的基础上,体会课文如何细致的刻画人物形象,从老王至善的本性中,去学会善待他人。
教学设计:
1、导入:上一节课,我们从整体上去把握了文章,知道了文章记叙的是两个善良的人之间交往的几个生活片断。也知道课文详写的是第四件事:老王在临死前送鸡蛋和油给“我”。这节课我们主要就是学习这一部分。
(过渡)我们首先分析老王的生活境况。
2、精读课文
一、学生精读课文。
思考:老王的生活境况怎样?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老王是生活中的不幸者。生活窘迫,孤苦伶仃,居住条件很差,眼睛又不好。当时的社会对他不够关心。
(过渡)但就是这样一个不幸者,需要别人关心的人,却在自己最艰难的时候,心里想的却是去帮助别人。我们下面就去学习第四件事,看看他是怎么做的。
二、研读第四件事。
学生齐读:从“有一天,我在家听到大门”直到“我不能想象他是怎么回家的”。
思考:文中哪些地方给你的印象最深刻,为什么?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人物的性格、描写的方法、细节的描写等方面去思考。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阅读、思考和讨论。
教师小结:老王在死前,还给我送鸡蛋和油,可见他的善良。文章从动作、语言、神态等几个方面去描写老王,通过细致入微的细节描写刻画老王。通过我的眼睛和心理活动,从侧面烘托出老王行动的艰难。
三、质疑探讨。
学生研读这一部分有疑问的可以提出,共同探讨。
学生发问举例:
a、老王这么对待我的原因是什么?
b、怎么理解文中80页的这段话?(“他赶忙止住我说”直到“站着等我”)
c、怎么理解“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这句话?
d、怎么理解“强笑”这一词?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体会人物的善良,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就可以了。
教师小结: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帮助他们。我们要学习他们身上的优点:以善良对待善良。
3、拓展延伸
问题:那么,我们周围是否有需要帮助的人?我们应该怎样去帮助他们?
可以引导学生从关注班级入手,进而关注社会。
4、总结全文
一、让学生再谈谈学习课文后的收获。
二、小结:我们生活在幸福中的时候,不要忘了还有许多人需要帮助。遇到不幸时,我们要相信自己不是孤独的。
《老王》教学设计1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能够辨别和筛选重要信息和材料;能够把握文中关键句,进而整体把握文章的结构层次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2、了解达尔文及其进化论,学习达尔文尊重客观事实、深入细致、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刻苦钻研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掌握筛选信息、整体把握的方法。
2、难点:提高学生对说明性文字的阅读兴趣。
教学方法
1、点拨引导。
(说明:本文内容比较艰深,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疏通一些疑难点。通过对疑难点的点拨、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师生互动。
(说明:通过一些富有启发性的提问展开讨论,使学生在把握文章大意的前提下筛选文中各种信息,掌握筛选信息的一些技能。)
媒体设计
拟采用图片和文字投影的方式,以扩大课堂的容量。
教学思路
一、由题目导入课文
先简介导言(这样可以使学生对本文文体有一个了解,直接醒目),再请学生介绍达尔文、进化论,教师补充,运用多媒体展示《物种起源》一书及作者的照片(给学生一个直观的认识)。
二、明确本课学习重点
1、请学生速读课文,画出本文的思路图,分组交流。
(说明:通过速读,整体感知文章并初步筛选出文章的关键句及主要观点;通过讨论交流、理清文章结构,整体把握全文;通过简洁的段意概括,意在培养学生提炼观点、准确表达的能力。)
2、具体研习,突出重难点。
(1)请学生说出所画的关键句,而后集体加以确认。
明确:关键句是指文章中十分重要的语句,它突出地体现着文章的旨趣,标示着文章的思路,显示着文章结构的特点。其类型为:①从内容来看,中心句是关键句。它是集中提示说明对象的特征或标示主要事理的语句。第1段“..我之所以说明这些,是为了要表明我并没有轻率地下结论”。②从结构看,总结句、总提句及重要的过渡句是关键句。总结句概括了文章最基本的内容,总提句、过渡句显示出文章说明内容的推进。如第4段“关于物种起源的`问题..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这个总提句清晰地把文章分为两个部分。第5段“因此我们对于生物变异及相互适应的原因和方法..”这个过渡句提示下文的主要内容。③从出现的频率来看,反复出现的文句是关键句。一方面是作者着力要表达的观点需要强调,另一方面也用于显示层次。如第4段、第6段、第7段都反复说“生物的种,和变种一样,是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大量的、遗传的变异是可能的”,“生物的种不是不变的”。
(2)如何筛选关键句?
明确:从内容人手,找出中心句;从思路、结构人手,确认总提句、过渡句和总结句。
(说明:筛选关键句,这一教学目标的实现并不难。但如何筛选得正确、准确,就需要一定的方法指导。教师可以先试着让学生总结规律,然后一定要给学生讲明白。可用幻灯片显示出来。)
3、欣赏品味。
思考:这篇“导言”主要说明了《物种起源》的写作经过和作者对物种起源问题的一些基本看法。透过说明文字,我们可以看到达尔文怎样的精神和人格魅力?在文章中找出能够体现这种精神的文字。
明确:第1段,从“远航”到“现在”,其间“深刻的印象”、“耐心搜集”、“整理研究”、“专心思考”、“又把这些札记加以充实”等等。一个正确的结论,从考察到研究,从感性到理性,从纲要到全书,历时十多年,可以看出达尔文对待科学工作的严谨审慎的态度和长期刻苦钻研的精神。
第2段,“华莱斯先生..一般结论,几乎和我完全相同..”结合注释,可以看出达尔文实事求是的态度。
第3段,指出本书的缺陷,“还是摘要的性质”;说明今后的打算,“详尽地刊印出来”避免使别人“得到的完全相反的结论”,反映出达尔对理论著作严肃、审慎的态度及谦逊的精神。
第4段,“仍然难以令人满意”表明作者决不轻率地作出结论的科学态度。
第5段“这类的研究,虽然常为一般博物学家所忽略,但是我却相信它的价值的重大”说明作者注重亲身实践的科学态度。
第6段“很不幸”、“不得不很简略”,反映出不回避缺陷与不足的实事求是的态度。
第7段,“毫不怀疑地断言创造论的错误”、“我深信”、“我又确信”,这些突出地说明了达尔文在科学研究工作中毫不动摇的信念和勇于坚持真理的精神。
教师引导学生对上述精神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并板书:长期考察,实事求是,谦逊审慎,决不轻率,亲身实践,不避缺陷,毫不动摇。
(说明:从对文字表层意义的阐明深入到对文字深层含义的探究,从了解伟大科学家的基本观点、理论深入到追求他的精神世界、人格魅力,这不仅是在完成教学目标,也是在教会学生如何解读文章,如何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与作者。)
三、布置作业
1,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读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的片段。
2,请同学们思考达尔文“进化论”的“适者生存”的观点是否适合于人类社会,它与“关怀底层”是否矛盾? (王岱)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词语,认识1个偏旁。
2、认真观察图画,能把图上描绘的事物同所学的词语联系起来凭借图画和生活经验理解词语。
3、了解春节、清明、端午、中秋这四个传统节日的风俗民情,感受祖国灿烂的民族文化。
教学重点、难点
以识字、写字为教学重点;把图上描绘的事物同所学的词语联系起来,凭借图画和生活经验理解词语为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搜集关于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的诗歌。
挂图或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聚焦,看图识文
1、你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
2、(示图)图上画的是哪些传统节日?人们在节日里干什么呢?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节日说一段话,也可以说说自己过节的事情。
1、 学生练习说话
2、按节日自由组合。
分小组交流。 各抒己见
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节日练习说话。
同桌交流说话内容。 使在儿童时期的所有年份里,都让周围世界、自然界不断地以鲜明的形象、画面、知觉和表象来滋养学生的意识。
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
1、各小组派代表参与全班交流:你最喜欢过哪个节?把你过节的事情讲给大家听,还可以说说有关节日的知识。小组其他成员可以补充。
⑴、学生交流春节这个节日。(相机出示:春节 饺子 拜年)
① 指导朗读。
②这是我国民间传统中最盛大、最隆重的节日,人们“张灯结彩、欢聚一堂、普天同庆、喜气洋洋”。(相机出示成语,齐读成语)
全班交流
自主交流
指名朗读
齐读
二、交流内容、引导学文
⑵、学生交流清明这个节日。
①“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到了,人们都在干什么呢?(相机出示:清明 扫墓 踏青)
②齐读。
⑶、学生交流端午这个节日。
① 学生观看端午节的录像。
② 你们知道端午节有哪些生活习俗?(相机出示:端午 粽子 龙舟)
③ 你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吗?介绍小资料。
④ 齐读。
⑷学生交流中秋这个节日。
①“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到中秋分外明,关于月亮、关于中秋,有许多美丽的传说,你能说说吗?
②指名唱中秋节的歌曲。(相机出示:中秋 团圆 月饼)
② 指名朗读。
③ 齐读。
2、这篇课文按节日的.时间给我们介绍了中国的四个传统节日。你能说出这四个传统节日的过节时间吗?(农历与公历的区别)
3、自由练习读韵文
4、分小组练习朗读韵文
5、齐读韵文 交流
看图说话
齐读
观看录像,指导说话
交流生活习俗
介绍小资料
齐读
交流
讲述传说故事
指名唱关于中秋节的歌曲
指名朗读
齐读
自由练习读韵文
分小组练习朗读韵文
齐读韵文
“鼓励学生做充满热情的、独立的、反思的阅读者。”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多角度、多方位的对话,进行“被引导的创造”。
1、每个传统节日都寄托着劳动人民美好的愿望。你知道这些节日各 分小组交流并且分享成果
三、颂读韵文,感悟内涵
1、 代表着劳动人民的什么愿望吗?
2、你能把对节日寄托的情感读出来吗?
3、诗歌大荟萃。全班交流搜集到的关于春节、清明、端午、中秋这些节日的诗歌。
4、感情朗读韵文
练习朗读
指名朗读自己搜集到的有关诗歌。
感情朗读韵文 诗歌是灵动的,充满了诗人的智慧和灵秀。在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颂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颂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让学生课前搜集关于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的诗歌,课堂上进行诗歌大荟萃。交流诗歌,熏陶学生高尚的情操与趣味。
四、自主识字,小组学习
1、自学生字字音、字形、结构。
2、小组交流生字字音、字形。
3、提出学习困难的生字,小组交流。
4、练习书写生字。
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学生在小组学习生字中提高了学习效率,培养了合作意识。
五、实践活动,拓展延伸
传统节日伴随着许多美丽动人的传说,请你寻找关于春节、清明、端午、中秋这些节日的传说、故事,在班上开展主体班队活动。 语文是实践性很气强的课程。新课程标准指出: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传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在寻找相关故事、开展主体班队活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一、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认知目标:
A.识记掌握生字词的音、形、义;综合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引用等修辞手法。
B.理解体会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C.应用学习本文细致观察,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生动描写的方法。
D.综合通过学习本文,能够基本掌握景物描写的方法,将情感寓于写景之中,活用各种修辞手法。
2.能力形成目标:E.通过学习本文,体会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观察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和审美能力,养成自学习惯,提高学习效率。
3.素质培养目标:F.通过学习本文,领略春天的美。引导学生形成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意识。要让孩子们关注自己周围的事物,善于在平凡的生活中寻找美、发现美、创造美,拥抱大自然。
二、达成目标策略
突出文章“细”和“美”的特点。初进中学的学生在阅读和.写作方面时常比较粗疏,课文中的细笔细绘可作为范例,给学生以启发。适当地点拨、引导,让学生体会文章的形象美、语言美、结构美、情味美。教师重点讲读一两段作为示范,帮助学生理解描写的对象、描写的顺序、描写的方法、描写的语言,在这个基础上,指导学生独立分析,锻炼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揣摩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和句子,体悟作者语言表达的巧妙。
2.难点:结合课文实例,讲清比喻、拟人两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与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饱受严冬寒冷的人们最渴望春回大地,因为春天让大自然生机勃发,给人温暖,给人希望,给人力量。每当春回大地时,人们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诗作赋。唐代诗人杜甫写下了《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韩愈在《初春小雨》中说:“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杜牧的《江南春》中有:“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这些诗句都是古人对春的描写和赞美,那么今天,我们共同欣赏一篇今人赞春的散文。(板书课题、作者)
二、题目解说
这是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抒情散文。春,本来是自然界的一个季节概念,本文却赋予了它以感情和生命。作者抓住春天的主要特征,用诗的笔调,描绘了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草木花卉竞相争荣的景象,抒写出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这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更是一首春的赞歌。
三、知识回顾(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9-1948),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是文学研究会早期主要成员,一生勤奋,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26种,约200多万字。散文代表作有《背影》、《绿》、《荷塘月色》等。
四、范读、疏通字词
1.教师范读
2.学生齐读
3.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水涨(zhǎng)捉迷藏(cáng)酝酿(yùnniàng)应和(hè)薄(bó)烟黄晕(yùn)
蓑(suō)衣巢(cháo)
五、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结合课后练习一,让学生读课文,分别找出盼春、绘春、赞春的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盼春
第二部分(第2-7段):绘春
第三部分(第8-10段):赞春
2.默读课文,找出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画出来,体会美在哪里?
3.找出本文的比喻句、拟人句。
六、布置作业
要求课后反复朗读,达到熟练程度。
第二课时
一、齐读课文
二、讲读示范
(引导学生领会用词的准确、生动和抓住景物特征细致描绘的特点)
1.讲读第一部分:盼春
(1)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来到?哪个词明确地告诉我们春天还没有来到?
---“盼望着”;“近”(拟人)
(2)“盼望着,盼望着”。为什么要连用两个呢?
---这样叠用,更能表达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反复)
(3)轻声读第1节,体会四个词尾的作用。两个“着”,两个“了”,给我们以非常柔和、亲切的感觉。
2.讲读第二部分(第2、3、4、5节):绘春
(齐读第2、3、4、5节,分析讨论按顺序说明描写的对象;说说描写的角度与方法;哪些词用得很有表现力?)
(1)总括轮廓
春终于盼来了,大地回春,万象更新。作者先粗笔勾勒,用“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总提一笔,然后通过远近不同的三种事物---山、水、太阳,描绘出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
(2)春草图
春草图,着力描写春草勃发的景色。这里有草的动态:“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质地:“嫩嫩的”;色泽:“绿绿的'”;旺盛的长势:“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从不同的角度刻画春天绿草如茵的情景,与夏草的茂盛、秋草的枯黄形成鲜明的对比。接着写人在草地上的活动与感受,从侧面揭示了春草勃发给人们带来的欢乐。
(3)春花图
春花图,着力描写春花竞放。作者选择开花时节相仿而花色各异的桃、杏、梨作为描写对象,先用拟人写出它们的争相盛开,再通过三个比喻---“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写出花朵的繁茂,花色的娇艳;它们争春比美,互不相让。接着,作者由群花的争芳吐艳展开联想,联想到秋天的果实累累,同时又由花香引出蜂闹蝶飞,用成千成百的蜜蜂的嗡响和大大小小蝴蝶的飞舞称托春花的万紫千红、香味浓郁,进一步渲染出百花争春的气氛。最后,作者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从树上的花写到无数的散在草丛里的野花,它们虽然不像桃花、杏花、梨花那样如火如霞如雪,却也明艳照人,别有一番情趣。
(4)春风图
春风图,着力描写春风的和暖与清新。“吹面不寒”“像母亲的手”,通过触觉写它的和煦、轻柔;微微润湿的空气中混合着“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和“各种花的香”,通过嗅觉写出了春风带给人的特有的清新;呼朋引伴的鸟儿唱出宛转的曲子,牛背上牧童吹着嘹亮的短笛,通过视觉和听觉绘出了一副明快优美、赏心悦目的美好画面。在这幅图中,作者从触觉、嗅觉、听觉、视觉等方面,把无形、无色、无味的春风描写得有声有味,有情有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1.弄清记叙顺序;
2.理解本文抓住外貌特征写人的方法;体会文中饱含感情的语言。
3.认识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人格。关心他人,助人为乐。
教学重点:
1.鲁迅的肖像描写;
2.鲁迅对我的影响。
教学难点 :
以对比、衬托手法来表现鲁迅先生崇高品质和对我的鼓舞。
教法:讲读 讨论
教时:3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一、简介背景,导入 新课;
二、课内预习(检查)
三、研习第一部分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新课
鲁迅是我们所熟悉的名字,在第一册中我们学过他的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谁能简要介绍一下他的生平?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逝世,举国上下,人们用各种方式表达沉痛的悼念。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阿累的一篇怀念鲁迅先生的文章《一面》。
简介作者
二、检查预习(幻灯片)
给下列加黑字注音:
jiào hè qiàn jiǒng tuí xūn zēng wù nüè kāi zì
地窖 赫然 嵌着 窘相 颓唐 熏黑 憎 恶 虐待 揩油 恣情
mó sǒu suō sháo
抚摩 抖擞 摩挲 脑勺
三、结合预习提示解题
一面是一次会面,是谁跟谁的一次会面?虽然作者与鲁迅仅仅见过一面,但鲁迅的外貌和言行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请一名同学简介事件)。本文以小见大,表现出鲁迅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而阿累也从鲁迅先生身上获得巨大的精神力量,期望踏着鲁迅的足印继续前进。
这篇文章回忆的是四年前(1932)的往事,写成于鲁迅逝世的当月。作者思念和敬仰鲁迅,故此写得情真意切,十分感人。
四、读课文,划分层次。(结合理解。分析二(1))
五、回答理解。分析中的二(2)
有人认为删去第二部分,文章去更精练、更集中、更符合回忆录的写法。你觉得这种意见对不对?为什么?
不对。第二部分既是沉痛的悼念,又是冷静的思索,表现了一面对作者的巨大鼓舞和影响。这部分的抒情和议论画龙点睛的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六、口头回答理解。分析中的第一题。
1.画出本文表示时间的语句。
2.画出本文表示地点的语句。
3.弄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七、作业 :
1.阅读课文第一部分,完成揣摩、运用中的第三题。
2.熟读第二部分。
后记:本节课要指导学生了解批注内容(单元提示)并识别《一面》中的批注属哪一种,再就是对思考的问题进行回答。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重点:
1、学习借助注释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2、理解诗句,引导学生想象意境,感受田园生活带来的情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诗
1.我们刚学了一首古诗,题目叫《乡村四月》,谁来背背?一起来吧!(学生背诗)
背得真好,那诗呀,就是一幅清新、美好的画面,向我们展现了充满着乡土气息的田园生活。今天我们将走进另一位诗人带给我们的田园世界,去感受那浓浓的乡土味儿!(板书课题)
2. 读诗题,解题意。
请同学来读课题。(“兴”在这儿读第四声,在文中,他指:兴致;“杂兴”就是——各种兴致;“四时”在这儿表示的是——一年四季,那么整个题目的意思连起来说就是——诗人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园景色而产生了很多的感想。
师:你看,抓住重点词突破,然后连起来用上自己的话来说就是题目的意思!带着自己的理解,再一起读读题目。
3、了解诗人。(出示诗人简介)
这首诗是由南宋诗人范成大所写,请大家读读资料,你能从中获得什么信息?(自由读,交流)
《四时田园杂兴》组诗共有六十首,今天咱们所要学的只是这其中的一首。
二、初读感知——原境之读
1.师:请大家先自由读读这首诗,想想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田园风光?
2、生自由读,指名读,(季节:从哪个词读到的?理解“桑阴”师:桑就是桑树,桑阴就是——桑树成阴了,当桑树成阴时,那就是——夏天)
齐读(正音,注意读出诗的节奏)
3、解意
师:同学们,古诗语言简练,但含义深远,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先要了解诗的大概意思,平时遇到一首新的古诗你是怎么学的?(交流学习方法)
师:是的,这些都是学习古诗的.方法。接下来,咱们就先借助诗句下面的注释,来读懂重点字词的意思,把这些词的意思串起来就是每行诗句的含义,再把每行诗的意思连起来,用上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整首诗的意思啦!
4、学生自学
5、大概说说诗句的意思。(指名说,同桌说)
(1)刚才,你读懂了哪句?
(指点“傍、绩、各当家”等重点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师:“绩”,在这儿是指一个动作,搓;“夜绩麻”就是指——
“各当家”,指各有各的本领,各有各的事做,“村庄儿女各当家”就是——
“傍”,他表示靠近的意思;“也傍桑阴学种瓜”的意思是——
师:知道了这些词在古诗中的意思,谁能把这首诗的意思连起来,再来说说?
(2)教师随机点拨语言表述上的流畅。
师:照刚才他的说法,你觉得还缺少些什么?(借助注释,能把意思说完整了;借助工具书,读懂诗意,是一种学习方法,但在说的时候我们还要有自己的想法)
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可不是简单地把词句的意思串起来,咱们可以通过一些想象,在句子中加上时间、人物等,这样说起意思就更生动、更流畅。(故事)谁再来试试?(指名,同桌互相说说)
师:刚才,我们就借助【板书:注释、】,了解了诗的大意。那好,带着对诗句的理解,咱们一起再来读读这首诗,注意停顿。(齐读)
三、精读领悟——意境之读
1、(过渡)师:“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是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请大家再自由读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象,读着读着,你的脑海里,除了刚才读懂的画面,还出现了哪些画面?
(生自由读诗,想象)
2、品读第一句
交流:(劳动的辛劳、繁忙及劳动所带来的快乐)
那好,请你来读一、二两行诗。(指名读)刚才你在读的时候,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这画面比刚才读懂诗意时的画面要更丰富了)谁再来读?你的感受呢?
预设:1、辛苦(你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学生读)
评语:你读出了时间很长,是从“昼”到“夜”。你把他们的劳动内容读出来了。
2、忙碌:(各当家,男的——,女的——,各有个的活儿干,除了耘田、绩麻,还要——,(指名说)总有那做不完的活啊!就这样日夜忙碌着。多勤劳的人们呀,你能把这种感受带进朗读中去吗?(听你那么一读,我仿佛已经看到那繁忙的劳动场面了)
3、和谐:怎样和谐的画面?(看插图里人们的表情,再读读句子,还有什么感受?)评语:看来插图也能帮我们感受诗情呢?(板书:插图)
4、师归结
刚才大家的感受真丰富,从短短的诗句里读出了那么多!这样的劳动在我们眼里是辛苦的、劳碌的,但在当时这种男耕女织的生活却是人人向往。想到今天的辛苦,将换来的是那——,回到家,看到妻儿各做着各的事情,那种温馨,使劳动的疲倦、劳累一扫而光,这种快乐与满足就是从劳动中得到的呀!把这种感受送进诗句,你再来读读(指名读)
师:这种发自内心的满足与快乐,真好!难怪诗人看到村子那繁忙而井然有序的劳动场面时,不禁感叹——“昼出……,村庄……”(齐读)
4、品读第二句
师:不光村子里的男男女女各尽所能,做着分内事,就连那小孩也——(指名3个学生,读诗句三、四行),从小孩一个小小的学种瓜这个动作,你有什么想说的吗?(交流)
懂事:父母勤劳的品质感染了村庄的孙童,小孩也喜欢上劳动了。
快乐:是呀,他们学种瓜,心理想的也是收瓜时丰收的场面呀……
可爱:瞧,他的动作,一手——,充满了童真童趣,多么俏皮的孩子呀!
(能做力所能及的事了,感到非常自豪;听出来了,劳动着也是快乐的。我们都来当当爱劳动的孩子,一起快乐地读读吧,)
来,把这种心情带进朗读中去。(指名读)
5、升华
师:村庄儿女日夜劳作虽然繁忙、辛劳,但,是快乐的,孩子虽然不懂耕织,却爱学做农活,也是快乐的。这样和谐、恬适的劳动场面感染了诗人,让他深深地爱上了这片土地,爱上了这里勤劳朴实的人们,更爱上了这温馨美好的田园生活。(读) (配乐读)
6、我们把这首诗牢牢地记在心里。(背诵)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经典)08-02
语文教案(经典)08-13
[精选]语文教案09-23
语文教案【精选】10-22
语文教案[精选]07-26
[经典]语文教案08-10
语文教案(精选)08-30
(精选)语文教案08-31
语文教案(精选)09-28
语文教案【经典】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