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 通知工作总结 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3-19 09:45:36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学会本课14个生字及相关生词,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力、想象力及音乐的鉴赏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理解课文,了解贝多芬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

  (四)美育渗透点

  学习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善良、美好的心灵;并通过欣赏《月光曲》,让学生感受音乐之美,意境之美,陶冶爱美的情趣。

  二、学法引导

  ( 一)教师教法

  创设情境法,引导与点拨。

  (二)学生学法

  朗读法、直观感受法、讨论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难点

  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及感情变化。

  (二)疑点

  皮鞋匠眼前出现的景象和贝多芬弹奏的曲子有什么联系?

  (三)解决办法

  1、围绕重点段和重点词句,反复读、思、议,穿插教师的点拨。

  2、倾听《月光曲》,感受曲子的情绪变化,想象其意境。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导入新课,组织学生读书与交流,给学生播放《月光曲》录音,布置作业。

  (二)学生活动设计

  1、读书、感悟。

  2、小组内交流与研讨。

  3、班上汇报。

  4、听钢琴曲《月光曲》。

  第一课时

  (一)音乐导入

  1、播放钢琴曲《月光曲》。

  2、让学生自由畅谈听后感受。

  3、简介《月光曲》。

  刚才我们听的这首曲子名叫《月光曲》,是首钢琴曲,它是由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那么它描绘的到底是怎样的景象呢?它是怎样谱成的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

  板书:10月光曲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2、汇报初读收获。

  (1)字、词的掌握情况。

  ①认读生字、生词。(出示生词卡片)

  ②说说自己理解了哪些词语。

  (2)朗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

  (3)交流初读感受。

  ①贝多芬为贫穷的盲姑娘弹曲子,说明他有同情心。

  ②贝多芬为盲姑娘弹奏的第二首曲子就是《月光曲》,是他即兴创作的。

  (4)质疑问难。

  贝多芬在给盲姑娘弹奏一曲后,为什么还要弹第二首?第二首曲子在怎样的情境下创作出来的`?皮鞋匠眼前出现的景象与此曲有什么联系?

  (三)课堂练习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1、读读课文,说说已懂了什么。

  2、明确本节课探究目标。(学生提出的疑点)

  (二)探究课文

  1、自读,围绕重点段、重点词句进行感悟,将感悟结果以批注的形式写在书上。

  2、小组内进行交流,教师巡视时加以引导或点拨。

  3、班上汇报。

  针对贝多芬走进茅屋,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这一问题进行交流。

  (1)贝多芬在各地巡回演出的空闲散步时,无意中听到一所茅屋里传出钢琴声,走近时又听到屋内穷兄妹俩的对话,贝多芬被感动,于是推门进屋,弹奏了刚才姑娘弹的那首曲子。

  引导:贝多芬作为大音乐家,到各地演出还到小镇上演出,并且无偿为盲姑娘弹奏,这一切说明什么?

  (说明贝多芬没有架子,生活在人民之中,同情、热爱劳动人民,心地善良。)

  (2)贝多芬弹完一曲,盲姑娘说:弹得多纯熟呀!感情多深哪!这说明盲姑娘爱音乐,懂音乐,很有音乐素养。贝多芬为在这儿遇到了知音而激动,因此用我再给您弹一首来回答盲姑娘。

  引导:盲姑娘因为什么断定给他弹琴的人是贝多芬。

  (①贝多芬正在小镇上演出;②弹得如此纯熟,对乐曲的感情体会得这么深刻,只有曲子的创作者贝多芬本人才能做到。)

  练习朗读,把握好穷兄妹俩对话中的互相体贴及盲姑娘听完一曲后的激动的评价。

  关于第二首曲子(即《月光曲》)是在怎样的情境下创作出来的?这一问题,应引导学生弄清以下内容:

  (l)贝多芬心情激动。

  (2)当时风吹灭了蜡烛,屋里洒满银光,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这景色很美,这美盖过了茅屋里的贫困和凄凉,这美感染了贝多芬,诱发了他的创作灵感,怀着对穷兄妹俩的同情,决定把美好的音乐奉献给这贫穷而爱好音乐的人。于是贝多芬即景抒情,弹奏出了《月光曲》。

  关于皮鞋匠眼前出现的景象与贝多芬弹奏的曲子有何联系?这一问题的交流,让学生领悟出:

  (1)皮鞋匠眼前出现的景象正是贝多芬弹奏的曲子所展示的意境。

  (2)皮鞋匠眼前景色的变化正是乐曲旋律起伏跌宕的表现。

  (3)乐曲与意境的具体联系:最初月亮升起,平静的海面上洒遍了银光,这时音乐一定是舒缓的,轻柔的,表现了月光下的一切都很幽静。接着月亮升高,穿过微云,这时音乐逐渐增强,有了曲折,表现微云开始破坏幽静。忽然风起浪涌,宁静被完全破坏了,这时的音乐一定是高昂激越的,表现整个世界充满了风浪。

  (4)再放钢琴曲《月光曲》,让学生感受旋律的进展,并想象乐曲的意境变化。

  (5)有感情地朗读8、9自然段,感受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过程正是他当时激动心情的真实抒发。

  (三)总结扩展

  1、感情朗读全文。

  2、再听贝多芬的《月光曲》。

  3、说说学文后或听乐曲后的感受。

  (四)布置作业

  1、认真书写本课生字。

  2、摘抄文中像幽静的小路断断续续的钢琴声这样的词语。

  3、课外自主了解贝多芬:查书籍或上网。

  4、选一首自己喜欢的曲子,听后把想到的景象写下来。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g、k、h3个声母,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读准g、k、h与单韵母相拼的音节。

  3、初步掌握三拼连读的拼音方法。

  4、认识5个生字,会读儿歌。

  教材分析

  本课包括五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是三个声母g、k、h,配有一幅图。图上一只和平鸽叼着弯曲的橄榄枝飞来,鸽子的“鸽”提示g的音,橄榄枝的形状提示g的形。湖边有水草和小蝌蚪,蝌蚪的“蝌”提示k的音,小蝌蚪和水草构成的形状提示k的形。两个小孩坐在靠背椅上喝饮料,“喝”提示h的音,椅子侧面的形状提示h的形。

  第二部分是g、k、h与单韵母的拼音练习。

  第三部分是g、k、h的书写格式和笔画笔顺。

  第四部分是三拼音,包括两项内容:一是以音节guā为例,借助图画教学三拼音的方法;二是三拼音的练习。

  第五部分是认字,配有图画和一首儿歌。画面上一个小哥哥在湖边画荷花,弟弟拉着妈妈在一边看。

  教学重点难点:

  g、k、h的发音及三拼音的拼音方法。

  教学准备

  1、配合学习g、k、h发音的录音带;g、k、h的字母卡片;画有四线格的小黑板。

  2、本课的生字、生词卡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单韵母和学过的声母

  (二)学习声母g

  1、看图,.教学声母g。

  (1) 指导看图。提问:图上画的.什么?谁能给小朋友讲一讲鸽子。

  (2) 出示声母g。谁认识?请读对的同学当老师示范发音,让学生模仿、感悟,体会发音要领。(教师指导把鸽子的“鸽”读轻一点、短一点,就是g音。可以边读边讲解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

  (3) 指名试读

  2、学生练习发音,体会发音要领。

  3、利用图上的橄榄枝学习g的形。还可以用“9字带钩就是g”来记忆g的形。

  小结:图上的“鸽”标音,用弯曲的树枝表示g形。讨论一下自己还有什么办法记住g的形。

  4、教顺口溜:9字弯钩g、g、g。

  比较读g—e、g,让学生进行感知比较,进一步掌握g的发音要领。

  (三)练习拼音

  1、复习拼音方法。

  2、让学生试着拼读:g—a、g—e、g—u。

  3、指名拼读音节。

  4、范写g,学生书空练写。

语文教案 篇3

  散文凝炼质朴,蕴藉秀美,生动有趣。既是美好思想情操的载体,也是语言艺术的典范,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学习价值。文学作品的阅读题在中考中占有较大的比例,文学作品里面现代散文又占了更大的分量。因此,如何进行初中现代散文教学,提高初中现代散文教学的有效性,成了语文教师着力探究的问题。我在教学《散步》一文时进行了情境教学和合作探究教学,如:歌曲导入、真情访谈、激情辩论等。

  【要点:研修主题的切入点和课例】

  散文《散步》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当代千字美文,在看似寻常的一次家庭散步中,涉及了中年人在生命延续过程中的承前启后的作用,涉及了尊老爱幼这一亘古常新的伦理问题,还有如何享受家庭亲情等。涉世未深的孩子,能以他们原有的生活经验走进成年人的内心世界,引起心灵的共鸣,从而提升自己的生活品味、生命质量吗?

  经过反复思量,我决定以“爱”为主题,要求学生用审美的眼光打量我们的周围,从现有生活资源中去获取一种快乐和幸福,并充分地享受它,延长它。所以,我想让自己、学生和听课的教师一道经历一次灵魂的洗礼。

  为了上好《散步》这课,我准备了很久。课前我从网上下载了几首歌曲,决定用中央电视台20xx年春节联欢晚会歌曲《让爱住我家》的FLASH来激情导入,注重语文与生活的关系,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把教学流程设计为“情境导入”、“赏读文本”、“互动感知”、“分享体验”、“回报亲恩”五个环节。

  进入“互动感知”环节时,我对学生说:“我们在阅读时应跳进作品中去,与里边的人物作心灵的沟通,设想一下,如果你是《散步》中的那位父亲或其中的一位,面对分歧,你是怎样作出抉择的?”一瞬间,课堂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热烈气氛。通过讨论交流,同学们纷纷作出了抉择。余娇同学说:“如果我是那位父亲,我会想到母亲的辛劳和对自己的培育之恩,我会选择走大路。”比作者想得更远、更好。甘萍同学说:“如果我是那位父亲,我觉得选择很困难,但我会选择走小路。因为‘母亲年纪很大了,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也很听她的话一样’。我想母亲是明理的,她会理解我的;她又那么疼孙子,自己改变主意要顺从孙子走小路,所以她应该是不会怪我。我选择走小路,我的小儿子会很高兴,他会给全家人带来欢乐的。”张琼辉同学却反对:“虽然母亲对我的选择会理解,难道母亲就没有想法吗?她是否会想:‘我老了不中用吗?自己的话连孙子都不如,我真是白疼儿子一场。’课文说,‘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我想他不至于会哭闹。”陈小梅同学说:“我如果是文中的那位妻子,我会听从丈夫,因为我不想让丈夫左右为难,也不想在母亲心中留下坏印象,因为媳妇难当。所以文中的妻子很伟大。”全班同学都笑开了。其他同学们也纷纷以自己的生活体验结合文本,作出自己的表述。

  我对他们的选择表示了理解和赞赏,因为从学生的抉择中,我感受到他们正在正确抉择自己未来可能的生活:有责任的生活,有爱心的.生活,富有创意的生活。

  学生很配合我,加上我精心设计了各个环节之间的过渡和衔接的教学用语,以及学生“现场访谈”、“赏读文本”、“回报亲恩”的精彩表现,我对这节课比较满意。

  【要点:课前预设】

  前一天上预习课时,我发现“赏读文本”环节,很多学生能找出优美或精彩的语句,但因为缺乏对课文的深入理解,朗读时语气、语速、重音把握不好,赏析也不到位。“回报亲恩”环节,学生的思路不开阔,只一味想到怎么做,形式太单一。反复思考,我忽视了以下几个方面:

  【要点:课堂实际效果】

  第一、不切实际,过高估计了学生的能力。对于末尾一句“中年人在生命延续过程中的承前启后的作用”,不必强求,可引导学生从家庭成员之间“爱”的角度进行点拨。第二、平时授课,没有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致使思路不开阔,解决问题形式单一。在“回报亲恩”环节中,我提示学生可采用绘画、唱歌、写感恩话等形式表达内心独特的感受。第三、教学手段的使用还不够丰富。对于合作探究性学习的钻研和使用不够。

  【要点: 】

  这节课就三维目标来说完成的很好,学生不但能体会到尊老爱幼的主题,还能领悟到中年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是我没有预见到的,对于难点的突破也很顺利。可见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很强,挖掘的潜力也很大。就我而言,比较满意的是在处理美点时,我原来的想法是每个小组一一展示,可实际操作时,我发现可能时间不够,于是,我就临时决定,第一组具体说,其他组说出不同的和没有的,这样既保证了时间又避免了重复,课堂的完整性体现的很好。课堂教学真是一门艺术啊!我喜欢音乐,所以选了几首乐曲,《让爱住我家》、《 相亲相爱》,效果很好,学生很容易被带入情境。由此我想到了新课改对一个老师的多元要求,我要学的东西还很多。

  【要点:理论支持】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做好知识上的储备。

  教学中,对于一些相对固定的知识,如每课的生字词、文学常识、作家生平、课文的写作背景等,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自己动手,课前运用工具书、查阅相关资料或通过网络查找相关知识来加以解决,教师可制定一套有效的检查方案,如小组检查并记录完成情况,教师抽查,督促学生及时有效的完成课前预习。教师可利用课堂时间把学生的预习作业在班级进行交流,让学生的预习效果形成互补,共同提高。这些固定的知识,属于积累型的知识,学生只要愿意做,是能有效的完成的,教师应该鼓励、激发学生自己动手的兴趣,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这些固定知识的学习就会有较好的保障。

  总的来说,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是为进一步开启丰富多彩的语文世界的关键。

  【要点:感悟与反思】

  从全局来看,整个课堂上对于营造一种和谐活跃互动的气氛,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的措施还需要努力挖掘。这一堂课对我自身来说是一种新模式的尝试,也是对课堂教学的一种检验;希望在不断地深入思考、反思自我的基础上,自己的实践经验会越来越丰富,有效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自己的语文教学水平。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懂得做错事就要改正的道理,做一个诚实的孩子。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体会列宁善解人意,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和对儿童的保护,同时受到保护鸟类等动物的教育。

  4。分角色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1。列宁发现灰雀消失之后,通过耐心、得体的交流使孩子放回了灰雀的经过。

  2。通过人物的神态和语言来领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咱们继续来学习《灰雀》这一课,板书课题,请同学们把课题读一遍。很好!

  二、品读课文。

  师:同学们,课文你们都读熟了吗?(读熟了)那谁来告诉老师,课文主要讲了谁和谁的一件什么事?

  生:课文主要讲列宁、灰雀和小男孩之间的事。

  师板书:

  灰雀

  列宁男孩

  师:是呀,课文讲了一个小男孩在列宁爱鸟的影响下,把捉回家的小鸟又重新放回树林的故事。那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电脑出示(美丽的灰雀)

  师:孩子们,灰雀美吗?(美)是呀,多美的灰雀呀!那课文是怎样描写灰雀的呢?谁来告诉老师?

  生:

  电脑出示:

  三只灰雀颜色(),

  动作(),歌声(),

  真()。

  电脑出示:请同学们再轻读课文,用“~~~”划出表现列宁喜爱灰雀的词语或句子。

  学生轻读课文,边读边划。

  生1:每次都要经常

  师:这三个词语体现了列宁对灰雀的无比喜爱。

  生2:一天,列宁……也没有找到。

  师:找遍了,也没有找到,这说明列宁怎么样?(体现了列宁对灰雀的`喜爱和担心。)列宁每次都要仰望三只欢快的灰雀,这,当他抬头仰望这三只灰雀时,他发现灰雀怎么了?

  生:灰雀不见了。

  师:此时,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生1:

  生2:

  所以列宁才这样说:电脑出示:

  师:谁来读一读?

  生试读,师指导。

  师:字里行间充满了列宁对灰雀的担心之情,列宁还自言自语的说:电脑出示:生读

  师:什么叫自言自语?(自己对自己说话)列宁自言自语的目的是什么?(列宁想用自己的情绪感染男孩,体现了列宁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对于灰雀的丢失,列宁充满了可惜、充满了担心,那么,男孩是怎么说的呢?

  生:没……我没看见。

  师:这里有一个省略号,从这个省略号你可以看出什么?

  生:可以看出男孩说话吞吞吐吐。

  师:那他为什么会吞吞吐吐呢?从他吞吞吐吐的言语中我们可以感觉到什么呢?

  生:可以感觉到灰雀的失踪与他有关。

  师:是呀,男孩捉走了灰雀,想放在家中独自欣赏,他这样做对吗?(不对)后来经过列宁循循善诱的教育,小男孩后来是怎么说的?

  电脑出示:男孩看看列宁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师:男孩连说了两次“会飞回来的。”说明了什么?“一定”又说明了什么?

  生1:说明男孩一定知道灰雀在哪里。

  生2:说明男孩这时已经下定决心要把那只灰雀送回来。

  师:“一定会飞回来的。”男孩肯定的说。“肯定”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男孩已经决心改正错误。

  师:那么,灰雀真的会飞回来吗?

  生:会。

  师:你是从哪看出来的?

  生:第二天……低着头。

  师:从哪个词可以感受到?

  生:果然。

  师:“果然”是什么意思?谁来告诉老师?

  师:和我们想的一样就叫果然。听了列宁的话,男孩回到家是怎么想的呢?请同学们发挥你的想象力,一起来说一说吧。

  电脑出示:

  男孩回到家,来到鸟笼边,只见那只()的灰雀不再()歌唱,显出很不安的样子,男孩想起刚才列宁的谈话,()地说:“我真不该把它捉回来,明天,我()把它送回树林里去。”

  师:是呀,男孩听了列宁的话,他的心里也充满了惭愧、后悔之情,他后悔自己不该那么自私,把那只深红色的灰雀捉回家。因此,他决定要把那只灰雀怎么样?

  生:送回去。

  师:正象大家说的那样,男孩真的把灰雀送回了树林,此时,列宁又是怎么做的呢?

  生读:

  师:灰雀真的会回答他吗?

  生:不会。

  师:那列宁为什么还要问那只灰雀,而不直接问小男孩呢?

  生:因为他认为男孩是诚实的。

  师:“没……我没看见。”很显然男孩最初是撒谎了,那为什么大家和列宁还是认为男孩是诚实的呢?

  生:因为男孩知错就改,所以我们都认为他是诚实的。

  师:哎呀,你还用到了“因为……所以”的句式,真好。

  师:小男孩虽然开始犯了错误,但他后来在列宁的影响下改正了错误,是个知错就改的好孩子,所以小男孩仍然是诚实的。

  师:围绕着灰雀在小男孩和列宁之间发生了这样一段感人的故事,在这个故事当中,列宁是爱灰雀的,那小男孩呢?

  生:小男孩也爱灰雀。

  师:他们同时爱灰雀,那老师问你们,他们的爱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怎么不一样呢?

  生:列宁给他吃的,给他自由;而男孩是捉回家自己玩,限制了它的自由。

  师:说得真是太好了!那你觉得谁才是真正的爱灰雀?

  生:列宁才是真正的爱灰雀。

  师:板书“爱”,列宁爱它,是给它吃的,当发现灰雀不见时,他的内心是着急的,是担心的,而男孩爱灰雀,却把它捉回家,这里边我们看到了列宁和男孩对灰雀的爱,还看到了谁对谁的爱呢?

  生:列宁对男孩的爱。

  师:是呀,列宁这样做既保护了男孩的自尊心,又让男孩勇于承认错误,并改正了错误,这种默默的教育,也是对男孩的爱呀,一个简单的事理,却写出了动物和人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爱。下面,让我们分角色朗读课文,再来体会人和人之间,人和动物之间的这种浓浓的爱。

  三、课外延伸:

  1、如果你是那只重新站在枝头歌唱的灰雀,你想对小男孩和列宁说些什么呢?

  2、同学们,你们在生活当中碰到过这样的情况吗?你又是怎么做的呢?

  板书设计:

  5麻雀

  (惹人喜爱)

  不见捉走

  担心爱放回

  列宁男孩(知错就改、诚实)

  (循循善诱)

语文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A、知识目标

  1掌握“传、师、从”等多义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积累“也、则、于、乎、所以”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正确认识文中有关“尊师”与“重道”的观点.

  3.认识教师的作用,从师的意义,以及能者为师的道理.

  B、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自读注解,疏通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C、德育目标

  1.培养学生敢于向世俗流弊抗战的精神和勇气.

  2.培养学生尊敬师长。虚心求教的美德.

  二、教学重点

  1学习第二段,掌握对比说理的方法.

  2.准确把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师”与“道”的实际内涵.

  3.背诵课文.

  三、教学难点

  从“传道”的高度去认识韩愈反对流俗见解的巨大勇气和斗争精神.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

  1点拔法(对学生通过自读,自解、自悟等方式解读课文时留下的问题进行启发和点拔)

  2.激疑,讨论法(教师对文章内容进行激疑,开启学生思维,然后学生充分讨论后明确。(如对文章思路的疏理,及“师”“道”问题的理解)

  3.探究阅读法(如对本文中心论点的探究)

  4.多媒体投影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指导学生反复诵读,疏通文中字词句,整体把握文章思路.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幻灯片放映)

  由魏骨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

  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界群怪聚骂,指日索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擘擘而东,如是者数矣。

  (节选自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让学生看过投影后进行翻译,然后教师导入)同学们,当今社会尊师重教蔚然成风.然而,在魏晋以后门阀制度仍有沿袭的唐代,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他们轻贱老师,社会上从师之风日下.在这种情况下,唐代散文家韩愈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批判“耻学于师”的陋习.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千古佳作《师说》,从中感受韩愈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二、韩愈及古文运动简介(幻灯片放映)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现在河南盂县)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二十五岁中进士,曾任监察御史、刑部侍郎、潮州(现在广东潮州)刺史、国子博士、兵部侍郎、吏部侍郎等职。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的作品被后人编为《昌黎先生集》。

  “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他们主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

  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骊文章,主张语言要新颖。对那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言贵创新、词必己出”。经过这次古文运动,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韩愈名字的传说

  韩文公名愈字退之,说起这名和字,倒有一段佳话。

  韩愈父母早亡,从小就由哥嫂抚养。转眼到了入学的龄,嫂嫂郑氏一心想给弟弟起个又美又雅的学名,这天,郑氏翻开书年,左挑一个字嫌不好,右拣一个字嫌太俗,挑来拣去,过了半个时辰,还没有给弟弟选定一个合意的学名。韩愈站在一旁观看,见嫂嫂为他起名作难,便问:“嫂嫂,你要给我起个什么名呢?”郑氏道:你大哥名会,二弟名介,会、介都是人字作头,象征他们都要做人去群之首,会乃聚集,介乃耿直,其含义都很不错,三弟的学名,也须找个人字作头,含义更要讲究的才好,韩愈听后,立即说到:“嫂嫂,你不必在翻字书了,这人字作头的‘愈’字最佳了,我就叫韩愈好了。”郑氏一听,忙将字书合上,问弟弟道:“愈字有何佳意?”韩愈道“愈,超越也。我长大以后,一定要做一番大事,前超古人,后无来者,决不当平庸之辈。”嫂嫂听后,拍手叫绝:“好!好!你真会起名,好一个‘愈’字吆!”

  韩愈怎么会给自己起出一个这样又美又雅的名呢?原来他自幼聪慧,饱读经书,从三岁起就开始识文,每日可记数千言,不到七岁,就读完了诸子之著。那超凡的天赋和文化素养,使他早早就抱定了远大志向,这个“愈”字,正是他少年胸怀表露。

  他长到十九岁时,已经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勃勃少年。这年恰逢皇科开选,郑氏为他打点行装,送他进京去应试。到京城后,他自持才高,以为入场便可得中,从未把同伴搁在眼里。结果别人考中乐,他却名落孙山。后来,他在京中一连住了几年,连续考了四次,最后才算中了第十三名。之后,又一连经过三次殿试,也没得到一官半职。由于银钱早已花尽,他由京都移居洛阳去找友人求助。在洛阳,友人穿针引线,他与才貌双全的卢氏小姐订了婚。卢小姐的父亲是河南府法曹参军,甚有尊望,韩愈就住在他家,准备择定吉日与卢小姐完婚。卢小姐天性活泼,为人坦率,一方面敬慕韩郎的才华,一方面又对韩郎那自傲之情有所担忧,她曾多次思忖,要使郎君日后有所做为,现在就应当规劝他一下,可是如何规劝他呢?这天晚饭后,花前月下,二人闲聊诗文。畅谈中,韩愈提起这几年在求官途中的失意之事,卢小姐和颜悦色地说道:“相公不必再为此事叹忧,科场失意乃长有之事。家父对我总是夸你学识渊博,为人诚挚。我想你将来一定会有作为的`,只是这科场屡挫,必有自己的不足之处,眼下当找出这个缘由才是。”韩愈听后,频频点头,心中暗道:卢小姐果有见她,接着说道:“小姐讲的甚是有理,俗话说自已瞧不见自已脸上的黑,请小姐赐教。”卢小姐一听,“嗤”地笑出声来,说道:“你真是个聪明人啊!”随即展纸挥笔,写道:

  人求言实,火求心虚,

  欲成大器,必先退之。

  韩愈捧赠言,一阵沉思:此乃小姐肮腑之语啊!自古道骄兵必败,自已身上缺少的正是谦虚之情,这个“愈”字便是证据。于是,他立即选用卢小姐赠言中的最后两个字“退之”给自已起了个新名字。

  三、文体简介

  我们来看一下题目,师说是不是说说老师的意思呢?(提问学生)

  “说”,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是申说事理的文章,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文章辨体序说》指出:“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而以己之意述之也。”可见,“说”属于议论文的范畴。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说”与“论”相比要随便些。“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以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中学阶段出现的这种体裁的文章有:《捕蛇者说》,《爱莲说》,《马说》等。

  四、朗读课文

  1、放课文录音,要求学生根据书下注释,读准字音并初步理解文章含义,不清楚的地方作出标记。

  2.请全体学生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并注意断句,声调等。

  如:惑/而不从师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吾从/而师之

  点拨:停顿是指人们在说话或朗读时,常常在句子前后或中间所作的或长或短的间歇。停顿往往与句子结构一致(一般应在主谓之间、动宾之间、修饰语与中心词之间稍作停顿),与词语结构一致,与表意的需要一致。

  五、翻译全文

  (一)翻译:请一位同学将第一段翻译一遍。

  着重讲解的字词:

  之—助词,的;学者—求学的人;所以—用来……的;之—代词,指道理;固—本来;师(之)—以……为师(意动用法);庸知—哪里,管、过问;无—不论,不分语法:判断句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让学生齐声朗读,加深印象。

  (二)、其他几段与第一段讲解类同

  第二段着重讲解的字词:

  师道—从师求学的道理,道,道理;之—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出—超出;焉—之于(向他);下—低于;耻—以……为耻;圣—圣明的人,圣明;愚—愚昧的人,愚昧。惑—糊涂;句读—文句意思表达完毕叫句,句中需要停顿的地方叫读;小学—小的学习方面;族—类;不齿—不屑一顾;欤—语气词;

  语法:宾语前置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省略句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

  第三、四段重点字词

  常—固定;攻—学习研究;已—罢了;通—普通

  语法:被动句

  不拘于时

  介宾后置句

  而耻学于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三)总结全文的语法文言文知识:

  六、知识归纳

  1、通假字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教授,传授)

  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指不从师学习)

  2.古今异义

  学者古义:求学的人,读书人。如:古之学者必有师。

  今义:有专门学问的人。

  句读古义:句子停顿的地方。如:句读之不知。

  今义:看字发出声音

  小学古义:小的方面学习。如:小学而大遗,吾示见其明也。

  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众人古义:一般人,普通人。如: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远矣。

  今义:许多人。

  所以古义:特指代词“所”+介词“以”,相当于“用来……的”。如: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不必古义:不一定。如“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今义:用不着,不需要。

  3、一词多义

  道:

  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

  ③道相似也(道德学问)

  ④余嘉其能行古道(道路)

  传:

  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传授)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流传)

  贤:

  ①其贤不及孔子(才能)

  ②师不必贤于弟子(高明)

  师:①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

  ②吾从而师之(名词活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③吾师道也(学习)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从师)

  ⑤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从师)

  惑:

  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疑难问题)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糊涂)

  知:

  ①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识别,动词)

  ②师道之不复,可知矣(知道,了解)

  之:

  ①作代词,有两种情况:

  指代人或事物。如“择师而教之”。

  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如“郯子之徒”“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②作助词,有四种情况:

  连接定语与中心词,相当于“的”。如“古之学者”。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如“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宾语前置的标志。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如“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③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

  作代词,指代自己。如“君将哀而生之乎”。

  作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

  4、词类活用

  吾师道也(名词“师”用作动词,学习)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师”用作动词,表自动,从师。下文“则耻师焉”“师道之不得”中的“师”同此)

  或师焉(名词“师”用作动词,从师学习)

  不耻相师(名词“师”用作动词,表自动,学习)

  吾从而师之(名词“师”活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而耻学于师(形容词“耻”活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孔子师郯子(名词“师”活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形容词“惑”活用作名词,疑难问题)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前面的“圣”“愚”均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圣人,愚人)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后面的“圣”“愚”均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圣人,愚人)

  5、特殊句式:

  判断句: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表判断)

  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也”表判断)

  2.被动句:

  ①不拘于时(介词“于”表被动)

  3.宾语前置句: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之”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介宾短语后置句:

  ①而耻学于师。

  ②不拘于时,学于余。

  ③师不必贤于弟子。

  4.省略句:

  ①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

  ②(人)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③(人)问之,(士大夫)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

  ④(士大夫)则群居而笑之。

  5.固定格式: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庸……乎”,表示反问,意思是“难道……吗?”)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课后练习。

  第二课时

  分析第一段

  1.提问;本段可分为几层?概括每层大意。学生思考后,明确:本段可分三层:前两句为一层,总说教师的职责;三、四两句承“解惑”,谈从师的必要性;最后三句承“传道”,谈择师的标准,即以“道”为师。

  ①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教师的职责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③从理论上阐明从师学习的必要性。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④择师的标准。

  “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凡先闻道者我就可以拜他为师。

  ⑤从师的原则。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提问:本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本段运用了下定义、作结论的方法来说理。文章一开头就断言“古之学者必有师”,

  并下定义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接着从这个定义出发,由“解惑”说到“从师”。经过一番推论,又得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结论。这其间层层衔接,环环相扣,一气贯通,具有强大的说服力。

  3.背诵第一段

  第2段。

  (1)指定一名学生朗读课文

  (2)提问:本段内容可分几层,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学生思考后,明确:本段查分三层,即三组对比,批判“士大夫之族”的“耻学于师”的流俗。作者先以“古之圣人”和“今之众人”进行对比,得出了“圣益圣,愚益愚”的结论,再以择师教子和自身“耻师焉”作对比,得出了“小学而大遗”的结论;最后将“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的学习态度进行对比,揭示了尊卑贵贱和智力高下成反比的奇怪现象,发人深思。

  〖板书〗结果

  ┌圣人众人对比圣益圣,愚益愚(错误态度)

  二、批判不从师的坏风气│父子对比小学而大遗(错误认识)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世大夫对比其智反不能及(错误行为)

  (对比论证反证)

  (3)学生默读课文,画出议论或抒情的句子,想一想,作者借以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点拨:如下列两句:①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②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①句重点

  在感叹从前,表遗憾之意。②句重点在悲叹现在,抒发一种无可奈何的情感,比①句递进了一层,给人大势已去无法挽回之感。

  再如下列三句:①其皆出于此乎?②“惑矣”和“吾未见其明也”。③其可怪也欤!本段的三组对比,每组对比都把着眼点放在后面的对象上,针对这些现象,作者都给予不同的评价。

  ①句是对“圣益圣,愚益愚”做出的评价、推测,质疑的语气中含着十足的肯定成分。②句是对“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小学而大遗”现象的评价。“矣”“也”表示肯定语气,明确责备认识的错误和做法的不明智。③句用强烈的感叹语气,对“士大夫之族”的错误行为作了猛烈的讽刺,表达了作者对“士大夫之族”的强烈不满。

  (3)背诵

  第3段

  (1)学生朗读。

  (2)分析

  ①本段引用孔子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

  明确:“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②总结:“圣人无常师”语出《论语子论》,包含着广泛学习的意思。要想得到广泛的知识,就要向许多内行人学习,在这方面,孔子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韩愈从“圣人无常师”出发,针对当时社会现实,提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观点,很有意义。

  (3)背诵。

  第4段。

  (1)分析:

  ①作者用哪些话明确表示了他的立场?

  明确:“不拘于时”,表示他反对“耻学于师”的坏风尚。

  “能行古道”,表示他赞成以道为师的从师风尚。

  ②“古道”中的“道”指什么?

  明确:儒家道德。

  ③本段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说明了写作缘由。

  (2)背诵。

  三、本文写作特点

  1.语言上,多用整句,对句,便议论更生动,说理更深刻。

  例如,“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古之圣人”,“今之众人”等。

  2.论证上有破有立。

  例如:第1段,教师职责,择师标准。(立)

  第2段,师道不传的原因。(破)

  第3段,推知“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论断。(立)

  3.对比论证。

  四、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附:板书设计

  师说

  韩愈

  一、解题:说,一种文体。

  二、韩愈及本文写作背景

  三、分析

  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论据:

  “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

  “爱其子”与“于其身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精选)08-30

(经典)语文教案09-02

(精选)语文教案08-31

语文教案03-13

语文教案03-14

[经典]语文教案08-10

语文教案[经典]08-11

语文教案(经典)08-13

(经典)语文教案08-26

(精选)语文教案12-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