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 通知工作总结 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3-20 09:04:44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能独立认识本课生字5个,“酬、吠、歉、貌、舔”,理解“苗条、抱歉、报酬”等词语的意思。积累表示生气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尝试读出毕加索和贵妇人的语气。尝试用毕加索的口吻叙述“巧取报酬”这件事。

  3、通过学习了解毕加索,用巧计从一位不愿付钱的贵妇人处获得画像报酬的事情,体会毕加索在尴尬的情况下,能控制住情绪,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解决问题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读出毕加索和贵夫人的语气。

  2、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用毕加索的口吻叙述他巧取报酬的经过。

  3、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毕加索,用巧计从一位不愿付钱的贵夫人处获得画像报酬的事情,体会毕加索在尴尬的情况下,能控制住情绪,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解决问题的品质。

  三、教学准备:

  教师方面的准备:多媒体课件,课外阅读资料。

  学生方面的准备:搜集一些有关毕加索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师: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已经认识了聪明的阿凡提,也去过镇定的女主人家做了客。今天我们又要一起来学一个聪明人的故事。他就是——“毕加索”。(板书:毕加索)

  学生简介毕加索

  说明:

  此环节从已经学过的`课文内容入手,引起学生的兴趣,走近毕加索。同时也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了反馈,也为课文的学习和在课的最后对毕加索的正确评价做好了铺垫。

  师小结:毕加索,作为一名那么有名的画家,如果他帮别人画像,肯定能得到很高的报酬。(板书:报酬)

  指导读准“报酬”的字音,学习“酬”(部首是“酉”字旁),

  借助字典,理解“报酬”的意思。(字典中的意思是——因付出劳动应该取得的钱或物)

  出示课文第一节,理解课文中的“报酬”是指贵妇人请毕加索为自己画像,画完像后应该付给毕加索的钱。(板书:贵妇人 画像)

  补全课题:33.巧取报酬

  齐读课题,质疑。

  说明:

  “报酬”的“酬”是本课的生字,在解决读音的同时,也让学生认清字型。用查字典的方法让学生理解“报酬”这个词的本义,并联系上下文,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这个词在文中的意思,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由读课文,出示自学提示:

  自由读课文,注意把这些词语读好。

  (出示:报酬 吠叫 抱歉 爱犬 拒绝 礼貌 亲热)

  小组交流:课文主要说了贵妇人和毕加索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用黑板上的词:“毕加索,报酬,贵妇人,画像”。简单说说)

  检查交流:

  读词语,重点学习“歉、貌、舔”的字形。

  根据学生回答的课文主要内容,板书:巧取,拒付

  说明: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很强的识字能力,在课上虽然不用老师在逐字讲解,但还是需要有一定的时间进行生字教学,把课文中的生字各有侧重地学习,并当堂检查反馈。让学生运用板书上的词语来说说课文的内容,既是帮学生梳理了课文,又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精读课文,朗读体会:

  课文哪一节是写了贵妇人拒付报酬的?谁来为大家读一读?(指名读第二节)

  默读第二节,找找贵妇人拒付报酬的理由是什么?用直线划出有关的语句。

  交流划出的句子,理解“苗条”。

  贵妇人看到这幅画,觉得毕加索没有把自己画得苗条些,不想付钱,她心里是怎么想的呢?

  出示:

  贵妇人觉得毕加索没有把自己画得苗条些,心想:

  。

  出示贵妇人说的话,指导朗读,学习“吠”理解“吠叫不止”(板书:“吠”)

  理解“抱歉”,想想当时,贵妇人说这话时真的有歉意吗?

  过渡:面对这么一个不讲道理的贵妇人,毕加索是怎么巧取报酬的呢?默读3—9节看看毕加索取得报酬的过程究竟巧在哪里?划出有关的词语或句子。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根据学生回答进行随机教学

  预设:学生得出结论——毕加索想出“涂奶油的方法“很巧妙,就进入第三节的学习,引导学生进一步的学习,朗读体会。

  指导朗读,体会毕加索的聪明之处。

  体会毕加索当时的心情,积累其他表示生气的词语。

  预设:学生得出结论——毕加索的语言很巧妙。(出示毕加索的所有语言)

  指导朗读毕加索的语言(板书:舔)

  学生分角色读。

  此时,贵妇人只能惊讶地说“这,这……。”想想她究竟想说什么呢?(想象说话)

  补充阅读毕加索其他的小故事。

  学了课文,又读了刚才的故事,说说毕加索是个怎样的人。

  创设情景,语言实践。

  毕加索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巧妙地取到了报酬。此时,他心里一定很

  高兴,请你设想一下,他遇到自己的朋友,会怎样把这件事告诉他们呢?

  和同桌讨论讨论,再演一演。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了解辛弃疾成为爱国词人的历程

  教学重点:

  感受他始终不渝的爱国情感

  教学难点:

  辛弃疾成为爱国词人的历程

  板书设计:

  把栏杆拍遍

  内容:全文揭示的是辛弃疾怎么从一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过程及原因

  辛弃疾的心病:金区可缺、月未圆,山河碎、心不安

  教学内容:

  一.复习提问

  1. 过三峡的“第一人”所遇到的困难和阻力?

  主要是交通工具的原始和简陋,社会舆论的阻力,知识方面的'局限。

  2.“第一人”对人类历史前进中的作用?

  开拓向未知领域进军的道路,推动历史向前。

  二.讲述新课

  朗读阅读提示,朗读课文,掌握文章的内容。

  这是一篇带有人物评传性质的文章,结实的是辛弃疾怎么从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过程及原因。

  文章较多的引用了辛弃疾本人的词作,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初读课文,了解辛弃疾由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过程,了解他的词作及其本人在文学史上的惟一性和独特性。

  文章的第一段是全文的总起,它告诉读者,全文要探索的是辛弃疾怎么从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以及这个过程是如何决定了他的词,他本人在文学史上的惟一性和独特地位,知识本文要告诉我们的主要问题。

  在思考问题中理解文章:

  1. 辛弃疾南归后为什么“只能笔走龙蛇,泪酒宣纸,为历史流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

  ——南归之后,他才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他也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

  2. 为什么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

  ——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种禀然杀气和磅礴之势

  3. 为什么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熏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

  ——他本来是以身许过,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的,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象屈原那样仰问苍天,象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遍地哭诉,一次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腐烂远眺,望眼欲穷的形象。

  4. 从文章所引用的词中,看出辛弃疾得的是商贸心病?

  ——他只有一块心病,金区可缺、月未圆、山河碎、心不安。

  三.小结

  本堂课主要熟悉文章的内容,了解辛弃疾成为爱国词人的历程。

  四.作业

  重点字词

语文教案 篇3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情景随笔课《抢凳子》,对此我从五个方面进行教学说课。

  一、说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学习了人教版上册第五组初识鲁迅,课文中运用了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方法,这些描写不仅把人物写活,而且以小见大,蕴含哲理,把事情写清楚了。为把这些细节描写方法熟练地运用到学生的习作中,我选用了《抢凳子》情景随笔课指导学生习作。

  二、说教学理念: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本节课就是在此理念的基础上,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在活动中观察,在情景中感悟,在交流中提高。活动是随笔化习作的载体,目的是调动学生习作的积极性,让学生产生表达的欲望。

  三、说教学目标:

  新课标对于高年级习作的要求中,有这样的论述: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内容具体,感情真实。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随笔化写作教学体系》中要求小学阶段学生的习作要达到“真”、“情”、“趣”、“多”,基于以上认识,我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从活动入手,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进行细致的观察,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可写,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然后过渡到写具体活动过程,达到准确、流畅地进行细节描写,用上好词佳句,有真情实感,培养学生思维、表达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整个教学过程我设计了五个环节:

  (一)激趣导入。上课一开始,我就开门见山的说“今天我们要做一个游戏,获得冠军的同学还有一份奖励。”,游戏和奖励把学生的兴趣调动了起来,拉近了师生的距离,使学生迫不及待地想参与到游戏中来。

  (二)活动准备。首先出示规则:在音乐声中,大家一齐围着凳子走,当音乐声突然停止时,每人奋力抢坐到凳子上,未能抢到凳子的人被淘汰,抢到凳子的人再组成新的一组,并减少一个凳子,再次游戏,直到最后。获胜的同学获得奖励。接着对全班25名学生进行分组:男生组、女生组、男女混合组,每组六人。一名学生自告奋勇负责管音乐的停放。最后学生将课桌凳靠边放,空出中间的场地,放上五个凳子,六名学生在凳子四周朝顺时针方向站好,一切准备就绪。

  (三)体验游戏。游戏前,我让同学们齐说习作六到:看到、听到、说到、想到(想象联想)做到、悟到。游戏中,我不时的悄悄提醒负责音乐的同学,要把时间控制的长短不一,故意制造紧张气氛,同时我又有意识地煽动抢凳子的的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以期望生成意想不到的效果,有个同学不小心被另一个同学挤下凳子,摔倒在地上,引来观看的同学一片善意的笑声,我立刻喊停,对这个同学进行采访,让他说原因、谈心理感受,其他同学也发表自己对这一画面的看法。一组比赛结束后,冠军获得了奖品,一本阅读笔记本。然后我对获得冠军的同学进行采访,你现在最想说的是什么?有什么经验要表达等,我还请作为观众的学生说说游戏中最有趣的镜头和画面,也可用“有的……有的`……还有的……”把他们的情况描述出来。这些都为下一步学生习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四)师生同写。活动之后,我说不管比赛结果如何,刚才同学们都有出彩的表现。请动脑想一想,理一理思路,然后拿起笔,把印象深刻、情节难忘的地方赶快写出来,和大家分亨你的精彩吧。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写,还要和同学们一起展示习作。写完的同学请到黑板前把自己的名字、习作的字数和名次写上,只写前六名。

  (五)展示评改。最先完成习作的同学可以先自己读一读,再改一改。30分钟后,让生生交流,评出小组中最好的。再全班交流。交流时,先让学生自愿主动展示,然后小组内最好的展示。展示后,都要让学生积极参与评价。通过读评让学生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提高习作的水平。最后展示老师的习作,目的是用老师的作品实现榜样和引领作用。

  五、说教学得失:本节课我以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先调动孩子们想要游戏的兴趣,让学生“动心”,再以比赛的形式进行体验感悟、观察场景。从始至终,孩子们活动的热情始终高涨,再让学生“动笔”。使习作教学过程充满情趣,学生有话可写,有情可抒,写出自己的习作。

  我的说课完毕,欢迎大家指导。

语文教案 篇4

  神鸟以其聪明才智,使得可汗不得不打消了捉它的念头。为方便教师更好的教学,今天,语文网小编给大家推荐关于神鸟 。通过 ,教师可以尽早发现一些教学不足,比如说教学设计上出现哪些问题、课堂交流和启迪是否得当、课后训练是否到位等等,从而为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累计经验。一起来看下吧!

  《神鸟》这篇课文是蒙古族民间故事,讲的是从前有一只聪明伶俐,会说话的神鸟,许多国家的国王、大臣、富翁都想得到它,但都没捉到。依尔特戈尔可汗三次捉到神鸟,神鸟却用讲故事的方法三次逃脱。

  文章内容浅显易懂,教学中我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先让他们自学自悟。

  课堂上,我是这样教学的:先让学生带着老师的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从整体上感知文本内容,了解故事大概内容,记下不明白的问题。神鸟神奇在哪儿?为什么称它为“神鸟”?以读促思,让学生在思考中不断提高自身独立的阅读课文的能力,养成独立阅读的习惯。然后抓住神鸟是如何一次又一次的从可汗手里逃脱的进行教学,感悟神鸟的神奇,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敬佩之情。最后学生通过阅读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认为故事中的狗、乌鸦、猫很善良、忠实,有的认为它们命运很悲惨,很是冤枉,可怜;故事中的人物,有的同学认为他们做事冲动、缺乏调查,有的认为他们也很善良,知错就改,后悔莫及……

  学生通过充分品读课文重点语句,探寻了三种动物被错杀的原因,由此产生深深的震撼:这么善良的动物,人类的朋友,就因为人们没有仔细调查,被错杀了。使学生明白:如果遇事不经过仔细的调查,弄清事情的真相,那么,善良的.人也会办错事,甚至会伤及无辜,伤害忠良;要做一个善良的人。

  给予学生自由的时间,联系实际自由畅说身边的人,身边的事是否也因误会而造成伤害的例子。由此学生联想到了自己,使得他们认识事物的片面性,思想的狭隘性,造成对人对事理解的偏激,往往也是没有经过调查研究,就轻易下结论,造成误会是很不好的。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学生变得心胸阔达,遇事能冷静处理,就是最大的成功。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从记游到议论,即事明理的写作手法。

  2.认识作者“尽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

  3.掌握“以”“其”等虚词的用法,以及词类活用和一词多议的词语。

  4.背诵全文,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

  教学设想

  1.“即事明理”的写法学生比较陌生,这既是本文的难点,也是重点,指导学生理清记叙和议论的呼应关系,力求讲得透辟一点。

  2.让学生利用课文注释,使用工具书自己串讲翻译,必要时教师进行点拨、解难,培养自学能力。

  3.凡是要学生辨析、积累的实词和虚词,除弄清它在本文的含义和作用外,还要引导学生联系读过的文言思考一下曾经出现过的意义和用法,使之反复巩固,温故知新。

  课时分配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初中时我们学过《醉翁亭记》,“记”即游记,代表一种文体。作者一般借记游而进行议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像《醉翁亭记》,作者借写山水之景,而表现了“醉能同其乐”和“太守之乐其乐”的与民同乐的观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游褒禅山记》同样也借记游表达了自己的观点,那么,作者表述了怎样的观点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作家作品及文章写作背景。

  1.关于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9),字介甫,号半山,宋朝临川(现在江西省临川)人,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后被封为“荆国公”,人称“王荆公”。

  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又是一位诗文大家,散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长于说理,精于修辞,间有情韵深婉之作。他的作品今存《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2.关于本文写作背景

  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的作品。四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12年后(1070年)拜相。他不顾保守派反对,积极推行新法。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这与本文的观点也有相似的地方。

  三、课内预习。

  对照注释细读课文第1、2两段,借助工具书弄懂疑难字词。

  四、讲读第1、2段:

  (一)指名朗读、口译。如有疑难则请其他同学回答或由教师点拨。

  重点掌握以下词、句(作适当板书):

  1.一词多义:

  (1)“卒”:①死。“卒葬之”。②终于。“卒相与欢”。(《廉颇商相如列传》)③士兵。“夫以疲敝之卒……”(《赤壁之战》)

  (2)“文”:①碑文,整篇文章。“其文漫灭。”②文字。“独其为文”。、③华美、有彩饰。“舍其文轩”。(《公输》)

  (3)“道”:①道路。“有碑仆道”。②说、讲。“何可胜道也哉”。③道理。“传道受业”(《师说》)④正确的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4)“极”:①尽,-尽情享受。“极夫游之乐”。②至多,最多。“亦极七八万耳”。(《赤壁之战》)

  2.词性活用:

  (1)“舍”:筑舍定居。名词活用为动词。“始舍于其址”。

  (2)“名”:①命名,称呼。名词活用为动词。“名之曰褒禅”。②说清楚,说明白。名词活用为动词。“而莫能名者”。

  (3)“穷”:穷尽,走到头。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3.“……者……也”表示判断的两种形式:

  (1)表示单纯的判断,“者”前是主语,“者”后是谓语。如“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家也”。“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合判断,“者”在②这里除了表示停顿语气外,还有提示原因的作用。如“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二)引导学生讨论问题:

  1.概括这两段的段意,指出主要使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提示:记叙游山的见闻和经过。主要使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

  2.游记一般要写出景物的方位,使之在读者的印象中产生空间概念,形成立体感。试以华山洞作为参照物,说出禅院、仆碑、前洞、后洞的方位。

  提示:禅院在距华山洞五里的西面,因为华山洞“距其院东五里”;仆碑在华山洞西面百余步的地方,因为仆碑是作者从禅院东去华山洞的路上看见的;前洞就是华山洞,前洞的“前’是相对于后洞的“后”而言的;后洞在华山洞北面五六里的地方,因为华山洞在“华山之阳”,“由山以上”则是北面了。

  3.第1段为什么要特别提到仆碑及仆碑上的文字?

  提示:写仆碑是为后面议论埋下伏笔,作者认真考证仆碑上的文字,探究事理的本源,充分体现了他“求思之深”的探索精神,也是后面议论中提出“深思慎取”的依据。

  4.第2段略写什么?详写什么?运用了哪些对比?有哪些作用?

  提示:略写前洞(19字),较详细地写了后洞特点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多处设比:①前洞的平旷与后洞的幽深对比;②前洞“记游者甚众”与后洞“来而记之者已少”、“其至又加少”对比;③“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相比;④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相比。作用是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铺垫。

  (三)全班朗读课文两遍。

  五、布置作业。

  1.将文中出现的有“其”字的句子全部找出来,并归类整理。

  2.预习3、4、5段,借助课文注解及工具书试口译。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其”字在文中有二十处之多大致可分为五种类型:①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个”“那些”。②人称代词,相当于“它”(他)。③人称代词,表领属关系,作“它(他)的”讲。④人称代词,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我们”、“自己”。⑤语气词,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难道”。如“其孰能讥之乎”。

  二、讲读课文第3段。

  (一)指名朗读、口译第3段:

  重点掌握如下词、句:

  1.一词多义:

  (1)“观”:①观察、看。“古人之观于天地……”②景象。“非常之观”。③建筑物的一种,读,“大王见臣列观”。(《廉颇简相如列传》)

  (2)“得”:①能够。“不得极夫游之乐”。②心得、收获。“往往有得”。③融洽。“与公甚相得”。④得到,获得。“某得八焉”。(③、④均《王忠肃公翱事》)

  (3)“夷”:①平坦。“夷以近”。②铲平、削平。“今操蔓夷大难”(《赤壁之战》)。③我国古代对少数民族及外国的一种蔑称。“南抚夷越”。(《隆中对》)

  (4)“相”:①帮助、辅佐,读。“无物以相之”。②宰相、丞相,读。“操虽托名汉相”(《赤壁之战》)③互相,读。“卒相与欢。“(《廉颇商相如列传》)。

  2.古今异义:

  “非常”:本文义为“不寻常”、“非同一般”,是两个词。如:“非常之观”。不同于现代汉语表程度的副词。

  3.虚词:

  “以”:作介词用:①因、由于。“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②用来、拿。“无物以相之”。作连词用,相当于“而”:①表并列。“险以远”。②表承接。“由山以上”。

  4.句子:

  (1)“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双重否定句,强调“志”的重要。(2)“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中间省略了“而不至”之类的话,翻译时要补出,否则意思不连贯。

  (二)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1.本段着重写什么?

  提示:写游褒禅山的心得体会,抒发自己的感想,即第一句中所说的“有叹”。

  2.这一段可分几层意思?你对作者在文中所说的道理如何评价?

  提示:五层意思:①用一“叹”字紧承上文,领起全段。②以古人作为立论的标准,从“求思”的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分析了古人“往往有得”的原因。③拿世人的避难就易,同古人的“求思”精神对比。④阐述宏伟目标,险远的道路和“志”、“力”、“物”三者的内在联系。⑤强调只要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即使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梅”。

  作者揭示了“志”、“力”、“物”三者之间的辨证关系,首先要有志,虽然有矢志不渝的`决心,但力量不足也不行,尽管志向坚定,力量充足,然而到了幽暗昏惑之境地,如果没有外物相助,也不能至。既强调了“力”与“物”这两个客观条件的作用,反映了作者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又强调了“志”这个主观因素的关键作用,强调只要尽己之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亦可“无悔”、“无讥”,体现了作者朴素的辩证观点。作者在这儿所论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学处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业之道。这对于我们治学、处事、创业都有很大启发。

  三、讲读第4段。

  (一)指名朗读、口译。

  重点掌握如下词、句:

  1.一词多义:

  (1)“悲”:①感叹、叹惜。“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②悲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③哀怜。“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捕蛇者说》)(2)“胜”:①尽。“何可胜道也哉”。②能承担,禁得起,。“沛公不胜杯构”(《鸿门宴》)。③优美的,。“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④胜利,。“终不能加胜于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2.词性活用:

  (1)“谬”:弄错,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后世之谬其传……”

  (2)“传”:流传下来的文字,动词活用为名词。“后世之谬其传……”

  (二)引导学生讨论如下问题:

  在本段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观点?这一观点是怎样生发出来的?

  提示:作者认为治学不应当轻信盲从,以讹传讹,而应该“深思慎取”,也就是要经过自己头脑的认真辨析思考,然后谨慎地采取其中合理的部分,摒弃那些有谬误的东西。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

  作者从第一段的“有碑仆道,其文漫灭”,联想到“古书之不存”,从“音谬”联想到“谬其传”,的情况不可“胜道”,自然地得出治学必须“深思慎取”的结论,逻辑十分严密。

  四、讲析第5段。

  这一段是补叙,交代同游者籍贯、姓名和写作本文的时间并署名。思考:同游者的姓名没有出现在正文里,而是记在这段文字中,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提示:能使行文简洁,避免横生枝节。

  五、问题讨论。

  本文的记叙部分和议论部分是怎样紧密联系的?(试从①过渡衔接;②两部分在文字上的前后呼应;③游山与治学处世两者的内在联系这三方面思考)

  提示:①两部分之间使用了过渡句:第二段最后一句“不得极夫游之乐”开启下文,第三段第一句“于是余有叹焉”紧承上文,领起全段,使文章前后衔接,过渡自然。

  ②文字上前后呼应,意思贯通,起照应作用的句子有“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和“其下平旷……记游者甚众”;“险以远,则至者少”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好游者不能穷”、“来而记之者已少”;“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和“其见愈奇”;“非有志者”和“怠而欲出者”;“随以止”和“遂与之俱出”;“可讥”和“人咎”;“在己为有侮”和“悔其随之”;“仆碑”和“有碑仆道”;“古书之不存”和“其文漫灭”;“谬其传”和“音谬”。前文的记叙正是为议论部分埋下伏笔,使议论有依据。议论部分是记叙的深化,是从具体事物中悟出来的含有哲理的感想。

  ③作者把治学处世比作游山,抓住它们之间的共同点: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的态度。

  六、全班齐读课文。

  七、布置作业。

  完成课文后练习一、二、四题。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从记游到议论,即事明理的写作手法。

  2.认识作者“尽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

  3.掌握“以”“其”等虚词的用法,以及词类活用和一词多议的词语。

  4.背诵全文,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

  教学设想

  1.“即事明理”的写法学生比较陌生,这既是本文的难点,也是重点,指导学生理清记叙和议论的呼应关系,力求讲得透辟一点。

  2.让学生利用课文注释,使用工具书自己串讲翻译,必要时教师进行点拨、解难,培养自学能力。

  3.凡是要学生辨析、积累的实词和虚词,除弄清它在本文的含义和作用外,还要引导学生联系读过的文言思考一下曾经出现过的意义和用法,使之反复巩固,温故知新。

  课时分配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初中时我们学过《醉翁亭记》,“记”即游记,代表一种文体。作者一般借记游而进行议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像《醉翁亭记》,作者借写山水之景,而表现了“醉能同其乐”和“太守之乐其乐”的与民同乐的观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游褒禅山记》同样也借记游表达了自己的观点,那么,作者表述了怎样的观点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作家作品及文章写作背景。

  1.关于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9),字介甫,号半山,宋朝临川(现在江西省临川)人,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后被封为“荆国公”,人称“王荆公”。

  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又是一位诗文大家,散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长于说理,精于修辞,间有情韵深婉之作。他的作品今存《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2.关于本文写作背景

  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的作品。四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12年后(1070年)拜相。他不顾保守派反对,积极推行新法。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这与本文的观点也有相似的地方。

  三、课内预习。

  对照注释细读课文第1、2两段,借助工具书弄懂疑难字词。

  四、讲读第1、2段:

  (一)指名朗读、口译。如有疑难则请其他同学回答或由教师点拨。

  重点掌握以下词、句(作适当板书):

  1.一词多义:

  (1)“卒”:①死。“卒葬之”。②终于。“卒相与欢”。(《廉颇商相如列传》)③士兵。“夫以疲敝之卒……”(《赤壁之战》)

  (2)“文”:①碑文,整篇文章。“其文漫灭。”②文字。“独其为文”。、③华美、有彩饰。“舍其文轩”。(《公输》)

  (3)“道”:①道路。“有碑仆道”。②说、讲。“何可胜道也哉”。③道理。“传道受业”(《师说》)④正确的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4)“极”:①尽,-尽情享受。“极夫游之乐”。②至多,最多。“亦极七八万耳”。(《赤壁之战》)

  2.词性活用:

  (1)“舍”:筑舍定居。名词活用为动词。“始舍于其址”。

  (2)“名”:①命名,称呼。名词活用为动词。“名之曰褒禅”。②说清楚,说明白。名词活用为动词。“而莫能名者”。

  (3)“穷”:穷尽,走到头。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3.“……者……也”表示判断的两种形式:

  (1)表示单纯的判断,“者”前是主语,“者”后是谓语。如“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家也”。“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合判断,“者”在②这里除了表示停顿语气外,还有提示原因的作用。如“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二)引导学生讨论问题: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精选)08-30

(经典)语文教案09-02

(精选)语文教案08-31

语文教案03-13

语文教案03-14

[经典]语文教案08-10

语文教案[经典]08-11

语文教案(经典)08-13

(经典)语文教案08-26

(精选)语文教案12-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