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 通知工作总结 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案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案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时间:2024-04-03 07:07:03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案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案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案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案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1

  教学内容: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P56-57例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屏示主题图)。

  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从图中你了解到了什么?能提出数学问题吗?我们选择一个:跳绳的有多少人?(屏示问题。)

  二、探索加法交换律:

  1.在情境中初步感知加法交换律。

  学生列式:28+17=45(人)或17+28=45(人)。

  同样的一幅图,同样的一个问题,我们列出了两道不同的算式,其中“28+17"是用男生人数加上女生人数,“17+28”呢?(女生人数加上男生人数)

  两道算式都表示把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合起来,所以都等于?(45人)

  两道算式得数相同,我们可以用“=”把它们连成一个等式。(屏示等式:28+17=17+

  28)

  【评析:使用新教材后,许多教师对数量关系的运用弱化了,不少老师在这里就算式论算式,就运算论运算,出了力,却效果差,此处让学生根据已知条件,紧扣数量关系来列式,为理解加法意义服务。由于学生思考的角度不同,所依据的数量关系和列出的算式也就不同,因此运算的顺序也就不同,为教学下面的内容作了很好的铺垫。】

  2.观察等式,发现个案特点:

  仔细看,等号左右两边有什么相同?

  ——都是在加法中,两个加数相同,得数都等于45。(板书:加法)

  不同呢?——两个加数的位置不同。

  位置怎样了?(屏示动态交换过程)(板书:交换)

  3.举例验证,并简要表示规律。

  像这样的等式你能再写几个吗?(汇报时,教师在屏幕上输出学生举出的等式:)

  追间:类似这样的等式能写完吗?(屏示省略号。)

  虽然咱们写出的等式各不相同,但是仔细观察,它们却蕴藏着共同的规律,你发现了吗?交流一下。

  师小结: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刚才,我们用语言把加法中的这个规律表达了出来,其实,我们还可以用一些更为简洁的方式来表达,比如用汉字、图形、字母等写成等式,也能表示这样的规律,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吗?(在实物投影上展示交流。)

  【评析:多媒体课件有效而不花哨,通过图片、数据的移动,对学生感知加法交换律起了很好的意会作用;同时根据学生的回答,在屏幕上随机生成算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感受到类似算式所具有的普遍性,为抽象出加法交换律奠定基础。】

  4.用字母表示交换律:

  刚才大家想出的等式都很好,不仅能把我们发现的规律表示出来,而且比语言叙述更简洁。其实这个规律,是加法的一个很重要的运算律。(板书:运算律)能给它取个名字吗?——加法交换律。

  在数学上,我们通常用字母a和b来表示两个加数,那么,加法交换律可以写成:a+b=b+a。

  加法交换律是我们的老朋友了,想一想,什么时候曾经用过它?

  ——加法验算,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就是运用了加法交换律。

  【评析:第一次观察交流,是让学生初次感受算式的特点,并能仿写出来;第二次看和说,有助于学生用语言和符号来归纳出算式的特点。看和说都是学生自己在活动,学生相互间的说,打破了课堂中一对一的交流形式,增加了表述的时空。学生用符号和文字表示算式后,再次让学生说出符号和文字所表示的意义,让学生经历由数上升到用符号、字母表示的一种抽象过程,学生在此过程中感受到了方法的形成,并且能把这种方法迁移到加法结合律的学习上。】

  5.巩固练习(抢答)。(屏示:你能根据运算律填一填吗?)

  屏示:96+35=35+□ 204+□=57+204

  37+□=59+□ 76+□=□+76

  这4道练习都用到了哪个运算律?(加法交换律)

  三、探索加法结合律。

  1.在情境中初步感知加法结合律。

  回到操场,刚才是跳绳的同学,现在有什么变化?(屏示:23个踢毽子的女同学)

  仔细看(屏示大括号),你看懂了吗?(求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有三部分,你打算先求什么?(跳绳的有多少人?)(屏示动态结合过程)会列综合算式吗?(28+17)+23。

  师:你给28、17加上了括号,表示什么?(先算28加17)先把跳绳的人数合起来,再加上踢毽子的人数。

  还可以先求什么?(女生的总人数)(屏示动态结合过程)现在算式怎么列?

  28+(17+23),现在括号加在了什么位置?表示什么?(先算17加23),也就是先把女生的人数合起来,再加上男生的人数。

  两道算式都能求出参加活动的总人数,会计算吗?要求:一、二两组算第一题,三、四两组算第二题:

  汇报:两道算式都等于68人,得数相同!

  2.比较异同点,连成等式。(屏示:(28+17)+23,28+(17+23))

  两道算式完全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第一道括号在前,表示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三个数相加。

  第二道括号在后,表示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一个数相加:

  运算的顺序不同,为什么得数还相同呢?

  ——因为两道算式都是把28、17、23三个加数相加。

  师:三个加数是相同的,就连先后的位置也相同,所以得数相同,连成等式!(动态屏示等式:)

  3.感知众多案例,积累感性认识。

  凌老师这里还有两道算式,注意看!(屏示:(13+45)+25,13+(45+25))

  猜一猜,它们的得数可能会怎样?悄悄告诉同桌!

  同桌分工,一人算一道,看看结果怎样?

  汇报:左右得数相同,连成等式!(屏示:“=”)

  再看,(屏示:(36+18)+22和36+(18+22))。

  仔细观察,大胆猜测,它们的结果又会怎样?

  认为相同的举手!为什么这么肯定?(因为都是这三个数相加,只不过运算顺序不同,但得数还是相同的)口说无凭!(屏示:?)还得算算!左边?右边?得数确实一样,你们真厉害!(?消失)

  猜得这么准,你们是不是隐隐约约发现什么规律了?能说说吗?(屏示三组等式)这三组等式中都是三个数相加,左边都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三个数相加,右边都是?(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都怎么样?(不变)。

  4.猜测规律,举例验证。

  这个发现,会不会仅仅是一种巧合呢?如果换成其他的三个数相加,左右两边的得数还会相同吗?你能不能再举些例子来验证?同桌互相验证,全班汇报。

  像这样举出的例子,被同桌证实和不变的举手!有没有同学举出的例子左右两边和不相同的?这样的例子能举完吗?(屏示省略号)

  5.归纳加法结合律。

  看来,我们的发现不仅仅是巧合,三个数相加一定有规律!

  师生共同小结:三个数相加,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三个数相加;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

  师:这个规律又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另一个运算律——加法结合律。(板书:加法结合律)

  加法结合律也可以用字母来表示,现在需要几个字母?(3个,a、b、c)

  你能用丰母把加法结合律表示出来吗?(板书:(a+b)+c=a+(b+c))

  【评析:“猜测一举例验证一归纳结论一运用”是教学运算律的主要思路,此处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与形成。两次列式得出两个运算律,第一次重在方法的`形成,第二次重在方法的运用。】

  6.小结。(略)

  四、巩固练习。(作业纸)

  1.你能在方框内填出合适的数吗?

  (45+36)+64=45+(36+□)

  (72+20)+□=72+(20+8)

  560+(140+70)=(560+□)+□

  2.你能把得数相同的算式连一连吗?

  (1)72+16 A.(75+25)+48

  (2)45+(88+12) B.16+72

  (3)75+(48+25) C.(45+88)+12

  真了不起!完成得这么好,还有两道算式也想请你们帮帮忙呢,愿意吗?如果这两道算式得数相同,你就起立证明自己的观点,看谁反应快!准备!

  (84+68)+32 84+(68+23)

  哎,站了又坐下去,怎么回事?不能连!为什么?(三个加数中有一个不同了)哪个加数不同?一个是32,一个是23,既然两边不等,那你知道哪边大吗?现在你有什么想说的?(看题要仔细)

  【评析:巧用“上当法”,制造错误陷阱,使学生在不经意间犯错。在一路都对的情况下,思维定势让学生必然要错,然而,这样的错误对于学生来说,记忆却异常深刻,旨在使学生认识到,计算时一定要仔细看清题目。】

  3.渗透简算意识。

  计算比赛:一二两组算左边,三四两组算右边,不写过程,直接写得数,半分钟,看哪组速度最快!

  45+(88+12) (45+88)+12

  时间到!停笔!我宣布,一二两组快!三四两组慢!凌老师这样评价,你们有话要说吗?尤其是三四两组!不公平?左边算式中先算88加12,正好凑成100。右边呢?(凑不成100)能凑整的快是吗?

  好,再来一题!这次公平一点,自己选择,想算哪道就算哪道!师出示:75+(48+25) (75+25)+48

  等于多少?你算的是哪道?为什么都选这道?因为先算75加25正好得到100。

  原来巧用运算律还能使一些计算更简便呢!这就是我们下一节课研究的内容!

  【评析:根据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是下面的内容,对学生来说并不难。但要让学生形成简便计算的意识,比会进行简便计算更重要。因此此处通过口算比赛,让学生在比先后的过程中,萌发如何计算快的意识,其实就是运用运算律使计算简便的过程,继而在自选口算题的过程中,学生能自发地运用运算律。在这里,无需教师过多的讲解,学生在计算中便感受到了运算律的作用。】

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案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2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学会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的能力,渗透建模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教学难点:归纳、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师生谈话。

  同学们,你们喜欢跳绳和踢毽子吗?我们班哪位同学跳绳比较强?谁踢毽子比较强?

  学生自由发言。

  2.课件出示教材第55页例题1情境图,你能从图中获取哪些数学信息?(学生自由说)

  追问: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哪些用加法计算的问题?

  (1)跳绳的有多少人?

  (2)参加活动的女生有多少人?

  (3)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3.导入新课。

  在过去的学习中,我们进行过很多的加法运算,你知道在加法运算里有哪些基本规律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加法中

  的运算规律。(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加法交换律。

  (1)提出问题:求跳绳的有多少人,应该怎样列式计算?

  (2)列式解答。

  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板书:28+17=45(人)

  追问:还可以怎样列式?

  教师板书:17+28=45(人)

  (3)观察发现。

  提问:这两道算式都是求什么的人数?结果都是多少?再观察算式,说说它们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

  引导学生发现:这两道算式都是求跳绳的总人数,加数相同,得数也一样,只不过是把两个加数的位置调换了一下。

  引导: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将这两道算式连起来呢?(等号)

  师板书:28+17=17+28

  (4)照样子写一写。

  让学生试写等式,并投影展示。

  提问:观察这些等式,你有什么发现?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5)指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出这种规律。

  学生在各自的练习本上表示规律后,交流各自的表示方法。

  (6)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明确:如果用字母a、b分别表示两个加数,上面的规律可以写成:

  a+b=b+a

  教师指出:两个数相加,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就是加法交换律。(板书:加法交换律)

  2.加法结合律。

  (1)课件出示问题:跳绳和踢毽子的一共有多少人?

  (2)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教师巡视,注意不同的解答方法,并指名两人板演不同的方法。

  (3)组织汇报交流。

  解法一:先算出跳绳的有多少人。

  (28+17)+23

  =45+23

  =68(人)

  解法二:先算出女生有多少人。

  28+(17+23)

  =28+40

  =68(人)

  提问:这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学生观察、比较这两个不同算式的计算结果。

  追问:这两道算式的结果相同,我们可以把它写成等式吗?怎样写?

  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板书:(28+17)+23=28+(17+23)

  (4)加深认识、探索规律。

  ①课件出示下面两道算式,让学生算一算,判断下面的○里能不能填等号。

  (45+25)+16○45+(25+16)

  (39+18)+22○39+(18+22)

  ②组织观察:这几组算式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从这些例子中可以发现什么规律?

  学生交流得出:这两个算式中,三个加数分别相同,加数的位置也相同;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

  和不变。

  追问:如果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个加数,这个规律可以怎样表示?

  师板书:(a+b)+c=a+(b+c)

  小结: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板书:加法结合律)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56页“练一练”。

  让学生说说每个等式各运用了什么运算律及判断的依据。

  第三小题既交换了位置,又改变了运算顺序,所以该小题运用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2.完成教材第58页“练习九”第1、2、3题。

  (1)第1题中的最后一小题运用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2)第2题是运用加法交换律进行验算,这在过去的计算过程中有学习过,通过这几题的练习加深学生的认识。

  (3)第3小题让学生通过计算和观察、比较,进一步认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让学生计算,并说说每组中两题的联系。

  比较每组中的两题,说说哪一题计算起来更加简便。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案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相关文章: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02-24

数学加法交换律 10-27

加法交换律 10-27

小学数学交换律 06-28

《加法结合律》 9篇06-11

大班数学加法教案10-21

小学数学交换律 【精】08-27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教案12-12

小数加法和减法说课稿02-22

大班数学教案:学习2、3的加法01-17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