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加法运算定律》教案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加法运算定律》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加法运算定律》教案1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归纳,发现并概括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2.初步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培养简便计算的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学习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发现并概括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教学难点: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个故事,认真听,听完想想你有什么想说的?(猴子每天吃到的橡子是一样多的.。)
你怎样证明是一样多的呢?3+4=4+3
(早上吃的加上晚上吃的就是一天吃的。)
二、合作交流,探究定律
1.加法交换律
观察这个算式,你能照样子再写出几个这样的算式吗?
这个算式有什么特点?
你能用数学的语言概括一下这个规律吗?(多找说)
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这就是加法交换律。(板书:加法交换律)
符合加法交换律的算式能写完吗?
你能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表示加法交换律吗?
a+b=b+a a、b可以是哪些数(任意数)
(1)请你根据加法交换律填空。
完成18页“做一做”第1题。
(2)下面的说法对吗?为什么?
加法交换律不仅适用于两个数相加,三个数相加可以吗?四个数相加呢?
(3)加法交换律在我们的学习中有什么作用呢?
计算下面各题,并用加法交换律验算。
38+456= 118+274=
2.加法结合律
(1)数学小游戏:
出示三组数,师生比赛看谁的计算速度快?
(2)喜欢骑自行车吗?骑车是一种既环保又有益健康的运动,这不,李叔叔正在骑车旅行,你能帮他解决一下这个问题吗?
学生独立完成,展示学生作业
你为什么要这样计算?
观察上面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同桌交流自己的发现。
谁来说说你的发现?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这就是加法结合律,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都是加法运算定律。
你能用符号表示加法结合律吗?
(a+b)+c=a+(b+c) a、b、c可以是任意数。
(1)根据加法结合律填空。
完成18页“做一做”第2题。
(2)说说下面的算式分别运用了什么运算律?
完成19页第1题。
(3)计算已经难不倒你们了,那我们来一场竞赛!这里有三组数,看谁先计算出每组的和?
加法结合律可以使我们的计算更简便。
三、课堂小结。
想一想,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四、拓展练习。
1.想一想:1+2+3+4+......+97+98+99+100=
你会怎样计算?
2.介绍德国数学家高斯。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加法运算定律》教案2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能够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2、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熟练运用加法运算定律。
教学难点
灵活应用加法运算定律(什么题能用加法运算定律简化计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复习
指名学生用语言叙述什么叫加法交换律,什么叫加法结合律,并用字母表示。
2、 指名学生谈一谈加法运算定律有什么用途。
3、 师:看来同学们都知道加法运算定律能够简化计算了,那么是不是所有的加法都能简化计算呢?
生:不是。
师:那到底什么样的加法算式我们能用加法运算定律简化计算呢?我们这节课就来解决这个问题。
二、新授
1、 出示例3
师:李叔叔计划骑车旅行一个星期,今天已经是第三天了,李叔叔对自己后面四天的行程做了一个详细的安排,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李叔叔的计划。
2、 分析题目
引导学生分析题目所含信息,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
3、 解题
通过分析,师生共同列式:
115+132+118+85
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4、 指名学生叙述计算过程
老师巡视,发现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顺序计算,二是应用加法运算定律计算。指名学生叙述两种计算过程,并相机板书。
方法一:
方法二:
5、 比较两种方法
师:同学们,那种方法要更简单?
生:第二种方法简单。
师:那为什么第二种更简单呢?
生:因为第二种方法是整百数和整十数想加。
6、 讲解第二种方法
7、 总结
在加法算式中,如果两个加数能够凑成整十、整百或者百几十的数,那么这个算式能够通过加法运算定律简化计算。
练习: 完成相应的做一做并讲解。
板书设计
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
例3:按照计划,李叔叔在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
115+132+118+85
=115+85+132+118 ---加法交换律
=(115+85)+(132+118) ---加法结合律
=200+250
=450(千米)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加法运算定律》教案3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初步学习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2.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通过猜想验证,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定律。
3.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
4.渗透符号化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教学难点:
用观察、猜想、验证的方法探索加法运算律,发现并归纳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猴妈妈和猴宝宝的故事。
(一只猴妈妈给一只猴宝宝分桃子,上午给他3个,下午给他4个。猴宝宝说:“妈妈,上午再多一点,好吗?”猴妈妈说:“好,上午给你4个,下午给你3个。”)听完故事,你想说些什么?
2.结合学生发言,教师板书:3+4=4+3。 观察这一等式,你有什么发现?
生1: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生2:交换3和4的位置和不变。
3.比较这两个结论,你想说些什么?
生:交换3和4的位置和不变。给出的结论只代表了一个特例,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给出的.结论能代表许多情况。
师:的确,仅凭一个特例就得出“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样的结论,似乎草率了点。但我们不妨把这一结论当作一个猜想,既然是猜想,那么我们还得--验证。
二、猜想验证,探索规律。
1.验证猜想,怎么验证呢?
生:我觉得可以再举一些这样的例子?比如再列一些加法算式,然后交换加数的位置,看看和是不是跟原来一样。
2.那你们觉得需要举多少个这样的例子呢?
生1:三个以上。
生2:至少要十个以上。
3.师:我觉得是不是可以这样,我们每人都来举三、四个例子,全班合起来那就多了。同时大家也留心一下,看能不能找到“交换加数位置和发生变化”的情况,如果有及时告诉大家行吗?
学生在练习纸上举例,教师巡视。
4.师:正式交流前,老师想给大家展示同学们在刚才举例过程中出现的两种不同的情况。
(教师展示如下两种情况:1.先写出12+23和23+12,计算后,再在两个算式之间添上“=”。2.不计算,直接从左往右依次写下“12+23=23+12”。)
5.师:比较两种举例的情况,想说些什么?
生1:我觉得第二种情况根本不能算举例。他连算都没算,就直接将等号写上去了。这叫不负责任。
生2:我觉得举例的目的就是为了看看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到底等不等,但这位同学只是照样子写了一个等式而已,至于两边是不是相等,他想都没想。这样举例是不对的,不能验证我们的猜想。
6.师:哪些同学是这样举例的,能举手示意一下吗?
为了验证猜想,举例可不能乱举。这样,再给你们几位一次补救的机会,迅速看看你们写出的算式,左右两边是不是真的相等。
7.师:其余同学,你们举了哪些例子,又有怎样的发现?
生1:我举了三个例子,7+8=8+7,2+9=9+2,4+7=7+4。从这些例子来看,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生2:我也举了三个例子,5+4=4+5,30+15=15+30,200+500=500+200。我也觉得,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师:两位同学举的例子略有不同,一个全是一位数加一位数,另一个则有一位数加一位数、二位数加两位数、三位数加三位数。比较而言,你更欣赏谁?
8.师:下面这位同学的举例,又给了你哪些新的启迪?
(课件):0+8=8+0,6+21=21+6,1/9+4/9=4/9+1/9。
生:我们在举例时,都没考虑到0的问题,但他考虑到了。
生:他还举到了分数的例子,让我明白了,不但交换两个整数的位置和不变,交换两个分数的位置和也不变。
9.师:看来,举例验证猜想,还有不少的学问。现在,有了这么多例子,能得出“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个结论了吗?
10.师:回顾刚才的学习,除了得到这一结论外,你还有什么其它收获?
11.给这一规律起什么名称呢?
加法交换律,师板书
12.师:在这一规律中,变化的是两个加数的――(板书:变)但不变的是――
13.如果用字母a、b分别表示这两个数,怎样表示这个定律。(板书)
14.用其他的图形或字母还可以怎样表示?
15.学习例题1,指名读题,读懂什么了?独立完成列式,指名说说为什么这样列式?
16.这两个算式都表示什么?40+56=96(km)50+46=96(km)
17. 板书40+56=56+40
18.出示例题2,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独立完成。
19.板书88+104+96=88+(104+96)
20.学生举例验证,三个数相加,先加前两个和先加后两个,和不变。
21.得出加法结合律结论。
22.用字母表示。板书
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1. 应用加法交换律,用线连一连。
2.根据运算定律填空。
3.下面的算式分别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4.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四、回顾全课,总结收获。
学习了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加法运算定律》教案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定律。
3、情感与态度: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难点:使学生经理探索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定律。
教学准备:课件、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1、播放视频: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有趣的小故事,请看大屏幕(播放成语故事《朝三暮四》)。
师:老人心里暗自得意,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生:猴子一天得到的栗子的总量并没有改变。
师:你能用算式来说明吗?
生1:3+4=4+3
生2:3+4=7 4+3=7
师:3与4在加法运算里我们叫做(加数)、7叫做(和),在加法计算中还有很多奥秘,这个故事中就存在着一个加法运算定律,你们想知道吗?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加法运算定律》,引出课题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一)探究加法交换律
1、出示情境、提出问题
(1)师:“五一”小长假好多人都外出旅游放松心情去了,当然李叔叔也不例外,看他是怎么去的?(出示幻灯片)
生:骑自行车。
师:你们看的真准,再仔细看看,你从图中还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2)学生汇报自己了解的信息。
(3)根据你了解到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提问)
(4)我们来研究其中的一个问题: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2、在情境中初步感知加法交换律。
师: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应该怎么算?请自己列式计算然后汇报。
学生列式:40+56=96(千米)或56+40=96(千米)。
师:同样的一个问题,我们列出了两道不同的算式,师:观察这你发现了什么?
生:两个加数相同,但位置不同。
师:观察两个等式右边的和,你发现了什么?
生:两个等式的和相同。
师:两个等式的和相同,那我们可以用一个什么符号将两个等式的左边连接起来?
生:40+56=56+40 (屏示等式:40+56= 56+40)
3.观察等式,发现个案特点:仔细看这个等式,你发现了什么?
4、举例验证,并简要表示规律。
师:是不是所有的加法算式都有这样的规律呢?当我们对这个发现有疑问时,怎么办?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举例进行验证。
生:汇报交流(汇报时,教师在黑板上写出学生举出的等式:)
生:35+53=88 53+35=88所以35+53=53+35我认为“任意两数相加,交换位置,和都不变”这个猜想是对的。
生:1000+1=1001 1+1000=1001 1000+1=1+1000我认为“任意两数相加,交换位置,和都不变”这个猜想是对的。
生:我举得是关于0的例子,因为0+50和50+0和都是50所以0+50=50+0我也认为这个猜想是对的。
师:你们的验证结果也是这样的.么?
生:是的。
师:像这样的例子会有多少个呢?
生:无数个。
师:这样的例子太多了,我们不能一一记录下来,可以用……
生:省略号表示。
师:其实这个规律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加法运算定律(板书)中一个重要的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板书)请看(出示3)
师:数学的魅力在于它的简洁和有效,刚才,我们用语言把加法交换律表达了出来,其实,我们还可以用一些更为简洁的方式来表达,比如用汉字、图形、字母等写成等式,也能表示这样的规律,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吗?
生1:a+b=b+a
生2:☆+○=○+☆
师:同学们所写的公式都可以很好的表示加法交换律,我们比较常用的是用a和b表示两个加数,加法交换律就可以写成a+b=b+a.在这里a和b可以是哪些数呢?
生:可能是分数。
生:可能是小数。
生:可能是我们学过的所有数字。
师:看来用字母来表示不仅简单明了而且概括性还很强呢!
5.游戏巩固(对口令)。
师:83+17= 生:等于17+83
57+44 a+b 100+60 18+75 35+65 85+768
(二)探索加法结合律
1.在情境中初步感知加法结合律。
师:同学们,你们真是太了不起了,不仅帮李叔叔解决了问题,还探讨出了加法交换律并能在游戏中运用它。李叔叔听说你们这么厉害,想再请你们帮个忙,愿意吗?请看(出示6)李叔叔需要咱帮什么忙?在情境图中我们还能得到什么信息呢?根据你整理出来的信息,老师画了这个线段图来表示,第一段表示第一天骑了88千米,第二段表示第二天骑了104千米,第三段表示第三天骑了96千米。这总的呢就表示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有三部分,你打算先求什么?可以怎样列式解答,动手试一试。
生: 88+104+96=288(千米)
师:你这样列式是先求什么,再求什么?为了明确表示先算前两个数,咱可以给它俩添个小括号。
师:还可以先求什么?(求第二天和第三天共骑了多少千米,再加上第一天骑的路程)现在算式怎么列?
生: 88+(104+96)=288(千米),师:现在括号加在了什么位置?表示什么?(先算104加96),也就是……
两道算式都能求出李叔叔三天骑的路程是288千米,两道算是结果相同我们就可以用等号把他们连成一个等式。(出示等号)
2.比较异同点。(屏示: (88+104)+96= 88+(104+96))
师:比较等号两边的算式,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生:三个加数不变,位置没变,运算顺序变了,结果不变。
师:运算顺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生:第一道括号在前,表示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三个数相加。
第二道括号在后,表示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一个数相加。
师:那现在是不是隐隐约约发现了什么规律了呢?能说说吗?
左边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三个数相加,右边是?(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都怎么样?(不变)。
3.猜测规律,举例验证。
这个发现,会不会仅仅是一种巧合呢?如果换成其他的三个数相加,左右两边的得数还会相同吗?你能不能再举些例子来验证?同桌互相验证,全班汇报。
像这样举出的例子,被同桌证实和不变的举手!有没有同学举出的例子左右两边和不相同的?这样的例子能举完吗?(省略号)
5.归纳加法结合律。
师:看来,我们的发现不是巧合,三个数相加一定有规律!
师生共同小结: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师:这个规律又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另一个运算律--加法结合律。(板书:加法结合律)请看(出示7)
加法结合律也可以用字母来表示,现在需要几个字母?(3个,a、b、c)
你能用字母把加法结合律表示出来吗? (板书:(a+b)+c=a+(b+c))
三、闯关游戏,巩固新知
第一关 现学现用
1.你能在横线上填出合适的数吗? 45+- =36+-
(27+38)+62=27+(-+-)
560+(140+70)=(560+-)+- 18+(32+-)=(18+-)+24
第二关 火眼金睛
2.请把得数相同的算式连起来,并说说你的依据。 (1)83+315 A、64+(73+37)
(2)(87+42)+58 B、315+83 (3) (64+73)+37 C、87+(42+58)
第三关 快速反应
3.如果你认为屏幕上两个算式得数相同,你就起立证明自己的观点,看谁反应快!准备!
130+(70+4)(130+70)+4 (84+68)+32 84+(68+23)
(480+69)+425 480+(96+425)
4、学以致用:
今天我和爸爸一起去书店,看见儿童读物书架上的标价如下:科技书:128元/套文学书:143元/套连环画:72元/套
爸爸看后很快说出了这些书的总价,我真羡慕爸爸,他是怎样算得又快又好呢?
生:列式计算,交换143与72的位置,先算128与72的和,正好是200
师:原来巧用运算律还能使一些计算更简便呢!这就是我们下一节课研究的内容!
四、课末总结、梳理提升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谈谈你的收获。
板书:
加法运算定律
加法交换率 加法结合率
3+4=4+3 (88+104)+96= 88+(104+96)
....... .......
a+b=b+a (a+b)+c=a+(b+c)
提出猜想-- 举例验证 --总结规律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加法运算定律》教案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结合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能用字母式子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学会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体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受成功的愉悦,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②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初步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含义。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问题:
1、你能列式计算吗?40+56=96或56+40=96
2、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二、在情境中初步感知加法交换律
(一)尝试解决问题
问题:
1、 40+56和56+40这两种列式都对吗?
2、这两个算式相等吗?
(二)枚举中验证规律
问题:你还能举出像这样的等式吗?
(学生举例,老师写在黑板上,大约四组。)
(三)在比较中概括规律
问题:
1、像这样的`算式你写的完么?
2、这些算式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3、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吗?(展示大家的表示方法,让学生自己进行比较。)
三、在情境中初步感知加法结合律
(一)尝试解决问
问题:你能解决李叔叔提出的问题吗?
方法一:
88+104+96=192+96=288
方法二:
88+(104+96)=88+200=288
(二)迁移学习经验,概括规律
问题:
1、你还能举出像这样的等式吗?(学生举例,老师写在黑板上,大约四组。)
2、整体观察,为什么这些算式都相等?(都是相同的三个数求和。)
3、这些算式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律。)
4、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结合律吗?(展示大家的表示方法,让学生自己进行比较。)
四、巩固练习,提升认识
1、应用加法交换律,用线连一连。
2、根据加法交换律填空。
3、根据加法结合律填空。
4、先计算,再填表。
五、布置作业
作业:第19页练习五,第2题。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加法运算定律》教案6
教学目标:
1.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要求学生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教学难点:
要求学生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口算卡片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课明标
1.两个加数()位置,和(),这就是加法()律。
2.三个数相加,先把()相加,或者先把()相加,和不变,这就是加法()律。
3.24+36=()+24,运用了()律。如果用字母a 、b分别表示两个加数,可以写成a +b=()。
4.37+24+36=37+(□+□)运用了()律。
5.99+(58+101)=(99+101)+58运用了()律。
6.54+189+146=(54+ □)+□
二、自学探究
出示:例5
1、下面是李叔叔后四天的'行程计划。
第四天城市A→B;
第五天城市B→C;
第六天城市C→D;
第七天城市D→E。
A→B 115千米;
B→C 132千米;
C→D 118千米;
D→E 85千米。
2、根据上面的条件,你们能提出什么问题?
三、精讲点拨
1、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有选择性地将问题板书。
2、请你们在练习本上列出综合算式,解答黑板上的问题。
3、汇报自己的答案,并说明理由。
4、重点引导学生对最后一个问题(按照计划,李叔叔在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进行汇报。
学生可能对括号问题有异议。
5、教师可以正确引导,加法中为了更清楚地体现运算顺序,所以要加小括号。
6、既用到了加法交换律,也用到了加法结合律。
7、这道题我们运用了加法中的什么运算定律?
8、通常在简便计算中,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是同时使用的。
四、训练达标
1.P30/做一做
2.你知道吗?
五、小结提升
学生汇报学习的内容,以及自己的收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布置作业:完成课后作业相关练习
板书设计:
加法运算定律的运用
加法交换律
加法结合律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加法运算定律》教案7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17-19页例1、例2及相关内容。
【教材分析:】
运算定律是研究数的运算的体系中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是运算的基本性质,是数学作为推理的依据,被誉为“数学大厦的基石”。
它的有效学习一方面有利于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体会四则运算间的关系;另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模型思想,积累丰富的四则运算活动经验;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合理选择算法的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因此,教材在给出一些数值计算的实例,让学生在计算中发现规律的同时,还结合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借助情境展现,帮助学生体会运算定律的现实背景。这样既便于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分析、比较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出运算定律,同时对学生注意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性、思维灵活性发展、分析问题能力的提升方面有一定促进作用。
【学情分析:】
对于小学生而言,运算定律的概括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理解上有难度。但四年级学生之前在学习加法的相关知识过程中,对运算定律的相关知识已有零碎了解。因此,在教学中应着重帮助学生把过去那些零散的感性认识上升为对规律的理性认识。在学习中,学生易错点是在学习后易仿照应用定律而非理解应用,运算定律只有在理解内涵后才能正确而灵活的应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与加法结合律,并能用不同形式表示,会用加法交换律验算加法。
(2)能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解答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说理、推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在比较、分析中发现规律,概括规律。
(2)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运算定律,强化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意识,渗透加法运算定律在简便运算中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发现知识的内在规律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符号感及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初步思维能力,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认识和掌握加法运算定律及其含义。
2、会用字母和其它符号表示加法运算定律。
【教学难点:】
1、能根据规律自主总结出加法运算定律。
2、能结合具体情况,灵活选择合理的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策略】
1、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促进学习的迁移。
2、强调形式归纳与意义理解的结合。
3、把握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的联系与区别。
4、根据例题,利用课件展示与结合实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课题。
1、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会骑自行车吗?最远的地方你骑到哪儿呢? 你看见过骑自行车旅行的吗?
大家看,这里正有一位李叔叔在骑车旅行呢! (课件演示:李叔叔骑车旅行的场景。)
2、体验场景,获得信息。
同桌交流:从情境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
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用课件展示线段图,出出示例1。
3、分析题意,解决问题。
问:你能列式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自己列式并口答。)
二、合作探究,找寻规律
1、加法交换律。
(1)根据学生回答选择板书:
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
师:大家比比、看看,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两个加数相同,结果相同)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两个加数的位置进行了交换) 40+56○56+40中的○里应填什么符号呢?
(2)你能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课件呈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讨论:从这些例子你们得出什么规律?你能最简洁的话说出来吗?反馈交流,课件展示: 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4)揭示定律。
知道这条规律叫什么吗?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第一个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
想想、说说:如果把加数换成其他的数,交换律还成立吗? 举例说明。
(5))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好吗?(同桌轻声交流)
交流反馈,课件呈现:
甲数+乙数=乙数+甲数
▲ + ★ = ★ + ▲
a + b = b + a
(6))练习。
完成课本第18页下面的“做一做”第1题。
2、加法结合律。
(1)多媒体展示例2情境图:李叔叔前三天的骑车情况。
(2)获取信息:根据情境图找出已知条件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用利课件用线段图表示题意。
(3) 问:你能解决李叔叔提出的问题吗?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生1:88+104+96 生2:88+(104+96)
=192+96 =88+200
=288(千米) =288(千米
问:你能说说这样列式的理由吗?
(4)观察、比较: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三个加数相同,结果相同)有什么不同的地方?(第一道算式先算前两个数,第二道算式先算后两个数)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88+104+96 = 88+(104+96)]
你能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还发现了什么?[88+(104+96)计算时比 88+104+96计算时简便,因为104+96等于整百数。]
(6)揭示规律。
像这样,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就叫加法结合律。
(7)根据加法交换律方式用不同形式表示加法结合律。(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核对,教师课件呈现)
(▲+★)+●=______+(______+______)
(a+b)+c=______+(______+______)
(8)问:你觉得哪种表达方式更好?
(9)练习:完成课本第18“做一做”的第2题。
三、课堂演练,巩固所学
课件出示习题 :
1、根据运算定律填空。
75+______= 58+______ 25+______+36=______+(42+______)
x + y =______+______ a+______+c=______+(b+______)
2、下面哪些等式符合加法运算定律,符合哪条定律?哪些不符合,说明理由。
A+45=54+a a+(20+9)=(a+20)+9 380+20=20+380
3×50=50×3 15+(7+b)=(20+5)+b
3、连一连。
73+215 68+(66+34)
86+32+78 215+73
(61+75)+47 86+(32+78)
66+68+34 61+(75+47)
四、回顾总结
1、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数学规律?你是怎样学到的?
2、我们已经学过的哪些知识应用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本第19页练习五的第1、2题。
【板书设计】
加法运算定律
1、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2、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40+56=96(千米) 88+104+96 88+(104+96)
56+40=96(千米) =192+96 =88+200
=288(千米) =288(千米)
40+56=56+40 88+104+96=88+(104+96)
甲数+乙数=乙数+甲数
+ ★ = ★ + ▲ (▲+★)+●=▲+(★+●)
a + b = b + a (a+b)+c=a+(b+c)
两个数相加,交换加位置,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加法交换律。 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
叫加法结合律。
【华体会可以注销账号不 】
本节课的教学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情境图,提取数学信息和问题并解答,在自主探究中展开对加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学习。让学生通过熟悉的事例,采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再进行一系列的比较,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提出猜想、实例论证,最后概括总结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这种方式一方面让学生经历了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另一方面也注重了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渗透,提升了学生猜想、验证、类比、归纳的能力,提高警惕了学生应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书目】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xx年版)。
2、《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四年级数学下册)。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加法运算定律》教案8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能用字母式子表示加法交换律,初步学会应用加法交换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受成功的愉悦,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加法的交换律。
教学难点:
用不同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引入谈话。
在我们班里,有多少同学会骑车?你最远骑到什么地方?
骑车是一项有益健康的运动,这不,这里有一位李叔叔正在骑车旅行呢!(演示:李叔叔骑车旅行的场景。)
2.获得信息。
问:从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李叔叔在旅行途中遇到了什么问题?
(学生同桌交流,然后全班汇报。)
3.解决问题。
问:能列式计算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自己列式并口答。)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1)教师:李叔叔记录了他第一天骑的路程,上午骑了40km,下午骑了56km。请大家帮他算一算,他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组织学生独立思考,列式计算,并在小组中相互交流。
(2)指名学生汇报解决问题的方法,说说是怎样计算的。
学生通过小组交流,可能会有以下两种计算方法:
40+56=96(km)56+40=96(km)
(3)教师:他们算得都对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思考,使他们明确:上午骑的路程加下午骑的路程或下午骑的路程加上午骑的路程,就能计算出李叔叔一天一共骑的路程。
(4)提问:观察这两道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议一议,互相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教师分别指名说一说自己的发现,引导学生填出下面的等式并板书:
40 + 56 = 56 + 40
2、归纳定律。
(1)你还能举出这类等式吗?
学生会依次举出很多这样的等式,教师选择其中一些写在黑板上。
(2)从这些等式中,你又发现了什么?能用一句话概括出你的发现吗?
组织学生先观察等式,独立思考,再在小组中互相讨论,然后教师指名说一说。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教师指出:这叫加法交换律。(板书并出示课题)
3、加法交换律的表示方式。
(1)教师: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吗?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互相交流,然后指名汇报。
学生可能会想到很多不同的`方式来表示加法交换律,教师可选择其中一些板书在黑板上。
甲数+乙数=乙数+甲数+ = + a + b = b + a
(2)教师:同学们想到的方法都对,他们都可以表示加法交换律。你们认为这些方法中哪种方法最简便?
引导学生认同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比较科学、简便,教师将用字母表示的方式画上着重号。
a + b = b + a
4、练习:教材第18页“做一做”第一题。
组织学生独立思考,填在教材上,然后指名说一说怎样填,为什么可以这样填。
5、运用加法交换律验算加法。
(1)教师:其实加法交换律,我们早就用到过,在哪里用到过呢?
引导学生说出:可以用加法交换律进行加法验算。
(2)算一算,并用加法交换律进行验算。
27+365 181+238 423+175 324+56
指四名学生板演,余者练习,然后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
1、根据加法交换律,在方框里填上适当的数或字母。
289+346=()+()235+()=128+()45+36=()+()
a + b =()+()()+137=()+63 415+185=()+()
2、教材第19页练习五第2、3题。
指名学生板演,余者练习,集体订正。
四,板书设计:
加法交换律
40+56=96(千米)56+40=96(千米) 40+56=56+40
五、课后小结
结合学习内容说说这节课的学习收获。学生对加法的意义和加法交换律的理解。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评价。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加法运算定律》教案9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加法运算定律》
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的安排是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常见的数学问题,先教学交换律,再教学结合律;先教学运算律的含义,再教学运算律的应用。这样安排有三个好处:首先是由易到难,便于教学。交换律的内容比结合律简单,学生对交换律的感性认识比结合律丰富,先教学比较容易的交换律,有利于引起学生探索的兴趣。其次是能提高教学效率。交换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活动可以迁移到结合律,迁移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再次是符合认识规律。先理解运算律的含义,再应用运算律使一些计算简便,体现了发现规律是为了掌握和利用规律。学好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也为以后学生学好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打下坚实的学习基础。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学习之前,学生对加法的交换律已有了一些感性认识。例如:在10以内的加法中,学生看一个图可以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在以前的教学中,教材对加法结合律也作了一些于孕伏。例如:通过100以内加法中出现小括号的学习,对加法结合律也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这些都是学习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基础。对于四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运算定律的概括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好在学生通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对加法和乘法的一些运算规律已经有所了解,这是搞好本单元教学的有利条件。在此基础上,本单元的教学应着重帮助学生把这些零散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进行举例、观察、发现、验证并概括出运算定律。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难点:
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一、教师讲述故事《朝三暮四》,引导学生发现故事中的数学问题,初步感知加法交换律。
(课件呈现)
《朝三暮四》故事主题图
师:同学们想听故事吗?老师今天给大家讲个《朝三暮四》的故事。
古时候,有个老人养了一群猴子,这一天,老人对猴子说:“现在粮食不多了,要省着点吃。以后每天早上吃3颗栗子,晚上吃4颗栗子,怎么样?”猴子一听,怎么早上吃的比晚上还要少,不干,抗议!老人眼珠一转计上心头,马上改口说:“那么早上4颗,晚上3颗,好不好?”猴子一听早上多了一颗,自己占便宜了,这才开心的答应了。
师:猴子占到便宜了吗?为什么?也就是什么没变,只是什么变了?
2、引出等式:
师:早上吃3颗,板书3,晚上吃4颗,板书4,一共吃了3+4颗,也就是7颗。早上吃4颗,晚上吃3颗,一共吃4+3颗也是7颗,所以3+4=4+3。猴子占到便宜了吗?
3、猜想规律,引出课题
师:观察等号两边的算式,你发现什么?(数不变,符号不变,和不变,位置交换)
师:是不是任意两数相加,交换位置,和都不变呢?
这只是我们的猜想,很多著名的理论、定律、公式最初都是由猜想开始的,猜想怎样才能变成真理呢,需要验证。怎样来验证呢?
下面我们跟着李叔叔一起出去旅行一趟,相信不但可以锻炼身体,开阔视野,还能找到其中的奥秘呢。(课件演示:李叔叔骑车旅行的场景。)
二、学生自主探究加法交换律
1、获得信息。
师:从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学生同桌交流,然后全班汇报。)
2、解决问题。
师:能列式计算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自己列式并口答。)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
3、观察发现
观察这两个算式,说说它们有什么联系?(两个加数相同,只是加数位置发生了变化,和不变,因此两个算式应该是相等的)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40+56=56+40
4、举例验证
我们可以用举例子的方式来验证一下。你还能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吗?自己在本上写几个。(学生在练习本上举例,教师巡视。指名板演)
5、揭示定律。
师:像这样各种类型的例子越多,验证的猜想也就越可靠。比如,我们还可以用生活中的事例来证明。
同学们真聪明,想到了这么多的验证方法。给自己发现的规律起个名字,这句话中有“交换”两个字,我们就把这个定律叫做加法交换律。(板书)
6、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定律
数学的.魅力在于它的简洁和有效,数学简化了思维过程并使之更可靠!你能不能用最简单的字母或者符号表示加法交换律呢?(指名板演)
a+b=b+a
☆+○=○+☆
同学们所写的公式都可以很好的表示加法交换律,我们比较常用的是a+b=b+a。
三、巩固练习
1、运用加法交换律填上
合适的数
300+600=__ +__
____+65=____+35 b+_=_+_
2、计算并验算
325+562
四、学习加法结合律
1、多媒体展示:李叔叔三天骑车的路程统计。
(1)找出信息解决问题。
问:你能解决李叔叔提出的问题吗?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88+104+96
=192+96
=288(千米)
88+(104+96)
=88+200
=288(千米)
师:第二道算式为什么要先算104+96呢?(后两个加数先相加,正好能凑成整百数。)
出示:(88+104)+96○88+(104+96)
怎么填?
(2)你能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问:观察、比较这些算式,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秘密?(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
(3)揭示规律。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
(4)用字母表示。(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核对。)
(a+b)+c=a+(b+c)
(5)问:①用语言表达与用字母表示,哪一种更一目了然?
②这里的a、b、c可以表示哪些数?
五、练习巩固
1、连一连
83+315
87+42+58
64+(73+37)
315+83
64+73+37
87+(42+58)
56+78+44
78+(56+44)
2、观察每组中的两个算式,从中选择一道快速算出得数并说说你的理由。
(1) (56+88)+12
56+(88+12)
(2) 48+(75+25)
(48+75)+25
六、课堂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加法运算定律》教案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观察、猜想、验证、结论的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并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的价值,发展应用意识。
2、使学生在学习用符号、字母表示自己发现的运算律的过程中,初步发展符号感,初步培养归纳、推理的能力,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水平。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用观察、猜想、验证的方法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能正确地用字母来表示。
教学难点:
用语言表述加法结合律和加法交换律。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小游戏:我举左手,同学们左右换位置;我举右手,前后换位置。都准备好了吗?
想一想:在交换位置的过程中,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变?
引导学生回答:位置发生了变化,班级总人数没变。
像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其实这里面还隐藏着数学知识,学完这节课相信你就会知道了。
二、探究加法运算律
(一)探究加法交换律
1、多媒体出示
例:李叔叔今天上午骑了40KM,下午骑了56KM,一共骑了多少KM?
学生读题列算式并观察思考。
小结:
(1)每组算式中都有两个加数,而且两个加数相同,只是交换了位置。
(2)每组算式中两个加数的和相等。
得出:两个数相加,交换了位置,和不变。
2、验证猜想,体会方法。
(1)同桌两人合作,选好两个数,比如一人算6+8,另一人算8+6,比比结果,如果相同就可以写出一个等式,坐在左边的.同学负责记下这个等式。
一些特殊的数(如0、1)等等呢?是不是也存在这个规律呢?
(2)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教师小结:照这样下去,能写完吗?加省略号。这些例子都在说明“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是正确的。
(3)那你能不能举出“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相等”的情况呢?
4、结论
如果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你的发现表示出来会吗?
集体交流(展示各种表示方法,交流想法)
小结: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这就是我们得出的结论(板书:结论)--加法交换律,通常我们用字母表示为:a+b=b+a。a、b在这里表示两个加数。(板书:加法交换律及字母公式)
5、反思
在这一规律中,变化的什么?(两个加数的位置)不变的是什么?(两个加数的和)
6、总结:
刚才我们从几个具体例子的观察中发现了规律,随后又通过举例进行了验证,最后得出了结论,这是我们学习数学常用的方法。
下面我们继续用这种方法来探究加法运算中其它的规律。
(二)探究加法结合律
1、出示情境图,提出问题
根据提供的信息你会求“这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吗?”
(生交流不同的算法并口算出结果)
板书算式并计算出结果
因为这两个算式的结果相等,所以我们也可以写成这样的等式。
板书:88+104+96=88+(104+96)
2、算一算○里能填上等号吗?
(45+25)+13 ○45+(25+13)
(36+18)+22 ○36+(18+22)
学生分组计算并交流
3、观察比较,初步感知
仔细观察每组左右两边的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又有什么不同点?
小结:
(1)每组左右两个算式中的加数是相同的,并且加数的位置也是相同的;
(2)每组左右两边加数的和是相同的;
(3)小括号添加的位置不同,也就是运算顺序不同。
4、引导验证
你会照样子再写两个这样的等式吗?
学生交流,教师板书
5、结论
你会用符号把你的发现表示出来吗?
集体交流(展示各种表示方法,交流想法)
小结:三个数连加,我们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把它和第三个数相加,或者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一数相加,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
用字母表示为:(a+b)+c=a+(b+c)(板书:加法结合律及字母公式)
a、b、c在这里可以代表什么数?(a+b)+c表示什么?a+(b+c)表示什么?
6、反思
在这一规律中变化的是什么?(运算顺序)不变的是什么?(加数的位置与和)
(三)、比较两个运算律
刚才我们一起研究了加法中的两个运算规律,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这是我们运算律(出示课题:运算律)大家族中的两个部分,比较一下这两个运算规律,它们有什么区别?
小结:加法交换律变化的是加数的位置,而加法结合律在不改变加数位置的前提下变化的是运算的顺序。
三、巩固练习
1、下面的等式各应用了什么运算律?
(1)47+(30+8)=(47+30)+8
(2)82+0=0+82
(3)(84+68)+32=84+(68+32)
(4)75+(48+25)=(75+25)+48
小结:像第(2)个等式那样,左右加数的位置发生了变化,那就说明它运用了加法的交换律;像第(1)、(3)个等式那样,左右加数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只是改变了运算顺序,那就说明它们运用了加法的结合律;如果像第(4)个等式那样左右加数的位置发生了变化,运算顺序也发生了变化,那就说明它同时运用了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2、下面的题也运用了加法运算律,说说分别运用了什么运算律?
(1)876验算:150
+ 150 + 876
运用了加法()律
(2)用“凑十法”计算:7+9=(6+1)+9=6+(1+9)
运用了加法()律
(3)6+7+4=7+(6+4)=17
运用了加法()律
小结:合理运用加法运算律,可以使我们的计算既正确又简便。
3、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并说说这样填的理由。
(1)96+35=35+□
(2)204+57=□+204
(3)(45+36)+64=45+(□+□)
(4)560+(140+70)=(560+□)+□
小结:看来同学们已经明确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特征了。
4、练习
第一组:先算一算,再比一比
38+76+24 38+(76+ 24)
学生比较两道题目的异同
哪一题计算起来简便些?为什么?
小结:对啊,当算式中两个加数能凑成整百或整千数时我们通常可以使用加法运算律使计算简便。
第二组:比比谁算得快
(88+45)+12 45+(88+ 12)
你怎么算得这么快,说说你的奥秘好吗?(学生交流)
小结:看来在计算中灵活地运用这些运算律可以使计算比较简便。
四、总结拓展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加法运算中的两个运算,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通过学习,愿意把你的收获与大家分享一下吗?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加法运算定律》教案1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通过举例、观察、发现、验证并概括出运算定律。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
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
学情分析
对学生而言,加法交换律并不陌生,描述和总结不是难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目的是加深学生对加法运算的理解,并感受数学与实际运用的结合,使学生真正感受到“猜想-验证-归纳”的数学内涵和魅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难点: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运算律。
教学流程
活动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游戏激趣
师:今天,咱们先做一个游戏,先听清老师要求,老师举左手,同桌两个同学交换位置,老师举右手,前后两个同学交换位置。
2、引发思考,感知规律
提问: 在游戏过程中,什么发生了改变?什么没有发生变化?
引导学生说出“交换”。
板书:交换
活动2:合作探究 ,寻找规律
一、 加法交换律
1.出示例题,引发思考
骑车是一项有益健康的运动,这里有一位李叔叔正在骑车旅行呢!他打算骑自行车旅行5天,这是他第一天的骑行情况。(多媒体演示:李叔叔骑车旅行的场景)
问题1:从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学生同桌交流,然后全班口头汇报。)
问题2:要计算李叔叔一天骑车共走多少千米?应怎样列算式?
(1)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
问:两个算式都表示什么?得数怎样?○里填什么符号?
40+56○56+40
(2)你能照样子再举几个例子吗?
2.总结提升,引出规律
(1)从这些例子可以得出什么规律?请用最简洁的话语概括出来。
(2)反馈交流。
幻灯片出示并板书: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3)揭示定律。
问:①知道这条规律叫什么吗?
②把加数换成其他任意的数,交换律还成立吗?
③怎样表示任意两数相加,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呢?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好吗?(同桌轻声交流。)
④交流反馈,然后看书:看看课本上的.小朋友是怎么说的。
二 、加法结合律
多媒体出示:李叔叔三天骑车的路程统计。
(1)找出信息解决问题。 问:你能解决李叔叔提出的问题吗?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展示线段图:根据学生列出的不同算式,表示三天路程的线段先后出现。
问:通过线段图的演示,你们发现什么?(不论哪两天的路程先相加,总长度不变。)
我们来研究把三天所行路程依次连加的算式,可以怎样计算:
同学们用自己的智慧帮李叔叔解决了这个问题后,李叔叔继续前行。下面是他前三天的骑行情况,通过这幅图你知道了什么?
求这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请同学们列式计算。教师巡视,指名板演。
观察这两个算式,说说是怎么想的?
两个算式的结果相同,说明这两个算式什么关系?用什么连接?
板书:88+104+96=88+(104+96)
出示:(69+72)+28 ○69+(72+28) ;
55+(45+27)○(55+45)+27 ;
(2)你能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问:观察、比较这些算式,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秘密?(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
(3)揭示规律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
(4)用符号表示。(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核对。)
(▲+★)+●=____+(____+____)
(a+b)+c=____+(____+____)
(5)问:①用语言表达与用字母表示,哪一种更一目了然?
②这里的a、b、c可以表示哪些数?
活动3:巩固练习
1. 应用加法交换律,用线连一连。
2. 根据加法交换律填空
300+600=600+_______; _______+65=65+35;
78+_______=43+_______; a+12=12+_______;
3. 根据加法结合律填空。
(25+68)+32=25+(_______+_______);
130+(70+4)=(130+_______)+_______;
4.下面算式分别运用了那些运算定律?请你写出来。
51+85+49=51+49+85;
59+74+126=59+(74+126);
56+24+44=24+(56+44);
77+84+16+23=(77+23)+(84+16);
活动4: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1.今天我们发现了什么数学规律?
2.这个运算定律是怎样发现、归纳的?
3.对于加法的交换律,我们已经知道的有哪些?
活动5:作业布置:
P13页第3、4题。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加法运算定律》教案】相关文章:
《加法运算定律》说课稿06-15
加法运算定律华体会可以注销账号不 06-25
《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教案11-09
四年级《加法的运算定律》华体会可以注销账号不 04-07
《加法运算律》华体会可以注销账号不 07-07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统计》教案11-18
大班数学加法教案10-21
二年级下册数学混合运算教案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