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 通知工作总结 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小学六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

小学六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

时间:2024-04-10 17:54:58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小学六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六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六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

小学六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1

  教学内容:

  苏教版课标本第十二册7172页、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十四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转化的策略分析问题,灵活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题目的特点选择具体的转化方法,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2.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转化策略的应用。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经验,感受转化的多样性。增强解决问题时的转化意识,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感受转化策略的价值,初步掌握转化 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揭示转化的策略

  1.出示

  师:这是什么图形?(长方形)图中每个小方格的面积都是l平方厘米。

  如何求出这个长方形的面积?(54=20(平方厘米))

  2.出示

  师:你能求出这个图形的面积吗?怎样思考?(把左边的三角形剪下来,平移到右边

  去,使原来的图形转化成一个长方形)演示转化过程。(板书:转化)师:转化成的这个长方形与原来的图形面积有什么关系?(面积相等)

  (评析:用较为简单的图形过渡,把它转化为面积相等的长方形。孕伏转化的策略,使学生初步感受转化的作用)

  3.出示例1的两幅图,(作业纸)

  师:这两个图形你们学过吗?

  我们能用已有的面积公式直接计算它们的面积吗?它们的面积相等吗?有什么办法来比较它们面积的大小呢?

  (1)同桌讨论。(数方格,转化(割补))

  (2)动手操作?

  (3)交流自己所用的转化方法,鼓励学生采用多种转化的方法:(如果有学生提出数方格,则提示他们进一步想想不完整的方格如何处理)重点让学生说一说如何将两个图形转化成已学过面积计算公式的图形。然后课件演示。

  师:你是怎样进行转化的?

  (第一幅图:先割下上面的半圆,再将这个半圆向下平移5格,就转化成了54的长方形了;第二幅图:先把下半部分凸出来的两个半圆割下来,再绕直径的上端旋转180度,补到图形上半部分凹进去的地方,于是这个图形也转化成54的长方形)

  师:转化后的两个图形的面积什么关系?(都等于20格)

  师:你怎么想到把图形分割后重新拼合进行转化的?(原图复杂,转化后的图形容易计算面积,而且转化前后图形的面积不变)(板书:复杂简单)

  (4)总结评价。

  师小结:刚才我们为了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先把它们转化成长方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板书:解决问题的策略)

  (评析:转化的目的是为了把困难的问题化为容易的问题,或者把复杂的问题化为简单的问题,利用动画使转化的过程更加直观,更加便于理解,学生动手操作亲身体验了转化的好处)

  二、回顾转化实例,感受转化的价值

  1.回顾以往转化的.经验。

  师:其实在我们以前的学习中,已经多次运用过转化的策略,想一想,在哪些地方用到了这种策略?(可适当提示不同领域的转化)

  生可能会说:

  a、 面积或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中用过形的转化。(平行四边形长方形;三角

  形、梯形平行四边形;圆长方形;圆柱长方体;圆锥圆柱)

  b、 计算中用过数的转化(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小数乘除法整

  数乘除法;分数除法分数乘法)

  C、简便计算中用过的式的转化。

  2、初步感受转化的价值。

  师:这些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有什么共同点?(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陌生的新问题为熟悉的问题)

  板书:新问题熟悉的问题

  师:以后你再遇到一个陌生的问题时,你会怎样想呢?

  (评析:学生曾经多次运用转化的策略学习新知识,引导学生对这些过程进行回忆,从策略的角度重建相关知识的联系,有利于他们理解转化的共同点)

小学六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2

  《数学课程标准》在“解决问题”的课程目标中对“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提出了明确要求: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为了将“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目标落到实处,必须先解决两个问题:其一,如何清晰地界定“解决问题的策略”,明确义务教育阶段小学生应该形成哪些解决问题的策略?其二,如何帮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并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一、关于解决问题的策略

  对解决问题的策略,人们已经有很多研究。波利亚在《怎样解题》一书中谈及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有普遍化、特殊化、类比、猜想和检验、画一张图、建立方程、倒着干等。浙江省特级教师朱德江认为解决问题的策略有尝试和检验、画图、操作、找规律、制表、从简单的情况人手、整理数据、从相反的方向思考、列方程、逻辑推理、改变观点等11种。加拿大的某套数学教材中将解决问题的策略分为10种,并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形象地呈现如下:

  我国课程改革下的实验教材,不再以传统的算术应用题内容为线索,而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线索,以所学运算体现的数量关系为线索,以体现解决问题的策略为线索。人教版教材编排了图示、列举、列表、找规律、从简单情况入手等解决问题的策略。北师大版教材编排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有画图、列表、猜想与尝试、从特例开始寻找规律等。苏教版教材采用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原则,从四年级起集中编有“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安排学生学习摘录与列表、画图、一一列举、倒推;替换、假设、转化等策略。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大致明晰教材中“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内容。

  二、学习解决问题策略的三个阶段

  教师不但要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有哪些,还要思考怎样帮助学生形成这些策略。

  解决问题策略的学习,不可能脱离解决问题的过程,必须和解决问题紧密结合在一起。也就是说,解决问题策略的学习是基于解决问题、为了解决问题的。解决问题,首先是作为学生感受、体会、反思解决问题策略的手段,其次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策略解决新的问题。对学生来说,解决问题的活动价值,不仅仅是解决某一类问题,获得某一类问题的结论,更重要的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发展,即基于解题的经历,形成相应的经验、技巧、方法,进而通过反思和提炼,形成一定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认识、理解、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一般要经历潜意识阶段、明朗化阶段、深刻化阶段。教师要顺应学生的学习心理,展开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

  1.走出潜意识阶段

  对学生来说,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并不是建空中楼阁。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关于策略的认识,在以往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已经初步积累了解决问题的经验,但并不一定关注到了解决问题时隐藏在“背后”支撑解决问题的策略,即学生对策略的认识处于潜意识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往往关注具体的问题是否得以解决,对解决问题的策略处于朦朦胧胧、似有所悟的状况,缺乏应有的思考。学生对解决问题的策略的认识要经历一个从模糊到清晰的过程。教学时,教师可先呈现问题,让学生根据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尝试解决问题,获得一定的经验;再引导学生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并通过回顾性陈述交流,将解决问题的策略“化隐为显”。在回顾性陈述时,学生可能会基于自己的经验和理解,提出不同的策略,教师应引导学生联系解决问题的过程提炼。

  2.步入明朗化阶段

  学生对某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有了初步的感受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将策略明朗化。如:呈现新问题后,组织学生思考可以用什么策略解决问题,使学生具有明确的应用策略的意识;解决问题后,再组织学生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样,随着解决问题策略的初步应用以及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回顾与反思,解决问题的策略就逐步“浮出水面”并凸现出来。这里要指出的是,在教学“新”的解决问题策略时,不能排斥学生应用以往学习的解决问题策略。学生学习解决问题策略的过程,不是小猴子掰玉米,喜新弃旧,而是在不断整合、应用不同策略的过程中,丰富自己解决问题的经验,并在新的问题中主动、综合、灵活应用各种策略解决问题。

  3.走向深刻化阶段

  在学生比较充分地感知了解决问题的策略、明确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后,教师要安排一定的练习,对相关策略进行集中强化,以加深学生对策略的理解与掌握,使学生对策略的认识更深刻,逐步达到运用自如的境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继续反思自己所使用的策略,促进学生形成稳定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教师的眼中,学生采用的策略可能有优劣之分,但学生的思考过程并没有好坏之别,都能反映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所作的努力。因此,即使到了巩固、深化策略的阶段,教师仍不应急于对学生的策略作出评价,而应给学生阐明和讨论策略的机会,让学生在交流、倾听中比较不同的策略,优化自我的策略。为了深化学生对策略的认识,教师可在学生采用一定的策略解决问题后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自己所采用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有什么特点,适用哪些情况?还可采用什么策略解决问题?不同策略之间有无一定的本质联系?学生不断地经历这样的思考,就能对策略的本质有更深入的认识,就能得心应手地应用策略解决问题。

  策略,有助子在解决问题时走出无从下手的“沼泽地”;解决问题,有助于加深对策略的认识、理解与掌握。教师要充分认识策略的意义,进一步在实践中探索学生形成策略的规律,将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小学六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并理解替换的策略,学会根据题中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或相差关系,用替换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不断反思中,感受替换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 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 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掌握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感受替换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替换策略。

  1.动画引入,学生续讲《曹冲称象》的故事。从曹冲是用与大象同样重量的石 头换大象,引出替换的话题。

  2.举出现实生活中替换的例子。通过为小明调换商品初步感知替换策略。

  3.揭示课题,引入例1。

  二、合作交流,探索学习替换策略。

  出示例题1的情境: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都倒满。 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一)分析题意,弄清条件与问题。

  1.你是怎样理解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这句话的?

  2.引发思考,激起尝试的欲望。启发提示:这里6个小杯和1个大杯的果汁才是720毫升,要求小杯和大杯的容量两个问题,能直接求吗?能否将大杯容量与小杯容量两个量与总量720毫升的关系转化成其中一个量与总量的关系呢?

  (二)组织学生合作交流,先议一议怎样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再尝试列式计算。

  (三)汇报尝试情况,归纳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的方法。指名学生汇报自己的想法,板演出算式,并讲一讲每步式子的意义。

  借助媒体演示总结:

  1.大杯换成小杯或小杯换成大杯的依据是什么?

  2.把大杯换成小杯:如果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小杯,一共需要几个小杯?也就是说9个小杯容量是720毫升,那就可以先求出每个小杯的容量。

  3.把小杯换成大杯:如果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大杯,又需要几个大杯呢? 720毫升果汁可以倒3个大杯。可以先求出每个大杯的容量。

  (四)检验。师引导:验证求出的结果是否正确,想一想可以怎么检验?

  ①把6个小杯的容量和1个大杯的容量加起来,看它是否等于720毫升;

  ②还要检验大杯的容量是不是小杯容量的3倍。(板书检验过程)

  总之,检验时要看所求出来的结果是否符合题目中的两个已知条件。

  (五)小结:替换的关键就是把两种杯子替换成一种杯子。得出依据倍数关系进行替换,果汁总量不变、杯子的数量变了。

  (六)学习依据相差关系进行替换。将例1中大、小杯的倍数关系改为大杯比小杯多20毫升你还会替换吗?

  1.议一议,这时还能不能替换?

  2.讨论如果将7个杯子全看作小杯(或大杯)果汁的总量还是720毫升吗?是变多了还是变少了?

  3.试列式解答。

  4.小结与例一不同之处:根据大小杯的相差数进行替换时,总量变了,杯子数没有变。

  三、拓展应用,巩固运用替换策略。

  1.溜冰场:智力填空(分别用倍数关系和相差关系进行替换)

  ①○+○+○+△+△=14, △=○+○

  ○=( ) △=( )

  ②☆比○多1,☆+○+=10

  ○=( ),☆=( )

  2.试一试:三种量间倍数关系的替换题(图略)

  3.练一练:

  ①练习十七第1题 巩固据倍数关系进行替换。

  读题,弄清题意:集体分析,说出不同的替换方案(填空练习);尝试口头列式 解答,并反馈。

  ②教材例1后练一练巩固据相差关系进行替换。

  读题,弄清题意;集体分析,说出不同的替换方案(填空练习);试列式解答并反馈。

  四、总结反思,优化替换策略。

  1.今天学习了一种新策略是什么?运用替换这一策略解决实际问题,你觉得需要注意些什么? (学生总结反思)

  2.师点一点:替换的策略就是将要求的某一问题用另一个问题替代。用替换策略解答的题目特征及替换时的注意点。

【小学六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相关文章:

五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倒推》教案04-09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数学教案01-17

解决问题的策略 03-20

解决问题的策略说课稿07-07

《解决问题策略》教学设计05-12

《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 05-11

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 05-11

《解决问题的策略》优秀 08-08

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 05-12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