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 通知工作总结 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4-27 09:46:27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一、导入

  齐背课文。

  二、鉴赏

  1.因事说理,叙议结合

  本文不同于一般的游记,不重山川风物的描绘,而重在因事说理,以说理为目的,记游的内容只是说理的材料和依据;以记游的内容为喻,生发议论,因事说理,以小见大,准确而充分地阐述一种人生哲理,给人以思想上的启发,使完美的表现形式与深刻的思想内容和谐统一。

  前面记游山,后面谈道理,记叙和议论结合得紧密而自然,并且前后呼应,结构严谨,行文缜密。文中的记游内容是议论的'基础,是议论的事实依据;议论是记游内容在思想认识上的理性概括和深化。前面的记游处处从后面的议论落笔,为议论作铺垫;后面的议论又处处紧扣前面的记游,赋予记游内容以特定的思想意义。记叙和议论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2.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本文的主旨在于阐述要“有志”“尽吾志”的观点,另外也涉及“深思而慎取”的观点,因此,的选材、详略无一不经过精心裁定,紧扣这两个观点。记游部分就写景来看似乎平淡无奇,实际上是深思熟虑、刻意安排的。第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从略;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经过从详。前者又详记仆碑文字,其余从略;后者又记前洞和后洞概况从略,记游后洞经过颇详。记前洞和后洞概况,又前洞略,后洞详;记游后洞,又写经过略,补叙经过、写心情之“悔”详。议论部分对应记叙部分,也有侧重。议游华山洞的心得甚详,借仆碑抒发感慨从略。议游华山洞的心得,又议“志”较详,议“力”“物”从略。

  3.文笔简洁,语言凝练

  本文的记游部分,除为说理之外,没有多余的文字;议论部分,说理充分而有节制,没有无用的笔墨。全篇行文严谨,用墨极为简省,语言精要得当,以致文字难以增删改换。文中的一些句子,如“人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都是平实而深刻、言简而意丰的警句。

  三、拓展

  选一篇在记游的基础上说理的游记(文言文、现代文都行),进一步领会、学习叙议结合的手法。

  四、作业

  自学苏轼《石钟山记》,并与《游褒禅山记》比较。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等11个生字。

  2、运用字理识字法学习井。

  3、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识记生字。

  4、养成认真观察,严谨治学的学习习惯,使学生知道,同样一个字,改变其中的一笔,字义就截然不同。

  教学重点:运用字理识字法学习井。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学习生字。

  1、上课之前老师想请同学们做个游戏,请你为日字加上一笔,使它变成一个新字。孩子们,看汉字多有趣。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些生字不是加一笔变成新字,而是改变五笔变成另一个字,你们想知道它们是哪些字吗?

  2、先出示要与本课生字比较认识的熟字。

  刀、土、开、北、人、由、名、电、勺、瓜、用、风

  3、在复习熟字的基础上比较与本课要学的生字有什么不同。

  4、通过比较字形字意使同学们记住本课生字的读音,领读,指名读,小组读,同桌互相读。

  三、请同学们看大屏幕,看井字的演变过程,字理识字。

  四、学生总结本课生字的特点。

  五、小结

  在学习中,我们应该养成认真学习的态度,同样的'字如果不细心观察,弄错某一个笔画,那么字义就会千差万别,也会闹出笑话,故同学们应记住每个字的正确写法。

  六、作业

  收集和本课相似的字,比一比看谁收集得多。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通过游戏记住字。

  2、各种形式读生字。

  二、指导写字。

  1、注意入字的笔顺,第二笔是长捺。

  2、注意

  3、此字的笔顺,最后一笔是竖弯钩。

  4、注意甩字的第一笔是竖撇,最后一笔是竖弯钩。

  5、注意爪字的第三笔是竖。

  三、课后练习

  读一读,写一写。

  用各种方法读:领读、小组读、男女生读、齐读。

  四、作业

  用虚宫格写生字。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感情,引导他们树立不畏艰险、百折不回、奋勇登攀的凌云壮志。

  二、学习本文描绘景物抓住特征,剪裁疏密有致,叙述旁征博引的写作方法。

  三、进行口头训练,发展想象能力。

  教学内容(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

  重点:

  一、“移步换景”的写景方法。

  二、课文写雨的方法与作用。

  三、登攀“十八盘”的精神。

  难点:

  文章中的引文、典故。

  教学方法:

  讲读法、讨论法

  教学程序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你们游览过祖国的名山大川吗?那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的长江、黄河,那千姿万态、气势雄伟的三山五岳,孕育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一想到它们,民族自豪感就会充盈心头。请说说看,谁游览过名山?游览过哪些山?(学生答)在所有的名山中,五岳为最。哪五岳呢?(学生试答: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五岳之长呢?也在泰山。泰山有拔地通天之势,擎天捧日之举,历代多少文人墨客写诗撰文讴歌、赞美,杜甫的五言古诗《望岳》就是其中之一。(学生背诵《望岳》)

  古往今来,记述登临泰山的文字不少,但“雨中登泰山”的倒不多。物以稀为贵,文以奇取胜。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不仅描述了雨中泰山的独特风姿,更记录了雨中登山的独特情趣。让我们追寻作者的`足迹,沿着他的游踪,领略雨中泰山的神韵,与作者分享雨中登山的收获。

  李健吾,山西省运城县人,现代戏剧家、翻译家。解放以后,致力于外国文学的研究和编译工作,1982年逝世。

  1961年,正当我们国家面对空前的困难,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遭遇严重挫折的时刻,作者写出这样的文章,抒发战胜艰难险阻的豪情,鼓吹“登泰山而小天

  下”,曾经给读者以强烈的“鞭策”与“鼓励”。今天,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仍然可以从中汲取奋发向上的力量。

  二、学生默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弄清课文结构。

  1.借助工具书及课文注释,通读课文。(给生字、词注音、释义。)

  2.讨论课文的结构:课文由几部分构成?每一部分各写了些什么?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课文由三部分构成。l、2两段为第一部分,写冒雨登泰山的缘由;第3—9段为第二部分,写雨中登泰山的情景;第10、11两段为第三部分,写“雨中登泰山”的感受。文章从“几十年来”“好些次”“都当面错过了”登泰山的机会起笔,粗看似乎离题远了点,仔细一想,错过机会的次数越多,希

  望弥补的欲望就越强烈。作家正是用了一个极为贴切的比喻来形容这一心情;“像是欠了悠久的文化传统—笔债似的、”欠债哪有不偿还的道理?第2段,机会终于来了,“偏偏天公不作美”;一个“偏偏”,急切之情跃然纸上。那雨点“淅淅沥沥”,下个不停,“不像落在地上,倒像落在心里”,“等”又“渺茫”。“盼到十一点半钟”终于迫不及待“喊了一句:‘走吧!’”这些文字更是极细腻地描述了作者焦虑、渴望以至按捺不住的心情。冒雨在泰山既是理智的选择,也是感情的驱使。两段文字即交待了“冒雨出发”的缘由,也巧妙地为雨中奋力攀登作了铺垫。第三部分以雨天后下山所见之“平

  淡”(相对而言)反衬山中雨景之“壮丽”,点明“雨中登泰山”、“有雨趣而无淋漓之苦,确有“独得之乐”。这一切又归结于一个“敢”字。“敢于在雨中登泰山”,才能“独得其乐”,否则,机会又将错过,“债”仍然不能偿还。这样安排,一切顺乎自然,首尾呼应,文气贯通。游记文章大多这样结

  构,值得我们仿效。

  三、讨论、讲析“移步换景”的写景方法。

  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第二部分,讨论“思考和练习”第二题。(答案是《教参》第18页)

  2.联系课文第二部分,讲析“移步换景”的写景方法。

  本文写景以“移步换景”之法为主.所谓“移步”是指观察者立足点的变化;所谓“换景”则指景

  观不同,或观察对象的变换,或是由于距离、角度的变化,同一观察对象,面目姿态也会大不相同。这种以观察者立足点的变化为线索,描述所见景物的方法,通称“移步换景”。例如,课文中对“岱

  宗坊”至“南天门”诸多景点的描述,就是以作者的游踪的线索串联起来的.作者走一路,看一路,依次记述了沿途种种景观.正是运用了“移步换景”之法。又如对“紧十八盘”,既有远处眺望(“仿佛一条灰白大蟒,匍匍在山峡当中”),也有下边仰视(“仿佛一架长梯,搭在南天门口”),更有紧贴其前立于其上的精确描述(石级窄窄的,搁不下半只脚)。多角度的描述,给读者留下了立体的印象,给人以亲目所睹如历其境的感觉。

  3.学生阅读课文,划出运用“移步换景”之法的地方并用简洁文字标注出来。

  四、布置作业:阅读课文,解答“思考和练习”第一题。

  第二课时

  一、指名朗读课文第3、5、8段,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熟悉程度。

  二、讨论课文怎样写“雨”,弄清课文写“雨”的作用。

  1。课文是怎样写“雨”的?

  课文紧扣一个”雨”字,既有正面明写,又有侧面暗写。“淅淅沥沥”、“越下越大”、“斜风细雨”等等是正面明写。但正面直接写“雨”,难度极大,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作者十分精明,集中笔墨致力于侧面暗写。那“灰蒙蒙”的雨烟雾气,“把老大一座高山,上上下下,裹了一个严实”,那虎山水库七股大水的声威,山上山下大大小小的瀑布,“飘来飘去”的云雾,都是侧面写“雨”。(《教参》认为这些都是正面明写,似可商榷。)那道旁的野花野草,“挨挨挤挤,芋芋莽莽”,岩上古松怪柏,潇洒多姿,奇形怪状的山石也都神态毕现,无不暗扣一个”雨”宇,虽不着痕迹,却明明白白。

  2.指名口述山中雨景,顺序可作适当调整甚至重新组合,精采词语要充分运用。

  3.课文写“雨”,有什么作用?

  ①创设特定的意境,借“雨”抒情。

  莽莽苍苍的大山。朦朦胧胧的烟雨,创设了一种诗的意境。作者好不容易抓到一个机会,可以一偿宿愿了,“偏偏”遇上这无情的“雨”,一下就是几个小时,“不像落在地上,倒像落在人的心里”,怎不叫人心焦意躁?但是,这淅淅沥沥的雨”,道是无情却又有情。不是这“雨”,那流泉飞瀑、奇树怪石又怎能分外壮丽妖烧?虽然增加了几多艰难,却让你享受到战而胜之的喜悦,为你提供了仔细观赏七真祠中那些塑像的机会,没有让你受到“淋漓之苦”。至于文中的“水”(其实是“雨”),更是情切切、意绵绵。先是“把我们吸引到虎山水库的大坝前面”,后是“陪我们一直陪到二天门”,而后又“跟我们跟到南天门”。可以说,课文中无一景不写“雨“,无一景不合情,情景交融,尽在“雨”中。

  ②设悬念,生波澜,引人人胜。

  文章开头借“雨”设置悬念,中间借“雨”生出波澜,结尾借“雨”抒发感慨。文章的一步步推进,起起伏伏都与“雨”息息相关密不可分。(详见《教参》第15页)

  三、讨论课文的深层内涵;课文开头引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又引杜甫诗句“一览众山小”,用意何在?中间写攀登艰难有无必要?结尾部分“敢于”一词能否删去?

  课文开头引用古诗文,实际上是定下了全篇的感情基调,冒雨登山.既不是寻常的游山玩水,也不是“发思古之幽情”,作者追求的是向艰难险阻挑战。登上泰山极顶“而小天下”!正因为如此,文中写登山之险,“雨”中之难就不是闲笔了。结尾“敢于”一词正是“点睛”之笔。这个“敢于”呼应全篇,揭示了文章的主题。“敢于”冒雨攀登,战胜艰难险阻,才能领略无限风光,才能“感到意兴盎然.”

  课文中写两位老人雨中登山,一位“穿花一般”,一位虽是小脚.却也”稳稳当当”,既交待作者是在他们的“鞭策”与“鼓励“之下,奋力向上的,也是为了以此“鞭策”、“鼓励”读者.

  对课文的深层内涵要在反复诵读课文的基础上仔细品味,深入领悟。

  四、讨论“思考和练习”第四、五两题。(答案见《教参》第19页)

  五、布置作业。

  1.完成“思考和练习”第三题。

  2。作者把人生比作登山,试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感想,写一则读书笔记.

语文教案 篇4

  一、课要上得质朴实效

  时下里,经常听到这样的语文课,孩子的课文还没读上几遍,教师便开讲起来。或教师自己“唱独脚戏”,或任由孩子“东拉西扯”,或多媒体“一灌到底”,或师生“才艺展示”……真可谓“热热闹闹”,孩子到底学到了什么,很难看得出来。我们要把课上得朴实一些,课文要读到孩子的心里,训练要练到孩子的心里,多给孩子一些实惠。

  1.须心中有数、目中有人

  “心中有数”是指教师对教材的把握,既要立足教材又要超越教材,既要把握好教材的价值取向又要开掘教材蕴藏的资源,使得教学内容丰韵起来。我在教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找秋天》时,打破教材这本“圣经”,不囿于课本上提供这幅图画,创造性地“用教材教”。课前让孩子走出教室,在广阔的生活背景中寻找秋天。课堂上引导孩子通过目睹、耳闻、鼻嗅、口尝去感受秋天。利用多媒体手段,引领孩子走进自然、走进生活,欣赏田野的秋天,启发孩子感悟秋是美丽的、是甜蜜的、是芳香的、是丰收的……这样把握教材上起课来才能挥洒自如。“目中有人”是教师从孩子的“学”出发。在《找秋天》的教学设计中,我更关注的是孩子的学习,思考孩子想学到什么,会怎么学,学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怎样帮助解决。给各种不确定性的出现留下足够的空间,并把这些不可预测的事件作为课堂进一步展开的契机。让课堂教学成为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成为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的潜能的时空;成为师生向未知方向探索的旅程。

  2.须创设情境、生发情感

  叶圣陶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觉亲。”作者写文章,胸中有境才能妙笔生花;孩子读课文,入境才能情真意切。教师要善于把握课文内在的思想感情,由景入情,以情观景,启发想象,步入情境。一节好的语文课,一个“情”字怎生了得!“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在教学《雨点》时,通过多媒体手段创设课文的情境,启发孩子想象:“多么平静的小池塘啊!小雨点睡得多香呀,它正做着一个甜蜜的梦呢!它梦到了什么?”……唤起孩子已有的生活体验和情感积淀,启动情感。“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教师要充分利用文章优美的语句,精彩的片段,让孩子充分地感受,全身心地诵读,让语言所抒发的情感溢出纸面。如何让孩子进入“以我观物,物皆著入我之色彩”的境界呢?教师要调动孩子全身的感觉器官,让孩子进入角色。在精美的动画中,在优美的音乐中,孩子情不自禁地站起来、跳起来,眉飞色舞、欢呼雀跃,仿佛觉得自己就是小雨点,在池塘里甜甜地睡觉,在小溪里愉快地散步,在江河里兴奋地奔跑,在海洋里尽情地跳跃。

  3.须熟读精思、涵泳体悟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须引领孩子经历与课文“对话”的过程。首先,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在这个环节中要认真指导孩子读通课文,“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孩子课文不读好,教师决不开讲。其次,熟读精思,领悟话题。“总其言而求作者之意。”引领孩子步步深入,由表及里,求其精微。选择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精彩语段等有价值的话题作为对话的主题。孔子曰:“诵诗读书,与古人居;读书诵诗,与古人谋。”与古人怎么朝夕相处、情感交流呢?当然是通过“设身处地”地品读体验,切己体察,含英咀华,自主领悟话题的外延和内涵,产生个性化的感悟。在这个过程中,把孩子置于课文中“涵泳”,“涵者,如春雨之润花,如清渠之溉稻。雨之润花,过小则难透,过大则离披,适中则涵濡而滋液。清渠之溉稻,过小则枯槁,过多则伤涝,适中则涵养浡兴。泳者,如鱼之游水,如人之濯足。”视书为水,全身心地投入,却不能过急过快,须“润”、“溉”适中。再次,研读探究,多元解读。语文教学的本体价值就是促使孩子言与意的积极感悟、内化、转换,进而运用个性的言语表达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进入“于是读之而喜,拍案叫绝,起舞旋走;读之而悲,涔涔泪落,脉脉欲诉。斯时不知古人为我,我为古人”的境地,达到“我在课文中,课文也在我中”的境界。

  4.须因课设练、拓展探究

  语言文字是工具,不练难以深刻理解,不练难以熟练运用。但是,有些教师迷醉于“花样翻新”、“多多益善”,于是便大搞题海战术,孩子上起课来“真没劲”。要上好一节语文课,教师还要精心设计,因课设练,拓展探究。一句话,就是要把训练练在点子上,练到孩子的心里去。我在教学《黄山奇松》时,这是一篇很好的习作范文。我在引导孩子品读课文以后,展示黄山“怪石”的图片:“我们不仅要学会感受美,而且也要像作者一样去创造美。黄山四绝中的‘怪石’也别有情趣,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块怪石,用你细致的观察、丰富的想象让这美丽的石头动起来、活起来!”孩子稍作准备便妙语连珠:“我想介绍‘仙人指路’,所谓的‘仙人’,身材高大,比一棵黄山松还要高,‘仙人’手拿拂尘,嘴角还带着微笑,手指着西方,好像在给游客指路呢。”“我向大家介绍一下‘天鹅孵蛋’。‘天鹅’正蹲在一座高高的悬崖上,孵着天鹅蛋,它仰望蓝蓝的天空,心想:什么时候,我的天鹅宝宝们才能出世呢?那个时候,我就可以让孩子看一看这美丽的黄山风光呀!”……

 

语文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称赞》是九年义务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18课,本单元的主题是:“别人有困难,我们应该热情帮助,新世纪的小主人就应该友好相处,团结合作。” 爱听好话,这是人们的正常心理,获得他人和社会的认可,这是人的正常需要。文中的小刺猬和小獾相处得多么融洽,多么富有人情味儿!只要是发自内心的称赞,即使是平淡如水的一句话,也会产生想不到的效果。要想获得别人的称赞,得先学会称赞别人。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相互称赞带来的快乐。

  3.关注身边的人,有“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并主动地称赞别人”的意识。

  设计意图: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课采用个性化教学,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展开教学,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领学生自读自悟。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自己对课文内容的领悟取代教材的讲解分析,整个过程为张扬学生个性,激发学生灵性服务。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相互称赞带来的快乐。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

  1.老师夸奖学生。(你坐得真好!老师称赞你!)

  (你的学习用品放得多整齐啊!我也称赞你!)

  (你们的精神真饱满,眼睛一直在注视着老师,我称赞你们!你们真棒!)

  听了老师的称赞,你心里感觉怎么样?

  2.学生夸奖老师。

  3.小结:夸奖你们时,你们快乐吗?人和人之间要互相夸奖,小动物之间也一样需要互相夸奖,互相称赞。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

  4.正音“称赞”。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提示自由读时应该干些什么。比如标出小节序号,圈出生字,不懂的做上记号等等)

  2.检查词语掌握。出示词语,正音。(“刺猬”读轻声;“粗糙”平舌音;“小獾”是一种动物;“傍晚”在五六点。)指名读,同桌互读,读得好并用一句话夸奖。

  3.再读课文,想想课文是写谁称赞谁?出示:()称赞()

  4.反馈:小獾称赞刺猬,刺猬也称赞小獾,他们互相称赞。

  5.快速读课文,找到他们互相称赞对方的句子,划下来。出示句子,练习朗读有关互相称赞的句子。

  (1)他对小獾说:“你真能干,小板凳做得一个比一个好!”

  (2)小獾接过苹果闻了闻,说:“你的苹果香极了,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好的苹果。”

  师:称赞别人时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呢?(愉快)那就带着这样的语气自己来练读是试试吧!(再请同学来读读)

  (老师注意到了,他把“真、一个比一个、香极了、从来没有见过”这些地方读好了,一下子就读出了称赞别人的语气,真好!)(谁愿意再来试试)

  我们一起来朗读这两句话。(师生配合读,并随机称赞。)

  三、学习课文“刺猬称赞小獾部分”

  1.想看看小獾做的小板凳吗?(课件出示图片)你的心里在想什么?并指出哪个是第三个。

  2.小獾是第一次做小板凳,他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

  3.老师来做小獾,做木工很累,你们来称

  (师:“早晨,我在森林里做木工,哎哟怎么了,我扎到手了,没关系再继续做,不好了,流血了,哎,真有点不想做了,泄气了,你们来鼓励我吧。“)让学生说鼓励的话,学生可以说自己的或者是书上的句子。

  4.听了你们的`话,小獾高兴极了,齐读第四自然段。

  5.听了刺猬的称赞,小獾不仅会做板凳,而且还会做椅子了。(出示生字卡片:“椅”、“板”)

  6.书写生字“椅”、“板”,交流。学生在书上插图的相应地方写上这两个字。

  7.正是听了刺猬的称赞,小獾不仅会做板凳,而且还会做椅子了。所以当他第二次遇见小刺猬时,它是这样说的,出示句子:

  在我有点儿泄气的时候,是你称赞了我,让我有了自信。瞧,我已经会做椅子了。这是我的一点儿心意,收下吧。(指导朗读)

  四、小结

  这节课的收获真不少,学习了这篇课文的生字新词,知道了小刺猬的称赞,使原本想要放弃做板凳的小獾又重新燃起了信心,终于做成了板凳,也做成了椅子。

  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小獾的称赞又给小刺猬带来了什么。

  第二课时

  一、谈话引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在美丽的大森林,由于小刺猬的称赞,使小獾有了自信,不仅会做板凳,还学会了做椅子。

  二、学习课文“小獾称赞刺猬部分”

  1.读读5-----9自然段,找到小獾称赞刺猬的句子。

  2.出示第9自然段。指导朗读。

  3.小獾的称赞使小刺猬高兴极了。出示句子:“谢谢你,你的称赞消除了我一天的疲劳!”

  读懂了什么?(引导学生联系第1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小刺猬从清晨出去采果子——傍晚才回来,肯定很累很累,腿也酸了,脚也疼了。刺猬听了小獾的话,一点也不累了,这是好心情带来的神奇效果。)

  还有什么不懂的?(消除、疲劳)

  三、分角色表演读课文。

  1.学生自由准备。(可以自己找伙伴组合)

  2.指名小组表演,评议。

  3.集体表演。

  四、总结

  有了小刺猬的称赞,小獾有了信心,有了小獾的称赞,小刺猬消除了疲劳。是啊!只要是发自内心的称赞,哪怕是平淡如水的一句话,都会带给别人幸福和快乐,让我们以后多发现别人的优点,对别人多一份夸赞,让每个人都生活在爱里面好吗?

  五、书写指导。

  1.出示6个生字:采背但傍清消,让学生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左窄右宽的字应该注意)

  2.觉得自己难以把握的生字写几个。有困难的老师可以范写。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经典)语文教案08-26

语文教案(精选)08-30

(精选)语文教案08-31

(经典)语文教案09-02

语文教案[经典]08-11

语文教案(经典)08-13

[经典]语文教案08-10

语文教案07-20

【精选】语文教案07-21

语文教案(精选)09-28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