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 通知工作总结 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4-27 10:06:18 教案 我要投稿

(经典)语文教案7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经典)语文教案7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认识到:人和自然界的其他生灵有着相互平等、相互依存的关系,应该相互尊重、和谐共处。

  3、了解比较男人和男孩的不同做法。进一步树立保护小动物、珍惜生命的意识。

  重点难点:

  识字、写字,通过理解课文内容,认识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生问好!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小诗,请看大屏幕(点击课件动画视频:蓝天是白云的家,大海鱼儿的家。树林是小鸟的家,泥土是种子的家。)生齐读小诗。

  2、我们都有一个温暖的家!小鱼的家是──(生:大海),那么,小鱼在属于自己的家里生活得怎么样呢?(播放课件:小鱼快活地在海里游来游去。)

  二、初读课文,快乐识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

  2、学生自由识记生字词。

  3、同桌相互指读生字,并交流识字记字的.方法。

  4、分组开火车读生字词比赛,评出优胜组。

  三、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1、学生自由选择段落,同学之间合作读书,全体学生参与读书。

  2、师生共同评议读书的情况。

  3、读完课文,你知道了什么?明白了什么?

  四、指导写字。

  1、出示课文要写的是字。引导学生观察每个字的结构,结构特点是什么?

  2、教师范写,重点指导“久”“乎”“至”“被”。

  3、学生练习写字

  4、师生评议,优秀作业在全班展示,并让展示的学生谈谈自己的写字经验和感受。

  五、课后作业。

  查找资料,了解小鱼生存的环境。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

  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利用不同形式复习课文生字词。

  二、感悟课文,体验情感。

  1、学生自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思考:你能告诉大家你的感受到了什么?

  2、启发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如果你就是在那个海滩上,见到这个情景,你会想些什么?你又会怎样做?

  3、再读课文,把自己的体验读出来。组织学生进行朗读评价。

  4、演读课文第二至六自然段。

  (1)安排小组演读: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由小组长分工,一人读“我”,一人读“小男孩”的话,,其他读“旁白”。

  (2)检查小组演读情况。

  (3)全班挑选三名学生进行演读,师生评议。

  5、思维训练,提问:在演读过程中,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为什么?

  6、“我”听了小男孩的话,看到小男孩的表现后,会怎么想、怎么做?当你看到小动物受伤,你在乎吗?谁能谈谈自己的经力?

  7、引导学生完成“想想说说”:出示文字幻灯片,小组合作完成,鼓励不同的表达方式。

  8、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想法?说说你的心里话。

  三、总结课文

  齐读课文,简单了解故事发展的顺序:课文以“男人”的散步为线索,紧扣小鱼的处境和命运,自然展开场景叙写,最终使我们看到了他那迥异于成人的童心世界,唤起我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审视,小中见大,意蕴深广。

  四、拓展练习。

  走近自己身边那些可爱的小动物,看看它们的生活环境是不是遭到破坏,如果出现这种情况你如何保护它们呢?

  板书设计:

  浅水洼里的小鱼

  小鱼被困:近在咫尺 回不去

  男孩救鱼:走 弯 捡 扔(小鱼在乎)

  保护动物 珍爱生命

语文教案 篇2

  三年级语文上册掌声公开课教案和板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掌握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

  3、教学生懂得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关心、相互支持、相互鼓励、相互帮助。

  教学难、重点:

  1、理解小英获得的两次掌声的含义。

  2、理解小英的心世界。

  教学流程:

  一、生活导入,引出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三、再读课文,概括课文大意

  四、品读课文,感悟理解

  (一)分析人物性格,形成对比,引出掌声

  (二)抓住人物动作、神态描写,分析人物心理,感悟掌声所代表的意义

  (三)结合课文,分析写作方法,积累写作手段

  (四)再读课文,揭示课文主题

  五、拓展沿深,升华主题

  教学设计

  一、生活导入引出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得到别人的掌声吗?因为什么,当然你的心情怎样?

  生:回答问题。

  师:是啊,人人都需要掌声,特别是当一个人身处困境的时候。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13课《掌声》(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理解的生字词,想办法学会。

  生:自读课文,自主认字

  师:同学们喜欢玩“扫雷”游戏吗?

  生:喜欢。

  师:出示课件,找生点击“地雷”认读生字。

  (疾病 骤然 情绪 鞠躬 忧郁甚至)

  生:学生跟读

  师:同学靠自己的努力,认识了本课的生字,恭喜同学们扫雷成功。同学们,我们再来玩一个“听提示 找词语”的游戏,要不要。

  生:要

  师:师说提示,学生对答

  突然的近义词——(骤然)

  找出一个动词——(鞠躬)

  表示意思的更近一层——(甚至)

  生病了——(疾病)

  开朗的反义词——(忧郁)

  表示心情的词语——(情绪)

  师:同学们不仅词语读得好,意思理解得也好。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吧。

  三、再读课文,概括课文大意

  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品读课文,感悟理解

  (一)分析人物前后性格,形成对比,引出掌声

  师:小英是怎样一个女孩呢?谁愿意读一读第一自然段,想信同学们一定能够找到答案。

  生:小英是一个忧郁的女孩——她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

  生:小英是一个可怜的女孩——她一条腿落下了残疾。

  生:小英是一个自卑的女孩——她不愿意让人看到她走路时的样子。

  生:(略)

  师:是啊,小英和我们的年纪相仿,也正值花季年华,她也想像同学们一样唱啊,跳啊,是小英悲惨的命运倒至了她自卑、忧郁。谁能带着这种情感来读一读这一段。

  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评价)

  师:可是,不久以后小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这时的小英是怎样的一个女孩呢?

  师:谁来读一读课文的第五段。

  生:读文。

  师:谁来告诉老师,这时的小英是怎样的一个女孩呢,你是从哪里告诉的。

  生:小英是一个开朗的女孩,她开始和同学们一起交谈了。

  生:小英是一个活泼的女孩,她开始和同学们一起游戏。

  生:小英还是一个勇敢的女孩,她不怕别人嘲笑,走进了学校的舞蹈房。

  师:现在的小英是一个活泼、开朗的女孩,她还是做些什么呢?

  生:畅所欲言

  师:同学们,你们看到这样的小英你们高兴吗?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种心情一起来读一读这一段吧。

  生:齐读课文

  (二)抓住人物动作、神态描写,分析人物心理,感悟掌声所代表的意义

  师:同学们看黑板(忧郁——开朗),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这是一对反义词。

  师:是啊,小英前后性格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是什么力量改变了小英呢?

  生:掌声(板书)

  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第2-4段,在这节语文课上共响起几次掌声。

  生:两次。

  师:请同学再次默读课文,想一想,第一次掌声为何而响起。画出小英动作、神态描写的句子,多读几遍,把你的感受写在一旁。

  生:学生默读课文,完成教师留下的任务。

  师:请同学们按自然段的顺序汇报。(课件出示相应的句子)

  A:“轮到小英的时候,全班四十多名同学的目光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小英立刻把头低了下去。”

  汇报读书感受。

  师:此时同学们的目光里包含着什么呢?

  生:鼓励,希望,支持

  B:“小英犹豫了一会儿,最后慢吞吞的站了起来。我们注意到,小英的眼圈红了。”

  汇报读书体会

  师:小英为什么犹豫了?

  生:分析小英的心理。

  师:这里我们能不能把“慢吞吞”“眼圈红了”去掉,为什么。

  生:体会词语在句子中的重要性。

  师:假如此时小英就在你面前,你会对小英说些什么?

  生:自由发言。

  师:小英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终于一摇一晃的走上了讲台,就在她刚刚站定的那一刻,教师里响起了:

  生:掌声。

  师:这掌声的特点是什么?

  生:经久不息、热烈、持久

  师:这掌握代表着什么呢?

  生:鼓励(板书)

  师:第二次掌声又是为可而响起,这次掌握又代表着什么呢?请同学自读课文

  生:故事讲得精彩,掌声代表着赞扬。

  生:故事讲得生动,掌握代表着肯定。

  生:她普通话讲得好,掌握代表表扬

  师:这次掌声的特点是什么?

  生:经久不息的。

  师:此时在小英心中有千言万语在涌动,他一定有万语千言要对同学们表达。你想小英会对同学们说些什么?

  生:自由发言。

  师:可是小英却什么也没有说,只是向同学们深深的鞠了一躬,这又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她无法表达了。

  生:因为她太激动了

  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师:当小英走下讲台时,她的表情是怎样的?

  生:微笑

  师:从那以后,小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教师引读)

  生:接读。

  (三)结合课文,分析写作方法,积累写作手段

  师:是掌声改变了小英,想一想作者是运用了( )写作方法来突出掌声的作用呢。(师可利用板书引导学生)

  生:对比。

  师:文中有几处对比

  生:小英前后的性格对比

  生:小英走上讲台前后的表情对比。

  师:老师希望你们也能将这种写作方法运用到你们的写作之中去。

  师:多年以后,小英凭借掌声的力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她还给同学们来信了呢,你们想看吗?

  生:想

  师:(读信的内容)

  师:谁能用一句语来根据信的主要内容。

  生:我感谢掌声

  生:我忘不了掌声

  师:同学们,你们感觉小英的故事讲得怎么样。

  生:很感人,很真实

  师:因为作者在写这篇文章时,不仅使用了第一人称的写法,还在课文的开头处做了文章。请同学们读一读第一话

  生:在我上小学的时候

  师:这件事发生在作者小的时候,是作作的回忆,我们把这种开方法式叫作:回忆式开头。这种开头方式会使故事列加生动感人。

  (四)再读课文,挖掘课文主题

  师:让我们齐读最后一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生:要珍惜别人的掌声

  生:我们不要忘记用自己的掌握去鼓励别人。

  生:人人都需要掌声。(板书)

  师:是啊,人人都需要掌握,如果给你一个机会,你会把掌声送给谁呢?(注意引导学生,发言思维不要有局限性。掌握可以送朋友,送同学,送亲人,送老师,送给英雄......)

  生:学生互动,自由发言

  五、拓展沿深,升华主题

  师:掌声是一句温馨的话语,掌声是炎炎夏日中的一标凉茶,掌声是风雨中的一把小花伞,掌声是黑暗中的一只一支蜡烛.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用掌握告诉我们身边的人

  生鼓掌并接读)人人都需要掌声.

语文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山坡羊潼关怀古》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诗词曲五首》中的一首元曲,张养浩的这首小令是元曲中的一首名曲,流传很广,脍炙人口。张养浩是元朝官吏,曾做过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他任职期间,体恤百姓疾苦,赈济灾民,整顿吏治,做了不少利国利民的好事。《山坡羊.潼关怀古》就是他任陕西行台中丞时,路过历朝兵家必争之地的“潼关”,颇有感触,从而创作了一首流传千古的散曲,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书写了祖国河山的壮丽景象,字里行间,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调,结尾二句,更是如同点睛之笔,富含哲理,让人回味无穷,至今读来,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说学情学法

  由于初中学生诗词知识积累少,涉猎面窄;学生颂读能力不是很好,在分析理解、语言表达上较为有限,大多停留在只能解释诗词内容的浅显层面,不能较深入地理解诗词之美,诗人之情,以及诗词所承载的中华精神文化的内涵。因此,作为学习活动的促进者教师更要注重学法的指导。

  针对学生这种实际情况,配合语文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主要是通过指导学生多次诵读,引导学生领会诗人精辟的用词;帮助学生走进诗人所处的特定时空,触摸诗人的心灵,感受诗人的人道主义情怀,丰富他们的生活体验,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这首元曲的积极性。

  说教法

  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纵观世变,吊古伤今,恨时局之险恶,哀民生之多艰,气势雄浑,感情强烈、深沉。学习此诗,重在诵读。但诵读不能停留在同一层面,每一次诵读都要有新的体验和领悟。于是我采取听读、朗读、品读等多种阅读方式,学生自我发现法和教师启发诱导相结合的`方法,真正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启发学学生品味诗歌语言,感悟诗歌内涵。同时在课堂上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更多让学生参与讨论、探究、诵读实践,激发学生的思维,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推敲品味诗歌的语言,初步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

  2.反复吟咏诵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3.培养学生人道主义情怀。

  重点难点

  1、通过多读多背,培养和增强学生对古诗词的语感和悟性。

  2、通过抓住诗歌关键字词,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由《三国演义》主题曲,给同学们营造一种历史沧桑之感,设计话题引出叹世、怀古是散曲流行的题材,《山坡羊潼关怀古》是怀古的名篇。

  电脑课件出示“古潼关地形图”,要求学生介绍潼关的地理位置以及在历史上发挥的作用。(设题目的:缩短学生与潼关的空间距离)

  明确:潼关内有华山,外有黄河,西有长安,东有洛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课前热身

  1.自由读课文(使学生排除朗读疑难,为理解文意作铺垫。)

  2.正音峦(luán) 踌(chóu) 蹰(chú)阙(què)兴(xīng)

  3.齐读(要求读准字音。)

  4、听录音范读课文。(通过示范朗读创设情境,使学生明确朗读时的节奏、重音、语气、语调等。)

  合作探究

  初步感知课文,理解文意,逐步养成自主学习文言的习惯。(具体操作:学生先找出不理解的字、词、句子,教师点拨总结后,课件出示译文:

  华山的山峰像赶集一样汇集一方,黄河的波涛像发怒似的汹涌澎湃,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地势险峻.抬头望西都长安,心头感慨万千.我从秦汉故都旁经过,看到成千上万间宫殿都化为了泥土,不禁感伤无限.王朝兴起,百姓受苦,王朝败亡,百姓还受苦)

  这篇初二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篇4

  教材内容:七年级人教版新教材第五单元,第24课,第2篇散文诗,原为《纸船》,今更新为《荷叶母亲》

  教材分析:

  《诗两首》是七年第五单元以亲情为主题的一篇自读课文,都抒发子女对母亲的爱,在母亲身边,孩子沐浴母爱的光辉,是何等幸福快乐;心中的雨来了,只有母亲,才是子女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读这篇课文,让学生学会用心灵去跟作者进行交流、对话,去分享那真挚美好的亲情。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已有独立识字能力。因此本课的生字词由学生在家独立完成。内容简单,学生容易理解,关键语句多角度感悟,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亲人的感情,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文;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诗的思想内容;

  (3)体会诗的写作特色。

  教学理念:

  1、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活动的积极组织者和引导者。语言教学应以读为基础,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迁移运用。

  2、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对有自主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诗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诗的思想内容

  难点:体会诗的'写作特色

  教学过程:

  一、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激情导入:

  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一种感情,也最能集中地体现亲情,所心在中外文学史上,母爱是文学作品中一个永恒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子里就会涌现出许多关母爱的语句,下面,就请同学们交流搜集的有关母爱的语句。

  生1、“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

  生2、“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生3:世界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

  ……

  师:是的,一次回眸,一个抚摸,每一个平凡的动作都会牵动为人子女的情思,今天我们来学习冰心的深情之作——《荷叶母亲》。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先来了解作者

  二、阅读课文,感知内容

  1、快速默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要求学生:(1)标出生字词,查阅工具书注音释义。(2)抓住要点概括作者对莲的情感态度。(3)引导学生评价,补充同学的概述的不足。

  2、再读课文(男女交叉朗读,个人自由朗读等各种方式)。要求学生进行朗读评价。

  三、朗读感悟,感知作者情感

  师:诗言志,诗传情,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理由是什么?

  生1:母亲对子女的爱,因为荷叶荫蔽红莲。

  生2:子女对母爱的赞颂,从文句“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可看出。

  师:这两位同学能通过自己的感悟,走进作者的心里表现很好。

  四、在基本成诵的基础上,感受写作特色,激发情感体验

  生1:荷叶是母亲的形象。

  生2:红莲是子女的形象。

  生3:风雨是生活中的困难。

  师:本诗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抒发对母亲的爱,请你也用这种手法写一段话或一首诗,表现对母亲的爱。

  (学生试写,老师指导)

  生1:母亲的伞,我是伞下的孩子。

  生2:母亲是春雨,我是幼苗。

  生3:母亲是挺拔的树,我是树上的果儿。

  生4:母亲是灯塔,我是夜航的船儿

  ……

  五、拓展延伸

  母亲啊!

  撇开你的忧愁

  容我沉酣在你的怀里

  只有你是我灵魂的安顿

  小小的花

  也想抬起头来

  感谢春光的爱——

  然而深厚的思慈,

  反使她终于沉默。

  母亲啊!

  你是那春光吗?

  本诗以花映人,抒发儿女对慈母的眷眷依恋之情,唱出了对慈母的爱的赞歌。比喻新颖,语言清丽,感人至深。

  六、作业:

  1完成练习研讨与练习一、二;

  2、在名著导读《繁星》、《春水》选择一首诗进行赏析。

语文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本课用两教时完成,教学目标确定为:

  1、 知识目标:

  ⑴ 学会七个生字.

  ⑵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力目标: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初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

  3、情感目标:在日常生活中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对事物不能墨守成规、迷信教条,应该遵守客观事实。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性的话语展开思考讨论,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

  三、教学难点

  了解古今词义和表达上的不同,弄懂每则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四、教学准备:课件

  五、教学时间: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放课件导入,激发兴趣

  (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产生学习动力、激发主体意识的前提。)

  二、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1、先学《矛与盾》:

  教师范读,领读。使学生读准字音,知道如何断句停顿,读出句子语气。(“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古人读古文的经验,同样也适合初学文言文的学生。文言文的朗读特别要注意节奏和韵味,还要特别注意该停顿的地方要停顿,因此,老师的范读是十分关键的。)

  2、学生自己练习把语句读通顺,读流畅。然后,整体感知寓言大意,试着说一说: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个性化朗读可以将无声的文字变成生活中活泼的语言。教师创操性的编加插图,鼓励学生尝试不同年龄、不同性格人物的个性朗读,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活跃了文言文课堂!)

  三、读通语句,对照注释自悟句意文意

  1、自己边读句子边看课后注释,揣摩句子意思。

  2、小组合作练习说句意,提出不好理解或说不通顺的词句。

  3、全班交流质疑。教师重点指导难句:“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引导学生注意三句中“之”字的意思。

  强调:用现代语言表达古文句子的意思,句子形式可以灵活些,说法不必强求一致,意思不错即可。

  4、把句子意思连起来,练习讲寓言故事。先自己讲,再指名讲。评议:讲得是否正确,语句是否通顺连贯。

  四、明确寓意,联系实际受到启发

  1、小组讨论:

  ⑴ 卖矛又卖盾的人可笑在哪里?帮那个人总结一下教训;

  ⑵ 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事情?举例说一说。

  2、班级交流讨论结果。教师指导点拨: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不实事求是,使自己陷入自相矛盾尴尬境地的人,告诫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讲究分寸。(引导学生回忆、列举生活中的事例,让事实说话,既检验了学生对寓意的理解,又有效地引进生活的活水,加深寓意的体会。)

  五、熟读背诵,进行语言积累

  1、 练习读出感情,再分角色演读(分叙述人,卖矛与盾的人,观看的.人),体会寓言的情境。(教师没有纠缠于字意词性,支离破碎的让学生去理解句子的意思,自始自终都是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去读去悟,有效品味语言,培养语感。)

  2、练习背诵课文。(“熟读成诵”,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达到“其词若出吾之口,其情若生吾之心”的境界。)

  3、读写生字。

  六、板书设计

  矛与盾

  盾之坚:莫能陷誉? 弗能应

  矛之利:无不陷事实求是 前后一致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简述学习《矛与盾》的方法。

  2、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二则寓言《郑人置履》。(板书课题)谁能解释一下题目的意思?有一个郑国人买鞋。那他又是怎样买鞋的呢?让我们来看看课文。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出示课件

  1、结合注释,了解每句话的意思,想一想,短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哪些词句不理解?提出来讨论。

  2、检查自学情况。

  ⑴ 指读短文。(要读通句子)

  ⑵ 本文讲什么事?(有个郑国人去买鞋,到集市上不相信自己的脚而相信尺码,最终没有买到鞋的事。)

  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词句和短文内容。

  2、交流:教师应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引导理解:“郑人有且置履者”,意思是:“有一个郑国人打算买一双鞋”或“有一个打算买鞋的郑国人”均可。“已得履”,“已经拿到了鞋”。“乃曰”是“于是说”的意思。“及反”是“等到返回来”,“人曰”即“有人说”。“何”是“为什么”。

  译成白话文。(有一个郑国人打算买鞋,先自己量了脚的尺码,把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到了集市上才发现忘了拿尺码。他拿到了鞋鞋说:“我忘了拿尺码了”,于是,返回家里取尺码。等到返回时,集市已经散了,因此他没有买到鞋。有人问:“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一试?”那个人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3、那个买鞋的人可笑在什么地方?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具体情况下应采取具体的办法。)

  4、指导朗读。背诵短文。(读出买鞋人的可笑。)

  四、总结

  郑国那个买鞋人和楚国卖矛和盾的人同样可笑。在生活 中,你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吗?举例说一说。

  五、作业

  准备一次古代寓言故事会。(讲故事或用演故事的形式,明事理。)

  六、板书设计

  郑人买履

  度 置 忘

  郑人 不得履

  反归取度 市罢

  墨守成规

  迷信教条

  不遵守客观事实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的:

  一.教育学生在失败面前要采取正确的态度。

  二.学习本文亲切、形象的语言。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失败是个未知数”的道理。

  教学难点:

  体会本文亲切、形象的语言。

  教学方法:

  以学生自读、练习为主,教师提示为辅的方法。

  教时:

  1教时

  步骤:

  一.学生自读课文,并完成下列作业。

  1.看课文或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并给加黑字注音:

  ①一蹶不振jué

  ②气馁

  ③重整旗鼓

  ④怯懦

  ⑤心灰意冷

  ⑥赫赫有名。

  2.这篇文章的`焦点是什么?为什么说“失败是个未知数”?

  3.为了论证论点,课文选用了什么典型事例?这个事例说明了什么道理?

  4.本文语言十分精彩,有的亲切,有的形象,试分别举些例子出来。

  三.检查交流作业,明确:

  1.略

  2.本文的论点即文题:“失败是个未知数”,人们在失败面前有两种态度:一是心灰意冷,一蹶不振,走向彻底的失败;一是汲取教训,奋起拼博,有可能走向成功。采取哪种态度,就有可能产生哪种结果,因此说“失败是个未知数”。

  3.课文选用了19世纪英国将军威灵顿从蜘蛛在风里结网的情景中引发出一个巨大的启示,于是重振旗鼓,终于反败为胜,打垮了对手拿破仑的典型事例,有力地说明了“失败并不是最后的结果”。

  4.先说语言亲切。开头一句用了第二人称,“你舔尝过失败的滋味吗?”一下子就唤起读者的一种生活体验,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使读者很想听听作者的议论。作者所列举的几个事例,都是青少年所经历的,说“失败的滋味当然是苦的”,说真话,说实话,也使人感到真切。最后说“当我们在失败之余,勇于化痛苦为动力,那么就有可能从‘痛苦’这个‘岔道口’找到成功之路,”这一句不用第二人称“你们”,而用“我们”,作者并不以教育者自居,而是和读者站在一起,更使读者感觉作者是自己的朋友。

  再说形象性。总体上把人生比作一条路,便于形象地说明道理。把失败比作“载跟头”,把失败后继续奋斗比作“爬起前行”,把失败的痛苦,比作“下一站”,“不是终点站,而是岔道口”,至于叙述典型事例一段,更是具体形象。

  四.课文总结:

  这篇课文道理分析中肯,而且用典型事例来印证道理,事例又讲得十分生动有趣,增强了说服力,很鼓舞人心。我们今后在失败面前要采取正确的态度,把失败的痛苦化为动力,汲取教训,奋起拼搏,努力走向成功。

  五.作业:

  1.掌握重点词语的解释。

  2.预习《起点之美》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要求:

  1、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上海的建设新貌及上海的建设已开始迈向世界先进水平,从而坚信的改革开放政策,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为家乡灿烂的明天而努力学习,刻苦锻炼的感情。

  2、熟悉作者在参观上海新客站时的所见所闻,简要复述课文。

  3、理解课文是按参观顺序介绍的,了解过渡句的作用。

  4、学习本课生字新词,重点理解“庄重典雅、蔚为壮观、恢宏”等词语,会用“宽敞”、“格外”、“应有尽有”造句。

  5、积累词语,摘录描写建筑物的词语。

  教学重点:

  1.借助填表简要复述课文。

  2.体会过渡句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介绍上海新客站。(板书:上海新客站)

  上海新客站在八十年代是建筑史上最辉煌、最灿烂的创举。它采用现代化高科技手段,整个车站显得气势恢宏,造型别致,尤其令人称道的是它为南来北往的旅客了极大的方便和舒适,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揭示课题。(补充完整课题,带着愉快心情读题。)

  过渡:下面,就让我们跟随小作者一起到上海新客站参观、访问,看看他介绍新客站哪些地点?

  二、范读课文

  思考:上海新客站的.特点是什么?用“——”划出有关词语。

  (板书:雄伟的现代化建筑群)

  三、自学课文

  1.自学字词。

  要求:(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有重点地查阅字典。

  2.读通课文,完成练习。

  课文按(参观先后)顺序叙述,其中第2节到第5节具体介绍了南广场、南大厅、上层候车廊道、(人行)地道和北广场。

  四、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领读生字,注意前后鼻音。

  注意字形:敞、镶

  2.开火车分节读课文。

  3.指名完成填空,齐读。

  4.给课文分段。(按参观前。参观时,参观后分为三段。)

  五、学习第一、第三段

  1.女生读第一段,男生读第三段,想想:人们为什么把新客站称为上海“陆上新大门”?

  2.师:这就是上海新客站的重要地位。课文第一、第三段概括写了新客站的特点和地位,在结构上起了前呼后应的作用。

  3.有感情地朗读第一、第三段。

  师述:作者在这五个地点分别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呢?他又是怎样巧妙地连接这五个地点呢?下节课,我们将深入学习第二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上海新客站的特点是什么?

  2.课文介绍了哪些地点呢?

  3.课文中有五句过渡句,分别将这五个地点巧妙地连接在一起,使全文衔接紧密,过渡自然。齐读五句话。

  过渡:当我们来到车站南广场时,拾头看到什么?

  板书:看到的

  二、学习课文第2节

  1.默读第2节,用“··”点出小作者在南广场

  看到哪些建筑物?用“。。”圈出有关能反映这些景物具有雄伟的,现代化特点的词语。

  2.出示课后习题l的表格,结合学生交流板书。

  地点看到的

  南广场主站屋、大钟、喷水池

  3.重点理解“庄重典雅、造型别致,蔚为壮观”

  4.师引读:当我们来到车站南广场时,抬头看到了庄重典型的——(主站屋),古堡式的——(大钟),造型别致的——(喷水池),合为一体,蔚为壮观。

  5.简要复述这小节内容。

  过渡:南广场给人留下的印象是雄伟的,现代化的。之后,我又跟随妈妈步入南大厅。

  三、学习课文第3节

  1.指名读过渡句2。

  (1)理解“气势恢宏”的意思。

  (2)这句话在这一节中起什么作用?

  2.围绕“气势恢宏”,作者是怎样写具体的,默读第3节,用“··”点出作者看到的景物,用“~~”划出“我”听到的语句。

  板书:听到的

  (1)完成表格中第二行内容。

  (2)结合交流板书。

  地点看到的

  南大厅吸顶灯、候车室、自动扶梯普通候车室母子候车室

  3.师引读板书。

  我跟随妈妈步入南大厅,大厅气势恢宏。我不仅看到——(吸顶灯、候车室和自动扶梯),而且听到妈妈对(——候车室)的介绍。

  4.简要复述这一节内容。

  过渡:游览完毕南大厅,“我”又来到上层候车廊道里,妈妈一面带我参观,一面告诉我什么呢?

  四、学习第4小节

  1.指名读第4节,思考,这一节主要介绍什么?

  (理解“应有尽有”)

  2.用“——”划出上层候车廊道里应有尽有的设备,并说明了它们的作用。

  3.指名读句。(理解“首屈一指,媲美”的意思。)

  4.独立完成表格中第三行内容。

  5.师引读。

  在上层的候车廊道里,妈妈一面带我参观,一面告诉我——(这里的设备应用尽有),我看到(自动显示翻牌,电视问讯台等)。这样的规模设备——(国内首屈一指,国外为数不多)。

  6.简要复述第4节内容。

  过渡,穿过廊道,我和妈妈顺着铺有粉红色地砖的3号站台走去。在人行地道,我又耳闻目睹到什么呢?

  五、学习第5小节

  1.默读,独立完成表格,同桌简要复述这一节。

  2.联系上下文理解“钻”、“昌”。(前呼后应,点出新客站“现代化”。)

  3.齐读第5节。

  六、全文

  上海新客站在八十年代堪称全国一流。随着时代发展,科技进步,今天,当你再次步入新客站时又会有许多惊人的发现和焕然一新的感觉。

  你们不妨再到那儿去走一走,看一看,拿起手中的笔仿照课文的写法写出一今日上海新客站。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02-26

语文教案02-27

语文教案02-27

语文教案03-03

语文教案03-04

语文教案03-04

语文教案02-14

语文教案02-16

语文教案02-17

语文教案02-25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