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大班科学实验神奇的水袋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班科学实验神奇的水袋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班科学实验神奇的水袋教案1
活动目标:
1、情感目标: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2、认知目标:大胆尝试了解盐溶于水中会增加水的浮力,水中盐越多,水的浮力越大,并能初步了解死海让人漂浮的成因。
3、能力目标: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
幼儿已有经验:知道有些物品在水中会浮于水面,有些物品会沉在水底的浅显知识
2、物质、材料准备:
水、葡萄若干、一次性水杯、一次性碗、盘子、糖、盐、味精、抹布、水桶、勺子、小物品若干(核桃、泡沫块、树叶等)、PPT、动画。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谜语《水》
一种东西清又清,没有味道很透明。
大家每天都要喝,一天少它都不行。
2、简单说说水的特点: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水有哪些特点吗?
(小结:水不仅没有颜色、没有味道而且还有浮力呢,所以我们可以在水里游泳,东西还可以浮在水面上。)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几样东西,我们一起来看看哪些东西放在水里会浮起来?哪些东西放在水里会沉下去?
二、基本部分:
(一)让幼儿感受物品在水中的"沉"与"浮"。
1、教师做实验,幼儿观察物体沉浮现象。
2、教师提问:为什么泡沫、核桃、树叶会浮在水面上,而葡萄会沉在水底呢?
(小结:因为泡沫、核桃、树叶这几样东西很轻,它们的重量比这杯水的浮力小,所以能浮在水面上,而葡萄的重量大过了这杯水的浮力,所以它会沉在水底。)
(二)小魔术"葡萄浮起来了"
1、你们有什么办法让葡萄不沉下去,浮在上面呢?(幼儿讨论)
2、教师演示(变魔术)我也有办法让葡萄浮起来,我既不用***的方法,也不用***的方法。
小魔术,出示一杯放了盐的水,葡萄放进去立刻就浮了起来。
(原来我在水里加了一种神秘的东西,你们猜一猜是什么?)教师出示盐、糖、味精(用不同颜色的碗装着)。
问:我刚才就是往水里加了这三个"好朋友"中其中的一个,你们猜猜我放的会是谁呢?我现在先不告诉你们,我请小朋友们都来做一个小科学家,自己动手,去试试,发现我的秘密,你们有兴趣吗?
(三)第一次探索:盐可以增加水的浮力幼儿分成三组,每组6人,幼儿人手一个杯子、一颗葡萄、一把勺子、一杯清水、每桌放置一种调料,幼儿开始试验,把这三种调料各倒进水杯中搅拌,到它们完全溶解后再放入葡萄,看看有什么有趣的现象?
师幼共同总结:从刚才的探索结果我们可以知道,原来老师放的'那个神秘的东西是盐,盐水能增加水的浮力。
盐能增加水的浮力,那么盐的多少和浮力有关系吗?(递进的提问引出下次试验)
(四)第二次探索:盐越多浮力就越大幼儿给水中加盐,逐步越加越多,并搅拌完全溶解,看葡萄沉浮情况,教师逐一指导。
师幼共同总结:只有当盐达到一定浓度后葡萄才会浮起来,说明盐越多水的浮力就越大。
(五)扩展经验:观看死海图片及PPT《死海的秘密》。
小结:死海里有非常非常多的盐,它的盐含量是普通海水的十倍,死海里的水浮力非常大,所以人能漂浮在海面上。
三、结束部分: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并知道,盐溶解在水中后能增加水的浮力,盐越多水的浮力就越大。
活动延伸: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许多的材料,如玻璃球、鸡蛋、橡皮泥、玩具等等,我们都可以去试一试,加几勺盐能让它们浮起来,同时也可以想一想,我们能让葡萄浮起来,那有什么办法让葡萄沉下去呢?小朋友们回家跟爸爸妈妈一起去试一试吧,找到办法了带来给我们大家分享吧。
大班科学实验神奇的水袋教案2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积极有兴趣地探索影子的产生和变化,使幼儿发现影子的产生与变化是与光源的变化有关的。
2、培养幼儿间的协商、合作关系,鼓励幼儿记录实验结果。
3、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4、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活动准备:
幼儿每人一个手电筒,若干小玩具和圆柱体积木,每人一份记录卡,每人一支记号笔,投影仪,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一、手影游戏导入:猜猜小动物
二、影子的产生。
1、第一次操作观察:幼儿拿手电筒和玩具分组做影子实验,探索发现光、物体和影子三者的关系。
2、交流:你是怎样帮助物体找到影子的?
引导幼儿:打开手电筒,光照在板上——没有影子,让光照在影子上——影子出现在板上,关上手电筒——板上就没有影子了。
3、小结:因为有光,物体挡住了光,所以有影子。
4、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光能照出影子来?
5、小结:生活中的太阳光、月光、灯光、火光都能照出物体的影子。
三、影子的变化
1、出示多媒体课件,向幼儿展示生活中的影子图片。
请幼儿观察,都发现了哪些物体的影子?有什么特点?光源是什么?
2、交流:你发现这些生活中的影子都一样吗?
3、小结:影子有的大,有的小,还有各种形状。
4、第二次操作观察:引导幼儿从不同的方向照物体,发现影子的方位及大小变化。
5、交流:你的影子是怎么变的?
6、小结:光在左,影子在右;光在右,影子在左:光在上,影子小;光在旁边,影子大。
7、第三次操作记录:让我们再去试一试,把你试的结果记录下来。
8、讲评记录卡。
四、影子的利用。
1、交流:你们知道生活中影子有哪些用处?
2、小结介绍:人们用影子的原理发明了电影;工程使用高楼的影子计算出高楼的高度;科学家用月球上山峰的影子计算出山峰的高度;艺术家用影子的原理发明了一种很有趣的皮影戏。
3讨论:影子在生活中还会造成哪些不便?
4、介绍无影灯:在医院,医生动手术时如果有影子会让他们看不清,就会发生医疗事故,所以他们向科学家求助,科学家就发明了一种无影灯,在这种灯下影子就会没有了。
活动延伸:
向家长、老师了解无影灯的原理。
活动反思:
综合实践活动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是学生从做中学而进行的经验重组的活动。我们知道综合实践活动是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让学生亲身经历、动手去做,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获得对于实际的真实感受,真正体现了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和自我发展的主体,学生的主体性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活动和交往是学生成为个体生活的主体和社会生活的主体的必经途径。
以活动为载体,在实践中感受自然,体验生命的意义。听别人说得津津乐道,不如亲自做一做来得实在。综合实践活动就是学生在自由的氛围中真真切切地感受、实验、探究。让他们在活动中体验生活百味,收获成功的喜悦。所以在设计《神奇的影子》这一主体活动时我充分的考虑到了这一点,活动主要就是以学生体验为主,学生在体验中获得,在体验中发现,在体验中成长。
本课的教学目的是在手影游戏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观察、寻找影子的热情。那么在这一环节,我充分的让学生在小组内模仿各种动物,做出关于它们的手影动作,学生的积极性相当的高,同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各种手影的图片,给学生以借鉴,这样他们的兴趣更高了,当模仿出一种或多种动物时,从他们的脸上我看见了成功的喜悦。在展示这一环节上更加让我喜出望外的事,竟然有两组学生利用自己制作的手影动作编出了两个优美、风趣的手影故事,顿时,也让我感受到了成功的的喜悦,这喜悦是学生们赋予我的。课堂上到处洋溢着学生对自己作品的联想,展现着孩子们独具个性的作品和话语。传达着一群天真烂漫的孩子对生活的无比热爱。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高高兴兴地耕耘、收获。在潜移默化的锻炼中,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等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以活动为平台,在交流中绽放智慧,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综合实践活动把教学过程视为一种交往合作的过程,是师生在社会这一广阔天地中进行的多边、多向、多方面的人际交往和相互作用的过程,强调把学习活动和社会活动结合起来,把学术的目的和社会的目的、个人的目的和群体的目的协调起来。“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故事一直以来讽刺着我们合作意识的淡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创设多种机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在进行手影游戏和影子实验这一环节中,我充分利用了小组合作的意识,有目的的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活动,培养合作意识,锻炼交际能力。有的小组刚开始并不团结,导致有的学生能做手影,而有的学生做不了,纠其原因是没有人帮助拿手电筒,自己就不能做,这样,小组内的.活动就比其他小组要慢了许多,想当然,肯定是编不了故事啦!在展示中就比其他小组要略逊一酬。在第二个试验中,我就特意走到刚开始不团结的一小组,简单的跟他们说了说上次的原因,同学们是很聪明的,一会就体会到了老师的意思,也感觉到自己本组不及别组的原因。马上振奋起来,团结合作,有的纪录、有的观察、有的实验、有的补充……这样次,每一小组都很积极,得出来的结论也很真实特别,而且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哦。
经过一节课的活动,交流,渐渐的同学们都能听取别人的建议和意见为自己所用了,也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别人,方法教给别人了。一方面在学生与学生的合作交流中,每个学生是轻松的,安全的也是自由的,所以很多新奇的点子和语言都能不经意间流露出来,另一方面在学生心目中渐渐的形成这样一个意识:做任何事,几个人的智慧远远超过一个人,为合作意识的培养打下基础。
这次活动只是本次活动的开始,真正精彩的还在后面的活动中,虽然在这节课上学生有想法,有收获,有参与,但是我还是觉得课内还有一些细小环节需要在以后的活动中进一步修改和完善。虽然这门课程本身就还没有完善,都还处在一个实验、探索、搜集、整理的过程中,但是我相信自己能跟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一起进步。
大班科学实验神奇的水袋教案3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谈话等方式了解有关电池的一些小知识,认识电池的特征,了解正确安装电池的基本常识。
2、发展动手、发现能力,并记录自己的探究过程人们生活带来的益处和危害,增强环保意识。
活动准备:
1、不同型号的电池若干。
2、钟表、手电、电动玩具、录音机、手机等。
3、记录单、笔若干。
活动过程:
一、通过观察、讨论认识电池
1、利用玩具吸引幼儿,并且拨动开关,提出问题:玩具为什么不动?
2、证实幼儿的猜测,引出活动的主题--电池。
3、幼儿观察电池。
师:电池是怎样的呢?旁边桌上有很多电池,请小朋友去玩一玩,看看电池上有什么小秘密?(自由观察、操作)
4、电池上有什么标记符号?知道电池上有“+”正极、“-”负极。
电池的两端一样吗?知道鼓出来的一端是正极,平的一端是负极。
电池都是一样大小的吗?知道电池的'大小不同,型号也不同。常用电池有1号、2号、5号、7号电池等。
5、教师小结电池的特征:知道电池上有“+”正极、“-”负极。知道鼓出来的一端是正极,平的一端是负极。电池的大小不同,型号也不同。常用电池有1号、2号、5号、7号电池等。
二、操作实践,掌握电池的安装方法。
1、你们知道电池有什么用吗?(幼儿自由说)
选择自己喜欢的物品去操作。
介绍记录单,鼓励幼儿把操作结果记录下来。(试过了你就在操作纸上记录,如果成功地让钟表走起来了或让手电筒亮起来、玩具动起来了,就在操作纸上的相对应的物体下打√,如果失败了就打X(幼儿操作,教师观察指导幼儿活动情况)
3、引导、归纳安装电池的方法。
(1)请小朋友讲述操作过程及结果:你是怎样安装电池的?成功了没有?找一找看安装电池有没有小窍门,好办法。
(2)小钟表、手电筒、电动玩具等在安装电池的地方有什么标记?有没有和电池一样的标记?引导幼儿归纳安装电池槽中的弹簧和电池安装时的关系。知道把电池平的一端(负极)放在弹簧上,鼓的一端(正极)放在没有弹簧的一端。
引导幼儿归纳双向电池排列方法。知道虽然是两排,但仍然是电池平的一端(负极)放在弹簧上,鼓的一端(正极)放在没有弹簧的一端。
归纳单向两节电池的安装方向。知道电池是正级负级、正级负级相连。引导幼儿发现说出:电池上正负极的标记,和电池槽中正负极标记的关系和作用。知道这些标记是告诉人们安装电池的方法。
4、幼儿再次操作
三、看课件,了解电池给人们生活带来的益处和危害,增强幼儿的环保意识。
1、电池的用处大不大?你还知道什么东西也要用到电池的?
2、看课件,教育幼儿不要乱扔废电池,用过的电池要进行回收再利用,尽量减少污染。
大班科学实验神奇的水袋教案4
活动目标:
1、通过让幼儿观察、操作、探索,了解种子的内部特征。
2、激发幼儿的科学探索精神。
活动准备:各种种子、放大镜、纸、记号笔、录象
活动过程:
(一)、引起兴趣师出示各种各样的种子,进行提问:
1、“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什么?”
2、“为什么叫种子呢?”
(二)、操作探索
1、师提问:“请你们猜猜种子里面有什么?”
(幼儿将自己的`答案以绘画的形式记录在纸上)
2、幼儿介绍自己猜测的答案
3、师再次提问:“种子里面到底有什么?种子有哪些部分组成?”
(幼儿解剖各类种子,用放大镜进行观察,再次将自己的答案以绘画的形式记录在纸上)
4、幼儿介绍自己观察的结果
(三)、观赏结束
1、幼儿观赏录象,验证自己的答案
2、师总结结束
:
幼儿对种子发芽的实验很感兴趣,本节课能以自己最小的支持,促进幼儿最大限度的发展。在上课的过程中师幼配合的比较好,幼儿在观察种子发芽的过程很专注,能每天到教室就到自然角观察种子发芽,当发现在黑盒子里、在没水的瓶子里和在放入很多水的瓶子里的种子不发芽时有的幼儿能主动问老师。但大多数小朋友不是很主动记录种子发芽的过程。
大班科学实验神奇的水袋教案5
活动意图:
要使大班幼儿领会看不见、摸不着的“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幼儿是难以接受的。只有让幼儿参与各种操作活动和开展有目的的游戏活动:去尝试感受、探索、发现、完成学习任务,这样才能使幼儿变被动学习者为主动学习者、探索者,从而萌发爱科学的积极情感。
活动目标:
1、由于地球引力,各种物体在空中会自由下落。
2、感知不同物体下落是与物体重力和空气浮力有关。
3、改变物体下落的`速度,培养幼儿动手试验和观察的能力。
4、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白纸、小沙包、羽毛、夹子、彩带、积木。
活动过程:
一、感知物体自由下落的现象。
(1)把这沙包(白纸)往上扔,会发现什么?
(2)这些东西都怎么样了?(掉下来)
扔上去的东西为什么往下落?
因为地球引力,抛扔物体在空中都会自由下落。
二、物体下落速度有快有慢。
(1)这些物品下落时哪些快哪些慢?(同一高度)
(2)讲解表格,幼儿分小组合作完成表格。
(3)同时抛物体,下落速度有快有慢。
(4)校对表格,共同发现证明白纸、羽毛、彩带、下落速度慢,而沙包、夹子、积木的下落速度快一些。为什么?
小结:知道由于地球的引力物体都会下落。在同一高度上,重的会比轻的落得快。轻而大的物体扔不高,落下来也慢;重而小的物体扔得高,落下来也快。
三、幼儿尝试探索
1、有没有办法,让两张相同的纸,一张纸落得稍快一些?
2、大胆想像和尝试,找出答案。
将一张纸用夹子夹住,下落时速度会加快。
3、知道物体通过改变,也会改变它的速度。
活动延伸:
在区域活动中让幼儿继续感知。
活动反思:
吸引力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力”,通过游戏的层层引导,首先感知物体的下落现象,其次比较两种物体的下落速度,再次讨论怎样改变同一物体的下落速度,让幼儿积极的参与游戏,并尝试通过感受、探索、发现、引导幼儿完成学习任务。这样使幼儿由被动学习者变为主动学习者、探索者,从而培养幼儿动手试验和观察的能力。使科学活动顺利地延伸到幼儿的一日活动中,不为“教”而教,只是幼儿的“学”而教,突出幼儿的主动性和自主性。
大班科学实验神奇的水袋教案6
设计背景
儿童是天生的“科学家”他们有无穷无尽的好奇,而且常常把这些好奇付诸于行动,通过各种尝试增长知识。我本次的活动组织是为了满足孩子探究实验的需求。
活动目标
1参与实验了解水滴在不同纸张上的现象。
2学会观察,培养幼儿大胆探索、积极思考的学习态度。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体验水滴在各种纸张的变化
难点:观察并比较滴水之后的纸张
活动准备
1不同的纸张(如:蜡光纸、纸巾、宣纸、塑料包装纸等)
2清水、颜料水若干、盆子若干、
3滴眼器若干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请幼儿坐好让幼儿以小组为单位做实验。
二、基本部分:
1、用滴眼器分别在塑料包装纸、纸巾上滴清水,看看大大小小的水滴或水印是如何形成的`。
2、讨论:让幼儿观察,滴在纸巾和滴在塑料包装纸上的水滴形状一样吗?
3、让幼儿用滴眼器滴颜料水在宣纸和蜡光纸上,看看水印在这些纸上的变化。
三、结束部分:
与幼儿一起用颜料水在宣纸上作画,教师评论绘画作品。
我本次组织的活动,我班幼儿都能达到教学目标,但在活动准备上还是欠缺一点就是:没能给幼儿准备围裙以至于在作画过程中有些幼儿的颜料水沾到衣服上了,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得多多注意了。
大班科学实验神奇的水袋教案7
活动意图:
本活动是从蒙氏工作中红棒的延伸——红棒十字架引出的。蒙台梭利教具目标单一的特点,使孩子们获得的经验是严谨有序的。利用这一契机来开展科学活动。引导幼儿初步感受了什么是平衡。
活动目标:
1、尝试改变两端积木重量,探究平衡方法。
2、发现操作规律,培养科学的精神和态度。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
红蓝棒“3”四根、红蓝棒“1”四根、记录纸、铅笔、橡皮、大记录板、黑色水笔、积木。
经验准备:
进行三次活动:第一次活动引导幼儿在搭建红棒十字架中,初步感受平衡的概念;第二次活动引导幼儿通过改变支点使红蓝棒保持平衡;第三次活动引导幼儿感知在平衡的红蓝棒“4”两端要添加同样块数的积木才能让红蓝棒保持平衡。通过i次试验,幼儿掌握了试验的基本规则和记录的初步方法。
此次活动让幼儿探索如何改变红蓝棒“3”两侧的重量,让红蓝棒达到平衡。
活动重难点:
使红蓝棒“3”达到平衡的条件:短的一边的积木数要多于长的一边。
活动过程:
1、回忆并巩固上次实验结果与经验。
教师:上次我们做的平衡实验得到什么结果了呢?
幼儿:在红蓝棒“4”的两边,要放一样的积木才能平衡。
老师出示红蓝棒“4”,一个小朋友往两边各放两块积木,红蓝棒平衡。
2、介绍本次实验。
教师:今天我们换一根红蓝棒3,我们要将支点放在红蓝棒“3”的“2”和“3”之间,你们猜猜会怎么样?(教师边介绍边演示放的位置)
幼儿:那肯定不平衡。
教师:我们来试试看啊。(把红蓝棒“3”摆在支点上)呀!不平衡!那怎样使红蓝棒“3”达到平衡?
幼儿:要在短的那边多放积木。
幼儿:要在长的那边多放。
幼儿:应该是在短的那边多放吧?
教师:为什么你认为是在短的那边多放呢?
幼儿:那我就不知道了。
幼儿:我觉得是要在长的那边多放,因为那边长。
幼儿:你没看见那边沉啊?肯定得少放。
教师:你们想不想亲自试一试呀?
3、介绍实验规则和记录时的注意事项。
教师:到底怎么才能让这个不平衡的红蓝棒达到平衡呢?我们做试验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幼儿:积木的两边要对齐。
教师:你是说积木的边要和红蓝棒的边对齐吗?
幼儿:对,要不就不准了。
幼儿:要放在支点的中间,要不就不稳了。
幼儿:要把“2”和“3”的那个线和红蓝棒“1”那儿对齐。
教师:刚才小朋友们说的这些规则大家都同意吗?积木两端要与红蓝棒的两边对齐,支点(红蓝棒“1”)放在蓝色段内,它右侧的边缘与红蓝棒“3”的“2”和“3”的分界线对齐,而且要放在支点的中间,还要记下真实结果。
幼儿:同意。
4、幼儿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提醒幼儿边实验边记录结果。
第一组:幼儿①把三角积木对着2、3之间的线放好,幼儿②歪着头看了看:“行了。”幼儿①拿一块放在长边,幼儿②拿一块放在短边,幼儿①又拿一块放在短边,红蓝棒的短边翘起来了,两边基本平衡了,幼儿②在记录表上记录下结果。接着幼儿①就在长边放两块积木,幼儿②往右边放两块积木,还是长边低,她们俩说:“怎么回事?”于是又拿一块往长边放,长边更低了。幼儿②说:“不对,长边太沉了,得往这边放。”说着拿起长边的一块积木放在了短边上,红蓝棒平衡了……
第二组:幼儿③和④都操作积木,不断地在两边放积木,平衡了再添加积木,没有记录结果。教师:“你们发现什么结果了?”幼儿⑧:“短边总是比长边放的多一块。”幼儿④:“不是多一块。”教师:“到底多几块?”幼儿③:“就是多一块。”幼儿④说:“不对。”教师:“你们为什么会记不住了?”幼儿③:“忘了记录了。”教师:“你们发现了一个规律,也挺好的。不过还是要将结果记录清楚,才能验证你们的发现呀。”
5、分享实验结果,总结规律。
老师请每一组幼儿把成功的积木的数量填写在大的记录表板子上。
教师:你们发现什么规律了吗?和你们最开始猜想的一样吗?
幼儿:和我猜想的一样,长的那边积木少。我猜想对了。
教师:那为什么长的那边积木少呢?如果我再往长的这边多放会怎么看,本来长的这边就沉下去的,你要是再放,不就更沉?
教师:可为什么长的`这边会沉下去呢?
幼儿:因为这边木头多,就重呗。
教师:今天我们又发现了平衡的方法,谁来说一说?
幼儿:红蓝棒短的一边放的积木多,长的一边的积木少,红蓝棒“3”就平衡了。
活动反思:
活动的生成来源于蒙氏班的教具操作,突破蒙氏教具单一的目标特点,将蒙氏教具固有的操作灵活运用,教师引导幼儿运用红蓝棒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平衡实验”,使它成为幼儿学习和探究的工具。这是一个没有采用标准测量工具的平衡活动。虽然不是那么精确,但从幼儿不断的探索和严肃认真的眼神里,我们看到了幼儿敢于实践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探究精神。通过实验探索两边各放几块积木,可以使红蓝棒平衡,在操作、记录和经验整合中,他们获得了关于平衡的相关经验。
不足之处:
由于支点的受力面积比较大,积木也不完全等重,所以得出的结论不会完全精确,只能是模糊的描述总结:红蓝棒短的一端添加的积木多,长的一端添加的积木少,才能使红蓝棒“3”达到平衡。所以工具的严谨性稍微差了一些。
大班科学实验神奇的水袋教案8
活动设计背景
我们班的孩子一直都对我的黑板为什么会吸东西很感兴趣,也经常问我老师这个东西为什么会被黑板吸住,磁铁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我想既然他们这么有兴趣,就为他们设计了这样一节课。本次活动的内容源于生活,选取了幼儿现实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物品,它是幼儿能够直接感知,容易理解,并且用有吸引力的事物作为学习对象,增进幼儿的学习兴趣,让幼儿置身情境中去感受、去学习,既获得了许多磁铁的知识,也培养了幼儿科学探索的兴趣、习惯和能力。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积极参与探索活动,萌发求知欲望,体验科学实验所带来的乐趣。
2、让幼儿在玩的过程中,了解磁铁的基本特性和作用。
3、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初步学习用记录的方式记录自己的实验结果。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让幼儿通过自主活动了解磁铁的基本特征。
活动难点:让幼儿通过探索,合作发现并记录观察结果。
活动准备
各种形状大小不同的磁铁、积木、回形针、积塑、饮料瓶、树叶、小剪刀、钥匙、铁夹子、铁盒子、小铁环、镙丝钉、水瓶、木板、纸、布、磁铁的小人、公园的背景图、记录表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1、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变个魔术。(事先准备好的一张公园图片放在桌子上,图片上放有磁铁小人)老师操控磁铁在下面移动,带领磁铁小人游公园。操控磁铁使小人翻滚跳跃,表现出小人游公园的快乐心情。
2、师:小朋友,你们想想看,老师是怎样变的魔术呢?到底是谁在帮助小人游公园呢?(出示磁铁)
3、介绍磁铁的特性,结合实例讲解什么叫“吸引”。
4、 “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用过磁铁,用来做什么?”
5、产生问题:磁铁能吸引住哪些东西?(幼儿假想猜测)
(二)操作探索
1、吸各种制品
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很多磁铁和装有各种小东西的封袋,假如你们想知道磁铁能吸引住哪些东西,就用磁铁吸吸看,然后互相说一说,吸住了哪些东西?”
幼儿玩磁铁,老师巡回指导,鼓励幼儿每样都去吸一吸。
提问:磁铁吸住了哪些东西?
小结:原来磁铁吸住了铁钉、针......吸不住木块、布条、玻璃......
2、记录
师:小朋友用磁铁吸住了很多东西,那我们把这些能吸的东西通通都记下来好吗?
师发记录表,在能吸的东西下面画“√”。不能吸的东西下面画“×”。
小结:请你们记住这些可以被磁铁吸的东西和不能被磁铁吸的东西。
(三)讨论活动
1、为什么有的东西能被吸住,有的东西不能被吸住?
2、被吸住的东西是什么做的?
3、小结:铁制品能被磁铁吸住。
(四)磁铁游戏
1、师:“磁铁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大的用处,它还能变魔术呢,今天就让它带着小朋友玩魔术好吗?”
2、让幼儿玩磁铁,让磁铁粘着桌子下面移动,看桌子上的铁制品也会跟着移动。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主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新《纲要》科学领域的内容与要求中有这样的表述:“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与探究欲望”、“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等,突出了教师在幼儿探索中的引导作用,本次活动,我先引导孩子们观看魔术表演,孩子们特别感兴趣,同时我启发孩子们猜测是什么东西使纸上的东西动了起来,几乎全部小朋友都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只有张渝雅大声说了下面有磁铁。在指导孩子时,我发现很多孩子把积木、花布猜测为可以被磁铁吸起来,还有很多小朋友把硬币定为不能吸起来,经过试验以后才发现积木和花布不能被磁铁吸起来,硬币可以被吸起来,并把自己所得到的试验结果记录在记录表上,本次活动我为孩子们准备了很多的操作材料,孩子们在活动中探索了磁铁的特性,同时知道了什么东西可以被磁铁吸起来,什么东西部可以被磁铁吸起来,尝试了先猜测,再记录和边试验边记录的方法,大部分的孩子学会了记录,但是还是有个别孩子不知道如何记录,在以后的活动中应该多引导孩子们学会记录自己的试验结果,还可以鼓励他们去生活中和大自然寻找可以被磁铁所吸引的东西。
大班科学实验神奇的水袋教案9
活动设计背景
在进行《大地妈妈》这一主题活动的时候,孩子们在不断地探索土壤的秘密,同时也对土壤上生长的植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经常问“为什么”。在种植区和自然角里,孩子们经常发现植物不浇水,叶子就会发蔫,而浇水后,植物的叶子就会慢慢地舒展、水灵。为什么往土里浇水,植物的叶子就能吸收水分呢?这就是生活中常见的毛细现象。面对孩子们所产生的好奇心,我精心设计了本活动,抓住了幼儿这一兴趣点,意在通过游戏活动和观察活动,激发他们的探索兴趣,使幼儿感知到身边随处可见的毛细现象,由此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并在活动中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活动目标
1、游戏活动,使幼儿直观地感知到生活中的毛细现象。
2、幼儿的观察力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让幼儿了解生活中的毛细现象。
教学难点:幼儿能够动手操作,亲自试验。
活动准备
1、毛巾、海绵、布等吸水材料及塑料盆(大小不同)若干。
2、红、黄、蓝、绿颜色水及红墨水、大白菜叶、细管(医用采血管)若干。
3、饮料瓶和白色皱纹纸做成的纸树,塑料小碗若干。
4、图片(画有植物靠根须吸水),吸了红墨水的萝卜、生菜、花菜等蔬菜。
5、多媒体。
活动过程
一、设置游戏环境,提供材料,让幼儿在游戏中发现这些材料都能吸水。
1、玩一玩:引导幼儿用教师提供的材料帮水搬家。
教师提出问题:“怎样让小盆里的水住到宽敞的大盆里”,引出游戏,并交待规则:不用倒的办法,用筐里的东西来帮水搬家。
2、说一说:“你是用什么办法帮水搬家的?”鼓励幼儿说出自己是怎么做的。
小结:这些东西都能帮水搬家,它们都能吸水。
3、想一想:“还有哪些东西能吸水?”(棉花、纸、植物等。)
二、教师设疑,激发幼儿探究的欲望。
1、“白菜能吸水吗?”请幼儿试一试,将新鲜的大白菜叶放入红色的墨水里,可看到白菜叶渐渐由下向上变红。
2、“细管能吸水吗?”请幼儿试一试,用细管去吸颜色水,当细管一接触到水时,就能吸上水。
3、看一看白菜发生了什么变化,鼓励幼儿找一找白菜里的`“小细管”,掰开菜梆,能看到非常清楚的红了的“小细管”。
4、讨论:毛巾、海绵、纱布、棉布里有“小细管”吗?
小结:这些放进水里以后,能吸上水的东西里都有“小细管”,有的“小细管”很小很细,不容易看见。有了这些“小细管”,毛巾、海绵才能吸水。
三、想一想、玩一玩。
1、教师设疑:怎样把纸树变成彩色的树?引导幼儿想一想:“能不能让纸里的小细管来帮忙吸颜色水呢?”
2、幼儿自己操作,将纸树变成彩树。
四、看一看。
1、请幼儿随意观察环境中的图片,以及吸了红墨水的萝卜、生菜、花菜、莴笋等蔬菜上的,弯弯曲曲的像红线似的“小细管”,了解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毛细现象。
2、想一想,在生活中,还有哪些毛细现象?
播放课件:酒精灯里的酒精由棉纱灯带吸上来供点燃;桌上茶杯打翻了,放上一块抹布,水很快就被吸干,这些都是生活中常见的毛细现象。而植物通过根系吸收水分,再通过许多极细的管道向上输送水分到叶和花朵中,这也是毛细现象,土壤深处的水分则靠土壤的毛细作用升到土壤表面,使泥土表面保持湿润等等。
3、鼓励幼儿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做萝卜吸红墨水的小实验,一起观察萝卜上的“小细管”。
五、活动结束。
大班科学实验神奇的水袋教案10
设计意图:
我一直认为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不应该再注重静态知识的传递,而应该注重将知识和儿童的生活有机牵挂起来,变静态的传递为动态的索取。注重儿童的情感态度和儿童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在科学活动内容的选择上“源于生活,缘于兴趣。”空气是人和动植物赖以生存的物质,无处不在,无色、无味、无固定形状。但是在与中班幼儿平时的交流中,我发现幼儿对空气的了解知之甚少,于是我设计了本次科学活动。活动主要通过五个阶段的实验让幼儿多种感官积极参与进行探索,从而了解空气的存在与神奇,感知空气流动形成风,帮助幼儿初步了解空气与人以及其它物质的关系。在实验过程中,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注意让每个幼儿都参与进来。通过观察,发现真知;通过尝试验证真知,培养幼儿探究科学的能力以及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活动目标:
1.了解空气是无色、无味、无固定形状的物质。
2.初步了解空气流动产生了风,以及空气与人的关系。
3.培养幼儿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活动准备:
1.条形的气球11个、圆形气球1个、充气动物玩具2个、一个打火机、一根香条、5支小蜡烛、5个烧杯、一把扇子。
2.风车图片ppt。
3.关闭活动室的窗户。
活动过程:
一、师幼通过深呼吸初步感知空气的存在及特点
教师做深呼吸,幼儿也模仿着做深呼吸。
提问:我们用鼻子吸到了什么?(空气)
师引导幼儿用眼睛看、用小手摸、用鼻子闻,感知空气无色、无形、无味的基本特征。
设计意图:
通过深呼吸让幼儿感知空气的存在,直奔主题,同时又很巧妙地渗透了空气的基本特点,激发幼儿对空气的关注兴趣。
二、师幼通过“改造”气球感知空气的变形
1.老师出示不同形状的气球,以及不同形状的充气玩具。
2.引导幼儿说出它们的形状。
3.引导幼儿思考这些玩具为什么能鼓起来?
(幼儿讨论)
4.师小结过渡:这些玩具能鼓起来是因为里面填充了空气。空气没有固定的形状,把它装在圆形的容器里,它是圆的;把它装在长方形的容器里,它是长方形的;装在兔子的气球里,它就成兔子形状了。空气是会变的魔术师,老师请你们来看看空气是怎么变形的。
5.老师取出一个条形状的气球,通过挤压把它设计成一小狗模样。
6.把10个条形状的气球分发给幼儿进行造型设计。其余幼儿注意观察这些条形状气球的变化。
幼儿进行操作老师表扬心灵手巧的幼儿。
7.拓展过渡:空气是个魔术师可以任意改变形状,在我们身边还有一些东西和他一样没有固定的形状,你能想出来吗?
幼儿思考,交流。
师小结:像空气一样的气体,像水一样的液体都没有固定的形状。比方说天上的云、雾、风,我们吃的油等等。
设计意图:
此环节重点让幼儿通过观察、操作去主动发现空气是没有固定形状的。结尾的拓展是对幼儿好奇心的培养,让幼儿学会联系生活中的所见进行比对从而拥有更多的发现。
三、通过造风实验感知空气流动产生风
1.师打开活动室的窗户,引导幼儿感受有什么东西吹进来了。
2.师用打火机点燃一根香条,让幼儿观察烟的方向,然后用扇子轻轻扇动,让幼儿观察烟的方向,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烟的方向发生了改变?(扇子的扇动使空气流动了)
3.师让全班幼儿用手对着脸扇一扇,看看会产生什么?(有一股风)
4.请一名幼儿拿着一个圆气球,然后对着另一名幼儿的脸,放掉气球里的气,请幼儿说说自己的感觉。
5.启发幼儿思考风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幼儿交流)
6.师小结补充:通过刚才的几个小实验我们知道空气流动产生了风。风有时大有时小。空气跑得快,风就跟着快,空气跑得慢,风就跑得慢。
7.师引导幼儿思考交流:如果我们在一个小房间里感觉闷时要怎样呢?夏天,小朋友感觉热怎么办?冬天,在外面感觉风很大很冷的时候,该怎么办呢?早晨起床,房间里气味很不好,应该怎样呢?
8.知识拓展:ppt出示风车图片,告诉幼儿人们利用风的力量可以发电。
设计意图:
在感知风的形成这个环节,我主要设计了四个体验步骤来感知空气流动形成了风这一科学知识:感知自然风——扇子扇动的风——手扇动的风——气球放出的风。在此基础上引导幼儿学会在生活中巧妙利用风,实现知识和生活的链接。关于风的知识拓展,是为幼儿打开又一扇科学探究之门。
四、通过捂鼻试验,感知空气与人的关系
1、无色、无味、无固定形状的空气和我们有什么直接的关系呢?我们来做个实验:用小手把鼻子捏紧,紧闭嘴巴,直到自己不舒服为止。
2、师引导幼儿思考交流刚才为什么会感觉难受。
3、师小结:我们的生命离不开空气,长时间吸不到空气,我们就呼吸困难了,所以睡觉的时候,一定要把脑袋放在被子外面,这样我们就能吸到空气了。
设计意图:
此环节除了让幼儿亲身感受空气是人赖以生存的重要生命元素外,还将保护自己的生命安全意识渗透其中,让幼儿学科学,用科学。
五、通过蜡烛熄灭实验,了解空气的助燃性
1、我们的生命离不开空气,火其实也离不开空气,老师给你们做个实验:先点燃一根蜡烛,然后用一个烧杯罩住,过一会儿,把烧杯拿掉,看看蜡烛怎样了。
2、师请5名幼儿到操作台前做同样的实验。
3、小朋友们现在知道了火离不开空气,要是家里炒菜的油锅着火了,最好的灭火办法是什么呢?
幼儿讨论交流。师小结:对于着火的油锅,让火苗碰不到空气最好的办法是快速盖上锅盖。
设计意图:
这个环节紧扣课题,突出空气的.“神奇”,让幼儿逐步加深对空气的好奇心。同时也是渗透学科学用科学的理念,引导幼儿学会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六、师总结延伸
空气就是这么神奇,风离不开它,我们离不开它,连火也离不开它呢,还有哪些东西离不开它呢?它究竟还有哪些神奇的作用呢?小朋友们平时可要多听、多看、多问、多想,就会有许多发现哦!
设计意图:
幼儿科学素养的形成仅仅靠几节科学活动课是远远不够的,老师必须让每节科学活动课都长满向外不断延伸的触角,这样的科学活动才是有生命力的。
活动反思:
本节活动先从教育目标方面来看:活动目标比较明确,恰当体现了“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也在目标中体现。所选内容以及整个设计过程,符合新《纲要》精神,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活动过程紧紧围绕着目标,环环相扣,能够达到预期的目标。从活动过程来看,第一环节:以猜谜的形式导入活动,让幼儿用自己的语言,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说说是谁的尾巴、形状等。在这过程中鼓励幼儿说出不同答案和看法,给予每个幼儿充分展示的机会;第二个环节:用课件的形式调动幼儿观察的兴趣,生动形象地让幼儿了解动物尾巴的功能,使幼儿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来;第三个环节:操作活动,完成拼图游戏,引导幼儿动手又动脑。人有两个宝,双手和大脑,幼儿在用手用脑的过程中积极的探索认识了更多的动物以及它们尾巴的功能。科学活动不仅仅是传授科学知识,更要紧的是在活动中培养幼儿拥有科学的素养,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一颗充满好奇的心,一双敢于尝试的双手,一个善于思考的大脑。这些科学素养的形成需要丰富的、有趣的形式吸引幼儿主动参与。
大班科学实验神奇的水袋教案11
活动目标:
1.幼儿动手操作实验,初步了解塑料袋的特征有弹性。
2.观察实验,大胆说出想法。
3.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4.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密封塑料袋、彩色铅笔若干(表面要光滑)、水。
视频准备:铅笔水袋的实验视频。(教师上课实验视频)
活动过程:
谈话导入,激发幼儿的参与活动的兴趣。
——教师扮演铅笔角色:“大家好,我是一把铅笔,告诉你们一件神奇的事哦!我可以刺穿放在桌子上的水袋,并且水不会流出来。你们相信吗?”(事先往袋子里加入水。并密封放在显眼的桌子上)
——鼓励幼儿猜想是否能成功?为什么呢?
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实验的过程,提出问题展开讨论。
1、教师第一次操作,引导幼儿观察并提出问题。
教师呈现失误示范
——用一把铅笔将密封的袋子戳一个洞,拔出铅笔,密封袋中的水从洞中流出。
——模仿铅笔说:糟了糟了,水怎么流出来了?是哪里出现问题了?
——幼儿的观察和推测(……)
2、老师第二次操作,引导幼儿再一次观察并讨论。
教师呈现成功示范
——袋子注入水并密封。缓慢的把铅笔插入水袋中,并细心观察袋子是否有水流出来?
——教师模范铅笔:太棒了,太棒了,我终于成功了。哈哈
——为什么第一遍铅笔插入袋子,袋子里的水会流出来,而第二遍铅笔插入袋子,袋子里的水不会流出来。这是为什么?(孩子们自由讨论)
小结;铅笔插入水袋中的时候,速度要缓慢,并且不能随便移动铅笔。模仿铅笔表达成功的喜悦。
幼儿操作实验,教师观察并个别指导。
——教师提供材料,幼儿操作实验。
——注意事项:实验操作完毕,不能马上拔出铅笔,需用水盆接住,铅笔拔出时削的那头,不能对着自己或者同伴哦!
——教师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实验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塑料袋有弹性的,在它们插入的瞬间会迅速回弹包裹住铅笔,不会留有空隙。
温馨提醒
水袋的水量最好要超过袋子的.一半哦,铅笔尽量往水袋中间插入。
活动延伸:
区角活动:除了筷子,还可以增添牙签等操作材料,鼓励幼儿自主探究并与同伴分享经验。
家园共育:请家长提供,保鲜膜或购物袋,让幼儿在家中进行实验,观察。
附【知识背景】
知识背景:水袋扎不破其实是由密封塑料袋的材质决定的。密封塑料袋、气球还有保鲜膜,它们都是由高分子聚合物组成。这些物品有一个特性就是弹性,在它们被戳穿的瞬间会迅速回弹包裹住铅笔,不会留有空隙,即使有较小的缝隙也会因为水的表面张力而无法流
大班科学实验神奇的水袋教案12
活动目标:
1、观察比较玻璃、平面镜、凹透镜、凸透镜,发现他们的不同,感知镜面与镜子成像的关系。
2、学习运用猜想、探究、验证和记录的方法进行探究,并乐于表达交流。
3、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4、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活动准备:
1、生活活动区域中欣赏共同收集各种镜子,引导幼儿看看、摸摸、玩玩、分分各种镜子,交流自己知道的镜子的名称,教师和幼儿共同布置镜子展览台。
2、准备玻璃、平面镜、凹透镜、凸透镜若干,并分别编号;准备幼儿与教师的记录纸、笔等。
活动过程:
1、感知比较平面镜和玻璃,发现它们的不同。
(1)引导幼儿回忆和猜想平面镜和玻璃的异同点。
(2)幼儿通过看一看、摸一摸、照一照等方法,比较平面镜和玻璃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并进行分类。
(3)引导幼儿互相交流自己的'发现。
2、探索平面镜、凸透镜、凹透镜的不同特点。
(1)、交流平时玩平面镜、凸透镜、凹透镜有什么发现。
(2)、介绍观察记录表,引导幼儿探索记录,验证猜想。
(3)、引导幼儿总结三种镜子的特点,与幼儿讨论为什么用这三种镜子照同一件东西有的不变,有的会放大,有的会缩小。
活动延伸:
观察、记录家里、公共场所中玻璃和镜子的使用情况,比一比谁找得最多。
活动反思:
孩子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很高。可能是因为镜子是我们的生活用品,生活中很多时候都需要镜子,每个人都照过镜子,认识镜子。孩子们虽然认识镜子,喜欢照镜子,但对镜子的了解还不是很多,而且镜子的世界真的很奇妙,而且镜子的种类繁多,用途也广泛,孩子们能通过这一科学活动了解很多科学知识。
探索学习是帮助幼儿形成直接经验的有效方式。幼儿在活动中带着问题和已有经验自主操作材料、亲身感受与直接体验、发现并自己得出结论,形成对事物的感性认识,这种学习方式对幼儿科学教育实践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一定要激发幼儿这种自主学习的兴趣,敢于让幼儿发表意见,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在本次活动的前期试教中,在了解镜子在生活中的应用的环节,我总怕幼儿说不到位,总是急于要求幼儿按照我的思路走而妨碍了幼儿的思考,活动中就缺乏了幼儿自主探究的氛围。经过众多老师的指出后,我认识到了这一点,教师在活动中应适当的引导幼儿,要帮助幼儿回忆自己的生活经历,激发幼儿大胆表达,才能提高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形成很好的科学探索氛围。
总之,科学探究活动的顺利开展离不开教师在活动前的精心准备,只要教师充分考虑到各个环节进行,怎样引导幼儿,活动就会成功一半。
大班科学实验神奇的水袋教案13
设计意图:
本设计试图借助蛋壳这样一个孩子们熟悉的物品作为媒介,在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操作活动中,让孩子感知拱形面能承受较大力的现象,并对力作用于蛋壳凹面、凸面出现的不同现象产生探索的欲望和兴趣。对于孩子来说,活动结果的获得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在探索过程中,学习探索的方法,并享受探索的乐趣。
活动目标:
1.对力作用于蛋壳凹面、凸面所出现的不同现象产生探索的欲望和兴趣。
2.初步感知拱形面能承受较大力的现象,并了解其在生活中的运用。
活动准备:
1.勘儿操作材料(人手一套),蛋壳(分成两半)、铅笔、水、吸管、透明胶带纸、纸条(三条,长短相同)、河流模型(可固定纸条)、小积木若干。
2.教师操作材料:桌面教具一套、记录表、投影仪,有关桥梁、隧道、圆屋顶等的图片。
活动过程:
1.激发兴趣,引导幼儿操作感知。
(1)故事《小鸡出壳》引出问题:小鸡是怎么啄破蛋壳的?
(2)启发幼儿用铅笔尖代替小鸡的尖嘴巴,来模拟小鸡用尖嘴啄蛋壳的过程;发现力作用于蛋壳的凹面时,蛋壳很容易被啄破的现象。
(3)师:试试用笔尖啄蛋壳的另外一面,看看会怎么样?引导幼儿通过操作,验证相同力分别作用于蛋壳凹面、凸面所产生的不同现象。
2.实验:感知力的分散现象。
(1)将水分别滴落在蛋壳的凹面和凸面,引导幼儿观察两种不同的现象,初步感知力的分散现象。
(2)幼儿操作:将水滴落在蛋壳的凸面,再次感受力的分散现象。
(3)教师出示图l,作简单小结:我们作用于蛋壳上的力就像水珠一样,滴在凹面上,力就像水珠一样凝聚在一起,作用力大;滴在凸面上,力就像水珠一样流到四周,被分散,作用力就变小。
3.知识迁移,了解薄壳结构原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1)师:你在生活中见到过哪些像“︿”的物体?
(2)运用实物投影仪,向幼儿介绍有关拱桥、圆屋顶、隧道等的图片,了解薄壳结构原理在生活中的运用。
4.幼儿继续探索,并学习用简单统计魄方法记录探索的结果。
(1)给幼儿一个河流模型和三张纸条,启发幼儿尝试建造不同弧度的拱桥,用小积木代替拱桥所受的力来进行测量,并记录观察的结果。(鼓励幼儿用自己的.方法来记录。)例:(图2)
(2)帮助幼儿比较分析几种桥的受力程度,让幼儿学习用较连贯的语言介绍自己的观察结果。
(3)师:你觉得什么样的拱桥才是又好看又好用的呢?帮助幼儿分析实际应用中的利弊,发现新的问题。
5.延伸扩展:激发幼儿不断探索的欲望。
(1)启发提问:古人利用蛋壳的这种原理建造了许多的拱桥,有的到今天还在使用,都好几百年了。你能用蛋壳的这种原理来建造什么样的建筑呢?
(2)请幼儿用笔画出自己设计的作品,并相互交流。(此部分可在区域活动中进行。)
活动反思:
大班幼儿已有较强烈的寻求问题答案的意愿,但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原有的经验会受到挑战。要解决这个问题,老师就要寻找合适的媒介物来成为连接幼儿原有水平与潜在能力之间的桥梁。在该活动中,教师巧妙地借助了蛋壳这样一个幼儿熟悉的物品,利用蛋壳凸面受力和拱桥桥面受力原理相同的特点,让幼儿把在蛋壳受力实验中获得的经验自然地迁移到拱桥上去,从而弄清拱桥受力大的原因。
大班科学实验神奇的水袋教案14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尝试让纸站起来,并探索让纸站得稳得多种方法。
2.探索通过改变纸的形状,增加纸的支撑力。
3.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体验成功的快乐。
4.对xx有浓厚的兴趣,热爱生活乐于探索。
5.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活动准备:
白纸人手若干张、书若干本、记号笔、记录表。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出示书和纸1、老师:书和纸这对好朋友,今天发生了争执。
瞧!书神气地说道:"当我站起来的时候,能稳稳地站住!"老师操作:书本稳稳地站着。
可是,纸听了很不服气,说:"你能站,我也能稳稳地站着!"2、猜想:你们觉得纸能站起来吗?
请幼儿交流介绍自己的猜测,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二、幼儿第一次实验。
1、到底你的好办法能不能帮助纸稳稳地站起来?
2、老师在后面的每个桌子上都放了许多纸,待会请你去试一试你的办法,并把你的方法用绘画的形式记录在记录纸上。(出示记录纸)3、幼儿操作,老师巡回了解幼儿操作情况。
4、集合幼儿,请幼儿向同伴介绍自己的方法。
小结:纸真神奇,大家通过折、卷等方法,改变它原来的形状后,使纸站了起来,纸开心极了,它在你们的帮助下终于稳稳地站起来了。
三、幼儿第二次实验。
可是,书又说了:"我不仅能站站住,而且还能把你纸稳稳地托起来呢!"老师演示,书托起一张薄薄的纸。
1、纸也能托起书吗?幼儿猜测。
2、教师交代操作要求请幼儿再次实验。
幼儿根据记录表讲述,教师进行小结。
四、提升难度(幼儿第三次实验)。
你们听,书又说了:"你才托起一本书,我可是能托起好多纸呢!"老师演示,书托起好多纸。
1.纸也能托起很多书吗?幼儿猜测。
2.教师交代操作要求,幼儿实验。
小结:教师统计托书最多的是哪一种形状的纸?
五、总结。
纸的支撑力跟它接触的地方、高度都有关,上下接触的面大,它的支撑力就大,相反,接触的面小,力就小。在这个活动中,还有好多科学知识呢,我们以后再去慢慢探索。
六、拓展生活经验。
1、在生活中有好多东西也使用这种方法使它们的力气大起来的。
2、教师举例讲述。
七、延伸活动。
请幼儿找找幼儿园里有哪些东西也是使用这种方法的?
【活动反思】
本课是二年级上册《材料》单元的第4课。本课教学以纸为载体,通过改变一张纸,比较和体验纸改变前后性能的变化,交流纸的这种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等,激发学生继续改变材料、发现材料性能的探究欲望。
根据教材,我把本课分为几板块:
第一板块——聚焦,承接第3课的`内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原有认知经验说说普通纸的特点,引发学生思考有什么办法让纸具有更多的本领。
第二板块——探索,探索又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明确改造纸的方法,先交流改变纸的方法,再明确本节课探究的改变纸的方法。第二部分,用“折一折”这种改变方法,引领学生用对比观察的方法研究纸被改变后形状、性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先在观察中发现纸的新变化,通过观察两种纸的侧面,发现普通纸和瓦楞状的纸分别是一字形和波浪形。在实践中发现纸的新功能,其中比较观察又分三步,即按一按(将白纸与瓦楞状纸分别平放在桌面上,用手轻轻按一按白纸和瓦楞状纸,认真体验手心的感觉,比较弹力)、放一放(取两个盒子,中间隔开一定的距离距离平放在桌面上,先将普通的白纸放在两个盒子上,接着由轻到重将物体(回形针、铅笔、文具盒)放在纸的正中间,看纸能否承受得住以及能承受多重的物体。测完白纸后,再去测瓦楞状纸能承受多重的物体。一边实验一边记录,比较承载力)、摸一摸(用普通纸贴着装有热水的杯子感受冷热程度;换用瓦楞状纸,再次感受冷热程度,比一比有什么不一样,比较隔热能力)。
第三板块——研讨,纸改变后性能的变化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第四板块——拓展,引导学生在纸上用刷油的方法改变一张纸,然后探究这张纸具有的全新功能。
在授课过程中,我还发现了一下几个问题:
在说一说纸的特点时,学生能够说出纸的颜色、形状、易折叠,但是学生会钻形状这个牛角尖,不断说出:长方形、有四个角、有四条边等等,还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说出纸容易破、遇水会湿、纸的厚薄等等。
按一按这一板块,学生通常不能直接说出有弹性,能弹回,他们最多说到的就是:刺刺的、有一棱一棱、不能直接接触桌面……要说有弹性,能弹回还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说出。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折瓦楞状的纸不是难事,但是学生自主折纸,会有横竖两种折法,在放一放这一部分,两种折法会对纸的承重能力有影响。
与教材配套的学生活动手册中,放一放瓦楞状纸和普通纸分为“能支撑”和“不能支撑”两种,但是我认为这样划分不太准确,普通纸依旧能支撑像回形针那样的较轻物体,瓦楞纸上放过重的物体也不能支撑,因此我在授课时,把能不能支撑改为“能支撑较重物体”和“能支撑较轻物体”,让学生分别用回形针、铅笔、文具盒来尝试,较轻的回形针能够被普通纸支撑,瓦楞状纸能够支撑回形针、铅笔,铅笔盒不太重时能够被瓦楞状纸支撑,过重的铅笔盒则不能被支撑。学会能够通过这三种材料感受到普通纸和瓦楞纸的不同。
第一次用低年级以及新教材开课,我在试上的时候发现引导学生回答,实验准备等等所花费的时间较多,整节课较为仓促。因此在第二次上时,我把折瓦楞状纸以及实验材料准备都放在课前,由于第二个班的学生能很快的说出纸的特点以及瓦楞状纸,整节课最后多余了一点时间,我用来和学生一起进一步探究瓦楞状的纸。
在给低年级授课过程中,我认为我对学生的还是了解较少,对于不同的班级用不同的教学方式的调整而不够灵活,路漫漫其修远兮,作为新教师,我要学习的还有很多。
大班科学实验神奇的水袋教案15
活动目标:
1、认识常见的温度计,了解其用途,获得初步经验。
2、帮助幼儿获取温度计指示温度的粗浅知识,初步掌握正确使用温度计及测量、记录的简单技能。
3、激发幼儿测量温度的兴趣,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体温计3支,记录卡,笔。
2、温度计图片,指导要点。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了解常见温度计的名称及用途,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
活动难点:对测温活动感兴趣,能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指导要点:通过经验调动、对比观察,引导幼儿了解各种温度计的名称及用途,并指导幼儿在简单的测量实验中掌握正确使用温度计和记录温度的方法。
活动过程:
一、认识温度计。
1、认识体温计、气温计和水温计。
提问:如果有人身体不舒服,我们用什么办法知道他有没有发烧?我们怎么知道今天的温度是几度?怎么知道杯子里的水是几度?
2、出示气温计和水温计图片以及温度计实物认识这些温度计。
3、讨论拿温度计的方法。
提问:温度计是由什么材料做的?我们应该怎样拿温度计呢?(教师示范拿温度计的正确方法)
小结:这些东西都是用来测量温度的,它们有个共同的名字叫温度计。大多温度计都是玻璃做的,而玻璃一不小心就会被碰碎,所以我们要轻拿轻放,保护好温度计。
二、观察、比较温度计。
1、通过图片观察气温计、体温计、水温计,找出相同之处。
提问:你在这些温度计上发现了什么?(每个温度计上都有刻度和红线)
2、观察温度计的结构,认读、记录温度。
出示实物体温计,提问:温度计里的这条神奇的线和数字有什么用?它们是怎么表示温度的?
小结:这条神奇的线对应的数字就是温度,与红线顶头平齐的刻度线指示的是该温度的读数,我们可以用摄氏几度来表示。
三、分组实验。
1、实验:测量体温。操作要求:分别请幼儿用体温计测量身体温度,并记录下来。
2、完成幼儿用书第10页。
四、分享与交流。
每组请一位幼儿在大家面前分享自己的实验过程和结果。
:
《神奇的温度计》是海南教版第三主题----有趣的线中的科学教学内容。又由于最近天气较炎热以及是手足口病的高发期,所以我们在晨午检时一发现孩子的体温有些异常就会拿出体温计测量温度。这支小小的体温计频繁的出现引起了小朋友们的兴趣。在这节活动中,每个幼儿的兴趣高,积极参与活动。但是由于幼儿园材料的限制,在活动中,只有三支体温计给孩子操作,以致造成孩子们争抢体温计、幼儿等待的时间过长等问题的出现。在活动中我虽然激起了幼儿的兴趣,但是身为师者,我却不能给他们提供充分的操作机会。(个别内向的.孩子甚至都没有摸到温度计。)因为材料的限制,我的活动只让我灌输了如何拿温度计,而其他的探索活动都只是纸上谈兵。活动后,我深刻的反思我自己:
1、如果我园能为幼儿提供充足的温度计,我相信这节活动,孩子们肯定受益匪浅。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2、曾经我们的孩子一度被评“高智商,低能儿”即,我们很聪明,但是我们的动手能力是0.为什么呢?专家已经告诉了我们,国家的教育策略也已经发生了转变,偏向于动手操作了。可是城乡的区别太大了,城里专家设计出的优秀教案正好碰上了乡下孩子们的兴趣。多好的教育契机啊,可是不可替代的材料材料限制了我怎么办?我的策略是材料少的,那就拿到区域里分多次对孩子进行引导。《神奇的体温计》我要趁着孩子的兴趣还不退的情况下,带到区域再进行。
大班科学实验神奇的水袋教案16
活动内容:
活动目标:
1、了解光的种类、光的特性及光的用途。
2、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判断能力。
3、激发幼儿探索光的奥秘的兴趣。
4、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5、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活动重点:了解光的种类、光的特性及光的用途。
活动难点:能理解浅显的光的特性原理
活动准备:
1、水、玻璃杯、小镜子、水盆、硬币、手电筒
2、活动记录表:(光的特性、光的用途)每位幼儿两张
3、多媒体课件:各种照明灯、浴霸、歌厅里的灯光、装饰的彩灯、港口和马路上的信号灯。
活动过程:
一、了解光的种类:
1、设置场景(使室内变暗)师:提问:"小朋友,屋里为什么变暗了?"幼儿:“没有光了,所以屋里变暗了”(打开灯)提问:"为什么屋里又亮了?"幼儿:"因为有灯光了,所以屋里变亮了"。师:"那么,你能说说你都见过那些光呢?"
2、幼儿说出自己见过的那些光(太阳光、月光、星光、灯光、闪电光、x光、火光、激光、荧光棒、萤火虫发出的光等等)。
教师小结:让幼儿知道光有自然光和人造光两种。
★自然光:像太阳光、月光、星光、火光、闪电光、萤火虫的`光是自然界产生的光叫自然光。
★人造光:像灯光、激光、x光、萤光棒的光是人们制造出的光叫人造光。
二、认识光的特性、探索光的特性:
师:"下面我们来做几个小实验,看看光是怎样走路的?"
实验(一)、将活动室窗户遮住使室内变暗,打开手电筒,让幼儿观察手电筒的光是怎样走路的?幼儿(手电筒的光是一直向前跑的)。
师小结:这是光的第一个特性:叫做光的直射性。生活中有很多光都是直接就射过去的,比如:太阳光、月光、手电筒的光、应急灯的光等等,因此,这种光的照射过程成直线的现象称之为直射现象。
实验(二)、让幼儿在有阳光的地方玩小镜子、水盆里的水。师:"小朋友边玩观察光发生了哪些变化"?幼儿(发现小镜子反光,发现水盆里的水也反光、发现小镜子让光拐弯了)。
师小结:这叫光的第二个特性:光的反射性。
实验(三)、把硬币和筷子放到盛水的玻璃杯中,引导幼儿观察硬币和筷子的变化,幼儿(我发现筷子弯了、我发现硬币从玻璃杯侧面看变得很大,从玻璃杯的上面看没变)。
师小结: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这是由于光的折射引起的,太阳光会照在地上,我们身上,也会穿过清水照进水里,可是水和空气不一样,光钻进水里,走得慢了,也发生了一点变化,我们的眼睛看下去,水里的筷子好像变弯了,其实是光在和我们做游戏呀!是光的第三个特性:光的折射
师与幼儿一起总结光的特性:光的直射性;光的反射性;光的折射性。并让幼儿做记录。
三、讨论光的用途:
师:"人们利用光的这些特性发明了许多有用的东西,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方便。"
1)、幼儿观看多媒体课件了解光的一些用途:照明、取暖、娱乐、装饰、用作信号等。
2)、让幼儿说说自己还知道光有哪些作用?作手影、帮助找东西。知道光的特殊用途:诊疗、美容、科考、照相、红外线烤箱可以烤东西;红外线还可以治病、紫外线可以消毒、杀菌。在医院里,人们可以用激光进行光治疗。
3)、鼓励幼儿长大后探索、发现更多的没有被人类发现的光,或利用光的特性发明更多有用的东西,造福人类。
四、活动延伸
请幼儿将在日常生活中所看到的光的用途画到记录纸上。
活动反思:
本活动幼儿很喜欢,都能积极参与,探索兴趣很足,很愿意做实验。也懂得了许多关于光的知识,明白了光的这些特性。但内容有点多,时间稍长,所以建议将光的颜色部分探索和制作变色陀螺另设一课时。
大班科学实验神奇的水袋教案17
【活动前评析】
好奇心是幼儿最大的特点,在生活中孩子们经常见到蜡烛,也知道它们的一些简单的作用,如:照明;给地板打蜡,让地板向新的一样;给拉链打蜡。为了拉链好用一些等等。当我问孩子们想不想知道我们常见的蜡烛还有什么其它的作用时,孩子们的反应十分强烈,对我的问题很有兴趣。于是我设计了本节活动,希望通过本节活动让孩子们对蜡烛有更多的认识。
【活动目标】
1、让幼儿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在实验的过程中探索并发现蜡不溶于水的简单科学道理,同时培养幼儿从小热爱科学的情感
2、让幼儿对大家讲解自己带来的工艺蜡烛,通过对工艺蜡烛的认识,了解工艺蜡烛在生活中的一些特别的作用,教师并在活动中随机教育幼儿如何安全使用蜡烛。
3、通过本节活动,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活动准备】
1、各种各样的工艺蜡烛蜡烛
2、玻璃杯、普通蜡烛、水彩、毛笔、画纸(以上物品每名幼儿一套)
3、打火机一个
4、水
【活动过程实录】
一、幼儿观察普通的蜡烛,并说出特点及用处。
“小朋友,你们看老师带来了什么啊?”
幼儿通过触摸小结普通蜡烛的特点:外型像铅笔,硬硬的、滑滑的、白色的。
“我们平时都用蜡烛做过哪些事情啊?”
普通蜡烛的作用:照明,给地板打蜡,给拉链打蜡。
二、幼儿认识特殊的蜡烛。
“这普通的'蜡烛是老师带来的,小朋友把你们带来的蜡烛也拿出来让大家看看吧!”幼儿介绍自己带来的各种工艺蜡烛,并和教师共同小结工艺蜡烛的特点和作用。
工艺蜡烛的特点:不光有表面硬硬的蜡烛,还有软软的、涩涩的、透明的、各种颜色、各种形状、各种香味的……
工艺蜡烛的作用:除了照明外,还有薰香的、不同的气味带来不同的感受;还有专门几日用的蜡烛,比如:结婚用的、过生日用的、过圣诞节用的、自己制作蜡烛当礼物送人的……
三、通过实验了解蜡和水不能融合在一起。
(一)让幼儿通过平时对普通蜡烛的使用和观察,说出普通蜡烛的特点及用处。
“小朋友,你们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礼物?”
“你们看看老师带来的蜡烛什么样的?”
幼儿通过触摸小结普通蜡烛的特点:外型像白色的铅笔,直直的、硬硬的、滑滑的、。
“那你们想一想我们平时都用蜡烛做过哪些事情啊?”
经过幼儿的讨论后小结普通蜡烛的作用:可以照明,可以给地板打蜡,可以给拉链打蜡。
(二)幼儿认识特殊的蜡烛。
“这是老师带来的普通蜡烛,我看到今天又好多的小朋友带来和老师不一样的蜡烛,快把你们带来的蜡烛拿出来让大家看看吧!”幼儿大胆的介绍自己带来的各种工艺蜡烛,并和教师共同小结工艺蜡烛的特点和作用。
工艺蜡烛的特点:不光有表面硬硬的蜡烛,还有软软的、涩涩的、透明的、各种颜色、各种形状、各种动物的、还有放在容器了的、还有各种香味的……
工艺蜡烛的作用:除了可以照明外,还有薰香的、就是点燃后又不同的气味的,可以给我们带来不同的感受;还有专门过节用的蜡烛,比如:结婚用的、过生日用的、过圣诞节用的、还有自己制作蜡烛当礼物送人的……
(三)通过实验了解蜡和水不能融合在一起的简单科学道理。
1、“小朋友,那我们现在就感受一下香薰蜡烛的味道吧!”
教师依次点燃五种香薰蜡烛,让幼儿感受不同的味道,同时教师教育幼儿如何安全使用蜡烛。
安全使用蜡烛:
使用点燃的蜡烛时,必须有大人陪同;融化的蜡水不用滴到手上,以免烫伤;点燃的蜡烛不要放在易燃物品的旁边,如:纸啊、窗帘下啊、沙发上啊,床上啊等等;一旦发生火灾立即报警。
2、小实验:美丽的蜡花
“小朋友你们快看,蜡融化了,老师把融化的蜡滴到水里,你们看看会怎么样?”
请六名幼儿自己制作蜡花,教师注意幼儿安全。幼儿通过对实验的观察进行讨论水和蜡的关系,并大胆的说出的自己的发现。
小结:蜡和水不能融合在一起。
3、小实验:会变魔术的蜡烛
“小朋友们都累了吧,你们休息一下,看看老师用蜡烛给你们变魔术!”
“小朋友你们看,这是一张白纸,上面什么都没有,我用蜡烛画个房子,在画个太阳,还有大树……”
教师绘画的内容孩子们根本就看不到,教师在画上涂上一层水彩同时说:“怎么没有呢?哦!涂上水彩我变变变!咦!老师的画出现啦!谁知道这是为什么啊?”
再次小结:蜡和水不能融合在一起。
“小朋友,你们也用蜡烛变一幅美丽的画吧!”
幼儿进行蜡烛画创作,并展出作品。
【大班科学实验神奇的水袋教案】相关文章:
大班健康教案:袋袋乐教案及 03-17
水的教案大班03-18
大班神奇的火教案10-10
大班教案:神奇的电池02-28
大班教案《神奇的大树》11-01
神奇的电池大班教案04-26
《神奇的纸筒》大班教案10-31
大班水是宝教案反思04-25
大班教案《运水》反思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