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年级数学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苏教版六年级数学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教案1
第三单元 分数除法
第6课时 分数连除和乘除混合
教学内容:
课本第50页例6、“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八第10-13题。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中具体的情景使学生经历探索分数乘除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2、能正确解答分数连除或分数乘除混合运算的式题。
教学重点:
正确进行分数连除或分数乘除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
使学生经历探索分数乘除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课前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用方程解答简单的分数除法应用题,这节课我们学习分数连除和乘除混合运算。(揭示课题)
二、教学例6
1、出示例6中的条件,引导理解题意。
(1)读题,理解题意。
(2)从题目中我们可以知道哪些信息?这些信息之间有什么关系?通过信息的组合,我们又可以获得什么新的信息?
2、讨论解决问题的策略。
(1)出示要解决的问题:3盒果汁可以倒多少杯?
(2)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自己先想一想,看能不能把结果算出来。
(3)交流:你是怎么想的?先算的是什么?
①如果先求3盒一共有多少升,怎么想?怎么算?
板书:4/5×3=12/5(升) 12/5÷3/10=8(杯)
②如果先求一盒能装几杯呢?
板书: 4/5÷3/10 =8/3(杯) 8/3×3=8(杯)
3、这题如果列综合算式怎么列?
(1)各自尝试列式。
(2)指名汇报,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4/5×3÷3/10 4/5÷3/10×3
让学生在书上完成计算,并指名板演。
4、教学“试一试”。
(1)出示: 5/8÷3/4÷5/7 ,这题是分数连除,怎么算?
(2)学生在书上独立计算后讨论算法,师板书计算过程。
5/8÷3/4÷5/7=( )×( )×( )=( )
5、讨论:分数连除或乘除混合运算可以怎么计算?
(1)在小组中说一说。
(2)全班交流。
明确:计算分数连除或乘除混合运算时,先要把其中的除法转化为乘法,再按照分数连乘的`方法进行计算。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
各自练习,并指名板演,然后评议矫正。
出示题目,比一比,看谁解得又对又快。
2、讨论练习八第11、12题中的数量关系。
(1)画出各题中的关键句。
(2)说说每题中关键句中的分数是什么意思,并说出数量关系式。
(3)完成练习八第13题。
各自练习后,将计算的结果填在书上。
交流:你是分别根据什么计算出各个洲的面积的?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练习八第10题。
华体会可以注销账号不 :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教案2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在常见数量关系的基础上编排,教学正比例关系和反比例关系。与过去的《大纲》教材相比,本单元加强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理解,重视对正比例关系图像的认识与简单应用,不利用正比例、反比例解答应用题。
全单元编排3道例题、一个练习,教学内容分成两段。
例1、例2,正比例的意义、正比例的图像;
例3,反比例的意义。
二、教学注意点:
1.细致安排学生的首次感知。
正比例概念和反比例概念都要在充分的感知活动中形成,例1和例3分别是学生首次感知正比例关系与反比例关系,教材作了很细致的安排。例1把感知过程设计成四步。
路程
时间
写比、求比值、解释比值。例1呈现的表格里是一辆汽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的数据,让学生从中选择几组相对应的路程和时间,分别写出比并求出比值,发现所有比的比值都是80,体会这个比值是汽车行驶的速度,这辆汽车的行驶速度始终不变。
用数量关系式表示比值一定。写出的各个比的数量关系相同,可以用式子“ =速度(一定)”表示它们的共同特征。学生对“路程比时间等于速度”很熟悉,而“速度(一定)”是例1数量关系的特点,首次感知正比例关系的要点就在这里。
体会相关联的量。正比例是两个相关联量的关系,教材指出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说它们“相关联”,是因为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
揭示正比例意义。在前三步感知活动的基础上,告诉学生:当路程和相应的时间的比值总是一定时,就说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行驶的路程和时间叫做成正比例的量。
例3首次感知反比例关系,也分四步进行。依次是:观察表格里的数据,笔记本的单价变化,购买的数量也变化,但总价始终不变;用数量关系式表示积一定;理解相关联的量;揭示反比例意义。
2.变换情境,让学生反复感知。
仅有例题的首次感知还不能形成正比例、反比例的概念,需要反复感知,积累充分的感性认识。P62“试一试”、练习十三第1题再次感知正比例关系,P65“试一试”、练习十三第6题再次感知反比例关系。
选择与例题不同的数量。P62“试一试”里购买铅笔的数量与总价是相关联的量,它们的比值(单价)保持不变。练习十三第1题里碾米机的工作时间与碾米数量是相关联的量,它们的比值(工作效率)保持不变。学生在感知正比例关系的同时,体会这种关系是生活中常见的。
提出问题,引导有序地思考。“试一试”和练习题分别设计四个和三个连续的问题,引导学生有条理地思考,独立、主动经历感知过程。
重温发现正比例关系的方法。几个连续问题里的学习活动依次是:找到相关联的两种量→写出几组对应数量的比并求比值→比较比值的大小,解释比值的意义→用数量关系式表达比值一定→作出成正比例的结论。这些活动与例题保持一致,重温了认识正比例关系的过程,为判断两种量成不成正比例打下了基础。
3.建立正比例、反比例的概念。
本单元教学要形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概念是一类现象共同的本质特征的反映,形成概念要对感性认识进行抽象与概括。
提取共同特征。各个成正比例的实例中都有两个相关联的量,两种量相对应的数的比值总是一定的'。各个成反比例的实例里也有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相对应的数的积是一定的。这些分别是正比例、反比例的本质特征,建立概念,要把这些共同特征提取出来。
用字母表示关系与特征。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或者表示它们的积,用字母组成的式子表示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是认识的一次抽象,概念在抽象中形成。
4.应用概念,判断比例关系。
形成概念是为了更好地认识和把握客观世界,在现实生活中应用概念识别、判断和推理。正比例和反比例是常见的数量关系,判断比例关系还能初步体验函数思想,发展数学思考。
判断具体问题里的正比例、反比例。第63页“练一练”、第65页“练一练”分别判断两种量成不成正比例或反比例,并说出理由。要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利用表格里的数据,按照例题和“试一试”的方法与步骤进行思考。通过判断,进一步理解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练习十三第2、7两题也作出类似的安排。能够在具体问题里进行判断,是本单元的基本要求。
利用反例加强概念。第66页第3题通过画图、计算和填表,理解正方形面积与边长不成正比例。第68页第8题通过看图、填表,理解长方形周长一定,长和宽不成反比例。这些都是在具体问题里作出的判断,能使学生深刻体会正比例、反比例的特征,从而加强概念。
初步进行稍抽象的判断。第70页第12题没有提供具体的数据,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或反比例,是较高的要求。虽然思维比较抽象,也要按照判断正比例、反比例的一般程序,先找到相关联的量,研究两个量是不是比值一定或者积一定,然后作出结论。其中的(2),一个人的年龄与体重不能看作相关联的量,而且它们的比或乘积都没有实际意义,更谈不上比值一定或积一定,因而既不成正比例,也不成反比例。
5.认识并简单应用正比例的图像。
正比例图像是一条射线(中学里是一条直线),反比例图像是曲线(中学里是双曲线)。本单元只教学正比例的图像,不教学反比例的图像。
正比例图像的教学要求有两点,一是联系画折线统计图的经验,在方格纸上描出表示各组对应数量的点,知道所描的点在同一条直线上。二是已知一组相对应的数量中的一个数量,在图像上估计另一个数量是多少。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教案3
教学内容:
练习二第6-11题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形如ax+_b=c的方程的解法,同时理解并掌握形如ax÷b=c的方程,会列上述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提高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会列上述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提高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对策:
设计基本题和拓展题,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提高。
教学准备:
教学光盘或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解方程(练习二第6题)
18x+2x=60 5x+6x=12.1 6.6x-5x=8
4x-x=24 1.5x-x=1 1.9x+0.4x=9.2
学生每人选2题练习,投影几位学生的解题过程,集体订正。
选择一题指名说说怎样做的,依据是什么。
二、提高练习
1、练习二第7题
指名读题,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线段图。
提出要求:请同学们结合线段图,在小组里说一说题目中数量的相等关系。
追问:题中的“960米”是小丽所走的路程吗?是小明走的吗?那是什么?
指名口答。(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引导学生用最简便,最利于列方程的数量关系)
(小丽的速度+小明的速度)×时间=小丽和小明所走的路程和
提问:你能根据这样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吗?(要求学生独立做在课练本上)
集体订正。
说说你是怎样检验的。(指名口答)
2、练习二第8题
指名读题后提问:我们可以用怎样的方法整理题中的已知条件与所求问题?(引导学生用画图的方法整理题中信息)
追问:题中的“182千米”这段路程是谁走的?
提出要求:请同学们在小组里说一说这道题目的数量关系。(师巡视,了解学生说的情况,辅导学困生)
要求学生独立列出方程,解决问题并检验。(指名板演)
集体订正。
3、练习二第9、10题
学生独立思考,指名说说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以及等量关系。
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5、练习一第11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订正时说一说是根据那个条件列出等量关系式的。
6、完成思考题
指名读题,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
启发:甲比乙多跑一圈,是指什么?
学生独立列出方程并解答。
四、全课小结
说一说你这一节课的学习收获。
五、作业
完成配套习题
课前思考:
在教学中,重点要训练学生根据题目找数量关系,要想到最容易理解的数量关系,如果数量关系想起来差不多的情况下,就要让学生根据数量关系列方程,比较所列的方程中,怎样的方程解起来最方便,从而找到最优的解法。可以借助练习二第7题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
第6页的思考题可以进一步挖掘深化,让学生理解体会到在环形跑道上同向而行,两人第一次相遇就是多跑一圈,第二次相遇就是多跑两圈------如果是背向而行,两人第一次相遇就是合跑一圈,第二次相遇就是合跑3圈------在教学时,可以画图帮助学生理解。
课前反思:
本节课要训练学生会根据具体的实际问题灵活的找出等量关系,提高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如果学生列出了不同的方程,可以要求他们进一步比较列出的不同方程的内在联系,在比较中加深对题中数量关系以及相关方程解法的理解。学生解答后,引导学生结合实际的问题情境,自主探索合适的检验方法。突出检验的重要性,使学生养成自觉检验的习惯。
课后反思:
对不起,在上面课前思考中有误差,在环行跑道上,如果两面反向而行,第二次相遇时,两人应合跑2圈,不是3圈。如果在直行跑道上相向而行,第一次相遇时,两人所走的路程是一个全程,相遇后如果继续前进,到达对方出发点后再返回,第2次相遇时,两人所走的路程应该是3个全程。在今天的课堂上,对环行跑道上的行程问题,大部分学生能理解,但对直行跑道的情况不是很理解,于是我让两个学生当堂在教室里表演,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理解。
课后反思2:
本课时主要通过练习二第6-11题及思考题的'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析数量关系、正确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初次设计教案时,我钻研教材还不够深入,教案中的练习都以课本为主,后来在看了同年级组老师的“课前思考”后深受启发,所以在今天的课上做了以下改动,一是在完成练习二第6题的解方程后补充了两道类似例2的实际问题,再次帮助学生理清解题思路,并让学生尝试用方程和算术方法来解答,讲评时我引导学生将这两种方法进行比较,感受类似这类问题用方程来解答比较便于思考。二是本课时教材上提供的第8题其实和第7题的数量关系是相同的,所以我将第8题再增加一个问题:如果两艘轮船同时从同一个码头同向而行,那么几小时后两船相距150千米?让学生结合画图分析出这里两船相距的路程也就是乙船比甲船x小时多行的千米数,解答时要根据乙船x小时行的路程减去甲船x小时行的路程等于两船相距的150千米来列方程。三是教材上提供的思考题难度不大,所以接受高教导的建议,补充两个问题,适当拓展,供学有余力的学生进一步提高。
课后反思3:
这节课我着重训练学生找题目中的等量关系,不仅要说的出而且要求练习时写出相应的等量关系。这样就发现了有的学生尽管写出的等量关系和方程都是正确的,但等量关系与所列的方程不是对应的,所以耗时很多,导致思考题没能讲解,打算补充在明天的练习课中。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教案4
教学内容:
练习一6~8
重难点:
会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突破方法: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
教学步骤:
一、游戏引入:摆子连线。
二、指导练习。
1、练习一、6
(1)出示方格纸,让学生在方格纸上把三角形平移。从平移的过程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2)引导学生观察图形平移后,表示顶点位置的数对有什么变化?
(3)试一试,小组交流。
2、练习一、8
(1)组织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讨论:怎样编号?
(3)全班汇报交流。
三、提高训练。
练习一、7
(1)组织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小组合作探究
a、移一移,说一说。
b、比较区别。
c、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
四、课堂小结。
五、补充练习。(单元格自行设计)
1、先标出三角形各个顶点的位置,再分别画出三角形向右、向下平移5个单位后的.图形,再标明平移后图形各个顶点的位置。
2、(1)赵东家在少年宫以东200m,再往南100m处;李倩家在公园以
西的400m,再往北200m处。请在
图中标出这两位同学家的位置。
(2)赵东从家出发,依次路线是
(12,2)
(10,3)
(9,5)
(3,4)
(4,2),你知道
他今天先后去过哪些地方吗?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教案5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12册89页“整理与反思”和“练习与实践”2、3-5,第90页上第6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复习巩固加法和乘法运算律以及减法和除法中的一些运算规律。
2、能运用运算律使计算变得简单。
3、培养学生合理、灵活计算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运用运算律使计算变得简单。
教学设计:
一、复习整理:
1、我们已经学过的运算律有哪些?请先将第89页上的表格填写完整。
2、说说各运算律用语言文字怎么理解?
3、除了这几个运算律,在减法与除法中还有哪些规律?引导学生得出减法与除法中的规律,并用字母表达式表示。
二、基本简便计算
1、第89页上第2题
要求先分析各题特征,看能否运用运算律使计算简便?怎样简便计算?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分析校对。
2、第89页上第3题
分析这4题特征,看能否运用运算律使计算简便?怎样简便?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分析校对。
3、拓展练习(一)出示:(见补充练习纸)
拓展练习(二):第90页上第6题
先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再观察前两题的简便计算过程,再按照这样的方法计算后两题。
拓展练习(三)出示:(见补充练习纸)
(由于补充的习题中有分数,无法发帖,所以只能发在共享空间了)
课前思考:
复习这部分的内容主要抓住两点进行:一是明确整数.小数和分数的混合运算顺序相同。没有括号的,如果是同一级运算从左往右依次计算;如果是含有两级运算的先算第二级,再算第一级。有括号的,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括号外面的。二是加法和乘法运算律既适用于整数,又适用于分数和小数的运算。练习与实践中,要借助第2题,让学生补充其它一些运算性质或运算规律,高教导又补充了一些具体的题目丰富学生的运算知识。
课前思考:
四则混合运算主要是让学生掌握运算顺序,以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一些经常练习的简便计算学生基本掌握得不错,但也有个别学习困难生掌握的不好,在复习的时候要特别关注他们的学习情况。
课后反思:
今天的这堂课我是这样安排的:先复习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再复习运算律和一些运算性质,提问:1.我们学过哪些运算定律?用字母怎样表示?2.减法和除法计算时,有时还可以应用哪些运算性质?指出:计算连减或连除时,如果两个减数先加或两个除数先乘,可以口算出得数,就可以先把两个减数先加或者两个除数先乘起来,使计算简便;反过来,如果把减去两个数的和转化成连减或者除以两个数的积转化成连除来计算,可以口算的,可以反过来用这个性质使计算简便。
第2题:让学生先独立计算,再说说运用了哪些运算定律。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提醒:1/4×4÷ 1/4×4不能做成(1/4×4)÷(1/4 ×4)=1÷1=1、 8/13÷7+1/7×5/13可以先转化成8/13×1/7+1/7×5/13,再用乘法分配律简便计算。第4题:让学生说说解答每个问题时分别是怎样想的,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依据了哪些数量关系。第5题:第(1)题先让学生在图上标出小芳的行走路线,再列式解答。第(2)题让学生在图上标出两人相遇的大致位置时,要提醒学生联系他们的速度关系进行思考。
最后还有两分钟时间我补充了这样两个题目:21÷1.25 11.1÷0.25由于平时没练过这类题目,一开始大部分学生都有点反应不过来,大概半分钟过后,就想到了用商不变的性质,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8倍、4倍,计算最简单。
我是以竞赛的形式完成整节课的教学的,学生学习热情比较高,效果也较好。
课前思考:
因为在前一课时我已经帮学生复习了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律,所以本课时重点进行简便计算的练习及分数、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高教导补充的这些练习题基本涵盖了简便运算的几种主要的题型,所以在组织学生练习的同时需要及时帮助学生归纳总结这些题目的特点和运用了哪些运算律使计算简便的,特别要结合学生板演或作业练习情况及时纠正计算过程中出现的错误。
复习完简便计算后还有一个内容即解决实际问题,如教材提供的第88页的第5、6、7、8题和第89页的第4题,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培养学生认真阅读信息,找出信息之间的关系,然后选择合适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列式解答后要及时检验。
课后反思:
借助高教导提供的简便计算练习,我帮助学生再次复习了简便计算。如何运用所学知识灵活、正确地计算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是学习中的一个难点,所以今天的课堂上,我先组织学生们独立思考和计算,然后逐题交流计算的过程。在交流过程中,我及时纠正了学生计算中出现的错误并对一些较典型的计算再次进行了简便方法的小结,类似a-(b-c)及乘法分配律反用这类题目是学生最容易错的,加强了这类题目的分析和练习。
应该说估算和验算也是提高计算正确率的一个好办法,但学生们似乎没有体验到这种方法的好处,所以往往做完题目就万事大吉,根本做不到自觉检查。
课后反思:
在复习时,学生遗忘的很多,或者是根本说不清楚定律的含义,掌握的非常不好。在进行整理时,学生可以举些例子加以说明。乘法分配律的运用非常广泛,在计算中,要让学生说说每一步中都是按照什么运算律来进行计算的。加深对这些运算定律的理解。混合计算中,学生出错的还是较多的,因为做题时不够细心。另外我也补充了一些典型的简便计算让学生练习。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教案6
教学内容:
教材第4页的例2和“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二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纳税和税率,理解和掌握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初步培养学生的纳税意识,继续感知数学就在身边,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
2.培养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进一步体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价值,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正确、熟练地运用百分数的知识进行纳税的计算。
预习题:弄清什么是纳税?怎样纳税?纳税的意义是什么?(课前布置学生上网查询相关信息)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纳税的一些资料;教学光盘及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认识、了解纳税
纳税是根据国家税法的规定,按照一定的比率把集体或个人收入的一部分缴纳给国家,用于发展经济、国防、科学、文化、卫生、教育和社会福利事业,以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保卫国家安全。因此,任何集体和个人,都有依法纳税的义务。
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税收的种类主要有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和所得税等几种。我国的税收逐年增长,到20xx年,全年税收收入已达到30866亿元。(进行纳税意识教育)
提问:你知道生活中到税务部门纳税的事吗?那么究竟什么是纳税,纳税额应该怎样计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纳税的有关知识。板书:纳税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2.
出示例2:星光书店去年十二月份的营业额约为50万元。如果按营业额的 6%缴纳营业税,这个书店去年十二月份应缴纳营业税约多少万元?学生读题。
提问:想一想,题里的营业额的6%缴纳营业税,实际上就是求什么?怎样列式计算?你们会做吗?试试看!
学生尝试练习,集体订正,教师板书算式。
强调:求应纳税额实际上就是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也就是把应该纳税部分的总收入乘以税率百分之几,就求出了应纳税额。
2.我们怎样计算呢?
方法1:引导学生将百分数化成分数来计算。
方法2:引导学生将百分数化成小数来计算。
3.做“试一试”
提问:这道题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生:先求5200元的10%是多少?再加上5200元就是买摩托车共付的钱。
学生板演与齐练同时进行,集体订正。
4.学生在课本上完成练一练。
三、同步练习
1.练习二的第1、2题。
指名学生读题,让学生说明算式里的每个数据的.意思。
学生独立思考后练习,交流时请学生说说解题思路,教师及时了解学生解答情况。
2.练习二第3题。
学生读题后,教师简单介绍个人所得税的知识。
学生独立思考并列算式计算,然后交流。
四、拓展提高
1.练习二的第4题。
我国20xx年10月公布的个人所得税征收标准:个人收入1600元以下不征税。月收入超过1600元,超过部分按下面的标准征税。
不超过500元的 5%
超过500元~20xx元的 10%
超过20xx元~5000元的 15%
------
李明的妈妈月收入1800元,爸爸月收入2500元,他们各应缴纳个人所得税多少元?
在这道题中,李明的妈妈应纳税的收入是1800元吗?为什么?全班展开讨论李明妈妈的纳税的收入应为多少元?税率是多少?那么爸爸的收入是2500元,应纳税额为多少?他的税率又是多少呢?
介绍分段纳税,最后让学生分别求出李明的爸爸妈妈各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
将三段不同的收税看作三个档次,先用总收入减去1600,看超过的部分是属于哪个档次,如果超过的部分少于500,属第一档次,用超出的部分乘以5%;如果超过的部分大于500小于20xx就属第二档次,第一档次的税肯定要交,用500乘5%,再用(超出部分-500)乘10%,然后相加;如果超过的部分大于20xx小于5000就属第三档次,第一、二档次的税肯定要交,用500乘5%,1500乘10%,(超出部分-20xx)乘15%,再相加。
关键是这里第一、二档次的,要全额交税。
五、课堂回顾
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内容?认识到什么?如果没有纳税,国家就筹集不到必要的资金为大家办事。因此,我国宪法规定每个集体和公民都有依法纳税的义务。希望同学们长大了争当纳税先锋,为祖国的繁荣贡献力量!
六、布置作业
课内作业:补充习题
板书设计:
纳税问题
营业额×5%=营业税
60×5%=3(万元)
答:应缴纳营业税3万元。
爸爸月收入2500元,应分两段来纳税:
2500-1600=900元
500×5%=25元
(900-500)×10%=40元
25+40=65元
答:爸爸应缴纳个人所得税65元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教案7
教材简析: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课本第45-46页的例4、5及相应的试一 试,完成随后的练一练,练习九第1-5题。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使学生知道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也适用于整数和分数相乘,把分数乘法统一成一个法则。进一步巩固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2、使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进一步培养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的能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整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
教具 长方形纸、水彩笔
一、创设情境
以前我们学习了分数的意义,下面请同学们看黑板上贴的长方形纸,涂色部分分别表示这张纸的几分之几?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继续对它们进行操作,并引出新课
二、组织探究
1、教学例4 出现教材中的图形
然后问:画斜线部分是1/2 的几分之几?又是这个长方形的几分之几?
由此明确:1/2 的1/4 是18 ,1/2 的3/4 是3/8
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求1/2 的1/4 是多少,可以怎样列式?
求1/2 的3/4 呢?
师问:你能列算式并看图填写出书中的结果吗?
打开书P45完成
提示:根据填的`结果各自想想怎样计算分数与分数相乘?
学生进行讨论得出:分数与分数相乘,分子相乘做分子,分母相乘做分母
2、教学例5
(1) 让学生说说2/3 1/5 和2/3 4/5 分别表示2/3 的几分之几?
你能用前面得出的结论 计算这两道题吗?
学生试做
订正完后问:你能用什么方法来验证你的计算结果呢?
(2)验证比较
让学生在自己准备的长方形纸上先涂色表示23
再画斜线表示2/3 的1/5 和2/3 的4/5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对学困生进行指导
看看操作的结果与你计算的结果是否一致?
学生观察比较
3、归纳总结
比较刚才计算的每个积的分子、分母与它的因数的分子分母,讨论有什么发现?
得出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分数乘分数 ,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
三、练习
1、完成P46的试一试
提醒学生注意:计算分数与分数相乘时,能约分的要先约分在计算,通过交流进一步明确计算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
四、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的推广
同学们,下面着几道题你回计算吗?
出示:211 3=
456 =
请同学们先完成P46的填空,提醒学生把整数看作分母是1的分数来计算
讨论: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适用于分数和整数相乘吗?为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
明确:(1)整数可以看作分母是1的分数,所以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也适用于分数和整数相乘
(2)实际计算时可以直接按以前学过的方法计算分数和整数相乘,而不必把整数改写成分母是1的分数,这样比较简便
师生共同总结。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也可以整数与分数直接进行约分后再计算。这样更简便
教师进行示范如P46
2、练习
完成P46的练一练
引导学生用直接约分的方法进行计算
五、综合练习
1、做练习九的第1题
先在图中画一画再列式计算
2、做练习九的第3题
说出错的原因
3、做练习九的第4题
看谁算的最快
六、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惑?
七、作业
练习九的第2、5题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教后记:本节课主要让学生认识整数可以看作分母是1的分数,所以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也适用于分数和整数相乘,实际计算时可以直接按以前学过的方法计算分数和整数相乘,而不必把整数改写成分母是1的分数,这样比较简便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教案8
教学内容:
教材第8-9页圆柱的体积公式,例4和“试一试”及“练一练”,练习二第1-4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并能根据题里的条件,正确地求出圆柱的体积。
2、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让学生认识“转化”的思考方法。
教具准备:
圆柱体积演示教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求下面各圆的面积(口答)
(1)r=1厘米粉
(2)d=4厘米
(3)c=6.28米
2、想一想,学习计算圆的面积时,是怎样得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
3、提问:什么叫体积?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4、已知长方体的底面积S和高h,怎样计算长方体的体积?
二、教学新课
1、根据学过的体积概念,说说什么是圆柱的体积。
2、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呢?我们能不能根据圆柱的底面可以像上面说的转化成一个长方形,通过切、拼的方法,把圆柱转化为已学过的立体图形来计算呢?现在我们大家一起来讨论。
3、公式推导。
(1)请同学们指出圆住体的底面积和高。
(2)回顾圆面积公式的推导。(切拼转化)
(3)探索求圆柱体积的公式。
(4)讨论并得出结果。
圆柱体通过切拼,圆柱体转化成近似的`()体。
这个长方体的底面积与圆柱体的底面积(),这个长方体的高与圆柱体的高(),这个长方体高与圆柱体的高()。
因为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以高,所以,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是:()。
用字母表示:()。
(5)小结
4、教学例4
出示例4,审题。
提问:你能独立完成这题吗?
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5、做练习二第1题。
让学生做在课本上。
6、教学“试一试”一个圆柱的底面半径是2分米,高是8米,求它的体积。
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三、巩固练习
做“练一练”第1、2题。
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让学生说一说这两题列式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不一样。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这个公式是怎样得到的?
五、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二第2、3题。
家庭作业:练习二第4题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教案9
教学目标:
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结构特征、数量关系和解答方法,并能正确地解答这类应用题。
教学重点: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
教学难点: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个蔬菜基地,第一季度收蔬菜30万千克,第二季度收蔬菜39万千克。
1、根据算式提问题。
30÷39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9÷3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算式画出线段图,教师适时进行指导。
让学生明确:要画两根线段;表示单位“1”的线段一般都画在上面,比较的线段画在下面;问题用?或()%在线段图上表示出来。
3、出示新的问题:第二季度的蔬菜产量比第一季度增产百分之几?
二、呈现问题,探究新知
1、理解问题,思考:把谁当作单位“1”,谁与单位“1”在比较。
2、把问题在原先的线段图上表示出来,并说一说谁是谁的百分之几。
3、总结:求第二季度的蔬菜产量比第一季度增产百分之几,就是求第二季度蔬菜产量比第一季度增产的是第一季度的百分之几,简单地可以概括为“增产的.产量是第一季度的百分之几”,先求出增产的产量,再除以第一季度的产量。
4、列式:(39-30)÷30=9÷30=0.3=30%
5、对比问题、算式、线段图,指出各部分之间的对应关系。
6、如果把问题换成“第一季度的蔬菜产量比第二季度少百分之几”,又应该如何解答?
画线段图,把问题补充完整,再列式解答。
7、想一想,还可以怎样算?说说算理。
8、试一试:
向阳商场一月份营业额是200万元,二月份营业额是250万元。二月份营业额比一月份增长了百分之几?一月份营业额比二月份少百分之几?
要求:把问题改变成:( )是( )的百分之几?并画出线段图,再列式解答。
三、巩固新知,迁移应用
1、基本训练
练一练1,补充几道线段图的练习,加强学生对线段图的理解。
2、迁移训练
(1)一块铜锌合金重20千克,其中含铜16.4千克。这块合金的含铜量是百分之几?含锌量是百分之几?
(2)一个工程队原来每天修路2.4千米,现在每天修路3千米。增加了百分之几?
(3)一个铅笔盒原来卖20元,现在降低了5元。降低了百分之几?
四、总结全课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教案10
教学内容:教材第22页复习第6-11题,复习后面的思考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圆柱、圆锥体积计算方法,沟通已经学过的一些物体体积计算之间的联系。
2、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复习了圆柱的表面积,圆柱和圆锥体积的计算,这节课继续复习这方面的知识,特别是表面积、体积计算知识的实际应用。
二、复习体积计算
1、复习公式。
提问: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怎样计算?为什么正方体体积等于边长a的立方?
圆柱体积计算公式是怎样的?这个公式怎样得到的?
圆锥的体积公式是怎样的?为什么要乘以?
2、做复习第6题。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出算式。
指名学生口答每题算式,老师板书出来。
你们认为哪几个体积计算在方法上是相同的?都是怎样算的?
圆锥的体积计算与圆柱体积计算有什么联系?
三、知识应用复习
我们掌握了这些基础知识,可以解决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1)做复习第7题。
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
集体订正,结合提问学生为什么先要求柱子的侧面积。
(2)讨论复习第10题。
提问:这堆沙铺成路面是什么形状的?这段路面的体积就是哪个体积?为什么?
你认为用什么方法比较方便?根据什么等量关系来列出方程?
(3)做复习第11题。
让学生自己做在练习本上。
学生口答不同的解法,老师板书算式。
提问:你认为哪种方法简便?算式3.14×()2×12×()里的()是什么意思?
四、讲解思考题
让学生读题。
提问:刚才一题是求等底高圆柱和圆锥的体积一共是多少?根据刚才一题的解答,你能找出数量关系解答这道题吗?
请大家课后试一试。
五、课堂小结
六、课堂作业
复习第8-10题。
教学后记:
(十)球
教学内容:P20,观察和测量
教学目的: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体积的概念,规测形体的体积计算方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学习旋转:产生圆柱、圆锥、球
1、实践:旋转产生圆柱。
将长方形小旗旋转、观察:成了什么图形?
说说:是怎样旋转的?长方形与旋转形成的圆柱之间有怎样的联系?
算算:长方形长20厘米,宽10厘米,以宽为轴旋转成的圆柱的体积是多少?
2、实践:旋转三角形成圆锥。
猜猜:可能产生什么图形?
实践:(按照1的方法学习)
3、旋转半圆成球:
放手让学生自己学,然后再让学生汇报。
二、测量并估计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1、操作:启发学生充分利用身边的工具(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容器、小石块、水等),实际动手操作,从中找出方法。
2、思考:还有没有其它的方法(可以讨论)
3、说说:将你刚才所得到的方法介绍给同学们。
三、作业
测量并计算出自己拳头的体积。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教案11
全册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
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体会百分数与分数、小数的联系和区别,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例的意义和级别性质,认识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的量,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和简单推理,认识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探索并掌握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公式以及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在具体的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初步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初步掌握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并能应用这些知识和方法进行简单的操作或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认识扇形统计图,初步体会扇形统计图描述数据的特点,能根据扇形统计图所呈现的信息提出或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初步认识众数与中位数的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让学生经历应用百分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一些常见问题的过程,进一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体会百分数与分数、小数的联系和区别,加深对方程思想方法的认识,提高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例的意义和级别性质,认识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的量,体会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加深对相关数量关系的理解。
2.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和简单推理,认识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探索并掌握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公式以及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在具体的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初步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初步掌握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并能应用这些知识和方法进行简单的操作或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让学生联系对百分数的理解,认识扇形统计图,初步体会扇形统计图描述数据的特点,能根据扇形统计图所呈现的信息提出或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结合实例,初步认识众数与中位数的意义,会求一组简单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初步体会众数、中位数和平均数等不同统计量的不同特点。
4.让学生通过系统复习,进一步掌握数与代数、空间和图形、统计和概率等领域的知识和方法,进一步明确相关内容的发展线索和逻辑关联,加深对现实问题中数量关系、空间形式和数据信息理解,提高综合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能力。
数学思考方面
1.让学生在应用百分数解决相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的能力,提高用方程表示数量关系的能力,发展抽象思维,增强数感。
2.让学生在认识圆柱和圆锥特征的过程中,丰富对现实空间的感知,进一步增强空间
观念;在推导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公式以及探索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的过程中,经历观察、猜想、实验、分析、验证和概括等活动,进一步培养合情推理与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发展形象思维。
3.让学生在认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探索并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性质,以及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和应用比例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增强用数和图形描述现实问题意识和能力。
4.让学生在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和有条理地继续表达的能力,不断增强空间观念。
5.让学生在探索并理解成正比例、反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提升思维水平。
6.让学生在认识扇形统计图以及众数、中位数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据的意义和价值,感受不同统计量的联系和区别,发展统计观念。
7.让学生在系统复习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知识间的联系和综合,加深对基本数学原理和方法的理解,培养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的能力,发展思维的整体性、灵活性和深刻性。
解决问题方面
1.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发现并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并主动用百分数、方程、正比例和反比例、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公式、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比例尺等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进一步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2.让学生在解决有关百分数、圆柱和圆锥体积计算、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计算等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借助计算器解决问题的价值,进一步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体会解决问题方法飞多样性。
3.让学生能用比例、比例尺、正比例和反比例等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进一步积累和丰富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
4.让学生在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位置,用扇形统计图和相关统计量解释数据信息、解答简单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合作交流的重要性,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
5.让学生在用转化的.策略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和反思意识,培养根据所需解决问题的特点合理选择相应策略的自觉性和能力。
6、让学生在系统复习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综合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释日常生活现象、解释简单实际问题的水平,进一步用不同方式、从不同角度探索解决问题方法的能力,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方面
1.进一步感受数学思考的确定性和数学结论的严谨性,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
2.进一步培养认真细心的学习习惯,培养发现错误及时订正的良好习惯。
3.进一步感受数学价值,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不断增强学数学、用数学的自觉性。
4.进一步了解有关数学知识的背景,体会数学的广泛应用,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5.进一步感受自己在数学知识和方法等方面的收获与进步,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进一步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百分数的应用、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正比例和反比例、扇形统计图、转化的解题策略以及总复习的四个板块的系列内容。
教学难点:圆柱和圆锥体积计算方法的推导、成正比例和反比例量的判断、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众数和中位数平均数、解题策略的灵活运用。
全册课时安排:全册共安排72课时的教学内容,其中30课时的总复习。
百分数的应用 11课时圆柱和圆锥11课时 比例7课时 确定位置4课时 正比例和反比例 4课时 解决问题的策略2课时 统计3课时 总复习 30课时
第一单元 百分数的应用
教学内容:
六年级(上册)“认识百分数”这个单元里,初步教学百分数的意义,用百分数描述部分与整体或两个同类数量间的倍数关系;教学了百分数与分数、小数的相互改写,解决简单的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问题。本单元在此基础上编排,通过应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体会百分数的广泛应用。
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经常应用百分数,如用百分数表示一个数量比另一个数量多或少的关系,又如利息与纳税的计算、折扣的设计与计算等。应用百分数解决问题可以列式计算,也可以列方程解答。这些都是本单元的教学内容。
全单元的教学内容比较多,编排6道例题、四个练习以及全单元的整理与练习,大致分成五段教学。
例1、练习一,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百分之几(或少百分之几)。这一段是接着六年级(上册)求简单的百分率编排的。
例2、例3、练习二,根据国家规定的税率和利率,计算应纳税金额和可得利息金额。这一段应用百分数的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例4、练习三,解决有关折扣的问题,包括设计折扣和根据折扣求现价或原价的问题。这一段里有列方程解题,也有列算式解题,列方程求原价是重点。
例5、例6练习四,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百分数问题或分数问题。在六年级(上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里只教学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安排在本单元,由百分数问题带出。
“整理与练习”综合全单元的知识内容,进一步应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以现实问题中百分数的意义为突破口,通过推理分析数量关系,探索算法。
2.把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经验,向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迁移。
3.列方程解决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
课时安排:百分数的应用 11课时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2课时
纳税问题 1课时
利息问题 1课时
打折问题 2课时
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3课时
整理与练习 2课时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教案12
教学内容:补充:用比例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1、进一步巩固正比例与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比例。
2、能用比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设计:
一、复习
谈话导入:如何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
二、拓展练习
(一)填空:
1、下面两个量“成正比例?”“成反比例?”“不成比例?”
如果3A=4÷1/B,那么A与B( )
引导学生将这个算式改成A与B的比,计算比值后再判断。
2、(1)8/X=Y;(2)X/8= Y;(3)X- Y=8( )式中的X与Y成反比例,( )式中的X与Y成正比例。
3、(1)比的前项一定,比的后项和比值。(2)比例尺一定,分母和分数值。(3)正方形的边长和面积。( )成正比例,( )成反比例,( )不成比例。
引导学生将以上3个表达式进行变式,如能变成两个字母的比值或积,即成正或反比例。
4、a和b成正比例,并且在a=1.5时,b的对应值是0.15.
(1) a和b关系式是a/b=( ).
(2)当a=2.5时,b的'对应值是( )
(3)当b=9.2时,a的对应值是( )
引导学生理解每题要求,独立完成,指名交流。
三、解决实际问题
1、一批煤原计划每天烧4吨,可以烧72天,由于改成节能炉灶,实际每天只烧2.4吨,这堆煤可以烧几天?
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估计学生都用算式解,引导学生判断题中4个数据是指哪两个量?它们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用比例的知识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2、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照这样计算,从甲地到乙地共行了5小时,那么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多少千米?
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估计学生都用算式解,引导学生判断题中4个数据是指哪两个量?它们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用比例的知识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3、一个筑路队修筑一条公路,3天修了75米,照这样计算,再修15天就可完成任务。这条公路全长有多少米?
用算术方法如何解答?用比例任何解答?引导学生用多种比例方法解答。
4、拓展练习:在标有0 40 80 120千米的地图上,量得甲、乙两地之间相距9厘米,一列客车与一列货车从甲、乙两地同时相向而行,2小时后相遇。已知客车与货车的速度比是5:4,求客车的速度。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侧面展开图。强化对长方体面和棱特征的认识。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与难点:
认识长方体的侧面展开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谈话: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谁能对着模型再来介绍一下?
指名说说,全班交流补充。
二、探究新知
(1)除了同学们说的这些,长方体和正方体还有什么特征呢,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进行学习。
出示正方体纸盒:
你能够沿着这个正方体的棱把这个正方体纸盒剪开吗?
要求:剪的时候要沿着沿着棱剪,冰且各个面要互相联在一起。
学生尝试操作。
小组里交流。
(2)这个长方体纸盒你也能够沿着棱把它剪开吗?
学生独立操作。
看看长方体的展开图,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观察交流。
追问:你能从展开图中找到3组相对的'面吗?
(3)完成练一练第1题
标注完后引导学生具体说说思考的过程。
(4)完成练一练第3题
先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进行判断,在此基础上再动手操作进行验证。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三第6题
学生小组交流,独立操作验证。
2、完成练习三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指名说说自己连现实的思考过程。
3学有余力时可完成思考题
启发学生思考:要围成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需要几张硬纸片,这几张硬纸片的形状的大小有什么联系?
让学会僧通过操作逐步掌握其中的规律。
三、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认为今天学习的内容什么是重点?
四、作业
自己动手制作一个长方体纸盒。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教案14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12册93页 “练习与实践”7-9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商品打折出售的含义,进一步掌握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熟练掌握列方程解答稍复杂的百分数实际问题的方法。
2.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提高用方程表示数量关系的能力,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运用方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设计:
一、列方程解应用题
1、完成 P93 7 、 8
第7题:读题后,找出相等的数量关系式。
板书:原价-降价的元数=现在售价
根据关系式解答。
第8题:读题后,说说关系式。
再独立完成题目的解答。
二、综合应用
第9题
根据第一个数,分别用含有a的式子表示其它的数。并算一算它们的和是多少。
根据四个数的和,可以计算出其余3个数分别是多少。
同桌互相合作,一学生说和,另一个 学生说出四个数分别是多少。
三、补充
(一)填空
1.在(1)8x=96 (2)1.7-x (3)a+b=230 (4)y+5<11.3(5)0.25+m=0.5 (6)5.4-2.8=2.6 (7)z+0.2>0.52 中,____________是等式,_______________是方程。
2.在( )里写出含有字母的式子。
(1)绿绳长x米,红绳的长度是绿绳的2.4倍,红绳长( )米,两种绳一共长( )米,绿绳比红绳短( )米。
(2)妈妈买8只茶杯,付了100元,找回m元,一只茶杯( )元。
(3)师徒加工一批零件,师傅单独完成要a小时,徒弟单独完成要b小时,徒弟和师傅工作时间的比是( ),师傅和徒弟工作效率的比是( )。
(4)m与n的差除它们的和( )。
(5)一个圆锥底面直径为 d,高为h,它的体积v=( )。
(二)解决问题
1、修一段路,已经修了全长的80%,还剩下1.2千米。这段路全长多少千米?
2、图书室的故事书的本书是科技书的75%,科技书和故事书共1400本。科技书和故事书各多少本?
3、王阿姨在商场买了2件上衣。一件上衣打七五折后卖120元。另一件上衣提价25%后卖120元。商场卖这2件上衣是赚了,还是亏本了?赚了,赚多少?亏了,亏多少?
4、按规定稿费收入扣除20xx元后按14%的税率缴纳个人收入所得税,小红的爸爸编写《数学小故事》出版后缴纳个人所得税224元。小红的爸爸编写《数学小故事》共获得多少元稿费?
5、一次会议的出席率为95%,缺席人数比出席人数少36人。应出席多少人?
6、六(1)班有学生45人,男生是女生的80%。女生有多少人?(用方程和转化方法解)
7、一个书架有上下两层,下层本数是上层本数的40%。如果把上层的'书搬15小红的爸爸编写《数学小故事》小红的爸爸编写《数学小故事》本放到下层,那么两层的本数同样多。原来上、下两层各有图书多少本?
8、下表的红框中的5个数的和是60。在表中移动这个框,可以使每次框处的5个数的和各不相同。
任意框几次,看看每次框出按5个数的和与中间的数有什么关系?
如果框出5个数的和是180,应该怎样框?能框出和是100的5个数吗?
为什么?
课前思考:
新教材把百分数除法实际问题和分数、百分数实际问题安排在一起。六年级下册只编排稍复杂的百分数除法实际问题。稍复杂的分数除法实际问题和百分数乘法实际问题都在练习里带出,夯实了基础知识与基本的数学思想,避免了不必要的重复,增加了问题的现实性和挑战性。教学重点放在数量关系和推理能力上,利用题目中最基础、生活中最常见的数量关系作为列方程的依托。
课前思考:
本课时的复习重点是进一步巩固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教材提供的复习题较少,所以需要我们适当补充。沈老师精心设计的教案中提供了很多配套的练习,是对教材的拓展,我们可以很好地组织学生练习,相信会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到怎样的实际问题比较适合用方程解。另外,想与同年级组老师探讨的是:1.由于进入总复习,很多实际问题可以运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那么虽然这一课主要是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我们能否选择几道较为典型的实际问题,让学生除了用方程解以外再用其他方法来解答,解答后将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帮助学生沟通知识间的联系。2.在几何图形面积或体积计算及行程问题中,也有很多实际问题适合用方程解,我们可以补充相关练习。
课前思考:
根据我对这个内容的复习过程的调整,今天主要复习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但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一般不大会主动用方程来解决问题,除非题目上有用方程解的要求,特别是头脑灵活的学生。在这课时的复习中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我想这样处理:
教学时分三个层次:
一、对教材中提供的第3、4、5、7、8题,在学习中,要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哪种列式的数量关系好理解,在列式正确容易的基础上再比较计算、书写哪种方便。我想在教学中除了方程解之外,允许学生还可以用别的方法解决,然后再对两种解决方法进行比较,同时沟通两种列式之间的联系,教学生学习如何将这两种列式进行转化。
二、教材上第6题
这些题材有别于其他习题,关键要让学生读懂题目意思和要求,学生才能考虑如何解决。
三、补充习题
在这课时学习中,沈老师补充了不少拓展练习,我想这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是有好处的,尽管前面一课时中的最后一题有些难度,但这样有挑战性的习题也是大部分学生感兴趣的内容,特别是在复习阶段,学生肯定讨厌炒冷饭性的习题。
课后反思:
分数、百分数应用题,重点放在数量关系和推理能力上。联系分数的意义与分数乘法概念,把实际问题里的各个数量组织起来,构成数量关系式并根据数量关系式确定解题的方法。用线段图直观表现题目中的百分数的含义和数量关系,列方程解答是得出数量关系式后的自然选择。
第7、8题是让学生列方程解答百分数计算的实际问题,第7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再指名说说解题时的思考过程,关键理解“降价10%”的含义。第8题提醒学生注意:两件衬衫的原价是相等的,但折扣不同,所以现在他们的售价不同。第9题我是这样组织学生开展活动的:先让学生在月历卡上用第一种长方形框4个数,说说这4个数有什么关系,明确认识后,再让学生换其他形状的长方形框一筐,并探索每种长方形框出的4个数的关系。然后各自完成教材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并引导学生用含有字母的式子分别表示每个长方形中4个数的和。沈老师提供的补充题还剩下几个没能做完,打算放在自习课上完成。
课后反思:
练习与实践第8题我是让学生独立完成的,但是做下来的情况看,有一部分学生还是有困难的,需要教师的指导。第9题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式是有一定意义的,因此第一个数用a表示,那么另外三个数就可以用含有a的式子表示了。但是学生不知道要整理和化简,因此和就计算不出来。
补充的习题在课上也没来得及完成,让学生留到课后完成,但从学生完成的情况来看,不是很理想,当然也是因为个别题目对一些学生来说有些难度,所以错误率还蛮高的。
课后思考:
教材第92-92页提供了第3-9题这样一些比较适合列方程解决问题的练习题。对于很多学生来讲,他们不喜欢用列方程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主要是不喜欢繁琐的书写格式,没有体会到列方程解决问题的优势,特别是对于一些数学思考能力不强的学生来说其实很需要学会这种方法。另外还有一个原因是学生们有时不知道哪些题目适合用方程解。
今天的课堂上,我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这些练习题,指导学生先认真读题,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分析数量关系(等量关系),然后再设未知数和列方程解答。类似教材第92页第3题这样的题目,平时学生用算术方法解答时常常出现错误,因为没有正确分析数量关系,而采用了方程解时就降低了思考难度。在解答第4题和第7题时,我请学生用方程解和算术方法来解答,并将两种方法进行比较,让学生体会两种方法的联系。通过解答这些题目,不仅能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考方法,而且能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方程是描述数量关系的一种常用和有效的数学模型,列方程解决问题具有独特的方法价值。
课后反思:
我在这节课的主要任务是巩固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且让学生用方程与算术两种方法解答同一题,学生可能有多种分析解答思路,然后让学生分析每一题的基本思路是方程解还是算术方法解,分析为什么有些题目列方程解是基本思路,这为学生区分算术方法解与方程解划分了区分点,同时让学生掌握这两种思路相互转化的方法。补充的习题时间上也些来不及,但没关系,因为在复习中,我们补充的习题有不少是拓展练习,这个可根据学生掌握情况与时间进行调整。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教案15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②情况分析(学科特点与班级情况“个性”的分析)
智的学生。这些学生都来自服务半径“三村一段”,学生的基础成绩都比较好。该班级学生经过半年的共同学习生活,已经形成了勤奋学习、积极向上、团结友爱、关心集体、尊敬师长的良好道德品德;他们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学习比较刻苦,成绩比较稳定。
二、总的教学目的要求:
1.让学生联系对百分数的理解,认识扇形统计图,初步体会扇形统计图描述数据的特点,能根据扇形统计图所呈现的信息提出或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2.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和简单推理,认识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探索并掌握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公式以及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替换”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替换”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4、在具体的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性质,初步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认识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的量,体会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加深对相关数量关系的理解。
5、初步掌握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并能应用这些知识和方法进行简单的操作或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6、让学生通过系统复习,进一步掌握数与代数、空间和图形、统计和概率等领域的知识和方法,进一步明确相关内容的发展线索和逻辑关联,加深对现实问
题中数量关系、空间形式和数据信息的理解,提高综合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飞能力。
三、各单元教学目的要求与教学进度安排(附后)
四、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和研究课题:
1、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提倡学法的多样性,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
3、课堂训练形式的多样化,重视一题多解,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
4、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切实掌握好这些基础知识。本学期要以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的持续发展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空间。要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在教学过程中,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创设愉悦、开放式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愉悦、开放式的教学情境中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从而达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六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六年级的数学教案10-12
六年级数学教案02-19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11
六年级数学教案《纳税》04-02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04-10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比的意义》数学教案11-18
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3-20
六年级数学教案圆的面积04-03
六年级数学教案《圆的面积》04-12
六年级数学教案:解比例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