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 通知工作总结 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5-03 09:34:34 教案 我要投稿

【集合】语文教案6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集合】语文教案6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 读懂三首古诗,感悟每首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

  2.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并由此想象画面。

  3. 会认读本课中“螺”“谙”等生字,会写“亭”“庭”“潭”“螺”“谙”5个生字,理解“闲”“厌”“和”“谙”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4.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5. 搜集、背诵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重难点:

  1. 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画面。

  2.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预习:

  1. 自学生字,读熟三首诗。

  2. 借助注释试讲诗意,画出有疑问的地方。

  3. 搜集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课时:2—3节

  第一节

  教学目标:掌握生字词,读熟三首诗,理解大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假期里,很多同学都出去旅游了,祖国名山大川的壮丽风光一定在你脑海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你能用简要的话语介绍你所看到的名山大川吗?

  今天,我们还要从三首古诗中感受一下古代大诗人笔下的山山水水是什么样的。

  二、读课题,指名读三首古诗。(检查通过预习对课文熟悉的情况)

  三、指名认读生字,提示应注意的地方。

  亭庭——指导读准后鼻音

  谙——暗:区别音、形、意

  四、分组学习

  1. 读熟三首诗

  2. 借助注释在组内试讲每首诗大意。

  3. 交流预习中的疑问,组内解疑。

  五、班内交流汇报小组学习情况。

  六、作业:

  1. 抄写生字。

  2. 读、背三首诗。

  第二、三节

  教学目标:通过想象,进一步感受每首诗所表现的美好意境及表达方法,背诵、默写。

  教学过程:

  一、吟诵、理解〈独坐敬亭山〉

  1. 议:诗中除了敬亭山还提到哪些事物,分别是什么样的?

  鸟:多、高飞无影

  云:少(孤)慢慢飘走(闲)

  ——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

  2. 在诗人笔下,万物似乎都与人相通,是有感情的,请你从诗中找出这样的词句。

  闲、相看两不厌——体会诗中拟人的表现手法。

  3. 教师简介写作背景,让学生粗略了解诗中寄寓的情感。

  此诗是李白在政治上受挫,心情郁闷时所作,因此通过众鸟高飞、孤云闲浮、人与山“相看两不厌”来表达自己抱负不得施展,有志难酬的无奈。读起来使人产生一种失落、孤独之感。

  4. 指导背诵《独坐敬亭山》

  二、吟诵、理解〈望洞庭〉

  1. 试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所写的洞庭湖景色,看谁描述得最美。

  此环节注意提示学生在描述中突出

  (1)湖光和月光的交融和谐;湖面的光亮平静。

  (2)白银盘和青螺分别所指。

  ——从诗中不但看出洞庭的山美水美,还看出那天夜里的月色很美。

  2. 从诗中哪些地方看出诗人是站在湖边往远处看的?

  3. 诗人通过恰当的比喻把洞庭秀色写得惟妙惟肖,请找出诗中的比喻。

  二句,把光亮平静的湖面比作未经打磨的镜子。

  四句,把月光下的湖面比作银盘,把湖中的君山比作青螺。

  4. 指导背诵《望洞庭》

  三、吟读、理解《忆江南》

  1. 释题:忆,在此当回忆讲。“忆江南”为词牌。

  2. 根据学生可能产生的疑问补充注释。

  旧:过去胜:超过

  3. 说说你从这首词中体会到怎样的.景色,诗人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样的景色的。

  (太阳升起的时候,天空布满火红的朝霞,江边的花朵被映照得比燃烧着的火焰还要红;那一江春水像蓝草一样青绿,像晶莹的翡翠。

  ——比较、比喻)

  4. 请联系前面几句诗的意思,把最后的反问句写完整。

  江南的景色,让我怎能?

  5. 指导背诵《忆江南》

  四、交流搜集的其它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1. 白居易所作《忆江南》另两首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2. 其它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参考篇目:《鹿砦》《望庐山瀑布》《滁州西涧》《山行》《小池》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等

  五、作业:

  1.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2.选画一首古诗所表现的画面。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要求

  1.会读会写5个生字,认读6个生字。

  2.理解诗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来。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1.学会生字、朗读并背诵课文是重点。

  2.指导理解诗句意思是难点。

  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挂图(或CAI课件)。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打开挂图、激发兴趣

  (打开挂图)春天到了,田野里到处都有野草。春天、夏天,它长得多么茂盛!秋天,它就枯萎了。年年如此,生生不息。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草》,就写了草的这种现象。

  这是一首古诗,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板书课题)

  二、范读课文

  听准读音和速度。想一想老师是怎么读的,注意停顿和重音。

  三、学生自读,学习生字词

  1.自由朗读,数数有几行几句(四行两句),找出生字,看拼音,认生字,同桌互查。

  2.学生书空练习生字,并组词。说说记生字的方法。教师重点指导:

  原:yuán,半包围结构,“厂”字里面是“白”、“小”上下构成。岁:suì,上下结构,由“山”、“夕”上下构成。读平舌音。火:huǒ,独体结构。注意写好笔顺。吹:chuī,读翘舌音,左右结构。又:yu,独体结构,两笔写成。笔顺: 又

  四、熟读课文

  巩固生字读音,熟读课文。先齐读一二遍;再指名读;最后自由读两遍。

  五、课堂练习

  1.练写生字三遍,注意笔顺间架,写正确、写工整。

  2.在正确的读音后面画“√”。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认读生字,释义组词。

  2.试读课文,注意读音正确。

  二、导读全诗,逐行理解

  第一行:教师讲解“离离”、“原”的意思。指名读,说说这行诗讲什么。还可以怎么讲?(茂盛的野草长满了整个原野。或:多茂盛啊!原野上的.野草!或:原野上的野草长得多么茂盛啊!)学生练说。

  第二行:“岁”是什么意思?“一岁”呢?(一年)“一枯荣”的意思:一次枯萎,一次茂盛。谁能把这行诗的意思讲出来?讨论,叙述:野草每年的秋冬都枯萎一次,春夏季节又一次茂盛地生长起来。

  同桌互讲第一句的诗意,再齐读两遍。

  第三行:“尽”是完的意思。野火指荒山野地燃烧的火。“烧不尽”呢?(烧不完)讨论后叙述:野火是不能把野草完全烧掉的。

  第四行:为什么说“野火烧不尽”呢?(春风吹又生)第四行讲什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春风一吹,野草又会生长起来。)

  同桌把第二句串起来说一说,再读两遍。

  三、齐读全诗,整体理解

  齐读,指名把全诗的意思串说一遍。

  这首诗第一句讲野草的什么?(讲野草生长的特点——一年生的植物,春夏生长茂盛,秋冬枯萎。)

  诗的第二句赞扬野草的什么?(赞扬野草的生命力很强——野火烧不尽。)

  四、指导朗读,背诵全诗

  1.教师放朗读录音。学生跟读,朗读时要注意读出节奏、重音和韵脚。

  离离 / 原上 / 草,一岁 / 一 / 枯荣。

  野火 / 烧 / 不尽,春风 / 吹 / 又生。

  (“一岁一枯荣”中的两个“一”,读时声调不同,前面的读第二声,后面的读第四声。)

  自由轻声读三遍。齐读三遍,练习背诵,检查效果。

  五、课堂练习

  1.完成课后练习第4题。填空:

  离离( ),( )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

  2.朗读、背诵课文。

  板书参考

  探究活动

  1.课后收集有关白居易的材料。

  2.开展一个古诗背诵比赛。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理清诗歌结构,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的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调动学生的课外积累,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首关于科学方面的诗歌,对于文本的内容,学生很容易掌握,但对于内容的理解,需要学生对课外知识的了解。所以,学习时应让学生了解有关化石的知识,以完成教学目标。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大海变为桑田,桑田变为大海。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随着自然环境的变迁,许多物种虽然相继灭绝,但它们的生命信息却被化石保存了下来。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这些化石,从中窥见了亿万年前像奇幻的神话一样的生物世界。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赞美化石的诗歌《化石吟》。

  二、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或放录音带、学生自读课文)。

  学生听读,思考下列问题(投影显示):

  学生找出自己认为的生字。

  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诗歌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歌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结构上有何特点?

  2、小组讨论,完成上述题目:

  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

  赞美了科学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

  第1、2节为一层,通过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的.想像;第3~6节为第二层,具体抒写遐思的内容;第7节为第三层,回应第1、2节。结构上首尾呼应。

  3、学生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两遍,体会诗歌的特点。

  三、重点研讨

  1、指名朗读3~6节,思考问题:(投影显示)

  ⑴ 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⑵ 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一句?

  ⑶ 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你是怎样理解的?

  ⑷ 当你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时,你有何感想呢?(利用多媒体出示恐龙、猛犸的复原图片)

  2、四人小组讨论以上题目,然后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成员可作补充说明)。

  3、齐读全诗,进一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质疑释疑

  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先在四人小组内探讨,四人小组不能解决,提交全班讨论。若仍不能解决,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理解。

  五、拓展延伸(可考虑教室直接上网,或让学生到电脑室里上网)

  利用网络上网,向学生展示相关的化石网站。

  六、布置作业

  自己收集化石图片、资料等办成手抄报,在班内交流。

  【 】

  通过学生对文本知识的理解,以及对课外知识的收集,增加了学生对科学知识的了解,激发了他们对科学的热情。但是这也对老师和教学的外部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作为老师更应该了解各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不断地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水平。

语文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一)抓住贯穿课文的思想感情线索,领会课文的深刻寓意,认识我们的人民、我们的民族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更具备了无穷无尽的创造力,《难老泉》教案教案。

  (二)了解课文组织材料方面的特色,了解课文引用史料传说的作用。

  (三)学习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阅读分析课文。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本文是怎样熔景物、传说、古迹、新貌于一炉写景抒情的?

  分析:本文的最大特点是,熔景物、传说、古迹、新貌于一炉,写景抒情。文章开头两段运用对比手法,表现了山西的新旧变化,突出了今日山西的青春活力。接着以“难老泉”为核心,以“难忘”精神为中心,既介绍了晋词的名胜古迹,又引用了有关历史典故、神话传说以及名人诗文,多方面表现“难老”这一特点。让读者感受到,这里有不老的清泉,不老的江山,更有不老的人民,不老的精神。正是有这种精神,我们的民族、我们的人民,我们的文化才会像“难老泉”一样“永远是活泼泼的,青春常在的。”源远流长。

  (二)本文是一篇晋祠游记,题为“难老泉”,是从晋祠或难老泉起笔的吗?文章前后有什么内在联系?

  分析:本文没有从晋祠或难老泉起笔。文章宕开笔墨,从山西写起,由山西而太原,由太原而晋祠,由晋祠而“晋祠三绝”,由“三绝”而难老泉。前后内容由远而近、由大到小,并有着鲜明的内在联系,看似散漫的笔墨,始终紧扣着“难老”二字。开头写历史的新陈代谢,使山西“难老”,太原“难老”,一派“繁荣、“欢乐”景象,实际是为下文抒写对“难老泉”的观感张本。写晋祠“三绝”,“宋塑侍女”似乎仍在“呼唤”“说笑”,青春常在,“古柏齐年”历经三千多年仍生机勃发,更是“难老”,这些记叙描写,继续为“难老泉”铺垫。而“难老泉”自身,则长流不绝,“千年万年”造福一方;人民又借助水力“再创造”,“一手是工,一手是农”,取得令人“兴奋”的业绩,使难老泉更焕发青春。文章就是这样以“难老泉”为核心,以“难老”精神为中心组合材料,熔景物、传说、古迹、新貌于一炉,做到了形散而神聚。

  (三)文章运用抒情的笔调描写晋祠和难老泉时,穿插了许多与景物有关的古史资料和传说故事,这有什么作用?

  分析:答:本文穿插的古史资料,主要有郦道元《水经注》关于晋祠的记载,《山海经》关于晋水出源的说明等;穿插的传说主要有“桐叶封弟”,“饮马抽鞭,柳氏坐瓮”、“张郎分水”等。前者表现晋祠景物的历史真实性,后者赋予晋祠景物以神话浪漫色彩。二者相结合,说明晋祠历史悠久,中华民族源远流长,有古老而丰富的文化传统,也说明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在这片土地上生活、劳动、斗争,是他们用血汗和智慧,换来了绿水常青,江山不老,高中三年级语文教案《《难老泉》教案教案》。去掉这些材料,就将失去“难老”这一中心的深刻意义。

  (四)本文直接写难老泉时,与《雨中登泰山》中写泰山,《长江三峡》中写三峡,在表达方式和语言运用方面,有什么异同?

  分析:三篇文章都运用了记叙和描写的表达方式,但《雨》文、《长》文在描写时更显出浓墨重彩的特点。《难》文较多地使用了说明的表达方式,如说难老泉“从地质考察,据说有两万万年或者三万万年呢。据文字记载,‘难老泉’是晋水的主要源头,古时候的晋国因晋水而得名”,“晋祠背后的山叫悬瓮山”,“泉水从一丈深的石岩里涌出来,真有点像从瓮里涌出的样子。水的流量不小,一秒钟一点八吨。流水永远不停,雨涝不增,天旱不减。水微温,通常是18摄氏度。泉水澄清碧绿,像泻玉泼翠一般。”这些文字,运用引资料、列数字、打比方等说明方法,具体说明了难老泉的地质年代、地理位置、流量水温以及常流不息的特点。《难》文写难老泉,也引用了一些诗句,如引用李白诗句“晋祠流水如碧玉”,“百尺清潭写翠娥”,引用范仲淹诗句“千家灌禾稻,满月江南田”等。这些引用,既用以描绘形象画面,也用以表现难老泉的水质特点和灌溉农田的贡献,兼有描写和说明的作用。

  (五)本文是怎样紧扣题目的“难老”二字展开描写的?

  分析:课文标题是“难老泉”。“难老”为“题眼”。全文自始至终紧扣“难老”二字:写山西,写太原,都突出了他们的欣欣向荣,虽古老却又充满青春活力。记述晋祠诸多景观,也时刻不忘交待其历史之悠久而青春常在:“宋塑侍女”,站在那里将近一千年了,走近她们跟前,“仿佛听见她们说笑的'声音”,不仅面容“不老”,连性格也还是跟年轻人一样,还是爱说爱笑!“古柏齐年”也透露出极强的生命力。至于课文描述的主体“难老泉”则更是多侧面地揭示了它的“难老”。先是由泉名而想象“那喷涌的水源,那长流的碧波,永远是活泼泼的,青春常在的。”接着介绍它的历史,“倒是很老的”,但时至今日,其流量仍然“一秒钟一点八吨”,“雨涝不增,天旱不减”,而且“澄清碧绿”,“泻玉泼翠”,似乎依然豆蔻年华,楚楚动人。它“一边支应新建的热电厂的用水,一边浇灌一千顷稻田”,“无限潜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正是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给它注入了新的生命力,青春更加焕发。文章结尾,“五个年头过去了”,“记忆还是新的”,仍以“难老”收笔。

  作者游晋祠,特别钟情于“难老泉”,行文时时紧扣“难老”,唯恐一般介绍不够,又旁征博引古代文史资料、民间传说奇闻,用来加深印象,可见不是一般地赏景拾情,而是别有深意。作者是要借此来赞颂我们的人民,他们具有无穷无尽的创造力,他们创造了美丽的传说,创造了美好的文化,他们正在创造祖国的今天与未来。这种深情不是显露于文字表面,但细心的读者却一定能发现!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指导学生自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

  《难老泉》是一篇游记散文,阅读时可从分析文章的结构入手。

  先要求学生用阿拉伯数字标好段的序号(全文共17个段落),快速阅读一遍课文。边默读边思考:全文分几个部分?每个部分所写的内容是什么?

  (同学带着问题自读课文,然后按思考题讨论,教师根据同学发言归纳。)

  课文按照游踪顺序,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2段),写“带着浓挚的怀想”踏进山西及其省会太原。

  第二部分(3~15段)写访晋祠和难老泉的观感。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又可分为四层。

  第一层(3~4段),写难老泉的名字和历史。

  第二层(5~9段),写晋祠的来历和晋祠三绝。

  第三层(10~11段),写有关难老泉的传说和情况。

  第四层(12~15段),写“不系舟”,张郎分水的传说和今天人们对晋水的利用情况。

  第三部分(16~17段),总结全文,突出“最难忘的还是‘难老泉’”。

  (同学们只要把大的部分分对即可,对每部分所概括的段意不要求与教师说的完全相同。)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清晰”、“魅力”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人的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并从中得到启示。

  教学难点:

  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教学准备:

  卡片、磁带、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语句。

  2、学习生字新词。

  3、能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每天都要做数学题。有的数学题可以有不同的解法和做法,可以训练我们的思维,提高我们的解题能力。今天我们要学的一篇课文讲的是用不同的处理方法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结果,相信大家一定会感兴趣的。

  1.板书课题。

  2.质疑: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二、初读指导。

  1.自读课文:①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②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③给课文各自然段标上序号。

  2.检查自学情况。

  ①生字卡片正音。

  “案”是前鼻音,无声母,不读ngan;

  “魅”读mei,不读mo;

  “循”前鼻音,第二声,不读sun。

  ②交流词语意思。

  ③分自然段指名读课文,评读。

  3.再读课文。

  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我”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4.讨论交流。

  ①分段说说段落大意。

  ②分段指名读。

  三、指导写字。

  1.提示注意点

  “魅”字是一个半包围结构的字,笔画较多,不能丢里面的部分。

  “循、矩”左窄右宽。

  “案”上下所占比例基本一样。

  2.学生描红。

  四、作业。

  1.抄写词语。

  2.多音字组词。

  Xian hao qie

  鲜好切

  xian hao qie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人的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2、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听写词语。

  2.指名读课文。

  二、细读课文第一段。

  1.名读第1、2自然段

  第1自然段有几句话?你读懂了什么?

  交流体会:邻居家的小男孩活泼天真的特点。

  师板书:显示新本领

  分角色读两人的对话。

  2.过渡:事情就是这样平静地开始,可接下来就有了新的发现让人惊奇了。

  3.自读第3、4自然段,画出文中小男孩切苹果的方法及由此产生图案的有关句子。

  实物演示,讨论交流。(结合理解“横切面”、“清晰”等词语)

  “我”想到了什么?板书:横切苹果

  指导读好感叹句,体会作者惊奇的心情。

  4.小结:谁能说说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5.指导朗读:小男孩第一次和第二次说的话要读出充满自信的语气;

  第三次说的话,要读出自豪的语气;

  “我”说的.话要读出平缓的语气。

  最后一句感叹句要读出惊奇的语气。

  6.齐读第一段。

  三、学习第二段。

  1.指名读第5自然段。

  2.用上文的词语说说第一句里的“这样切苹果”是指怎样的切法。

  两次用“也许是出于”表示什么意思?

  指导朗读:读出不确定的猜测语气。

  3.指名读下面三句话。

  理解三层意思

  ①第一层意思是什么“鲜为人知的图案”指的是什么?

  ②从哪里看出它“竟有那么大的魅力”?说说第二层意思。

  ③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三层的含义?

  4.小结: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5.齐读第五自然段。

  四、总结全文。

  1.这篇课文主要讲了邻居家的小男孩把他在幼儿园里学到的横切苹果的有趣发现传给“我”的事。告诉人们: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2.讨论交流:你从小男孩横切苹果后所带来的有趣发现中受到什么启发?

  你有没有经历过类似的事情,讲给同学们听。

  五、作业。

  1.造句。

  ①魅力——

  ②清晰——

  2.人们切苹果通常采用的方法是( ),而课文中的小男孩却是( ),而且苹果里有( )的“五角星”,这种( )的图案竟有那么大的( )。什么叫创造力,从小处说就是( )。

  板书设计:

  显示新本领

  17苹果里的“五角星”

  横切苹果 创造力

  深有感触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正确理解这篇文章的中心。

  2、体会这篇文章语言的特点。

  3、学习欣赏声音,仿写声音。

  【教学重点】

  体会这篇文章语言的特点。

  【教学难点】

  学习欣赏声音,仿写声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眼睛,给了我们色彩,让我们看到了大千世界的绚丽多姿!

  耳朵,给了我们声音,让我们听到大千世界的奇妙交响!

  现在就来做一个听声游戏,请同学们把听到的声音说出来。

  世界上有许许多多奇妙的声音,只要你用心去听,你一定会听见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你一定会听见的》,这是一篇随感式的小品文,它既有文艺性说明文的特点,又有散文的.特点。在文中,作者都听到了哪几种声音?

  她对声音有着怎样的认识和感受?

  请同学们带着这两个问题,快速默读课文,把关键的语句、词语勾画出来。

  1、预设字词教学:

  顷刻(qǐng)面颊(jiá)喷嚏(tì)嘈杂(cáo) 过滤(lǜ)

  2、预设学生回答:

  生答:

  ⑴作者写了“蒲公英梳头的声音”、“蚂蚁小跑步的声音”、“雪花飘落的声音”、“风吹的声音”、“动物的声音”、“水声”。

  ⑵表现作者对声音的感受和认识的语句有:“从声音里,人学会了分辨,感受各种喜怒哀乐,也吸收了知识。”“用心听,用心看,也用心想,构成了一个丰富奇妙的世界。”“这些声音,充实了他的生活,使他得到很多乐趣。”等。

  师:从作者对声音的认识和感受中,我们知道用心聆听能让我们的世界更丰富奇妙,得到很多乐趣。这是聆听声音的好处和意义,那么不听或充耳不闻,又会怎样呢?

  三、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可见,聆听声音是多么重要啊!如果能把听到的声音写下来那就更好了。本文就是一篇很好的范文。品读课文1~8节,选择你最喜欢的语段,先读一读,再想一想,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教师预设:

  1、“蒲公英有一蓬金黄色的头发,当起风的时候,头发互相轻触着,像磨砂纸那样沙沙地一阵细响……”

  (蒲公英也有头发,还要梳头,采用拟人、比喻的手法,把它写得很可爱,也很漂亮。语言生动形象。)

  2、“蚂蚁们排列在红红的枫叶上准备做体操,‘噗!’一粒小酸果从头顶落下,‘不好,炸弹来啦!’……”

  (蚂蚁还会跑步,做体操,好似进入童话世界。也用了拟人的手法,读后感觉活泼有趣。)

  3、“一个宁静的冬夜,一朵小小的雪花,从天上轻轻地、轻轻地飘下,飘啊飘,飘落在路边一盏孤灯的面颊上……”

  (突出了雪花的特点,温柔轻盈。语言诗情画意。)

  4、第5、6、7节,运用排比,写一个方面的声音,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四、学会聆听,仿写声音

  课文向我们展现一个多么奇妙的声音世界,作者对声音的描写又是多么生动有趣啊!(多媒体展示)老师现在播放一段声音,请同学们仔细地用心地聆听,把听到的声音和感受写出来。

  结束语:

  让我们学会聆听,用心去听,随时把耳朵听醒,你一定会听见的,让世界因为我们的倾听而更精彩!

  五、课后作业

  1、课外阅读:《大外套的秘密》、《思想猫》、《班长下台》,它能让你积极乐观地去看待人生,让更多的人拥有童趣。

  2、课文结尾处写了几种声音游戏,选择其中一种,把声音和感觉写出来。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04-21

语文《画风》教案04-23

语文教案04-24

语文教案04-24

语文教案04-25

语文教案04-27

语文教案07-20

【精选】语文教案07-21

语文教案(经典)08-02

语文教案(经典)08-1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