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备)实用的语文教案6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抓住青蛙和小鸟的对话朗读感悟,了解他们对天产生不同看法的原因,从中受到启发。
3、发挥想象,理解寓意。
4、分角色朗读对话,通过表演读,读出它们各自的语气。
重点:通过第4—7自然段,围绕青蛙和小鸟的对话品读课文,读出青蛙和小鸟各自的语气。
难点:了解动物们对天产生不同看法的原因,理解寓意,懂得看问题、认识事物,站得高,看得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样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
教学方法:粗读到细读。层层体会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修改
一、导入新课:
1、看图猜成语
2、引入话题:同样的天,它们看到的却不一样,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3课一起去探个究竟。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细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读中领悟。
(一读课文)
1、师:请把书翻到第60页,读读课文,看看它们在争论什么呢?
发口令:手捧书,头正肩平脚着地。
评价:你真会读课文。
(二读课文)
2、师:那么青蛙和小鸟都说天有多大呢?请我们的同学再次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做到了就给自己打星,看谁最快读懂。
屏幕出示:
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朗读课文:
★自己自由朗读课文。
★★和同桌一起分角色读。
★★★在朗读时,还可以加上自己喜欢的动作和表情读。
3、交流:
师:小动物对天有什么看法,谁读懂了?
(师相机板书:天无边无际,天井口那么大)
评价:他读懂了吗?表扬他——顶呱呱。
师:一起来说,小鸟说天(生:无边无际)青蛙说天(生:不过井口那么大)
(三读片断)
4、学习第二次对话:
师:小鸟认为天无边无际,谁知道“无边无际”的意思
师:小鸟为什么会说天无边无际呢?我们学着小鸟飞一飞,张开你的翅膀。(播放各种画面:小鸟飞过雄伟的高山,飞过宽阔的大海,飞过美丽的草原,飞过无垠的沙漠,)小鸟飞过那么多地方,都没有飞到天的一边,天可真是(生说:无边无际)
师:谁来告诉青蛙,让它明白天是无边无际的。
(师评价语言):
要是能加上动作就更好了。
你用感叹的语气读出了天的大。
从你的朗读声中,我看到了一眼望不到边的天空。
天真的是大得望也望不到头啊!
师:让我们一起告诉青蛙吧。
师:可是青蛙却不相信小鸟说的话,认为它在说大话,知道“大话”什么意思吗?
师:青蛙听了小鸟的话,为什么 认为小鸟在说大话呢?
师:所以青蛙觉得有点——不相信,不可思议,疑惑
师:那么谁能读好青蛙说的.话呢?请小朋友自己来试一试
师:你认为他读得怎么样?(读出了什么语气?)
评价:你的朗读声中,我听到青蛙的自信的同时,还带点骄傲的语气呢。
师:谁愿意和小鸟一起来争论,要是再加上动作就更棒了,一起来争论争论吧!
5、学习第三次对话
师:可是青蛙看到的为什么和小鸟的不一样呢?谁能从课文中找到原因呢?(生读课文)
师:你从那句话看出来的(生读)
评价:你真会读书,
(出示第三次对话)
师:青蛙天天坐在井里,为什么看到的天就只有井口那么大呢?
体验:老师呀想一起和我们同学做个小实验。我们现在就当一回井里的青蛙,我们把课本卷成圆筒,一只手捂住眼睛,一只手举起圆筒看黑板,看到了吗?现在请把书平放在桌面上,现在请看黑板,谁来说说,你刚才看到的黑板和从圆筒中看到的黑板有什么不一样?
评价:你很会观察,
师:谁知道为什么呢?
师:正因为这样,青蛙才那么肯定,我们就学学他自信的语气来读一读:“朋友,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看见天,我不会弄错的。”
青蛙笑了,他肯定地说/自信地说/骄傲地说/自以为是地说
引导学生读青蛙的话
师:所以无论小鸟怎么说,他还是没有相信小鸟的话,那么小鸟想出了什么办法呢?让我们来帮小鸟一起劝说一下吧!齐读“朋友,你是弄错了。不信,你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吧。”
(四读对话)
小鸟和青蛙争论的多激烈啊!那你们想不想学小鸟和青蛙一起来争论争论(大屏幕投影青蛙和小鸟的对话)
师:这时,青蛙和小鸟都笑了,他们为什么笑了?
三:拓展延伸
师:如果青蛙听了小鸟的话,他跳出井口来,你说他会看到什么?会说些什么呢?
分层作业设计:
A、青蛙听了小鸟的话,跳出井口,看见了()的天空,飘着()的云朵,()田野种着()。青蛙惭愧地说:“()。”
B、想一想,青蛙跳出井口后,看到了什么?会说些什么?请发挥想象。(可选几个词语:无边无际、一望无际、白云、河流、田野、树木、一排排高树,听到、惭愧、自以为是、目光短浅、见多识广、改正)
评价:外面的世界课真精彩呀!
你真是一只知错能改的青蛙。
师:你们现在还愿意回去吗?为什么?
师:看来小朋友都不愿意做一只井底之蛙。
师:学了这篇课文,你读懂了什么?
2、揭示“坐井观天”的含义
要是这只可怜的青蛙永远呆在井里,就看不到外面精彩的世界了。所以人们常用“坐井观天”这个成语来形容眼界狭小,看东西看不到全貌,见识短浅的人。
师:平时学习生活中,不想成为“井底之蛙”,我们该怎么做呢?
3、分角色表演朗读课文
在下课前老师送你们一句话,一起来读“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句话就是坐井观天意思相反的一句话,送给大家,下课。
作业布置:A、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B、找伙伴,分角色朗读课文。
出示:青蛙和小鸟在争论( )
生自由朗读课文。
指名生交流,(屏幕出示):天有多大
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指名学生说
屏幕出示:青蛙认为天{ },小鸟认为天{ })
(生说:预设:形容一眼望不到边,看也看不到边,很大)
指名生读。
齐读第5自然段
生:吹牛,撒谎
预设:生:青蛙觉得天只有井口那么大,可小鸟却说天无边无际。
学生自由练习读
指名学生读
生评价:
同桌合作读
小马扮演青蛙,小羊扮演小鸟表演读
男女生分角色朗读
学生体验、观察
说说有什么不一样。
预设:井壁把青蛙的视线挡住了,所以青蛙看到的天就只有井口那么大,
请小组同学读
男女生分角色朗读第三次对话
小组合作朗读
小组竞赛读
交流:青蛙笑小鸟错了;小鸟小青蛙错了,还自以为是;
请学生展开想象,小练笔
指名生读
学生发表看法
预设:在井里看到的东西太少了;外面的世界实在是太精彩了。
指名生说:多看课外说;多到外面看看;多参加课外活动。
小组合作表演朗读课文。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准确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揣摩关键词句的意味;
3、 说出两文的思想感情;
4、 字词积累。
教学设想:
1、 注重朗读指导,让学生从读中感悟文中的情感;
2、 《金黄的大斗笠》注重体会三幅图画,《散步》注重理解“我对生命的使命感”。
3、 指导学生建立词语积累本;
4、 重点分析好几个重点语句。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金黄的大斗笠
教学过程及要点:
一、 预习设计:
1、 自读课文,解决读音障碍,读通顺。
2、 给下列字注音、组词(在本文中的读法,用课文中原句)
蓝lán 谣yáo 看kān 埂 gěng 梳 shū 调 tiáo 缩 suō 数 shǔ
辟里啪啦 pīlípālā 斗 dǒu 笠 lì 辫biàn 揽 lǎn 咩 miē 澡 zǎo 咯 gē 蘑菇mógū
3、 找出两个拟人的句子,在书上用“------”标出;
4、 有人说本文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三幅图画,请分别标出其起止;
5、 将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换成括号中的词好不好?为什么?
① 一个浑身只有一条短裤的男孩子,……
② 乌云被太阳照得受不了,越缩越紧.
二、学习新课
(一)引课:
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金黄的大斗笠》。这篇文章是作者1986年为“六一”儿童节写的。文章写得优美活泼,充满意趣,很值得我们学习。课前,我们布置了预习,下面来检查一下预习情况。
(二)检查预习:
1、齐读课文一遍,看有无共性的问题,如有,给与纠正。
2、指名一名同学读,其余同学找毛病,师生共同纠正:
读音提示:蓝(laˊan)看埂啃梳调数辟里啪啦斗笠翘辫揽咩澡咯蘑菇“”
3、 分组讨论,交流三幅图画的分法。
指导要点:可能出现两种意见:
一是练习二的三个镜头:第一个镜头——风小雨稀;第二个镜头——风疾雨急;第三个镜头——风雨交加。 对于这种意见要充分肯定其正确性。
二是引导学生从全文的角度,将文章分成三幅图画:牧羊图、风雨图、斗笠下
(本问题的设计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注意从整体把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赏析文章)
(三)以三幅图画为框架品味课文
1、 牧羊图分析:
突出其风景优美、和平恬静的特点。
用两种方法引导学生体会:第一种为再造情景法。
(1)启发提示:
(多年前,我在一所乡村中学教书,有一次组织学生写观察作文。学校前面是一条河。暮春的河里没有水,却长满了碧绿的嫩草,铺在河筒里,像铺上了厚厚的一层地毯;河坡上有几只牛和一群羊、一群雪白的鹅在吃草;对岸村庄的红墙绿瓦掩映在浓郁的翠绿之中,高音喇叭里正在播放着《花为媒》选段。当时,我产生了一种顿悟的感觉。明白了什么叫“和平自由”——这和煦的春风、绿草如茵的'河道,那悠闲的牛羊、引颈高歌的雪白的鹅、动听的戏曲、烟树掩映中的村庄,组成了一幅多么美好的图画呀。)
这是老师在阅读这一段课文的时候所产生的联想。同学们有这种体会吗?能否说出来,让大家听听?
(2)学生讨论,发言,表述自己的联想。
第二种方法为用语比较品味法。
(1)请一同学朗读第一幅图画,然后提问:这一段描写了哪些景物?
(庄稼、小男孩、山羊、风)
(2)讨论:下面这段文字与原文比较描写对象相同吗?用语相同吗?表现出的景象有什么不同?
短文:梯田里的庄稼像咆哮的海水,卷起一道道浪头;一个浑身只穿一条短裤的男孩子,紧握着一根粗大的树枝,站在高高的山头上;旁边一头雪白的山羊,高昂着头,警惕地环视着四周。
提示:这样的描写肯定让我们联想到在影视作品中看到的儿童团员在放哨的形象。这两段文字描写的对象是一样的,但用语不同,所产生的效果也就有很大的不同。
(3)请找出两段中相对的几个词语,并说说其不同的表达作用:
溜、 亲切、 柔和、 悠闲
咆哮、粗大、 高昂、 警惕
2、“风雨图”品读
(1) 找同学朗读,分风、雨A、B角色朗读。第三个镜头齐读。
然后提问:a、写了风雨的几种状态?(答:三种状态,即三个镜头。)
b“风来了,雨来了,……”这是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清楚地表明了风雨到来的过程,层次清晰,节奏紧凑,语言活活泼,使我隐约感觉到小男孩兴奋的心情。)
c、女生齐读风、男生齐读雨,通读本层。
3、“伞下”品读
a、 师读课文,同学们思考:读了本层,你就一句、或一个词、或其他什么有什么想法,讲给大家听听。
例:“——姐姐,你是怎么知道雨来了?
那团乌走过咱们家窗前,我看到了它的影子了。”
(表现了姐姐的聪慧,生活经验丰富,识风雨)
b学生自由发言,师生共同讨论。
(四)质疑
1、“一个只有一条短裤的男孩子”中的“有”字换成“穿”行不行?
(“有”不如“穿”通俗好懂)
2、“乌云被太阳照得受不了,越缩越紧,于是挤下了雨”中“缩”字用得好不好?
(违反常理。一、下雨前,乌云应是越聚越多,不会给人“缩”的感觉;二、在学生的意识里,也是“热胀”而不会“热缩”)
三、 小结:
同学之间互相讨论,完成下表:
图画名称 重点词语 表达的感情 其他牧羊图风雨图伞下
(可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找出相同点或不同点,增加栏目。)
四、 板书设计 :
金黄的大斗笠
牧羊图风雨图 风小雨稀溜 亲切 柔和 悠闲翻过背 梳理好又乱 风景优美 和平宁静兴奋活泼
风疾雨急用力摇 哗哗响 辟里啪啦
风雨交加洗 掀
伞下 啪 嘻嘻 咯咯 亲切
五、 作业 ;
1、 辨字注音、组词;
蓝 梳 辫 操 梗
辨 澡
篮 疏 辩 燥 埂
2、 给下列多音多义字注音组词:
看 调 数 斗
3、 仔细阅读课文,在文中找出集中体现“风小雨稀、风疾雨急、风雨交加”的词语,填在相应处,完成老师的板书。
4、 在文中找出两个拟人的句子,抄在作业 本上,并说说表达了什么意思。
5、 词语积累格式指导:
kěn
啃——悠闲地啃着青草。(一点一点儿往下咬)
溜——偷偷溜来一朵乌云。(滑行)
▲拟人,使语言活泼生动。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散步
教学过程及要点:
一、 预习设计:
1、 朗读课文,自己,解决字的读音,找出一两个课下注释中没有,你又不理解的字词,准备课上交流。
2、 准备好字词积累本、字典、词典。
3、 阅读课文,思考、讨论下列语句的含义:
(1) 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
(2)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的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3) 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他的时日还长。
(4)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脑袋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5) 但我和妻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二、 学习新课:
(一) 课:这节课我们学习《散步》这篇文章,在学习本文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体会本文与《金黄的大斗笠》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二) 同桌之间交流字词整理情况,教师巡回指导。要求学生将自己和同桌找出的字词都通过查字、词典,根据语言环境,准确无误地注音、注释。
(三) 师范读课文,学生在下面小声或不出声跟读,体会读音、重音、语调、语速,看有无不恰当的地方,标记下来。(读后师生共同讨论、订正。学生说出自己的读法以后,对有道理的要充分肯定,认为没有道理的,归为“一种认识”一类,一般不宜直接否定;学生说出想法后,让其读给大家听)
(四) 讨论、品味重要语句:
1、 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
要点:表现了儿子对母亲的关心。
2、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要点:因为我从小很听话,母子感情很深,所以母亲现在很信任我。
3、 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他的时日还长。
要点:爱幼尊老。
4、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要点:表现了母亲对孙子的爱,牺牲自己的意愿,满足孙子的意愿。
5、 但是,我和妻都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界。
要点:人到中年,肩负承前启后的责任,对生活有一种使命感。
(五)师齐读课文,体会文中感情,思考:和《金黄的大斗笠》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是什么?
1、 指导思想:让学生讨论,畅所欲言,言之有理即可。
2、 要点:
(1) 相同点:都是写家庭生活的。
(2) 不同点:a、人员不同《金》写的是儿童《散》重写成人;
b、 情绪不同《金》活泼《散》深沉。这一点比较难理解,老师可作引导,从作词、描写对象、内容等方面。指导学生列下表:
课文 用词 人物关系 感情色彩 其他
金黄的大斗笠
散步
三、 作业 :
1、 ,给下列词语注音:
散步 很累 咕咕 分岐 一霎时 粼粼
2、 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 有人说“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这句话很幽默,你觉得对吗?为什么?
(2) 找出文中写景的语段,抄在下面,并说说其作用。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
2、练习用钢笔写字。
3、读读背背成语和儿歌。
4、口语交际——学会商量。
5、学写毛笔字:基本笔画“斜钩、卧钩”。
教学内容
分析本练习的重点是处处留心、积累语言、口语交际、写字。其中口语交际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口语交际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真正意义上的口语交际,是交际双方双向互动的过程,所以,“交际”成为口语交际的核心。人的交际能力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因此规范学生语言,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态度和语言习惯,提高学生待人处世以及应变的能力是我们不懈的追求.
重点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三)课时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师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教学第一题:处处留心1、第一部分。
本题选用的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民族歌曲《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的`歌词。这是一段抒情性很强的歌词,赞扬了解放军为了国家,为了人民坚守在祖国边疆的豪情。在教学中,我觉得要鼓励学生凭借字典认识生字,反复朗读,读通歌词,通过想象、联系生活体验等方法大致理解歌词意思,并引导学生进入歌词所描绘的境界,充满情感的吟诵、高歌。
附实录;
师:同学们,“荡漾”就是水波一起一伏的样子,那么“桃园荡漾着孩子们的笑声”里的“荡漾”该怎么理解呢?
师:好,你体会得很好!大家想一想,是不是这样?
师:好,现在大家真正地体会了“荡漾”,让我们再来用试着用“荡漾”说说话,好吗?
师:对呀,优美的音乐可以增进我们的食欲,还有助于我们文明用餐。
师:用得多好!此时此刻,我们仿佛又听到了这动听的旋律。
师:孩子们,说得真好,老师被你们说得心都“荡漾”起来!从歌曲入手,孩子学习兴致浓厚。
如果细细剖析这一教学片断,我们会看到,这个教学细节中,蕴含着“荡漾”教学的“五步曲”:
首先,理解词语的本义,即水波一起一伏的样子;其次,引导感知引申义,形容声音的回荡;接着,指导学生在运用中体会辨析,意会“一般形容优美声音回荡”;然后,让学生实现正确运用词语;最后老师运用评价语言巧妙地通过通感提升“荡漾”的运用层次,引领学生一个更高的境界,悟性高的孩子自然能够意会,对于一般的学生则只是一种暗示、一种趋势而已,似懂非懂,似是而非也无妨。
教学:读读背背3、第三部分
1、教师范读:让学生边听边体会每排的两条成语之间有什么联系?
2、说说这些成语的意思。
(1)在反复诵读中感悟到:这些词语表现少年王勃才气横溢、风华正茂、出类拔萃。当滕王阁整修一新时,王勃应邀参加都督在滕王阁举行的宴会,在都督要求客人写一篇庆贺文章却无人敢答应的情况下,王勃凝望着江上迷人的秋景,边看边想,文思如泉,笔走如飞,力透纸背,一气呵成地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文《滕王阁序》。真可谓后生可畏!
(2)在学习中不能孤立地解释每个词语的意思,而要整体地诵读理解,并结合课文《少年王勃》一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背诵。
出类拔萃:草丛生的样子,比喻聚集在一起的人或物。形容很杰出,超出同类之上。
力透纸背:形容书法遒劲有力。
3、练习读背:
4、反馈:指名试背、齐背。
5、说说你曾经在哪些地方见过这些成语。
6、读背儿歌
读儿歌并理解积累成语并学会运用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能辨析形近字.培养幸生的观察能力和识记能力规范书写。
教学重点:"万花筒""我发现""我知道""读读背背"栏目的内容。
教学难点:在"大舞台"上展示学生的课外阅读成果,初步领略我国古典文学的魅力。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方法:导析法
教学过程:
一、完成"万花筒"的学习
1.学生自由认读。
2.指名认读。
3.点拨:你发现这两组字有什么特点吗?("吩""纷""粉"都有共同的部件"分""绪""诸""暑"也有共同的部件"者")再仔细观察,它们在书写时要注意什么?("分"和"者"写得较宽,占的.空间较大)
4.引导正确书写。
真是"火眼金睛",观察得真仔细。
5.学生在田字格中书写,并交流识记妙法。
6.表扬写得好的同学,并展示。
二、教学"我发现"(课件出示句子)
1.学生自由读这四个句子,并指名读。
2.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得"在不同句中的读音各不相同)
3.教师点拨:它们仅仅是读音不同吗?(意思也不尽相同)
4.再读句子,标出它们各自正确的读音,并说说各自在句中所表达的意思。
5.:要正确理解多义字,必须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去体会。
三、教学"我知道"
1.引人:老祖先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其中四大古典文学名著就是精髓,谁知道它们的名称及作者?
2.指名学生回答,并书写。
3.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4.相机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去阅读四大名著。重点阅读《西游记,感悟其中最感兴趣的故事或人物。做攸笔记,为展示读书成果作准备。
四、教学"读读背背"
1.学生自由朗读。查字典。2.指名学生朗读。3.熟读,背诵。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一、了解诗歌语言的特质。
二、学习分析与综合的方法。
课文围绕“木叶”举出古典诗歌中的大量实例,通过精到的比较、分析,阐发了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质。教学中可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学习比较的方法,认真体味“木”、“树”等词语不同的意味和艺术效果,从而对诗语的特点和鉴赏诗语的方法获得实感。
教学步骤
一、说“木叶”
木与树相同又不同的地方,进一步强调了涛歌语言中的暗示性问题。我国是诗的国度,从劳动中产生了诗歌,经过了不算长的时间,到唐代就已达到顶峰,纵观古代诗歌,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木叶”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气息。作者由诗人们钟爱的“木叶”人手,解析了树、树叶、木叶之间细微的差异,重点分析了木与树相同又不同的地方,进一步强调了诗歌语言中的'暗示性问题。
但也有的时候,诗人把它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使之表现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比如唐太宗爱桃花,写过一首咏桃涛:“禁苑春晖丽,花蹊绮树装。缀条深浅色,点露参差光。向口分千笑,迎风共一香。如何仙岭侧,独秀隐遥芳。”而杜甫却说“轻薄桃花逐水流”,把桃花贬得一钱不值。
作者林庚是著名的学者、诗人,本文中,他对“木”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作丁极为精细的辨析,应该说对我们怎样体察诗歌艺术中的精微之处颇有启发。
二、给下列词语注音
A.袅袅()桔颂()灼灼()皋()
B.征戌()瘐()缠绵()褒()
C.翩()荃()干燥()漂零()
D.漂泊()迢远()桅杆()
三、研读课文,讨论问题。
1.古典诗歌中“树”与“木”的艺术特征、意思情味、适用场合有什么不同?
繁茂的枝叶
特征枝叶的绿色,树干褐绿色
木质的树干,落叶的因素
树木黄色、干燥的质感
意味:饱满疏朗
场合满树叶子吹动,浓阴密密层层
树木秋风叶落
2.以“木”引起落叶的联想为例,说明诗歌语言的特质及其对诗人创作的意义。重点研究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指词语的形象色彩和联想的意义)问题。
(1)“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
从字面上讲,“木”就是“树”,二者是同一概念,但两个词形象色彩不同,引起的联想不同。“木”具有着“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或者说木质的形象色彩,使人更多地想起树干,而很少想到非木质的叶子。“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之外。
练习:
一、指出下列诗句的作者与出处:
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作者出处
2.洞庭始波,木叶微脱。作者出处
3.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作者出处
4、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作者出处
5.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
作者出处
二、请补足下列诗句的上下旬:
1.秋月照层岭,。(吴均《谷柳恽》)
,说“木叶”
2.,海水扬其波。(曹植《野田黄雀行》
3.柔条纷冉冉,。(曹植《美女篇》)
4.日暮风吹,。(吴均《青溪小姑歌》)
5.,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三、鉴赏下面一首古诗:
咏蝉①骆宾王
西陆②蝉声唱,南冠③客思深。
不堪玄鬓④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①注:这首诗作于高宗仪风三年(678年)。当时骆宾王任侍御史,因上疏论事触忤武后,遭诬,以贪赃罪名下狱。
②西陆:指秋天。③南冠:指囚徒。④玄鬓:指蝉。
试从思想内容、表达技巧方面鉴赏这首诗。
答案:
一、1.屈原《九歌》2.谢庄《月赋》3.陆厥《临江王节士歌》
4.王褒《渡河北》5.萧纲《折杨柳》
二、1.寒风扫,说“木叶”
语文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1、理解“红底镶金”、“眼花缭乱”等词语的意思,进一步了解人民大会堂的雄伟壮丽以及它的用处,感受人民大会堂建设者者的创造精神。
2.能联系上下文认识过渡句的作用。
(二)教学过程
1.复习词语:
参观倒影大厅礼堂座位繁星
商量宴会简直眼花缭乱摆设
2.学习课文。
(1)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读课文,用“”划出表现人民大会堂“雄伟壮丽”的词,想想作者是怎样写的'。
(2)讨论交流,教师点拨。
第3自然段:正门国徽:红底镶金,闪闪发光
柱子:12根六七层楼高4个人合抱
第4自然段:中央大厅大吊灯:5盏
地面:晶光闪耀
第5、6自然段:大礼堂座位多:3层9600多个
300多个10000人
电灯多:像满天繁星
灯光亮:灿烂的光芒
第7自然段:宴会厅金花彩画眼花缭乱
大圆桌、皮椅子5000人
第8自然段:会议门---宽敞、各不相同
(3)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读出赞美之情。
(4)用自己的话概括地说:人民大会堂真是雄伟壮丽!正门
,中央大厅一一一;大礼堂一一一;宴会厅;
会议厅一一一一一。
(4)比较。刚才同学们说的和作者写的有什么不同?(课文还用了过渡句把上下文紧密联系起来。)
①用“--”在文中划出过渡句。
②说说这些句子是怎样把上下文紧密地联系起来的。
3.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知道写参观记还要注意些什么?
(1)把看到的东西有重点地具体写下来。
(2)课文用“数字说明、描写、比喻”等方法写出人民大会堂的雄伟、壮丽。
(3)用过渡句把上下文紧密联系起来。这是参观记的写作特点之一。
4.练习巩固。弹性作业,学生自选:
(1).摘录自己喜欢的词语或摘录过渡句。
(2)作业本5。
(3)写出你出家门到学校的过程,注意写好过渡句。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画风》教案04-23
语文教案04-24
语文教案04-24
语文教案04-25
语文教案04-21
语文教案04-22
语文教案04-27
语文《赵州桥》教案04-15
语文教案04-16
语文教案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