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语文教案[精华7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教案 篇1
1、比一比认一认
教学要求:
1、区分形近字,能够组成词语。
2、掌握生字"百、去、米、们、朋"的写法,注意笔画,笔顺。认识新的部首"单人旁",并会写。
3、会读句子"我们是好朋友。","我爱吃米饭和白菜。"。教学重难点:
1、区分形近字,并会组词。
2、会写田字格中的生字。
教学课时:4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区分形近字并组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共同学习第一课比一比认一认。
二、新授:
1、出示生字。
白百来米门们月朋
2、认读生字。
3、区分生字。找找不同的地方。
4、给生字组词。
5、指名读一读。教师指导。
6、齐声读。
三、小结。
今天区分了形近字。
四、作业。
拓展:还能组哪些词。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生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生字词。
2、指名读一读。
二、新授:
1、出示田字格里的`生字。
2、认读生字。
3、讲解生字的写法。
(1)教师示范书写生字。
(2)学生书空练习。注意笔顺。
(3)学生在田字格里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4)展示作业,讲评。
三、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本课的生字。
四、作业。生字各写两行。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句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语文教案 篇2
【《秋天》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秋天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4.能用一些优美词语来描绘自己观察到的秋天。
二、养成教育训练点:抓住文中抒情这条线索,让学生通过朗读、想象,去感知语言之美,感悟秋意之美。
三、教学重点
1.能从字里行间体会到作者对秋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初步领略诗歌简洁的语言中的意蕴,并能抓住其中的一幅景象说一段话。
四、教学时间: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并能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稍带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初步理清诗歌的条理,并学习第一小节。
二、教学设计:
(一)揭示课题激情导入
1、板书课题:秋天
2、看到这两个字,你想到了些什么词语?
(秋高气爽秋风红叶秋水长天秋风萧瑟秋虫啾鸣秋实累累秋桂飘香霜叶知秋秋雨绵绵秋风习习枫林尽染落叶萧萧秋山如洗一叶知秋春华秋实秋菊傲霜秋风落叶)
3、教师适当讲解上面词语的意思。
4、你眼中的秋天是怎样的呢?你能用几句话来描绘一下吗?当然你也可以选用上面的词语。
5、有一位山东作家,他叫王宜振。他是中国作家协会的会员。1975年开始发表作品。主要创作儿童诗歌,也写童话和儿童故事的。出版有儿歌集《摇篮里的歌》,儿童诗集《秋风娃娃》《献给中学生的一束诗》《献给少男少女的诗》。我们来看看在这位大孩子的眼中,秋天是怎样的。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学生自读圈画(具体要求:①读通、读顺句子,读准字音。②画出不理解的地方。③选择一到两个词语,联系上下文说说它的意思。)
2、检查预习:
2.检查自读情况
①指名学生朗读诗歌。为诗歌标出小节。(主要检查读通、读顺、读准确的目标达成度)
②你能选择一个词语来说说它的意思吗?注意:老师不是叫你当词典的传声筒,老师要看你是否真懂了。
3、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可以包括词语、句子等各种问题)
4、老师要提出一个很有挑战性的问题,来看看同学读了这么几遍书后有些什么收获。这个问题是:你觉得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在教师的提示下学生完成。
(介绍了秋天的迷人景色和丰收景象。)
5、那么,这首诗主要写了哪些地方的景色呢?(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田野里、小路旁、果园里)
6、秋天,在田野里、小路旁、果园里,你能看到什么?那么作者又看到了些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第一次板书:稻穗 向日葵 野菊花 苹果 葡萄 玉米 高粱……
第二次板书:(金黄的)稻穗 (成熟的)向日葵 (五彩缤纷的)野菊花 (涨红了脸的)苹果(紫色的)葡萄(举着红缨的.)玉米 (红着脸的)高粱……
(三)、语言对比初步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1、老师现在有一种冲动——我也想当诗人,写一些儿童诗奉献给你们。不信,你们听:(老师根据板书,说——秋天到了,在田野里、小路旁、果园里,我能看到金黄的稻穗……)你们觉得怎样?
2、引导学生和课文对比,谈谈自己的感受。(也可抓住其中一种景物做对比)
3、教师小结:课文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语言优美生动,很有情趣,也饱含深情。语言是用来表情达意的。否则一个个文字也就失去了生命。
4、学习第一小节:
①指名朗读第一小节
②我刚刚说过,一首好的诗歌,它的语言是有生命的。我们来看看,这一段中,你认为哪个字使这整个一段内容充满着生命力?
③引导学生交流
④教师小结:秋天到了,红红的苹果,紫红的葡萄,举着红缨的玉米,红着脸儿的高粱——这些能不让太阳更红更娇吗?桂花、菊花盛开,空气中到处弥漫着醉人的花香,俗话说“桂子花开,十里飘香”,这一切能不让空气更甜吗?
因此,第一段中的“更红更娇”、“更甜更好”这两个词就用活了,写出了秋天的与众不同。
5、细细地读,细细的品味,你会发现这首诗中有很多很多的地方都是这样的。课后自己可以去试着找找,明天我们课上交流。
(四)布置作业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预习思考:细细地读,慢慢地品,选择一到两处地方,品出些味道,然后做些记录。
3、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从字里行间体会到作者对秋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初步领略诗歌简洁的语言中的意蕴,并能抓住其中的一幅景象说一段话。
3、能背诵课文。
二、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积淀情感
1、昨天我们学习了《秋天》,知道了这首诗描写了秋天田野里、小路旁、果园里的美丽景色和丰收景象。我们也知道了语言其实是有生命的。今天我们就来细细地品这位儿童作家写给我们读的诗歌,看看他的语言到底是不是有鲜活的生命,在这首诗歌的字里行间又蕴含着怎样的情感。
2、指名一位学生朗读课文。
3、教师:这位同学的朗读让我感受到了语言文字的生命和活力,我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幅美丽的秋景图。我相信同学们昨天在自学时也肯定有很多想法。
4、那么我们也首先用声音来告诉我你们的理解——集体朗读全文。
(二)、品词析句感受秋景之美
1、秋天一到,秋风习习,那么秋风到过哪些地方呢?他们在那儿干什么?你能用一句诗一样的语言来说一说吗?
板示:秋风来到________________,在那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啊,她所到之处都留下了秋的足迹。你能举例说一说吗?
板示:秋风飘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随机发现学生讲述中出现的好词好句,加以点评。
3、教师小结:看来同学们也可以当诗人,因为你们也有让语言充满生命与活力的本领。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课文,用你诗人一样的眼光,来欣赏这首诗的某一句话,或某一个段落。然后将自己欣赏所得和大家做一次交流。今天我们就评出几个“鉴赏专家”。
4、学生默读诗歌,做发言准备,教师巡视了解学情,相机指导。
5、引导学生交流
★“打滚”、“奔跑”写出了秋风的调皮可爱,从中体会到作者对秋风的喜爱,对秋天的喜爱。
★“抓一把……香气……轻轻涂掉”写出了秋风的调皮、可爱,体会到夏秋之交空气的清香,也可以看出作者对秋天的喜爱。
★“嚷着”、“举着”、“穿红袄”、“披紫袍”、“红着脸”把原本静止的画面写活了,这就是动词的作用。这些句子也让我们产生了对这些景物的喜爱之情。似乎这些植物也有了性格。这就是拟人的作用。我们读着读着,很容易在内心油然而生一种情感——秋天,我爱死你了。
6、学生选择其中任意一段练习感情朗读。
7、指名学生分小节(第二、三、四、五小节)朗读。
(四)深入理解课文意蕴
1、面对着这样美丽的秋景,诗人的内心又涌出怎样的想法呢?我们来看诗歌的第六小节。
2、指名朗读。
3、你是怎么理解这两句话的?
①“柔韧的梳子”、“井井有条”——许多植物的果实成熟了,高低错落,颜色分明,让人赏心悦目,显得井井有条。
②“发亮的汗珠”、“闪耀”——秋天这个丰收的季节里,人们在田野上辛勤劳动,洒下勤劳的汗水,然而内心却是喜悦的,他们收获的不仅仅是成熟的果实,更是一种希望。这句话也暗含着:只有付出辛勤的汗水,才能收获累累硕果。
4、教师小结:你们看,诗人就是诗人,他们的诗句中往往是“话中有话”。所以我们又是在读诗歌的时候也要学会读“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5、老师又要考考大家了,你认为诗歌的最后一个小节,作者又蕴含了怎样的“言外之意”呢?
(“黄叶”是秋天的象征,因为作者喜爱秋天的美丽景色,喜爱秋天的丰收景象,她想让这醉人的景色永留心田,永驻人间,哪怕只是一年的光阴,他也希望能透过这片枯黄的树叶来勾起对秋天的美好回忆。通过“珍藏”、“黄叶”来表达了世人对秋天的赞美和依恋之情。)
6、练习读好最后一个小节。
7、练习感情朗读全文,尝试背诵部分内容。(配乐《秋日的私语》)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选择诗中所描绘的一种景象,以“走进秋天”为题写一段话。
【教学总结】
《秋天》是现代著名作家何其芳20岁时所作。这首诗写得很美好很纯净,像世外桃源;诗不长,仅三节。虽很精粹,却容量大,画面感很强。以“秋天”为“经线”,以幽谷、农舍、渔舟、牧羊女……诸般景致为“纬线”,为我们编织了三幅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它们具有既来自人世又远离尘俗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本诗语言流畅、优美,是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教材。鉴于此,我便把有感情的朗读诗歌,及体会诗歌优美意境,品味文中优美词句作为本文的'教学重点,设计教学时数为一课时。在这堂课上,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较高,学习投入,讨论认真,探究深入,整个课堂氛围活跃并且自主,在讨论的过程中还出现了几次小高潮。我认为这堂课的“亮点”有以下几处:
1、注意导语的连接作用,直击教学重点:
我用一个小练习入课:请同学们为一句不完整的诗歌补充词语。“自在飞花轻似 ,无边丝雨细如 。”目的是通过推敲比较,让学生领略品味诗歌语言之趣、之美。
这个小练习引起了学生们浓厚的兴趣,大家细细揣度,都大胆说出自己的妙想。这样,导语在课堂上就成为了一座桥梁,把我将针对这首教学的重点“细品语言”和学生的实际感受连接起来。对于学生而言,目标明确,而且过渡自然。
2、由表及里,推敲语言:
诗的语言精炼、浓缩、字少意多,有极强的表现力。我们引导学生读诗,通过对诗的用词的研究、鉴赏,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领略诗歌的价值,还可以为学生写文章时在遣词造句方面提供经验。好的诗常在炼意、炼字、雕词琢句上独见功夫,往往是窥一斑而见全豹。因一字而尽传精神。所以我在“一斑”上精当讲解;在“一字”上进行“点拨”启发学生认真地思考和体味。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
2、了解学习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
3、品味平实而富于哲理的语言,学会做读书笔记。
教学重点
1、梳理课文内容。
2、归纳居里夫人的人格特点。
3、品味平实且富于哲理的语言。
课前准备
学生:
1、预习课文,疏通文意。
2、搜集居里夫人的有关资料。
3、阅读梁衡的《跨越百年的美丽》,准备谈自己的读后的感受
教师:
准备居里夫人的挂图。
教学设计
导入,由居里夫人的画像引出。
同学们,说起居里夫人,我们大都知道她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镭,推动了核科学的发展。但关于她的人格,也许我们知道的并不多。我们的作家梁衡在居里夫人发现放射性元素一百周年时写了一篇文章《跨越百年的美丽》,相信大家读了之后一定有很多话要说,尤其是女同学,甚至要把她当成自己的偶像了。
学生漫谈读后的感受。是什么力量使居里夫人在这百年之后还对我们每一位有着这样的迷人的魅力呢?
今天我们来学习居里夫人的自传体散文《我的信念》,或许对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
范读课文
疏通文意,品味语言,识记字词。
梳理课文内容
教师导学:
本文内容庞杂,头绪纷繁,重在梳理。教师应引导学生首先按顺序搜集、筛选信息,而后概括纲要,最后归纳整理。这样,举一纲而万目张,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1、默读,搜集、筛选信息
让学生独立默读、思考,试着让学生用四字短语归纳居里夫人的行为特点。
讨论归纳:
坚忍不拔树立信心执著勤奋集中目标献身科学探讨真理生活简单
重大发现保持安宁不图财富珍惜时间追求自由克制自己热爱生活
沉醉科学
2、概括纲要,归纳整理
全班讨论,将有关信息分门别类,从而分析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
(板书)
重点研读(5—7段)
1、指导学生重点研读有关句子、语段,品味平实而富于哲理的语言。
教师应让学生自己找出相关内容,采用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方式,讨论解决。训练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思考题备案:
a、“或许是因为有某种力量在鞭策着我”中的“某种力量”指什么?
b、解释“在科学方面我们有对事业而不是对财富的兴趣”的含义。
c、“我们都认为不能违背我们纯粹研究的`观念”中“纯粹研究的观念”指什么?
d、“人类需要讲究现实的人……但是,人类也需要梦想家”一句,“讲究现实的人”是什么人?“梦想家”最基本的特征是什么?从哪一件事上可以看出作者就是这样的“梦想家”?
e、“我的惟一奢望是在一个自由国家中,以一个自由学者的身份从事研究工作”中的“奢望”可否改换成“希望”?为什么?
f、“在他猝然长逝以后,我便学会了逆来顺受。”联系上下文,谈谈“逆来顺受”在句中的确切意思。
g、为什么作者说,科学家也应当是“一个小孩儿”?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态?
h、“我从没把这种权益视为理所应当”中的“这种权益”指什么?
问题设置比较多,教师可根据需求取舍。
2、品味语言
a、教师指导学生体会、品味语言。理解这种朴素而平实的语言风格。不重文采,而重写实,是传记类作品的特点。如果学生感到有难度,教师可引导学生与文学作品语言作比较,就容易理解了。
b、找出课文中带有哲理性的句子,试着进行赏析。
参考:
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
人类需要讲究现实的人……但是,人类也需要梦想家。
科学本身就具有伟大的美。
一位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不仅是一个技术人员,而且是一个小孩儿。
教师小结
读了这篇文章,就如同与伟人对话。我们深深地被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所打动。如果说我们过去没有生活目标,现在我们明确了人生;如果说我们过去一味贪图安逸,现在我们学会了艰苦;如果说我们过去只能依赖他人,现在我们懂得了奉献;如果说过去我们意志薄弱,现在我们拥有了信念。让我们在居里夫人的光辉照耀下,把自己的人生也献给人类的进步事业。
作业
1、基础作业:在摘抄本上摘抄积累文中的名言警句。
2、拓展作业:居里夫人放弃了镭的专利,却两次成为诺贝尔奖金的获得者。对此,你怎么看?写成300字的小文章。结合《跨越百年的美丽》和学习本文的感受写一篇读后感,谈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或给自己的启发。
3、预习作业:朗读《论语十则》,力争背过前四节。
课后记:
居里夫人大多数学生都很清楚她是谁,通过搜集材料来进一步了解居里夫人,感受居里了夫人伟大的人格魅力。课前课后让学生读《居里夫人传》《跨越百年的美丽》,再次感受她伟大的人格魅力,并在生活中学习上学习她的精神。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将词语分类并积累。
2.了解认识我国的名人,并向名人学习,树立远大的志向。
3.积累诗句。
4.开一个“好习惯交流会”,让学生自觉养成好习惯。
重点:积累词语、诗,自己学习语文的好习惯。
难点:开交流会。
教学准备
1.词语卡片。
2.名人卡片。
3.学习语文的'好习惯。
主教案
教学步骤
一课时
一、回顾导入
我们学过很多的词语,可以按不同的标准把它们分成不同的类型,请你说说有哪些标准,可分哪些类别。今天的“万花筒”将告诉我们一个分类的标准。
二、万花筒
1、“我会分”。
(1)出示“我会分”词语卡片。
学生读词语,读要求。
(2)可按感情色彩分为褒义词,如:聚精会神……
还可分为贬义词,如:落荒而逃……
(3)补充两类词语。
2、“我知道”。
(1)出示名人填卡片,明确要求。
(2)学生填空,交流
(3)选择其中一位,说说你对他的了解。
三、百宝箱
1.出示诗句卡片。
2.学生读诗句。
3.讨论交流:对诗句的理解、感悟。
4、学生背诵诗句。
四、大舞台
1.学生学习语文的好习惯。
2.分组交流、讲述。
3.小组代表交流。
4.。
将学生的好习惯进行归纳,与同学们共享。
五、课堂
学生对本次语文活动从多方面进行、回顾,积累经验。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以介绍自己为话题,进行口语交际。
2、能抓住自己特点,写写自己。
3、能发现并体会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句式,即反问句是表示肯定的意思。
4、积累打比方的句子和谚语,阅读成语故事。
【教学重难点】
口语交际;习作(能抓住自己特点,写写自己)
【教学准备】
采访老师同学和家长,他们眼中的自己是什么样的。
【教学安排】
四课时。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谈话引人,激发说话兴趣
师:同学们,我想你们都做了采访,知道了在别人眼里你是什么样的孩子。其实,最了解你的莫过于你自己了。有人说你粗心大意,你也许不服气地想:我心细着呢?面前这些熟悉你的老师和同学,一定不会象你自己那样全面了解你。有兴趣向大家介绍一下真实的你吗?
二、读提示,明白交际要求
1、可以说自己性格、爱好、也可以说优点和缺点,还可以说自己奇特的想法等。
2、说真话,说实事。
3、注意听别人说,对别人说的`能做出评价。
三、认真思考,组织语言,小组交流
1、先要想一想自己介绍什么,怎样介绍。
2、小组交流。
3、评一评:
谁说出了自己特点?
四、全班交流,师生评议
1、小组选代表在全班讲。
2、师生评议:
不仅要评讲得怎么要,还要说说自己听了之后的想法。
3、老师根据不同学生特点给予不同的提示性评价。
五、总结
师:通过今天推心置腹的交谈,我相信小朋友们彼此更加深了了解,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们一定更能互相理解,愉快相处。
第二课时
习作
一、结合口语交际,引入习作
师:在进行口语交际时,我们都做了自我介绍。现在我们就来写写自己,好吗?
二、确定交流对象,自主习作
1、引导学生阅读下面的一段话,开拓思路:
我叫丁丁,是个男孩,已经11岁了。你要问我长得怎么样,一个词──奇貌不扬。奶奶却说我喜相,俊得呢!眼睛小却黑珍珠似的,嘴角向上翘,一看就会侃,再加上一对大耳朵往前扇着,准是个有福人。
⑴ 读读这一段,你觉得丁丁这段自我介绍写得怎样?
⑵ 你准备怎样介绍自己?
⑶ 选定对象(老师、同学或未见过面的人)自主写作。
第三课时
讲评
一、多元评价,认真修改
1、自己读一读,改一改。
2、读给同伴听,听听他们的评价,再适当修改。
3、在班级交流,师生评议:
是否写出了自己的特点,语言是否通顺。
4、交换修改,(错字和标点)
二、成语故事
1、自读故事,读熟短文:
⑴ 自己练习读短文,读准生字。
⑵ 跟同桌合作,比比谁先读正确。
⑶ 检查读。
2、结合短文,理解买椟还珠:
⑴ 郑国人买了什么?椟指什么?
⑵ 珠指什么?还给谁了?
3、全班朗读。
第四课时
一、我的发现
1、比较导入:
⑴ 师:同学们今天非常精神。再注意听,老师说的这一句话和刚才说的意思一样吗?同学们今天难道不精神吗?
⑵ 自由说这两句话是否一样。
2、师:有的同学说一样,有的同学说不一样。请大家认真读一读课本上的句子,看你能发现什么?把你的发现告诉你的同伴。(一个是表示肯定的句子,一个是用疑问的语气表达的问句,但表达的意思不一样)
3、以同桌为单位一人读一句话体会。
4、游戏:
老师说一个表示肯定的句子,让学生说一各级意思一样的反问句。
二、读读记记
1、自由读句子。
2、说一说5个句子有什么共同点?
3、找找以此类似的句子。
三、读读背背
1、自由读。
2、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背诵。
3、开火车背诵。
4、齐背。
【反思】
在上园地三时,才用当小老师的方法,同学互助,帮助理解困难的孩子学习我的发现和读读背背,读读记记。学生的学习兴趣浓,积极性高涨了,使我体会到应该多相信他们一点,多给他们一点微笑。这样,课堂才会更快乐。
语文教案 篇6
《观潮》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学习字词,理清思路,学习描写景物的笔法。
教学难点
映衬手法的运用。
教学步骤
一、导入
钱塘江大潮是大自然赐给人类的一大奇观,钱塘江观潮的盛事古已有之,南宋时,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举行观潮盛典。潮来之前有水军操练,轰轰烈烈;潮来之时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的表演,技艺奇绝。那时从宫廷到民间,万人空巷,观潮者黑压压挤满江头,场面热闹非凡。今天,我们学习南宋作家周密写的《观潮》。题目中的“观潮”,就是观看钱塘江大潮。
简介作者周密及其作品。
观看中央电视台拍摄的钱塘江大潮的景况。
二、诵读
老师范读课文,学生画下生字词。可以采用幻灯片展示课文,需要突出的字词用红字强调。
借助工具书、课下注释,扫除文字障碍。
学生朗读课文,注意准确读出生字的读音。采用多种方式朗读。如个读、全班齐读、小组齐读,轮读。巩固生字读音,熟悉课文内容。
三、理清思路
学生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讨论,总结。
第一段:写钱塘潮的雄伟景象。
第二段:写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
第三段:写吴儿弄潮的高超技艺。
第四段:写江岸观潮的盛况。
四、串讲
学生串讲课文第一、二段:
结合语言环境解释重点实词、虚词和短语,边解词边翻译句子。
既望、际天、沃、岁、艨艟、乘骑、弄旗、标枪、履、倏尔、略不、舸、逝;
以、而、于、既而、为。
讨论这两个段落的内容和写法。
五、小结
文章结构清晰,紧扣“观”字,突出“潮”字,抓住典型场景,集中描述,从几个侧面把江潮壮阔景象和观潮的热闹场面艺术地再现出来。
第一段起句点题,提挚全文,接着采取居高临下、由远渐近的写法,着眼于色彩、声响、力量、气势几个特点,正面描写江潮,然后以“势极雄豪”一语收结,并引诗印证形象,使读者一开始就对此“天下之伟观”,获得强烈的印象。
第二段聚焦于水军演习。水军演习,虽然仅是每岁一次,但它选择在潮盛之日,作为一项盛大的活动,这一段的描写与对江潮的描写映衬呼应,共同构成雄伟的奇观。
学生进一步朗读课文的第一段和第二段。
文章结构单纯,但内容却丰富多彩,原因何在?
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
本文突出地运用了映衬手法。在第一、二段中,以滔天的江潮映衬出水军操演的从容;水军操练的盛况反过来也衬托了江潮的`波澜壮阔。
文章第一、二段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学生讨论,老师总结。
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银线”“玉城雪岭”的形象比喻,使大潮自远而近滚滚而来的镜像生动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吞天沃日”“鲸波万仞”的惊人夸张,令读者感受到江潮的澎湃的气势。
总结:
文章前两个自然段生动描写了钱塘江潮水的雄伟景象,那玉城雪岭际天而来的潮头,那一年一度动人心魄的水军演习,都生动形象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使人恍如身临其境,目不暇接。阅读此文,不仅能丰富我们的知识,而且能唤起我们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拓展阅读:《观潮》原文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镇海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看看提下,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内容
8. 成语故事《自相矛盾》
共几课时
2
课型
新授
第几课时
1
教学
目标
1.学习《自相矛盾》中的生字词,理解“夸口”、“张口结舌”、“自相矛盾”的意思。
2.读懂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寓意。
3.通过说、问、演等活动,使学生在了解寓意的基础上受到教育。
教学
重难点
感受寓言故事的寓意,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
资源
《自相矛盾》的原文
预习
设计
1.读成语故事,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理解“夸口”、“张口结舌”、“自相矛盾”的意思。
2.想一想第一则成语讲了一件什么事,给你什么启发?
学 程 预 设
导 学 策 略
调整与反思
第一板块:导入课题,激发兴趣。(3分钟)
1. 自相矛盾 滥竽充数
画龙点睛。
2. “寓言”就是通过一个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3.齐读课题。
第二板块:初读课文《自相矛盾》,学习生字词。(10分钟)
1.学习理解生字。
(1)学生读准词语。
(2)多种形式理解词语意思。
▲戳:用手指或长条物的顶端捅。
学生做“戳”的动作。
▲说大话。
学生读句子。
▲张口结舌:张着嘴巴说不出话来。
哑口无言。
2.学生自读故事。
第三板块:读懂故事内容,明白故事寓意。(16分钟)
学程单:1.学生读课文,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生默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中最能表现这个人骄傲、愚蠢、可笑的句子。
(1)学生读自己找到的句子,谈感受。
(2)学生用“夸口”的语气读读这两句话。
生练习读这两句话。
指名读,评价。
试着加上表情和动作再读。
指名反馈表演读。
3.嘲笑讽刺。
4.因为别人问,用他的矛戳他的盾结果会怎么样,他不知道怎么回答好。
5.学生各抒己见。
6.学生联系实际交流。
7.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前后一致,讲究分寸,不能故意夸大,言过其实。
第四板块:初识古文。(10分钟)
学程单:1.学生读《一课一练》收藏夹中的古文《自相矛盾》。
2.指名读。
3.学生结合刚才读懂的课文对照着学,理解这篇古文意思。
4.齐读古文。
第五板块:明确任务,完成作业。(1分钟)
第一板块:导入课题,激发兴趣。
1.在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中,成语是其中的瑰宝。它概括性强、内涵丰富。如果在作文或说话中,恰当地运用一些成语,就可以获得形象生动、言简意赅、入木三分的奇妙效果。而这些成语大多出自寓言故事,或是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名家名言等。今天我们要学的第8课——《成语故事》(读题),它里面就出现了三个经典的成语。你知道是哪三个成语吗?其实这里面的三个成语故事就是三则寓言。(板书:寓言)
2.那你知道什么是寓言吗?
(板书:故事、道理)
3.我们先来学习第一个成语故事《自相矛盾》。( 板书:自相矛盾)(读题)
第二板块:初读课文《自相矛盾》,学习生字词。
1.出示词语,理解词语意思。
自相矛盾 张口结舌 楚国 买卖
锐利 戳穿 夸口
(1)指名读词语。
(2)理解词语意思。
▲知道“戳”的意思吗?字典上怎么说啊?
伸出手指头,做做“戳”的动作。
那文中写的是用什么戳什么呢?
▲ “夸口”什么意思?文中是谁在说大话?他说的是什么大话呢?(指名读句子)
▲“张口结舌”是什么意思呢?能给它换个词代替吗?
2.自读故事,注意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准确。同桌再互相读一读,纠正评价。
第三板块:读懂故事内容,明白故事寓意。
1.再读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请你快速默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中最能表现这个人骄傲、愚蠢、可笑的句子。
出示句子:
我的盾坚固得很,随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
我的矛锐利得很,随你什么盾它都能戳穿。
(1)指名学生读自己找到的句子,说说你为什么觉得他可笑、愚蠢?相机理解“自相矛盾”。
(2)指导学生用夸口的语气读一读这两句话。
3.这楚国人,说话夸大其词,简直比黄婆卖瓜还厉害。这时,有个围观的人是怎么问他的?应用怎样的语气来问?
4.那个楚国人为什么张口结舌说不出话来了呢?
5.是呀,那个楚国人已经被大家质问得“张口结舌”,已是窘态毕现、狼狈不堪了。
6.现在如果你是卖矛和盾的人,你会怎样推销自己的矛和盾?怎样才能不自相矛盾了?
7.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和事。
8.读了这则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板书:说话、做事要前后一致。
8.是啊!做人要实事求是,不然没人相信你的,到时就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了。
第四板块:初识古文。
1.读《一课一练》收藏夹中的古文《自相矛盾》。
2.指名读。
3. 结合我们刚才读懂的课文对照着学,理解这篇古文意思。
4.齐读古文。
第五板块:布置作业
1.抄写文中生字词。
2.读熟课文,并将这个故事讲给家长听。
3.《一课一练》中《自相矛盾》的题目。
二、初读课文《自相矛盾》,学习生字词。
任务驱动
【学习单一】
(1)读准,读通故事。
(2)理解生字词:戳、茅、盾、锐利、坚固、夸口、张口结舌
1.观察学生的自主学习,归结共性问题,思考导学策略。
2.指名学生展示,通过答案的比较进行指导。
3.教师相机补充
理解生字词的意思可以通过找近义词,做动作,用词说话等多种方式。
三、再读课文,指导学生读懂故事的内容。
1.那他为什么会没话说了呢?谁再来把课文读一读啊?
(把那人叫卖的两句话变红)
2.有层次的指导学生用夸口的语气读一读这两句话,并体会其中重点词句的含义。
(1)他是用怎样的语气来说的呢?
板书:夸口
a.我听出来了,他特别强调了他的盾很坚固,矛很锐利。谁的读法跟他不同?
b.你强调的是什么? “随你”是什么意思?
大家看,他跟第一个同学体会的不一样,读的就不一样。谁还能读出不同来?
c.你们听出他想表达什么意思啊?“特别得好”这个意思,你们从哪个词听出来的?“很”
d.挺有意思的!为什么这么读?生:因为我要强调让大家来买“我的”的矛和盾啊!
哦,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很好。
(2)指导表演读。
(3)(手指一个学生)我看你特投入,来,到前面表演表演。
呵呵!这楚国人,说话夸大其词,简直比黄婆卖瓜还厉害。
3.这个人为什么给大家留下这样的坏印象呢?
四、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明白故事的寓意。
任务驱动
【学习单二】
(1)他的话有问题吗?
(2)“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同学们,猜猜会有怎样的结果?
(3)故事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1.好极了,那我们来仔细看看他说的这两句话,有问题吗?
2.评价:
你好厉害!一下就切中了他话中的要害。
问的真漂亮!
对啊!围观的人也是这样问的。读,“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会怎样呢?”
3.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同学们,猜猜会有怎样的结果?
4.(相互抵触、不一致。)
你们理解的很准确,看来大家已经读懂了这个故事。
5.那个楚国人已经被大家质问得“张口结舌”,已是窘态毕现、狼狈不堪了。
板书:张口结舌
(是啊!要实事求是,不然没人相信你的,到时就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了)
6.说话如此,其实做事也是这个道理。
7.对啊!我们以后说话、做事也要实事求是,讲究分寸,不能故意夸大,言过其实,否则,也会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生读道理。
板书:说话、做事要前后一致。
五、初识古文,激发兴趣。
1.这个故事有意思吗?(有)
这么有意思的一个故事,它出自古代思想家韩非子写的一则寓言,如今它已经成为人们熟知的一个成语——自相矛盾(读)。
任务驱动
读一读原文,尝试理解
1.出示原文:
2.都是古文,你有什么办法读懂它吗?老师告诉你们一个办法,可以结合我们刚才读懂的课文对照着学,这样很快你就能自己读懂它了。
3.用现代语言表达古文句子的.意思,句子的形式可以灵活些,不必强求说法一致,意思不错即可。
作业
设计
(1)抄写文中生字词。
(2)《一课一练》中《自相矛盾》的题目。
读熟课文,并将这个故事讲给家长听。
教学内容
8. 成语故事
《滥竽充数》《画龙点睛》
共几课时
2
课型
新授
第几课时
2
教学
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画龙点睛》。
2.读准并理解本课生字词,会用“总是”“不要……而要……”造句。
3.学习《滥竽充数》和《画龙点睛》,读懂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寓意。
教学
重难点
读懂故事,理解寓意。
教学
资源
原文、课件
预习
设计
1.读成语故事,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理解“腮帮、俸禄、滥竽充数、画龙点睛”的意思。
2. 读读成语故事《滥竽充数》和《画龙点睛》,了解故事内容,想一想它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学 程 预 设
导 学 策 略
调整与反思
第一板块:复习引入,揭示课题(3分钟)
1.学生交流故事的主要内容:(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许多人一起吹竽,南郭先生不会吹,也混在中间充数。后来齐湣王继位,喜欢一个一个地吹给他听,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
(张僧繇应游客的一再要求,为龙点上眼睛,结果龙腾空飞去,游客们惊叹不已。)
第二板块:预习展示(6分钟)
●预习作业1
1.学生读词语。
2.交流词语意思。
▲学生指指自己的腮帮,再鼓鼓腮帮。
▲俸禄:封建时代官吏的薪水。
▲滥:不好、不合格;
竽:古代的一种乐器;
充:冒充;
数:数目。
滥竽充数: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比喻拿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里面充数。
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会吹的样子。
▲画龙点睛:比喻作文或说话时在关键地方加上精辟语句,使内容更加生动传神。
第三板块:精读《滥竽充数》。(15分钟)
1.一是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二是每当演奏时,南郭先生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会吹的样子。
▲装腔作势。
▲学生练习说话。
2.理解南郭先生装不下去的原因。
▲学生齐读句子。
▲学生练习说话。
3.学生读课文。
联系生活实际交流。
4.寓意:那些弄虚作假的人虽能蒙混一时,但是无法蒙混一世,他们经不住时间的考验,终究会露出马脚的。只有练就一身过硬的真本领,才能经受得住一切考验。人如果没有真才实学,却混在大家里面充数,一定是要败露的。
5.真才实学
第四板块:精读《画龙点睛》(15分钟)
1.自由读故事。
2.龙:张牙舞爪,形象逼真,但缺少神韵
人们:觉得奇怪、可惜、惋惜
预设:这四条龙,您虽然画得栩栩如生,但美中不足的是缺少了眼睛,如果你给它们加上眼睛的话,那真是锦上添花了。
3.画上眼睛,龙就会飞走。
应游客的一再要求。
4.点睛后天气突变,龙腾空飞去。
人们:惊叹不已
学生自由交流。
5.要读出人们由奇怪到怀疑最后惊叹的语气。
6.启发想象,领悟寓意。
第五板块:明确任务,完成作业。
(1分钟)
第一板块:复习引入,揭示课题
1.课前,老师请大家预习了第二、三个成语故事,请你用简单的话来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第二板块:预习导学
●预习作业1
出示词语:
腮帮 俸禄 齐湣王 张僧繇 唬人
墙壁 逼真 神韵 腾空 张牙舞爪
滥竽充数 画龙点睛 惊叹不已
1.指名读词语,相机正音。齐读。
2.交流词语意思。
▲让学生指指自己的腮帮,再鼓鼓腮帮。
▲“俸禄”是什么意思?
▲说说“滥”、“竽”、“充”、“数”这4个字分别是什么意思?
词语意思呢?
课文中也有句子能解释这个成语,你能找到吗?
▲“画龙点睛”什么意思?
第三板块:精读《滥竽充数》。
1.指名读课文,边听边想: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为什么也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傣禄?
▲南郭先生的样子,让你想到了一个什么成语?
▲谁能用“总是”说一句话?
2.后来他怎么又装不下去了?
▲出示句子:
可是他不要许多人一齐吹,而要一个一个地单独吹。
▲指名用“不要……而要……”造句。
3.朗读课文,说说生活中有没有见过像“南郭先生”这样的人?
4.读了这个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5.你能用一个四字的成语将启示概括出来吗?
板书:真才实学
第四板块:精读《画龙点睛》
1.自由读故事。
2.点睛前的龙是什么样子的?所以人们觉得怎样?
如果你在现场,你看到没有画上眼睛的龙,你会对张僧繇说什么?
3.张僧繇为什么不给龙点睛?后来为什么又给龙画上眼睛?
4.“点睛”的结果怎样?此刻人们的态度又怎样?
游客们看到画上眼睛的龙真的腾空飞去,会说些什么呢?让学生自由讨论。
5.读这则故事时要读出什么语气?
6.启发想象,领悟寓意。
第五板块:布置作业
1.背出《画龙点睛》。
2.为南郭先生续编故事。
3.完成《一课一练》《补充习题》中相关题目。
《滥竽充数》
阅读填表,理解寓意
任务驱动
【学习单一】
(1)读课文,完成表格
听竽者
喜欢
南郭先生的做法
南郭先生的结果
(2)说说故事的寓意。
1.观察学生的自主学习,归结共性问题,思考导学策略。
2.指名学生展示,通过答案的比较进行指导。
3.展示交流:
我先请一个小组先来汇报一下你们的研究成果,请你先用自己的话说说南郭先生之所以能够滥竽充数的原因,再 读读文中有关的句子说明理由。
板书:爱讲排场
A:读读这两个句子,用句中的话说说什么叫讲排场。
B:其他组还有补充吗?
板书:装腔作势
(课件出示句子):
每次吹竽,他也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腔作势混在队里充数。
他混过了一次又一次,没有出过毛病。
C:(点击:一次又一次)
D:让我们将这两个表示原因的句子连起来读一读。
4.板书:结果 只好逃走
(出示句子:南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只好偷偷地逃走了)。
5.用一个四字的成语将启示概括出来。
板书:真才实学
严格把关
四、联系实际,深化寓意。
1.只要同学们留心观察,你不难发现在我们身边有许多“滥竽充数” 之类的事情 ,也有象南郭先生一样的人。你找到过吗?
——说说我们身边的南郭先生
《画龙点睛》
(1)读课文,分别画出“画上了眼睛的龙”和“没有画上眼睛的龙”的样子
(2)如果你在现场,你看到没有画上眼睛的龙,你会对张僧繇说什么?
(3)说说成语的含义。
作业
设计
(1)背出《画龙点睛》。
(2)完成《一课一练》《补充习题》中相关题目。
为南郭先生续编故事。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精选]语文教案09-23
语文教案(精选)09-28
语文教案【精选】10-22
语文教案[精选]07-26
语文教案02-14
语文教案02-14
语文教案02-14
语文教案02-14
语文教案02-15
语文教案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