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塞腰鼓教案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安塞腰鼓》教案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安塞腰鼓》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安塞腰鼓》教案1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体会安塞腰鼓的特点。
2.学习排比的修辞手法。
3.领略深沉的意蕴。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品味文章中排比的作用。
【教学难点】
感受文章的节奏美、诗意美以及生命的律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视频导入
这个单元,我们接触到了各式各样的中华文化,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西北,去领略西北特有的一种文化形式,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播放安塞腰鼓的视频。)
师:我们来说说,你看见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畅所欲言,教师归纳,提示历史中安塞独特的地理位置及腰鼓的仪式感。)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视频及教师对于安塞特点的提示,了解安塞腰鼓在历史中遗留下来的激情与仪式感,有助于学生理解安塞腰鼓的精神内涵,同时激发了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
品读课文
活动一:自由朗读课文
(学生读后谈感受。)
明确:气势 修辞
(师引导:文章读起来慷慨激昂,很大程度得益于语言表达上最大的`特点——大量运用不同形式的排比。)
师:我们来看看下面这些句子,看看他们有什么特点、作用。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
“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
(生归纳出:句子内部的排比、句子之间的排比、段与段之间的排比。)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让学生理解本文语言的特点,并进行提取、分析并整合。)
活动二:朗读表演
1.小组合作找排比。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找出文中句子内部的排比、句子之间的排比、段与段之间的排比。训练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
2.勾画排比读一读。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体会排比句的节奏、气势与激情。)
3.大家齐来演一演。
4.全班一起理一理。
(设计意图:全班一起整合文中的排比句,从整体上感知文章语言的特点。)
抒发感受
活动三:想一想,说一说
想一想,假如,你是其中的一员,会想些什么?
说一说,从演员和观众不同角度说一说你的思考。(同桌合作研读。)
师小结:不管是鼓者还是观者,此刻都全身心的投入,鼓者只有用力地敲,用劲地跳,充满力量,才能打破,甩掉,身上的重重束缚,;而听者,只有震撼,深深的震撼,震撼于这样一种奔腾的力量,从而受到感染。
(设计意图:代入性的思考,让学生体会到文章里所歌颂的强盛的生命力、勇于冲破束缚的能量。)
我来创作
活动四:我手写我心
排比的力量这样的强大,让我们也来做一个灵魂的写手,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一段文字吧!
(师播放一段杨丽萍的孔雀舞,学生写作。)
结束语
《安塞腰鼓》是一篇文质兼美、气势恢弘的散文,它展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澎湃激扬的活力。而这种激情与活力,作者正是通过一组又一组的排比式抒情表现了出来。让我们记住这种激情,让我们牢记这种气壮山河的力量……
《安塞腰鼓》教案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章中短句的运用及排比句、感叹句的作用。
2、能力目标:学生能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
【重难点】
通过对文章的朗读、分析揣摩,感悟文章的情感。
【教学方法】
提问法、教授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下载有关“安塞腰鼓”的画面、和范文朗读片段。
学生:听歌曲《黄土高坡》的录音,体会浓厚的黄土高原情结。查找“安塞腰鼓”的历史资料。自读课文,扫清文字障 碍,给生字词注音释义。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导入语:一曲激昂高亢,展现西部人民壮志豪情的《黄土高坡》,把我们的思绪引向了广袤的黄土高原。(多媒体展示黄土高原的地图)这里是黄帝轩辕氏书写华夏民族第一部史诗的地方,这里的子民自古以来就在和恶劣的自然环境抗争,在数千年的抗争史上,产生了许多展现着西部粗犷,豪放的民风民俗的艺术形式。今天,我们文化之旅的脚步将随着 刘成章 先生的生花妙笔踏上这片黄土,去欣赏有“天下第一鼓”之称的黄土高原之魂——安塞腰鼓!(出幻灯片)
谈到天下第一鼓,同学们最想知道什么呢?(提问三四个同学,问题留到课尾解决)【注:
2、播放“安塞腰鼓”视频,学生欣赏。
3、学生谈观感。教师从以下方面适当引导:
①安塞腰鼓,它产生于距延安四十公里处的安塞县。它的粗犷、雄浑、动力十足的风格与当地自然环境、地理风貌、民风民情等浑然一体,不可分离。
②安塞腰鼓是人、鼓合一的,没有一种乐器能够像它这样要求人和乐器的高度和谐。人的表演和乐器的"表演完整地糅合在一起,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所以成功的表演是人借鼓势,鼓借人威,酣畅淋漓,精、气、神无阻无碍一脉贯通。
③通过观看视屏同学们对安塞腰鼓的感受是什么?(雄伟,气势磅礴等等)老师在黑板上写出关键词。现在同学们带着对安塞腰鼓的感觉我们一起来看刘成章先生是怎样用文字开描写《安塞腰鼓》的。
二、学习新课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知内容。
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用“??的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可填词、短语、句子;最好用文中的内容。
2、明结构。
说明:文章按"鼓响前、腰鼓表演、鼓声止"可分成3个部分。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分别从四个角度来展示腰鼓的艺术魅力,且这四个角度的分水岭都是一句话。
(好一个安塞腰鼓)
这是文章内容与结构上的核心句。
(二)精读文章,品味语言
1、寻美点。
学生自由朗读,找出自己认为美的句子。(教师应适当提醒同学们用笔勾画;及时表扬同学做的好的地方;教师下讲台走动观察)。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
2、在互动中体会文章感情,讲解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掌握文章主旨。
①请同学们起来说说找出的优美句子。重点讲解运用排比、反复的句子(包括情感、重读、效果)。讲解后请一个同学读,再全班齐读,再放录音。让同学们在对比中体会文章的感情。
如“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写得好,好在比喻使对象更加形象具体,从而铺排出一系列异彩纷呈的画面。
文中的反复用得好,好在使语言节奏明快,形象深刻清晰。 文章中排比用得好,好在形式多样的排比增强了语势,更突出了安塞腰鼓恢宏磅礴的气势。
本文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 ②出除了鼓声,作者还描写了后生们的动作。重点讲解“搏击”一词,与其他描绘打鼓的动词(打击、敲打)相比,作者为什么要用“搏击”,这体现了后生们的顽强的生命力。与安塞腰鼓的发源地——黄土高原联系(搏击腰鼓、更搏击贫瘠、搏击艰难的生存环境)。让同学们体会文章的主旨。(出示幻灯片,播放例句。学生与之对照,进一步体会文章的美妙之处)
③回头看,安塞腰鼓不仅仅是写腰鼓,还写人、写环境、写土地。(老师点明主旨)
④要求同学们找出最能体会作者情感的句子(提问)。讲解反复的修辞手法(情感效果、在全文中的作用)同学读、全班读、录音机读。比较学习,体会情感。
⑤短句和感叹句的运用。(为了传达勃发的生命激情,作者使用了一连串短语,使文章语句铿锵,节奏像波浪一样倾泻而出,欲止不能。如“忘情了,没命了”。让学生找出自己喜爱的短句,感情朗读。) ⑥播放“忘情了,没命了”放录音,同学们齐读,体会作者情感。老师引导,适当总结。
⑦再看安塞腰鼓视屏。让同学们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之美,加深同学的体会。
⑧回答刚开始的问题。(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的疑问解决了吗?解决了,请一个同学起来回答;没解决,老师引导总结)
(三)布置作业。
A、两部分的“静”有没有不同? (第一部分侧重于人的安静,第二部分侧重于声音的寂静。)这两部分对第二部分的表达有什么作用呢? (以动衬静,形成鲜明的对比;第二与第-部分形成前后呼应。)
B、请模仿文中的排比句写一段话,描述一个表演场面。
(四)板书设计
板书:
安塞腰鼓 刘成章 意蕴美 生命的力量 形式美 阳刚之美
《安塞腰鼓》教案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尝试着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通过研读、探究、品味,感悟安塞腰鼓的魅力,感受黄土高原后生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及自强不息的精神。
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深入研读文本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安塞腰鼓的魅力。
2、难点:文章的表达方法,第17自然段的理解。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请大家欣赏画面,说说安塞腰鼓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指名交流,教师相机板书。
二、自读课文,圈划词句
1、过渡:安塞腰鼓的这些特点,究竟体现在哪里?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画出你认为精彩的段落或语句。
2、学生自读课文圈划词句,教师巡视指导。
3、大声朗读自己圈画的内容。
⑴出示: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①指导读:你认为应该抓住哪些词语去读?
②教师范读。
③学生齐读。
小结:作者在这里用整齐的排比、贴切的比喻、铿锵的短句,把安塞腰鼓的舞蹈场面展现了出来。
⑵引读:这样的'场面,就叫_______________(壮阔、豪放、火烈)在这么壮阔、豪放、火烈的环境下,(引读:冰冷的空气立即会变得(),恬静的阳光立即会变得(),困倦的世界立即会变得()。)
⑴过渡:安塞腰鼓除了好在舞蹈场面的“火烈狂野”外,还好在什么地方?
⑵指导读:怎样才能读出它的气势?
⑶指名读。
⑷齐读。
⑴过渡:同学们,俗话说:“鼓是有灵魂的。”鼓的这种灵魂是谁给予它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后生,感受后生的人格魅力吧!
⑵出示第12自然段。
⑶教师范读。说说后生给你留下了什么深刻的印象?
⑷指名交流,教师相机板书。(粗犷、豪放、张扬着生命活力、乐观、自强不息)
(搏击还能体现在与命运搏击)小结:读书就要这样,抓住关键的词语,细细的品读,读出它的精髓来。
质疑:从哪里还能看出他们是在和命运搏击?(红豆角、老南瓜,奇伟磅礴)
小结:读书还要前后联系对比着读,只有这样,才能读出文章的细味道来。
后生们虽然过着艰苦的生活,可是他们充满着乐观,他们用自己充满生命力的躯体向别人展示着自信,他们坚信:只要生命尚在,就要(搏击)!只要生命尚在,就要不停地(搏击)!⑹齐读。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后生们的人格魅力吧!⑺教师领读第13自然段。理解“元气淋漓”和“惊心动魄”。所以。作者赞美道:_______________(齐读: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
⑻讨论交流:作者在写后生,怎么会一下子写到黄土高原呢?学生讨论交流。
⑼教师出示“黄土高原”的图片,介绍:黄土高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这里的条件艰苦,环境恶劣,贫穷落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这里是人类无法生存的地方,只有生命力极其顽强的植物,才能生存下来。可是,在这片土地上,我们的高原人民不仅活了下来,而且世世代代,生生不息。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作者赞美自己的故乡,赞美黄土高原人民的自强不息,赞美中华民族的自强不息。)⑽小结:让我们也发自内心地赞美一声吧:_______________(齐读: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
出示:痛苦和欢乐,现实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升华!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齐读。
小结:后生们要用鼓槌把这痛苦击碎,用这鼓槌去追求欢乐,去追求自己的理想。我们坚信:这里的土地是有希望的,这里的人们是有希望的。只要生命还在搏击,成功距离我们就不会遥远。作者也是这么想的!可是,作者却是这么写的——出示: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
请比较一下,这样的结尾好在哪里?(含蓄,给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四、感受“静”
1、过渡:安塞腰鼓表演时,是这样的惊心动魄,震撼人心,那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自读第18、19自然段。
2、课文还有哪部分写到了静?自读1至5自然段。
五、总结全文
出示: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安塞腰鼓!
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
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齐读。
六、作业
必做:背诵第12至16自然段。选做:
1、配乐朗诵课文。
2、阅读《羊想彩云》散文集中的其它散文。附板书:
安塞腰鼓
舞蹈
壮阔
声响
沉重
好一个安塞腰鼓后生
自强不息舞姿
变幻莫测
《安塞腰鼓》教案4
教学目标:
1.感受文章语言的气势,发现句式以及用词上的特点。
2.初步懂得民间艺术形式与其地方特点息息相关的道理。
教学时间:
一课时
学习方式:
朗读、默读、圈划、讨论、看短片等。
课文说明:
《安塞腰鼓》以充满激情的笔墨向人们描写了独具地域特色和浓厚生命 意韵的安塞腰鼓队的演奏唱面,这是一首生命的赞歌,力量的赞歌。安塞腰鼓,既是单纯地在作为人类生命力量的一个载体、一种象征;其自身又是人类生命力量的 最充分、最彻底的表现,还充满历史感和文化内涵。
教学过程:
一、观看短片,在具体情景中感受安塞腰鼓的气 势。
许多人都从电视媒体上看到过安塞腰鼓表演,上课伊始,放映不到两分钟的录像。在 具体情景中感受腰鼓队那奔放的舞姿,激越的声音,磅礴的气势,明快的节奏,汇成一股撼人心魄的力量。
交流:安塞腰鼓有什么特点?
二、整体感知: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 气势。
朗读课文,用一两个词语分别概括自己的感受。
交流:文章语言有什么特点?
三、研读课文:结合具体语句探究本文语言特 点。
小组探究,然后班级交流: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探究本文语 言的特点。
1.本文感叹句很多,有15个自然段是用感叹句结尾的。
2.文章多用短句来表现安塞腰鼓的特点。如 “忘情了,没命了”,有力地表现了打腰鼓的人与腰鼓的浑然一体,他们都是沸腾着生命的;“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愈捶愈烈”等句,无不铿锵激昂。
3.本文多次运用比喻的手法,例如: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 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一组句子从多个角度描写腰鼓、打腰鼓的人。这些喻体总的 形象特征表现为有活力、有激情、有强烈的节奏等。
4.本文大量运用排比,不仅有排比句,还有排比段,有的交错出现, 有的一连许多句。再如“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这一段,依次描摹了腰鼓队的舞姿、雨点般的鼓点,翻飞的装饰物——流苏,跃动的脚步,飞扬的眼神。这几幅 画面犹如一组快速闪动的电影镜头,眼花缭乱,心魄颤动,让人来不及细细观看品味,只有被动地感受,被它强烈震慑,不由自主地发出赞叹。
5.连续运用几组反义词,产生对比鲜明的效果。如:“这腰鼓,使冰 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闲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三组反义词鲜明地突出了腰鼓给这里带来的热情与活力。
四、探究决定语言表达的关键原因。
1.理解文章中腰鼓与黄土高原的关系。
2.初步懂得文章的语言表达风格等是为作者的需要服务的。
苍凉悠远的西北、厚重的黄土高原是孕育出安塞腰鼓的地理文化环境。西北汉子性格 刚烈质朴,处事干脆利索,不拖泥带水。西北人的这种生活态度是安塞腰鼓这种艺术形式产生的人的因素;在此时此地,人和鼓一体,艺术和生命同在。
作者选择这样节奏鲜明强烈、意象雄浑等的表达形式正是为了表现安塞腰鼓的豪迈、 奔放、激烈,西北汉子生命中奔腾的力量,以及要冲破束缚、阻碍的强烈渴望。
五、拓展深化:
主题探究学习,围绕一 种民间艺术,收集整理相关材料,进行适当调查或访谈,撰写知识卡片或者小报告。
这一环节可以看学生的情况确定研究小组成员人数与搭配,以及作业的篇幅、完成时 间等。
《安塞腰鼓》教案5
教学目标:
1、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品味西北特有的艺术奇葩。
2、学习文章形、神结合的语言。
3、感受生命的律动、蓬勃想象力。
教学重点:
1、利用多媒体教学,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
2、自主学习,师生互动,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及运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多媒体关于安塞腰鼓的图片,讲述关于“安塞腰鼓”的历史。
安塞腰鼓起源于安塞一带的民间舞蹈艺术,相传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安塞腰鼓刚劲激昂、剽悍豪放、气势磅礴,是陕北民魂的体现,号称“天下第一鼓”。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给合注释,掌握下列词语的音和义。
亢奋、晦暗、羁绊、冗杂、叹为观止、戛然而止
2、文中的安塞腰鼓经历了哪三种变化?
a腰鼓表演前安静的腰鼓
B腰鼓表演中激昂的腰鼓
c腰鼓表演后寂静的腰鼓
3、请学生自己大声朗读课文,体会全文语速、语调的变化。
明确:
1—4自然段:语速较慢,语调沉稳有力,表现腰鼓表演前安静中蓄积力量的特点。
5—27自然段:语速较快,语调高昂激越,表现腰鼓表演的欢快、火爆、热烈的特点。
28—30自然段:语速舒缓,语调轻柔,表现腰鼓表演结束后场面寂静的特点。
三、赏析文章第七自然段,播放视频,使学生更直观的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
四、理解文章语言的意蕴美、情味美。
师:安塞腰鼓是一曲生命与力量的礼赞,为了表现生命挣脱束缚、冲破羁绊、挣开闭塞的雄浑粗犷的力量,作者十分注意形式与内容的合谐。我们重点品读两个片断,感受作者是怎样造成一种快速跃动的节奏,排山倒海之势与所要歌颂的生命力量相辅相成的。(可从词、句式、修辞、写法、结构等各方面进行评点,说得越多越好。)
(1)从用词方面说:
A、“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一句中“呆呆地”用得好,好在它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安静时安塞腰鼓的状态。
B、“茂腾腾的后生”“咝溜溜的南风”中的“茂腾腾”“咝溜溜”用得好,好在叠词的运用使语言亲切富有韵味。
C、“这腰鼓励,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变得亢奋了”中反义词用得好,好在它们对比强烈,更能突出安塞腰鼓的.特点。
(2)从修辞上说:
A、文章中排比用得好,好在形式多样的排比增强了语势,更突出了安塞腰鼓恢宏的气势。
本文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
句内部的排比:“一锤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
句与句之间的排比:“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段与段之间的排比:
“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流做
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而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这些排比句使文章气势恢宏,语气连贯,节奏明快,语句钱钻,能表达出强烈的思想感情。
B、“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写得好,好在比喻使对象更加形象具体,从而铺排出一系列异彩纷呈的画面。
C、文中的反复用得好,好在使语言节奏明快,形象深刻清晰。
小结:安塞腰鼓带给我们视觉上的刺激,更带来思想上的震撼。看来艺术欣赏不仅要察其形,更要重其意。(如骤雨,如旋风,如火花,如斗虎——这是安塞腰鼓的“形”;挣脱了束缚,冲破了羁绊,撞开了闭塞——这是安塞腰鼓的“意”;“使人想起……使人想起……使人想起……”——联想和想象是联结“形”与“意”的纽带。
六、归纳总结,言尽意长。
这篇文章气势恢宏,语气连贯,节奏明快,语句锡铭,写出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表达出作者赞美了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的强烈的思想感情,赞美陕北高原人们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特征。文章多处运用排比、比喻,使文章气势恢宏,节奏明快,每个词语都简洁有力,每个句子都激越豪壮,增强了文章感人力量。
七、练习,学用课文句式、段式。
作业:请模仿文中的排比句写一段话,描述一个表演场面。
《安塞腰鼓》教案6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理解其作用;品味理解文中有关语句表达的深刻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感受安塞腰鼓表现出的壮阔、豪放、火烈的情绪,能认识到高原人民豪迈奔放的生命激情里蕴含着中华民族蓬勃向上的精神。
【教学辅助】多媒体教学平台。
【教学内容和过程】
课时1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歌曲《黄土高坡》,并配以相关图片。
二、走进陕北,把握背景:
1、走近作者。
刘成章,1937年生,陕西省延安市人。1961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任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已出版六种散文集,其中《羊想云彩》获首届鲁迅文学奖。刘成章“出道”很早:还在上高一时,他的一束新诗(共九首)就被选入了省青年作者的“诗选”之中──就这样,他戴着“诗人”的桂冠而初涉文坛。以后他又由“诗人”变为“词人”,迷上了歌词写作;再后来他成了专业剧作者。他转向写“散文”乃是“新时期”以后的事,都到了1982年(此时他已满45岁),正所谓“人到中年”了,他却开始“中年变法”:从此“专写散文”了!他这种自“诗”起步,而“歌词”,而“戏剧”,最后落脚于“散文”的创作轨迹,铸就和成全了他。“陕北生来陕北长,因为你魂牵这地方”──就“写陕北”来说,怕谁也写不过刘成章了。他写陕北,追求“土”(即民族化和地方色彩):有诗意的土,有灵性的土,向“信天游”靠拢。这就攫住了陕北的“魂”,也显出了他散文的“精气神儿”! (多媒体显示)
2、走近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是一种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20xx年以上的历史。独具魅力的安塞腰鼓象掀起在黄土地上的狂飚,展示出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张扬出独特的艺术个性。在中国的首都北京,在香港,在中国的各地展现风采,并为世界瞩目。豪迈粗犷的动作变化,刚劲奔放的雄浑舞姿,充分体现着陕北高原民众憨厚朴实、悍勇威猛的个性。
安塞腰鼓表 演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 陶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1996年,安塞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腰鼓之乡”。 (多媒体显示,并欣赏安塞腰鼓片段)
三、整体感知(先听课文录音)。
(一)字音词义
旋(xuàn)风 瞳(tóng)仁 恬( tián )静 亢 (kàng)奋
晦(huì )暗 羁( jī )绊 烧灼( zhuó) 冗(rǒng )杂
蓦(mò)然 戛(jiá)然而止 磅礴 (páng bó )
大彻大悟:彻底领悟。
惊心动魄:形容感染力极强,动人心弦。
叹为观止: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戛然而止:声音突然中止。
(二)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1、找出文章的中心句,并用“ 的安塞腰鼓”对其进行评价。
(中心句:好一个安塞腰鼓 评价:粗犷豪放的安塞腰鼓;剽悍威武的安塞腰鼓;刚劲激昂的安塞腰鼓;气势磅礴的安塞腰鼓;铿锵有力的安塞腰鼓。)
2、文章分别从哪几个角度来展示安塞腰鼓的艺术魅力?(多媒体显示)
3、文中的安塞腰鼓经历了哪三种变化?
4、通过这篇文章,作者是为了写安塞腰鼓,还是其它的什么?试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18、19、21、22自然段。)
5、你觉得读哪些句子的时候感情最强烈,为什么?(排比、反复——语言气势充沛、节奏鲜明、感情强烈。在文中,作者通过排比和反复表现了“安塞腰鼓”气吞河山的场面和震撼人心的力量。)
6、把握文章结构。
四、朗读指导。
1-4自然段:语速较慢,语调沉稳有力,表现腰鼓表演前安静中蓄积力量的特点。
5-27自然段:语速较快,语调高昂激越,表现腰鼓表演的欢快、火爆、热烈的特点。
28—30自然段:舒缓,语调轻柔,表现腰鼓表演结束后场面寂静的特点。
五、欣赏图片及安塞腰鼓演出场面。
◎看了几段场面,相信同学们都有许多感触,请你谈论一下,这几段场面给你影响最深的是什么?请用一些形容词加以描述。(激动亢奋、惊心动魄、震撼都可以。这需要我们用心去体验和感悟。)
六、小结。
七、布置作业。课后练习一、二、三。
课时2
一、问题思考。
1、你认为文章的主题是什么?(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歌颂阳刚之美。)
2、黄土高原人的性格是怎样的?(朴实、粗犷、开朗。)
3、安塞腰鼓的舞姿特点是什么?请用几个词语概括。(壮阔、豪放、火热。)
4、那段用的反义词最多?找出来,并谈谈它们的作用。(冰冷——燥热、恬静——飞溅、困倦——亢奋。形成鲜明对比,突出安塞腰鼓奇伟磅礴,雷霆万钧的能量。)
5、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安塞腰鼓的?{宏伟的场面(5—13)、雄壮的响声(14—17)、击鼓的后生(18—22)、奇丽的舞姿(23—27)。}
二、合作探究学习。
A、当你朗读第二部分时,你有怎样的感受?可否用文中的—个词概括?(亢奋、惊心动魄、震憾都可。)
B、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C、本文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子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试分别举例说明这种写法,对表现文章的思想感情起什么作用。
D、“好一个安塞腰鼓”在文中反复出现了几次,有何表达作用?
三、品味并说明下列语句的意义。
①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地寂静。以致使人感到十分陌生了。 (人们已经被生命的力量所折服所感动所沸腾,当腰鼓“戛然而止”时,人们已经不习惯这样寂静、冷清的世界了。)
②请把第12、16、19、21、24自然段置于我国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里进行思考,并谈谈自己的理解。(我们的民族显然经历了太多的痛苦和磨难,太多的束缚和挫折,但我们总能神奇般地重新崛起,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我们的祖国、走进了一个令人振奋和自豪的新时代,只要我们立足本土,放眼世界,大胆创新,勇于开拓,我们就一定能够再造辉煌。 )
③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劲”要“挣脱”“冲破”“撞开”什么?是什么“束缚”“羁绊”“闭塞”了“那么一股劲”?)
{“那么一股劲”要打破人们身上层层坚硬的外壳,让生命宣泄在天地间,让人“遗落了一切冗杂”,“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使人明白人之所以为人,生命之所以为生命。}
④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过着贫困生活的农民,哪里来的那么强大的力量?)
{也许很多人认为,黄土地的农民已经被岁月的风霜、上地的贫瘠折磨得丧失了生气。 其实不然,他们有着自然、健康的生命,是原始的、未经人工雕饰的、没有半点污染的、不掺杂任何杂质的完完全全的生命。这是他们力量的源泉。}
⑤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为什么“多水的江南”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江南流水更多地表现柔媚的风格,她已经蚀消了生命的“元气”。已经没有承载这样原始生命力量的“厚土”了。而安塞腰鼓需要承载这样原始、粗犷的生命力量的“厚土”。}
⑥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为什么听到这样的“鸡啼”?)
{当鼓声停止后,人们仍沉浸在激情中,好像炽热后的沉寂,这时以“鸡啼”反衬寂静(也可认为这是实写)。}
四、本文大量使用了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方法,语言气势充沛,节奏鲜明,感情强烈。排比,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一组句子或词语排列起来,以增强语势,加深感情。例如“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反复,是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特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在本文中,它常常是与排比结合起来使用的。例如“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试从课文中找出一段单用排比的和一段综合运用排比和反复的文字,仔细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
◎排比: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个被强震不断激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脚步;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间隔反复:感情最炽烈、音调最高亢
好一个安塞腰鼓!
好一个安塞腰鼓!
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
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
◎比喻手法的运用
1、“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运用排比和比喻,用层出不穷的美好想像和联想,来描绘鼓声,思维大开大合。气势恢弘。)
2、“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 (“碰撞”化无形为有形。写出了鼓声的力度。“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运用比喻,写出了沉重的鼓声清楚地回响在山崖之间,似乎山崖也被敲出了强烈的鼓点。三个“隆隆”反复出现,造成一种回环音的效果)
3、“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遗落”表现观众在这鼓点中不自觉地遗忘和放弃了一切繁杂的思绪,情不自禁地与之产生共鸣;运用比喻,形象传神。)
◎总结语言特点:A、铿锵的短句。B、激昂的排比。C、疾猛的节奏。内容和形式取得了完美的统一。
五、总结全文。
◎本文写出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表达出作者赞美了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的强烈的思想感情赞美陕北高原人们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特征。
六、结束新课,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相关内容。
《安塞腰鼓》教案7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安塞腰鼓的恢宏气势。
2、理解文中短句及排比句的运用,体会文章的美。
3、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深入体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文中短句及排比句的运用,体会文章的美。
2、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见过“摇滚”和“劲舞”吗?其实,在我们中国古老的黄土地上,早就有我们自己的摇滚和劲舞。它就是融摇滚和劲舞为一体的我们中华民族的艺术奇葩——安塞腰鼓。
1、演示“安塞腰鼓”表演的画面,学生欣赏。
2、师问:你看了这些画面,此时内心洋溢着怎样的感情?
(学生自由回答,谈一谈观后感,可以从声响、画面等方面谈。)
2、导入:俗语说:“一方山水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风情。”产生于黄土高原上的安塞腰鼓,粗犷、雄浑、动力十足。今天我们就一起跨越时空,走进黄土高原,走近安塞腰鼓,去感受一下它的风采和魅力。
(本课导入的设计,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课文。
(1)教师范读或放录音,学生听读,感受文章的感情基调。
(铿锵激越的朗读能深深感染学生,许多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感情可通过读来悟出。)
(2)指导朗读。
例段一:第5自然段
明确:本段描写安塞腰鼓表演开始时那种壮阔、豪放、火烈的场面、赞颂了那股喷涌而出的、不可扼制的生命力。因此,“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三个短句要读得简洁有力;“骤雨一样……强健的'风姿”这组排比句要用急促的、富有跳跃性的节奏,来表现腰鼓场面的火烈、豪放、动力十足;最后,“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要读出对腰鼓场面,对人的生命力的赞美之情。
(第一部分是鼓声响起之前,用中速,也不乏力量。中间部分是鼓声响起来,语调就应该激越、高昂。鼓声落,要读出悠远寂静、若有所思的情绪,语速稍慢。)
(3)学生组内自主朗读,然后推荐代表,比赛朗读。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这一环节就是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朗读中,受到情感熏陶,有所感悟,享受到审美乐趣。同时,用比赛来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角。)
2、知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用“好一个 的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可填词、短语、句子;最好用文中的内容。
(学生各抒己见,可能有如下一些答案:“壮阔”、“豪放”、“火烈”、“有力”、“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等等。)
3、明结构。
说明:文章按“鼓响前、腰鼓表演、鼓声止”可分成3大部分。第二部分为文章的主体部分。
“好一个安塞腰鼓!”反复出现,怎么读?
(美读时感情要炽热、饱满、声调要高亢激越,充分表达本文对人的旺盛的生命力的赞颂之情。)
三、作业
1、摘抄自己喜欢的好词好句。
2、熟读成诵。
第二课时
一、复习。
二、设疑过渡
三、精读文章,品味语言
1、寻美点。
A、从语句上看
布置分组朗读,分组进行寻找美点比赛。用“ 美,你看(听)….”的句式或用“ 好,好在 ”这一句式进行评点。
可能出现的答案有:
①蓄而待发的后生美,你看,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梁地。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梁。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梁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
②火烈的舞蹈场面美,你看,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③激越的鼓声美,你听,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④击鼓的后生美,你看,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疚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
⑤变幻的舞姿美,你看,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
B、从用词方面说:
(1)“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一句中“呆呆地”用得好,好在它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安静时安塞腰鼓的状态。
(2)“茂腾腾的后生”“咝溜溜的南风”中的“茂腾腾”“咝溜溜”用得好,好在叠词的运用使语言亲切富有韵味。
(3)“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中反义词用得好,好在它们对比强烈,更能突出安塞腰鼓的特点。
C、从修辞上说:
(1)文章中排比用得好,好在形式多样的排比增强了语势,更突出了安塞腰鼓恢宏磅礴的气势。
(2)“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写得好,好在比喻使对象更加形象具体,从而铺排出一系列异彩纷呈的画面。
(3)文中的反复用得好,好在使语言节奏明快,形象深刻清晰。
D、从写法上说:
(1)“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写得好,好在“以声写静”,更加突出了鼓声止后的寂静。
(2)文中开头的静态描写好,好在它为文章后面写动设下铺垫,使文章静中蕴动,动静结合,充满画面美。
2、进一步美读训练。
可以模仿合唱的形式。1—4自然段由女生读,5—17自然段由男生读。18—20自然段老师朗读。
(目的:指导学生多美读,从美读中体味它的气势,感觉其中的生命律动,进而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包孕的对人的旺盛的生产力的赞美之情。)
四、布置作业
1、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熟读成诵。
2、任意找出一段你喜欢的课文,试着仿写一段话。
3、读后感。
五、结束语
有人这样形容道:“安塞腰鼓表演起来有股能劲,挥槌有股狠劲,踢腿有股蛮劲,跳跃有股虎劲,转身有股猛劲,全身使出一股牛劲,看了叫人带劲,听了给人鼓劲,实实在在足劲!”刘成章写的《安塞腰鼓》这篇文章是一首生命的和力量的赞歌。
在《黄土高坡》的歌声中结束本课学习。
板书设计
痛快了山河
好一个 ——安塞腰鼓
蓬勃了想象力
《安塞腰鼓》教案8
一、教学目的:
1、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
2、学习文章形、神结合的语言。
3、学习文中排比、比喻反复等句式、段式的写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
2、学习文中排比、比喻反复等句式、段式的写法
难点:
学习文章形、神结合的语言
三、课型设计
(品读课)
四、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诗化的散文,有着雄浑伟奇的画面,更有着与画面风格一致的气势磅礴的语言,所以教学分为两个板块:感知气势;品味语言。整个过程又以“朗读”一线贯穿读、说、析、品、评,不知不觉让学生受到熏陶,完成教学。
五、教学过程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风情。”承载着黄土高原特有的地域文化信息的安塞腰鼓,以其奔放的动作,豪放的激情,铿锵的节奏,成为生命和力量的宣泄。让我们一起走近刘成章的《安塞腰鼓》感受它的风采,它的魅力。
第一板块:自由朗读,初步感知内容。
要求:
1、使用标准语言,做到不错读,不漏读,不添字,不颠倒字序。
2、注意运用有声语言的表现技巧,如声音的高低、语调的升降、语气的强弱、节奏的缓急、速度的快慢、停顿的长短、语言的轻重等。
1、感知内容。
用“的安塞腰鼓”对安要塞鼓进行评价。可填词、短语、句子,最好是文中的内容。
寻美点,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
分组朗读,分组进行寻找美点比赛。用“美,你看(听)、”的句式来读课文。学习文章形、神结合的语言。(由小组代表叙述,按组的顺序依次进行。)
学生可能有如下答案:
①蓄而待发的后生美。
你看,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梁地。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梁。咝溜溜的南风
吹动了高梁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
②火烈的舞蹈场面美。
你看,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③激越的`鼓声美,你听,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⑤变幻的舞姿美,你看,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
第二板块:评点式品味
一、评点式品读,理解文章语言的意蕴美、情味美。
1、学生任意寻找自己觉得写得精彩的地方朗读1遍,要求用“在”这一句式进行评点。(可以从词、句式、修辞、写法、结构等各方面进行评点,说得越多越好。)
2、分小组交流。
3、汇总意见。
4、全班交流,整理学生评点。(按分组合作交流,由小组代表叙述。)从用词方面说:(一、二组)
(1)“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一句中“呆呆地”用得好,好在它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安静时安塞腰鼓的状态。
(2)“茂腾腾的后生”、“咝溜溜的南风”中的“茂腾腾”、“咝溜溜”用得好,好在叠词的运用使语言亲切富有韵味。
(3)“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中反义词用得好,好在它们对比强烈,更能突出安塞腰鼓的特点。
从句式上说:(三、四组)
(1)“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中“发狠”、“忘情”、“没命”用得好,好在它们语意层层递进,语势步步增强。
(2)“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这些短句用得好,好在它们使文章语句铿锵,气势强劲,突出了安塞腰鼓的豪放美。
(3)“但是”与“看”独立成段好,好在它们特别引人注目,自然完成画面由静到动的急转。
从修辞上说:(五、六组)
(1)文章中排比用得好,好在形式多样的排比增强了语势,更突出了安塞腰鼓恢宏磅礴的气势。
(2)“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写得好,好在比喻使对象更加形象具体,从而铺排出一系列异彩纷呈的画面。
(3)文中的反复用得好,好在使语言节奏明快,形象深刻清晰。
从写法上说:(七、八组)
(1)“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写得好,好在它使人产生了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增加了文章的内涵。
(2)“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写得好,好在“以声写静”,更加突出了鼓声止后的寂静。
(3)文中开头的静态描写好,好在它为文章后面写动设下铺垫,使文章静中蕴动,动静结合,充满画面美。
找出文中的美句美段,摘在作业本上,并熟读能诵。
板书设计:
美好
蓄而待发的后生美词好
火烈的舞蹈场面美句式好
击鼓的后生美写法好
变幻的舞姿美
《安塞腰鼓》教案9
教学设想:
安塞腰鼓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上的—种民间艺术,充满原始的意味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对于生活在南方或现代都市中的青少年,大都对其缺乏形象的直接的感受。因此,采用多媒体教学,效果会好些。教这样的文章,尤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情绪,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一旦学生进入角色,教起来就轻松多了。
本课我采用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朗读课文、介绍背景资料;第二课时,重点语句赏析。要求学生朗读课文,在朗读的过程中,体会文章语言的魅力和安塞腰鼓带给人们心灵的震撼。介绍安塞腰鼓的有关资料,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了解陕西的风土人情。
教材分析:
《安塞腰鼓》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篇文章描写了产生于黄土高原上的安塞腰鼓的粗犷、雄浑、动力十足。文中语言铿锵有力、句式变化多样、修辞手法多样化、感情激烈奔涌。
教学内容和步骤: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品味文章的语言和感情。
2、 让学生走出课本,了解黄土高原上的风土人情。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俗话说:“一方山水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风情。”产生于黄土高原上的安塞腰鼓,粗犷、雄浑、动力十足。今天我们就一起跨越时空,走进黄土高原,走近安塞腰鼓,去感受一下它的风采和魅力。(板书课题)
二、教师范读(感情充沛,有激情)。
三、学生读。
a) 现在请大家带感情自由朗读课文。
注意:鼓声响起之前,用中速,也不乏力量。中间部分是鼓声响起来,语调就应该激越、高昂。鼓声落,要读出悠远寂静、若有所思的情绪,语速稍慢。要放声朗读。
b) 刚才我范读了课文,大家也自由朗读了课文,现在请大家齐声朗读课文,注意节奏,读出气势来。
(在朗读过程中不要给学生压力,让学生尽情地欣赏、品味文章)。
四、重难点解决:
1、要求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把生字词勾画出来.借助《现代汉语词典》注音并解释。教师针对共性的问题全班予以订正。
2、教师播放录音,要求学生—边跟读—边在课本上用符号记录轻重音、音量、语速、语气和语调。
3、讨论本文的感情基调及朗读技巧。
文章气势恢宏.句子铿锵激越,表现了对安塞腰鼓的赞美之情。朗读时要注意节奏的变化,要有豪情、音韵铿锵有力,细节方面注意摹仿录音,把握轻重音、音量、语速、语气和语调的变化。
4、全班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本文描述了,一次看安塞腰鼓的过程,文章由此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
可以分成三个部分。从“—群茂腾腾的后生”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表演前;第二部分从“但是”到“声,成了茫茫一片……”是表演中;第三戛然而止的时候“到”耳畔是—片渺远的鸡啼”,是表演后。
6、如果用—个字来概括第—部分和第三部分的话,你会用哪个字?
用“静”。
7、两部分的“静”有没有不同?
第—部分侧重于人的安静,第二部分侧重于声音的寂静。
8、这两部分对第二部分的表达有什么作用呢?
以动衬静,形成鲜明的`对比;第二与第—部分形成前后呼应。
9、当你朗读第二部分时,你有怎样的感受?可否用文中的—个词概括?
亢奋、惊心动魄、震憾都可。
10、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学生作答,教师予以点评。引导学生往两方面考虑:—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二是修辞方法。
11、本文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子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试分别举例说明这种写法,对表现文章的思想感情起什么作用。
12、再次朗读,体会文章的气势和情感。
13、“好一个安塞腰鼓”在文中反复出现了几次,有何表达作用?
反复出现了四次,形成了回环往复的气势,推动情节和情绪向高潮发展。
14、我们在朗读中感受到了作者深深的情味,燃烧的热情,你怎样理解“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15、“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这句话包含了怎样的意思?
五、总结、扩展:
我们在学习中,感受到了作者刘成章浓厚的黄土高原情结。他认为自己的散文创作是黄土地的赐予。正如作者所说:“我生长在陕北的山沟……我想让我的散文向信天游靠拢。”“刘成章的散文从“我”落笔,以自己亲身的体验、血肉的感情、火热的心肠,捧起生活中激情的浪花,你能感受到他对人生的反思,对社会的理解,一种独到的感受,一瞬间即逝的灵感,一种哲理,一层诗意。”
六、布置作业:
1.写一篇心得,二三百字即可。
2.背诵你认为写好的句子、段落。
教学后记:
通过学生在课堂上踊跃的发言和认真听讲,我认为本课我的两个教学目标都已达到:
1、学生认真朗读了课文,在朗读中品味了文章铿锵有力的语言和激烈喷涌的感情。
2、学生了解了课本以外的知识,了解陕西的风土人情。而且效果很好。学生对浙江以外的世界了解的实在太少,因此对于外界的事物怀有强烈的好奇心,当告诉学生陕西的风土人情时,往日吵闹的教室一片寂静,学生都在静静地、认真地听着,并且不时还做些记录。课后还到办公室询问一些关于黄土高原的故事。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语文课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还可以给学生介绍课本以外的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泱泱中华、大千世界学生都可以尽情地徜徉,尽情地领略,使贫乏的内心世界变得充实、丰富起来。
《安塞腰鼓》教案10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体会文章的阳刚之美。2.能有感情地朗读,感受铿锵有力、富有节奏的语言。3.理解排比、反复修辞在文章中的作用。
插入三维目标处......
教学重点:
1.理解排比、反复的作用,精读重点句子。
2.通过听读、朗读课文,感受安塞腰鼓的气势,品味文章的语言美。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深入领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2.体会激越的语言,并学习运用,尝试表达。教学资源:
辅助教师讲课的PowerPoint演示型课件,关于安塞腰鼓表演的视频和声音,以及图片等。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诗化的散文,有着雄浑伟奇的画面,更有着与画面风格一致的气势磅礴的语言,所以教学分为两个板块:感知气势;品味语言。整个过程又以“朗读”一线贯穿读、说、析、品、评,不知不觉让学生受到熏陶,完成教学。预习要求:
1.落实字词,会读会写。
2.简单了解作者情况。(印发资料)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请教同学们一个问题,你们为什么喜欢劲舞?学生可能回答:带劲、有节奏、能使生命得到宣泄等等,于是引出,在黄土地上也有这样如火一样热烈的舞蹈和音乐,那就是有着“天下第一鼓”美称的——安塞腰鼓。
多媒体演示“安塞腰鼓”表演的画面,学生欣赏。师问:你看了这些画面,此时内心洋溢着怎样的感情?(学生自由回答,谈一谈观后感)导入:俗语说:“一方山水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风情。”产生于黄土高原上的安塞腰鼓,粗犷、雄浑、动力十足。今天我们就一起跨越时空,走进黄土高原,走近安塞腰鼓,去感受一下它的风采和魅力。
教学活动2美读课文,学习新课
第一板块:朗读,感知
1、读课文。(1)预读,学习生词
瞳(tóng)仁恬(tián)静晦(huì)暗羁绊(jī bàn)
蓦(mò)然冗(rǒng)杂戛(jiá)然磅礴(páng bó)
(2)教师范读或放录音,学生听读,感受文章的感情基调。(铿锵激越的朗读能深深感染学生,许多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感情可通过读来悟出。)
(2)指导朗读和学生朗读。
2、明结构
说明:文章按“鼓响前、腰鼓表演、鼓声止”可分成3大部分。第二部分为文章的主体部分,分别从4个角度来展示腰鼓舞的艺术魅力,且这4个角度的分水岭都是一句话。学生会很快找出:好一个安塞腰鼓!明确:这是文章内容与结构上的核心句。
“好一个安塞腰鼓!”在13、17、22、24自然段反复出现,怎么读?
插入文章结构图处......
3、知内容用:“的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可填词、短语、句子,最好是文中的内容。
第二板块:朗读,品味
4、寻美点
布置分组朗读,分组进行寻找美点比赛。用“美,你看(听)?。”的句式或用“好,好在”这一句式进行评点。
第三板块:练习,学用课文句式、段式
5、替换式品读,感受语言的节奏美、诗意美让学生齐诵第6段。教师示范。
教师将大家刚才读的'内容改成了另一种文学样式诗,(幻灯出示所改之诗)教师范读。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学生反复朗读。)
③学生仿照以上形式,加工另外的文章内容 ④分小组反复替换朗读。
6、揭示本文所要表现的主题。文章中心句:
“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教学活动3拓展延伸和布置作业
7、拓展延伸
作家刘成章用他诗一般的语言,为我们再现了安塞腰鼓的壮美场面,使我们的情感受到了强烈的震撼。文章多处运用排比、反复、比喻,使文章气势恢宏,节奏明快,每个词语都简洁有力,每个句子都激越豪壮,增强了文章感人力量。现在,让我们镜头转向一个同学们都很熟悉的场面,请大家看后模仿本文的语言说一说,写一写。要表现一种具有恢宏气势的场景,多用短小有力的短句,多用排比增强气势,用词铿锵,还可用比喻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富生动性。
8、布置作业
1、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熟读成诵。
2、学习课文,使用排比、反复、比喻的修辞手法,运用短句,进行合理的想像,描写一个令你难忘的场面,l00字左右。
《安塞腰鼓》教案1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感受安塞腰鼓的独特魅力。
3、通过朗读课文体会安塞人的粗犷、豪放的性格和他们身上那种活跃和强盛的生命力。
4、感受文本的语言美。
教学过程:
一、观看录像,再次感受安塞腰鼓火烈的舞蹈场面
1、先请同学们观看一段视频。(播放一段安塞腰鼓表演的视频)这段视频展示了什么?(安塞腰鼓,)怎样的安塞腰鼓?(豪放、火烈)
2、是啊,好一个豪放、火烈的安塞腰鼓!让我们翻开课本,再一起来感受一下那豪放、火烈的舞蹈场面。(感情朗读第6节,引读第7、8小节)
二、感受鼓声的气壮山河
1、现在让我们把摄像机的镜头再次对准安塞腰鼓的表演。
出示句子: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
(默读)这部分内容写了什么?(鼓声,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你觉得这鼓声怎么样?()从哪句话中看出来的?(学生读句子、说理解)
4、小结:这是一种能让高山挺拔,让大河咆哮的声音,这声音气壮山河。(板书:气壮山河)
这是一种能让观众心情激荡、热血沸腾的声音。
5、让我们的心也随着这激越的鼓点响起来吧!(感情朗读第9、10小节)
6、引读:难怪作者发自内心的赞叹————好一个安塞腰鼓
三、感受后生的生命强盛和黄土高原的广袤坚实
1、同学们,让我们再睁大眼睛仔细看看这些捶鼓的后生吧,这些黄土高原的后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请放声自读第12、13小节,尝试用文中的词语来
概括这些后生的特点(元气淋漓、奇伟磅礴、生命强盛、活跃)
2、文中的哪些词句让你感受到他们身上有着强盛的生命力?(板书:人生命强盛)
①学生读文找出句子:出示(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急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
②这“有力的搏击”如同斗虎一样,有着强健的风姿,这“急速地搏击”如同骤雨一样,这“大起大落的搏击”同百十块被强震不断激起的石头,狂舞在你面前,一种强盛的生命力正从这搏击中喷薄而出。
③你们还想让自己的视觉和听觉再获得一次享受吗?(观看视频片段)
④这种搏击犹如奔腾的骏马在原野上驰骋,又如汹涌的巨浪撞击着海岸!这种搏击力度强劲,令人有震撼之感,这种搏击燃烧着激情,令人有烧灼之感,这种搏击气势磅礴,令人有威逼之感。
2、把这种活跃和强盛的生命力读出来。指名读→评价→指名读→齐读
(评价:你已经把那种活跃、强盛的生命力表现出来了,但力量还不够,你可以通过调整语速来增强这种力度。再试试?)
3、朗读这些句子,让我们感受到后生们那粗犷、豪放的性格和活跃、强盛的生命力,那作者是用怎样的语言来表现的呢?(作者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能让我们感受到文章节奏之美,韵律之美,朗读起来能增强气势,更好的突出腰鼓舞的恢宏气势),(再读这两个句子,读出节奏、气势。)
(在我们的阅读中或生活中经常可以遇到这样的句子:
出示:1、“诺曼底”号就要沉了,船上的那女老少都奔跑着,呼喊着,哭泣着。乱得不可开交。
2、)学生填空,然后朗读,感受)
4、让我们再次感受课文语言的魅力(朗读句子)
5、引读“它使你————它使你————”
8、你从这“农民衣着”“红豆角,老南瓜”看出了什么?(土地的贫瘠,环境的恶劣生活的贫穷)
出示资料:安塞县地处西北内陆黄土高原腹地,鄂尔多斯盆地边缘,位于陕西省北部,属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境内沟壑纵横、川道狭长。由于降水量少,干旱成了黄土高原最严重的自然灾害。(播放图片)
9、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然而,正是这贫瘠的土地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这是一个广袤、坚实的土地,只有这样的土地,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搏击。
因此,作者要由衷地赞颂————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板书:地广袤坚实)
10、捧起书,让我们再次感受安塞小伙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强盛的生命活力和黄土高原那坚强博大的胸怀。
四、感受舞姿的变幻,希望的天地
1、是啊,好一个安塞腰鼓!你看,(出示图片和文字:(教师范读)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战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之中,使人叹为观止。
2、自由大声地朗读这部分内容,你认为这部分内容写了什么?(舞姿怎样的舞姿?)
他们把这广袤的高原当做舞台,尽情的`搏击,此时,鼓、人、地已经完融为一体,这是一种艺术,一种充满力量的艺术,一种充满了变幻的艺术,一种充满了希望的艺术。这就是安塞腰鼓!因此,作者会高声赞叹————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
3、观看这种表演,朗读这些文字,都是一种艺术的享受啊。同学们,这种机会我们怎能错过呢?捧起书来!感情朗读第15节。
4、这种充满了奇伟磅礴的能量的搏击,这种不断变幻的舞姿会给你怎样的遐想?()
(是啊,虽然现在的大西北依然经济落后,但是我们从这气壮山河的安塞腰鼓声中,从这些充满生命活力的后生身上,看到了生命的力量!看到了奋斗的精神,相信那片响彻着隆隆鼓声的黄土地在不久的将来一定能够大放异彩。(补充资料:图片:西部大开发十年,黄土高原的发展日新月异。10年来,安塞县紧紧抓住
西部大开发战略机遇,坚持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经济社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为建设美好安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因此,黄土高原,这是一个多姿的舞台,这是一片充满希望的天地。(板书:多姿的舞台希望的天地)(播放安塞腰鼓音乐)
5、补充资料:1996年,安塞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腰鼓之乡”。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xx年5月20日,安塞腰鼓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xx年5月,作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143团的安塞腰鼓图片资料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参加在成都举行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
我们相信,安塞腰鼓总有一天会被真正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的名录,安塞的明天一定会更辉煌!
五、作业
摘抄并背诵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
《安塞腰鼓》教案12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节课学习,学生初步了解该地风土人情。
2.通过本节课学习,学生学会总结作者表达感情的方法。
3.通过本节课学习,学生感受安塞腰鼓所渲泄的生命的力量。
教学重难点:
1.老师引导学生通过文字感受安塞腰鼓的力量。
2.老师引导学生学会总结归纳作者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方法:
1.多媒体助学
2.朗读导学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刘成章的这篇《安塞腰鼓》。在中国呢,有很多地方有着他们自己的民族特色,或是一个标志性的建筑、历史人物,或者是有着专属于他们的活动。比如说起西湖你就会想到杭州,说起傣族就会联想到泼水节。那么同学们知道安塞腰鼓是哪里的吗?(同学们说了很多地方)老师听见了好多地方,安塞腰鼓是陕西陕北的一种民间鼓舞形式,它可以由几十人或上百人一同进行,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震撼,被称为是“天下第一鼓”!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安塞腰鼓!
正文:
师:同学们先自由朗读这篇文章,并标出文章的自然段。
(开始朗读,朗读结束)
师:老师看大家都读完了,那老师先问大家一个小问题,有一句话在文章中出现了四次,同学们知道是哪一句吗?
学生一齐:好一个安塞腰鼓!
师:对,看来同学们都发现了。这句话在文章中出现了四次,作者一直在感叹,那同学们在读完这篇文章后,你们感受到的是一个怎样的安塞腰鼓呢?
(同学们举手)
师:小赵同学,你来回答。
小赵:壮阔,还有充满力量。
师:说的很好,请坐。还有同学想回答吗
(小李举手)
师:小李,你来说
小李:我感受到了安塞腰鼓的雄浑
师:很好,请坐。其实文中有一句话是作者直接说出来的,是作者对安塞腰鼓的感受。大家回到课本找一找,是哪一句话,我们一起把它读出来。
生一齐:好一个壮阔了河山,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安塞腰鼓的真面目。
(多媒体播放安塞腰鼓的图片)
师:我们同学们感受到的安塞腰鼓是壮阔、雄浑的,作者又说安塞腰鼓是壮阔了河山、蓬勃了想象力的`。那么作者是怎样表现出安塞腰鼓的这些特点的呢?这个当作小组讨论的问题,给五分钟的时间讨论,一会我来找同学回答。开始讨论吧。
(时间到,讨论结束)
师:好了,时间到了,三组派一个代表回答
三组代表:作者通过描写安塞腰鼓的场面表达出安塞腰鼓壮阔雄浑的特点。
师:你是从哪找到的呢?
三组代表:从文章的第3~5段
师:同学们看一下他找的对吗?
生一齐:对!
师:还有吗?
三组代表:还有就是描写安塞腰鼓的响声,在第7~9段,安塞腰鼓的舞姿,在第11~13段,安塞腰鼓的后生,在第15~17段。
师:请坐,这位同学找的很好,他的思路非常的清晰。
师:有人这样形容安塞腰鼓,说安塞腰鼓表演起来有股冲劲,转身有股狠劲,挥锤有股猛劲,全身使出了一股牛劲,那么同学们,我们学习到了这里,你们感受到安塞腰鼓的这股劲了吗?
(同学们有小声嘀咕的,有人大声说“感受到了”)
师:我听见有同学在下边说没有呢,没关系,我们一起来读一下最能表现出安塞腰鼓这股劲的段落,就是描写响声的这几段,老师起个头“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开始。
(朗读结束)
师:同学们读的非常的有气势啊!老师也希望你们在以后的学习道路上也能有这股冲劲和牛劲。最后还有一个小问题,文中有一句话高度渲染了安塞腰鼓所渲染的生命的力量,大家都找一找是那一句呢?
(同学举手回答)
同学: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师:非常准确,我们一起读一下这句话。
生一齐读。
师:最后老师留一个小作业,写一下你们家乡或者是你知道的某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历史事迹等等,两百字左右,下节课我们要简单交流一下。下课!
《安塞腰鼓》教案13
学习目标
感知安塞腰鼓的特点,理解其中所蕴含的民俗文化的意义和价值。(重点)强化朗读训练,体会文中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综合运用的效果。(难点)
题目解说
安塞腰鼓是产生于黄土高原上的一种民间艺术,它粗犷、雄浑、动力十足,是陕北人粗犷、豪迈、开放性格的象征。它是黄土高原上的“绝活儿”,被称为“天下第一鼓”。题目交代了记叙的中心内容。
生字词
茂腾腾:陕北方言,形容有活力的样子。
朴实:质朴诚实。
恬(tián)静:安静;宁静。
亢(kàng)奋:极度兴奋。
晦(huì)暗:昏暗。这里是迷惘、糊涂的意思。
大彻大悟:彻底觉悟或醒悟。
羁(jī)绊:缠住不能脱身,束缚。羁,约束。
蓦(mò)然:突然、猛然。
冗(rǒng)杂:繁杂。
严峻:严厉,严肃。
烧灼(zhuó):热情激荡。
磅(páng )礴( bó ):(气势)盛大。
淋漓:形容畅快。
战栗(lì ):战抖。
叹为观止: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奔突:横冲直撞,奔驰。
戛(jiá)然而止:声音突然中止。
句段全解
全文共30个自然段,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4段):写安塞腰鼓表演前的寂静。
第二部分(5-27段):写安塞腰鼓的表演达到了高潮,人、舞、鼓汇成了茫茫一片。
第三部分(28-30段):写极动极静之后,一声不甚清晰、遥远的鸡啼,显得余音悠长。
主题归纳
这篇散文,通过对安塞腰鼓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三个舞动场面的描写,歌颂了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表现了西北汉子的`阳刚美和要冲破束缚、阻碍的强烈愿望,讴歌了中华民族和黄土高原特有的文明。
课内达标练习
1.下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D )
A.晦暗(huì) 闭塞(sāi) 渺远(miǎo)
B.羁绊(jī) 烧灼(zhuó) 冗杂(rǒng)
C.骤雨(zhòu) 震撼(hàn) 磅礴(bàng)
D.戛然(jiá) 辐射(fú) 蓦然(mò)
2.阅读下列语段,根据拼音写汉字。
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zào__燥_____热了,使tián_恬_____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jiàn_溅___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kàng_亢____奋了。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每一个舞姿都使人战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B.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极度兴奋)
C.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阴冷)
D.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地寂静。(声音突然中止)
课内阅读
4.文章为什么要反复写安塞腰鼓“隆隆,隆降,隆隆”的声音?
渲染气氛,突出安塞腰鼓铿锵激越的声势。
5.“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这两句诗有什么作用?
通过“落日”“大旗”“马鸣”“风”这些奇特、美丽的虚写景物,激发读者想象,侧面烘托出安塞腰鼓表演时雄浑、壮观的场景。
《安塞腰鼓》教案14
【教材分析】
《安塞腰鼓》是人教社课标本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本文是陕西作家刘成章的一篇散文。这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文章。并且其内容和形式取得了完美的统一。从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来看,主要是指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品味并积累优美的语言。
【学生分析】
初一年级的学生,朗读能力不强,他们习惯于老师讲,学生听,不善于通过多读来体会文章的内涵、韵味。阅读散文的能力也不强,他们不知道该读什么、想什么,因此,很容易对故事性不强的散文产生厌烦情绪。但他们乐于对新奇事物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因此他们能通过教师有目的性的指导而阅读文章。
【设计理念】
1、根据新的课程标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学习中,教师应逐步引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从而能为终生学习有所裨益。
2、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给他们以安塞腰鼓的图片展示,从而给予他们形象的视觉效果。并介绍安塞腰鼓的大体情况,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3、这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力量的散文,我决定采用激趣、诵读、点拨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导语,引起学生阅读课文的浓厚兴趣;通过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感受性阅读”、“理解性阅读”、“美读”这一“三步曲”阅读方法,点拨性指导学生学习课文,并能有意识地学习运用“三步曲”阅读方法去学习其他课文,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2、学习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作用。
3、学习本文铿锵激越的语言,培养对文学艺术作品的感悟能力。
【教学重点】
运用阅读方法理解文章,体味文章的语言力量。
【教学难点】
1、激发学生学习散文的兴趣。
2、指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力量美。
3、指导学生品味文章的语言以及它的精神内涵。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一)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安塞腰鼓,给学生以感官的吸引。从而为学生阅读本篇散文奠定基础。
(二)教师导语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鼓吗?(学生答:腰鼓。)
那你们知道中国的腰鼓之乡在哪吗?(学生答:陕北的安塞。)在这其中,以多媒体课件展示的同时播放歌曲《山丹丹花开红艳艳》。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歌曲吗?(可能学生不知道,教师由学生喜好流行音乐入手引出中国的摇滚乐——安塞腰鼓。)安塞腰鼓是被人称为“中国第一鼓”的民间表演方式。它集音乐、舞蹈、武术于一体,是一种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20xx年以上的历史。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品读刘成章的《安塞腰鼓》,来领略中国摇滚乐的风采。
二、指导学生阅读课文
1、感受性阅读。当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后,及时引导进入课文:下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一遍课文,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要求:快速阅读,不出声,不回视。
这是“三步曲”教学法的第一步,感受性阅读目的是:让学生专心阅读,培养快速阅读习惯,提高阅读素质,学习速读后理清文章思路,并用自己的话来表达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等。
步骤:(1)让学生快速阅读(教师巡视)
(2)分小组讨论(目的: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
(3)归纳、多媒体课件给出问题及答案:
演出前(1-4):安静的腰鼓(似乎不曾响过)
安宏伟的场面(5-13)
塞演出时(5-27):隆隆隆的腰鼓雄壮的声响(14-17)
腰激鼓的后生(18-22)
鼓奇丽的舞姿(23-27)
演出后(28-30):寂静的腰鼓(像来到另一个星球)
2、理解性阅读。学生经过第一步的阅读,对文章内容有了整体的了解,但为了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还须进行第二步:理解性阅读。于是我通过小结前段阅读来引入第二步阅读的教学:刚才我们的快速阅读后理清思路只是一种较浅层次的阅读,下面我们来进一步阅读课文。
板书:懂事(儿)——知趣(儿)——品味(儿)
此即阅读三步曲:感受——理解——美读
为了使学生尽快掌握阅读技巧,我决定先以第7自然段为例作进一步的细读,以点带面。
(1)指名朗读第7自然段,要求:读出力量,读出激情。
(2)引导讨论:
a、划出概括腰鼓场面特点的词语。(壮阔、豪放、火烈)
b、你认为文段中哪个词语用得最好?为什么?(这一题让学生畅所欲言,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c、这段文字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比喻、排比:“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生动地渲染腰鼓形象,节奏感强,充满旋律美。“黄土高原上,爆出------安塞腰鼓!”增强语势,突出腰鼓舞的恢弘气势。)
(3)指导排比句的朗读。先由教师范读,然后让全班一齐朗读。(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训练学生正确朗读排比句的能力,在朗读中加强对排比作用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感情。为下一步“美读”打好基础。)
(4)学生用理解性阅读方法阅读全文,学会运用各种句式来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教师作适当点拨。
讲述:我们对第7段的语言进行了仔细的揣摩分析,理解把握其含义及作用的方法,就是“理解性”阅读。现在,请同学们用这种方法细读全文。思考:
(1)课文除了第7段用了排比修辞手法外,哪些地方还有排比?并指出哪些是句内排比、句与句的排比、段与段的排比。(找出后齐读,体会表达效果。)
(2)课文还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a、反复:“好一个安塞腰鼓”出现三次;“隆隆、隆隆、隆隆------”
b、拟人:“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
说明:学生掌握了“理解性”阅读方法后,为第二课时及以后理解、积累雅词美句打下了基础。3、指导学生“美读”
概述:前面我们分层地“理解性阅读”了课文,掌握了一些知识和技巧,是不是就够了呢?(待学生回答,肯定、否定都没关系)其实还不够,我们学习〈阅读〉还要进一层,即“美读”。“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思想感情还原出来,诉诸声音,诉诸节奏。
(因为铿锵激越的语言通过读能深深感染学生,许多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感情可通过读来悟出。因此,教师应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并多让学生朗读。)
(1)听录音,要求:听准节奏,听出感情,听出语调。
(2)指导朗读。(1~4段和28~30段安排1人朗读,中间部分齐读。)提示:1~4段应读得轻柔、舒缓一点,5~27段应读得急促、高昂些,28~30段又要读得轻缓、飘渺一些,中间主体部分虽然以急促、高昂的朗读为主,但也要注意适当变化。
三、利用多媒体课件再次展示安塞腰鼓的宏大场面,让学生结合阅读,加以进一步的品味。理解文章所昭示的民族精神力量。并且结合《黄河大合唱》中《保卫黄河》的音乐,让学生在声音、图片、文字的有机结合中体味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之强大。
【课后反思】
知识改变命运,阅读滋养心灵
—浅谈《安塞腰鼓》的教学
吉林省长春市东方实验中学张红梅
一、教学整体思路:
1、软鼓也需重棰敲。相对而言,公费班的学生素质要差一些。但他们毕竟也是求知的孩童。他们的内心世界也是丰富多彩的。情感因素是开启他们进入语文世界的钥匙。因此,在授课过程中我尽力投入我全部的情感,永我的激情重棰敲打出他们思想之鼓的响声。
2、知识改变命运,阅读滋养心灵。用民族之鼓棰击、震荡学生及我个人的心灵。使学生进一步热爱中华传统文化,从中吸取知识、精神力量的乳汁,完成“大语文观”指导下的语文学科教学。进而影响学生终生的发展,给予其精神的力量。
3、授之以“渔”。教给学生阅读方法,从而使之能自觉阅读,自觉品味。能对学生的终生学习奠定基础。从而对学生的一生负责。让学生能在自主的阅读和学习中体会文章甚至使整个中华文化的精髓。
4、读图时代下的语文教学应利用好感官刺激。配之音乐,使学生身心涤荡在语文课上,涤荡在民族文化之中。并且在与本课的文化背景之下来学习这一课,体会这一课。从本课拓展开去,使学生能运用些背景知识或音乐来体味文学艺术的内涵。
5、让学生展示自己,发挥想象力,表达自己的感悟,说出心声,成长之中。语文的表层是语言,其底层是深厚的文化积淀,二者是水乳交融的,是灵与肉的关系。只有让学生能理解到文章的文化底蕴,才能使之有所感悟。而这种感悟的抒发才是学生能充分地体验到文化积淀对于他们的作用。并且,根据新的课程标准,也应该让学生能在老师的主导作用下充分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而且,学生的心灵澄澈,他们的感悟也许很肤浅,但很真实。文化的积淀是逐步而进的。从他们兴趣引入,使他们对“安塞腰鼓”这一中国摇滚乐有更深入的理解和体味。从而使之由兴趣的浅层出发,进而更深入的感悟中华传统文化。
6、“教学相长”,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师不再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悲剧色彩角色。而是师生共同成长在教学之中,共同畅快地呼吸着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师生一路欢歌同行在共同的学习和探究过程之中。
二、反思及反馈:
教学目标的设定对于初一学生而言稍高。对缺乏历史背景知识及生命体验的他们来说,还很难准确深刻地理解《安塞腰鼓》的精神实旨。但是,这样的文化积淀是逐步的,不能一蹴而就。尤其是语文学科它更多的应该给予学生文化积淀上的关爱。应该使学生形成健康的文化心理,感悟、积淀、升华美好的情感,只有在这一基础之上才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的能力。
2、教学设计的环节还应更突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设更多情境让学生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但这种主动应该是在教师有意识的指导之下的。因此,教师更应该在情境设计上多下苦功。
3、课件制作上还有很多漏洞。个别幻灯片还应修改和调整,还应立足于为语文课服务,为语文课本身服务。,保持语文课的原汁原味。因为语文学科本身是应使学生的情感世界细腻、温柔、博大,使学生的思想世界开阔、坚固、深刻。虽然这很难实现,但不朝着这一目标发展,是不可能实现的。即使不能实现但至少不给语文教学留有过大的遗憾。
4、从学生上交的作业上看,很多学生能从这次学习中体味安塞腰鼓的精神力量,更多地赞美和热爱祖国、热爱民族文化。其理解的程度自然是参差不齐的,但是都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大大的前进了一步,给予了我很大的信心。他们澄澈的心灵体验给予了再次体味文章的冲动,让我又对学生的领悟力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三、关于语文教学上的一点儿体会:
语文教学是给予学生知识,但更多的是给予学生精神世界上的关爱。在很大程度上语文教师应该做学生的精神导师,用语文学科中的文化底蕴来给予其无穷的精神力量。从而使学生热爱文化、涵养道德、珍视心灵。“为天地立人,为生民立道,为往圣继绝学,为来世开太平。”这是对语文教师的最高要求,我觉得这也是对我做人的高标。因此,我愿和我的学生们共同成长在语文教学之中,一路欢歌畅游在语文浩瀚的知识海洋中,一同构建我们博大而宽广的精神世界。
《安塞腰鼓》教案15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播放《安塞腰鼓》的视频,进入新课学习。
二、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标处节次,画出生字。
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学习生字。投影:
(1)根据课后生字表自学生字读音。
(2)指名读生字,及时纠正。
(3)自由读生字,同位互相检查。
(4)再指名读。全班齐读。
3、解释词义。
(1)提出不理解的词语。
(2)班级交流:
三、指导朗读。
1、重点指导:
(1)自由读。注意语气。
(2)指明范读。
(3)再指名读。
(4)自由读,同位指导。
(5)再指名读。
2、逐节指名朗读。随时纠正不当之处。
四、指导写字。
1、自由观察字型,找出难写的字。
2、指导。
3、学生临写,教师指导。
五、布置作业:练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
2、学习本文形、神结合的语言,注重感悟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3、本文的学习,用中华民族生命律动的厚重阳刚之美熏陶感染学生,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形、神结合的语言,注重感悟并发表自己的见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听写生字
二、学习新课
第一板块: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知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用“……的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可填词、短语、句子;最好用文中的内容。
2、明结构。
说明:文章按鼓响前、腰鼓表演、鼓声止可分成3个部分。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分别从四个角度来展示腰鼓的艺术魅力,且这四个角度的分水岭都是一句话(好一个安塞腰鼓)这是文章内容与结构上的核心句。
3、寻美点。
布置分组朗读,分组进行寻找美点比赛。用美,你看(听)……的句式叙述出来。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
(出示幻灯片,播放例句。学生与之对照,进一步体会文章的美妙之处)
第二板块:精读文章,品味语言
1、学生采取替换式品读,感受语言的节奏美,诗意美。(所谓替换式品读,就是将文章形式变为别的形式再读,比较、品味其中的美。)
学生齐读第6段,教师奖大家刚才读的内容改成了另一种样式。(出示幻灯)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身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要求学生仿照以上形式,加工另外的文章,并反复朗读。
2、指导学生采取评点式品读,理解文章语言的意蕴美,情味美。
学生可任意寻找自己觉得写得精彩的地方朗读3遍,要求用好,好在……这一句式进行评点。可从词、句式、修辞、写法、结构等方面进行评点,说得越多越好。
分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第三板块:品读文章,学用语言
1、学生再读文章,学用课文句式、段式。
2、学生写好后,小组互评,选出好的作品,课堂展示,师生共议,评出好作品若干,并给予奖励。
四:布置作业: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熟读成诵。
板书设计:
安塞腰鼓
一、知内容:“……的安塞腰鼓”
二、明结构:“好一个安塞腰鼓”核心句
三、寻美点:(根据学生发言板演)
【《安塞腰鼓》教案】相关文章:
安塞腰鼓教案范文01-24
《安塞腰鼓》说课稿06-30
安塞腰鼓 03-15
《安塞腰鼓》 02-26
安塞腰鼓 04-07
《安塞腰鼓》说课稿15篇07-27
《安塞腰鼓》优秀 04-23
安塞腰鼓 15篇08-16
课文《安塞腰鼓》优秀教学设计范文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