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教案 篇1
一、揭示课题,引出课文内容
(老师)今天,我们将学习《诗词曲名家》。(板书课题。)
老师问:
1. 哪些小朋友会背诗?背给大家听听。
2. 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
老师小结: 能背诗的小朋友可真不少。诗是一种文学形式,读起来琅琅上口。诗盛行于我国的唐代,小朋友刚才背的大都是唐代诗人写的'诗,后人把它叫做唐诗(板书: 唐诗)。词和散曲也分别是一种文学形式,词盛行于宋代,后人把它叫做宋词(板书: 宋词); 散曲盛行于元代,后人把它叫做元散曲(板书: 元散曲)。学生看黑板读词串: 唐诗 宋词 元散曲
老师问:
1. 你知道哪些唐代诗人?
2. 其中著名的有: 李白 杜甫 白居易(板书)。
老师: 宋词和元散曲也有它们的代表作家,他们是——(板书课文第二、三行)。
二、师生齐读课文
1. 老师范读。
2. 学生跟着老师读。
3. 师生拍着手读,加快速度读。
4. 抽学生读。
三、记读生字
1. 学生自学生字。
2. 检查自学情况,老师相机指导。
教学过程中重点启发学生与他们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加深对生字的印象。
老师可提问:
1. 生活中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这些字?
2. 你认识或知道姓李,姓白,或姓杜的人吗?他们叫什么名字?
四、课堂练习
1. 完成课后第二题。
2. 完成课后第三题。指导书写,重点指导“曲”、“散”两个字的书写。
3. 自主实践。
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自己熟悉的感兴趣的作家的诗词曲,并与同学交流,简单谈谈自己学习的体会。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掌握“掩耳盗钟”这则寓言中的生字、新词。
2、结合插图、动画理解本文意思,懂得这则寓言的寓意。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成语“掩耳盗铃”的意思并用这个词造一个句子。
4、诵读这则寓言。
教学重点
理解这则寓言的内容和寓意。
教学难点
能用“掩耳盗铃”造句。
教学准备
图片、小黑板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略)
二、揭示课题、解题
1、听故事
猜猜故事的结尾,来给这个故事取这个名字:掩耳盗钟(板书),读题。说说“掩”“盗”的意思,做做“掩”的动作——捂。连起来说一下这个词的意思。
2、过渡:我们的课本把这个有趣的故事完整讲述出来了,我们来走进这个故事。
三、自学,整体感知课文
1、出示自学要求:
(1)借助拼单把课文读通顺。
(2)把本课的生字、新词在课文中画出来读几遍。
(3)再读课文,画出不明白的词语、句子。
(4)熟练地诵读课文。
2、学生自学。
3、检查自学情况。
(1)读带生字的词语卡片,纠正读音。
(2)指名度读课文。
4、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理解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
2、分小组讨论:故事的起因是什么?经过和结果怎么样?指名说一说,讨论结果。
3、重点理解课内容和寓意。
(1)理解字的含义:掩——捂,盗——偷、窃,亡——逃亡,欲——想、要,走——跑,椎——槌儿,闻——听。
(2)在书上画出“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怳然有音”,齐读。
(3)那个人明明知道用槌儿打钟的后果,没有就此打消念头,而是想出了一个办法。
①同示思考题:掩住自己的耳朵,用槌儿砸钟的人是怎么想的?他的想法对吗?为企么?
②那个人用手捂住自己的耳朵,他就听不见声音了。但是他能捂住别人的耳朵吗?
(4)他认为自己的想法很好,自己很聪明,于是就按这个想法去做了,结果怎样?
(5)那个人一开始就“明明知道”砸钟的后果,为了达到目的,他想出了一个自认为很好的办法。可事实证明,他只是“自作聪明”,他的做法在别人看来是“十分愚蠢的”。(板书:自作聪明,十分愚蠢)(他捂住了自己的耳朵,而无法把别人的耳朵也捂住)
(6)谁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则小故事。
(7)指导朗读。
①指名读课文,注意读出自作聪明的语气。
②齐读全文,注意诵读时要把盗钟人自作聪明的愚蠢表现出来。
五、揭示寓意,总结扩展
1、出示思考题:
(1)掩耳盗钟的人愚蠢可笑在什么地方?
(2)你应该从他身上吸取什么教训?
(3)这则寓言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学生分组讨论后,指名回答。
2、提示寓言《掩耳盗盗钟》与“掩耳盗铃”的关系。同桌总结,用自己的'话说说成语“掩耳盗铃”的意思。
3、组织学生表演课本剧《掩耳盗钟》。
4、总结扩展。
想一想,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掩耳盗钟”的事?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谈感想,学生讨论后自由发言。
六、作业设计
1、小黑板:选择成语填空
掩耳盗铃亡羊补牢揠苗助长
现在许多家长望子成龙,不顾孩子实际,让孩子学这学那,这真是()!
我发现了自己的错误,赶紧改正,还算()吧!
有的同学做练习册上的题目,照抄后面的答案,这不是()、自欺欺人吗?
2、你喜欢读寓言吗?还知道哪些寓言故事?从哪儿知道的?
3、选择作业:
①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②找几个小伙伴,把这个故事演给别人看;
③把你课外看到的其他寓言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④用“掩耳盗铃”说一句话并背诵这则寓言。
板书计划:
掩耳盗钟
↓
自作聪明
十分愚蠢
《画蛇添足》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画蛇添足》,理解文言文的意思,感悟寓言背后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重点
读懂《画蛇添足》这篇文章。
三、难点
感悟寓言中所蕴含的道理。
四、教具准备
1、幻灯片
2、古筝乐曲
3、小黑板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新课
昨天,我们学了一篇文言文《掩耳盗铃》。从中我们明白了文言文读着让人觉得拗口、别扭,甚至有点难理解,但是同学们只要认真,相信自己就一定能学会。在这里我想问大家:“你们有不有信心?”(生答:“有!”)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则新的寓言《画蛇添足》。
二、新授
(一)、出示幻灯片,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二)、学生自由读文,老师指导。
1、学生自己读。
2、教师出示下列生字词,指名读一读。(用小黑板出示)
祠者赐舍人卮酒相谓遂
3、指名读课文,集体评议。
4、教师范读,学生倾听。
5、学生齐读。(播放古筝乐曲)
(三)、小组合作探究,感悟道理。
1、教师导:其实文言文光会读还不行,我们还要读懂它。而读懂文言文关键是要理解文言文的意思,那么怎样去理解文言文的语句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一句。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用小黑板出示)
2、那么“祠者”、“舍人”、“卮酒”分别是什么意思呢?你是怎么知道的?(看注释)
3、教师小结:不错,对于不了解的字词,我们可以看看注释,它能帮助我们读懂文言文。你再根据注释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4、教师:现在,就请同学们结合注释,自学文言文后面的句子。学习的时候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进行。
5、反馈:说说文言文的大意。
6、课堂比赛: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的主要内容。
7、学生讨论:不是说先画好的人可以一个人饮这壶酒吗?他为什么没有喝到酒呢?
8、指名说一说:从这个人身上,你们得到了什么启发?
(四)、拓展延伸,警醒学生。
1、教师:你们能从现实生活中举些类似的例子来谈谈对这个道理的体会吗?
2、小结:是呀,这个寓言说明做了多余的事反而不恰当。
三、总结
今天,我们从这个文言文中不但获得了快乐,而且还懂得了为人处事的道理,希望大家以后多读读寓言故事。最后我建议大家以后要多读书,读好书,你一定能在知识的海洋中有更多收获!
四、作业
背诵这则寓言。
板书设计
先画完蛇有酒喝
画完蛇后又画脚没酒喝
道理:这则寓言告诉了我们做多余的事反而不恰当的道理。
语文教案 篇3
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教学点
1:学会本课葫、芦、挂、些、盯、邻、居、奇、怪、怕、治,这十一个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生词,会认读藤、哇、蚜,这三个二类字.
2: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叶子和果实的关系,从而受到事物是有联系的这一科学思想的教育.
3:练习用每天、可爱,造句
能力训练点
通过看图和学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洞察事物变化的能力.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
重点:
学习本课生字、生词、理解重点词句。
难点:
通过理解课文,明白那个种葫芦的人错在哪里?
疑点
叶子和葫芦的关系
解决办法
提前让学生查找叶子的作用的资料,在理解课文时,着重让学生观察叶子的变化,知道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
课时安排
3课时
学生活动设计
1、学生学习听课之前查找有关叶子的作用的资料。
2、通过各种读书形式,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进行小组讨论,解决本课重、难点。
4、学生自学字,对识记有困难的.生字讨论交流。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手拿小葫芦)(生说小葫芦)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与葫芦有关的课文《我要的是葫芦》,板书课题:7
我要的是葫芦,齐读课题。
(二)运用比较,指导看图
1.出示课文图,提出观察要求
先让学生整体的观察这四幅,看图上画了什么?比较四幅图的变化(生自己观察,小组讨论)
2.汇报观察结果
a图中都画了什么?(葫芦、叶子、小花、人)
b让学生说一说葫芦发生了那些变化(包括叶子、花、果的变化)
c说一说种葫芦的人的表现有什么不同?(包括眼睛、表情、姿态)
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那么课文是怎么描写的呢?下面请同学门仔细听读课文
(三)读课文
请同学们听老师范读课文,整体感知一下课文内容。
(四)生读课文,提出自读要求
借助拼音读课文,注意难读的字和难写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住字形。
读的过程中遇上难读的句子可做记号或随时请教老师。
读通课文后,标出自然段序号,并在文中找出生字词,多读几遍。
(五)检查自读情况
检查字词,对有创造性的字形记忆方法要大加鼓励
纠正容易读错的词语的读音
运用不同形式进行朗读。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第七课《我要得是葫芦》。(板书课题)上节课我们出读了课文,学习了生字新词,理解了词语的意思,并结合看图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下面,我们通过录象再把课文内容回顾一下请同学们边看边回忆总结: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放录象)(生答)
二、新授
1、朗读
下面,老师找同学把课文分自然段读一读,注意你喜欢读哪一自然段就读哪一自然段。(生选读)
2、自学课文
首先老师请同学们自学课文,大家先仔细把课文读一读,然后在仔细想一想,通过学习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找出来再书中画一画,然后在讨论交流。(生自学)
3、汇报交流:下面老师请同学们汇报一下你的自学成果,生汇报时注意以下几个重点:
当学生提到第一自然段的内容时,指导学生了解葫芦长的什么样子?重点理解在藤上挂了几个葫芦这句话中,为什么用挂而不用看或其他的词。(用挂生动、形象、准确)理解句子那个人每天都去看几次(说明种葫芦的人非常喜欢小葫芦)
当学生提到第二段的内容时,了解蚜虫对葫芦有什么危害?种葫芦人的心理(他不治虫的原因)理解:盯着、自言自语
指导朗读,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的赛过大南瓜才好呢!(用急切、赞叹的语气)
当学生说到第三自然段时,重点指导朗读,用反问奇怪的语气,体会他不听劝告,满不在乎的心情。
当学生说到第四段的内容时理解更多了慢慢的一个一个都落了让学生充分体会种葫芦人内心的沮丧。指导学生用后悔、无奈、缓慢的语气读。
4、师: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这么多,那么,你还有那些地方没有读懂?或者说你还想知道些什么呢?请大胆的提出来,我们大家一起讨论。比如:我们知道了葫芦和叶子的关系,那么还有那些事物之间有关系呢?鼓励学生个抒己见,以不同的事物说出自己的看法。一激发学生的思路,发展思维。
语文教案 篇4
设计思想:采用比较教学的方法教学本课
教学重点:理解诗人的情感,理解诗歌的主题,理清诗歌的抒情思路
教学难点:理解诗人的情感,理解诗歌的主题
教学手段:讨论
教学过程
一、明确要求:
1、教师可把学生分为5-7人为一组的若干小组,协调分工:朗诵讨论,记录(有专人)
2、每个同学要有自己的体会,并能表达出来(1-2分钟)
3、从主题、内容、写法、情感等角度进行比较
4、教师巡查、指导,注意倾听学生们发言,给予适当启发诱导,充分肯定
5、讨论情况记入平时成绩
二、明确讨论题目
普希金的《致大海》是借大海的形象抒发诗人对自由的热烈追求,意象虽不多样,但却负载着作者沉重热烈的情感,应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充分讨论理解诗歌中能突出表现大海特点的语句,并体会其中寄托着的作者的情感,明晰诗人的抒情思路。
舒婷的《致大海》是诗人把大海作为一面镜子来表现自己对社会人生的理解。
两首诗在题材上有相同之处,都是诗人借相同的意象(大海)来表情达意的作品。这就成为了比较教学的基础。让学生充分展开讨论,比较两首诗的异同点。
三、学生讨论
四、讨论发言
明确:大海常被世人寄予感情,表达诗人的思想,传达诗人的心意,此课比较阅读普希金和舒婷的作品。
先分析一下二者的结构:
普希金诗
舒婷的诗:
联想—人们对大海的一席感触
回忆—儿时的生活
思考—引入对现实之思考
抒情—积极向上,热情洋溢。
意象及意象的象征意义:
普把大海人格化,大海是自由的象征。作者直接同大海对话,给人一种亲切感。普的大海自由奔放,任性不羁,它是天使头上的光环,闪闪发光,不染纤尘。这是完美的海,梦中的海。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的赞美及憧憬。但现实使他伤心,他虽失望但不绝望,他要把大海永记心中,把自由传播到四面八方。
舒所表达的'是对生活的感悟,“大海——变幻的生活,生活——汹涌的海洋”。她的大海不是完美的化身,而是变幻的生活。大海有涨有落,有风暴,有平静;它多变,并不完美,但它真实。望着大海起起伏伏,就像在观望生活的戏——有悲有喜,包罗万象。感受着大海的宽广与静寂,就像在感受自己。大海是社会,是生活,是朋友,是自己的心。舒婷自己则像海燕一样,坚强地在生活风浪中自由飞翔,对生活充满了自信,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语文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小小的船》是一首充满儿童情趣和幻想的写景诗,作者通过诗歌的形式描写了秋天夜空的美丽景色。这首诗韵律协调,音乐性很强。作者选用了生动形象的比喻,描写了色彩鲜明的自然景物。课文前两行写月儿的美,引起儿童丰富的想象,把弯弯的月儿比作小船,后两行写我坐在小船里尽情地欣赏美丽的碧空和满天的繁星。诗中有景,有情,有韵,孩子们读起来心情愉快,朗朗上口,便于在读中陶冶儿童美的情操。
学情分析
教学本课时,学生刚刚学汉语拼音,认识了部分生字,对阅读和识字也有了一定的方法。根据我班同学的特点,我把重点放在了识字、朗读和背诵课文上,学生们能够借助拼音准确的识字,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9个生字,学习偏旁“门”、“舟”。
有感情地流利朗读课文。
能力目标:看图观察能力及想象力的进一步训练。
情感目标:感受晴朗夜空的美丽,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有感情地流利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和难点
生字的认读(平翘舌音、前后鼻音)
教具、学具的准备:
教具:月亮、小船剪贴图,彩色星星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磁带(歌曲《小小的船》。
学具:每人一张印有月亮、星星的画纸,彩色画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你喜欢晴朗的夜空吗?晴朗的夜空是什么样的`?
2、引出课题。今天,月亮姐姐就来到了我们班。月亮姐姐问好:“一(五)班小朋友你们好!”(互相问好)“能说说我长的什么样吗?”(观察月亮的形状、颜色)像什么呢?(弯弯的,像香蕉、镰刀、小船)
3、这样美丽的月亮姐姐挂在蓝蓝的夜空中是多么美丽呀!有一位名叫叶圣陶的老爷爷把小朋友看月亮的情景写了一首诗。这首诗的名字叫什么?《小小的船》(板书课题)
4、学习“船”字。顺口溜:几只小舟就是船。偏旁“舟”。
5、读课题,想到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出示课件,随音乐教师范读课文,生评价。
2、自由读课文,圈出生字。
3、指名读课文,互相评价。
4、齐读课文。指导读“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
5、情景中学习、检查生字(课件辅助)
(1)除掉课文中的熟字,集体认读词语。
(2)除掉词语中的辅助熟字,认读生字。
(3)集体讨论记字方法(小组合作学习),并全班交流。
(4)认读生字,和生字宝宝打招呼。
6、读课文,生字宝宝已经认熟了,能把课文也读熟练吗?
三、读读、想想、说说
1、听音乐《小小的船》说感受。
2、找最喜欢的伙伴背诵课文。这么美妙的歌曲,小朋友想不想把歌词也记在心里呢,并表演出来呢?
3、背诵课文汇报,评出最佳表演奖。
4、词语训练。( )的船 ( )的月儿
四、延伸活动
1、如果你有一双翅膀来到这美丽的“小船”里,你会看见什么?(启发谈话)
2、把你看到的东西画
板书设计
1、 小 小 的 船 2、画个小船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1.导课环节: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关于小小的船资料。如果学生没搜集,就由教师做简要介绍。
2.合作学习环节:学生可能会出现整段勾的情况,师要适时点拨:抓重点。
3.归纳总结大意环节:生可能答不全,这时,教师强调归纳事件的方法,或者有意识地评价学生归纳的情况,适时引导学生尽量说准确、说完整,多请学生表达,训练学生的口读表达能力。
语文教案 篇6
第六单元 复习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掌握本单元课文中实词的意义和常见虚词的用法。
2.理解文中出现的多义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的意思。
3.领会句意,把握课文思想内容。
4.领会文中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培养赏析古诗文的能力。
5.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学习生动、形象的写景方法。
6.识记有关常识,美文及名句。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思维的哲理性,培养观察能力以及鉴赏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培养乐观的志趣,豁达的胸怀,进取的精神
(四)美育渗透点
感受自然美,欣赏生活情趣美。
二、学法指导
1.撰写100字左右的单元内容概述。(课前)
2.自制文体,文学常识积累卡。
3.自制实词、虚词积累卡。
4.自制名句积累卡。
5.通过练习加以巩固。
6.进行能力迁移训练。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体会个性鲜明的写入方法;
2.学习生动、形象的写景方法;
3.背诵课本中要求背诵的古诗文。
解决办法:一是反复吟咏、背诵。二是讨论归纳。
四、课时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进行知识抢答
2.交流积累卡。
3.练习巩固。
4.能力迁移训练
七、教学步骤
(一)概述单元内容
本单元所选课文有的写人,有的写景,有的记事,有的抒情。要注意体会《五柳先生传》的写人方法,《小石潭记》中生动形象的写景以及《观潮》中的语言描写。同时要背诵五首诗歌,悉心体味其中的名句。
(二)知识抢答
1.有关文学常识
2.多义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宇
3.名句背诵
(三)归纳常见虚词的用法
(四)巩固练习
背诵默写
1.唐朝诗人刘禹锡的七言绝句《秋词》
2.《五柳先生传》中描写五柳先生生活贫困的句子是
3.全石以为底,近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差披拂。
4.苏轼词《浣溪沙》中着重描写清泉寺的外部环境,以衬托寺庙清静和优雅的三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重点语段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文后问题。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年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相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解释文中加点词。
(1)佁然:愣住的样子 (2)傲尔:忽然
(3)逝:离去 (4)邃:深
2.把上文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那石岸的形状像狗牙公似的凹凸交错,没法知道它的源头了。
3.上文第1段,作者写潭水时,通过游鱼、阳光、影子等具体的描写,突出了潭水 清澈透明 的特点。
4.作者描写鱼,采用了动态和静态描写的方法。上文描写鱼静态的语句有 怡然不动 ,描写鱼动态的语句有 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5.第2段运用了形象的比喻:“斗折”写的是 溪身 ,“蛇行”写的是 溪水 。
6.潭上四周景色给人的印象是什么?作者这样描写抒发了自己怎样的心情?
(六)能力迁移
临江之人畋(tián),得幼麋,畜之。入门,群犬垂涎,扬尾皆来。其人怒,怛(dá)之。自是日抱就犬,习示之,使勿动。稍使与之戏。积久,犬皆如意。幼麋稍大,忘己之麋也,以为犬良我之友也,抵触偃仆,益狎。犬畏主人,与之俯仰甚善,然时啖其舌。
三年,麋出门外,见外犬在道甚众,走欲与为戏。外犬见而喜且怒,共杀食之,狼藉道上。麋至死不悟。
[注释]畋:打猎。怛:恐吓。
1.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B)
①得幼麋,畜之(养)
②群犬垂涎,扬尾皆来(摇动)
③稍使与之戏(玩耍)
④积久,犬皆如意(心满意足)
⑤以为犬良我之友也(友善)
⑥抵触偃仆(俯卧)
⑦益狎(亲近)
⑧狼藉道上(指幼麋尸骸散乱)
A.①④⑧ B.①③⑦
C.②⑤⑦ D.②⑥⑧
2.下列加点的“之”,意思完全相同的是(D)
①临江之人畋②得幼麋,畜之
③其人怒,怛之④自是日抱就犬,习示之
⑤稍使与之戏⑥忘己之麋也
⑦以为犬良我之友也 ⑧与之俯仰甚善
⑨共杀食之
A.①⑥⑦ B.②④⑧
C.③④⑤ D.②⑤⑨
3.为下列各句选择正确的意思。
(1)自是日抱就犬,习示之,使勿动。(C)
A.从这后每天抱着幼麋靠近群狗,经常性地把幼麋给狗看,只是让它别乱动。
B.从这后每天抱着幼麋走近群狗,给狗看幼麋(让它们彼此)熟悉,并让狗不要乱动。
C.从这后每天抱着幼麋走近群狗,经常性地把幼麋给狗看,并让狗不要乱动。
D.从这后每天抱着幼麋靠近群狗,给狗看幼麇(让它们彼此)习惯,只是让幼麋别乱动。
(2)犬畏主人,与之俯仰甚善,然时啖其舌。(B)
A.群狗害怕主人,和主人在一起时或俯或仰很恭敬,但时常舔着它们的舌头。
B.群狗害怕主人,与幼麋在一起时或俯或仰很友善,但时常舔着它们的舌头。
C.群狗害怕主人,和主人在一起时或俯或仰很恭敬,但时常用舌头去舔幼麇。
D.群狗害怕主人,与幼麋在一起时或俯或仰很友善,但时常用舌头去舔幼麇。
4.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
A。幼麇能和家犬一起玩耍,是因为家犬和幼麋相处久了,彼此较熟悉,也较友善。
B.幼麋“至死不悟”,是因为它始终未搞懂家犬与外犬有什么区别。
C.临江之人对幼麇不恰当的庇护和宠爱,是导致幼麇悲惨遭遇的原因之一。
D.本文的寓意是说明不增强自身的生存斗争能力,一味倚仗权势而随心所欲,只能落得悲惨的下场。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02-14
语文教案02-14
语文教案02-14
语文教案02-14
语文教案02-15
语文教案02-16
语文教案04-28
语文教案05-04
语文教案05-04
【经典】语文教案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