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 通知工作总结 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六年级数学教案

六年级数学教案

时间:2024-05-09 12:24:03 教案 我要投稿

(优)苏教版六年级数学教案15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苏教版六年级数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优)苏教版六年级数学教案15篇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教案1

  教学内容:按比例分配相关练习题。

  教学目标:进一步掌握按比例分配问题的特征与解题方法,能运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学生学完按比例分配问题一段时间后,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对这部分知识可能已经生疏或遗忘,非常有必要进行"温故"。

  教学重点:掌握按比例分配问题的特征和基本解题思路。

  教学难点:按比例分配问题的变形(总数和份数变化)练习。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按比例分配问题的基本特征。

  已知:总数量

  各部分量的比

  2、按比例分配问题的基本解题方法。

  求总份数

  求各部分占总数的几分之几

  求各部分的量:总数×()()

  二、基本练习

  1、口答:

  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比是5:4

  男生占总人数的几分之几?

  女生占总人数的几分之几?

  母鸡只数是公鸡只数的1.6倍

  母鸡只数与公鸡只数的比是():()

  母鸡只数占鸡总只数的几分之几?

  公鸡只数占鸡总只数的几分之几?

  2、解答下列各题:(集体练习)

  果园里共有桃树和梨树360棵,桃树与梨树棵数的比是7:5。桃树和梨树各有多少棵?

  小玲家共养了鸡鸭鹅三种家禽3600只,它们的只数比是18:11:7。三种家禽各有多少只?

  三、变形练习

  1、总数变化(板演讲评)

  幼儿园买来5盒饼干,每盒60块。如果把这些饼干按2︰3分给小班和中班,中班和小班各分到多少块饼干?

  李红期末考试语数英三门学科的平均分是90分,三门学科分数的比是11:9:10。李红同学语数英的成绩各是多少分?

  六年级三个班共做好事180件,其中的是六(2)班做的,六(3)班和六(1)班做的好事件数比是4︰1,六(1)班和六(3)班各做多少件好事?

  2、隐藏的比(独立完成、讲评)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与一个底角的度数比是3︰1,这个等腰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各是多少度?

  四、形体知识中的按比例分配问题。

  1、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40米,长与宽的比是3︰2,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2、一个长方体的棱总长是120厘米,长、宽、高的比是5:3:2,求这个长方体的体积。

  五、善用份数

  1、六(1)班小聪家养母鸡600只,公鸡与母鸡只数的'比是3︰5,公鸡有多少只?

  2、六(1)班小聪家养鸡600只,公鸡与母鸡只数的比是3︰5,公鸡和母鸡各有多少只?

  3、小聪家养公鸡与母鸡只数的比是3︰5。已知公鸡比母鸡少600只,小聪家养的公鸡和母鸡各有多少只?六、溶液中的比

  配制一种药液,药粉和水的质量(重量)比是1︰50。

  ①配制1020千克这种药液,需要药粉和水各多少千克?

  ②5千克药粉要加水多少千克?可配制成多少千克药液?

  ③500千克水中应加多少千克药粉?

  七、练习巩固(独立完成)

  1、小金看一本故事书,已经看了60页,这时已看的页数与剩下的的页数比是4:9。这本书一共有多少页?

  2、一种三丁包的馅是由猪肉、笋干、豆腐干按5︰3︰2配制而成的。

  ①配制60千克这种馅,需要猪肉、笋干、豆腐干各多少千克?

  ②如果用18千克豆腐干配制这种馅,需要猪肉、笋干各多少千克?

  ③如果猪肉、笋干、豆腐干各有30千克。配制这种馅时,要使笋干正好用完,猪肉和豆腐干多了还是少了?多(少)多少千克?

  八、巧思妙想(辅导讲解)

  A:小春身上带的钱比小杰多10元,如果小杰的钱用掉50元后,小春与小杰钱数的比是7︰4,两人原来各有多少钱?

  B:小春身上带的钱比小杰多10元,如果小杰给40元钱小春后,小春与小杰钱数的比是7︰4,两人原来各有多少钱?

  C:甲乙两个自然数的和是473。如果甲数末尾去掉一个0,那么甲乙两数一样大。甲乙两数各是多少?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教案2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在常见数量关系的基础上编排,教学正比例关系和反比例关系。与过去的《大纲》教材相比,本单元加强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理解,重视对正比例关系图像的认识与简单应用,不利用正比例、反比例解答应用题。

  全单元编排3道例题、一个练习,教学内容分成两段。

  例1、例2,正比例的意义、正比例的图像;

  例3,反比例的意义。

  二、教学注意点:

  1.细致安排学生的首次感知。

  正比例概念和反比例概念都要在充分的感知活动中形成,例1和例3分别是学生首次感知正比例关系与反比例关系,教材作了很细致的安排。例1把感知过程设计成四步。

  路程

  时间

  写比、求比值、解释比值。例1呈现的表格里是一辆汽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的数据,让学生从中选择几组相对应的路程和时间,分别写出比并求出比值,发现所有比的比值都是80,体会这个比值是汽车行驶的速度,这辆汽车的行驶速度始终不变。

  用数量关系式表示比值一定。写出的各个比的数量关系相同,可以用式子“    =速度(一定)”表示它们的共同特征。学生对“路程比时间等于速度”很熟悉,而“速度(一定)”是例1数量关系的特点,首次感知正比例关系的要点就在这里。

  体会相关联的量。正比例是两个相关联量的关系,教材指出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说它们“相关联”,是因为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

  揭示正比例意义。在前三步感知活动的基础上,告诉学生:当路程和相应的时间的比值总是一定时,就说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行驶的路程和时间叫做成正比例的量。

  例3首次感知反比例关系,也分四步进行。依次是:观察表格里的数据,笔记本的单价变化,购买的数量也变化,但总价始终不变;用数量关系式表示积一定;理解相关联的量;揭示反比例意义。

  2.变换情境,让学生反复感知。

  仅有例题的首次感知还不能形成正比例、反比例的概念,需要反复感知,积累充分的感性认识。P62“试一试”、练习十三第1题再次感知正比例关系,P65“试一试”、练习十三第6题再次感知反比例关系。

  选择与例题不同的数量。P62“试一试”里购买铅笔的数量与总价是相关联的量,它们的比值(单价)保持不变。练习十三第1题里碾米机的工作时间与碾米数量是相关联的量,它们的比值(工作效率)保持不变。学生在感知正比例关系的同时,体会这种关系是生活中常见的。

  提出问题,引导有序地思考。“试一试”和练习题分别设计四个和三个连续的问题,引导学生有条理地思考,独立、主动经历感知过程。

  重温发现正比例关系的方法。几个连续问题里的.学习活动依次是:找到相关联的两种量→写出几组对应数量的比并求比值→比较比值的大小,解释比值的意义→用数量关系式表达比值一定→作出成正比例的结论。这些活动与例题保持一致,重温了认识正比例关系的过程,为判断两种量成不成正比例打下了基础。

  3.建立正比例、反比例的概念。

  本单元教学要形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概念是一类现象共同的本质特征的反映,形成概念要对感性认识进行抽象与概括。

  提取共同特征。各个成正比例的实例中都有两个相关联的量,两种量相对应的数的比值总是一定的。各个成反比例的实例里也有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相对应的数的积是一定的。这些分别是正比例、反比例的本质特征,建立概念,要把这些共同特征提取出来。

  用字母表示关系与特征。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或者表示它们的积,用字母组成的式子表示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是认识的一次抽象,概念在抽象中形成。

  4.应用概念,判断比例关系。

  形成概念是为了更好地认识和把握客观世界,在现实生活中应用概念识别、判断和推理。正比例和反比例是常见的数量关系,判断比例关系还能初步体验函数思想,发展数学思考。

  判断具体问题里的正比例、反比例。第63页“练一练”、第65页“练一练”分别判断两种量成不成正比例或反比例,并说出理由。要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利用表格里的数据,按照例题和“试一试”的方法与步骤进行思考。通过判断,进一步理解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练习十三第2、7两题也作出类似的安排。能够在具体问题里进行判断,是本单元的基本要求。

  利用反例加强概念。第66页第3题通过画图、计算和填表,理解正方形面积与边长不成正比例。第68页第8题通过看图、填表,理解长方形周长一定,长和宽不成反比例。这些都是在具体问题里作出的判断,能使学生深刻体会正比例、反比例的特征,从而加强概念。

  初步进行稍抽象的判断。第70页第12题没有提供具体的数据,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或反比例,是较高的要求。虽然思维比较抽象,也要按照判断正比例、反比例的一般程序,先找到相关联的量,研究两个量是不是比值一定或者积一定,然后作出结论。其中的(2),一个人的年龄与体重不能看作相关联的量,而且它们的比或乘积都没有实际意义,更谈不上比值一定或积一定,因而既不成正比例,也不成反比例。

  5.认识并简单应用正比例的图像。

  正比例图像是一条射线(中学里是一条直线),反比例图像是曲线(中学里是双曲线)。本单元只教学正比例的图像,不教学反比例的图像。

  正比例图像的教学要求有两点,一是联系画折线统计图的经验,在方格纸上描出表示各组对应数量的点,知道所描的点在同一条直线上。二是已知一组相对应的数量中的一个数量,在图像上估计另一个数量是多少。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比例尺、实际距离和图上距离。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比例尺产生过程和探究比例尺应用的过程,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根据比例尺的意义求比例尺、实际距离和图上距离。

  教学难点:

  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展示目标,引入本课。

  二、探究新知,意义建构

  1、看一看

  下面几幅地图的比例尺分别是多少。①中华人民共和国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多少?(1:6000000)②安庆市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多少?(1:2500000)③笑笑家的平面图按照一定的比例画在纸上,这幅平面图的比例尺是多少?(1:100)

  2、说一说

  (1)比例尺1:100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图上1厘米长的线段表示实际距离100厘米。

  (2)在比例尺1:20xx的地图上,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20xx)厘米。

  (3)在比例尺1:40000的地图上,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40000)倍。

  3、议一议

  (1)什么是比例尺呢?

  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比例尺。

  (2)比例尺怎样表示呢?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或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板书: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3)比例尺有什么特征呢?

  ①比例尺与一般的尺子不同,它是一个比,不带计量单位;②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是统一的;③比例尺的前项,一般应化简成“1”,如果写成分数的`形式,分子也是“1”。

  【意图】数学概念不是老师灌输给学生的,而是在学生有了感性认识之后,自己总结和概括出来的,自己发现特征的,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学生只有经历知识和概念的形成过程,才能真正理解。

  三、拓展延伸,巩固新知

  1、有时,比例尺的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大。一个精密零件的长度只有3.5毫米,画在一张图纸上是70毫米,这幅设计图纸的比例尺是多少?

  70:3.5=700:35=20:1

  答:这幅设计图纸的比例尺是20:1。

  2、有的地图上的比例尺用线段来表示。小明家在学校的正西方,到学校的实际距离是900米。你有办法找到小明家在图上的位置吗?1厘米相当于实际距离300米。(在学校正西方向900米。)

  3、这位老师从广州坐飞机到北京开会,实际距离是多少千米呢?

  32×6000000=192000000(厘米)192000000厘米=1920(千米)

  答:广州到北京实际距离是1920千米。

  五、总结新课,整理知识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板书设计:比例尺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实际距离=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的实际距离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1厘米表示的实际距离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教案4

  教学内容:

  课本第68--69页例1和“练一练”,练习十一第1-3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学会用“假设”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2、让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假设”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的能力。

  3、让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让学生掌握用“假设”的策略解决一些简单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弄清在有差数关系的问题中假设后总量发生的变化。

  课前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谈话:同学们,咱们先来做一个数学游戏,注意听了。

  一种易拉罐饮料搞促销活动,4个有奖拉环换一个杯子。老师收集了8个有奖拉环,可以换几个杯子?要想换5个杯子,需要几个有奖拉环?

  二、探究新知,初步理解假设的.策略

  1、谈话:下面,咱们再来做一个抢答游戏。开始:

  (1)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9个相同的小杯,正好都倒满,每个小杯的容量是多少毫升?

  (2)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3个相同的大杯,正好都倒满,每个大杯的容量是多少毫升?

  谈话:下一题,看谁反应快。

  (3)出示例题。

  2、谈话:能用720÷7吗?为什么?(题目中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杯子了)

  出示例题图。

  这两种杯子有关系吗?(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这什么意思呢?“正好都倒满”又怎么理解?

  要解决什么问题?“各多少毫升”意思是……

  3、探索假设的过程。

  谈话:这道题中有两种不同的杯子了,同学们,能解决吗?请拿出作业纸,先在图上画一画,然后解答,并且把你的想法说给同桌听。

  选择两名学生展示不同解法。

  (1)提问:你怎样想的?(把大杯换成小杯)怎么想到的?明白他的意思吗?(找学生再说一遍)方法和他一样的同学请举手。

  这些同学都是把1个大杯换成……(3个小杯)。

  板书:假设都是小杯。

  (2)提问:你又是怎样想的?(把小杯换成大杯)为什么要换?在图上怎么表示?这儿的“3”是什么意思?

  这样做的同学请举手,这些同学都是怎样想的呢?

  板书:假设都是大杯。

  4、比较。

  谈话:同学们用两种方法解决了这题。原来既有大杯又有小杯,第一种方法假设都是小杯了,第二种方法假设都是大杯。

  提问:这两种方法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指出:这两种方法都是把两种不同的杯子假设成一种相同的杯子。

  5、检验。

  谈话:我们解答的对不对呢?同桌相互说说检验过程。

  指名口答。

  如果学生只说出满足一个条件,教师就引导:这才满足题目中的一个条件……,还要满足另一个……还要用……

  谈话:希望同学们能养成检验的好习惯。

  三、拓展应用,巩固策略

  完成P69“练一练”。

  学生独立读题,分析题意,指名说说思考过程,列式解答,完成后交流解答过程。

  四、全课总结,优化策略

  谈话:这节课,我们已经解决了这样几道题。

  出示例题、练习题和练一练。

  提问:解题时我们运用了什么方法?

  谈话:是把两种不同的杯子假设成一种相同的杯子,练一练是把桌子假设成椅子,或把椅子假设成桌子。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假设。

  板书课题。

  五、布置作业

  练习十一第1-3题。

   :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教案5

  第一单元 长方体和正方体

  第11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

  课本第23页“回顾与整理”,“练习与应用”第1-6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意义,熟练进行体积和容积单位间的换算,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及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提高学生应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对本单元所学内容进行梳理,进一步完善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知结构。

  课前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知识整理

  长方体和正方体各有哪些特征?有什么联系?

  体积和容积的意义分别指什么?常用的体积和容积的单位有哪些?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怎样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解决有关表面积的实际问题要注意什么?

  你是怎样发现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正方体体积公式和她有什么联系?

  学生逐题分小组讨论,并在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板书。

  二、练习与应用

  1、做练习与应用的第1题。

  先判断是什么立体图形,并说说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估计哪个立体图形的体积最大,再计算它们的体积。验证自己的判断。

  分别计算它们的表面积。

  2、做练习与应用的第2题。

  读题,仔细观察,让学生说说你发现了什么?两次的读数分别是多少?这能说明什么?增加的实际上是什么体积?

  3、做练习与应用的第3题。

  让学生先说说单位互化的方法,再观察每题是把什么单位改写成什么单位。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评讲。

  4、做一个长8厘米,宽5厘米,高4厘米的'长方体,至少需要铁丝多少厘米?(接头忽略不计)。如果做一个棱长6厘米的正方体呢?

  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评讲。

  5、用一根长48厘米的铁丝做一个正方体的框架,这个正方体的棱长最大是多少?如果改做一个长5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体,高应该是多少?

  学生自己解答,求高时可提示用方程去解答。

  6、小结。

  三、课堂练习

  1、0.23立方分米=( )立方厘米

  3820立方分米=( )立方米

  3200立方厘米=( )毫升=( )升

  5.14升=( )毫升=( )立方厘米

  2、用72厘米长的铁丝做一个正方体框架,框架的棱长是多少?所有的面贴上纸,要贴多大的面积?所占的空间是多大?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五、布置作业

  “练习与应用”第4-6题。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体会百分数与分数与分数、比的联系和区别。

  2、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进一步发展数感。

  3、使学生更加准确把握用百分数表示数量的关系,进一步体会百分数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与运用。

  教学难点:比较百分数和分母是100的分数之间的区别,让学生体会到百分数只能用来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比关系,不能表示一个具体数量。而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不仅可以表示倍比关系,而且可以表示一个具体的数量。

  教学对策:联系生活中的百分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预设:

  一、复习提问,回忆百分数的意义:

  1、昨天我们学习了百分数,百分数的意义是什么?

  2、说说这些百分数(分数)的意义。

  (1)奥数队员中,男生占60%。

  (2)期中练习中,我班数学优秀人数占全班人数的58%。

  (3)青山乡果园中,桃树的棵数占20%。

  (4)老师身上这件外套的成分:

  主面料:100%涤纶

  填充物:100%涤纶

  里布:57.8%涤纶

  42.2%粘纤

  小结:百分数表示表示两个数量的倍比关系,是两者关系,所以后面不带单位名称,不能表示一个具体的数量。

  (5)奥数队员中,男生占3/5。

  (6)食堂运来10吨一些煤,第一个星期吃去了3/5,第二个吃去了3/5吨。

  小结:分数既可以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比关系,也可以表示一个具体的数量。当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比关系时,后面不带单位名称,当表示一个具体的数量时,后面往往有具体的单位名称。

  二、巩固提高,在练习中进一步巩固对百分数意义的认识。

  1、教材上第100页上第4题。

  独立填写,组织交流,理解这两个百分数的意义。

  2、教材上第100页上第5题。

  独立填写,组织交流,说明计算方法,认识到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只要用一个数除以另一个数,也就是将两个数量相除。

  3、教材上第100页上第6题。

  先读题,说说这两个百分数的意义,再独立填空,然后说说这样填的想法。

  4、教材上第100页上第7题。

  先看表,看懂表格中各数据分别表示什么。

  再按要求回答第一题的问题。

  最后计算100克黄豆中含各种成分的数量。

  5、教材上第100页上第8、9题。

  让学生看图看懂图意,在说图意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百分数的意义。

  6、教材上第100页上第10题。

  读题理解,独立计算,说明理由。

  7、教材上第100页上第11题。

  说明理由。

  追问:什么情况下是相同的?什么情况下第一个学校女生人数大于第二个学校女生人数?

  三、课堂练习:见补充习题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教案7

  教学内容:

  教材第66-67页,练一练,练习十二6-7题

  教学要求: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小学数学学过的运算定律和一些规律,能应用运算定律或规律进行简便运算,培养学生合理,灵活地进行运算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口算

  7.2+2.84×2.58×12.53×4

  1-0.856+440.5×0.210-3.7

  2、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复习了整数、小数,四则运算的计算法则。今天我们学习整小数四则运算的运算定律(板书课题),通过复习,要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学过的运算定律和运算规律,并能应用这些定律和规律进行简便计算,学会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的方法。

  二、复习运算定律和应用。

  1、运算定律

  (1)出示66页表格。

  提问:我们学地哪些运算定律?(板书填表)

  谁能举例并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板书填表)

  (2)指名板填,集体填表,集体订正。

  (3)谁来根据字母式子,说说每个运算定律是什么意思?

  乘法结合律和分配律不同在哪些地方?

  2、应用运算定律

  (1)运算定律有什么应用?

  (2)做“练一练”第1题。

  四人板演齐练,说一说简算的`依据和为什么怎样算。

  三、复习运算规律

  1、出示66页下面两题:

  要求学生在课本上填符号,指名口答,说一说每个等式表示的意思。

  2、提问:你知道减法和除法计算,哪些情况可以应用这些规律使计算简便吗?

  学生答后老师指出(略)

  3、做“练一练”第二题

  四人板演:各练集体订正,说一说数的特点和依据。

  4、做“练一练”第3题。

  (1)学生练习

  (2)说一说怎样想的。

  (3)归纳小结(略)

  四、综合练习

  1、说说每题里的数有什么特点,怎样算简便。

  0.8+4.6+0.2+5.412.5×2.5×0.8×4

  9.6-5.7+0.46.3×1.4+3.7×1.4

  25×99341-103418+297

  159+102253-98490÷35÷2

  2、改错

  出示练习十二第7题

  让学生改在课本上,指名口答,集体订正。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复习了什么内容,在式题计算时先要注意什么?

  六、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十二第6题,后6题

  外作:练习十二第6题,余下各题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教案8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9—90页的例1、“练一练”、练习十七第1题

  [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教学用替换和假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本单元共安排了2个例题,分3课时进行教学,本节课是其中的第1课时。“替”即替代,“换”则更换,替换能使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教学要求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替换,充实思想方法,发展解题策略。教材安排的例题就是利用“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这个数量关系进行的替换活动,把较复杂的问题转化成简单的问题。教学的任务是把沉睡的方法唤醒,使隐含的思想清晰起来。这是例题的编写意图,也是设计的教学思路。教材要求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替换”,引导他们回顾刚才的替换活动,反思是怎样替换的,清楚地知道可以从哪个数量关系引发替换的思考。

  [教学意图]: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新课程的理念,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让他们学得更主动、更轻松,凸现了内容的情趣化和生活化;在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合作精神,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体现了过程的活动化,达成了预定的教学目的。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替换”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2、使学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替换”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用“替换”的策略解决一些简单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使学生能感受到“替换”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说说图中两个量的关系可以怎样表示?

  追问:还可以怎么说?

  2、下面每个条件中两个量的.关系还可以怎样表示?

  (1)微波炉的容量是洗衣机的1/10

  (2)每个桌面的面积是教室地面面积的1/60

  指出:两个量的关系,换一个角度,还可以有另外一种表示方法。

  3、从图中你可以知道些什么?

  (多媒体出示:天平的左边放上一个菠萝,右边放上三个香蕉,天平平衡。)

  提问:现在老师在天平的左边放上两个菠萝,要使得天平平衡,右边可以放些什么?

  追问:还可以怎么放?

  指出:从这题中,我们可以看出,能把一个物体换成与之相等的另外一个物体。

  4、口答准备题:

  (1)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9个相同的小杯,正好都倒满,每个小杯的容量是多少毫升?

  (2)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3个相同的大杯,正好都倒满,每个大杯的容量是多少毫升?

  指出:这两题我们都是用果汁总量去除以杯子总数,就能得出所要求的问题。

  二、新授

  (一)教学例1

  1、读题

  谈话:请同学们大声地把题目读一遍!

  2、分析探索

  提问:也同样是720毫升的果汁要倒入到杯子里,这题与刚才的两题相比较,有何不同之处?

  小结:哦!刚才两题是把果汁倒入到一种杯子里,而这题是把果汁倒入到两种不同的杯子里。

  提问:那么还能像刚才一样用果汁总量去除以杯子总数,用720÷(6+1),可以这样计算吗?

  追问:那该怎么办?同桌先相互说说自己的想法。

  3、交流

  谈话: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该怎么办?

  追问:还可以怎么办?

  小结:哦!两位同学都是把两种不同的杯子换成相同的一种杯子,这样就可以解决问题啦!同学们可真了不起啊,刚才大家的做法中已经蕴涵了一种新的数学思想方法——替换。(板书:替换)

  4、列式计算

  A:把大杯换成小杯

  提问:把一个大杯换成三个小杯(板书),这样做的依据是什么?

  追问:如果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小杯,一共需要几个小杯?(板书)能求出每个小杯的容量吗?每个大杯呢?(板书)

  小结:在用这种方法解的时候,我们是把它们都看成了小杯,所以先求出来的也是每个小杯的容量,然后求出每个大杯的容量。

  B:把小杯换成大杯

  谈话:那反过来,把小杯换成大杯呢?(板书)

  提问:如果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大杯,又需要几个大杯呢?你又是怎么知道的?

  指出:把三个小杯换成一个大杯,再把三个小杯换成一个大杯。

  提问:这样做的依据又是什么?

  指出:如果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大杯,就需要3个大杯。(板书)

  提问:能求出每个大杯的容量吗?每个小杯呢?(板书)

  5、检验

  谈话:求出的结果是否正确,我们还要对它进行检验。想一想可以怎么检验?

  指出:哦!把6个小杯的容量和1个大杯的容量加起来,看它等不等于720毫升。(板书)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检验大杯的容量是不是小杯容量的3倍。(板书)总之,检验时要看求出来的结果是否符合题目中的两个已知条件。

  6、小结

  谈话:解这题时,我们可以把大杯换成小杯来计算,也可以把小杯换成大杯来计算,那你觉得这两种方法之间有何共同之处?

  指出:解这题的关键就是把两种杯子看成一种杯子。

  (二)练习

  谈话:刚才这题同学们想的很好,做的也很棒,接下来还有好多题目,等着大家去完成呢!

  1、填空:

  (1)用22元钱正好可以买30支铅笔和5支圆珠笔,每支圆珠笔的价钱是每支铅笔的5倍。每支圆珠笔和每支铅笔各是多少元?

  想:如果把它们都看成( );把( )支( )换成( )支( )。

  那么用22元钱相当于买了( )支( )。

  (2)全班40人去公园划船,一共租了8只大船和4只小船,每只小船坐的人数是每只大船的1/2。每只大船和每只小船各能做几人?

  想:如果把它们都看成( );把( )只( )换成( )只( )。

  那么全班40人相当于坐在了( )只( )上。

  谈话:同桌先相互说说你的答案。

  提问:可以怎么说?还可以怎么说?

  指出:解决这样的应用题关键就在于把两种物体看成一种物体。

  (三)教学“练一练”

  1、出示题目

  谈话:自己先在下面读一遍题目。

  2、分析比较

  提问:这题与刚才的例1相比较有何不同之处?

  指出:哦!例1中小杯和大杯的关系是用分数来表示的,而这题已知的是一个量比另一个量多多少的差数关系。

  提问:那么这题中的大盒还能把它换成若干个小盒吗?那该怎么换?谈话:现在你能做了吗?把它做在草稿本上。

  3、学生试做

  4、评讲

  谈话:说说你是怎么做的?

  指出:在大盒中取出8个球,就可以换成小盒;另外一个大盒也是这样。

  提问:现在这7个小盒中,一共装了多少个球?还是100个吗?几个?指出:算式是100-8×2,所以84÷7算出来的是每个小盒装球的个数。

  追问:把小盒换成大盒也能做吗?把原来的5个小盒换成5个大盒,现在这7个大盒中,一共装了多少个球?

  指出:算式是100+8×5,所以140÷7算出来的是每个大盒装球的个数。

  谈话:把大盒换成小盒算出结果的请举手!把小盒换成大盒算出结果的也请举手!看来同学们还是喜欢把大盒换成小盒来计算。

  5、检验

  谈话:同桌相互检验一下刚才计算的结果是否正确。

  6、小结

  提问:解这题时你觉得哪一步是关键?

  指出:哦!还是把两种不同的盒子换成一种相同的盒子,然后再解题。

  7、填空

  (1)用47元钱买了5支圆珠笔和4支钢笔,每支钢笔比每支圆珠笔贵5元。求圆珠笔和钢笔的单价。

  想:把( )支( )笔换成( )支( )笔,总价比原来( )(“多”或“少”)( )元。

  (2)5个苹果和3个梨共重1350克,1个苹果比1个梨重50克。1个苹果多少克?1个梨呢?

  想:把( )个( )换成( )个( ),总重量比原来( )(“多”或“少”)( )克。

  三、全课总结

  谈话:今天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中用替换的方法解决问题。(板书完整课题)

  指出:哦!当把一个量同时分配给了两种物体时,而且这两种物体是有一定关系的时候,我们就能用替换的方法来解题。

  追问:那解题时该怎么替换呢?(那在用替换的方法来解题时,关键是什么?怎么来替换?)

  指出:把两种物体看成同一种物体,(板书)求出一种物体的数量后,也就能求出另一种物体的数量。

  四、拓展应用,巩固策略

  过渡: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用替换的策略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很多实际问题。来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小广告

  1、播放达能广告

  同学们,从刚才的广告中你又发现了哪些数学知识呢?

  2、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

  3、是啊!在我们每天的生活中蕴涵着丰富的数学知识,只要你做个有心人,你会有更多的收获。课前老师也做了一些调查:

  [电脑出示]8块达能饼干的钙含量相当于1杯牛奶的钙含量。小明早餐吃了12块饼干,喝了1杯牛奶,钙含量共计500毫克。你知道每块饼干的钙含量大约是多少毫克吗?1 杯牛奶呢?

  (1)要解决这个问题你准备用什么策略?在替换的过程中还需要用到画图,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一张图在练习纸二上,画一画来尝试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并说出想的过程。

  (2)除了把牛奶替换成饼干,还有没有别的不同的方法吗?

  (3)说一说这题该怎样检验?

  (4)提问:为什么你们都不把饼干替换成牛奶来考虑?

  学生交流后小结: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一般要选择简洁、容易的方法来解答。

  五、机动练习

  1、 小刚买了4枝钢笔和2枝铅笔共52元,钢笔的单价是铅笔单价的6倍。钢笔和铅笔的单价各是多少元?

  2、师徒两人一起加工零件。师傅工作3小时,徒弟工作4小时,两人一共加工372个零件。已知师傅每小时比徒弟多加工12个零件。两人每小时各加工多少个零件?

  3、学校买来5个足球和10个篮球,共付出700元。每个足球比每个篮球便宜10元。足球和篮球的单价各是多少元?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教案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形如ax+b=c的方程的解法,同时理解并掌握形如ax÷b=c的方程,会列上述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提高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与难点:

  根据题意分析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解方程:

  18x+2x=605 x+6x=12.1  6.6x-5x=8

  4x-x=241.5  x-x=11.9  x+0.4x=9.2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选择一题指名说说怎样做的,依据是什么。

  二、提高练习

  1、练习二第7题

  出示题目:指名读题

  师:这是一道什么问题的应用题?(相遇问题)

  你知道小明和小丽各自所走的路程与总路程有什么关系吗?

  指名说一说等量关系式。

  学生根据数量关系式独立列式解答,集体订正。

  2、练习二第8题

  师:相距182千米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

  这道题与第7题有什么异同?

  引导学生思考后列出等量关系式并解答。

  集体订正。

  3、练习二第9、10题

  学生独立思考,指名说说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以及等量关系。

  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4、练习一第11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订正时说一说是根据那个条件列出等量关系式的。

  5、完成思考题

  独立思考,小组交流意见并列式解答。

  可提示:甲比乙多跑了一圈说明了什么?

  四、全课小结

  说一说你这一节课的学习收获。

  五、作业

  完成《同步》相关习题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教案10

  第一单元 长方体和正方体

  第9课时 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内容:

  课本第19页例12和“练一练”,练习四第9-14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的推导过程,明白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的道理,会正确运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名数的变换。

  2、让学生用对比的方法,记忆并区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掌握它们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重点:

  根据进率进行相邻体积单位的换算。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合理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课前准备:

  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以及棱长为10厘米的.正方体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提问:

  (1)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2)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3)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2、问:你能猜出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吗?

  二、自主探索,验证猜测

  1、教学例12。

  (1)挂图出示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以及棱长为10厘米的正方体

  (2)这两个正方体的体积是否相等?你是怎样想的?

  (3)用图中给出的数据分别计算它们的体积。

  学生分别算一算,然后在班内交流。

  (4)根据它们的体积相等,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

  (5)谁来说一说:为什么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2、用同样的方法,你能推算出1立方米等于多少立方分米吗?

  学生小组讨论,班内交流

  3、小结:你能说每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4、你能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解释为什么1升=1000毫升呢?

  三、巩固深化

  1、出示练一练的习题。

  学生独立完成。

  班内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2、出示练习四第9题。

  学生独立完成表格,班内交流。

  出示练习四第10-12题。

  学生独立完成,班内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3、出示练习四第13题。

  学生读题,思考:两个容器各能盛水多少毫升是求什么?也就是两个长方体的什么?独立完成,说是怎样想的。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五、布置作业

  练习四第14题。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教案11

  教学内容:

  课本第99页例9和“练一练”,练习十六第7-10题。

  教学目标:

  懂得商业打折扣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与“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相同,并能正确地解答这类应用题。

  教学重点:

  按折扣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对折扣的理解,并正确列出算式。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春节假期是人们旅游和购物的好时机,许多商家都看准这一机会,搞了许多促销活动。课前我让同学们去了解一些商家的促销手段,有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你了解到的信息。

  刚才很多同学都说出了一个新的词:打“折”。同学们所说的“打八折、打五折、打七六折、买一赠一、买四赠一”等都是商家的一种促销手段——打“折”。

  二、实践感知,探究新知

  1、提问:看到“打折”两个字,你会想到什么?

  学生全班交流。

  小结:工厂和商店有时要把商品减价,按原价的百分之几出售。这种减价出售通常叫做打“折”出售。

  出示:华联超市的毛衣打“六折”出售。

  提问:这句话是什么意思?那如果打“五折”是什么意思?打“八折”呢?

  小结:“几折”就是十分之几,也就是百分之几十。

  提问:一件衬衫打“八五折”出售是什么意思?打“七六折”呢?

  质疑:刚才很多同学课前了解到的的信息中都有打“折”一词,现在请你说说你了解到的信息是什么意思?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打折信息的意思。

  提问:说一说下面每种商品打几折出售。

  ①一辆汽车按原价的90%出售。

  ②一座楼房按原价的96%出售。

  ③一只旧手表按新手表价格的80%出售。

  2、教学例9。

  学生自己读题。

  出示例9的场景图。让学生说说从图中获取到哪些信息。

  提问:你知道“所有图书一律打八折销售”是什么意思吗?

  提问“现价是原价的80%”这个条件中的`80%是哪两个数量比较的结果?比较时要以哪个数量作单位1?这本书的原价知道吗?你打算怎样解答这个问题?

  学生独立尝试。

  全班交流算式和思考过程

  解:设《趣味数学》的原价是ⅹ元。

  ⅹ×80%=12

  ⅹ=12÷0.8

  ⅹ=15

  答:《趣味数学》的原价是15元。

  3、引导检验,沟通联系。

  启发:算出的结果是不是正确?你会不会对这个结果进行检验?

  先让学生独立进行检验,再交流交验方法。

  启发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检验:可以求实际售价是原价的百分之几,看结果是不是80%;也可以用原价15元乘80%,看结果是不是12元。

  4、指导完成“练一练”。

  先让学生说说《成语故事》的现价与原价有什么关系,知道了现价怎样求原价。再让学生根据例题中小洪的话列方程解答。学生解答后交流:你是怎样想到列方程解答的?列方程时依据了怎样的相等关系?你又是怎样检验的?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习十六第7题。

  指名口答。

  2、做练习十六第8题。

  让学生独立解答,再对学生解答的情况适当加以点评。

  四、课堂总结

  提问:回忆一下,打折是什么意思?一件商品的现价、原价与折扣之间有什么关系?

  五、布置作业

  练习十六第9、10题。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教案12

  教学内容:

  课本第31页例3和“练一练”,练习五第10-1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景,继续学习用分数乘法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

  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丰富对用分数表示的数量关系的认识,拓展对分数乘法意义的理解。

  2、使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进一步培养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的能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分数乘法的意义以及计算方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出示例3中的条形图。

  问:从图中你能知道什么?

  引导学生用分数描述图中的数量关系。

  如:把黄花看作单位“1”,红花是黄花的11/10,绿花是黄花的6/10(3/5);把红花看作单位“1”,,黄花是红花的10/11,绿花是红花的6/11等。

  二、组织探究

  1、教学例3。

  出示题目:黄花有50朵,(1)红花比黄花多1/10,红花比黄花多多少朵?

  引导学生看图思考:红花比黄花多的朵数是图中的哪个部分?它是那种花朵数的1/10?也就是多少朵的1/10?

  追问:50朵的1/10是什么?指出:“红花比黄花多1/10 “,是把黄花朵数看作单位”1“,也就是红花比黄花多的朵数是50朵的1/10 。

  指名列式。

  问:列式时是怎样想的?

  学生完成计算。

  2、学第(2)小题。

  出示:绿花比黄花少2/5,绿花比黄花少多少朵?

  学生尝试解答,指名板演。

  追问:绿花比黄花少2/5这个条件中,要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要求”绿花比黄花少多少朵“,就是求多少朵的2/5?

  反思:你认为理解用分数表示的`数量关系时,关键是什么?

  指出:理解用分数表示的数量关系时,关键是弄清这个分数是哪两个数量比较的结果,比较时把哪个量看作单位”1“的。

  3、做”练一练“

  学生独立完成。对有困难的学生,提示可以先按要求画一画,再完成填空。

  三、巩固训练

  1、做练习五第10题。

  先说出每个分数的意义,再把数量关系写完整。

  2、做练习五第11、12题

  独立解答,交流思考过程,集体订正

  四、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在今天课堂上的表现怎样?

  五、布置作业

  练习五第13-15题。

   :

  通过填空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计算。

  3、练习五第6、7题。

  四、课堂总结

  本节课学习了那些内容?通过学习你有那些收获?还有那些疑问?

  五、布置作业

  练习五第8、9题。

   :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教案13

  教学内容:P55第1—3题,复习比例的意义和性质。

  教学目的:进一步认识比和比例的意义,性质及相关概念,能比较熟练地应用相应的概念求比值,化简比和解比例,并解相应的能实际应用,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判断等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整理比例的有关概念。

  1、整理比和比例的意义。

  什么叫比?举例说明。

  什么叫比例?也举例说明。

  2、从它们的`意义,你能说出它们的联系吗?它们有什么区别?

  评讲:说说比值是怎么得到的?

  3、组织练习:(口答)

  (1)下面的比各表示什么意思?

  白兔和黑兔只数的比是7:9

  科技书与文艺书本数的比3:5

  (2)求下列比的比值

  6:1.5

  (3)下面每组里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为什么?

  1:2和2.5:5

  1.2:0.3和6:1.5

  4、复习比例的基本性质

  比例:基本性质是什么?与比的基本性质相同吗?为什么?

  比、比例意义:

  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比例。

  各部分名称前项后项比值3:4=9:12内项外项

  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都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比值不变

  评讲:根据作业情况作评讲。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主要复习了什么内容?你这一课掌握了些什么?

  四、课堂作业

  复习第2、3题。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教案14

  第14课时表面积的变化

  教学内容:第36页表面积的变化实践操作活动。

  教学要求:

  1、让学生通过把几个相同的正方体或长方体拼成较大的长方体的操作活动,探索并发现拼接前后有关几何体表面积的变化规律,并让学生应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2、让学生应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通过操作,比较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与原来两个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和究竟发生了什么,发现规律,学会分析。

  教学准备:正方体、长方体、火柴盒

  教学过程:

  一、拼拼算算

  1、教师演示:把两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拼成一个长方体

  问:体积有没有变化?

  学生观察、交流、讨论(可以计算、可以用肉眼观察)鼓励方法的多样性,但应适当强调第二种思路。为接下来观察更多的`正方体做准备。

  那么具体减少的是哪几个面的面积呢?(请学生指指摸摸)明确表面积减少了原来2个正方形面的面积,即减少了2平方厘米。

  2、深入探究:

  1)如果用3个、4个正方体拼成长方体,表面积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呢?(排法要求是排成一排)

  (学生自己猜想、操作、探究、验证)

  提醒学生把相关数据及时填在表中。

  2)交流规律(允许学生用不同方式表述):

  如:

  2个正方体拼在一起少2个面,3个正方体拼在一起少4(2×2)个面,4个正方体拼在一起少6(3×2)个面……

  或把正方体每拼一次,表面积就减少2个正方形面的面积,等等。

  3、当正方体增加到5个6个时,表面积会怎么变化呢?

  学生先猜想,再验证。

  4、发现规律:你能联系操作和填表的过程提出自己发现的规律吗?

  给予充分时间让学生讨论。

  交流(可以有多种表述,只要符合题意即可)

  “从最简单的体积变了,表面积变了,或每一种具体拼法减少了哪两个面的面积都是可以的。”

  5、用两个相同长方体拼成图上的三种大长方体,你有什么发现?

  1)学生操作探究讨论。

  交流:“体积没有变,表面积变了。”“都比原来减少了2个面的面积,但不同的拼法减少的面积就不同。

  2)你能看出哪个大长方体的表面积最大,哪个最小吗?(学生交流讨论)

  3)怎么验证你的发现呢?(引导学生通过计算验证自己的发现)

  二、拼拼说说

  1、用6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可以拼成不同的长方体(37页图)

  问:哪个长方体的表面积?大多少?

  学生观察操作讨论交流:

  (教师应侧重引导学生应用前面发现的规律,并通过对拼成的每个长方体的具体分析得出。)

  2、拼10包火柴盒,包成一包有几种包法?怎样包装最节省包装纸。

  学生分组操作讨论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具体分析每一种包装方法,并适当说明理由。

  “怎样包装最省纸”就是什么最少?(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最小)

  怎样拼最少呢?(5盒叠一起,并排两叠)

  三、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实践活动课,你知道了什么?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教案15

  教学内容:圆柱体积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根据不同的条件求圆柱的体积。

  2、学会计算圆柱形容器的容积,并能应用于实际求出所容物体的重量,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教学重点

  圆柱体体积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圆柱体体积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根据不同的条件求圆柱的体积。

  对策:

  加强数学问题与生活问题的转化。根据圆柱的容积的计算方法,能解决求圆柱容积的实际问题。

  教学预设:

  一、复习。

  1、求下面圆柱的体积(口头列式,不计算)

  (1)底面积3平方分米,高4分米;

  (2)底面半径2厘米,高2厘米;

  (3)底面直径2分米,高3分米。

  追问:圆柱的体积是怎样计算的?(板书:V=Sh)

  2、复习容积。

  (1)提问:什么是容积?它与物体的体积有什么区别?

  我们是按什么方法计算容积的?

  (2)第27页上第5题:先交流学生量的结果,板书几组数据,请学生分别计算。计算后交流解题思路:先求杯子的容积,再根据溶剂与重量之间的关系,计算出容纳物体的重量。

  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第28页上第7题:先读题,思考理解:挤出的牙膏可以看成是直径为0.5或0.4厘米,高为2厘米的圆柱,从而想到这题计算求每天用去牙膏的体积的计算。

  2、补充:一个圆柱形水池,从里面量底面直径为12米,深2.5米。

  (1)在这个水池的底面和四周抹上水泥,抹水泥部分的面积是多少?

  (2)这个水池最多能蓄水多少吨?(每立方米水重1吨)

  学生读题后独立解答,再组织交流解题思路,帮助学生区分表面积与溶积的计算方法。

  3、补充:一个用塑料薄膜覆盖的蔬菜棚,长10米,横截面是一个直径为6米的半圆。

  (1)覆盖在这个大棚上的塑料薄膜约有多少厘米?

  (2)这个大棚的占地面积是多少?

  (3)大棚的空间大约有多大?

  通过这一组题,进一步让学生学习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区别这3个问题的本质。

  三、拓展练习:

  1、补充:有两个底面积相等的'圆柱,一个圆柱高为6分米,体积是48立方分米。另一个圆柱的高为5分米,体积是多少?

  2、补充:有两个体积相等的圆柱,第一个圆柱和第二个圆柱高的比是4:7。第一个圆柱的体积是2.4立方厘米,第二个圆柱的体积比第一个多多少立方厘米?

  3、第28页上的思考题

  学生读题理解:(1)圆钢8厘米的体积就等于储水桶4厘米的体积;(2)水桶9厘米高的体积就等于这段圆钢的体积。

  独立作业:第28页上的第6、8、9题。

【六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六年级的数学教案10-12

六年级数学教案02-19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11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教案04-29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04-10

六年级数学教案《纳税》04-02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比的意义》数学教案11-18

六年级数学教案:解比例04-09

六年级数学教案《圆的面积》04-12

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3-2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