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 通知工作总结 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时间:2024-05-15 07:52:13 教案 我要投稿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优选15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优选15篇)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

  教学内容:

  教材第122 、123页的内容及第124 、125页练习二十四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众数的含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能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3、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习的兴趣。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众数的含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

  2、弄清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区别,能根据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作出决策。

  教具准备:

  投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提问:在统计中,我们已学习过哪些统计量?(学生回忆)指出:前面,我们已经对平均数、中位数等一些统计量有了一定的认识。今天,我们继续研究统计的有关知识。

  二、教学实施

  1、出示教材第122页的例1 。

  提问:你认为参赛队员身高是多少比较合适?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进行汇报。

  学生会出现以下几种结论:

  ( 1)算出平均数是1 。 475,认为身高接近1 。 475m的比较合适。

  ( 2)算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1 。 485,身高接近1 。 485m比较合适。

  ( 3)身高是1 。 52m的人最多,所以身高是1 。 52m左右比较合适。

  2、老师指出:上面这组数据中,1 。 52出现的次数最多,是这组数的众数。众数能够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

  3、提问: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学生比较,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交流。

  老师总结并指出: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可以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它们描述的角度和范围有所不同,在具体问题中,究竟采用哪种统计量来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要根据数据的特点及我们所关心的问题来确定。

  4、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23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并结合生活经验谈一谈自己的建议。

  5、完成教材第124页练习二十四的第1 、2 、3题。

  学生独立计算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集体交流。

  三、思维训练

  小军对居民楼中8户居民在一个星期内使用塑料袋的数量进行了抽样调查,情况如下表。

  ( 1)计算出8户居民在一个星期内使用塑料袋数量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可以使用计算器)

  ( 2)根据他们使用塑料袋数量的情况,对楼中居民(共72户)一个月内使用塑料袋的数量作出预测。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复习用字母表示数。

  2、解学过的简易方程。

  3、列方程解简单的文字题和应用题。

  [能力目标]

  1.通过总复习,把所学的方程知识进一步系统化,以此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的能力。

  2.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列出形式不同的方程,以养成灵活解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经历复习的过程,在互动交流、共同梳理中,体验合作交流的情感以及享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1.复习用字母表示数。

  2.会解学过的方程。

  【教学难点】

  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今天,我们将一起来回顾和复习小学阶段我们学习过的方程和代数的知识。

  你们能讲一讲,你还能记得哪些关于方程和代数的知识吗?

  师:用字母表示数是代数的开始,从算术到代数,是数学发展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转变。今天我们来复习代数初步知识里面的用字母表示数。

  【说明: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目标明确,唤起学生对方程和代数知识的记忆。】

  二、复习与整理

  (一)用字母表示数

  1.在数学中,我们常用什么来表示数的?(字母,例如:a,b,c,x等)

  字母不但可以表示数,还可以表示一个算式。

  2.我们已经学过一些公式和规律,这些公式和规律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怎样表示?请同学们回忆回忆,四人小组的同学讨论讨论,把它整理下来。

  学生整理、讨论。

  展示学生整理的结果。

  学生发表意见。

  (1)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

  (2)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计算公式。

  (3)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

  师:刚才,同学们用字母表示了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你体会到用字母表示数有哪些优越性呢?

  3.巩固练习

  (1)完成书本P72~P73 /1、用字母表示数的内容。

  (2)辨析

  A.a + a = a2

  B.x×30写作 x30

  C.a ×b写作 a·b

  D.当a=3时,a3和3a相等

  【在回顾用字母表示公式和规律的过程中,放手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整理归纳、展示交流等多种方式参与了全过程,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能力,体验到了同伴互助的乐趣,另一方面也使学生以往学过的用字母表示的数量关系、运算定律、计算公式有了进一步的理解,达成了教学目标。】

  (二)方程

  1.你对方程有哪些认识?试着完成73/2方程。

  (1)表示两边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

  (2)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3)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4)求方程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2.巩固练习

  (1)判断

  等式不一定是方程,方程一定是等式。(√)

  含有未知数的式子叫做方程。(×)

  5a=6b,这是方程。(√)

  (2)6x+8=11 8x-5x=15×0、2 30a+5b 7x-6<36 55x=y

  (2、4+a)÷2、4=5 0、5×□+72÷18=8 1÷8=0、125 6X+8=9X-13

  上面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你是怎么判断的?(口答反馈)

  你会解这些方程吗?选择2题解一解。(实物投影反馈)

  如何判断方程解的是否正确?(一题书面检验,另一题口头检验)

  在解方程时要注意一些什么?

  3.小结:方程必须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在回顾中,通过辨析和比较,进一步加强概念的理解和运用,同时注重养成反思和检验的习惯,提升学习的能力。】

  三、课内练习

  (一)教材P74--1、填空题。

  (二)教材P74--2、选择题。

  (三)教材P 74-3、判断题。

  四、本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复习了含有字母的式子可以表示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还可以表示计算公式和数量关系。并且运用方程的有关知识来解答数学问题。

  五、课后作业

  教材74页第四题。

  要求前六题口头检验,后三题书面检验。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

  一、教学内容

  旋转。(教材第83~84页例1、例2和例3)

  二、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实例,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图形的旋转现象,并能正确判断图形的这种现象。

  2.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经历一个由简单图形通过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学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旋转90°后的图形。

  3.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三、重点难点

  重点:旋转的三要素:旋转中心、旋转方向、旋转角。

  难点:能正确认识旋转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旋转90°后的图形。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PPT、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师:同学们去过游乐场吗?游乐场里有摩天轮、旋转木马、滑梯、推车、小火车等游乐项目,你们玩过其中的摩天轮和旋转木马吗?它们是怎样运动的?(课件出示摩天轮和旋转木马的图片)

  师:像摩天轮和旋转木马这样都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转动的现象就是旋转。(板书课题:旋转)

  2.师:同学们知道旋转现象有几种情况吗?

  旋转

  3.师:在日常生活中你还在哪些地方见到过旋转现象?(指名学生回答,课件出示教材第83页情境图)

  二、学习新课

  1.教学教材第83页例1。

  师:同学们已经初步认识了生活中的旋转现象,那我们现在就借助时钟来进一步地认识旋转。(课件出示教材第83页例1)

  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探究讨论,解决下面的问题。

  (1)师:同学们首先要找出时钟的旋转中心,也就是位于时钟的'中心,时针和分针都沿着它转的点。其次要分清楚,旋转的方向与时针转动的方向相同,我们称为顺时针方向,与时针转动的方向相反,我们称为逆时针方向。最后要判断出转动的角度,我们可以根据钟面上时针转动一周为周角,每转动1小时所转过的角度为30°进行判断。

  明确:①从“1”到“3”,指针绕点O按顺时针方向旋转了60°。

  ②从“3”到“6”,指针绕点O按顺时针方向旋转了90°。

  ③从“6”到“12”,指针绕点O按顺时针方向旋转了180°。

  (2)师:根据我们刚才描述的旋转现象,想想看,要把一个旋转现象描述清楚,应该从哪些方面去说明?(指名学生回答,教师订正)

  明确:要把一个旋转现象描述清楚,不仅要说清楚是什么在旋转,运动的起止位置,更重要的是要说清楚旋转围绕的点、方向以及角度。

  2.教学教材第84页例2。

  师:同学们看看,图上有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84页例2左图)

  图上有一张方格纸和一个直角三角尺,直角三角尺在方格纸上。

  师:请同学们观察三角尺旋转后的位置变化,说一说你们的发现。(课件出示教材第84页例2右图,学生观察图形,分小组进行探究、讨论,指名代表汇报探究结果)

  ①旋转时O点的位置不变。

  ②三角尺的两条直角边都绕点O按顺时针方向旋转。

  ③三角尺的两条直角边都旋转了90°。

  师:如果我们将直角三角尺在旋转后的基础上继续绕点O按顺时针方向旋转90°,那么三角尺应该转到什么位置?

  小结:①旋转过程中,旋转中心始终保持不动。②旋转过程中,图形上的每一点的旋转方向都是相同的。③旋转过程结束时,图形上的每一点的旋转角是一样的。

  3.教学教材第84页例3。

  师:同学们已经可以根据旋转前后的图形判断出旋转中心、方向和角度,那你们能根据旋转中心、方向和角度画出旋转后的图形吗?(课件出示教材第84页例3)

  师:怎样画出三角形AOB绕点O顺时针旋转90°后的图形呢?是怎样旋转的?应该怎样画出旋转后的图形?(分小组讨论,全班集体回答)

  明确:

  ①先画出点A′,使OA′垂直于OA,点A′与点O的距离是4格;

  ②再用同样的方法画出点B′;

  ③然后把点O、A′、B′顺次连接起来。

  师:自己在课本上画一画,然后相互交流检查。(学生分组合作,自主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师:点O的位置是否变化?三角形的直角边的位置该怎么变化?

  ①三角形绕点O旋转,点O的位置不变,只要找出三角形的其余两个顶点,点A和点B顺时针旋转90°后的位置就行。

  ②先画出点A′,OA′垂直于OA,点A′与点O的距离是4格。再按照同样的方法画出点B′,然后连接OA′、OB′、A′B′就完成了。

  小结:根据要求画旋转后的图形,我们可以根据旋转的性质,先确定旋转中心、旋转方向和旋转角度,然后找出图形中的关键点,按要求作出它们的对应点,再连接起来即可。

  三、巩固反馈

  1.完成教材第83页“做一做”。(指名学生回答,集体订正)

  O2 逆时针 90

  2.完成教材第84页下面的“做一做”。(指名学生回答,集体订正)

  三角形A′OB′即是所要画的图形。如图所示: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旋 转

  

  1.课前,通过认识生活中的旋转现象,让学生形成直观的知识表象,为新课教学做了良好的铺垫。教学中,先利用钟表(线的旋转)探索旋转的三要素,再上升到图形的旋转(面的旋转),使学生知识的建构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自然地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同时,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猜测验证等数学活动,始终以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的角色投入学习活动,学得高效、学得深入、学得兴奋。

  2.教学中,教师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与点拨,注重引领学生认识和体会数学内在的美感。旋转变化带给学生的奇妙感觉,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的欲望。练习图形的旋转过程,既让学生演示了顺时针旋转,又进一步引导学生动手实践逆时针旋转等不同方法得到的图案,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继续学习整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方法,让学生能够计算整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学生能够熟练准确的计算出一个整数乘以不同分数的结果。

  2、能力目标: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探究有关的数学信息,发展初步的分数乘法的能力。

  3、情感目标:使学生感受到分数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良好兴趣。

  二、重点难点:

  学生能够熟练的计算出整数乘以不同分数的结果。

  三、教学方法:

  师生共同归纳和推理。

  四、教学准备:

  教学参考书、教科书。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出示教学板书,请学生计算下列分数加减运算题。

  1、教师:来回巡视学生的做题情况,并提问学生说说每一道算式的意义。

  2、学生寻找完毕,纷纷举手准备回答问题。

  3、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问题,并注意更正学生的错误和表扬回答问题的同学。

  (二)课堂练习。

  学生做第1题,教师注意让学生对比好门和小明的高度,并注意进行长度单位的换算。

  学生做第2题,教师注意提醒学生及时约分化成最简分数。并同桌之间相互说说每个算式的数学意义。

  学生做第3题,教师巡视学生做题情况,并及时对有困难得学生进行帮助。

  学生做第4题,教师注意让学生能够区分最少和最多这个数字范围,并提问学生说说自己的答案。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提问学生回答)

  板书设计:

  分数乘法

  480 180(千克) 180=150(千克)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整数相除的商,会用分数表示有关单位换算的结果;能列式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探索分数与除法关系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数感,培养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教学难点:

  会用分数表示有关单位换算的结果;能列式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简单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情境图:把4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

  2。提问: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二、新课

  1。教学例6

  把刚才呈现的题目改为: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

  提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怎样列式?

  引导: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平均每人能分到1块吗?你是怎样想的?

  结合学生的回答,指出:每人分得的不满1块,结果可以用分数表示。

  提出要求:那么,可以用怎样的分数表示3÷4的商呢?请大家拿出3张同样的圆形纸片,把它们看作3块饼,按照题目分一分,看结果是多少?

  学生操作,了解学生是怎样分和怎样想的。

  组织交流,你是怎么分的?

  小结: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得4/3块。完成板书。

  把题目改为:把3块饼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人能分得多少块?学生口述算式

  提问:3除以5,商是多少?怎样用分数表示?小组交流。

  2。 总结归纳

  谈话:请大家观察上面两个等式,你发现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

  板书课题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

  提问:如果用a表示被除数,用b表示除数,这个关系式可以怎样写?

  板书a÷b=a/b

  讨论:b可以是0吗?

  3。教学试一试。

  出示试一试,学生尝试填空。

  小组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口答:把7分米改写成用米做单位的数,可以列怎样的除法算式?7÷10的商用分数怎样表示?23分改写成用时作单位的数,可以列怎样的除法算式?23÷60的商用分数怎样表示?

  指出:两个数相除,得不到整数商时,可以用分数表示。

  4。做练一练的第1题学生填写后,引导比较:上下两行题目有什么不同?

  5。练一练第2题学生独立填写,要求说说填写时是怎样想的。

  三、练习

  1。练习八第1题

  2。第2题

  3。第3题学生看图填写后,可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4。第4题

  学生填写后,提问:这道题中的两个问题有什么不同?

  5。第5题

  让学生联系分数的意义填空,再引导学生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列算式,并写出得数。

  四、总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通过学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自主探索绘制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方法,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发现信息,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教学重点

  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教学难点

  学生自主探索并绘制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

  引导探究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引入:这儿有一个片段想给同学们看看。(出示有关、姚明的视频。)

  问:你看到了什么?你对姚明了解多少?(学生叙述,教师概括。)

  二、新课学习

  1、看图分析

  球类比赛中,在边线发球时,有单手投球,也有双手投球,根据你的经验,你认为单手投球远还是双手投球远?(学生各抒己见)

  2、收集数据

  师:看来同学们有各自的想法,老师课前随机抽取了7名同学的投篮的情况。

  (课件出示教材82页统计表)

  师:从表中能比较出结果吗?

  生:可以,但比较困难。

  3、选取统计图

  师:为了更清楚地反映大家的意见,你觉得我们用什么把这些数据表现出来会更好呢?生:条形统计图。

  师:老师也觉得条形统计图很好,因为用直条图来表示可以直观的看清楚每个同学投篮距离的情况。但怎样用条形统计图表示上面的两组数据呢?(学生各抒己见)

  4、借助多媒体,自主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

  师:如果继续用一个直条表示两种不同的数量是不行的,我们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学生讨论,并全班交流:用两种不同颜色的直条分别代表单手投球、双手投球的距离。师:我们如何制作呢?

  师借助课件展示制图过程,学生观察作图的顺序和方法,学生小组之间交流讨论学习体会,重点强调图例的作用。

  师:从图中你能看出什么?

  生:标题、日期、单位、横纵轴、不同的'直条图、图例以及纵轴表示的单位大小等。师:我们把这种条形统计图叫做“复式条形统计图”。

  5、分析统计图、总结复式条形图的优势

  师: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小组讨论,汇报。

  生1:大多数同学都是单手比双手投得远,而且相差的也较大。

  生2:4号同学双手比单手投得远一些,但是差的并不多,看来大多数同学还是单手投球会投得远一些。

  生3:6号同学两种情形投的距离一样远。

  师:球类比赛中,在边线发球时,有单手投球,也有双手投球,你认为单手投球远还是双手投球远?与你的猜测一致吗?(学生各抒己见)

  师:出示课本82页的统计表和复式条形统计图,评价一下,哪一种更便于比较两种投球方式的投球距离?

  生:复式条形统计图。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

  【讲学内容】

  教材第36页例1、试一试、练一练以及练习六相关习题。

  【讲学目标】

  1、 使学生初步理解单位“1”和分数单位的含义,经历分数意义的概括过程,进

  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2、在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经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弄清分子、分母、分数单位的含义;掌握分数的读写方法。

  3、 使学生在学习分数的意义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分析、综合与抽象、概括的能力,感受分数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

  【讲学重点】

  理解分数的意义,认识分数单位。

  【讲学难点】

  理解、抽象出单位“1”。

  【讲学过程】

  在三年级,我们曾经分两次认识分数。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在以前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分数。

  一、预习·导学

  复习回顾:

  1.你能举例说说什么是分数吗?

  2.你已经知道了那些有关分数的知识?

  刚才同学们已经回答出许多有关分数的知识,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分数:分数的意义。(板书课题)

  3.整数、小数都有计数单位,例如:整数9的计数单位是( ),9里面有( )个( ),0.9的计数单位是( ),0.9里面有( )个( )。

  二、互动·研讨

  1、出示例1组图

  (1)提问:你能用分数表示各图中的涂色部分?

  (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后回报所填写的分数)

  (2)你认为这些图中分别是把什么平均分的?平均分成了几份?用分数表示的是其中的几份?

  在学生回答的同时,教师指出:一个饼可以成为一个物体,一个长方形是一个图形,“1米”是一个计量单位,而左起第四个图形是把6个圆看作一个整体。

  (3)出示 。

  猜一猜: 是把( )平均分成3份,表示这样( )份的数。

  学生讨论交流,班内汇报。

  说明:一个物体、一个图形、一个计量单位或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我们把它叫做单位“1”。提问:(1)在这几个图形中,分别是把什么看作单位“1”的?

  (2)分别把单位“1”平均分成了几份?用分数表示这样的几份?

  (3)从这些例子看,怎样的数叫做分数?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小结: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教师相应地板书。

  (4)做练习六的第2题。

  先让学生在每个图里涂色表示 ,后展示学生的作业,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提问:同样是 ,为什么涂色桃子的个数不同?

  2.认识分数单位。

  谈话:整数、小数都有计数单位,分数也有分数单位。例如:5/8里有5个1/8,5/8的分数单位是1/8,3/7、1/5、1/2呢?

  提问:你能说说什么是分数单位吗?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引导揭示。

  (1)试一试:

  学生先自己试说,交流时,同桌两人合作回答,一人说分数,另一人说它的分数单位,各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2)完成“练一练”。

  提问:各图中的涂色部分怎样用分数表示?请大家在书上填空。

  学生汇报所填分数,选择地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提问: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是多少?各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三、练习·巩固

  1、自我检测。

  指名读题,并说出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

  提问:每个分数的分母与分数单位有什么关系?

  (2)5/9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 )份,表示这样的( )的数。

  (3)把6只熊猫玩具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3份,2只熊猫是这个整体的——,4只熊猫是这个整体的——。

  2、快速抢答。(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涂色部分)

  ( ) ( )

  ( ) ( )

  3、仔细推敲。(用下面的分数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对不对?)

  2/4 4/5 3/9

  1/3 1/4

  4、数形结合

  5、点击生活。(说出每个分数所表示的意义。)

  1、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2、 计算小数乘小数要注意什么?

  3、 小数乘小数与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8

  设计说明

  1.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

  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之一,它能加深学生对抽象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在本设计中,教师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操作的机会,学生通过分一分、算一算等活动,进一步体会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同时还可以进一步体会“分数乘整数时,分子和整数相乘,分母不变”的道理。

  2.实现数学学习的个性化。

  本设计充分挖掘学生潜力,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联系已有知识经验,自主探究计算方法,极大程度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产生了多种算法,让学生通过尝试、感悟、体验、探索,总结出“能约分的先约分,再计算比较简便”这一最优的计算方法。学生自主构建知识,充分体现了“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的理念。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彩色纸 剪贴画 长方形纸条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及其计算方法

  ⊙复习引入,提出问题

  1.把8+8+8+8+8改成乘法算式。(8×5)

  2.把0.5+0.5+0.5改成乘法算式。(0.5×3)

  3.列式计算。

  (1)5个12是多少?(12×5)

  (2)12个1.5是多少?(1.5×12)

  4.提出问题。

  师:3个是多少,能不能用算式×3来表示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分数乘法。

  (板书课题: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及其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整数乘法和小数乘法,引出分数乘法问题,不仅自然地过渡到下一个环节,而且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探究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初步感知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课件出示问题:1个

  占整张纸条的.,3个

  占整张纸条的几分之几?

  (1)引导学生分析问题。

  你们打算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怎样获得最后的计算结果?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全班汇报。

  预设

  ①图示法计算。

  把一个长方形纸条看作单位“1”,把它平均分成5份,其中的一份就是一个

  ,是,3份就是3个,如下图:

  3个是。

  ②加法计算。

  求3个

  占整张纸条的几分之几,就是求3个相加的和是多少。

  列式:++==。

  ③乘法计算。

  通过尝试计算,发现结果和其他算法的结果相同,说明几个相同分数相加也可以用乘法计算。

  ×3=++===

  (教师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适时提问,引导学生完整表述计算过程)

  师:同学们真厉害!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分数乘整数。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9

  教学目标:

  1、了解并掌握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2、理解并掌握体积高级单位与低级单位间的化和聚。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准确地运用单位间的化聚法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

  体积单位进率和单位之间的互化。

  教学难点:

  复名数和单名数之间的转化。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教师提问

  (1)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板书:长度单位

  1米=10分米 l分米=10厘米 l厘米=10毫米

  (2)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板书:面积单位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l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2、口答填空,并说明算法和算理。

  (1)4米=( )分米=( )厘米

  算法:进率×高级单位的数

  (2)500厘米=( )分米=( )米

  算法:低级单位的数÷进率

  3、谈话引入:我们复习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进率,和高级单位和低级单位之间转换的方法,今天我们学习常用的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和单位之间的转化。(板书课题: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二、学习新课

  (一)认识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1、认识立方分米和立方厘米的关系

  (1)指导学生自学,出示自学提纲

  A、棱长是l分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B、棱长是l0厘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C、1立方分米与1000立方厘米哪个大?为什么?

  (2)学生分组汇报.教师演示动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l”

  因为l分米=10厘米,所以棱长是l分米的正方体也可看作棱长是10厘米的正方体.

  1分米× l分米× l分米=1(立方分米)

  10厘米× l0厘米×l0厘米=1000(立方厘米)

  (3)板书: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2、推导立方米与立方分米的关系.

  (1)教师提问:请同学们猜想一下立方米与立方分米之间有什么关系?用什么方法可以验证你的想法是否正确呢?

  (学生分组讨论,汇报)

  (2)(演示动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2”)

  棱长是1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米.而1米=10分米,所以棱长是l米的正方体可以划分成1000个棱长是l分米的小正方体,即1000个体积为l立方分米的正方体。

  板书:l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3)思考:1立方米等于多少立方厘米呢?

  3、小结: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l000.

  4、比较: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及进率,比较它们有什么不同处?(名称、进率两方面)

  (二)体积单位的.互化(演示课件“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1、出示例3:8立方米、0.54立方米各是多少立方分米?

  8立方米=( )立方分米

  0.54立方米=( )立方分米

  教师:看一看问题是从高级单位向低级单位转换,还是低级单位向高级单位转换?

  想:因为l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8立方米有8个1000立方分米

  列式:1000×8=8000,填8000

  (第2题同上理)1000×0.54=540,填540

  2、出示例4:3400立方厘米、96立方厘米各是多少立方分米?

  3400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

  96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

  教师:审题时首先要注意什么?试说出这两道小题的解答过程和算理。

  想:因为l000立方厘米为1立方分米,3400立方厘米中包含有多少个1000立方厘米,就有几立方分米,列式:3400÷1000=3.4,填3.4

  (第2题同上理)96÷1000=0.096填0.096

  3、教师:请对比说一说这两道题有什么不同?

  板书

  高级单位→低级单位,用进率×高级单位的数。

  低级单位→高级单位,用低级单位的数÷进率。

  4、教师:想一想,体积单位间的转化与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面积单位的转化有什么相同处与不同处?(换算的方法相同,但进率不同)

  (三)练习

  1、2立方米80立方分米=( )立方米

  提示:哪部分需要转化?没转化的部分如何办?

  板书:2+80÷1000=2+0.08=2.08,填2.08

  2、5.34立方分米=( )立方分米( )立方厘米

  提示:哪部分可以直接填?哪部分需要转化?

  板书:1000×0.34=340,填5和340

  3、3.09立方米=( )立方米( )立方分米

  老师:从上面三道题的解答中,你们有什么体会?(复名数与单名数的互化,除了要注意是由高级单位向低级单位转化还是低级单位向高级单位转化外,还要注意审清题中哪一部分需要转化)

  (四)练习解决实际问题.

  出示 一块长方体钢板长2.2米,宽1.5米,厚0.01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方法一:2.2×1.5×0.Ol=0.033(立方米)

  0.033立方米=33立方分米

  方法二:2.2米=22分米 l.5米=15分米 0.01米=0.1分米

  22× 15×0.1=33(立方分米)

  答:这块钢板的体积是33立方分米

  三、巩固反馈.

  1、口答填空,说出计算过程

  0.9立方米=( )立方分米

  540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

  38立方分米=( )立方米

  4立方分米50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

  10.35立方米=( )立方米( )立方分米

  2、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0.5立方米=500立方厘米( )

  2.6立方分米=2立方米60立方厘米( )

  四、课堂总结.

  1、体积单位的进率。

  2、体积单位的转化方法。

  五、课后作业.

  1、4平方米=( )平方分米 4立方米=( )立方分米

  2、5平方米=( )平方分米 2.5立方米=( )立方分米

  3、0.3立方分米=( )立方厘米 l.08立方米=( )立方分米

  4600立方分米=( )立方米 3450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

  板书设计:

  进率×高级单位的数

  低约单位的数÷进率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0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2、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尝试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尝试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课时安排:约 2 课时

  课时1找次品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34-13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认识“找次品”这类问题的基本解决手段和方法。

  2、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3、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让学生初步认识“找次品”这类问题的基本解决手段和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教学难点:观察归纳“找次品”这类问题的最优策略。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电脑出示图片:美国第二架航天飞机,再出示它爆炸的图片。

  电脑解说:1986年1月28日,美国第二架航天飞机“挑战者”号在进行飞行时发生爆炸,价值12亿美元的航天飞机化作碎片坠入大西洋,造成世界航天史上最大的悲剧。据调查,这次灾难的主要原因是生产了一个不合格的零件引起的。

  师:可见,次品的危害有多大,在生活中常常有这样一些情况,在一些看似完全相同的物品中混着一个质量不同的,重一点或轻一点的物品。需要想办法把它找出来,我们把这类问题叫做找次品。

  师:下面我们一齐来研究找次品。

  出示课题:找次品

  二、初步认识“找次品”的基本原理

  1、自主探索。

  a 出示口香糖:老师这儿有三盒口盒糖,其中有一盒是吃了两粒的,你说有什么办法帮忙将它找出来吗?

  师:对,我们可以用天平来帮忙找出次品。

  让生根据讨论题同桌互相说说方法:

  电脑出示:同桌说说:(1)你把待测物品分成几份?每份是多少?(2)假如天平平衡,次品在哪里?(3)假如天平不平衡,次品又在哪里?

  b 学生汇报方案并上台边讲边在天平演示。

  师据生回答板:3(1,1,1) 1次

  2、老师又拿来了两盒口香糖,和前面的三盒混在一起,你还能用天平将那盒吃了两粒的口香糖找出来吗?

  a 出示:小组讨论:(1)你把待测物品分成几份?每份是多少?(2)假如天平平衡,次品在哪里?(3)假如天平不平衡,次品又在哪里?(4)至少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来?

  让生根据讨论题在学习小组讨论交流,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小组其他成员听。

  b 学生在投影上演示,边演示边讲。

  师据生回答板:5(2,2,1) 2次

  5(1,1,1,1,1) 2次

  三、从多种方法中,寻找“找次品”的最佳方案 “9”“刚才大家都很聪明,都能在几盒口香糖里找出轻的那盒次品来,那如果有的次品是比是重一些的,那你又能不能把它找出来呢?”

  1、课件出示例2,有9个零件,其中有一个是次品(次品重一些),用天平称,至少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来?

  让生自己审题,并找出重点、关键的词语,课件用点标出重点词语:次品重、至少、一定。

  2、让学生拿出九个正方体,把它当作这几个零件,自己根据刚才的讨论题,说说方法,如果想到有几种方法的,都将方法说出来。

  然后让生说说方法,师据生回答板:

  零件个数 分成的份数 保证能找出次品的次数

  9 3(4,4,1) 平

  不平4(2,2) 不平2(1,1) 3次

  9 3(3,3,3) 平 3(1,1,1)

  不平3(1,1,1) 2次

  9 5(2,2,2,2,1)平(2,2)平 不平2(1,1)

  不平2(1,1) 3次

  9 9(1,1,1,1,1,1,1,1,1) 4次

  2、观察分析,寻找规律。

  “好,刚才我们在9个零件里找次品,方法就有四种了,如果待测物品更多一些,那方法也会更多,如果每次都这样找的.话就比较?(麻烦、复杂)对,那我们能不能找出一些规律呢?”

  “同学们观察表格,那种方法最简便、最快的?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来?”

  “那这种方法我们分成几份?是怎么分的?”(分成三份,并且平均分)

  “是否所有“找次品”的问题中,都可以将物品平均分成三份呢?”(不是)

  “对,有的数能平均分成3份,如:6、9、12、27等。有的数不能均分成3份,如5。”

  “我们看看前面的5的例子,(师指板5(2,2,1)),我们要分成三份时要分得尽量怎样?”(要分得尽量平均)

  然后再让学生小组讨论:找次品的最好方法是怎样?

  (1)把待测物品分成几份?

  (2)假如待测物品不能平均分,怎么办?

  据生回答出示:最好方法:一是把待测物品分成三份;

  二是要分得尽量平均。

  3、练习:如果零件是10个,你认为怎样分最好?

  让生思考后回答,师电出:10(3,3,4)

  如果零件是11个呢?11(4,4,3)

  四、看书质疑

  五、练习:

  书本第136页的第2题

  六、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请跟同桌交流交流。”

  师全课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是学了如何找次品,那找次品的最好方法是什么?

  “同学们这节课上得不错,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希望同学们多观察、多思考,从而发现更多知识。”

  七、板书设计:

  找次品

  最好方法:一是把待测物品分成三份;

  二是要分得尽量平均。

  3(1,1,1) 1次 零件个数 分成的份数 保证能找出次品的次数

  5(2,2,1) 2次 9 3(4,4,1) 平

  5(1,1,1,1,1) 2次 不平4(2,2) 不平2(1,1) 3次

  9 3(3,3,3) 平 3(1,1,1)

  10(3,3,4) 不平3(1,1,1) 2次

  9 5(2,2,2,2,1)平(2,2)平 不平2(1,1)

  11(4,4,3) 不平2(1,1) 3次

  9 9(1,1,1,1,1,1,1,1,1) 4次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根据统计表正确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分析,对数据的变化做出合理的推测,并能提出和解决数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已有的统计经验迁移学习单式折线统计图。通过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比较,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优势。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数据和合理推测能力。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教学重点:

  认识单式折现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优势。会看、会绘制折线统计图,并能够根据折线统计图提出和解决数学问题。

  教学难点:

  感悟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对数据的变化做出合理的推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谈话:同学们喜欢机器人吗?参加过机器人大赛吗?没有也没关系,以后会有机会的。在中国,自20xx年起,每年都会举办一次全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记得在第一届大赛时,全国的参赛人数仅为200。不过后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青少年中敢于进行科技创新的人才越来越多,参加机器人大赛的人也越来越多。在20xx年时,已有约1100名选手,参赛队伍是426支;到20xx年,参赛队伍达到了499支。老师还查询了其他几个年份的参赛队伍数量,大家请看。(教师边说,边通过课件出示统计表)

  二、复习旧知──条形统计图

  1、教师:请同学们思考,从统计表里你得到了什么信息?(学生回答)教师:刚才说的信息,大家能用我们学过的'统计图表示出来吗?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根据数据的情况,第一个起始格应该表示多少?接下来一格代表多少合适呢?

  2、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条形统计图。(课件演示)

  3、教师:观察完成的条形统计图,哪一年参赛的队伍最多?哪一年参赛的队伍最少?这些问题都一目了然了。如此看来,条形统计图比统计表更加清楚、直观。

  【设计意图】

  通过复习条形统计图的知识,为学习折线统计图做好准备。

  三、探索新知

  1、认识折线统计图

  (1)课件出示折线统计图。教师:有一种比条形统计图更加强大的统计图,同学们想不想认识一下?请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

  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参赛队伍统计图(20xx-2011年)。

  教师:统计图还可以这样画。这种统计图叫做折线统计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折线统计图的知识。(教师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2)初步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绘制过程。教师:我们首先来观察一下折线统计图的横轴与纵轴,与条形统计图相比,它们相同吗?(学生回答相同)

  教师:想知道其中的折线是怎样画出来的吗?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教师边介绍边描点,最后把这些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会判断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了解倍数与因数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经历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等学习过程,培养合作能力以及创新意识。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在探究倍数与因数关系过程中,感受相互依存的关系,培养学生乐于探索与交流的情感品质。

  二、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倍数与因数的含义

  三、教学难点

  理解倍数和因数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会找7的倍数。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师:一起来看大屏幕,这是国庆xx周年大阅兵的视频,让我们再次祝祖国妈妈生日快乐。视频中这么多的方阵,你们有什么感受?

  师:是的,我们的祖国很强大,祝福我们的祖国永远繁荣昌盛。

  师:接下来老师选取了阅兵中的两个方阵,你们知道每个方阵各有多少人该怎样计算么?

  师:你举手最快,你来黑板上进行板演吧。

  师:非常好,第一个方阵列式为:94=36(人),第二个是57=35(人)。你书写的清晰准确,字写的整洁大方,值得我们点赞。

  师:下面我们一起看黑板上的算式,你们知道它们每个数之间的关系么?

  师:我看很多同学露出了疑惑的表情,那带上你们充满智慧的小眼睛,我们一起开启今天的行程吧。《倍数与因数》

  二、新授

  师:接下来我们一起观察第一个算式94=36,我们会说36是9和4的倍数,9和4是36的因数。

  师:那么根据57=35这个算式,你们能说出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么?

  师:靠窗的同学,你来说说。

  师:你觉得35是倍数,5和7是因数。你的声音很洪亮,同学们,你们同意么?

  师:大家都摇摇头,我听见有人说35是谁的倍数,5和7又是谁的因数呢?师:同学们,你们的数学眼光可真敏锐啊。是的',这里我们应该这样说:35是5和7的倍数,5和7是35的因数。在说倍数与因数关系时,不能单独说谁是倍数,谁是因数。

  师:同时还需要我们注意,这里我们只要自然数(0除外)的范围内研究倍数和因数。你们现在明白了么?

  师:下面一起来看老师大屏幕中的两个算式253=75,205=100,再来说一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吧。

  师:第一排的同学,你来试试。

  师:说的完全正确。75是25和3的倍数,25和3是75的因数。你的发言得到了同学们的认可。

  师:最后一排的同学,你已经迫不及待了,你来。

  师:100是20和5的倍数,20和5是100的因数,说的真准确,不愧是我们班的数学小能手。

  师:我们在表述倍数与因数关系时一定要注意,由于因数与倍数是相互依存的,所以应该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同学们,你们学会了么?

  师:都说这么简单啊,下面请看大屏幕这个问题,上面哪些数是7的倍数,你们还可以完成么?独立思考后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

  师:第四小组通过计算发现7=71,14=72,77=711。所以7、14、77是7的倍数,其余的不是。

  师:很好,你们是利用今天的倍数与因数的关系解决的。你们组分工明确,积极合作,值得我们学习。

  师:哪一组还有不同的方法么?师:第七小组,你们派个代表来说一说。

  师:哦,太棒了,14÷7=2,14是7的2倍,17÷7=2......3,17不是7的倍数。

  师:集体的力量大于一切,你们已经给了最好的证明。

  师:你们是利用除法去解决的,可以整除的就是7的倍数。其实在倍数与因数的关系中,如果商是整数且没余数的情况下,我们也可以说被除数是除数和商的倍数,除数和商是被除数的因数。

  三、巩固

  师:下面检验你们知识掌握多少的时刻到了,你们敢接受老师的挑战么?来看大屏幕上的练习快快完成吧。

  师:好了,同桌之间相互检查,看一下老师屏幕中的答案和你们的一样么?

  师:都一样啊,恭喜同学们闯关成功。看着同学们自信满满的样子,老师知道你们一定掌握了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了。

  四、小结

  师:愉快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不知不觉一节课就要结束了,同学们,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师:你一直没有举手,你能来试着说一说么?你知道了倍数与因数的关系。

  师:那你能具体说说么?

  师:哦,你知道了由于因数与倍数是相互依存的,所以应该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不能单独说谁是因数,谁是倍数。你知道的可真多啊。老师期待你下一节课更精彩的表现。

  师:你已经迫不及待想要发言了,你来。你知道了如果商是整数且没余数的情况下,我们也可以说被除数是除数和商的倍数,除数和商是被除数的因数。你还发现不仅乘法可以找到倍数与因数的关系,除法也可以。你这一节课很充实。

  师:同学们都有自己的收获,是的,数学知识就来源于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孩子们带上你们充满求知的双眸,一起探索更美丽的数学,一起经历更美好的生活吧。

  五、作业

  师:课下完成课后练习,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找一找今天所学的知识在生活中会有哪些应用?

  六、板书设计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3

  教学要求:

  1、结合天平示意图,在观察、用式子表示数量关系、归纳、类比等活动中,经历认识等式和方程的过程。

  2、了解等式和方程的意义,能判断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能根据具体的情境列出方程。

  3、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激发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点:等式和方程的意义,能判断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

  教学难点:等式和方程的意义

  教学用具:简易天平、砝码、标有“20"、“30'和“?”的方木块、

  教学过程:

  一、看图写算式

  1.师生逐个观察天平示意图,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的.数量关系。

  2.让学生观察写出的6个式子,说一说这些式子可以怎样分类。师生共同归纳

  二、等式和方程

  1.教师结合算式介绍等式。

  2.让学生观察等式,说一说这些等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3.介绍方程的概念。

  4.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样的式子是方程。

  三、方程与等式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加以引导,使学生明确:等式包括方程,等式的范围比方程的范围大;一切方程都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回答。说一说是怎样判断的。

  四、试一试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回答。说一说是怎样判断的

  五、练一练

  第1题,先让学生看懂图,再尝试列方程。

  第2题,让学生先读懂图,再试着列出方程。

  第3题,由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六、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板书设计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教学后思: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什么是等式什么是方程,以及等式与方程之间的关系。我在教学中也准确把握了这一点,依次教学了这三个知识点。这三个知识点看上去也很简单,如果做练习应该不会出什么错,可是课后练习我发现这类的问题学生的正确率并不是我想象的百分之百。

  课后,我反思在教学概念知识时,不仅要教学概念本质内容,还要抓住概念现象对学生进行训练,这样,更容易和轻松的做好练习。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4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和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图形面积、乘除法、方程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以及与同伴交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会用小块方砖铺满某个平面。

  教学难点:

  计算铺满某个平面需要多少块方砖,多少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小明家买了一套新房。近期,家里要装修了。妈妈让小明设计自己的卧室怎样铺地砖。今天就请同学们来帮小明出出主意,和小明一起来研究一下铺地砖中的数学问题。(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一)算卧室面积

  1、买地砖之前要了解哪些相关知识?

  2、小明卧室地面的长和宽分别是4m和3m,你们能帮他算算他的卧室有多大吗?

  (二)分小组讨论,并填写表格

  所需地砖的数量,所需钱数

  40厘米×40厘米

  30厘米×30厘米

  (三)汇报交流方法

  1、学生汇报交流

  2、得出结论

  3、算一算

  小明爸爸、妈妈的房间面积约为18平方米,用边长为40厘米的正方形地砖铺地面,至少需要多少块这样的地砖?需要多少钱?你能帮小明算算吗?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学生上黑板板演。

  三、巩固新知,练习反馈。

  四、全课总结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5

  教材理解

  按照全套教科书的安排,本课时学生开始学习第三种图形变换——旋转。此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平移与轴对称两种图形变换,对图形变换具备一定的认识。在学生对平移、轴对称、旋转概念及其性质都有一定的了解后,课本又综合运用这些图形变换的性质进行图案设计。

  设计理念

  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为此在本节课中我采用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与教师启发引导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学情简介

  学生已经学习了平移与轴对称,对于图形的变换已经有所认识。从平移与轴对称的学习来看,学习一种图形变换大致包括以下内容:⑴通过具体实例认识这种图形变换;⑵探索这种图形变换的性质;⑶作出一个图形经过这种变换后的图形;⑷利用这种图形变换进行图案设计;⑸用坐标表示这种图形变换。本章“旋转”的教学也是从以上几个方面展开。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

  2.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3.让学生体会图形变换在生活中的应用,利用图形变换进行图案设计,感受图案带来的美感和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在方格纸上旋转90°的特征和性质。

  教学难点理解、掌握在方格纸上旋转90°的特征和性质。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讨、点拨式教学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要想把旋转现象描述清楚,应该怎么说?

  2.钟表上分针从12转到6,转了多少度?这时时针转了多少度?

  二、新课讲授

  1.探索旋转图形的特征和性质。

  (1)教师用课件出示教材第84页例2三角形绕点O顺时针旋转90°的图形。

  教师:刚才观察三角形的旋转过程你发现了什么?你怎样判断三角形是绕点O顺时针旋转了90°?

  组织学生观察,并在小组中交流讨论。

  (2)三角形旋转后,三角形有什么变化?

  教师再次演示风车旋转的过程,让学生观察。然后组织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讨论并汇报。(教师注意引导)

  小结:通过观察,我们发现风车旋转后,不仅是每个三角形都绕点O顺时针旋转了90°,而且,每条线段,每个顶点,都绕点O顺时针旋转了90°。

  (3)揭示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教师:从画面中,我们能清楚地看到三角形旋转后,位置都发生了变化,那什么是没有变化的呢?

  ①三角形的形状没有变;

  ②点O的位置没有变;

  ③对应线段的'长度没有变;

  ④对应线段的夹角没有变。

  如果我们将三角形在旋转后的基础上,继续绕点O顺时针旋转180°,那么三角形应该转到什么位置?

  2.学习画出旋转后的图形。

  (1)教师出示教材第84页例3。

  教师:怎样画出三角形绕O点顺时针旋转90°后的图形呢?

  组织学生先在小组中讨论交流:是怎样旋转的?应该怎样画出旋转后的图形?

  学生汇报时可能会说出:

  ①先画出点A′,OA′垂直于OA,点A′与O的距离是6格;

  ②再用同样的方法画出点B′;

  ③然后把点OA′,OB′,A′B′连接起来。

  (2)组织学生在课本上画一画,然后相互交流检查。

  3.完成第83页“做一做”。

  4.完成课本第84页下面的“做一做”。

  先放手让学生独立画。再全班汇报交流,最后教师小结。结合生活中的数学介绍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课堂作业

  1.完成第85~86页练习二十一第4~6题

  (1)第3题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有关对称、平移和旋转变换的知识进行判断,注意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美,体会图形变换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第4题练习时,可以放手让学生设计,再进行交流,要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进一步理解旋转的特点和性质,体会旋转所创造的美。

  2.完成练习二十二第1~3题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日常生活中的图形丰富多彩,图形的变换千姿百态,如何在一堂课的时间里让学生透过各种纷繁的现象理解数学的本质,课堂如何发挥它的最佳效益,怎样让学生理清知识发生的脉络成为课堂知识的主动接收者,这是我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努力想突破的。

  因此在教学中我主要遵循以下教学原理:

  1、活动原理。即整堂课都是由师生的共同活动组成,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各种学习尝试,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休,课堂成为学生思维发生、发展的平台。

  2、序进原理。即教学过程既符合知识的发生进程,又符合儿童认知规律。根据这个原理,我设计了从“具体”→“抽象”→“具体”→“抽象”的思维发展过程。先从生活中的实例中来,再到头脑中的模糊感知,再实践操作,再抽象出数学模型,再用作具体练习。

  3、反馈原理。通过探索和练习的设置,及时让学生理解知识并起到矫正的作用。

  在这堂课上,鼓励探索我觉得是最重要的。教给学生学习的兴趣远远大于教给他知识。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1-23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优秀06-28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1-27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推荐)05-15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文案01-22

北师大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1-06

西师大版五年级下册《通分》数学教案01-17

沪教版五年级下册《方程》数学教案01-17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优秀大全2篇05-08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