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华体会电子竞技 通知工作总结华体会体育2串1 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时间:2024-05-16 09:03:36 教案 我要投稿

(荐)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作为一名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荐)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

  教学内容:

  北师大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认识图形》中的第一课时《认识角》。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角的过程,直观认识平面图形的角,初步发展空间观念。

  2、结合直观操作活动,了解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

  教学重点:

  让学生初步地认识角。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探索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三角板、活动角。学生准备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一年级的时候我们已经学过了很多的平面图形,你还记得吗?知道的请大声说出他们的名字。(教师出示课件,逐个出示图形) 全体学生齐说: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

  师:在这些图形中有一个图形和其它四个不一样,它是谁呢?

  生1:圆。

  师:说说你的理由,为什么?

  生1:圆没有角。

  师:你真聪明!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角。(板书课题:认识角)

  二、探索新知

  (一)找角直观感知角。

  师:你身边的哪些物体上面有角呢?谁愿意来说一说。

  生:数学书上有角。

  生:黑板上有角。

  生:三角板的上面有角等。

  师:请你用手指一指。(教师注意动作的引导和示范。)

  师:老师这也有几个物体,请你仔细观察一下,它们上面有角吗?

  师:(出示课件:剪刀)你在剪刀的什么地方发现了角?给老师指一指。 (教师注意动作的引导和示范。)

  师:(出示课件:钟面)钟面上的角藏在哪儿?

  生:时针和分针组成了一个角。

  师:(出示课件:红领巾)红领巾的'角呢?

  师:哦,原来角就是这个样子的。

  (二)认识角

  1、抽象出角的概念。(出示课件:从屏幕中的剪刀、三角板、闹钟等实物图中抽象出各种角,电脑闪烁出)。

  2、观察角,教学角的各部分名称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角,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生:角有一个尖尖的地方,还有2条直直的线。

  师:这些尖尖的地方叫做角的顶点,直直的线叫做角的边。

  边 { 板书:顶点 边(直直的线) } (尖)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教学内容:

  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49~51的例题和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使学生了解24时记时法,会用24时记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个时刻。

  2.使学生在认识24时记时法的过程中,体会24时记时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时间观念,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猜一猜

  1.播放新闻联播片头音乐,让学生猜是什么节目,在什么时刻播出。

  2.呈现新闻联播片头视频,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初步揭题。

  3.出示电视节目预报表,让学生尝试着说说各自的理解。

  二、比一比

  1.分组研究两种记时法有什么不同,讨论喜欢哪种记时法。

  2.比较两种记时法的相同点,初步了解转换方法。

  三、互换

  1.学习把24时记时法转换成12时记时法。

  2.学习把12时记时法转换成24时记时法。

  四、强化零时

  1.出示直线,指出用这条直线表示时间,要求在直线上表示今天的一些时刻。

  2.讨论一天的时间从几时开始。

  3.小组讨论关于0时的几个问题。

  五、回顾与质疑

  1.回顾上述学习过程,让学生谈谈收获。

  2.引导学生进一步质疑。

  六、应用

  1.讨论银行营业时间。

  2.讨论火车票上的发车时间,以及去火车站的时间。

  七、游戏

  用手臂表示指定的时刻。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通过看一看、比一比、摸一摸的方式,让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并在活动中获得关于它们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初步形成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表象。

  3.通过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概括能力、自学能力和估测能力。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使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点:

  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面积单位并建立正确的表象。

  教学难点:

  1.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确表象。

  2.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教学课件和1平方米的正方形纸,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长25厘米、宽15厘米的长方形,另一个长35厘米,宽10厘米的长方形。

  学具:每四人一组,长25厘米、宽15厘米的长方形;长35厘米、宽10厘米的长方形各一个,每组一袋学具,内有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学具若干;每个学生面积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学具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充分感知面积的意义

  同学们,今天钟老师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来学习。大家有信心来上好这节课吗?有信心的话咱们同桌之间击个掌,(孩子们击掌)我也来(老师加入学生的.击掌中,从第一排开始从左向右依次与学生击掌,停留在与一个学生击掌的过程中)。老师的手掌面大还是他的大?(学生进行比较)同学们,请把你的'手掌轻轻地放在数学书的封面上,比比看,数学书的封面大还是手掌面大。(学生进行比较)摸一摸桌面,比一比,桌面大还是数学书的封面大。比比看,桌面大还是黑板面大(师比黑板),比一比,教室地面大还是黑板面大。

  师:刚才我们说手掌、数学书、黑板、教室地面都是物体,他们有的大,有的小,像这样物体的表面的大小,这是他们的面积(板书:物体的表面的大小就是他们的面积)。今天我们来研究面积(板书课题:面积)

  师:谁能举例说说什么叫面积?(师拿出数学书摸数学书的封面)如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

  如:我们刚才摸的课桌表面的大小就是课桌的面积;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就是……

  2感受封闭图形的面积。

  物体的表面有大小,平面图形有大小吗?

  课件出示:

  选一组你喜欢的图形涂上颜色,比较这组图形的大小,说说在比较中你发现了什么?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吨重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能进行重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

  教学难点: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及吨与千克的换算

  教学工具

  ppt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以旧引新

  1、出示苹果,让学生说一说一个苹果的重量是250(),一筐苹果的重量是15()?

  2、千克、克是我们以前学过的质量单位,克与千克之间有什么关系呢?(1千克=1000克)。

  3、一车苹果的重量是2()

  导入新课,揭示课题《吨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研究问题

  1、直观感知,初步认识“吨”。

  (1)出示教材例题,集装箱,火车车厢,汽油

  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t)作单位。

  (2)让学生根据对吨大致的了解及课外资料的补充说说生活中那些物体通常使用“吨”来作单位。

  (3)课件展示:卡车、火车车厢、轮船、飞机、鲸鱼、楼房等,用“吨”作单位比较合适。

  提问:通常以“吨”作单位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呢?

  ①学生分小组观察讨论

  ②学生分小组交流汇报

  ③师生合作得出结论:通常大件物体及较重的物品“吨”来作单位。

  目的:用课件出示图片,丰富了感性材料的种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再发挥小组合作学习,得出结论。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2、认识千克与吨之间的关系

  (1)小组同学互相背一背,感受它们的重量。

  ①学生汇自己的体重。

  ②小组同学互相背一背

  ③说说自己的感受。

  ④感受1吨

  (2)课件出示1袋100千克的大米。

  提问:需要几个同学才能抬起来?(8个)

  (课件演示)请同学们观察:有这样的几袋大米?(10袋)提问:1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大米重多少千克?(1000千克)板书:1000千克。

  你是怎样想的?100千克的大米需8个同学抬起来,那1000千克的大米需多少个同学才能抬起来?(80个)。说明1000千克的大米的重量比较重。

  通过小组同学反复掂物体的重量,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亲自经历和体验,感受物体的实际重量。迁移出1吨的重量。

  师引导:每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大米重1000千克,就是1吨。

  即:1吨=1000千克。师补充板书:1吨=1000千克

  (3)巩固千克与吨之间的关系。

  师生做个猜体重的游戏。请同学们猜一猜老师的体重大约有多少千克?(50千克),如果平均每个老师的体重按50千克计算,那有多少个老师的体重合起来是1吨?你是怎样想的?

  (4)填空练习:三年级同学平均每人体重按25千克计算,40个同学的体重是()千克,是()吨。

  三、看书质疑

  学生自己看书,标出重点语句和不懂的地方,然后解答。

  四、多层练习,巩固深化。

  1、说一说,日常生活中什么情况下用吨作单位。

  2、在()里填上适当的数,使每种东西的总重恰好是1吨。

  3、想一想,填一填

  一条鲸鱼的重量是6000千克,是()吨

  一辆卡车载质量5吨,也就是()千克。

  五、合作总结,解决问题

  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知道了些什么?同学们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希望同学们能够用所学习的知识不断地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数学概念知识课,在概念教学过程中,我运用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巧妙的设置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的各类情景,让学生在丰富的生活情景中,掌握理解“吨”的概念。从而突破这节课的难点。接着我利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还可以应用于生活的乐趣。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

  一、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周长

  1、剪一剪,初识一周边线

  秋天的树叶色彩缤纷,形状各异,每一片叶子都是秋姑娘写给我们的信。老师也收到了秋姑娘送给我的一片树叶。

  师:你能帮我剪下来吗?可以怎么剪?(师引导突出一周边线)

  师:一定要从他指的这个点开始剪吗?

  小结:从哪里开始剪都可以,只要沿着树叶一周的边线,最后回到起点就行了。

  (请学生剪下树叶)

  2、描一描,再识一周边线

  老师这儿还有一片树叶,你能一笔描出它一周的边线吗?[板书:一周边线]

  3、比一比,初步认识周长

  师:这两片树叶一周的边线一样长吗?

  对呀,边线是有长度的,有的边线长一些,有的短一些。树叶一周边线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完成板书]

  二、结合身边实例,认识物体表面的周长

  1、摸一摸,围一围,说一说

  (1)用掌心摸一摸我们坐的课桌的表面。这个课桌面也是有周长的,用手指围一围课桌面的周长在哪里。谁能说说什么叫课桌面的周长?(课桌面一周边线的长度是课桌面的周长)

  (2)拿出数学书,摸一摸数学书的封面。数学书封面的周长在哪里?比划给同

  桌看。什么是数学书封面的周长?(数学书封面一周边线的长度是数学书封面的周长。)

  2、辩一辩,找一找,深化理解

  (1)出示一个苹果,这个苹果的周长在哪里?

  师:苹果是个立体物体,不好表示周长。但是如果我们把苹果切开,就露出了一个切面,像这样的平面就有周长。

  谁来指一指苹果切面的周长?

  (2)找一找你身边,哪里还能找到周长?

  生:黑板面的周长,门表面的周长等

  (3)小结:刚才我们认识的这些都是物体表面的周长。其实很多平面图形上也有周长。

  (设计意图:对“周长”概念的建立,我设计首先是认识物体表面的周长,进而认识平面图形的周长。其中通过一个立体苹果实物,让学生理解,周长是指物体“表面”一周边线的长度,潜移默化中,起到了物体表面与平面图形这两方面的纽带作用。)

  三、注重操作辨析,探索平面图形的周长

  1、操作交流中认识平面图形的周长

  师:描出这些图形的周长,并说一说什么是它的周长

  (几人板演,其它学生完成在书本62页)

  2、变式析辨中加深平面图形周长的认识

  师:你们看,房子图上开了一扇门,现在这个图形的周长和原来一样吗?变得怎样了?

  学生辩论后明确,周长变了,变长了。

  师:呀,房子图上又开了窗,现在这个图形的周长和开了门的房子图相比,变了吗?

  学生辩论后明确:周长没变。

  明确:图形的周长只和外面一周边线的长度有关,与图形里面的线段无关。

  师:这也是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认识吗?它有周长吗?为什么?

  学生辩论后明确:没有周长,因为从起点围,围不到一周。

  师:添上什么它就也有周长了?

  生:

  总结:看来,只有怎样的平面图形才有周长?(起点和终点手拉手,封闭起来的图形只有周长)

  (设计意图:对三年级的`孩子来说,在描周长、剪周长的具体活动中并不能完全建立“周长”的概念,它还需要一定的观察、比较、思辨等思维活动的参与。怎样帮助学生建立较为丰富而深刻的“周长”概念呢?我设计了一个逐步递进的冲突情境——开门的房子、开窗的房子、以前学过的角,让学生在经历冲突的过程中深化对“周长”含义的理解。)

  四、自主动手操作、测量计算周长

  学到这儿,我们知道了物体表面有周长,封闭的平面图形也有周长。

  1、探索规则图形的周长测量计算的方法

  我想知道这个三角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你有什么好办法?同桌论讨商量。

  (用尺量,再计算)

  请两位同学合作到黑板上测量,其它同学在本子上算一算

  用量一量,算一算的方法可以知道这个三角形的周长,用这样的方法还可以知道黑板上哪些图形的周长?为什么?

  小结:用线段围起来的图形,都可以用尺直接量一量,再计算的方法得到周长。

  2、探索不规则图形周长测量的方法

  要是我想知道这片树叶的周长,可怎么办呢?同桌再商量商量(用线围一围,再量出线的长度)

  两位学生上台操作,得出这片树叶的周长大约57厘米。

  3、在图形的变化中体验周长的变化

  这是一个方格图,每个方格的边长是多少?

  (1)求一个方格的周长

  这个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在这个方格图中来求正方形的周长,我们既可以数,也可以算,都是求这个正方形所有边线的总和。

  (2)求3个方格的周长

  这个图形是由3个方格拼成的,你觉得这个图形的周长是多少?

  预设:12厘米、8厘米、10厘米

  师:答案不一样了,你支持哪种答案的说说你的理由。如果你不同意他的观点可以举手提问或反驳。

  师总结:通过刚才的辩论,我们进一步明白了图形的周长就是它一周边线的长度,要求周长,关键是找准图形的一周边线。

  (3)求4个方格的周长

  这个图形是由4个方格拼成的,你认为它的周长又是多少呢?你是怎么想的?

  有不同的答案吗?

  比较:这两个图形的周长都是8厘米,但是你看看它们形状一样吗?

  那你想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由3个方格拼成的图形并不是3个方格周长的总和。我利用这个“认识易错点”显现学生的真实思维过程,引发学生产生强烈的认知冲突,让学生在争辩中深入思考,从而强化学生对“周长”的正确认识,有效地避免了错误。)

  五、实践应用周长,积累测量经验

  今天,我们和周长交上了朋友,生活中哪些地方要用到周长呢?那就让我们来执行几项任务吧。

  1、先请4人小组的组长来抽取任务

  2、在做任务时可能需要一些工具(软尺,米尺等)可以由组长到工具角借,请工具管理员介绍工具的用法3、小组合作,教师指导

  1号任务:测量一元硬币的周长

  2号任务:测量课桌面的周长。

  3号任务:小组内选一位同学,测量它的腰围

  4号任务:沿中间曲线剪开,想办法弄清楚剪开后两个图形的周长

  ①周长>②周长()

  ①周长<②周长()

  ①周长=②周长()(提示:可以直接比,也可以把图形剪开来比。)

  4、汇报交流

  5、教师评价,评选出“智慧小组”、“团结小组”、“文明小组”

  (设计意图:采用分小组来抽取任务的形式能较好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也使得小组间产生竞争意识,能更有效地完成任务。学生在自主测量物体和图形周长的过程中,经历观察、测量、计算和交流,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融入生活实际中去认识和理解,让孩子们在操作中经历,在经历中应用数学知识。)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4

  四边形的认识

  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第34—36页上的例

  1、例2,完成“做一做”中的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认识四边形,了解四边形的特点,并能根据四边形的特点对四边形进行分类。

  2、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精神。

  3、通过主题图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热爱运动、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找出四边形的特点。

  教学难点:

  根据四边形的特点对四边形进行分类。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吗?你喜欢什么运动?(对学生进行热爱运动、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思想教育。)

  2、这是什么地方?你看到了什么?(给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同桌说或小组说。)

  3、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许多图形。

  学生汇报、交流。

  4、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四边形”的知识。——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认识四边形)

  (1)下面的图形中,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就把它剪下来。(印发,每人一份)

  学生剪完后汇报,并说说理由。

  (2)小组讨论。

  你发现四边形有什么特点?

  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回答板书:

  四条直的边

  四边形有

  四个角

  (3)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身边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四边形的。

  2、教学例2。(给四边形分类)

  (1)把你剪下的四边形进行分类。(学生独立操作)

  (2)还有不同的分法吗?(小组交流)

  学生汇报,并说理由

  三、巩固应用。

  教材第36页的“做一做”中的第

  1、2题。

  四、全课小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学生汇报)

  2、今天我们学习了四边形,掌握了四边形的特点;还能根据四边形的边和角的特点给四边形分出不同的类型。

  华体会可以注销账号不 :

  一、关注学生在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

  《国家教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在本节课中我由光明小学校园场景图引入,即使学生感觉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使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和亲切感。

  在学习“四边形”之前,在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已有四边形的概念,如果由我直接交代四边形的特点,学生显然兴趣不大,正是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我设计了先让学生说一说,你认为四边形是怎么样的?先给学生一个想象的空间同时又能满足学生表现意愿,以此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接着通过“围一围,围出不同形状的四边形”来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活动空间,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动起脑筋,;然后让学生“找出四边形,用自己喜欢的颜色给四边形涂上颜色”,让他们感觉数学学习也是很轻松很有趣的。

  二、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使学生在获取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

  在教学四边形分类时,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并交流自己的想法,然后又安排学生动手量、比正方形和长方形的边,自主探索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发展。

  在整堂课中,使学生一直处于兴趣高涨的阶段。通过说一说、围一围、涂一涂、猜一猜等一系列活动,学生已一步步自己总结出四边形的特点,使课堂充满着探索的气息,让学生很轻松地在“玩”中学习。

  当然本节课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如在处理个别学生回答问题时不够机智,没有更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等,还有在课堂设计方面,还有待今后加强。

  第二课时

  平行四边形的认识

  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第37—38页上的内容,完成第37页上的“做一做”。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2、通过学生手动、脑想、眼看,使学生在多种感官的协调活动中积累感性认识,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探究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教学难点:让学生动手画、剪平行四边形。

  教学过程

  (一)认识平行四边形

  1、出示主题图。

  从图中你看到了哪些图形,指给同桌看。

  2、出示带有平行四边形的实物图片。

  师:它们是正方形吗?是长方形吗?(学生回答后,教师接着问。)

  师:它们有几条边?几个角?它们叫什么图形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这样的图形叫平行四边形。

  3、感受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1)让学生拿出三条硬纸条,用图钉把它们钉成三角形,然后拉一拉。(学生一边拉一边说自己的感受)

  (2)让学生拿出教师给他们准备的四条硬纸条,用图钉把它们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形,然后拉一拉。(学生一边拉一边说自己的感受)

  (3)小组讨论操作:怎样才能使平行四边形拉不动呢?

  学生汇报时,要说说理由。

  (二)掌握平行四边形。

  1、在钉子板上“钩”。

  你认为什么样的图形是平行四边形呢?在钉子板上围围看。(学生动手操作,然后汇报、展示)

  2、在方格纸上“画”。

  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学生动手操作,然后汇报、展示)

  3、折一折、剪一剪。

  你会剪一个平行四边形吗?(学生动手操作,然后汇报、展示并说说各自不同的剪法。)

  4、通过上面的活动,你发现平行四边形是一个什么样的图形?(小组讨论)

  (三)巩固平行四边形。

  1、课堂练习:完成练习九第1—3题。

  2、课外练习:完成练习九第5题。

  华体会可以注销账号不 :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因此,本节课我让学生把自己制作的长方形框架拿出来拉动后可以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引入新课,激起探究的兴趣。在探究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时,引导学生小组讨论: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的框架,比较一下,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再引导学生观察平行四边形,归纳、概括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让每个学生都有观察、操作、分析、思考的机会,提供给学生一个广泛的、自由的活动空间。当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在探索中初步发现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学生学得非常积极主动:数学教学活动要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因此在数平行四边形时,引导学生有序地进行观察,主动探究规律,渗透有序思维的方法。整节课从实际出发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突破了教学的`难点。以上认识平行四边形的教学过程,学生学得积极主动,不仅参与面广,热情高,而且培养了学生独立探讨问题的能力和全面观察问题的思维方式。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教学的精彩之处在于有效地引导了学生在活动中享受到学习的乐趣,体验到合作、交流的成功,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不足:课中的练习量还是不够,可以多做些练习突出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第三课时

  周长

  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第41页上的例1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使学生理解、掌握周长的概念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概括能力。

  3、使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理解掌握周长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认识周长

  1.活动一

  ⑴摸一摸自己的腰在哪,你能用软尺量一量自己腰的长度吗?

  ⑵谁能说说你的腰的长度?

  ⑶你的腰一圈的长度我们叫做腰的周长。

  ⑷摸一摸你腰的周长在哪。

  2.活动二

  ⑴出示以各种实物:钟面、数学书、国旗、叶子

  ⑵你能指出这个钟面的周长在哪吗?

  ⑶那么数学书、国旗、叶子的周长又在哪呢?请你们同桌互相指一指。 ⑷全班汇报、互相指正。 3.活动三

  ⑴出示

  ⑵这些图形的周长指的指哪里?请你用笔描一描。

  ⑶学生独立完成

  ⑷汇报:它们的周长在哪?

  4.周长的概念

  ⑴通过刚才我们量腰的周长,找数学书、国旗、叶子的周长,描这些图形的周长,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

  么是周长吗?

  ⑵学生说一说

  ⑶打开课本看看书什么叫做周长,全班读一读。

  ⑷图形一周的长度就叫做周长,为什么要加上封闭两个字呢?

  二、巩固周长的概念,探究求这些图形周长的策略

  1.你有办法知道这些图形或实物的周长吗?自己选一个看看你能用几种方法知道它的周长,然后再在四

  人小组里说一说。

  2.学生活动

  3.汇报:你选的是哪个图形?你是怎么知道它的周长的?还有什么办法吗?

  三、联系生活,概括总结

  周长在生活中应用和广泛,你能举出一个周长在生活中运用的例子吗?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问题吗?

  四、练习

  1.要计算下图的周长,你准备量哪几条边?最少量几条?为什么?

  2.思考题:

  小冬沿着跑道跑一圈,他跑的总长度是不是运动场的周长?在长方形镜框的四周围上铁皮,铁皮的长

  度是不是这个长方形镜框的周长?

  五、作业:

  回家和爸爸妈妈说说什么是周长,量一量自己家里人头、腰的周长,并记录下来。华体会可以注销账号不 :

  纵观整节课,我感觉最遗憾还是小组合作,让学生运用手中的工具求出三种图形的周长,虽然我让学生进行了一些分工,但仍是优等生控制着整个局面,中差生就只有看和做做助手的份,怎样发挥每个成员的作用,还需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探索。

  第四课时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教学内容:

  教材第42页—43页例

  2、例3以及第44页练习十的第

  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周长的概念,通过探究理解、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并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什么叫做周长?

  2.同桌摸一摸课桌的周长。

  3.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分别叫做什么?有什么特点?

  二、新授1.出示两张卡片

  2.这两个图形的周长哪个长一些?你有什么办法证明你的判断是正确的?

  3.学生探究

  ⑴学生独立思考计算:要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首先要知道什么?你怎样算出这两个图形的周长?

  ⑵四人小组交流

  ⑶全班汇报:这两个图形的周长哪个长一些?你是怎么知道的?还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

  ⑷思考:求长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求正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

  4.算法概括

  ⑴长方形周长的算法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⑵正方形周长的算法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⑶你喜欢哪种算法就用哪种方法计算,只要你算的又快又准。

  5.巩固

  ⑴

  6分米8厘米2厘米

  1厘米

  3分米8厘米

  ⑵一块长方形的台布,长5分米,宽4分米,在它的四周绣上花边。花边长多少分米?

  ⑶一个正方形的镜框,四周钉上木条,镜框的边长是4分米。至少需要木条多少分米?

  ⑷一个长方形花坛的长是5米,宽是3米,这个花坛的周长是多少米?

  三、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学会了哪些本领?有什么感受?还有问题吗?

  四、机动发展题

  ⑴要计算下图的周长,你准备量哪几条边?最少量几条?为什么?

  ⑵计算下图的周长呢?(出示图)

  华体会可以注销账号不 :

  教学要提供给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天地。纵观本课,从周长概念的归纳,到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及公式的探究归纳,再到课末的汇报小结,每个环节都是学生个体自主参与、合作探究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学生寻求答案、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也是学习新知、理解运用的过程,而教师自始至终只是充当着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引导学生们去探究知识。这样的教学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益,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合作意识。

  第五课时

  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练习课

  练习内容:

  教材第44页练习十

  练习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并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练习重难点:

  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

  练习过程:

  一、基础练习

  1.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叫做周长。要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

  2.先量一量,再计算下面图形的周长。 ⑴自己先量一量记录下来,然后再计算。

  ⑵全班汇报,集体订正。 3.课本44页第二题:

  出示一幅长方形的地图,求出它的周长。

  ⑴学生独立完成,再和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⑵集体订正。

  二、综合练习

  1.用2个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⑴独立完成

  ⑵集体订正,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中间哪条边为什么不算?

  2.一块正方形的手帕边长是2分米,用90厘米长的绸带能围一圈吗?

  ⑴独立思考:用90厘米的绸带围一圈指的是什么?

  ⑵在四人小组里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⑶全班汇报

  3.在课本上找两幅自己喜欢的图画,算一算它们的周长,再和同桌交流。

  三、活动练习

  四人小组合作量一量,填一填。

  姓名

  头围厘米

  胸围厘米

  腰围厘米

  四、作业

  找一件表面是长方形的物品,想办法算出它的周长。

  华体会可以注销账号不 :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发现的主体,实践的主体。教育家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新知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规律和联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为学生创设主动学习的机会,提供尝试探索的空间,使学生乐于、善于自主学习,能主动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途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经常进行合作学习训练,使不同的想法,不同的观点激烈交锋,在磨擦碰撞中闪耀出智慧的火花,实现知识的学习、互补和再创造。

  第六课时

  估计

  教学内容:

  教材第45页例4例5,46页练习

  教学目标:

  通过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获得对长度单位的感性认识,掌握对长度估计的方法,培养学生估计的意识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能较准确地估计出物品的长度。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2.用手比划一下1米、1分米、1厘米和1毫米分别有多长。

  3.不用尺子,在本子上是着画出一条长8厘米的线段,再和同桌比一比看谁画得最准确。

  4.说说自己估计得怎么样,有什么感想?

  5.今天我们就来估计一样物体的长度,看看谁估计得最准确。

  二、新授

  1.教学例5 ⑴摸一摸数学书的面,是什么形状的?

  ⑵你有办法知道它的长和宽吗?你能计算出它的周长吗?学生独立完成。

  ⑶全班汇报:你是怎么知道它的周长是多少厘米的。

  ⑷学生在四人小组里活动:拿出彩带估计一下,用彩带数学书围一圈至少要多长?剪一段试一试。并讨论:怎样才能估计得更准确?

  ⑸全班汇报:你估计得怎样?有什么感受?有什么办法能估计得更准确吗?

  2.巩固练习。

  ⑴下面哪个图形的周长最长?先估计,再量一量,算一算。

  ⑵46页做一做第二题

  从小红家到学校有下面几条路可以走(如图)。

  华体会可以注销账号不 :

  估计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教材安排这一内容,目的让学生在估量一些物体的长度中,逐步建立空间观念,并养成估计的意识和习惯。

  从复习已学过的长度单位入手,让学生回忆了这些长度单位所表示的实际长度,通过复习帮助学生更清晰地建立长度概念,激发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为比较准确地进行估计做好准备。然后用四条长短不一的带子,请学生从中选择合适的带子来包装礼盒,使学生能够利用生活经验得出太长的绳子和太短的绳子都不适合。在此基础上很自然地出示了有关礼盒的一些信息——长10厘米,高5厘米,蝴蝶结需要40厘米,从而带着复习了有关周长的内容。

  紧接着,便对判断剩下的两条带子哪一条是70厘米展开了第一次活动。在这个环节中,我注重营造宽松、民主、平等、互动的“显性”学习化环境让学生们充分利用起了自己的经验,寻求各种各样的方式进行估计,并能加以总结。

  之后在学生兴趣最高涨的时候让他们自己提出最想估计的物品,并在此基础上加以选择,让学生进行了第二次活动。这次活动巩固了学生对估计方法的掌握。

  在第三次活动时,我将具体的物品抽象为具体的长度,请学生再一次估计。在这次活动中,学生进一步完善了估计的方法,再一次提高了估计的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估计有着非常广泛地应用,在新课程标准中,非常重视对学生估算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整节课在教学时,组织了多种多样的活动,使学生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获得了相应的长度的线段的表象,并使表象从模糊到清晰,估算的结果从很不精确到不很精确,甚至精确。让学生逐步建立空间概念,并行成估计的意识和习惯。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周长的概念,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2、让学生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知道它们之间的进率,并进行简单的计算和估计。

  3、建立毫米、分米、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建立吨的质量观念,知道千克和吨之间的进率;能够进行时间和质量的简单计算和估计。

  4、让学生初步认识简单分数的含义,懂得简单分数的大小比较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时、分、秒”

  1、结合实例说说时、分、秒在实际生活中的用法。

  (1)一节课的时间是40(),课间一般休息10(),再加上()分钟就是1小时。

  (2)眨一下眼大约是1(),呼吸一次约需3()。

  (3)时针从数字2走到数字5是()时,分针呢?

  2、时间的计算。

  (1)3时=()分4分=()秒

  (2)一列火车7:52停靠站台,8:05驶出,在站台停留()分钟。

  3、完成教科书第122页的第9题。

  二、复习长度单位和吨

  1、说一说你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分别用手势比划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有多长。

  2、举例说说身边常见物体(或常用到的单位)的长度。

  3、进率换算。

  (1)1厘米=()毫米1分米=()厘米

  1千米=()米1吨=()千克

  (2)完成教科书第122页的第10题。

  三、复习四边形

  1、完成教科书第121页的第7题。

  (1)、先让学生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

  (2)、归纳,使学生知道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联系和区别。

  (3)、任选一个图形说说什么是周长,并估算出它的周长。

  2、完成教科书第122页的第8题。

  先引导学生找一找哪些线段属于周长,并用铅笔描一描,再计算出各自的周长,在全班交流订正。

  四、复习分数的初步认识

  1、完成教科书第123页的'第11题。

  (1)数一数,把一个长方形平均分成了几个小正方形。

  (2)涂一个小正方形,并说说占整个图形的几分之几。

  (3)涂两个小正方形,并说说占整个图形的几分之几?有几种分数表示方法?你是怎么想的?

  结合题目引导学生理解分数的含义。

  (4)让学生接着涂完,填在书上,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如何计算。

  五、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二十六的第7—11题。

  第7题,先引导学生看图观察,彩带的长度与哪些数据有关,待学生理解题意后,再让学生独立解答。

  第8题,先让学生从情境中提炼信息,叙述提意,然后解答交流。

  第11题,属于排列,每个人都有可能出石头、剪子、布,共有9种可能。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6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复习(一)(p12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三步混合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比较熟地进行

  计算。

  2、进一步掌握连除、连乘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解答。

  教学重点:复习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并能比较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小黑板、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学习了混合运算及两步计算应用题,今天我们要复习这部分内容。通过复习,要使同学们更好地熟练地进行解答。

  二、复习运算顺序

  1、提问:有哪几种计算?先算哪一步,再算哪一步?

  2、请学生归纳:(运算顺序及小括号)

  3、练习复习(一)第2、3、4题。

  (1)各自独立完成。

  (2)校对,讲评2、3题,校对后讲评第4题。

  三、复习应用题。

  1、各自分析,解答第5、6题。

  2、完成后,说说分析思路解题步骤。

  3、引导归纳:解两步计算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

  四、小结:(混合运算顺序,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五、作业《作业本》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复习(二)(p126)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会用分析法或综合法分析所学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解答。

  2、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正确分析各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熟练地解答。

  教学准备:小黑板、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过程:

  1、练习第8、9题题组练习。(观察比较得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强调解题时认真审题)。

  2、练习10、11、12题,独立完成,逐题讲出思考过程,讲评。

  3、练习第13题,明确题意,用移多补少的方法解答。

  4、第14题是移多补少的`逆向应用题。

  师生共同探讨完成。

  5、小结: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内容?应注意什么?

  6、作业《作业本》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复习(三)(p127)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所学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和数量关系,并能比较熟地进行解答。

  2、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渗透对应的思想。

  教学重点:掌握所学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和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小黑板、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基本训练,投影仪显示下列题目

  1、根据下面问题联想条件,并说出数量关系式。

  ①两个鸡场一共养鸡多少只?②两个鸡场养鸡的只数相差多少?

  ③平均每个鸡棚里养成鸡多少只?

  ①第二养鸡场要给第一养鸡场多少只鸡,两个鸡场的鸡同样多?

  2、根据下列条件提出问题,并说出数量关系式。

  ①有桔子2500千克,苹果是桔子的3倍。

  ②有苹果7500千克是桔子的3倍,桔子有多少千克?

  三、重点训练:围绕上面第1题联系第15题训练。

  四、独立完成其余几题。

  五、引导完成思考题

  六、作业《作业本》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7

  教学内容:

  P2P3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掌握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口算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2、 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

  学具准备:

  数字卡片

  教学重点:

  能计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口算

  教学难点:

  掌握计算的方法

  教学方法:

  归纳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1、 师生一同复习乘法口诀。

  2、 教师向学生出示口算乘法题,由学生独立完成。

  二、 新授

  1、 小树有多少棵? 教师出示教学挂图,并提出问题:小树有多少棵?

  2、 将学生的方法板书到黑板上,并让学生说说20×3计算时是怎样想的?

  3、 学生完成本道题

  4、 教师再提哦出问题:4捆一共有多少棵?5捆呢?

  5、 完成P1第2题,并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6、 完成P1第3题,做完说说计算时是怎样想的。

  三、 练习

  完成练一练第1~3题

  1、 1~2 学生独立完成。

  2、 第三题前两问可让学生先讨论怎样算,然后再做。最后一问有开放性,学生要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解答。

  四、 数学游戏。

  教师先向学生说明游戏的规则,并演示几次,让学生明白玩法后,再互相进行游戏。

  五、 小结

  这节课你学了什么? 学得怎样?

  学生互相背诵,接力背诵也可以有其他方式。

  学生听算,写在练习本上,做完后集体订正。

  学生可能出现两种方法:

  1、 20+20+20=60

  2、 20×3=60

  学生互相交流20×3的计算方法:2×3=6所以20×3=60

  将答案写在书上。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自己完成,最后在小组内与同伴交流。

  学生做完后在全班交流自己发现的计算规律,说法可以不一致,只要意思正确,教师都给予肯定。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算法。

  第一题先认真看图,明白图意,然后再解答。

  第二题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有一定的趣味性和挑战性,可以两人玩,也可以多人玩,可拓展到课堂外及放学后进行。

  学生互相说一说

  板书设计:

  小树有多少棵?

  挂图

  20+20+20=60 20×3=60(2×3=6)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8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83页例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理解周长的含义.

  2、使学生建立周长的观念,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以及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经历周长含义的形成过程,体验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合作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以及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周长的意义,学会探索图形周长的测量方法。

  教学难点:建立周长的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法:探究法、活动法、体验法、讨论法、讲授法

  学法:独立探究,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常见图形卡片、绳子、三角尺、直尺

  每个小组操作材料:树叶图片各一张,线绳一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月牙形等常见图形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周长

  感知"周长"的意义

  (1)学生各自出示提前准备好的图形,如圆形,长方形,正方形,五角星,平行四边形,花朵形等,并向同桌展示。

  (2)摸一摸。

  慢慢的沿着图形的周围摸一圈。(引导学生得出"边线"、"一周"的概念;板书:边线、一周)

  (3)感知树叶的周长。树叶的边线在哪里?教师拿出树叶并请两位同学上台指一指。

  (4)揭示课题。

  从起点开始,沿着树叶的边线跑完树叶的一周又回到起点,树叶这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周长的相关知识。(板书:周长)

  二、探究新知

  (一)体验物体的周长

  摸一摸、说一说

  (1)树叶的周长,同学们都知道了,那么桌面的周长在哪里?请同学们确定好起点摸一摸桌面的周长。

  (2)你还能从我们的身边找到其它物体表面的周长吗?请你先找一找、摸一摸,再和同桌说一说。

  (3)小组合作汇报交流:什么叫周长?

  这些图形的大小,形状各不相同,但它们都有自己的周长,那么"周长"究竟是指这些图形的什么?注意区分封闭图形和不封闭图形。(通过找ppt课件上图形的不同之处得出只有封闭图形才有周长)

  (引出周长的定义: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

  (二)找并描图形的周长

  1、指一指

  找学生上台指出ppt课件上图形的周长。

  2、找一找

  下面哪些图形能找出它们的'周长,哪些不能,为什么?(ppt课件出示各种不同形状的图形)

  3、描一描

  利用学生课前准备好的图形图片,请学生描出它们的周长。

  (三)动手操作,量一量周长

  我们刚才学习并感知了很多关于周长的知识,实际上周长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而且周长应用非常广泛。比如,我们去做裤子时,裁缝都要量一量你的腰一周有多长,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腰围。那我们到底该如何来计算周长呢?

  1、规则图形的周长

  如: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

  学生合作交流后得出,可以通过用直尺、三角尺测量出每一条边的长度,再相加就可以求出规则图形的周长。(教师可在台上进行示范)

  2、不规则图形的周长(化曲为直)

  如:圆形,树叶的周长。

  教师出示一片树叶,你们有办法知道这片树叶的周长吗?有什么办法呢?四人一组合作探究,后找学生汇报测量方法。(利用线绳,从一个起点开始,固定好并拉紧线绳,沿着树叶边缘围一圈,然后量出线绳的长度即树叶的周长)

  总结出测量方法后,请学生小组内合作动手操作测量树叶或圆形的周长。

  三、巩固练习

  1、你能计算出下面各图形的周长么?(ppt课件呈现图形及图形各边的长度)

  2、教材第83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3、教材练习十八练习题。

  四、课后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我们计算周长的方法有哪些?可以利用哪些工具来测量周长?

  五、课后作业:长江作业本相对应的练习。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9

  目标:

  1、应用“组合”的有关知识,探索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并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进行比较。

  2、经历“猜想,实验,验证”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性运用知识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眼光去观察,分析日常生活现象,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重点:

  运用“组合”的有关知识,在活动中体验,发现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大小。

  教学难点:

  应用已有的数学知识,探索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教学准备:

  骰子,表格,彩笔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激趣回顾

  同学们平常抽过奖吗?抽中了吗?

  老师这里也有一个箱子,想一想,如果老师放入三个白球,任意摸出一个,会是什么颜色?

  师:如果再放入两个黄球,任意摸一个,又会是什么颜色呢?师:可能是红色吗?

  师:现在老师放一个红球进去,可能摸到红球吗?

  师:摸到哪一种颜色的可能性最大?哪一种最小?生答(课件1)

  2、设疑导入师:真聪明!今天老师还给同学们带来了另外一个小玩意呢,见过这个吗?(出示骰子)它叫什么名字?它的学名叫骰子,不过咱们习惯叫它色子。哪位同学来帮我们介绍介绍它吧!学生介绍(如生没介绍完整,师补充)

  师:他观察得仔细吗?真是善于观察的好孩子呀!

  A、如果老师任意掷一个骰子,可能出现哪些数呢?师:可能出现7吗? (课件2)

  B、师:如果老师同时掷两个骰子,朝上的一面的和又可能是哪些数呢?师:可能是1吗?为什么?可能是13吗?为什么?生答(课件3)

  C、师:平常我们都用掷骰子来玩游戏,其实它里面还藏着很多的数学知识呢,今天咱们就来掷一掷骰子,研究其中的数学奥秘吧!(板书:掷一掷)

  二、设疑猜想,实验验证

  1,展示情景,熟悉规则

  A、师:话说今天有两个小朋友因为这2个骰子闹起了小矛盾,咱们一起去看看怎么回事吧!原来要开羊羊运动会了(课件4),喜羊羊和美羊羊都很想去参加跳绳比赛,可是名额只有一个,于是它们决定用掷骰子的方法来决定(课件5)。怎样定的.规则呢?来,看一看大屏幕!哪位同学来给我们大声的读一读! (课件6)师:读得真不错。现在咱们来看一看喜羊羊和美羊羊的选择吧!喜羊羊选的是?美羊羊选的是?(生读,师板书)(课件7)

  2,猜想师:看了它们的选择,你们觉得谁获胜的可能性会大一些呢?猜一猜吧!生发言师:为什么?生发言师:大家都踊跃地发表了自己的想法,可是光靠猜想来决定谁输谁赢准确吗?生:不准确师:那我们要怎么办呢?需要用实验来证明一下吗?

  3,小组合作,实验验证师:好,咱们就来帮他们掷一掷骰子,看看究竟谁胜谁负吧!先听老师说下要求,好吗?(课件9、10、11、12)(师示范)师:那咱们就来比一比,看哪一个小组最先得出结论。有没有信心?

  师:开始活动吧!生组内活动,师巡视。

  师:你们的结果都出来了吗?

  师:我来问一问,你们的结果是怎样的?

  师:是得出喜羊羊获胜的小组请举手。和你们刚才的猜想一样吗?生:不一样。

  师:刚才有的同学说美羊羊会获胜,可是美羊羊输了,对吧?美羊羊听了这个答案可不高兴了。你瞧,她就有问题问了吧!谁来说说美羊羊提的什么问题呢?生:为什么我选了6个数,喜羊羊只选了5个数,结果他赢的可能性还大一些呢?(课件14)师:读得真棒!是呀,老师也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呢?你能告诉美羊羊吗?生:因为喜羊羊选的和出现的次数多些。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喜羊羊选的和出现次数要多一些呢?生答。(如生不能发现,师提示:看看你们的表2,是这样吗?)师:可是为什么这些和要出现得多些呢?是喜羊羊运气好一些?还是其中有什么数学奥秘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表三。

  三、分析释疑,理论验证

  师:如果要使掷得的和是2,两个骰子分别要掷成几和几?师:还有其他的掷法吗?师:也就是只有一种掷法,对吧?如果要使掷得的和是3呢?师:有几种掷法?生:2种。师:如果要使掷得的和是4,是5,乃至12呢?两个骰子分别要掷成几和几呢?请同学们结合刚才掷骰子的过程,组内四位同学一起观察这张表格并思考一下。生组内合作,师巡视。师:你们完成的表格和老师的是一样的吗?

  师:想想美羊羊刚才提的问题,观察观察这张表格,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呢?

  师板书师:所以美羊羊就输了,对吧?那你们觉得刚才的规则对美羊羊公平吗?

  师:孩子们,如果让你来帮一帮美羊羊,修改一下这个规则,让它变得公平,你会怎么改呢?小组商量商量再告诉老师吧!生讨论,汇报。师:真的聪明的孩子呀!现在他们俩获胜的可能性就变化了,(板书:变化)变成一样的了,对吗?(课件15、16)

  四、结合实际,内化提升

  师:老师今天来学校的时候,看到学校外面有个抽奖的地摊,那些老板在箱子里装了1-6号的球各两个,1块钱一抽,抽奖者每次同时抓出两个球,然后把两个球上的数字相加,如果和是1或13奖励价值10元的游戏机一个;如果和是2和12奖励价值2元的笔一支,如果和是3和11奖励价值0.5元的本子一个。看了这个规则,你有什么想法呢? (课件17)

  生思考,回答

  师:咱们以后去上这种当吗?

  师:只要咱们懂科学,(板书:科学)怎么可能去上这种当呢?对吧?

  我们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不会再上当,可是还有许多人不知道,所以一些商家就利用这一点用掷色子的方式搞促销(课件18),你对这个活动有什么看法,请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如学生有困难,可提示结合本节课所学知识分析)

  五、总结归纳,课后延伸

  这节课我们利用骰子,经历了"猜想、试验、验证、总结"的过程,研究了骰子"和"中的奥秘。看看我们能不能用这种方法解决下面这个问题呢。有5张数字卡片2 3 5 7 8,小明和小红玩抽卡片游戏,任意抽两种卡片,将卡片上的数字相乘,积是单数算小明赢,积是双数算小红赢。这个游戏公平吗?为什么?(课件19)

  师:其实,关于骰子中的数学远不止今天我们研究的这些。有兴趣的小朋友可以再去研究研究,比方说两颗骰子的点数之差有什么规律,说不定你还能发现别人没发现的规律。比如(课件20)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0

  一、 “吨”这个质量单位比较抽象,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很少接触,不易直接感受。因此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主要突出以下两点:

  (一)注重情境的创设。

  在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了小象称重这一故事情境。让学生在看图、讲故事的过程中体会“吨”是一个很大的质量单位,适用于质量较重的物体。

  (二)注重用生活中的实例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

  在教学中,不仅充分利用教材资源,让学生认识“吨”在生活中的`应用,还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让40名学生站在一起,体会1吨有多重,同时通过让学生收集资料,丰富学生对“吨”的认识,巩固学生对“吨”的理解。

  (三)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 PPT课件

  2、学生准备 课前收集的有关吨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看图讲故事。

  课件出示教材中的情境图。

  师:图中的小象在干什么?你能讲讲这个故事吗?

  (学生看图,明确图意,并讲述故事情节)

  师:从这几幅图中,你对“吨”这个质量单位有了哪些认识?

  引导学生讨论,体会“吨”是一个很大的质量单位。

  (2)导入:“吨”究竟是多大的质量单位呢?1吨有多重?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些问题。(板书:1吨有多重)设计意图:用小象称重这一故事情境引入新课,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接下来的学习打好了基础。

  2、认识“吨”

  (1)掂一掂,想一想。

  将准备好的重1千克的物品让学生掂一掂,请学生说说体会。

  师:重1千克的物品在我们手上已经感觉沉甸甸的了,你们知道1吨里面有多少个1千克吗?

  课件出示吨与千克的进率:1吨=1000千克。

  请学生想象1000个1千克有多重。

  (2)看一看。

  师:我们班有40人,每人约重25千克,现在请同学们站在一起,互相看一看,我们这么多人的体重加在一起大约是1吨。

  (学生站在一起体会1吨有多重)

  课件出示图片:

  师:从这些图片中你了解到了什么?说明什么?

  (学生仔细观察图片,说出每张图片的意思,并明确物体质量很大的时候需要用“吨”作单位)

  (3)说一说。

  出示教材中的实例,请学生说说哪些地方用到了“吨”。桥梁承重50吨,吊车能吊起8吨重的物体,电梯限重1000千克(1吨)

  请学生说说在哪些地方还见过“吨”。

  (学生拿出课前收集到的资料,读给全班同学听)

  设计意图:通过大量的实例,丰富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增加学生对“吨”这个质量单位的了解,帮助学生建立“吨”的质量观念。

  (4)解决问题。

  出示教材47页下面的例题,请学生先理解题意,再与同伴说一说,最后集体交流,说说这样选择的理由。

  (一卡车货物重3吨;一桶食用油重2千克;一支牙膏重50克;一头牛重250千克)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1

  一、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的这一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乘法与除法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安排教学的,主要由两部分内容组成:一是建立倍的概念;二是解决与倍有关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

  1.在分类、观察、比较等活动中,获得“倍”的概念的直观体验,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几倍”与“几个几”的联系,建立“倍”的概念。

  2.能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几何直观,渗透模型思想。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合作交流、语言表达等能力,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三、编排特点

  1.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通过多次感知建立“倍”的概念

  修订后的教材将原来分散在二年级上册和二年级下册的关于“整数倍”的内容在本单元集中编排,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乘法和除法的知识,帮助学生建立倍的概念。

  先利用 “几个几”引出倍的含义后,再从除法的角度加深对倍的概念的理解。

  “倍”的概念涉及两个量之间的比较,十分抽象,不易理解。因此,教材安排多个层次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多次感知,在不断比较和抽象的过程中建立倍的概念。

  2.注重方法指导,通过解决问题建构数学模型

  首先,通过解决问题,加深对“倍”的含义的理解。“比较量÷标准量=倍数”是关于倍的基本数学模型。

  关于倍的实际问题,主要有三类: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简称“求倍数”);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简称“求比较量”);已知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求这个数(简称“求标准量”)。教材先讲“求倍数”,再讲“求比较量”,借助线段图,并运用除法和乘法解决问题来加深学生对倍概念的认识。

  其次,注重借助图示分析数量关系,介绍线段图。例2呈现的是形象图,例3呈现的是线段图,但两种图示都展示了倍比关系的基本结构:两个量比较,比较量里包含几个标准量。

  3.注重几何直观,帮助学生理解数学

  例如,呈现实物及示意图、线段图等多种直观形式;对分析数量关系十分重要的线段图的.教学则按实物图--色条图--线段图的层次不断递进。

  例如,每两根为一组把萝卜圈出来,直观形象地展示出了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比关系,将学生的关注点引导到“比较量里包含几个标准量”,帮助学生建立“倍”的模型。另一方面,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注重借助图示分析数量关系。

  四、具体编排

  1.例1(倍的含义)

  (1)教材提供了一个“小兔吃萝卜”的童话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通过比较胡萝卜(2根)和红萝卜(6根)的数量,根据3个2根的关系,引出“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3)通过“圈一圈”,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比较白萝卜与胡萝卜数量之间的关系,由旧知识“几个几”转化为新知识“倍”的含义。

  练习题ppt

  2.例2(“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

  (1)提供“画示意图”“列除法算式”解答两种方法,体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使学生明确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可以用除法,同时意识到画图策略是帮助弄清题意、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

  (2)画图策略

  (3)检验方法 把所求结果当作已知条件进行检验,对检验方法进行指导,同时培养学生形成检验的良好学习习惯。

  3.例3(“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

  (1)画图策略

  (2)知道画图方法

  (3)检验:通过呈现学生主动思考解答结果是否正确的情况,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

  (4)数学模型

  增加ppt:开放型题目

  五、教学建议

  1.重视意义理解,多角度、循序渐进建立倍的概念

  倍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建立和理解倍的概念,需要一个反复、持续的过程。教学时要注意在让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逐步加深对倍的认识,理解倍的本质。

  一方面,注意循序渐进认识倍的概念。先让学生在“几个几”的基础上来初步认识“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再结合除法从比较关系的角度对倍的概念进行再认识。可以让学生思考:求红萝卜的个数(6个)是胡萝卜的(2个)几倍,就是以胡萝卜为标准量,看红萝卜里包几份白萝卜,包含了3份,所以红萝卜的个数是胡萝卜的3倍。在教学例2时,注意让学生充分经历用语言描述问题、画图表征数量关系、列除法算式解决问题的过程,加深学生对倍概念的认识。

  另一方面,注意在“变化”中加深对倍的认识。

  4红花,2朵黄花.变化6红花、10红花、14红花,倍数变化(“比较量”与“倍数”成正比例关系);

  18朵红花,2朵黄花。变化:3朵黄花、6朵、9朵,标准量变化,倍数也变化(“标准量”与“倍数”成反比例关系)

  让学生在有趣的“变化”中进一步认识倍,感受在比较倍数关系时标准的重要性。 (高老师课件)

  2.重视多元表征及其之间的转化,建立倍的模型

  首先,可增加“连续量”的比较,丰富学生的图形表征。例如,涂出给定纸条的长度4倍等。

  其次,在教学用“倍”的知识解决问题时,注意让学生充分经历用语言描述问题、画图表征数量关系、列除法算式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引导学生说一说其中的联系,引导学生在语言表征、图形表征(实物操作、画示意图等)、算式表征等多种表征之间进行转化,建立“倍”的模型。(详见“例2的教学建议(2)”。)

  3.重视主体参与,形成几何直观

  借助图形直观首先需要把研究“对象”抽象成为“图形”,再把“对象之间的关系”转化成为“图形之间的关系”,这样就把研究的问题为“图形的数量或位置关系”的问题,进而进行思考分析,这一系列的转化显然不是天然而成的。

  线段图对第一次接触的学生来说却是抽象的,不是学生可以一蹴而就的。在教学中,可以画形象的实物图,也可以画抽象的线段图,并让学生慢慢过渡到画线段图。对于画线段图的方法需要加强指导,而且要注意把握好教学要求。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2

  第11课时被除数有0的除法

  教学内容:

  教材第64—66页。

  教学目标:

  1、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体会“0除以任何不是0的都都是等于0” 。

  2、学生经历探究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以计算方法的过程,并能正确计算。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觉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究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等于0” 。

  教学准备:

  多媒体展示台、光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教学例8(出示情境图)观察这幅图,图上都有些什么?

  学生回答:3只兔子去采蘑菇,3只猴子去摘桃子。

  2、出示问题,平均每只兔能采到几个蘑菇,怎么列算式?

  指名回答,板书:6÷3 = 2(个)

  提问:平均每只猴能摘几个桃?可以怎样列式算式?

  指名回答,板书:0÷3 =

  谈话:同学们,三只猴子摘桃,可树上一个桃也没有,那你觉得每只小猴能摘几个桃呢?(一个都摘下到)

  引导:那么0÷3就等于多少呢?(0)(板书:0)

  提问:如果是4只猴子摘桃子呢?9只呢?它们的得数都是多少?你有什么发现?

  0 ÷4 = 0 0 ÷9 = 0

  引导学生说出: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等于0 。

  3、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回答。

  小结:0除以或乘任何不是0的数都等于0 。

  二、互动新授

  1、教学例9(出示图),提问:要求“一共需要多少个火炬”怎样列算式?(306 ÷3)

  2、谈话:306÷3等于多少呢?请同学们先估计一下,再算一算。

  提问:3 0 6 ÷3的商大约是多少?你是怎样估算的?

  (1)估计3 0 6 ÷3的商比1 0 0大些。

  (2)3 0 0 ÷3 = 1 0 0 6 ÷3 = 2 1 0 0 + 2 = 1 0 2

  3、谁来说说你的计算过程?

  学生说的过程中,教师适当引导:商的十位上为什么写0(因为0除以3得0),这个0能不写吗?为什么?让学生明确0有占位的作用。

  讲述:这样写比较简便。

  边写竖式边做如下交代:百位上的数正好除完,十位上的0除以3直接商0,再除各位上的数。

  提问:对比笔算的结果和估算的结果你觉得怎样?如果漏写了商中间的0呢?

  4、完成试一试

  出示题目,让学生说说商是几位数。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小结:如果被除数的个位是0,除到被除数的'十位正好除完,可以直接在商的个位上写0。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让学生是计算过程。

  小结:从被除数的高位依次除以除数,遇到0除以除数直接商0,除得的商写到被除数的上面。

  2、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要求用乘法验算。

  集体订正,交流错误原因。

  小结: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等于0,这个0一定要商在对应被除数的上面。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读题,回忆图形名称。同桌交流,讨论计算边长的方法。

  独立列式,集体订正。

  4、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学生观察,说出图意。

  要求6 0 5米布最多能做多少套,就是求6 0 5米里面最多有多少个3米,余下的米数不够做一套。

  独立列式解答,教师评价小结。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被除数上有0的除法

  306÷3=102(个)

  在计算三位数(某一位上有0)除以一位数的除法时,前一位上能整除,后一位是0的,就直接在后一位上商0。

  华体会可以注销账号不 :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等于0和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让学生感觉到数学知识之间是有联系的,也是层层递进由浅入深的。学生对这部分内容并不陌生,在教师的指引下,学起来比较轻松。在教学中,鼓励同学独立思考,体验探究的真正乐趣。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3

  【教学内容】

  教材第50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充分认识“倍”的概念。

  2.理解“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含义,并会运用倍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并会运用倍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掌握“已知两项求倍数”的解题过程和方法。

  【重点难点】

  重 点:经历“倍”的概念的形成过程,建立“倍”的概念,学会已知两项求倍数的基本方法。

  难 点:建立“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一般思路,体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教师: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我们请一些同学上讲台来。教师请3名女生站在第一排,再请6名男生站在第二排(3个3个站在一起)。

  教师提问:第一排有几个女生?(3个)

  第二排有几个3?(2个3)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出课题。

  像今天这种情况,我们就说讲台上的男生的人数是女生人数的2倍。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倍的认识”。(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教学教材第50页例1,初步形成“倍”的概念。

  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幅图片,兔子特别喜欢吃萝卜,我们看看在图片中有多少根大胡萝卜。(2根)

  那带叶子的小胡萝卜有多少根呀?(6根)

  我们把6根小胡萝卜2根2根放在一起,就是3个2根,对不对?(对)

  所以我们说小胡萝卜的根数是大胡萝卜的3倍。

  大家一起来看一下,白萝卜一共有几根?(10根)

  如果白萝卜每2根放在一起,就有5个2根,那白萝卜的根数是大胡萝卜的几倍呀?(5倍)

  2.巩固“倍”的概念。

  现在,请大家拿出自己的小棒,我们一起来动动手。

  大家看教材第50页“做一做”第2题。

  第一行摆5根小棒。

  第二行是第一行的4倍,在第二行每5根小棒摆在一起,要摆几个5根?一共有多少根?

  学生动手摆小棒,数小棒,然后汇报。

  由于第一行是5根小棒,第二行是4个5根小棒,所以第二行一共有20根小棒。

  大家完成得非常不错,现在你们都明白了“倍”的概念了吗?

  3.体验求倍数的一般思路。

  ☆○☆○○☆○○○○○○

  那请同学们想想○的个数是☆的几倍,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来计算的。

  学生独立思考,自主解答,教师巡视发现学生可能的解法。

  解法一:画示意图。

  星星:☆☆☆

  圈圈:○○○○○○○○○

  所以,圈圈的个数是星星的3倍。

  解法二:要求圈圈的个数是星星的多少倍,就是求9里面有多少个3,用除法计算:9÷3=3。

  回顾与检验:星星有3个,圈圈是它的3倍,就是3个3,所以是9个,解答正确。

  4.巩固“已知两项求倍数”的解题思路。

  教学教材第51页例2。

  (1)问题讨论,需要利用哪些信息?

  问题:擦桌椅的人数是扫地的几倍?

  (2)学生讨论,归纳方法。

  第一种:图示法。

  第二种:要求擦桌椅的人数是扫地的几倍,就是求12里面有几个4,用除法计算:12÷4=3。

  师生共同检验 :扫地的有4人,4的3倍是12,正好是擦桌椅的人数,解答正确。

  5.归纳与总结。

  同学们根据自己的'想法解出了这道题目,这也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已知两项求倍数”的一般思路。

  第一步:阅读与理解,知道问题的条件,明确要解决什么问题。

  第二步: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可以用图示法,也可以直接用除法计算出结果。

  第三步:回顾与反思,检验解答是否正确。(板书)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50页“做一做”第1题。

  教师指名学生回答,其他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2.教材第53页练习十一第1、2题。

  让学生数一数、填一填,指名学生回答,并订正。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华体会可以注销账号不 】

  在本节课的开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学生活动,创设一个生活情境:“有3个女生,男生的个数是2个3,那么我们就说男生的人数是女生人数的2倍。”使新旧知识的联系更加密切,使学生的学习状态自然地从旧知识转移到新知识中。“倍的认识”这一学习内容,是学生刚接触的内容,相对低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而言,是一个比较抽象的知识。所以,只有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获得感性认识,才能形成“倍”的概念。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解决与按规律排列有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过程与方法: 经历应用有余数的除法的知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进一步体会解决问题策略与方法的多样化,发展应用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积累解决问题的基本经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余数在解决与按规律排列有关的问题中的作用与含义并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游戏导入

  1.“猜手指”游戏

  游戏规则:伸出右手,从大拇指开始数,1是大拇指,2是食指,3是中指,4是无名指,5是小拇指,数完后再回到大拇指接着数6、7、8……这样依次往下数,不要给老师看到,当你数到某个数时,让老师猜出这个数在哪个手指上。

  学生数,教师猜。

  2.设疑导入

  师:老师猜的都对吗?你知道其中的.奥秘吗?好,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类问题。(板书课题)

  二.操作观察,探究新知

  1.观察规律,提出问题

  师:下面有一幅小旗图,请你仔细观察,小旗是按什么规律摆的?(出示图片)

  生:按一面黄色、两面红色为一组来摆的。

  师:想一想,接下来再摆第10面是什么颜色?第11面呢?第12面呢?

  生:第10面是黄色的,第11面和第12面是红色的。

  师:按照这样的规律规律摆下去,第16面小旗应该是什么颜色?

  2.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师:下面请你自己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在纸上画一画、写一写,写完后可以先与同桌交流自己的方法,注意把自己的方法表达清楚。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3.汇报展示,组织探讨

  师:谁来展示你的研究成果?

  生:我是用画图的方法表示的,(展示学生的图示)第16面小旗是黄色的。

  师:你是按什么规律去做的?

  生:按一个黄旗、两个红旗圈起来。

  师:这位同学通过画图的方式把规律 表示出来了,看来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可以在发现规律的基础上,一个一个列举出来,也能得出结果。

  师: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我是这样表示的,(展示学生的图示)第16面小旗也是黄色的。

  黄红红 黄红红 黄红红 黄红红 黄红红 黄

  3 6 9 12 15 16

  师:这位同学是用汉字和数字来表示,你们看明白了吗?

  生:他用汉字表示小旗摆的规律,数字表示小旗的个数。

  师:这位同学用汉字表示出了小旗排列的规律,按数组的方法得出了结果。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我是列式计算得出的,16÷3=5(组)…..1(面),第16面小旗是黄色。

  师:你能告诉同学们这里面的数字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吗?

  生:16是需要排列的小旗的数量,3是3个为一组,5表示一个分成5组,1是分完5组后还剩1面小旗。

  师:你是通过哪个数来判断小旗的颜色的?

  生:余数1。

  师:为什么余数是1,小旗的颜色就是黄色?

  生:因为小旗是按黄红红、黄红红这样排列的,剩下的1个就是这个排列的第一面小旗,所以是黄色的。

  师:同学们,如果余数是2呢?小旗是什么颜色的?

  生:红色的。

  师:看来,最后一面小旗的颜色是由余数来决定的。余数是几,结果就是这组中的第几个。

  4.变化数据,建立模型。

  师:如果是第27面呢?你有什么发现?

  生:27÷3=9,27面小旗正好分成9组,最后一面小旗是红色的。

  师:最后一面小旗的颜色由余数决定,与商没有关系,余数是几,答案就是这组中的第几个;如果没有余数,说明正好分完,答案就是每组中的最后一个。

  三、巩固练习

  师:下面请同学们完成课堂练习

  1.完成教材69页练习十五第4题。

  学生自己读题审题,独立解答,集体交流答案。

  2.完成教材70页练习十五第6题.

  第(1)小题学生独立解决;第(2)小题结合月历引导学生体会商与余数和这个问题的关系。

  四、揭秘游戏,课堂总结

  师:现在,同学们一定知道老“猜手指”的秘密了吧。现在反过来,老师数,你们猜。(师生活动)

  师总结: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都可以用我们学习的数学知识来解决,希望同学们善于发现并解决这些问题。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比较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和分子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2、过程和方法:经历比较分数大小的过程,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方法获得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3、情感目标: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比较大小的两个分数对应的整体是相同的,分子是1的两个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整数比大小。

  谈话:三(1)班有多少人哪?三(2)班有48人,46和48谁大呢?

  (指名学生回答)这是两个整数的比大小。

  2.小数比大小。

  师:我手中的圆珠笔价格为1.5元,你能说出一个小数和1.5比大小吗?

  3.引出“分数可以比大小”。

  整数和小数都能比大小,你们说,分数能够比较大小吗?(能)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分数的比大小。(板书课题)

  我从分数王国请了一个小伙伴,一起来认识它们吧!我写一个你读一个。

  这么多的分数,请你帮忙把它们分类整理一下,好吗?试试看。

  (同桌试着分类整理。)

  生1; 分为一组。 师:为什么这么分?

  生:因为它们的分母相同。

  师:还能找到有这种特点的分组吗?其他的数字怎么分组?

  。.....

  师:你们很会观察,我喜欢你们这种简洁的分类方法。第一类是分母相同,第二类是分子相同。

  板书:1/4和3/4 2/5和4/5 分母相同

  1/2和1/4 1/6和1/9 分子相同

  (二)探索规律

  1.分母相同的分数大小的比较。

  师:先来试试这一组分数的大小比较吧。猜猜看,1/4和3/4的大小关系如何?你猜对没有呢,请拿出课桌上的两张正方形纸,折一折,一张涂出它的3/4,另一张涂出它的1/4,再比一比,验证你的猜想。

  (同桌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全班交流,实物投影展示。)

  如

  3/4○1/4 3/4○1/4 3/4 ○1/4

  (由生充分说理,清楚自己的填涂方法和大小比较结果。)

  师:经过大家的动脑思考,我们得出3/4大于1/4,请大家都拿着这两张纸,我们一起来说一说。强调:两张同样大小的纸,都平均分成4份,每份的大小一样,所以取3份比取1份大,所以3/4大于1/4。

  师:我把长方形纸片换成圆形纸片,你能快速说出分数并比大吗?(投影展示课本试一试第一图,生说理)

  师:我发现了,只要有图,你们都会比,如果没有图,你会比吗?来看这一组:2/5和4/5的大小关系是?这一组呢(随机写一两组)?我不写了,听清楚后直接完整地回答(随机说几组及时练习)。

  师:这么快速又正确的回答,是发现什么规律了吗?

  生:我发现,分母相同时,比分子,分子越大分数就越大。

  板书:分母相同,分子越大,分数就越大。

  2.分子相同的分数大小比较。

  师:总结得很精彩,那分子相同的分数该怎么比大小?聪明的你肯定有办法比较(1/2和1/4),自己猜一猜,然后用你桌上的另一张正方形纸片,折一折,涂出它的1/2,再结合开始的一张涂出了1/4的纸片自己验证,再和同桌一起讨论你们的想法。

  (猜一猜,再验证,同桌交流,全班汇报验证过程。)

  师:现在你们的比较结果是?我们一起来比一比:两张同样大的纸,一张表示出它的1/2,一张表示出它的1/4,对比发现,涂色部分更大的是?请举起来。

  追问:为什么?

  生:平均分成两份的这张,一份要大些,平均分成4份的`一张,一份要小些。所以1/2大于1/4。

  师:你们的精彩汇报让我很高兴。现在,你肯定能正确回答这个问题(投影展示),请先说分数再比大小。(试一试第二图)

  生:两张同样大的纸,一张被平均分成8份,另一张被平均分成6份,分成份数多的这张,每一份就越少,所以1/8小于1/6.

  师:有道理,就比如我这里有两包同样多的糖果,其中一包平均分给第一大组,另一包平均分给第二、三、四、五大组,你愿意坐在哪个组?为什么?

  强调:整体相同,被平均分成的份数越多,每份就越少。

  师:通过这几组分数的大小比较,你有新的发现吗?

  生:分子为1,分母越大,分数反而越小。

  师:如果分子相同,但不是1呢,这样的分数你会比大小吗?比如:2/7和2/9 ......(随机举例)

  师:能重新总结下规律吗?

  生:分子相同,分母越小,分数反而越大。

  师:请翻开课本第58页,独立填好本页的所有题目。全班评价试一试第二大题,再一起来齐读大家比较出的结果。

  3.反馈评价。

  (1)“开火车”练习。

  师: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学习了什么?

  运用这些方法,我们来解决一些问题。小火车快开动了,准备,请快速比较大小。(出示小黑板上的练习题)

  ( 小黑板上写出十组分数大小比较题目,类型全面,选择代表性的两组,学生比较后说理 )

  (2)练一练第二题:1/4怎么分。

  师:咱们的小火车很快开到了下一个关口,你有信心挑战吗?

  这是一个(长方形),请你涂出它的1/4,动手试试。(生独立解决,展示学生作品后,投影出示事先准备的多种分涂方法)

  师:这么多种表示方法都画出的这个长方形的1/4,它们的大小一样吗?为什么?

  强调:整体相同,它的1/4不论形状是否相同,大小都相同。

  (3)练一练第三题:小熊分苹果。

  师:两只小熊遇上麻烦了,来看看它们遇到什么事情了。“怎么才能平均分呢?”

  生充分说理,说理中,师诱导分析:每只熊分到大苹果的1/2,也分到了小苹果的1/2。追问:分到大苹果的1/2和分到小苹果的1/2,都是1/2,一样大吗?这里什么不同(整体不同),所以它的1/2不相同。

  (三)全课小结

  师: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三年级上册的教案数学01-06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1-07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5-15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1-07

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01-28

秋季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1-06

三年级数学上册《混合运算》教案11-17

三年级数学上册《什么是周长》教案11-17

三年级人教版上册数学教案范文01-0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