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 通知工作总结 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时间:2024-05-16 09:05:09 教案 我要投稿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5篇[热]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有可能用到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5篇[热]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

  第七单元  长方形和正方形

  一、教学内容

  1、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

  2、周长的概念,测量图形的周长;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

  3、解决问题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2、结合实例使学生知道周长的含义,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

  3、能根据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4、通过多种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三、编排特点

  1、注重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新知

  一方面,在一年级时,学生已经直观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本单元,重点是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认识图形的特征,教材分三个层次编排。另一方面,让学生在经历了一般图形周长的探索过程之后,进一步研究长、正方形的周长。

  2、注重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呈现了一些规则和不规则的实物和图形:树叶、三角尺、数学课本、钟面等实物图和五角星、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从任意图形(包括不规则图形)入手,使学生体会到周长是一个一般概念,避免学生产生只有长方形、正方形、圆等规则图形才能求周长的思维定势。然后,通过让学生探索一般图形周长的求法,使学生经历周长求法的知识形成过程,认识到周长是可以测量的,同时感受“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方法。

  3、关注所学知识的及时应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方面,在学习了长、正方形周长公式后,在练习中安排了大量来自于现实生活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利用周长公式解决。通过解决这些问题,使学生体会所学知识的广泛应用,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发展创新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四、具体编排

  (一)四边形和长、正方形的认识

  1、例1(认识四边形)

  (1)让学生从众多的图形中区分出四边形,发现四边形的特征:有四条直的边和四个角。应用分类的思想。通过此题,学生对小学阶段出现的各种特殊四边形乃至一般四边形都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在以后的学习中将逐一认识。

  (2)注意通过对比、辨析加深对四边形内涵的认识并丰富学生对四边形外延的认识。

  2、例2(认识长、正方形)

  让学生通过亲手动手量一量,折一折,发现并尝试归纳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揭示长方形的长、宽及正方形的边长等概念,为学习长、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做准备。教学时,可进一步让学生比较一下长、正方形的异同,加深认识。

  (二)周长

  1、例1(概念)

  (1)给出一组实物和一组几何图形有不规则的、有规则的'。但这些实物和几何图形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封闭图形。

  (2)用描述性的语言来陈述周长的含义。

  (3)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测量不同物体和图形的周长,有的是拿绳子把物体围一圈,再量绳子的长度,有的是分别测量物体的各条边的长度,再相加。让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体会周长概念的本质,为求长、正方形的周长做准备。经历探索测量周长的过程,体会“化曲为直”的方法。

  2、例2(长、正方形的周长)

  (1)体现了思维的不同水平。

  (2)注重算法的多样化,加深概念理解。注意方法优化,总结周长公式。

  (三)解决问题

  1、例5(问题解决)

  一般地,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越接近,其周长越短。

  2、“做一做”

  让学生探索“给12盒保鲜膜捆胶带怎样最省”的实际问题,需要转化为“将12个边长5厘米的正方形拼组后的图形周长最短”的数学问题。进一步发现规律,同时培养学生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建议

  1、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材选择了许多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题材作为教学素材,如测量树叶、数学书、钟面等的周长,量头围、胸围、腰围,给正方形桌布缝花边,给多盒保鲜膜捆胶带怎样最省等。教学时,要充分发挥这些素材的作用,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将视野从课堂拓宽到生活的空间,并引导他们去观察生活,从现实世界中发现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

  2、注重数学实践活动,突出几何探究过程

  几何初步知识,无论是线、面、体的特征还是图形特征、性质,对于小学生来讲,都比较抽象。教材采用了如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画一画、摆一摆、拼一拼等,从而获得鲜明、生动和形象的认识,进而形成表象,发展空间观念。

  3、了解教材编排特点,恰当把握教学要求

  不同学段有不同要求,对画长、正方形的要求也不同,在本册主要是在方格纸和点子图上描画;到四年级学习了平行和垂直以后,则要求学生用直尺和三角尺来画。

  例如,本单元对四边形、周长等都没有下严格意义上的定义。四边形没有给出定义;周长,只要学生能结合具体的物体或图形说明周长的含义即可。因此,教师在教学时,恰当把握教学要求,防止任意拔高要求,或者让学生去死记硬背概念、公式等。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对前一阶段所学知识进行整理与复习,熟练地计算一位数乘多位数的乘法,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培养和发展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回顾与反思的能力。

  2、先让学生在交流汇报中将所学知识进行全面的回顾与整理,然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进一步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数学、怎样学数学和用数学,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对一至四单元所学知识进行整理与复习

  [教学难点] 对所学知识有条理地进行整理与复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些淘气和笑笑以及他们的同学一起学习的图片,大家想看吗?

  1、出示教学情境挂图。

  2、说一说图上都有什么?

  3、从开学到现在,我们都学习了哪些数学知识呢?你能根据这幅图给我们的提示说一说吗?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分小组交流前一段时间学到了什么?

  2、组织全班交流,对前一段时间所学的内容进行整理回顾。在整理回顾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发言将前四个单元的内容进行分类板书,并针对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强调与说明。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第1题。(1)学生弄清题意后独立完成;(2)抽取几道算式让学生说一说计算方法。

  2、第3题。

  (1)同桌互相说一说从图中了解到了哪些数字信息?

  (2)独立完成第(1)---(4)个问题。

  (3)全班订正。

  3、第3题。教师可根据本班实际,适当规定时间(2~3分钟),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检查学生的计算正确率。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今天我们对开学来学习的.数学知识进行整理与复习,每个同学都有不同的收获,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你留下怎样的成长足迹?我们来一起说一说吧。

  1、引导学生根据教材提示,从什么是数学、怎样学数学、怎么用数学等角度来寻找自己的成长足迹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2、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成长足迹以写“数学日记”的方式纪录下来。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

  教学内容:

  课本第74-75页。

  教学目标:

  1. 通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使学生会用画图的策略理清思路,并能根据具体的问题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2.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分析、归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进一步掌握从条件想起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

  将本课学习的策略内化成自己解决问题解决的策略,会用画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在上节课的教学中,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在解决问题时,可以应用什么策略?

  列表。

  师:大家体会到用列表的策略解决问题的优越性。那么,这节课再学习一个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互动新授

  1.出示教材第74页例2,观察情景图,让学生找一找图中有用的信息。

  学生讨论情境图中的条件和问题。

  三个已知条件:

  (1)绿花有12朵。

  (2)黄花的朵数是绿花的2倍。

  (3)红花比黄花多7朵。

  根据题中的数量关系,你打算怎样解答?在小组内讨论后指名回答。

  2.分析问题。

  要求红花有多少朵,首先根据前两个已知条件求出黄花有多少朵,求出黄花的朵数,就能求出红花的朵数了。

  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先在下面的图中填一填。

  根据线段图所示,可以很容易解决“红花有多少朵”这一问题了。

  3.解决问题。让学生列式,想一想怎样算,指名板演。

  (1)黄花朵数:12×2=24(朵)

  (2)红花朵数:24+7=31(朵)

  答:红花有31朵。

  4、教学“想一想”。

  出示问题:如果“红花比黄花少7朵”,应该怎样解答?

  谈话:请同学们在小组里说说自己是怎样分析数量关系的,再解答。

  学生小组交流,列式解答。

  12×2=24(朵) 24-7=17(朵)

  展示学生的讨论结果,集体订正,说说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5、比较、小结。

  谈话:刚才的两个问题,都是从条件想起,再解答问题的。这两题的解答过程, 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小结:

  (1)都是根据前两个已知条件,先求出黄花有多少朵。

  (2)有一个已知条件不同,求红花朵数的方法也不同。1.出示教材第74页例2,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75页“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线段图,小组交流,根据已知条件提出不同问题,并说说怎样解答。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第75页“想想做做”第2题。

  从条件想起,用的时间少代表跑得快,用的时间多代表跑得慢。

  小组交流,集体订正。

  3、完成教材第75页“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读题,提问根据条件可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

  小结:先求杜鹃花和茶花的`总盆数,再求这个总盆数的2倍也就是月季花的盆数。

  学生解答,集体订正。

  4、完成教材第75页“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读题。

  提问:我们可以怎样分析数量关系?从条件想起,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

  独立列式,说说你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全班订正,教师评价。

  四、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用画图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黄花朵数:12×2=24(朵)

  红花朵数:24+7=31(朵)

  答:红花有31朵。

  在解决数学问题时,也可以用画图的策略解决。

   :

  本节课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学会用画图的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去体会运用画图的策略的价值,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4

  教学导航

  一、教学内容

  时间的计算。(教材第4~5页例1、例2)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根据1时=60分,1分=60秒进行简单的时间单位的换算。

  2、使学生在掌握时间单位换算的基础上,学会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3、使学生学会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三、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时间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方法。

  难点:计算经过的时间。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钟表模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老师操作钟表模型,拨出不同的时刻,让学生读出钟面上的时间。

  2、引导学生观察并点名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1)钟面上有()个小格,每两个数之间是()个小格。

  (2)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时,分针从一个小格走到下一个小格是()分,分针走一圈是()时,秒针走一圈是()分。

  (3)1时=()分1分=()秒

  我们已经学会了看时间,那么如何对各种时间单位进行换算呢?两个时刻之间的时间又该如何计算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学习“时间的计算”。(板书课题:时间的计算)

  二、学习新课

  1、教学教材第4页例1。

  师:1时等于多少分?(学生齐答)

  师:那么2时又等于多少分呢?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点名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学生想法:1时是60分,2时就是2个60分,60+60=120(分)。

  师:回答得很正确,1时等于60分,当把时化成分,“时”前是几,就是几个60相加;当把分化成时,“分”前由几个60相加组成,就是几时。1分等于60秒,分与秒之间的换算可以用同样的`方法进行。

  2、教学教材第5页例2。(课件出示教材第5页例2情境图)

  师:观察图片,你获得了哪些信息?(点名学生回答)

  师:如何计算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长时间?(小组交流,点名小组代表回答)

  学生给出方法一:直接数从7:30到7:45,分针走了15分。

  学生给出方法二:分针从6走到9,走了3大格,每格5分,一共15分。

  学生给出方法三:因为都是7时多,直接用45-30算出是15分。

  学生给出方法四:7:30过15分钟就是7:45。

  师:同学们给出的计算方法都非常好,计算经过的时间有多种方法,同学们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计算。

  师:刚才我们计算的这道题中,几时离家,几时到校,这里的时间我们称作“时刻”,而计算得出的经过时间,我们叫做“时间段”。时刻,只需要看钟表就可以知道,而时间段需要经过计算。

  师:刚刚我们计算了小明从家到学校的用时,同学们还记得今天早上你是几点出门上学,又是几点到校的吗?请大家计算一下上学路上一共花了多长时间?(点名学生回答,其余学生独立完成)

  三、巩固反馈

  1、拨表小游戏。(老师说出两个时刻,学生按要求在钟表模型上拨出两个时刻,然后计算出经过的时间)

  2、完成教材第4页下方“做一做”。(点名学生回答)

  1 180 100

  3、完成教材第5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还要等20分才开门。

  四、课堂小结

  说一说这堂课的收获是什么?你对时间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板书设计

  时间的计算

  例1:1时=60分2时=()分2时=60分+60分=120分

  

  1、借助模型教学,让课堂不再抽象。

  本节课的重点在于时间单位的换算,难点是关于时间的计算。对中低年级的学生来说,通常我们计算的进率都是10,而时间单位的进率是60,对于初学者有一定难度。但通过钟表模型,让学生找准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通过数格子,化抽象为具体,就总结出了时间的计算方法。

  2、设计体验中教学、参与中学习的教学形式。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应该多挖掘学生身边的数学素材,设计一些小游戏、小活动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求知的积极性。

  3、我的补充。

  ________________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

  一、 教材分析:

  1. 分析《课程标准》对本课教学内容的要求:分数的初步认识是数概念教学的一次扩展,学生理解掌握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本册出现的内容是最初步的,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具体实例使学生理解一些简单的分数的具体含义,给学生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初步学会用简单分数进行表达和交流,进一步发展数感,并为学习小数和进一步学习分数做好铺垫。

  2. 分析本课内容的组成部分: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会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教材先通过例1~例2两道例题,分别让学生认识二分之一、四分之一,初步建立起几分之一的表象。教材又通过例3教学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比较。

  3. 分析本课内容与小学教材相关内容的区别和联系: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异。

  二、 学情分析: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使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从整数到分数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因为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它们都有很大的差异。分数概念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不容易一次学好,所以,分数的知识是分段教学的,本单元只是"初步认识"。认识几分之一又是认识几分之几的第一阶段,是单元的"核心",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对以后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我们要借助一些图形和学生所熟悉的具体事例,通过演示和操作,使学生逐渐形成分数的正确表象,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初步认识几分之一的意义,会读写几分之一,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正确用分数表示图中一份占整体的几分之一。

  2.方法与过程目标:

  在分一分、折一折、涂一涂、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的学习活动中培养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自主探究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几分之一的意义,会读写几分之一。

  教学难点:对单位"1"的认识的渗透。

  五、教学策略和手段

  找准学生学习新知的"最近发展区",在大背景下认识分数。同时加强直观教学,降低认知难度。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充分重视学生对学具的操作,通过折纸让学生对分数的含义有一个直观的认识,让学生加深对分数概念含义的理解,降低了对分数概念理解上的难度。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寻找学生最近发展区。

  直接板书"分数"。

  问:你听说过他吗?在哪儿见过或者听过。学生自由发言。

  你想问分数什么问题?学生自由发问。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课。

  在复习旧知的`基础上,引出1/2。

  (1)、创设分月饼的情境,出示题目。让学生在列出算式的基础上,回答结果。

  4块月饼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人分几个?

  2块月饼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人分几个?

  一块月饼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人分几个?

  提问:怎样列式?分了几个?(半个)

  (2)、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一半。可让学生将结果写在黑板上。

  2、动手操作,认识1/2。

  (1)、出示圆片,代替月饼,请一个学生,分一分。

  (2)、教学1/2的读法、写法。

  (3)、动手折一折,并用斜线表示出图形的1/2。完成后可以让学生多介绍自己的折出的分数。

  (4)、提出讨论问题:把一个图形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1/2。这句话对吗?同桌两人讨论后,组织发表讨论意见。

  (5)、引导观察展示的图片思考:不一样的图形为什么动能表示1/2。

  3、认识1/4等多个几分之一的分数。

  (1)、拿出正方形纸片折出它的1/4。并展示在黑板上。

  (2)、你还能创造出什么分数,请学生动手做一做。并展示在黑板上,展示的时候让学生说说这个分数的意义。

  (3)、课件展示五分之一等分数。

  4、总结

  像x、x、x等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5、自学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教师出示各部分名称后请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三)巩固练习,内化新知。

  第一关:读一读。出示后指名读一读。

  第二关:看图写分数。写出分数并说说是怎么想的。

  第三关:辨一辨。判断对错,并说说理由。

  第四关:找分数。

  第五关:终极挑战。

  (四)介绍分数的发展,传播数学文化。

  (五)总结全课。

  说说自己的收获。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6

  第 1 课时

  时间与数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具体问题的探索,体会时间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2、过程与方法:在观察比较、发现规律的现实活动中,进一步提高观察能力和发现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开放性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具体问题的探索,体会时间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教学难点:

  在观察比较、发现规律的现实活动中,进一步提高观察能力和发现的能力。

  教学方法:

  观察、交流

  教学准备:

  投影、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二、主动探索,解决问题

  1、领会情境中的'问题

  奇思的父亲每天工作3天休息一天,你怎样理解这句话?母亲每工作一天休息1天,你又是怎样理解呢?

  2、让学生按要求在日历上分别标出父亲、母亲、奇思的休息日,可以分别用不同的符号表示,然后进行反馈。

  3、进一步引导学生:根据奇思一家3口的休息日,我们还能知道什么?

  三、日历中的规律

  1、观察日历可以先看上下,再看左右,然后再看对角线上的数,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2、观察日历表中的4个数字,你发现了什么?

  交流自己的发现

  3、 观察日历表中有阴影的9个数,你又有什么发现?

  4、 你还能在日历中找到什么规律?

  四、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7

  教材分析:

  本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钟面,学习了时、分、秒有关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教材充分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学生熟知的、感兴趣的素材进行教学,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而主动探索24时计时法的规律,帮助学生理解和发现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能在两者之间进行互换。通过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也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通过鼓励学生收集相关知识的内容来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和多渠道收集信息的能力。

  学生分析:

  在学习24时计时法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有关时间,时、分、秒和时间有关的知识,他们对钟面、经过的时间等问题均有所了解和掌握。在日常生活,比如电视和乘车的过程中等或多或少地与24时计时法有过交道,不会一点都没有接触到,这就构成了学生学习本课的知识基础。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识规律,我觉得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应该注重生活化、活动化、信息化,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让更多的孩子沉浸在学习数学的乐趣中。因此,要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习数学,在于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的生活经验,发现问题,创造新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习兴趣,发展智慧,增长才干。在教学中,我注意实行启发式、讨论式、活动式的教学模式,现实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关键是教师能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数学实例,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服务。

  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理解和发现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能正确地把用24时计时法表示的时间与用普通计时法表示的时间进行互换。

  教学目标:

  1、创设现实而有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初步感知两种计时法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比较、合作、交流,掌握12时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的特征,发现两种计时法互相转化的规律,能正确进行互化,并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为学生创设平等、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充分激活学生思维,让他们在借助已有知识经验猜想、观察比较12时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的异同、发现两种计时法相互转化的方法等数学学习活动中抽象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创新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3、联系生活实际和学生的生活经验,提供现实的、有意义的、学生感兴趣的探究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感悟数学的应用价值。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8

  单元导学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认识年、月、日;认识24时记时法;根据作息时间表解决实际问题。

  本单元属于数与代数领域“常见的量”中的内容,是小学生应该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时、分、秒的相关知识,并在实际生活中积累了一些年、月、日方面的.感性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有关年、月、日方面的知识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可以说学生已或多或少地形成了一定的时间观念。本单元正是在此基础上向学生明确介绍有关年、月、日等时间单位和24时记时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一些简单计算经过时间的方法。

  备内容

  看日历(2课时)→认识年、月、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认识平年和闰年以及平年、闰年的判断方法

  年、月、日

  一天的时间(1课时)→24时记时法及24时记时法与12时记时法的换算;经过时间的计算方法

  时间表(1课时)→认识作息时间表

  备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平年和闰年,能够从日历中找出指定的日期。

  2.掌握24时记时法,会用24时记时法表示时刻,初步理解时间和时刻的意义。

  3.会看简单的作息时间表。

  过程与方法

  1.能够正确区分平年和闰年。

  2.能将12时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进行换算。

  3.能根据作息时间表中呈现的信息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操作、比较、猜想、讨论等一系列活动,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

  2.借助钟表模具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3.在学习交流的活动中初步体会合理安排时间和惜时守信的重要性。

  备重难点

  重点

  1.掌握年、月、日等方面的知识。

  2.会用24时记时法表示时刻。

  难点

  1.明确平年和闰年的判断方法。

  2.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9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P36例2以及练习八 1-2题

  教材分析:

  本单元实在学生比较熟练地掌握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的基础上,进行深入学习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这部分内容包括三位数加三位数,三位数减三位数以及加、减法的验算、估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口算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培养学生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及根据情况选择恰当方法的意识,感受口算方法背后隐藏的数学思想与方法。

  3.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点体会加法的意义,感受加法计算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掌握计算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并会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算理。

  课型、课时:新课 第一课时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练习卡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新课铺垫:

  1、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16+28= 、50+34= 、25+70= 、14+60=(通过复习引起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运用,为下面迁移旧知识学习新知识做好准备)

  二、创设情境 主动探究

  同学们,请看大屏幕。

  1、导入新课:

  (1)、揭示课题: 让学生先观察问:谁能根据信息提出一个加法问题? (这一环节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学生在提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加法含义的理解。)学生列式:180+340 师:你们真是善于观察的好孩子,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进位加法。(揭示课题,并板书)

  2、教学例2:

  (1)、启发学生估算:

  (2)、笔算532+407= 学生独立计算, 并在小组内说说你的计算过程。

  (3) 指名板演--巡看发现问题--生同桌交流--全班交流--评价(说的对不对,说说怎样算)--师肯定生的做法--再请一生说--师生一起边说边演示 对比:与两位数加两位数比较,方法相同吗?

  小结:连续进位加法计算方法:

  1、相同数位对齐。

  2、从个位加起。

  3、哪一位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记住加进位“1”)

  (这环节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学生通过迁移上节课的'知识经验,解决这节课的问题,能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与大家交流,能将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总结出来,并能延伸到所有加法的计算方法的思想上,能在上节课的基础上进行提升。)

  教师小结:通过笔算三位数加三位数,我们看到了在计算中,我们看到了在计算中,哪一位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它的前一位进1.

  突破难点: 师: 376+284同学们都会计算了,那现在老师把376换成736,算式换成736+284你们还会算吗? 学生笔算并说一说876+284和376+284的得数有什么不同?

  生:得数一样。

  巩固练习:

  我是计算小能手 659+306= 483+321= 806+574= 68+527= 238+98= 353+726=

  师:同学们真聪明,都会算三位数加三位数了。老师为了奖励大家,准备了一些智慧果,想要吗?只要你算对了里面的题目,这个智慧果就属于你啦!

  小结:个位对个位,十位对十位。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一;十位相加满十,向百位进一。

  板书设计:

  三位数加三位数

  659+306= 483+321=

  806+574= 68=527=

  个位对个位,十位对十位。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一;十位相加满十,向百位进一。

  布置作业:练习八第4题

  课后反思: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0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提倡算法的多样化。

  2、结合具体情境,用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3、培养学生初步的.迁移类推能力、分析推理能力、言语表达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一位数除两位数的算理算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

  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 孕伏铺垫。

  口答

  246 355 729

  366 217 124 88

  49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36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二、 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出示植树画面,我们三年级的同学参加绿化祖国植树活动,观察画面,上面告诉我们哪些信息?

  回答:每组有多少人?

  你是怎样列式的?(363)

  这个算式该怎样算呢?小组合作,找一找解决的办法

  汇报:①借助分小棒的方法来计算(怎么分小棒?);

  ②想乘算除:因为123=36,所以363=12

  ③可以把36看成30+6,所以363可以看成303=10 63=2 10+2=12

  ④也可以把36看成66,所以363可以看成63=2 26=12

  你还有什么方法?最喜欢用哪种方法计算?

  三、 反馈练习

  1、 完成试一试第1题

  让学生先独立计算,抽几题说说口算方法,最后引导学生观察每一列算式,说说有什么发现。

  2、 完成试一试第2题:用除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让学生理解题意后独立列式解答再讲评。

  3、 完成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注意对个别学习困难学生的指导帮助。

  4、 完成练一练第2题

  先让学生说说题目的意思,再让学生尝试解答第(1)、(2)两个问题(什么叫几倍?)。

  引导学生提出其他数学问题。

  四、 总结提高

  1、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你是怎样学的?你对今天的学习满意吗?有什么建议?

  2、 尝试完成练一练第5题。

  让学生独立理解题意,解决前两个问题,然后交流反馈。最后鼓励学生多提其他的一些数学问题,要求先在小组内提问题,回答问题,再全班交流。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1

  目标:

  1、通过“过河”的情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算式。

  3、让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后进行计算的习惯。

  重点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带有小括号的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等

  过程:

  一、复习

  1、请说一说各题的计算顺序。

  54÷9+3 59 + 32 ÷4

  30-18 ÷ 3 10-72 ÷8

  2、请提出一个可以用除法解决的问题。

  (1)、三年级班共48人参加广播操比赛,站了6行,( )?

  (2)、三年级班共24人,每6人为一组,( ) ?

  (3)、四年级师生共42人去郊游,每辆车坐7人,( )?

  (4)、五年级有35人参加体操表演,每行站5人,( )?

  3、谈话导入:同学们,秋天是个美丽的季节。在这秋高气爽,天高云淡的日子里,实验小学的老师带着同学们去秋游。但是,他们在去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数学问题,详情我们来帮帮他们。你们愿意帮他吗、?

  二、自主学习

  出示P8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1、图上告诉我们哪些信息?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2、独立尝试,合作解决。如果同学们都坐大船,需要几条船?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3、预设:若有综合算式,先出示错的,再出示对的,引发讨论;

  若没有综合算式,引导尝试列成综合算式,引发讨论。

  组织学生讨论:“29+25÷9”是否符合解决问题的顺序? 这个算式按以前的知识应该先算25÷9,再算加法,但这种运算顺序不符合问题的情景。在本题,应先算男女生总人数,即29+25。 怎样解决运算顺序问题呢?我们请小括号“( )”来帮忙。

  4、认识带有小括号的混合算式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5、写出解答过程 (29+25)÷9 读作:29与25的'和除以9。

  =54÷9

  =6(条)

  答:同学们都做大船,需要6条船。

  6、比较每组中的两个算式,说说它们的运算顺序。

  (1)32+18÷2 (32+18)÷2

  (2)20+16÷4 (20+16)÷4

  小结:小括号的作用是改变运算顺序。读一读课本上第8页右边蓝色方框里的话。

  三、迁移练习:

  如果54人都坐小船,需要多少条船?

  1、提示“先求出一条小船能坐多少人?”,再用除法计算出需要几条小船。

  2、尝试独立计算。

  3、说说你的思考过程。

  小结:小括号的作用是改变运算顺序。

  四、课堂练习

  1.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并计算。

  5×(36-29) (46+17)÷7 81÷(16-7)

  2、课本第9页“练一练”第1、2题。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过河(小括号)

  (29+25)÷9 54÷(9-3)

  =54÷9 =54÷6

  =6(条) =9(条)

  答:同学们都做大船,需要6条船。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2

  教学目标:

  1、通过解答三个具体问题,对本单元所学的知识进行回顾和整理。使学生形成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知识结构,掌握口算、估算、笔算和验算的基本方法。

  2、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灵活选择计算方法。

  3、提高计算的正确性及熟练程度。

  教学重点:

  灵活选择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提高计算正确率。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回忆本单元所学知识。

  (1)给学生留出回忆的时间。

  (2)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形成知识网络。

  (3)其他同学补充完整。

  2、复习除法含义。

  (1)板书:46÷2 0÷3

  (2)说一说,46÷2的含义,0÷3应该怎样理解?

  提问: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结果是多少?任何不是0的数除0呢?

  二、巩固练习

  1、出示教材第33页的内容。

  (1)自主解答这3道题。

  (2)逐题订正。

  (3)请学生说出分析过程和解答方法。

  (4)质疑。再解答这三道题时,你使用了什么样的计算方法?为什么选用这样的方法?为什么用“≈“?你用什么方法验证自己的`计算是否正确?

  说一说,225÷5的计算过程。

  (5)指名学生回答或组内交流。

  2、教材第34页练习七的第1题。

  (1)思考:如何判断商的位数?除法估算的方法是什么?除法笔算时要注意什么?

  (2)按要求先计算,再填空。

  (3)学生每人一空,集体订正。

  (4)说一说,笔算除法时,你都遇到了我们学过的哪几种情况,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有什么特点。

  (5)指名学生回答。

  3、教材第34页练习七的第2题。

  (1)讲清题意。

  (2)说一说,每道题中都有哪些运算符号,它们的运算顺序各是什么。

  (3)集体在练习本上完成,指名学生板演。

  (4)订正时,请学生说出672÷(2×3)和(601-246)÷5的运算顺序。

  (5)强调书写格式的规范。

  (6)脱式计算如何检查?(做一步查一步)

  三、思维训练

  教材第34页练习七的第5题。

  (1)出示题,理解题意。

  (2)寻找相关信息。

  (3)合理解答。

  (4)交流解题思路。

  (5)质疑反馈。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3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3、通过操作、观察,使学生知道如何使用秤,培养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生活意识。

  教学重点: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千克、克这两个单位。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新版1角硬币若干、1千克大米6袋、200克红豆6袋、500克花生6袋、2千克沙子6袋、苹果6个、100克、200克、500克、800克沙子若干袋、盘秤6台。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学生到超市进行有关物品重量的调查活动,并完成下表。

  “克与千克”家庭实践调查表

  物 品 名 称 物 品 重 量

  二、从生活中引入

  师:前几天,同学们到超市对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的重量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你有什么收获?

  生1:我知道一包糖果重400克。

  生2:我调查到一包方便面105克。

  生3:一袋家庭装洗衣粉是3千克。

  ……

  师:刚才同学们所读到的“克”、“千克”就是国际上所统一使用的重量单位。(板书:克和千克)

  二、在生活中学习

  1、认识秤。

  (1)师:你们是怎样知道这些物品的重量的?

  生:直接看物品包装袋上所标识的重量。

  师:这个方法不错,但很多物品没有包装袋,比如鸡蛋,苹果等物品,要知道它们的重量怎么办呢?

  生:可以用秤来称。

  师:对,要想知道物品准确的重量可以用秤来称。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秤?

  (2)学生自由说生活中常见的秤。教师课件展示并介绍生活中常见的秤。

  (3)详细介绍盘秤的使用方法(课件展示)

  A、观察秤面,说说秤面上有些什么?

  B、介绍秤面中如何来分大格、小格,且它们各表示多少重量的克数。

  C、识秤练习。说出课件展示的称面上重量克数。

  2、建立“克”与“千克”的概念。

  (1)师:同学们调查知道表示物体有多重用“克”和“千克”作单位,那么1克有多重呢? (板书:1克)

  (2)让学生掂一掂1枚1角钱的硬币,说说感觉如何?

  (3)学生举例说一说日常生活中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

  (4)师:那么1千克又有多重呢?(板书:1千克)

  (5)让学生掂一掂1袋1千克重的大米,与1枚1角钱的硬币比较,说说感觉如何?

  (6)称一称1千克大米,看盘秤指针变化,并在盘秤上做个记号。

  3、“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

  师:“千克”与“克”是两个不同的质量单位,那么1千克会是多少个1克呢?咱们来做个实验吧。这儿有标有不同克数的沙子,每小组派一名代表来拿物品放在盘秤上称,使它们的重量刚好是1千克,再把装袋上所标识的重量加起来,完成记录表。并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克与千克”小组活动记录表

  每 包 重 量 数 量

  100克 袋

  200克 袋

  500克 袋

  800克 袋

  总 重 量 克

  师:从以上实验你们发现了什么?(板书:1千克=1000克)

  4、小结:生活中较轻的物品我们用“克”作单位,较重的物品我们用“千克”作单位。

  三、在生活中实践

  师:请每个小朋友掂一掂、估一估这袋红豆有多重?

  (学生活动)

  师:小组合作称一称这袋红豆到底有多重?

  生:200克。

  师:请每个小朋友再掂一掂这袋花生有多重?

  (学生活动)

  师:小组再称一称这袋花生到底有多重?

  生:500克。

  师:请你们再掂一掂这袋沙子有多重?

  (学生活动)

  师:称一称这袋红豆到底有多重?

  生:2千克。

  师:那1个苹果有多重呢?请同学们先掂再称,再说说大约多少个这样的苹果是1千克。

  四、应用拓展

  师:老师为同学们带来了一段动画片《巧陪玻璃杯》,你们想看吗?

  动画:星期天,小猪和机灵狗一起到花狐饮料屋去喝饮料。小猪不小心打烂了花狐的玻璃杯。花狐想敲小猪一笔,要小猪陪100个玻璃杯。面对一地的碎玻璃,谁也说不清打烂了多少个玻璃杯。

  让学生伸张正义,自由发言,为小猪出主意。

  再放动画:机灵狗想出一个巧主意,先把一个完好的玻璃杯称一称它的重量(200克),再称一称玻璃碎片的重量(1000克)。

  让学生算一算小猪应该陪几个玻璃杯。

  五、课后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什么新的收获?学了新知识有何感想。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课后反思:

  克和千克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两个既陌生又熟悉的概念。在课前我让学生到商场进行了一次实践调查活动,使 学生亲身感受到身边处处有数学,同时让学生初步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概念。让学生了解克和千克单位之间的进率,我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1千克=1000克,而是让学生通过做实验,总结得出1千克=1000克。充分体现了新课标所提倡的过程性目标。在练习部分,学生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对克和千克的质量概念进一步加深认识,并培养了学生的估计意识。课的最后,我让学生为小猪出主意,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生活意识,体会知识的应用价值。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由始至终都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练 习 课

  教学内容:P18 P19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重点: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千克、克这两个单位。

  教学过程:

  1.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一排:

  (1)6000克 8千克 9000克

  (2)4吨 7千克 3900千克 4200千克

  2.小红家到学校的距离是876米,她每天上学往返2次,一共要走多少米?

  3.一只羊重50千克,一头骆驼重450千克,那么8头羊和一头骆驼哪个重?重多少?

  4.今天是星期三,再过8天是星期几?如果今天是12月23日,再过20天是几月几日?

  1 吨有多重

  教学内容:P21 P22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情境,感觉并认识质量单位,了解1吨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吨的质量观念。

  2. 掌握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  的换算。

  3. 结合具体情境,提高对物体质量的估计能力。

  教学过程

  1、 引入课题

  同学们猜一猜,一头大象重多少?

  引入单位吨。

  2、 看一看,算一算

  教师出示课本上的情境图,让学生看一看,算一算,再说一说。建立1吨的计量观念。

  3、 说一说

  让学生说出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质量单位要用吨。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联系生活实际,初步感知吨。

  4、 练一练。

  完成课本P22页的练习。

  5、 数学故事

  请同学讲述曹充称象的故事,再讨论为什么可以采用这个办法称象,然后完成课本上的计算。并谈自己的想法。

  练习四

  教学内容:课本P23至24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千克、克的认识,并能根据其单位的进率进行比较大小的判断。

  2、进一步巩固吨的认识。

  3、能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受质量单位的重要性,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1、完成第一题。

  注意,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时,要强调看称的单位,不同的称的单位是不一样的。

  2、完成第二题

  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完成各物体的质量的连线。

  3、完成第三题

  比较大小,注意不同的单位,数是不能直接比较大小的,只有将它们改写成同一单位才能比较大小。

  4、第四题,学生独立完成。

  5、5、6、7、8题,学生根据实际生活经验完成。

  搭配中的学问

  教学目的:

  1、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让学生感知搭配的全过程,同时训练学生有序思考。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分析概括、自主探究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训练学生有序思考的能力。

  教学过程:

  1、创设“配菜”的情境,教师可以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引入。

  师:同学们说一说,在平时的生活中你最喜欢吃什么样的菜?通过情境的创设,一下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出示一种素菜和两种荤菜作为星期一的菜谱。

  师:星期一有多少种不 同的配菜方法?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并汇报结果。

  3、学生汇报完成后教师让学生感受一下菜谱的情况,会有学生说菜的种类太少,在学生的强烈要求下,教师将菜谱适当调整为二荤二素。

  师:有多少种不同的配菜方法?

  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试一试,引导学生借助摆学具、列表、连线(画搭配路线图)等活动,进行实践操作,从而解决问题,并发现每种荤菜与素菜搭配都有两种不同的方法,有两种荤菜,所以是2个2,就有2*2,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求解。

  3、教师出示二种荤菜三种素菜,请同学们独立完成,有多少种不同的配菜方法?

  鼓励学生用最好的方法解决,做完之后,跟小组的其它同学比较一下,看看哪一处方法最好。使学生明白,摆学具、连线、画图表都太慢民,而且容易漏掉或重复,计算是最好的方法。

  4、完成课本第27页的练一练。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4

  一、填空。

  1、常见的长度单位有()()()()()。

  2、常见的重质量单位有()()()。

  3、1只大象重约4()。

  4、一台拖拉机可以装货物1()。

  5、直尺上从0到1的这一段长度是()厘米。把这一段长度平均分成10小格,每小格的长度是()毫米。

  二、判断题。

  1、飞机每小时飞行800千米。()

  2、8千克=8000吨。()

  3、一头猪重135千克。()

  4、一袋大米重50千克,20袋大米重1吨。()

  5、40毫米与4分米同样长。()

  三、选择。

  1、李平的身高146()。

  a、米

  b、分米

  c、厘米

  2、回形针的长度是28()。

  a、厘米

  b、毫米

  c、分米

  3、一本书大约重150()。

  a、克

  b、千克

  c、吨

  4、一袋大米重10()。

  a、克

  b、千克

  c、吨

  5、比较下面的重量,最重的是()。

  a、5吨500千克

  b、5900千克

  c、5550千克

  四、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单位。

  1、一个鸡蛋重50()。

  2、汽车每小时行80()。

  3、一辆货车载重4()。

  4、一头牛重约200()。

  5、跑步每秒钟约8()。

  6、1袋水泥重约50()。

  7、小明的身高是146()。

  8、小宇的体重是32()。

  9、数学课本长约2()。

  10、标准运动场跑道一圈是400()。

  五、解决问题。

  1、一只蜗牛从24厘米深的杯底往上爬,每爬6厘米要用3分钟,然后停2分钟。问:蜗牛从杯底爬到杯口要用多少时间?

  2、某学校的学生进行__训,在晚上的行__中,二班步行了2100米,一班比二班要多行160米,那么一班和二班共行__多少米?

  3、一段16米长的布带,每次剪去2米,剪了5次后,还剩多少米?

  4、一头大象重6吨,一头牛重400千克,一头大象比一头牛重多少千克?

  5、一根木料在24秒内被切成了4段,用同样的速度切成5段,需要多少秒?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5

  1.口算乘法

  第1课时 口算乘法

  【教学内容】

  教材第56~57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探究整百、整十数乘一位数以及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规律。2.掌握整百、整十数乘一位数以及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提高口算能力。3.在学习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重 点:能正确地理解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以及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能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难 点:能正确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以及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理解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教材第56页情景图。

  教师: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孩子们到儿童游乐园游玩,有的玩旋转木马,有的玩碰碰车,玩得很开心。

  教师:同学们,你能根据这幅情景图所提供的信息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吗?

  2.全班同学讨论交流。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出示坐碰碰车的图片及数学问题。 坐碰碰车每人20元,3人要多少钱?

  (1)你会解决这一问题吗?

  (2)怎样解决?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20×3=

  (3)你是怎样算的?小组交流反馈: ①算法一:20+20+20=60;

  ②算法二:2个十乘3是6个十,就是60。

  (算法二先老师引导学生一起说,学生再在下面自由说)

  (4)想一想:200×3=

  ①怎么计算;②你是怎么想的? (注意引导例1的思路迁移到这里)

  2.在迁移类推中学习新知识。 出示玩过山车的图片及问题。 坐过山车每人12元,3人要多少钱?

  (1)你会解决这一问题吗?

  (2)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12×3=

  (3)小组合作讨论: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计算的。

  (4)汇报交流:

  ①学生汇报:

  10×3=30

  2×3=6 30+6=36

  ②老师出示小棒图(见教材),证明上面算法的正确性。

  ③想一想:12×4=

  怎么算?怎么想?全班交流思路。

  (5)想一想,在计算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让学生认识到这类题目可以转化为表内乘法来计算,这样为后面学习整百数、整千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打下基础)

  3.总结归纳。

  (1)谁能根据情境图,再提出几个与一位数相乘的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会提出这样的问题:①坐激流勇进每人10元,8人要多少钱?②坐登月火箭每人15元,3人要多少钱?③做旋转木马每人5元,13人要多少钱?

  (2)说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列出算式:10×8、15×3、5×13。

  探究计算方法,全班交流、汇报。

  思考:①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该怎样计算呢?

  【教师归纳】在计算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时,可以把整十、整百、整千数看成几个十、几个百、几个千和一位数相乘;也可以把它们转化为表内乘法计算,即先用0前面的数与一位数相乘(用表内乘法),再看乘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②一个两位数乘一位数又该怎么计算?

  【教师归纳】把两位数分成整十加几,再分别与一位数相乘,最后把结果加起来。

  三、拓展与应用

  1.完成教材第57页做一做。

  口算结果,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2.完成教材练习十二第1题。

  先填写,后说说“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怎样计算简便?

  3.完成教材练习十二第3题。

  投影出示第3题。

  (1)让学生观察图,收集信息,明确问题。

  (2)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4.完成教材练习十二第4题。

  先用开火车的方式回答计算结果。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 】

  本节课教学的.主要思路是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提出多位数乘一位数的问题,并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会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以及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口算乘法。通过观察、比较、类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课中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说算理,说想法,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三年级上册的教案数学01-06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1-07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5-15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1-07

秋季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1-06

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01-28

(荐)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05-16

三年级人教版上册数学教案范文01-06

三年级数学上册《混合运算》教案11-17

三年级数学上册《什么是周长》教案11-17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