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锦集15篇]
作为一名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在游戏中体会事件的可能性,并进一步体会到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2、初步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生活中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3、通过活动,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求知欲,帮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验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游戏活动使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发生不确定的。
教学难点:
理解“可能”“不可能”“一定”,并会用这些词语表达生活的事件。
活动准备:
课件、球、盒子、硬币、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促学。
师: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小故事,想听吗?(点击课件)请看屏幕:迪尼斯乐园举行比赛,米奇和唐老鸭都决定回去看看,可是只有一张门票,让谁去呢?最后它们决定用抛硬币的方法来做决定。(板书:抛硬币)
师:你们认为谁会去呢?
生1:米奇。
生2:唐老鸭。
师:到底是谁去呀,意见不统一,正好老师这里有一个1元硬币,我们先来认一认硬币的正反面。谁能识别硬币的正面和反面?
师:印有1元字样的这一面是正面,有花的这一面是反面。现在老师想来抛下这枚硬币,正面就由米奇去,反面就由唐老鸭去。怎么样?我请一位同学上来帮忙,谁来?
师:你的任务是老师抛完后要大声告诉同学们你看到的是哪一面,好吗?准备好了吗?(师抛硬币遮住,问学生)
师:同学们猜猜是哪一面朝上?
师:大声告诉大家,哪面朝上?
生:正面。
师:正面朝上,这下米奇可高兴了,因为它可以去观看比赛。(猜对的学生很高兴)
师:如果再抛一次,一定是米奇去吗?
生1:是,一定是米奇去。
生2:不是,也有可能是唐老鸭去。
师:你确定吗?你也上来抛一抛。(再指名生抛硬币)
生:反面朝上。(猜对的学生欢呼)
师:反面朝上,唐老鸭高兴得又蹦又跳。(生回座位)
师:同学们,在刚才的抛硬币游戏中,你发现了什么小秘密?
生1:硬币可能正面朝上,也可能反面朝上。
生2:米奇和唐老鸭都有可能去观看比赛。
师:同学们可真了不起呀!你们想来试试抛硬币吗?(想)
师:请听游戏规则:(略)
师:(拍手示意学生坐好)同学们刚才通过玩抛硬币的游戏,你们看到硬币落下后是什么情况?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通过游戏我们发现硬币落下后可能正面朝上,也可能反面朝上。也就是说正面或反面,这两种可能都有。(板书:可能也可能)。
组织课堂:请组长收好硬币,放回抽屉。
(设计意图:由抛硬币游戏开始感受事物的不确定性,学生在观察、抛掷、猜测等活动中,初次体会硬币落地可能正面朝上,也可能反面朝上,尝试用“可能”、“也可能”等词汇进行数学表达,在知识、情感上为后面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二、展开活动、自主探究。
1、师:同学们,刚才大家都玩得很开心,接下来我们再来玩个摸球游戏,好吗?师生摸球。
师:(出示盒子)看,这是什么?
师:(指盒上标签)对,里面有三个白球和三个黄球,谁愿意上台和老师一起玩?
(生踊跃举手,一位学生上台)
师:咱们两人这样分工:我摸,你猜我摸出来的是什么颜色的球。
(台下同学聚精会神,饶有兴趣地看。师动作夸张地做出不看盒子的样子,摸出一个球捏在手上)
生:。(白色)
(师展开手掌正好是。台下同学鼓起掌来,猜中了!第二次、第三次过程同上,猜中的学生鼓掌,没猜中的有点失望)
师:你们也想这样摸一摸、猜一猜吗?(想)
2、学生小组合作摸球。(体验不可能)
师:老师给每组同学都准备了一个小袋子,每个袋子里装的都是3个白球和3个黄球。摸球之前,请听好游戏规则:
1、小组其他成员猜会摸到什么颜色的球。
2、每人每次只摸一个球,摸球时眼睛不能看,也别让猜的同学看见,每人连续摸两次。
3、把摸到的球给大家看,不能争不能抢,更不能让球掉地上,要有团结协作、互相谦让的精神。
4、组长负责把每个同学摸球的情况打钩记录下来。
5、把球放回袋子里,等组长记录好,换个同学再摸。最后想一想,每次你都猜对了吗?为什么?
(1)请组长拿出袋子和表格
(2)师指导摸球填表格
3、全班交流。
师:同学们摸了这么多次球,也猜了这么多次,我请小组长来告诉老师,你们小组摸球的情况如何?
(1)各小组汇报情况
(2)老师幻灯出示汇总表,根据组长汇报情况填表
师:同学们你们每次都猜对了吗?(生:没有)
师:怎么这么多同学没有全猜对呢?从这张表格中可以看出是什么原因呢?
(因为袋子里有白球和黄球,可能摸到白球,也可能摸到黄球。)
师:淘气和笑笑也做了摸球游戏请看(点击课件)笑笑可能从盒子里摸到什么颜色的球?(可能是黄球也可能是白球)齐读一遍
(设计意图:小组内摸球猜球活动,意在使学生体验从袋中摸一个球可能摸到黄球,也可能摸到白球,再次感受这种不确定性现象。学生摸得积极,猜得高兴,较好地体会到了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
4、体验不可能
智慧老人给小朋友们带来了小问题
可能从这个袋子中摸到黑球吗?(不可能)齐读
可能从这个袋子中摸到红球吗?(不可能)
可能从这个袋子中摸到除白球和黄球以外其它颜色的球吗?(不可能)
为什么?
师小结:同学们真聪明,因为袋子里只有黄球和白球,所以,我们不可能从中摸到除黄球和白球以外其它颜色的球。(板书:不可能)小结
5、再次摸球。(袋子里都是黄球)(体验一定)
师:老师最近学了一样新本领,无论谁从这个盒子里摸球,我都可能猜到是什么颜色。大家信吗?不信,我们试试。这个盒子里面装的也是6个球。这回我们换一个玩法,我请每个大组里最乖的小朋友来摸球,老师来猜。谁愿意和老师玩?(多次猜黄球)
(教师注意观察学生的反映:是不是有不满。)
师:怎么了,你们想说什么?(里面都是黄球)
师:很多同学都说对了,老师的确知道里面装的都是黄球。所以,摸出一个一定是黄球。
如果盒子里装的是6个白球呢?(摸出一个,一定是白球)如果盒子里装的是6个红球呢?(一定是红球)
(板书:一定)
师小结:刚才通过抛硬币和摸球的游戏,我们知道了有的事件可能发生,有的事件不可能发生,有的事件一定发生。
(设计意图:本小节让学生在动脑思考中体验到事件的确定性,在师生的趣味互动中既学新知又交流感情,调节课堂气氛)
三、促成体悟,拓展延伸。
1、数学书第93页:连一连。
小朋友们喜欢这样的摸球游戏吗?我们的好朋友淘气、机灵狗和笑笑也来参加了。你们看!数学书第93页的连一连。读题,请同学们打开数学书本93页
(1)先读题目要求和内容,独立完成。
(2)汇报交流
师:现在来看看哪个小朋友最聪明不通过实验也能判断正确吗?淘气的盒子中摸出的是什么呢?
生:10个黄球,摸出来的一定是黄球。
师:那会摸到黑球吗?
生:不可能摸到黑球。师:机灵狗的盒子呢?
生:10个白球,摸到的不可能是黄球。
师:那会是什么球?
生:一定是白球。师:那么笑笑的盒子摸出来的'球会是什么?
生:5个黄球,5个白球,摸出来的可能是黄球。
师:也可能是什么球?
生:也可能是白球。
师:能完整的说一说吗?
生:5个黄球,5个白球,摸出来的可能是黄球,也可能是白球。
2.听要求起立。看看谁最机灵。
师:接下来,我们来课间休息,再玩个游戏,全体同学请注意,听清老师的要求好吗?我们玩的游戏是听要求起立,看看谁最机灵。准备好了没?有没有信心?(有)
(1)站起来的同学中老师任意摸到一个同学一定是女同学。
(2)站起来的同学中老师任意摸到一个同学不可能是男同学。
(3)站起来的同学中老师任意摸到一个同学可能是女同学,也可能是男同学。
师:同学们可真厉害,请给自己一些掌声鼓励吧!
(设计意图:本环节及时对新课知识进行补充和巩固,使学生形成表象。并设计活动应用反馈,既调节了课堂气氛,又加深了知识理解,形成一种教学互动)
四、联系生活,内化提高
聪明屋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身边,每天都会有很多事情在发生。现在,老师又要考考聪明的小朋友,你觉得什么事情一定会发生,什么事情可能发生,什么事情不可能发生呢?请看屏幕,这里的题目你会吗?谁来告诉老师。
学生说,老师注意评价。课堂小结
师: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有关可能性的问题,大家开心吗?小朋友们,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新课标提倡学习生活数学,要求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联,通过练习对事情发生的情况进行牢固地加深,学生对生活中的确定事件和不确定事件的描述,能进一步掌握用数学语言进行准确的描述事件的可能性,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小学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算理,熟练进行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
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概括能力,提高他们的口算技能.
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计算兴趣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算理.
教学难点
正确熟练地进行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看,今天智慧老人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演示课件“智慧老人”他给我们带来了一组题,你们想不想做?
1、口算:3+2= 2+7= 6—3= 9—4=
2、口答:30里面有()个十,60里面有()个十.4个十是(),9个十是().
师:智慧老人发现没有难倒你们,他又出了一道比较难的题,你们想不想试一试?继续演示课件“智慧老人”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的加法
(1)师:谁来读一读这道题?(板书:20+10=)
师:20加10表示什么?(表示把20和10这两部分合并起来.)你能用小棒分别摆出20和10吗?下面就请你试着摆一摆、算一算.
学生摆小棒算结果,并小组交流自己是怎么算的.
(2)全班汇报:
师:谁愿意到前面来汇报一下自己是怎么摆、怎么算的?谁和他的想法不一样?
(先摆两捆小棒表示20,再摆一捆小棒表示10,把这两部分合并起来是3捆小棒,也就是30,所以20加10等于30.)
(20是2个十,10是1个十,2个十加1个十是3个十,3个十就是30,所以20加10等于30.)
2、教学例1的减法
板书:30—10=
(1)师:30—10表示什么?(表示从30里面去掉10)这样的减法题你知道怎样想吗?请你试着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可以摆小棒,也可以口算.
(2)小组交流自己是怎样想的.
(摆3捆小棒表示30,拿走1捆就是去掉了10,还剩2捆,2捆就是20,所以30减10等于20.)
(30是3个十,10是1个十,3个十减1个十是2个十,2个十就是20,所以30减10等于20.)
(想:10加20等于30,所以30减10等于20.)
3、小结:
刚才我们研究的题目有什么特点?(都是整十数相加减)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新知识.(板书课题: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师:做这样的加减法,怎样想呢?(和1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方法相似,只是计数单位不同,10以内的加、减法是几个一加、减几个一,得几个一;而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是几个十加、减几个十,得几个十.)
智慧老人看到同学们这么会学习,非常高兴,他奖给我们全班同学一颗智慧星,老师把它贴在黑板上,希望同学们在后面的学习中表现更出色.
三、巩固练习
1、看图列式计算
出示图片“做一做(1)”.(教材第48页做一做的第1题)师:谁来说一说这幅图的意思?(左边有40瓶墨水,右边有20瓶墨水,一共有多少瓶墨水?)
谁会列式?(40+20=)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这幅图还可以理解成什么意思?(两边一共有60瓶墨水,右边有20瓶,左边有多少瓶?)
怎样列式?(60—20=)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请你独立计算出这两道题的.得数,把它写在书上.
2、口算:3+2=4+5=6—4=
30+20= 40+50= 60—40=
学生独立完成做一做的第2题.
订正:每组题各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每组题相加或减的数相同,但计数单位不同.每组的第1题是几个一加或减几个一,还得几个一;第2题是几个十加或减几个十,还得几个十.)
3、列式计算
出示图片“做一做(3)”.(教材第49页做一做的第3题)
师:要求一共有多少个珠子,怎样列式?请你独立完成这两道题.订正:比较一下,这两道题有什么不同?计算时要注意什么?(第1题是40+3=43,第2题是40+30=70,注意只有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直接相加.)
4、对比算:40+3=60+2=7—5=
40+30=20+60=70—50=
同桌一组,各做一行,完成以后互相检查,对比说不同.
5、口算比赛:教材第50页练习十一的第2题、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比谁算得又对又快.(前五名同学发小红旗)练习十一2.20+50= 60—20= 60+30=
50—30= 40+10= 80—70=
3.40+7= 30+60= 9+50=
25—5= 90—30= 68—8=
20+80= 6+70= 100—50=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3
设计意图:
在设计的时候我想要引导学生学会看书,学会咬文嚼字,比如书上是这样写的: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一般先用这两个数公有的质因数连续去除,一直除到所得的商互质为止,然后把所有的除数连乘起来。在品味这段话时,有些学生会注意到“一般”这两个字,从而提出“为什么一般用这两个数公有的质因数连续去除,不用质因数去除行不行?”,教师可以引导他们通过向别人求教、上网查资料等方式,自己得出答案,即不用公有的质因数去除也行,也可用公有的合数去除,不过习惯上用两个数公有的质因数去除。解决这个问题之后,学生就会觉得数学语言是非常严谨的,一字一句均需斟酌。
教学要求
①使学生理解公约数、最大公约数、互质数的概念。
②使学生初步掌握求两个数最大公约数的一般方法。
③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动手实际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公约数、最大公约数、互质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的一般方法。
教学用具:
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填空:①12÷3=4,所以12能被4()。4能()12,12是3的(),3是12的()。②把18和30分解质因数是,它们公有的质因数是()。③10的约数有()。
二、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学会求一个数的约数,现在来看两个数的约数。
三、探索研究
1.小组合作学习
(1)找出8.12的约数来。
(2)观察并回答。
①有无相同的约数?各是几?
②1.2.4是8和12的什么?
③其中最大的一个是几?知道叫什么吗?
(3)归纳并板书
①8和12公有的约数是:1、2、4,其中最大的一个是4。
②还可以用下图来表示。1 34 6 12和12 的公约数
(4)抽象、概括。
①你能说说什么是公约数、最大公约数吗?
②指导学生看教材第66页里有关公约数、最大公约数的概念。
(5)尝试练习。
做教材第67页上面的“做一做”的第1题。
2.学习互质数的概念
(1)找出下列各组数的公约数来:5和7 8和9 12和25 1和9
(2)这几组数的公约数有什么特点?
(3)这几组数中的两个数叫做什么?(看书67页)
(4)质数和互质数有什么不同?(使学生明确:质数是一个数,而互质数是两个数的关系)
3.学习例2
(1)出示例2并说明:我们通常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来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
(2)复习的第2题,我们已将18和30分解质因数(如后)18=2×3×3 30=2×3×5
(3)观察、分析。
①从18和30分解质因数的式子中,你能看出18和30各有哪些约数吗?
②18和30的公约数就必须包含18和30公有的什么?
③18和30公有的质因数有哪些?
④18和30的公约数和最大公约数是哪些?(1.2.3.6(2×3))
⑤最大公约数6是怎样得出来的'?
(4)归纳板书。
18和30的最大公约数6是这两个数全部公有质因数的乘积。
(5)求最大公约数的一般书写格式。
为了简便,我们把两个短除式合并成一个如: 18 30
让学生分组讨论合并后该怎样做?
①每次用什么作除数去除?
②一直除到什么时候为止?
③再怎样做就可以求出最大公约数?
④为什么不把商也连乘进去?
(6)尝试练习。
做教材第68页的“做一做”,学生独立解答后点几名学生讲每步是怎样做的,最后集体订正。
(7)抽象概括求最大公约数的方法。
①谁能说说求最大公约数的方法。
②引导学生看教材第68页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的方法。
四、课堂实践
做练习十四的1、2、3题。
五、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今天学习的内容。
六、课堂作业
1、做练习十四的第4题。
2、做练习十四的12题。
课后反思:教学“求最大公约数”,课本共安排了三个例题及一个“做一做”,教学时,当教师向学生介绍完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之后,让学生讨论质疑其它二例时,学生A就提出:“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也就是这两个数的差。”教师问:“有什么根据?”学生回答说:“按照课本的三个例题:12和18的最大公约数是6;90和72的最大公约数是18;24.36和48的最大公约数是12;做一做40,60和80的最大公约数是20。”还真是呀!学生们很惊讶,教师了解到学生错误结论的由来,但不急于指出学生的错误,首先肯定了学生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精神,接着又向学生指出:“是巧合呢,还是真有这样的规律存在呢?”学生为了验证,纷纷举例演算,就连平时较少开动脑筋的学生,也算得很起劲。过了一会,小B第一个发现象36和28,90和68的最大公约数就不是它们的差。教师又及时把这一信息交给学生,学生的研究热情被激发起来,课堂气氛小结:二(1)班的小朋友真棒,会把要买的商品的价格都看成它接近的整百数,再把这些整百数相加就能得出买这两样商品大约需要的钱数。这就是加法估算。(板书课题:加法估计)要想进行正确地加法估算,首先要能找到算式中一些加数所接近的整百数。下面我们就来进行这方面的练习。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 第1题。
你知道每个数接近哪个整百数吗?503.492.695.207.813.589.904.296.407.399.602
演示同桌互相玩(一人出卡片,一人说接近的整百数)
同桌说指名汇报。
2、想想做做 第2题
师:说得真不错。春天到了,小蝴蝶都出来活动了。(点电脑)
师:能解决吗?动手连一连
指名汇报。(直接说出接近500的数)
3、想想做做 第3题
师:刚才我们已经顺利地找出了一些三位数所接近的整百数。继续看,把每个加数看作整百数,再估算结果。(示第3题 说明题意:用约等号表示计算结果)
独立计算。
汇报。校对(如有错题问问学生你是怎样想的)
师:把两个加数都看作整百数的加法估算 哪个不能?为什么?(344在300和400的中间,既不接近300,也不接近400)
师:(217+356)这道算式中那个加数接近整百数?
师:像这样只有一个加数接近整百,怎样就能很快地估计出它的得数是几百多呢?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
(498+344:把498看成500,再加上344肯定就是八百多)
(217+356:把217看成200,加上356肯定是5百多)
指出:是的。在只有一个加数接近整百数的算式中我们只要把接近整百数的加数看成它接近的整百数,再加上另一个加数就能很快知道它的得数是几百多。小朋友你们会了吗?下面我们就运用这个方法来解决问题
4、示想想做做 第4题
下面哪道题的结果小于700?在□里画
445+198 □ 596+145□ 413+268 □
独立思考,进行选择。校对
根据学生错误进行分析:
445+198:把198看成200,加上445结果还是6百多,所以小于700。
413+268:413接近400,加上268还是600多。
596+145:把596看成600,加上145得数大于700。
5.想想做做 第5题
下面哪道题的结果大于500?在□里画
299+185 □ 136+398 □ 67+414 □
独立思考,进行选择。
指名汇报 校对(针对错题讲解)
师:想一想,怎样就能很快地比较出这些算式的得数比几百大还是比几百小?
(把算式中接近整百数的加数看成它接近的整百数,再和另一个加数相加就能很快知道它的得数大于几百还是小于几百)
师:那天,我还看中了这些商品(出示想想做做 第6题)
电脑显示要求
师:能解决吗?先自己写一写,再在小组里交流。好,开始。
四人小组活动。
指名汇报(23)(板书)
师:我身上有1000元,买哪些商品大约需要1000元呢?请你帮我算一算。
交流:195+404+302+(元)
404+302+(元)
195+404+298+(元)
四、总结
本届可你学会了什么?课后还可以找找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加法估算。
小学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经历小组合作,整理、交流10以内加法表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能把10以内的加法算式有规律地整理在加法表中,能够发现加法表中的简单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体验与同伴合作的乐趣。
教学重点:
通过小组交流,列出所有算式,对10以内的加法进行归纳,从中发现规律。
教学难点:
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经历研究与探索的过程。
教具学具:
10以内加法算式的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10以内的所有加法,今天我们就来总结一下。以前是老师给你们讲,今天请同学们自己整理我们学过的所有加法算式。你们有信心吗?
二、探究新知:
1、整理加法表。
师:现在同学们先在小组内把我们学过的10以内的加法算式写在卡片上,注意写得越完整越好。学生在小组内共同讨论写卡片。
师:老师已经把我们学过的加法算式都整理在了卡片上,我们要想把这些整理好,就要仔细看看,好好想一想先确定一个标准,按什么分类整理呢?
学生可能会说:
找出得数是3的加法算式排成一排。
找出得数是10的加法算式排成一排。
有些加法算式里面都有4
师:其实同学们说得都有道理,但是总结得不够好,应该说我们可以以得数为标准进行分类或者以算式里面的数为标准进行整理,都可以。不过老师有一个更好的办法,那就是把这两者结合在一起,竖着把得数相同的算式摆成一列;横着也按顺序把含有同一个数的'算式摆成一排,这样就能整理成一个表格了。大家看(出示不完整的加法表),这个加法表还不完整,老师已经摆了一些加法算式卡片,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会发现:第一列两个数相加都是10。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对,想一想第二列往下写哪个算式呢?
学生可能猜测:第二列两个数相加都是9。往下写9+0,8+1……
师:按课前划分的小组,每个小组在一起仿照这个开始整理,完成这个表格吧!
学生认真看明白后,动手把相应的算式卡片放人表格里,教师巡视指导小组活动,关注小组分工是否明确,组织交流展示各小组合作探究的结果。
2、探索规律。
师:下面请同学们看加法表(出示加法表),你从中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可能发现:
横着看第一排算式都是加0,第二排都是加1,第三排都是加2……
竖着看第一列算式得数是10,第二列算式的得数是9,第三列算式的得数是8……
从右上到左下斜着看,每个算式的后一个数都比前一个算式多1,得数比前一个算式多1。
每一个算式的前一个数减少1,后一个数就增加1,算式的得数相等。
三、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今天你们的表现很出色,学会了整理加法算式的方法,下一节课我们将用同样的方法来整理减法算式,好好想想该怎么做。
小学数学教案5
(一)口算除法
1、整千、整百、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1)用表内除法计算:先用被除数0前面的数除以一位数,算出结果后,再看被除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算出的结果后添几个0。
(2)用乘法来算除法:看一位数乘多少等于被除数,乘的数就是所求的商。
2、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方法。
(1)除数不变,把三位数看成几百几十或整百的数,再用口算除法的基本方法计算。
(2)想口诀估算:想一位数乘几最接近或等于被除数的位或前两位,那么几百或几十就是所要估算的商。
(二)笔算除法
1、牢固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步骤与格式,尤其是商中间、末尾有0的笔算算式的写法。
(除数是一位数的计算法则,除数是一位数,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先除被除数的前一位,如果不够除,再除被除数的前两位,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到被除数那一位的上面。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不够商1,用“0”占位。每一次除得的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2、会判断商是几位数。
比较除数与被除数位的大小,如果被除数位上的数比除数小,那么商一定比被除数少一位;如果被除数位上的数比除数大或相等,那么商和被除数的位数相等。
3、除法的验算方法:
(1)没有余数的除法:商×除数=被除数;
(2)有余数的除法: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4、关于0的一些规定:
(1)0不能作除数。
(2)相同的两个数相除商是1。(既然能相除这个数就不是0)
(3)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0乘任何数都得0。
5、乘除法的估算:4舍5入法。
如乘法估算:81×68≈5600,就是把81估成80,68估成70,80乘70得5600。
除法估算:493÷8≈60,就是把493估成480(480是8的倍数,也最接进492),然后再口算480÷8得60。
小学数学教案6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62~63页“方程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认识等式与方程的关系,会用方程表示简单的等量关系。
2.在观察、比较、描述、抽象、概括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等式与方程的过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数学模型,发展抽象思维。
3.加强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
2.教学难点:建立“方程”的概念,并会应用。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今天的这节数学课上老师带了一种利用平衡创造的工具,你们看是什么?(出示天平)关于天平你们都有哪些了解的?(简单介绍天平的工作原理)
(二)探究新知
1.现在我们对天平有了初步的了解,那我们来看这幅图(出示天平:左盘2个50g的物品,右盘100g砝码。)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在这副图里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师:能用一个式子表示这种平衡状态吗?(50+50=100或50×2=100)。
2.我们再来看这幅图又告诉了你什么信息?(课件出示:左边一个空杯子,右边一个100g砝码的天平。)(杯子重100g)
3.师:现在我给杯子倒满水,天平还平衡吗?天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师:我们不知道加入的水有多重,可以用一个未知数x来表示(水重xg),那么天平左边的杯子和水共重多少克?可以怎样表示呢?(100+x)
师:天平向左倾斜,说明左边这杯水的重量比右边100g砝码的重量要重。得到数学式子:100+x>100
4.现在我给右盘再加一个100g的砝码,仔细观察,现在天平平衡了吗?得到数学式子:100+x>200
师:我给右盘再增加一个100g的砝码,你又发现了什么?得到数学式子:100+x<300
师继续演示:将右盘中的`一个100克砝码换成50克砝码,天平逐渐平衡,从中得到数学式子100+x=250。
5.观察比较:
50+50=100
100+x>100
100+x>200
100+x<300
100+x=250
总结:像这样两边相等的(用等号连接的)算式我们把它叫做等式。
像100+x=25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就是方程。
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学的就是“方程的意义”。(板书课题)
6.提问:这一个等式是方程吗?为什么?
追问:这两个式子里都含有未知数,它们是方程吗?
思考:你认为一个方程应该符合哪些条件?
(强调:方程既要是等式,又要含有未知数。)
(三)巩固练习
1.判断下面哪些式子是方程,并同桌说一说理由。
35+65=100 8-x=2 y+24
2.4=a×2 x-14>72 15÷b=3
5x+32=47 28<16+14 6(y+2)=42
2.下面哪些天平不能用方程表示?(出示6幅天平图)
用方程表示出剩下天平的数量关系。
(说一说天平两边的数量关系,列方程)
3.用方程表示下面的数量关系。(说数量关系,列方程)
先独立列出方程,再与同桌说一说方程表示的数量关系。
4.猜方程
让学生初步感知: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5.写方程,编故事。
6.方程“史话”。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方程,方程必须要具备几个条件?方程和等式是怎样的关系?
小学数学教案7
教学内容:第1~2页,例1及“做一做”,练习一1—7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能够应用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2)引导学生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出示复习题。(投影片)
(1)整数乘法的意义是什么?
(2)列式并说出算式中的被乘数、乘数各表示什么?
5个12是多少?9个11是多少?8个6是多少?
(3)计算:
计算时向学生提问:这道题的什么特点?计算时把什么做分子?使学生看到三个加数都相同,计算时3个3连加的结果做分子,分母不变。
2、引出课题。
分数加法是否也有简便算法?今天我们学习分数乘法。(板书课题:分数乘整数)
(二)探究新知。
1、教学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出示例1,指名读题。
(1)分析演示:
师:每人吃块蛋糕,每人吃的够一块吗?(不够一块)接着出示如课本的三个扇形图。问:一个人吃了块,三个人吃了几个块?使学生从图中看到三个人吃了3个块。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解答3个人一共吃了多少块?(教师在3个扇形下面画出大括号并标出?块)订正时教师板书:+ + = = =(块),(教师将3个双层扇形图片拼成一个一块蛋糕的图片)
(2)观察引导:
这道题3个加数有什么特点?使学生看到3个加数的分数相同。教师问:求三个相同分数的和怎样列式比较简便呢?引导学生列出乘法算式。教师板书:。再启发学生说出表示求3个相加的和。
(3)比较和12×5两种算式异同:
提示:从两算式表示的意义和两算式的特点进行比较。(让学生展开讨论)。
通过讨论使学生得出:
相同点:两个算式表示的意义相同。
不同点:是分数乘整数,12×5是整数乘整数。
(4)概括总结:
教师明确:两个算式表示的意义相同,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出两算式的意义?(引导学生说出都是表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
2、教学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
(1)推导算理:
由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导入。
问:表示什么意义?引导学生说出表示求3个的和。板书:+ +学生计算,教师板书:提示:分子中3个2连加简便写法怎么写?学生答后板书:(块)教师说明:计算过程中间的加法算式部分是为了说明算理,计算时省略不写。(边说边加虚线)
(2)引导观察:的分子部分、分母与算式两个数有什么关系?(互相讨论)
观察结果:的分子部分2×3就是算式中的分子2与整数3相乘,分母没有变。
(3)概括总结:
请根据观察结果总结的'计算方法。(互相讨论)
汇报结果:(多找几名学生汇报)使学生得出是用分数的分子2与整数3下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根据的计算过程,明确指出:分子、分母能约分的要先约分,然后再乘。约分进约得的数要与原数上下对齐。然后让学生将按简便方法计算。
(启发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学习总结、归纳,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反馈练习:
(1)看图写算式:做一做、练习一第1题。
订正时让学生说出乘法中被乘数、乘数各表示什么?
(2)口答列算式:
=()×()
3个是多少?5个是多少?
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式。
(3)计算:
先让学生讲每个算式表示的意义,然后教师提示:乘的时候如果分子分母能约分的要先约分,若乘得的结果是假分数的要化成带分数。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引导学生回顾总结。
(四)作业。
练习一5、6题。
小学数学教案8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第九册P 64-67
教学目的:
1.通过操作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剪、拼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及主动探究的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及积极参与、团结协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准备:课件、平行四边形图形、剪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师:黄山美景闻名于全国,黄山四绝更是我们黄山的骄傲,"温泉"是黄山四绝之一。黄山某宾馆利用当地温泉资源修建一个游泳池,(课件出示长方形游泳池的效果图和平面图)你能算出这个温泉的占地面积吗?(要求学生写出长方形面积公式)
老师来自于海南,海南也是一个美丽的地方,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海南一处美丽风光。(课件播放录像:海南美丽风光-神州半岛)
师:这就是海南美丽的神州半岛。中信泰富公司准备对神州半岛进行开发。但开发之前,中信泰富公司的人员需要知道神州半岛的大概面积,你们能帮忙算出神州半岛的面积吗?
师:(课件显示:描出神州半岛边框--形成平行四边形)同学们神州半岛,从地图上看这个围成神州半岛,像我们以前学过的那种图形?怎样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请同学们大胆的猜一猜。
(评析: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和图形入手,再引出学生陌生而熟悉的情境--海南岛中呈"平行四边形"形状的神州半岛,两个情境、两种图形前呼后应,不仅为新课的学习作好了过度,更重要的是拉近了"陌生"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
二、动手操作、验证猜想
1、师:大家猜得对不对呢?想不想自己亲自动手验证一下?
2、分组验证,请小组内的同学先商量打算怎样验证所提出的猜想,再利用手中学具和平行四边形进行验证。
3、讨论交流
(1)组内交流。先说一说自己的结论,再说是怎样验证的,组内互相补充。
(2)全班交流。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有不同意见的小组可发表意见?(全班交流时,注意猜想错误小组的结果验证。)
(评析:这是新知识学习的重要环节,教师采取"大胆猜想-组内验证-全班交流"的手法,为学生提供了"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通过动脑想问题、动手验证问题、动口说明问题,使学生个体的手、口、脑都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通过师生、生生、群体之间的互动交流,化"静"的知识接受为"动"的知识建构,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地体验数学和经历数学的形成过程。)
三、深入探究,内化知识
1、看图思考
(1)为什么要转化成长方形?
(2)为什么要沿高剪开?不沿高剪开行不行?
(评析:通过这样深入的探究,将学生为动而动的状态引向有效的"做数学"活动,不仅有效地渗透了数学的转化思想,而且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多向思维和发散思维的能力。)
2、我们一起再来回顾一下同学们的验证过程。(师小结并用课件演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推导过程)
(评析:这样的重复,有利于突出本课教学中的重点、突破难点。)
3、看书质疑。
(1)对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你还有疑问吗?
(2)请同学们认真阅读64至65页内容,通过看书你又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评析:课本乃学生学习中的重要媒体之一,要充分地发挥这个重要媒体的作用,让学生通过"看书质疑",既有利于培养学生通过阅读数学材料获取知识的能力,又有利于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四、反馈练习,发展思维
1、基本练习--计算平行四边形图形的面积。
2、变式练习--谁做得对?
3、应用练习
(1)计算体育馆天花板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解决神州半岛的面积计算问题(课件出示神州半岛地形图,并给出数据)。指名口答。
4、拓展练习--小小设计师
学校教学楼前要建造一个面积是12平方米的平行四边形花坛,请你帮学校设计一下(要求它的底和高均为整米数),可以有几种方案?
(评析:通过不同层次的训练,不但巩固了所学知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和记忆,而且通过前后相呼应的教学情节,也体现了教学设计的'完整性。)
五、反思一下刚才我们的学习过程,你有什么收获?
总评:
本设计最显着的特点是为学生活动留有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之开始,借景勾通,拉近了"陌生"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从而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主体欲望。课之展开,以体验为主线,为学生的研究活动提供了广阔的时空,学生在充足的时间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实实在在地经历了有意义的"做数学"过程,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并且在构建数学模型、知识动态生成的思维过程中,把数学方法作为进一步学习的基础,重视数学方法的训练,逐步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和运用数学的意识。课之巩固,既夯实"双基",又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中,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发展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总之,整个教学过程本着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活动,获得了成功的体验,锻炼了克服困难的意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充分地发挥,同时也树立了自信心。
小学数学教案9
从教材的角度分析:本课内容是在学习不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的计算以后安排的。这样安排一方面可以拓宽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另一方面也能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加深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同时这样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有利于学生在获得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学生的角度分析:“倍”的初步认识这一学习内容,是学生刚刚接触的学习内容,对于低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而言,是一个比较抽象的知识。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为此教材创设了一个生活场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这样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对突破难点很有帮助。
本课的教学重难点为:理解倍的含义,能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根据《数学课程标准》中的“数与代数”领域的整体要求,我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力求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1、结合学生现有的生活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2、通过创设情境导入,围绕理解倍的含义展开教学。
3、利用小组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充分地提出问题,并合作解决问题,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不同的人获得不同的发展。
4、组织有效的交流评价活动,使学生的交流成为资源。
5、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的分析可以借助数学的方法来解决,体会数学的价值。
为了每一个学生都能从今天的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我设计了以下几个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倍的含义,并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2、能力目标: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不断经历从具体情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进一步增强学生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说教学过程:皮亚杰说过:“儿童是有主动性的人,所教的东西要能引起儿童的兴趣,符合他们的需要,才能有效地促进他们的发展。”
所以,针对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设计了以下五个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生活经验紧密联系的活动,使学生在快快乐乐的活动中得到发展。活动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活动二操作探究、初建概念活动三深入研究、巩固认识活动四导练启思,拓展延伸活动五总结提升下面,我就分别来介绍一下我在各个环节中的设计。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导入:同学们六一儿童节快到了,老师提前祝你们节日快乐。
有一所学校在六一节前夕组织同学们去公园看花展,瞧这三个小朋友正围在花坛边看花呢!
2、出示情景图,观察:从中你获得哪些数字信息?
3、让学生根据发现的数字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学生提的问题主要是对两个数量的多少进行比较)
4、小节:我们除了对两个数量的多少进行比较外,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比较。(板书:倍的认识)[结合学生身边的事情创设情境,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且使学生初步认识到“倍”是指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二、操作探究,初建概念
1、由选择自己喜欢的花开始新知识的学习,老师喜欢蓝花,在黑板上贴上两朵蓝花。
您们喜欢那种花呢?请喜欢黄花的一个同学到黑板前贴上六朵黄花。
2、老师想把这些花分分组,2朵一组,示范圈一圈。
你有什么发现?
3、学生分组讨论,汇报交流。老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并引导学生说:蓝花有2朵,黄花有3个2朵,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
[在这里通过贴花片、圈一圈,比较蓝花和黄花,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生活出发,体现数学源于生活,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初步建立了倍的含义。]
4、追问:把蓝花的朵数看作1份,黄花的朵数有这样的几份?我们可以怎样叙述他们之间的关系呢?同桌互相说说。
指名说,教师总结。
5、如果黄花再添2朵,现在是几个2朵(4个2朵),我们怎样叙述他们之间的关系呢?指名回答。
如果拿去2朵黄花,剩下几朵黄花,那么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呢?[通过以上的操作,使学生明白几个几份,就是几倍,由日常概念“份”引出数学概念“倍”。由学生先探讨,然后再研究,最后教师再揭示,层层推进,加深了对“倍”的认识。
同时通过份数的变化,让学生明白“份数”与“倍数”的关系]
三、深入研究、巩固认识
1、放手让学生分组研究蓝花与红花的倍数关系。
2、组织交流,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知道蓝花是红花的几倍?(圈一圈、摆一摆、连一连、用除法等等)
3、让学生明确用除法计算,板书除法算式,并强调注意的事项。(在这一环节中,我注意放手让学生去研究,在动手操作中自主构建了数学知识,在探索中发现,在合作中研究,同时让学生明确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可以用除法计算,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拓宽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
四、导练启思,拓展延伸
1、做“想想做做”第1题提问:红带子的长是绿带子的几倍?你是怎么知道的?
2、做“想想做做”。
小学数学教案10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1页的例1、例2,练习二十中的有关练习。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能够正确地脱式计算三步式题。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类推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教学难点:运用知识的迁移、类推,使学生主动探索三步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规范地脱式计算。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教学例1
师:先向大家提一个问题:如果你拿了压岁钱,最想买什么?
噢,你们买这么多东西,那我们一起来看看小强用压岁钱去买了什么?
1、电脑出示情景一:小强拿了压岁钱,来到北京华联超市。他先到电器类柜台,买了一台复读机,标价120元。又来到文具类柜台想买橡皮泥,小强看到橡皮泥正在特价:买5桶100元。他想了想,走到售货员阿姨处说:“我买3桶橡皮泥行吗?”阿姨笑咪咪地说:“行”。于是小强拿了一台复读机和3桶橡皮泥来到收银台结帐。
师:从刚才的录象中,你了解到了什么?还想到了什么?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小强一共要付多少钱呢?
引导学生列出算式:120+100÷5×3
2、板书:有加法、减法,又有乘法、除法,先算乘法或除法,再算加法或减法。)
4、出示卡片: 315—60÷15×4 14+16×4—50
72—45+121÷11 420÷7+86—54
5、出示“做一做”第一题。(比赛谁得了冠军?)
二、情景导入,教学例2
1、电脑出示情景二:小强来到收银台结帐,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最后,复读机可以便宜20元。
2、师:你从录象中,又可以想到些什么呢?
师:复读机的价钱是一桶橡皮泥的'价钱的几倍?
学生讨论,引导列式:(120—20)÷(100 ÷5)
交流运算顺序,计算出结果。
师板书:有两个括号的,可以同时把两个括号里面的先算出来。
3、出示卡片:
74+(96÷6—8) (15×40—360)÷6
(26+19)×(49÷7) 480÷(96÷16+6)
4、出示“做一做”第二题(比赛谁得了冠军)
三、巩固练习
1、看看、说说、算算、议议
在16—3×4÷2这个算式的不同位置加小括号(媒体出现)
(16—3)×4÷2 (16—3×4)÷2
16—3×(4÷2) (16—3)×(4÷2)
2、数学医生:
45+55÷5—20 130+60—90×2
=100÷5—20 =190—90×2
=20—20 =100×2
=0 =200
3、在下面O里填上和左边不同的运算符号,使两边的计算结果相等。
2+4+1=2O4O1 12—6—2=12O6O2
2+8+3=2O8O3 1 3+2 4=1O3O2O4
四、小结:
1、今天,你跟着老师学到了什么知识呀?(板书课题:混合运算)
2、师:在做题时我们要注意:
一审(看清题里是否有小括号,有哪些运算)
二想:(想一想这道题的运算顺序)
三算:(按照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小学数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1、通过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充分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
2、通过练习,学生比较熟练地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3、进一步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形成独立思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教学难点:用时针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3题。
要求学生先估计,再实际进行验证,验证的数据可以由学生和家长一起完成。
2、完成“练习一”第4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让学生说一说每一题是怎么比较的',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只要说得有道理就行。
3、完成“练习一”第5题。
读读书上的三个例子,并要求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一说做这些事情需要多长时间。
4、完成“练习一”第6题。
先让学生尝试做一做,分别测量在跑步或跳绳后,1分钟内心跳和呼吸次数的变化情况。
5、完成“练习一”第8题。
学生计算经过的时间。如果部分学生有困难,让他们借助钟面模型加以演示、理解,教师给予适当的帮助。
6、完成“练习一”第9题。
指名说说题意。学生独立列式,说说自己的计算方法。
二、补充题目。
1、1分=秒
4时=分
9分○9秒
36分○2时5分=秒
150秒○2分
400分○4时
10分○1时
2、电影《神奇的宇宙》从2:05开始,到2:50结束,这场电影放映了多长时间?
三、全课总结
你现在回算经过的时间吗?计算经过的时间应注意什么?
四、布置作业
“练习一”的第
10、11题华体会可以注销账号不 :
本节练习课,通过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等活动,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善于表达的能力。学生在倾听与表达中,可以学到的时间计算方法,体验到将数学知识应用与生活的快乐。
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小学数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1、通过有趣的探索活动,巩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2、在探索的过程中体会探索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在探索的过程中巩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体会探索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学生每人准备一个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第一关:奇妙的宝塔
1、出示题目:1×1= 11×11= 111×111= 1111×1111=
2、观察与发现:
让学生观察前三个算式的因数与他们的结果有什么特点。
3、运用规律快速说出答案:
让学生根据发现的规律迅速说出第四个算式的'答案。请学生自己出类似的算式并说出答案。
二、第二关:奇怪的142857
1、出示题目:142857分别乘1、2、3、4你发现了什么?
2、小组内计算,并找规律。
3、全班交流所发现的规律
4、运用发现的规律写出乘5、6的得数。
三、第三关:神奇的9
1、出示题目:99×99= 999×999= 的得数有什么特点。
2、小组内计算,并找规律。
3、全班交流所发现的规律
4、运用发现的规律写出9999×9999,99999×99999的得数。
四、第四关:寻找神秘的数
1、出示题目:
2、小组内计算,并找规律。
3、全班交流所发现的规律
4、运用发现的规律
小学数学教案13
一、教学目标
1、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
2、会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3、发展空间观念,初步体会到数形结合的思想。
4、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使学生经历确定位置的全过程,从而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1、教法
情境教学法,创设找图书管理员的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感知确定位置的方法。
2、学法
积极参与法,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思考,理解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并积极参与动手操作活动,提高看图能力。
四、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生谈话。
1)学校让我们班推荐一位同学到学校图书室做图书管理员,老师已经选好了,那么你们想不想知道这位同学是谁吗?
2)这位同学在班级中的位置是第三组的。你们知道这位同学是谁吗?他可能是哪几位同学?如果要找到这位同学,还要知道什么条件?
3)这位同学的座位是在第3排,大家知道这位同学是谁吗?
2、导入新课。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确定位置的方法。
1)板书课题:用数对确定位置
2)设计意图:通过谈话中引入数学问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为学习新知奠定了基础。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例题1教学图。
让学生观察图,说说张亮同学坐在第几列?第几行。
(竖排叫做列,横排叫做行)
(2)张亮同学坐在第2列,第3行。用数对来表示(2,3)。
(3)让学生用数对表示王艳和赵强的位置。
王艳(3,4)赵强(4,3)
(4)小结。
确定一个同学在教室的位置,要考虑两个要素:第几列和第几行。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第几列第几行的判断方法,经历应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解决问题的过程
2、完成第3页的“做一做”。
课件出示电影院和电影票的图片。出示题目:举出生活中确定位置的.例子,并说一说确定位置的方法。
(电影院用电影票来确定位置,电影票一般都写着“几排几号”,“排”表示行,“号”表示列。比如“3排7号”用数对表示是(7,3)。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情景出发,选择学生感举的事物,提出相关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教学例2。
(1)认识方格图。
出示动物园示意图。
指导学生观察图。
这幅动物园示意图与以前见过的示意图有以下几点不同:一是动物园的各场馆都画成一个点,只反映各场馆的位置,不反映其他内容;二是表示各场馆位置的那些点都分散在方格纸竖线和横线的交点上;三是方格纸的竖线从左到右依次标注了0,1,2,…,6;横线从下往上依次标注了0,1,2,…,6,其中的“0”既是列的起始,也是行的起始。
(2)用数对表示图中各场馆的位置。
提问1:我用了数对(3,0)来表示大门的位置,你们知道我是怎样想的吗?
大门在示意图中处于“竖线3,横线0”的位置上,所以可以用数对(3,0)来表示
你们能用数对表示其他场馆所在的位置吗?
熊猫馆(3,5)大象馆(1,4)猴山(2,2)海洋馆(6,4)
(3)根据数对标位置
在图上标出下面场馆的位置:飞禽馆(1,1)、猩猩馆(0,3)、狮虎山(4,3)。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事例认识和理解位置与坐标中数值的对应关系,让学生不但会用数对描述现实生活中的位置,还会描述坐标图上的物体的位置。
三、巩固运用
1、小游戏:看谁反应最快。
老师说出一组数对,相应的同学要在3秒内起立。
2、做一做。(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如何用数对来确定位置,用数对确定位置时,数对中的前一个数表示第几列,后一个数是表示第几行。
五、板书设计
1、用数对确定位置
2、竖排叫做列从左往右
3、横排叫做行从前到后
4、张亮坐在第2列第3行(2,3)
小学数学教案1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最小公倍数的意义,初步学会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最小公倍数的意义,初步学会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教学难点:使学生学会并理解求两个特殊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教学实录:
一、引入:
师: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
生:春天。
师:对,春天来了,草绿了,花开了,蜜蜂们开始忙碌起来了,其实在蜜蜂的王国里也有许多有趣的数学问题。大家看,(课件出示)蜜蜂们每天白天都忙碌的采花粉酿花蜜,但是,由于这个蜜蜂王国的日益壮大,蜜蜂们越来越多,每次大家同时采完蜜回来往往非常拥挤,这可怎么办呢?于是蜂王就想了一个办法。
[点评:教师努力营造让学生爱学、乐学的课堂教学环境,密切联系有趣的生活实例,通过课件演示,创设教学环境,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同时使本课的数学知识赋予一定的价值]
二、新授
1.(1)师:蜂王把它们分成了2组,1组每30分钟回来一次,1组每40分钟回来一次。它想这样可就解决问题了。同学们,你们说蜂王是否解决了这个问题?
生①:解决了。
生②:没有解决,过一段时间,它们会一起回来的。
师:有的同学认为这个办法可以,有的认为不行。请你们自己证明一下,在证明时,你可以利用手中的学具,也可以用你喜欢的其他方法。
(2)学生讨论
(3)学生汇报
师:哪个小组来展示你们的研究成果?
生①:用纸条证明,(学生在展台演示)每隔30分钟回来一次的,第四次回来要120分钟,每隔40分钟回来一次的,第三次回来也要120分钟,当120分钟时它们会同时回来,发生碰撞,所以不行。
师:这种方法形象直观,非常好,还有不同和方法吗?
生②:用数轴证明。(学生在展台演示)
师:大家认为这种方法怎么样?
生:简洁清楚。
师:有的小组用的是摆纸条的`方法,有的小组用的是数轴表示的方法,都十分形象,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③:找倍数的方法证明。30的倍数有:30 60 90 120;40的倍数有:40 80 120 ,我发现它们有共同的倍数120,所以第120分钟它们会相撞。
板书:30的倍数:30 60 90 120
40的倍数:40 80 120
(4)师小结:刚才同学们采用了不同方法,但都是先找出30和40的倍数,从而发现它们有公有的倍数120,看来是真的不行。
[点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要张扬学生的个性。教师在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空间的同时,鼓励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体现了找法的多样性,并注意找法的优化,使学生在体验中不断优化方法。]
2.师:咱们换一个数试试。一组60分钟回来一次,一组90分钟回来一次。请同学们再来证明一下。
学生验证
学生汇报。
生:60的倍数有:60 120 180;90的倍数有:90 180。所以在180分钟时它们会相遇。
师:恩,还是不行,我们发现60和90也有公倍数。
3.师:那是不是任意两个数都有公倍数呢?请同学们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生:任意两个数都有公倍数,例如17和18的公倍数就是它们两个数的乘积。
师:通过刚才同学们的汇报我们可以看出:任意两个数都有公有的倍数,也就是公倍数。什么是公倍数?
生:两个数公有的倍数就是他们的公倍数。
师:公倍数有多少个?
生:有无数个,找到两个数的一个公倍数,用它去乘2、乘3……所得的积一定是这两个数的公倍数。
师:我们发现任意两个数都有公倍数,而且每组公倍数的个数都是无限的。那么三个数之间是否也有公倍数?四个数呢?五个数呢?
生①:举例:2、4和5的公倍数是20。
生②:无论几个数,只要相乘,它们的乘积一定是它们的公倍数。
师:那你能找出最大的或最小的公倍数吗?
生:没有最大的,只有最小的。
师:为什么?
生:因为公倍数
小学数学教案15
一、 概念解析
1. 什么是运算律?
2. 数学运算律的分类及其特点。
二、 游戏引导,用语言解释运算律的内涵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解释以下运算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1. 加法结合律
2. 乘法结合律
3. 分配律
学生随机选取一位小组代表,通过游戏比赛的方式,展开知识比拼。
三、 应用拓展,运算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1. 通过比一比了解运算律的应用
出示以下算式:
a 56 b = ( ) 56 加法结合律
学生完成后,组织交流,比较每组的两道题,它们的计算结果相同吗?各是应用了什么运算律或运算性质?
2. 算一算,引导学生应用运算律解决实际问题
出示以下题目:
某学生生活区今年上半年用电情况:1组 623 度,2 组 656 度,3 组 567 度,4 组 589 度。求一共用电多少千瓦时,看哪一组算得又对又快。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独立列式计算,指名介绍自己的算法,师生进行共同评价和总结。
3. 提出问题,探讨运算律的实际意义
出示以下统计表格:
四(2)班马小平同学阅读三本课外书的情况统计。
学生根据表中数据,提出数学问题和解决方法,通过计算、交流、反思等学习活动,进一步感受运算律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的价值。
四、 总结反思,解决疑惑
学生和教师共同总结应用运算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并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说明:通过以上教学活动,学生能够自主发现并感受运算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价值,并能够在实践中熟练掌握应用运算律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问题梳理:今天的课程中,哪些内容被我们复习了?在课堂学习中,你获得了哪些经验?是否还存在一些疑惑?请同学们交流并评价彼此的'表现,接下来我们进行课后延伸,挑战自我。
交流讨论,评价彼此表现
在今天的课程中,我们对哪些知识点进行了复习?在课堂学习中,我通过哪些方式来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还存在一些疑惑或者困难吗?请同学们进行交流,并评价彼此的表现。
课后延伸,挑战自我
以下是一些简便计算题目,可以用来巩固本课程所学的知识点。这些练习题不仅有助于深化学习内容,而且可以提供挑战自我的机会。请同学们认真尝试。
995 + 996 + 997 + 998 + 999 125 (17 8) 4
1 + 2 + 3 + 4 + 5 + 95 + 96 + 97 + 98 + 99
25 32 125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9-07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9-10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7-26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8-03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8-05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7-30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7-31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8-08
小学数学教案06-13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