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 通知工作总结 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高中政治教案

高中政治教案

时间:2024-05-17 08:39:22 教案 我要投稿

高中政治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中政治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政治教案

高中政治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哲学智慧生成于人类的生活和实践活动。 2.哲学源于人类对实践的追问和世界的思考。 3.哲学是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4.联系我们的生活和实践,说明哲学并不神秘,它就在我们周围的生活和实践中。

  能力目标:

  1.通过对生活中的哲学的分析,提高学生的思维层次,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2.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具有用理性和智慧的眼光认识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和发展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喜欢哲学,热爱哲学,切实体会到生活需要智慧,生活需要哲学。2.使学生认同哲学对于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认同哲学是一门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它可以指导人们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人们要想生活得有意义,就不能没有哲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哲学起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教学难点】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一谈到哲学大家可能都会觉得很神秘,非常的深奥。真是这样的么?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看一个小故事。(播放视频:司马光砸缸)

  【教师】好,故事看完了,大家思考一下为何面对困难有的人能想出巧妙办法,有的人则无计可施?

  【学生】因为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

  【教师】对。在我们生活中如果学会了用哲学的方式去看待问题、处理问题。我们就可以做到就可以站得高、看得远,就可以游刃有余、举一反三。所以是一门让人变智慧的学科。下面就让我们开启这段智慧之旅吧。

  【幻灯片】标题:生活处处有哲学

  探究一:

  【教师】看教材第4页内容,思考孔子为何不愿意与弟子交换?他的智慧是如何获得的?我说一下要求:首先自己仔细阅读这个小故事,并试着回答问题。然后小组交流,最后形成书面材料,到讲台展示。

  【板书】一、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教师点拨】刚才这两个小组的结论都非常好,都指出了孔子的智慧不是天生的,是通过学习,通过对自己的生活经历中的提炼形成的`。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下面请同学们在课本上标出哲学的产生。(随之板书)

  【板书】哲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教师】这个结论在我们学过的知识中也可以找出理论依据。哲学作为思想属于文化的范畴,在必修三中我们学过文化实践中产生。

  【教师】为什么在实践活动中会产生出哲学的智慧?大家看课本第五页内容,然后回答这个问题。

  【学生】人在认识自然界、人类社会的过程中会进行思考。

  【教师】对。人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会对整个世界抱有很大好奇心,进而有了追问和思考,这样才有了哲学的产生。所以柏拉图说“惊讶,这尤其是哲学家的一种情绪。除此之外,哲学没有别的开端”。

  【幻灯片】柏拉图说“惊讶,这尤其是哲学家的一种情绪。除此之外,哲学没有别的开端。

  【教师】由此可见好奇心是在社会进步和个人成长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幻灯片5】可是同学们你有多长时间没对周围的世界产生过惊讶了

  探究二:

  【教师】课前让大家都搜集了一些哲学小故事,现在大家就一起分享一下。

  【学生】学生分享故事

  【教师】这些故事都很精彩,为何里面的主人公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都很高明?

  【学生】都得益于他们的思维方式。

  【教师】哲学产生于人的实践活动中,又会自觉不自觉地影响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有真正哲学作为我们生活的指导,我们在生活中就可以举一反三、游刃有余。因为哲学的本意就是爱智慧和追求智慧。他就是一门给人智慧的学科。

  【教师】好。请同学们在课本上标出哲学的本意。

  【教师】但是如果我们在错误的哲学指导下去看待问题,解决问题,就会事与愿违、甚至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课堂小结:

  【教师】本节课作为哲学的入门课。主要讲了两个问题一、哲学产生于人的实践活动,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思考。二、哲学对我们的生活有指导作用。要求大家树立正确的哲学思想。

  【幻灯片】一、哲学产生于人的实践活动,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思考。二、哲学对我们的生活有指导作用。要求大家树立正确的哲学思想。

  【教师】最后送给大家一首哲理诗,希望对大家有所启迪。我们一起读一下。

  【幻灯片】插秧歌。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身心清净方为道,原来退步是向前。

  课后习题

  《生活与哲学》第一课第一框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 “哲学开始于仰望天穹(借指天空、宇宙)。”这句话生动形象地说明()

  A.哲学是高高悬浮于空中的思想楼阁

  B.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从哲学开始

  C.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D.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2.哲学的本义是指()

  A.智慧B.聪明的人

  C.真理D.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3.在抵御金融危机,战胜自然灾害的过程中要坚持用哲学思想指导我们的实践活动,是因为()

  ①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②哲学的任务就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③没有哲学的指导,人们就会寸步难行,一事无成

  ④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4.“哲学是智慧的源泉”是说()

  ①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②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

  ③真正的哲学可以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④一切智慧都源于对哲学的学习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5.恩格斯说:“每一时代的哲学作为分工的一个特定的领域,都具有由它的先驱传给它,而它便由此出发的特定的思想材料作为前提。”这说明()

  A.哲学作为一种思辨活动,与社会生活无关

  B.哲学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已有的思想基础上

  C.哲学的发展就是用新观点代替旧观点

  D.哲学理论要创新就必须抛开已有的思想材料

  6.学校组织义务劳动,某班班主任老师让学生提出劳动量分配的方案。一个男生说:“所有的人都分配等量的劳动,这样最公平。”一个女生反驳说:“这样不公平,我们女同学力气小,应该有差别地分配劳动量才公平。”为此,大家围绕“什么是公平”展开了激烈的讨论。由此可见()

  ①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②生活处处有哲学③哲学争论的根源在于语言的含糊性④研究哲学问题可以指导我们更好地实践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不可阻挡地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对此人们有不同的看法。有些人认为,在网上发邮件、查询资料、下载软件、购物等,大大拓展了人们的视野,丰富了人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有些人认为,网上出现了一些虚假信息、黄色内容,给人们精神世界带来消极影响。更严重的是,有些学生沉迷于网吧,严重地影响了学业和健康。

高中政治教案2

  教学目标

  (1)了解收入分配公平的含义;

  (2)明确实现公平的收入分配的制度保证和重要举措,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能完整回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怎样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我国在收入分配方面实现社会公平的制度与政策措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教学难点:我国在收入分配方面实现社会公平的制度与政策措施。

  教学过程

  多媒体展示:

  问题:反映了当前我国在收入分配领域中存在的什么现象。

  设置情境:情景一:五个人分一块蛋糕,但是由于担心谁来切都会给自己多切一些,因而五人为如何分配争执不下。

  1、在这种情况下,你会提出什么建议以确保分配公平?(平均)

  2、如果五人在做蛋糕的过程中付出的劳动各不相同,这时你觉得蛋糕又该如何分?(有差距)

  3、此时,老大说:做蛋糕的钱是我出的,工具是我提供的,我应该分得蛋糕的绝大部分,你们四人只能分得极小一块,你觉得公平吗?(差距不能过大)

  提出问题:你对公平是如何理解的?为什么?

  活动一:看图说话

  全面深化哪几方面的改革?哪些体现了本节课所学内容?

  活动二:教师让学生看材料思考:基尼系数是国际通用的衡量贫富差距的'最可行方法。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若低于0.2表示收入绝对平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相对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0.6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今年3月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收入分配课题组公布的调查报告显示:20xx年全国的基尼系数达到0.473,城镇内部的基尼系数达到0.319。如果把非货币因素考虑进去,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堪称世界最高。

  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统计数字,我国占总人口20%的最贫困人口占收入或消费的份额只有4.7%,而占总人口20%的最富裕人口占收入或消费的份额高达50%。

  问题;1、上述材料中收入分配公不公平?为什么?

  2、如何在收入分配中实现社会公平?

  (拓展: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情景二:五人把分好的蛋糕吃完了之后,感觉没有吃饱,还想吃。因此,要吃得多,吃得饱,从根本上该怎么办?(提出效率)

  情景三:五人再一次去弄蛋糕时,对以后每人如何能够分得更多蛋糕产生了不同的想法。老大认为:我们要拉开差距,提高效率,做大蛋糕老二认为:我们要一碗水端平,注重公平,分好蛋糕

  分两大组辩论,阐明你方观点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63页,回答:怎么样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啊?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

  1、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1)收入分配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本内容;

  (2)收入分配公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体现;

  (3)我国在收入分配方面实现社会公平的制度与政策措施

  2、兼顾效率与公平

  (1)效率的含义

  (2)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怎样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高中政治教案3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识记矛盾、矛盾同一性、斗争性;

  2.理解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关系;

  3.掌握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关原理。

  【能力目标】

  1.通过自学和讨论矛盾相关案例,提高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2.能辩证看待生活中的矛盾,提高运用矛盾分析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正确对待生活中矛盾,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关系;掌握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关原理。

  【难点】

  正确对待生活中矛盾,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三、教学方法

  案例讨论法、引导提问法。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视频播放:《20xx年俄罗斯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中卡对决》

  设置问题:刚刚结束的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中国队的比赛令人印象深刻,在最后一场比赛中,中国以2:1战胜卡塔尔,在这场比赛中,中国和卡塔尔是一种什么关系?很好,是竞争对手是对立的,但如果没有了其中任何一方,这场球赛还能打得下去吗?这说明他们还有什么关系?

  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这种对立和统一的关系,在哲学上我们就叫矛盾,进而导入本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1.矛盾既对立统一

  过渡:同学们请结合课本上67页的“他敢烧吗”的图片,并根据课本内容概括出矛盾的含义。

  学生根据教师提示、自主学习回答: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的对立属性是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是同一性。

  教师联系导入中两个国家在比赛时“对立”、“统一”的关系进行概念分析,并请几位同学介绍说明自己找的关于矛盾对立统一的事例。

  学生结合生活与学习提出例子,教与学、黑与白、好与坏、善与恶、讳疾忌医等等。

  教师结合学生的举例加以点拨:有的同学可能把生活中的矛盾和哲学上的矛盾的概念混淆,日常生活中说的.矛盾:往往说成冲突或不同意见;而哲学上指的是矛盾事物本身所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2.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

  过渡:同学们,我们说矛盾的统一属性是同一性,那么什么是同一性呢?有什么表现呢?

  【课堂探究】多媒体展示漫画“他敢烧吗?”并思考问题:①他为什么不敢烧?②通过这个事例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

  学生经过观察可以发现:在图中,甲、乙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处于平衡状态,构成矛盾的统一体。双方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因此“他不敢烧”。

  最后教师总结:任何矛盾的双方都存在相互依赖的关系,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教师继续列举其他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如:没有黑就无所谓白,没有善就无所谓恶,没有学就无所谓教,没有苦就无所谓乐等。

  【课堂探究】多媒体展示以下谚语和诗句,并讨论交流其所反映的哲理?

  A.乐极生悲、否极泰来;B.满招损,谦受益;C.失败乃成功之母;D.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E.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

  学生分析可得出:矛盾双方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教师小结: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同一性表现在:矛盾双方相互依赖、相互贯通。

  3.矛盾的斗争性: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它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让学生自学矛盾斗争性的概念并举例。学生结合生活列举出:新陈代谢过程中的同化与异化、植物吸水和蒸发、生产与消费、磁铁的两极等。

  教师点明这些都是斗争性的具体表现,哲学上的斗争包括一切差异和对立。

  4.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过渡:矛盾具有同一性和斗争性两种属性,那么矛盾的两种属性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给学生展示资料: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本知识、并相互交流,得出二者关系: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过渡: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描写了一个与外界隔绝、风景秀丽,人际和谐的没有任何矛盾的理想世界。从哲学角度看,这个世外桃源就真的一点矛盾也没有吗?

  1.矛盾的普遍性

  利用学生课前准备的“植物、动物、人类社会”不同矛盾的事例,启示同学们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让学生结合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矛盾,说一说,我们怎样来对待这些矛盾呢?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要敢于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2.矛盾的特殊性

  过渡:我们常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每家情况各不同”,矛盾具有普遍性,不同事物的矛盾相同吗?

  (1)通过多媒体展示五幅名人漫画,说说他们都是谁。思考:从辩证法角度,你发现了什么?并举例说明其具体表现?

  学生可得出矛盾具有特殊性。具体表现在:①不同事物有不同矛盾,如动物、植物矛盾不同。

  ②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如同一片叶子的嫩叶期与老叶期。

  ③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如:“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2)探究:“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量体裁衣”等成语,体现了针对矛盾的特殊性而采取不同的办法,总结启示并说说你还知道那些类似的成语?

  学生根据观察可以发现每个漫画都有不同的特点,矛盾具有特殊性。这些成语体现了其方法论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等成语也体现了这一要求。

  教师小结: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环节三:巩固提高

  多媒体出示小案例:猫和老鼠是一对“老冤家”,它们能在竞争中共同生存下来,是因为在同对方的斗争中不断完善自己:老鼠会“装死”,猫会“假眠;老鼠昼伏夜出,猫的眼可以随光线的阴暗而改变瞳孔的大小,夜间仍可看见东西;老鼠的听觉极为灵敏,稍有动静就藏得无影无踪,猫则在脚下生成了肉垫,走起路来无声无息。

  请问:(1)猫和老鼠是怎样在竞争中共同生存下来的?

  (2)你还能举出生物界的其他事例吗?

  (3)为了猫和老鼠能更好地生活,提出你的建议。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根据本框的内容特点及学生学习的特点,我会结合板书内容,采用归纳式小结。

  作业:搜集我国精准扶贫的具体事例和对策,试用所学矛盾的相关原理进行分析。

  五、板书设计

高中政治教案4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有些现象是很难分类的,比如旁听一次听证会。因为听证会分为:价格听证会、立法听证会等。有的涉及经济也有的涉及政治,甚至还有的与文化有关。那么文化与经济、政治有什么样的关系呢?提出本堂课要探讨的问题。

  新课讲授

  探究活动一:阅读材料,思考问题

  材料一、1893年,郑观应最早提出了在中国举办世博会的设想。1910年,南阳劝业会召开时,更有人提出中国应在不久的将来举办“全球大博览会”。然而对于积贫积弱的近代中国而言,这些设想只能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材料二、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中国举办的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综合型世界博览会,也是首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的世博会。举办世博会,对中国而言,可谓“百年梦圆”。

  思考:为什么百年前只能是梦想?为什么百年后梦想成真?这种变化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探究思考回答,教师归纳。)

  一、相互影响:在经济的基础上

  1、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2、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

  (1)一定的经济和政治决定一定的文化。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想一想:经济发展了,文化也会随之发展?

  学生回答,教师提示:

  1、文化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并非亦步亦趋;

  2、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相对的的独立性;

  探究活动二:阅读材料,思考问题

  材料一:世博会不仅是一次展示各国、各地区科技、文化特色的盛会,其背后更是一场“暗潮涌动”的经济盛宴。据专家估算,上海世博“产出影响”794.77亿元、“增量消费”468.64亿元其经济产出效益抵得上3个北京奥运会。

  材料二、世博会还是一个外交盛会,是中国向世界展示自己的平台。“和谐世界,从邻开始”。我们以上海世博会为契机,大力促进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

  思考: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探究思考回答,教师归纳。)

  (2)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和政治。

  A、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B、不同性质的文化影响也应具体分析。先进、健康文化促进经济政治的发展;落后、腐朽文化阻碍经济政治的发展

  探究活动三:阅读材料,思考问题

高中政治教案5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2、学习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品质

  3、学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教学重难点

  1、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教学过程

  一、全章概述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我们将了解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相关知识,了解我国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党制度,理解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确立和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优越性。

  本章可分为3个框题

  1、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2、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3、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新课程学习:

  6、1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党的性质、宗旨;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含义

  2、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关系。

  3、联系历史和现实分析说明中共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是历史的选择。

  (二)能力目标

  1、让学生尝试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观察、评价问题,提高学生的比较、鉴别能力。

  2、领会创新精神对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引导学生利用已有历史知识,深入学习本课。培养学生善于将不同学科知识综合起来,不断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展示中共领导社会主义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使学生对党的认识升华,进而更加信赖和热爱中国共产党,努力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二、具体讲解

  (一)引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关于国家制度的基本观点,知道了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反映国体,适当健全的政体,对于维护和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有着主要的作用。在现代社会中,各国统治阶级不仅重视采用恰当的政体,而且也十分重视政党的作用。在现代社会中,国家一般是由政党领导的。那么,什么是政党?什么是政党制度?我国的政党和政党制度是怎样的?这就是本课要学习的内容。

  (二)进行新课

  1、新中国诞生前夕政治力量的较量

  教师:请大家阅读教材62页,指出:这三个镜头分别反映了各民主党派及无党派民主人士、中国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三种基本政治力量的状况。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中国民主革命的斗争实践证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不能成为革命的领导阶级;资产阶级由于其本身的软弱性而导致革命的不彻底性,也不能担当起重任。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28年的斗争,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2、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

  A、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20世纪上半叶相继出台了三种建国方案,经历长期实践的检验和人民的选择,最终的结果是建立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新中国。

  (2)这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

  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始终为人民的幸福、民族的独立和复兴、国家的繁荣和富强而奋斗,因此,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

  教师:联系有关历史知识和现实实例,说明为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认真思考并积极讨论。

  教师总结: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始终保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才能维护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才能最广泛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3、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1)中国共产党不仅具有了历史和法律赋予的执政资格,而且有与时俱进的执政能力。

  教师:请学生思考,中国共产党是怎样执政的?执政方式有哪些?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并积极回答

  (2)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含义

  科学执政: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制度和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民主执政: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民主集中制,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依法执政:坚持依法治国,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

  (3)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相互关系

  ①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要通过依法执政体现出来,又要靠依法执政来保证实现。依法执政有利于保证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②科学执政与民主执政互为条件和前提。要做到科学决策,必须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意见,进行民主协商和民主讨论。而要实现民主执政,也必须以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制度为前提。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65页关于我国现行宪法四次修订情况的图示,谈谈有何感受?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认真思考并积极讨论,踊跃发言。

  教师总结:宪法这四次修订记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前进的历程,也使我们感悟到中国共产党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确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为什么必须由中国共产党领导、执政以及执政的方式。

高中政治教案6

  关

  虽然我国一直在提倡着教学改革,但是对于高中生而言,决定其命运的依然是高考,进入高中的学生,无形之中便有了压力,无论是学校的老师,还是家里的亲人,无不在督促,甚至催促着学生学习。可见,高中生所面临的课业压力是巨大的,但在长时间的重压下,学生很容易失去学习的兴趣以及积极性。为了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起来,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我们采用了新颖的案例教学法,该方法的有效运用,在活跃课堂氛围的同时,还能够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案例教学法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应用的现状分析

  1、学生上课积极性缺乏。自新教改全面实施后,我们所提倡的是素质化教育,要求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必须积极参与进来。然而,从实际的教学发展现状来看,在某些高中学校的政治教学中,虽然老师已经在课堂上应用了案例教学法,但由于未能将充足、必要的思考和讨论时间给予给学生,以致学生的上课积极性以及课堂参与性始终无法提升,这自然会使整体的教学效果受到影响。

  2、不恰当的案例选择。将案例教学法有效应用到高中政治教学中,是时展的必然趋势。从多方面的研究调查来看,高中政治教学若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其前提应当是教学案例的恰当选择,因为良好的案例选择是案例教学法有效应用的前提。然而从实际的案例选择状况来看,由于某些高中政治教师在思想上依然坚持着“自我”教学,以“我”为中心,未能从学生的角度对案例进行选择,难以准确的对教材内容实际的教学需求进行把握,由此造成了不恰当的案例选择,自然年也难以将案例教学法实际的辅助作用发挥出来。另外,有的教师在案例选择上依然沿用着较老的案例进行教学,如:现在已经是20xx年,某些教师却还使用着20xx年的教学案例;今年是美国的有一次大选,某些教师却还在阐述着奥巴马的政治手腕,显然这是不合时宜的。政治格局是在不断变化着的,我们在引用案例的时候应当将政治案例的时代性体现出来,并非是一层不变,更不是随意编造,教学案例若是选择不当,不但不利于学生的深入学习,及时了解政治格局,而且从长远的发展来看,难以对学生良好的政治了解习惯进行培养。

  3、缺失学生主体性。虽然我们一直在坚持和实施着新课程改革,但是由于受到长时间应试教育的影响,某些高中政治教师已经形成了非常守旧的政治教学观念,不愿意改变教学模式和教学观念,依然沿用着已经过时、不适用的教学方法,依然将自己作为课堂主体,自然无法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出来。大部分情况下,某些守旧派的政治教师所坚持的依然是“我讲你听”的课堂教学形式,即使是在课堂上已经应用了案例教学法,却忽略了对学生实际学习需求的了解,课后也没有同学生进行交流,及时掌握他们的学习效果。对于这样一种以“我”为中心的,“我”说的就是考试重点的教学模式,陈旧的教学案例,自然难以凸显出学生的主体性。

  二、有效应用的策略分析

  1、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性。借鉴发达国家的案例教学经验,若想在政治教学中有效地将案例教学法的`作用发挥出来,就需要从“讨论”开始,熟话说:“讨论出真知”,若教师一味的进行灌输,以“自我”为中心,没有给予学生足够的讨论时间和空间,没有经历过激烈讨论的课堂,也就失去了案例教学法本身的教学意义。如:笔者在组织班级学生展开讨论时,首先会规避自己想要表达的观点,以免将学生的思维限制在狭窄的区域中,随后针对教材内容需要,会向学生提出一个有针性的问题供他们讨论,通常讨论的时间会设置在5—10分钟以内,待结束讨论后,笔者会要求学生将自己所在小组讨论出的结果阐述出来,并由其他同学来评判。

  2、恰当选择案例。高中政治教学中通过案例教学法应用能否顺利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其主要在于选择的教学案例是否恰当,只有适当的案例选择,才能够在深化学生们对于政治思想理解的同时,使他们在课堂上的参与性提高。

  3、彰显学生主体地位。稳步推广的高中素质教育,使人们对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凸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此,政治教师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应当将“自我”主义的华裳慢慢褪下,逐渐将学生的主体地位显露出来。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学生不应当再是课堂知识的接受者和旁观者,应当是主体,课堂的引领者。如:笔者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中将他们自身的主体地位凸显出来,会给予他们足够的权利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案例,并鼓励学生站在讲堂上来,将自己认为有趣的、有用的案例讲出来,供同学们讨论。

  三、总结

  综上所述,高中政治教育在我国整个的教学体系中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不仅是单一的政治知识内容传授,而是将学生向正确的政治思想观念上培养。因而,在案例教学法的应用下,我们必须从学生的主体性角度出发,围绕他们的认知能力,选择恰当的教学案例。

高中政治教案7

  1.教学目标:

  能依照课程标准与教材,结合学情制定多维度教学目标,目标内容表述清晰,用语精炼准确。

  2.教学重难点:

  能准确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并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本课时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3.学情分析:

  简明分析本班学情,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学生对本课时教学内容的了解程度等。

  4.教与学(方法)设计:

  根据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设计教学方法并作简要说明,也可阐明教与学的设想和规划,包括课前、课中、课后的关键设计和学法指导。教法、学法设计可选一项或两项。

  5.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容量适中、结构合理,教学活动设计能突出学生主体,体现师生互动、讲练结合、具有一定的教学风格和特色,符合课改理念,体现高效课堂精神。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在活动中得到充分的拓展和落实,有教具、学具、多媒体等应用设计,有简要板书设计,有精炼的.作业设计,有 。

  6.书写规范:

  格式整体、美观、布局合理、内容完整。

  高中板书设计评分标准

  1.板书设计目的明确、条理清楚,能突出学科特点,充分体现教学重点、知识网点和活动主线。

  2.板书设计布局合理、内容恰当、有层次感(20)。

  3.板书设计无知识性失误、书写规范、美观,无错别字,标点正确,间距适中。

  4.板书设计新颖、独特、巧妙、美观,具有一定的针对性,能很好地帮助和引导学生领会教材内容,掌握所学知识。板书设计能结合教材特点,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形象性和艺术性(20)。

高中政治教案8

  1.教材内容及分析

  我们使用的是人教版第四册《生活与哲学》教材,本框属于第四单元第十二课第一框题。其内容主要分两目,第一目主要介绍价值的含义、人是社会一切财富的创造者、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和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以及对一个人的评价主要看他的贡献等内容。第二目主要介绍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内容包括价值观的含义、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导向作用以及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导向作用。

  2.学生分析

  学生学习基础分析:

  高二,学生学习了前三单元内容。应该说已有相应的知识铺垫,具备了一定的哲学常识基础知识,为本框题的学习做好了知识的准备。

  学生能力分析:

  高二学生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具备一定的信息收集和筛选能力、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具备初步逻辑思维能力,对问题的一定的探究能力,伙伴合作能力。

  学生心理分析:

  学生的心理包括情感、意志、注意、思维、能力、气质与性格等。高二的学生即将面临高考,因此,学生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焦虑和疑惑。对于学生个体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我们应该持什么态度和观点,学生已经有了思考的需要和希望得到解惑的需要,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现在独生子女有良好的生活条件,但是他们大多是不太懂得体谅父母的辛劳。索取多而奉献少,因此学习本框题有它特有的意义。他们的可塑性很强,有相当大的发展潜力。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价值、人的价值和价值观的含义,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能力目标:通过价值和价值观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具有认识和分析事物价值的能力,正确认识和评价人的价值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人和物的价值不同,就在于人能够创造价值,通过贡献来获得自我满足,奉献着的人是幸福的,奉献着的人生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

  4.学法指导

  锻炼用哲学思维解决问题。

  5.习惯训练

  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注意用哲学的`思维探究知识背后的问题,留心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从中体现出的智慧。

  6.教学重点

  联系实际说明人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理解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7.教学难点

  让学生真正意识到,寻找正确的价值观就是寻找人生的真谛。

  8.解决方法

  (1)结合具体领域的价值,深入领会哲学价值、人的价值及价值观等概念。

  (2)搜集在汶川地震中的普通人的先进事迹,感悟价值观对人生的导向作用。

  (3)师生共同设置教学情境,开展学生的探究活动,采取课堂辩论、讨论等形式,进一步理解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树立奉献意识。

  9.教学理念

  政治课不是说教,学政治也不是仅仅为了考试,政治课是学校德育的重要阵地,政治课应对学生的品德产生重要影响,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政治教师责无旁贷。避免政治课陷入说教的旋涡,教师首先要认真领会教材意图,认真组织教材,用好教材,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能产生共鸣,才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效果。所以,要实现学生是学的主体,应该采取切实有效的形式,让学生去体验,去感受,从而内化成学生固有的品质。

高中政治教案9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从“我国的行政区域划分”中就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在我国最基层的组织是农村和城市的小区。民主管理要想真正的得到实现,首先就应该在农村和小区这两个中国最基层的组织中实现。

  探究与共享:(1)在我国农村、城市,实行基层民主自治的机构是什么?(分别是村民委员会和城市居民委员会。)(2)从上述“ 村民道德评议会”的活动看,村民是如何通过基层民主自治机构行使民主管理权利的?(村民通过村民委员会发表意见,对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参与管理,制定村民自治章程或村规民约。凡是涉及全村村民利益的事,都由村民会议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讨论决定,运用民主的办法来管理村里的日常事务。) (3)我国发展基层民主有什么重大意义?(实行农村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可以扩大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这是社会主义民主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实践,也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

  一、最广泛的民主实践

  1、村民委员会

  村民委员会作为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是村民民主管理村务的机构。它是自治组织,不是国家机关。村委会是村民的自治组织,不是国家机关。村委会设立的.目的是让村民自我管理本村日常事务。村委会的成员都是 由村民直接投票产生,其最高代表是村委会主任。村民自治是我国农民在民主管理上的伟大创造。《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村民自治提供了法律、制度保障。1998年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颁布实施至今,全国有31个省份全部完成了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与以往相比,20xx年村委会选举有几个显著的特点:农民参选热情高;村委会干部素质明显提高;大多数村民选举能做到:“法律规定的程序一步不少,农民该有的权利一点不留”。我国村民委员会选举经历了一个有委任制到选举制、从等额选举到差额选举、从间接选举到直接选举的转变过程,实现了有不规范到逐步规范。

  2、村民自治的内容

  地处海滨的山东日照市东港区某镇,20xx年前曾是山东“上访第一镇”。两年后的今天,这个镇成为无集体上访、无越级上访、无重复上访的“信访三无镇”。由“上访第一镇”变为“信访三无镇” ,该镇的主要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

  选举:完善村级民主选举,充分体现公开、公平、公正的竞选原则,选出让村民满意的村官,让失去民心的村干部坚决“下岗”。——广大村民直接投票选举自己满意的人担任村民委员会干部。

  决策:定期召开一次由党员代表、村民代表、农户代表共同参加的会议,村民称之为“三代会”。会议的主要功能是互通信息,事关全村的重大事务向代表报告,经 代表讨论、审议并表决通过。——村民通过村民会议等形式,参与本村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决策与管理。凡涉及全村村民利益的事,都由村民会议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讨论决 定。

  管理:完善村务公开制度,亮出村务“三本账”。一是资产账,二是收益分配账,三是土地账。这些账 目都要经过村民代表审核,并张榜公示,村民无异 议后方可认可。——制订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来规范干部和村民的行为,运用民主的办法来管理村里的日常事务。

  监督:年终召开村民代表会议,由村委会干部述职,村民按照评议的标准,对村干部进行评定通过民主评议、调查、审核听取干部本人的申述意见,送达劝辞通知书,由干部本人签署意见,提出辞职报告。——村民在自治实践中,创造了村务公开、民主评议干部、村委会定期报告工作等形式,对村干部的行为和村委会的工作进行监督。

  P24探究——你或你所在的村有没有村民自治章程或村规民约?如果有,你能说出一两条吗?(如关于村民建房及宅基地的使用管理办法;关于土地承包的有关规定;关于财务管理办法等问题)填表:我心目中的《村民自治章程》(村民行为规范、依法管理制度、社会管理制度 、村级领导干部行为规范、村务公开制度、福利待遇制度)在你填写的《村民自治章程》条文中,你认为哪一条是最很重要的?说说你的理由。(村务公开制度最重要。因为村民最关心的是涉及自身利益的有关问题,只有村务公开,才能让村民了解村里的决策的内容,便于发扬民主,进行村务监督、增加决策的透明度。)

  P25探究——请你说说在这三个镜头中,村民是通过哪些方式参与本村事务管理的。(镜头一是通过村务公开的方式,理财小组进行查账参与村里的财务管理;镜头二是通过召开民主质询会的方式,让村民参与村务管理;镜头三是通过设立村务公开栏,以监督的方式参与村务管理。)假如你的家在农村,你能说说你们那里的村民是如何管理自己的村务的吗?(村里设立村务公开栏,让村民监督村务参与管理;召开村民大会,对村里的重大问题让村民发表意见;让村民讨论制订本村的村规民约。)查阅《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了解村务公开的范围。(村民会议讨论决定的事项及其实施情况;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和落实方案;救灾救济款的发放情况;水电费的收缴等。)

  “自己的户口在村里,却无法享受村里其他众多村民享受的福利待遇,几位农民遂将村委会告上法庭。而村委会则认为,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委会有权通过合法途径,对集体经济收益进行自主分配。能否享受村民待遇,应该听从全体村民的民主决议。”讨论:当个人权利碰撞村民自治时,即使不公法院也无权干预。(村民自治和居民自治是受国家法律保护的,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即使大多数村民或居民形成的决定是错误的,法律也无权干涉。)

  3、居民委员会

高中政治教案10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1)矛盾的含义

  (2)矛盾同一性、斗争性的含义

  (3)矛盾普遍性、特殊性的含义

  (4)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的含义

  ◇理解

  (1)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

  (2)矛盾普遍性原理

  (3)矛盾特殊性是区别不同事物、区分事物发展不同阶段的根据

  (4)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

  (5)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

  (6)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

  (7)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

  ◇分析

  (1)联系实例,分析矛盾含义和矛盾普遍性含义

  (2)联系生活实例,分析矛盾特殊性含义及方法论意义

  (3)运用实例说明,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关系原理及方法论意义

  (4)结合现实生活,分析说明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2、能力目标

  (1)通过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含义的学习,提高比较分析能力

  (2)学会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分析问题,以提高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3)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4)提高全面的、一分为二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5)提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学会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2)培养用对立统一观点看问题的意识

  (3)自觉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分析现实问题

  (4)坚持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认识事物

  二、【重点、难点】:

  1、茅盾的概念;

  2、茅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3、主次茅盾与茅盾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

  4、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三、【整体感知】:

  通过学习,同学们将明确矛盾即对立统一观点、矛盾普遍性原理、矛盾特殊性原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以及与之相应的方法论,从而学会全面的、辩证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四、

  【方法点津】:

  (1)可联系当地发展经济的实例,分析如何体现所学原理。

  (2)结合当前我国经济、政治等领域的重要事例,运用本课原理分析说明。

  五、

  【课文导语】:

  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提供了理解一切现存事物的“自己运动”的钥匙。认识世界就是认识矛盾,改造世界就是解决矛盾。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第一款题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一、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课堂探究:(1)爱因斯坦给光下的定义包含了什么哲学道理

  (2)“自然界喜欢矛盾”,这里所说的“矛盾”是什么意思

  ◇探究提示:(1)爱因斯坦给光下的定义包含了哲学上的“矛盾”观点。

  (2)“自然界喜欢矛盾”,这里所说的“矛盾”是哲学上讲的“矛盾”含义,不是逻辑矛盾。

  1、矛盾。

  (1)矛盾的含义。

  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的对立属性是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是同一性,它们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

  ◇课堂探究:漫画:你敢吗 (略)

  ◇探究提示:教材中引用这幅漫画,形象、生动地说明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关系。

  图中的两人分别悬挂在山崖两边,他们两人之间的平衡是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处于平衡状态,构成矛盾的统一体。

  一方面,双方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互为存在的前提;另一方面,双方又可以转化。因此结论是“不敢”。

  烧断绳子的后果是:失去矛盾的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存在了。

  ◇课堂练习:下列包含矛盾观点的有( )

  ①失败是成功之母 ②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③刻舟求剑 ④居安思危⑤固步自封,夜郎自大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D

  解析:该题以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为主,一是要求正确理解矛盾的含义,二是正确理解题目所列成语的含义。

  其解题思路应该是对题目所列的成语进行逐一分析。在明确其本身含义的基础上抽象出哲学寓意,看是否完整地体现了对立统一的关系。由分析上题成语的哲学寓意不难看出,①②④都体现了矛盾的观点,③⑤没有体现矛盾的观点。故该题应选D项。

  ◇课堂探究:(1)善恶、有无、难易、高下等为什么可以相互依存

  (2)治乱、强弱、祸福、荣辱等为什么可以相互转化

  ◇探究提示:(1)中的相互依存和。

  (2)中的相互转化是矛盾同一性的两方面的含义,在下面将学到,此处提出这一探究性问题也起到了引出下一问题的作用。

  (2)矛盾同一性的含义。

  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提示:矛盾双方依存的关系在教材漫画中体现出来,分析见前述(略)。

  ◇课堂练习:矛盾双方相互转化是指:矛盾双方的转化是现实的、有条件的。没有一定条件,矛盾双方是不会转化的。

  如“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是说由“进步”转化为“落后”的条件就是“骄傲”;由“落后”转化为“进步”的条件就是“虚心”。

  总之,矛盾双方是可以转化的,又是有条件的。

  ◇课堂练习:“天下事有难易乎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 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学习了矛盾概念之后,你对这段话有哪些新的理解

  这段话意思是说:世界上的事情有困难与容易之分吗 只要认真去做,那么困难的事情也就变得容易了;反之,不去做,则本来容易的事情也成为困难的了。同样,人们求学、做学问有困难与容易的不同吗 只要认真学习,那么困难的也变得容易了;相反,如果不肯学习,那么容易的也成为困难的了。

  这段话说明了这样一个哲理:凡是与人的行为紧密相关的矛盾,要使矛盾双方转化,必须通过人的活动创造必要的条件。

  例如,“为之”与“不为”,就是人们办事难易,矛盾双方能否相互转化的条件。

  同样,“学之”与“不学”,也是学习过程中的难易矛盾相互转化的条件。

  ◇课堂练习:

  1.矛盾着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这种转化是( )

  A.有条件的 B.无条件的

  C.多数情况下是有条件的 D.多数情况下是无条件的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了矛盾双方转化是有条件的,不是无条件转化,B、C、D项都是错误的表述。

  2.下列说法中,最能体现矛盾同一性的是( )

  A.量体裁衣 B因材施教 c.积劳成疾 D_居安思危

  答案:D

  解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弄清每一成语的意思。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题中只有D项中“安”与“危”是互相依赖的关系,属于矛盾同一性。

  3.“我们嘲笑别人的缺陷,却不知道这些缺陷也在我们内心嘲笑着我们自己”。这其中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

  A.矛盾双方是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的

  B.矛盾双方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c.矛盾双方的地位是不平等的

  D.矛盾双方各具有不同的特点

  答案:B

  解析:此题是引言式选择题,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把握引言的中心意思。

  本题的引言带有较强的哲理性,比较难理解,从题目的字面意思看,前后经过了一个转变,那就是从“嘲笑别人”到“嘲笑自己”的转变,而这又深层次地表明了一个人从自认为的“优点”向“缺点”的转变,其中的条件是“嘲笑别人”。因此,此题选B。A项讲的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C项讲的是矛盾的不平衡性,D项证明矛盾的特殊性,均不符合题意。

  ◇课堂探究:(1)猫和老鼠是怎样在竞争中共同生存下来的

  (2)你还能举出生物界的其他事例吗

  ◇探究提示:(1)猫和老鼠能在竞争中共同生存下来,是因为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双方在相互斗争中共同发展,猫和老鼠在同对方的斗争中不断完善自己:老鼠会“装死”,猫会“假眠”;老鼠昼伏夜出,猫的眼可以随光线的明暗而改变瞳孔的大小,夜间仍可看见东西……由此可见事例体现了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

  (2)生物界中类似的事例很多,只要我们留意便可搜集很多,如:美国一个自然保护区,原来有许多鹿群和狼群。人们为了保护鹿群,把狼全部打死了。

  鹿群在尽享太平的十年里,由4 000头猛增到4.2万头。但舒适的生活使它们运动量减少,体质下降,尔后大量死亡剩下不足4 000头。最后只得请回“狼医生”。狼又捕食鹿了,鹿群又恢复了生机。此事例说明了鹿群和狼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

  (3)矛盾的斗争性的含义。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它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教材中“专家点评’说明了哲学上的说的“斗争性”与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斗争”的关系。

  ◇课堂探究:(1)以上说法包含了什么哲学道理

  (2)生活中和自己联系最多、关系最密切的亲人和朋友,往往也是同自己发生矛盾最多的人,这是为什么

  ◇探究提示:(1)史伯和孔子的话语主要说明由于矛盾双方的相互依赖、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相互包含才有事物的发展。

  (2)可联系运用矛盾的同一性与矛盾的斗争,l生关系来分析说明,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如何正是以下要学习的内容。

  (4)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

  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

  ※文科班补充: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发展,对于理解矛盾概念起着非常大的作用,为了更具体地进一步理解它,有必要从以下两方面理解和把握。

  ①矛盾双方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始终是不可分割的。意思是说,没有斗争就没有同一,没有同一也就无所谓斗争,无论离开斗争或者离开同一,都不能成其为矛盾。

  首先,同一离不开斗争。具体地说,第一,依椭不开斗争。

  “依存”中很重要的一点是:一方的性质依赖于另一方来规定,这就是平时所言的“相比较而存在”。例如,“上”与“下”的性质是相互规定的;“大”与“小”的性质也是相互规定的。这是因为,“上”与“下”“大”与“小”是对立的。

  而“上”不是由“大”或“小”来规定,因为二者并不对立。

  可见,依存是对立中的依存。第二,转化也离不开斗争性。

  矛盾双方的转化足能是向对立面转化。当我们说“上”转化了,那肯定是指“上”转化成“下”。

  只有“上”与“下”之间的转化,绝无“上”与“大”或“小”之间的转化。因为只有“上、下、之间是对立面,“上”与“大”或“小”不是对立面。

高中政治教案11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2、理解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地位。

  (二)能力目标

  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文化现象,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通过分析材料,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要战略任务的重要性,从而增强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的意识。

  【教学重点】

  1、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2、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

  1、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设置情景,充分利用资料、图片辅助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参与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点拨下主动思考、自主感悟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列举日常生活的各种现象,让学生指出其中哪些是属于文化现象。

  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有:

  (1)工人、农民从事生产活动

  (2)参加学校运动会

  (3)参加演讲会、辩论会

  (4)旁听一次听证会

  (5)参加文学社、书画协会、读书俱乐部

  (6)合唱团、舞蹈队、时装表演队

  (7)浏览网站,领略世界各地风土人情

  (8)某国议员竞选

高中政治教案12

  古往今来,对“金钱”的认识大致有三种类型:一是过于清高,视钱为“阿堵物”;二是认为钱很重要,又不重要,认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之有益;三是认为钱能通神,“有钱能使鬼推磨”。金钱是什么?钱能做什么?金钱应该怎样获得?钱应该怎样利用?本单元的综合探究就围绕这些问题展开。

  探究意图:

  1、本单元的知识点是介绍货币、价格、消费。货币就是金钱,商品价格是用钱来表现的,消费不外乎是怎样花钱,所以金钱观与这三课的内容密不可分。探究正确对待金钱,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本单元的知识。

  2、正确对待金钱,在高中生的成长过程中十分重要。尤其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商品交换日益频繁,金钱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日益显著。此外,随着经济不断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这一代高中生有更多的'机会与金钱打交道。因此,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究,可以避免他们陷入拜金主义误区,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3、对金钱的看法,众说纷纭,因此探究这一问题容易形成争辩的气氛。通过让学生搜集相关的关于金钱观的观点,并对它们进行争鸣、分析,既培养了学生收集相关资料筛选信息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剖析各种观点的思维辨析能力,并在分析、比较、感悟的基础上,认同正确的金钱观。

  活动策划:

  1、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有的负责收集外国名人对金钱的看法;有的负责收集我国古人有关对金钱的看法;有的负责收集我国当代人对金钱的看法;有的负责收集周围人对金钱的看法;有的负责收集各种典型事例。各小组各负其责,每个小组将自己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以备课堂交流之用。

  2、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周围人对金钱的看法。在老师指导下,事先编制有关金钱观的调查问卷,将问卷发给周围人填写,将问卷回收后进行统计分析。

高中政治教案13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明确文化的内涵,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理解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2、能力目标:通过学生的主体参与、探究,使他们学会提出问题、学会合作交流,从而提高合作探究的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重视自身文化素质的意识;理解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力量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文化的内涵

  2、教学难点:文化的内涵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阅读课本思考本课主要内容

  如果说经济生活的主题是物质财富的创造,政治生活的主题是根本利益的保障,那么文化生活的主题就是精神家园的耕耘。本课作为开篇内容,主要是要告诉大家什么呢带着这一思考,请大家先快速阅读本课内容。

  活动2【讲授】新课讲授

  进行新课(从现象和本质两个角度体味文化)

  文化“万花筒”((从现象))

  (1)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师:请同学们思考:你能举个具体的事例说明什么是文化活动吗平时你参加过哪些文化活动

  (学生思考并回答)根据同学们的回答我们可以知道我们身边有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他们都是不一样的比如:在家有家庭文化,路上有公交文化,上学有校园文化,吃饭有“饮食文化”(比如:东方用筷子西方用刀叉,东方聚西方分),穿衣有“服饰文化”(比如中国唐装,日本和服),,住房有“建筑文化”(比如古代有宗教建筑、园林、宫殿、楼阁,现代北京四合院)出行有“旅游文化”,晚上有“网络文化”,而这些都属于文化现象,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各种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其实,无论是历代不同的服饰文化,还是我们周围的一系列文化现象,都告诉我们:文化现象,它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

  (2)文化特色: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文化特色。

  师:在粗读了林语堂谈南北文化的差异(《吾国与吾民》),观看了川剧变脸与东北二人转、乡村文化与都市文化后,大家发现了吗不同的区域,各自都有不同的文化特色。文化并不是都是千篇一律的,我们的世界也因为这些各具特色的文化而色彩斑斓。

  (3)文化形式:多种多样

  同学们参加学校文艺演出、演讲比赛、蓝球比赛,甚至上课、自习、做作业、上网、聊等等,实际上都是我们多种多样的文化活动的一种形式,因此可以说:文化形式多种多样。

  知识总结:文化“万花筒”

  ①文化形式:多种多样

  ②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③文化生活:不同区域的文化各有特色

  过渡:说了这么多,大家明白什么是文化了吗似乎还是云里雾里。那么,究竟什么是文化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文化的内涵及特点。

  2、文化是什么(从本质)

  (1)文化的涵义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注意:广义文化:对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统称。

  狭义文化:专指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或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

  过渡:接下来,我们通过了解文化的特点来重点解析一下文化的内涵。

  (2)文化的特点

  ①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不是经济现象、政治现象

  想一想:下列活动属于文化现象的有(2、3、5、6、7)

  1.工人、农民从事生产活动

  2.参加学校运动会

  3.参加演讲会、辩论会

  4.购买水果蔬菜

  5.参加文学社、读书俱乐部

  6.合唱团、舞蹈队、时装表演队

  7.浏览网站,领略世界各地风土人情

  8.某国议员竞选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文化现象是区别经济现象、政治现象的,它是一种精神现象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由人创造,也不是自古就有的,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来源于人类实践

  师:请问张家界的山是文化吗将张家界的山开辟成旅游区或拍摄成艺术作品能称得上文化吗两者有什么区别

  (学生思考并回答)根据同学们的回答我们可以知道张家界的山本身不能称之为文化。将它开辟成旅游区或拍摄成艺术作品则属于文化。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是纯粹自然的'东西,而后者是经过人的实践活动,经过人的劳动,渗透了人的精神活动,成为人精神活动的产品,因而成为文化。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由人创造的,有了人类社会后才有文化。文化来源于人类的实践。

  文化是人们的一种素养--不是天生的,是逐步培养出来的

  材料一:韩愈在《师说》里写到:“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也。”

  材料二:如把一个刚刚出生的中国婴儿托付给一个美国白人家庭抚养,他一定是说英语并用刀叉吃饭。如把一个刚刚出生的美国白人婴儿托付给一个普通中国家庭抚养,他一定是说汉语并用筷子吃饭。

  两则材料共同说明什么

  (学生思考并回答)根据同学们的回答我们可以知道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生活、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所以我们同学们要注意了,你们的一举一动都可以体现出你是否具有文化素养,可别被人说没有文化,没有素养哦!

  文化现象实质上是精神现象--精神生活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师:有人说,文化是一种“纯”精神活动和“纯”精神产品。你认同这种观点吗为什么(学生思考回答)

  归纳: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就像我们的文字,从产生开始的口口相传,发展到后来的甲骨文、简牍、纸书,再到现在的新形式——电子书,都需要依靠一定的物质活动或者物质载体。

  过渡:同学们有没有过这样的感受:当我们看电视、_者小说的时候,被其中的某个场景感动的热泪盈眶或者热血澎湃,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电视、小说他们都是文化形式,我们被感动,那说明这些文化具有一种精神力量,能够感染我们的情绪,甚至为我们提供精神动力。

  3、文化的力量

  案例:当雅安地震举国神伤之时,文化成为灾区军民赖以生存、斗争的精神食粮:“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众志成城,抗震救灾。”大地震发生后,全国乃至全世界都举行了捐款捐物捐衣捐水活动,各国人民也纷纷解囊相助,用爱心来为灾区人民营造幸福乐园。雅安市女主播陈莹在结婚当天穿婚纱报道节目,被网友誉为最美新娘。官兵救援车为躲避私家车坠崖,两名救援战士壮烈牺牲;经历过汶川大地震并在地震中失去双腿的廖智姐妹迅速投入到救灾中,她一直通过手机报告她所见到的第一手灾情,被CCTV等多家媒体报道,称为“最美志愿者”……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不同的文化对人产生不同的影响;同一文化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影响。

  对个人成长的影响而言,先进的、健康的文化是个人成长的催化剂,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会把人引向歧途;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而言,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阻碍作用。

高中政治教案14

  一、教学理念

  秉承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力求体现新课程生活性、发展性、生命性三大课堂教学理念,追求教学的真实性,以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最终目标。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识记收入分配公平和效率的含义,理解我国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重要举措,理解公平与效率的辩证关系以及如何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准确把握效率与公平辩证关系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对如何更加注重公平提出合理建议的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树立社会主义分配制度优越性的信念,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我国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重要举措、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2.教学难点:我国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重要举措

  四、教法和学法

  1.教法:情境创设法、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法

  2.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创设情境

  播放视频(20xx恒大亚冠赛进球集锦)。

  (提问)是什么造就了恒大如此的成功?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指出:教练、团队、外援、金钱……同学们说的都很有道理。聚焦到我们经济生活来看,其成功确实也离不开金钱这个激励因素。也就是奖金,怎么分,才能激励球员的积极性?这就涉及到收入分配的问题,今天我们就一同来探究第七课第二框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的问题,聚焦到一支球队,我们一同探讨恒大成功的秘诀。

  【设计意图】选用恒大亚冠登顶的事例,一是因为材料新,具有较强的话题色彩;二是具有生活气息,容易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三是音频和影像资料能迅速调动学生的兴奋感,使学生快速进入情境。四是为后面的知识起到开篇的作用。

  (二):新课教学与课堂活动

  (过渡)恒大的分配方案究竟是怎样的呢?以恒大首场胜利为例,奖金1400万,如何分配才能体现公平?这里有两种方案,大家讨论一下,这两种方案能不能体现公平?为什么?(时间1分钟)

  (PPT展示)方案l:平分奖金方案

  2:进球者80%,其他人20%,不上场0

  在学生的讨论过程中,教师走下讲台参与学生的讨论。

  讨论结束,学生回答探究问题。

  教师总结:公平≠平均,公平≠过于悬殊,那公平是什么?实情究竟如何,是否与我们大家所想一致?我们来揭晓答案.

  (PPT展示)恒大亚冠首场(广州恒大一全北现代)奖金分配方案,最高者103.27万,最低者93.27万,不上场的替补球员人均6万。

  (提问)这种分配方案,好在哪里?给我们什么启示?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同学们说的都很好,也就是说,公平不是平均,是有差距,公平不是差距悬殊,而是在合理的范围内。由此,由一支球队管窥一个国家,由恒大的例子,我们可以得出“收入分配公平”的含义,大家看课本60页。

高中政治教案15

  一、运用案例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在传统高中政治教学中,教师经常使用“让学生预习课本—讲解知识点—布置课后作业”的教学模式。在这样单一枯燥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缺乏独立思考,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受到了限制。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教师还会遇到一个很普遍的问题,即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注意力不集中。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合理运用案例,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教师在运用案例创设教学情境时要注意,创设情境所用的案例要与教学内容相关,并且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例如,对于高中生,教师可运用一些“掩耳盗铃”的故事创设教学情境。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还可以尽量增加案例的感彩,在教学中适当增加一些情感教学环节,这可以使得教师在引导学生进入课堂的过程中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例如在讲解知识点“信守合同与违约”时,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设计一个故事情境:小明在三年前和小李签订了一个合同,合同的内容是小明在三年之内还给小李3万块钱,否则小李将以三分的利息算钱。但是小明在三年之后畏罪潜逃,遇到这样的情况,小李应该怎么办呢?教师通过教学情境,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针对这一问题进行讨论,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思考,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运用案例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

  高中政治知识多是抽象的理论知识点,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很难理解,更难以在生活实践中灵活运用这些知识点。因此,通过案例教学,教师可以将一些抽象的知识点转化为生动形象的案例,让学生在案例中理解并运用知识。教师在运用案例讲解知识点时,需要选取与所教知识点有关的案例,并且需根据学生心理特征,联系学生生活选取适合学生的'案例,使学生能快速融入案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述“防患于未然”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普遍存在的现象设计一个“三好学生原本成绩优良,但在与一些社会不良人士接触后,渐渐学会了吸烟、酗酒、打架,成绩也一落千丈”这样的案例,提醒学生在生活中需防患于未然,杜绝与社会上不良青少年的来往,避免误入歧途。教师运用案例能让学生理解防患于未然这一知识点。

  三、运用案例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通过合理运用案例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在课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课堂中所讲授的知识点分析案例,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让学生掌握知识点,并且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知识点,解决生活问题,使得教学生活化。学生通过分析案例,可以培养自身的法律意识,增加道德素养。例如,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布置如下作业:每人每星期关注一个时事政治,选择一件事情,并对其进行分析,分析过程中可以查阅资料。通过布置这样的一个作业,教师可以培养学生关注时事政治的好习惯,并让学生在查阅资料的同时拓宽知识面,增强社会责任感。

【高中政治教案】相关文章:

高中政治绿色消费教案09-27

高中政治经济生活教案模板09-26

高中政治必修 11-26

高中政治教学总结12-13

高中政治 12-29

高中政治 05-16

高中政治 优秀10-25

高中政治教学个人总结03-10

高中政治组备课 10-09

高中政治 13篇02-24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