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 通知工作总结 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解决问题》教案

《解决问题》教案

时间:2024-05-19 08:07:03 教案 我要投稿

《解决问题》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解决问题》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解决问题》教案

《解决问题》教案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估算,掌握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

  2、使学生认识到估算的价值。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和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掌握估算的方法,能正确进行乘除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解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教学设计个性化调整或反思: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问题师借助乘法计算解决的,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生活中哪些问题是需要乘法解决的?你能正确解答吗?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1、教学例7.

  师:每张门票8元,有29人参观,带250元买门票够吗?

  引导学生分析题意。

  要想知道带250元钱够不够,必须先知道29人卖门票共需多少元。也就是要先算出29×8得多少,然后和250元比较一下。

  生:29×8我还没有学过,怎么办呢?

  师:这道题只要知道29×8的结果比250大还是小就可以了,不必算出精确结果,因此我们可以用估算的方法,也就是

  看29×8大约等于多少。

  学生可以再小组内讨论,先说一说自己的想法。教师到各小组巡视,及时指导、点拨学生。

  集体交流:因为29接近30这个整十数,所以我们把29看成30,用30×8=240,所以29×8大约等于240.

  师:同学们想得很好。29×8大于等于240,“大约等于”写成数学符号就是“≈”,这是约等号,读作“约等于”,

  所以29×8≈240

  板书:29×8≈30×8=240(元)

  生:通过估算得出了29×8的结果,和250比较后发现250元钱购买门票了。

  2、教学例2.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道稍复杂一点的问题,然后说说你的想法。(课件出示第71页例8)

  生1:我们可以用画图的方法来帮助理解问题。

  生2:求买8个同样的碗用多少钱,就需要先算一个碗多少钱,再算8个同样的碗多少钱。

  生3:一个碗的价钱就是18÷3=6(元),8个同样的碗的价钱就是6×8=48(元)。

  生4:也可以列成综合算式18÷3×8,结果仍然是8个碗48元钱。

  只要学生讲解合理就要给予肯定表扬鼓励。

  师:究竟算得对不对呢?你们检验了没有?

  生:可以这样检验,买8个碗48元,说明一个碗的价钱是48÷8=6(元),这样3个碗的钱数就是6×3=18(元),说明

  我们的解答是正确的。

  师:对!我么一定要记住解答完之后要进行检验,才能有效提高我们解解题的正确率。想一想,18元可以买3个碗,

  30元可以买几个同样的碗?

  生:先算一个碗的价钱18÷3=6(元),再算30元里面有几个6元就可以买几个碗,列式为30÷6=5(个),所以说30

  元钱可以买5个碗。

  3、教学例9.

  师:妈妈在买碗的过程中又遇到问题了,你能帮忙解决吗?试一试。(出示例9)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听听同学们的解答策略,说说你的想法吧。

  学生可能会说:

  生1:我首先是画线段图来表示题意的,这样就能比较直观地分析题意了。

  生2:根据6元一个碗可以买6个,可以算出总价是6×6=36(元),那么36是9的几倍就可以买几个9元的碗,列式为36÷9=4(个)。

  生3:可以列成综合算式6×6÷9,结果也是4个。

  生4:我检验过了买4个9元的碗和买6个6元的碗,总价是相同的,都是36元,说明解答是正确的。

  ……

  师:同学们,讲得有理有据,真棒!继续努力!

  三、总结提升。

  师: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感受?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由交流。

  四、课堂作业。

  1、一个两位数与3相乘的积大约是180,那么这个两位数可能是多少?

  2、张爷爷为了锻炼身体每天要绕圆形花坛步行3圈,每圈400米,如果还是步行相同的路程,绕操场就要步行2

  圈,操场每圈多少米?

《解决问题》教案2

  【教学目标】

  1、通过“商店买东西”的情境,灵活运用有关除法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2、通过独立探索、小组合作的方式学习,进一步加强对2——6的乘法口诀计算除法的掌握。

  3、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认真倾听他们的意见。在问题处理中,体验成功,培养数学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运用表内除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做到学与用的有效结合。

  【教学难点】

  通过已知条件,找出问题与已知条件的关系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口算

  9÷9= 42÷6= 45÷5= 27÷3= 64÷8= 36÷4= 72÷8= 36÷9= 63÷7= 72÷9= 49÷7= 32÷4=

  二、探究新知

  1、主题图

  师:星期天,妈妈带着文文来到了玩具店,让我们

  一起来看看吧!(出示教材图片,遮住价格)看到什么了?

  问题:

  1.你都知道了什么?获得了 哪些数学信息(预设:1玩具熊,地球仪,皮球,汽车.

  2.玩具熊6元地球仪8元皮球9元)

  师:出示题目“56元可以买一个地球仪?”怎么解决?为什么不能解决?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知道什么信息?

  预设:要知道地球仪几元?(是纠正“一个地球仪几元,即单价”)师:出示地球仪的价格,还需要告诉你其余商品的价格吗?比如小熊6元,皮球9元?谁能把相关联的信息和问题连起来读一读?

  预设:不用知道小熊、皮球的价格。一个地球仪8元钱,56元可以买几个地球仪?

  2、列式,解答问题。

  (1)独立列式,想一想“为什么这么列,你是怎么想的?”

  (2)汇报

  预设:一个地球仪8元,求能买几个就是求56元里面有几个8元。这属于平均分问题,应该用除法计算。

  师板书:56÷8=7,想:56里面有()个、独立思考,验证结果。

  同学们真聪明,这么快就解决了问题,那么我们做得正确吗?你怎么知道的'?

  (一个地球仪8元,7个一共7?8=56元,所以是对的。)

  师:很好,我们可以用乘法来验证除法计算的结果是否正确。口答。

  师:56、8、7分别表示什么?

  预设:分别表示总价,单价,数量(师板书“总价÷单价=数量”)

  4、想一想,如果24元买了6辆小汽车,一辆小汽车多少钱?

  师:谁愿意交流一下,你是怎么计算小汽车价格的?

  预设:(1)24元钱可以买6辆车,就是将24平均分成4份,求每份是多少。

  (2)也是用除法计算。可以列式24÷6=4(元)

  (3)一辆4元,6辆就是4?6=24(元),计算正确。

  师板书:24÷6=4(元)验证结果,口答。

  5、师:对比这两个题目,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

  (1)都是除法,都是平均分

  (2)都和总价、数量、单价有关

  (3)一题总价、数量已知,求单价。二题总价、单价已知,求数量

  师:根据这两个数量关系式,我们还可以整理出一条乘法的数量关系式,你们会吗?

  预设:数量×单价=总价(学生没有接触过数量关系式,可能不会说)

  6、根据图中的信息,和黑板上的数量关系式,你还能够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提一个用除法解决的问题。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九”P43第4题。

  先组织学生观察情境图,收集图中的数据信息,再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并指名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2、完成“练习九”P44第6题。

  出示图片,学生观察后说知道了哪些信息。

  (1)我们18个人,要坐几辆碰碰车?

  一共需要多少钱?

  (2)我们18个人,如果要坐小飞机需要花多少钱买票?

  3、完成“练习九”P46第3题。

  在完成原有的两个问题之后,提问:爸爸、妈妈和我都口渴了,妈妈给我10元钱,让我去买冷饮,同学们我可以怎么买呢?你们能帮我出出主意吗?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们在这节课里提出了许多数学问题,也解决了这些问题,回顾一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什么?

  找和问题对应的信息——列式——检验——口答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 8 =7(个)

  总价÷单价=数量

  答:可以买7个地球仪。

  24÷6=4(元)

  总价÷数量=单价

  答:一辆小汽车4元

  1、问题信息对应

  2、列式

  3、检验

  检验、口答

  数量×单价=总价

  4、口答。

《解决问题》教案3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第四册第6-11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渗透环保

  师:昨天我们和同学们一起到游乐场玩了一趟,戏演完了,同学们回家了。(课件演示散场后的情境:一地的饮料瓶。)

  师:看了这些你们有什么话要说?

  师:同学们行动起来吧,爱护环境人人有责,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让我们做保护环境的小卫士!

  【评析】:

  承上启下,让故事有发展,并能通过情境的创设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从小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创设情境,巩固旧知

  1、出示练习一第2题

  师:这群环保小卫士收集了这么多易拉罐,他们碰到了一些问题,你们愿意帮他们解决吗?

  2、生理解图意

  3、独立解决

  4、汇报交流,巩固旧知

  (三)解决问题,增强应用意识

  1、出示第9页的做一做

  师:环境美了,花开了,小鸟飞来了,蜜蜂也来采蜜了。(引导观察主题画)

  (1)汇报主题画的信息

  (2)以小组为单位根据主题画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比一比哪组提出的数学问题最多,解决的方法最多。

  (3)小组汇报交流,其它小组可以补充。

  要求每一种方法都能用综合算式解决

  【评析】:

  在数学学习中,提出数学问题比解决问题还重要。在这一活动中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提问题,再自己解决,充分相信学生,把自主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群体中互相启发,有助于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和创新的精神,让学生从中体会到独立获取知识的乐趣,增强了数学内容的趣味性、开放性,既增长知识,又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表达能力。

  2、出示练习二第3题

  (1)生获取信息进行合理估算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评析】能够选择适当的运算方法,用所学知识解释估算的过程,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这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思想,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资源信息,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四)全课总结(略)

  【评析或反思】

  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并能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能够选择适当的运算方法,用所学知识解释估算的过程,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这些都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思想,教学时,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根据教学的需要,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创设学习情境,以生动、有趣的故事贯穿整节课,以便引起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提出问题、自主探究的愿望,让学生经历了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从而使学生对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有所体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真正落实新课程标准。

《解决问题》教案4

  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节新课,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应用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特点,我特做如下设计:

  1、为新知做好知识铺垫。

  复习能帮助学生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分散难点,从而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适时、适度地安排复习,在“短、精、新”上下功夫,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教学效果,使后面的“好戏”顺理成章。在课前复习环节,我精心设计了两道复习题目,旨在唤起学生对前面知识的回忆,为新知的学习打下知识基础。我首先出示一组加法与乘法的对比练习,让学生感受到加法与乘法的意义有所不同;然后设计一道与新课密切相关的题目,既能复习乘法和加法的意义,又能为新课中画图解决问题做好知识铺垫。

  2、在自主探究中经历学习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与获得数学结论同样重要。为此,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思考、操作等活动对于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首先让学生找出两道例题的异同,并动笔尝试计算。然后设计了“两道题目中都有4和5,为什么解答方法不同”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通过分组讨论、设计摆学具的方法,将两道题目的条件和问题表示出来,使具体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接着让学生说出两幅图的意思,突出理解乘法和加法的意义,使学生有理有据地选择计算方法。这样的设计能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情检测卡

  学生准备 正方形纸板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直接写得数。

  5+4=    6+6+6=    3+4=

  5×4=   6×3=    3×4=

  (引导学生说出每组算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看图列式计算。

  ■■■■■■■■■■■■

  ■■■■■■■■■

  ■■■■■■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关于乘法和加法的一些实际问题,请同学们认真读题、审题,理清题中的数量关系。(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复习乘法和加法计算题,为本节课做好知识上的铺垫,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本节课的知识。

  ⊙探究新知

  1、引导学生读题,对比两道题目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例7

  比较下面两道题,选择合适的方法解答。

  (1)有4排桌子,每排5张,一共有多少张?

  (2)有2排桌子,一排5张,另一排4张,一共有多少张?

  预设

  生1:两道题目的数量相同,所求的问题相同。

  生2:(1)题中的4表示4排,5表示每排有5张桌子;(2)题中的4和5都表示桌子的张数。

  2、自主解题。

  (1)提问:根据刚才分析的数量关系,同学们打算怎样解决这两个问题?

  (2)学生分组讨论、汇报。

  预设

  生1:(1)题是把4个5加起来,可以列乘法算式。

  5×4=20(张)

  生2:(2)题是把4和5合起来,用加法计算。

  5+4=9(张)

  (3)讨论:两道题目中都有4和5,为什么解答方法不同呢?

  (学生分组讨论,利用学具摆一摆,表示出两道题目的条件和问题,明确原因)

《解决问题》教案5

  学习目标:

  经历探究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转化、测量和计算过程,在动手操作中初步建立“转化”的数学思想,体验“等积变形”的转化过程。学习重点:应用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难点:理解瓶子的容积是由装水的圆柱的体积和倒置后无水的圆柱的体积两部分组成的。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每个小组桌子上有一个没有装满水的矿泉水瓶。原本这是一瓶装满水的矿泉水,已经喝了一部分,你能根据它来提一个数学问题吗?

  1:瓶子还有多少水?(剩下多少水?)

  2:喝了多少水?(也就是瓶子的空气部分。)

  3:这个瓶子一共能装多少水?(也就是这个瓶子的容积是多少?)

  二、小组交流、探究新知

  1.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

  怎么求这个矿泉水瓶的容积?根据自己的生活学习经验来想办法解决,2.小组合作,探讨瓶子的容积计算方法

  小组合作活动一:要求:小组内拿出课前准备的矿泉水,先请一位同学倒出一部分,再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交流。

  交流:哪位同学上来把你们的想法给大家交流分享一下?(生上台演示讲解。)

  3.总结板书:水的体积+空气部分体积=瓶子的容积。

  三、同样的方法完成课本例题及做一做。

  1.完成例7。指名学生上台板演,2.数学书P27做一做。

  四、总结板书

  水的体积+空气部分体积=瓶子的容积

  形状变了体积不变

  五、作业:课本29页练习第10题、13题。

  

  本节课是利用所学圆柱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虽然备课时尽量考虑到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但是实际上课的过程中还是出现了没有预料到的情况。

  首先,小组合作的时候分组比较大:即有的学生真的'参与进去了,有的学生却无事可干,因为计算量比较大,得到数据的同学忙着计算,没有接触到瓶子的同学没有计算的数据,也反映出我们平时小组合作时互相配合的良好习惯还没养成。如果我把小组设定为4人一组或2人一组的话,学生实际的参与程度会更高。

  其次,本课的教学过程中瓶子的容积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中,渗透了简便计算的方法,如果在理解底面积x(水的高+空气部分的高)这一步时,如果配上教具展示(把教具中圆柱形的水和倒置后圆柱形的空气部分剪下来,再拼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大圆柱。)学生更能理解空气部分体积+水的体积=底面积x(水的高+空气部分的高)表示的具体意义了。

  最后,我感觉这节课注重了容积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练习时间较少,还有更多不规则体积的计算,期待在以后的练习中,学生都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解决问题》教案6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观察图画,理解图画内容,知道图上加括号和问号的用意,能从图中看清告诉了什么,要求什么,能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创设亲身经历用6、7的加减法解决问题的时空,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之中。

  (3)引领学生体验数学的魅力,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5)渗透环保教育,使学生热爱我们的大自然,热爱我们的生活,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健康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

  (1)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知道大括号、小问号的意义。

  (2)理解画面内容表达的意思,根据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选择适当的方法算出要求的问题。

  【学情分析】

  对于一年级的数学学习,新生无论在数学知识上还是数学能力上都有所准备。就数的认识来看,一年级的学生二十以内的数数非常流利和连贯,可以正数倒数,学生在这方面具有良好的知识准备的。但一年级学生在数感方面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学生对数的意义理解有一定困难。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很难作出正确的回答,对于图形学生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这可能是学生对图形的认识造成了对数的基数序数意义理解的干扰。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规律,结合“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新理念。

  【教学策略】

  自主学习和问题探究的策略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导入课题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两位数字朋友6和7,今天我们接着和它们一起去数学王国中探索奥秘。

  板书(6和7)

  2、明确目标

  师:今天的课上老师又给同学们带来了几位新朋友,你们想认识他们吗?同学们想认识他们,那得先闯过老师这关。

  第一关:快速抢答。出示题卡

  第二关:想一想,填一填。看大屏幕(课件)

  3、效果预期

  师:好,同学们都已经掌握了学过的知识,你们都是认真听讲的好学生。

  二、探究新知:

  任务一:引导学生学习加法图文应用题。

  1、任务呈现

  (1)师:接下来,我们有请第一位好朋友。几只可爱的小白兔。我们先看一下画面上的小白兔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数学信息?(左边有4只小白兔,右边有2只小白兔。)

  (2)师:根据这两个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一共有几只小白兔?)

  (3)引出大括号、问号并解决问题。

  1、这个问题在图上怎样直观地表示出来呢?我们的数学家找到了一种简洁明了的方法,你们想知道吗?(想)好,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两个新的数学朋友吧!

  2、(出示、粘贴大括号)我们的这个新朋友叫大括号,它表示把两部分小朋友合在一起。

  3、(出示、粘贴“?只”)这是我们认识的.第二个新朋友,它表示我们提出来的问题。

  2、自主学习

  师:现在,请同学们自己先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同桌说一说自己的想法。最后,大家把答案写在自己的本子上。(师巡视)

  3、展示交流

  生交流,师板书:4+2=6(只)。

  任务二:引导学生学习减法图文应用题。

  1、任务呈现

  (1)师:同学们真聪明,这么快就帮老师解决了一个问题,而且认识了两个新朋友。现在,老师带你们去池塘边看看,认识第三位新朋友。(一些青蛙)

  (2)师:此时,你们找到了哪些数学信息?想到了什么数学问题?快说出来大家一起来分享吧!(一共有7只青蛙,跳走了2只,还剩几只?)

  (3)师:那怎样表示?怎样解决呢?

  2、自主学习

  小组讨论。

  3、展示交流

  汇报交流。师适时粘贴图画,并让学生说清楚采用了什么方法,为什么要这样解决?

  (5)小结:比较异同。

  提问:这两幅图在表示上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相同的地方:都用到了“大括号”和“问号”;不同的地方:第一幅图的“?”表示把两部分小兔子合起来作为一个整体,求一共有几只。第二幅图的“?”表示两部分中的一部分,求还剩几只。)解法又有什么不同呢?(求整体,用加法计算,求部分,用减法计算。)

  (三)说儿歌学数学

  师:同学们,你们真棒,这么快就和大括号、小问号成为了好朋友。好了,又到了我们说儿歌学数学的时间了。(课间出示)大括号,小问号,在一起,我会算。小问号,在尖尖,求一共,用加法。小问号,在两旁,求部分,用减法。

  三、知识运用:

  师:你们还想到其它地方玩玩,继续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吗?

  1、目标检测

  让学生看图独立完成后,再集体订正。(选一小题让生说说想法。)

  2、结果反馈,集体订正

  3、反思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师讲述:同学们真聪明,这节课大家发现了许多数学信息,提出了很多数学问题,并解决了它们。记住你这节课交到的好朋友,它能帮助我们解决很多实际问题,我们要用好数学知识并用心学好它。

  板书设计:

  6和7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教案7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3~64页的例1、例2和随后的“练一练”,练习十一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列举策略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能通过不重复、不遗漏的列举找到符合要求的答案。

  2、使学生对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的反思和交流中,感受一一列举的特点和价值,进一步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并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导入语: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参观生态园(出示图片),看,多漂亮啊!

  二、教学例1,感知一一列举

  1、出示例1

  园长叔叔想找我们同学帮一个忙,你们愿意吗?

  (出示图片)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羊圈。

  师:你想可以怎样围?

  要求:独立思考,已经想好的可以和同桌轻声交流(教师参与讨论)

  还有这么多举手的同学,说明同学们还有不同的围法,那么这个长方形羊圈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解决的问题(板书:解决问题)

  2、布置任务,小组合作

  提问:请你仔细想你想,把所有不同的围法都找出来,并且纪录在表格内,如果有困难,可以用18跟小棒摆一摆,填好后在小组中交流。

  长方形的长/米

  长方形的宽/米

  全班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找的,有哪几种围法?(实物投影展示学生不同的写法)

  比较:有序和无序的两种,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3、 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解决了园长叔叔的难题,回顾一下,我们怎样找出4中不同围法的呢?(表格—一个一个写下来)

  指出:在我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时候,可以像刚才这样把事情发生的.可能按照一定的顺序,有条理的一个一个列举出来,从而找到问题的答案,这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策略——一一列举。(板书:策略、一一列举)

  4、 园长叔叔的羊圈问题我们已经找到了4种不同的围法,你能算一算各种围法的面积吗?

  ① 指名口答

  ② 比较一下它们的长、宽、和面积,你有什么发现?

  指出: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面积不一定相等

  周长一定时,长与宽的数值越接近,面积就越大。

  师:如果你是园长,你会采用哪种围法?

  三、教学例2

  1、出示例2

  图书角有3本书,最少借1本,最多借3本。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借阅方法?

  ① 你是怎么理解最少借1本,最多借3本的?

  ② 引导学生说出可以借1本 (师板书)

  借2本

  借3本

  ③ 师: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借法呢?你准备怎样找出不同的借法?(列表,一个一个写下来,一一列举)

  2、布置任务,小组交流

  用你喜欢的表示方法有序地分析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借法。

  先独立思考,把你的想法或者表格写在自备本上,再在小组里交流(请各个组长组织安排好交流的顺序)

  全班交流

  (把不同的表示方法分别展示在实物投影上,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提问:如果只订阅1本,有几种不同的方法?具体说一说。

  如果订阅2本,有几种不同的方法?你是怎样想的?

  如果订阅3本呢?

  那么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方法?(分别板书)

  2、那么为了不遗漏、不重复,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也可以利用这样的表格一一列举。

  ① 出示表格

  ① 出示表格

  只订1本 订2本 订本

  《科学世界》

  《七彩文学》

  《数学乐园》

  ② 指导生用划√的方法表示订阅的种类

  先指导只订1本的

  再指导订2本的(让生自己先分析怎么划√,再让生形成共识,划两个√代表一种订法)

  最后指导订3本的

  ③ 看表格找出共有几种不同的订法(竖行数出)

  4、:刚才用了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了这个问题,想一想要想得到全部答案,列举时要注意什么?(既不重复,也不遗漏)

  四、巩固新知

  生活中有很多类似的问题,我们也能够用一一列举来解决。

  1、P64练一练:

  一张靶纸共3环,投中内圈得10环,投中中圈得8环,投中外圈得6环。小华投中两次,可能得到多少环?(列举出所有可能的答案)

  你打算用什么策略解决这个问题?你会列举吗?

  试一试(注意有序性)

  2、练习十一第一题:

  课件显示问题:

  先分析题意(红色标出部分表示什么)

  生完成表格(完成在书上P66)

  用你喜欢的方法,标记出几时几分第二次同时发车。(并和同桌轻声交流)

《解决问题》教案8

  教学目标

  1.初步懂得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并能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2.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态度,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养成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教学内容

  第19~20页。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例3主题图,“做一做”插图),奖品“智慧鸟”(不同颜色和大小)。

  教学设计

  创设提问题的情境,体会提问题在生活中的应用

  提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感受数学问题在生活中的存在。

  1.教师:我们经常有这样的体会,当我们遇到不懂的事情时,就会向别人提出问题。其实在日常生活中还藏着许许多多的数学问题,你能试着提一提吗?

  2.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后,问学生:“你提的数学问题想请谁来回答?”(让学生合作解答所提问题)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用亲切生动的谈话、提问题的活动形式引入,通过在对话活动中创设引人入胜的问题情境,自然过渡到本课学习的课题,为全课的教学创造了良好的开端。并且在学生提问题的过程中随意地请好朋友来回答自己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参与的意识,促进了合作与交流。]

  探究新知

  1.教学例题,让学生主动探索新知。

  a.教师:春天来了,小树长出了新叶,花儿也开了,大自然里美极了!小朋友们兴高采烈地到公园里游玩。瞧,他们玩得可开心了!(边说边演示主题图。)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跟你的同桌说一说。

  b.小组讨论:根据公园里小朋友的活动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你会解答吗?(喜欢说哪个活动就说哪个。)

  c.小组汇报,提问并解答问题。(引导学生既能提出关于加法的问题又能提出关于减法的问题。)

  [注重让学生自主探求问题,使小组合作学习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落到实处。这节课里的合作学习、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老师能根据学生的情况即时开展。这样,小组学习活动就用的恰倒好处,能体现如何进一步地面向全体,达成意见上的统一,资源共享互补,求同求异。这样的合作活动才是真实有效的。]

  2.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自主练习,巩固所学。

  a.教师:小朋友们做完游戏后,准备去参观动物园,你们想不想一起去看看呢?看,动物园到了!(边说边演示“做一做”的插图。)

  教师: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数学源于生活,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数学。本课注意从学生喜闻乐见的逛公园、动物园的现实生活中挖掘素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形象生动的感性材料。]

  b.课件演示:有17只小鸟,飞走了8只。

  教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c.课件演示:跑来了15只小鹿。

  出示课件:有15只小鹿。

  教师:你能根据这个条件提出问题吗?

  学生:有15只小鹿,跑了9只,还剩几只?

  有15只小鹿练习跑步,其中有6只在休息,请问跑走了几只小鹿?

  ……

  [在数学学习中,提出一个数学问题比什么都重要。这一活动中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提问题,再自己解决,充分相信学生,有助于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和创新的精神,让学生从中体会到独立获取知识的乐趣,增强了数学内容的趣味性、开放性。]

  d.教师:仔细观察这幅图,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有13条鱼,游走了7条,还剩几条?

  左边有6条鱼,右边有7条鱼,一共有几条鱼?

  ……

  e.教师从学生提的问题中选出若干个进行板演。

  教师:你喜欢解答哪题就解答哪题,你也可以自己提个问题进行解答。

  f.教师请个别学生上台板演,其他在练习本上解答。

  [在这个开放性的活动设计中,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并且喜欢哪题就解答哪题,同时注意倾听学生的各种信息,随时捕捉交流中学生的数学语言,并善于组织这些信息,使之成为教与学的`内容,让学生的发现和再创造成为他们的“现实财富”。从设计上可以看出,尊重学生有个性的思维方式,无论学生提出什么样的问题,用哪种方法思考都及时给予肯定。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充分交流、尝试、探索、解决问题的机会。这样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为学生提供更多展示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解决策略的机会,真正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学习中获得不同的发展。]

  知识应用,体验成功

  1.教师:今天,哪位小朋友得到了“智慧鸟”,请你把它高高地举起来。

  真能干,有这么多的小朋友得到了奖品。观察这些美丽的“智慧鸟”,你能不能也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呢?(引导学生从颜色、大小等不同角度提出问题。)

  2.观察其中一个组的人数。提问:仔细观察,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

  [这一开放性活动设计不仅把学到的知识融入游戏中,而且可以让学生的个性发挥得淋漓尽致,数学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因为,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探索性学习方式,这种探索性的基本形式是活动。通过活动,促进儿童产生积极的情感和态度,调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思考。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游戏中获得愉快的数学体验。]

  小结

  1.说一说: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教师小结:今天我们学会了一个新本领,用数学知识解决了很多的生活实际问题。(边说边出示课题:解决问题)

  [本课小结一改过去“你学到了什么数学知识?”的提问方式,更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自我感悟、自我评价和个性发展,并进一步体现了本课“用数学解决问题”的真正意义。]

  提出课后建议,将课堂所学知识进行延伸

《解决问题》教案9

  设计说明

  1.培养学生用多种方式分析数量关系。

  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条件。为了让学生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本节课注重让学生经历从示意图中发现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并让学生结合示意图,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将对数量关系的分析与平均分联系起来。通过图形表征和语言表征等多种形式,将具体问题和运算的意义联系起来,使学生有理有据地选择算法。

  2.经历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让学生获得方法,提高能力。

  解决问题主要是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而数量之间的关系的分析则是学生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问题的过程。本节课充分利用主题图呈现的用除法解决的两种不同的现实情境,帮助学生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直观化,让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过程。同时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自主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体会要解决的问题与除法意义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让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基本经验和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圆片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1.课件出示教材23页例3主题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分组交流各自从图中看到的信息)

  2.组织学生汇报。

  ⊙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1.教学例3,探究解题方法。

  (1)引导学生从图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讲给同桌听。

  (2)学生讨论、交流,并汇报。

  预设

  生1:15只蚕宝宝,平均放到3个纸盒里,每个纸盒放几只?

  生2:15只蚕宝宝,每个纸盒里放5只,要用几个纸盒?

  (3)引导学生分析第一个问题。

  ①学生小组合作,先分析问题,然后汇报方法。

  预设

  方法一:用圆片代替蚕宝宝,动手分一分。

  方法二:用笔画一画。

  ②教师强调:我们可以用动手操作的方法帮助分析数量关系。

  (4)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并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①学生列出算式:15÷3=5(只)。

  ②汇报想的过程:求每个纸盒放几只,就是求每份数,这是平均分,应该用除法计算。

  (5)引导学生自己动脑思考,第二个问题该怎样解决,并说明理由。

  ①学生列出算式:15÷5=3(个)。

  ②汇报解题思路:15只蚕宝宝,每个纸盒里放5只,求要用几个纸盒,就是求15里面有几个5,这也是平均分,应该用除法计算。

  (6)通过解决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发现它们的不同点和相同点,并与小组里的同学讨论。(学生讨论,然后交流讨论的结果)

  不同点:第一个问题是求每份数,第二个问题是求份数。

  相同点:两个问题都是平均分,都用除法计算。

  2.学习用乘法检验。

  (1)引导学生质疑:大家解决的这两个问题到底对不对呢?你们能想办法检验一下吗?

  (2)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检验方法,并检验解答是否正确。

  (3)引导学生总结检验方法:可以用乘法检验。

  3.总结。

  我们刚刚用学过的知识解决了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设计意图:先将学生置身于现实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选取自己所需的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再在分析、比较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掌握分析数量关系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为进一步学习乘除法应用题作铺垫。

《解决问题》教案10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P63例7。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悉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会区别并解决求“两数之积”与“两数之和”的实际问题。

  2.能用画图的方式表示题目的意思并分析数量关系。会解释所画的图,能把图转化成正确的算式,选择正确的算法。

  3.在经历画一画、说一说、算一算等活动中,感受画图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作用。4.培养学生认真审题和细心检查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能体会利用画图的方法作为策略的价值,能主动利用这样的策略 解决问题。学具准备:学案和彩笔 教学过程: 课前游戏。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看谁来了。(课件展示熊出没里的小动物。)

  这些小动物们想邀请我们去森林里帮他们解决数学问题,你们愿意去吗? 师:那我们就出发吧,我们首先要经过美丽的草原,你有一双数学的眼睛吗?图上你看到了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问题吗? 左边有2只小鹿,右边有5只小鹿,一共有多小只小鹿? 5+2=7(只)

  每组有4只小鸟,3组一共有多少只小鸟? 师: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 1、3x4=12(只)

  2、4x3=12(只)3、3+3+3+3=12(只)

  小结:两道题都是求总数,第一道用加法解决,第二题可以用加法也可以用乘法,那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用乘法解决呢?(加数相同的时候可有用乘法)而且我们发现乘法更简便。

  二、森林里正在进行植树比赛,熊大熊二正在为谁植树多而争论不休,同学们快来帮它们评判。

  师:咦!熊大熊二这是在干什么?原来他们正在进行植树比赛,熊大说:“俺种得多。”熊二不服气了说:“俺多,俺多。”究竟怎么回事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熊大说:我种了4排树,每排有5棵,一共多少棵?

  熊二说:我种了2排树,一排种5棵,另一排种4棵,一共多少棵? 1.明确条件和问题,理解题意。

  (1)请同学们大声读题,边读边想,你找了什么哪些数学信息和问题?(师板书“找”)(2)全班交流数学信息和问题。

  生答:①数学信息是植了4排树,每排5棵,问题是一共有多少棵?

  ② 数学信息是植了2排树,一排4棵

  一排5棵,问题是一共有多少棵?(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

  2、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你觉得谁植树多,为什么?(老师适时板书出学生口头说的算式:4X5=20 4+5=20 2+4+5=11等)师:到底这些同学的想法对不对?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验证。不有些没有找到解决问题办法的孩子们,我们又可以怎样帮助他们。(画图)

  3、画图验证。(1)画图

  师:请同学们尝试用自己喜欢的的方法把题目的意思画图表示出来。(课件展示导学卡,并提出明确的要求)师板书“画”

  (2)展示学生画的图,说说你为什么这样画。(6)辩一辩:

  熊二提出了质疑:我们的数学信息里都有 “4”和“5”,为什么画的不一样?

  小结:虽然数字一样,但所表示的意思不一样。强调:图一表示4个5相加, 图二表示4和5相加。(3)哪个算式是正确的。

  4、列式解答。

  看来根据画图这个好帮手,我们已经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了,请同学们在导学案上列式解答,算出得数。(师板书列)

  5、检查。

  师:可是熊二还是有点不服气,请同学们再检查检查。小组讨论怎样检查,检查什么?(师板书 “查”字

  a、检查图画得对不对?同学们评一评,和题目的意思一样吗? b、看看算式能不能正确地表示图的意思。c、检查算式的结果是否正确。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解答完之后要有意识地进行验证。)d、把这道题的答填完整。

  4.回顾反思,强化解决问题的步骤与策略。

  借助板书,引导学生梳理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

  我们在解决问题时,①首先 “找”找什么?(数学信息和问题); ②接着 “画”画什么 ?画图能帮助我们理解题目的意思,还能帮助我们思考; ③然后”“列”列什么?利用所画的图,列出算式解答; ④最后像熊二那样”“查”查什么?要检查画图、列式、答案是否正确!板书:①找;②画;③列;④查。师小结:我们不仅帮熊大熊二解决了问题,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特别是能把文字题目转化成图形表征帮助理解题目的意思,再把图形表征转化成正确的算式并选择正确的算法。)

  三、运用与巩固

  师:我们二(5)班的孩子们真是太棒了,熊二说:“我服了,谢谢大家!”

  师:现在还有15棵小树苗没有种,这时光头强来了,他说平时自己光砍树,今天也想改过自新,植树为保护森林作点贡献。可是熊大熊二确提出了要求,想植树可以,你得向我们那样,要么像熊大那样把树排列整齐,种成整排整列,要么像熊二那把树种在道路两边。拿出让我们满意的方案就让你种。这时光头强可傻眼了,同学们你们能帮帮他吗?

  学生在导学案上画出自己的方案,每种至少设计一个方案。先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方案,之后进行汇报。

《解决问题》教案11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正、反比例的量。

  2、能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重点:

  能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正确分析题中的比例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经常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时有时不仅能用一种方法解决,而且常常一个问题有很多方法。这很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是我们不断地学习和研究获得的,今天我们继续探索研究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同学们有信心吗?

  二、情境,教学新课

  1、用正比例意义解决问题。

  课件出示例5

  师:你都了解到了哪些信息?有什么想法吗?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回答的问题有,关于计算水费的问题他们在生活中也遇到过,用小明的方法计算水费他们也会算;还有什么方法能解决这个问题等等。

  师:那就先请同学们用你会的方法计算出10吨水要交多少水费。

  学生计算:12.8÷8=1.6元1.6 x 10=16元

  师:下面请同学们小组讨论,还能用什么方法来解决10吨水的水费问题?

  学情预设:在讨论中学生肯定能发现有不同的解决问题的办法,但分析一下,有的办法是我们以前就会的。同学们讨论到,因为每吨水的价钱是一定的,所以水费和用水的吨数成正比例关系。也就是说,李奶奶和张大妈两家的水费和用水吨数的比值相等,都是每吨水的价钱,这样一来就可以用正比例的意义来解决水费的问题。

  师:请同学们交流交流,你们都找到了哪些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情预设:当学生谈到用比例的意义解决问题这种方法时,要抓住时机,多问为什么?为什么水费和水的吨数成正比例关系?用正比例意义去解决问题时要先设出什么量?数学格式是什么?怎样验证是否正确?

  师:同学们不仅用我们过去学习的方法解决了李奶奶的问题,还发现用比例的方法也能解决李奶奶的问题,真能干。接下来请你们帮助解决一下王大爷的问题吧!

  出示:王大爷家上个月的水费是19.2元,他们家上个月用了多少吨水?

  2.用反比例意义解决问题。

  课件出示例6:印刷厂工人忙忙碌碌在搬运印好的书,—位工人师傅说,这批书如果每包20本,要捆18包。另一位师傅说:如果每包30本,要捆多少包?

  师:这个问题同学们一定会解决。看谁能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学情预设:一般的方法是20×18+30=12包等。也可能有同学能用反比例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如30x=20×18,x=12。

  师:(教师手指30x=20×18,x=12。)为什么这样列式?根据是什么?

  学情预设:估计学生能说出列式根据,因为书的`总数一定,所以包数和每包的本数成反比例。也就是说,每包的本数和包数的乘积相等。

  在这段交流中,强调反比例的意义,反比例式子的写法、格式、演算等。这些都是在交流中解决的问题。

  师:通过这个问题的解决,我们又了解到了用反比例意义也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练习巩固。

  师:课本第59页的做一做,是生活中的另外两个问题,同学们能不能帮助解决?

  学生自己独立解决做—做中的问题。

  师:请说一说题中的数量关系,再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思路。

  学情预设:估计学生能很好地说出两个问题的解决思路。如果是用一般的方法解决的,只要求说一说数量关系,如果是用比例的方法解决的,还要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思路。第1题,小明买的是同一种圆珠笔,所以圆珠笔的单价不变。那么买的支数和所用的钱数成正比例关系,所以用正比例关系能解决这个问题。第2题,小明前后买的不是同一种圆珠笔,买圆珠笔的单价不同,但买笔的总钱数是不变的。这时买笔的数量和每支笔的钱数成反比例关系,所以用反比例关系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三、全课小结。

  师:你觉得用比例解决这类实际问题的过程可以归纳为哪几个步骤?

  学情预设:估计学生能总结出主要步骤,如有困难,老师要及时引导、点拨。

  (1)分析题意,找到两种相关联的量,判断它们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2)依据比例意义列出方程。

  (3)解方程,验算,写答。

《解决问题》教案12

  教学内容:

  课本第8页例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4、通过合作交流,使学生体验到合作的快乐,学习的愉悦。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跷跷板乐园图。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小朋友爱玩跷跷板吗?今天我们到跷跷板乐园去玩一玩好吗?

  2、投影出示跷跷板情境图,问:“我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让学生仔细观察图。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教师适当启发引导: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从学生喜欢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观察主题图问: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有选择的板书: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

  2、观察了解信息: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有一种写一种特别让学生思考还可以怎样算)

  5、比较各种方法的异同。明确名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只不过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6、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

  板书:(1)4X3+7=19(2)2X6+7=19(3)2X8+3=19 ……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7、小结。

  :使学生在观察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明确条件,提出问题并自主解决。掌握用多种方法进行解答。

  三、练习巩固,应用实践

  1、练习一的第1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练习二的第2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同时对学生进行尊老爱幼的教育。

  :让学生在交流、实践中掌握知识。充分利用主题图的作用。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又学到了什么本领?你能把我们今天学会的知识解决我们生边的问题吗?

  五、课堂作业

《解决问题》教案13

  一、教材分析

  “小数乘法和除法”在五年级上册共分两个单元,先教学小数乘整数和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再教学小数乘小数的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这两个单元精简了有关循环小数知识的教学。在第七单元里不出现除不尽的除法,在第九单元里只结合小数除法中除不尽的实例,讲述循环小数的概念。在“你知道吗?”里介绍有限小数与无限小数、循环小数的表示方法等内容,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了解、不作为必须掌握的知识。进行小数乖、除法计算的教学是以整数乖、除法的计算为知识基础,只是计算时多了小数点的处理这一“新问题”。

  二、学情分析

  进行小数乖整数和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会进行小数加、减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小数乖、除法的计算在日常的生活中以及进一步学习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小数乖整数以及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既是小数乖、除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进一步学习和探索小数乖小数、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基础;学生有了整数乖、除法的计算方法,积、商的'变化规律,以及小数乖整数、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等基础,就有利于学生完整地掌握小数乖、除法的计算方法和相关运算规律的理解,提高应用四则计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体会小数乖、除法的意义,在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中探索并理解小数乖整数以及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相关的计算,并会根据具体的数量关系列出相应的乖、除法算式,并通过主动探索、理解并掌握小数乖小数以及一个数除以小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相关的口算和笔算。(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近似值的含义,能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方法求出小数乖、除法中积或商的近似值;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习用“去尾”或“进一”的方法求近似值;初步认识循环小数。

  (3)使学生探索并掌握有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的小数大小变化规律,初步理解整数乖法的运算律对小数乖法同样适用,并能应用有关的运算律进行小数和简单便计算;能主动把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推广到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中,并能正确计算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式题或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使学生在观察、探究、实践应用等活动中,体会小数乖、除法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小数乖、除法的实际应用价值,并形成继续学习小数乖、除法的积积意义。并能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增强探索数学知识的规律的能力,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价值,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1)使学生初步体会小数乖、除法的意义,探索并理解小数乖整数以及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理解并掌握小数乖小数及一个数除以小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相关的口算和笔算。

  教学难点:

  (1)能正确掌握小数乖整数与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相关计算,并应用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初步学习用“去尾”或“进一”的方法求近似值;初步认识循环小数。(3)能正确计算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小数乖法和除法各例的教学设想:①68页例1教学例1时,可先出示情景图,让学生弄清图意,适当的提示:×3就是求几个相加?元也可以看成是几角?先让学生独立算,并指名板演。根据板演提问:因数中的小数是几位小数?这里的积应该是几位小数?用同样的方法教×3的计算方法。

  ②69页—70页例

  2、例3教学例2时,让学生通过用计算器计算,汇报结果,教师把这几个算式与得数有条理地板书出来,引导学生观察,小结出一个小数乖10、100、1000……只要把这个小数的小数点向右移一位、二位、三位……

  教学例3时,首先要明确要把千克改写成以克作单位的数,要用×1000,只要把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

  ③72页例4教学例4时,首先要引导学生观察表格,弄清数量关系。计算后组织讨论;(1)商的小数点为什么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2)12÷5,得数余“2”后应怎么办?(3)个位不够商1,怎么办?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自主探索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④74页例

  5、例6教学例

  5、例6时,我采用的是教学例2例3的同样方法。⑤86页例

  1、例2教学例

  1、例2时,我采用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中获取新知,明确积为什么是两位小数,积的位数不够怎办?从而使学生发现并小结出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如果积呈点小数点时,位数不够的,要在前面用0补足。

  ⑥90页例3(积的近似值)

  教学例3时,首先要让学生明确积保留两位小数,要用“四舍五入”法得出结果。⑦90页例4教学例4时,可以先让学生计算例题提供的三组算式,并比较每组中两道算式的大小。接着引导学生观察每组的两道算式,说说从每组的两道算式中分别能想互什么运算律。然后告诉学生“整数乖汉的运算律,对小数乖法也同样适用。”

  ⑧90页例5教学例5时,启发学生把元和元转化成用角作单位的数,其实就是把除数从小数转化成什么样的数呢?再想一想,应用什么规律,既可以使小数转化成整数,又可以使商不变?然后让学生自主计算,小结出小数除以小数的计算方法。

  ⑨95页例6教学例6时要使学生认识到,在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的过程中,如果被除数的小数位数少于除数的小数位数,要在被除数的末尾用0补足。

  ⑩98页—99页例

  7、例8教学例7时,让学生独立计算,在计算中发现“除不完”该怎么办时,教师及时介绍循环小数的概念。接着就提出:“如果这道题得数保留两位小数,结果是多少”这一问题。

  教学例8时,要明确

  (1)得数要保留整数;

  (2)如果用“四舍五入”的方法取近似值,得到的结果不合理。从而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一步加深对高的近似值的理解

《解决问题》教案14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教材第69页例3及相关题目。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与圆相关的组合图形的特征;掌握计算此类图形面积的方法,并能准确计算。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通过独立思 考、合作探究、讨论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结合例题渗透传统文化教育;通过体验图形和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提升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方法,并能准确计算。

  教学难点:对组合图形进行分析。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二次备课)

  一、情境导入同学们,图形世界是美丽的、奇妙的,世界因为有了五彩的图案而更加美丽。古时候,由于人们的活动范围小,往往凭自己的直觉认识世界。看到眼前的地面是平的,以为整个大地是平的,并且把天空看作是倒扣着的一口巨大的锅。我国古代有“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说法。(课件展示)虽然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体现在建筑设计上。比如,精美的雕窗、鸟巢和水立方等建筑,这里面也蕴含了很多数学知识。二、预习反馈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三、探索新知

  课件出示例3中的雕窗图案。

  1.观察一下,这两种设计图案有什么联系和区别?每个图案中的圆和正方形有什么关系?都是由正方形和圆组成的,但左边是外方内圆,正方形的边长等于圆的直径;右边是外圆内方,圆的直径等于正方形的对角线的长。

  2.理解题意。如果两个圆的半径都是1m,求出正方形和圆之间部分的面积。抽象成我们学过的数学图形就是:思考:怎样求正方形和圆之间部分的面积?先想一想,再同桌交流。左图求的是正方形比圆多的面积,即用正方形的面积减去圆的面积。右图求的是圆比正方形多的面积,即用圆的面积减去正方形的'面积。

  3.分析解答。知道两圆的半径,就可以求出它们的面积,关键是求正方形的面积。观察图可知,左图正方形的边长等于圆的直径,由此可求面积;右图正方形的边长不知道,不能直接用公式求面积,可以将正方形看成两个底是圆的直径,高是圆的半径的三角形。学生自己计算,集体订正。

  4.回顾反思,理解算法。师:如果两个圆的半径是r,结果又是怎样的?结合图形算一算。学生分小组探究、汇报结论。想一想:当r=1时,和前面的结果一致吗?代入看看。小结:不管圆的大小如何改变,外方的正方形与圆之间的面积都是半径平方的0.86,而内方的正方形与圆之间的面积都是半径平方的1.14倍。

  四、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70页做一做。

  五、拓展提升

  求下面各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1)3.14×52÷2-5×2×5÷2=14.25(cm2)(2)12×12÷2-3.14×(12÷2)2÷2=15.48(cm2)

  六、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还有哪些问题?七、作业布置教材练习十五第9、11题。

  观看欣赏美丽的图片。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有侧重点地调整教学方案。观察两个图案,找出组成两个图案的基本图形,并找出它们的特点关系。先独立思考再交流、分析后可得:其实就是求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计算。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例3左图:

  2×2—3.14×12

  右图:3.14×12-

  ×2×1

  ×2=4-3.14

  =3.14-2=0.86(m2)

  =1.14(m2)

  (2r)2-3.14×r2=0.86r2

  3.14×r2×2r×r×2=1.14r2

  

  成功之处:本节课设计让学生经历观察思考、分析推理等学习活动,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不足之处:对组合图形的面积的计算没有进行回顾和总结。教学建议:教学时在每个环节结束后让学生进行总结或说一说感受,使知识能够得到沉淀。

《解决问题》教案15

  【教学内容】教材第41页例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数量关系的基础上学会列方程解答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

  2.能运用方程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3.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分析数量关系,运用方程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根据题意,看图写代数式。

  苹果有akg,西瓜质量比苹果重。

  西瓜重()kg。

  2.根据信息,找出数量关系式。

  (1)体积相等的冰的质量比水的质量少。

  (2)今年比去年增产。

  (3)一条公路,已修了。

  二、自主探究

  1.创设情境,引出例6。

  2.审题。

  (1)看例题图,获取信息。

  (2)反馈:说说已知的条件与要求的问题。

  3.分析题意:说说你对“下半场得分只有上半场的一半”的理解。

  (1)同桌讨论

  (2)小组交流

  (3)全班反馈

  出示:下半场得分=上半场得分×或上半场得分=下半场得分×2。

  下半场得分+上半场得分=全场得分。

  4.尝试解答。(可提示:设什么为未知数的.量,则另一个量怎么表示?)

  说理由。展示两种不同解法,你更喜欢哪种解法?(只要理由充分都行)

  5.回顾与反思:如何检验结果是否正确?(可算一下检验:下半场得分是否是上半场的一半?)

  1.看图口头编应用题。

  2.完成教材练习九第1题。(先说说对关键句的理解,能说出数量关系式吗?再尝试解答,反馈)

  3.完成教材练习九第5题。(先说说对关键句的理解,再说出数量关系式,最后尝试解答,反馈)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研究了什么?解题时应注意什么?

  解题的关键是什么?

  五、课堂作业

  教材练习九第2、3、4题。

【《解决问题》教案】相关文章: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04-13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案05-15

《用除法解决问题》教案04-12

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教案04-12

《解决问题》说课稿06-09

解决问题说课稿02-02

解决问题的 10-25

《解决问题》 08-03

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解决问题04-09

解决问题的策略说课稿07-07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