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 通知工作总结 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解决问题》教案

《解决问题》教案

时间:2024-05-19 08:08:51 教案 我要投稿

《解决问题》教案【精华】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解决问题》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解决问题》教案【精华】

《解决问题》教案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运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2、使学生学会从多角度思考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各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个性化设计及反思

  一、学前准备

  1、口算。

  3分钟计时,学生在口算卡上完成20道口算题。

  2、计算。

  教师板书下列各题,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

  (1)集体完成。

  (2)指名学生板演。

  (3)说一说,各自是怎样计算,如何验算的。

  (4)针对学生出现的错误,进行分析和指导。

  (5)表扬算理清楚,计算正确及有进步的同学。

  3、计算比赛

  二、探究新知

  1、学习教材第29页例8.

  出示主题图。

  师:观察情境图,从中知道了哪些信息?跟同伴说一说。

  问:“大约”是什么意思?

  师:下面我们就来探究估算的方法。

  估算267÷3时,把被除数看作与它接近的整百数或几百几十数,然后应用乘法口诀,估出商是多少。在这道算式中,可以把267看作与它接近的整百数300,也可以把267看作与它接近的几百几十数270,且300和270都是3的倍数。

  指名学生板演。

  方法一:把267看作与它接近的整百数300

  267÷3≈100(元)

  (300)

  答:每天的住宿费大约是100元。

  方法二:把267看作与它接近的几百几十数270

  267÷3≈90(元)

  (270)

  答:每天的住宿费大约是90元。

  2、学习教材第30页例9.

  出示主题图。

  师:观察情境图,从中知道了哪些信息?跟同伴说一说。

  师:下面我们就来探究估算的方法。

  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可以用估一估的方法求出18个箱子大约能装下多少个菠萝。因为18接近20,可以把18看成20,算得20个箱子能装下160个菠萝,182>160,所,18只纸箱肯定装不下182个菠萝;还可以用估一估的方法算出装完这些菠萝至少需要多少个纸箱。菠萝的总数为182,接近180,180除以8得数大于20,所以,18个纸箱肯定装不下所有的菠萝。

  指名学生板书。

  方法一:18≈20

  20×8=160(个)

  方法二:182≈180

  182÷8>20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奥林匹克火炬在某地4天传递了816千米。平均每天传递多少千米?

  (1)出示题。

  (2)读题,理解题意。

  (3)分析数量关系。

  (4)列式解答。

  (5)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2、有530把椅子,分5次运完,平均每次运多少把?如果分4次运呢?

  (1)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分析数量关系。

  (2)估算一下,把530平均分成5份或平均分成4份,每份大约是多少。

  (3)精确计算。

  (4)交流计算结果。

  3、现有643盆花摆进花坛,平均放进5个花坛中,每个花坛放多少盆,还剩多少盆?

  (1)出示题。

  (2)理解题意。

  (3)分析数量关系。

  (4)独立列式解答。

  (5)提问:怎样理解还剩多少盆?(余数就是还剩多少盆)

  4、3位教师带50名学生去参观植物园,已知成人票价10元,学生票价5元,10人以上的团体票价为6元,怎样买票合算?

  (1)创设情景。教师边讲边出示相关信息。

  (2)营造解题氛围。

  (3)分组合作,尝试多种解答方法。

  (4)比一比,哪小组既解答合理又方法多样。

  (5)想一想,在什么情况下师生分开购票是合算的?在什么情况下购买团体票合算?

  (6)给学生充分的发言时间和空间。

  四、思维训练

  如果同一节目每月播出的时间相同,每个节目每月各播出多长时间?

  (1)出示题,讲述题意。

  (2)解读图意。

  (3)理解题目中所提的问题。

  (4)直观看图,正确解答。

  (5)交流解题思路。

《解决问题》教案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7页解决问题及练习二十三第13题及15-18题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结合具体情境,综合应用乘、除法的知识和其他知识技能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应用意识和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历与他人合作的过程,获得成功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情境,综合应用乘、除法的知识和其他知识技能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应用意识和能力。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本学期以来,我们学习了许多数学知识,你能说一下在生活中是否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吗?举例说明。

  二、复习解决问题

  1.出示第129页图中情境

  (1)提炼数学信息,学生回答,教师出示:

  白菜种子16元/包,萝卜种子15元/包,西红柿种子17元/包。

  (2)根据信息,提出问题。

  ①小组合作:组内先根据情境中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②全班交流汇报各小组提出的问题,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按问题难易程度板书,如学生考虑不周全,教师可引导学生提出有一定思维价值的问题。问题如:

  6包萝卜种子需要多少钱? 3种种子都要买可以怎样买? 如果只有100元,3种种子可以怎样买?……

  (3)小组内合作讨论探索解决问题的,做好记录,教师巡视,注意辅导对此部分知识掌握较困难的学生。

  (4)全班汇报交流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相互和反思,教师对学生合理的解题过程要给予充分肯定。

  三、练习

  1.合作探究练习二十三第14题

  出示第14题情境图,

  (1)学生先独立完成题中问题:哪个小朋友买的笔记本的总页数要多一些?

  (2)根据图中信息,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2.补充练习

  ①小明每天早上要沿着长150m,宽70m的足球长跑5圈。他每天要跑多少米?

  ②从贵阳开往重庆的火车21:30从贵阳出发,第二天早上7:30到达目的地,这列火车每时行47km,贵阳到重庆全长多少千米?

  四、全课

  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体会?

  五、作业

  一个修路队每天修路11km,修了20天,还剩80km没有修完,这条公路全长多少千米?

  完成第132页第12题。

《解决问题》教案3

  第3单元分数除法

  【教学内容】教材37页例4及练习八的1-5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学会掌握“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的解答方法,能熟练地列方程解答这类应用题。

  过程与方法:

  2.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问题解决的能力和分析、推理和判断等思维能力,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熟练地列方程解答这类应用题

  难点: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导学过程】

  【自主预习】

  1、下面各题中应该把哪个量看作“1”。

  ⑴小军的体重是爸爸体重的3/8;

  ⑵故事书的本数占图书总数的3/5;

  ⑶棉田的面积占全村耕地面积的2/5;

  ⑷汽车的速度相当于飞机速度的2/3。

  2、填空

  ⑴白兔的只数占总只数的2/3,总只数×2/3=();

  ⑵男生人数的2/5恰好和女生同样多,()× 2/5=();

  ⑶甲数正好是乙数的3/8,()×()=()。

  3、一个儿童体重35千克,他体内所含的水分占体重的4/5。他体内的水分有多少千克?

  请写出它的数量关系并解答。

  4、请把上题改为一道除法应用题。

  5、自学教材37页的内容。

  【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

  1、说一说占体重的4/5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并根据题意判断把哪个量看作单位“1”?

  2、请用线段图表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请结合自己画的线段图分析解答。

  ①4/5是哪个数量的4/5?以哪个数量为标准把它看作单位“1”?单位“1”是已知的还是未知的?

  ②哪个数量占体重的4/5?换句话说,体重的4/5是什么?可以用怎样的数量关系式表示?

  ③要求这个儿童的体重可以用什么方法解答?

  A、用方程的`方法

  B、还可以用算术方法

  3、比较例1和自学题(小组讨论)

  ①这两道题在结构上的异同点,相同点:题中给出的数量(),数量间的关系也();不同点:已知条件和问题不同。

  ②这两道题在解法上的异同点,相同点:都要先确定单位“1”;不同点:自学题中的单位“1”是已知的,用乘法算;例1中的单位“1”是未知的,可以用方程(或除法)解答。

  ③解答分数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A、要认真审题,确定好单位“1”.

  B、分析它是已知的还是未知的

  C、正确找出题中的数量关系。

  D、根据数量关系确定方法并解答。

  【知识梳理】

  本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

  【随堂练习】

  1、完成37页“回顾与反思”。

  2、文字题

  ⑴56米的是多少?

  ⑵一个数的是,这个数是多少?

  3、王新买了一本书和一枝钢笔。书的价格是4元,正好是钢笔价格的。钢笔的价格是多少元?

  4、练习八的1-5题。

《解决问题》教案4

  教材分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当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

  本课所学内容就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简单事例,让学生尝试从优化的角度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的方案,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

  设计理念:

  优化问题是人们经常要遇到的问题,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推理、交流等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不同的方法中选择最优方案,在解决问题中初步体会数学方法的应用价值,初步体会优化思想,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中的简单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到优化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中的策略的多样性,初步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化方案的意识。

  3、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教学案例:

  一、创设情境,学习新知

  1、预设情景

  师:同学们,在节假里你家来了客人你准备做什么呢?

  师:星期天的上午李阿姨到小明家来做客。

  师:从图。.能得到哪些信息?

  生:小明的妈妈让小明给李阿姨沏茶。

  师:想一想你平时在家沏茶时要做什么呢?师:你们要做这么多事,是吧!那我们来看一看小明沏茶都需要做那些事?分别需要多长时间?谁来说给大家听一听?

  2、自主设计方案师:小明需要做这么多事情,那么请你帮小明想一想,他应该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怎样才能尽快让客人喝上茶?用你们课前准备的工艺图片摆一摆,设计一个最佳方案,并算一算需要多长时间?

  3、展示学生不同的方案师:谁愿意上讲台来展示你的设计方案?

  师:刚才同学们帮小明设计的沏茶的方案是通过同时做几件事情才节省了时间,在烧水的同时做洗茶杯和找茶叶这两件事,也就是说洗茶杯和找茶叶共花得分钟时间可以在烧水的.8分钟之内完成。

  这样小明就可以在8分钟以内完成需要11分钟才完成的事情,也就让客人尽快地喝茶了。

  4、小结师:我们在做一些事情时,应先确定好做事的先后顺序,然后在有效的时间内尽可能多同时做几件事,能同时做的事情越多,所用的时间就越短。

  李阿姨喝完茶想走了,但小明是非常好客的好孩子,非要李阿姨留下不可,(点击多媒体)我们来看一看到底是为什么呢?

  二、再探新知

  师:原来小明的妈妈要用最拿手的烙饼来招待客人。从图。

  能得到哪些信息?(这一环节是通过创设出生活化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烙饼这一事例,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处于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最佳状态。)

  1、学生观察、理解图中的内容。

  教师提问:“烙一张饼需要几分钟?“ “烙两张饼呢?” “爸爸、妈妈和小丽各吃一张饼,一共要烙几张饼呢?” “一共要烙3张饼,怎样烙花费的时间最少?” 2、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圆片,圆片的正、反面上分别写上正、反两字来代表饼的正、反面。每烙完一面,就让学生在这一面上用铅笔做上记号。

  先让学生试一试,思考烙3张饼,怎样才能使花费的时间最少,然后分小组讨论交流,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安排的,自己的方案一共需要多长时间,并把自己的实践结果记录在老师发的表格中,教师参与到小组活动中。(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才能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3、展示学生的方案。

  教师:“谁来给大家说一说,你们小组设计的方案是什么?”在展示台上投影学生填写的表格。

  小组代表来根据表格叙述设计方案,并用图片来演示。几个小组演示完毕后,教师让大家来比较。

  “这些方案,哪一种能让大家尽快地吃上饼?”(烙3张饼的最佳方法是解决烙饼问题的关键。我让学生演示烙饼过程,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探索尝试,再进行比较,既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4、拓展延伸:

  教师:刚才我们一起找到了烙3张饼的最佳方法。请大家想一想,如果要烙4张饼,怎样烙才能尽快吃上饼呢?”小组活动,并用表格记录。

  小组代表发言。班内交流,并比较哪个小组的方法最好。

  教师小结后提问:“如果要是烙5张饼,怎样才能让大家尽快地吃上饼?”小组活动,进行记录。通过小组交流,使学生找到最佳方法。

  (通过以上活动,可以使学生找到最优方法,体会优化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教师:“如果要烙6张饼、7张饼……10张饼,怎样安排最节省时间?”小组讨论交流,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学生在充分交流探讨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如果要烙的饼的张数是双数,2张2张的烙就可以了,如果要烙的饼的张数是单数,可以先2张2张的烙,最后3张饼按上面的最佳方法烙,最节省时间。让学生仔细观察表格,看发现了什么?得出结论:每多烙一张饼,时间就增加3分钟,用饼数乘烙一面饼所用的时间,就是所用的最短时间。

  教师:“谁能很快地说出烙11张饼用多长时间?烙15张饼呢?”呢?假如妈妈使用了新式电饼。

《解决问题》教案5

  【教学内容】

  苏教版《实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88-89页例1、例2,完成练一练和练习十六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运用倒推的策略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实际问题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反思过程中,感受倒推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学生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学会用倒推的解题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根据具体问题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活经验,感知策略

  1.出示:选择其中一道进行填写,比一比,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① □ 7 □ 9 54

  ②一个数乘上4,再除以7后得12,这个数是□ 。

  你选择了哪道习题?选择这道习题的原因是什么?你能发现这两个问题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吗?简单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2.揭题:

  刚才我们在选择习题时发现,第一小题比第二小题更加形象、直观,所以我们解决问题时,我们可以把题中的条件变成示意图或摘录出来,有利于减轻思维的难度(请一名学生上去演示一下化繁为简的技巧)。师利用两道题的共性引出课题策略(板书:倒过来推想)

  这种从结果出发,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在我们的生活中和数学学习中经常使用,是一种重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这一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解决问题的策略)

  [设计意图:通过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尝试解决新问题的过程,唤醒学生已有经验,为倒推策略的探索提供了着力点,促进新认知的高效建构。]

  二、初步体验,提炼策略

  1.出示例l,提出问题。多媒体动态呈现问题(教材第88页例1)。

  师:这儿有两杯果汁,从图中你可以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

  讨论:(出示问题)

  ①现在的两杯果汁和原来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什么变了,什么没变?结合学生回答,板书。

  ②知道了现在两个杯子现在的果汁数量,可以怎样球原来两个杯子中的果汁数量?可以用怎样的方法来解决?

  提出问题:要求原来两杯果汁各有多少毫升?

  2.解决问题

  ①学生自主填写课本第88页的表格。提出要求:边填边思考表格中的每个数据是怎样推算出来的。

  甲杯/ml

  乙杯/ml

  现在

  原来

  ②同桌交流,互相说说说说是怎么推算的。

  ③全班交流,反馈。

  结合回答演示:甲杯的果汁数就在现在200毫升的基础上增加多少,乙杯呢?

  交流:展示学生的表格,说一说想法?

  追问:要求原来的情况,我们是从哪儿开始想起呢?原来的变化过程是甲杯倒人乙杯40毫升,倒推时是怎样变化的?(强调:变化过程相反)

  3.回顾反思

  师:回想一下,刚才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了什么方法,我们先算的是什么?我们是从哪里开始倒推的呢?

  先独立思考,同桌交流后,集体反馈。

  小结:看来当我们知道现在的量,要求原来的量时(板书),我们就可以用倒推的方法来解决。(完成板书:原来: 倒过来想一想 现在)

  小结:倒过来推想就要从现在的数量出发,根据各自发生的变化往回推算出原来的数量,也可以简称倒推的策略。(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倒推)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活学生思维。借助多媒体动态展示题中的信息和问题,使学生感受到这类问题的结构特征,师生在互动对话中建构数学模型。接下来通过看一看、倒一倒、填一填、算一算、说一说,学生初步学会用倒推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体验到倒推过程与变化过程的相反性,感悟倒推的顺序,为例2多步倒推的探究过程做好了良好的心理定向和认知铺垫。]

  1.探索例2

  出示例2:(教材第89页)

  师:哪位同学来读读上面的信息?

  师:学习了例1后,同学们都信心十足,能自己独立解决这个问题吗?两点学习建议。

  多媒体呈现:

  ①你能把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摘录下来进行整理吗?

  ②你准备用什么策略解决这个问题?在小组内交流想法,列式并解答。

  2、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解决问题,教师巡视指导。

  3.集体交流反馈。

  谈话:谁愿意把你们小组的想法和大家一起来分享的?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业纸,说一说想法。

  追问:要求小明原来有多少张邮票,你们是用什么策略想这个问题的昵?

  结合学生的展示引导学生列式。

  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

  第一种:

  52+30-24=58(张)

  师:先倒推哪一步?再倒推到哪一步?倒推时的过程与原来的变化过程相反吗?

  第二种:

  52+(30-24)=58(张)

  师:原来这两个变化的过程可以合二为一吗?现在比原来少6张,现在有52张,把这少的6张补起来就可以得出原来的张数了,52加6的过程;是不是用的.倒推法。我们把它变成了一步倒推的题目了。

  3.检验。

  我们用不同的方法求出小明原有58张,结果是否正确该如何验证呢?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检验。

  [设计意图:给学生提出学习建议,让学生主动探索,深化理解倒推的策略。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因为思维的深度参与,必然决定了学生对获得策略过程的经历是深刻的。在汇报交流中,对两种方法的比较,体会到倒推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策略,但却是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检验答案是否正确,再次让学生体验事情的变化是有顺序的,从而感悟到有条理的思考是很重要的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整理信息,再启发学生逆向推想,突出倒推的思路。]

  四、应用巩固,深化理解

  1.纸牌还原游戏(先用文字出现,学生熟练后师口头说,学生还原):

  师:我国著名数学家吴文俊先生曾说过数学好玩,如果我这有4张纸牌,按照一定的顺序操作:把四张纸牌排成一行,将第1张和第3张交换位置,再将第2张和第4张交换,翻开看到的结果。这四张牌原来是怎样放的呢?

  2.完成练一练

  引导:如果你是小军,会怎样拿出画片的一半多1张?

  学生独立完成后组织交流。

  3.哪几道题选用倒推的策略解答?请你列出算式。

  (1)方方和元元原来共有60张画片,方方给了元元5张画片后,两人的画片同样多。原来两人各有多少张画片?

  (2)小明今天带了12元钱去学校,买了一支钢笔用去5元,小红又还给他4元,小明身上还有多少钱?

  (3)一辆公共汽车从澄中开往青少年活动,经过瑞佳广场站时,下来了14人,又上去了10人,现在车上有乘客44人,你知道车上原来有多少名乘客吗?

  五、回顾反思,拓展延伸

  今天我们研究的这类问题,其实在古代早就有人研究了。我国唐代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张遂曾以李白喝酒为题材编了一道算题:

  李白街上走,提壶去买酒。遇店加一倍,见花喝一斗(斗是古代酒具,也可作计量单位)。三遇店和花,喝光壶中酒。借问此壶中,原有多少酒?(灵活调度,如果时间不允许,留置课外思考)

  师:你认为什么样的情况适合用倒推的策略来解决问题呢?怎样运用呢?

  小结:如果某种数量经过一系列变化后,已经知道了现在的结果,要求原来的数量,就可以用倒推的策略。先从结果出发,一步一步往前倒推,直至求出答案。在倒推的时候要注意变化顺序。(板书:变化顺序)

  六、课外书面作业:完成练习十六第1、2题。

  [设计意图:在解决问题后,对解题的过程和策略进行反思,使学生认识到是如何运用倒推的策略来分析并解决具体问题的,体会到倒推策略的问题特点,从而建构倒推策略的模型,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课后的拓展延伸,使学生感知倒推的策略在生活中的价值,同时润物无声地渗透思想教育,激发学生课后探究的浓厚兴趣。]

《解决问题》教案6

  一、教学内容

  转化是解决问题的常用策略。转化能把新颖的问题变成已经认识、已能解决的问题,从而创造性地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转化能把复杂的问题变成较简单的问题,从而便捷地找到问题的答案。本单元教学转化策略。

  学生在过去的数学学习中经常进行转化,已经积累了关于转化的体验。本单元深入体验转化,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编排2道例题、一个练习,把教学分成两段进行。

  例1,回顾以前进行的转化,从策略层面上认识它,体会转化的价值。

  例2,利用已有分率进行推理,转化较复杂的分数问题,发展思维的开放性和灵活性。

  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让学生体会转化,感悟策略。

  策略是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再认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其中的思想方法是形成策略的有效途径。学生曾经进行过许多转化,是感悟策略的宝贵资源,本单元从回顾以前进行的转化开始,例1的教学分三步进行。

  利用图形的直观作用引发转化。方格纸上呈现两个形状不同的图形,不容易直接看出面积是否相等。学生会想到把两个图形都转化成长方形,再比较面积的大小。其中一个图形平移它的一部分,另一个图形旋转它的两小块,转化成的两个长方形长相等、宽也相等,面积肯定相等。这个问题利用直观情境让学生主动转化,初步体会转化有助于解决问题。

  回忆曾经进行过的转化,体会转化是一种策略。教材指出转化是策略,让学生回忆曾经运用转化策略解决的问题,进一步体验转化。第72页列举了推导面积公式时转化,计算小数乘法、分数除法时转化,这些仅是曾经进行过的一部分转化,学生还能说出许多。教学时要让学生充分回忆,简要说说怎样转化的,转化有什么好处,达到体验转化的目的。

  有意识地应用转化解决问题。试一试计算四个异分母分数的加法,数形结合,把原式转化成1-,能很快说出得数。练一练计算多边形周长,在图形启发下转化成求长方形周长的问题,实现了化繁为简。通过这两个问题的解答,再让学生说说解题策略,不仅深刻体会了转化,还能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2.指导学生转化稍复杂的分数问题。

  例2是较复杂的分数问题,在本册教材第一单元里,这样的.问题要列方程解答。通过转化,能很容易地列式计算。

  本单元转化分数问题,目的在于让学生体会化繁为简,增强策略意识。同时,更好地理解分数的意义及相关的概念,发展推理能力。并不要求学生掌握转化复杂分数问题的技巧,更不要求他们独立进行转化。例2以及练习十四里的分数问题,都是教材指点下的学生转化。。

  用原有的方法解题。教学例2,先让学生列方程解答,这是旧知识。用原有方法解题有两个目的,一是熟悉题目里的数量关系,理解题中的分数的意义,为转化作准备。二是感受原来的解题比较麻烦,转化后的解题十分方便,为比较解法作准备。

  指出转化的方向。教材说:如果把男生人数是女生的转化成女生人数是美术组总人数的几分之几,就可以直接用乘法计算。在这句话里提出了转化,指出了方向,要通过转化题目里的分数,使题目变成简单的分数乘法问题。教学时应该让学生仔细阅读这句话,明白把已有的那个分数转化成什么分数,解释为什么转化后就可以直接用乘法计算。

  学生联系已有经验进行转化。转化要应用概念进行推理,对现有的信息进行深度开发,创造出新的有价值的信息。把男生人数是女生的转化成女生人数是总人数的几分之几,是进一步沟通男生人数、女生人数、总人数三者的倍数关系。由于分数与除法、比都有联系,因而学生转化的思路必定是多样的,而最终的结论是一致的。

  解答转化后的问题。得出女生人数是美术组总人数的,求女生人数就很方便了,因为原来的题被转化成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乘法问题了。让学生列式计算,能感受方便,从而又一次体会转化对解决问题的作用。

  需要再次指出的是,练习中的分数问题也是在教材指点下的学生转化。呈现图形直观,填写应联想的分数,降低了转化的坡度。学生只要在教材提供的条件下通过推理实现转化。

《解决问题》教案7

  教材分析

  解决问题的策略是解决问题必要的一种问题解决思想方法,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数量关系及解决问题的经验,初步了解了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节课在列表过程中,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类似归一、归的实际问题的有效方法。学好本节课知识,将为学习用列表等方法解答求两积之和(差)等实际问题奠定知识和思想方法的基础。

  学情分析

  1、本节课是用列表的方法整理问题情境中的信息,用从已知条件想起或从所求问题想起的方法分析数量关系。例题从三个小朋友买相同笔记本的信息,分两次提出要解决的问题,要求学生找出解决第一个问题的条件并进行整理,通过呈现表格让学生思考怎样解决问题。随后学生很自然的自主分析数量关系,解决第二个问题。

  2、在练习中安排了与例题结构相同的实际问题,学生都能运用所学的策略解决问题。

  3、在解答第二个问题时,有大部分同学想不到方法,要从小明的信息算出单价,再用除法求出小军能买多少本。这是本节课的障外点。

  教学目标

  1、学生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简单实际问题所提供的信息,学会运用从已知条件想起或从所求问题想起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2、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学生经历提取信息,发现问题,列表整理条件,解决问题的知识获取过程,从而提高学生收集并整理信息,发现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他们的`推理能力。

  3、通过学习,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和难点

  用列表的方法整理问题情境中的信息,用从条件想起或从问题想起的方法分析数量关系。难点:正确整理、分析数学信息关系,学会通过所整理的信息决策问题解决策略,并内化成自己的问题解决策略。

《解决问题》教案8

  [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教学用替换和假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本单元共安排了2个例题,分3课时进行教学,本节课是其中的第1课时。“替”即替代,“换”则更换,替换能使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教学要求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替换,充实思想方法,发展解题策略。教材安排的例题就是利用“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 ”这个数量关系进行的替换活动,把较复杂的问题转化成简单的问题。教学的任务是把沉睡的方法唤醒,使隐含的思想清晰起来。这是例题的编写意图,也是设计的教学思路。教材要求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替换”,引导他们回顾刚才的替换活动,反思是怎样替换的,清楚地知道可以从哪个数量关系引发替换的思考。

  [教学意图]: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新课程的理念,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让他们学得更主动、更轻松,凸现了内容的情趣化和生活化;在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合作精神,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体现了过程的活动化,达成了预定的教学目的。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替换”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2、使学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替换”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课前欣赏:播放《曹冲称象》录像,感受策略。

  创设情境,感受用策略解决问题的魅力

  1.承接故事情境,感受策略的作用。

  (1)故事中曹操提出了什么要求?

  (2)众大臣有没有解决这个难题吗?

  (3)曹冲用了什么办法解决了这个难题?

  (4)过渡语:要称出那头大象的重量,大人们都束手无策,七岁的曹冲却想出了那么妙的解决办法,用称出与大象相同重量的一船石头的重量来求出大象的重量,真了不起!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用这种办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板书:解决问题的策略

  [设计意图] 通过创设一个问题情境,用学生感兴趣的小故事导入新课,初步感受用替换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好处,让学生在课始就进入知识的探究中,自觉的参与到学习中去。

  探究新知,初步理解替换的策略

  (一)解决生活中的难题

  1、[电脑出示]例1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都倒满。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 。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2、引导交流:从题目中获得哪些信息?

  随机贴出杯子图

  3、你是怎样理解“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这句话?

  4、问:你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课前估计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好充分的准备,结合学生的回答灵活的提炼到今天要解决的问题上来)

  5、问:这些问题现在都能解决吗?

  6、(生广泛发言,教师及时肯定和评价)

  7、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提炼到今天所要解决的问题上来。问题:同学们,你们看每个大杯和小杯的容器不一样。杯子的数量也不一样,只告诉我们这些杯子里果汁的总量720毫升,那怎样来求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呢?我们该怎么办呢?你们能不能想一个比较好的方法呢?

  8、讨论讨论,想想曹冲称象的故事给我们解决这一个问题有什么启示呢?

  9、结合学生提出的已有经验,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是:

  A把大杯换成小杯

  B把小杯换成大杯

  10、小结学生的方法:不管是大杯换小杯,还是把小杯换成大杯,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他们的共同点都是把两个较复杂的量转化成比较简单的同一种量来考虑。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替换策略来解决问题 板书:替换

  11、过渡:在刚才的探究中,我们知道了可以把小杯替换成大杯,也可以把大杯替换成小杯,在这个过程中怎样来替换,又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在每个同学的桌上有这样的一张作业纸,拿出来四人小组合作。

  要求1、画一画,选一种替换方法画出替换过程。

  2、说一说,应该怎样替换,并且如何计算。

  小组展示汇报。

  12、分析数量关系及解答。黑板上

  (1)学生根据投影出来的方法说一说解答思路。

  问:要解决这个问题,根据我们画的图可以怎么想?

  (2)哪些同学是和他一样的做法,还有不同的方法吗?交流第二种方法。

  13、怎样检验结果是否正确?学生口头检验。

  你觉得小杯的容量加上大杯的容量满足720毫升以后,还需要满足什么条件吗?

  14、回顾反思

  (1)在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用到了什么策略?为什么要替换?

  (2)我们又是怎样来替换的?

  15、小结:在解决这一过程中,原来是有大杯和小杯两种不同的量,用替换的策略简化成了都是小杯这同一种量,而且总量也告诉我们,这样要求小杯的容量就方便了;同样用替换的方法把小杯替换成大杯,使题目中只出现了大杯这同一种量,要求大杯的容量也方便了。在整个过程中我们还借助了画图的方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教案9

  设计说明

  1.培养学生用多种方式分析数量关系。

  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条件。为了让学生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本节课注重让学生经历从示意图中发现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并让学生结合示意图,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将对数量关系的分析与平均分联系起来。通过图形表征和语言表征等多种形式,将具体问题和运算的意义联系起来,使学生有理有据地选择算法。

  2.经历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让学生获得方法,提高能力。

  解决问题主要是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而数量之间的关系的分析则是学生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问题的过程。本节课充分利用主题图呈现的用除法解决的两种不同的现实情境,帮助学生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直观化,让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过程。同时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自主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体会要解决的问题与除法意义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让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基本经验和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圆片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1.课件出示教材23页例3主题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分组交流各自从图中看到的信息)

  2.组织学生汇报。

  ⊙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1.教学例3,探究解题方法。

  (1)引导学生从图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讲给同桌听。

  (2)学生讨论、交流,并汇报。

  预设

  生1:15只蚕宝宝,平均放到3个纸盒里,每个纸盒放几只?

  生2:15只蚕宝宝,每个纸盒里放5只,要用几个纸盒?

  (3)引导学生分析第一个问题。

  ①学生小组合作,先分析问题,然后汇报方法。

  预设

  方法一:用圆片代替蚕宝宝,动手分一分。

  方法二:用笔画一画。

  ②教师强调:我们可以用动手操作的方法帮助分析数量关系。

  (4)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并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①学生列出算式:15÷3=5(只)。

  ②汇报想的过程:求每个纸盒放几只,就是求每份数,这是平均分,应该用除法计算。

  (5)引导学生自己动脑思考,第二个问题该怎样解决,并说明理由。

  ①学生列出算式:15÷5=3(个)。

  ②汇报解题思路:15只蚕宝宝,每个纸盒里放5只,求要用几个纸盒,就是求15里面有几个5,这也是平均分,应该用除法计算。

  (6)通过解决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发现它们的不同点和相同点,并与小组里的同学讨论。(学生讨论,然后交流讨论的结果)

  不同点:第一个问题是求每份数,第二个问题是求份数。

  相同点:两个问题都是平均分,都用除法计算。

  2.学习用乘法检验。

  (1)引导学生质疑:大家解决的这两个问题到底对不对呢?你们能想办法检验一下吗?

  (2)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检验方法,并检验解答是否正确。

  (3)引导学生总结检验方法:可以用乘法检验。

  3.总结。

  我们刚刚用学过的知识解决了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设计意图:先将学生置身于现实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选取自己所需的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再在分析、比较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掌握分析数量关系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为进一步学习乘除法应用题作铺垫。

《解决问题》教案10

  复习目标

  经历四则混合运算、解决问题的策略知识系统复习与整理,基本技能巩固和提高的过程。

  进一步认识和掌握四则混合运算、解决问题的策略的计算方法,能解决有关四则混合运算、解决问题的策略的简单实际问题。

  培养自主复习与整理知识的良好习惯。发现学习中的问题,提高学习效果,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课时安排

  1课时

  三、复习重难点

  进一步认识四则混合运算、解决问题的策略,掌握四则混合运算、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方法,能解决有关四则混合运算、解决问题的策略的简单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

  (一)知识梳理

  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法,再算()法。

  2、算式里有小括号的,要先算()里面的;如果括号里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也要先算(),再算()。

  3、在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的,要先算()里面的,再算()里面的。

  4、中括号和小括号在算式的作用是()。

  (二)题型、方法归纳与典例精讲

  1、四则混合运算计算。

  例:计算下面各题。

  (32+48)×(97-57)84-80÷16×12

  方法归纳: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算式里有小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如果括号里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也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在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解决实际问题的计算。

  例:沪宁高速公路全长274千米。一辆每小时行75千米的汽车从南京出发,沿沪宁高速公路开往上海,已经行驶了49千米,还需多少小时才能到达上海?

  方法归纳:先要弄清题意,明确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再分析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算出答案,还要进行检验和反思。

  3、解决问题的策略,根据已知条件提问题并解答。

  例:茄子每行12棵,共17行,番茄每行10棵,共15行,你能提出不同的问题并解答吗?

  方法归纳:弄清题意,理清题里的数量关系,根据数量关系提出问题并解答。

  (三)归纳小结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算式里有小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如果括号里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也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在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先要弄清题意,明确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再分析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算出答案,还要进行检验和反思。

  (四)随堂检测

  1、计算下面各题。

  972÷(720-21×33)125÷[(572+78)÷26]

  李叔叔家的果园里一共有6行苹果树,每行12棵。今年共收了648筐苹果,平均每棵苹果树收苹果多少筐?

  少年宫举办“我们爱科学”夏令营活动,时间6天。光明小学有13名同学报名参加,共缴纳伙食费936元,平均每人每天的伙食费是多少元?

  赵阿姨从12只河蚌里剖出432颗珍珠。

  如果每72颗珍珠穿成一条项链,那么赵阿姨剖出的珍珠能穿成多少条项链?

  照这样计算,赵阿姨从26只河蚌里能剖出多少棵珍珠?

  同学们表演团体操,原来排成24行,每行有20人。队形变化以后,排成30行,每行有多少人?

  板书设计

  四则混合运算、解决问题的策略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算式里有小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如果括号里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也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在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解决问题时,先要弄清题意,明确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再分析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算出答案,还要进行检验和反思。

  作业布置

  1、甲、乙两列火车分别从东、西两地同时相对开出,5小时后相遇。甲车速度是110千米/时,乙车速度是100千米/时。求东、西两地间的路程。

  预习102页有关内容。

  七、

《解决问题》教案11

  一、故事引入,初步感知

  [电脑出示]曹冲称象图片

  曹冲用什么称出大象的重量?为什么称石头的重量就能得到大象的重量?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如何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板书课题]

  生活中有哪些地方是用替换来解决问题?

  二、出示问题,探索运用

  [电脑出示]例1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都倒满。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读题,从题目中获得哪些信息。

  你是怎样理解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这句话?[电脑出示]

  这里720毫升果汁既倒入6个小杯,又倒入1个大杯,要求小杯和大杯的容量,该怎么办呢?

  学生说两种替换的过程。为什么要把大杯换成小杯?

  四人小组合作。

  要求1、画一画,选一种替换方法画出替换过程。

  2、说一说,应该怎样替换,并且如何计算。

  小组展示汇报。

  怎样检验结果是否正确?学生口头检验。

  解决这个问题时,运用的是什么方法?这里为什么要用替换的方法?

  我们把两个量通过替换转化为一个量,便于我们计算。有时可以借助画图来帮助理解。

  三、拓展应用,巩固策略

  1、[电脑出示]8块达能饼干的钙含量相当于1杯牛奶的钙含量。小明早餐吃了12块饼干,喝了1杯牛奶,钙含量共计500毫克。你知道每块饼干的钙含量大约是多少毫克吗?1 杯牛奶呢?

  学生独立完成。并说出想的过程。

  为什么不把饼干替换成牛奶来考虑?

  2、[电脑出示]在2个同样的.大盒和5个同样的小盒里装满网球,正好是100个。每个大盒比小盒多装8个,每个大盒和小盒各装多少个?

  读题,从题目中获得哪些信息?

  与例1相比,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每个大盒比小盒多装8个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

  怎样替换?

  学生独立完成并核对。

  3、学校买来5个足球和10个篮球,共计700元。每只足球比每只篮球便宜10元。足球和篮球的单价各是多少元?

  四、小结全课,优化策略

《解决问题》教案12

  教学内容:

  国标本苏教版五上第63~64页的例1、例2和练一练。

  教学目标:

  1、经历用列举战略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能通过不重复、不遗漏的列举找到符合要求的答案。

  2、在对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的反思和交流中,感受一一列举的特点和价值,进一步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3、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战略意识,并获得解决问题的胜利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能对信息进行分析并用“一一列举”的战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能不重复、不遗漏地有条理地一一列举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表格

  教学过程:

  一、猜一猜试一试:

  1、师:首先来看老师给同学们带了什么?想玩吗?要玩的话先要解决2个有关飞镖的问题:

  (出示)假如掷2镖,想要得9环可以怎么投?

  (生:1环和8环……)看来答案不止一种,你能把所有的可能性都列举出来吗?

  同学在自身的'练习本上列举。

  全班交流,选择有遗漏的、无序的,有序的交流。让同学起来说说是怎么想的?你们觉得他的想法怎么样?为什么?

  (很有序,不遗漏,不重复 板书)

  大家都会解决了吗? 假如你觉得你刚才的方法需要改进,那现在可以修改以下。

  2、(例2改编)出示标有6 8 10环的把子。

  (出示)假如中2镖,结果会各中几环呢?

  你能将所有的可能性列举出来吗?(同学独立完成,师指导, 同桌之间交流)

  (展示同学的解题过程)

  你是怎么想的?你们觉得他的方法怎么样?从这张表中我们除了能看到6种不同的情况?你还能知道什么呢?看来这种方法真的不错!

  老师自身也设计了张表格(黑板出示表格),想和大家一起来交流一下:

  图略)同学说老师写,你们觉得这张表怎么样?

  下面谁想来试一下身手呢?

  二、游戏揭题探索新知:

  1、游戏

  (1)(请坐姿好的同学上台投掷,并记录。)

  投之前我这有一个问题需要大家考虑:投掷2镖,会有多少种不同的结果呢?

  (同学投)看来除了中2镖外还有哪些情况啊?

  (2)你能将你的想法有序、不遗漏、不重复的记录下来吗?

  完成后4人小组交流,推荐记录比较清楚的一位上台交流。

  不中 0+0

  中 1 6 8 10

  中 2 6+6 6+8 6+10 8+8 8+10 10+10

  谁有不同的方法呢?经过刚才同学们的交流,你觉得自身的方法需不需要改进的?老师给你1分钟时间改一改。

  (3)同学们的完成了,老师的还没完成,你能和老师一起将黑板上的表格补充完整吗?

  (图略)

  虽然同学的方法和黑板上的有所不同,但是这两种方法在列举的时候有个一起的特点,你知道是什么吗?

  这就是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 一一列举

  想想看,以前你在哪运用过这种战略呢?(组合数字、搭配问题)

  三、小结

  通过刚才的学习,你又有什么收获呢?

  下面老师就来考考大家。

  四、运用列举战略,解决实际问题。

  1、出示P64页例2场景图,指名同学读题。

  (1)同学读题,只要1本最多3本是什么意思?

  同学独立完成,完成后集体交流。

  3、出示练习十一第1题。

  同学解答。并说一说自身的方法。

  4、练习十一第2题。

  同学解答。并说一说自身的方法。

  五、总结全课。

  师: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解决问题》教案13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运用转化的策略,用简便的方法解决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加深对转化策略的认识,增强策略意识,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3.感受转化策略对学习的作用,能有意识、有目的、适当地运用转化策略。

  教学重点:

  掌握用转化的策略解决分数问题的方法,增强策略意识。

  教学难点:

  根据具体问题,确定转化后要实现的.目标和转化的具体方法。

  教学方法:

  讨论、观察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老师这儿有一个图形,你能求出阴影部分的面积吗?你是怎么求的?为什么这样做呢?通过转化,我们把不规则的图形转化为了规则的图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如何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出示练习十六第4题,学生在书上独立完成。交流汇报时说说自己是如何思考的。

  提问:在刚才的做题、交流过程中,你有什么感受或发现?

  二、新授,尝试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1.教学例2

  课件出示例2,学生观察。提问:你有什么发现?你会做这道题吗?每个学生用自己的方法独立解答,交流汇报,说说自己是怎么做的。

  能不能转化成更简单的算式?

  出示题目右边的正方形图,提出要求:你能说说图中哪一部分表示这几个数的和吗?

  引导:看图想一想,可以把这一算式转化成怎样的算式计算?

  提问:这时该怎么做呢?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和刚才的方法比较,这2种方法哪种更简单呢?你有什么体会呢?

  小结:在解决问题时,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灵活地分析问题,有时候画图可以帮助我们找到合理的转化方法。

  2.练一练

  三、练习运用转化策略

  1.练习十六第5题 比较几种方法哪种更简单呢?你有什么体会呢?

  2.练习十六第6题

  出示问题,指导学生理解图意。

  明确图中每一排的点分别表示每一轮参加比赛的球队,把两个点合成一个点的过程表示进行了一场比赛。单场淘汰制就是每场比赛都要淘汰1支球队。

  如果不画图,有更简便计算方法吗?

  进一步提问:如果有64支球队,产生冠军一共要比赛多少场?

  3.练习十六第7、8、10题

  四、总结故事启迪,领悟转化的技巧

  五、指导完成思考题

  弄清27+19的和就是最大长方形的长与宽的长度之和。

  作业布置 练习十六第9、11、12、13题

《解决问题》教案14

  设计说明

  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本节课的教学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掌握运用列表策略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考过程和方法,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

  1、引导学生弄清题意,培养理解能力。

  教材例9要求学生用已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而弄清题意是解决问题的先决条件。因此,首先引导学生弄清题意,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让学生探究算法,培养学生理解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能力。

  用列表法解题,学生虽有过接触,但往往容易出现遗漏,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在列表时让看的人更容易发现规律,从而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空白的表格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展示几位同学的学情检测卡。

  2、课件出示例题,导入:通过课前的检测,看来同学们对我们学过的知识掌握的都很好。那么今天,我们将要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你们有没有勇气接受这个挑战呢?

  设计意图:复习学过的质量单位,创设相应的情境引出学习内容,在唤起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同时,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充满期待和好奇心。

  ⊙阅读与理解

  1、引导学生分析题意。

  (1)引导学生思考:有多少吨煤需要运走?有哪几种车可供选择?每辆车每次能运多少吨煤?

  (2)学生讨论后交流汇报:要恰好运完8吨煤,有两种车可供选择:一种车的载质量是2吨,另一种车的`载质量是3吨,要求每次运煤的车都装满。

  2、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1)如果你来派车,有什么好的方案呢?下面我们分组来讨论一下。

  (2)出示讨论的任务:①你们小组有几种派车方案?把每种方案填在表格里。②你们认为哪种方案比较合理?

  3、出示表格。

  (1)让学生说一说要填的是哪些内容。

  (2)明确要填的每个项目的意义。

  (3)引导学生在列举方案时,要注意按照一定的顺序填,做到不遗漏,不重复。

  4、小组讨论,边讨论边填表格。

  5、各组汇报填出的方案,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用课件演示。

  6.请同学们说一说哪种方案是合理的,为什么?

  预设:第一种方案和第四种方案都是合理的,因为这两种方案都能恰好把8吨煤运完,符合题意。

  7、师小结:为了保证把所有的方案不重复、不遗漏地列举出来,我们可以先尽可能地选一种车,然后依次递减。最后看哪种方案满足题目的要求就选哪种方案。

  设计意图:先给学生提出讨论的任务,并出示表格,提供明确的指导,然后让学生通过分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列举出所有的派车方案,使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探究,提高了学习效率,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

《解决问题》教案15

  教学内容:P34—35练习六第4—6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用“进一”法或“去尾”法取商的近似值。

  2、进一步巩固小数除法。

  3、培养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能结合实际情况灵活选择“进一”法或“去尾”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谈话引入:生活中处处蕴含着数学问题。你能帮助小强的妈妈,王阿姨,解决她们遇到的问题吗?

  (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将例题创设为实际情景)。

  二、组织学生辩论,以辩明理。

  1、教学例12:

  小强的妈妈要将2。5千克香没分装在一些玻璃瓶中,每个瓶最多装0。4千克,需要多少个瓶子?

  ①学生独立思考,解答,(展示可能出现的三种答案,6。25个、6个、7个)。

  ②组织学生进行辩论,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及理由,大胆地与同学进行交流。

  同学们充分

  发表意见,明确瓶数取整数,6。25按四舍五入法应舍去2、5,但实际装油时,6个瓶子不够装,因此瓶数应比计算结果多1个。6个瓶子可以装多少香油?(验证)

  2、再来看看王阿姨遇到的问题,如何解决?

  ①先独立思考,列式计算,指名板演。

  ②全班交流答案,组织学生讨论,强调以理服人,使学生明确,盒数取整数,16。66…计算结果按四舍五入法本应进1,但实际包装时,丝带不够包装第17个,因此个数应比计算结果少1。

  难算:如果要包装17个礼盒,需要多长的丝带?

  问:这题为什么不能像第1题那样进一呢?

  3、小结:看来,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只适用于一般情况,在解决问题时,有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取商的近似值,有时要“进一法”,有时要用“去尾法”。

  你能举例说一说生活中什么时候要用“进一法”,什么时候要用“去尾法”吗?

  4、生质疑

  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P33“做一做”

  如何处理的结果?为什么这样处理?

  2、幸福小学有378人去秋游,每辆客车限乘40人,需要几辆客车?(进一法)

  3、装订一种笔记本需要用纸60页,现在有同样的纸2800页,可装订多少本这样的笔记本?(去尾法)

  四、作业:

  1、P34—35第4—6题。

  2、搜集生活中用“进一”法或“去尾”法来解决的实际问题。

  课后小记:

  本课内容能真正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能使他们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所以是一种意义重大的课。

  为使其意义突显,我在课上请学生举例说一说“进一法”与“去尾法”在生活中的应用。同时,我还以此为周记题材,让同学们去发现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运用今天所学去灵活判断。

【《解决问题》教案】相关文章: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04-13

《用除法解决问题》教案04-12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案05-15

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教案04-12

解决问题说课稿02-02

《解决问题》说课稿06-09

《解决问题》 08-03

解决问题的 10-25

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解决问题04-09

解决问题的策略说课稿07-07

Baidu
map